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回归作文的本真》4600字
——关于作文教学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一、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思想的偏差。
关于为什么要作文的问题,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一直以来却是我们绝大多数师生都没有能够搞清楚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师生认为作文就是为了最后的高考中能获得一个好的分数。正是这样一种极不正确的指导思想误导了我们许多的学生,使许多学生的作文误入了歧途。造成许多学生一拿起笔写作,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有什么想要表达,而是极力揣测命题人想要我们表达什么,阅卷评分的老师喜欢什么。忘记了作文是自己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是人的精神家园的构建。
2.策略选择的失当。
这主要又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力训练知识化。走进许许多多的作文指导课堂,老师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冲动,不是在指导学生如何打开写作思路,不是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经验和智慧的积累,而是在进行机械重复的写作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把原本最能够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文,拆分成若干个所谓的能力训练点进行所谓的作文序列训练,作文教学变成了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二是读写结合简单化。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海纳百川似的阅读吸收,才能有思如泉涌的写作输出。加强作文教学应该从强化阅读这个基础环节入手,注重读写结合,这已是全体语文届的共识。然而许多年以来,正是这个所谓的“共识”遮蔽了如何进行有效读写结合的深层次问题。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有效的读写结合缺乏深入的思考,把读写结合搞成了阅读与作文简单的一对一的机械模仿。写作教学被阅读教学牵着走,阅读教学教什么,写作训练就练什么。作文训练成了对某一篇或某一单元课文写作方法的简单模仿,而写作必须的素材积累、语言积累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累被忽视了。
3.评价标准的精英化情结。
翻开各地的作文评分标准,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都是要求学生的作文要能够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立意高远,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只有做到这样才是优秀作文。试想对于一个本来生活就相当简单,整日忙于考试和作业的学生,我们却要以一种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去评价,在这样的评价标准面前能有多少学生不望而却步。再想,一个从来都没有尝试到写作成功与快乐的学生,又怎么能够真心喜欢作文?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是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的源头。叶老在《作文论》中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的真谛。作文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没有足够用于写作的素材;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激发写作的情趣与灵感;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就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学生作文能力差,对写作缺乏兴趣,甚至厌恶写作,除了阅读积累少,知识面狭窄,语言贫乏、思维僵化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生活过于单调,从学校到家庭,从教室到宿舍,从书本到作业,几乎涵盖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自然会削弱学生表达的欲望。因此,改进作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生活。
丰富学生生活,首先是作文训练的目标要指向生活。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文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的需要。作文教学必须引导中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并能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真正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种单单瞄准应试所做的各种考场作文的技能技巧训练,是“末”而不是“本”,作文教学千万不能搞本末倒置。其次是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作文命题要体现较强的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丰厚的生活积累成为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宝库。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好的作文命题,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王栋生老师的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也是让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身边的生活。这些名师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无不告诉我们生活是写好作文的源泉。第三是作文指导要努力勾连起生活。作文指导一定走出技能技巧的误区,要从生活出发,要努力创设生活的情境,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在作文课堂上有目的有方法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要求学生作文能写自己经历的真实的事,绘眼前所见真切的景,从而抒发自己心中真实的情。通过作文指导告诉学生,作文就是记录自己所做之事,倾诉自己的发现,表达自己的观点。总之,作文回归生活,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一个生活充实,并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提笔作文才能写出动人之事,感人之情,发人之思。
二是作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的话语方式。作为一般人,进行表达时往往都有两套话语体系:一套是公共话语体系,通常是在公共场合、公众场合对有敬畏感、距离感的人所讲的话语。这类话语的特征通常是四平八稳、永远正确、言不由衷、不够率真;另一套话语体系是私人话语体系,它通常是对亲切、平等、亲密无间的朋友,对最亲近最信赖的人所讲的话。这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往往是心中怎么想口中就怎么说,不做作、不虚假,是原汁原味的真话实话,是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诉诸文字的表达自然多有质感有温度。
学生由于长期受命题作文、应试作文训练的影响,缺乏一种自由状态下的写作和表达,学生在作文中所使用的话语几乎千篇一律都是公共话语,学生只要一提笔作文,首先想的就是要如何写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公共话语,写一些显得具有文化底蕴的所谓大气的话语,写一些文采斐然能够博得阅卷老师青睐的话语,而不是写自己内心想说的真话实话,把自己真实的想法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长此以往,学生在公共话语中越走越远,但凡提笔就是那言不由衷应付考试的那一套。于是,学生作文无法不多空话、套话,而少有真情实感。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首先必须在写作的指导思想上予以澄清。作文不是耍花样、摆脸谱给别人看的,应试虽然少不了作文,但作文绝不仅仅就是为了应试。作文应该是我们自身生活的一种需要,是我们个体直抵心灵的表达,作文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真实的思想与情感表达出来,能够真切表达内心真情实感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其次要改革作文的评价方式。应试作文过分注重作文的立意要高远,思想要深刻和表达要富有文采等,导致学生普遍感到作文很难而不敢下笔。其实,有时尽管学生作文认识上有偏颇,思想上或许有偏差,但我们根本不需要全盘否定,只要学生把他那个年龄真实的想法、内心的困惑与疑问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样的作文就应该是有生命力的鲜活的好作文,就应该予以肯定。完全不必要因为它的思想还不够积极向上,他的境界还不够高远就彻底打入冷宫。记得古希腊哲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种选择都很难完美,但是不完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因为我们站在太阳下背后会有长长的阴影,于是我们就不敢选择享受阳光。”因为说真话、抒真情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我们绝不要因为真话实情中有不“善”或不“美”的东西,我们就不让他说,拒绝他说,而且中国自古就有“真言不美,美言不善” 的俗语,在生活中“真善美”本来就是很难达到完美统一的,所以,我们如果硬要用“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一元化观念来要求我们学生,其实就是扼杀我们学生真切表达的欲望,就是逼着学生在那里讲“假大空”的一套,我们必须确信真实应该是作文走向“真善美”的第一步,离开了真实,所谓的“善”与“美”其实都是值得怀疑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曾经说过:“一个事物虽然不美,但却可以是神圣的,一个事物虽然不善,但可以是美的,一个事物虽然不美、不善、不神圣,却是真的。”世界是多元的,多元就意味着冲突,所以,如果我们想把“真善美”统一到一体,其实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现实确是“真善美”是很难完全统一达到三位一体的。我们必须相信只要学生的表达是真的,那么他就会不断向“善”与“美”逼近,相反,如果表达不真,尽管看上去很“美”很“善”,其实都是值得怀疑的。培养学生正确的话语方式,让作文回归真实的表达这应该作文教学的应有之意。真实的表达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健康的话语方式开始。
三是作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内省”的习惯。学生普遍抱怨作文难,学生总感到自己的生活太单调、太平淡、太枯燥、太没有意义,自己的生活根本无法作为写作的素材而进入自己的作文。这个作文的难题究竟是因为缺乏生活造成的,还是因为缺乏一颗敏感的心灵造成的呢?罗丹的一句“不是没有美,而是因为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应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生活,不是没有可以进行写作的鲜活素材,而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内省”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心灵太过粗糙,甚至荒芜。学生缺少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应有的感悟,所以很难在平凡的事物中寻找到应有的意义,或在简单的生活中品味发现人生的智慧。由此导致,学生提笔作文要么是无话可说,为叙事而叙事;要么是胡编滥造,假话空话连篇;要么是写“虚”不写“实”,“为赋新词强说愁”地无病呻吟。
究竟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作文难的现实,目前关于作文教学研究,尽管许多语文教育的同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也都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如果把这些经验推广开来,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说许多经验还只是局部的、操作层面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作文教学关键要养成学生“内省”的习惯。所谓“内省”的习惯,就是当代作家冯骥才所说:“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的,变形的;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真实的自己,就是心灵丰富的自我。一旦面对它,你会感到这是一片易感的、深厚的、深情的、灵性而幽阔的世界。”我们的学生由于缺乏一种直视心灵的“内省”习惯,丧失了一个真实、内在的自我,失却了一个“易感的、深厚的、深情的、灵性而幽阔的世界。”因此,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也就变得很狭小、很枯燥、很无聊。缺乏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根本无法唤起表达的欲望和激情。长此以往,心灵自然也就日益荒芜。在荒芜的心灵沙漠上自然生长不出鲜活灵动的文章幼苗。
所以作文教学训练应该注意引导关注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内省”习惯,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真正的丰富起来、敏感起来。学生有了一颗敏感的心,他关注生活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发现素材和积累素材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这样学生提笔作文就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养成了“内省”的习惯,才会不断将外在的客观事件转化为内心独特的主观感受,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才会不断丰富起来,而这种主观感受越丰富,表达的欲望才会越强烈,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才不会觉得作文无话可说。而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唯一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使学生的心灵不再荒芜,而是能够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悟感受生活,而不是对生活熟视无睹,漠然无所视。
清人王友彬在《围炉夜话》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舒卷;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湖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一句话一切的文章都离不开作者的“悟”,有了“悟”,我们的心灵就会丰富起来,我们的心灵就会从沙漠变成绿洲,从枯井变成涌泉,这样,我们生活世界中的一株草、一棵树、一只蝴蝶、一滴露珠,就无一不是我们写作的源泉。有了这样一个不竭的源泉,难道还愁我们写不出好作文,得不到好分数?
作文二:《[PK赛]关于做自己的作文:做本真自己》1000字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岁月似水无痕,年华却掷地有声,本该,做回本真的自己,方能在滚滚红尘中,无怨无悔,风雨兼程。
诗仙太白,做本真自己。他狂,要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他是不羁的旅客,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他迷茫过,只因“可怜飞燕倚新妆”的造谣,他幡然醒悟,大喊着“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扬而去。于是,他回归了本真,做回了自己,那个诗仙李白。然而,便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逍遥。花丛独酌,影、人、月,不经意间,三分酒气酿成了月光,七分剑气塑下了半个盛唐。回归本真,他狂,他豪放不羁,带着对未来的期待,无怨无悔。
雕花的老窗,半掩半开,不知为谁低诉着风情。李煜,南唐后主。那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只是他自己却未能回归本真。从他君临天下的那刻起,他就注定了一生坎坷,命运颠沛流离。因为他接过了命运的权杖,却搁下了万民苍生。他是个才华斐然的天子,词人,书法家,只是错生帝王家,他便失去了回归本真的机会。所以,他用千古江山换来了词中之帝。
似乎,只有在词中,他方能逍遥度岁,形骸无我,做回那个本真的自己,那个多情多才的俊朗少年。他似乎是个不合格的君王,“性骄奢,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但是对于他来说,这是他的性情和生活。他本就该做个纨绔子弟,做回他自己。
倘若不要那千古传唱的《虞美人》,倘若时光回流,他是否会选择放弃君临天下,是否会选择做回本真的自己,又是否会和周后泛舟湖海,南山携隐,一生一世一双人?我不得而知。
其实,我们就若佛前的青莲,都有着本真的一面,清尘脱俗。只是宿命流离,经历了太久红尘,会易忘了自己的心,忘了自己。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我,正值十六七岁的花季,有着倾城美好,却不想只在茫茫学海中忘了自我,忘记笑在何方。在邪魅狂狷的年华里,我不想做个只会读书的木偶,我想做回本真的自己,带着一点轻狂,一点高贵,还有一点勤劳。在冲刺高考的路上,风雨兼程,无论以后的结果如何,都无怨无悔。我相信,天不绝人愿。
烟雨江南,春深迟暮,燕子满身花雨又归来。我想,明日落红应径满,那是一个美丽的画面,而我们都该做自己,回归本真。临窗而立,听树影婆裟,静静地,品着那些本真的人生过往,想着未来的风雨兼程。低吟浅笑,我无怨无悔。
高一:刘淑怡
点评:本文通过李白和李煜往事的回顾,确立了一个“做本真自己”的主题,真实地表达了一个正值十六七岁人生花季的少年心声。中心明确,感情真挚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另外,语句优美、词语丰富亦是成功之处。感觉对李白和李煜着墨多,对自己写得少,这点显得不足,没能深刻地突出'做本真自己'这个中心思想。
点评教师:舒立新老师
作文三:《关于奥运的作文:点奥运盛会 感悟人性本真》2400字
关于奥运的作文:点奥运盛会 感悟人性本真
摘要: 2004雅典奥运会结束了,燃烧了十七天的圣火已经熄灭,但那一幕幕精彩的瞬间还是历历在目,中华奥运键儿争金夺银的身姿仍然给人以鼓舞和激情。再过四年就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隆重举行,奥运五环旗将飘扬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一个普通的少先队员,怎不为中国的申奥成功而感到自豪呢~??
四年一度的奥运盛会,时隔108年后又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希腊。熊熊燃烧了十六天的雅典圣火熄灭后,爱琴海边人散曲不终——在这个本就盛产神话的人类古文明发祥地,又演绎和传诵开了许多现代版的神话——许多令记者、观众甚至运动员自己也匪夷所思、大出意料的悲喜剧结局??一番番津津乐道或不尽唏嘘之后,总觉得每次为之狂喜、惊呼、愤慨、叹息的真正意义,似乎并不在于发生了什么神奇,而是神奇出现后渐渐静下心来时的人们,真正往深层次里去想了些什么。
不管别人,反正我是起码明白了两点人性本真的内涵:
其一,心态。大概不是智能特别低下的人都清楚:任何人在任何一种事业的追求上,倾心付出了再大的执著和努力,其收获也将是酸甜苦涩味道不一的果实。因为在整个追求的过程中,势必会有许多可以受、但也未必受你支配的外因在起作用。某些特定环境下,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仅就中国而言,有杜丽的嫣然一笑,有王义夫的老泪纵溢,有刘翔的横空出世,有朱启南的一枪成名,有李婷、孙甜甜的脱颖而出,有贾占波的天降馅饼,有张怡宁的霸气十足,更有女排的气壮山河;同样兴高采烈中,也夹杂着游荡在心头的对女足玫瑰凋零的惆怅、对三剑客受欺蒙冤的愤懑、对王克楠失足一跳的惋惜、对何影含泪张弓的委屈、对占旭刚三举完败的痛心、对孙福明八年梦碎的酸楚??不管是喜是悲是怨是恨,不论是酸是甜还是实在难以吞咽的苦涩,对于任何竞技体育和竞争环境而言,按说都是极其正常的。不管当局者还是局外人,你有了这个心理承受准备,才不至于过分的对他们和自己以前曾经的付出庆幸、惋惜和懊悔,才不会对今后继续的付出奢求、懈怠或失望。才会挺直了自己的脊梁骨,拍拍胸膛说:成固可喜,败亦欣然。日落复有日出时,我以我心迎朝晖。只要已经付出了并且还去不懈的付出着,便有成功的希望、便是人生的本真,便不枉来此世上潇洒的走了一回~
于是乎便又引申出了第二点——风度。中国人古来爱以成败论英雄,“胜者王侯败者寇”,也就遗传下来了一个赢起输不起的臭毛病。看看大小报纸、电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事后诸葛亮们的高谈阔论吧——成固可喜,笑、哭、喊、蹦,喜到癫狂的程度也无妨。需要关注的只是人家由小到大,父母、老师、教练培育的点滴细节,甚或几张童真烂漫的照片。至于爱国激情拼搏精神亲情关怀爱情力量??更是拿来大加褒扬的论点论据了;败亦欣然,败者自己倒想欣而然之,倒想重新振作卧薪尝胆从头再来。别人却火冒三丈跳着脚不干了——别说具体的失误了,前因后果八竿子划拉不着的分析乃至揣测,都成了口诛笔伐、千夫所指的贬损理由。要说失误,谁比得上人家打错了靶子的埃蒙斯、趴
在了栏下的约翰逊,而且人家也就是耸耸肩尴尬苦笑一下了之,也没见谁去追根溯源骂他个狗血喷头。而且那个约翰逊还照样饶有兴致地到决赛现场观战,并对我们小刘翔的超常发挥呐喊叫好??当然,也有我们自己的榜样。譬如最后一跳从天堂跌落到地狱后,彭勃对队友王克楠肩头的轻轻一拍;譬如两次仅以一球惜败,没能拿到奖牌的金昶佰独揽罪责;譬如男子三剑客惨遭暗算后,仍向意大利“无赖”冠军握手致贺;譬如眼看金牌旁落在即,仍憨厚微笑力挽狂澜的陈忠和;再??还是别譬如了。再怎么说,风度这东西也不是金牌~换不回体育强国的荣耀、个人头顶的光环和令人垂涎的钞票。可它在人性本真意义上的含金量,又该用多少K去标注呢,
我看奥运健儿,成成败败皆可佩。我看自己和朋友,亦然。给2008北京奥运会的一封信
2008北京奥运组委会:
2004雅典奥运会结束了,燃烧了十七天的圣火已经熄灭,但那一幕幕精彩的瞬间还是历历在目,中华奥运键儿争金夺银的身姿仍然给人以鼓舞和激情。再过四年就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隆重举行,奥运五环旗将飘扬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一个普通的少先队员,怎不为中国的申奥成功而感到自豪呢~
让我来讲讲我心中的北京奥运会吧~2008年8月8日晚8点,开幕式开始。伴着清扬的古乐《高山流水》,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幅水墨山水画卷。我想用山和水来代表中国2200年的哲学思想精髓,代表中国的环境与人类生存空间之间的和谐统一,突出“绿色奥运”理念。随着表现中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歌舞,奥运会的会徽
——中国印,从青山绿水间飘然而出,向观众传达着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仿佛在向世界承诺“办出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在人们期盼的目光中,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孙悟空,驾着筋斗云飞到了会场。你看他随着京剧的鼓点,在场中翻腾跳跃,手中的金箍棒上下翻飞。此时,五彩缤纷的焰火直冲夜空,与五环旗,中国印交相辉映。开幕式进入高潮,只见孙悟空用金箍棒遥遥一指,主火炬点燃了,会场一片欢腾。奥运圣火将见证一个“新奥运,新北京”。怎么样,我的创意不错吧~
我知道,奥运健儿们都憋着一股劲呐,要在自己的国家夺取奥运金牌。那就必须牢记奥运精神,向着“更快,更高,更强”这永恒的目标去拼搏,凭着坚强的信心和精湛的技术,一定能够闯过一道道难关,战胜一个个对手,为国家赢得荣誉。我会为你们欢呼,为你们喝彩的~
北京奥运,是我们大家的奥运。我们也该为北京奥运出点力。我想发出倡议,少先队员行动起来,利用课余时间,多种树,勤捡垃圾,多做宣传工作,动员全社会来创造出一个“绿色奥运”。
我向往北京~向往2008~2008北京奥运会在太阳的照耀下会更加精彩~会在“舞动的中国(会徽)”的映衬下更加美丽~让我们一同欢呼跳跃,翘首期盼2008年北京奥运会吧~
祝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
作文四:《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2000字
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中学语文论文
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
李晓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学会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可如今的高中作文课堂呢,其现状令人堪忧。
一、现状之学生方面
1.为格式造文,写成填充式的框架文。
现行的高考制度,牵动全社会人的心,于是培养了一批“宿构”高手,他们沿着高考优秀作文的线路,一路摸索,打造出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作文模式。于是乎,教师和学生就徜徉在构建高考作文的模式中,学生作文变成了“填充式”的框架文。
2.为题目造文,写成骨架式的无情文。
高中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业负担,上课、做题;吃饭、看书;睡觉、默诵。缺乏丰厚的生活积累,何来作文的真情实感?面对作文题目,学生只能为题目“造”文,人不对事,言不对人,张冠李戴,乱编生造。
3.为时事造文,写成“高大上”的政治文。
高考作文必须切合时政热点,于是考前语文教师给学生整理时事要闻,归纳热点话题,将写作和历史政治紧紧握上了手。一些贴标签的论断,充斥在还不太成熟的高中生的心理。于是他们的笔下造名言,仿句式,喊高调,“假大空”现象日益严重。
二、现状之教师方面
1.教学思想高考化。
高考决定了学生的命运,也操纵了教师的教学思想。于是作文教学就成了高考竞技的服务器。一切围着高考转,作文课堂的训练成了简单机械的技巧训练场。学生作文,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有什么想要表达,而是极力揣测命题人想要我们表达什么,阅卷评分的老师喜欢什么。
2.教学方法程式化。
作文过程中文思枯竭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问题。可是,很多语文教师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不冲动,不是在指导学生如何打开写作思路,而是在进行机械重复的写作知识的讲解不传授,拆分成所谓的能力训练点,进行阅读不作文简单的一对一的机械模仿。
三、应对策略
1.丰富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思想。
“唤醒本真,表达个性”,这是作文教学的本质。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他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生活不习作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生活,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语文教师,要及时呈现给学生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没有时间走出校园,教师就要将世界风于、国家大事、生活花絮展示给他们,戒通过美文阅读,戒通过视频再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达到积累素材、感悟真情的目的。
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就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生活充实、并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提笔作文才能写出动人之事、感人之情、发人之思。
2.唤起学生的激情,涌动写作的欲望。
,1,重视活动,组细活动,用“体验”感受生活的温度。开展情感体验活动,
利用人文节日,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教师节,戒召开班会,让学生回味儿时的点滴快乐,感谢父母的养育深情;戒举行演讲,讲述亏帮亏助中的温暖绅节,感念师恩的不倦教诲;抑戒在清明节追思怀亲,于端午节景仰古人。那时,学生的心灵被激荡,沉睡的感情被唤起,于是笔端飞扬,真情四溢,佳作迭出。
开展社会体验活动,用“爱满人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用“盛世中国”让学生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写“生活随笔”于平凡生活中感受真、善、美。
,2,重视阅读,引领阅读,用“积累”揭示生活的厚度。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的过程,是语言积累、增强语感的过程。有阅读才有积累,才有可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如今的文学作品高下优劣混杂,如果随意读来,势必会影响阅读的质量。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书,并在阅读方法上作具体的指导。学生需要丰富的、良性的文学阅读,广收博采,移情化性,这样语文的人文价值才得以实现。
社会日趋开放,而高中生长期不“世”隔绝,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打开教室之门,引进生活的“活水”来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的脉搏不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一起跳动,教给他们用心灵去阅读感受世界的意蕴,深化自己的思想。
3.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必须敢于“下水”,提笔作文。
作文课,学生写作的课。可能这是很多语文教师的理解。每次听到诸多老师抱怨学生作文一塌糊涂时,我常常在想,学生写作时,老师在做什么?
学生背课文,教师做好示范;学生改作业,教师查资料帮着举一反三;学生写作文,教师精改绅批寻找范文。语文教师很忙很疲惫。可是,他们就是没有尝试
和学生一起作文。殊不知,敢于“下水”,善于“下水”,用真实的感受,用心灵之音和学生交流,才能感知作文题目的深浅,学生提笔时的喜怨。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必须要回归写作的本源。这里的本源不是方法,不是技巧,更不是急功近利的“快餐”节奏,而是积极地投入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丰厚的养料,于阅读中提升文学素养,在读写结合中增强思辨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黄骅市中学。
作文五:《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4000字
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
——浅谈活动型作文课的构建与实施
淮北师范大学附中 范晓燕
阅读与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平时的写作和教学中,作文教学几乎是一片盲区。老师们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抓手来进行作文教学,使得作文教学成了语文大餐中的鸡肋。作文课的形式虽多样,但实效性却很低。大部分老师的作文课不是点评课,就是赏析课,抑或是专题讲座课,课堂上理论概念满天飞,学生的实际写作技能却难以得到提升。面对纷繁的作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写作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写”字,因而在“写”上做文章才是作文教学的正途。如何让学生想写、会写、乐写,应该是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尝试,将作文教学的模式定位为活动型课堂,即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写起来。本文就高中语文活动型作文课的构建与实施做以下探讨:
一、活动型作文课构建与实施的基本条件
(一)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由于训练方法的单一陈旧,训练内容的枯燥乏味,评价标准的僵硬死板,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失去对作文的兴趣和写好作文的信心。兴趣是写作的动力,情感是写作的支撑。一个害怕作文,回避作文的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一个不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课堂也注定是无效的。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迸发思维的火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写作的课堂。要想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课堂中来,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是自我外化的一个过程。其次学生要有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要有将心中事、眼前景表露于笔端的欲望,更要有大胆尝试、不断删改的勇气。活动型课堂上,学生是活动主体,学生当堂写,当堂改,当堂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实践写作的过程,感受写作的能量。教师是组织者,老师要参与学生的创造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作文是一种能力,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练起,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生存的能力、立身的能力。
(二)、明确写作方向,达成作文序列化教学。明确的写作要求是构建活动型课堂的基础。在高考的大背景下,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方向主要集中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上。以人教版语文课本为例,人教版必修五册书中都设有“表达交流”板块。“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其中“写作”部分共20个专题,每册4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写作指导以及写作练习。因而老师们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也应是序列式的,全局式的。笔者以为在高一阶段,作文训练的重点应放在记叙文写作上,这样更契合学生的写作基础和心智特点。高二阶段,训练重点则偏于议论文写作,着意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高三阶段的作文训练应契合高考和时代要求,以专题练习为主,着意引导学生在写作广度和深度进行延展。设想一下,如果教师作文教学的方向明确有序,学生学起来自然会轻松顺畅些。因而,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在作文的广阔天地中快乐游历,前提是教师一定要是一个好向导。
二、活动型作文课构建和实施的基本过程
(一)、教师预设环节,学生精彩生发。
把作文课上成写作课不容易,因为写作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是由学生的写作实践构成的,是纯生成的课堂。但作文课又必须是写作课,因为写作的能力只能靠学生自己去获得。这是矛盾又是挑战,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教师要艺术地处理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笔者曾执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写作单元《直面挫折——学习描写》专题。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描写。教学中,我大胆摒弃枯燥的术语讲析,把这节课定位为写作训练课。在教学设计中,做了以下预设:1、写作目标的预设。高一的学生已初步知道
描写人物的方法,但描写较宽泛化、生硬化,因而将写作训练的重心放在写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及情感上。2、写作内容的预设。写作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由此我预设了一个直面挫折的视频材料(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400米半决赛——雷蒙德励志片)来组织这次作文教学,这样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描写对象、描写场面,便于进行描写训练,又便于贯彻课程标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个精神。3、写作途径的预设。写作课上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写作训练的途径,即通过何种方法来组织写作。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方向、有步骤、有目的地展开写作练习。这也是一节写作课的灵魂所在。在这次写作课堂上,我采取了组合训练的方式,即将片段式练习和整篇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直面挫折”的视频,我分设了三个写作层次:①、聚焦雷蒙德。(要求:抓取视频中的一个片段,详细描写雷蒙德的形象。)②、场面描写(要求:用一段文字描写现场观众的反应。)③、连缀成文(要求:点面结合,情感鲜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段练习,三个写作片段环环相扣又逐层递进,目的是让学生写作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基本的描写方法,又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形式的写作都要有一个中心,最后都要为了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切忌为描写而描写。同时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写、学生评、学生改。4、写作方式的预设。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如独立写作、合作写作、口语写作等。独立写作时学生亦可采用“录”、“仿”、“扩”、“补”、“续”的形式辅助写作;合作写作时也可分小组、分角度进行写作。在本次写作活动课中,人物描写的训练中,我着意引导学生进入视频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先谈谈自己观看视频的感受,引导学生抓取最感动自己的瞬间进行描写,并将完成的写作片段进行个性朗读;在场面描写的练习中,我引导学生将名段赏读(《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的语段)和独立写作相结合;在连缀成文的训练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最后整合的文段用展板形式贴在黑板上进行全班展示。由于预设了多样的写作方式,学生在进行写作序列的实践中完成地精彩而有序。
(二)、老师搭建平台,学生多元展示。
活动型作文课堂是多元的课堂。写作的课堂不是单一的,相反,活动型作文课堂恰恰是多元的。1、活动型作文课不仅侧重训练学生“写”的能力,更是对“听、说、读、写”多元智能的一种综合训练。首先是“听”。“听”是写作的基础。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倾听是人的本能,通过倾听来接受外界的信息;倾听是人了解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写作课堂上的“听”是广泛的,听老师的引发,听同学的互辩,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其次要“说”。说是语言智能,写作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课堂教学,多渠道全方位地为学生创设言语练习的机会和条件。在学生“说”的同时综合进行“听、读、写”的活动。2、活动型作文课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在作文活动课上,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尽可能的使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别的学生组合为一个团队,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合作交往学习的优势。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独立有序思考,使他们的思想不受羁绊,自由广阔的驰骋,抒发内心的感受。在一次作文课《身边的感动》上,笔者以歌曲《母亲》作为导入引出话题:“生活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瞬间,你能说说有哪些瞬间最令你感动吗?为什么?语音刚落,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的同学说到亲情,感动于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有的同学谈及友情,感动友谊的难得可贵;有的同学有感于别人的温情帮助;更有同学感动于人间大爱??学生的诉说个性纷呈,热情高涨。至此,学生的情感被深深触动,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他们笔下似清泉汩汩流出。很快学生完成了写作训练,接着进行班级互评展示环节。学生习作先在小组内传阅、评议,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此时的课堂,学生单独发言、同位互评、小组内交流等多种形式交互活动,每个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在作文活动中都能够尽情地流露,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在课堂上适当穿插“名段赏析”、“学生优秀习作展读”的环节,让学生的写作前有抓手,后有延
展,大大丰富了作文课堂的多元性。
三、活动型作文课构建和实施的意义
(一)把写作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作了明确的导向:“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活动型课堂上,学生倾听自我心声,进行自主写作,他们体验生活,再现生活,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正所谓“耳得知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凡万物之无尽藏,天地之无限情皆可入文。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会觉得作文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写作是一种需要和享受,如此,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自然会水到渠成了。
(二)、培养审美意识,提升人文素养。活动型作文课的深层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大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作文教学要将“人”与“文”统一起来,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人文共进,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生命需求之中,融入到做人的知、情、意、行的成长之中。写作过程是极富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叙述,创造性地表现世界、描写世界,创造性地表现社会、描写社会,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描写自己。写作应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写作中可以创造性地表述真善美,不断地审视自我,完善自我。因此,写出有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
综上,笔者认为构建和实施活动型课堂不失为现今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有效尝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写作实践中来,要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作文六:《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5600字
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自然说写”作文法解读
作者:李开拓,李江燕
纵观几十年来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历程和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作文教学功利化、模式化、套路化,严重偏离作文要义及学生成长规律和说写能力形成规律,作文教学改革欲进不前。作文教学改革,无非是理念与方法的革新。我们的探究,应从正确认识作文及作文教学的本质、目的、原则和规律入手,然后反观教学现状,查找问题,寻求创新突破口。
说话和写作都是人类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表情达意”的工具,都是言为心声的产物,所以,说和写,只是形式上有声和无声的区别,应同属“作文”范畴。作文教学,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也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二者不可截然分开,且应同步训练。
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目的是经过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让孩子逐渐知道什么是作文,为什么要作文,什么是好作文,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同时,借助作文教学,使孩子掌握交际交往和继续学习的语文工具;使孩子学会观察和思考,积累思想和情感,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品质,而不是为了培养写作天才和小作家,更不是教会孩子如何成就高分满分作文而没有真正的语文能力。孩
子说写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有规律可循的,要循序渐进,贴近生活,符合孩子的现有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需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和说写能力培养的规律,更要辅以阅读和思维开发等,进行综合训练,实现思维开发与说、写训练同步;思维开发与阅读理解、积累情感与思想、学习写作技巧同步;巩固、丰富语文基础知识与说写能力提高同步;作文与做人、教书与育人同步;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与文学性并重。违背规律,将葬送教育,毁掉孩子。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针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呈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在借鉴前人和广大同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思考以及中小学作文教学(业余辅导)的实践经验,设计了一套“自然说写”作文法。在这里,将其相关概念和基本理念提出来,以求教方家。
一、“自然说写”的定义
所谓“自然说写”,就是自然捕捉视听,自然产生联想、想象和感悟,受表达欲望的驱使,或依据一定的目的,自然、流畅、清晰、准确、生动地表达和抒发内心思想和情感。以培养和提高孩子“自然说写”能力为目的的说写训练法,就是“自然说写”作文法。这种训练法强调说写同步训练。
“说”和“写”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人的思维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说写都是我们思维的一种外现形式,想到什么就说写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写,那么,它就应该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说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是在这不断的自然、自觉的行为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二、关于“自然”
1.说写行为自然
在平时,通过训练,要让孩子在能够自然捕捉视听,自然展开联想与想象,自然产生感悟,(基于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自然生发说写欲望,自然表情达意。也就是自觉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自然产生“我想写(说)”的冲动,并在这种冲动的作用下自然去表达;在有意说写或目的说写情况下,孩子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和一定的目的,自然得体、准确精当地去表达。
2.说写内容的自然
指训练内容要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着眼现实,孩子说写才有“生活”,说写熟悉的人、事、物、象,孩子才会有感受、有认识,才会觉得有意义、有兴趣。根据现实的某种需要或自己的内心意愿,即“我想写(说)”,如实地反映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反映真实的生活和生活的真实,说出自然真实的我,写出自然个性的我,即“写(说)我想”。基于现实,孩子才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拓宽思维,走向深刻。这样,才能收到培养和提高说写能力的训练效果。
自然是真实,真实的就是自然的。教育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关于写作,叶圣陶曾说过:“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教育引导孩子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不仅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和欲望,促进孩子写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更在于它影响孩子的成长。“作文如做人”,做真人,才能有真文,做真文,才能做真人,这也正是作文教学的另一重要目的———育人。教会孩子说真话,才能使孩子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写作欲望,写自己想写的喜、怒、哀、乐,爱与憎,是与非等,这样,老师才能掌握孩子的心理,有效地实施教育,同时,通过说、写真话、实事,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自然说写”的教育功能之体现。
3.训练过程要自然
拔苗不能助长,那是摧残,因为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说、写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也有其“自然”规律。教师在指导说、写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规律。
一是技巧不要先行。训练初期,不要强调技巧。在说写过程中,孩子自然对写作方法有所感悟,这种感悟来得自然、真实。加之老师“润物细无声”的适时、适度地点拨,结合具体的文本,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就掌握了。注意,点拨一定不要“煞有介事”。
二是说写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说写素材自然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和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可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判孩子的作文。孩童的话语,孩子的童真、童趣,孩子的奇思异想,孩子可笑的认识??恰是孩子所独有的,也正是孩子表达欲望的促发因素和主要内容,万万不可随意否定、斥责,应鼓励才是。说写内容要切近生活,自然地由己及他,由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熟到生、由实到虚??
三是符合孩子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要刻意追求主题深刻,孩子的认识到位了,自然会反映出深刻主题,不断地说、写,孩子自然知道如何去表现主题,反之,不合实际地过高要求,只能为孩子的说、写设置障碍,该做的是如何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孩子的认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更要忌讳主题先行,甚至淡化主题,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主
题,一切都是随机的、自然的。他们尚处于起步阶段,如同小孩子学步,只要走,往哪走,怎么走,走得成不成样子,都不重要。说写既是工具,又是提高运用这个工具能力的途径和手段,只要孩子坚持说写,他的说写能力自然会由无到有,由低到高;主题自然会由分散到集中,由肤浅到深刻;涉猎范围自然由窄到宽,由现实到未来;技巧自然由糙到精,由生疏到熟练,由刻意追求完美终不妥到无意雕琢而尽美善。
说写训练必须遵循这些原则或规律,否则,就会走弯路或死路,传统的作文教学就是明证。遵循规律即是自然,自然方能健康发展,万事万物皆一理。自然说写即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说写能力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顺利而愉快地度过说写关。
4.说写评价要自然
评价是为了让师生了解学生某阶段说写能力达到的程度,不是终极评价。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应该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无论是老师训练过程中的评价,还是考试这种阶段性的总体评价,都要本着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保护孩子的自然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的评价才是正确的,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因为,学校教育不是终极教育,学校的说写训练也不是在培养作家、文学评论家,让孩子一直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说写的训练中去,就是学校教育的成功。
自然是习惯,自然是主动,自然是乐趣,自然是真实,自然是符合规律,自然是无意雕琢而尽善,有意雕琢而无痕。自然生发于自觉、奠基于积累、服务于需要。
三、关于“说写”
1.无意说写
生活中,不是所有的说写行为都是有准备的,除了因工作等特殊需要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准备说写材料外,可以说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意的、随意的、自由的说写,如打招呼、网络聊天、即兴演说、现场主持或答问等。又比如因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读书有感等而自然抒发感受,传递情感。孩子正是在这些无意说写过程中逐渐培养并提高了说写能力的。在说写训练的初级或中级阶段,指导教师应该多安排一些这样的说写训练内容,多制造这样的训练机会,对孩子进行随机无意说写训练,以引导孩子去观察生活,自觉强化说写训练。
2.有意说写
是指有明确的目的、要求而发生的说写行为。这种训练有一定的难度,多是针对高年级学生或训练的高级阶段进行。考试时的说写、文学创作和生活、工作中带有一定目的说写多属于这种有意说写。有意说写行为既是应用,也是训练。
3.从自然说写到说写自然
综上,“自然说写”,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自然说写和说写自然。前者重在“自然”,后者重在“说写”;前者侧重训练,后者侧重应用;前者是基础和过程,后者是提高和效果;
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自然说写,是无意的自由说写。看到什么说写什么,想到什么说写什么,也就是自然捕捉视听,自然表情达意。基本特点是:感官刺激———产生表达欲望———自然表达,或者是见闻和感受———我想说写———说我想说,写我想写。这种说写多数是出于个人的表达欲望。
说写自然,即有意的目的说写。在无意的自然说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目的或要求,在内容、形式和思维框架上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说写。在表达上做到流畅自然、雕琢而无痕。这种说写,除了出于个人的表达欲望而说写,也包括命题式说写等强制性说写。
在无意自然说写阶段,首先要解决孩子的说写兴趣问题和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问题,进而解决语词的积累和运用,表达方法、技巧的触摸和尝试(包括句式和修辞手法的选择、标点及语气的正确使用、形象生动表达等)、思想和情感的积累,思维的广度、深度开发问题、听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养成等。
有意目的说写,在无意自然说写的基础上,主要是解决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认识问题和表达情感的深度,表现手法的恰到好处与独具匠心,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撰写文学赏析与评论性文章等。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说写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在说写训练过程中成长、成才、成人。
四、关于“说写同步”
“自然说写”作文法采取说写同步训练的理念和模式。所谓说写同步,是指说、写训练密切结合,以说带(代)写,先说后写,课上说,课后写,说写内容相同,说什么就写什么。课上的说,意在理清思路、开发思维、实验语词、锤炼语句、仿用修辞、学
习表达技巧、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课后的写,是对课上的说的进一步整理、加工和提高。由于课后的加工整理,书面作文在各个方面都比口头作文完善得多,进而,为以后说得更好打下了基础。这样,课上与课后、说与写一脉相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自然说写”虽然强调说写同步,其核心是训练说写培养说写能力,但说写训练离不开思维开发和听、读训练。“自然说写”训练法实际上是“听”、“说”、“读”、“写”、“思”五位一体的综合训练。就身边的一件小事或某一现象、书籍中的小哲理故事或是一条新闻等引发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认识等;读完一则材料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发表感想;针对某一观点展开辩论等等,这就是“说”。
“说”的过程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说”的形式包括,课前的自由谈。如“课前3分钟演说”,说说自己一周来的见闻和感受及课上的陈述、讨论和争辩,课后的自我训练,要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训练。“说”,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促进思维的活跃和深入;“写”,以“说”为基础,是“说”的书面形式,但不是“说”的简单翻版,是对“说”的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说”的能力的再提高。
“写”,既是对思维的结果固化和完善,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说写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或手段,首先得有“情”可表,有“意”可达,而这“情”和“意”主要来自孩子的
生活,来源于孩子平时对生活的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观察是广义“观察”,包括看、听、读等。
看和听属于直接观察,而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通过间接经验得来的,也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得来的。所以,孩子在积累“情”和“意”的时候,要博览群书。作文教学不仅是交给孩子写作知识、技巧,更主要的是培养、积累孩子的“意”和“情”,即通过说写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积累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写训练将无法深入进行,说写能力也不会提高到什么程度。同时,脑中空空,孩子也不会有写作的冲动和欲望,等到需要运用这一手段来表情达意的时候,孩子会无从开口、无从下笔的。所以,在指导学生说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多读书,有效地读书。通过大量的阅读,引导孩子广泛而深刻地关注社会,感受生活,反映生活,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生主动,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觉、自由地去说、写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感兴趣的、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对说写的价值和意义有所体会,才会对作文感兴趣,在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知识水平和说写能力自然随之提高。
说写和思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思维是说写的先导,想不到,就说不出写不来。同时,说写的同时无不伴随着思维,谁也无法做到嘴里正说着一件事,可大脑却想着另一件事。说写的内容除了感官直接获得的信息,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受。听、看、读不是一个简单的录制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思考的复杂过程。所以,要想说写有深度、有广度、有力、有效,思维必须敏捷、开阔。说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开发孩子的思维,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会为孩子的创新提供了可能,进而促进说写能力的飞跃提高。
五、结语
“自然说写”,从什么是作文,为什么要作文,怎样才能作好文等根本问题入手,掀掉了作文的神秘面纱,还作文以本真面目,把指导学生练技能、学知识、学做人的作文教学从“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观念束缚、困扰的窘境中解放出来,对引导中小学作文教学回归正确的训练轨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取法自然、崇尚真实、符合规律的基本理念,不仅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中学真知、叙真情、写真文、做真人,还会教育孩子关注自我、关注社会、感悟人生,自觉塑造品德高尚,个性鲜明的自我,孩子的说写能力和人的全面素质都得以提高,为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播下希望的种子。这是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
作文七:《回归教育的本真作文 回归教育的本真》3300字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回归教育的本真”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的支持!
回归教育的本真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有感
知道吴非老师,是从他写的《不跪着教书》开始的,里面的教育思想很是令人震撼~本次拜读《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是吴非老师因为眼疾告别讲台的作品,真实、坦诚,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眷恋——更令人获益匪浅。
一个个跳动在教育一线的鲜活事例,面对这些似曾相识的事情,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应该如何教育,应该抱有一颗怎样的心,吴非老师讲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非常贴近我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读着我竟有和吴老师促膝交谈般地亲切。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教
1
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太多的文章给了我太多的启示,但我感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字——真。
一、待人处世要真,真情待学生。
从开篇《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做个有胸襟的教师》等文中,吴老师以一个老教育者的身份教导我们要把自己的爱,自己的悲伤和失望,甚至自己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因为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对待同事的公开课,把心态摆正,抱着学习的态度,而不是吹毛求疵,评课时找出一大堆课上的不足,好显示自己的高超。读着《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我看
了脸红,“榨出我皮袍下的小”,因为现在评课,好像都需要挖空心思来挑出别人课中的毛病才可以,才算是你认真对待了。其实要像吴老师说的那样,我们是来欣赏的,来学会为别人鼓掌。在课堂上要说学生听得懂的话,教学上要用深入显出的语言来学生沟通、对话,不要故作高深;要敢说真话,要勇于承认《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读到这里,我为吴老师的真再次鼓掌~因为他直接颠覆了有的教育专家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吴老师认为那是对老师的苛求。老师也是人,不是神,有些学生确实不是教师在学校就能教好的,需要家庭、社会一起努力~吴老师就用一个案例坦言他就失败过,没有教育好一些如家长很会
2
“潜规则”类型的学生;读着《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一文,我热泪盈眶,为吴老师对学生真挚的情感所打动。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两部电影——一部电影是《危险游戏》。这是个教育挽救心灵的故事。露安,从海军陆战队退役的青年教师,怀着一个教育理想,来到高中教书。不料,她教的是一群桀骜不驯的放牛班学生。当她遇到这班“无药可救”的学生时,她无奈的叹息。但是,这位初为人师的率性女人,却不按常理出牌,倔强的用自己的爱,感化了这班原本处在社会边缘、丧失对未来信心的人,孩子们信任她,依赖她,把她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感动之余,让我想起另一部著名的师生情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我对《放牛班的春天》有更深的情感,因为唯美的画面、真挚的感情,和纯美如天簌般音乐。两部影片中,教育者面对的,都是一群被定性的坏孩子,他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觉得外部世界鄙视、甚至在仇恨他们。而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无力改变现状,于是,用最偏激的行为来回应世界。他们尝试破坏、戏弄老师,但这些行为,正是他们内心脆弱的表现。只有最具有爱心的人,才能感觉到。有爱的人,比平常人多一份慧质,敏感的看到孩子们渴求关怀与爱的强烈愿望。只有用大慈的心给他们最真挚的帮助,用点滴细节给孩子暗示:“我喜欢你们,我爱你们~”
二、做学问要真,要捍卫常识。
3
吴老师在自序里就大声呐喊“这些年教育界最重要的任务,可能是捍卫常识。”在《珍视我们的专业》一文中他还引用一个教授的话“目前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语文教师自己不读书。”不爱自己的专业,不好好做真学问;他认为学生说的“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是应试教育模式下最令人担忧的大问题。朱熹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呀;读《不能让学生认为我们不认真》一文,吴老师告诫我们“我宁可让学生认为我水平差,也不愿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读到最后一篇《让我们回到童年》一文,我更是受益匪浅,吴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告诉我们“孩子们本当有正常的童年,最好不要惊醒他们的梦想。做过梦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梦想的孩子也会永远幸福。”我们教师要从心理上俯下身子,站在和孩子视线一样的高度,倾听孩子的话语。和孩子一起分享童书就是很好的途径。吴非老师多次在讲座中推荐英国作家山姆的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我马上网购一本,课间小憩时和孩子们共享,他们纯真的话语令我欣喜感动。读吴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这才真正懂得: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
4
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 强的 老师。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
5
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要学生面前的道路。说我们是“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也说明我们有精力去学;“教师”说明要传授知识,更说明我们需要有更精湛的传授技巧和更高超的教育艺术。我们青年教师应该对自己负责。作一个青年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我们经常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老年教师中多数人对工作的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丰富的业务经验;但又不满足于同他们的竞争——作为青年人有理由对业务的质量有更高的追求;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会时刻警惕容易在自已身上滋生的颓废与懒散,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就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的教学还没有尽善尽美,我们需要更多的锤炼。我们会备好每节课,参与好集体备课。我们的从容和自信,反思和提高,都来源于这里。我们会互相多听课,青年教师杨恒奇说过:“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由人及已会很有收获。我们会关注孩子们的每一本作业,因为他是孩子们学习收获的晴雨表。我们会尝试着改变,让我们的教学方式逐渐让孩子们喜欢,让我们的教学成果更加丰硕。我们在脑海里总会有一个信念——做名师。并为它做好每一个细节。回归教育的本真,做真学问,这是吴老师一生所追求的。这种
6
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吴非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高山仰止,吴非老师是我心中的一座高山,尽管我不能像他
一样成为一代师表,但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他为人为学为师,真情实意、丹心一片?
长官镇中心学校
刘光
2016.10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7
作文八:《师徒制的初衷和目标 2》1400字
“师徒制”的初衷和目标
黄河明珠大酒店副总经理 张俊巍
“以老带新” 、 “传授技术” 、 “传承职业道德” 。 。 。 。 。 。这些千年流传下来 的既是习惯,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当下社会,有责任的人 们在不断地呼吁:对企业忠诚、对职业负责、对道德坚持。但年轻的一代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淡化了对职业、对传统的敬畏和坚守,变得迷茫和 无所适从。
酒店是浓缩的社会,更是年轻人汇聚的地方,他们充满朝气和激情, 浑身是劲,但却因为初入社会而经验缺乏(或者有的年龄虽然大、有某些 行业的工作经历,但却从未涉及过酒店工作) ,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酒店行业较大的劳动强度、高标准的技术知识要求、 半军事化的管理制度、一切为了客人满意的服务理念,他们更需要前辈的 帮助和指导,甚至是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因为在此之前,他们是对我们 的酒店很陌生的人,亦或是父母的宝贝、学校的学生,是自由惯了的 人。 。 。 。 。 。
因此,我们逐渐产生了建立“师徒制”的想法,尝试着采取一些积极 的措施去解决酒店行业新员工入职期间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迈出了第一 步,并经历了一年的尝试,不断地总结着不足,完善着细节。
我们希望,未来的师徒制,以及支撑着这个体系的管理人员、师傅们, 沿着我们的愿望不断探索,让优秀的传统在我们的行业、我们的岗位上发 扬光大。
一、我们对师徒制及师傅的定位:
“师徒制”将会是一个作用明显的培训体系,是解决员工稳定问题的有 效方法,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举措和探索、尝试;
“师徒制”要实现和发挥“传授经验技术、传承职业精神、传递友谊关 爱、传播文化理念”的目标、作用;
师傅是骨干员工的代表,是本岗位员工的榜样;
师傅是业务技能突出、道德品质优秀、工作态度端正、培训能力较强、 充满责任心的优秀员工;
师傅是基层主管、领班的助手,是未来的领班、主管的培养对象;
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新员工入职初期对环境陌生的问题;
解决新员工入职初期对人员陌生的问题;
解决新员工入职初期业务培训的问题;
解决新员工入职初期“被个别老员工随意使唤、受欺负”的行业问题; 解决新员工入职初期心理辅导、方向引导的问题;
三、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建立新员工与部门管理人员、与酒店之间沟通的桥梁;
帮助新员工解决入职初期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困惑; 建立企业长效的员工培养机制;
让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和服务理念不会断层,得到传承,实现可 持续发展;
让骨干员工有一个除了升职之外的、良好的锻炼和职业展示平台; 让优秀的传统在我们的身上得到继承发扬。
四、我们对师傅、徒弟的要求
(一)对师傅
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技能水平;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培训质 量;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工作和业务上严格要求、耐心细致、言传身教、尽职尽责;生活和思 想上关心爱护、及时沟通、主动帮助、正确引导。
(二)对徒弟
尊重师傅、团结同事;虚心请教、广泛学习;
不断总结、学以致用;严于律己、勤奋努力;
用心做事、争取进步;继承发扬、不断创新。
这项工作,我们只是迈出了前行的第一步;这项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 不足。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一起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需要发动 各级管理人员、师傅们想更多的办法,总结更好的经验,从形式上、方法 上、内容上、制度上、宣传上不断完善师徒制的构成,并坚持继承与创新 相结合的思想,踏踏实实做好师徒制的实施和改进!
作文九:《师徒制的初衷和目标》900字
“师徒制”的初衷和目标
“以老带新”、“传授技术”、“传承职业道德”…….. 这些千年流传下来的既是习惯,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当下社会,有责任的人们在不断地呼吁:对企业忠诚、对职业负责、对道德坚持。但年轻的一代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淡化了对职业、对传统的敬畏和坚守,变得迷茫和无所适从。
XX 资产是XX 集团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更是年轻人汇聚的地方,他们充满着朝气和激情,浑身是劲,但却因为初入社会而经验缺乏,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行业较大的劳动程度、高标准的技术知识要求,一切为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他们更需要前辈的帮助和指导,甚至是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因为在此之前,他们是对我们的公司很陌生的人,是父母的宝贝,学校的学生,是自由惯了人……..
因此,我们逐渐产生了建立“师徒制”的想法,尝试着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去解决公司新员工入职期间出现的组多问题。我们迈出了第一步,并将一如既往的执行,不断总结着不足,完善着细节。
我们希望,未来的师徒制,以及支撑着这个体系的管理人员、师傅们,沿着我们的愿望不断探索,让优秀的传统在我们的行业、我们的岗位上发扬光大。
一、我们对师徒制及师傅的定位:
“师徒制”将会是一个作用明显的培训体系,是解决员工稳定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举措和探索、尝试;
“师徒制”要实现和发挥“传授经验技术、传承职业精神、传递友谊关爱、传播文化理念”的目标和作用;师傅是骨干员工的代表,是本岗位员工的代表,是本岗位员工的榜样;师傅是业务技能突出、道德品质优秀、工作态度端正、培训能力较强、充满责任心的优秀员工。
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1、 解决新员工入职初期对欢迎陌生的问题;
2、 解决新员工入职初期对人员陌生的问题;
3、 解决新员工入职初期业务培训的问题;
4、 解决新员工入职初期“被个别员工随意呼唤、受欺负”的行业问题;
5、 解决新员工入职初期心理辅导、方向引导的问题;
三、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1、 建立新员工与部门管理人员、与公司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新员工解决入职初期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困惑;
2、 建立企业长效的员工培养机制;让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和服务理念不会断层,得到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员工有更多的升职机会及良好的锻炼和职业展示平台;让优秀的传统在我们的身上得到继承发扬。
作文十:《作文应追求“自我”和“本真”》700字
作文应追求什么?笔者认为,应该追求“自我”和“本真”。
作文是培养思想、养育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写作技巧的展示,更是写作者思想的表达、精神的提炼。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是融独特的思想与精湛的表达技巧于一体的。没有自己思想内涵的作文,无论技巧怎样纯熟也不能算是上乘之作。优秀之作与平庸之作的差异就在于文中有没有写作者自己独特的思考,而真正的思想应该是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对自我的反思。因此,作文必须是写作者心声的流露和思想的表白,是写作者对“自我”和“本真”的追求。
追求本真的自我,是需要有一种胆量的,这就是要敢于将作文模式“格式化”。多给自己一点写作的自由空间,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出发,写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思想,把作文当做对自己思想、精神的一次提炼来完成。历年高考中得高分的作文,大多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表白自己的思想,显露自己的感悟的。实际上也正是这样的文章才能真正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才华,真正打动着阅卷老师的心。
作文缺少新意的根本问题是我们在立意的起始就缺失了自我。我们没有树立作文是写“人”的、作文是表现生活的理念,没有认识到“人”在作文中的重要性,没有关注到“人”是生活中的人。所以一旦写作文,就抛却了“人”和“生活”这两个根本的作文源,而是挖空心思地去唱高调,去迎合所谓高考作文的模式。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有极少数的作文会得到一个比较好看的分数,但从整体上来看其后果是严重的,因为它不是作者对生活的真正感悟,表达的是作者的伪思想和伪情感,当然也就无新意可言了。作文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如果一个人在作文时缺失了自我,没有自己的思想,那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了。
(郭吉成,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浙江省政府教学成果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