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高考
2010年的全国高考在今天就会结束。回想自己的高考,不知不觉已经过去19年,但高考的经历让人永生难忘。当时在很多人的眼里进入县一中就等于进了大学,殊不知那些莘莘学子要经过高中三年痛苦而又艰难的历程。经济的窘状严重影响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经常出现为饭菜票发愁的现象;繁重的学习负担严重地透支着身体;较低的升学率让很多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也许这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这笔财富造就了一批同学在19年后的今天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
19年了,高考依旧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青年学生寻找人生出路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如我一样“贫穷”出身的人。19年了,高考依旧严重地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竞争、压力、负担、压抑、自卑等剥夺了充满激情的青春活力和创造源泉。19年了,高考依旧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立意的题目也在大量的机械训练中得以突破。19年了,高考仍然是社会选拨人才、体现公平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似乎无法替代。
这样的高考文化影响着上上下下的考试文化,既然是文化就难以突变,只能是渐变。纵观世界文化历史,东亚文化起源于儒家思想,重农抑商,追求与自然的和谐;重文抑技,追求伦理道德;重历史轻现实,追求对“四书五经”的研读;重内省轻外纳,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重知识的积累轻实践的探索,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重保守而轻创造,追求“中庸之道”。
而西方的文化起源于古希腊,重视的是竞技和搏斗、雄辩和演说、哲学和神学,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突破了政治与宗教的藩篱,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工业技术革命。从此科学与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民主与科学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个性与自由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这样的文化使得西方的教育淡化了枯燥的考试,强调实践,鼓励创新;强调个性,鼓励自由;强调实用,鼓励技术改造。
历史与现实证明,我们依旧需要采取“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文化学习方式,以开阔的胸怀,以开放的思想来审视我们的文化,改革我们的高考,在考虑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教育的人本化功能。也许这样我们会加速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同时,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会真正得以实现。
我心中的高考
七月,一个总是被各种充满激情的形容的名词。阳光总是那么明亮,难免会有一些淘气的光从树叶的间隙溜出来。有的时候作在车上,看外面的蓝天与白云总用一种登仙之感。我是一个喜欢纪念也喜欢分享的人,记得自己总是傻傻的发短信给同学“快抬头,蓝蓝的天呢!”渐渐的,面对太阳,我竟然会惆怅,这美好的天气竟然让我不敢正视...我的心事总是那么重,炫目的阳光带给我的并不是享受,而是关于各种考试的思索。
我好累,心灵的枷锁已经把我禁锢的如此牢固,每一天面对的是各种试卷...有的时候我会偷偷的哭,因为太累太累,我们完全没时间去思索什么人际关系,什么师生孝道之类,即便我们想去思索...
我们的生活速度确实太快...作为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记忆和考试,就好比电脑的输入和输出。我们机械的记住一些东西,把它们放到我们的“生物硬盘里”,储存起来,但是我们终究是人,终究有极限...
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个学生为了高考,去使用了记忆洗涤器...从小学的加减乘除,再到中学的各种函数,再到高考知识点,一点一点的被输入这个学生的脑袋...他很高兴,因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和别人一争高下了。
他从考场出来,兴奋无比,因为每一题他都能倒背如流一般的写出来。他慢慢的走着,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突地停住了,“我是谁?我家住哪?”以及关于自己快乐的童年的一切他都记得了...
其实各种措施还是有的,不过这些措施不是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就是帮倒忙...
曾经引起很大反响的“减负”...“减负减负,越减越负"成了它最真实的写照,学生放学早了,作业少了,但是各种变向的“对策”又如长江不尽,滚滚而来...直到现在提起“减负”学生们依旧能“津津乐道”的“点评”个一二。
“既然经济都能与世界接轨,那么教育为什么不能?”为什么不能?“没有人说不能啊?我们尝试用外国先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呵,这就是那些所谓的砖家叫兽们的“言辞”。让我们来来砖家叫兽们都做了什么:
1.采用外国选修课制度在中学普及
选修课是有了,但是选秀的科目少,大多都是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之类。高一还好,高二更是变本加厉的"与国际接轨".因为要高考,所以”建议大家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类的选修课...老师们这样一“建议”,我们便没有辩驳的余地了,只好乖乖的选上。为什么?于情于理来说,其一,中国是礼仪之邦,尊师重教,难道我们能不听老师的吗?其二,中国人爱面子,老师都“建议"了,你不选不就是不给老师面子么?...因此,我们又走上了“求学之路”
2.选修的科目问题
选修是有了,但是选的一般都是主科的拓展或者是一些娱乐科目...其实真正该选的是我们所谓的“主科”。举个例再来说: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必修,我可以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这九大科里面任选。最少选3科,但是任意搭配,这样不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解决了综合素质的问题,又培养了人才。
不得不说的是人才,21世纪的人才。
高考式的教育,是要求学生学习那些已经有的定律,公理,准则。我并不是说学习“前人总结的东西”是错的,但是死记硬背,然后在进行理解,这样真的能把人的潜能开发到最大么?高考式教育重视的是考试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才加入了所谓的,不完善的,原始的“过程性评价”。反而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外国的教育是提倡锻炼学生的创造力,而中国的高考,我猜想大概是想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最后一点,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学生进了大学,积极性不高,能力得不到锻炼。外国的大学“宽进严出”,要求学生在大学努力积累,努力创造,这就是差别。
上爱文网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