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马云的创业史】马云创业史》1200字
马云创业史
马云1964年出生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一个普通家庭。
1982年18岁的马云第一次高考失败下学谋生,先后当作秘书、做过搬运工,后来给杂志社蹬三轮送书。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云在帮浙江舞蹈家协会主席抄文件的时候接触到路遥的代表作《人生》,这本书迅速改变了马云的思想,马云从书中体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却往往只有几步”遂下定决心,参加二次高考。
1983年19岁的马云二次高考依然失利,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但受《排球女将》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准备参加第三次高考,因为家人反对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但决心永不放弃。
1984年20岁的马云第三次高考艰难过关。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后因马云同专业招生不满,马云被调配到外语本科专业,捡了个便宜,跌跌撞撞、摇摇晃晃进入杭州师范学院本科。
1988年24岁的马云大学毕业后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
1988年—1995年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期间业余时间在杭州一家夜校兼职教英语,同时帮助别人从事英语翻译。1995年辞去大学教师工作。
1994年30岁而立之年的马云开始创业,创立杭州第一家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 1995年,“杭州英语最棒”的31岁的马云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结果是钱没要到一分,却发现了一个“宝库”——在西雅图,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第一次上了互联网。 刚刚学会上网,他竟然就想到了为他的翻译社做网上广告,上午10点他把广告发送上网,中午12点前他就收到了6个email,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第一个网页。马云当时就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金矿。开始设想回国建立一个公司,专门做互联网。
马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他立即决定和西雅图的朋友合作,一个全球首创的B2B电子商务模式,就这样开始有了创意。并起名中国黄页(chiinapage)。
回国当晚,马云约了24个朋友做外贸的朋友也是他在夜校名义上的学生,给他们介绍,结果23人反对,只有一个人说可以试试。马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还是决定干,哪怕24人都反对,他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调头,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你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马云提起当初,赞赏的是自己的勇气而不是眼光。
1995年4月,31岁的马云投入7000元,又联合妹妹、妹夫、父母等亲戚凑了两万元,创建了“海博网络”,“海博网络”从此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产品就是 “中国黄页”。
1996年,32岁的马云艰难的推广自己的中国黄页,在很多没有互联网的城市,马云一律被称为“骗子”,但马云仍然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他天天都这样提醒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然后出门跟人侃互联网,说服客户。业务就这样艰难地开展了起来。1996年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也就是这一年,互联网渐渐普及了。
作文二:《Amazon的创业史》4700字
Amazon的创业史 Bezos,1964年1月12日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中部的Albuquerqre。父亲Migual在60年代初期离开古巴,是Exxon公司经理,母亲在银行工作。这位古巴难民的后代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干事劲头。
对中国的读者来说,JeffreyP.Bezos的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如果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亚马逊书店(Amazon.)的创立者,就会对他刮目相看了。这位古巴难民的后代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干事劲头,虽然他没有实现少年时代当一名宇航员的理想,但在互联网时代却创造了一个神话。
Bezos,1964年1月12日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中部的Albuquerqre。父亲Migual在60年代初期离开古巴,是Exxon公司经理,母亲在银行工作。Bezos在迈阿密蒲葵中学期间担任班长,并在普林斯顿大学获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学士学位。小时侯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宇航员,中学期间曾组建"梦想(Dream)协会",鼓励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其妻子
MacKenzie是一名小说家。1995年7月,在华盛顿社区Beueve的车库里,Amazon.悄悄开张了。互联网时代的又一大神话从此诞生。
一、又一个网络神话
1998年10月5日,《Forbes》排出全球100大科技富翁。其中前十名里最为风光的不是比尔·盖茨(人们对于他的首富地位已习以为常),而是火箭般蹿上来的
Jeffrey.Bezos。一年前他看上去还像一名叫花子,现在居然一口气从第25名狂升至第9名。而且至今为止,Amazon的股票仍升势不减,在互联网的股票中表现仅次于AOL和Yahoo。虽然,Amazon成立以来还未挣过钱,且亏损势头不减,但Amazon俨然已成为电子商务的第一代表。
这位待人和蔼友好的年轻人,你很难把他当作一位十分可靠的电子商务大亨。然而,自从他1994年初开始构想Amazon.后,就步步为营,从未有过明显的失败。
在创业之前,Bezos在某投资银行工作,是该银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负责寻找网络方面的投资机会。在第一次上网冲浪时,他偶然进入一个网站,了解到网络用户一年中居然猛增2300%。这个消息一下子就点燃了他大脑中的明灯。
几周后,他就拒绝丰厚的待遇,踏上了创业之路。他让妻子开车,而自己则在笔记本电脑中匆匆起草一份商业计划。还没在西雅图安顿好,他就把有希望上钩的投资商们招集过来。之所以选定西雅图,是因为这里有现成的技术人才,而且离Logram图书部门的俄勒冈仓库十分接近。
Bezos给Amazon提供的不仅仅是他的远见,还有他的干劲和激情。公司设在一栋破旧的小楼内,占了三层,他在楼上楼下四处跑动,所有的电力装置都是他安装的。Bezos要求Amazon要全力以赴,公司内始终是一种紧张而忙乱的气氛。唯一能让人放松一下神经的,就是他突然爆发的大笑。他在办公室中一笑起来,无论是楼上楼下,还是大厅里都能听到笑声的回荡。随着公司股票节节上扬,Bezos笑的频率和音量也随之增加。
二、艺术般的事业
Bezos以世界最大的河流之一--亚马逊河(Amazon)来命名他的公司,并不是偶然。他希望像这条世界最大的河流一样,成为全球网络时代零售业的巨头,他想让Amazon成为10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如果你参观过西雅图拥挤而邋遢的总部,你就再也不会对这个雄伟计划表示怀疑了。与那些硅谷的同行们截然不同,Bezos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他的办公桌都由旧门改装,而且十分狭小,连计算机显示器都得搁在电话簿上。当然,大伙都有一笔巨大的回报:每个人都有股票,已为他们造就了数十位百万富翁。
Amazon是家彻头彻尾的新式公司,与硅谷和微软模式都截然不同。Bezos的管理层就更是古怪奇特,就像大杂烩,既有来自微软的难民,一本正经的职业经理,也有自由艺术家以及摇滚音乐家,比如负责公司战略扩张的RyanSawyer,是获过罗氏奖学金的研究生,在牛津研究的是诗歌。Amazon从不关心一个人以前是干什么的。因为Bezos明白,他干的是一件物理世界所没干过的事,比如在一家店里就要销售300万本书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创业之初,Bezos就在竞争对手Barne&Noble(BN)超级商场的咖啡屋中与发行商以及未来的公司雇员会面。
除了提供大量的书籍以及简洁快速的网页,Bezos努力把Amazon创建出一种网络社区
的氛围。他鼓动读者粘贴书评,现在已达近百万篇,成为Amazon最大的特色之一。而且他还邀请作家们在网上与读者聊天。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给一篇小说起了头,居然有40多万人寄来了小说的后续。
当然最关键的是,Bezos把买书的过程变得极其简单。用户在首次购买后,就会将地址信用卡信息安全地储存起来。下一次再买,只要按一下鼠标就能给书插上翅膀,迅速送至你的信箱中。为确保订单无误,Amazon还会发Email确认,使你宽心。
竞争对手也能拷贝这些策略,但Amazon还能不断提升殷勤周到的服务。1998年Amazon推出GiftClick活动,只需填上Email地址,选择一件礼物就行。其余工作都由Amazon完成,结果发现64%的订单都来自老顾客。
Bezos也是最早借用网络独特威力来推广品牌的商人之一。一开始,他就让其他网址通过与Amazon的链接销售图书,他给予的回报是:销售额高达15%的回扣。如今已有近15个网址加入了这个称之为"联合计划"的行列,使得其竞争对手BN的在线业务始终无法走出困境。
尽管BN久负盛名,而且也投入巨资进行网上宣传,但网上用户仍只有37%的认识率,而Amazon已经超过50%以上。结果BN上网后,Amazon业务并未受到影响,仍以300%以上的速度猛增。1998年第三季达到1.536亿美元。
三、新的商业模式
Amazon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捷足先登,更关键的是它几乎完美的在线销售艺术。Amazon重新定义了零售业。1998年10月16日,零售巨头沃尔马特起诉Amazon暗地挖人并获取商业机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Bezos对此不屑一顾,他笑着说:"即使我们的员工全来自沃尔马特,也不到他们员工的2‰。"这个案件胜负如何并不重要,但这是互联网历史上的分水岭:电脑空间的零售商开始与地面上的同行们正面交锋了。
Amazon的成功将传统的零售巨头纷纷赶上网去,并且动摇了他们的传统优势:商场的规模与数量,在大众媒体建立起来的品牌,甚至改变了商场购买的感官体验。Amazon定义了一个新的产业,是新经济的最佳体现。
Amazon提供了310万个可方便查找的书目,比地球上最大的书店还要多15倍。而且不需要耗费巨资修建大楼,也无需招聘大量员工。Amazon1600名员工人均创收37.5万美元。
Amazon的另一大优势是:可以自动分析顾客的购买记录,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推荐书目。1998年11月17日,Amazon又推出视频产品商店和扩张后的礼品商店。显然,Bezos不想局限于书籍,而要将Amazon变成网上的第一商店。无论是手表、录音机、游戏、软件、鲜花、旅行服务、音像制品、消费电子、玩具还是服装、服饰等都在他构想的范围之内。
1997年公司推出音乐CD商店,头一季度就达1440万美元,很快超过了早两年开业的CDnow公司。实际上,不知不觉中Amazon成了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商店,拥有450万顾客,1998年公司营业收入达54亿美元,远远超过了1997年1.48亿美元的数额。难怪投资者要为之狂热。公司自1997年5月公开上市以来,到1998年11月30日,股票已猛涨
2300%,市场价值突破百亿美元,比拥有1011家分店、年收入31亿美元的BN公司要高出5倍以上。尽管亏损也一年高出一年,但分析家预测Amazon到2001年有望实现盈利。 据分析,1998年上网人数超过1亿,2002年将增至3.2亿。今年半数以上用户表示要尝试一下网上购物。1998年网上商店销售为78亿美元,到2003年将达1080亿美元,占全美所有零售额的6%。
四、众矢之的
Amazon成功的关键是Bezos选择了一个最恰当的市场空白:书籍。这个市场没有大的网上对手,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公司。最大的BN公司也只在美国占据11%的市场。但是随着业务扩张,在新的领域内,Amazon的优势不复存在,竞争对手也会更多更强大。 甚至在图书市场,Amazon也没能吓退任何进攻者。1998年底,拥有包括兰登公司在内的多家出版公司的德国媒体巨头Bertelsmann,投资2亿美元,获得BN在线业务50%的股份,为它与Amazon激战提供了强大的后援和威猛的弹药。1998年11月6日,BN釜底抽薪,以6亿美元买走Ingram图书业务部,准备颠覆Amazon的基础。因为Amazon出售的图书高达6%是由Ingram供应的。虽然BN表示不会影响Ingram原有的业务,但这将迫使Amazon
寻找新的供应商,当然也会因此提高成本。一股可怕的力量正威胁着Amazon的核心业务。 其他业务也烽烟再起,1998年11月23日,受到Amazon严重威胁的网上头号音乐商店CDnow宣布购并竞争对手NZK,使其销售翻番。而且纠集电影零售商Reel.、计算机销售商CyberianOutPost、eToys及其他公司一起组建名为ShopperConnection的虚拟购物商场。著名的网络门户Yahoo和刚刚购并了Netscape的AOL,以及成长迅速的Buy.都斗志昂扬,要瓜分电子商务这块大饼。另外,除了图书之外,其他业务领域传统商店的巨大品牌也使Amazon倍感压力。
即使所有的对手都不足为惧。Amazon也得面临一个根本的挑战:零售业是一个典型的微利行业。Amazon不断扩张,成本激增,实现盈利极为困难。Bezos虽然在办公设备和生活方面极为节俭,甚至到达吝啬的地步。但是在品牌宣传和顾客方面,却是慷慨大方,与许多喜欢炫耀身份的CEO形成鲜明对照。据称,1999年Amazon市场推广费用就达2亿美元,比1998年增加一半多。到目前为止,Amazon投入市场推广的费用在1美元中就占24美分,而一般商店仅需4美分。
当然Amazon的优势也有:比如传统书店需要160天左右的库存,买书后45~90天内给出版商付账,使它需要占用这些书的成本达4个月左右。而Amazon只有15天的库存,用户从信用卡可即时付账。此外,Amazon如增加37%的顾客(140万),相应的运作成本只需增加60万美元。
Amazon还拥有一件无价之宝,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Amazon能够及时搜集用户信息和反馈,由此分析每个用户的偏好,可更有效地建立顾客忠诚度。正如Bezos所说:"我们希望Amazon成为你个人的最佳商店。如果我们拥有450万顾客,我们就会有450万家商店。"
Amazon成了众星捧月的宝贝,也成了众矢之的的靶子,Amazon的未来扑朔迷离。不过,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Amazon已经彻底改变了零售业的模式。
点评:
1、Bezos从小就显示出来的干劲和激情,使他非常适合作为一个新兴企业的带头人。
2、Bezos的远见卓识和目光长远,使他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计算机世界》,1999年4月;
2、《他把书店搬上网》,方兴东;
3、《网上公司并购风起》,互联网周刊。
资料来源: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创业案例”
(://cee.buaa.edu./contents/344/1119.html)
作文三:《玫琳凯的创业史》1400字
玫琳凯的创业史
玫琳凯·艾施的事业开始于一般人认为应该结束的时候。退休之前,玫琳凯是美国一家全国性“世界礼品公司”的训练主管。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对妇女很歧视,玫琳凯能做到这个职位实在是因为她太优秀了。当时女性和男性同样工作,薪金往往只能拿到男性的一半,这令玫琳凯很愤怒。更令玫琳凯气愤的是无论她工作怎样努力,表现多么优异,她却始终被男性主宰的世界拒之门外,1963年当她出差回来时,发现自己手下的男助理居然被提升到比她更高的职位上,她愤而辞职。在从做了25年的直销岗位上退休后,她决定写下25年来工作中的种种经历,想以此帮助其他的女性在男性主导的商业社会里获得成功。在退休后的一个月里,她坐在厨房的餐桌旁,列出了两份清单,一份记述了以往在公司里发生的美好的事情,一份则列举过去数年来所遭遇的问题。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她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规划了一套构成自己“梦想公司”的市场计划。于是她决心发挥自己的最佳潜力与男性们一争高下。仅凭着上半生不多的积蓄5000美金和她20多岁的儿子理查德·罗杰斯的支持,玫琳凯女士在1963年9月13日,一个黑色星期五,在达拉斯的一个只有500平方英尺(约46平方米) 的店面里正式成立了自己的“玫琳凯化妆品公司”。
玫琳凯的目标是为广大的妇女提供无限的个人发展机会,帮助她们实现梦想。她信奉“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的黄金法则,倡导“信仰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的生活优先次序。
凭着她坚定的决心、努力的工作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将公司从一家小型的直销公司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美容保养品直销企业,玫琳凯品牌也成为美国面部保养品以及彩妆销售得最好的品牌。玫琳凯公司三度被评为“全美100家最值得工作的公司”,同时也被列为最适宜妇女工作的10家企业之一。
玫琳凯是一位精力充沛的演讲者、活动家和企业家。她的一生曾赢得无数奖项,包括:霍雷肖·阿尔杰杰出美国公民奖,是“全国直销协会名誉奖”的第一个获得者,被美国直销教育基金组织授予“荣誉循环奖”以及“活神话”奖,最近她又被美国Life Time TV on Line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商业女性。
全球最具权威及影响力的《富比士》杂志评出了200年来全球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并获得巨大成功的20位人物,当选者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她。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的一句话:“每一件成功的背后,都一定有颗热忱的心。”玫琳凯对社会公益事业也秉承着这种连爱默生都没有听说过的热忱。1980年当玫琳凯亲眼目睹心爱的丈夫由于癌症而去世,悲痛之余,立志后半生致力于和癌症作斗争。
在连续资助癌症研究基金会20多年后,玫琳凯·艾施于1996年建立了自己的基金会:玫琳凯·艾施慈善基金会。这个非赢利的基金会着重从事对威胁女性健康的癌症,如卵巢癌、乳腺癌和子宫癌进行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的资助工作。
1993年,玫琳凯又在达拉斯的圣保罗医疗中心建立了“玫琳凯·艾施癌症研究所”。玫琳凯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忱还体现在对人类整体环境的关注上。1989年玫琳凯首开拒绝动物试验的先例,并发起环保活动倡导保护环境美。
除了在商业上的成功,玫琳凯还著书立说,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管理心得与大家分享。她的《你能拥有一切》一书,95年8月上市初始就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她的自传销售已超过1百万本,而她的《玫琳凯谈人的管理》一书亦十分畅销,是国外许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指定参考书。
1987年玫琳凯退任公司名誉主席。直到今天,她的精神仍旧激励着遍布全球的美容顾问们。在新的世纪里,玫琳凯及玫琳凯公司将继续鼓励引导千千万万的妇女,帮助她们发挥潜能,实现人生梦想。
作文四:《创业史的资料》15200字
韩毓海:“春风到处说柳青”再读《创业史》
顶 荐
作者:韩毓海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4901 更新时间:2011-4-4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字体:小 大】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
从前有座终南山,山里有座中宫寺。有貌如苦行僧名柳青者,在庙里写书,书名叫作《创业史》。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直到1967年被强行“赶走”,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 14年。
“脚上穿着烂皮鞋,裤腿上满是泥点子,手里拿着哮喘喷雾器,没日没夜在村里和田里转”,柳青给皇甫乡人留下的印象,使人想起他同时代的另一个传奇人物:上世纪50年代,古巴革命者切 格瓦拉舍弃了在古巴青年团和中央银行的领导职位,悄然离开哈瓦那,奔向艰苦的丛林游击战,在一个也许并不适合他肉体生存的地方,把自己熬成了一个丛林中的 “野蛮人”。――而巧合的是,柳青与切患有同样的疾病:严重的哮喘,他们甚至都要依靠哮喘喷雾器才能维持生命。
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 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
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很可能一贫如洗,他盛年而逝,并不长寿(终年62 岁)。
“往事并不如烟”。“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自然也不绝如缕。1990年代末,为了支持中国包产到户的典型安徽凤阳小岗村,日本驻上海总领事代表日方向小岗村投资1000万日元,用于引进优质稻种,以改变小岗村农户自80年代后期以来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据陈窗、曾德方《小岗农民访谈录》披露:2002年小岗遇到旱灾,许多家庭承包田的亩产降到200斤),与柳青的故事相似――稻种还是日本稻种,但是,此时的小岗村却遇到了当年《创业史》开头所描写的“蛤蟆滩式困境”:由于村里早已没有集体农田,更没有一个王家斌式的村干部愿意将自家的田用来试验新稻种,没有一个“梁生宝”自愿吃亏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结果优质稻种因为无地试验而无法推广,小农经济聪明反被聪明误,1000万日元投资自然打了水漂。1990年代末,1000万日元不过65万人民币,而在1960年代初,一、二两部《创业史》的稿费却远不止今天的300万人民币,在当时的农村几乎就可以开银行了。
2006年,孟加拉国银行家穆罕默德 尤努斯因为长期从事反贫困事业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其获奖理由不过是:他长期向穷人提供小额贷款(每笔20美元),只是不要利息和抵押而已,像尤努斯博士一样,柳青的事业更属于千千万万人,而且可以毫无疑问地说,他所作所为比尤努斯更为彻底。 一,“时间小说”与作为“上帝”的小说家
“时代”是个奇怪的现代范畴,作为时光流逝中“看不见的手”――它总是在掩盖某些东西的同时,却刻意突出着另外一些。它还促使人们相信“当下”乃最重要的时刻,从而自然而然地由“当下”出发,去将
时光整理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比如,当下的人们也许不知道,所谓“中国人放歌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历史,并非从宋祖英等“当下艺术家”开始。因为早在1951年,中国歌剧《白毛女》就轰动了维也纳,而在柏林和德累斯顿,当年喜儿的扮演者王昆,几乎被歌剧之乡欧洲观众热情的鲜花所掩埋,谢幕的时候根本无法下台。今天热衷于 “超女”的人们也许不想知道,芭蕾舞剧《白毛女》至今依旧是世界上顶尖芭蕾舞团的保留节目(例如著名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至今在世界各地(除中国大陆外)巡演,长演不衰。
同样的,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历史也不能从1980年代、更不能从“当下”算起。例如,1964年新日本出版社就翻译出版了《创业史》上下两部,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创业史》版本(因为中国国内只出版了《创业史》的第一部)。日本著名学者冈田英树在《野草》杂志评论说:“《创业史》确实把中国长篇小说的已有水平引向一个新阶段”,日本读者“为其直视现实的敏锐目光而惊讶,为其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兴奋,被作者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描写而征服。”
1978年,《创业史》英文本出版,柳青临终前在病床上翻看的书,就包括这本英文《创业史》。讽刺性的是:尽管1980年代开始了中国文学 “走向世界”的时代,而“当下”的中国作家能够阅读、翻译和运用外文写作者,却始终寥寥无几(张承志可以用日文写作,也许是唯一的例外),当下的中国作家其实是靠穆旦等翻译家的语言来完成他们对于西方文学大师的崇拜的,而可以肯定的是,迄今为止,当代中国小说家中英文最为熟练、或者说可以熟读英文原著的,其实是两个最土的“农村作家”:柳青和赵树理。
被“当下”遗忘的当代中国作家丁玲、柳青、赵树理,他们的域外影响首先是因为其对现代性的深刻理解,以及现代小说艺术的创新。普林斯顿大学的严海蓉和UCLA的颜海平曾分别指出:《创业史》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突出成就在于“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揭示的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
农民的 “内在主体性”逐步确立的过程,而且,比起获得土地和物质上的“翻身”,这种内在主体意识(主人公意识)的确立,则是漫长的中国革命的另一个重要遗产。而本文则想进一步指出,作为影响巨大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另一个创新和成就首先在于:它将“现代时间观念”纳入到小说叙事,并将之运用于叙述中国农村。今天看来,这部以中国农村、乡土为内容的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恰恰是非常现代、乃至非常“西洋化”的。以这样的时间观念来叙述中国农村,乃是几千年来的第一次,在这个意义上,《创业史》是中国第一部成功的关于“时间”的长篇小说,
在英文中,Time一词具有双重意义:“时间”和“时代”。后一个意义是现代的、或者比较晚近的产物,这种对于时间的特殊的理解(或者叙事),首先意味着把时间与一项巨大的“任务、使命和浩繁的工作”联系起来,或者说,使时间围绕着“劳动和工作”建立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时间就成为对这项任务、使命和工作的规划和管理,时间本身甚至成为“任务”和“使命”的掌握者、督促者(taskmaster),――有趣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高声吟诵的“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其实正是对中美共同拥有的“现代时间观”的隐喻,暗含的也正是费正清所提出的“中美必须在同一个?现代世界?上打交道”的原则。
其次,现代时间观还意味着从“当下”的角度去叙述历史和预言未来,从而将时间纳入一个以“当下”为核心的结构中(过去从而成为“现在的倒叙”,未来成为“现在的必然展开”),在近代欧洲,这样的时间观,一开始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叙述、特别是报纸新闻业的视角逐渐被确立起来的,例如威廉 摩尔(William Morris)《来自当下的新闻》(News from Nowhere,出版于1891年),于是,“上帝是个新闻记者”这个说法,其实就是“上帝是时间的掌握者”一说的翻版或庸(通)俗化。只不过在当时,这样一种文学的叙述方式,还被视为“对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剥夺”(stripped bare of every habitual thought and way of acting),即类似于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而已。
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和现代生产方式本身,极大地促进了这种“现代时间观”的确立。“让时间督促我们工作”,或“让历史告诉未来”――这其中包含着合理地利用而不是浪费时间,以为“未来造福”的工商业精神,正是这种典型的清教时间伦理(Puritan time ethic),成为构筑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世界的支柱。当然,与威廉 摩尔的时代不同,今天的人们已经对这种“工作时间观”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但也正是因此,今天的人们也就丧失了对这种现代世界观的“陌生感”,更难以体会它的确立,曾经伴随着的历史变革的艰巨深刻性。因为认同这种时间观,也就意味着,必须把我们的生命划分为分、秒、小时,以面对“时代”提出的使命和任务,以跟上“时代的脚步”。这也就是为什么――1953年,这样的工作(劳动)时间观念在“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旗帜下,第一次被引进中国农村之时,《创业史》这种完全不同意义上的中国农村小说才有可能产生。
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在这个意义上,将《创业史》的诞生,理解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大规模工业化和农村合作化――对于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全面改造的标志,这种“全面改造”不仅仅意味着胡风一首著名诗歌题目所昭示的《时间开始了》,而且更意味着“时间改变了,” 全面改造,当然包括对于中国人的时间观的改造,也包括了“勤俭创业”、“劳动光荣”的崭新伦理的确立。也可以说,正是这种与劳动、工作和使命伦理相关的时间观,才是把农民组织起来的根本基础。正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农村和农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观念被彻底打破了,农民和农村被组织进现代工业化的时间体系中:“工分”完成了农村劳动力的货币化,土地在集体化的基础上被重新配置,在农林牧副渔的现代农业的意义上,劳动的合理分工得以完成。而《创业史》恰恰由于深刻地抓住、或者表现了这一根本性地变革,才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标志性的作品。
如同小说描写的:千百年来在“春闲天”里无所事事的农民和农村,如今一派忙碌景象,在潇潇春雨的田野上,到处都是梁生宝互助组那种进终南山背板、拉扫帚搞副业的汉子,农民们第一次热衷于“科学”种田(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通过技术来掌握季节和天气的无常变化),而“物资交流大会”在暮
色苍茫中还没有散场,富裕中农郭世富在这个人声鼎沸的“市场”上与“国家”相遇――而在过去,柳青写到:“从旧历开头的整个正、二、三月漫长的春天,当农业生产还没有高度组织起来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田地里的活路,”农民只能靠赌博、喝酒和“下雨天打孩子”打发时光。其实,《创业史》每一次优美而抒情的景物描写,也都可以看作这种“人勤春早”的工作时间观的申诉,毫无疑问,《创业史》虽然写的是农村,但此农村已非彼农村,《创业史》描写的农村已经是处于大规模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被组织起来“现代新农村。”
但1953年的春天,人的心情可是和过去的1952个春天,大不一样。
长眠在唐冢、汉陵的历史人物做过些什么事情呢?他们研究和制订过许多法律、体制和规矩。他们披甲戴盔、手执戈矛征战过许多次。他们写下许多严谨散文和优美的诗篇――不过,他们没有人搞过象“五年计划”这一类事情。
1953年春天,中国大地上到处是第一个5年计划的巨画、交响乐和集体舞。
1953年春天――你历史的另一个新起点啊!(小说384页)
于是,《创业史》这部关于中国农村的小说,竟然如同亚当 斯密描述英国农村的作品那样,是以“一般劳动时间”结构起来的,这也就不会特别令人惊异了。当千百万马铃薯意义上的小农被“时代”组织起来,对于时间、时代的思考,就构成了“农村小说”根本的叙事动力,以至于在“第一部的结局”这一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到:“生活不断向历史车轮的推进者,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人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在这样的时候,社会上就会出现复杂的现象。”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农民和农村必须对滚滚而来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时代车轮” 作出回应――迎接挑战或者沉沦灭亡。在这里,时代和“时间”本身自然就变成了一个“督促者”和审判者,在“一般劳动时间”的压迫感中,在抓住和掌握时代和
“时间”的悲壮努力中,我们读出的显然不仅仅是歌德《浮士德》的主题,而且更是斯密《道德情操论》和马克思《资本论》特异的目光。――这当然是一种对于 “历史”的全新的现代理解,而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农村而言,这则是多么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这个意义上,欧美的读者甚至倾向于将《创业史》当作“新教小说”来阅读,也许就是非常自然的。不仅仅是“互助组”创业的故事与“共济会” 等“劳动组合”自我救赎故事的契合,而首先是由于小说中所渗透的类似于新教时间伦理的时间观念,――因为一旦这种观念在基层生根,社会就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二,“宝娃”与“阿甘”:“鸡毛上天”的可能性
《创业史》的主人公叫梁生宝,小名“宝娃”。而汉语中的所谓“宝”有两个意思:一个宝贝,另一个则是“活宝”(即类似于“傻瓜”)。
梁生宝其实正是这样一个双面体:他是新农村千百万中国新农民的代言人,同时,他性格中也有“傻瓜”或者“活宝”的一面。对于已经不熟悉 1950年代中国历史的当下年青读者来说,《创业史》的故事,其实最类似于广有影响的美国作品《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宝娃”与“阿甘”的故事,其实属于同一类型的现代小说叙事(“小上帝”或“小天使”叙事),这都是“鸡毛可以上天”、弱者和小人物办大事的故事,这两部作品也都是通过一个小人物,来写了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就是所谓“现代”。
如果用最简单地词来解释什么是“现代性”,那么我们可以说,所谓现代性也就是“可能性”(possibility)。今天的人们,其实可以在“市场”这个隐喻中得到对现代性的最现实的理解,市场意味着风险,意味着没有保险和最终承诺,在这个意义上,市场其实也就是“可能性”、或者仅仅是“对可能性的承
诺”。在市场中,任何人的命运都是相对的――即他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和沉沦。
而在1500年以降的欧洲,现代性是伴随着迷漫全社会的精神和信仰危机、伴随着宗教改革运动而确立的。加尔文(John Calvin)的著名论断是:人的命运处于“双重前定”(double predestination)中:即“个人的选择”和“上帝的选择”。人可以选择,他可以选择得救或者沉沦,但是人却不能理解、代替上帝的选择,因为上帝神秘的力量是人所不能达到的。上帝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只不过那属于神的意志。正是这一著名的“加尔文论断”将人类的命运和“前定”相对化了,而这就意味着现代性的降临:一切都变成悬而未决,一切都仅仅是“可能性”。我们看到:路德和加尔文的“上帝”,其实已经有了“看不见的手”的影子,而“双重前定”则已经是非常明确的市场社会的隐喻。
因此,从宗教改革运动、特别是新兴的政治经济学中汲取了灵感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把上帝和命运的青睐加之于强者,这样一来,上帝“看不见的手”也就只为强者(有权力和财富者)掷骰子,这意味着在“生存竞争”中强者一定会胜出,强者甚至就是上帝的化身。
但是,与这种强者的神话相对立,马基亚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假说。他认为:如果我们回到宗教改革思想中所蕴涵的现代先声,那么恰恰是“弱者”和“穷人”才代表了路德和加尔文的“新上帝”――这个“现代意义上的上帝”,不过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形象,这个形象与穷人和弱者类似。他说,正因为贫穷和受苦,现实中的弱者和穷人身上才充满了自我更新和改变世界的不息的渴望和能量(ability to renew being),而相对来说,强者和富人则倾向于维护现状。正因为穷人和弱者命定的热衷于自我更新和改变现状,所以“弱者和穷人”比“强者和富人”就更容易倾向于创新和试验,弱者比强者在心理上更“开放”:因为在试验和创新的竞争中,弱者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丧失,他们失去的也许仅仅是锁链而已,但对于拥有既得利益的强者来说,事情则不然。强者已经拥有一切,因此,他不需要、乃至反对“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马基亚维利会认为:在宗教改革之后的世界上,如同上帝一样真正具有预言能力的恰恰是穷人和弱者,这不但因为贫穷是一种现状,而且更因为贫穷意味着“改变现状的可能性”。贫穷不但是世界本身,而且贫穷也是“世界的可能性”(not only is the poor in the world ,but the poor itself is the very possibility of the world)。在这个意义上,路德和加尔文的上帝,其实就是一个穷人和弱者的上帝,甚至可以说:穷人就是“上帝在人间”(The poor is god on earth)。
达尔文的现代性和马基亚维利的现代性,这两种针锋相对的现代观,决定了对于什么是现代性、什么是现代化的源远流长的理解分歧。也正是基于马基亚维利对现代性的理解,现代小说中源远流长的“小人物”或者“小上帝”叙事传统得以形成:这意味着这样一种小说模式――上帝化妆来到“现代世界”,他扮演的其实是一个弱者和小人物,他以魔法和神奇和向我们昭示的“神迹”,也就是“鸡毛上天”和小人物改天换地、作大事业的“可能性”。
人们所熟悉的电影《阿甘正传》的开头其实正是这样的隐喻:一片鸡毛飘然上天,飞到傻子阿甘手上。而主人公阿甘喃喃自语的开场白是:“妈妈说过,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在打开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会遇上什么。”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这个“鸡毛上天”的意象更是别有深意:1955年9月-12月,**亲自编辑了长达95万字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资料集,并为每一篇资料加了按语。在一篇题为《谁说鸡毛不能上天》的文章前面,**这样写到: “富裕中农说:?穷光蛋想办合作社哩,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鸡毛居然上天去了,穷人要翻身了。旧制度要灭亡,新制度要出世了。” “?鸡毛不能上天?这个古代的真理,在社会主义时代,它已经不是真理了。”而《创业史》和梁生宝,就是产生在这个“鸡毛可能上天”的时代。
在上世纪50年代,为什么互助组与合作社会成为中国农村和农民的选择?今天看来,这主要是基于
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的瓦解、衰落和持续的危机,首先表现为农村政治领域的瓦解和“政治方式阙如”。如果把“政治方式”或者“政治领域” 理解为处理社会力量冲突的中介(mediation),那么这种“中介”的阙如、瓦解造成的结果就是:农村矛盾的处理、解决,要么是通过自相残杀,要么就只能通过赤裸裸的暴力压制。一方面,由于没有政治中介,所以中国乡村生活就变成丛林原则下的生存,弱肉强食、谁能整算谁,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税收的加重,乡绅基本上沦为杜赞奇所谓“赢利型经济”,而一般没有组织、社会依托的单个农民也就无法抵抗国家的压制。这就是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给我们提供的近代中国农村的一般场景。而从这个角度去认识互助组、合作社,就会看到,互助合作运动本身,首先意味着中国农村公共领域或者政治领域、政治方式的重建。梁生宝所率领的8户互助组,表现出的是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政治能力”,它给我们今天提供的,首先是来自最基层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宝贵的政治经验。
第二,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的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权建设,而此后新中国面临两难处境是:一方面必须进行现代化和工业化建设,而另一方面则又要避免以广大农民为代表的小生产者,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运动中沦为弱势群体。于是,组织起来,走现代化农业(农林牧副渔加农村集体工业)的道路,则成为在“发展”与“持续发展”,在“建设”和“社会保护”的双重主题下的必然选择。
第三,无论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也好,还是从所谓“计划”向“市场”转化也罢,在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里,如何保持社会团结,而非在“转轨”过程中造成社会瓦解乃至崩溃,这乃是一个极其重要、极其严峻的课题。因此,对于“转型社会”而言,一定要有两笔帐、两个目标:即不但是进行“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而且是如何将人“社会化”,而不是将一些人抛离“发展”的轨道。进一步
说,所谓“发展”也不仅仅是增加个人能力乃至物质收益,更是积极创造各种社会文化空间,为人们提供精神享受和心理满足,因此,一个“转型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支持那些人们自发组织起来“找乐”、乃至寻找“心理平衡”的组织形式,必须高度重视杜克海姆所谓以“社会自我平衡”为目标的组织过程(Regulation),而这其实也就是梁生宝互助组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在梁生宝的互助组中,愁眉不展的穷光蛋们收获得不仅仅是物质,而且还是团结、希望和欢笑,换句话说:互助合作的过程,其实更是一个从“无望”到“希望”的过程,是比赛“谁笑到最后”的追逐“欢笑”的过程。
正如Antonio Negri睿智地写到:“现代性是在拉伯雷的笑声中降临,带着穷人饥饿的肚子至上的现实主义。”这句话意味着:现代世界的“小上帝们”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翻身)的热望,并非来自灵魂深处神灵的感召,而完全是为他们咕咕叫的肚子所迫。人类因为匮乏不得不劳动,穷人因为贫困不得不生产,这就是“人性”之被动性的根本,而“我们想吃饭”和“鸡毛要上天”这种鄙俗的要求,必然会伴随着拉伯雷小说里大人先生们嘲弄的笑声:正如《创业史》第一章的开头,富裕中农郭世富的新瓦房在人们羡慕的目光中平地而起,而梁生宝老弱病残、饥肠辘辘的8户互助组,却在一片嘲笑中登台,接下来,宝娃这个阿甘式的人物,也正是在一片笑声中,如落汤鸡一样从潇潇春雨中向我们走来,头上顶着块麻袋片,身上扛着亩产710斤的新稻种。而在小说结尾,当富裕中农郭世富老汉在粮食自由市场上数着卖高价换来的几十块,以“龟兔赛跑”的预言嘲笑“宝娃这个宝货”的时候,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浑身都是麻袋片,如丐帮领袖的梁生宝,此时正和老弱病残钻在终南山扎扫帚――而他从信用社里领到的预付款就是750块――而且是“崭新的人民票”!
乌龟竟然爬过了兔子,而鸡毛也就是在这样一片哄笑声中,竟然上天去了。
一张白纸,没有图画。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强者有强者的弱点,而弱也有弱的优势。美国人阿甘是个弱者,因为他弱智(IQ只有75),中国农民宝娃更是个弱者,因为他贫穷。
两部作品的开头相似而又不同:童年的阿甘不敢下地,是因为他不会走路,童年宝娃不敢下地,则是因为他没有裤子穿。然而,也正是因为弱智和贫穷,在有了自知之明的同时,他们也就没有了、卸下了思想负担――这就是宝娃常挂在嘴上的:“自己有什么?全下堡乡谁不知道咱乳名叫?宝娃?,本来没多大本领嘛!现在也并没有丢人不丢人的问题”(小说第357页)。没有了思想负担,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其实也就是鸡毛可以上天的第一步。
既然“没有丢人不丢人的问题”, 也就具备了常人所没有的自信与从容,既然智商比别人短半截,因而笨鸟就必须先飞,当阿甘为逃命被迫跌跌撞撞跑起来的时候,种地搞不过富裕中农的宝娃,也被迫去搞新稻种、去扎笤帚搞副业(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宝娃也象富裕中农一样迷信自家的二亩三分地,他就将更深地被“捆缚在土地上”)。于是,在上世纪的50年代,太平洋两岸的这两个傻小子,被自身条件所逼迫,就这样不约而同,从摇摇晃晃、步履蹒跚,到健步如飞,如风如电,在漫天风雨中他们跌到爬起,终于给我们留下了奔跑不止的“现代英雄”形象。
我想,这也许就是《创业史》中的宝娃与那个既得利益者郭振山的根本区别。既然宝娃本来就是大家嘲笑的对象,本来就是“喜剧人物”,所以他就没有什么面子问题。而郭振山作为土改中的“轰炸机”,却从来就是威严和权力的象征,结果,他害怕丢失的东西就太多太多,坛坛罐罐,哪一件都舍不得丢手。郭振山的“在党”,那是因为党是权力的象征,郭振山羡慕富农,那是因为人家是财富的榜样,郭振山爱当官,是因为官才是威严和面子的集合。但是,宝娃跟共产党走,是因为共产党怜贫惜孤,是因为共产党“把屁股坐在了穷人一边”,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对宝娃来说不是空洞的信仰,而完全是咕咕叫的肚子的选择,――说到底,除了共产党外,谁还会要他们这些老弱病残呢?
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如此感慨地写到:“社会主义是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地要
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创业史》扉页上郑重地引用了这段话,这引用并不是为了跟随政治形势,而是因为恰是这段话表达了对于现代性的最为透辟、根本的理解:现代性是对“新事物”的追求,现代性其实不过就是“可能性”,正如**所说:“一定会有两种前途,两种可能性。”
也就是说,在争取胜利的可能性的同时,必须洞悉“失败”同样也是一种可能性。这当然意味着,社会主义这个新事物道路艰难,一定会遇到挫折,只有那些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志向远大者,才会绝处逢生。社会主义是穷人的事业,是勇敢无畏的小人物的事业。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它却不过是傻子们关于“鸡毛上天”的幻想。――而这就是小说所蕴含的最深刻的“现代意识”。
三,“创业难”
打开1960年第一版《创业史》,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三个字:“创业难――”柳青的感慨,当然也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感慨。
1982年,柳青的三个子女来到皇甫村,睹物思情,他们这样写到:
站在神禾原的崖畔上,我们凝望着巍峨壮丽的终南山,望着山下的蛤蟆滩,当年种上的白杨,参天挺立,稻田纵横,满目苍翠。镐河出了终南山,自东南来,到了原下,转向西流。靠着神禾原,依着镐河畔,从东向西座落着庄稼人的院子,这就是皇甫村。
村子中间的一个土峁上,原来有一座破旧的古庙――中宫寺,这就是我们的家。父亲略加葺,住了14年。眼前,中宫寺已经夷为平地。冬青石榴没了,爸爸精心栽培的苹果、梨、桃,硕果累累的葡萄,也没了。他经营过的菜地荒芜了,他原来工作和起居的地方,都塌掉了―――地上长满了野草。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爸爸的音容笑貌又出现在眼前――
在柳青的骨灰面前撒下热泪的,本应该是所有高尚的人,而不仅仅是他的子女。然而,真实历史和人事变迁,却远比房倒屋塌、物是人非要来的更加残酷,以至于作为后之来者的我们今天重读《创业史》,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正如今天重新面对柳青,我们一时竞不知从何说起。远隔滚滚红尘,对于这部今天的年青人也许会感到非常陌生的杰作,我们甚至不得不从一个看来最惊心动魄、最让人挥之不去的部分开始我们的重读。
在长达505页的《创业史》第一部的中间部分(257-258页),作者精心安排了一场历史预言般的转折式对话,见惯了世事变迁的梁三老汉固执、突兀地追问生宝的“贴心人”卢明昌书记的一个问题:如果进终南山砍竹子、搞副业出了事故,你们是否会追究梁生宝的责任?如果互助组、合作社没有办成,或者办起来之后最终还是顶不住压力,散掉了,那么梁生宝作为领头人,是不是要进班房(“承担刑事责任”)?当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受挫或者垮台,梁生宝是否会成为替罪的羔羊?
正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去看,半个多世纪前小说里的这段“关于梁生宝未来命运”的对话或者“打赌”,读来竞是如此令人惊讶不已:
“唉!”老汉叹口气,说,“人,只能往吉庆处思量嘛!万一出了啥岔子,实在受不了。是他领得头嘛,他坐班房,我们家里人难受――”
卢明昌忍不住大笑,“看你说得啥?生宝为啥坐班房?出了事情,也是俺共产党的事情,怎么能叫生宝一个人坐班房呢?你不是说我们全姓共吗?”
梁三老汉放下了心中的负担,笑了。他站起来,说:“是这,我回呀!要是有三长两短,你们党里头高抬贵手。――
卢书记忍住笑,把老汉送出大门洞,搀着他下高台阶,说:
“你只管放心!啥事想不通,你寻我来,咱叔侄俩谈叙!”
然而,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梁三老汉农民式的“远见”和卢书记的“只管放心”的“包票”之间,似乎给出的是一个奇妙而近乎残酷的结论。而今天看来,《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之所以引起了更多研究者的重视,还不完全是因为严家炎老师当年所说的:梁三老汉是“更真实的农民形象”,而是由于他始终是小说所预示的“现代性的另一面”,他意味着另外一种“可能性”――“可能失败”。
实际上,也正如《创业史》第二部描写的,正因为“鸡毛”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里,而不是在“真空”中上天,宝娃“鸡毛上天”的创业故事,首先也就不可能不触动郭振山这样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于是,1964-1965春节期间的“社教运动”中,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终于被小说中“轰炸机”郭振山的原型们“架上了楼”(即批斗),理由是搞社队企业就是冲击粮食生产,而王家斌“帐目不清”。是社队企业资金的捐献者柳青紧急从北京的作协理事会上赶回来,才避免了“梁生宝”进班房的命运,王家斌得以侥幸“下楼”。(潘维的研究指出:1964年底开始的农村“社教运动”是以保证粮食生产为目标的“现实主义”政策,对于**的农村工业化与合作化“激进政策“的反弹或反拨,皇甫乡的情况某种程度上证实了潘的判断)。
然而**爆发后一年的1967年春,陕西文联的“造反作家”们将柳青揪到西安隔离批斗,罪名就包括追查他“巨额稿费”的去向。柳青夫人马葳(她身上有小说女主人公改霞的影子)经不住压力自杀身亡,――小说中的小延安“杨副书记”自身难保(柳青自己曾经挂职长安县委副书记),从此他就再也不能给“梁生宝”撑腰、打包票了。
对于郭振山这样的既得利益者而言,革命就是为了夺权,说穿了也就是当“红色地主”,而地主们的逻辑是相同的,那就是保证既得利益的稳定。郭振山这样的“红色地主”当然是既不会理解、更不会赞成什么“互助合作”所谓“制度创新”的。郭振山式革命就是鲁迅所谓“从革命到革革命”。如果梁生宝的互
助道路是协调农村尖锐矛盾的新型政治方式,那么郭振山道路则代表了这种新的政治方式的瓦解,预示着中国农村以“阶级斗争”的名义重新走向弱肉强食、自相残杀。也许正如一位当代的研究者(武春生)一语中的指出的:如果要反思历史上的“动乱之源”,那么最有代表性的并不是《芙蓉镇》里的王秋赦,而是《创业史》中的“轰炸机”郭振山。
1982年,柳青去世4年后,同为“小延安”的《白毛女》的作者贺敬之来到皇甫乡为柳青扫墓,亲耳聆听了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谈柳青和现实中艰难的“创业史”,感慨万千之余,诗人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床前墓前恍如梦,家斌泪眼指影踪,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农民不能写文章,在关于柳青的回忆和评论文字中,当然没有一篇出自最有发言权的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而涉及到王家斌的,也只有贺敬之这诗中形象的一句。
1997年,皇甫乡农民集体创业的带头人、创造了陕西水稻产量纪录的劳动模范,当年的 “梁生宝”――“皇甫乡的傻瓜、好人”王家斌在孤独中去世,据说临终前他还在忙着为村里打井、力图恢复当年的集体企业――可惜“宝娃”的“二次创业”后继无人。由于如今的年青人都已经奔驰在出外打工的道路上,村里剩下的是“389961部队”,据一篇感情真挚、题为《寻找梁生宝》的文章的描述――“当时天下着雨,村上没有一个乡亲来送行,棺木是用拖拉机拉到坟地的。蛤蟆滩仍活着的当年一批共同创业者如今只剩下高增福的原型了。” 王家斌的命运,读来令人不胜唏嘘
其实,早在1983年5月,柳青的一位故交,在一首怀念诗作中,就发出了“寻找梁生宝”、“柳青魂兮归来”的万千感慨:“下堡凄凉,生宝潦倒,长使故人心折。魂梦难与君会,想忙与村中父老、画长策。总算争得了,庄上晚来春色!风暖稀释秦岭云,魄归应念鄜州月;情无限,意难说!”
此后凡11年风风雨雨,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次成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读书》杂志2004年第6期发表的武春生的文章《寻找梁生宝》(文章唯一的不足之处是将柳青夫人马葳误作马原),
又一石激起千层浪,起码使“知识界”的人们重新想起了柳青和《创业史》,想起了王家斌和梁生宝。而对于知识界、特别是文学界来说,一个更为切肤的问题或许应该是:我们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失去了柳青,我们又是在什么意义上与梁生宝擦肩而过的?正是这个问题决定了我们今天要到哪里去“寻找梁生宝”,――而且,恐怕还不仅仅是“寻找梁生宝”,而是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条件下,为了建设和谐中国社会之路,为了这个和谐社会的远景,我们甚至必须象当年的柳青那样,在风暴来临的时候挺身而出“保卫梁生宝”。
――还是让我们用另外一个“宝娃”的故事,来继续对“失去的”梁生宝的寻找吧!因为这是一个与柳青的《创业史》相同、但又不同的故事。
1929年,另一个中国“宝娃”出生在江阴一个贫农家庭,他的名字叫吴仁宝。14岁时的一场大饥荒,宝娃的父母不得不把他的弟弟卖了,为的是换了几个活命钱。吴仁宝的故事与《创业史》题序中的描写完全相同,是上世纪前半页中国农村数不清的悲惨故事中的一个。而从此后,吴仁宝就铁心跟共产党走,成为当地土改的带头人。1952年,――这也就是王家斌互助组成立的那一年,吴仁宝领着全村最穷的13户人家成立了当地第一个“互助合作组”。 1953年吴仁宝入党并当上了村长,自1957年华西村成立党支部以来,他就一直担任党支部书记。
正象梁生宝一样,1960年代的吴仁宝带领全村平整了土地,创出亩产1000斤的全国纪录。华西村也有自己的“徐改霞”和“素芳”,华西女劳模的名字叫陈毛妹。1970年代,华西村办起了社队企业(比皇甫乡还晚),但是华西的社队企业却一直顶风冒雨坚持下来,没有垮掉。而到1985年,在全国农村收入开始下降的时刻,华西村集体企业的产值首次达到一个亿。1950年的华西村,是当地最穷的村子,而如今户均收入22万美元的华西村,却是中国农村的一个奇迹、一面不倒的红旗,是“中国第一村。”
象许许多多从中国泥土里涌现出的梁生宝一样,吴仁宝和华西村的故事,给了柳青的《创业史》另外一种结尾的“可能性”,也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历史的结论,这个结论也许就是吴仁宝这个朴实的农民所说的:“集体经济救华西,社会主义救中国”。
“咱们的天,咱们的地,咱们的锄头咱们犁。穷帮穷种上咱们的地,穷帮穷走咱们的社会主义。”探索一条团结互助的中国农村发展道路,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坚定意志与不可动摇的信念。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粮食增产和丰收,连吃饭都谈不上,谈何发展;而仅仅依靠种粮食,农民却不可能增收致富,甚至难以脱贫。对于那些主张将粮食生产交给市场的“郭世富的子孙们”来说,他们或许根本不懂得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的道理,他们也可能完全不懂得单纯地依靠变化莫测的“市场”,会给农民带来怎样的灭顶之灾。
同样的,对于中国来说,不搞现代化、不搞工业化、不搞市场经济,就不能发展,从根本上说也就没有出路。但是,在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如果不保护弱势群体,扶助老弱病残孤,而是听任他们被毫无保障地被抛入工业化、市场化的波涛汹涌中,那么工业化、市场化就不可能搞成功,――如果说工业化、市场化就必须以牺牲穷人、牺牲农民、牺牲老弱病残孤为代价,那么,我们还要中国革命干什么?还要马克思主义干什么?还要共产党人干什么呢?
“燕山高又高,清泉石上流。群雁高飞头雁领,书记带头向前走。”社会主义是这样一个新事物,它是夹缝求生,逆风起飞。在中国农村这样人口很多、资源很少的环境中,之所以需要梁生宝这样没有私心的“傻瓜”,需要许许多多的“宝娃”把穷哥们团结起来,带领大家走互助合作道路,甚至还不仅仅是为了中国农村的“发展”,而首先乃是为了维持中国农民的生存。或者说,为了避免农民彼此间围绕着有限的资源进行的自相残杀这种可见的结果。而这也就是** 1959年对吴旭君所作的如此令人心伤、又如此使人奋起的自我剖白:“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
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我现在还活着呢,怎么有人就这样!――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想认真过这个问题?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传,下》1390页,中央文献)
组织起来,走集体创业、共同富裕的道路,团结起来,去争取胜利;以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形式去应对城市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挑战,这就是几亿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几代中国革命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我们今天难道不更需要这样的想象力,难道不是更需要为这样的“可能性”而不懈奋斗下去吗?
是啊――无论多么幼稚、无论多么不成熟,无论世事多么艰难、道路多么难以平衡和容易摔跤,我们的前人,不正是这样步履蹒跚,披荆斩棘,顶风冒雨,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的吗?
“一个年青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身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麻袋包着的铺盖卷,出现在渭河上游的黄土高岸上了。在雨里带雪的春寒中,他走得满身是汗。因为道路泥滑,他得全身使劲,保持平衡,才不至于跌跤。”
“春雨又下起来了,晰晰漓漓地―――”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我们的主人公梁生宝,正是这样肩扛稻种在潇潇春雨中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我们是举起双手欢呼他,还是摇唇鼓舌批判他呢?是为他的重生和复活摇旗呐喊,还是为他的“死亡”感伤怀旧、乃至幸灾乐祸呢?是站在他们头上指手画脚,说什么农民素质差,人口数量多,中国农村乃至中国“根本无办法”,还是汇入他们之中去,为争取“鸡毛上天”的可能性去尽一把绵薄之力呢?
而这就是摆在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课题,这也就是我们重读《创业史》的当下意义所在。
作文五:《俞敏洪的创业史》8300字
俞敏洪的创业史,从绝望中寻找希望0
献给广大的店长,希望看了给自己一个信心,一个破釜沉舟的理由~ c}$C=s5 h}
h v4om +
“如果你爱他,你就把他送到新东方,因为那里是天堂~” )c; YR}tC 4ju=5D];
“如果你恨他,你就把他送到新东方,因为那里是地狱~” WciL zx
这是新东方学员打趣的朗诵词。 wr`+xYuuC=
q $Z mR]p
新东方这么多年来迎来又送走了很多人。从当年破旧的中关村二小到今天明亮的新东方教学楼,很多学员毕业了,很多“明星老师”离开了,甚至连徐小平、王强这样的核心人物也渐渐淡出了新东方的管理团队。那些被俞敏洪称作“新东方精神”的东西却始终都在。 |{b'X^LV
y~N ,=5> j
新东方上市的时候,老虎基金投入3000万,它在中国的总代理陈小红是俞敏洪当年在北大的学生。 ,lly=OhKb
Rtl;*Z AS
“从考试本身来说,我希望跟学生完全做一次性的生意——你到我这里培训,一次性考过去就完了。但是,我更希望的是我跟学生做一辈子的交易,我希望学生在10年、20年以后,他能够回忆在新东方上课的这段日子;他一旦回忆,心中会产生一种感动,觉得自己生命中这几个月过得值得。我当初亲自教学的时候,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在我这堂课上从此一辈子忘不了我,忘不了我说的某些话,也忘不了我不管是用身体语言还是真正的语言给他们传授的某种精神。” 俞敏洪说。 #j{ !& 4M
y `E cB f
很少有学员会遗忘他们在新东方的岁月。为了占座要早起好几个小时挤公交车,可永远有人比你到得还早;背GRE“红宝书”到疯魔的状态,一个女生在公车上把看到的“Great wall”(长城)看成“GRE at wall”,琢磨“GRE怎么会在墙上”;新东方老师的幽默、励志、超酷的应试技巧培训以及你身边其他学员投入的热烈气氛都会感召你进入到一个气场,一个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放手一搏的、全情投入的课堂。 ]d@ @E_s]
;=. QT
访问者:很多人把你看成“精神教父”,你是怎么保持自己的活力和洞察力的, Sv m yg ]
eiF! yk?2
俞敏洪:新东方的氛围里面有北大的自由、表现自我、张扬个性这样的特点。新东方的组织包容性相当好,这点我觉得不错,跟体制有关系。 ~ OXC-6 z :f r 2K
活力对身体素质本身要求很重要。我看了一下中国有名的企业家,大部分都身体素质比较好,要耐久、长时间地干活,仍然保持精力旺盛。 I,r 3.2u w 1 E}F -
这跟天生的身体素质有关系。比如说我的体质从整体来说,并不是很强壮的,但是我确实有一种很耐久的基因。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干就是一年,现在我干了15年,好像没觉得怎样。如果太累了,好好地睡一觉,第二天能恢复过来。 /AR;O4X+
TI V 1?S
最重要的是精神作用,你觉得自己的事情有意义,觉得做得很快乐。我是自由散漫地运动,不喜欢去健身房,也不喜欢室内的运动。所以,我会徒步爬山、游泳、滑雪。我不在游泳池游,尽可能到海里去游。 [e -d% " f
T v0-|e'^
访问者:人们通常生活在某种意境当中,譬如会为某些别人觉得莫名其妙甚至匪夷所思的事情打动,你的意境是什么, Lrr^ ob c
*_$%Tv .]
俞敏洪:一有机会我就尽可能到海边去。如果说一定要让思想有一种意境的话,我希望在山清水秀之间,多散步来思考问题,那样的意境有田园的感觉。 /c`)E r 6d
:YB:)wV,P
当然,我知道这个东西对于现在的生活只能是暂时的吧。如果我实在太累了,会休假,在宾馆里住个两天。实在太辛苦了,有的时候我会一天不来上班,关起门来读一天书,甚至可能看一下电影、光碟,都有可能。最喜欢看的就是动画片。对,我一看动画片就会很入迷,所以像《功夫熊猫》这样的影片,我肯定第一个冲进去看。 # X ri %&~
mj#lM g\.
xr
关键的问题在于你能不能够接受别人的嘲笑。一个人要能自我嘲笑,并且别人嘲笑他,他也觉得很好的时候,这个人可能才是真正悟透了,或者说真正有自信的人。自我嘲笑本身不算是一个优点,有的时候完全是作秀,如果能接受别人的批判,我觉得才算是有气度的人。 qSM ST mnQ
-J']1^"_'
在这点上,我觉得我接受批判问题还不大。因为是新东方的人,你不接受批判也不行。天天都在骂你,新东方的人很愿意骂人。新东方人的典型是很愿意骂人,但是不愿意被骂。我就承担这个又能骂、又能被骂的角色吧。 hH { &k>-
8; .W X
访问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你的人生哲学是什么,a)4.[+wnRf
俞敏洪:以前,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总结,如果说我自己的人生哲学,应该是至善,包括了一切对天、对地、对人的能够善良、友好。 vhZpY W 8 vgH MV zxj
孔子、玄奘、朱熹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个人想办个书院,我提供场所,大家来传授思想。我想聚天下豪杰于一堂,我觉得也许能创造出一个流传比较久的、一个有影响力的这样的地方。 ve=o H;zf
+D`IcR-x
访问者:你现在最迫在眉睫的事情是什么, g-meJhX % 4&r ^mGs ,
俞敏洪:新东方要做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我个人迫切的就是怎样尽可能脱离新东方,脱离新东方的具体事务。 uO s 8|pj,
5X nA.?F^
新东方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除非不可抗的因素,否则老师不得随意停课。多年前,俞敏洪还在创业初期,一次在北大附中的阶梯教室上GRE词汇课,突然间,停电了。他让人买来了蜡烛,烛光闪烁,星星点点,照亮了讲台下学员们的脸庞。在100多支蜡烛的光芒照耀下,俞敏洪完成了那天两个小时的教学。他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我当时的感觉太神圣了~那种神圣的庄严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gH w ; ry
j w5 Bbyk
访问者:我们觉得你是一个通过销售希望来赢得成功的人。 d>)* !l2,C 8 { @|M l
俞敏洪:确实是这样。或许也可以说是通过销售希望来增加个人生活希望的人。我觉得来上课的人,很多是受过伤害、受过挫折的,或者是他们虽然觉得自己过去还不错,但是还追求更高梦想的人。新东方培训是让失败的人成功,让成功的人更成功。 本帖内容转载于:中国网店大学 | 店长必上的网站 ://.52sure. ,原文地址:://.52sure./read-htm-tid-1919.html
作文六:《父亲的创业史》1500字
父亲的创业史
作者:巩高峰
来源:《金点子生意》2015年第03期
我还没出生呢,我爸就骑着自行车倒腾货,从我们安徽往江苏运棉花,回来时再从江苏带回花生。这样来回倒腾,一斤能挣一毛多钱的差价,但一趟要好几天。也就是在江苏,我爸从大棚蔬菜得到启发——葱姜蒜是每家必吃的,挺贵,但种这些是不用盖大棚的,纯属投资小见效快。于是,我爸很快就把家里一半的地都种上了这三样。
那年,我爸整个夏天都踌躇满志,每天在饭桌上吹嘘即将到来的小康生活。直到葱姜蒜可以上街卖,我爸傻眼了——葱姜蒜的确很贵,可买的人特别少。想想也是,调味而已,一天卖不了几斤。眼瞅着地里的葱开满了蒲公英一样的白花,大部分的姜烂在地里,蒜倒是收回家了,我妈熬了好几夜编成大辫子挂满了院墙,最后也只能在发芽之前分给亲戚邻居。我爸在地里的第一次创业,失败。
我爸不服气,第二年依旧拿出一半的地,种辣椒。我爸的理由是,我们那儿的人嗜辣,而且最要紧的是种辣椒不怕烂在地里——辣椒新鲜的可以卖,卖不完的话可以晒干,即使干辣椒也卖不掉,还能磨成辣椒粉做成辣椒酱。那一年,风调雨顺,辣椒长势喜人。我至今还记得我爸双手叉腰,站在地头志得意满的情景。
可结果是我爸再一次惨败。品种、产量、运输,都很顺利,问题出在辣椒的价格上。老天的风调雨顺又不是单为我爸准备的,我家的辣椒大丰收,别人家的自然也是。而且要命的是,那一年不知道怎么那么多种辣椒的,最后只能拼价格。没几天,大街上的辣椒已经便宜到不论斤卖,而是论麻袋卖。
第三年,我爸决定再赌一把,种西瓜。我爸这次的理由只有一个,科学。信息是科学的,种西瓜投入最少,几斤西瓜种子,亩产上万斤。方法是科学的,种西瓜的技巧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就说完了。种西瓜的那年,应该是我爸人生中最苦的一年,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爸我妈在地里给西瓜压秧的姿势——这是种西瓜里最有技术含量的一步:要挑选出最有可能结出又大又多的西瓜技蔓,用土块压在地上让它匍匐生长,顺便把杈掐了,集中养料。这个过程要一直弯腰,所以背上两三天就能晒脱一层皮。腰疼难忍,只好跪着,身后是两道膝盖跪出来的凹槽。我爸的信息科学战也的确出了效果,西瓜地里长出一排一排西瓜蛋子时,那年夏天第一批外地西瓜上市了,不仅价格奇高,而且很快就被一抢而空。我爸很高兴,不止一次感叹,看来还是要信科学。 ;我爸当时也没有想到,科学也有不太靠谱的时候,比如天气预报。
我爸从春天开始就关注天气,各种报纸和电视里的说法都是少雨偏旱,这是最适合种西瓜的天气。就在我家西瓜要熟的那几天,天气预报说的是晴、多云,可事实上一直乌云翻滚,暴雨不停, ;连下了七天。别人家在地里放水、捉鱼,我家的地里则漂着一层花花绿绿的西瓜。
我爸我妈抱头痛哭。后来我爸信守诺言,地里的一切都交给我妈来作主。他老老实实地重操旧业,继续倒腾棉花和花生的差价,给我们姐弟几个挣学费。
可是,我爸很快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之后他一直也没停止过折腾,不过换了方向。他先是偷偷四处借了笔钱,买了台收割机,那是我们县第一台收割机。我爸四处拉活,割麦子亩地20块钱。当然,这个他也没成功,因为大家都更舍得花力气而不是花钱来收麦子。后来我爸开始养鸡,第一年养了几百只,尝到点甜头后,第二年养了2000多只,没想到那一年疫苗竟然买了假的。鸡瘟横行时,我们家的鸡舍里一多半的鸡都病死了,我爸再一次把家底赔个精光。
直到现在,我爸70岁了,创业之心仍然没有停息。每次给他打电话都是喜报不断,这次说老母猪又下猪崽了,一窝24只,破了村里的纪录;下次又改养羊了,说是因为猪养多几头就老生病,只好都处理了。最近的一次,我爸喜滋滋地跟我炫耀说,养羊好哇,他的羊群快30只了,预计过年我回家时能到50只。
作文七:《我的创业史》1500字
研究生读到一半的时候,遇到“非典”,我们全都给关在校园里,课也不用上,每天想的就是怎样响应学校的号召吃好睡好玩好,闲极无聊,住在隔壁宿舍的老刘大哥突然兴致勃勃地说:办个网站吧。
老刘的构想是这样的,当时比较火的校园网站是“中国同学录”,但是互动性太差,只能像“天涯”一样发帖,他计划做一个简单的、交互性更强的页面,提供发布博客、音乐、片段式的感想,以及保存相册等资源分享功能,搭建一个交流互动平台。
那是2003年6月,扎克伯格3个月后才会出于泡妞目的创立Facebook的雏形,5个月后才能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普里西拉在哈佛聚会上因排队上厕所相识,而要等到圣诞节未来创办校内网和人人网的王兴才从美国毕业回国。
老刘是个天才,他的这些想法在别人那里都变成了数十亿美元计算的生意。我们两个是学文科的,计算机二级考了三次没过关,脑子里储存的代码不会超过两行。但他有一颗浪漫的心,只是面对女生总是拙于言辞,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狼子野心,所以他的创业动机和扎克伯格相近,可见对爱的追求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
我们面临所有创业者都会遇到的窘境,没有钱,也没有人。但这难不住欲火焚身的老刘。我们在同学中融资了3000元人民币,多数股东是漂亮女生。还差2000元,又承包了学校内的录像厅,为提高上座率,专放一些名字很暧昧其实很正经的电影。这时就需要我发挥文案天才,例如《赤裸特工》的宣传词是这样写的:防不胜防的床上杀手。
为了利用学院的服务器,我们请院长也入股。伟大的项目需要有牛逼的名字,这成为一系列失败环节中最失败的一个,它最后被莫名奇妙地命名为“莲花传媒”,听起来像个宗教网站。
这一段先放到这儿,下面讲另一段。
刚参加工作一年,当时我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创业组,每天包围在各种对财富的幻想之中,突然有一天,我的同学老边(不是这本杂志的主编边杰)和老张也带着幻想敲开了我的门。他们要建一个图片分享网站,方便每个人能将自己的图片上传到共享空间,还能为图片加上标签和资讯,以方便其他人搜索,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
那是2006年的夏天,Kevin Systrom刚刚从斯坦福毕业,4年后才创立Instagram,Flickr的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和Caterina Fake夫妇,则在这一年将公司以约3500万美元出售给了雅虎。
老边和老张也是个天才,他们这些想法后来在别人那里也都变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生意,而根据读书时我对他们的观察,他们对图片与互联网之间关联的了解,不会超过苍井空或者小泽玛利亚之类。
我们依然没钱,也没人,但已经积累了一些社会关系。我负责去拉投资,老边找了他一个混迹在中关村开发各种流氓软件的表弟做技术,老张埋首于商业计划书。
如你所知,我现在依然是个杂志人,老刘、老边和老张也依然从事媒体行业。上帝把我们的创意送给了应该拥有它的人,然后让我们来讲述这些人的传奇。Facebook在今年53上市,市值为1040亿美元,制造了至少十个亿万富翁,Instagram今年卖给Facebook,售价10亿美元,而他们的团队仅有13个人。有时我们坐在一起喝酒,会骂上一句:妈的,我们就差那么一点点。
是的,只差一点点,我们有目标,没方案;有智慧,没胆量;有想法,没应用;有热情,没恒心。这个世界上“差一点点就成功”的事如恒沙之数,但要补齐这一点点,却往往如同让骆驼穿过针孔。
不过,内心当中我们倒不真正觉得怎么遗憾,并非所有的故事都需要一个结尾,大航海时代,中国人错过了发现非洲和美洲,而阿拉伯人错过了整个世界,如果你没有对一件事真正狂爱过,所有的遗憾,最后都化成酒桌上的一粒芸香豆。
作文八:《马化腾的创业史》3000字
腾讯始人、创Q之Q马化父如腾今已是中互联国网领的人袖物,今到才40年,岁也他是国年中轻业者创目前偶像。的
马化腾
993年毕1业于圳大学计深机系算上学,就已时表现经出了对算机计及互以联网面的方天赋,毕后马化腾业很像多大学一生样职求工,19作8年创建9了腾公司讯
。
创在的道路上业了自除己的力努天赋,也和许给化腾马帮助大的最莫过于的父母。通他过化马腾父的母陈术马黄和惠,我卿来们看看一化马的过腾之人!处
相比同代的时部分大互联网创业,马者腾化有不一着样的庭背家。马景腾的父亲马陈术化是下干南部,陈术生于马9401,年中党共,中员学历专经济师,,担任交通曾部南海所港八局务会、计统计员计划科、长科、副长,局圳深市运航总公司计财部理、经经理,总圳市盐田深建港指挥部副总指挥设深圳市盐,港田集团限有公司副总经,1理99年7陈术被选马为田港上盐市司公的董,事已现休退。
陈术马潮汕是人,是嘉李的乡诚党所,服的务盐田港又李嘉是诚最喜的欢业务态之一形,上加一第给次腾做讯险风资投者中现出香港盈过科的身影,因此多人很在猜测都化马腾的父亲李与诚嘉间之是不是很有多往,而交种这交给往化马腾很以多帮助
。不过,些都这只猜是,测马陈对术儿最直接子帮的主助是要腾在公司讯早期开奔驰前来着儿子给做,账而间接的帮助能是可公司治和理资本场市营方运面经的传承。
验
化马腾家庭给马化腾的另一的帮个助是马,化腾母的曾亲在很经长间时里是腾公司讯法的人表代。据根腾讯上市的关相开公文件显,示腾的讯发公司起—深—市圳讯腾计机算统有限系司的公法代表正是人化马腾的亲母丽黄。卿
于对什为母么亲长很间时公司的是人法代表马,腾的化解释当时创办公司是的人代表法须是待必业退或休身,所份以好只让休退母亲的担任法来代人表。
虽马然腾家庭富裕化但其,创业本资多是来更自自己的累。有传言马化腾积启动的金资自炒来,传股他曾经说有过把0万元1炒成70万的手元。对此笔,马腾化本人有正面回没应,但马化过腾承认己自曾经开靠发霸卡股过发笔小一财并,此进入借本资场市,取资获本原积累始众所周。,知马腾的父化本亲是市上司的高公管,因此资本在市上马场化还腾有是人以可请教的。
可以定肯一的是,不论马化点还腾是张东志光,做工靠程师的收是很入积难累下们他早最的业资创的。在金讯润的马化腾和黎明在络的网志张东时当的收水入大平为每致1月00~00200,即便元上加年的分底也红有没少积累多而。深在电信的曾李青、圳晨许晔以及
在出境入疫局检陈一的,丹于由是事在业单位,入就收更了。少按当时的《照司公》法规,定成立要一家司公,须具备最必50万元的少册资本注因,摆在马化此和他腾创业伙伴面的的前第一问个题是何如筹50万元的集注册本资。
最开始的0万元,5大分是部在二级由本市场资所有斩的获化腾出的马不过。马化,并腾没因此有据绝大部分占的份,股聪他地将自己名明的下股份定为义475%。而其他4,个人的份加股来为起2。55。这样%的做好处是他不会给其,他创业作合伴伙造成一独股的大感,觉极在的情端况其下4个他创始可以人起一服他改变决定说,而要通他过何任议决须至必少两个有始股东同创才能实施意这样。腾自创始之初就讯明了集体领晰导的略,策同马化腾时自己也有失去没对个公司整的制权控
。创
的业第桶金
一
陈马夫妇说,马术化在深圳腾学大计机算系求期学成绩总是间在五前名马,化腾也渐地在编写渐软件和究研算机网计中体会到络了乐,趣很爱玩”“的他成既各为病种的克毒星同,时又经常干些将硬一锁盘的住作恶剧,学让机房校的管理哭员不笑。得
陈术马告诉者记马,腾化的一桶金就第自大学来的业毕设。19计39毕业年夕,马前腾化设了计个一“票分股析统”系不久有个公司看,了这中软件个就问他多,少钱才卖,但肯时马化当腾家和人都知道不这件值软少钱多,让对就出方。后来价,对方给马化腾5万元,了一下这可马化腾把乐坏,马陈术了专还找门个朋了友忙将钱帮提回。家
尝甜到头马化的从此一发腾不可收拾,随后与他学合作同发了开股票接收“统系”他负责,计软设,件另一外负人硬责件由。于用这个使装置用户,利电视实时查用看票股行情,市场销路分十,最高好的时一台候卖到200多0,元又这让化腾赚马了几万,直到后元来马化与合腾作同学出国,的他才停止们制“售票接股收机”说到这,马陈里夫术都妇显得分自十。“现在我豪家里们有还手提袋配件一呢!马陈”高兴地补充道术。
1994年
马化腾,将开软发赚的件1万0元投入到股中,市在深发展每并股有6只元多的时买候。进随股价的着涨大,马化腾10万的变成了0万,7使他很这快拥有百资金,万独立为业创打了下础。基
用
4根话电线当起“站长”了
马术夫陈告诉记者妇他们都,没有么特别爱什好,到马化腾大直学毕业润迅在公做软司件程师工家后里虽连然音都响还有没,过不却有部5电和话台电脑8。那时真,正互联的还没有网全面及,普但子儿马化却已经迷上网络腾,上初多慧就让马网化体验到腾络网乐的。趣
半年后化马投资腾万5元
在家里了4搞条电话和8台线电脑、承了慧担多网深站圳站长每天,在作之余工忙得不开可交久。久之,而圳深马站“”在慧多上声网名鹊,起但少有很人知道马站其实长只个是0出2的年头人轻
。
马陈术半玩笑地说,那开时候装部一话要40电0多元0装初,幸好当时女费和几个儿戚在电亲话公工作司,以可半申价安请装,来后就他叫儿女和亲戚为们他请了申4半部电话,价马化供腾上用。网这,时陈术指马着黄惠卿说:“实,其‘站’马能出也名她的有一功劳,份那时马化腾一出就差要母帮亲他理管站,网每次临门前出要写一张字条给母都,亲告诉母一旦亲有友网打话电说来络不网通就,按字条上照步的排骤故除,障确保络网畅通”正。因为是有了人支家,马化腾持出席还了一第和届第届全国二BB站S长大。
会
“我是腾才的第讯一任事董”长
陈马术说,马腾化193年从9大深业毕后进,润迅入司公,开做软始件工程,专注师寻呼于件软开发的,一直做并开到部主发管位的上,置对联网情互有钟独的马腾向化公提司出利用互联做无网寻线呼务业并,开出发了一系个,但统惜可是的没有得公到司支持的这,更加坚定了化腾自马创主的业决。心
199年81月11日,1个后来改变了国人一通沟式方公司——的深腾圳讯算计系机有限公统司成了立说到这里。,黄卿笑着插了惠句:一“实,其我是才讯腾的一任董事长第化,腾接是我的!”班
“她的没说,错司公我跑是前跑后帮们注他,不过册当时注公司要求要有退册休证待业或证,他亲刚好退母了,休们我商后就用量他母亲我妹夫的名和义册了注腾讯公,司母亲他义名拥上60%有的股份自,然也就了成董长事,一直1999到风年投资进入险,才时将股完全转让份马化腾。”马给术笑着陈记者讲给了这述鲜为段人的创业故事知。
马
陈术告还诉者,记“讯”这腾个字也名是他的起寓,“意马奔腾的信息时万”代,当时共起了4一名个字都,“有”字,腾过不当马化腾并不太同时意用“腾”这个讯名,认为太个性化,但在注字时其他三个册名都字已被经人别注。了是,马于术最陈终就50以万元的注资本册注了册“腾讯司”公。
马陈术马给腾化公司的起为名腾,饱含着深长讯的味意。一方,儿子面化腾的名字马有个“腾”字里公,司马和化腾切密相;关一另方面“,”也有腾飞腾、发达的意。思后缀为讯“”,更是因多为老东家润讯马对化腾的响。至影英文于名encTent,更多是参考著名的通公司讯讯朗l(cunet)起的。而来后腾讯香在港市,上eTne的t英名被香文人港称为“分钱十(”etcenn),t正那时的腾好讯至是多
家SP(短信容提供内)公商,用司户发所短信的腾讯费收毛钱一一条正,好十钱,很分是贴切和形象
。
作文九:《华为的创业史》2100字
华为的创业史
华为的创业史2016-07-25浏览:分享人:徐涛超手机版 方向的选择是创业的第一要务。做什么,做产品:误打误撞使任正非给自己套上了红舞鞋。在破落的民房里憧憬未来的远景~感谢上苍赋予的执着、智商和大势~任正非带领弱小的华为搭上了开往成功的顺风车。 荆棘之路 做贸易需要的是敏锐的眼光、灵活的头脑、迅速的执行力以及复杂的人际网络~当然还需要勇气和胆量。但是做实业尤其是研发型的高科技企业就不同了。从产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原料采购、成品销售、售后服务到与之相关的人员管理、组织设计、流程运作~都充满挑战~其中的变数很大~需要持续的认真务实精神和过人的毅力。敢于创办企业是一种勇气~敢于冒着倾家荡产、准备跳楼的危险也要搞研发更需要一种勇气。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作为研制程控交换机的场所~五十多名年轻员工跟随任正非来到这栋破旧的厂房中~开始了他们充满艰险和未知的创业之路~这里将决定还很弱小、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华为的命运。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曾有件真实的事件~一位英国妇人非常瘦弱~平时连一部电视机都搬不动。在一场大火中~她竟然奋不顾身地左手扛电视机~右手抱保险箱~安然逃出火场。她在危急之中发挥潜力~从弱女子变成了力大无穷的
1 / 4
力士。 当时跟着任正非赴汤蹈火的是一群思想简单的年轻人~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满怀着建功立业的热情和期望从内地南下特区闯荡。凭出色的口才~任正非用他的激情、鼓动和同甘共苦把这群年轻人打造成一支目标简单又充满激情的铁军~每个人智慧和创造性都空前爆发出来。任正非让所有的人从内心相信他们所从事的是前途远大的事业~只要公司能生存下去~每个人都将拥有极其美好的未来。任正非说了一句很有煽动性的话~让员工以后买房子时要选阳台大的朝南的房子~以后可以用来晒分到的钱~这就是后来“晒钱”传奇的由来。 开发程控交换机是一项技术工作~与上次开发经历相比这次任正非有了自由的空间~可以放手一博。整层楼分隔为单板、电源、总测、准备四个工段~外加库房和厨房。挨着墙排开十几张单人床~外加用泡沫纸箱板上加床垫的地铺~就是所有人的住所。人们以此为家吃住在楼上~经常连外面有没有下雨都不知道。 楼里没有空调只有吊扇~人们在机器的高温下挥汗如雨夜以继日地作业~设计制作电路板、话务台~焊接的电路板~编写软件~调试、修改、再调试。累了抽烟~病了吃药~实在困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铺上睡一会~醒来再接着干。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来货~立即起来卸完沉重的设备再睡。夜里蚊子太多~值班的员工就用套机柜的塑料包装把自己从头套到脚~然后在脸上挖几个洞以保证呼吸~这下就再也不怕蚊子了。 公司没有钱买自动测
2 / 4
试设备~只能发挥聪明才智~用一些土办法代替。技术人员用万用表和示波器来测试交换机~用放大镜一个个地检查电路板上成千上万的焊点。遇到交换机的大话务量测试~往往要将所有的人都叫到一起~每人同时拿起两部话机话筒来检验设备的性能。人们白天测试~晚上开会讨论攻关。设备测好后~在场的人不分工人或是经理~也不分学历是大专或博士~一起动手给设备装箱订上边角铁~一起搬运装车发货。虽然环境艰难~但是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怀着勇往直前的干劲。有位工程师累得眼角膜脱落~不得不住院手术。 1991年的华为依然现金流非常紧张~到处借贷困难~到帐的合同预付款全部投入到生产和开发。各地客户的催货电话、电报、传真不断~每个华为人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当时华为工资不高~也没有补贴和加班费~曾连续6个月发不出工资~不得不以24%的年利息借高利贷来研发产品和给员工发工资~包括任正非在内的股东们不但没有收益~反而要不停地掏空自己的口袋来维持公司运转。正是老一代华为人“先生产、后生活”的奉献~才挺过了公司最困难的岁月~才有了今天大展宏图的华为。 任正非几乎每天都到现场检查生产及开发进度~开会研究面临的困难~分工协调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遇到吃饭时间~任正非和公司领导就在大排档同大家聚餐~由其中职位最高的人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曾经说过:“企业的一把手跟下级员工之间的关系~
3 / 4
就是大发动机跟小发动机的关系~你所带动的不是齿轮~不是螺丝钉。员工也可以成为一个发动机~而且能跟你同步。如果能够做到这样~这个企业活力就非常大。” 此时的任正非不但自己开足马力~也让他的员工们开足马力~靠着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极大地发挥~襁褓之中的华为终于得以坚强地活下来了。 1991年12月~华为开发出的BH-03交换机终于通过了全部的基本功能测试~电话打出接入畅通、音质良好~首批3台价值数十万元的交换机发货出厂。此时公司收到的预付款已经全部用完~帐上资金也几乎用完~再发不出货就要破产了。 1991年12月31日晚~华为全部员工在这层有历史意义的楼里开了一个庆功会~用简单的自助餐隆重庆祝第一个有华为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出厂。这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胜利~成为华为创业崛起之路上关键的一步。 天道酬勤。1992年~华为的产品大批进入市场~产值突破亿元~利润过千万~员工超过100名~为进一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任正非决定全部利润投入研制更高容量和更好性能的CC08交换机~华为正式从一家交换机代理商转向生产商~但新的生死考验仍在等待着华为和任正非。
4 / 4
作文十:《郭敬明的创业史》3900字
文章导读:有名、有钱、有事业、有话语权——郭敬明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但其成功路径却并非人人赞同。喜欢他的人其实未必懂他,反感他的人也许正缺乏他的某些长处。所以不如将其视为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出版市场的求新求变、畅销书作家的生存状态、“80后”一代的成功“非常道”、
【郭敬明档案】
郭敬明,1983年6月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最漫画》主编。网名“第四维”,由此被媒体叫做“小四”。中国80后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80后的“青春教父”。2005年3月,入选福布斯2005中国名人榜,位列第92位。2008年获得福布斯中国“创业先锋奖”。2010年12月,荣登名人传记(财富人物)杂志“2010中国80后财富榜·作家收入榜”榜首。代表作有《爱与痛的边缘》、《幻城》、《1995-2005夏至未至》、《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临界·爵迹》等。
郭敬明一路走来,他对于成功的终极诉求一直未变,目标明确。至于手段与方式,却偶尔会选择忽略。他曾对媒体表示,现在自己的状态就是“要做什么就集中精力去做,只希望自己能生活得更好”。原来他早就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作家”了。因此,负面影响即使大如剽窃官司也未能使他沉沦。这种少年老成的商业化头脑和心态,使其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公众视线中屹立至今并屡有突破。
有名、有钱、有事业、有话语权——郭敬明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但其成功路径却并非人人赞同。喜欢他的人其实未必懂他,反感他的人也许正缺乏他的某些长处。所以不如将其视为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出版市场的求新求变、畅销书作家的生存状态、“80后”一代的成功“非常道”、文化和娱乐的距离有多远……
从新概念文学大赛获奖算起,郭敬明已出道十余年。这十余年里,围绕他的争议从来就不曾间断:炫富、抄袭、自恋……然而,大家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这个27岁的年轻人,带领自己的团队,在这些年间创造了过亿的财富,属于郭敬明自己的商业版图正慢慢展露出雏形。
上海外滩27号,一栋英国复古主义建筑安安静静地矗立于夜色之中,从东门进去,左拐直走,乘观光电梯到9楼,就是一个露天阳台,凉风扑面吹来。
“我在这里!”戴着鸭舌帽的郭敬明举起手来打着招呼。在他身后,是著名的黄浦江和东方明珠,江上的观光船霓虹闪烁,清晰可见船体上的各种广告。在这样一个商业味浓厚的地点,在暖黄微弱的灯光下,郭敬明看上去比一年前更瘦了。
“无论别人怎么说,我想努力赚钱。”这是郭敬明一直以来的行动法则。现在来看,他又一次如愿以偿。两个多月前,他的最新奇幻小说作品《临界·爵迹》在全国的20个重点城市发售。现在,75天过去了,这本书的真实销量究竟如何?“首印的200万册已经没有什么库存了,发出去的书,书店也消化了90%以上,《爵迹2》本月底上市时,《爵迹1》就会开始加印。”郭敬明透露,这部作品之所以分两册推出,“主要是考虑到读者的承受能力,只有将图书定价在20元以下,青少年读者群才不会有购买压力。”能细致到这个程度上,便是他的聪明之处。
转折:
他第一次意识到“固定读者群”
现在回过头来看,郭敬明的人生转折发生在2003年。
那一年,他的成名作《幻城》上市,当年销售84万册,当时21岁的郭敬明名利双收。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他顶着一头精心挑染过的黄发,带着追风少年喜欢的项链,一副酷酷的表情,立刻赢得无数少男少女的心,人气一路飙升。
一年后,郭敬明又接着推出了后来引发巨大争议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本书的销量同样达到了百万,这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传说中的“固定读者群”。
所谓“固定读者群”,就是只要是某人出版的作品,他们就一定会掏钱购买,这和明星的粉丝购买偶像的唱片差不多。“我的读者群大概在一百万人左右吧,主要集中在14岁到28岁之间。”郭敬明说。
2004年6月6是郭敬明21岁生日,就在这一天,他组建了工作室,并和老东家春风文艺出版社开始深度合作,推出了由他主编的青春文学杂志《岛》。他策划专栏,负责装帧设计,忙得不亦乐乎。
此后,几乎每期的《岛》里,都有郭敬明的“艳照”。这些由专业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使得瘦小的郭敬明看起来像是从童话中走出来的白马王子。在此之前,中国从来没有一本文学杂志包装得如此时尚。放眼全世界,恐怕也没有一本文学类杂志的封面人物,被该杂志的主编长期霸占。
模式:
每部作品至少可赚两次稿费
《岛》获得了成功,每期销量在15万册左右。对此,郭敬明表现得很平静,“读什么是读者自己选择的,只能说我的审美和品位,符合年轻人口味,符合市场”。从那时起,他再写小说,就不用等到全部写完之后才去出版,只要开了个头,他就在《岛》上进行连载,等到全部写完之后,再重新出版成书。这意味着,郭敬明的一部作品至少可以赚两次稿费。
“一个文学新人,只要我认可他的文章,在《最小说》上持续强推三期,他就会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影响力。而这种模式可以不断复制到新人上面。一旦新人形成了品牌效应,可以再回过头来推动《最小说》的影响力和销量。”
至于选人的标准,郭敬明透露,他是按照自己的阅读喜好去寻找新锐作者。而他的选稿标准有两条:“首先,这个作者的文字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读者一看就知道是你;第二,我要从你的作品中看到巨大的商业潜质,比如适合开发动漫、游戏等衍生产品的可能,这样才可以带来巨额的商业利润。”
复制:
使新人同样具有市场号召力
一旦签约,郭敬明就开始在自己的平台上狂推新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郭敬明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用最快的速度复制到新人身上,使他们同样具有市场号召力”!这听起来很简单、很神奇,就像是武侠小说里面某位高人将自己的内力传给一个毫无武功之人,使之快速成为武林高手一样。事实上,郭敬明就是这么干的。
作家李锐和蒋韵之女李笛安,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这个1983年生于山西太原的年轻女作者,“从她的小说《西决》到《东霓》再到《告别天堂》,这一系列的成就,让她越来越信任我们公司,也认可我们的专业态度。到现在,《西决》已经卖了70多万本,《东霓》刚刚出,也已经卖到50多万本了。”
到今天,郭敬明的旗下已经出书的签约作者,加上画师、漫画家总共有六十多人。“其中任何一个人出书,我都可以同时调动至少60名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号召力的明星作者,在《最小说》、在网络论坛、在博客和微博上去推荐这部作品和它的作者!”郭敬明自信地说,“所以他们作品的销量,基本上没有少于10万册的。”
而他对自己的认识,则语出惊人:“中国作家富豪榜上的大部分作家,不写作了可能就没有收入了,我说得不好听一点,我一个字都不写,凭现在的知名度和商业价值也可以赚大钱,比如代言广告,出席活动,这是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2010年9月1日,郭敬明代言的某滴眼液广告,已经开始在各大电视台播放。据悉,仅此一项的收入,他就能轻轻松松入账近百万元。
上市:
并非遥不可及
“那么,你有没有将公司上市的想法?”面对提问,仿佛新娘的盖头突然被掀开,郭敬明愣了一下,随后首度公开承认:“这是(公司)接下来三五年的既定目标。明年第一笔风险投资就会进来!”按照郭敬明的商业敏锐度和行动力,三五年后,他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而旗下的那些签约作者一夜之间成为富豪的伟大构想,并非遥不可及。
访谈结束时,我们想起郭敬明曾经说过的一件事情。2010年5月8日晚,有个陌生人在网上向他发出视频邀请,由于没有画面,郭敬明以为是恶作剧,于是发了一句“神经病啊”。很快,电脑传出了“明明,是妈妈”的四川话,随即视频画面出现了,画面上是他的母亲挨着父亲,他们一脸紧张的表情。那一刻,27岁的郭敬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编辑/董非)
链接
郭敬明青春纪事
2001年,就读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二中高中时,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2002年,获得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出版个人作品集《爱与痛的边缘》。
2003年 1月,出版小说《幻城》。6月,出版个人作品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11月,出版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
2004年 成立“岛”工作室,出版《岛》书系列。
2004年12月7日由北京市一中院对郭敬明与庄羽著作权纠纷案作出了一审判决,判令郭敬明、春风文艺出版社立即停止《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的出版发行.cyone../,共同赔偿原告庄羽经济损失20万元,在报纸上公开向原告庄羽赔礼道歉,被告北京图书大厦有限责任公司停止销售《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
2005年,出版小说《1995-2005夏至未至》。
2006年11月,暂停《岛》书系后,成立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出版刊物《最小说》(Zui Novel)。
2007年 1月,试刊两期后的《最小说》正式创立,郭敬明任主编 。5月,出版《悲伤逆流成河》。11月,加入中国作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成员。年末, 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2008年 4月出版《岛10.银千特》,中国福布斯名人排行榜第84名,创业先锋奖。9月27日,《小时代1.0折纸时代》正式出版发售 。
2009年 1月4日,长江出版总社特聘郭敬明为长江出版总社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全面主抓青春类图书及杂志体系建设。
2010年 《小时代1.0折纸时代》卖出电影版权,电影版《小时代》将在年底上映。
2010年 12月7日,郭敬明频道在腾讯上线,腾讯赠100万QQ号。12月28日,郭敬明旗下的两本新杂志《文艺风象》与《文艺风赏》上市, 2月13日由最世文化(郭敬明公司)重量级金牌作者郭敬明、落落、笛安、爱礼丝、王小立、李枫诚意打造的华影盛视2011年强档贺岁片同名剧本原著《我们约会吧》将在情人节前首映。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马云的创业史】马云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