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湖北省博物馆游记》4400字
省博物馆游记
之镇馆四宝
作者 谭丽君
湖北省博物馆,主要承担着我们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其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藏有反映湖北省从原始时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类文物、标本14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件(套),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来自考古发掘和各地征集,其中以出土文物为主,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基本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并且,一部分器物即使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藏文物品类丰富,器类齐全,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简牍,古乐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馆藏的越王勾践剑, 郧县人头骨化石, 曾侯乙编钟,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令游客目不暇接,今天我就挑选了主要的,印象深刻的镇馆之可谓琳琅满目,
宝简单的介绍一下:
一.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
随着越王勾践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种“复制”或仿制的相继出现,人们普遍相信,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是因为剑身经过硫化处理。北京科技报于2004年4月28日刊登的文章《越王勾践剑因何千年不锈》也主要阐述了此种说法。湖北省博物馆、省考古所研究员后德俊曾撰文认为,该剑出土时并不是绝对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其次,出土至今45年(2010年),该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
后德俊研究员告诉记者,其实,24年前,他就曾经写过一篇名为《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的小文章,刊登在湖北省考古学会主编的学术性刊物《江汉考古》1980年的第一期上。当时,他认为已经将问题基本上说清楚了。但由于《江汉考古》是一本学术性的刊物,加之1980年第一期又是其创刊号,发行量不多,许多人可能没有看过或不了解他的这篇小文章。现在看到许多媒体关于越王勾践剑的报道离事实越来越远,他认为有必要将此事再次澄清。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而加深对文物的了解。
越王勾践剑主要成分为铜,出土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剑完全隔绝氧气是其不锈的主要原因。
二. 郧县人头骨化石
这件物品我必须详细的介绍一下,虽然称不上工艺品,但因为它出自我的故乡,历史久远,对研究远古人意义重大,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我不得不啰嗦一下。
郧县人头骨化石时期为旧石器时代。1989年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出土,颅长26厘米,颅宽19厘米,颅高12厘米,是湖北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早在1975年,就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1989年又发现一具人类头骨化石。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
“郧县人”头骨化石考古发现有二件。于1989年5月,郧阳地区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组织全地区文物干部进行文物补查。第一件头骨化石由郧县博物馆王正华、郧西县文管所屈胜民组成的普查小组于18日在郧县曲远河口学堂粱子发现了第一件头骨化石,编号为I号头骨化石;于1990年5一一6月由湖北省考古所、郧阳地区博物馆、郧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试掘工作,又发现第二件头骨化石,编号为?号头骨化石。以后又接连两次进行了发掘工作,获取了大量的伴生动物化石和数百件石器。两件完好的头骨化石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古人类考古学界。初步研究,被认为是“南方古猿”化石材料。随着对化石材料的修复与揭示,以及研究的深入,从其形态上看既有直立人的原始性,又有智人的进化特征。被认定为直立人,命名为“郧县人”,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在80一一100万年左右。因为两件头骨化石标本空前的完好,它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I号头骨化石,在1989年底被《科技日报》发表选为全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于1990年被《中国文物报》选为“七五”期间和全国当年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76年至1978年,在房县七县河发掘出一座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总面积为6万余平方米,发掘面积为1650余平方米,发现古房屋建筑遗址19处,墓葬26处。同时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和骨器。出土的大型器物有鼎、甑、罐、钵、盆、杯、碗、壶等。器械有石斧、石锄、石箭头、陶纺轮等。经考古学家初步鉴定:大约属于汉水中上游的丹江流域新石器痕迹系统。它既有汉江平原的新石器痕迹因素,也与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1986年和1987年分别在房县的兔子洼、养鼻岭、郧县的东峰、庹家洲、辽瓦店子、郭家院、大寺、青龙泉等地都发现了大批新时期时代的原始文化遗址。历史学家根据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把长江中游及汉水为中心的十堰、襄樊、武汉等地区列为屈家岭文化区。它是以湖北屈家岭而得名,距今约四千五百年,这是继母系氏族公社后的一个阶段,属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十堰这块土地上,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有一条明晰的
发展过程,并且形成系列,专家们推断,十堰地区可能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省、市考古工作者一直把十堰作为考古的重点进行普查。
小时候扮家家,我们玩是猎人与野人的追捕游戏,跟爷爷讲的野人的故事联系。现在是否还有野人的存在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三. 曾侯乙编钟
时期为战国时期,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重4.5吨左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奏,可以旋宫转调。音阶为现今通用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乐,这一现象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相干扰。也许是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今天,人们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
四.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因此被湖北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
四爱图是指:
林和靖爱梅、鹤: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人(一称钱塘人)。北宋著名诗人,“和靖”是宋仁宗赐的缢号。他隐居于
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周敦颐、爱莲: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爱莲,其《爱莲说》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王羲之爱兰: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淅人(今山东临淅),东晋著名书法家,史称“书圣”。所作《兰亭集亭》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王羲之喜爱兰花。
陶渊明爱菊:陶渊明(365——427),名潜,字亮,洵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喜爱菊花,其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瓷器玉石般温润的质感,自发明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华民族创造的绚丽辉煌的陶瓷文化,成为古代中国的象征。中国瓷器的顶峰时期是青花瓷,但元代有无青花瓷,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湖北钟祥郢靖王墓出土的元代青花瓷,解决了瓷器界多年来一个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该梅瓶的珍贵,不仅在于它是一件“元青花”,而且它还是一件罕见的窑藏出土元青花精品。标准的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称为“青花”。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唐代以前是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宋代则品种众多,百花争艳。元代景德镇白地蓝花的“青花瓷”烧制成熟后,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景德镇也由此成为中国的瓷都。青花瓷器由于瓷质细洁而色白,釉下彩的蓝色彩绘图案装饰雅俗共赏,且彩色在釉下,不易褪脱,所以人见人爱,极具魅力。元青花的总生产量并不是太大,且当时主要用于“外销”;更加之明代的创建者出于政治原因,把中国元代的青花瓷视为“蒙元文化”,斥之为“异端”,元青花遭遇了一场不见史载的“毁瓷抗元”劫难,因而国内的传世品就成为罕见之物了。
参观完省博物馆,我的心不由自觉的为之一颤,无不为中国古代工艺的博大精深而感动.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是与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的中华民族概莫能外。
研究探讨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具体内涵、理论的积淀与确立,以及时代艺术风格与特征,不仅是增强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文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且对于我们艺术生进行艺术创作,从历史与传统的基础上产生出标志时代文化最高水准的艺术创作,也是必由之路。
作文二:《湖北省博物馆游记》6500字
省博游记
地处风景优美的东湖边的省博筹建于1953年,它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它占地6.5公顷。馆藏文物20余万件,含一级文物812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其中以出土文物为主,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因为种种原因,我到省博一共三次了,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感觉省博就像一本厚厚的书,让我有“温故而知新”之感。
一到省博,被它收藏的物品之多、收藏之广深深地震撼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珍藏品,而且闻名已久的随州编钟、越王勾践剑等竟然也能在博物馆看见,这让我兴奋不已。博物馆的物品太多了,我目不暇接,所以也只好走马观花,并没有细细地观看,只大致记住了有哪几个主要的展馆,比如《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曾侯乙墓》、《九连墩纪事》、《书写历史》、《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古代瓷器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等十多个展览,并知道每个展馆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展品。可惜的是没找到楚文化展厅。后来回来上网查了之后才知道省博有四大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很可惜没有细细地注意到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而郧县人头骨化石也因为我的胆小而没能多看几眼。同时,不得不自我批评一下,因为我确实有点重形式而非内容,第一次到省博,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感,在省博拍了很多照片,貌似只为了满足内心的小小的虚荣心,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旅游成果。
二到省博。我是陪朋友一起去的,因为是国庆节,参观的人很多,光排队拿票就等候了半个多小时。进去之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匆匆带着同学逛了一圈,主要逛了曾侯乙墓、梁庄王墓、秦汉漆器艺术等展馆,又是拍了很多照片,然后匆匆离去。没办法,我们是一群外行,看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三到省博。这一次,我逛得很仔细,不像前两次那么的匆忙,一味地求量而不讲求质。虽然还是有很多不懂的,但我会耐心地看那些贴在墙上的讲解,有时候会听听讲解员的解说,这样就加深了我的印象。比如在进入楚文化展厅之后,有一个很大的柱子上雕刻着四位著名的思想家、爱国诗人的全身像,有庄子、老子、屈原、宋玉等。楚国的饮食有四种说法:饭、膳、馐、饮等四种。还了解到随州编钟全套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奏,可以旋宫转调。第三次去省博,让我明白了想要了解一样东西,不能只追求形式,更要重它的内容,要深入了解,认真学习。
我有机会三进省博,并参观到这么多美丽的有历史感的珍宝,感觉很荣幸,每次置身其中,就感觉到自己好像也处在历史的洪荒之中了。之所以能够有这个机会,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省博得以免费开放。另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公共设施的共享,使得我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可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经济的发展,使得物质逐渐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人开始追求精神享受,这才有了很多人参观省博,感受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政治的发展,使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幸福,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来参观。文化的不断丰富,使得我们开始接纳与学习各种文化,并有了想要了解我们祖先的过去的冲动,同时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社会变得和谐安定,不像叙利亚那样战火纷飞,我们能够自由地共享国家的公共设施,享受省博免费开放的待遇。
三游省博,感受颇多,除了懂得了对事物的认知方法—重内容而非形式、重质而非量外,还
懂得了感恩,觉得自己很幸运,没有生活在一个战火不断的时代,没有生活在一个大饥
荒、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时代,没有生活在一个专制统治的时代……虽然这个社会依然存
在许多的问题,但我们不该一直去抱怨,而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为了她更美好的明天
而奋斗终身。文 - 汉语汉字 编辑词条
文,,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
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
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
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英语念为:text、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
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
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
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
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刺画花纹:,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
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静。,雅。
10(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科。
13(掩饰:,过饰非。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15(姓。
16( 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
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
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
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
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
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如汉文帝。
折叠编辑本段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与字形比较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字义
〈名〉
1(右图是
“文”字的甲骨文图片,资料来源: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年7月第一版。
“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
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
素描、整体速写”。
许慎《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
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这与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说
文解字”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文”是客
观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写,是人类进一步了解事物内在性质的基础,所以它是“字”的父
母,“字”是“文”的孩子。“文”生“字”举例(以“哲”为例):先对人手摩画,其
文为“手”;又对斧子摩画,其文为“斤”。以手、斤为父母,结合、生子,其子就是“折”
(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这个“折”就是许慎所谓的“字”。“字”从宀从子,“宀”
表示“独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门户”的意思。故“字”还能与“文”或其
他“字”结合,生出新“字”来。在本例,作为字的“折”与作为文的“口”结合,就
生出了新的字“哲”。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东汉?许慎《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
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
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
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
饰以篆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东汉?班固《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
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
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position]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
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
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
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
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美德;文德 [virtue]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
(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
德昭著)。
10.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literary talent]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1(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
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文献,经典;韵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13(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writings;record]。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
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
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natural phenomenon]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
文昌(星座名)。
16(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civilian post]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17(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
(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
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法令条文 [s of decree]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
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literary language]。如:半文半白;
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21(文教;礼节仪式 [rites]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
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指表现形式;外表 [form;appearance]。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
文诰(诰令)
24(指鼓乐,泛指曲调 [music;tune]。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study deligently]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姓
〈动〉
1(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tatto (the skin)]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
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
木)
3(修饰;文饰 [cover up]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5(装饰 [decorate]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此犹文奸。
文车二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6(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
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
绘的车)
7(撰写文章 [write]。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
(指文豪)
〈形〉
1(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magnificent;gorgeous]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背
(不文雅,粗俗);文轩(华美的车子);文质(文华与质朴)
3.柔和,不猛烈 [mild;gentle]。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4(美,善 [fine;good]。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
服装)
5(通“紊”。紊乱的 [disordered]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量〉
1(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2(用于计算纺织物
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
作文三:《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心得体会作文》4400字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心得体会作文
湖北省博物馆是这种历史文化的记录者,,记录着历史在这片土地留下的每一个痕迹。闲步其堂,与历史气息拂面,品位屡屡文化清香。下面是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心得体会作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心得体会作文
上个星期的星期日上午有点事,很累,本来是打算中午好好休息一下,睡个好觉的。但是却被通知下午要去参观省博物馆,心想反正也没去过省博物馆,就跟同学们一起去看看吧。
好在省博物馆离我们学校也不是很远,坐了一会车之后就到了。刚刚下车,三座宏伟的带着古代风格的建筑映入我的眼帘,我当时就觉得今天这次参观肯定不会让我失望。
我们这次来正好赶上"那不勒斯的黄金时代"的油画展,让我也感受到了除了荆楚文化之外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气息,也是一次视觉的盛宴。
看湖北省省博物馆主要还是要感受一下本地的荆楚文化。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楚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孕育了具有楚地域特色的灿烂文明,八百年的历史中,楚人以勇于进取的精神创造了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参观了"古代瓷器专题展"、"秦汉漆器艺术"、"荆楚百年英杰"等,其中重点参观了荆楚百年英杰。通过参观我了解到湖北自古以来人才荟萃,享有"惟楚有才"的美誉。近代以来,荆山楚水更是英杰辈出。其中有指点江山的国家元首,有救国救民的革命先烈,有领兵杀敌的军旅名将,还有建功立业的科技精英、学术大师、艺术泰斗 他们从不同方面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缅怀或尊敬。在这么多的藏品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曾侯乙编钟和越王勾践剑了。这两件文物一件是代表荆楚音乐文化的代表文物,一件是代表荆楚军事工艺的代表文物。曾侯乙编钟保存之完整,气势之磅礴都令我震撼。越王勾践剑饱经岁月犀利,剑锋完好,剑身犹存,实属难得。
一个地区的博物馆是反映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当地历史沉淀的集中展现,是十分丰富而生动的历史讲堂。这次省博物馆之旅把我从课堂拉到了现实中,通过对历史遗物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它告诉我们,我们的先人是怎样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以勤劳的智慧,奋勇抗争精神,创造出无数的奇迹。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共青团员,我们要继承先人的优良品质,学习他们的精神,努力学习好文化知识,做一个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这才不会辜负了父母,社会,祖国的培育。
篇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心得体会作文
我们中华民族有500年的历史,俗话说"唯楚有才",而湖北就是以前的楚国,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湖北省博物馆是这种文化的记录者,他像一卷史画,记录了历史在这片土地留下的每一个痕迹。5月8日,党校组织我们参观湖北省博物馆,金色的阳光照得我们的脸颊闪闪发亮,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个个都是满脸的兴奋。我们井然有序的排着队进入博物馆大门,
党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对湖北的历史有了深入的认识,更教会了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学无止境。
我们参观了楚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最有震撼力的是编钟,雄伟壮阔,精美绝伦。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还有那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他依然寒光熠熠,昭示着一种王者之风,使人不禁又回到了那个战乱的年代,感受到了那种破釜沉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恢弘气势,那种卧薪尝胆的勇气。那种王者之气依稀环绕在剑的旁边,历经千年不去,壮哉!
在三楼,我们一睹各种革命先驱的尊容,看着他们的画像,看着他们留下的各种生活用品,仿佛回到了战争时期,顿时热血沸腾,这就是我们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员!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回到历史的昨天去看那一看当时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但是历史永远不会
被遗忘,博物馆中陈列的每一件物品都鲜明的记录了每一个历史的瞬间!我们俨然可以从那些陈列的物品中看见近代中国发展的脉络,每一件物品,每一张图片无不使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历史,这时又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提到武汉就不能不说武昌起义,在近代中国,武汉是全国工业和交通重镇。革命先烈选择在武昌发动起义,摧毁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似乎又有其必然性。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独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统治较强,如直隶、山东、河南;有的远在边陲,革命党势力较弱,如新疆、奉天。这些省份也不平静,革命党仍然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
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还有记录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在武汉留下的点点滴滴。1921年,**,陈潭秋代表武汉的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将革命的火种带入湖北,让湖北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发展基地。从此,武汉,作为了革命发展一个重要基地,无论是京汉铁路大罢工还是后来作为全国农民运动的指挥所,武汉都在革命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它是中国革命发展的一个缩影,会永远被历史铭记! 一天的省博之旅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在省博,看到的是作品,领略到的是历史,感受到的是革命精神。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以怎样的决心来改造现实,以及用怎样的理想去憧憬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和可贵的精神风貌,努力学习践行科学实践发展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和发扬党员先进行作用,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全身心投入国家的建设中去,发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把我们国家建设的更美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党的誓言。
篇三: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心得体会作文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楚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湖北省博物馆是这种历史文化的记录者,,记录着历史在这片土地留下的每一个痕迹。闲步其堂,与历史气息拂面,品位屡屡文化清香。
2013年9月25日,在考古学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同学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里,第一次来的时候我还是大一,带着新奇,像观看奇物珍玩一样在里面走了一圈,根本没心思来追溯这些古物的历史根源,两年后,现在我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我又回到了这里,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和历史熏陶,我对历史的兴趣更浓了,
带着沉淀过的心情,我认认真真地参观了省博,收获很多,感受也很深。这一天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我们到的时候博物馆还没开门,于是我们站在门口等了一小会儿,虽然站在外面有点冷,但是看着过往行行色色的行人.车辆和周围的高楼大厦,感受着现代大都市的生活,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年。
想着想着思绪飘过了时间隧道,在那道门后面却是另外的世界,古物古人,它们在地下沉睡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上万年才又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它们的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了多少我们不可知的事,在它们沉睡的漫长岁月里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一定想不到在多少年后还会重现在世人面前,所有的所有都是那么神奇,脑中突然出现了穿越剧的情景,嘿嘿,如果我也能穿越就好了,哈哈。不一会儿,九点整开馆了,我们排好队进去了。 馆内文物品类丰富,器类齐全,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馆藏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举世闻名。新石器时代京山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纺轮;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铜鼎、铜钺;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及16节透雕龙凤玉佩、28宿天文图像衣箱;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都具有极高和极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属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展览厅内还原了墓葬的原始形状。整个曾侯乙墓很有特色。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外有的类似窗户的图案,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依然会在墓中生活,故他们也要通风。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殉葬者为13~26岁的女性。曾侯乙墓主棺的外棺重7.5吨,由铜与木巧妙组合而成,内棺重2.5吨,总共十吨,光从棺椁的规模来看就可以窥探整个墓葬的恢弘。据说在挖掘的过程中,,因为太重,绳子断掉了,考古工作者不得不把内外棺分开,而古时没有先进的科技,下葬如此重的棺木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完全想象不出来。
墓中大小、颜色各异的陪棺无不体现出封建礼教,与等级的严格。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它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最为耀眼的国宝级文物。它共64件,(计钮钟19件,甬钟45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公斤,高20.2厘米;最大的一件重203.6公斤,高153.4厘米。它们的总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钟架通长11.83米;高达2.73米。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曾侯乙编钟出土后,还有过三次演奏,足见曾侯乙编钟保存之完好,可惜我无幸听到。一同出土的还有青铜尊盘,尊是盛酒器,盘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尊内盛掺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时酌以献尸,宾礼时酌以饮客。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系
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
我们看到的是作品,领略到的是历史,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财富,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是无限的。此行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我国古代的珍贵文物,而且还教给了我们许多知识。历史如一条长河,涓涓的从古流到今,永远没有止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与发展。
作文四:《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作文900字(优秀篇)》1100字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作文900字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作文900字
暑假将尽,天气日渐凉快,8月24日星期天,我和爸妈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
这天,我们早早出发了。下了车,就见一圈围栏,爸爸说到了,我举目看去,烟水连天,湖水浩淼,游船点点,这不是东湖吗,收回目光,我立即看到一座门坊,上面写着湖北省博物馆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落款为**题。爸爸说,董老是党的早期领导人,当过国家代主席,旧学根底好,还考取过前清秀才呢。由他写馆名,足见博物馆的意义了。
进了大门,便见一座雄伟的建筑物,这是博物馆的主馆,建于一九五三年,古典风格,既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又有西方建筑又高又粗的圆柱门廊。因而整个建筑显得很壮丽,既有历史风韵,又有现代感。进入主馆,里面陈列的都是曾侯已墓的出士文物,有十四万件。展厅分两层,下层陈列了墓中的所有青铜器,大多都是祭嚣,上层是贵族们的日常生活用品。看着这些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发绿发黑的物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新奇感。尤其是站在一尊鉴缶前,听说那是古代王公贵族用来冰洒或温洒用的,它有保温柜和冰箱的作用。整个鉴缶呈方形,每边都有三条龙,跟地动仪的差不多,四脚也是龙的造型,总体青绿色。瞧缶精雕细镂的样子,那精致真叫人想象不出工匠们是怎么作出来的。同时也明白那些王侯是怎么把它做成冰箱的用的。它到底是又大又重的金属制品呀。看完鉴缶,继续往前看,馆内灯光昏暗,配合这些古董,显得很谐调,人也仿佛走在历史的时光隧道。 渐渐,我们到了馆的中心,这里呈放着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大大小小,一共有六十五个,最大的一个高一米多,重二百多公斤,最小的也有2。4公斤,却只有两分米高。整个编钟分上中下三层,每层的木架都雕着彩绘花纹,两端还装饰着青铜套,横梁由三个佩剑铜人承顶,那铜人造型极为生动,那样子好象准备立即拔出剑
来。听说这钟架很坚固,能挂二千五百多公斤的重物,而且经过二千多年地下掩埋仍屹立不倒,不能不使我们叹我们祖先的精湛工艺。而这编钟的意义还不在这儿,讲解员说,因为它能演奏八音阶的曲子,而长期以来,外国人却总认为八音阶是西方人创造的,东方压根就只有五声音阶。随着这一编钟的出士,外国人也不得不低头服气了。随后我们还看到了各种出士兵器、衣物。一边看,一边想,我像看到那古代人民的辛苦劳作,像听到了古战场的厮杀声,也像看到王公贵族的享乐生活,尤其使我看到中华民族和勤劳智慧。当我和爸爸妈妈从博物馆走出来的时候,一阵清风从东湖水面上吹来,我立即感到满面生凉。这清风也似乎把我从2000多年前的时空隧道带了回来,极目远眺,好一幅湖光山色画呀,我不无限感动:有如此好山好水,有如此辉煌历史,这正是对我们楚国人的激励啊~
作文五:《湖北省博物馆》2400字
湖北省博物馆地处武昌东湖之滨,1953年筹建,1963年1月定为现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和研究机构,馆名未**同志题写。现有编钟陈列馆、楚文化馆、综合馆。三馆呈“品”字形排列,均为高台阶、宽屋檐、“覆斗”式大坡面屋顶的楚建筑风格。其中编钟馆陈列面积为5171平方米,楚文化馆陈列面积2880平方米,预计综合馆陈列面积为2.4万平方米。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 20万余件藏品以出土文物为主,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和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今天,我们主要参观的是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的发掘地点是在今湖北随州,距武汉市约165公里,从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来看,在礼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东西,但在许多器物上反映了强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则是周、楚文化艺术特色的综合。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这在同时代的墓中规模是较大的。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椁(guo)室模型,它是根据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个墓室分为兵室、礼室、和乐室三大厅,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九鼎八簋,鼎与簋是古代的礼器,列鼎的数量显示着主人身份地位的尊贵高低。我们的考古人员对于墓主人真是身份的确定就是靠他们,所以把它摆在了首要的位置展示。根据当时的礼制,天子使用九鼎八簋,依次降低。曾侯乙只是一个诸侯,却使用九鼎八簋下葬,实际是一种违法行为,孔子说: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指的就是这个乱世。
大家请看,这件鹿角立鹤是这个古墓中造型艺术和铸造工艺都比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鹤的身子、鸟的翅膀组合而成,当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这种动物的,它是人们想象出的一种仙鸟,放在墓穴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守护死者灵魂,防止鬼怪侵袭,再就是护送死者灵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铸造工艺也是比较讲究的,这反映了当时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钟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早,商朝就有,开始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战国时发展成 61 枚。把这些钟编排起来一齐敲击再配上其他的乐器就是一支乐队,编钟通俗来说就是类似钢琴的一个组合。我们看到的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共分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其中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及一件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bo)钟,共六十五件,总重量达2.5吨。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公斤,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很罕见的。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便于人们演奏。编钟的长度大小都不一,长的2米多,短的只有20厘米;大些的有三四百斤,小的只有三五斤重,可以说是“规格齐全,应有尽有”。 最上面一排小钟就是钮钟,因它的上部有方形的钮而得名。下面两排的基本都是甬钟,所谓甬钟,因它的上部有一个长的圆筒形甬柄,钟体上还有蟠龙纹饰。镈钟就是中间最大的那个,是演奏中用以掌握节拍的乐器 曾侯乙编钟上悬挂的镈钟,不仅音质纯正优雅,而且还铸有铭文33字,它代表了当时音乐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当时审美的最高水平,是已知的先秦时期编钟中当之无愧的王者,还是研究中国先秦音律学的活化石。它的完整、规模、铭文这三者决定了这是一件稀世珍宝,是不世出的传国重器,是湖北乃至
中国当之无愧的“音乐鼻祖”。
湖北省博物馆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编钟演奏, 等会儿,大家可以随我一起去聆听这个时间长廊传来的音乐。
接着我们就去楚文化馆,据了解,楚文化馆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以介绍楚文化为主题的专题陈列馆。文化馆共展出文物400余件,其中包括越王勾践剑、彩绘木雕小座屏、漆奁盒上的聘礼行迎图等六件国宝。那么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该剑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号楚墓。剑全长5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型挺拔、庄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剑身上面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的一面由绿松石镶嵌,组成美丽的图案,另一面则镶嵌着蓝色琉璃,整个装饰显得典雅、华贵。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错金鸟篆铭文,内容为“越王鸠浅自乍用剑” 。“鸠浅”就是“勾践”,这八字铭文准确无误地标明了剑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们知道面对的是一件名副其实的稀世珍宝。越王勾践剑出土时插在木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剑刃薄而锋利,令人赞叹不已。
郧县人头骨化石;发掘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在郧县曲远河口学堂粱子发现了第一件头骨化石,编号为I号头骨化石;又发现第二件头骨化石,编号为Ⅱ号头骨化石。现在在“郧县人”出土处建有“郧县人”雕刻头像,“郧县人”展馆。 4、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国家一级文物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罕见的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该器物为江西景德镇窑烧造,器型豪放,胎体厚重,青料浓郁,所绘图案构图严谨,题材独特,画工细腻,优雅精致,代表了我国青花工艺在元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
作文六:《湖北省博物馆》2000字
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将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把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在全面、正确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进文化创新。为此,我们水利水电学院第六期团校第二大组的全体组员,于11月29日下午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感受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受益匪浅。
湖北省博物馆位于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筹建于1953年,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征集与收藏、陈列展览与宣传教育的机构,也是全省考古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研究的中心。馆藏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徒梅瓶属于国家极其贵重的文物,名扬海内。
我们依次参观了《曾侯乙墓》、《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屈家岭——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楚文化展》、《荆楚百年英杰》等。
主馆陈列的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墓中共出土随葬品15000多件。其中曾侯乙编钟一套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钟上大多刻有铭文,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 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青铜尊盘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我深为中国古人的精湛技术所折服。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包括4枚人牙,有上内侧门齿、下外侧门齿、上第二前臼齿和上第一臼齿,都是左侧的。总的形态与北京人的牙齿相似,只是尺寸要大些。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嵌齿象、桑氏缟鬣狗和小猪等。其地质时代有可能早到早更新世。郧县人的时代比北京人稍早,或许属于早期直立人范围。通过参观我们更加了解了人类的起源,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屈家岭遗址屈家岭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的遗址。遗址坐落在一片椭圆形的岗地之上,地势缓平,附近丘陵起伏,青木垱和青木河由东西两侧环绕其南,交汇合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遗址发现于1954年,至今经过多次的发掘和深入研究,发现这种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4000余年。 盘龙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面积75400平方米。遗址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其中一件青铜铖长41厘米,实为罕见;另一件长达94厘米的玉戈,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出土玉戈,显示出商王朝当时在南方的军事实力。
盘龙城盘龙城是中国商代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其灿烂的青铜文化、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对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庄王墓是一座王与妃的合葬墓,有其独特的葬俗,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随葬品有金、银、玉、(珠)宝石、铜、铁、铅锡、瓷、陶、漆木、石、骨角器等共计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有1400余件,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一墓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未见,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是继定陵之后的又一明代重要考古发现。
湖北省博物馆中的楚文化宫是古兵器的聚集地,更是铜器的安家之所,在这里战国时的鼎、缶、盘、勺都有身影,古朴的身姿是智慧的象征,是发展的见证。弩、铋、戈、矛、盾、越王勾践剑的展现标志着勾践卧薪尝胆后杀夫差,雪前耻历史。其中勾践剑,剑身完好,剑锋犹存,实属难得。
我们重点参观了荆楚百年英杰。通过参观我了解到湖北自古以来人才荟萃,享有“惟楚有才”的美誉。近代以来,荆山楚水更是英杰辈出。其中有指点江山的国家元首,有救国救民的革命先烈,有领兵杀敌的军旅名将,还有建功立业的科技精英、学术大师、艺术泰斗 他们从不同方面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缅怀或尊敬。
过一上午学习,我收获良多。在这里,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劳动人民无穷的创造力,我深深为中华祖辈们 的智慧所折服,同时被伟大的中产党员的精神所感动。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了,我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感到了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重担。我会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科学文化,做一个对祖国对他人有贡献的人,为中国的文化复兴和国富民强贡献力量。
作文七:《湖北省博物馆》4300字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前往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 1999年1月,编钟馆建成开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馆建成开放;2007年9月,湖北省博物馆新馆综合陈列馆建成开放。目前,湖北省博物馆展厅面积达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14余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千余件(套),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综合陈列馆是湖北省博物馆的主要展馆,根据馆藏文物特点,在综合陈列馆内推出了十一个专题陈列,包括《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曾侯乙墓》、《秦汉漆器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等。
在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中,就其文物的发掘意义和价值而言,首推应该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曾侯乙墓》展览陈列了该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2400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这也是我今天将带大家在湖北省博物馆内重点参观的展厅。
曾侯乙墓是一座名字叫做“乙”的战国早期诸侯之墓,曾是曾国,侯即诸侯,乙为他的名字。他的墓葬里不仅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漆棺漆器,还有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的兵器、车马器,以及光彩夺目的金玉料器和许多日常用品,如国宝级文物青铜尊盘、鹿角立鹤等。在我国考古史上,像曾侯乙墓这样,出土器物种类繁多,文物保存异常完好,且重要发现涉及中国先秦时期几乎所有科学领域的墓葬,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湖北省博物馆,请大家随我一起前往参观! 在综合陈列馆二楼大厅的右侧就是湖北省博物馆的精品展厅——曾侯乙墓展厅。
各位游客,这边请!
曾侯乙墓内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它是我国考古史、音乐史、青铜铸造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如此巨大的墓葬,如此众多的文物,它的下葬年代和墓主人的身分是如何确定的呢?我想,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有关这一点,专家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辨别判断,已经得出了肯定的答案。一是根据墓葬的形式和出土器物的特征做出判断。在我国古代,不同时代的墓葬形式、不同时代的器形、纹饰有着不同的特征。二是根据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件楚王镈钟做出判断的。楚王镈钟铭文共有31个字,记载了楚惠王熊章赠送镈钟给曾侯乙作为宗庙祭器一事。据考证,楚惠王五十六年,就是公元前433年。由此我们知道,此墓下葬年代的
上限为公元前433年,距今约2400多年,表明曾侯乙墓是我国战国早期的一座古墓。三是根据曾侯乙墓随葬的青铜器上的铭文来确定的。曾侯乙墓随葬的许多青铜器上都有“曾侯乙乍(作)诗(持)”,“曾侯乙之用戟”的文字。“曾侯乙”三字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共出现了208次。特别是一件出土时置于主棺旁,上面刻有“曾侯乙之寝戈”的兵器,应当为曾侯乙寝宫侍卫使用之物。这些都表明,墓主应为“曾侯乙”。
这件庞然大物就是墓主人的主棺。主棺出土时置于东室。外棺以工字、厂字和T字形青铜为梁,铜柱和圆形铜础为框架,重3200多公斤。框架内嵌木板,周身髹漆并饰以卷曲勾连纹、圆涡纹、陶纹。这种形式的青铜构件彩绘漆棺是首次发现,它也是目前为止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先秦漆器。
这一件是墓主人的內棺。内棺出土时置于外棺内,用巨板榫接而成。周身髹漆并饰以人首、鸟首、双首、多首龙549条,蛇204条,鹿、鸟、怪兽等各种动物142只,守护墓主的人面神兽合体动物(武士)20个,另有窗格和门户纹样,其中大部分的怪异神兽,可与先秦古籍《山海经》上的描写相印证。在诸侯主棺上绘制神怪,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与葬仪的需要有关。棺材上护卫墓主的神灵和门窗纹样,说明人们相信死后灵魂可以自由出入墓地。
各位游客,在感受了青铜器、乐器带给我们的宏大震撼之美后,接下来请大家去体味漆木器和金玉料器给我们带来的精致典雅之美吧!
漆器是指表面髹漆的器物,胎骨有木、竹、革、藤、丝、麻、陶、铜等多种,而以木为主。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竹器若不计漆木乐器,兵器的杆、盾、漆甲胄等,共有230多件,在数量上超过了先秦任何一座墓葬出土的漆器。器类有食具、用具、仪式用器以及葬具漆棺等。制作特点较为厚重,多是剜凿而成。纹样风格既有简练的线条勾勒又有精工彩绘的神话故事。与青铜器风格受中原影响较大不同的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器更多地表现出巫风浓厚、南北文化融合的艺术特点。
大家可以猜猜看,这件器物象什么呀?对,它象鸳鸯。这件器物就叫漆木雕鸳鸯形盒,是1978年发掘曾侯乙墓时,第一个浮出水面的文物。盒子雕刻成鸳鸯形状,头部可以转动,背上有方形浮雕龙纹小盖。腹部两侧分别绘有撞钟与击鼓舞蹈图案。它们是反映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及绘画艺术的罕见的艺术珍品。
墓中还出土有5件衣箱,有一件衣箱箱面阴刻“紫锦之衣”四字,表明它们
原来是用来放置衣物的。出土时因椁室内积水,箱内及椁室内均未见衣物,可能已经腐烂。
出土衣箱中最重要的要属这件国宝级文物——《二十八星宿图》衣箱。我先跟大家解释一下何为二十八星宿?我们每天看到的日出日落的现象,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给我们造成的错觉,这种现象叫做“视运动”。太阳在一年里的视运动所“走过”的轨道叫“黄道”。为了描述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视运动的位置,古人把黄道及其附件的恒星划分成了28个面积不等的区域作为观测坐标,这就是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是人们观测日月和五星运动的坐标。
我们来看,拱形的箱顶代表苍穹,方形的箱底代表大地。衣箱盖面正中写有粗大的篆文 “斗”字,象征北斗七星,环绕“斗”字,依次书写二十八星宿的古代名称。“斗”字通过笔画延长线与二十八星宿相连来体现二者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这种互动关系,有学者认为这幅画的观测时间是公元前433年农历大年初三傍晚。在图上的亢宿附近还写着“甲寅三日”四字,通过核对古历,公元前433年农历大年初三正好是“甲寅日”,这一天在月相上叫“初吉”,是个非常吉利的日子。《二十八星宿图》衣箱上所表现的“斗转星移”的关系,只有在纬度偏北的黄河流域才能观察到。它证明中国先秦的二十八观星象体系不是来自古印度,在战国早期以前我国就已存在完整的二十八星宿观象体系,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有趣的是,我们还可以发现从箱顶上面看星宿图是呈反向排列的,而从箱底往上看二十八星宿是顺时针围绕“斗”字排列,这就让躺在墓室里的曾侯乙看到的是一副正的星宿图。衣箱两边分别绘有象征东方的苍龙,与象征西方的白虎形象。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器给大家带来的震撼不小吧!还有更精彩的内容在等着我们呢!下面我将带大家参观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玉料器。
我国商代墓葬就有黄金制品出土,但目前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金器仍比较少见。春秋战国时代,黄金多用作镶嵌,以表珍贵。曾侯乙墓东室内出土了金盏、漏匕(古代指饭勺)、金杯、金镇、金带钩共9件,另有金弹簧462段,共重4157多克。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用于装饰的金箔约940件,数量之多,殊为罕见。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这件光彩夺目的国宝级文物——大金盏。它全身饰
蟠螭纹、绹纹、雷纹、涡云纹等,是已出土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出土时内置镂空金漏匕一件,匕面镂空成变异的龙纹。
中国古代即有“君子佩玉”的说法,故玉器是身份的象征。玉器的形式和纹样又多与仪式有关。曾侯乙墓中出土玉器320件,绝大多数出自主棺,均为墓主佩玉和葬玉,以佩玉为多,遍布墓主全身,其中龙形或龙凤形的玉佩形式多样,制作精美,是墓主组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块四节龙凤玉佩。它由一块玉料雕琢成可以活动卷折的四节,共雕刻出七条卷龙、四只凤鸟和四条蛇。布局严谨,造型美观,纹饰精细,在一般贵族墓中很难看到这类玉雕珍品。此器物出自墓主腹部,器形与众佩不同,可能是单独佩带的。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最为精美和独特的玉器就是这件国宝级文物——十六节龙风玉挂饰。它整体为一条大龙,全器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1根玉销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法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
这里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我国先秦时期战争频繁,造就许多新式的作战武器脱颖而出,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数量多,质量精,正是当时社会大变动,技术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战争的大致轮廓和想象出如何使用这些兵器呢?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车马器也较多,主要有车舆、华盖、车軎、马衔、马镳、马饰等,共1127件,分别出自东室和北室。请大家看这两件连弧刃矛状车軎,车軎的作用是安装于马车两轴端部以固定车轴,它也是用于增强战车战斗力的新型车具,因呈矛状,行进时可杀伤近车之敌,威力很大。曾侯乙墓共出土车軎76件,成对的68件,按一对车軎代表一辆车计算,象征下葬了34辆马车。大量车马器的出土,体现了车与马在当时贵族生活及诸侯争战中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去观赏的就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了。曾侯乙编钟共65件,全部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钟架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以蟠龙纹青铜套加固,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短钟架长335厘米,高273
厘米;长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最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甬钟33件,下层为两组大型甬钟12件,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另有楚惠王赠送墓主人镈钟一件,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编钟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大的青铜编钟。
全套编钟有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律如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的乐曲。它是当今世界上所仅见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特大型定乐古乐器,同时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具有十二半音的乐器。这套编钟以其造型美观,铸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备齐全,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频准确而成为我国古代编钟之最。面对这件上古时代的杰作,真叫人叹为观止,称它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大概也不为过吧?
现在经过考古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乐器已经复制出来,为了满足中外游客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馆每天都会安排大型编钟演奏,让你徜徉于悠悠的历史长河之畔,聆听这人间仙乐,所以,此行绝对会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
好啦,编钟演奏的时间到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去聆听这时间长廊传来的乐声吧!
作文八:《湖北省博物馆》1500字
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属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点)
建筑布局
省博物馆主体为西北朝向,采用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式布局,反映出传统宫殿类古建的严谨秩序。对于亲近大众的博物馆建筑而言,过于严肃,作为弘扬大楚文化的文化建筑,明显不妥。主体建筑背临东湖,坐拥美景,但没有考虑自然水景元素,仅在广场内部人工设置水景,可谓舍本逐末。
采用严正布局、拒水、朝西北做法处理代表楚文化的博物馆建筑,显然是与楚文化自身浪漫、自由、勇于创新的特点相违背的。
入口设计:
入口选择为两条道路的交叉转角处。道路与建筑入口之间设置小型广场,作为人流集散缓冲。早期的省博只有一栋建筑,为现在的主体建筑左侧的编钟馆,建筑背面临水、偏南朝向。入口位于东湖路边远离交叉路口,曲径通幽,临水行进,相比于现在的入口位置,更显自由。
主体色调:
除左侧编钟馆采用褐色外,其余主体建筑呈蓝色。楚文化在颜色偏好方面为尚黑,喜赤。省博物馆建筑主体采用强现代感的蓝色与楚文化象征不符。博物馆被称为永久性的机构。对博物馆,其表达重点应在于永久性而非时代感。博物馆是文物的归属,受全社会的委托来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所以它是永恒的,必须表达一种永久性的概念。若是采用赤或黑作为省博的主体色调,相信在符合楚文化以及永久性表达方面都会有更好的表现。
建筑风格:
省博扩建工程由1999年建成的编钟馆和即将动工兴建的楚文化馆、综合陈列馆三座单体建筑和配套设施组成,其建筑风格为仿楚式建筑,其建筑造型庄重典雅、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富有新意,高度体现了历史文献及湖北考古资料中所反映出来的楚国建筑风貌。该建筑突出了楚国高台建筑,多层坡顶的宽重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的特点,建筑外观采用了楚墓中出土的漆木器上所常见的黑色(琉璃瓦),米黄色(外墙),暗红色(外墙柱)和茶色(玻璃)等色彩,同时也利用了新技术新材料,以体现出现代博物馆的功能要求和时代特征,拟建的综合陈列馆和编钟馆、楚文化馆形成“一主两翼”的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群布局格式。
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和谐配套的历史文化氛围,给观众提供一个休闲、舒适、幽雅、公园式的室外游览空间。
馆区内绿荫掩映,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临时展览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品”字。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
“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采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和谐配套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给观众提供一个休闲、舒适、幽雅、公园式的室外游览空间。是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武汉市一座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开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观。丰富并且有着地方特色的珍贵藏品和不断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显著成就,使本馆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翘楚之作越王勾践剑、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郧县人头骨化石等,都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具有世界意义。
作文九:《湖北省博物馆》1500字
在之前考察了湖北省美术馆之后,我们趁热打铁,将考察目标定为了湖北省博物馆。与之前的美术馆的现代风格不同的是,省博物馆的建筑的风格偏向我国古建筑类别,给人一种古朴肃穆之感。
湖北省博物馆的也是同样的坐落在东湖之滨,我们也是对建筑的场地先进行了整体考察。
湖北省博物馆整体处于街道的南侧,并且是西北朝向。建筑位于街道的南侧,也是通过气象数据资料显示,南侧光照更充足。西南朝向避免了太阳的运动周期的光环境对建筑产生的影响,人为的减少了阳光直射。并且由于历史文物博物馆对自然采光要求低,省博展览空间基本上无开窗,不过我们认为这样的布置手法,可能会带来缺乏自然采光的不利之处。不过设计者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省博屋顶为坡屋顶,从下到上逐层收分,并在各楼层出挖空创造了室外休息空间并为室内提供自然采光;屋顶设有屋顶花园,增加了建筑的绿化,让原本显得单调的建筑富有了一些生机;采用了仿古琉璃砖,既带来了古代的建筑元素,也利用其通透透明的特质,增加了自然采光。
省博U型建筑体量围合成了相对私密的公共空间即休闲广场,展厅,门厅,视听室,商店为公共空间,厕所,办公室,藏品库为私密空间。建筑主体为西北朝向,采用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式布局.反映出传统宫殿类古建的严谨秩序。但是我们可以从实景图片中看出,对于亲近太众的博物馆建筑而言,过于严肃,作为弘扬大楚文化的文化建筑,我们认为这样的造型设置欠缺一定的亲民性。主体建筑背临东湖 坐拥美景,但没有考虑自然水景元素,仅在广场内部人工设置水景,可谓舍本逐末。采用严正布局、拒水、朝西北做法处理代表楚文化的博物馆建筑,有些与楚文化自身 浪漫、自由、勇于创新的特点背道而驰。
我们进入了省博物馆之后,也是着重对建筑内部的展厅进行了考察,相比较之前的省美术馆而言,省博的布置方式就强调了对称严谨,缺少了一定的生动性。不过这也是建筑类型的特色所决定了了内部的组织方式,每种强调的风格不同,自然效果不同。总结而言,以弧形为外轮廓,配合规则开洞进行展厅与展厅之间的沟通。以弧形为主要的单体单位进行布置展开,整个流线又呈现矩形。
对于省博,我们认为它最大的特色是它所体现的建筑文化风格。省博的建筑风格为仿楚式建筑,其建筑造型庄重典雅,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富有新意,高度体现了历史文献及湖北考古资料中所反映出来的楚国建筑风貌.该建筑突出了楚国高台建筑,多层坡顶的宽重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的特点,建筑外观采用了楚墓中出土的漆木器上所常见的黑色(琉璃瓦),米黄色(外墙),暗红色(外墙柱)和茶色(玻璃)等色彩,同时也利用了新技术新材料,以
体现出现代博物馆的功能要求和时代特征.拟建的综合陈列馆和编钟馆、楚文化馆形成“一主两翼”的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离台建筑群布局格式。
湖北省博物馆属大型综合性历史博物馆,所处楚国的故地这一历史文化环境和东湖风景区这一地理区位环境,编钟馆以陈列展出楚文化历史文物为主要内容。为此,其编钟馆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历史文献及湖北考古资料中所反映出来的楚国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高台建筑,多层坡顶的宽重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的特点。建筑外观采用了楚墓中出土的漆木器上所常见的黑色(琉璃瓦),米黄色(外墙),碚红色(外墙柱)和茶色(玻璃)等色彩。同时,它又是一座现代博物馆的建筑,故也利用了新技术、新材料,以体现出时代的特征。编钟馆的建筑风格突出了楚文化的主调,并把楚文化、湖北地方风情、自然环境与时代特征有机地融为一体。
此外,我们通过此次考察总结,提出了我们针对省博的建筑细节修改:省博的以6*6布置柱网的方式在室内显得略微拥挤,尤其是在中央区域,大大的占用了空间,既不利于后续发展,也让人显得拥挤,所以这是我们自己针对建筑的看法,在今后我们遇到设计这类的建筑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多多注意。
作文十:《湖北省博物馆》10000字
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现设有办公室、陈列部、保管部、社教部、协调部、考古部、文保中心等业务部门,隶属于湖北省文化厅。筹建于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8家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是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点),其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3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筹备处位于水陆街,1956年迁至武昌水果湖,1960年迁至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3000平方米的陈列楼建成并对外开放;1999年1月,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的编钟馆建成开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馆建成开放;2007年9月,新馆综合陈列馆建成开
湖北省博物馆3(30张)
放。
湖北省博物馆1(35张
)
湖北省博物馆2(30张)
编辑本段布局风格
馆区内绿荫掩映,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 构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品”字。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
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和谐配套的历史文化氛围,给观众提供一个休闲、舒适、幽雅、公园式的室外游览空间。是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武汉市一座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开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观。丰富且有着地方特色的珍贵藏品和不断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显著成就,使本馆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翘楚之作越王勾践剑、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郧县人头骨化石等,都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具有世界意义。
举办展览
湖北省博物馆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屈家岭——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曾侯乙墓》、《九连墩纪事》、《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续》、《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等十多个展览,以其精美丰富的展品、精良的陈列布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宜人的观赏环境,向观众介绍湖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深受海内外游人欢迎。每年接待观众达十几万人次,成为我省重要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开放窗口,党和国家领导人**等曾给予高度评价,
湖北省博物馆
国际友人基辛格等曾多次来馆参观,流连忘返。
承载研究
迄今,湖北省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 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9年自湖北省博物馆分离,成为隶属于湖北省文化厅的独立法人单位,具备国家文物局认可的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在湖北省文化厅(文物局)的领导下,主要担负湖北省境内的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维修等项工作,承担配合大、中型基本建设的文物保护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任务,组织编写考古报告,开展科
湖北省博物馆全景图
学研究。自考古所成立以来,一直把配合大、中型基本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放在首位,十多年来,相继和正在完成配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北)京九(龙)、合(肥)九(江)、焦(作)柳(州)、长(江埠)荆(门)、西(安)南(京)等项铁路工程;(北)京珠(海)、黄(石)黄(梅)、襄(樊)十(堰)、襄(樊)荆(州)等项高速公路工程;清江高坝洲、隔河岩、水埠垭等项水库工程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编辑本段机构设置
2002年10月馆所合并,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套班子。属全民事业单位。主要部门16个:其中湖北省博物馆业务部门有社教部、保管部、陈列部、文保中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部门有史前考古部、历史时期考古部、地上文物研究室、信息中心、考古协调部,综合部门有办公室、人事部、财务科、保卫部、后勤部、基建办、市场部。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前身可追溯到湖北省人民科学馆,几经变更之后,形成如今的湖北省博物馆。
1.1953年3月16日,湖北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局关于撤消湖北省人民科学馆,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的请示报告,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由省文化局领导。
2.1953年9月,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合并成立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办公地址暂设武昌水陆街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内。
3.1954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湖北省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划归省文化局领导,与省博物馆筹备处合署办公。
4.1958年2月,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更名为湖北省文物管理处,办公地址武昌姚家岭农业展览馆内。
5.1959年春,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迁址武昌东湖风景区,湖北省政府拨款兴建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
6.1963年1月,经湖北省文化局党组批准,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与省文物管理处合并,正式更名湖北省博物馆。
7.1981年,辛亥革命纪念馆从湖北省博物馆分离,成为独立的文博机构。
8.1987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湖北省博物馆“文管部”从馆内分离,成立独立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
湖北省博物馆
所”。
9.2002年,湖北省博物馆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并。
10.2005年12月,楚文化馆建成开放。
11.2007年9月,新馆综合陈列馆建成开放。
编辑本段旅游指南
景区分类: 博物馆
开放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15:30停止入场)。
星期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闭馆。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汉武昌东湖路156号。
最佳时间: 武汉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天闷热,会有十几天的气温都在四十度以上,冬天阴冷,因此去武汉旅游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春秋两季,即3、4或9、10月.
交通指南: 14,810,701,402,411,552,578,709路到省博物馆站下
605,709,712路到黄鹂路站(湖北日报对面)下
编辑本段历任领导
陈国钊(1953年3月16日--1954年4月) 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1954年4月--1958年2月)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
(1958年2月--1959年)湖北省文物管理处处长
(1959年--1973年)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1973年--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负责人
(1963年1月--1982年)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谭维四(1982年--1985年)年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陈乃成 (1987年--1989年)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兼党委书记
舒之梅 (1989年--1997年)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兼党委书记
陈中行(1998年1月--2002年10月)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王红星(2002年10月--2008年)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包东波 (2010年--至今)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编辑本段馆藏文物
该馆藏有反映湖北省从原始时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类文物、标本14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件(套),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来自考古发掘和各地征集,其中以出土文物为主,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基本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并且,一部分器物即使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藏文物品类丰富,器类齐全,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越王勾践剑
馆藏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举世闻名。
吴王夫差矛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在14万余件藏品中,不少是举世瞩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如新石器时代京山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纺轮;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铜鼎、铜钺;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及16节透雕龙凤玉佩、28宿天文图像衣箱;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都具有极高和极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一级文物
湖北省博物馆中一级文物主要有: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剑,1965年在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被誉为越王青铜剑之首。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共65件,总重2500多公斤。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磬,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乐律文字。战国的青铜尊盘,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盘口沿的镂空附饰采用熔模铸造工艺制成。鹿角立鹤,战国时期青铜器,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种想象中的吉祥物。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铜鼓,商代打击乐器,1977年崇阳白霓出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皮鼓形铜鼓。还有商朝的陶鸡、大圆鼎,战国时期的虎座鸟架鼓、十六节龙凤佩、金盏,南北朝的青瓷莲花尊,唐朝的乐俑,明朝的金凤冠等。
江陵楚墓文物
馆中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青铜矛与彩绘木雕鸟兽座屏,荆门包山大冢出土的楚国“聘礼行迎图”漆画与楚国司法文书竹简,云梦睡虎地出上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及武昌土地堂出土的南朝青瓷仰覆莲花尊等均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又如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的敦煌写经,明清书绘大师江夏派吴伟,“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
仇英,松江派董其昌、陈继儒,“八大山人”朱耷,“扬州八怪”金农、郑燮、黄慎及张裕钊、杨守敬等诸家的墨迹,都属稀世珍品。如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时十八星军旗,著名革命先烈和革命领袖恽代英、陈潭秋、施洋、**、**、**、**等人的遗物、纪念物,均为异常稀珍。
越王勾践剑
曾侯乙墓编钟
编辑本段镇馆之宝
郧县人头骨化石 衡阳市刘安中2011.3.19拍
该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为: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越王勾践剑:时期为春秋晚期,千年不锈,由许多小暗格组成。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长55.7厘米。
曾侯乙编钟:时期为战国时期,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重4.5吨左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奏,可以旋宫转调。音阶为现今通用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郧县人I号头骨化石:时期为旧石器时代。1989年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出土,颅长
26厘米,颅宽19厘米,颅高12厘米,是湖北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清脆艳丽,是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
编辑本段主要陈列
湖北省博物馆目前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曾侯乙墓》、《九连墩纪事》、《书写历史》、《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古代瓷器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等十多个展览,展品丰富,向观众介绍了湖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现在的主要陈列有十三个:
一为《楚文化展》。陈列于楚文化馆,楚文化馆作为湖北省博物馆展馆的一翼,于2005年12月建成开馆。楚,既是国名,又是族名。楚国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灭掉,立国约有八百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湖北发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现了楚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楚文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区域文化,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博大精深,是构成先秦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展览分为八个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区出土的楚文物精华,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辉煌。展品中有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还有复原的2002年在湖北枣阳九连墩发掘的楚国车马坑中的部分车马。
二为《郧县人》。郧县人是长江中下游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属直立人。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2具人类头骨化石。遗址的年代距今约100万年。《郧县人》以“郧县人”的发现为主线,也展示了湖北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
三为《屈家岭》。屈家岭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岭最先发现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距今5100~4500年。这一时期的社会分层、宗教活动等现象加剧,出现了大量聚落群和古城,出现了一系列文明因素。《屈家
岭》展示了江汉地区史前氏族社会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四为《盘龙城》。1954年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早期城址。城址约建于公元前15世纪,在商代晚期衰落。盘龙城的建筑技术、青铜工艺、埋葬习俗、玉器风格、陶器特征等方面都与商代二里冈上层文化(约1500BC)一致。《盘龙城》展示了商代“南土”盘龙城城址的考古发现。
五为《曾侯乙墓》。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诸侯国君的墓葬,墓主人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种文物万余件,
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价值之高,保存之好,轰动海内外。曾侯乙墓展览陈列了该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2400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陈列分祭厅、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造型奇妙、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青铜鹿角立鹤、联襟大壶、尊盘、鉴缶;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
迄今仍很锋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剑形的殳;包容文字资料颇多、又系我国最早的竹简;重达2156克的特大金盏;制作方式与风格迥异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见的珍品。尤其是乐器展品中的一套青铜编钟,更是无价之宝。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种乐曲,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六为《九连墩纪事》。九连墩墓葬群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为配合湖北省孝感市至襄樊高速公路的建设,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九连墩1、2号墓及陪葬的车马坑进行了科学发掘。《九连墩纪事》展示了墓葬发掘的过程和楚国高级贵族墓的墓葬文化。
七为《书写历史》。二十世纪初七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一些战国秦汉简牍,湖北是出土战国秦汉简牍批次和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书写历史》展出湖北省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和书写工具实物,旨在使观众对古代先民的“书籍”有一个直观地感受。
八为《秦汉漆器艺术》。漆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秦汉时期的漆器达到鼎盛期。自195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有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漆木器。而湖北出土秦汉漆器最具代表性。《秦汉漆器艺术》将馆藏的最具特色的秦汉漆器集中展示。
九为《梁庄王墓》。明梁庄王墓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子朱瞻垍与魏妃的合葬墓,文物工作者于2001年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贵文物5300件。在展出的梁庄王墓出土文物中,一件来自“西洋”的金锭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见证。
十为《古代瓷器专题展》。展览分为两个专题,第一专题以出土瓷器为主,介绍元代以前湖北地区的单色釉瓷器的发展脉络;第二专题以馆藏传世瓷器为重点,展示元代以后瓷器的发展面貌。其中多数文物是第一次系统地向公众展示。
十一为《荆楚百年英杰》。近代以来,荆山楚水英杰辈出。其中,有指点江山的国家元首,有救国救民的革命先烈,有领兵杀敌的军旅名将,还有建功立业的科技精英、学术大师、艺术泰斗……《荆楚百年英杰》展示了**等100余位代表人物。以200余件典型的文物、史料、图片,通过祖国腹地湖北这一侧面,展示了中华众多仁人志士,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建立百余年间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
主要陈列物品 俞焜 拍(7张)
编辑本段研究与学术出版
湖北省博物馆还有着较强的研究力量,历年来出版了一系列研究著作,主要有《云梦睡虎地秦墓》、《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曾侯乙墓》、《曾侯乙编钟研究》、《曾侯乙墓文物艺术》、《中国文物考古之美--地下乐宫》、《中国湖北出土文物》、《湖北省博物馆》等。在文物保护的研究方面也较为突出,如饱水竹简脱水处理、饱水漆器脱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编辑本段对外交流
编辑本段馆所专家
万全文
男,1962年9月出生。湖北仙桃人。1984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分配至湖北省博物馆;1986年9月考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攻读楚国文化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9年6月毕业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该院楚史文所工作, 1991年10月调回湖北省博物馆。1994年晋升副研究员,1999年晋升研究员。2001年4月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2002年10月任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任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湖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会委员。 学术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学术专著有:《文明之光——楚国青铜器》、《铄石镂金——长江流域青铜冶炼与铸造》、《长江中游先秦考古学文化》,主编或参与主编《湖北出土文物精华》、《图说楚文化》,参加了《长江文化史》的撰写。发表有《徐、楚青铜文化比较研究》、《徐国青铜器略论》、《商代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初论》、《商周王朝南进掠铜论》、《春秋时期楚鼎研究》、《盘龙城与商代青铜文化》、《长江上、中、下游青铜文化比较研究论纲》、《商代长江中游青铜器研究》、《西周时期长江流域青铜文化》、《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研究》、《巴人与錞于》等论文数十篇。其中,《铄
万全文
石镂金——长江流域青铜冶炼与铸造》获2005年湖北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二等奖。 主持过多项展览,其中大型展览《楚文化展》为湖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之一。 孟华平
男,1965年10月出生,湖北省天门市人,汉族。1983年至1990年在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现任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馆长、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90 年工作以来,长期从事湖北省的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发掘天门邓家湾、江陵朱家台、宜昌白庙、秭归庙坪、东门头、随州金鸡岭、天门龙嘴等重要遗址,参与完成三峡库区湖北文物保护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规划,参与完成天门邓家湾、武昌放鹰台、香港东湾仔北等遗址的整理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秭归庙坪、东门头、随州金鸡岭遗址的整理研究工作。工作过程中,重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
出版《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秭归庙坪》、《邓家湾》、《武昌放鹰台》等著作,发表《论大溪文化》、《峡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谱系研究》、《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分析》、《长江中游早期文明初步研究》、《试论长江中游古城的兴起》、《中国礼乐文明之源》等30余篇论文和简报。其中,“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武昌放鹰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94~1998年)三等奖。《秭归庙坪》获湖北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一等奖。
王红星
1957年生,籍贯湖北。1980年1月毕业于武汉大学考古专业,并分配到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部工作,1982 年任考古部副主任,1983年任馆员。1989年馆所分家,调考古所任研究室副主任,1991年任副研究员,1992年任业务副所长,1995年任研究员,2001年任所长,2002年兼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现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湖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早期文明研究和楚文化研究。曾主持荆门包山楚墓、枣阳九连墩楚墓、天门石家河遗址等重大考古发掘项目。
1995年,所著《包山楚墓》获夏鼐中国考古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出版著作及论文有:《包山楚墓》、《包山楚简--序言》、《包山楚墓墓地试析》、《荆门包山二号墓部分遗物的清理与复原》、《包山二号墓的年代与墓主》、《楚文化研究论集》笫二集、《包山二号墓用鼎制度的推定》、《楚文化研究论集》笫二集、《楚国高级贵族墓用鼎制度分析》、《由包山二号墓看楚系高级贵族墓的用鼎制度》、《包山楚墓--附录一五》、《包山简牍所反映的楚国历法问题》、《包山楚墓--附录二O》、《包山二号墓漆器群研究》、《楚文艺论集》笫二集、《楚国贵族家庭墓地》、《略论包山墓地发掘的考古学价值》、《荆沙铁路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关于探索早期楚文化的反思》、《楚文化研究论集》笫四集、《包山楚简研究评述》、《包山楚墓研究述评》、《秭归官庄坪周代遗址初析》、《江汉地区龙山时代遗存的命名问题》、《龙山时代遗址的分类问题》、《屈家岭遗址分期研究》、《石家河文化初论》、《石家河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外力作用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早期城址管窥》、《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规律、文化中心的转移与环境变迁的关系》、《驯化水稻和稻作农业源地研究》、《谈实物史料的鉴别和运用》、《荆门市包山楚墓发掘简报》、《荆门胡家岗遗址发掘简报》、《荆门铁匠湾遗址发掘简报》、《沮漳河中游考古调查》、《当阳冯山、杨木岗遗址试掘简报》、《秭归官庄坪遗址试掘简报》、《湖北省博物馆》(日文版)、《楚文物图录》、《中国美术全集--漆器》中的包山楚墓器物部分、《长江中游考古研究三题》、《关于楚郢都探索如何深化的思考》、《从应城门板湾城濠聚落看长江中游早期城址的源起与功用》、《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信息》。
编辑本段参观信息
参观须知
一、请勿大声喧哗,追逐嬉戏;请关闭移动电话。
二、请保持环境卫生,勿在展厅饮食、吸烟、乱丢废弃物。
三、衣冠不整者谢绝入馆参观。
四、请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保持参观秩序。
五、部分展厅开放拍摄,但禁止用闪光灯、立架,并禁止用于商业和出版使用。 展馆信息
湖北省博物馆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
参观时间:9:00—17:00(15:30停止入场),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乘车路线:乘14、108、402、411、552、578、701、709路公交到省博物馆站下车,乘605、712、777路到黄鹂路下车即到。
票价:基本陈列免费,但每半个小时放500人入场,每天限制参观人数为5000人(上午限制3500人,下午限制1500人)。
交通
乘公汽14、552、578、605、701、709路、电车1路、市内旅游专线1路 最佳游览时间
春秋季
编辑本段餐饮
武汉比较著名的家常菜有排骨汤和清蒸武昌鱼,前者是用那种黑黑的大瓦锅,将新鲜的排骨和莲藕、海带一起煨几个小时,在没有藕的季节则以土豆代之,这种汤醇白鲜香,十分好喝;吃武昌鱼时请注意一定要吃清蒸的活鱼,那样才能品出正宗武昌鱼的鲜味。 编辑本段住宿
武汉市 湖北新大地酒店★★★
武汉市 武汉宝丰宾馆★★★
武汉市 武汉中亚大酒店★★★
武汉市 湖北猴王大酒店★★★
武汉市 武汉富苑集团有限公司富苑假日酒店★★★
武汉市 武汉金三九酒店★★★
武汉市 武汉迎宾馆★★
武汉瑞安城市酒店(乘坐605路,抵达三官殿. 约1.9公里)
编辑本段购物
薇菜
薇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无机盐、脂肪、鞣酸、铁、钙等。可鲜食或制干菜,具有独特香味,清脆可口,久食不厌,又可入药。卷曲未展的嫩味尤为食用上品,开水浸烫、漂洗、去土腥味后,可炒、可煸、凉拌、做汤、加内炒食等,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正常人经常食用大有益处。薇菜还含有皂甙。
蕨菜
蕨菜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商芝、蕨儿菜、火蕨菜、拳菜、拳头菜、蕨薹、米蕨菜、狼萁、龙须菜、龙头菜、如意菜、鹿角菜等。我国蕨菜资源丰富,食用历史悠久。蕨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其嫩叶可鲜食、盐渍或做干菜。蕨菜有药用功效,蕨菜性寒味甘,具有驱虫、清热解毒、补气升阳、利尿消肿、托疮排汗。
香椿
香椿又叫红椿,为楝科植物香椿的嫩枝叶,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C。食香椿可清化湿热。凡肠胃湿热内蕴所致痢疾、小便短赤涩痛、食欲不振者宜服之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