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挑战与机遇机遇与挑战》1600字
挑战与机遇 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1990年代中期,以好莱坞大片进
入中国大陆为起点,海外及港台资金、人员、技术大量涌入内地,往昔中国电影清晰的概念和面
貌日渐模糊。与此同时,在自上而下的电影改革措施推动下,主流话语、大众文化和精英意识等
因素交错融合,也促使中国电影多元发展轮廓逐渐形成。1980年代受商品大潮和政治因素影响,
中国电影在短暂的辉煌后于八十年代末转入低潮。1990年代中国电影处于生产、市场、营销
的困难时期。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力挺,主旋律电影发展兴旺。在体制、资金、经验的限制下,
艺术和商业电影在探索中也有进步,中国电影三种态势初步形成;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进一步
分化重组,三种电影形态之间开始相互影响和渗透。 电影生产的发展、电影市场的复苏,电
影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产电影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都意味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面临
一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转折时期。中国电影面对机会,同时也面对困境、面对挑战、面
对危机。与处在转型期的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息息相关,由于电影
体制改革仍然还没有到位,计划经济模式在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行业
后遗症,从电影业的各级管理层到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层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观念和操
作方式的误区,整个电影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也还有待提高,整个社会的电影消
费水平受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也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切都是中国电影业发展必须面对的
严峻现实。 1.优良的影片数量短缺,按照经营经验,电影院需要250—350部电影供应才
能正常运转,而按照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管理条例规定,国产影片必须占2/3放映时间,这
就意味着除了80—120部进口影片以外,至少需要160—230部国产影片提供给市场。而这些
影片中应该有1/2的影片(80—115部)是市场效果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
的,正如电影发行人员所意识到的那样,“片源供给是否充足,国产片中是否有可以支撑市场
的?拳头?作品,是目前国产片市场经营能否保证良性循环的首要前提。也唯有有良好的片源保
障,2/3时间放映国产影片才可能落到实处,显示出实际的效果。” 近年来, 2.制片、
发行、放映业的矛盾激化 和整个中国的改革形势相仿,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也已经进入到
了攻关阶段,进入到了要影响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的关键时期,因而,近年来,电
影制片、发行、放映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正如广电部电影局一位主管人士所认为,“有
人说中国电影企业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改革最早的行列,但是,改革的进程缓慢,远远不能满
足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电影体制不顺、机制待立、中介梗阻、节目短
缺、资金困难、捐税过重、不平等竞争”等问题。 而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之一,就是电影
市场的无序和杂乱。中国的电影行业虽然一直以影片发行为纽带贯穿全行业,但由于各级发
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分别属于各级政府管辖,形成了不同的
隶属关系和利益机制。企业和区域的自我保护阻碍了电影市场机制的建立。市、县电影行业
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增长。改革现行
经营格局和经济体制迫在眉睫。因此,加速整个电影业的市场经济转轨、重组利益集团、打
破市场垄断、规范电影市场、加强电影经济的法规建设和执行力度是解决电影业内部困境的
出路。 3.市场潜力没有充分发掘 如果将中国的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收入与中国的人口
相比的话,中国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电影小国。尽管中国的电影产量不断提升,但中国人口却
占世界人口的1/4。4.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媒体的覆盖面广,有些人可以在家中,网上观看
电影无需到电影院看电影 ,所以应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力发展
3D,5D的视觉效果,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作文二:《挑战与机遇并存》1200字
挑 战 与机遇 并存
投入减 少、 学费上涨 , 将给英 国高校带来怎样 的影响? 近 日, 来华访问的英 国谢 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副校长 克利夫 ? 艾伦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 示: 机遇与挑战并存。
老牌名校影响不大
克利夫? 艾伦说 , 政府在未来 5年削减的教育投入主要在教学设施与研 究经 费方面, 这一 变化 对大多数历 史悠久的大学影响不会很大。 谢菲 尔德哈勒姆 大学经过 1 5 0多年的发展 , 教 学设施 已相当完备 , 特 别是近 1 0 年 学校 陆续投资近 1 0 亿英镑 , 用于师资与教 学设施的建设。
“ 减少的教育经费只能靠提 高学费来 弥 补, 因为大学需要足够的经费维持运转” , 克利夫? 艾伦 并不否认 困 难的存在 。 “ 对 于一些学校来说 , 即便可以收取更 高的学费, 也不足 以弥补 经费缺 口, 这些学校将会有一定程度
的裁 员” 。
促进大学与企业合作
据介绍 , 政府 削减高等教 育投 入台, 谢 菲 尔德哈勒姆大学开动脑筋 , 多渠道筹措教 育经 费, 密切与企业的
联 系, 寻求 社会捐赠。 例如 , 学校的艺术与设计等专业都与业内著名企业保 持 着紧密联 系, 学生能直接参与企业 最新的研 究项 目, 学校 自 身的一些商业咨询机构每年也在为学生提供 众多的实习机 会。 克利夫 ? 艾伦指 出。 在 大学学费提 高的情况下 , 学校 需要更 多地为学生的利益着想, 为学生提供更 多的带
薪实习机会 , 帮助 学生在提 高能力的 同时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 在谢菲 尔德哈勒姆 大学, 就业指导 中心会对学 生进行 个 } 生 分析 。 结合企业需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 划。 中心资料丰富, 不仅 能提供 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 还提
供世 界各大高校的奖学金 、 政府奖金等信息。 大学将更加关注质量
克利夫 ? 史伦
. , 不论是海外学生还是本 土学生 , 学生学 习的费用成本是一样 的, 本 土学生的学费比
较低 是 因为政府 用纳税人 的钱补助 了大学生。 如今 , 本土学生的招生也在走 向市场化 。 对本土学生开始收取学
费之后 , 大学必须开会讨论定价 , 根 据各个课程在市场上 的定位来定价 , 逐步与海外市场的招生接轨。
他 乐观地认为 , “ 学费提高后 , 学生会 更加 审慎与挑剔 , 对于高校来说要有很好 的保障与吸引措施 , 确保 学 费上涨后仍然能够吸引到具有 良好 学术背景的学生。 同时 , 没有 了很好的福利 , 学生会更加努力学习, 更加重视
职业发展 , 注重课程的实用性” 。
对于政府的举措 , 克利 夫? 艾伦 表示
理解 : “ 国家财政 不足以支撑现有的庞大教 育支出, 削减大学经 费的决 定将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英 国经济复 苏, 同时也会节省 出更多钱用于改善 中小学教育。 ” ( 选 自《 中国教育报》 2 0 1 1 — 1 — 4 )
教 书 育人 ? 离 教 论坛
2 O l 3 1 1 o O1
作文三:《挑战与机遇并存》2100字
?管理类?考前类?行业类?技能类?在线学习超市?
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转危为机?只有创新求变才能抓住机遇。对于 部分企业而言,创新正从过去需求旺盛情况下的流于形式转变为实际 行动的需要。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崛起的中国商用车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商用车企业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标志,而营销是企业成长的命脉,摆脱同质化的营销模式,寻求新的市场突破,中国商用车营销人责无旁贷。4万亿元的巨额投入将赢得怎样的机遇,谁能从蛋糕中分得更大的一块,在不同的地域我们有怎样的机会,
1月3日,由《汽车观察》杂志策划主办的“中国商用车营销人论坛”在广西北海举行,来自中国重汽、陕汽、东风柳汽、福田、黄海、宇通、申龙等多家商用车企业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以寻找“又好又快的力量”为目的,携手中国最为优秀、最为活跃的中国商用车企业营销精英,为中国商用车企业新一轮的繁荣积蓄力量。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汪鸣:大家不能仅仅是“抱团取暖过冬”。在本次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汪鸣以“商用汽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做了主题演讲。
他认为,目前,商用车企业正处在一个很艰难的时期。这个“艰难”说小一点,是近10年来汽车产业遇到的最大困难,说大一点,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严峻考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开始产生系统性的不良后果:消费水平逐级下降,导致生产的下降;生产与消费的双降效应,以及可能的更坏的趋势,对商用车的影响将是实质性的。
如何面对生产与销售的下降,如何走出困境,
中国的商用车企业,绝不能仅仅是“抱团取暖过冬”,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仍然是在现有的行业水平内在维持。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现实的发展问题,不是单个或某个领域的企业发展问题。
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将以改变需求结构的方式对商用车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是应急性的寻找短时的需求,还是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这是
汽车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优胜劣汰,而是怎样从战略层面上来关注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需求结构来调整战略,并以此来渡过难关。
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转危为机,只有创新求变才能抓住机遇。对于部分企业而言,创新正从过去需求旺盛而流于形式转变为实际行动的需要。汪鸣认为,在目前环境下,商用车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首先是产业及相关行业政策层面的支持。技术、装备、信息化、网络化运输服务、运输组织集约化。单纯的从商用车角度来谈技术,是指汽车的性能,现在的形势下,要从性能技
客服QQ: 578207629 / 578209753 / 529254787 / 627358941
客服电话:66185800 / 31381580 / 31381180 / 13078970300 / 13016293330
?管理类?考前类?行业类?技能类?在线学习超市?
术向应用技术来转变,关键在于生产。
其次是燃油税改革、规划及行业发展导向。燃油税的改革历经了14年的时间,在这14年当中却很少有汽车企业来研究燃油税这一问题。燃油税改革以后,对汽车行业会有多大影响,燃油税改革,对车辆的生产理念、技术研发的发展方向的保持,是一个政策性的约束,也是一种战略。
第三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将形成新的运输格局,也将给商用车企业带来的机遇。公路运输面临的产业升级:运输装备的标准化、农村旅客运输的发展、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旅客联运、国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快递与配送的发展、鲜活农产品运输的发展,这些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变都将给商用车的发展带了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第四,节能与环保政策的实施将促进节能型车辆和环保型车辆的发展。目前,节能、环保型汽车已经开始有所发展。商用车企业可以观望,但是绝对不能不去做。应该结合全面的行业发展和运输趋势,来规划节能、环保型汽车的发展路线。
上海申龙客车品牌管理部经理 任诗发:
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申龙客车是成立比较晚的企业,从 2005年至今,只有三年的时间。但申龙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到2008年,申龙的年产销量已经达到了3000多辆。从2008年的业绩来看,申龙的发展形势是很好的,但是2009年,一定是很困难的一年。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剧,作为企业,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在公交车领域,申龙的发展会比较困难,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从民生做起,加强城市的交通设施建设。公交车领域对于商用车企业而言,盈利存在一定困难。
客服QQ: 578207629 / 578209753 / 529254787 / 627358941
客服电话:66185800 / 31381580 / 31381180 / 13078970300 / 13016293330
?管理类?考前类?行业类?技能类?在线学习超市?
客服QQ: 578207629 / 578209753 / 529254787 / 627358941
客服电话:66185800 / 31381580 / 31381180 / 13078970300 / 13016293330
作文四:《机遇与挑战11》7800字
挑战与机遇
——小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承载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整合各种资源,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竞争力。
一、概述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城市建设历史,遗留下了像故宫、平遥古城、苏州园林等一大批闻名中外的城市景观。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发展在极其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现代中国城市建设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发展的,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80年代以前,我国城镇建设发展速度平缓,城市化水平低,小城市建设地位未得到人们的足够认识。
80年代初期到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镇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时期,城镇建设发展还处于低水平,主要是规模的扩张(如人口、用地)。在管理上,城市规划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城市开始成立规划管理机构。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建设也迈上了快车道。以江苏省为例:仅85-89年五年间,该省增加11个建制市,318个建制镇,新增城镇人口1800万。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形成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同时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逐渐被管理者所认识。
90年代中期至今,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其空间环境质量总体明显提高,但高速发展的小城镇的环境质量等问题日益突显,如何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美好形象,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个性与共性的良性发展的小城市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者所主要研究的课题。
从上述中国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历程来看,其过程与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相似,但中国的城市化不过一二十年,还没能从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中吸取教训。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的加速,使得中国城镇在短短十几年内出现了诸如工业污染、城市用地发展无序、结构松散等各种环境问题。如何使中国城镇建设在本世纪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是我们每个城市管理工作者所面对的巨大挑战。
二、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机遇与困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且加入WTO,这标
志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仍将保持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增长,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因此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据预测,到2050,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从2000年的36%提高到70%。中共十六大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指出了中国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面临前所没有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小城镇的管理者必须清醒地分析和把握城镇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正确对待和处理发展中的困难,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 现行的建设管理体制与机构难以适应现代城镇的发展。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城乡分割依然影响着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传统的户籍制度阻止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直接限制了城镇化进程。
城镇的建设与管理,需要综合协调。首先,城镇用地无法有效地协调控制,虽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有,但是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分散,规划权与审批权的分离(分属建设规划局和土地局),难以使城镇土地合理利用,往往是各用地单位独占一片,城市结构缺乏肌理感。例如交通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规划、建设和管理权分属三个部门管理,城市交通环境也难以改善。这种缺乏弹性、协调的管理机制难以适应现代城镇建设的发展。
㈡、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观念与城镇发展的需求差距太大
城镇建设和发展中,缺少完整的规划体系来指导建设,没有把城镇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管理,管理者没能够全面把握城市建设的内涵。
例如城市空间环境的研究地位远远没有城市基础设施的研究深入,城市建设和管理者往往只注重某一路段或建筑等所谓形象工程,而忽略了整个城市空间的协调一致。目前,城市规划主要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在城市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城市空间环境规划,至今仍没有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列入规划中,城市空间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缺乏深入的研究。而土地开发常因各种问题而改变(如交通、消防等),使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影响,造成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而最严重的是这种没有城市空间环境研究基础上的规划实施后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巨大不良影响和浪费。现实中为了改善城市中心环境,不断重复拆建的现象屡见不鲜。以某地沿河风景带治理工程为例:
该河东西向穿过城市中心,由于缺乏合理控制,沿河两岸全部建设成片并且侵占了河道。自95年至今,沿河路拓建拆迁了四次,却没有形成完善的风景体系。在其规划中,政府几次更改两岸道路红线宽度、位置、走向以及绿化控制区,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结果年年拆迁,极大地浪费了
人力、物力,并且严重损坏了政府形象。
㈢、城镇建设管理者和城镇居民的教育水平与思想观念函待提高。
目前,小城镇的建设管理者和城镇居民的总体受教育水平较低,更主要的是知识结构较大城市单一。意大利一个3000人口的城市,专门研究城市市政建筑设施的管理及设计专业人员达到15人,其城市居民知识化水平相当高,而我国的县城(10万人)相关人员一般不足50人,城镇居民总体教育水平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城镇建设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重生产轻消费的发展思想,使城镇第三产业和城市功能极端落后,无法促进城镇化。第三,绝大多数进入城镇或城镇化地区的居民虽然从空间上 “属于”城市居民,但从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底蕴等来看仍是标准的农民意识,没能够从思想上转变或适应城市社会的要求。
㈣、城镇建设管理与设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领导的错误干预使其工作难见成效,上下届政府交替,造成城镇建设的不连续。
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管理与设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其要求,一方面是管理机构臃肿,另一方面是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虽然说政府干预是城镇政府的主要职能,但由于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只是近几年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总体上对它的认识不深,设计管理水平也不高,个别领导的错误干预往往使得城镇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停留在领导意图的直观表现上,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㈤、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城镇经济发展的要求。现有的建设技术手段落后,技术标准执行不力,城镇建设无序,城镇空间环境发展低质化现象严重。
大多数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城市规模的发展,往往是城镇中心地带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而有些地区连基本的卫生、安全、交通条件也达不到国家标准。城镇空间环境发展低质化现象严重,这在小城镇及大城市边缘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城市建设技术规范和标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借鉴外国城建的先进经验而制定的,它对城镇建设具有不容置疑的指导作用。由于管理权限的分割,使得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综合协调,城市建设技术规范和标准没有得到全面的执行,增加了解决城镇发展问题的代价,严重阻碍了城镇的良性发展,一些城镇发展存在低质化现象,主要表现在: ①管线布局混乱,增大了新建或改建的难度。
②新建城区或旧区改造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③空间布局单一,沿街一层皮、城中村现象严重,商业、居住、办公等用地混乱无序,不便于城市管理。
④居住区缺少必要的公共空间,不利于创造融洽的邻里关系。
⑤城市绿地率过低,绿化效果不佳(欧式草坪盛行,拒人以外)。
⑥城镇建设存在低质化发展趋势。按照国际专业规定,有50户以上人家集中住在一起,房屋建筑无序,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活区即定为贫民区。
㈥、小城镇缺少高标准的规划和城市设计,难以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 ㈦、建设资金短缺是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瓶颈。
任何一个城市的建设,必然受到其经济条件的限制。作为地方政府来讲,它首先考虑的是社会经济的全面建设,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服务条件的建设与管理。因此,城镇体系的建设往往脱节,并且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城市建设中的重复投资现象较为严重,浪费了有限的城建资金。某城镇在路桥投资上即存在此种情况:首先建成区内尚有道路未修好,近几年却在其外(规划区内)修了不少道路,但交通量很少,无论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角度还是节约投资上来讲都是不可取的。 ㈧、城镇建设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无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政府部门往往把具体的建设投资项目作为形象工程来宣传管理,市场经济条件要求城镇建设市场化运作,政府主管部门的插手往往是具体项目进展缓慢或不符合市场运作规律,最终既浪费资金又使政府受累。 ㈨、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现代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城镇建设应分清主次,根据轻重缓急,统筹安排,把有限的资金和技术用在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上,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对策
城镇建设和管理是一个高度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政府、机构、管理体制、设计管理人员和城镇居民素质、建设投资等多方位考虑。 ㈠正确认识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宣告:“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迫切任务”。1987年,;联合国与世界环发会再次指出,我们今天的发展应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为害的发展”因此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乃是一种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它必须本着整体优先,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城镇空间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支撑能力。21世纪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将不断提高,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越来越多,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就会越发展,农业现代化将是中国城镇化的巨大推动力。有人预测,到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现在至2020年,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基础阶段和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发展时期;第二阶段,2021年至2030年,多数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第三阶段,2031年至2050年,是中国城市达到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重要发展阶段,城市人均GDP达到2
万美元以上,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中上等水平。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全面实现城市现代化,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完善中国城镇体系,已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㈡、建立综合协调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预见性尤其是其权威性。城市规划不能因政府的换届而一次次地修改,城市政府最好组成城镇建设管理专家委员会,由委员会负责对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它不能受政府过度干预,当然,它做出的规划应体现政府的意图。政府应该是城市规划强有力的执行者和组织协调各政府部门的城市经营者,这样可避免政府的盲目建设与短期行为。
㈢、更新城镇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观念,促进城镇空间环境健康发展。
1、加强对城镇环境的研究:
需对地区的社区、区位、地段作出综合的分析和评价,特别要作出区位特点差异的特色评价,作为城镇设计创作的依据。
研究地区的建筑文化特征,研究地区、地段更新的符号,使之在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求得新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不只在建筑风格上,而且要表现为功能、使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充分结合自然环境。
注重不同层次空间设计,设计者要从人的行为特点,人的活动规律,作出符合地区特点的设计,城市空间的表现形式越有特点,越具有整个城市的整体意义。
注重特殊地段内的特殊设计,强化这些地段的特征。抓住地区、地段的设计特征是设计者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对城市整体景观、特征景观予以确认,构筑城市属性。
2、提高设计管理者水平。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城镇建设的发展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基础,因此,有指导的城市发展对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有深度,注重整体性,完善的城建法规体系对当前具现实的指导意义,适度控制,为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
3、
㈣、正确认识教育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城镇建设管理者和城镇居民的知识水平,改变思想观念。
教育在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促进城市发展方面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和独特意义,现代社会教育与城镇发展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对城镇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依存和适应关系。另一方面,教育发展为城镇经济社会进步提供知识保证和人才支持,教育发展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教
育及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因此,培养丰富的教育资源、智力资源和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城镇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把加快教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把教育作为产业纳入城市产业调整中,促进城镇现代化。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现代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为城镇居民所认识和接受,城镇的物质面貌和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型转化或强化,城镇的发展达到科学化、人文化和自然化的统一,城镇的经济也将是教育活跃的知识经济。我们应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教育与城镇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以教育现代化促进城市的现代化。
㈤、城镇建设的四个主要环节
1、城市中心是城市设计的重点
城市中心作为城市结构体的核心具有组织城市生活,统帅系统运动的整合机制。城市中心通过建立一种城市空间,为人们提供进行多样社会活动的场所。因此,城市中心实体环境和空间结构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和空间观念建成。
首先,我们要更新城市中心外部空间设计观念,扬弃建筑单一面向城市道路布局,确立外向沿街为内向街区广场相结合的空间设计观念,同时改变单位圈地和行政中心封闭,与市民隔绝的状态,使其成为属于公众的开放型城市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丰富城市中心空间开拓前景。
其次,城市中心设计必须继承完善原有的中心结构,强化中心的主体职能和空间逻辑,反映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
再者,市中心综合改建必须与市中心的交通再组织相结合,使市中心设计具有足够弹性,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和交通组织方式的改变。
2、交通方案的选择是影响城镇空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现代城市中心设计应该消除城市交通与中心的冲突。步行街区是现代城市中心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方法,与步行街的基本思想相结合,形成步行城市轴线设计,这种手法可以强化城市的性质和宏伟的空间结构,渲染主题。如贝尔格莱德市中心设计,利用城市步行轴设计市中心。还有较为自由灵活的方法,如日本筑波科学城把市中心及其公共中心体系纳入城市步行绿带轴。
3、居住空间环境的总体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面貌
在我国城市中,由住宅及其所形成的建筑体型环境是居住区的总体形象,它对城市面貌起重要作用。我国从南到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俗等迥异,城市的规模与性质相差甚远,但随着大规模的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千篇一律的居住建筑形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风貌,一些城市的特色
逐渐模糊。
作为城市空间的延伸和城市肌体重要组成的居住区设计工作应当以人的社会生活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为依据,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诸多方面满足居住者的要求,从环境行为的关系出发,研究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松散的邻里结构是互助的社会风尚无法发扬,并助长了人的孤僻行为。一个亲切宜人的居住建筑体型环境应该是:空间形式:有完整的空间范围,给人以安全感和归属感。空间尺度: 小而宜人,通过亲密的地缘关系使人们相互产生一种认同感。空间形象:由建筑布局、单体形式及细部、色彩直至绿化、小品所形成的一种场所感,以激发住户对所在环境的特殊感情,并提高过往来访者的识别性。环境质量:无城市噪声及空气污染,公共卫生保持良好。
4、城市边缘空间环境质量对城市形象起重要作用。人们进入一个城市,首先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城市边缘空间的环境质量,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外部用地结构紧凑,有着明确的建筑轮廓的城市给人以强烈的城市肌力感和美的视觉效果。不少城市市中心一派现代气象,郊区空间环境建设却“脏、乱、差”,其城市形象大打折扣。当你进入大连市和张家港市是,首先看到的是高质量的道路,大手笔的绿化和标志性的景点,其美好的城市形象在人们心中悄然而立。
㈥、建立稳定的城市空间环境建设投资渠道
城镇要发展就需要投资,资金短缺是目前城镇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尽管各城镇除城市维护费以外,已经在资金筹集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如土地出让金、利用银行贷款等,但资金来源不稳定,这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保障。因此,必须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
1、除城市建设维护费外,政府应在税费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城镇建设资金。
2、鼓励城镇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开辟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如利用外资,公众集资(可采用股份制)。
3、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城镇建设的投资。
4、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经营城市获取建设资金。
㈦、发挥政府的主导性,整合城市资源,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提高城市素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城镇建设应分清主次,根据轻重缓急,统筹安排,把有限的资金和技术用在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上,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镇政府要在经营城市和城市资源市场化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镇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要把城市资源经营和市场化运作作为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充分认识
城市自身的资源现状和特色优势,把握未来城镇发展趋势,明确城市资源经营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运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经济的思路和手段,通过夯实基础、强化特色、大胆创新、搞好整合,发挥城镇资源经营在城镇发展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以某市为例,该市对城市的土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基础性资源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造了城市发展的良好条件。在土地资源经营中,该市通过建立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出让制度,对城市土地使用权实行公开招标拍卖,盘活土地资产,增加政府收益。该市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资源的经济价值,对其进行市场化的运作,一是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实施基础设施经营权拍卖,盘活现有基础设施存量。三是实行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四是实行城市公共服务公开招标,提高城市维护保养水平。五是对附属在基础设施上的延伸性资源开展经营,对城市道路、绿地等基础设施的冠名权和广告设置权实行有偿使用。通过综合利用城市资源,该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再以贵州都匀市为例,该市通过“资本置换、整合资源”先后调动了市内外各类形态的社会资本8亿元,对于促进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在市场化的运营中要注意处理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政府要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利益,体现政府对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意图,体现市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㈧、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现代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
作文五:《机遇与挑战》12300字
机遇与挑战
——析交易银行理念及农行策略
引言
“随着中国政府逐渐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会越来越多地被用为贸易货币。随着人民币的使用稳步增长,作为交易银行部门,我们从中看到了巨大的机会”。
--德意志银行交易银行总裁:Lisa robins
“如果交易银行运营地足够好,你可以获得50%到70%的资本回报率”
--星展银行交易银行总裁,管理总监:Tom Mccabe
“目前对金融危机有很多的反思,然而我们必须准备好如何应对下一次的危机。交易银行业务,可能是帮助我们度过危机的关键。”
--花旗英国,交易银行总裁:Michael Wood
“贸易,现金流和外汇交易始终是推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渣打全球交易业务总裁:Karen Fawcett
近几年,以德意志,渣打,花旗,汇丰等为代表的西方银行,
提出了“交易银行”(Global Transaction Banking )的理念,且在金融危机后的每次SIBOS 年会上,都成为了一大议题。这些西方银行如此着迷,似乎把交易银行看作拯救银行危机的救命稻草。那么“交易银行”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使它有这样的魔力?作为与SIBOS 共襄盛举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第一节 什么是交易银行?
一、交易银行的产生和崛起
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发生着几十亿笔交易。 “交易”——简单来说就是将资金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然而对于企业来说,这交易是否“流畅”非常关键。由于资金交易往往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变量,如企业现金流是否充足,交易对手信用如何,政策监管是否允许等等,因此往往需要银行提供专注于此的服务。而过去,不同类型的交易管理归属于不同的银行部门,难以为客户提供全面整合的服务。
“交易银行”(GTB )的提法由此产生。
交易银行(GTB )是花旗、渣打和德意志等西方银行根据实践经验在2005年前后提出的经营理念。指商业银行专注于客户的交易行为而为客户提供覆盖交易全过程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方案和服务。
也就是说,交易银行不是一个新产品或新业务,而是根据客户 “交易行为”的需要而提供的综合服务。
交易银行的提出时间较早,然而兴起则是在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我们分别从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来进行分析。
(一)外部驱动
1.客户需求变化
近20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公司跨国活动从简单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到全球供应链融资、产业链分工、跨国公司及行业内部贸易等模式,驱使银行改变服务方式,将过去分割的商品流动服务与资金流动服务整合,围绕客户供应链提供系列服务。而公司对信用证等依靠单据的结算方式的需求减少到近 20%,赊账(OA )方式增加到 80%。数字化和互联网简化了单据处理难度及传递方式,为这一整合创造了条件。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集中化与分散化的矛盾突出,公司更倾向于将现金/流动性、银行关系、财务中心 RTC、外汇等集中化管理,而将支付、应收/付账分散在各地管理。
MNC (跨国企业)更倾向于建立内部银行、支付工厂这种更加综合的财务管理模式来解决财务管理集中化/分散化、集团/地方矛盾。
以上市场变化让公司/机构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银行的公司业务产品标准化、趋同化的环境下,客户希望从银行得到的不再是单项产品和服务,而是系统性解决方案。这是驱使银行转变的最根本市场因素。
2.外部竞争迫使银行业采取GTB 模式应对
随着金融业的竞争加剧,已经不仅仅是“金融脱媒”的问题,而是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非金融机构向交易相关业务渗透,如贸易结算和证券服务,因此在这样的竞争下,银行需要整合内部资源,加强产品和成本竞争力。
3.次贷危机进一步促进了GTB 发展
可以说次贷危机是“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的巨大转折点,在金融危机前许多大银行为了增加利润,对资本市场、证券化、衍生产品等收益增长快的业务做了大量投入,而 GTB 则被视为利润
增长慢、商品化、平淡无奇的业务,甚至被有些银行划在后线处理部门,不予重视;危机后全球银行业普遍改变态度,更倾向于将 GTB 作为核心、重要的收入来源,提升其在集团的战略地位。为此,很多银行还将该业务线的主管请进了董事会,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危机后银行普遍惜贷,外部资金更加稀缺。公司则现金增持迅速,并可能在 2015 年之前继续以年均 12% 的速度增长(来源:陆晓明,“GTB 的发展趋势”,《银行业经营管理》2012年第10期)。同时,公司又更加注重流动资金管理,倾向于在内部调剂流动资金,而尽量将外部资金用于长期投资,因此更要求银行有能力为其在全球范围内跨国调度资金头寸、调剂余缺并为其流动资金在跨国市场带来增值。据麦肯锡考察:有些 MNC 由于银行账户太分散,未将资金集中利用,甚至无法监控,导致每日平均有 3000 万美元的现金闲置未用于投资增值。
其次,公司对流动资金的充分利用也导致了财务管理的另一趋势:将分散管理的贸易融资结算与现金管理在集团层次整合,充分监控和利用贸易产生的收 / 付流。从而要求银行改变业务模式,从出售单一产品提升为提供更加综合的解决方案。并将分割的业务线整合为 GTB 模式,以提高银行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能力。
4.巴塞尔III 迫使银行业开发GTB 业务
巴塞尔Ⅲ以及各国监管法规都提高了银行业的资本和流动性标准,这进一步加大了从事信贷、投资业务的难度,迫使银行普遍开发 GTB 这类轻资本业务。
(二)内部驱动
实践证明 GTB 的 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平均达 25%—50%,比银行业整体高 10-15个百分点。特别是它的风险调
整业绩高于许多其它业务。一言以蔽之,交易银行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且风险较低。
另外,经济危机后,西方银行的投行,传统信贷部门受到巨大冲击,而交易业务由于与外部经济环境影响较小,收入反而稳重有升,这让西方银行家们欣喜不已。这也是近几年他们加大交易银行投入的关键因素。
从上面交易银行的驱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交易银行的产生和近年的“崛起”有其必然性,即客户需求,市场以及监管的变化,迫使银行业进行“战略转型”,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利润。
二、交易银行的业务框架和银行采用的不同模式
“交易银行”是将与客户交易相关服务整合成一个新的服务板块,将公司业务运作中最集中、最具相关性的需求作为银行一个集合服务对象。不同与以往客户分别寻找不同业务线,而是由银行自行对业务线进行整合。“交易银行”的业务线以支付清算为基础,通常分为贸易服务、支付/现金管理、资金托管三条核心业务线,并像资本市场业务涵盖。(如下图)
交易银行业务框架图
1.支付结算是交易银行的基础和起点
支付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它贯穿于其他业务之中,横跨贸易金融现金管理和资产托管等业务条线或部门。支付结算对于商业银行获取客户信息至关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在交易银行建设中需要构建跨国,跨区域,跨渠道和跨币种的支付结算网络,培育其支付结算能力。
2.贸易金融是交易银行的生命线
贸易金融不仅为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也是其获取大量沉淀资金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通过打造自偿性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有特色的贸易金融服务,以维护客群关系同时降低业务经营的风险。
3.现金管理是交易银行的核心
在利率汇率市场化,融资多元化,金融脱媒等倒逼银行转型
的复杂背景下,现金管理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的新型战略性业务。它将银行各种单一的服务放到一个系统化平台上进行,从而满足客户支付结算,投资理财,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业务需求。作为交易银行建设的突破口,商业银行可以围绕现金管理业务构建一体化的服务平台。
4.资产托管是交易银行的未来延伸
资产托管业务为交易银行业务向金融机构客户延伸提供了一条捷径,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和取得低成本的资金沉淀。将资产托管业务放入交易银行业务条线可以把商业银行为经济实体提供的资金流动服务延伸到为金融主体提供的资本流动服务中来,从而增加交易银行的广度和深度。
理论上可以把所有和交易有关的业务都划在“交易银行”的框架下,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战略、组织结构、市场份额等因素不同,交易银行在外资GTB 银行间定位与功能差异较大,这也导致了组织架构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和类型:
(1)GTB 有独立损益表,单独核算,对所有基础设施建设有支配权,该模式有利于对客户需求迅速反应。这种激进模式在JPMORGAN ,RBS ,法国巴黎被采用,该模式下还分两种:
A.GTB 是集团最高层次业务单元,如JP 摩根大通的GTB 版块以“财务与证券服务”(TSS )命名,主要服务于MNC 及金融机构,拥有独立的损益表。
JP 摩根大通组织架构图
B. GTB 在集团最高层次业务单元——公司机构客户单元之下,与投资银行、信贷等业务并列的一个独立单元,代表:花旗、德意志银行、TD 金融集团
案例分析 :德意志银行
集团组织结构以客户为中心(分为公司机构、个人两大部分)同时考虑地域。GTB 是公司与投资银行 CIB 板块下的一个单元,CIB 的另一单元——公司银行与证券是信贷及投资银行业务部门。将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纳入同一部门是其全能银行的特殊结构。GTB 也分为三部分:公司贸易融资/现金管理、结构贸易融资/现金管理、证券服务。2011 年,GTB 占集团收入的 13%。
(2)GTB 有独立报告线,但无独立损益表,通常是集团层次客户或业务板块下的一个单元。代表:汇丰、渣打。
案例分析:汇丰银行
汇丰按照四大类客户群组织分四大类业务板块 :A: 普通个
人:个人银行与财富管理 CMB。B :中小公司:商业银行,其中也有交易银行业务——贸易融资、支付 / 现金管理等。C :大公司 / 机构 :全球银行业与市场 GB&M。GTB 是其中一个单元。GTB 再划分为贸易服务、支付与现金管理、证券服务三条业务线。与中小公司的“交易银行”业务相比,该板块更注重长期客户关系,更多定制化产品和针对特定客户的解决方案,更加全球化,并采用客户经理 / 产品经理合作的矩阵模式。该板块的另一个单元涵盖市场融资、信贷、投资银行等。将 GTB 与融资、信贷、投资组合在一个板块之下,可更好地服务大公司 / 机构的综合需求。D :高端个人:集团私人银行 GPB。
汇丰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采用区域为主的管理 ;而对MNC 的GTB ,全球银行业与市场及私人银行则采取集团集中化管理。这反映了汇丰坚持的“本土化”同时满足跨国公司及高端客户的“全球化”服务策略,体现了其“THE WORLD LOCAL BANK”的核心理念。
在与外资同行的交流中了解到,即使是同一家银行的交易银行架构也在不断变化——毕竟,交易银行,是一种资源整合的理念,其本身并不代表着一种标准架构。因此,因地制宜,采用适合自己的架构并随外部环境调整才是这些大银行的普遍做法。
三、交易银行的优势
以上介绍了交易银行的涵义,内容以及架构,本节将分析交易银行的优势,这能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西方银行关注和投入交
易银行板块的原因。
(一)跨周期性的GTB 能提供像养老金一样的稳定收入
GTB 业务流与商品、资金、资本 / 金融资产三大流量相关。不论经济繁荣或衰退,市场上升或崩盘,改变的只是流量方向、地域分布、参与者、意图,而非流量本身。只要这三大市场流量持续,GTB 业务流就不会中断,用渣打银行GTB 业务总裁Karen Fawcett 的话来说:贸易现金流动和外汇交易始终是推动经济的三大要素。GTB 的这一特性在危机前即得到银行业认同,而危机则进一步凸显了其相比其它银行业务的这一优势。
交易银行业务收入与其它业务收入比较
资料来源 :Oliver Wyman(2011)
案例分析:花旗集团 GTB 在危机中的业绩
花旗是危机中受创最重的银行。作为GTB 先驱,花旗在危机前即注重这些业务,GTB 收入从 1999年的 2 亿美元上升到 2006 年的 14.2 亿美元,比集团整体收入增幅高 6 倍多。在次贷危机
中,GTB 业务的稳定性更加彰显:危机第一年,集团整体利润大幅下降,但 GTB 净收入却持续增长了 55%,在集团占比也从危机前的 6.6% 飙升到 61% ;危机中的2008 年,集团整体亏损,但该项业务净收入仍大幅上升 ;在随后几年,该项业务净收入仍持续增长,占比维持在 30% 以上,继续成为集团主要利润来源。
花旗集团整体及其GTB 净收入(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花旗年报
(二) GTB 是银行建立公司客户忠诚度、维持客户关系与市
场份额的有效业务
客户一旦建立 GTB 业务关系,通常不会轻易转换银行。公司
与银行的财务管理业务关系平均长达 7—9 年。(来源:陆晓明,“GTB 的发展趋势”,《银行业经营管理》2012年第10期)
(三) GTB 能带来交叉销售
根据交易条线带来的业务能开启企业自身以及上下游企业的
交叉销售之门,因此可作为销售信贷、资本市场业务之枢纽。据统计,银行从公司信贷业务与现金管理交叉销售获得的收入,比
单纯信贷业务平均高5倍。
(四)GTB 信用风险较小,是典型的银行服务性业务
GTB 是典型的重资产,轻负债业务,虽然GTB 也有部分生息
业务,但是主要是依靠提供服务而产生的收费,因此,与信贷业务主要控制客户信用风险不同,GTB 更强调银行运用智力,机具而产生的综合服务能力。目前不管从世界,还是中国来看,宏观调控思路已从单纯投资驱动,货币刺激转变,银行抵押物价值浮动也面临不确定性,因此,发展GTB 业务能起到平衡银行风险,同时增加业务收入的作用。
(五) GTB 非负债业务,但具有锁定存款的功能
负债业务目前仍是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基础,“立
行之本”, 也是衡量一家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严格的监管政策下,更显现了稳定存款来源的重要性。交易银行业务对客户交易资金的锁定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现金管理业务中,银行可通过设置合理的账户结构和系统平台为企业搭建集团资金服务网络,并提供账户管理、支付管理、流动性管理等服务以满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需要;供应链金融所提供的网络融资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资金流的控制,使客户产生对银行的路径依赖,从而大大增强银行结算存款的稳定性。
(六) GTB能提高银行风险管控能力
交易银行业务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结合,银行可以不再单纯看
企业的财务报表,也不再孤立地评估单个企业的状况,而是更加
关注其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关注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有助于实现银行风险管理的四个转变:从单一客户授信向系统客户统一授信转变;从强调个体风险状况向关注交易流程转变;从主要防范信用风险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从被动的风险控制向主动的风险管理转变。
第二节 交易银行在中国
一、中国交易银行发展现状
交易银行的这个舶来品在中国发展已经开始。在国内银行中,中信银行率先提出了明确的交易银行业务概念。 根据《中信交易银行产品手册》的定义,交易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围绕企业的采购销售等外部交易行为和企业内部交易行为所提供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业务范围包括国内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国际贸易融资和结算、供应链金融、托管业务等,可全面覆盖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结算与融资需求。但实际上,GTB 在中信并没有被作为一个单独的板块进行管理,而是将现金管理等业务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加以重视和投入。广发银行2012年5月成立的环球交易服务部 (GTB) ,将其贸易融资部和现金管理部合并为财资管理部,同时将国际贸易与票据保理部分业务纳入到资产托管部门。搭建了集合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和资产托管的交易银行金融方案和组织架构。属于国内交易银行业务调整较为激进的银行。
除了这两家行明确提到GTB ,各家银行也在发掘自身交易业
务特色:如中国银行在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上具有领先的传统优势,深发展和招商银行分别在供应链金融和现金管理上各具品牌等。但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对交易银行业务的整体发展还缺乏战略性考虑,提到“交易银行”,更多的是从“交易业务”的狭义层面去理解,与国际银行相比在机构设置、资源整合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交易银行在中国的潜力
(一)交易业务在中国发展的潜力巨大,统计数据显示,2009
年大中华地区交易银行的收入约12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交易银行总收入的4-7%,亚太区的15-20%。目前,在中国的交易银行市场中,虽然外资银行在快速追赶,但是国内银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国内交易银行业务比较领先的银行创造了30亿美元的收入,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交易银行收入仅有8亿美元,不到国内银行的三分之一。原因在于,在交易银行总收入中,中等规模企业客户的贡献近50%,而这一群体正是国内银行在传统上渗透较深的客户群。(数据来源:Christian Edelmann 袁黄烨 艾礼杰“交易银行:中国银行业新机遇”,《金融实务》2011年第2期)
(二)从全球范围内看,交易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
和现金管理上,在中国市场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支付结算和现金管理的收入在中国占到交易银行总收入的比重更高。考虑到国际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中的比例相当于中国国内银行的2-3倍,中国国内银行在这方面仍有提高的潜力。
(三)从企业需求的角度,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
要求中国的银行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其国际化需要,其中就包括交易银行业务。
第三节 交易银行的创新和未来
交易银行发展的潮流已在西方开始,其发展也将必然对中资
银行的经营理念产生广泛的影响。那么交易银行的未来会如何发展以及哪些因素成为交易银行发展的助推器是银行业比较关注的问题。
一、交易银行的展望
银行的公司/机构业务的发展、深化过程是从商品流动到资金
流动,再到资本/金融资产流动。这三个领域业务深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向业务线之间整合过渡。目前银行业组建 GTB 业务线正是这一过程的延续和新阶段的开始。这一过程会持续下去,并可能出现以下主要趋势 :
整合趋势延续。波斯顿咨询公司考察发现:GTB 在 2010—2020 年将快速增长,目前的整合还处于初级、基本阶段,例如有些银行只是开始集中、简化集团支付程序;今后,整合会逐渐朝更高层次过渡。
目前 GTB 最基本的业务组合是支付/现金管理 + 贸易融资,以后会更多扩展到资本/金融资产流动服务领域。
目前整合主要发生在大型全球银行,以后会向中小银行扩展。
二、交易银行领域的创新
交易银行是一个管理层面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产品,然而,
将根本上改变交易银行,推动交易银行发展的,还是交易业务本身的创新,大量材料表明,创新已经开始。
下图是交易银行业务框架说明
交易业务是以“支付清算系统”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系列业务,因此创新也可以分两个层面,即支付清算方式的创新和业务创新。
(一)支付方式的创新。5年10年以后交易银行的未来会如
何?花旗等银行押宝在MOBILE SETTLEMENT即移动清算上,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已经离开不了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因此,未来的支付,清算,现金流管理都有望于通过移动终端解决。试想一下,收到货款会有手机提醒,支付某笔费用可以用平板授权,对于进入新市场的不确定性,通过银行“大数据”平台分析,随时会收到风险预警和分析报告。当然,你也可以说,财务总监们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可能更模糊了。
(二)业务创新。以信用证(属于贸易融资)为例,信用证
作为一种结算方式是交易银行一大业务,然而由于其单据传递繁琐,审单规则繁多,无理拒付时有发生,在很多国家使用率已经下降。然而,信用证又是几乎唯一能平衡进出口利益的结算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国际商会近年推出了BPO(BANKING PAYMENT OBLIGATION) ,与传统“单单一致”,“单证相符”不同,BPO 是“数据流匹配”下的付款责任。进出口双方将关键数据(如货物描述,装船期等信息)通过银行系统进行匹配,一旦匹配,则进口地银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这大大简化传统单证业务的操作模式,加速企业资金流转,提高银行供应链融资等贸易融资的服务效率。
对于交易银行领域的创新,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状态,以保
证有市场机会时,能够有充分的准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第四节 农行交易银行的战略分析
一、农行交易银行的S P A C E 矩阵分析
首先我们通过SPACE 矩阵分析来了解我行交易银行采用哪种
发展策略较为有利。
农业银行交易银行战略的SPACE 矩阵分析
(一)农行与其他中资银行的竞争
由于包括我行在内的大多数国内行对于交易银行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未从战略高度对交易银行进行全面部署和整合,各行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因此我行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产业优势方面,交易银行可挖掘机会很多,优势明显。因此基本上可以将农行和中资银行的竞争划为进取和竞争象限;从财务优势上来看,农行近几年进步明显,但是和个别中资大行比起来,仍有提高的潜力。从环境稳定性来看,民营银行入闸,金融体系进一步开放,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基于此,农行在与其他中资银行竞争中面临的状态,可以归在“竞争”象限。
(二)农行与全球外资银行的竞争
比起外资银行,农行发展交易银行的优势是网点覆盖面广,
本土客户规模大,劣势是相对较少的全球银行服务经验(包括清
算,全球现金管理,市场咨询,衍生品),因此,随着我国对外金融开放以及利率市场化越来越深入,外资银行对于本土客户的渗透将会加剧,在金融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中资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我行的优势会逐渐减少。从财务优势上来看,虽然农行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资本实力已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和全球主流外资银行相比,主要依赖负债经营,ROA 等关键指标相对落后,且利差缩小后,形势将更加严峻;在环境稳定性方面,未来几年预计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节点,各项改革措施预计陆续出台,外部变化在加剧。基于以上判断和分析,农行在与全球主流外资银行竞争中可能面对的状态,仍然处在“竞争”象限。
综上所述,无论对主流的本土中资银行还是对外资银行的交易银行竞争,农行基本都在“竞争”象限。在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资银行将服务越来越多的国际大企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将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作为“竞争”象限的参与者,应该采取竞争性战略,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等。
第五节 农行交易银行竞争性战略建议
根据我行的实际情况,利用SWOT 矩阵分析方法,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根据上述SWOT 分析结果,我行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纬度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推进交易银行的发展,建议如下:
一、对内策略
(一)顶层设计
由于 GTB 涵盖范围广,银行难以对客户、产品、地域,特别是与其他业务板块的关系等方面准确定位,组织结构划分也不易清晰。建议首先对 GTB 在集团层面进行战略研究,明确其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顶层设计涉及到以下两个关键点:
1. 组织架构
加快组织架构的整合以及建立交易银行发展的组织结构是实现客户一体化服务的关键,外资银行之所以在交易银行建设中取
得成功是因为搭建了一个可以使运作效率最大化的组织架构。在构建交易银行的组织架构时,需要考虑哪些职能部门可以纳入到交易银行的建设范畴,哪些职能部门可以放在交易银行建设的前端位置,哪些部门处于中台或后台位置。在确定交易银行涉及部门后,在资源整合中,可以采用物理整合和虚拟整合两种方式。前者如德意志银行,单独成立GTB 部门,GTB 负责关于交易银行的所有产品设计,客户营销。该策略的优势是整合最彻底,对GTB 推动最有效率。缺点是初期整合成本太高,涉及到大规模人事调整,智力支持很难跟上。另一种方式是虚拟业务线,以矩阵式的组织方式横跨多个产品线和区域组织,该方案优势是整合成本很小,缺点是由于各部门条线考核相对独立,业务上,利益分配上,是否能无缝衔接是一个问题。对于我行目前的架构,若采用第一种方式,可以采用“试点”方式,给试点行一定权限,尝试物理整合业务线,根据试点效果来决定是否推广。若采用第二种方式,需要有较高层次,且了解交易银行业务的部门负责交易银行整体板块,当涉及到客户整体服务,能直接协调各部门进行产品设计,提供服务。
2. 考核体系
交易银行的本质是资源整合,若既保持现有架构又要整合资源,则需要适当调整考核体系,以客户整体营销为考核方向,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叉营销。例如,将现金管理和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融合从而整合客户上下游产业需求,协助供应链核心客户
建立供应链资金运作通道,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供应链综合金融平台。又比如在现金管理业务中引入顾问咨询等投行服务,在资金集中归集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资金运作,提高收益降低运作成本。
(二)人才建设
就银行业来说,决定银行能够最终胜出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在交易银行方面,由于外资银行起步较早,与其相比我行有一定的差距。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 中后台人才的前移
目前,由于交易银行的发展,在将传统支付清算的后台的位置前移,以更贴近客户,清算平台由于业务处理的扁平化(如客户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开证等),也需要更了解市场,因此,对于支付清算及现金管理部门,可以适当前移,以更贴近客户需求,满足企业个性化的清算需求。
2. 交易银行业务条线人员的交流
由于交易银行涉及到传统银行多条业务线,因此要达到“交易银行”为客户整体服务的需求,需要培养一支“交易银行”队伍,这就需要进行部门人员的轮岗学习,从基础清算业务,中期现金管理,贸易融资,到更高阶的资金托管,外汇交易等,全面了解客户交易需求。通过交易银行跨条线业务人才的培养,可以带动整条业务线的无缝对接,达到整合资源,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
(三)海外布局
交易银行之所以在很多银行称为“全球交易银行”(GLOBAL TRANSACTION BANKING),是因为跨国企业往往对现金管理,贸易融资会有更高的要求,需要银行提供跨渠道、跨区域、跨国和跨币种的“一条龙”综合服务,因此,增强我行在海外的布局,发展离岸业务,并通过离岸业务打造交易银行全球服务平台是必要策略。在增加海外布局的同时,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交易银行海外平台工作:
1. 服务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在不同地区提供整体的流动性和资本解决方案。当中资企业客户进入新的市场的时候,他们对银行提供一体化的流动性和资本解决方案的需求会增加。通过境内外联动,为企业提供贸易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包括贸易伙伴风险、外汇风险、融资风险,等等。在不同市场和商业伙伴间提供更多整体的融资和流动性解决方案,预测和管理不同业务的现金流及风险。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客户与不同市场的企业开展业务,他们会越来越依赖我们为他们提供专业的管理宏观经济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的服务。
2. 打造境外清算平台。充分利用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积极打造境外人民币清算平台,这在一方面能够节省大量使用他行清算产生的费用,产生可观的手续费收入,并可以获得更多低成本沉淀资金,满足监管要求,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更有效率地进行清算服务。
3. 在打造贸易融资和现金管理平台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从资金流动服务向资本流动服务过渡,为大型跨国高端客户设计资产托管及投资相关产品,朝更高层次的公司业务过渡。
(四)硬件投入
支付清算平台,“大数据”数据挖掘计算机分析需要强大的IT 支持,因此要发展交易银行业务,硬件投入必不可少。据调查,全球主要GTB ,94% 计划在近期内维持或增加对 GTB 的技术投资。银行系统与公司的 ERP 及财务管理系统对接,将成为未来银行提升 GTB 业务的重要基础建设。(来源:张羽青,“平台经济与交易银行实施”,《上海金融》2013年第1期)
二、对外策略
(一)同业关系
在可见的未来,交易银行的业务将面临激烈竞争。一方面,要继续向交易银行先进行靠拢,学习取经,采用适合我行的方式进行战略调整。另一方面,要避免价格竞争,采用差异化的服务来增加客户粘性,可以充分利用我行服务三农的优势,多研究相关交易银行业务,如农产品产业链融资,农户小额应收账款管理等,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我国县域经济的交易银行需求。最后,对交易银行中货币清算行等同业业务,金融机构将成为我们的客户,作为“银行的银行”,协调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非常重要。
(二)监管沟通
随着巴三监管体系的实施,商业银行将面临业务经营的战略
调整,逐步减少息差收入占比,不断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预计央行也将进一步放宽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加强利率、汇率市场化探索。因此,加强与监管沟通,在交易银行业务中寻求政策突破口,进行金融创新;通过与监管的沟通获得更多成立境外全牌照及清算行的机会,将对我行交易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客户关系
首先,GTB 服务的大型公司往往对银行收费较为敏感,加之监管要求银行详尽披露中间业务收费信息,因此需对定价策略仔细斟酌。对该类大型企业的营销,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将客户的客户需求融入到为客户提供的方案中来,即纵向一体化拓展产品和业务的广度与深度。二是直接向客户的客户提供服务方案,即横向一体化拓展客户群体,将客户的客户变成银行自己的客户。这样做的目的是拉长交易银行业务线,通过为供应链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将其变成银行自己的客户,从而不仅能够拓展客户群体,还能防止供应链核心企业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目前国内赤字经济有所控制,资金面整体趋紧,信贷额度、融资条件往往成为公司财务管理更加关注的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把信贷业务与交易银行结合起来营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交易银行强调的是客户整体体验,因此,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交易银行客户经理关注的不再是抵押物,保证人等第二还款来源,而是企业整个资金流,交易流,物流的匹配和流向。这就要求客
户经理在尽职调查环节更细致地走进企业,了解客户需求,根据足够多的信息量来协调跨部门,跨国界资源,提出整体服务方案。
银行业近几年的实践表明,GTB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吸引力,同时又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部分银行已开始业务整合,交易银行的发展已势不可挡,如果我行不能把握住这一机遇,可能会导致现有的市场份额不断受到侵蚀。然而,如果能够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则可以在新一轮的银行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全球的主流银行,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抓住机遇,不断巩固和提升我行在全球主流银行中的地位。
(迪拜分行)
作文六:《机遇与挑战》7000字
编者记
此文章献给所有在康赛监理公司奋斗的同事们,现在监理行业能够长期生存主要是依靠国家政策的需要,不是因为技术能力的高低、公司规模及业绩的突出才能生存到现在。市场竞争是无硝烟的战场,我看没错!就像打仗一样,一个团体要想取得胜利,缴获更多的战利品,就必须团结,就必须确定统一目标,才能达到目的。从事这个行业也有些年了,从最初的莽撞到现在的稳重,我觉得这还不够,远远不够!我知道在公司就职的人员都有不同的想法,为了生活、为了学习、为了闯出一番事业等等不一样的想法。我觉得作为一个人就因该学会担当,就应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常常会有些同事问我:工资发了多少、奖金发了多少、补贴有没有、发福利了没、为什么会没有过节费等问题。我没有回答,也不能回答,因为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我今天该干什么?因为一个人要想出类拔萃,就要脚踏实地,多动脑、多动手、多看有益于自己的东西;就要能屈能伸。此时又让我想起以前学过的一首诗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小的时候母亲就常常对我说,做人要踏实,做事要对得起良心。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也记得很久,在我小的时候我父亲被人在脸上吐了口痰,但父亲什么也没做,只是擦去了痰。小时候只觉得父亲是个懦夫,长大后觉得父亲是个爷们。人的一生曲曲折折很是短暂,为了不在曲折,不再留下遗憾,我决定驱动这生硬的思想,拿起这笨拙的双手,开始敲击着键盘······继··续···往····下·····写······!
机遇与挑战
通过这次我对十八大会议内容的解读,使我感到工作中希望与压力并存。社会要发展,就要改革、就要开放。那么如何改革?如何开放?这是我们瞩目关注的问题。结合本国国情及现今社会发展现状,我认为未来监理行业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跨越。到底是往前跨?还是往后跨?这就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改革和开放。就根据我阅读的大量书籍和网络知识的搜集,对新疆电力发展的条件做简单介绍。新疆是一个资源富集区,据目前粗略统计新疆存在“九大煤田”、“九大风区”、“三大油田”以及“十八条大河”中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能源资源也是新疆重要的优势资源之一,为发展新疆能源工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新疆的开发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新疆的地域特点为:土地辽阔,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
一、目前电力行业面临的问题:
1.电力工程建设无序竞争的局面逐步加剧:电力建设无序发展、重复建设等现象也越加严重,不仅造成小机组大量出现,电厂建设比较集中,配送电区域性小,能耗加重;还间接造成已建成的电网设备闲置,致使全行业电源结构不合理现象难以扭转,发供电成本增加,资源浪费严重。
2.电力建设仓促,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局面未能完全改善:全疆电力工业仍未摆脱依靠煤炭发电的火电系统,发电成本较高,运行经济性较差。设备陈旧,煤耗高,不能保证环保,安全可靠性差。
3.220kV 主网结构还较薄弱:南疆与北疆的差距较大,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区域性扩展,全疆电力系统并网困难,疆内基础建设队伍整体素质差,不能满足建设需要。
4.全疆电网尚未形成统一调度管理:随着地方电网划归新疆电力公司统一管理,新疆电网管理体制混乱的局面得到大大改善,但全疆统一电力市场还远未形成,重复建设和建设闲置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电网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的格局还不完善。
二、根据电力工程建设对监理公司的发展
自1988年国家推行监理制度以来,距今已有25年。在长达25年之久的磨练,可谓是有进步,也有退步。进步的是,目前已逐步扩大了发展规模;退步的是相关政策及制度未能明确,造成市场混乱。以下是公司近几年主要监理的工程(已投产运行和在建的工程):火电工程:
1、新疆天业自备热电厂三期(2×50MW)工程
2、新疆天业自备热电厂四期(4×135MW)工程
3、新疆天业自备热电厂四期(4×135MW)脱硫工程
4、华电新疆昌吉热电二期(2×125MW)工程
5、新疆天业自备热电厂五期(2×300MW)工程
6、华电新疆红雁池发电厂(4×135MW)机组烟气脱硫技改工程;
7、新疆庆华工业园动力系统标段(1×12MW,1×60MW,5×280T/h硫化床锅炉);
8、华电新疆吐鲁番电厂2×135MW机组烟气脱硫技改工程。
9、新疆中泰化学阜康能源有限公司自备热电联产(2×150MW)工程
10、伊犁新天年产20亿Nm3煤制天然气热电站项目
国外输变电工程:
1、塔吉克斯坦国杜尚别500kV 变电站工程
2、塔吉克斯坦国胡占德500kV 变电站工程
3、塔吉克斯坦国列加尔500kV 变电所扩建工程
4、塔吉克斯坦国列加尔—杜尚别500kV 送电线路工程
5、塔吉克斯坦国杜尚别—胡占德500kV 送电线路工程
6、塔吉克斯坦国哈德隆220kV 变电站、罗拉扎尔220kV 变电站工程
7、塔吉克斯坦国罗—哈220kV 线路工程
8、苏丹国110kV 电力线路配套工程
国内输变电工程主要:
1、新疆吐鲁番地区小草湖220kV 输电线路工程
2、奎屯锦江电厂220kV 送出工程
3、华能阜康电厂220kV 送出工程
3、温泉电站至青年农场220kV 输电线路工程
4、吐鲁番地区220kV 交河变改扩建工程
5、哈密东南220kV 开关站工程
6、哈密220kV 变电站增容扩建工程
7、哈密东疆变-东南开关站ⅠⅡ回220kV 线路工程
8、麦盖提220kV 输变电工程
9、康园220kV 输变电工程
10、鄯善城区110kV 输变电工程
11、110kV学府输变电工程
12、乌苏开发区110kV 输变电工程
13、阿克苏哈拉塔110kV 输变电工程
14、博乐石灰窑110kV 输变电工程
15、巴楚黑山变110kV 输变电工程
16、110kV察和特输变电新建工程
17、博湖西海110kV 输变电工程
18、雅特玛斯110kV 输变电工程
19、库车雅克拉110kV 输变电工程
20、且末城南110kV 输变电工程
风电场工程:
1、山西新荣小窑山风电场一期工程(49.5MW)工程
2、甘肃柳园风力发电场(49.5MW)工程
3、新疆塔城玛依塔斯风力发电场一期(49.5MW)工程
4、新疆塔城玛依塔斯风力发电场二期(49.5MW)工程
5、新疆华能托克逊白杨河风电场二期(49.5MW)工程
6、中广核新疆能源公司吉木乃风电场(49.5MW)工程
7、中广核新疆能源公司玛依塔斯风电场(49.5MW)工程
8、粤水电布尔津风电场(49.5MW)工程
光伏发电主要:
1、特变电工工业园区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工程(5MWP)
2、特变电工·水木融城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工程(2MWP)
3、阿克苏舒奇蒙10MWP 光伏电站工程
民用建筑:
1、吐鲁番电业局信息通讯中心办公楼
2、吐鲁番电业局公寓楼装饰改造工程
3、国际城三期1#住宅楼
4、新疆鼎耀商贸有限公司办公大楼工程
就以上情况来看:
1.在我们的主业:电力工程建设中,输变电工程建设监理业务较多;光伏发电(太阳能发电)工程建设的监理业务比较薄弱。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新疆地理特点,结合国家政策。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不断下降并逐步逼近传统发电成本的水平,从而成为具备竞争能力的可再生能源。未来光能发展在新疆地区将占有新能源建设的主导地位。由此可见,这对我们是一个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因为我们直属新疆电力设计院管理,设计院的新能源设计室刚成立没几年,处于成长阶段。对于光伏发电设计上还存在漏洞,根本无法满足需要。为此监理人员必须对光伏发电的原理进行了解,对相应的规范、规程必须熟知,配合设计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在光伏发电中的监理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为将来对光伏发电监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争取在新疆电力建设监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输变电建设的主要条件是,要有电源供应。而新疆目前的电源
主要供应为火电厂;其次为水电站;再次为风力发电站。由于目前的风力发电尚处于发展阶段和空气流动的不可控因素,致使风电站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无法保证。所以未来风力发电的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给我们监理行业发展创造了机会,同时也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看谁能跟上风力发电发展的步伐,谁就更有机会。
3.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对西部开发的重视,根据新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煤炭资源。火电厂的发展将在电力供应起主导作用。目前国家非常重视节能减排,而新疆大小电厂数以百计,能达到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电厂,可谓是寥寥无几。最近几年国家开始要求电厂对烟气进行净化,致使现在电厂建设中产生了脱硫装置。在以后的建设当中,火电厂的经济、环保、节能、高效、智能化控制将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更具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月7日举行的新疆地矿局工作会议上传出信息,已探明的煤炭资源量,可以满足新疆未来100年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新疆发展势在必得,未来火电业发展可望更是热火朝天。所以这给我们监理行业又带来很大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挑战。一个行业的发展当逐步走向顶峰时,伴随它的将是制度改革、技术提高、国家政策改革、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如果我们不及时更新管理模式、思维方式或不能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我们将会被淘汰。
4.根据前面所说的,疆内共有主要河流十八条。但根据新疆地貌情况来看,新疆地貌为“三山夹两盆”。对于水力发电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根据水力发电原理可知,水力发电是靠水位落差的流动来冲击发电机组叶片旋转来进行发电的。目前我见的水力发电有
两种形式:一种就是我们常见的堤坝水电站;还有一种就是凿山取水,在山上打通一条通往上游河道的隧道,在山脚下建一个水电站,利用水的流速发电。但是根据我们公司的监理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监理过水电站,所以对于水电站建设的监理工作比较模糊,在火电厂建设未达到国家预期要求(节能、减排、高效)的标准时,水电站的发展建设仍为重要,可以缓解电力供求的压力。所以,目前监理行业发展和更新监理业务是刻不容缓的,同时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将替代传统的技术和管理。
三、目前监理行业现状:
1、监理取费偏低以及监理行业间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
虽然自1988年就建立了监理制度,但到目前为止监理行业的进入门槛仍然相对较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是很健全和完善,所以造成了现阶段疆内外好多实力不足的小监理企业大量涌入,这些企业经验不足,管理混乱,人才匮乏,在接到监理任务后,便聘请一些没有实际监理工作经验的人员,甚至于临时雇佣新近毕业的学生充当人数进行监理实际工作。工资等相关费用相对较低,所以整体运营费用和单位成本也较低。于是乎,这些监理企业便可以以比市场平均价格和国家规定的监理取费标准更低的标准比例取费。于是监理服务的实际质量必然有所降低。而各个监理企业便在这种“压价-->降低服务质量-->降低服务质量-->压价”的恶性竞争中循环不止,各个监理企业的生存空间被一次一次的压缩。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相距甚远。与企业希望发展壮大的愿望也渐行渐远。
2、产权不明晰:
在监理公司这种企业中,产权不明晰的现象同样存在:现阶段,绝大
部分监理企业皆为各级设计院或建设公司及电力公司的下属(第三产业)单位。比如,我们康赛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名义上是独立于新疆电力设计院之外,但监理公司的高层的聘用、任命仍然由设计院主管领导决定,各项重大的组织变革也严格的受到上级主管领导的控制和监管,监理公司的自主权被严重剥夺。而监理公司和设计院的管理和组织构架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上级设计院的过多干预和控制,严重制约了监理公司的变革和创新。也严重阻扰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监理企业的自主发展之路严重受阻。
3、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和人才储备的不足:
现阶段,由于大量的监理企业的进入,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取得竞争的胜利,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压价”。而这样的取费根本无法维持一家正常监理企业的所有运营费用。于是在收入严重萎缩的情况下,为保证生存,许多监理企业便开始在监理人员身上做文章。要不就是减少实际参与工程管理的监理人数,或者是一个监理工程师分管几个工地,在这方面,总监理工程师这一级的最为严重,许多公司的总监理工程师便是一人挂几个项目的总监;要不就是在监理人员的素质方面做文章,大量聘用刚毕业的,没有什么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从事监理工作,或者聘请一些退了休的老同志担任实际监理工作——使我们现阶段的监理队伍形成老少两极分化的现象。而监理工作是十分注重实际工作经验的一个职业,不仅要求从事实际操作的监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技术水平,能够处理和解决工程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紧急的技术问题,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技术咨询和支持,还要求监理工程师懂得相关的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鉴于施工现场监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劳动强度,这同时也要求
我们的监理工程师能够有足够的体力来适应高强度的施工现场监理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名合格的监理工程师应该是一个体力要求相对较高的技术加管理的复合体。而现阶段,刚毕业的学生显然是无法满足上面的要求的,退休老同志的身体条件又无法满足施工现场高强度作业的需要,监理工作的不到位就可想而知了。
就拿康赛监理公司来说,目前的形势是:人员流动性大,人才严重不足。工资制度不明确,划分不合理,分配制度不完善。
1.目前的招聘人群往往是一些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退休的老员工(电力公司退休人员、电力建设公司退休人员、送变电及电厂退休人员等等)、知识水平不高的施工人员或其它根监理行业无关的人员等等。
2.公司人员培训不到位或不对刚应聘的人员进行培训,造成新的监理人员对工作的认识有错误的理解,认为干监理就是为了:吃、拿、卡、要,混日子;认为施工单位不对自己“意思”,就是施工单位工作没干好;认为施工单位没请自己喝酒吃饭,就是不把监理放在眼里;监理人员这种心态依然是存在的。
3.权责划分不明确,造成项目管理困难。目前,公司人员调动困难,通常会委派总监在当地进行聘用监理人员,尤其是资料员,资料员在整个工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聘用不当,资料员中途辞职,是必给项目管理带来影响,给总监带来工作压力。
4.工资待遇划分不明确,不合理。造成部分监理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现场监理质量不能确保,两极分化严重(老龄化、年轻化),工资待遇差距大,分配不合理。公司认知观念产生错觉,年纪越长,工资越高;年纪越轻,工资越低。
加上出于成本的考虑,我们的绝大多数监理企业并没有把人才培训列入公司的发展战略的高度。仅仅靠社会和政府组织的监理培训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建筑市场对监理需求的增长。还有就是监理行业的整体收入低于其它行业,这也严重的影响了优秀的人才投身监理事业当中来。优秀监理人才的严重不足,严重的妨碍了监理企业的发展,也严重的妨碍了监理行业的整体发展。
4、建设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监理的不信任:
现阶段,许多建设单位(工程发包方)对监理并不是很信任,一是许多建设方对监理的作用认识不足,很多情况下是鉴于国家的强制性规定才不得不聘请监理企业。建设单位在聘请了监理企业以后,对监理却是“实不至名已归”。所以许多监理企业在建设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却微乎其微。认识不足是建设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监理不信任的原因之一,第二就是上面第三点提到的,由于现阶段监理整体素质不是很高,许多监理人员在监理工作中少作为,不作为,无作为或者监理不到位,监理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形同虚设,工程方面的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完全靠工程承包商的自身管理。甚至有的监理人员在工程中玩忽职守,利用职权牟取私利,伤害工程建设单位的利益和工程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建设单位明显觉得自己出了钱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取得反效果,觉得付出的代价不值。对监理的不信任便也更甚。顾客群体的不支持也在某种意义上严重制约了监理企业的发展。
5、监理企业的业务范围过于单一:
现阶段,我国的监理企业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仅少部分涉足工程建设设计阶段。而所谓的工程项目全程管理在我国的监理
行业,基本没有。监理企业的业务范围的单一,容易造成人才的需求渠道相对狭窄,不利于人才的吸收与培养。业务范围的单一,也容易造成利润来源的相对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明显减弱。这也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监理企业发展和壮大。
以上五点便是制约现阶段监理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加上很多监理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相对于其它的行业比较低,公司总部对各地监理部的监管处于被动状态,各地监理部的管理以及对监理部行政命令的执行完全依靠各地监理部总监理工程师的个人工作能力和职业操守。各地监理部形成了相对于公司总部的以总监为首的分据割地。监理企业总部对各地监理部的监管不得力也是制约监理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监理行业的长足发展,需要监理行业规范的大前提,需要明晰的产权变革,需要切实的改变监理行业的大环境,需要充实的人才储备和卓越的监理企业品牌,更需要我们监理人长期不懈的努力。长城不是一日建成的,监理行业的真正作大作强需要我们每一个监理人每次的踏实工作,需要我们共同克服困难,需要我们监理人携手共同的努力。
未来,是值得我们期待的,到底是让我们期待机遇?还是期待挑战?还是对于挑战望而却步?这都值得我们深思,这都值得我们探讨。
(编者注:本文的编写不代表公司、不代表项目部,仅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2013年1月8日
张开云
作文七:《机遇与挑战并存》1100字
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节能低碳政府开发商适用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宜居住宅和宏大公共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生态环境产生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建筑行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业内人士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此形势下,人类提出了绿色建筑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领域,发展绿色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主导趋势。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如何使有限的资源满足当前如此之快的城市建设速度,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绿色建筑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道路,既有诸多机遇,也充满了挑战。
1 正确认识绿色建筑
1.1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
想要使绿色建筑在中国健康发展下去,很有必要重新正确认识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1.2绿色建筑的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
作文八:《机遇与挑战)》2700字
机遇与挑战: ?
?
?
? 规模大、节能减排措施好的企业将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提高全行业的技术水平是多晶硅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主动延长产业链也是多晶硅行业调整结构的重要方向 从长远看,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市场数据:
?
? 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 产业链可以使光伏电池的生产成本降低5%,毛利率达到15%
多晶硅—光伏—太阳能发电,前景美好的产业链。
然而,产业链终端的光伏发电市场刚刚启动,作为原料的多晶硅产业却已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名单。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达8万吨。
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扩张过快的问题,多晶硅行业调结构的方向在哪?
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小项目,“洗牌”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尽管太阳能光伏是新能源,但其原料多晶硅的生产过程却是高能耗、高污染。据了解,生产多晶硅会产生四氯化硅等剧毒污染物,同时,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而我国太阳能电池98%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紧缺的能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立时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新能源投资与发展国际峰会”上介绍,近年来,一些规模较大的新建多晶硅项目,通过设备和技术的投入,有效减少了污染和排放,但许多盲目投资建设的小项目技术水平低,能耗和污染高。多晶硅行业“过剩”的主要是这些低水平的产能,调结构的重点也应该针对规模小、排放不达标的小企业、小项目。
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新建多晶硅项目的规模、占地,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和能耗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政策门槛的提高,必然引发行业的“洗牌”,一批达不到标准的小项目将会被淘汰。
“这对行业健康发展是好事,对我们也是好事。”天威四川硅业李忠总经理说。
记者在位于成都市新津县的天威四川硅业看到,投入巨资建设的完备的资源循环利用设备格外显眼。据李忠介绍,在天威硅业,四氯化硅回收利用率达到 99%,剩下的1%也通过碱液综合,作为配套渣厂的生产原料,几乎全部消化。同时还建设了国内多晶硅企业首套热能综合利用设备,将废热转化为生产用的蒸汽,可节约20%的天然气,综合电耗进一步降低至180千瓦时/千克左右。节能减排的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若干意见》的要求。
李忠认为,近几年在多晶硅投资热潮带动下,各地建设的几百吨甚至几十吨产能的小项目,大多没有实力投资建设高水平的环保和循环利用设备,因而成本也低,导致无序竞争。随着限制政策落实,天威硅业这样规模大、节能减排措施好的企业将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
质低价高导致抗风险能力差,加大研发投入是唯一选择
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也是我国多晶硅行业面临的一个大难题。闻立时院士告诉记者,现在我国企业普遍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等生产技术,相比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还有较大差距。
技术劣势带来过高的生产成本。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在70—100美元/公斤,而技术领先的欧美企业,生产成本仅为25—30美元/公斤。国际市场多晶硅价格从最高的450美元/公斤左右,“跳水”至如今的60美元/公斤左右,当欧美企业仍有高额利润可赚时,我国多晶硅企业已经难以承受价格波动风险,全行业遭到巨大打击,一批项目刚刚投产,就面临生存困境。
虽然多晶硅产能过剩,但由于生产工艺成熟度和稳定性差,我国许多光伏企业却“不敢”购买国内的多晶硅产品,还大量依赖进口。
提高全行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综合竞争力,是多晶硅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对先进多晶硅生产技术严格封锁,加大研发投入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对此,《若干意见》已提出,支持节能环保太阳能级多晶硅技术开发,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认为,目前我国对多晶硅领域的科研投入与国外相比差距
较大,政策落地的关键,还是需要政府和企业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
从原料到光伏,延长产业链以降本增效
《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多晶硅生产企业与下游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延伸产业链。石定寰认为,主动延长产业链有利于多晶硅企业降低成本、共担风险,也是多晶硅行业调整结构的重要方向。
通过投资建设和兼并重组,一些大企业已经开始打造“每一环都很强的产业链”,并且初见收获。
以天威为例。在与天威硅业所在地相邻的双流县,天威集团投资控股的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天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目前年产能达到120兆瓦/年。距离很近又同属天威集团的天威四川硅业,自然成为天威新能源原料供应商的首选。
天威集团总经理助理郭爱华告诉记者,到2015年左右,天威新能源的光伏电池将至少达到1000兆瓦/年的产能,每年需要原料多晶硅7500吨。“到那时,天威硅业会成为天威新能源最重要的原料保障。而新能源也将成为硅业最稳定的下游企业。”
天威很早就开始千方百计参股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目前,从原料、组建到光伏电池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垂直产业链的降低成本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据估算,产业链可以使光伏电池的生产成本降低5%,毛利率达到15%。在目前平均毛利率不足10%的光伏行业,这是相当可观的。
理性看待产能过剩,合理的上网电价成为启动国内需求关键
“多晶硅产能过剩只是暂时的相对过剩。”石定寰表示,当前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必然趋势。从长远看,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此外,对多晶硅产业数字上的“过剩”应当理性分析。目前在建的8万吨产能更多是设计产能,真正达产,需要5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
业界普遍认为,如何尽快启动庞大的国内光伏市场,将成为多晶硅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我国陆续实施了“金太阳工程”和“太阳能屋顶计划”等针对太阳能光伏行业的财政支持计划,这些措施有力拉动了国内需求。近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做好“金太阳”示范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将安排 294个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初步测算工程总投资近200亿元。
“仅仅有财政的支持并不够,电站建了但不发电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会长姚兵认为,要从根本上启动国内市场,关键还是要落实上网电价政策。
“欧洲市场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多数国家都实施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政策。”姚兵介绍,我国正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当务之急是如何按照“合理成本”加上“合理利润”来确定上网电价。
“一旦太阳能发电项目能盈利,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会大增。光伏产业的国内需求被激发出来,产能得以消化,企业也会更加主动提升技术水平,整个产业链都能健康发展。”天威集团总经理丁强告诉记者。
作文九:《挑战与机遇》6300字
作者:袁士槟
外交学院学报 1995年10期
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
联合国已经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的路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50年仅仅是瞬间。但对联合国这样一个国际组织来说,半个世纪的世事变迁使它历经磨难,它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国际组织了。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它议论纷纷。褒者有之,贬者亦有之。现在,有必要对它的功过略作回顾,也更有必要为它作一前瞻。
在世界被冷战阴霾笼罩的年代,联合国深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明争暗斗之害。在此期间,世界上发生大大小小暴力冲突与战争数百起,诸如中东地区的战争时起时伏,越南战争旷日持久,刚果战争虽系局部战争却最明显地记下了两个超级大国在非洲地区残酷争夺的烙印。在所有这些冲突中,联合国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在朝鲜战争时,联合国甚至作出过诬蔑我国的决议。凡此种种曾令世上许多对联合国寄以深切期望的爱好和平人士深为失望和忧虑。但如果我们透过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种种矛盾现象,辩证地观察问题,可以说,联合国作为国际旧秩序——雅尔塔体制的产物,它的这种命运是无法逃避的。
从另一方面看,即使在旧的世界格局中,联合国也并非毫无作为。其他领域暂且不说,仅在和平与安全领域内,远者如推进非殖民化进程,调解印度与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争端而引发的冲突,制止英法入侵苏伊士运河战争;近者如两伊战争的调停,柬埔寨战争的和平解决,阿富汗战争的斡旋,纳米比亚的独立和中美洲的和平进程等等,无不有联合国的积极参与,平息了不少本来会爆发成旷日持久战争的火焰。联合国蓝盔部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爆发世界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是世界并不安宁,原有的国际矛盾和冲突并未消失,曾为旧体制束缚的各类矛盾和冲突又相继并发出来,其中尤以原苏联东欧地区的民族矛盾最为突出,非洲地区的民族以及部落之间的冲突也随之而起。这些矛盾与冲突不仅使一些主权国家面临分裂的危险,而且危及地区安全,甚至世界和平。在这种形势下,世界人民对联合国的期望值大大升高。不仅在涉及世界和平及安全问题上,而且在经济以及环境、人口和禁毒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上,世界人民企盼联合国能发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大的作用。国际社会的这种期望在世界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应该说是十分自然的。对联合国来说,这一形势和期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然而,联合国毕竟是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的权力结构的基础上,因此,它必然存在不少难以适应当前世界形势的地方。1992年初,埃及原副总理兼外长布特罗斯·加利当选为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后,大刀阔斧地改组了机构臃肿的秘书处,精简了部分高层官员,并应会员国的要求先后提出了《和平纲领》和《经济发展纲领》,但联合国内部的机制、结构等问题却远未解决(当然,也不是秘书长一人能解决的)。两个纲领也有待取得各国政府的共识。在联合国面临的纷繁复杂的众多问题中,有些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这些问题处理得好坏对世界形势和联合国本身的前途都是影响深远的。试列举如下:
一、维持和平行动
早在1992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就在他题为《和平纲领:预防外交、建立和平与维持和平》的报告中从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的高度,雄心勃勃地表示,联合国应开展预防性外交,要全面介入地区性冲突,并把冲突消灭在襁褓之中。为此,加利认为,在必要时联合国应使用强制性手段,诸如经济制裁,甚至武力来迫使有关国家实现和平。他还建议成立一支由联合国秘书长领导的联合国常备维持和平部队,并设立一个维持和平的周转基金,目的是对世界各地发生的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作出快速反应,并迅速予以扑灭。
应该说,他的用心是良好的。但随着维和行动的扩展,“武力制裁”增多,人们已听到了对维和行动的抱怨和忧虑。有人认为:“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已经遭到失败。……维和行动正处在十字路口,已经到了改弦更张的时候。”①还有人认为,“自1992年以来,联合国干预一系列内部斗争或种族斗争,结果往往只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导致外交上的挫折和集体蒙受耻辱。”②
为什么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维和行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竟至如此一落千丈?关键在于维和行动缺乏严格的规范化,即维和行动本身的机制问题尚未解决。
维和行动存在至今已40余年,但其宗旨、作用及组成却一直没有明确界定,因而在实践中带有许多随意性。这一行动的确切含意在联合国新闻部出版的《蓝盔》一书中是这么说的:维持和平行动是“联合国从事的,用来在冲突地区协助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和安全。它有军事人员参与,但无强制执行的权力。这些行动是自愿的,并以同意与合作为基础。它们不以武力来达到目的,与《宪章》42条的‘强制行动’有别。”据说,这一定义仅是联合国一位秘书长制订的。时至今日,这一基本宗旨无论是范围、内容和性质都已被突破。在索马里,担任维和任务的美军曾企图以武力来达到目的,结果维和部队有130多人丧生。索马里交战双方都未曾同意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因此很难要求他们合作。最后联合国不得不撤走其驻索部队。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为了保护2500名蓝盔部队的安全撤离,联合国又不得不派遣1800名美国士兵和300名意大利士兵登陆索马里,而这些士兵本身又受到载有7000名官兵的18艘军舰的保护。③在维和部队撤离后,索马里重又陷入混乱状态。在波黑,联合国的蓝盔部队从人道主义的考虑出发,建立了“保护区”、“安全区”和“禁飞区”等等,运送了大批食品、衣物和医疗用品等救济物资,在保护居民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马其顿,联合国首次尝试了预防性部署。但由于该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交战方的不合作态度,安理会又在1992年8月通过决议,授权联合国维和部队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运送物资。1993年6月又进一步通过了维和部队可以“使用武力”对付对安全区的攻击,从而也突破了“不强制执行”的原则。此外,无论是索马里、卢旺达或海地,严格说来均非“国际”和平问题,而是一国范围内的民族或派别斗争。
维和行动现在在名称上五花八门,如核查团,选举观察团,公民投票特派团,甚至有过渡时期权力机构(如柬埔寨)。这些行动不仅承担防止地区冲突的作用,有的还在解决内战后负责监督一个主权国家的大选工作。令人担忧的是维和行动中使用武力强制执行的情况也在增加,动用坦克等重武器介入战斗已不是个别例子。蓝盔部队的中立性质常常受到质疑,“同意与合作的基础”因而被削弱。总之,维和行动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其性质已逐步改变。
近一、二年,维和行动中又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由一些大国以人道主义或恢复民主等名义来包揽平息一些会员国国内的冲突,如美国在海地,俄罗斯在格鲁吉亚,法国在卢旺达的干预行动。对于这些行动,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奥尔布赖特大使称之为“由各势力范围负责的维和行动”。④对于这种大国以联合国的名义进行的“后院干涉”行动是否符合国际行为准则是值得探究的,至少在目前尚未取得国际社会的共识。
维和行动耗资巨大,且范围不断扩大,活动急剧增加。目前维和部队已达8万人,分布在17个国家服役。这一方面是由于冷战后世界形势动荡,国际和一国内冲突的不断增加所致;同时,维和行动缺乏明确规范,定义模糊,无明确章程可循,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联合国迫切需要一套明确的、符合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切实可行的维和机制,其中包括任务、结构和行动原则,以及部队的指挥权和军事活动内容等等。
二、经济社会领域的问题
进入90年代,在经济、社会领域,诸多问题矛盾加剧,国际社会正向联合国系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宪章》确定联合国的两大任务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及“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但是长期以来,冷战不仅形成东西方对峙的政治关系,同时也影响着南北的经济关系。北方发达国家的利己主义和缺乏政治诚意是使世界经济秩序长期陷于不公正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从60年代开始,联合国连续制定了4个“联合国发展十年”纲要;1970年还通过了“国际发展战略”;1974年春又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但是所有这些计划和纲领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1970年,联合国即通过决议,规定发达国家必须以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援助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同世界军费开支相比并不大。遗憾的是0.7%这一目标不但从未达到,近年来甚至下降。1992-1993年度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指标已从前几年占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0.38%下降至0.33%。⑤联合国经社系统还有其他许多良好的发展蓝图,但大多被发达国家政府束之高阁了。
目前,债务、资金流向、出口的初级商品价格和贸易等问题继续困扰着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同时,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基础的世界性经济大发展的趋势已呈现眼前。对各国来说,振兴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必由之路。如果国际社会继续无视一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苦于经济的负增长和难以偿还的沉重债务,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构成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正如第49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指出的:“和平与发展这两个目标是紧密不可分和相互依存的。”⑥联合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该认识到,发展不足和全球性的贫富悬殊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更深层次原因。南北问题现在从地缘意义上已具有了全球性质。因此必须从这种战略性的高度来审视世界的经济社会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建立可行的多边发展体系,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从而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利秘书长在最近一份关于发展纲领的建议报告中指出:“应当以公平的方式把最贫穷、资源最匮乏的国家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发达国家应当逐步增加官方发展援助(ODA)。国际社会必须设法解决20年来阻挠发展工作的债务问题,适当并永久地减少正实行改革但处于债务危机中国家的债务负担。”这一看法是十分有见地的。当然,作为发展中国家本身也应确立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发展战略。
与经济问题密切相关的还有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社会进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⑦无论是发达或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各种形式的社会问题。就前者来说,失业、吸毒、犯罪和两极分化始终困扰他们;就后者来说,除最主要的贫困外,还有与此相关连的环境恶化、人口膨胀、教育不足和难民等问题。联合国在这些问题上为国际社会做了不少工作,如在环境保护、人口等问题都召开过全球性的会议,制订了行动纲领。今年3月6日至12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首脑会议的形式来讨论解决各国共同的和特有的社会问题。其主题是消除贫困,增加就业和社会和睦。这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关键问题。会议宣言大致上揭示了各种社会问题内在的和结构上的原因。会议还拟订了《行动纲领》。
虽然联合国曾在改善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长期以来,它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全问题疲于奔命,相对地疏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今后的关键是联合国如何来实现这次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制定的目标。由于会议的宣言及《行动纲领》对联合国的成员国来说并无法律约束,因此它们存在着流于一纸空文的危险。所以重要的是联合国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创造适当的政治、经济环境,制定相应的规范,包括对本身机制的改革以落实《行动纲领》中的各项措施。国际社会曾提出过不少改革经社系统机构与机制的建议,现在已经到了严肃思考的时候了。
三、联合国的改革
这是对联合国今后的运作具有关键意义的举措,特别是安全理事会的改革。如果说在几年前还有人怀疑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现在它已被广泛接受,并被认为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的发展与合作,完善其本身机制的必要步骤。国际社会普遍要求增加安理会成员,使之更有代表性并加强透明度。尽管尚有个别大国对安理会的改革吞吞吐吐,虽不说“反对改革”,但想维持现状的意愿溢于言表。不过改革的趋势已无法阻挡,增加若干个某种形式的常任理事国呼声较高。争论的焦点将是增加何种形式的常任理事国,以及由谁来出任的问题。这一改革涉及各国的重大利益,矛盾错综复杂,要达成妥协必有一番艰苦的较量。根据《联合国宪章》,凡是重要问题的决议要取得联合国三分之二多数成员国的同意,安理会讨论的重要问题必须取得五个常任国的一致赞同。因此改革要取得成功,既要有大国的政治诚意,包括严肃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愿,注意地域平衡,也要有普遍广泛的互谅互让的协商精神。而这一切只能在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四、国家主权问题
国家主权本不应该成为一个争论的话题。它是国际政治和国际交往中的基础。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联合国宪章》所要求的。在国际政治中,最基本的国际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联合国大会中一国一票的表决制度也体现了这种主权平等的原则。
但在国际形势突变的情况下,有两种发展影响着人们对“国家主权”问题的思考:
(1)在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各类矛盾,例如民族的、宗教的、种族的以及政治、经济的矛盾都在加剧。东西方对立集团的消失,使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绪上升,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有助于“国家主权”意识的上升;但同时一些地区,如前苏联及东欧地区,民族分离主义的衍生又冲击着国家主权概念,形成一些国家解体以及一些地区的民族和教派冲突。在这些矛盾冲突中,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力图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并利用联合国的旗号为其利益服务。近年来,在安理会处理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冲突的问题上,我们依稀可见霸权主义和“势力范围”等旧的世界秩序的影子。这类理论和实践对联合国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目前世界上层出不穷的问题,许多具有共性,并已超越一国的边界范围,成为数国或全球性的问题,不是一国的主权能全部解决的。其中如:地球环境的恶化,人口的猛增,爱滋病的蔓延,毒品在世界范围的泛滥,跨越国家的犯罪,甚至一国内部民族之间的残杀会导致大量难民流入邻国,形成移民潮等等。另一方面,世界的科技革命使“信息高速公路”这样极为复杂的工程有在不远的将来向全球推进的趋势;世界市场正在形成和扩展,全球经济越来越互相依存。凡此种种使作为国际法主体的主权国家的利益越来越呈现相互交叉性。在国际事务日趋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如何在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指导下,使发展中的中、小国家既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又迅速进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潮,这是联合国面临的又一项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在迎接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国际社会正在为迎接联合国50周年准备着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使联合国更加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使它能更好地为人类的福利而工作。当前国际政治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网络和生态环境的全球化是客观存在。这些必将进一步加强联合国在全球的作用。但联合国本身也必须不断完善自己,使之充满生机,真正成为一个为全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注释:
① 见《处在十字路口的联合国维和行动》,载《世界发展趋势》,第13页,新华社出版。
② 英国《卫报》,1994年6月4日。
③ 材料来自法国《费加罗报》1995年2月28日文章:《索马里:灾难的代价》。
④⑥ 原载法国《世界报》1994年9月21日。
⑤ 引自第49届联大主席阿马拉·埃西在49届联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⑦ 联合国社会发展首脑会议文件。
作文十:《挑战与机遇并存—》7800字
挑战与机遇并存
——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摘要:全球化的发展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在的世界。全球化是一个进步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历程,它对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机遇,同时又是挑战。面对全球化浪潮,广大发展中国家要趋利避害,积极发展自身。
关键词: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挑战;机遇
一,全球化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一般说来,全球化是指15世纪以来以资本扩张与科技革命的交互影响为根本动力和基础,以世界各地域、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领域日益加强的交往与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多样性文化(广义的)样式逐渐趋于共性化为标志的全球整体化、依存化的状态和趋势。全球化的实质是人类从以往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隔的原始闭关自守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变迁过程,也即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由以往的地域、民族、国家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从内容上看,全球化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交通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市场经济全球化、知识技术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国际性社会问题解决的全球化等等。可见,全球化表现渗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乃至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或领域,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多维性的系统整体。总之,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的历史进程和客观现象,就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化、互联化、依存化。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对全球化本质就早有论述。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
性的了。”1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实质上同样涉及全球化的本质内容。**在1935年也曾指出:“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之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了。”2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都没有明确使用“全球化”这一词汇,但其论述中的“世界性”、“联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了”,均涉及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说的全球化的本质内涵。
十九世纪后半叶,远洋轮船、铁路、电报和苏伊士运河等的出现和开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幅度提高关税,标志着世界进入一个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严格限制资本活动的时期。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也阻止了世界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后的50—60年代以来,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异军突起,老殖民主义体系土崩瓦解,旧有的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甚至发生了逆转。此后,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苏联的演变和中美关系的松动,特别是起始于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大加强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使经济全球化势头重新显现并逐步高涨。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后,西方发达国家认为共产主义已在全球最终失败、资本主义在全球最终胜利,以为多年梦寐以求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指日可待。同时,高新技术、交通和通讯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创新。生产、信息、贸易、投资、金融、服务、消费等日益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数以亿万美元计的贸易、投资、金融业务可以在瞬间之内完成。在这一背景下,各个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世界经济全球化成为了一股强劲的浪潮。同时,随着社会各方面的日益跨国化和全球化,人类社会进入了相互依存的时代,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全球化的发展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在的世界。
在经济方面,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表现出的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世界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跨国公司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当今世界,大约90%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国的金融活动超越国界日渐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国家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在政治方面,全球化发展在政治领域的主要影响有:各国政府之间沟通与合作的加强,世界各国在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世界各国相继在人口问题、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等问题上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国际政治民主化将会成为调整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目标;抵制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将成为大国关系调整中所遇到的一项不可避免的长期任务。简而言之,世界的经济政治及文化应该在多元中求共存求发展,通过国家之间不断的沟通和磨合慢慢形 成互相理解与尊重,互相提高与促进,形成一种“和而不同”并且“互利互惠”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不断加深,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时,受到的外部影响变得越来越多了;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形成了一种纵横交错的关联和制约关系。目前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并未改变,“一超”指的是美国,而“多强”则指的指的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但是,新兴国家在国际舞台中日益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在文化方面,全球化发展在文化领域的主要影响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正在逐步的加强,各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的正在空前加深,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相同,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存在变迁的同时,肯定会相应地发生社会意识或观念形态的变更。表现如全球社会价值观呈现趋同性;某些文化霸权主义现象的产生;电子媒介成为了国际传媒舆论斗争的主要 工具。通过这个方式,西方传媒可以更加轻易地进入任何国家,对其他国家的舆论宣传指手画脚。也因此,各个国家的主权和政局稳定面临着更多的外部力量的
影响甚至是破坏。
三,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的利弊
全球化所引起或带来的问题就像一把双刃剑的两面。它是一个进步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历程,对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机遇,同时又是挑战。
全球化既是人类辉煌业绩的记录,同时也是全球性问题等负面效应产生和尖锐化的过程。就正面效应而言,全球化加强了各国经济的交流与互补,实现了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在总体上促进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福利的改善;推动了各国在政治生活中的对话与合作,为克服民族国家的局限,解决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某种政治机制和可供选择的途径;促进了文化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而且培育着更为博大、更为理性、更为丰富的文化观念。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进程,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最终赶上发达国家提供了良机;先进文明对世界的渗透,高科技对全球的辐射等等。就其负面效应而言,全球化导致了对国家主权的侵蚀。伴随全球化进程,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国家和民族主权都受到挑战并不同程度地被削弱;全球化在一定时期会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与矛盾。当代的全球化是在南北差距加大、南北冲突尖锐的现实中进行的;全球化加大了各国发展的脆弱性。由于全球化导致了相互依存,所以一国发生的冲突与危机很容易波及他国乃至整个世界,从而带来国家政治安全问题;全球化也会引起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尤其是信息全球化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导致殖民文化入侵、高雅文化消失、庸俗文化泛滥、人文科学陷入窘境等等。此外,全球化还加剧了全球性问题,这无疑为各国的发展设置了新障碍。我们揭示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并不是要否定和阻止全球化进程,而是力图使全球化的进程能够较为顺畅,减少阻力和痛苦,避免整个人类在全球化进程中付出巨大的代价。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本身竞争力较弱,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风险的加大。事实证明,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全是福音,它更意味着风险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及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挑战,一旦不慎,将会为全球化付出沉重的代价。
1,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夺,进一步扩大世界贫富差距。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引导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他们平等竞争的旗号下事实上掩藏着其经济、金融霸权主义和技术霸权主义的目的。西方发达国家运用其经济霸权压榨发展中国家,并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这些严重的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主权的维护和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形式上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完全平等的。但事实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两者无论是在历史前提下还是在现实条件中都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这两者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平等关系还表现为发展中显现出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发达国家始终占据着经济竞争中的主动地位和垄断优势,发展中国家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发展中国家为应对各种经济竞争的压力,出于无奈放宽限制和提出各种优惠政策,甚至是接受发达国家提出的相关苛刻条件。这样不平等的发展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发展艰难和步履缓慢,逐渐加剧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的手中。在激励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强者越强,弱者越弱,“马太效应”表现得日益明显。“在全世界人口中有28亿的人的每天的收入少于2美元,有10多亿人每天的收入少于1美元”。3根据联合国统计,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10年前是36个,而现在增加到48个。而造成以上这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位不平等、利益分配不均衡。正如由全球状况论坛撰写的一份关于经济全球化影响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全球60亿人,其趋势锐不可挡,但经济全球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地区发展边缘化和贫困的消极影响。并非所有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平等地受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大批人在日渐严重的边缘化中被世界经济发展与进步抛到了后面。
2,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及公民的国家认同感。
国家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处理自己国家的内外事务和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固有的权利,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一个特殊属性。传统的国家观念包括主权观念及国家运行机制都受到了全球化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侯石:《一台极度倾斜的天平》,《半月谈》(内部)1999年第8期。
首先,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国家主权是国家基本权利的基础,它是独立的,是不附属于其它任何国内外权力的绝对的国家权利。经济全球化既影响着经济领域等其它社会生活领域,也改变着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过去那种不服从任何条件或限制、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绝对主权是不可能存在的。在如今的国际社会主权常常意味着不仅仅是对本国的独立自主权力,同时它还意味着对他国主权的尊重以及在国际合作中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其次,国家权力的分散与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不断加深,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时,受到的外部影响变得越来越多了。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形成了一种纵横交错的关联和制约关系。过去那种对内政、外交和军事等享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国家主权在当今国际环境下不复存在。国际组织对全球各地区事务的日趋广泛的影响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例如联合国所派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机构掌握的权力可以远远的超过当地政府和各派别的力量;跨国公司通过其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甚至能影响东道国的政府决策等。
全球化的浪潮丰富了公民身份的内涵,但资本的无限制扩张和国家与公共领域的衰落造成了公民权的实质性萎缩,减弱了公民对权利和社会福利的稳定的预期,从而也降低了参与公共生活的稳定性预期,削弱了公民国家认同生成的生态基础。国家认同削弱的同时是亚国家共同体认同和全球意识强化,横向上双重公民身份出现;纵向上形成亚国家公民身份(如联邦公民)和超国家公民身份(如欧盟公民),甚而“世界公民”的观念。公民在身份内容上、身份结构上的角色困难,使公民难以确认自己所属的单一共同体并对之心怀归属感。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首先应该是加强对国家主权的控制,防范国家主权风险。积极主动的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家利益。与西方霸权做抗争,维护新兴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的国家利益与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3,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意识西化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出现。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凭借其“先发展”的优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多种方式威胁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电子媒介成为了国际传媒舆论斗争的主要工具。通过这个方式,西方传媒可以更加轻易地进入任何国家,对其他国家的舆论宣传指手画脚。也因此,各个国家的主权和政局稳定面临着更多的外部力量的影响甚至是破坏。
文化和意识形态必须有载体,如报刊、书籍、电脑软件、电影、电视台和互联网等,而这些载体是需要巨额投资的。美国有对外进行思想文化宣传的强大的资源和工具,特别是高功率、高覆盖率的广播和卫星电视使世界变小,数亿人在同一时间享受同一个重要新闻信息,并产生交流和互动。这种时空上的同时性和同位性,使强大的西方传媒舆论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影响、干扰其他民族的舆论和情绪,甚至破坏一个国家的政局稳定。在因特网上占支配地位的当然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另外,当今世界各地的娱乐界充斥着美国制造的产品,流行文化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行业,1996年美国软件和娱乐产品在国际上的销售额高达602亿美元,超过该国其他任何行业。美国一位社会学家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力中最近的一次行动。它代替了罗马帝国和基督教徒推行的拉丁语以及(共产党政府推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4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不仅在第三世界国家,而且在其他国家都已被引起关注和严重不安。作为美国全球化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它着意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制造对美国的迷恋、膜拜和奴性,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心甘情愿地永远地处于附庸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发展中国家被剥夺的决不仅仅是资源、市场、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坚强而美好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自身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与。以西方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首先是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发展的突出表现。它对第三世界是一种灾难,但也是全球生产力的一种进步和飞跃。这种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对此,我们除了正视之外,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决不能因为这样的全球化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种种的弊端和可能的风险,而企图置身之外。我们既应看到西方全球化对我们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更应看到其中给我们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积极主动参与,制定相应对策,善于趋利避害。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吸纳外资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和资源的不足;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实现技术和管理现代化上的超越;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各国、各民族的4 《美国流行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地》,美国1998年10月25日《华盛顿邮报》。
高新科技知识和优秀文化,培养各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其次,对不平更现象要勇于斗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要是由西方强国引导和推动的,现在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中通行的国际惯例和规则主要是由西方强国制定的。其中有相当多的歧视和损害第三世界国家的极不合理、极不公正的条款。世贸组织是当今世界上的经济联合国,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若能在世贸组织内和国际上适当的时候及场合,敢于和善于对现存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有秩序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积极参与各项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规则的制定,积极呼吁修改不公正、不合理规则,逐步建立符合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利益的真正合理、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就可以更好地维护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和根本的利益。
再次,广大发展中国家要联合起来。既然资本的流动和统治日益具有全球性,那么,反对资本的剥削和统治也同样日益具有全球性。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前,有着受奴役、受压迫的共同命运,独立后又面临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任务。面对西方全球化的复兴,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困难和问题。发展中国家无论就其拥有的国家的数量、人口、地域面积,还是拥有的战略交通线、陆地海洋资源等,都具有绝对的优势。只要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认清根本的共同利益所在,坚持相互尊重各国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互相合作,求同存异,就一定能够妥善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联合起来,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进一步加强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就一定能够有力地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最后,要积极探讨发展的路径。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要有力遏制西方全球化的负面效应,要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运动步入自为的运动,就必须加强对西方全球化动态的认识、预测和应对,就必须对全球化及其发展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原理至今未变,但是西方全球化的日益加速,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对西方首脑和媒体大肆宣传的“新干涉主义”、“新国际主义”、“民主国家国际组织”、“民族国家终结”、“国家主权走向消亡”、“人权高于主权”等一系列理论观点进行剖析、反驳和批判。
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化的国际体系下确保本国的安全,不管是经济持续、社
会安宁或政治稳定,需要的是长远目标、好的战略、大胆改革,是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位一体”的统筹与协调,是本国体制、政策和领导方式与全球时代进步性的吻合。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它正在超越民族和国家的藩篱,把世界各个角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各国的经济技术联系更加紧密,政治接触更加频繁,文化交融更加增强,将人类带入一个快速变化的新世纪。
参考文献:
[1]方玮:《全球化研究综述》,《岭南学刊》2001年第4期。
[2]杨雪冬:《重新校正人类的位置:西方全球化理论的简要评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2期。
[3]李惠斌:《全球化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3期。
[4]秋石:《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求是》2004年第5期。
[5]姜鹏:《对全球化的起源、含义及其研究现状的考察》,《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1期。
[6]张世鹏:《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唐任伍:《世界经济大趋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挑战与机遇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