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励志的文言文句子》9500字
关于励志的文言文句子
励志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励志的文言文句子》,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言文励志语句》
关于励志的文言文句子 第一篇
闻鸡夜半孤月明,
剑挑银河落繁星。
一身豪情冲霄汉,
壮志凌云锁长空。
胸怀乾坤一壶酒,
醉卧沙场饮雄风。
不求清史留美名,
只为壮志醉清风。
巫山难断云和雨,
沧海难阻日月明。
一曲清歌两行泪,
英雄悲苦也为情。【关于励志的文言文句子】
相思缘木求何在,
化作泪珠滴到明
志者,心之向也,气之帅也。字典上的注释更为明确,“志”,要有所作为的决心。 大文学家嵇康说过:“人无志,非人也。”意思就是,人必须立志,人如
果没有志向,和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俗话说:人无志,无以立。更是把立志作为立身之本来看待。明朝大学问家王守仁更是说得清楚:“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新一代青年人,当立大志。一个人的志向越高远,他所取得的成就就越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他时刻不忘自己的理想,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为中华民族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志须励也。励者,砥砺、磨练之义也。剑磨则锋,志励则坚。有志者,当常励志。有志而不磨砺,久之则怠。战国时期的一对大冤家夫差与勾践就是及其鲜活的例子。夫差的父亲与越国打仗死后,夫差牢记父亲的遗愿,时时不忘为父报仇,进出宫门,都让侍卫大声问自己:“夫差,你忘记为父亲报仇了吗,”这就是夫差在磨砺自己的壮志啊。几年后,夫差打败了越国。亡国之君勾践忍辱负重,屈侍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立志灭吴报仇。他励精图治,“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卧薪尝胆。这也是勾践在磨砺自己的壮志啊。勾践的苦心没有白费,终于能够富国强兵,率领数千越甲,灭了吴国。细看夫差与勾践的成败,后人无不感慨。然而,夫差何以灭吴,勾践何以灭越,却无人细究。只不过是二人都苦心励志罢了。夫差何以被灭,志怠也。何以怠也,无励也。
我们不少青年朋友多有大志,然而志不恒常,何也,少磨砺也。俗话说:有志之人立常志,无
志之人常立志。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所以,欲有所为者,当立志,励志是也。
《励志文言文名句》
关于励志的文言文句子 第二篇
励志文言文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关于励志的文言文句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汉〕张衡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隋〕王通 *志以成道,言以宣志。——〔隋〕王通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宋〕朱熹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明〕冯梦龙 *一思尚存,此志不懈。——〔明〕胡居仁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清〕程允升 *志在林泉,胸怀廊庙。——琮琼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移志。——〔汉〕桓宽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曹植 *燕雀戏藩柴,安知鸿鹄游,——〔三国〕曹植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唐〕邵谒 *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唐〕李隆基 *骐骥筋力成,志在万里外。——〔唐〕李白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秋。——〔唐〕李白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唐〕杜甫 *浩荡入溟阔,志泰心超然。——〔唐〕白居易 *怜君头早白,其志竟不衰。——〔唐〕白居易 *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锋芒。——〔唐〕孟郊 *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谋身。——〔唐〕杜荀鹤 *有志诚可乐,及时宜自强。——〔宋〕欧阳修
《经典励志古文名句》
关于励志的文言文句子 第三篇
经典励志古文名句【关于励志的文言文句子】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古文励志句子》
关于励志的文言文句子 第四篇
1、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文励志句子。(刘勰)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6、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古文励志句子。(荀子)
1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13、尺有所短,1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5、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8、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1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2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2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23、有缘相聚于此,就让我们一起欣赏。
24、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25、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2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
2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2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3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31、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传)
3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3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3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37、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3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4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4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行)
4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4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4、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4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47、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4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4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5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5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5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54、有志者,事竟成。(耿弇传)
5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5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5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8、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5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60、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6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62、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6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6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文言文励志语句》
关于励志的文言文句子 第五篇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文言文励志语句。
5、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0、千古兴亡多少事,1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言文励志语句。()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7、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1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相关热词搜索:励志经典的文言文句子 励志文言文名句
12
作文二:《文言文句子的翻译》12800字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教学目的】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计】
1、本课以学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为重点,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翻译六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易于掌握,便于利用,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1、 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__、 _____、 _____ 。(信 达 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直译意译)
(?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
?对: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
?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前四种方法是用于解词,后二种方法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
二( 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
(一)总体分五步: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二)分步解析: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这一步其实是很重要的,告诉学生,翻译的第一步要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一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会出现前后不照应、句意不通顺等毛病,而且也这样容易走入死胡同。初次读句,只要理解句子的大意就行,这为下面推断词义打下基础。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这一步是关键,因为挑出来让学生翻译的句子,一定有几个得分点,突破这些点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另外,每一位学生由于情况不同,在这些句子中总有几个字是他们一时难以断定词义甚至根本不知词义的“生词”。在这一步中,要让学生用笔把这些字圈出来,然后逐个解决。具体解释词语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下面的方法:
1、通过字形推知字义。(如:缧绁)
2、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即以文言本字为核心,多组几个相关的词。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词义,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推知词义。(如:公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 其中“择”字的解释可以结合句意,参照下文的“除”字来翻。)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有很多情况下,因为没有看出句子中所隐藏的特殊句式,导致很多学生翻出来的句子很乱,不合现代文的句子规范。所以,翻译句子一定要把语序理顺。告诉学生,要掌握以下几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主谓倒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考试时可以在试卷上)上先大致草拟一下答案,结合上面几步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这最后一步即把第四步的草稿再作调整,然后誊写到答卷上,这样既可以保证答案的思路清晰,又可以保持卷面清洁。
总结规律:?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一)“留”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参考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
师生归纳该句翻译特点: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课堂练习: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二)“换”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参考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特点: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课堂练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三)“删”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一个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的特点: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课堂练习:
?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四)“补”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句子:
?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特点: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如?句;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如?句;
课堂练习:
?《书》曰:“谦受益,满招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 )是说也,余犹疑之。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五)“调”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
用心专一的缘故。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特点: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课堂练习:
?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宾语前置)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宾语后置)
?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译:历史悠久的千古江山,再也找不到英雄孙仲谋的地方了。
四、教师归纳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五、课堂演练:
1、将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廩丘(齐国地名)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2、将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姓自称的谦词。
3、阅读下面-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刘向《新序?杂事》)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于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也。 (汉?桓宽《盐铁论?刺相》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6、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选自《东坡志林》)
7、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也。昏与庸,可限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诗文集》)
参考译文
1、君子在品行上自我要求,有举动一定遵循道义,做事情一定踏实于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不通,君子也认为行得通;做事情不踏实于道义,有举动不遵循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得通,君子也认为行不通。孔子会见齐景公,齐公送给他廩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去告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廩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让弟子急忙驾车,告辞后就走了。孔子是平民,万乘大国的君主难跟他冻死,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 (原文节录自《吕氏春秋》)
2、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3、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以骄傲的君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4、唱歌的人不期求他的歌声好听,而可贵处在于合乎节拍;议论的人不期求他的言辞华丽,而务必要符合事实。声音动听但不懂得曲调宛转,不能算是会唱歌;言辞优美却不了解形势的变化,不能叫做会议论。
5、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习有成就。
6、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7、聪明与机敏是可倚赖又不可倚赖的;倚赖自己的聪明和机敏而不去学习,是自取失败的人。胡涂与平庸是能限制人而又不能限制人的;不受自己愚昧和平庸的限制而勤奋地致力于学习,那是自强不息的人啊。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学生用)
一、文言文翻译要领
1、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__、 _____、 _____ 。(信 达 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直译意译)
(?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
?对: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对译法
?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替换法
?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调序法
?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删减法
?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增补法
?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前四种方法是用于解词,后二种方法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
象。调序法
二、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
(一)总体分五步:
(二)分步解析: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在这一步中,要用笔把这些字圈出来,然后逐个解决。具体解释词语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下面的方法:
1、通过字形推知字义。(如:缧绁)
2、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即以文言本字为核心,多组几个相关的词。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词义,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推知词义。(如:公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 其中“择”字的解释可以结合句意,参照下文的“除”字来翻。)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要掌握以下几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主谓倒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总结规律:?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三、归纳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四、课堂演练:
1、将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廩丘(齐国地名)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2、将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姓自称的谦词。
3、阅读下面-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刘向《新序?杂事》)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
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于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也。 (汉?桓宽《盐铁论?刺相》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6、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选自《东坡志林》)
7、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也。昏与庸,可限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诗文集》)
参考译文
1、君子在品行上自我要求,有举动一定遵循道义,做事情一定踏实于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不通,君子也认为行得通;做事情不踏实于道义,有举动不遵循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得通,君子也认为行不通。孔子会见齐景公,齐公送给他廩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去告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廩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让弟子急忙驾车,告辞后就走了。孔子是平民,万乘大国的君主难跟他冻死,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 (原文节录自《吕氏春秋》)
2、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3、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以骄傲的君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4、唱歌的人不期求他的歌声好听,而可贵处在于合乎节拍;议论的人不期求他的言辞华丽,而务必要符合事实。声音动听但不懂得曲调宛转,不能算是会唱歌;言辞优美却不了解形势的变化,不能叫做会议论。
5、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习有成就。
6、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7、聪明与机敏是可倚赖又不可倚赖的;倚赖自己的聪明和机敏而不去学习,是自取失败的人。胡涂与平庸是能限制人而又不能限制人的;不受自己愚昧和平庸的限制而勤奋地致力于学习,那是自强不息的人啊。
加强练习:
1、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参考答案】
?只有接触到它,才能了解它;只有亲自实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翻阅五岳画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的多。
2、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参考答案
.?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道义,那么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3、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参考答案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4、将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
参考答案
?仲舒虽精,亦时解休:仲舒即使精神专注,有时也要松弛和休息。?存道以亡身:思考义理而达到忘我的程度。
5、翻译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画横线的句子。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召收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参考答案
.?承蒙你来信想请我做老师。我修养不深,学业很浅,想想我的学问,没有什么可传授的。?世人果然纷纷认为他怪,聚在一起骂他,指指点点、互使眼色、拉拉扯扯地议论纷纷,此外制造出各种言辞诬加给他。
6、阅读下面-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刘向《新序?杂事》)
参考答案
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以骄傲的君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7、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
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于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也。 (汉?桓宽《盐铁论?刺相》
参考答案
.唱歌的人不期求他的歌声好听,而可贵处在于合乎节拍;议论的人不期求他的言辞华丽,而务必要符合事实。声音动听但不懂得曲调宛转,不能算是会唱歌;言辞优美却不了解形势的变化,不能叫做会议论。
8、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参考答案
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习有成就。
9、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选自《东坡志林》)
参考答案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10、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也。昏与庸,可限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诗文集》)
参考答案
聪明与机敏是可倚赖又不可倚赖的;倚赖自己的聪明和机敏而不去学习,是自取失败的人。胡涂与平庸是能限制人而又不能限制人的;不受自己愚昧和平庸的限制而勤奋地致力于学习,那是自强不息的人啊。
1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申子(申不害)请仕其从兄官,昭侯不许也。申子有怨色。昭侯曰:“非所谓学于者也。听子之谒,而废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谒乎,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申平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选自《战国策》)
参考答案
.?你曾经教导我要按照功劳的大小,安排相应的官职等级。现在你要我让你的堂兄做官,这样,我将听从哪一种意见呢,?申不害就退避一段距离,请求(昭侯)治罪,说:“君王真是(我理想中的)有道明君啊。”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联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臣心,改旧态也。”以元揩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选自《贞观政要》)
参考答案
?(赵元楷)又暗地里养了一百多只羊、几千条鱼,准备赠送给皇帝的亲属。?因为元楷在隋朝就是一个奸邪谄媚的人,所以太宗说这番话来警告他。
1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冯绲(gǔn)辩奸
范晔
冯绲父焕为幽州刺史,疾忌奸恶,数极致其罪。怨者乃诈作玺书谴责焕,赐以欧刀。又下辽东都尉庞奋使行刑。奋即收焕,焕欲自杀。绲疑诏文有异,止焕曰:“大人在州,志欲去恶,实无他故,必是凶人妄诈,规肆奸恶,愿以事白上,甘罪无晚。”焕以其言,上书自讼,果诈者所为,追奋抵罪。绲由是知名。
参考答案
.?非常反恨奸邪凶恶的人,对于他们的罪行总是穷追深究,一点也不宽恕。?大人在幽州当刺史,下决心要把恶人坏蛋除尽,确实没有别的问题。这必定是那帮匪徒挺而走险,胡蒙乱诈,暗中使坏,想把大人害死。希望大人把这句事报告皇帝,讲个明白,到那时再来甘心服罪,也不为晚。
1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吊,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参考答案
?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俺)饯行。?范公是天下有才有德的人,只是我怎么敢奢望与他结为朋党。
15、翻译下面文段。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参考答案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引用(0) 推荐(0) 评论(0)阅读(176) 上一篇:暗恋桃花源
作文三:《关于文言文的意译》1700字
文言文翻译最常见的是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直译的方法,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这种方法大家比较熟悉。
下面我们来谈谈意译这种方法。
意译。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那么什么时候需要意译而不用直译呢?
第一种:文言文中有修辞的地方需要注意
一、常见比喻修辞手法应该注意
例如:
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句中“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而应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记》)句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译起来就难保留比喻了,可译为“边防”之类。
二、借代修辞手法应该注意
例如:
1、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缙绅”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作指画及记事之用。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所以用“缙绅”代指官员。
2、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万钟”,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这里代指高官厚禄。、翻译时,不能直译,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了。
三、委婉说法应该注意
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
例如: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日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其中。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国王或王后死,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2、“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填沟壑”指死后没有埋葬,尸体扔在山沟里。这里谦称自己的死。
3、“权起更衣”(《赤壁之战》)“更衣”不能译成“换衣服”,应译成上厕所。
四、用典故的地方需要注意
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例如:谭嗣同曾对梁启超说:“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其中程婴、杵臼都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赵朔的门客。赵朔为仇人屠岸贾所杀害,程婴和杵臼设法保全赵朔的孤儿。月照是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的一个和尚。西乡隆盛是他的好友。当时幕府专横,天皇无权。他们为推翻幕府,到处进行宣传。后来被迫投水自杀。西乡隆盛遇救而活,终于完成了志愿。这四个人名。如果解释。必须说出有关故事和文中的用意,但翻译无法把有关故事写进译文,然而又要译出用意,所以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可译为:“现在康先生是生是死还不知道。我要像杵臼、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报答皇上。你要像程婴、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
第二种:各类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但是各个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翻译时应该注意
例如:
1、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张衡传》)其中“下车”不能译为“下了车子”,而是指官吏初到任。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其中“视事”不能译为“视查事情”而是指到任工作。
第三种:有些句子。为了增强语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直译显得太呆板
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可以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在阅读文言文时,翻译理解文章,遇有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用典、习惯用语等时不能直译,要注意用意译的办法来翻译。
作文四:《关于文言文的断句》2500字
关于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先易后难,寻找标志。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1、 找文言虚词
就是利用文言文中有断句功能的虚词来断句。如用于句首的发语词:
夫、惟、盖、凡、窃、敬、请、苟、若、岂、且夫、无乃等,还用于句末
的语气词:者、也、矣、焉、乎、哉、与(欤)、耶、耳、邪等。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006北京卷】
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根据文言虚词可以基本完成断句:
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虚词断句标点歌: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边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是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形,标点位置不能乱。
2、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代词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这句话中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根据大意可以确定如下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例2、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根据这段文字里面的名词可以如下断句: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3、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在这里要注意三点:一、对话中有对话,二、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三、不是一见到“道”就加冒号。
如: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根据对话标志可断为: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又如: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有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断句后: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3、利用句式和修辞断句
文言文是比较讲究修辞技法的——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古人行文注重对称,一般句式较整齐,且四六句居多利用好这两大特点,我们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断句了。
句式: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修辞:顶针
例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断句后: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例2、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然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另外注意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
无乃 ??乎/欤 何 ?? 之有
何 ??为/焉 得无?? 乎/耶
孰与?? 如??何
奈何 是故/是以
至若/至于/若夫 向使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内容大意先理解,熟读精思把句断。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动词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顶真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必须常实践。
作文五:《关于晏子的文言文》1400字
标题>
出自>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翻译: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
景公谓晏子曰:
晏子将要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左右的人说:
晏子复于景公曰:“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治国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帷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译文: 晏子问齐景公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吗?”景公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
那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妨碍呢?”晏子回答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那么臣下就不说话了,臣下不说话,那么君王就什么也听不到了。在下位的不说话,就叫做哑巴,在上位的什么都听不到,就叫做聋子。上聋下哑,那么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况且把微小的豆类、米类积累起来,能装满粮仓;把稀疏的纬线合织在一起,能织成宽广的帷幕。高大的太山,不是靠一块石头,把低小的东西积累起来,然后才高大起来。治理天下,不是用一个有才能的人的话(所能奏效的),(别人的进言)当然有听了而不采用的,哪里有拒绝而不许别人说的呢?
作文六:《关于文言文的探讨》29000字
研讨 关于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的教学说大点关系到我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说小点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文言文的考察必不可少,所以呢 我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数据.
余文森教授(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 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和学的怎么样".
那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会遇到哪些制约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两点问题很突出,一是现代我们用的是规范的普通话教学和生活,缺少使用文言文的语言环境,二是学生对刚接触的事物的不自信,这种态度在诵读,背诵,翻译中经常出现;比如我们班有个学生在朗读《陌上桑》这首乐府诗歌的时候,已经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他的嘴角不自觉露出了笑容,我觉得他这是会心一笑,所以我立即请他来讲讲这首诗歌说个什么故事,他依然还是笑了笑,可是说了不知道,当然这个学生平时的学习并不是很优秀,但是他很快拒绝了他本来已经得到的最初体验,或许有一些深层次原因,但我觉得只要以接触到文言文,或许他们就自动关上了一扇自信的大门.
因此我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语境,我想我是否可以运用数学英语的方式,通过多练多背达到目的呢 那么怎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印象,不增加他们背诵的负担呢有时候笨办法也是好办法也不一定,就用小测试看看吧.我从中一篇文言文中挑选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分阶段分次进行测验.在上课的时候,对我预测容易错的字词在课堂中不断地重复,例如《卖炭翁》中"尝射于家圃"的"尝"字,这个字的意思在我们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曾经"的意思了,而学生会有一种思维习惯,把"尝"字的意思归结为"经常".讲完立刻进行小测,只有10个学生能准确地把尝字的意思写出来,其余的就是写"经常,常常".这样的效果当然不能称之为教学有效性,因此,我把小测卷发下去,让学生自己订正,然后复习十分钟,再考相同的内容,结果多了五六个学生把"尝"字意思写对.第三次小测前,我进行了讲评,有意把"尝"字的意思强调了几遍,这一次小测中上的同学都写对了,到现在为止才算完成教学有效性的第一个目标:有效地掌握知识.同样的方法我也运用在《三峡》等课中,效果不错,这种通过不断小测提高学生掌握程度,我把它称为用理科的方法解决文科问题.
但文科毕竟是文科,必然有区别于理科的地方,比如我们有个大语言环境,语文是时时在运用的,平时说的,写的,都与语文息息相关.但是文
言文年代实在是遥远,而且文言文还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即使再经典还是和生活有距离,以前文人学子学的现在要大多数人掌握虽然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也给教师带来了一些难题.不过教师的工作就是充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崇高精神的,想尽办法把东西装进学生脑袋,还要让学生自己学会装.这就不得不讲到兴趣,现在是古代发展而来的,很多我们常说的典故就是从一些古代故事来的,平时注意让学生注意积累课文里的知识外,还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典故,促发学生的好奇心,去寻找这些典故的出处.比如,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讲"灰姑娘"的,它说灰姑娘的故事源自中国,我把文章的内容告诉给学生,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注意和兴趣.还可以用古代文言文遗留下来的痕迹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词语,那就是成语,比如"就"字,它有完成,按照等古义,现在在现代汉语的一些词语和成语中仍有出现,让学生通过记住耳熟能详的成语来记住文言字词也是一个好方法.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长期目标,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 浅谈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很喜欢《春夜细雨》这首诗,尤爱其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它不单于无声之处,将雨的连绵滋润之态写得到位传神,而且也准确无误地将我对古文教学的认知真切的表达了出来。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常感困惑,许多学生从刚开始会说话时,家长就教诗文,读诗文了,可到了小学、中学,大部分孩子的古诗、古文记诵、阅读理
解能力还是不尽如人意。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从激趣、阅读指导两方面作了一番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激趣
一、针对记诵情况的不理想,将“释词法”、“吟唱法”融入到文言文教学中
每次讲到古文或古诗时,学生在朗诵这个环节中,大多能做到“摇头晃脑”地朗读,课堂内也能听到一片琅琅书声。可一旦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古文或古诗默写到纸上时,就会发现情况不容乐观了。如:将《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禅”写成“衣”字旁。在几次纠错之后,学生的出错率还是较大。怎么办?这时我想到了“释词法”。于是,在一次默写出错后,我对学生讲到:“到寺庙中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他/她对佛的信仰该是一心一意,心无旁骛的,所以?祈?和?祷?都是一点的?示?字旁。同样,修炼悟禅时也应该是一心一意的,所以?禅?字也应该是一点的?示?字旁。”同学听了我的这番讲解,觉得很有意思,他们还举一反三,如“祝”、“福”两字。
在讲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我播放了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一曲,同学们边学边唱,不亦乐乎。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他们就把这首词全背了出来,而后又用了一点时间,将词也默了出来,全班同学的正确率是相当的高。这次尝试,拓宽了我的思路,于是,我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给学生听一些这类歌。如:根据李煜《相见欢》改编的《独上西楼》、根据李煜《虞美人》改编的《几多愁》、根据柳
永《雨零霖》改编的《相看泪眼》等。渐渐的,吟唱的队伍越来越强大,一些当初听到这些曲调就笑的男孩也加入进来了。一些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还向我提议,能否让他们给岳飞的《满江红》也谱上一曲,做一次谱曲家。虽然事后他们做出的曲调在旋律上不是很令人满意,但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对古文学习的高昂兴趣。
二、激励学生自己制作古诗文的ppt,在肯定中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记得刚开始教“每周一诗”时,课堂上总是老师在讲,学生在下面拼命的记。几次下来,教学效果一般,学生的兴趣也不大。一次在与学生的课间交流时,有学生向我提议,“老师,能不能把?每周一诗?交给我们小组,我们想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好呀,那本周的?每周一诗?就教给你们小组了。”到了周五的语文课,这四个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内容详尽。他们站上讲台为大家讲解时自信的神情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以后,以小组为单位的同学合作越来越多,制作的幻灯片的质量是越来越高,由最初的古诗文翻译扩充到作家作品的介绍、关键字的解释、小组同学还根据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及相关内容的外延(如《春夜细雨》一诗,补充了描写“雨”的其他诗词。)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整合,明白了团队合作的益处,尝到了古诗文学习的甜味。
这些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古文教学应切实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要在“教无定法”中做到“教有可依”。
永《雨零霖》改编的《相看泪眼》等。渐渐的,吟唱的队伍越来越强大,一些当初听到这些曲调就笑的男孩也加入进来了。一些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还向我提议,能否让他们给岳飞的《满江红》也谱上一曲,做一次谱曲家。虽然事后他们做出的曲调在旋律上不是很令人满意,但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对古文学习的高昂兴趣。
二、激励学生自己制作古诗文的ppt,在肯定中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记得刚开始教“每周一诗”时,课堂上总是老师在讲,学生在下面拼命的记。几次下来,教学效果一般,学生的兴趣也不大。一次在与学生的课间交流时,有学生向我提议,“老师,能不能把?每周一诗?交给我们小组,我们想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好呀,那本周的?每周一诗?就教给你们小组了。”到了周五的语文课,这四个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内容详尽。他们站上讲台为大家讲解时自信的神情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以后,以小组为单位的同学合作越来越多,制作的幻灯片的质量是越来越高,由最初的古诗文翻译扩充到作家作品的介绍、关键字的解释、小组同学还根据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及相关内容的外延(如《春夜细雨》一诗,补充了描写“雨”的其他诗词。)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整合,明白了团队合作的益处,尝到了古诗文学习的甜味。
这些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古文教学应切实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要在“教无定法”中做到“教有可依”。
(二)阅读指导
一、将“圈划”、“批注”也用到古文教学中来
在实际的古诗文教学中,有一部分老师是将古诗文的教学与现代文的教学分隔开的。我个人对此做法是不赞同的。我认为在古文学习中,应提倡“拿来主义”,可以将“圈划法”、“批注法”也用到古诗文的教学中来。
如在讲解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时,我要求同学对第一段作“圈划”、“批注”。有同学这样写道:京中有善口技者。[一个“善”字准确精当的概括出口技人技艺之高超,为全文题眼。]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道具之少,为下文口技内容之丰富,口技人技艺之高超打下伏笔]众宾客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寂然”、“无敢哗者”一词写出了宾客的屏气凝神、充满期待。]
这样的圈划、批注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趣的是,为了在交流中引起老师及同学的认可,每一个同学对批注时所用的词语可谓字斟句酌,(平时在写作指导时是反复强调语言要精炼,可效果不甚明显。但在古诗文批注的操作中,学生却是自觉追求语言简练,这种自发的动力有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但因为初中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力的有限,若通篇都采用这样的方法,老师的教学进度恐怕要完不成。故这样的方法仅限于短小易懂
的古文(如:《教学相长》等)。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古文(如:《出师表》),我认为是不太适合的。
此外,笔者认为,老师的适时指导是十分必要且十分重要的。初中的学生,有其稚嫩与好胜的一面,应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赞扬其出色之处,建议其修正不足之处,切不可将老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二、训练知识归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的学生大多对古诗词有种畏难的情绪。针对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好知识梳理、归纳的工作。如在学习蒲松龄的《狼》时,对文本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作了一个梳理。像“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并”字,在今义中解释为“并且”,但在古义中解释为“一起”;“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方”,今义为“方形”,古义为“正”;“隧”今义为“隧道”,古义为“钻洞”;“止增笑耳”中的“耳”字,古义为“罢了”,今义为“耳朵”。经过这番梳理示范,学生的知识就更为细化,记忆和理解的内容就更为清晰。刚开始引导时,教师可采取“列表式”的方法,对所学的古诗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情况以图表的形式归纳总结,学生在这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点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慢慢地,当规范变成习惯时,学生的知识归类就变成一项理所当然的工作。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的小组讨论中就自觉地将“妻子”、“交通”、“无论”等的古今异义词的义项做了整理,这样的整理,犹如一根丝线,将新旧知识
一并串了起来,易于学生记诵,易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易于学生对古文学习的触类旁通。
除了古今异义知识的梳理,在平时的古文教学中,还可以:①“同义词归类”(这样做可以打破课文界限,对所学的知识做一梳理,做到积累词语,巩固所学知识);②“一词多用归类”,如《为学》中的“之”,在“吾欲之南海”中解为“去”,在“西蜀之去南海”中解为“距离”等;③“词类活用归类”。如:《曹刿论战》中的“公将鼓之”中的“鼓”字原属名词,然而在这句中却解释为“击鼓”,是活用为动词。
三、将古诗文学习与现代文学、民俗文化联系起来,提升阅读有效性。
在学习杜甫的《望岳》时,有学生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在教学时,有意识的将现代文《泰山》引入《望岳》的教学环节中。当学生读完《泰山》后,对《望岳》有了新的认识。
此外,许多的古诗文中常常会有民俗文化的知识。较多的初中生在这一环节还是较为薄弱的。故而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杜牧的诗《清明》时,就穿插讲了清明和寒食的介绍,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当重阳节来临时,学生会找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的《采桑子·重阳》,会查找重阳节的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
在实际的古诗文教学中,我觉得学生的潜力与能量都是无穷的,是他们让身为老师的我一直在思索,“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的教
学”,是他们让我在摸索中不断找到新的亮点与思路,这样的“教学相长”是愉快的,是令人受益无穷的。
(三)关于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的思考
——古诗文要诵出“四感”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 海戈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是学生吸收古诗文丰富语文素养,是学生的精神接受熏陶感染的有利途径。但学生对古诗文的畏难,教师的“满堂灌”是古诗文教学低效的两大原因。那么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诵读。而且要诵出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只有诵出古诗文中的韵味意境、人文精神、中华文化,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明。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诵读 有效性 语感 情感 美感 好感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课堂的教
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的教科书,全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都编有古文言文,每册后面另附古诗词十首,占了教学内容的三分之
一。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我以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
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咏雪》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大雪纷纷何所似”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未若柳絮因风起”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害羞。只要老师鼓励,还是有同学愿意尝试的。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开头,桃花源的“奇”和“美”就是一个感情激发的眼,一下子就能调动其情感,拉近与作者距离,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然后带着新奇的语气,展开想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感情。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极好的铺垫。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几首诗,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可是说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行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开始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后来,我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句话的内容描述一下,并标出有哪些颜色,用了哪些线条。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感受到一种画面的美感,好象受到震撼。再读的时候,感情即刻充沛了很多,还带出了一点意境。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下一步要学会赏析,具体地说,就是要分析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是建立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要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赏析的角度多样,可以针对整体做些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来字词品味,修辞辨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诵读,要读出好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古诗文的量很大,二来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需要不断的实践提高。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那么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可以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学生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课堂诵读的精华,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前方的路。如果,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成片的森林也是从一颗种子开始的,只要有一个同学开始了,好好培养,一定能养成一种好的风气。
新课程改革给古诗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课程标准和新实验教材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本身就体现了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及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的确,学好古诗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素养,于国家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在这种社会要求下,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审时度己,加大创新力度,以求极早找到科学的、高效的、独特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古诗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古诗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简单堆砌。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本的作者情怀,要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对文本进行充分鉴赏,充分利用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学语文新大纲及教材分析》 王玉辉主编
5、《中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策略》 吴忠仁 武汉出版社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到底应拥有什么样的有效教学理念,掌握哪些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格外的迫切与重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问题
有效课堂教学,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
教学是一个由外部的实在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系统。
外部世界指客观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以及物化了的精神活动产品,如教科书、教学软件等。
内心世界指师生认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状态的过程。
行为世界指课堂内讲述与聆听、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等具体可感知的师生活动方式与操作系统,它既离不开一定的教学设施、手段为载体,又集中反映出一定教学思想、内在素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比其它两个层面更直接。
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研究出了很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关注教师特征,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主要研究了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卡特尔的研究发现,描述好教师品质的词依次为: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由此可以发现,以前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而在近来的研究中,已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更加
注意了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关注课堂教学活动已经由研究单一的教师因素,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有效性已经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并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师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表明,有效教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关注师生的交往在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良好的师生交往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更强调了合作、交流、“共同体”对教与学的作用,强调文化、社交、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学习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师生交往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如:通过相互对话学生们能学多少?对话很重要,但如何使对话更有效?教师掌握提问的方法有哪些?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什么是最好的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师生之间的交往。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给予的交往形式是当前较为倡导的。
关注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可以说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对教师而言,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已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
巧上升为策略。到底有多少种教学策略,这难以统计,比如数不尽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观察策略、决策策略,学生学习的预习策略、练习策略、解题策略等等都是以专著或教材的形式出现的。对学生而言,则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除听、说、读、写、算这些的基本技能外,更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科学利用时间的策略等等。
3、关注环境的影响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教学情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外又一影响教学成败的因素。
环境轻松舒适。如灯光的亮度、温度、空气、色彩、学习用具和家具等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班级人数的多少。
环境有益于教与学。有明显区分的学习区,不拥挤、不互相干扰、易于教师指导与监控。整个环境要组织得整齐有序,便于拿取和放回学习的材料。
环境宽畅、有足够的学习材料。研究表明,摆放宽松的座位,不容易造成偏离任务的行为;学习材料和用具投放充足,不容易造成争强或等候。
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丰富的物质环境,有助于学习。
4、关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学校多媒体是吸引学生眼球的法宝,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成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这对提高教学效果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包括以下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强调教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强调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即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衡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发展。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探索
都说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学生为什么怕文言文呢?除了文言文本身较现代文难懂、令人生畏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老师把本来就不容易招学生喜欢的文言文上得更恐怖了。什么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翻译等等,统统都要讲,篇篇如此。一篇文章没有三节课拿不下来,长一点的甚至用了五节课,还怕有所遗漏而惴惴不安。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烦,如此这般,久而久之,怎么能怪学生害怕乃至讨厌文言文呢?有专家在评价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时,用了“少慢差费”四个字,真是一针见血。内容少,节奏慢,效果差,时间费,这个问题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并没有得到改观。而且,因为使用新教材后,每学期要学两本书,内容多了,课时不可能增加,使得这个问题更突出了。怎么办呢?是向课外去要时间,还是向课堂要效率?我想,我们只能选择后者。
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从学生角度来讲,最重要的恐怕是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和厌烦情绪;从教师角度来说,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
文言文,喜欢上你的古文课。以下是我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趣闻轶事,激发兴趣。比如虚词教学,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教学,恐怕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中尤其枯燥的。必修一《劝学》一文中, “而”字的运用很多,而且很典型,当然不能不作为本课的重点讲解内容。我在上课文前先用PPT展示了一则相关的趣闻轶事: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而不而。” 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然后再让他们找出劝学中有“而”字的句子,并作归类总结,效果很好。再比如为了说明虚词不虚,引用了洪承畴的例子: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洪承畴在松山战役失败后降清,于是有士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虚词在语气和表意上的重要作用。像这样以趣闻轶事搭桥铺路,调节气氛,就不难构建起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
分解目标,避免重复。必修一第一专题《劝学》和《师说》中,“而”“于” “之”“其”都有大量的运用,如果在每篇文章中都进行讲解,实在没有必要。所以我采用分解目标的方法,把“而”和“于”分解到《劝学》,“之”和“其”分解到《师说》,既完成了任务,又节省了时间,而且还避免了由于炒冷饭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古今对照,拉近距离。前边说过,文言文因为距离现在已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文章中的情感,都容易令学生产生隔膜。对此,我借用成语、歌词等,作为参照,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效果也比较明显。记得我曾选了一些常见的成语,让学生找出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生兴趣十足,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限于篇幅,下面只从词类活用角度,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由“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两个成语,不难看出“翼”和“胫”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而且还可以推导出一个规律:否定词后面紧跟名词,那名词活用为动词,以此为规律去寻找,很容易就能找到许多同类项:不毛之地、不名一文、不蔓不枝、不郎不秀??
以今可以知古,那么像《劝学》“非能水也”一句中的“水”,自然也不难推断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师说》“不耻相师”一句中的“耻”是意动用法,我们甚至可以在流行歌曲中找到对应的用法。有一首歌叫《牵手》(苏芮演唱),里边有两句歌词是“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第一个“悲伤”和“幸福”都是典型的意动用法。这样通过古今句子的比较,学生就会对意动用法有一个比较鲜明的印象,就能准确理解和翻译了。
以练促学,不教之教。有些文言课外自读课文,如果改为课内自读甚至讲读,那无疑会增加课时压力,效果也不一定会好。但如果只是简单地作为课外自读,可能又不能保证自读的质量。我的做法是,以自读课文为材料,精心设计一份练习,以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先消除学生惯有的考试紧张情绪,又促使他们认真地去阅读、理解课文,查找有相关资料及工具书,一样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而且长期坚持下去,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y与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只是我对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点点探索,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能够得到大方之家的指正。
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大致可用“苦慢差费”四个字来形容,即:教得累、学得苦、进程慢、效果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颇为复杂,有文言文本体的问题,因为文言文毕竟已是“死语言”,缺少了语言学习的现实语境;但更多的还是文言文课程教学层面的问题。 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关注的是“言”的层面,即把古汉语语言学、语用学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就是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 传统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做法忽视了文言文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思想和情思的文章,而只把它看成了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更无从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了。
如果说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与语文教学工具性盛行关联紧密,那么在今天人文性空前高涨的时候,文言文教学又滑向了另外一面:重“文”轻“言”。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转移到了文章层面,重视文章篇章技巧的解读和文化内涵的体悟。应该说这种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是适当的,但问题是又忽视了文言文的本体特点,即文言文毕竟是用古汉语写成的文章,要解读、体悟文章必须突破古汉语语言本身的隔膜。如果忽视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积累,那文章的解读只会是空中楼阁,临空蹈虚,这种做法的危害甚至比前者更可怕。 那么,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呢?一言蔽之:“文”“言”并重。即追求古汉语语言知识、文章、文化的和谐,追求实和虚之间的理性契合。具体说来,“文”“言”并重要关注三个层面: 语言、文章、文化,分别指向语言学、文章学、文化学三个层面。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这是教学的基础;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这是教学的关键;更要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是教学的旨归。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语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在每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落实文言和关注文章、文化,“言”“文”并重的理念应着眼于整个的文言文教学,否则有限的课堂是难以承载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年级、单元、课文整体把握,分层推进,灵活安排。譬如高中三年的教学可分成三个学段进行,高一年级着重培养、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高二年级重点放在文章的体悟和鉴赏上,高三年级则重在强化应试能力的培养。要有单元教学观念,一个单元四篇课文,精读篇目可言文兼顾,略读篇目要么因言悟文,要么由文带言,灵活处理。还可利用选修课和课本形成互补。
其次是“怎么教”的问题。
重“言”轻“文”的教学思路,更多的是以教师苦口婆心的串讲为主,或者说主要是继承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串讲给文言文教学带来的缺失可以罗列许多,最基本的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消耗教师的生命为代价,教与学双方都受到了极大伤害,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而重“文”轻“言”的时候,教师谈讲色变,表演说唱拓展等方法在文言文课堂泛滥,这些现代教学方法确乎增加了文言文课堂的活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活而无效,动而虚浮,原因是忘记了我们学习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又该怎样教呢? 就文言文教学方法而言,只有两个方面:一是用古人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二是用现代的方法来学习古代的文言文。 最起码要考虑两个实际: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文言文本体实际,忽视这两个实际的继承和创新在我看来都有些危险。
首先是有效继承古人的学习方法。一是诵读。在诵读中积累语识、培养语感、获得熏陶。 二是积累。没有一定量的字词积累,没有一定量的基础知识的储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只能是一句空话。但重视知识积累不等于孤立的字词训练,更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
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三是串讲。许多教师谈讲色变,其实串讲本身没错,关键是要讲得适时,讲得合适,讲得有效。我在举《木兰诗》的例子来说明以上道理: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几句诗多为人所忽略。木兰从头一天夜里已见军帖,“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其心事重重,不言而喻。她所以停梭止织,正是她有所虑、有所忧的表现,怎么能“无所思”“无所忆”呢?这“思”和“忆”的训诂问题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就细检《诗经》的十五国风??国风中十分之六七的“思”字都是就男女相思爱慕而言,就是现代汉语中所谓“害相思病”的“思”的含义。而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之言“所思”“长相思”“思君令人老”云云,都是指男女或夫妇之思。至于《饮马长城窟行》之“下言长相忆”、《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则“所忆”亦指男女情爱之事。广义的“思”和“忆”无所不包,而狭义的“思”和“忆”则专指男女间的互相思忆。然则《木兰诗》中的语句应该怎样理解就一清二楚了。??这样讲让获得了文言文知识,又生成了语言内容,获得了对人物形象的体悟。当然绝不能一味串讲,应将串讲和问题、探究、诵读、质疑等方法结合起来。
继承之外,更要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就自主学习而言,要注重落实学生的课前预习,结合注释和已有的基础,尽可能看懂文章,并在预习中找出难点和疑点,然后通过合作交流解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而且能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效率。结合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笔者在教《勾践灭吴》时,还原课文删去的部分,要求学生探究是删去好还是不删好,学生在查资料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勾践其实真的不是什么好东西,完全没有必要为尊者讳而隐去课文的删节部分,还历史人物以真实的面目,效果不错。
叶圣陶早就说过:“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的。”不管哪种学习方式都不能背离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那种脱离文本言语的表演只是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效果。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要力求兼顾“文”与“言”的交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遵循文言文的文体特点。
关于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文言文经历几千年的淘洗,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于漪形象地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未展开其迷人的魅力,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钱梦龙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一、被异化的文言文教学。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字字落实”的教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便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填”,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串讲,逐字翻译,逐句讲解,讲完后再来个所谓的“内容分析”、“写法小结”。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生又怎能不生厌恶之情?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内涵丰富、有着动人的诗情画意的文言文支离破碎了,还谈什么去体味挖掘文言文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呢?
二、文言文阅读有效的教学方法 。
如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尴尬,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兴趣是保证效率的最好媒介,“以趣激效”是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摆正教学定位,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
只有“文”“言”并举的教学定位,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对文字的锱铢必较,留给学生的必是零星琐碎的印象。而事实上,学生更感兴趣的是经典古文所蕴含的事理哲理。因此,要想提高古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该从教学内容上选择学生自己愿学乐习的内容,要“文”“言”并重,需“析词理趣,两手并举”。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
“活则生趣,趣则生爱”,若学习主体爱而乐学,学习效率自然随之提高。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1、 因“声”而尝试诵读之趣。几千年来,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姚鼐的“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即为一证。诵读本来就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而我们的教学偏偏将这一经验弃置一旁,安排的诵读时间是少之又少,那些有限的朗读也多为机械性的,坑坑洼洼,结结巴巴,有气无力,破句连连,不见美感。我则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多样诵读:(1)“忘乎所以”式朗读。只有真正走进文本,忘掉自我,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独到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忘乎所以”式朗读,是进入忘我之境界的有效方法。(2)师范读,生跟读。毕竟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教师很有必要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准进而领悟。(3)个体读、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诵读等多种形式结合。
2、 因“形”而体会品味之趣。古汉字是一种以形象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一般是因形示义(尤其是象形字、会意字),对它们进行“因形索义”的探究往往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加深理解。而这种理解性记忆的长久性显然远远超过纯粹的机械记忆。比如《论语》的“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一句,“劝”今义多为劝说,但此义于句中不通。若依形求义,我们会发现“劝”从力,
凡形旁为“力”者,皆关乎“勉励、奋力”之义,因而此句的“劝”应作“勉励、鼓励”之解。我们更可联系《劝学》的“劝”之义,加以佐证。诸如“页”字头与头有关,“糸”字旁与绳子有关,“月”字旁与肉、身体相关,“又”与手相关等等,不胜枚举。
3 、因“问”而感受探究之趣。巧妙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让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4 、因“境”而体悟创造之趣。文言文叙写的人或物离我们很遥远,如果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既可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又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模拟情境,上台表演。我请了2位学生分别扮演唐雎和秦王。学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故事,并对人物的性格又添加了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对唐雎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的夸张演绎,入木三分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
三、结语 :
综上所述,只有端正了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改进教法,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对其有效性教学的探索和尝试还需各位同仁共同努力。
谈教师在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学论文)
【摘要】: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唤醒学生渴求知识的主体意识,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阐述教师的“唤醒”功能。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应运而生的一个新理念,是能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也是我们的教育者的追求。而从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文言文教学却是低效的。原因是:
1、文言文的用语习惯与学生的习惯用语距离比较远,文中较多的语言障碍,让生活在电视与网络中时代中的中学生如雾里看花,成了隔岸的风景。
2、模式陈旧:扫清字词障碍——逐字逐句串讲——理解文意成了文言文教学的经典教法,学生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3、以考试中心,为了达到考试这个短期的目标,只能本着“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宗旨,教师是反复地抓词义解释、句子的翻译,大量的译文让学生望而生畏,不但没有在古典文化中感受到美,反而是在大量的习题中窒息了兴趣。
“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观千剑而后识其器”,要学生去“操”去“观”,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就要唤醒学生渴求知识的主体意识,而对于缺乏知识和能力的学生来说,只有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以简洁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如何发挥教师的这种“唤醒”功能,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以文化底蕴增强魅力值,从潜移默化中找到实效
著名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我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激励”,教师的文化修养很容易唤醒学生的学生渴求知识的主体意识。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传递我们的魅力,把学生引入古典文化的殿堂。如教《隆中对》,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学生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如果教师信手拈来有关赞诸葛亮的诗句,然后旁征博引三国的故事来导入,在学生眼前再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的有血有肉
的生命形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情景,陶醉于美妙的课堂之中。知识的深化与积淀,使教师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学生也在教师的熏陶下自内心深处有了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人的行为是受到心理调控的,教师的文化底蕴构筑起教师的个性魅力必然会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模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及长远功效是不容忽视的。
二、教法灵活,带动学生,从激活的课堂中找到实效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教与学的机械组合,把教学的任务强加在学生的身上。要让文言的课堂生动多姿,使学生兴趣盎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又要启动教师的教学智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变换教学的方法、手段,与学生互动,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从而保证课堂的教学的效果。
1、重视朗读,在多样化的朗读中互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清代散文家刘大櫆说过:“烂熟之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之间。”可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多诵读,学生在读中品味,在参与朗读中,直接与作者在一定的层面上进行对话,把文中作者的感情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直觉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当学生读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就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如《出师表》一课时,诸葛亮从分析形势到进言劝诫,从表明心迹到临别寄情,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反复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在读中品味,体会诸葛亮对后主的真诚劝诫、殷殷的期望,恳切的情意,使之带着审美的情感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当然,如果每节课都只是形式单调的诵读,不免会让学生恹恹欲睡。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情绪及时地调整读的形式。如可以教师范读,学生个人朗读,师生合作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分读等,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受课堂的新鲜,保持对学习热情。
2、引入竞争机制,在竞赛中合作、互动。竞争中产生动力,竞争中加强了合作,强烈的好胜心会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如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翻译是比较桔燥无味的,特别是在篇幅较长的《陈涉世家》、《出师表》等文章,为了把教学的重点能得以落实,笔者常常采用的是小组竞赛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共同去找出需要掌握的词语,并且比赛哪个组最先完成,或让不同的小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其他小组的人帮助解决,看哪一组帮助人最多。然后教师作适当的点拔与评价。在这个全体师生共同释疑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3、巧用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电视与网络是信息社会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很多文言文中的作品都被拍成影视作品,巧妙科学地运用这些资源来丰富了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相当大程度上减小学生感觉文言文也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缩小距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隆中对》、《出师表》,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这部学生熟悉的电影片断,对于学生理解
这二篇文章,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有效地整合与利用教材,从活化课堂教学中提高实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就要求教师具备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处理教材的能力,能把握住教材间的联系,别具匠心地安排教学。如果只是单一篇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道往往是零碎的、无序的,也就难以记忆或转化为能力。有效地整合与利用教材,能活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在处理八年级的文言文,《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等作品主旨相关联,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在内容上都写了水,在写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把这些课文巧妙地有机地进行整合预设,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就能引导学生瞻前顾后,上下联系,左右呼应,举一反三。分散的课文用一根线串起来,清晰的思路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融会贯通之感。
四、教会方法,引导学生归纳,从总结中找到实效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方法介绍与点拨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打不开学习之门,必然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厌倦。所以要结合具体课文,介绍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注释的阅读要领,特殊词语的用法、句式等,并针对具体课文介绍一些背诵的方法,解释词语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中,我教学生解释词义,告诉他们有是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有些词语则是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可以不作解释。如“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八年级《醉翁亭记》第一段的背诵,我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山”——“琅琊”——“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名之者”, 抓住了关键性的词语,学生很快就背出来了,成功经验又促使他们在其他段落的背诵中也找到了捷径。教会了方法,锻炼了能力,学生感觉文言文其实也并不难。
总结能使得人们在对信息的理解和长时记忆方面产生一些最伟大的飞跃。因此要教会学生把丝丝缕缕的知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如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的词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进行分类的归纳,从而掌握若干文言文的特殊规律。我在指导学生归纳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有些古典词语跟我们花都当地的现代口语相当的接近,如我们口语中“走”就是“跑”的意思,“行”就是“走”的意思,这跟《送东阳马生序》中“走送之”的“走”、《醉翁亭记》中“山行六七里”中的“行”的解释是一样的。学生的这一发现让他们惊喜不已,感觉古文一下子也有了现代的气息,读来还很有亲切感。兴趣驱使他们更有劲地对文言知识进行总结。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鱼渔兼得,教学自然有效了。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要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显现她的活力与姿彩,教师就必需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想法设法从自身的素质、在课堂的调控、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起乐学的情绪,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50种教与学的总结技巧》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池春燕 彭坚 译
4、《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文言文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对课例《湖心亭看雪》的追问
前面所发“国培课堂——《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部分讨论”,引起诸多同行关注。从课堂实录里我们了解到教了些什么、大致是怎么教的,学员的讨论意见从教师的角度反映了“教得怎样”,那么,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得怎样呢?从学理看,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教合理吗?在此希望通过以这个课例为例,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追问,能对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探究有一点启发。
一、学员就这节课的讨论
如前面博贴所示,学员以对这节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常规角度进行评析的意见参见前贴。有的小组还尝试运用“课堂观察”技术,根据观察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如:一个小组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角度分析,指出:整堂课,教师的提问共计60多个,从问题的形式来看,多为设问或一般疑问式,缺少追问和反问;从问题性质看多为识记和理解性问题,缺少运用性问题。一个小组从“课堂教学任务布置”角度制作了观察量表,从任务类型、任务次数、任务时间、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观察记录, 从量表分析得出:从任务类型看,以识记型和理解型为主,运用型和评价型只有5个。这个小组还对“课堂观察分析”作了反思:“仅从任务布置一方面看,这是一堂不太成功的课;但从整体去感知,却发现王老师这堂课不失为一节优秀而独特,具有王老师自己教学风格的课。可见量表使用的局限性”。
面对这些“数据与分析”,有人认为: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不能这样肢解,即使是一个美女,把她的鼻子、眼睛、嘴巴分开来,也会失去应有的魅力;有人主张:教师应课堂教学应允许教师个性化的彰显,只要学生喜闻乐听,就达到目的了。对一节课见仁见智,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落实到具体的一节课则必须有所侧重、有所选择。究竟如何取舍?
二、 对这节课的实际考察
(一)这节课究竟教了什么 ? 是怎么教的?
王老师执教的这节《湖心亭看雪》是一节常态课:完全按原来的教学进度、上课时间(40分钟)设计;学生按常规在课外预习:对照注解读一遍,上课前早读自己读读。上课班级南宁市26中初二(8)班是王丽波老师从初一就开始教的。
回顾这节课,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参见前面博贴“实录)
第一、直接交待课文题目,了解作者及背景——问作者活了多少岁、在明清两代各活了多长时间,强调作者由世宦之家到亡国遗民而隐逸山中著书为文的变故,突出其代表作中的“梦”字。
第二、提取关键信息,初解课文大意,暗示张岱“看雪” 弦外音,引导学生“自己读读课文体会其中‘深层意思’”。
第三、品读课文,品析关键词句,理解文章意蕴,领会作者感情——聚焦白描雪景,细察“独往”、“更定”,品析关键词 “强”“此人”“金陵人”“客” “喃喃”“痴” ,凸显张岱的“冰雪情怀,孤高自赏”。
整节课始终紧扣文本,围绕“理解课文景物主体‘雪’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情感”这个中心目标,以提问辅以生动的讲解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情而会意。层次清晰,节奏明快。
(二)这节课教得怎样?
1.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与课后相关学习情况
笔者现场听课的感受: 课堂上师生关系很融洽——老师紧扣文本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平实简明,有时在看似无疑处生。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兴致勃勃地品读课文,回答问题(关键处均引用课文原话或关键词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或自然而及时地表扬、鼓励,或顺势作简要讲解、强调。从学生的眼神、表情看,他们对课文内容、对老师的讲解很有兴趣,显得很快乐。特别是当老师引用学过的诗文时,学生自然地接着诵读,显出一种心领神会的愉悦。从本人选定的几个观察点及几次全场“扫描”情况看,学生普遍很专注。
课后相关学习情况——从王老师那儿了解到:课后学生都做了全文翻译。从收上来的作业看,很不错(王老师强调:学生手上有自己在书店买的教辅书,他们自己会参考)。王老师还介绍:翻译是每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后必有的作业,但“绝不让学生先有所谓的预习翻译”。“平时布置语文作业一贯不多,缺交作业的情况不多见。偶有不能按时完成的,说明理由并找时间补上即可”。关于背诵,王老师说:平时检查背书是课堂上抽背,或随意点名到黑板上默写或诗文接龙背诵,即由老师指定背诵内容,由一组同学按诗文顺序进行句、节、段的接龙背诵。一个人背不出来,停顿一会儿,下一位接着背。按以往经验,到期末考试前,绝大多数能背。
2.测验情况
就这节课讨论时,有学员质疑:这样教能应对中考吗?这情理之中的疑问引起诸多共鸣。凑巧,2009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试题就有以《湖心亭看雪》为材料命的
题——试题涉及文言词义理解、文本鉴赏、文句翻译、技法分析、文章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共5道题,12分。得到王丽波老师的大力支持,于是,用这部分试题对该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小测验。基本情况如下(测试题及测试结果分析表详见附录):
该班总人数66人,均参加了测试。答题时间为10分钟。测验的总体情况:及格率为89.39%,其中48.5%达到优良水平,40.9%达到中等水平,不及格率10.61%。答题具体情况:词义理解、多角度鉴赏文本、翻译题回答都比较好,达到优秀水平的人数均超过90%。但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技法的分析及拓展运用题回答欠完整,概括不精炼,举例不确切。对比《桂林市2009年中考语文分析报告》可见,这5题的中考难度分别为0.74、0.37、0.45、0.28、0.55,有三道题属难题。以此难度对照,这次测试的成绩算是比较理想的。而测验结果反映的学生在词义理解、文句翻译、文本鉴赏与运用方面的错误则是中考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为什么这样教?
上完课之后,王老师“说课”,从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她的教学设计理念(以下说课内容王丽波老师整理)。
1.说教材。《湖心亭看雪》是初二年级(上)课本第六单元里的最后一篇文言短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雅士的共同追求,他们永远以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的美。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情性,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地交流、对话。情景交融是山水篇章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山中花草、水中的云月,就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了解作者的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因此把对作者的情感的领悟作为重点。
从文学鉴赏方面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心态,对事物有它特有的感受。如中国人对莲,对菊花的感情离不开文化心态。又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见异地的小桥流水,产生了乡愁,这就是一种文化心态。要了解作者的情感,就必须了解景物中的文化心态,而这种文化心态,非在古典文学的学习中养成不可,别无他途。
雪是高洁的,高得超凡脱俗,洁白无暇。张岱有这种心态,所以在文章中才有了雪这个景物,才有“天与云??上下一白”的景象。抓住这一点,就能帮助理解文章中的情境。张岱的行为,又是理解他内心情感的一把钥匙。他的行为就是其内心思想的外在表现,我们可以由表及里去揣摩他的内心情感。“大雪天,
没有人迹,还要等到天黑”,这看似怪诞不可思议的行为,正是其内心思想的表现。因此,把“雪”作为关键点,把张岱的行为作为关键点。
2.说“教法”。
(1)在串讲中落实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教学过程主要是串讲。
文言文脱离口语,再加上文言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很远了,所以学生往往会读但不懂意思。学生“怕文言文”,怕的一个原因是即使会读,甚至会背,但也不懂意思。所以学习文言文不能没有串讲课文。实践经验告诉我,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甚至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厌恶之情。
(2)运用对比方法理解词义,理解艺术手法。
对比的作用是明辨,是一种区别,运用对比能使学生明辨的基础上理解并欣赏。如“强”、如“挐”,如最后让学生比较张岱的说与不说来理解作者的写作艺术,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唤起一种鉴赏的美感。
王老师的“说课”表明,她之所以 “这样教”《湖心亭看雪》,是基于文本所属山水小品“寓情于景”的特点,基于从民族文化心理、心态角度理解表达意蕴的文学鉴赏之道,基于对学情的体察。
三、追问:这样教合理吗?
“这样教”既包括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包括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手段与过程。
(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吗?
综上可见,王老师教《湖心亭看雪》,把主要教学目标定在“理解” 层级—— 理解词义,文句,理解张岱笔下的“雪”, 理解文章中的情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明辨的基础上理解并欣赏写作艺术;课外指导学生做全文翻译。正如学员的观察分析所言:其教学任务“以识记型和理解型为主,运用型和评价型只有5个”,这样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是否合理呢?
《九义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 目标中“阅读”部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 “评价建议”中提到:“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里强调的是“理解大意”“记诵积累”。
不妨再看看与教学实际联系更紧密的“中考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北京市 2010年语文中考说明》对古诗文考查要求: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另有附录,笔者注),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了解句意;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
代汉语;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推荐的文学名著(另有附录,笔者注)。”《南宁市2009年语文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考查——重在记诵积累和理解大意,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较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桂林市2009年语文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古诗文阅读以课内为主,适当拓展。强调能阅读浅显的古诗文,能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虚词的考查今年仅限于:之、其、而、以、然、 等。”从这几份中考说明看,尽管对文言文的考查范围有一点差异,但能力要求是一致的:都强调对词句的“理解”、“了解”,对语句的 “翻译”以及记诵积累。然而,从学生中考实际情况看,据2009年广西各市中考语文质量分析报告的分析,古诗文阅读题总难度在0.40- 0.64之间,也就是说,就是上述这样“不过份”的要求,相当部分学生仍然难以达标。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若提出比“理解”更高的知识能力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
当然,从语文课程目标来看,仅是这知识、能力层面的要求是不够完善的。对此,余映潮先生作过细致的研究,提出“文言文教学的达标要求”。他认为:“中学文言诗文的教学视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之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与检测评价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但以此并不能‘达标’。文言诗文的教学标准不仅仅只限于此,我们还应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及文言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与研究中深层次地细节化地进行如下内容的探究,以使文言文教学真正符合时代的要求:1.从‘量’的角度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并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2.从‘量’的角度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从初中到高中,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4.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5.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6.指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7.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品析、欣赏古诗文的能力。8.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指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9.有质量地开展有关文言诗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及专题研读活动。10.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第213—214页,陕西师出
版社2005年版)这些达标要求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
就整个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而言,教师心中有这样关乎全局的谱系,肯定有助于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就一节课来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只能是具体而有限的。
(二)这样的内容取舍合理吗?
正如学员讨论中指出的:这节课的突出特点是富有文化内涵。从这节课的文本解读看,王老师从“文人雅士的志趣与山水小品”的关系解读《湖心亭看雪》,突出山水篇章的特点:“情景交融,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因此,教学过程始终紧扣领悟作者感情这一核心,引导学生特别关注张岱亡国遗民的身世,引诗句突出西湖的美丽与不平常;从文化心态的角度观照张岱笔下“雪”的意蕴,解读“独看雪”的弦外音,演绎舟子“喃喃”而张岱不语的妙处。这个品词析句悟文意的过程给学生、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正是这节课别具一格、富有语文魅力之所在。
关于从文化的角度教学文言文,人教社编审熊江平先生有十分精辟的论述。他在《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说:“从文学鉴赏方面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心态,对事物的感受各有差异。日本人对樱花的感情,中国人对荷花的趣味,都是其他民族感受不到的。”他以王安石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欣赏为例,与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唐诗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鹦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比较,说明:“他乡的游子,看到异地的芳草绿了,自然地会想起家乡,想要回家,就会产生乡愁,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心态。王安石有这种心态,所以在上面的诗句中选用了这个‘绿’字。草绿了,树绿了,想要回家是情理中的事了。后世的读者倘若不懂这种心态,怎么也理解不到这个境界。”他还强调:“要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心态,非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不成”。(引自人教社网站:
://.pep../gzyw/jszx/grzj/zyszj/xjp/wywjx/200507/t20050704_219089.htm)
由此可见,站在文化高度教学文言文,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其文化内涵而受到熏陶之难能可贵。
(三)这样的教学流程与方法合理吗?
关于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王老师作过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她认为:“上课要出效率,教师备课时,细读文本,品出文味,理出教脉是个关键。备课时读得细,读得深,读出了文本的内蕴、特点、亮点,上课就比较从容、清晰、有效。反之,对文本把握不深、不透,授课时就容易漂浮、摇摆、游离??理清了文脉,把握了学情,设计好了教脉的课,一般说效果都还不错。”前面《湖心亭看雪》的说课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也体现了这“理清文脉,把握学情,设计好教脉、品出文味”的主张。(庞荣飞、王丽波等合著《务实备课与有效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7期)
回顾《湖心亭看雪》紧密相联的三个环节与整个教学过程,可见这文脉、文味是通过提问与“串讲”体现的。或者说,提问本身就是王老师借以“串讲”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提问引导品析文本,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串讲以贯通,提问以启发”。不妨再看看一些关键问题:作者活了多少岁?在明清两代各活了多长时间?看雪的地点在哪?有什么特点?怎么去看雪的? 看雪总印象、亮点是什么?张岱真傻吗?为什么不反驳?这些问题直接引导学生贴近文本,置身张岱的情境,而对文中“雪”“独”“痴”等关键词的品析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触摸到张岱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心灵。王老师一向重视“细读文本,品出文味”。在一次“访谈”(见前面博贴“王丽波访谈”)中,王老师强调:阅读教学应“紧扣文本,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以文本言语点燃学生心灵,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她还针对时弊,指出:“现在一些语文课架空文本,语文老师在文本之外的工作多,追求文本之外的所谓活的形式,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这是费时费力。”
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普遍情况看,学生文言文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能真正读懂文章,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文言词句的理解一知半解,诠释文意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在“懂”字上下功夫(词、句、段、篇)。王老师之所以要“在串讲中落实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正是基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实际困难。从前面的测试结果可见,这样教是有成效的。 “尊重文本,善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在文字上耕耘,使文字所承载的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正是王老师的优势所在。有哪一位教师不愿意选择切合学生需要、教学效果良好而自己又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呢?
关于“串讲”的利弊,张鸿苓先生主编的《简明语文教育词典》里有很精要的说明:“所谓‘串’就是贯串、连贯的意思,指连贯语意;所谓‘讲’就是讲清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串讲,就是在讲清字、词的含义的基础上,贯通句段的
意思,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串讲一般包括读、讲、串三个步骤,适用于较难懂的文言文、旧体诗词、鲁迅杂文某些部分等。串讲法是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之一。它的优点是能紧密地结合课文,字字落实,便于文道结合,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缺点是容易形成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记。”
就这节课来说,其“串讲”确实是“包括读、讲、串”,体现了“连贯语意”、“紧密地结合课文,字字落实,便于文道结合,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优点,同时,因为整个过程以提问贯串,学生始终在这些问题引导下思考品味词句内涵,这就大大减少了“学生被动地听记”的成份。 再说,“问题本身也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恰当的问题,既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章,也体现着讲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强调:“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167页,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可见适当的讲授,是必要的。
至于课堂上让学生质疑提问,郑桂华教授对此有客观的分析,她说:“理想的做法是上面的问题(就她在文中评析的课例而言,笔者注)让学生自己提出,自主解答。但是在初等教育的实际中,在缺少必要认知背景的情况下,强调由学生漫无目的的发问,再逐渐向中心问题归纳,费时费力,效率不高,也会泻滞课堂环境气氛,并不利于学习,所以是一种走极端的做法,可以偶尔为之。”(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 观念· 策略 ·设计》第146,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的确,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得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而定,不可盲目追求形式。
显然,这些辨析并不是说文言文教学只能用“串讲”与“提问”一法,更不是反对让学生质疑、提问与探究,只是想强调:无论是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仔细辨识短长,避免走极端。有人把文言文教学的低效归为“死于章句,废于清议”, 孙绍振先生主张 “朗诵不可滥用”(见《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4期)也都是强调不可走极端,都得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以及教师的优势而定。
综上所述,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考察了一节文言文阅读教学课现实的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与教学效果,并力图探求“这样教”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学理依据,但并不能因此断言:这节课完美无暇(若从改进课堂教学看,前面所述学员尝试“课堂观察”所作的微格研究应是很有价值的),更不等于说“这
样教”文言文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初中阶段文言文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判断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有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具体到一节课如何取舍?如果不明确回答这些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则难免盲目。仅就一节课的研究显然难以完全承担起回答这些问题的重任,但是,这一点努力若能对探索解决这些问题有所启发,也就达到目的了。倘若还能引发更深入的探究,则是喜出望外的事。
作文七:《关于学习的文言文》2100字
凿壁偷光(又名: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与之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却没钱买蜡烛。邻居家有蜡烛但光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乡有一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被其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他便成了学问家。
注释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了。 穿壁:在墙上钻洞。 邑人:谓同乡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与:帮助。 佣作:做雇工劳动。 偿:指报酬(回报)。 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资:资助,借给。
大学:大学问家。 愿:希望。遂:后来。 乃:因此。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两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作文八:《文言文句子的翻译(1)》5000字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兰溪市兰荫中学 胡日辉
【教学目的】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 ,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 ,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计】
1、本课以学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为重点,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 ,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翻译六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易于掌握,便于利用,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以温故提问的方式导入)
1、 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 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 第一: 忠于原文, 力求做到_____、 _____、 _____ 。(信 达 雅)
第二: 字字落实, 以_____为主, 以_____为辅 (直译 意译)
(①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②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
①对: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
②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③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④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⑤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⑥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前四种方法是用于解词,后二种方法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
二. 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
(一)总体分五步: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二)分步解析: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这一步其实是很重要的,告诉学生,翻译的第一步要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一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会出现前后不照应、句意不通顺等毛病,而且也这样容易走入死胡同。初次读句,只要理解句子的大意就行,这为下面推断词义打下基础。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这一步是关键,因为挑出来让学生翻译的句子,一定有几个得分点,突破这些点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另外,每一位学生由于情况不同,在这些句子中总有几个字是他们一时难以断定词义甚至根本不知词义的“生词”。在这一步中,要让学生用笔把这些字圈出来,然后逐个解决。具体解释词语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下面的方法:
1、通过字形推知字义。(如:缧绁)
2、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即以文言本字为核心,多组几个相关的词。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 判断词义,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推知词义。(如:公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 其中“择”字的解释可以结合句意,参照下文的“除”字来翻。)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有很多情况下,因为没有看出句子中所隐藏的特殊句式,导致很多学生翻出来的句子很乱,不合现代文的句子规范。所以,翻译句子一定要把语序理顺。告诉学生,要掌握以下几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①主谓倒置句②宾语前置句③状语后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⑤省略句⑥被动句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考试时可以在试卷上)上先大致草拟一下答案,结合上面几步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这最后一步即把第四步的草稿再作调整,然后誊写到答卷上,这样既可以保证答案的思路清晰,又可以保持卷面清洁。
总结规律:①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②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 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一)“留”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参考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
师生归纳该句翻译特点: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课堂练习:
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二)“换”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参考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特点: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课堂练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三)“删”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一个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的特点: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课堂练习:
①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②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四)“补”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②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特点: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如①句;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如②句;
课堂练习:
①《书》曰:“谦受益,满招损。”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③然( )是说也,余犹疑之。
④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
⑤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五)“调”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特点: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课堂练习: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②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宾语前置)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宾语后置)
④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⑤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译:历史悠久的千古江山,再也找不到英雄孙仲谋的地方了。
四、布置作业
(见附卷)
五、教师归纳总结:
《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附卷:
课外综合练习
1、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5年福建高考试题)
董叔将娶于范氏, 叔向曰:“范氏富, 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① 范氏富, 盍已乎!(2分)
译:
②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分)
译:
③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分)
译:
2、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2005年广州市一模)
①
②
③
3、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
译: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
4、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① 曾子衣敝衣以耕。
译: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译:
③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译: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①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日:"此有好客乎?" 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日:"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进贤耶?" 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 (选自《大唐新语》) 注:①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
(1) 解释加点的字
①以( ) 御史出 ②还次( ) 蒲州驿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①时人莫之知也。 ②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作文九:《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2800字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 首先理解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来分就很?简单了.
1、 主谓之间要?停顿。2、 谓宾之间要?停顿。3、 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4、 “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5、 关联词后面?要停顿。6、 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3、 谓补之间可?停顿。4、 句首的语助?词、连词后面可?停顿。5、 句中连词前?可停顿。7、注意事项:划分句子朗?读节奏应遵?循“不读破句”的原则 1、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永之人/争/奔走焉。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5、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
?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瞻余马首/可也。
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8、“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洋洋乎/与灏气俱
9、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
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作文十:《文言文思念女人的句子》800字
文言文思念女人的句子
去年今日此门中,央日桃花别样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上耶》上耶,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宋代李之仪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诗经》名段《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XX卿卿如晤:
阔别已久,吾思念成疾,夜不能寐,七夕将至,遂作此书以博伊人一笑.吾作此书时,辗转反侧,不能竟书而几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唯班门弄斧以诉衷肠.
易安居士曾午夜梦回,泪眼低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今亲身体历,方知古人之不余欺也。每忆汝,则心有戚戚,思断肝肠.不觉情难自抑,满纸相思.
今夜吾独对孤灯,闻窗外鸡啼,长夜将逝,蓦然回首,往事历历,犹记当日三院初见芳泽,即惊为天人,秋波流慧,青丝披肩,弱态生娇,吾心中狂呼:”梦中情人也!”相识半年有余,爱慕之心与日俱增,思念之情与时俱进.
吾至爱汝,唯愿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无奈造化弄人,与汝相见恨晚,令吾受尽相思之苦.今吾虽心急如焚,亦知汝之处境,唏嘘不已.尝有人诉汝:”阿牛者,花心也”然吾既痴心暗许,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足矣.吾之切切真心,可昭日月,汝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吾自知才疏学浅,貌不惊人,唯愿满腔柔情时刻伴与伊人左右.文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愿你我能早日携手同游江湖,每日共枕同眠,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不枉此生耳!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关于励志的文言文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