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华罗庚回国的故事 华罗庚的子女简介》2100字
大家都知道,华罗庚是一名靠自己自学成才并在数学领域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数学家。他只有初中文化,因为家里没有钱于是上不了高中,学业断了,但是华罗庚对学习的热爱之情不断。他自己专研数学,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被清华教授熊庆来看到。于是爱惜人才的熊庆来把他请到清华大学学习。后来华罗庚留学到英国剑桥。著名数学家哈代对他说:“你可以在两年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华罗庚来英国深造的目的并不是要拿学位,只是想在探索数学上得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当一个学者。于是他专研了好几门学科,发表了接近二十篇的论文。一九四六年,华罗庚留学到美国。如果定居在美国就意味着有车有房,工作和生活条件都会很优越。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华罗庚决定回国的打算震惊了很多人。因为美国人以及海外华人都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国的。数学和音乐一样是没有国界的,但是一个人是有自己的祖国的。无论身在哪里,心总是向往着祖国的一切。华罗庚从美国回来,中国人民都很高兴。他回到清华大学当上了数学系主任,后来当上科学院数学所长。他自身不仅继续学习,还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他为了自己心爱的数学呕心沥血,也为了祖国的建设尽心尽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也是一位合格的科学家。
华罗庚在回国之前被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他放弃在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优等的工作待遇,毅然决然的回国为祖国效力。他在英国的剑桥大学留学时,只需要在一年的时间内研究一个数学领域的问题就可以轻轻松松拿到博士学位。但是他来英国并不是只要一个博士学位,而是要学到真正的东西。于是他专攻七八门的学科,在两年时间内写了不下20篇的论文,其实这每一篇论文都很高深,都足以有资格拿到博士学位,他的“华氏定理”也是数学界的一大成果,华罗庚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视为剑桥大学的骄傲。
他的每一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国,苏联,印度,法国等国的杂志上。但是他在剑桥大学从未申请过什么学位。他唯一拥有的文凭就是初中文凭。抗战期间,英国人想要华罗庚留下来任教,可是他不愿意留下来,他意志尤为坚定,他要回国。回国的华罗庚直接从初中文凭被升为大学教授。后来国内出现了白色恐怖事件,华罗庚到美国深造。美国的一所大学想要授予他终身教授的称号,并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但是华罗庚在听到中国解放的消息后,坚定回国的心再次燃起。他把自己的一生的精力和热血全都投入到数学研究事业当中,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他一生共有二百多篇论文,有一些已经列入世界数学经典之列了。
趣历史官方微信号:qulilshi_v5
天才数学家华罗庚与妻子吴筱之共生有有八个子女,其中有两个儿子夭折,于是只剩下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做华顺,就是顺利出生的意思;给其中一个儿子取名为华光,就是用光;华罗庚从美国回来后生下来小女儿,名为小华蜜,就是生活甜甜蜜蜜。在华罗庚子女的眼里,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他们说父亲既平凡又伟大,和蔼可亲,就像很多普通的父亲一样。他们的描述使我们更加了解华罗庚除了在数学研究上的严谨,在生活上也是一位慈父的形象。在华蜜的眼中,她说父亲从来不过问家里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是母亲一个人操持。但是他们都理解他,因为华罗庚身上的重担并不是说扔就能扔的。有一年,华罗庚要去四川宣讲他的优选法,那时候刚好华蜜结婚,但是华罗庚既然选择了去了四川,但是他从四川回来以后,送了一床被子作为新婚礼物。在儿子华俊东的眼中,他认为华罗庚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要求严格的人,毕竟华罗庚小时候也是一名刻苦学习的学生。他说记得有一次,他碰到了一道数学题,自己解不开就跑去问父亲,父亲一看并不是什么难题,于是脸色瞬变,说:自己去想吧!华罗庚就是这样,在子女的学习态度上抓得很紧,让他们独立养成思考刻苦专研的习惯。华罗庚对子女们的教诲让他们受益斐然,华罗庚不仅学识广博,除了对数学非常痴迷以外,他还喜好读书,对历史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而且也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和国际数学大师,不仅在国内闻名遐迩,其名字和在数学上的贡献在国外也是声名大噪的。华罗庚在早年的时候研究的领域是解析数论,在国际上备受盛名的是就是他所创立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他是这方面得开创者与引领者。此外,他在矩形几何学,自筹函数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大有影响。他的科研成果就单单从国际名义上来说就已经非常显著。以华氏命名的科研成果有多项,其中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氏算子等。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就高斯完整三角和的历史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他与王元合作的近代数论方面的研究被称为“华-王方法”。
在他的带领下,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代数方面,他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历史遗留的难题一维射影几何,他做出了自己的证明,这个证明被称作嘉当布饶尔定理。华罗庚的贡献也有一部分原因得益于他的恩师熊庆来,恩师熊庆来是一个惜才却又无私奉献的人。他曾经留学多国,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无穷级函数”是数学领域上的巨大成果。他很惜才,为了他觉得值得的人才不惜自助他出国深造。后来在杂志上他看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华罗庚的才华后,毅然请19岁的华罗庚来到清华大学学习任教。可以说华罗庚的的贡献是外界与自身共同塑造取得的。
作文二:《关于华罗庚的小故事300字》9300字
关于华罗庚的小故事300字
篇一: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数学界的泰斗。他一生的故事许多许多~本文写的是他上小学时~敢于向专家挑战的事~表现了他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求知态度。
文章开头先概括写华罗庚从小就?非常喜欢数学?。联系到他日后的成功~使我们再次想起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老师的书看。?说明华罗庚从小博览群书~对数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接下来用两个自然段讲华罗庚发现一位教授的文章有错误~勇敢地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得到了表扬。其中?看了又看??算了又算?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当然可以了~谁都会有错儿的:??谁?指的是任何人~当然包括专家。老师的话给了华罗庚极大的鼓励~培养了他敢于求真的精神。
最后讲华罗庚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这篇课文是上一册教材中《动手试一试》一文的延伸~以著名科学家的真实事例进一步明确了可贵的求知态度。课文虽然写的是科学家的故事~但是选取了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小时候的故事。而且力求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
把人物写得生动、可亲~增强了感染力。
一、华罗庚的有关资料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摆杂货店的家庭~从小体弱多病~但他凭借自己一股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终于成为一代数学宗师(
少年时期的华罗庚就特别爱好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惊动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粹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终生: 华爷爷悉心栽培年轻一代~让青年数学家茁壮成儿使他们脱颖而出~工作之余还不忘给青多年朋友写一些科普读物(
下面就是华罗庚爷爷曾经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 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聪明的小读者~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帽子颜色的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
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看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拍手称妙吧(后来~华爷爷还将原来的问题复杂化~?n个人~n-1顶黑帽子~若干,不少于n,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
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窃(
------------------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小店主家中。因为他的父亲华老祥是在40岁时才得到的这个儿子~因此很担心他的儿子养不大。据说放进箩筐可以生根~容易养活~所以他父亲说过?放进箩筐避邪~同根百岁~就叫箩根吧。后来就是将?箩?字去掉?竹?字头取了罗字~ 而?根?与庚同音~那年又是庚戍年~又用了一个?庚?字。这就是华罗庚名字的来历~其中包含着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祝愿。
少年华罗庚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
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华罗庚爱动脑筋总喜欢追求更简便的算法
一次老师在教学生做某种类型的数学习题~大概是已知一个图形~设为长方形~要从中挖去一些已知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和菱形、梯形等~求剩下图形的面积。老师教的方法是先算出要挖去的各已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再把他们加起来~最后用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它~即得剩下图形的面积。华罗庚没有采用老师的方法~而是用了更简洁的方法~引起了老师的不满。老师在发
还习题本时~先发还习题做得好的学生的习题本~然后再发有些错误的学生的习题本~最后发华罗庚的习题本~并说:?你是怎么做的~最后答数倒是凑对了:? 华罗庚回答说:?我的做法是有道理的。?然后就把自己是怎么考虑的~一一讲述给大家听。由于他的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清楚~老师与同学们听了都很信服。 可一年后~华罗庚还是因为交不起
杂费和食宿费而辍学了。
-------------------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
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
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
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
篇二:数学家小故事:华罗庚的一生
华罗庚的一生: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
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高度赞赏了他的才华~并让他去清华当助理员~管管图书馆和收发文件等。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
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
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
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197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
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
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按当时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
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
1980年~美国记者裴弗曼写的《华罗庚访问记》~记述了华老的回忆:我留在美国是很舒服的。事实上~无论对我的工作~对我的妻子和孩子~留在美国都很重要。我应该回国还是留下呢?最后~我选择了前者。中国是我的祖国~那里是我的家乡。我是一个穷苦出身的人~中国的革命是为了
劳苦大众的。我应该为中国的数学事业作些紧要的事。
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华罗庚若能留在美国~本来可以对数学做出更多的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更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受**的《实践论》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在从事推广普及数学工作中~一点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他总是先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跟他们交朋友~向他们学习。然后选择适于生产应用的数学方法~用群众能懂的语言~讲给群众听~并为他们写出了《统筹学平话》、《优选法平话》等深受群众欢迎的小册子。群众不再称他华教授了~而是亲切地叫他老华。群众从内心喜欢他~把他看作自己人~给了他最宝贵的桂冠人民的数学家。
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他戏称这是圆与切线的运动。他的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
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巨匠~对数学的痴迷和顽强毅力令人赞叹。
他失学回家后~一边帮助父亲照顾小店一边自学~常常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而忘记接待顾客。
他经常闹笑话~不是气走了顾客~就是算错了账、多找钱。
他父亲气极了~就把华罗庚演算的草稿纸撕掉扔到街上。有一次~父亲一气之下要烧掉数学书~华罗庚心如刀绞~竟休克昏倒在地。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
华罗庚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
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
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为了人民的需要~从50年代起~他就亲自参加并鼓励
学生研究应用数学。刚回国不久~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虽然他聪明过人~但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天分~而是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和积累看做是两把成功的钥匙~并反复地告诉青年人。
50年代中期~他又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
所谓速度就是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这是针对当时数学所已经出了一批成果~而鼓励大家千万不要自满~要继续攀登高峰。
华罗庚还是我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首创者~从1956年到1978年间~他亲自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还写了大量中学生课外数学读物和学习方法书~为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而且才华横溢~诗文俱佳。东京大学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
华罗庚才华横溢~除数学外~诗文俱佳~演说才思敏捷且幽默风趣。他读唐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发现有常识性错误~并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四句诗不但显示出华罗庚精于推理的特点~其诗文功底也可见一斑。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
告。他先中文~改用英语演讲。日本学者被他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
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华罗庚一生在数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主要在于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报国之心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毅然放弃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迎接祖国的黎明;他才能够顶住非议和打击~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
篇三:华罗庚的小故事
华罗庚小时候勤奋故事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关于华罗庚的小故事300字)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
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华罗庚的小故事
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为了一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数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 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
去追~一个黄包师傅看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教授。
便让他坐车,因为他们认识,~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
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中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
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老师又问:?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这道题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从此~全班同学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
华罗庚的数学智慧~让老师大为惊喜。老师的鼓励又使得华罗庚兴趣大增~在数学上加倍用功~于是~数学成绩便突突地往上冲。
作文三:《华罗庚的故事》5000字
走近华罗庚
“华罗庚精神” 华罗庚先生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金坛一个贫寒的家庭,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后又不幸身患伤寒致使左腿残疾。但他身残志坚,刻苦自学,在逆境中奋发努力,秉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成为当代杰出的数学家。他是我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许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在数论、矩阵几何学等诸多领域作出了卓越成果;他还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为中国计算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应用数学,最早把数学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他还培养了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先生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裕的生活、工作条件,携全家回到祖国的怀抱。他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并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建院院士等,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大学荣誉博士。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中,为祖国科学事业的进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华罗庚先生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史册;他的精神和成就得到人民的肯定,于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他是中国科学院的骄傲,是我国科学界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数学甚至科学的领域。
华罗庚先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今天,我们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一共只上过9年学,从一个初中毕业文凭起步,最终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他的刻苦自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早年,他克服了贫病交加,自学成才,跻身于高等学府,崭露头角。晚年,在早已享有盛誉的情况下,仍然手不释卷、勤奋笔耕。华罗庚先生的自学精神,内涵十分丰富,除持之以恒、孜孜以求外,还包括很重要的一点——求真务实。华罗庚在剑桥大学期间,为节省时间,始终没有办理正式入学手续,虽然他的任何一篇论文都堪得一个博士学位,但是他只要求做一名访问学者。他说:“我是来剑桥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他这种不图名利、不急功近利的精神境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同时也要有自强不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这方面华罗庚先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华罗庚名言》
·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学习。
·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 ,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 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
·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 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 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
· 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是给懒汉。
·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运气来创造发明,对一个问题的本质不了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入宝山而空手回,原因在此。
·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 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用一个肩挑着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工具送到工人师傅手里;另一个肩膀可以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
·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 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 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行路人自己。 · 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 见面少叙寒暄话,多把艺术谈几声。
·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
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 ·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拉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 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带死了。??把书作为人的工具,则书本上的知识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
·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 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
建设第一线
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
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对华罗庚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1964年和1965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著名数学家劳埃尔·熊飞儿德说“他的研究范围之广,堪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受到他直接影响的人也许比受历史上任何数学家直接影响的人都多。”华罗庚“华的存在比任何一位大数学家都更有其卓越的价值。”
美国数论学家莱麦尔说:“华罗庚有抓住别人最好的工作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并能准确地指出这些结果可以改进的方法。他有自己的技巧,他广泛阅读并掌握了20世纪数论的所有制高点,他的主要兴趣是改进整个领域,他试图推广他所遇到的每一个结果。”
王元先生说,从数学领域来说,大致分为两个:一个是分析,一个是代数。绝大多数的数学家一般只在其中一个领域里做出贡献,比如我自己,就是在分析方面。但华罗庚却在两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另外一方面,数学又分成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华罗庚也是同时在这两方面都有很大贡献。
“我没有元老他们这么幸运,能够成为华老的入室弟子”,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看来,没有成为华老正式的徒弟是一生的遗憾,“但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华老确实深深地影响着我”。 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华罗庚
华罗庚(左)与陈景润
俗话说得好:“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
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左腿残疾。
19岁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
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华罗庚是美国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当选为外籍院士的
中国人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1954,1958,1974年均被邀请到国际数学大会作报告(这是很高的荣誉),可惜均未被批准。
1985年6月12日在访日期间心脏病突发,在日本东京的大学讲坛猝然倒地,结束了他为祖国数学事业贡献不止的一生。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奠基。
华罗庚
“中国数学之神”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人民数学家”
华罗庚、钱三强被认为是中国计算机界的两位功勋科学家,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数论大师,多复变函数论和矩阵几何的开拓者。
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1954,1958,1974年均被邀请到国际数学大会作报告(这是极高的荣誉),可惜均未被批准。
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如王元、陈景润、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等等,不少已成为世界级的名家了。
建国六十年来,“感动中国一百人物之一”。
华罗庚纪念馆
作文四:《华罗庚的故事》5600字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数学界的泰斗。他一生的故事许多许多,本文写的是他上小学时,敢于向专家挑战的事,表现了他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求知态度。
文章开头先概括写华罗庚从小就“非常喜欢数学”。联系到他日后的成功,使我们再次想起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老师的书看。”说明华罗庚从小博览群书,对数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接下来用两个自然段讲华罗庚发现一位教授的文章有错误,勇敢地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得到了表扬。其中“看了又看”“算了又算”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当然可以了,谁都会有错儿的!”“谁”指的是任何人,当然包括专家。老师的话给了华罗庚极大的鼓励,培养了他敢于求真的精神。
最后讲华罗庚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这篇课文是上一册教材中《动手试一试》一文的延伸,以著名科学家的真实事例进一步明确了可贵的求知态度。课文虽然写的是科学家的故事,但是选取了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小时候的故事。而且力求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把人物写得生动、可亲,增强了感染力。
一、华罗庚的有关资料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摆杂货店的家庭,从小体弱多病,但他凭借自己一股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终于成为一代数学宗师.
少年时期的华罗庚就特别爱好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惊动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粹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终生! 华爷爷悉心栽培年轻一代,让青年数学家茁壮成儿使他们脱颖而出,工作之余还不忘给青多年朋友写一些科普读物.
下面就是华罗庚爷爷曾经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 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聪明的小读者,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帽子颜色的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看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拍手称妙吧.后来,华爷爷还将原来的问题复杂化,“n个人,n-1顶黑帽子,若干(不少于n)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
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窃.
------------------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小店主家中。因为他的父亲华老祥是在40岁时才得到的这个儿子,因此很担心他的儿子养不大。据说放进箩筐可以生根,容易养活,所以他父亲说过“放进箩筐避邪,同根百岁,就叫箩根吧。后来就是将“箩”字去掉“竹”字头取了罗字, 而“根”与庚同音,那年又是庚戍年,又用了一个“庚”字。这就是华罗庚名字的来历,其中包含着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祝愿。
少年华罗庚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华罗庚爱动脑筋总喜欢追求更简便的算法
一次老师在教学生做某种类型的数学习题,大概是已知一个图形,设为长方形,要从中挖去一些已知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和菱形、梯形等,求剩下图形的面积。老师教的方法是先算出要挖去的各已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再把他们加起来,最后用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它,即得剩下图形的面积。华罗庚没有采用老师的方法,而是用了更简洁的方法,引起了老师的不满。老师在发
还习题本时,先发还习题做得好的学生的习题本,然后再发有些错误的学生的习题本,最后发华罗庚的习题本,并说:“你是怎么做的,最后答数倒是凑对了!” 华罗庚回答说:“我的做法是有道理的。”然后就把自己是怎么考虑的,一一讲述给大家听。由于他的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清楚,老师与同学们听了都很信服。 可一年后,华罗庚还是因为交不起杂费和食宿费而辍学了。
-------------------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
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
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二、读句子,再指出本课新学的生字。
A:下课了,小亮还在教室里认真地计算一道除法应用题。 B: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老师高兴地说:“这才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C:华小琴给我寄来了一张精美的邮票。
D:小明拆开杂志社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著作。
三、猜字谜游戏。
猜谜游戏旨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开发智力,扩展识字,提高想象力、判断力、表达力及识字能力。
喜:擂鼓真热闹,张口齐欢笑。(注:“喜”字中的上半部分是鼓的象形。击鼓表示欢乐、愉快,由击鼓引申为庆贺,由庆贺引申为喜事。“口”表示发出笑声。)
认:人言不做信字猜,识别之后谜底来。
志:壮士在我心上,想起意志刚强。
杂:九种树木各不同。
些:此下是什么?二字当底座;这、那后边用,见啥把啥说。 社:示土是什么,一拼就知道;与“会”是朋友,两字常拥抱。
四、指导写好生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分为上下结构的字(5个)和左右结构的字(5个)两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下面举例谈谈写好五个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的问题。
(1)找关键笔画。
“华”“喜”“些”“杂”四个字的共同点是关键笔画都在于一长横要稳,要托得住,否则整个字会有一种“失重”的感觉。写这一笔时应注意:起笔按住,向右行笔时,力量均匀,微微向上有弧度,沿笔画向回一带收笔。
(2)“喜”字笔画较多,要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写紧凑?怎样才能写出“喜气”?
(3)“杂”字的下面不是“木”(见参考资料)
(4)“喜”“志”两个字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本课的教学可以“华罗庚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中心问题,以小组学习、小组间交流、朗读及评析为主要教学方式学习课文。研讨的重点应放在第二、三自然段。
读第二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思考“不对劲”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他发现教授写的文章不对劲后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体会华罗庚从小就养成了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要读好华罗庚与老师的对话:读出华罗庚的纯真、大胆而又不乏礼貌;读出老师真诚的鼓励,并从中体会“谁都会有错儿的”,所以“当然可以”提出来。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到不要盲目迷信权威,应该大胆求真。
读第三自然段时,可以拓展想象:编辑可能会怎样表扬华罗庚?或者,华罗庚可能会“高兴”地想些什么?使学生通过想象练说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进一步强调正确的求知态度,教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教育。
(四)积累运用。
1.“喜”可讨人喜欢啦,它的朋友多着呢:喜爱、喜庆、欢天喜地、双喜临门……你也来说说吧!
2.你见过双喜字吗?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学着剪一个吧!
3.找“著名”。两个人一组,看谁知道的“著名的人或事物”多。
(五)实践活动: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讲一讲关于华罗庚的其他故事,进一步找寻他成长的足迹,感受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孜孜追求。
参考资料
1.小知识:“杂”字的部首“朩”叫“木字底”吗?
“木”“朩”作底时可统称木字底,但在教学中解释时应有区别。
木字底写成“朩 ”,俗称“带钩木”,宋体第三笔写成撇,楷体(手写体)第三笔写成点(垂点)。
带钩木作底的基本字只有六个:杀、杂、亲、条、茶、寨。还有一个“余”字是独体字,不属于同类。这六个字中,有的是草书楷化的结果,如“杂”;有的是取偏旁简化的结果,如“杀、亲、条”;有的是避重捺的结果,如“茶、寨”。“条”也可算是避重捺的结果。这些是它们用带钩木作底的原因,因此带钩木可视为木字底的变体。
2.华罗庚生平简介:
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江苏省金坛县人。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学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了数学家熊庆来的重视,被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
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邀去前苏联访问。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分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副院长等。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他的卓越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等都用他的名字命名。其主要著作有《堆垒素数论》、
《数论导引》、《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
3.华罗庚回归祖国的故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在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作文五:《华罗庚的小故事》1300字
华罗庚的小故事
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 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华罗庚在生前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篇,解决了一些世界数学史上长期末能攻破的难题,为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更好发挥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还亲自到,,多个省市普及数学方法。 ,,,,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应邀到英国讲学。在一次宴会上,一位美国女学者来到华罗庚面前敬酒,突然,她扬声问道:“华教授,您不为自己当初回国感到后悔吗,”这里说的“当初”,是指,,,,年,那年春天,华罗庚欣闻祖国大陆解放的消息,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裕的条件,带领全家人回国。途径香港时,他发了一封《致留美学生公开信》,信中写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加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
“为我们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面对这位女学者不友好的提问,华罗庚坚定而又礼貌地回答说:“不~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舒服,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铿锵有力的回答,掷地有声,爱国的挚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他的高尚的爱国情操。
华罗庚爱动脑筋总喜欢追求更简便的算法
一次老师在教学生做某种类型的数学习题,大概是已知一个图形,设为长方形,要从中挖去
一些已知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和菱形、梯形等,求剩下图形的面积。老师教的方法是先
算出要挖去的各已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再把他们加起来,最后用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它,
即得剩下图形的面积。华罗庚没有采用老师的方法,而是用了更简洁的方法,引起了老师的
不满。老师在发还习题本时,先发还习题做得好的学生的习题本,然后再发有些错误的学生
的习题本,最后发华罗庚的习题本,并说:“你是怎么做的,最后答数倒是凑对了~” 华罗
庚回答说:“我的做法是有道理的。”然后就把自己是怎么考虑的,一一讲述给大家听。由于
他的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清楚,老师与同学们听了都很信服。
可一年后,华罗庚还是因为交不起杂费和食宿费而辍学了。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
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
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
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作文六:《华罗庚的故事》1300字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一生都是在国难中挣扎,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首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第三次劫难是**,家被查抄,手槁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寻勇气!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这些语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早在 8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刚结束的时候,有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
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 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 他宁肯暴露弱点。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实际上,这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讲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呢?华罗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斧必到班门。早在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康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 。人老了,精力要衰退,这是自然规律。
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1979年在英国时,他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说是他以最大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以此鞭策他自己。在华罗索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的,在医院中仍坚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昼多做工作生病就该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但他这种顽强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总之,华罗庚的一切论述都贯穿一个总的精神,就是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作文七:《华罗庚的小故事》4100字
华罗庚的小故事
篇一:华罗庚的小故事
华罗庚爱动脑筋总喜欢追求更简便的算法
一次老师在教学生做某种类型的数学习题~大概是已知一个图形~设为长方形~要从中挖去
一些已知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和菱形、梯形等~求剩下图形的面积。老师教的方法是先
算出要挖去的各已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再把他们加起来~最后用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它~
即得剩下图形的面积。华罗庚没有采用老师的方法~而是用了更简洁的方法~引起了老师的
不满。老师在发还习题本时~先发还习题做得好的学生的习题本~然后再发有些错误的学生
的习题本~最后发华罗庚的习题本~并说:“你是怎么做的~最后答数倒是凑对了:” 华罗
庚回答说:“我的做法是有道理的。”然后就把自己是怎么考虑的~一一讲述给大家听。由于
他的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清楚~老师与同学们听了都很信服。
可一年后~华罗庚还是因为交不起杂费和食宿费而辍学了。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
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
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
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篇二:华罗庚的小故事
华罗庚小时候勤奋故事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
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
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
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华罗庚的小故事
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为了一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数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 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看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教授。
便让他坐车,因为他们认识,~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
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
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中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
让大家去做。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老师又问:“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这道题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从此~全班同学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
华罗庚的数学智慧~让老师大为惊喜。老师的鼓励又使得华罗庚兴趣大增~在数学上加倍用功~于是~数学成绩便突突地往上冲。
篇三:数学小故事---华罗庚
数学小故事
王维克发现数学天才华罗庚
王维克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具有数学天赋的伯乐~他们师生之间真诚互助、肝胆相照~给后人留下了动人的佳话。
华罗庚进入中学后~因为顽皮~字写得不太好~常常会受到语文老师的指责。但是~华罗庚的数学老师王维克却对
他另眼相看。有一次~金坛中学的几位教师在一起讨论自己的学生~一位语文老师带着轻蔑的语调说道:“成绩好的学生都到省城念书去了~剩下来的基本都是蠢蛋:”王维克听后立即反驳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很不错:”“哼~华罗庚:就凭他写得像蟹爬一样的字~也谈得上前程远大,”“当然喽~华罗庚的字写得确实不好~将来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他在数学方面天赋很好~很有培养前途。”“何以见得呢,维克兄。”“起初我和诸位的观察一样~也发现他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很潦草。数学的作业本子也写得很不整洁~常常乱涂乱改,后来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发现~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了他在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
王维克不仅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而且经常有意的培养他。王维克本人博学多才~家里藏书丰富~
华罗庚成为他家的常客~他或是借书或是请教问题~每次都受到热情的款待和耐心的指点。
在恩师的教导下~华罗庚渐渐去掉了贪玩的缺点~一心一意钻研数学问题。到年终考试时~王维克和蔼的对他说:“你不必考了~因为考你的问题别人做不出~考别人的问题不值得你做~我给你拟一个论文题目~你回家去做吧。你的数学终归是一百分~终归是第一。”
。。。。。。。。。。。。。
华罗庚染上伤寒~在床上躺了半年~在妻子的照料下战
胜了死神~但这场大病却使他的左腿关节粘连变形、弯曲~从此行动不便。
。。。。。。。。。。。。。他在数学王国里尽情遨游~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腿:”
。。。。。。。。。。。。。。
摘自《教师博览》2012.7
作文八:《华罗庚的故事》1800字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为了一个国际上享有
盛誉的我国数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 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看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便让他坐车(因为他们认识),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中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作文九:《华罗庚童年的故事》1400字
华罗庚童年的故事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这样节省的时间就更多。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
1
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这是自己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2
作文十:《华罗庚的小故事》2700字
华罗庚小时候勤奋故事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华罗庚的小故事
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为了一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数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 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看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教授。
便让他坐车(因为他们认识),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
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中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老师又问:“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这道题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从此,全班同学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
华罗庚的数学智慧,让老师大为惊喜。老师的鼓励又使得华罗庚兴趣大增,在数学上加倍用功,于是,数学成绩便突突地往上冲。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关于华罗庚回国的故事华罗庚的子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