作文一:《《张融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南齐书》2700字
《南齐书·张融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齐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融字思光,吴郡吴人也。融年弱冠,道士同郡陆修静以白鹭羽麈尾扇遗融,曰:“此既异物,以奉异人。”宋孝武闻融有早誉,解褐为新安王北中郎参军。孝武起新安寺,傣佐多覯钱帛,融独觀百钱。帝日:“融殊贫,当序以佳禄。’出为封溪令。广越嶂险,獠賊执融,将杀食之,融神色不动,方作洛生咏,賊异之而不害也。
举秀才,对策中第,为尚书殿中郎,不就,为仪曹郎。泰始五年,明帝取荆、郢、湘、雍四州射手,叛者斩亡身及家长者,家口没奚官。元徽初,郢州射手有叛者,融议家人家长罪所不及,亡身刑五年。 辟太祖太傅椽,迁中书郎,非所好,乞为中散大夫,不许。融风止诡越,坐常危膝,行则曳步,翘身仰首,意制甚多。随例同行,常稽迟不进。太祖素奇爱融,为太尉时,时与融款接,见融常笑曰:“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即位后,手诏赐融衣日:“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高帝出太极殿西室,融入问讯,弥时方登阶。及就席,上曰:“何乃迟为?”对曰:“自地升天,理不得速。”时魏主至淮而退,帝问:“何意忽来忽去。”未有答者,融时下坐,抗声曰:“以无道而来,见有道而去。”公卿咸以为捷。 融与吏部尚书何戢善,往诣戢,误通尚书刘澄。融下车入门,乃曰:“非是。”至户外,望澄,又曰: “非是。”既造席,视澄曰:“都
自非是。”乃去。其为异如此。融假东出,世祖问融住在何处?融答曰:“臣陆处无屋,舟居非水。”后日上以问融从兄绪,绪曰:“融近东出,未有居止,权牵小船,于岸上住。”上大笑。建武四年,病卒。年五十四。
(摘编自《南齐书》《南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B .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C .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D 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 .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担任官职。而解官、悬车、致仕、出宰等都指辞官退休在家。
C .年号是房间皇帝纪年的名号,采用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泰始即南朝宋时明帝的年号。
D .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 .张融见解独特,议政有方。泰始五年,明帝挑选荆、郢、湘、雍四州的射手,面对朝廷对反叛人员的处罚规定,张融议政时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
B .张融颇受赏识,深受器重。他历经宋孝武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等几个时期,都受皇帝赏识,齐高帝即位以后,还亲自下诏书賜给他衣服、鞋子。
C .张融举止诡异,不同寻常。他的坐姿与行走方式与众不同,跟着大家一块走,经常延迟处在后面,拜访好友时走错门,连连说着不对,到了席上还走掉了。
D .张融诙谐幽默,机敏善辩。对于高帝的提问,他能够幽默风趣地进行解答,尤其在回答魏朝君主率军进到淮河又退回去的问题时,公卿都认为他才思敏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獠贼执融,将杀食之,融神色不动,方作洛生咏,贼异之而不害也。
(2)元徽初,郢州射手有叛者,融议家人家长罪所不及,亡身刑五年。
答案:
10.D
11.B
12.B
13.答案(1)獠族强盗抓住张融,要把他杀掉吃了,张融神色不改,还在吟咏洛下书生的赋,强盗们认为他不一般就没有加害他。
(2)元徽初年,郢州有叛逃的射手,张融议政时提出(叛逃者的)家属、长辈与此罪无关,(只应)判处叛逃者五年刑罚。 参考译文:
张融字思光,是吴郡吴人。张融二十岁的时候,同郡的道士陆修静把一柄白鹭羽毛、塵尾的扇子赠给张融,说:“这既然是不同寻常的东西,就拿来送给不同寻常的人物。”宋孝武帝听说张融早有声誉,賜官为新安王北中郎参军。孝武帝兴建新安寺,官僚们都大量施舍钱帛,唯独张融只施舍了一百钱。皇上说:“张融太穷,应当给他优厚的俸禄。”(张融)外出任封溪令。广州、越州一带地势险峻,獠族强盗抓住张融,要把他杀掉吃了,张融神色不改,正在吟咏洛下书生的赋,强盗们认为他不一般就没有加害他。
推举为秀才,在朝廷对策中中选,被任命为尚书殿中郎,没有就任,改做仪曹郎。泰始五年,明帝挑选荆、郢、湘、雍四州的射手,(凡是)叛逃者,他们自身和他们的长辈都要被处死,家属被罚作奚官。 元徽初年,郢州有叛逃的射手,张融议政时提出(叛逃者的)家属、
长辈与此罪无关,(只应)判处叛逃者五年刑罚。
征召为太扭太傅椽,升迁为中书郎,不是他喜欢做的事,请求为中散大夫,没有得到允许。张融言行举止诡异不同寻常,坐着常把漆部耸起来,走路则拖着步子,翘着身体,昂着头,很是做作。跟着大家一块走,经常延迟处在后面。太祖一向很看重张融,当初做太尉的时候,常常跟他来往,看见张融就笑着说:“这样的人不能没,也不能有两个。”即位以后,亲自下诏书赐给他衣服,说:“看见你穿的衣服是旧的,的确是心怀清白,使你的衣衫褴褛,只是有失朝廷观瞻。现在送一套旧衣服给你,我认为衣服虽是旧的,心意却胜过新的。本来是我穿的,已经让人照你的审题改好了。再送鞋子一双。”高帝出宫到了太极殿的西室,张融进去问安,过来好久才登上台阶。(张融)就坐以后,花上说:“为什么这样慢呢?”回答说:“地上升到天上,照理不应该很快。”当时魏国君主率军进到淮河又退回去了,高帝问道:“他们为什么忽然来来,又忽然离开了?”没有人回答,张融当时坐在下位,高声说到:“由于无道而来,见到有道而去。”公卿都认为他才思敏捷。
自己人和吏部上述何戢很好,去看望何戢,错通报给了上述刘澄。张融下车进门,才说:“不对。”到了门口,看见刘澄,又说:“不对。”等到了席上,看着刘澄谁:“全都不对。”就走掉了。他的行为不同常人竟到了这种地步。张融请假回家,世祖问他住在什么地方?张融回答说:“我住在陆地上却没有屋子,住在船里但不在水中。”后来皇帝问他的族兄张绪,张绪说:“最近张融东出京城,没有住的地方,
暂且拉了一只小船,在岸上住。”皇上放声大笑。建武四年,张融病死,时年五十四岁。
作文二:《文言文》24400字
《劝学》 一、实词
1、学不可以已 (停止) 2、金就砺则利 (靠近,接近) 草创未就 (完成) 诸侯各就国 (回到封地) 侯嬴乃谢客就车 (登上) 就极刑而无愠色 (遭受)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引申为洪亮)
4、而致千里 (达到)
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 (送到) 致意 (表达) 致食客三千 (招引,引来)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牵连) 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停止) 7、用心一也 (因为) 用之所趋异也 (因为) 二、虚词 1、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出对象) 2、而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 吾尝跂而望矣 (修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修饰/转折) 顺风而呼 (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因果)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 3、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 4、之
青,取之于蓝 (代词) 輮使之然也 (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 (定后标志)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师说》
一、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 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③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⑤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3)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二、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一、实词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岂,难道)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3、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二、常用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 (?的原因) 2、是故无贵无贱 (所以,因此)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 4、如是而已 (罢了)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3.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四、虚词 1、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 (承接) 惑而不从师 (转折) 吾从而师之 (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并列) 小学而大遗 (并列) 则群聚而笑之 (修饰) 2、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取独)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取独) 圣人之所以为圣 (主谓取独)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类,这一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 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 3、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 (推测,大概) 其可怪也欤 (那)
吾其还矣 (祈使,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祈使,一定) 其孰能讥之乎 (反问,难道) 4、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 而耻学于师 (向) 于其身也 (对于) 其皆出于此乎 (从) 不拘于时 (被) 5、乎
生乎吾前 (在)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词)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词) 6、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
7、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 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译:不通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 2、不拘于时 (被动句) 译:不受时俗的拘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赤壁赋》 一、实词
1、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 2、举酒属客 (“嘱”,劝酒) 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托管)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跟随) 冠盖相属 (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嘱托) 属四方多难 (适逢) 天下属安定 (适才,刚刚)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若属皆且为所虏 (类)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归属,隶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于) 3、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4、正襟危坐 (端正)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当/攻占) 6、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7、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到底) 8、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9、肴核既尽 (已经) 10、吾与子之所共食 (“适”,享用) 二、虚词 1、而
倚歌而和之 (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客 (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 (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转折)
客喜而笑 (修饰) 2、之
月出于东山之上 (的) 纵一苇之所如 (主谓取独)
凌万顷之茫然 (定后标志) 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取独)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的)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 3、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 ( 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寄蜉蝣于天地 (在) 4、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语气词) 相与枕藉乎舟中 ( 在) 三、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译: 2、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译: 3、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译: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 )译: 5、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译: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译: 7、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置)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实词
1、自余为僇人 (同“戮”,刑辱) 2、到则披草而坐 (用手分开) 3、梦亦同趣 (同“趋”,往,赴) 韩厥告赵朔趣走 (同“促”,赶快) 趣赵兵亟入关 (同,“促”,催促)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取) 4、缘染溪 (沿着) 缘木求鱼 (攀援) 5、外与天际 (交会) 二、虚词 1、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修饰) 披草而坐 (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 (承接) 穷山之高而止 (承接)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修饰)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转折) 2、以
相枕以卧 (修饰) 夜则以兵围寓所 (率领)
以资政殿学士行 (凭借?的身份) 以至晋鄙军之日 (在) 3、乎
悠悠乎与颢气俱 (形容词词尾)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形容词词尾) 三、常用词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未曾)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未曾)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之后) 4、游于是乎始 (从此) 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六国论》 一、实词
1、非兵不利 (兵器) 2、六国互丧 (交互) 3、率赂秦耶 (都,皆) 4、固不在战矣 (本来) 5、思厥先祖父 (代词) 6、子孙视之不甚惜 (对待)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比较) 起视四境 (看) 7、举以予人 (拿)
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9、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10、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分) 11、以地事秦 (侍奉)
1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 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与) 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
1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1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15、李牧连却之 (击退) 16、洎牧以谗诛 (等到)
1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18、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实在)
1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运数,理数) 2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判断,估计) 21、并力西向 (合) 22、苟以天下之大 (如果)
2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事,成例)
24、智力孤危:智,智谋;力,力量。孤,孤立,孤单;危,危急。
25、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咽,咽喉。 26、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可以;以,凭,凭借。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凭借 8、后秦击赵者再. 再: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三、活用 1、赂秦而力亏 [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形作动,保全]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名作状,按道理]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 [义,名作动,坚持正义]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动,使??退却,击退]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形作动,坚持到底]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名作动,侍奉] [名作动,礼待]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
四、虚词 1、而
赂秦而力亏 (因果)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转折)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转折) 二败而三胜 (并列)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转折) 战败而亡 (因果)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承接) 2、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以有尺寸之地 (“而) 举以予人 (来) 以地事秦 (用) 洎牧以谗诛 (因为)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苟以天下之大 (凭借) 3、则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两个分句间并列) 4、于
赵尝五战于秦 (和) 5、之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主谓取独) 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词) 胜负之数 (的)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代词/的) 苟以天下之大 (定后标志) 6、为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成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 五、固定结构 1、以??为?? 表示处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作为(当作)??”。由介词“以”和动词“为”构成。“以”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2、为??之所?? 表示被动,相当于“为??所??”。“为”是介词,“所”是结构助词,“之”字无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六、文言句式翻译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2、洎牧以谗诛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于秦:介宾结构,古汉语用于动词后作补语,现代汉语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五战、二败、三胜:古代汉语数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现代汉语数词用于动词后作补语。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判断句). 5、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6、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省略句) 暴(于) 霜露
7、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互文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 《阿房宫赋》 一、实词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雨雪停止) 2、而望幸焉 (皇帝到某处) 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对待) 4、奈何取之尽锱铢 (为什么) 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顽固) 6、函谷举 (拔,攻占) 7、族秦者秦也 (灭)
8、使六国各爱其人 (假使) 9、秦人不暇自哀 (闲暇) 二、虚词
1、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 (承接)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转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承接)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转折) 谁得而族灭也 ( ) 2、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 (到,去) 奈何取之尽锱铢 (代词) 3、焉
盘盘焉,囷囷焉 (形容词词尾)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语气词) 4、于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到)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比) 三、一词多义
1、 廊腰缦回(萦绕) 缦立远视(久,形容词)
2、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动词)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动词)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动词)
4、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使得,动词)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5、 盘盘焉,囷囷焉(同“然”,??的样子)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代词,代自己) 四、词类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②未云何龙(云:出现云;龙:出现龙,名词作动词)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把宝鼎、把美玉、把黄金、把珍珠,名词作状语;铛、石、块、砾:看作铁锅、看作石头、看作土块、看作石子,名词作动词)
④可怜焦土(焦土:化为焦土,名词作动词)
⑤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向北、向西,名词作状语)
⑥辇来于秦(辇:乘辇车,名词作状语)
⑦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腰、牙:像腰部、像牙齿,名词作状语)
⑧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精英:都指金玉珠宝等,动词或形容词用作名词)
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哀伤,动词的为动用法;鉴:以??为鉴,名词用作意动) 五、文言句式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
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省略句)
③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 《五人墓碑记》
一、一词多义 1、盛:
呜呼,亦盛也哉!(盛大)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盛) 请其矢,盛之锦囊(装ch éng) 2、发:
又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f à)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送) 3、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类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仅仅, 只有)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4、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私见张良(暗地里) 二、词类活用
为旌其所为(名词作动词, 表彰)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 修墓)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 用盒子装) 缇骑按剑而前曰(名词作动词, 上前)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 远近的地方) 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
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作动词, 阐明; 形容词作名词, 大义)
三、古今异义:
慷慨得志之徒(意气激昂的; 大方) 吴之民方痛心焉(哀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动作为; 动作)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头颅, 指代生命; 带头的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 副词, 表示程度) 视五人之死(比较; 看)
四、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1、于:
士大夫请于当道(向) 且立石于其室之门(在)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于) 2、之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取消句子独立性)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代词)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代词) 四海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
以旌其所为(用来, 表目的) 敛资财以送其行(来)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相当于而, 表修饰)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因为) 五、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1、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有的人脱身逃跑, 不能被远近地方的人所容纳. 2、谁为哀者? 为谁悲哀呢?
《廉蔺列传》 一、一词多义 1、负:
均之二策, 宁以负秦曲(使?背负) 秦贪, 负其强(依仗)
相如度秦王虽斋, 决负约不偿城(违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廉颇闻之, 肉袒负荆(背) 2、顾:
顾吾念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只是) 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拜访) 莫我肯顾(
顾野有麦场(回头) 3、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扯)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君子引而不发(拉) 二、词类活用
1、怒发上冲冠(名词作状语, 向上)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容词作动词, 3、大王必欲急臣(使?急)
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动词做名词, 规章制度) 5、卒廷见相如(名词作动词, 在朝廷上) 6、相如前曰(名词作动词, 上前)
7、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 用刀杀)
8、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名词作动词, 祝寿) 9、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1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作动词, 侍奉) 1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先) 三、虚词整理 1、以:
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因为)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请立太子为王, 以绝秦望(表目的, 来) 2、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 因拔刀前奏案(就)
五、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寻求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2、使不辱于诸侯 被动, 介词结构后置;出使不被诸侯侮辱 《鸿门宴》 一、一词多义 1、举: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孙叔敖举于海(被推举)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占) 杀人如不能举(完, 尽) 2、意: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的)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3、谢
樊哙拜谢,起(道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谢罪) 二、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名词作动词, 称王)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 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 用眼睛示意)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 连夜) 我得以兄事之(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意身蔽沛公(名词作状语, 像张开翅膀那样)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剑项王(使?跟从, 率领) 三、古今异义
山东(崤山以东; 现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 婚姻(儿女亲家; 因为结婚而产生的关系) 出入(偏义词, 指入; 有偏差)
非常(不同寻常; 副词, 表示程度)
河北(黄河以北; 现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 四、虚词整理 1、为: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想) 约为婚姻(作为)
若属皆为所虏(被动形式) 何辞为?(语气词) 2、而: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承接)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修饰) 樊哙拜谢,立而饮之(表修饰) 拔剑切而啖之(表承接)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表转折) 五、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暗地里取见张良,把事情全部都告诉了他 3、客何为者
4、你失做什么的? 5、沛公安在? 6、沛公在哪儿呢? 7、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了 《烛之武退秦师》 一、一词多义: 鄙: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浅薄) 蜀之鄙有二僧(边缘地区) 二、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扎) 越国以鄙远(见上)
既东封郑(名词作动词,以?为边境)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受损失) 三、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主方)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出远门时带的包裹) 四、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1、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他)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表语气,商量,还是) 2、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 将焉取之(哪里)
五、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晋,有什么可以满足他的呢? 3、以其无礼于晋
4、因为他(曾经)对晋无礼 之:
(1)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 (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 (用,介词) (3)以其无礼 (因,介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在东边。 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在早上,在傍晚。 2.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 鄙:作为边邑。
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作动词。 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 3.动词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4.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退。 若亡郑而又益于君 亡:使??亡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②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指南录后序》 一、一词多义 1、及
战守迁皆不及施(赶上)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道其几矣(到达, 至, 动词) 2、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使北营(出使) 使来者读之(让) 3、辞
于是辞相印不受(推辞) 抗辞慷慨(言语)
4、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间以诗记所遭(有时候)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 扁鹊立有间(一会) 5、如
如扬州(去, 到) 劳苦功高如此(像) 固不如也(比得上) 杀人如不能举(恐怕) 二、词类活用
北虽貌敬(名词作状语, 表面上) 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 按道理)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 在草丛, 在露水中) 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名词作状语, 每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 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 为?作序) 名曰《指南录》(名词作动词, 命名) 则前诟虏帅失信(名词作动词, 上前)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容词作动词, 轻视) 三、古今异义
是年夏(这; 表示判断)
以至于永嘉(到达了; 表语意上的转折)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无依无靠; 表示没什么可做) 抗辞慷慨(意气激昂; 大方)
四、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为
将以有为也(做)
为巡船所物色(表示被动) 为一卷(作为)
五、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1、予羁縻不得还 我被软禁不能够回国
2、意北亦可以以口舌动也 猜想元也可以用言语来打动的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词多义 求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使, 让)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 追求) 信
信者效其忠(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忌不自信(相信) 安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安定) 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处境)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 治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治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治罪) 词类活用
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乐盘游(以?为乐)
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古今异义
承天景命(大, 风景)
必固其根本(树根, 最基本的) 重要词语
人君当神器之重(承担) 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督促) 简能而任之(挑选) 虚词整理, 释下列虚词 以
无以怒而滥刑(因为)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因为)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来, 表示目的) 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即使用严酷的刑法来督促他们, 用威风和怒气震吓他们
《秋水》《非攻》 一词多义 语
野语有言曰(谚语)
亡去不义, 不可不语(告诉) 穷
今我睹子之无穷也(穷尽, 尽头) 日暮途穷(处境困窘)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 殆
则殆矣(危险)
思而不学则殆(迷惘) 殆例送死(几乎) 见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看见) 于是入朝, 见威王(拜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同现)
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 按照时节)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者(以?为轻)
以其亏人愈多(形容词作动词, 亏损) 而法其所以为法也(名词作动词, 效法) 有道之士, 贵以近知远(以?为贵) 使人先表壅水(名词作动词, 做标记)
以近知远(形容词作名词, 近处的和远处的) 众闻而非之(形容词作动词, 非难, 指责) 古今异义
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在这个时候; 表示承接) 河伯始旋其面目(面部, 脸; 脸面或者面貌) 野语有言曰(俗; 不受约束的)
从而誉之(跟从并且; 表示顺承或者引出结果) 古今一也(一致, 一样的; 数量词)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多学识的; 和小气相对)
虚词整理, 解释下列虚词 焉
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 为什么, 表疑问) 且焉置土石(哪里) 以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和”而”一样, 表并列)
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 如果不是到达你的门口, 那么我就危险了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长久的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听了很多道理, 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 季氏将伐颛臾 一、实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 2、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且尔言过矣(错)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 之过与?(过错)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语气词)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才能担任)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为什么)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托词)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使—来,使—安定) 二、虚词 1、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并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却)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转折) 远人不服, 而不能来也(却)
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转折) 2、于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_在) 3、为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 何以伐为。(语气词) 4、之
既来之,则安之。(代词)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2、何以伐为? 凭什么讨伐呢? 3、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寡人之于国也 一实词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谷物收成不好/黄河)
2、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 3、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4、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5、直不百步耳(只)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 遗憾) 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道路,赈济) 8、七十者衣帛食肉(穿) 9、树之以桑(种植) 10、或百步而后止
1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罪,责备) 二、虚词 1、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到)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2、 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代词) 3、之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 音节助词)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 的)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取独) 4、以
请以战喻(用)
以五十步笑百步(拿,凭)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5、而
弃甲曳兵而走(修饰) 或百步而后止(承接) 然而不王者(却)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并列) 6、其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代词)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从事学校的教化,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义反复告诉学生,头发花白的人不啊在道路上负担东西。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不称王的,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3、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和刺人把他杀死,说不是我,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一 实词
1、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哭泣) 2、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但是,始建)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 (看,正,旺盛) 4、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为---作传) 5、滋可痛已!(更加) 6、视清季有加(比清末)
7、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倡)
8、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发扬光大,只) 二 虚词 1、以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凭借) 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因为)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因而)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把)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来)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拿,用) 2、其
其损失可谓大矣 (那) 3、所
怨愤所积 (所字结构) 4、之
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的) 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取独) 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的)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的)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定语后置的标志) 5、则
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那么)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那么) 6、于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向)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比) 7、为
草木为之含悲(替)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被) 余为斯序(写)
三 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而我三十年前就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曾经被先烈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的,但象如今并没有实行。 2、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滕王阁序 一 实词
1襟三江而带五湖 (以—为襟带,以—为带) 2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象云雾,象星星) 4宾主尽东南之美(才俊) 5家君作宰 (县令) 6披绣闼 (推开) 7 舸舰迷津 (满) 8云销雨霁(停止) 9声断衡阳之浦 (止) 1 0逸兴遄飞 (急速)
11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运数) 1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困厄) 13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同情) 14 一介书生(微末)
15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相当) 16盛筵难再 (第二次) 17他日趋庭(小步快走) 18恭疏短引(条陈)
19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 20所赖君子见机(预兆 二、一词多义 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副词,最。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转侧床头, 惟思自尽 动词,死、灭。 22胜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超过。
刑人如恐不胜, 天下皆叛之 形容词,尽、完。 23穷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不得志 响穷彭蠡之滨 副词,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24序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名词,次序、秩序。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25怀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26舍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名词,客舍、住所。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动词,释放、放弃。 二、翻译
1、 童子何知 什么
2、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在 3、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而
秋声赋 一实词
1欧阳子方夜读书 正 2街枚疾走 快速
3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只 4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用来---的 5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结果 6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内心 7黟然黑者为星星 点点白发 8 物过盛而当杀 必然衰败 9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为何
10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怨恨 11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没有 只 二虚词 1以
初淅沥以萧飒 而 2而
悚然而听之 修饰 忽奔腾而砰拜 并列 草绿缛而争茂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承接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修饰 3之
但闻人马之行声 的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代词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的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句中助词 4为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 发出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是 三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听到有来到西南方向的声音 文言文必修五梳理 陈情表 一、实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早、“悯“忧伤、不幸) 2、慈父见背 (我)
3、祖母刘愍臣孤弱(怜悯) 犹蒙矜育(怜悯)
愿陛下矜愍愚诚(怜悯)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顾惜)
4、九岁不行 至于成立(不会行走,成人自立) 5、终鲜兄弟 (又,少)
6、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福浅,儿子) 日薄西山(逼迫)
7、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慰问) 8、而刘夙婴疾病 (缠绕) 9、逮奉圣朝 (等到)
10、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因为,承担,推辞) 1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被授予) 12、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被授予)
13、当待东宫 (担任)
14、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捧、一天天) 15、过蒙拔擢 (提拨)
1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没有—办法)) 17、庶刘侥幸,卒保余年(庶几或许。终) 18、谨拜表以闻(呈上) 二、虚词 1.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因为)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凭) (3)臣具以表闻(用) (4)谨拜表以闻(来)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用) 2.于
(1)急于星火(比)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向、对) 3.之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取独) 4、则
(1)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但)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但)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因此我向陛下尽忠尽职的日子还很长。
2、而刘夙婴疾病 但是刘母一直被疾病缠绕。
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我因为不幸,幼年遭遇不幸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怀着象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的呈上表来使您知道。
项脊轩志 一、实词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环顾,放置)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
2、余稍为修葺(作)
3、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围绕,挡住)
4、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等到,分家)
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向) 6、已为墙(已而)
7、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喂养) 8、大母过余曰(探望) 日过午已昏(超过) 人往,从轩前过(经过)
9、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整日,象) 10、比去,以手阖门(等到,合) 11、吾妻来归(出嫁) 12、或凭几学书(靠这书桌) 13、吾妻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 14、其制稍异于前(规制,格局) 15、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从余问古事(跟从) 二、虚词 1、 以
(1)娘以指叩门扉曰(用)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来) (3)能以足音辨人(凭) (4)以手阉门(用) 2、 而
(1)而庭阶寂寂(并列) (2)墙往往而是(修饰) (3)客逾庖而宴(修饰) (4)而母立于兹(你的) (5)呱呱而泣(修饰) 3、之
(1)顷之,持一象笏至(音节助词)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音节助词) (3)他日汝当用之(代词)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 4、于
(1)室西连于中闺(和)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 (3)其制稍异于前(和) (4)某所,而母立于兹(在) 5、为
(1)已为墙(砌成) (2)余既为此志(写) 6、乃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于是) 报任安书 复习要点 同步检测 一、实词
1、曩者辱赐书 (从前) 2、意气勤勤垦垦 (情意) 3、若望仆不相师 (怨恨,你) 4、而用流俗人之言 (采用) 用之所趋异也 (因为)
5、请略陈固陋 (请允许我) 6、幸勿为过 (责备)
7、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本来,象倡优一样) 8、特以为智穷罪极,不为自免,卒就死耳 (只是,最终走向)
草创未就 (完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遭遇)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取舍) 9、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平常,立身处世) 10、其次关木索 (套上)
11、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缠绕) 12、及其在槛阱之中 (等到) 13、定计于鲜也 (态度鲜明) 14、今交手足 (捆绑)
15、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何,尊敬) 16、审矣,何足怪乎 (明白)
17、顾妻子 (顾念 妻子儿女)
18、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的原因,遗憾)
19、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不同寻常 ) 20、故述往事,思来者 (使---思) 21、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抒发,流传) 22、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察) 2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慎重) 重为乡党所笑 (更加)
24、通邑大都 (畅通,没有阻碍) 通古今之变 (通晓,精通) 通其狂惑 (抒发) 25、会遭此祸 (恰好) 二、虚词 1、 以
(1)及以至是 ( 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来)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 (以至)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用)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因而) (7)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来) 2、 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 (写成) (2)季布为朱家钳奴 (做了)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当作) (4)然此可为智者道 (给,替)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因为) (6)重为乡党所笑 (被) 3、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比) (2)幽于圜墙之中 (在)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被)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对于) (5)无益于俗 (对)
(6)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在) 4、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竟然)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才) (3)然后是非乃定 (才)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是) (5)乃如左丘无目 (就) 5、而
(1)摇尾而求食 (修饰)
(2)盖西伯拘而演《周易》 (承接)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总是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由于追求不同的缘故。
2、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古人对大夫施刑很慎重的原因,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3、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古今是一样的,那些不受侮辱的在哪里呢?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至于被正义激励繁的人不这样,是有不得已的缘故啊。 5、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身仅为宫中的臣仆,难道能够引退在山中隐居。 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完全相反。
渔父
要点:
① 通假字: (1)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②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③ 被动句 (1) 屈原既放
(2) 是以见放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圣人不凝滞于物 (4) 自令放为
④ 省略句
(1) 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2) 不复与(之)言:代词省略
⑤ 后置句
(1) 游于江潭,行吟(于)泽畔:状语后置句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一、实词
1、屈原既放(放逐) 2、颜色憔悴(脸色) 3、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4、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5、是以见放(被)
6、新沐者必弹冠(刚刚) 二、虚词 1、之
(1)渔父见而问之(代词) (2)安能以身之察察((定语前置的标志) (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 2、于
(1)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在) (3)何故至于斯(到) 3、而
(1)渔父见而问之(承接) (2)而能与世推移(却) (3)渔父莞尔而笑(修饰)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4、为
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 5、以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用)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那里能够干净的身体,遭遇肮脏的世俗?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被外物拘泥,却能跟相应的改变。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是清醒,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所以被放逐。 逍遥游 ⑴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有——又
⑵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 志怪 抟扶摇 六月息 负大舟 覆杯 培风 决起 枪榆枋 控于地
适千里 小年 知其然 绝云气 斯已矣 天地之正 ⑶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 扶摇 野马 坳堂 夭阏 莽苍 果 然泠然数数然 羊角 (4)宾语前置: 而莫之夭阏者
之二虫又何知
彼且奚适也:奚适,“到哪儿”。 奚以知其然也:奚,“何、什么”;奚以,“凭什么”。 奚以??为:固定结构,表示反问。 “哪里用得着??呢”
??为:固定结构,表示反问。 “哪里用得着??呢” 一、实词
1、此小大之辩也((区别) 而御六气之辩(变化) 2、之二虫又何知(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智慧)
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 圣人无名(声名)
4、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5、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6、亦若是则已矣(而已)
7、而後乃今将图南(计划向南飞)
8、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急速,着落,时或,落下)
9、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去往,返回,饱的样子)
10、朝菌不知晦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11、众人匹之(比)
1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不毛之地) 13、行比一乡(合) 14、而征一国者(信)
15、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指责,更加/愈加) 二、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取独)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取独)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取独) (6)而莫之天阏者(代词)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这)
(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代词)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 2. 而
(1)怒而飞(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修饰) (3)决起而飞(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却)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却)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却) 3. 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 (2)时则不至(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那么) 4.以
(1)以五百岁为春(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 (3)奚以知其然也(凭)
(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因为) 5.于
(1)彼其于世(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在) (3)彼其于世(对于) 6. 其
(1)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 7、焉
(1)有鱼焉,其广数千里(语气词) (2)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何要飞到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2、奚以知其然也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彼且奚适也 你将到哪里呢? 4、彼且恶乎待哉 他们还等待什么呢?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深蓝,是他们真正的颜色呢,还是高远而没有到达极点呢? 兰亭集序 一、实词
1、修禊事也(举行) 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长)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年长年少的,都) 3、引以为流觞曲水(汲引) 4、列坐其次(地方) 5、所以游目骋怀(使动) 6、信可乐也(确实) 7、感慨系之矣(跟随) 8、向之所欣(以前) 9、终期于尽(注定)
10、死生亦大矣(重大事情)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
二、虚词 1.为
(1)引以为流觞曲水(用作) (2)已为陈迹(成为) 2. 于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 (2)当其欣于所遇(对) (3)暂得于己(对,在) (4)终期于尽(到) 3. 以
(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 (2)亦足以畅叙幽情(来) (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为) 4.之
(1)暮春之初(的)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 (4)夫人之相与(取独) (5)不知老之将至(取独) (6)及其所之既倦(到,往) (7)感慨系之矣(代词)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
(9)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5.所
(1)或因寄所托(所字结构) (2)当其欣于所遇(所字结构) (3)及其所之既倦(所字结构)
作文三:《文言文》3600字
锦囊集句① 唐·李商隐
长吉每旦日出与诸公游②,未尝得题然后为诗③,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④。恒从
小奚奴⑤,骑距驴⑥,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⑦,
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⑧,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⑨。
[注释] ①选自唐〃李商隐《李贺小传》。 ②长吉: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著
名诗人。铸工:指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人,都是与李贺经常交往的人,且后来都做了高官,崔
植曾任宰相。 ③得题:依照人家出的题目作诗。 ④程限:指作诗的韵律等限制。 ⑤小奚奴:小书童。 ⑥距驴:个头大的驴。距,通“钜”,巨,大。 ⑦太夫人:对李贺母亲郑氏的尊称。⑧上灯:点灯。 ⑨
率:大都。
应 试 训 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哪一组意思相同( )
A 、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奋笔疾书 ..
B 、焚书坑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
C 、即书诗四句(《伤仲永》) 映雪读书累 ..
D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知书达礼 ..
2、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意思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 B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
C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D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童趣》) ..
3、下列句中的“与”“及”,它们的意思都分别宜阳吗?请分别解释。
(1)每旦日出与诸公游 上灯与累食 ..
(2)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
4、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这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添加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所以…… B 、如果……就……
C 、即使……就…… D 、只有……才……
5、从选文看,太夫人“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这句话表明了李贺写诗为文的什么特点?
6、你认为李贺“锦囊集句”式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吗?请写出理由。你能写出几句李贺诗歌
的名句吗?
欧阳修的母教①《泷冈阡表》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②。太夫人守节自誓③,居贫,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④。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⑤。’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⑥?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注释] ①选自宋〃欧阳修《泷冈阡表》。 ②孤:年幼丧父为孤。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守节自誓:指郑氏决心守寡,不再嫁人。 ④ 俾:使。 ⑤ 毋:勿要;不可。累:牵累。 ⑥邪:通“耶”。
应 试 训 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 俾
至于成人 俾 (2)
.(3) 毋以是为我累 累 (4)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生四岁而孤(年幼丧父) B 、俾至于成人(使) ..
C 、毋以是为我累(疲劳) D 、以有待于汝也(期望) ..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而好施与 B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汝父为吏廉 孤岂欲卿治经为马博士邪(《孙权劝学》) ..B 、以长以教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
C 、其俸禄虽薄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
D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 欲得饮,饮于河、渭(《夸父之日》) ..
5、选择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自力于衣食 B 、俾至于成人 ....
C 、不可计其层次矣(《山市》)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
6、教育专家认为:“从小开始的家庭教育,父母言传身教,没有人能代替。”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很大影响。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反而让孩子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使孩子深受其害。请结合本文及自身体验,谈谈你对父母教育方式的看法。
怕后生笑①《寓简》
欧阳公晚年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②,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
嗔耶③?”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注释] ①选自宋〃沈作喆《寓简》卷八。 ②尝:通“常”。 窜定:删正改定。 ③当:尚,还。嗔:怪罪:耶:通“邪”。
应 试 训 练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 ) 不畏先生嗔( ) ..
2、选出下列选项中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 、止 浅尝辄止 叹为观止
B 、自 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则》)
C 、畏 不畏先生嗔 望而生畏
D 、甚 用思甚苦 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
3、下列各句中“为”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动词,写)
B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介词,被)
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动词,做)
D 、以虫蚁为兽(《童趣》)(动词,当作)
E 、始悟为山市(《山市》)(介词,为了)
4、请你找出下列句中出现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5、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亲自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堪称大作家。他的文章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从容宽和,真率自然,人们会误以为浑然天成、一挥而就,殊不知却是认真修改的结果。你好知道哪些勤于修改的作家,请举出几个略加说明。
读书贵在牢记①《扪虱新语》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②。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③,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
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④,是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余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 ①选自宋〃陈善《扪虱新话》。② 进益:长进。 ③陈晋之:陈旸,字晋之,宋代人。曾任礼部侍郎等官,著有《乐书》二白卷。 ④旋:副词,随即。
应 试 训 练
1、选择下列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
A 、乃取一葫芦至于地(《卖油翁》) 屠乃奔倚其下(《狼》) ..
B 、初若可喜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
C 、余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
D 、至今每念腹中空虚 念近中无此禅院(《山市》)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方”字含义相同的两项( )
A 、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B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则》) ..
C 、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童趣》) D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陌上桑》) ..
E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
3、选出与例句中的“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旋读旋忘 .
A 、康肃忿然曰(《卖油翁》) B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
C 、然数年恒不见(《山市》) D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
4、下列句中“日”字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项( )
A 、则日见进益 B 、所谓日计不足 ..
C 、日将诵数千言 D 、况一日乎 ..
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
A 、则日见进益 B 、日将诵数千言 ....
C 、至今每念腹中空虚 D 、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
6、文中提到的“今人”和“余”的读书方法存在什么问题?请结合原文内容概括回答。
7、你如何看待博览与精读的关系?请根据你的读书经验作答。
作文四:《文言文》800字
3. 文言文实词——多义词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语有多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单音词(山水火-鼻子/奇怪)较多,导致一次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这是文言文的一个难点。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4.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 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 ,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
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举例如下: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②安生,养身(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③安全,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哪里(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病:①疾病,重病。(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人琴俱亡》)
②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也《捕蛇者说》)
③辱(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3.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4.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5. 才:①刚刚(此印者才毕《活板》)
②只,仅仅(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③能力,才能(才美不外见《马说》)
6. 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7.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8. 毕:①用尽,竭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②完成,完毕(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
③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作文五:《文言文》3400字
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食我,是逆①天帝 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 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 :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食〔 〕长〔 〕 然〔 〕 皆 〔 〕 故〔 〕遂〔 〕 子〔 〕 走〔 〕 2。翻译句子 〈 1〉天帝使我长百兽 〈 2〉子以我为不信 〈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 今 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一词多义
〈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 2〉故遂与之行 () 〈 3〉兽见 之 皆 走 () 〈 4〉辍耕之垄上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这个故 事启示我们: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二〉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 ”其人自护 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 山,何地不有! ”
[注:①菱:即菱角。 ② 仕:做官。 ]
1。解释加点词语 啖〔 〕 并 〔 〕
或〔 〕 欲 〔 〕 2。翻译句子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 其人自护其短 ?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请为上文概括中心:
〈三〉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 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杨子曰: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亡一羊() ②既反() ③奚亡之()
2.解释下面的
①杨子之邻人亡羊() ②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③何追者之众 () ④亡之矣 () ⑤奚亡之 () ⑥吾不知所之 ()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意思是() 。
②找出本文中的一个倒装句。 () ,正常语序应为()
4.补出省略的成分。
既反, ( )问:
5。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
〈四〉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誉之曰() ②以子之矛 () ③或曰() ④何如 ()
⑤夫不可??() ⑥同世而立()
2.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
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 【 】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③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 】
④
3、从中概括出这则寓意是:
〈五〉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 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④,不复挺⑤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②輮:烤。③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 准。④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⑤挺:挺直。⑥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1.用 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学不可以已()②取之于蓝 () ③水为之() ④虽有槁暴 () ⑤輮使之然 () ⑥故木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3.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意思是() 。
〈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①。自康乐②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注释:①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②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 康乐。 ③与:参与, 即置身其中。 奇:山水的奇妙。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古今共谈 (一起谈论 ) B.夕阳欲颓 (正要落山 )
C .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 D.晓雾将歇 (将要散尽 )
(2)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明净看出作者所 描绘的是 的山水之美。作者在写景时,先写 ,后写 , 以 衬 ;从时间上看,既有 之景,又有 之景, 层次极为分明。
(3)
(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 换为四字短语应是
(5)范仲淹 〈 〈岳阳楼记〉 〉 中有四个字与本文中
〈七〉 床头捉刀人
魏武①将见匈奴使, 自以形陋②, 不足雄远国, 使崔季圭代, 帝自捉③刀立床头。 既毕, 令间谍问曰: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③捉:握。
(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 魏武将见匈怒使 使崔季硅代 B. 既毕,令间谍问 群响毕绝
C . 魏武将见匈奴使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 .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翻译下面句子。
不足雄远国 翻译:
(3)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 ?
(4)匈奴使为什么被杀 ?
(5)这个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曹操 ?
〈八〉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 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 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 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 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 ( )绮丽,以饰舆服 ( )
(2)尝以 ( )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 ) (3)世罕其比 (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
括。 答:① ②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
〈九〉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 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①诵读, 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②。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义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 ? 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 ?(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
3。作者在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不超过 15个字 )
〈十〉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 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③昧行:摸黑走路。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孰与昧行乎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
(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
(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 ? 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
(十一)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 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④以水沃面。往往粥⑤不继, 日昃⑥始食。遂大通
注:①适: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南都:今河南商丘。④辄 zhe :总是;就。⑤粥:稠粥。⑥昃 ze :日偏西。⑦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⑧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A .名之者谁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 ( ) ②去之南都 ( )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 语 遂大通
译: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
作文六:《文言文》5500字
文言文“多元导学”模式初探
——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课例研究
长葛市二小 张艳青 从 2011年起,我们长葛市第二小学就响应市教研室的号召,开展了“多元 导学”模式的语文教研活动。经过两年的打磨我已经熟悉了“多元导学”这种教 学模式的流程, 即:出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拓展延伸,也可以说成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 “多元导学”模式 的课堂,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 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纵然它不华丽, 也没有多少热闹的场面和让人折服的亮点, 可是它却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今年我担任了六年级的语文老师, 发现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中有两小篇 文言文。我国近代的古文教学以教读、串讲、背诵为主要方式,其突出特点是注 重诵读、 注重积累, 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语感, 其弊端在 于容易造成盲诵枯记, 压抑学生的个性。 我们今天的古文教学应继承传统古文教 学中注重诵读、 注重积累的特点, 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在教学的方式上做 一些探索, 小学的古文教学尤其需要改进。 就课本中的两篇文言文来讲, 我想改 变教师串讲内容的方式,变为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 这样就把古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从传授古文知识与训练古文阅读技能的层面, 拓展 为包括知识与技能在内的更为丰富的多个层面, 即通过自读自悟以及师生、 生生 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课文的意思、形象、哲理以及古文的朗读方法、阅读 体会等, 感受古文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探究和豁然开朗时的快乐, 感受古文的魅 力,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把古文教学由传统的“传授——训练”的模式, 变为现代的“探究——体验”的模式,即“多元导学”模式,把学生的古文学习 由用脑参与的学习,变为全身心参与的学习,学生得到的就不只是知识与技能, 还包括过程与方法,还会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会拥有非常有价值的 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因此,我这次的研究主题就定为 :文言文“多元导学”模 式初探。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相对于“现代文”和“写作”等几 块园地, 关于文言文应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的观点和论述还是比较零散的, 缺乏具 体、 系统的阐述与论著。 文言文教学改革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没有学习文言 文系统的教学模式。而对于“多元导学”模式我班学生已经不陌生,因此,在文 言文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多元导学”模式,很值得我思考和研究。
教学过程资料:
▲ 第一次授课:——教师独立备课下的课堂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 理。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了解孔子。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 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 并及时归纳和小结, 启发 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 请学生参考注释, 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 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 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 出示一组选择题, 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 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 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 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 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 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 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 完成板书。 并再次指导学生 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 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 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 ,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 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
第一次课后教研组讨论:
王慧英老师:这节课教学环节清晰,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能学 生课前没有预习, 在疏通大意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 从而没有完成本课的第三个 学习目标。 其实, 课标要求小学阶段只要粗知文言文大意即可, 没有必要逐词逐 句地分析。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重点还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 解疑。
廉晓丽老师:这节课没有完成第三个学习目标, 除了在疏通文意上浪费了太 多的时间,我觉得导课设置也应该再简练一些。
杨志芳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我觉得有问题, 既然教学基础方法是读, 我觉得 应该有初读环节:先让学生根据注音初读课文,让学生读通读顺 ; 老师再范读, 让学生读流利,读出节奏,而不是一开始就理解文章大意。要让学生先读再思, 疏通文意就水到渠成了。
张桂芳书记:“多元导学”模式要求教学目标一定要切合课文的课后问题, 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所以教学目标一定要简单明了, 直击文言文的重 点。
我的反思:
用“多元导学”模式上文言文,我是第一次。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 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了解古人的思想, 理解故事内容, 引导学生明白文中 所讲的道理, 并受到一些启发。 因此, 教学这篇文言文我用了基本的方法——诵 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对于读的 环节, 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根据可下注释, 疏通文意之后, 读懂读通课文; 然后由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最后“辩读” ,让学生读出感 情,由情悟理。可是,由于对学情分析失误,没有让学生课前预习,只在疏通课 文大意上就用了 25分钟,从而使整节课滞后,没有完成学习目标,也没有使学 生深入地诵读。
综合个位老师议课的意见,我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
▲第二次授课:改进后的课堂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3、体会道理,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 (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 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 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 什么呢?
二、完成学习目标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一:(3分钟)
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直到读通顺为止。
2、生自读课文。
3、抽读课文,老师帮助解决难读的语句。
4、教师范读课文。 (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 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 二要停顿得当, 三要读出 不同句式的语气。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完成学习目标 2(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1、自学提示二:(5分钟)
(1) 、对照注释,弄懂词句,在书上批注重点词语的意思。
(2) 、小组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2、先自主学习,再合作交流。
3、学生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4、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四、完成学习目标 3(体会道理,熟读成诵)
1、出示自学提示三:(时间 2分钟)
思考:两小儿辩斗的观点和依据分别是什么? (用横线画出小儿甲的观点和 依据,用波浪线画出小儿乙的观点和依据)
2、自主学习,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3、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
(2)由于两小儿观点不同,看太阳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两小 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分组来读一读两小儿 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4、开展“辩斗”。
(1)理解“辩斗”的意思。 (争辩、辩论、辩驳)
(2)学生反复诵读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小组合作展开“辩斗”。
(4)请两学生上台当两小儿进行“辩斗”,老师友情出演孔子,师生一起 上演一出《两小儿辩日》 。
(5)检测背诵情况。
5、对两小儿做出评价。
6、解释太阳的科普知识,否定两小儿的观点。
7、 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学无止 境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抄写生字。
2、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 、 《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第二次课后教研组讨论:
王慧英老师:整节课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协作能力。整节课的设计依据“读——理解,理解——读”的 关系,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读,思路清晰,古文的学习以体现品读感悟为主, 读出了古文的韵味,很好地运用了“多元导学”的教学模式。
廉晓丽老师:古文教学注重读。教师首先让学生初读,整体感知后,发现学 生的问题和情况相机正音, 并范读。 然后又采用个别读, 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味;接着老师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品悟文句意思, 再通过想象加深理解; 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语调。 古文读通后, 道理自然 显现明白,这是再现整体回顾全文,学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感悟。
杨志芳老师:本次教学围绕“多元导学”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环节,让 学生在学时有目标,读中有目的,教学环节非常紧凑,教师讲解激昂,学生满怀 激情,老师引导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我的反思:
通过第一次的试课研讨,我们六年级教研组明确了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方法。 就本课来讲, 我想改变教师串讲内容的方式, 变为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合 作探究为主要方式这样就把古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从传授古文知识与训练古文阅 读技能的层面, 拓展为包括知识与技能在内的更为丰富的多个层面, 即通过自读 自悟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课文的意思、形象、哲理以及古 文的朗读方法、 阅读体会等, 感受古文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探究和豁然开朗时的 快乐,感受古文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把古文教学由传统的“传授 ——训练”的模式, 变为现代的“探究——体验”的模式; 把学生的古文学习由 用脑参与的学习, 变为全身心参与的学习, 学生得到的就不只是知识与技能, 还 包括过程与方法,还会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会拥有非常有价值的学 习经历和学习经验。
依据以上理念我们教研组采用了多远导读的教学模式, 直奔课文问题设计学 习目标, 直奔学习目标设计教学, 切实做到于永正老先生所倡导的 “简简单单学 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 。 这节文言文的教学环节我做了如下改动:先让学生齐 读课题, 然后通过对“辩”和“日”字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课题, 提出问题“两 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文的学习, 先要读通、 读顺、 读熟, 再求理解、 翻译。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由于有注释的帮助, 本篇古文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读懂, 当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 解不到位时,我进行适当的点拨。此环节的教学,我充分相信学生,积极为学生 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全班交流, 弄清两小儿各自的 观点和理由, 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 “辩斗”这一环节能再 现故事的情境,使平面的、静止的文本变得可感、可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 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不仅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激活思维, 发展语言, 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 最后, 让学生谈谈两小儿和孔子, 写一写自
己感受,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表达欲望。当学生理解孔子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后, 就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 学以致用, 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经过我们六年级教研组的集体议课, 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高效。 我们也在不 断的上课中摸索到了文言文的“多元导学”模式教学的一般流程“自读,读准读 通课文——合作了解文章大意——探究道理,熟读成诵” 。
作文七:《文言文》3500字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一)楚人贻笑①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②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嘿然大喜,赍④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注释』①选自三国魏邯郸《笑林》。②鄣(zhāng)屏障。这里引申作“遮挡”。③绐(dài)欺骗。④赍(jī)携带。
(1)解释下列加点词。
A 、楚人贫居 B 、得螳螂伺蝉自鄣叶 .
C 、县官受辞 D 、放而不治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 B 、经日,乃厌倦不堪 ....
C 、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D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 ....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这则笑话对世人作了哪些告诫?
〈二〉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食〔 〕长〔 〕 然〔 〕 皆 〔 〕 故〔 〕遂〔 〕子〔 〕 走〔 〕
2翻译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⑸今 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一词多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 〈2〉故遂与之行 ( )
〈3〉兽见 之 皆走 ( ) 〈4〉辍耕之垄上 (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三〉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
菱须吐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①菱:即菱角。 ② 仕:做官。]
1。解释加点词语
啖〔 〕 并 〔 〕 或〔 〕 欲 〔 〕
2。翻译句子
⑴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⑵其人自护其短
⑶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⑷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请为上文概括中心:
────────────────────────────────────────────────────
〈四〉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杨子曰:" 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曰:" 奚亡之?" 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亡一羊( )
②既反( )
③奚亡之( )
2.解释下面的" 之" 字。
①杨子之邻人亡羊( )
②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
③何追者之众 ( )
④亡之矣 ( )
⑤奚亡之 ( )
⑥吾不知所之 ( )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 ),意思是( )。 ②找出本文中的一个倒装句。( ),正常语序应为 〔 〕
4.补出省略的成分。
既反,( )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5。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
──────────────────────────
〈五〉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誉之曰( ) ②以子之
矛 ( ) ③或曰( ) ④何如 ( ) ⑤夫不可??
( ) ⑥同世而立( )
2.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
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 】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之" 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 】
③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
④"物莫能陷也" 和" 陷子之盾" 中的" 陷" 字,均解释为" 刺,刺穿" 。
【 】
3。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
〈六〉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④,不复挺⑤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②輮:烤。③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④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⑤挺:挺直。⑥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学不可以已( )②取之于
蓝 ( ) ③水为之( ) ④虽有槁暴 ( )⑤輮使之
然 ( ) ⑥故木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 )意思是( )。
〈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①。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①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②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③与:参与,即置身其中。奇:山水的
奇妙。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今共谈(一起谈论) 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
C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D.晓雾将歇(将要散尽)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此举)
〈八〉床头捉刀人
魏武①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②,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③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曰:"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③捉:握。
(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魏武将见匈怒使 使崔季硅代
B . 既毕,令间谍问 群响毕绝
C . 魏武将见匈奴使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 .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翻译下面句子。
不足雄远国
(3)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
(4)匈奴使为什么被杀?
(5)这个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曹操?
〈九〉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 不足恨,今还卿③。"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作文八:《文言文》6900字
文言文
一.趣味语文
“万万岁”的来历
汉代以前, “ 万岁 ” 只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 “ 万岁 ” ,但这个 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 “ 万岁 ” ,皇帝也不管。到了汉武帝时,他想把 “ 万岁 ” 据为己有,但民 间到庆贺之事时,还是有人呼 “ 万岁 ” 。到了宋朝,皇帝才下令真正不许称他人为 “ 万岁 ” 。
至于 “ 万万岁 ” 的来历,则来自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 “ 名不正 ” 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
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众学士搜肠括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扫兴。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 忙吟道: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后兴高彩烈,推为杰作。
从此, “ 万万岁 ” 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二.比一比——古诗词识记
我们一起来识记一下课本里的古诗词,看谁又对又好!
三.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易志勇同学,让我们从经历中总结,从失误中分析,从 基点上崛起!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 :
重点字词解释 :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 “子曰”的子, 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 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 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 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 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 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 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
为:做。
(直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 , 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 ; 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害的。”
重点字词解释 :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於“就”“便”。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
重点字词解释 :
知道就是知道 ,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 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 (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孔子说 :
必有我师焉: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
孔子说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百姓定居下来, 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四.重点篇目练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3 分)
A 、委而去之 . (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 . 之(背叛)
C 、威天下不以兵革
.. 之利(兵器) D、以 . 天下之所顺(用、靠)
2、 文 中 画 线 句 “ 三 里 之 城 , 七 里 之 郭 , ? ? 是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也 ” 论 证 的 观 点 是 :。 文 中 最 能 表 达 “ 人 和 ” 意 思 的 一 句 话 是:。 ( 4 分)
3、翻译下面句子。 ( 3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五.课外文言文演练:
(一) 猿 母 中 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 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
[注释 ]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二 ) 郑 人 买 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已得履, 谓曰:“吾忘持度! ”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8分)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4分)
①而置之其坐(同 ) ②反归取之(同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 、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 、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4分)
①反归取之()
②何不试之以足()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4分)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2分)
答:
(三)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 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 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
②正月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
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 :①“君如欲生之”中的“生”, 为动词, 解释为“活命”, 但若把整个句子理解为“您 如果想活命它们”就不通了,因为“生”在这句话中要作“使动词”用,即“使??生(活命)”,句意为“您 如果想使它们活命”就正确了。 ②“人欲死之”,应理解为“人们想要使他死。”这是词类的一种活用方法。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以 ②竞 ③然
2、翻译:①示有恩也
②恩过不相补矣
3、上文有“不若禁民勿捕”,其中“禁”解释为“禁止”,那么成语“弱不禁风”中“禁”解释为什么呢? (四)巨 商 蓄 鹦 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 暄。 主人惜之, 加意笼豢。 一旦段生以事系狱, 半年方 . 得释, 到家, 就笼与语 . 曰:“鹦哥, 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 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 大感泣,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 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 揭笼泣放, 祝之曰:“汝却还旧巢, 好自随意。 ” 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半年方 . 得释 ()
(2)就笼与语 . 曰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3. 文章说 “鹦鹉甚慧” , 它的 “慧” 表现在:(1) 能诵读诗文; (2) 向客人问安; (3) ; (4) 。
4. 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张 之 万 之 马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 万无奈, 遂牵而去。 未几, 马送回, 之万怪之, 询其故, 曰:“方乘, 遂为掀下。 连易数人, 皆掀坠。 此乃劣马, 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 为等到张尚书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 勃诗“天涯若比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2、翻译:①之万怪之
②方乘,遂为掀下
③连易数人
六 .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对课外文言文进行了练习,希望易志勇同学可以学会积累相关的文言常识,并 能结合文末的注释把握文章大意,快速地读出出题者的出题意图,写出正确答案。
七.课后作业:
(一)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补写成完整的谚语
①晚霞行千里 ②始于足下 ③须问打柴人 ④老大徒伤悲 ⑤行万里路
⑥下笔如有神 ⑦铁杵磨成针 ⑧等于瞎胡混 ⑨台下十年功 ⑩积水成河
(1) 读万卷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早霞不出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积沙成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种地不上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千里之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只要功夫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读书破万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台上三分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欲知山中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少壮不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找出 A 、 B 两组中对应的歇后语(用序号表示)
A 组:
⒈门缝里看人 ⒉一口吃个麻花 ⒊芝麻开花 ⒋天桥把式 ⒌飞机上放鞭炮
⒍一只筷子吃藕 ⒎小葱拌豆腐 ⒏姜太公钓鱼 ⒐外甥打灯笼 ⒑十五只吊桶打水
⒒老虎挂佛珠 ⒓擀面杖吹火 ⒔老牛追兔子 ⒕飞蛾扑火 ⒖大海捞针
B 组:
⒈一窍不通 ⒉有劲使不上 ⒊自取灭忙 ⒋假慈悲 ⒌无处寻
⒍把人看扁了 ⒎空想(响) ⒏专挑眼 ⒐节节高 ⒑七上八下
⒒光说不练 ⒓一清(青)二白 ⒔愿者上钩 ⒕照旧(舅) ⒖干脆
(三)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①大 (taì) 隗 (wěi) ②乎具茨③之山, 适遇牧马童子, 问涂焉, 曰:“若知具茨之山乎 ? ” 曰:“然④。 ”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 ”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 !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⑤天下。 ”小 童辞⑥。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⑦ ?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 (qǐ) 首 ⑧, 称天师而退。 (选自 《庄 子·徐无鬼》 )
【注释】
①见:拜访。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 (今河南省密县 ) 。④然:是的。表应答。 ⑤为天下:治理天下。⑥辞:谢绝。⑦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 ? 奚,何。以,因。异, 不同。乎,于,相当于“与” 、 “跟” 。 ⑧稽首:叩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适 . 遇牧马童子 ( ) (2)黄帝再 . 拜稽首
.. ( )()
(3)若 . 知具茨之山乎 ? ( ) (4)非徒知 . 具茨之山 (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
.... 的一项。
A .适 . 遇牧马童子(适合 ) B .问涂 . 焉(通“途” ,路 )
C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
.. 矣(罢了 ) D .黄帝再 . 拜稽首(第二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帝曰:“异哉小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源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害群之马” ,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成语小故事识记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 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 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 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 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 纸上谈兵 ”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在纸上谈论用兵,即指在文字上谈用兵的策略。后比喻与实际情况不切实际的空 谈。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 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 《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 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 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 容了。 ”
“ 韦编三绝 ” 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 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 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 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 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 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 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 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 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 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 他一脚把刘琨踢醒, 对他说:“ 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 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 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 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 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 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 闻鸡起舞 ” 比喻有志之士奋发图强 , 准备为国效力的精神。
易志勇:没有做不到,只怕自己想不到,相信自己,加油! ! !
作文九:《文言文》4500字
秦穆公亡马: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秦穆公亡马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 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 之酒。杀马者皆 ...
《哀溺文序》原文及翻译
哀溺文序 作者: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 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 为?曰:吾腰千 ...
《崔光》原文及翻译
崔光 原文 :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间,不可 校数。太后赐百姓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王融与陈留侯李崇 负绢过任,蹶倒 ...
《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翻译
苛政猛于虎也 出处:《礼记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 式而听之 , 使子路问之 , 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 , 吾舅死于虎, 吾夫又死焉, ...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 出处:《韩非子难一》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 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其人弗能 ...
《范雎说秦王》原文及翻译
范雎说秦王 出处:《战国策秦策》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 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 曰:先生何以幸 ...
《杨烈妇传》原文及翻译
杨烈妇传 作者: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 [1]汴州;既又将盗 [2]陈州,分其兵数千 人抵项城县。 盖将掠其玉帛, 俘累 [3]其男女, 以会 [4]于陈州。 县令李侃, 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 ...
《陈谏议教子》原文及翻译
《陈谏议教子》原文及翻译 出处:《宋名臣言行录》 原文 宋陈谏(jin )议家有劣 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 以不见?仆言为 ...
《鸣机夜课图记》原文及翻译
鸣机夜课图记 作者:蒋士铨 原文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字守箴,出南昌名族, 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 客,乐施与,散 ...
《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第二十五》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五》原文及翻译 原文: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 公见之曰:嘻!夫了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 族,及国游士,皆 ...
《文章繁简》原文及翻译
文章繁简 作者:顾炎武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 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 ...
《为学》原文及翻译
《为学》原文及翻译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 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 之昏,不逮人也 ...
袁枚《黄生借书说》原文及翻译
袁枚 《黄生借书说》 原文及翻译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 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 塞屋,富贵家 ...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 刘元卿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 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 长号。久之,力 ...
《巨鹿之战》原文及翻译
《巨鹿之战》原文及翻译 出处:史记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 渡河击赵, 大破之。 当此时, 赵歇为王, 陈余为将, 张耳为相, 皆走入巨鹿城①。 楚 王召宋义与计 ...
《真州东园记》原文及翻译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 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 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 官。三人者,乐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及翻译
1、 【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 这就关于知 ...
《南桔北枳》原文及翻译
《南桔北枳》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原文: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 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 请缚一人,过王 ...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翻译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翻译 左传子鱼论战 原文:《左传 ? 僖公二十二年》 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 , 摘录如下:冬,十一月,己 巳,朔,宋公 ...
《郁离子 ·僰人舞猴》原文及翻译
《郁离子僰人舞猴》原文及翻译 刘基 原文: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 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妬②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 筵张而猴出,众 ...
《宋太祖怕史官》原文及翻译
宋太祖怕史官 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 事耳。上恕,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口弹雀。上愈怒,以柱斧柄撞其口,堕两 齿。其人徐俯拾 ...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满井游记 作者:袁宏道 燕地寒, 花朝节后, 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 直,至满井。 ...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 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 共工与颛顼争夺 ...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 ...
《吴起者,卫人也》原文及翻译
吴起者,卫人也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原文: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 于曾子,事鲁君。 i 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 攻齐,大破之。 ...
宋濂《尝与客饮》翻译
尝与客饮 作者:【原文】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 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 濂惟举其善者, ...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幼时记趣 作者:沈复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 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 己的坎坷经历,文 ...
《与顾章书》原文及翻译
与顾章书 吴均 原文:仆去月谢病, 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 有石门山者, 森壁争霞, 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 素重幽居,遂 ...
《三人成虎》原文及翻译
三人成虎 作者:韩非 原文: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 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 王曰:寡人信之 ...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 卷四 孟夏纪 劝学 【原文】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 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 子人臣不得其所 ...
《饭疏食饮水》原文及翻译
饭疏食饮水 出处:《论语》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 着做枕头,乐也 ...
《苏秦以连横说秦》原文及翻译
苏秦以连横说秦 出处:《战国策》 原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 限,东有郩、函 之固。田肥美 ...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原文及翻译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 前日虞闻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 王者兴,其间必有 ...
《孟子致为臣而归》原文及翻译
孟子致为臣而归 【原文】 孟子致为臣而归①。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 得;得 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曰:不敢请 耳,固所愿也。 ...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原文及翻译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原文】 孟子自齐葬于鲁①,反于齐,止于嬴②。 充虞③请 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④。严(5),虞不 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 若以(6)美然。 ...
《无官无责,进退有余》原文及翻译
无官无责, 进退有余 【原文】 孟子谓蚳蛙 (1) 曰:子之辞灵丘 (2) 而请士师 (3) , 似也, 为其可以言也。 今既数月矣, 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 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原文及翻译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原文】 陈臻①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②一百③而不受; 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④,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则 ... 《贤才可拜不可召》原文及翻译 贤才可拜不可召 【原文】 孟子将朝王①,王使人来曰:寡人如②就见者也,有寒 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③,不识④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 造⑤朝。 明日,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 ...
《公孙丑章句下》原文及翻译
公孙丑章句下 本篇除第一章单纯介绍孟子言论外,其余各章兼记孟子的事迹、 行 为和言论,以立身处世的态度为主,其中有不少名言。全篇原文共 14章,本书选 7章。 天时不如地利 ...
推荐内容
《苏秦以连横说秦》原文及翻译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东施效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陆机《文赋》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中心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及原文注释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及原文注释出处 触龙说赵太后翻译及原文注释出处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守株待兔文言文 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海市蜃楼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热点内容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 守株待兔文言文
诸葛亮《前出师表》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 曹丕《典论 ·论文》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 林嗣环《口技》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 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东施效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狼 蒲松龄原文及翻译鉴赏
《拔苗助长》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译文 |作者 |出处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及原文注释
陆机《文赋》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中心思 魏学洢《核舟记》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中
作文十:《文言文》26200字
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课外文言文 阅读
(广东梅州)
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 晋君②问曰:“ 孰可使嗣? ” 祁奚对曰:“ 解狐③可。 ” 君曰:“ 非子之仇邪? ” 对曰:“ 君问可,非问仇也。 ” 晋遂举解狐。后又问:“ 孰可以为国尉④? ” 祁奚对曰:“ 午⑤可 也。 ” 君曰:“ 非子之子耶? ” 对曰:“ 君问可,非问子也。 ”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 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
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孰可使嗣(子嗣,后代) B .晋遂举解狐(推举)
C .非子之子(你) D .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2分)
A .任人唯贤 B .大公无私
C .坦率正直 D .谦虚谨慎
10.A 11.D
(湖北天门)
文言文 阅读 (10分)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 泽则见蛇, 殆所谓不祥也? ” 晏子对曰:“ 国有三不祥, 是①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 一不祥; 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 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
注:①是:这件(事); 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 “ 而 ”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 .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 .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 .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
D .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4分) 12. B (2分) 13. D (2分) 14. (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 长他的才干。(1分)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1分) 15.为景公 解疑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分)
(湖北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 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 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
不圆③为卿④, 宁方为污辱, 不圆为显荣。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 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 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
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吾岂次山之友也! ”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 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 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
(作者: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
业的人。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闻有戏儿之器 闻:听说
B .及见之 及:等到
C .趋焚之 趋:追逐
D .长必好之 好:喜欢
9.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 “ 以 ” 与例句中的 “ 以 ”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悦婴儿
A. 何以战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 皆以美于徐公 D. 以光先帝遗德
10.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 . “ 恶圆之士 ” 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 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 元结因孩子 “ 戏圆 ” 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11. 把第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 3分)
(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8.C ; 9.D ; 10.C 11.(1)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 都圆滑呢?(2)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
(湖北宜昌)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 见风日则易腐, 入冰雪则不败, 则冰雪之能寿物也。 今年冰雪多, 来年谷麦必茂, 则冰雪之能生物也。 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 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 则四时有几 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 凡人遇旦昼则风日, 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 雪也; 遇市朝则风日, 而山林则冰雪也。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 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
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 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 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
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 (yì):舀。⑤奚(xī) :什 么。
6.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
藉() 异() 遂() 固()
7.请用 “/” 为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断句。 (3分 )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 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 (2分 )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9.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 “ 冰雪之气 ” 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 (2分 ) 10.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3分 )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 但作者由远及近, 层层铺垫, 先由 () 的 “ 冰雪之气 ” , 过渡到 () 的 “ 冰雪 之气 ” ,最后才落脚到()的 “ 冰雪之气 ” ,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1.所谓 “ 冰雪之气 ” ,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用至少 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 “ 冰雪 ” 的特点。 (2分 )
1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 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 (2分 )
13.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 (2分 )
雾凇沆砀, , 。
(湖南株洲)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 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
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 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
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 ]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 (今陕西西安市) 。 ③ 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征求不已 ② 惟欲清净
25.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分)
26.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
24.①停止(1分);②只(1分)
25.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2分)
26.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2分)
(江苏南京)
古 镜
(宋)沈 括
[甲 ]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 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
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 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 见他家所藏, 皆是一样, 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形制甚古,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 ]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 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 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 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 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 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 ”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 填空 , 1分);制造 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 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
什么?(2分)
9. (2分) A
10. (2分) B
11. (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 来了。(每小句 1分)
12. (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江苏苏州)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 10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 . 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 【注】 追之, 杨子曰 :“ 嘻 ! 亡一羊, 何追之者众 ?” 邻人曰 :“ 多歧路。 ” 既反 . 问 :“ 获羊乎 ?” 曰 :“ 亡之矣。 ” 曰 :“ 奚亡之 ?” 曰 :“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 不知所之 . 所以反也。 ”
【注】竖:憧仆
1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亡一羊 . 何追之者众 ?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0. ①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②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江苏无锡)
(一)(12分)
司马朗字伯达, 河内温人也。 九岁, 人有道其父字者, 朗曰:“ 慢人亲者, 不敬其亲者也。 ” 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 朗之内外, 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 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 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 唇齿之喻,岂唯虞、虢, 温与野王即是也; 今去彼而居此, 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 国人之望也, 今寇未至而先徒,
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 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 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
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 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7.下列句中的 “ 以 ” 与 “ 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 ” 中的 “ 以 ”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以其境过清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 .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 .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 .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客谢之 谢:▲ ②监试者异之 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 窃:▲ ④以病去 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分)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
7.(2分) A (因为)
8.(2分) C
9.(4分)①谢:道歉。②异:认为 …… 奇特(奇异)。③窃:私下。④去:离职,离开。
(每个 1分)
10.(4分)(1)(2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 (2) (2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 (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 (得 分点:“ 内 ” 和 “ 为 ” )
(江苏扬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16分 )
鸣机夜课图记
[清 ]蒋士铨
铨四龄, 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 苦儿幼不能执笔, 乃镂竹枝为丝断之, 诘屈作波、 磔②点画, 合而成字, 抱铨坐膝上教之。 既识, 即拆去。 日训十字, 明日, 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 无误, 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 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 儿及此不学,我何 以见汝父! ”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 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 可以醒矣! ”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 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 (zhé) :汉字书写 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 (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
(1)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 )
(2)苦儿幼不能执笔 ( )
(3)无误,乃已 ( )
(4)与轧轧相间 ( )
11.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 抱铨坐膝上教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邹忌讽齐王纳谏》 )
B. 旋复持儿而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
C. 儿怠,则少加夏楚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
D. 解衣以胸温儿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
12. 翻译下列句子。 (6分 )
(1)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
13. 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 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 做法吗?为什么? (3分 )
10. (1)每天 (2)苦于 (3)停止 (4)间杂 11.D
12. (1)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2)像莺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刺激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半息热衷于功名利 禄的心。 (3)这是尽可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着这一条打一仗。
13. 赞同。 “ 看不清楚 ” 蒋母严于教子,正是 “ 苦其心志 ” ,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
致的。 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 安乐使人走向灭亡, 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 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江西)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9-13题。(10分)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 赦令自首, 不肯 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 据法应流⑤。 ” 上怒曰:“ 卿欲守法而使朕 失信乎? ” 对曰:“ 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 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 上曰:“ 卿能执法, 朕复何忧! ” 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
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A .上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B .上以 /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C .上以兵部郎中 /戴胄 /忠清公直
D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 /忠清公直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忿() 狱()
1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12.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 简要概括。(2分)
1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2分)
9. A ; 10.愤恨、案件。 11.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12.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坚持要兑现守信用。戴胄认为应 该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1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
不畏权贵, 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 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 严于执法 的人。
(山东滨州)
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子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 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 此为何若人? ” 王曰:“ 必为有窃疾矣。 ”
子墨子曰:“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 麋鹿满之, 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 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 (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 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 若已。 ” 子墨子曰:“ 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为义, 则子如②劝我者也, 何故止我? ”
(选自《墨子》)
注释:①处:闲居。②如:应该,应当。
9. 用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1分)
荆 之 地 方 千 里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舍其文轩() ⑵此为何若人
⑶过故人() ⑸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11. 翻译句子。(2分)
⑴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⑵子不若已。
12. 【甲】文表明了墨子 的主张;【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
子
的品质(2分)
13. 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 【乙】两段文字说明。 (3分)
9. 荆之地 / 方五千里 评分:共 1分。
10. ⑴舍弃,丢弃 ⑵什么样的 ⑶拜访 ⑷更加 评分:共 2分。每小题 0.5分,意思对
即可。
11. ⑴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 ⑵你不如停止算了。
评分:共 2分。每句 1分,意思对即可。
12. 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 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等 评分:共 2分。每空 1分, 意思对即可。
13. 示例:【甲】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 “ 必为有窃疾矣 ” ,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 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 “ 窃疾 ”“ 同类 ” 的结论。【乙】先 假设 “ 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益急 ” ,类推出 “ 天下莫为义,子如劝我 ” 的结论。
评分:共 3分。每例分析准确各得 1分,语言通顺得 1分。
(山东德州)
(三)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 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 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
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 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 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
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 朕得寇 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
—— 《宋史 ? 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16.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每期会赋役() ②事决乃退()
17.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18. 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6. 答案示例:①适逢、正赶上 ②才
评分:没空 1分,共 2分。
17. 答案示例: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18. 答案示例: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
评分:32分,答出三点即可。
(山东聊城)
(二)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 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 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 即发谷与民,
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8. 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 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 或阻之(或:有的人)
9.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0. 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8.A 说明:本题 2分。
9. (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 2分。
10. 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 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 1分,三点及以上得 2分。
(山东泰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26-28题。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 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 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 曰:“ 何不去之! ” 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 身且死,何以货为? ” 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 ]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 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26.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永之氓咸善游 咸:②中济,船破,皆游 济:
③有顷,益怠 怠:④又摇其首。遂溺死 遂:
27. 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28. 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26. 【答案】①咸:都。 ②济:渡,渡河。 ③怠:疲惫。 ④遂:于是,就。
【评分】每题 1分,共 4分。
27. 【答案】①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 ②为什么不丢掉它呢?③你太愚蠢 了,太不懂道理了。
【评分】每句 2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28. 【答案】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 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评分】每文 2分,共 4分。意思对即可。
(山东潍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题。(12分)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 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 牛孳产至十余头, 及将异居, 妻家不与, 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 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 其人垂泣不止, 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 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 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 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 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 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 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 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 ”
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 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 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 取,物必当在。 ” 如言果得。
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选自《旧唐书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
注:①牸(zì])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1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牛孳产至十余头 孳:
(2)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 左右:
(3)将之诣妻家村中 诣: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 以衫蒙其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 老母如其言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D. 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2分)
(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3分)
16. 现代汉语中 “ 路不拾遗 ” 经常与 连用,这两个成语形容 。(2分)
13. (1)孽:繁殖(生育)。 (2)左右:下属(身边的人)。 (3)诣:到 …… 去(前往)。 (3分,每小题 1分)
14.C 15. (1)你自己有县令,我为什么要参与(这件事)呢?(2分, “ 尔 ”“ 何与为 ” 各 1分)(2)(张允济)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位种葱的老太太,(她)盖了小草屋看守葱。(3分, “ 道 ”“ 守 ” 和 “ 一老母种葱者 ” 的定语后置结构,各 1分)(句意不通顺者,酌情扣分) 16. 夜不闭户 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2分,每空 1分)
(上海)
阅读下文,完成第 9-11题(8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 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 轻吾射! ”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 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 康肃笑而遣之。
9.本文作者欧阳修是___(朝代)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以我酌油知之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3分)
A .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
B .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C .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D .本文揭示了 “ 熟能生巧 ” 的道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2— 15题(12分)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 主公躬行 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 大祖喜曰:“ 此言甚善。 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 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 ” 乃赐之币。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 浣濯:洗涤。 参军:官名。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此言甚善() (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3分)
A .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B .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C .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D .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14.太祖 “□” 的神情和 “□” 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1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 .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 .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 .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9. 北宋,醉翁亭记 10. (我)凭借我倒油的经验懂得(知道)这个道理。 11. C(本文中陈
尧咨自大,卖油翁自信)
(四) 12. 好,做 13. B(未经洗涤的) 14. 喜,赐 15. C(从文中 “ 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 不然,愿始终如此。 ” 可知)
(四川成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3-5题。
包拯字希仁, 庐州合肥人也。 …… 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 主来诉。 拯曰:“ 第①归, 杀而鬻②之。 ”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 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 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 “ 包待制 ”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 老。 ”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 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 后 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 (节选自《宋史 ? 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 )墓地。
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填出选项字母) (2分) A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B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遗留 C .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往 D .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陈述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3分)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3分)
5.民间把包拯称为 “ 包青天 ” ,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
析作答。(4分)
3.(2分) B (“ 遗 ” 应解释为 “ 馈赠 ” )
4.(6分)
(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 怕他。
(大意正确计 2分,落实 “ 惮 ” 的意思计 1分)
(2)(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大意正确计 2分,落 实 “ 辞色 ” 的意思计 1分)
5.(4分)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1分),为官清廉、为民作主(1分);老百姓以 “ 青 天 ” 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2分)。(语意相近即可)
(四川凉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1-23题。
杨震字伯起 , 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 关西孔子杨 伯起。 ”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 人,何也? ” 密曰:“ 暮夜无知者。 ”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
21.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举茂才 举:以此遗之 遗:
2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②暮夜无知者。
23. 利用文中具体事例,对杨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析。(4分)
21.2分,举:推举(推荐) 遗:留下、传下。
22.4分,(1)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大意对 1分, “ 故人 ” 译对 1分) (2)晚上了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的。(大意对 1分,译对 “ 暮夜 ”1分)。
23.4分,杨震 “ 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 ,表明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2分);王密 趁夜送金子给杨震,他以 “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 拒绝了,这表明杨震是个廉 洁奉公的人(2分)。(结合文中材料分析归纳。意思符合就给分。有欠缺的扣。)
(四川眉山)
小人无朋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①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 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③。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 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 所行者忠信, 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 则同道而相益; 以之事国, 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
【注】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4.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 “ 小人无朋 ” 的原因,至少说两点。(2分)
23.译文:(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 (错一句扣 1分)
24.(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 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答对一点 1分,共 2分)
(浙江嘉兴)
(三)义 犬(9分)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 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
犬已远, 乃返辔疾驰, 抵郡已暮。 及扫腰橐③, 金亡其半, 涔涔汗下, 魂魄都失, 辗转终夜。 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 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 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 ②郡关:州府。 ③扫橐③:扫,清理。橐③,钱袋。④冲循:交通要道。
21. (1)已经 (2)离开 (3)快速 (4)丢失
22. (他)又想到(来路)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两(钱财) 哪有存在的道理!(意对即可)
23. 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用身
紧护主人的银两。(答出两点即可)
(浙江丽水)
(三 )(7分 )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 我至子所, 而子不至我所, 何也 ?” 曰:“ 吾性傲以野, 不乐依人焉, 故也。 ” 新课 标 第 一 网
燕曰:“ 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 ①矣。 ” 鸥曰:“ 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
燕曰:“ 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 ?” 鸥曰:“ 子谓 人之于我,爱乎,憎乎 ?” 燕曰:“ 皆无之。 ” 鸥曰:“ 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 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 载《寤崖子》 )
【注】①病:困苦。②忮 (zhì) :嫉妒。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 “ 被 ” 。
2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
(1)我至子所 (2)不乐依人焉 (3)燕不喻而去
24.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
A 、鸥于海渚遇巷燕 贤于材人远矣
B 、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 、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 、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安陵君其许寡人
25、这则故事的寓意是:(2分 )
(三 )(7分 )
23、 (3分 )(1)处所 (2)依附,依靠 (3)知道,明白
24、 (2 分 ) B
25.(2分 ) 示例一:劝告人们要自主自强,不要依附他人,以免受制受辱。
示例二:说明爱与恨、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的道理。 (大意写出即可 )
(浙江宁波)
(四) (8分)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 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 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 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选自《太平广记》)
19. 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1)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A. 刚才 B. 假如 C. 接近 D. 向着
(2)日月广明之道()
A. 道路 B. 道理 C. 引导 D. 方法
2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顶是()(2分)
A. 乃博览群籍 凡三往,乃见 B. 以《易》为宗 虽不能察,必以情
C. 忽于眠中 皆朝于齐 D. 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实是欲界之仙都
20. 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 众人坐着榔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22. 文中吕蒙的好学休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1) A (2) B (2分,每小题 1分)
20.D (2分)
21.C (2分)
22. ①博览群书 ②梦中诵书(2分,每点 1分,意思符合即可)
(浙江衢州)
白侯之贤
三衢沈君持正 , 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予问之曰:“ 侯定科繇②如何? ” 曰:“ 豪者善避役,役 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 ”“ 侯律己何如? ” 曰:“ 侯清约者,饮衢水 外, 一物不烦衢民。 每旦徒行入府署, 野夫不识, 与争道, 不问④。 ”“ 侯驭吏何如? ” 曰:“ 吏 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成为侯荣。 ”
予问己,顾谓二三子曰:“ 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义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己。 ”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
【注释】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áo ):徭役。③赋 :税。④ 问:问罪,责难。 X kb 1.co m
2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豪者善避役 (2)顾谓二三子曰 (3)白侯之贤信己
2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
23. 请在下面的横线处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字,概括白侯之贤。(2分)
察奸明,定赋平,衢人赞之;律己(1) ,驭吏(2) ,天子嘉之。
21. (3分)(1)擅长,善于(2)回头(3)确实,真实
22. (2分)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百姓都佩服他做事公平。 (意思符合即可)
23. (2分)(1)清(约)(2)严
(浙江绍兴)
(二)(14分)
(明)何景明
猿善援犭婴 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①有洞,洞有货物,犭婴 弗得自致也,谓猿曰:“ 尔援上探出之,吾下 守之,当共利也。 ” 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犭婴 ,犭婴 悉移至窟中。 猿既下,犭婴 无有也。迹之至窟旁,曰:“ 货安在? ” 犭婴 据窟啸 曰:“ 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 ” 呼其群相殴躏②猿,猿曳臂去。
(选自《兽纪》)
[注释 ]①奥:深处。 ②殴躏:殴打、践踏
10. 给文中化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 “/” 划开。(限段三处)(3处)
猿 善 援 犭婴 亦 猿 类 惟 跳 躁 无 他 长 技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A. 犭婴 弗得自致也 /无从致书以观 B. 犭婴 悉移至窟中 /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
C. 迹之至窟旁 /不露蛛丝马迹 D. 犭婴 据窟啸曰 /孙权据有江东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分)
句子: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
(二)(14分)
10. 3分。猿 善 援 /犭婴 亦 猿 类 /惟 跳 躁 / 无 他 长 技
11. 4分。 C
12. 3分。货物原本归我所有(或 “ 货物本来就是我的 ” ),你怎么能占有呢?
13. 4分。 这篇短文讽刺了为了独占钱财而不守信义、欺诈合作者的丑行。(或:讽刺了
不守信义,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的丑行。基本意思符合即可。)
(浙江台州)
(三)与诸弟书(节选)(10分)
清 ? 曾国藩
诸位贤弟足下: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
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 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②今已两月不吃烟, 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 惟记茶余 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 日不断之功, 虽行船走路, 俱须带在身边。 予除此三事外, 他课程不必能有成, 而此三事者, 将终身行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
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 之事。 此三者, 缺一不可。 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③, 至于有志有恒, 则诸弟勉之而已。 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兄 国藩手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注释】①审:清楚,明白。②洎(jì):至,到。③骤几:很快成功。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 .未尝一日间断 尝贻余核舟一
C .虽行船走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不敢以一得自足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22.从 “ 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 ” 和 “ 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 ” 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三)(10分)
20.(3分) D
21.(3分)(我)时刻所期望的,只有几位弟弟罢了。(意对即可)
22.(4分)(1)有毅力(坚持不懈)。(2分)(2)对诸弟要求严格(爱诸弟)。 (2分)
(浙江温州)
(三)(13分)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 欲以 妻子托朱生。 ” 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 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 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 晖曰:“ 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 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2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2)乃把晖臂曰
(3)举手未敢对 (4)子孙窃怪之
2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欲以妻子托来生
A .属予 作文 以记之 B .晖以堪先达 C .以残年余力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23.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20.(4分)(1)一向,平素 (2)握,持 (3)答复,回答 (4)感到奇怪 21.(3分) D
22.(3分)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 西。
23.(3分)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
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①;非所争勿争, 以避其声②。明者视于冥冥;智者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③而 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选自《说苑·说丛》)
【注释】①诡:欺诈,奸猾。②声:声望,名声。③溷浊:浑浊。
【译文】
不需你说的你就不要说,从而来避免祸害;不需你做的你就不要做,从而来避免危险; 不需你拿的东西你就不要拿, 从而来避免欺诈; 不需你争取你就不要争取, 从而来避免损害 名声。 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昏暗的地方, 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没有发生时进行谋划; 听力灵 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这个世界很浑浊, 只有我很清白,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清醒。
【阅读训练】
1. 解释:
(1)患(2)冥冥(3)谋(4)戒
2. 翻译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
3.
1.(1)祸害,灾难(2)糊涂、愚昧的样子(昏暗的样子)(3)谋划(4)防备,戒 备
2.聪明的人,还没有一点声响时就预计到了;会思考的人还没有成功时就做好防备。 (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 3.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
勿争,以避其声。
1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 将焉之 ?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 ”乃往,身自罢②之。魏于是 乎始强。 【注释】 ①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 罢:通“疲” 。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 译: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 译: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 (打猎 ) 时间呢 ?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做人要诚信 守时 等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 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 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给 ②宣王说之:之:通“悦” ,喜欢 2.译下边句 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 必三百人。 译文: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 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 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滥竽充数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 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 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 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 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离开(2)及孟子长:等到, 至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 边。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 容: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启示: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 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 夕矣。 [注释 ]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 (rěn) :卧席。④濡(r ú) :沾湿。⑤逾:同“愈” ,更加。
1.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移动 ) (2)其阴逾去 ( 离开 ) 2.用现代汉 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 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 :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五)浦阳郑君仲辨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
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 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 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 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 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 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 易也, 惜旦夕之力, 忽之而不顾; 及其既成也, 积岁月, 疲思虑, 而仅克之, 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
2
【注】 ①握:四寸为一握。 ②膂:脊骨。 ③瘳:病愈。 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C )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 肝膈(蔓延)
C. 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B )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 之
B. 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 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 ,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
C. 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 D. 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 患” )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 5.本文 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世上的事情, 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六)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 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 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 ǐ)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 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1. “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B ) A.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B ) (2分)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 用啊。
B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 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 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七) 项籍者,下相人也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 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 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 族矣! ”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 用 /给下面文字加划分节奏停顿
梁父即楚将项燕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 /封于项 /故姓项氏
2. 解释加点词语。
略知其意:其:代项梁所教的兵法 梁以此奇籍:奇,以??为奇
3. 翻译句子。 毋妄言,族矣。 不要胡言乱语, (否则 ) 要被灭族了 ! 4.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 的性格特点?
3
轻视学习,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
5.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 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或破釜沉舟等。
(八)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 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 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③弋〔 yi〕 , 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⒈请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景公好弋 ②诏吏杀之 ③使烛邹主鸟 ④寡人闻命矣
⒉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使烛邹主鸟( A ) A 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 ②而亡之( B ) A 同“无” ,没有 B丢 失,逃掉 C灭亡 ③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C ) A查点 B计算 C 列举
⒊翻译下列句子。 公曰:“勿杀, 寡人闻命矣。 ” 景公说:“不要杀他, 我听从你的指教了”
⒋本文的题目是“ 晏子谏杀烛邹” ,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 公勿杀烛邹的? 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 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 顺着他的话进 行劝谏, 列出烛邹的五条罪状, 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从而达到 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九)鲁人身善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 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 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有人 (2)以子之长:凭 2.翻译 屦为 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 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 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 可 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十) 今者臣来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 为北面 ? ” 曰:“吾马良 !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 ”曰:“用虽多, 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①大行:远行。 ②方:正。
1、翻译文中划线的“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 ”这个句子。 (2分 ) 答: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 北面行走呢?
2、 “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马良、用多、御者善 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 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南辕北辙
3、上面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3分 ) 行动和目的相反
(十一)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 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4
壮而好学, 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 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 孰与昧行③乎?” 平公曰:“善 哉! ”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 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 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 A.指通豫 南, 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 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 ____迟、晚 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 _____怎么 _________ ⑶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___再次、重新 __ ⑷及鲁肃过寻阳 ____等到、到 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年少而学, (就)如同初升 的太阳。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经:指儒家经典。 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可不译。 ) 译 文: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4. 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_年纪大 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__事务多 __。 (每处不超过 5字)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 善于引导、 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语意明确、 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十二)鲁国之法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 有能赎之者, 取金于府①。 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 ! 夫圣人之举事, 可以移风易俗, 而教导可施于百姓, 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
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 《智囊》 ) 注 释 ]: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 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 孔子不赞同子贡的 这一做法。 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 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
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 |”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 |其人拜之以牛 |子路受之 |孔子喜曰 |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十三)张姓者,偶行溪谷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 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 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巳破裂云。 (蒲松 龄《螳螂捕蛇》 )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 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 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 :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的意思。
(1)闻崖上有声甚厉:听到 (2)渐近临之:从上往下看 (3)久之,蛇竟死:终于 (4)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曾经 (5)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离开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5
(1)之 ①反侧倾跌之状:的 ②蛇复昂首待之:它,指蜘蛛 (2)以 ①以刺刀握其首:用 ②以首俯地;把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然审视殊无所见。 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4. 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 甲文:螳螂 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 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十四)细柳营
细柳营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直驰入, 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 军士吏被甲, 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将军 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 将军:“吾欲入芝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 驰。 ”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 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 此真将军矣! 曩者霸上、 棘门军, 若儿戏耳,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 可得而犯邪! ” 1.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C )
A. 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 军 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 用“ /”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 /请以军礼见。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将军约定(规定) ,军营中不得骑马奔驰。
4. 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答: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 。
(十五)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 许赐恺, 枝柯扶疏, 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 崇视讫, 以铁如意②击之, 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 以为疾已之宝, 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 今还卿③。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有三尺、 四尺、 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 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 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并穷 ( 都 用尽,用来 ) 绮丽 (2) 尝以 ( 曾经把,左右 )一珊瑚树 (3)世罕其比 ( 比得上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 括。 ① 击珊瑚 ② 展珊瑚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 傲慢,又胸有 成竹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 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