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信息技术课》1200字
今天第二节课是五(2)班的信息技术课,本来在上这节课前,我已做好了备课前的准备了,本以为这节课会达到我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结果还是大失所望。课堂上学生的纪律非常差,有的学生甚至在你讲课的时候就开始在下面玩游戏,上QQ,有的就不听课。这个时候往往要老师发火以后才安静会,过会后又恢复,总是这样反反复复,一节课的时间就是在学生吵,老师骂的情况下结束了。因此一节课上下来,总是累得要命。
所以我总是在思考这个一个问题,如何让我的课堂像上语文课那样安静而又不失活跃呢?骂、惩罚那都是学校不同意的做法,我自己也不喜欢的做法,我希望的是学生们都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有时我在想是不是老师本身的课不够吸引学生问题还是什么,直到我看到了,王娟老师写的《如何来管理好课堂纪律》这篇文章,她其中的几点我还是深有体会的。像一帮一互助的小老师制度,这个上学期我在教三年级的时候用过,效果还真是不错,课堂的气氛也很好,学生也能自觉得遵守纪律。下面就是王娟老师总结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纪律的几种方法: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的好动、好奇心强,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可以动手实际操作的新学科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备课过程中要深挖教材,改变教学策略,让教学过程更有吸引力。
2.精讲多练,集中学生注意力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去了。
3.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4.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要维持好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而威信的树立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5.一帮一互助的小老师制度
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一些听课认真、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很快的掌握课堂知识,能自由操作很快完成任务,而有些学生接受起来却很困难。完成任务的学生表现出无所事事或偷偷地玩游戏,而另外一些学生却因为老师辅导不过来而得不到好的练习,甚至于干脆也玩了,这就扰乱了课堂纪律也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那些任务完成快的学生,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小老师们很乐意地帮助老师去辅导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光荣,认为自己可以做老师的好助手,在帮助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而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很愿意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因为他们也希望自己快点完成任务也可以做老师的好助手,整节课的纪律得到了改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作文二:《农业信息技术》7100字
信息技术发展概述
1、信息(information)是信息源所发生的各种信号和消息经过传递被人们所感知、接收、认识和理解的内容统称。
2、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指获取、处理、传递、存储、使用信息的技术,是能够扩展信息功能的技术。
3、现代信息技术: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围绕着信息的产生、收集、存储、处理、检索和传递,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用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技术群。
现代信息技术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要代表。 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
4、数字地球,是以地球为对象,以地理坐标为依据,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贮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由海量地球信息组成的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并能用多维空间描述的虚拟地球。 是前美国副总统戈尔(AL Gore)于1998年发表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 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 )演讲时提出的。
5、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含义: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
6、农业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或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AIT) 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贮、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
7、狭义“数字农业”,即精确农业或精细农业,将6S等高新技术与农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高新技术系统。
数字农业的核心:数字化统一处理农业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数字农作的关键技术 :农业信息管理技术(基于3S技术的农业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农作过程模拟技术(生长模拟模型和形态虚拟模型)、农作信息检测技术(光谱遥感、红外成像、机器视觉、图像处理)、农作管理决策技术(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数字农作平台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
8、精确农业:根据作物产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作物生长环境的差异性,综合运用3S技术和智能装备,进行因地制宜、定量决策、变量投入并定位实施现代农业操作系统.
精确农业的支持技术:
1、3S技术
2、决策支持技术(DSS)
3、可变量投入系统
(1)计算机(控制器)
控制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平台,是变量投入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完成信息处理和信息图生成等工作。
(2)GPS
(3)传感器
(4)可变量投入设备
包括可变量耕作设备、可变量施肥设备、可变量播种设备、可变量喷雾设备、可变量灌溉设备等
4、智能机械装备技术
必须具备定位导航、实时监测、自动变量调节等功能。
9、智慧地球中的3I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
地理信息系统GIS
1、信息(information)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2、地理信息: 是有关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其内容包括地理系统诸要素的分布特征、数量、质量、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等。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地理信息的载体--地图
3、地图:由数学所确定的经过概括并用形象符号表示的地理表面在平面上的图形,用其表示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分布状况和联系,根据具体用途对所表示现象进行选择和概括,结果得到的图形叫做地图(map)。
4、GIS的定义: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能用于进行有效的搜集、储存、更新、处理、分析和显示所有形式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和有关人员(用户)的有机集合。
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地理坐标为骨干的信息系统。
5、GIS的基本功能:数据采集、存储组织管理、数据输出、编辑处理、查询分析
6、GIS数据结构矢量(Vector)数据结构:采样点x、y坐标对表达空间点、线、面实体。
栅格(Rester)数据结构:规则栅格阵列表示空间对象的数据结构,使用方格来模拟实体。
7、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的相互转换:
点状实体——矢量结构仅由一个坐标对表示,其矢量结构和栅格结构的相互转换基本上只是坐标精度转换问题。
线实体——矢量结构由一系列坐标对表示,在变为栅格结构时,除把序列中坐标对变为栅格行列坐标外,还需根据栅格精度要求,在坐标点之间插满一系列栅格点,由两点式直线方程得到。
多边形(面实体)的矢量结构与栅格结构相互转换
①矢量格式向栅格格式转换
矢量格式向栅格格式转换又称为多边形填充,就是在矢量表示的多边形边界内部的所有栅格上赋予相应的多边形编号,从而形成栅格数据阵列。A 内部点扩散算法、B 复数积分算法、C 射线算法、D 扫描算法、E 边界代数算法
②栅格格式向矢量格式转换
栅格格式向矢量格式转换的目的,是为了将栅格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矢量绘图装置输出,或者为了数据压缩的需要,将大量的面状栅格数据转换为由少量数据表示的多边形的边界。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了将自动扫描仪获取的栅格数据加入矢量形式的数据库。
多边形栅格格式向矢量格式转换,就是提取以相同编号的栅格集合表示的多边形区域的边界和边界的拓扑关系,并表示成多个小直线段的矢量格式边界线的过程。
栅格格式向矢量格式转换通常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步骤:A 多边形边界提取、B 边界线追踪、C 拓扑关系生成、D 去除多余点及曲线圆滑。
8、空间信息的存储:GIS线、面三种基本地图元素来反映。 一个点被记录为一个独立的(x,y)坐标对; 一条线段被称作弧(arc),记录为一系列有序的(x,y)坐标对;
由一条或多条弧围成的一个面称为多边形(polygon),也是以一系列有序的(x,y)坐标对被记录,其中起点与终点的坐标相同。
9、GIS数据采集
⑴ GIS空间数据采集:地图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实测数据、统计数据、共享数据、多媒体数据、文本资料数据
⑵ GIS属性数据采集:社会环境数据、自然环境、资源与能源
GPS全球定位系统
1、定义:GPS是美国研制的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向全球用户提供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
2、GPS的特点:
观测时间短
定位精度高
测站间无需通视
可提供三维坐标
操作简便
全球性连续覆盖,全天候工作
功能多,用途广
3、GPS定位系统是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GPS卫星星座(空间部分)
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
GPS信号接收机(用户设备部分)。
4、卫星星历是描述卫星运动轨道(空间轨迹)的信息,是一组对应某一时刻的轨道参数(位置和状态)及其变率。
根据卫星星历可以计算出任一时刻的卫星位置及其速度。
5、导航电文包含有关卫星的星历、卫星工作状态、时间系统、卫星钟运行状态、轨道摄动改正、大气折射改正等导航信息。导航电文又称为数据码(或D码)。
6、SPS--标准定位服务,C/A码,民用;PPS--精密定位服务,P码,军用
遥感
1、遥感: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通过传感器获取目标物体反射、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进行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或技术。
2、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3、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4、常规遥感:又称宽波段遥感,波段宽一般>100nm,且波段在波谱上不连续,并不完全覆盖整个可见光至红外光(400-2400nm)光谱范围。
5、高光谱遥感:是指利用很多很窄(一般波段宽度<10nm)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能产生一条完整而连续的光谱曲线。
6、多光谱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7、地物的光谱特性:物体都有反射、吸收、透射和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各地物不同。
8台、航天平台
9、地球辐射的分段性:
0.3-2.5um不反映地物本身热辐射的高低,离开了太阳辐射就不能进行近红外遥感,该波段只能在白昼成像。
3-6um:中红外波段,太阳辐射10W/m2,地物发射1 W/m2,二者之比10:1,所以地物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反射是主要的遥感信息,但热辐射也不能忽略。由于夜间没有太阳辐射,夜间的遥感信息只能靠地物本身的热辐射,这时对地面高温物体的反映较好,此波段昼夜均可成像,但白天成像的影像解译很困难。
6um以上的热红外波段,地物反射太阳辐射的能量可忽略不计。主要为8-14um,15um以上的电磁波被大气中水分强烈吸收,不能使用。
10、遥感常用的波段:0.3-1.3um、1.5-1.8um、2.0-3.5um、3.5-5.5um、8-14um、0.8-2.5cm。请回答以下问题。
主要体现地物热辐射的波段:8-14um
主要体现地物反射太阳辐射的波段:0.3-1.3um、1.5-1.8um、0.8-2.5cm
热辐射和反射太阳辐射均可体现的波段:3.5-5.5um
能够夜间工作的波段:3.5-5.5um、8-14um
11、瑞利散射:粒子直径小于波长1/10或更小时发生的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短波强、长波弱, 红外与微波波段极弱,主要表现为气体分子对可见光的散射,散射强度大
穿云透雾:几乎不受云雾的影响。波长增加,穿透能力增加
12、遥感图像的特征(用于判断一幅遥感影像的质量)辨率
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一般用像元、像解率、视场角来表示。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时间分辨率:对同一目标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
13、地物诊断性光谱分辨率:14
15、利用标准假彩色影像并结合地物光谱特性,说明为什么在影像中植被呈现红色,湖泊、水库呈蓝偏黑色,重盐碱地呈偏白色。
(1)首先解释一下假彩色合成:根据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颜色,就可以合成彩色影像。由于原色的选择与原来遥感波段所代表的真实颜色不同,因此生成的合成色不是地物的真实颜色,因此这种合成叫做假彩色合成。
(2)以陆地卫星Landsat的TM影像为例,TM的7个波段中,第二波段是绿色波段,第四波段是近红外波段,当4、3、2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色时,即绿波段赋蓝,红波段赋绿,红外波段赋红时,这一合成被称为标准假彩色合成。
(3)植被在可见光波段(0.4--0.76um)有一个小的反射峰,位置在0.55um(绿)处,在近红外波段(0.7--0.8um)有一个反射的“陡坡”,至1.1um附近有一个峰值。根据标准假彩色的合成原理,绿波段被赋予蓝,红外波段被赋予红,绿色与红色相加为品红,但红多绿少,因此品红偏红,因而植被在影像中大致呈红色。
(4)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其他波段吸收都很强,特别到了近红外波段,吸收就更强。根据标准假彩色合成原理,绿波段被赋蓝,因此水库呈蓝偏黑。
(5)重盐碱地呈现白色,说明它对红、绿、蓝及红外等多个波段的光均有较高的反射率。
根据标准假彩色合成原理,绿波段赋蓝,红波段赋绿,红外波段赋红,红绿蓝三色等比例混合便成白色,因此在遥感影像中重盐碱地呈现白色。
决策支持系统(DSS)
1、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 是利用知识和数学模型, 通过计算机分析和模拟, 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 如对计划、管理、调度、作战指挥和方案寻优等应用问题进行辅助决策的计算机系统。
2、DSS的主要功能:
能存储、管理、维护和组织决策模型、求解方法;
用模型与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汇总、分析和预测,得出综合信息与预测信息;
具有方便的人机对话和图象输出功能,能满足随机的数据查询要求,回答 “What ? if ? ” 之类的问题。
3、 DSS 的主要特征:
(1)决策支持系统适用于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未明确规范的问题
(2)决策支持系统将模型或分析技术的利用与传统数据存取和检索功能结合起来,系统中一般会包括各种模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
(3)决策支持系统特别强调由非计算机人员以交互方式易于使用的特性,即DSS是用来支持人的工作而不是取代人,如果不存在人对系统推荐意见最低限度的评审,系统就不是决策支持系统。
(4)决策支持系统要能为组织提供决策的良好效果,即能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决策,使组织提高经济效益。因此DSS必须是一个有效的系统,对对策的改善提供支持,追求决策的有效性。
(5)决策支持系统强调适应环境变化和用户决策方式的灵活性与适用性。
4、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过程
问题识别、建立模型、执行模型、评判决策、修改模型
5、结构:一般包括交互语言系统,问题求解系统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组成。
专家系统
1、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是指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利用计算机构造一个人工系统来模拟人类思考问题,使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行为,以实现人类脑力劳动自动化的技术。
人工智能研究进展较大的三个应用分支是机器人、专家系统和自然语言理解。
专家系统ES则是AI的一个研究分支。
2、专家系统是一个(或一组)能在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水平去求解该领域中困难问题的计算机程序。
3、ES的特征:
1)具有专家水平的专门知识;
2)具有符号处理的能力;
3)具有一般的问题的求解能力;
4)具有一定的复杂度;
5)具有解释功能;
6)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7)具有很窄的特定领域专门知识,其任务有针对性;
8)专家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扩充性与可维护性。
4、常规程序将其知识组织为两级,而专家系统则将其知识组织成三级,即数据级,知识库级和控制级。
5、农业专家系统:也叫农业智能系统,俗称电脑农业专家, 是基于农业专家知识和模仿农业专家进行推理决策的计算机系统。
6、农业专家系统特点::智能性、继承性、集成性、复制性、便捷性
7、农业专家系统按功能和结构特征划分
启发式专家系统 :以某些领域专家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系统知识获取的工作量很大。 实时控制专家系统:领域狭窄、目标明确,知识获取量小。
基于模型专家系统:此类系统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符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有效地结合,功能十分强大,应用前景广阔。
专家数据库系统:将专家系统和数据库相结合,可改善数据库的可检索性和对数据库信息的解释能力,从而使决策者方便地从大型数据库中获取有用地信息。
专家系统开发工具:这是一种辅助专家系统开发的软件工具,主要用来帮助研究人员建立知识库和进行结构设计。
作物模拟模型
1、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指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和技术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随时间的变化,建立描述这些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将模型对作物系统模拟的过程和结果与作物系统的试验资料对比,对模型进行校正、调试和检验。这样建立起来的模型称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简称作物模型。
2、过程模型的基本特征:系统性、动态性、机理性、预测性、普适性。
3、作物生长水平的五个层次:一、光温潜力 二、水分限制 三、氮素调控 四、磷钾等养分的调控 五、病虫草害等生物灾害的影响。
4、模型的意义:作物模型最重要的意义是对整个作物生育系统的知识进行综合,并量化生理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即综合知识和量化关系。
5、模型的功能:理解、预测、调控功能。作物模型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认识作物生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和量化关系,并对作物生长系统的动态行为和最后产量进行预测,从而辅助进行对作物生长和生产系统的适时合理调控。
6、模型的应用:四个方面:教学、研究、管理、评估。
7、作物模型与统计模型的区别:
(1)生物统计一般只对作物系统的最终结果(如产量)进行比较,而不揭示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及因果关系。而作物模型完全可以揭示作物生育过程及其动态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物生长和生产的机制与结果。
(2)生物统计一般只能考虑与产量有关的少数技术措施(如品种、肥料、密度等),而客观上影响作物生育的因子往住很多,无法用生物统计的方法综合研究和分析。而作物模拟可以对作物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合成,同时考虑许多因子的作用,并可进行大量的计算机模拟试验。
(3)生物统计的研究结果地域性和季节性强,且局限于特定的品种,很难应用于不同地区、时间和品种。而作物模型受环境和基因型驱动,因而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地点、时间和品种。
作文三:《信息技术案例》3300字
1 、本案例适用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逐
步形成的过程中,但形象思维仍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同时,反省思维也
开始萌芽和发展,但仍体现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等特征。任务的设计应针对
他们的特点,形象性与抽象性结合,任务难度不宜过大。本案例经过适当改造,
提升其方法与思想内涵,也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学习阶段已经积
累了一定的网络使用经验,但对比较高级的信息搜索技巧不甚清楚。
2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视野广泛,对信息技术充满兴趣;
而且已具备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大部分同学曾经使用过搜索引擎,能够
简单运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但对一些常用的搜索技巧并不清楚,使用的也不多。
在讲搜索引擎的时候,没有明确有趣的搜索对象,仅仅是输入一、两个关键字搜
索信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也认识不到搜索引擎
的对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因此要选取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事例,
适当提高搜索难度,让学生体会利用搜索引擎完成搜索任务的乐趣和意义。
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管理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一
方面在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联系当前初二学生的实际,虽然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一个
很新鲜的内容,但是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用途等状况到底如何?是否符合信息
素养的要求?为此前一节课我在 4 个班级做了一个网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
下:
调查发现 66% 的同学经常上网搜索信息,但是 69% 的同学上网搜索信息的用途却是娱乐!这里揭示了两个问题:其一,虽然有 93% 的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过信息,但是,他们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搜索信息的方法?其二,应该培养学生利
用网络搜索与学习有关信息的兴趣、意识和习惯。
从第一个问题入手,通过提问发现: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同学思考
过 “ 搜索技巧 ” !怎样让学生认识到 “ 搜索技巧 ” 在搜索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性呢?
为此,我设计了 “ 搜索技巧 ” 这样一个任务,提高学生有效搜索信息的
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与其他学科有关的内容,促进学科内容
的学习,培养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师:上一节课我们在四个班级做了网上问卷调查。这个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同学们
利用因特网的现状。【屏幕转播调查结果图】
师:上一节课我还问过大家是否思考过 “ 搜索技巧 ” ,结果绝大部分同学回答说没有。这与我们调查中 93% 的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过信息是不是有一点名不
符实了?
生:七嘴八舌谈论 “ 名实是否相符 ” 的问题。
师:好!这节课我们通过完成一些任务,使同学们真正认清 “ 搜索技巧 ” 的
真面目,认识搜索技巧在搜索信息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师:(呈现任务)搜索下列内容:
任务 1. 几何画板程序下载。(必做)
任务 2. 中国的人口普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中国人口普查数字大约是多少?
(可选)
任务 3. 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功过(可根据历史课程的教学进度、学生的学习经验
和网络资源改换其他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可选)
任务 4. 余光中《乡愁》的英语译稿(可根据语文课程的教学进度、学生的学习
经验和网络资源改换其他学生熟悉的诗歌)。(可选)
要求如下:
分四组,指定每组同学完成一个必选任务和一个自选任务,其余二条由学生根据
自己完成情况决定。
每组选择一位组长,本节课指定数学、政治、历史、英语课代表为组长。
同座位用不同方法完成同一任务,填写表格一。组长将本组完成的情况统计并填
写表格二。【屏幕转播附录中的表格】
师:大家知道,上面的任务其实并不难,但要既快又准确的找到有关信息应该怎
么办?
生:掌握恰当的搜索技巧。
师:你搜索信息时使用过哪些搜索技巧?
生:用两个以上的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
生:选择适当的关键词。
师:搜索技巧只有这些吗?这两个技巧能保证快速的、准确的找到上面的信息
吗?如何才能更快更准确?
生:联系任务,相互讨论有关的搜索技巧
师:大家已经知道更快更准确的搜索信息的关键就是采用恰当的搜索技巧,那么
如何知道和应用恰当的搜索技巧呢?
师:为方便大家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搜索速度,请学生们用不同的搜
索引擎下载 “ 计时程序 ” 。首先展示计时程序,然后教师运行计时程序为学
生们的搜索计时。【屏幕转播附件中的计时程序和计时画面】
师:将学生分成四组,要求用不同的搜索引擎搜索下载 “ 计时程序 ” ,下载
后迅速安装在自己的电脑中,为之后自己的搜索计时。
生:分别用: sohu 、 sina 、 yahoo 、 google 搜索计时程序,关键词使用较多的是:计时程序、倒计时程序、计时程序下载等等。最快的学生仅用 40 秒
就完成任务, 80% 的同学 2 分钟内完成任务。
师:为了使大家对 “ 搜索技巧 ” 有个感性认识,根据刚才的的分组,要求用
不同的搜索引擎,查找关键词 “ 搜索技巧 ” 。结果如下:
关键词
符合条件网站个数
搜索技巧
Sina4160
搜索技巧
Sohu7
搜索技巧
Yahoo15
搜索技巧
Google4720
师:仅从查找到符合条件网站的个数这一点,就可以说明 “ 搜索技巧 ” 在搜索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再浏览搜索到的有关搜索技巧的网页,发现了
什么?
生:有很多的搜索小窍门。
师:它们适用于所有的搜索引擎吗?不同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有什么不同?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联系上面的搜索经验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利用搜索技巧
完成上面的任务。【屏幕转播上面的任务内容及要求】
生:按任务要求进行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生:小组长负责本组任务完成的情况填入表二。
师: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任务完成后结合表格二归纳、总结出 “ 搜索窍门 ” 。如:
窍门 1 、每个搜索引擎都有自己的帮助系统。遇到困难,首先求助于帮助系统。
窍门 2 、关键词的选择最重要。缩小搜索范围的简单方法就是添加多个关键词,
只要在关键词中间留空格就行了。如任务 2 、任务 3 。
窍门 3 、不要局限于一个搜索引擎。当搜索不到理想的结果时,试着用另外一
个搜索引擎。如任务 1 、任务 4 。
窍门 4 、在结果中查询。在当前搜索结果中作进一步搜索使搜索精确化。如任
务 2 、任务 3 、任务 4 。
师:教与学的体会,如:
体会 1 、网络是学习的工具。通过搜索我们知道了余光中的生平;《乡愁》的
创作背景、英语译稿;等等。
体会 2 、因特网是浩瀚的大海。通过任务的完成及经验的总结,我们掌握了很
多搜索技巧。
师:本节课就到这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本案例很具针对性,突出的特点就在于:
其一,结合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根据学生以往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
习惯出发,使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创设情境,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
生的思考;然后,围绕 “ 搜索技巧 ” 这一根本问题,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完成新的搜索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其二,任务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紧密联系,富有趣味。由此增加了学生的
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更为更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促进
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其三,任务设计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任
务主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把握得比较好,避免了以往一味讲
透讲精的作法,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余地,也避免了毫无目的的网络漫游,
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获得切实的提高。但要注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要一味提高搜索难度和掌握过多
的搜索技巧。
作文四:《信息技术作业》400字
作业一模板:
“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培训 (作业一)
确定课程目标将有助于把我们的所学应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在后面模块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参阅现在确定的目标。请考虑在互联网时代中如何运用技术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目前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理解,您想为您的课程设定哪些教学目标?请记下这些目标。下面是一些例子:
尝试一些“信息技术下的”新课堂策略; 微课程; 加入小组学习;
在本学年里至少做一次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 改进一个专题;
将技术整合在某一类课程学习中。 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 利用技术工具开展测验 我的项目学习目标: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转变教学方式的时候,你会面临哪些挑战?用下面的表记录这些挑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要参阅这个表。
信息技术在传统课堂的融入,会让传统课堂的讲授方式发生很多的变化,请通过对比的方式,以具体课程为例,从课前准备、导入、教学过程、反思或效果跟踪几个方面来描述各阶段在技术层面上的不同的方面。
作文五:《利用信息技术》3700字
利用信息技术
“两甩’企业示范
唐
国
家
碳
主
主
米
第
们
作
唐
遇
快
舒适.唐车公司按照国务院”引进先进技
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指导
思想,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
功之路.实现了350km/h高速动车组的国
产化制造.2008年4N11日.首列国产C_,R43
动车组下线.2008年6月24日.首列国产
CRH3动车组在京津城铁创出3943km/h
的中国铁路第一速.随后.****
乘坐CRH3动车组考察京津城铁.对动车
京 组技术创新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公司制造的时
速350公里CRH3动车组成功完成京津两地
首发任务.从2009年4月1日开始京津
铁路的全部运营均有我公司承担.
为满足CRH3项目的制造需求,公司共
投资75亿元,对高速动车组生产线系统
的进行了现代化,工业化改造,达到了国
际一流水平保障了动车组的制造质量.
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了顺利实施
CRH3项目.曾是业内二流的唐车公司以
技术引进为依托,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以
流程再造为核心,以全面提升技术,管
理,员工素质为重点完成企业从上到
下,从里到外,从硬件到软件的彻底脱
胎换骨式变革,建设支撑高速动车组技
术的企业管理平台.
44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年5月
利用信息技术
打造中国铁路第一速
高速动车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为CRH3保驾护航
?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信息技术部副部长刘春明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正是在公司全力以赴承接CRH3项目
这一大背景下,2005年项目实施初期.我
们规划实施了300km/h高速动车组集
成制造系统信息化建设项目.应用信息
技术,通过信息系统集成达到对企业核
心业务流程的全面集成的目标,全面提
升公司协同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该系统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以SAP系统为基础平台,实现高速动车组
的设计,仿真,制造,管理,执行控制与
服务,体化集成,同时进行业务流程优
化实现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内部业务的
集成.为300km/h高速动车组技术的引
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供信息化支撑
平台,以此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
整个产业链的集成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
竞争力.
2005年之前.公司信息化水平并不
是很高,以当时的能力很难承接300km/h
高速动车组集成制造系统这样的项目,为
了解决难题.公司果断引进了成熟的SAP
系统为基础进行规划.2006年,公司作了
2006—2010年信息化总体规划,就是以
300km/h高速动车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载
体,在这个系统内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
分成了三个能力平台.包括以PLM为核心
的产品研发能力平台.以MRPII为核心的
经营管理能力平台,以MES为核心的生产
制造能力平台,通过全方位的集成构建了
企业信息化支撑平台.
整个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实施2006
年底.完成了300km/h高速动车组现代集
成制造系统的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与实施
方案设计:2007年进入实施阶段.开展了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设计制造一体化系统
的实施:2008年上半年完成了300km/h,
高速动车组建模与仿真系统,设计制造一
体化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实施以及
制造执行系统的开发.下半年完成了
300km/h高速动车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
集成就.2008年12月,项目正式验收.
四大能力建设平台支撑创新
通过系统的实施,构建了300km/h高
速动车组现代集成制造管理体系,对产品
研发,成本控制,生产计划,物流组织,
质量管理,人才培训等各方面进行了以信
息技术为手段的重组和创新.
300km/h高速动车组产品研发能力
平台.将不同的研发手段与SAP,PLM系
统进行集成.实现了研发系统数据统一
可追溯的文档管理以及工程变更过程中
的数据同步,建立了开放式的零部件库.
完成对300km/h高速动车组这个产品的
建模和仿真分析以及空气动力学分析;
300km/h高速动车组经营管理能力
平台.以SAP系统为核心,通过两期的实
施.基本实现了集生产计划管理,项目管
理,设备管理,物流管理,财务/成本管
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为一体的
集成性的管理系统.
这套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产
品研发系统与运营管理系统之间的集成.
通过研发系统与SAP系统的集成接口,实
现产品研发设计与生产运营之间的数据共
享并保持一致.将产品设计与生产计划,
物资采购,生产执行,财务核算等核心业
务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数据集成共
享,流程规范统一.通过各信息系统的集
成应用.消除了部门间的信息孤岛.为公
司核心业务运作提供了统一的管理平台.
通过经营管理平台,目前公司实现
了按项目结算成本,而这个系统也成为了
按项目计划驱动的运营系统.从项目计
划.到生产技术,再到车间作业计划.一
脉相传下来.整个公司的物流管理也提升
到了更高的水平.在厂内实现了物流定
点,准时配送.以SAP系统中的数据为基
础设置了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提高了
主业务的透明度.
300km/h高速动车组生产制造能力
平台.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开发了制造执
行系统MES,与SAP系统紧密集成.对SAP
生产计划进行有限能力的排产,做到对工
序级时间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实时监控
生产订单执行的全过程.提高制造过程的
透明度,使车间生产过程处于可控状态.
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直接效益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实施是基于
CRH3项目合作的背景下展开的.在该系
统的支撑下.唐车公司顺利地实现了对
CRH3技术的接收,转化和吸收工作.随
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成熟,经过系统的有序
调配使公司的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目
前生产周期由初期的18个月逐步提升到
10个月.月产达到了两列动车组的水平.
本项目为300km/h高速动车组技术的引
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供了较为全面
的信息化支撑平台,提高轨道装备企业的
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个产业链的集成水平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系统的应用.首先,支撑了CRH3
项目技术顺利引进.截至2008年6月借
助于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共计接收58张
西门子交付的光盘,光盘中的图纸,物
料,BOM及文件共计310102条数据入
SAP中的BOM8613个.文件1227个.顺
利保障了CRH3动车组按期顺利下线并在
京津线正常运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CRH3动车组能按期为奥运服务,现代集
成制造系统功不可没.
其次,降低了产品成本.通过高度集
成的平台与SAP接E1.实现设计过程中零
部件在SAP中的调用,进而对可选零部件
“两甩’’企业示范
进行成本的分析核算.可以得到精确的产
品成本,通过对成本的分析和控制,可以
达到有效降低成本的目的;提高产品报价
的准确性保证任何产品都可以在目标成
本范围内完成.同时.科学的计划和调
度,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生产周期.提高成
套率从而降低成本.依据目前客车事业部
下属企业生产系统现状,产品预期成本可
以减少.
第三缩短了设计周期.基于PLM理
念通过产品研发平台的搭建.实现数字
化设计和并行设计.通过积累不断提高产
品的专业化,系列化和标准化水平提高
了设计质量.预计可以降低产品设计周期
达30%左右.在系统环境下的研发设计工
作实现了高度协同,可以大量减少工程更
改.经过磁悬浮研发项目的验证,更改量
预期将减少60%,也变相减少了产品成本.
第四,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ERP系
统的有序管理使生产计划更加细致.比如
从周期上可以具体到天.从执行单元具体
到工作中心,再通过与MES系统的紧密集
成可形成能够执行的生产调度指令和加班
计划提高计划的可执行性.通过评估计
划执行情况的偏差,采用”调度”和再
调度”,保证当前短时间范围内的生产指
令能够lil~J执行.从而保证计划的准确性
和科学性提高设备利用率,缩短生产周
期15%,2O%.
第五,资金周转率得到提高.通过现
代集成制造系统的细致化管理,物流的运
转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目
前,物流中心的月平均收货量达到6808
次日均252次月平均发货量达22039
次,日均816次;转储次数更是达到了日
均115O次.由于铁路装备产品的生产周期
比较长,使用的原材料多,价值高,如果
计划不好的话.库存资金占用会非常大.
公司依据MRPII的管理思想,使SAP系统
在生产计划采购及库存管理中得到应
用.预期会有效降低资金占用30%左右.
目前项目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我
们认为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以
后将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工作.o-
2009年5月m-echinacorn45
作文六:《信息技术试题》3000字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和第二章综合测试题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现在我们常常听人家说到(或在报纸电视上也看到)IT行业各种各样的消息。那么这里所提到的“IT”指的是( )。
A、信息 B、信息技术 C、通信技术 D、感测技术
2.在我国古代,使用“鸣金收兵”来传递信息,此时信息传递所依附的媒体是( )。
A、声音 B、 图象 C、文字 D、空气
3.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 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
4.社会发展至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有( )。
A、信息、知识、经济 B、物质、能源、信息
C、通讯、材料、信息 D、工业、农业、轻工业
5.“红灯停,绿灯行”反映的是信息的( )。
A、 传递性 B、 时效性 C、 真伪性 D、 价值相对性
6.小王是个应届毕业生,有一天他看到有个招聘信息,于是马上到招聘单位进行应聘,谁知道单位负责人却跟他说招聘日期已过。这里体现了信息具有( )。
A.共享性 B、价值性 C、时效性 D、依附性
7.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其中第五次革命_________。
A、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B、语言的使用、文字的创造
C、印刷术发明
D、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8.目前以( )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革命浪潮。
A、计算机和通信技术 B、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
C、卫星通信技术和空间技术 D、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9.“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句话表明了信息具有( )的特点?
A、多样性 B、普遍性 C、变化性 D、储存性
10.当今的计算机已经能够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这要归功于信息的( )。
A、娱乐化 B、数字化 C、电子化 D、网络化
11.公司考勤部门用的指纹识别机是人工智能的( )应用。
A、模式识别 B、手写识别 C、语音识别 D、光学字符识别
12."两个人交换手中的一个苹果,每个人手中还是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所掌握的一份信息,每个人便拥有了两份信息。"这句话体现了信息的( )。
A、共享性 B、时效性 C、多样性 D、发散性
13.我国在机器人研发工作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反映了信息技术正向( )发展的趋势
A、网络化 B、虚拟化 C、智能化 D、多元化
14.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蜘蛛”程序,主要用于信息的自动检索和过滤。它们通常可以主动地根据人的需求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我们把这种技术称之为( )。
A、语音识别技术 B、虚拟现实技术
C、程序设计技术 D、智能代理技术
15.要尽可能多查询搜索到有关科技、科普方面的网址,应在关键词栏中输
入( )。
A、科技科普
B、科技and科普
C、科技or科普
D、科普科技
16.不属于搜索引擎网址的是( )。
A、://.baidu.
B、://.twzy.
C、://.google.
D、://.yahoo.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因特网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可信的,可以直接使用。
B、在因特网上,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信息。
C、有效获取信息后,要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保存。
D、保存在计算机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和损坏的。
18.在Internet上,向用户提供信息搜索服务的工具称为( )。
A、信息下载 B、搜索引擎 C、信息浏览 D、邮件发送
19.下列信息来源属于文献型信息源的是( )。
A、图书 B、同学 C、老师 D、网络
20.8.小龙用Google在互联网上搜索苏轼的《水调歌头》,使搜索结果最有效的关键字是( )。
A、苏轼 B、宋词 C、苏轼 水调歌头 D、水调歌头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8分 对的打 √ ,错的打 ×)
1.信息只有被利用才能体现出价值。( )
2.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所有的信息对我们都有用处。( )
3.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此时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
4.信息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
5.网上获取的信息都是可靠的信息,没有甄别的必要。( )
6.中国取得了2008年奥运申办权的消息很快通过各种媒体传遍了神州大地和全世界,这说明信息具有传递性特征。( )
7.使用关键词搜索信息比按照目录进行搜索方便。 ( )
8.三维动画游戏、网上购物、去邮局寄信、个性化手机等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例子。( )
9.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导盲机器人”、“智能灯”、“医疗专家系统”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创新,这说明了计算机已具备人脑的高度智能。( )
10.搜索引擎一般提供分类目录型检索和关键词索引型检索。目前,有着两种方式逐渐融合的发展趋势。 ( )
11.因特网上有取之不尽的各类信息资源,它们都是真实、有益的。( )
12.在网络上,言论是自由的,所以任何信息都可以发布到因特网中,不受任何约束。( )
13.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需要甄别,而通过电视、广播、报纸获取的信息不
需要甄别。 ( )
14.小明把自己买的正版软件放在网上供别人下载,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2分)
1.获取信息的几个环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在网上一般是通过搜索引擎来寻找信息的,目前使用的主要有两种搜索引擎一种称
为____________________搜索引擎,如:baidu. 另一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搜索引擎,
三、辨析题(共20分)
1、 “所有信息都是有价值的!”你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吗?为什么?举例说明(10分)
2、“信息都能永久保存下来”。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举例说明(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ADBB;6—10CADBB;11—15AACDB;16—20BDBAD
二,判断题
1.√ 2 , × 3,√ 4 ,× 5,× 6,√ 7,× 8,× 9,×,10,√11,× 12,×13,×14,×
三,填空题
1,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评价信息
2.全文索引、目录索引
四,辨析题
1,不正确。(因为每一个信息都有其时效性,离开了特定的条件、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对象,信息的价值和意义往往就会消失了。例如,某次征文通知是一则信息,当征文截止或活动结束后,这则信息自然而然就失去其价值了。)
2,不正确。(例如,人们说话时,如果没有借助其他媒体(如录音机、数码录像机等)记录下来,那么此时他的声音就无法永久地保留下来。)
作文七:《信息技术导论》5100字
信息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在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生产方式会表现出信息化的特征,同时给社会造成一定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生产方式;演进过程;变革;影响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our life and learning
effects1
Abstract: Production pattern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oduction pattern unceasingly changes in human history,it’s form and feature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times. Production pattern will has some changes , takes on informationizational feature,and h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n society in information times.
Key Words: production pattern;evolving process; Transformation; influence
引言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在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生产活动都形成了与该时代相适应的独特的生产方式。上世纪中叶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和设备开始广泛应用,促使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与此相适应,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影响。
一、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内的统一不是平静的,而是处于不断的矛盾运动之中,二者的矛盾运动使生产方式不断的新陈代谢,在每一个时代都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三种形态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正向信息社会迈进。
渔猎社会的生产方式。渔猎社会是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时期,大约一万年以前的所有历史都属于这个时期。当时,科学技术尚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制造和使用工具受到极大的限制,使用的大多是打磨粗糙的石器工具,以利用自然为主,通过采集果实、捕鱼、打猎等生产活动获取维持生存的食物。在这种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在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很难存活下去,人们不得不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并以群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生产实践。 作者简介:步晓文(1992),女,E-mail:85429587@qq.
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农业文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次转折。科学技术开始产生并逐渐形成,定居的村庄渐渐星罗棋布蔓延开来,人们使用畜拉的耕犁、铁锹、金属镰刀、木耙等工具在土地上劳作,开始了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其特有的标志就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在农业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从事这种田间劳作的农民,“他们的生活仅是以糊口、苟延生命和供他们的主人寻欢作乐而已。没有长期储备粮食的设备,没有把产品运往远处市场必不可少的道路。”[1]因此,农业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和消费融为一体的社会。
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建立起了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形成了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体系,煤、石油、天然气等不能再生的化石燃料成为社会的主要能源,动力逐步代替人力和畜力,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代。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产不再仅仅是为了自己享用,更多的是为了出售,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大规模的销售系统和大规模的商业体系,从而打破了农业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实现了生产和消费的分裂。
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文明为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换奠定了基础。20多年以前,未来学家们曾预测工业社会将向信息社会转换,现在,这一预测正在成为现实,社会信息化正在以人们预料不到的范围、规模和速度向前推进,引起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包括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
不同时代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各构成要素上。要了解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我们就应从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和生产关系的各环节入手。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
1、信息化进程中生产力的变革
(1)以脑力劳动为主、从事信息活动的人是社会的主要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既要支出体力,也要支出智力。在不同时代,因为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人们体力和智力支出的比例是不同的。在农业社会乃至以前的时间段里,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主要是体力型的,人们的劳动支出以体力为主;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先后发明了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动力机械,进入机械化大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生产力所要求的劳动者素质是脑体并用型的;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大加强,信息产业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需要有大量的劳动者从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这就使工业社会延续下来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的劳动支出逐渐转向以脑力支出为主。
(2)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网络化的智能机器体系成为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人类使用的劳动资料,已经经历了简单工具和机器体系为标志的两个阶段,其中,简单工具在工业革命以后被机器所代替。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们将会逐步用智能机代替工业时代的机器体系。智能机是具有人的部分智能的工具系统,它的使用不仅扩展了人们的体力,而
且也扩展了人们的部分脑力,使劳动者更轻松、更准确地完成工作。
(3)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的信息成为人们的主要劳动对象之一。资源是人类生产的劳动对象,人们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范围是伴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在渔猎社会中,可再生的野生动植物是最重要的资源;到了农业社会,土地成为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的第一资源;发展到工业社会,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利用的资源的范围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煤、石油、天然气得到了广泛开发,但这些资源都是非再生性资源,过度开采会造成生态失衡等恶劣后果;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空中到地下,从宇宙到海洋,从无机到有机,无所不及,这些资源中就包括信息资源。在信息时代,它虽然不是唯一的资源,但却是最重要的资源,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信息事业。
(4)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标志和核心的信息科学技术成为核心技术。在人类历史上,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是空前发达和最为辉煌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科技群体不断涌现。在这些高科技群体中,任何高科技的发展不能不依赖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特别是以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因此,信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它广泛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诸要素中,促进经济增长。
2、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
(1)生产上。使用机械化设备在流水线上进行的大规模集中化生产将逐步转变为使用智能化工具的适度规模的个性化生产。工业社会生产中利用的机器体系是依照决定性原理进行机械动作的装置,它们不会自动控制和调节,缺乏灵活性,这样的特点需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监控和操作,以弥补机器体系的不足,这就决定了工业社会的生产必须把成千上万的工人集中到工厂里,在生产流水线上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子大规模生产出单一品种的产品。这种生产虽然成本低,但却满足不了人们的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信息时代人们在生产中广泛利用计算机这种智能工具,它“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和调节随时改变机器的行为模式,从而改变产品的款式”[2],同样一套制造系统可以灵活的生产各种产品。这种生产所生产的产品批量小,品种多,更适合多样化的需求。
(2)分配上。信息将越来越多的介入到未来的产品分配之中,并将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财富分配的依据。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价值骤然上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因此,未来财富的分配方式将趋向于注重信息要素,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所有者将取代资本家成为社会阶层的最富有者。
(3)交换上。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产生之后在商业领域很快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并开始逐渐进入家庭,为改变传统的交换方式奠定了技术基础,使新型的市场交换的方式和手段呈现出信息化的特征。尤其是在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商店销售系统、银行电子转帐系统和家庭中的计算机终端、电视、电话就可以连成一个互动的网络,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自由选购商品。
(4)消费上。信息时代将开始弥补有史以来生产者和消费者相分裂的状况,出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二为一的趋势。农业社会里绝大多数人消费的只是他们自己所生产的东西,他们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生产者,也不是一般所认为的消费者。他们可以称之为“产消者”。工业革命把社会一分为二,导致了我们现在所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出现。到了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使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消费者与企业、与商场发生了一种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消费者通过网络把自己喜欢的商品信息输送给厂商。结果就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消费者实际上是参与了商品的设计和制作。
三、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生产方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反过来也会给信息化进程中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一定的影响。
1、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人力物力。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生产方式的各实体要素中,使现代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通信、控制、显示系统等信息技术把自己的要求自动、准确、快速地作用于劳动对象,不仅解放了劳动者的体力,加快了生产产品的速度,而且提高了加工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
(2)人类劳动的彻底解放提供了手段,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3]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广泛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是给人类实现劳动解放提供了“现实的手段”,机器人已经不再仅仅做险活、脏活,而且开始进入技术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劳动市场,扩大了人的体力,使人类摆脱了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又把一些繁重的脑力工作交给智能机去处理,扩大了人的脑力,使人们从那些繁重又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迈出了劳动解放道路上的第一步。
(3)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新的生产方式使生产从注重物质投入转向注重知识、信息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工业社会对物质和能量的大量消耗,缓解了社会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环境保护。
2、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⑴失业问题较难解决。信息化进程中崛起的信息产业,给劳动者造就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信息化设备的自动处理功能取代了部分人力,这也导致从传统产业部门释放出来的低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在一定时期内会相对过剩。
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智能化、网络化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虽然使人们的生产活动突破物理时空限制的同时,使以前因为这些限制无法建立的关系得以形成,但它也让人们为之付出了代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当前,在一些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发达的国家,利用互联网在家办公成为兼顾工作和家庭、保持工作柔性和节约办公成本的方法,但是仅仅使用电子联系难以构筑足够的达到默契合作的信任,所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来协调好人们之间
的关系。
⑶人性堕落。生产方式的变革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手段,然而,它也为那些物质膨胀者获取暴利,进行违法犯罪提供了科学手段。这些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制造假币、窃取各种技术资料??,变成庸俗的经济动物。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正负两方面的。其负面影响我们要想完全消除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信息化进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树立信息意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迎接信息化浪潮的冲击,适应未来社会。
[参考文献]
[1]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 童天湘,高科技的社会意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文八:《农业信息技术》3900字
1、请论述农业信息技术的地位与作用。
答:(1)农业信息学的地位。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已到来,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其地位与价值日益提升,也正逐步惠及农业。农业信息技术助推农业迈入数字化、定量化新阶段,数据挖掘、信息挖掘进程加快,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的要素与标志之一。
(2)农业信息学的作用。农业信息科学与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及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和应用价值。①农业信息技术可增强对农业研究对象的量化描述和认识,综合发展和集成单项农业理论与技术(如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②为农业科技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如数字农作);③方便快捷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广泛传播和推广应用(如网络信息服务);④提高农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如在线决策支持);⑤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贸易和流通(如电子商务);⑥促进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如在线教育支持)。
2、请论述GPS 技术农业应用的领域与作用。
答:(1)应用领域:农业领域诸产业均可适用。
(2)作用:①可提供定位导航服务、确定方位、测量海拔、距离与面积、农机作业测速与记载轨迹、三维模拟等,如遥感图像野外调绘、病虫害面积测量、农业污染源定位、样地测量等;②可为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 )提供高精度的实时空间定位数据;③可精确授时、农产品物流精确管理;④因其携带方便,可提高农业数据采集精度、质量与效率等。
3、请论述遥感技术农业应用的领域、作用及发展前景。
答:(1)应用领域包括:①农业资源遥感调查;②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③农业灾害监测与评估等。
(2)作用。我国人地矛盾尖锐,人均资源贫乏,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复杂,土地等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不甚清楚,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难以精确评估,因而遥感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对农业资源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实际证明,运用遥感技术,既可提高调查广度,又可减少人财物力,大大缩短调查时间,增强数据来源的一致性与可比性,这在信息时代就显得格外重要。
(3)发展前景。遥感是动态获取农业数据的重要手段。RS 获取的数据是GIS 分析、决策和制图的基础,是GIS 的重要数据源之一。遥感技术具有间接性、多光谱特性、时相特性和信息数据齐全等特点,加之遥感民用化进程日益加快,精度越来越高,成本显著降低,因此遥感技术农业应用具有较好发展前景。
4、请论述遥感技术农业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答:(1)存在问题。①成像周期长,一般为16天;②遥感成本大,卫片、航片与近地光谱仪、正版处理分析软件贵;③易受气候影响,如雨天、阴天、大雾等;④光谱分析较为复杂,依赖于专用软件,且对计算机要求高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遥感农业应用的普及。
(2)对策。①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促进遥感数据与信息资源共享;②加强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估算、遥感估产模型、自然灾害评价模型等研究,为今后发展大尺度遥感监测奠定基础;③开发遥感数据分析、利用与管理数据库或决策支持系统,并与GIS 相集成;④充分展示空间信息价值和图形生产力,使农业遥感成果从实验室与小尺度研究走向宏观或中观决策,以引起更广泛重视等。
5、请论述GIS 技术农业应用的领域、作用及发展前景。
答:(1)应用领域。GIS 可应用于耕地资源决策管理、区域农业规划与区划、农业灾害监测、生产辅助决策、精确定量农业研究、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或方面。
(2)作用。尽管我国的农业GIS 研发与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已在多方面显现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将GIS 技术引入农业,使农业海量数据管理成为可能,其有着空间属性数据的地理统计、处理、分析、图形转换、模型集成等多种能力;②GIS 技术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如叠加分析、邻近/邻接关系分析、缓冲区分析、空间插值分析等),是进行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管理的有力工具;③多元化的农业GIS 决策支持系统,促进了农业资源共享,可以提供大众化的信息丰富的农业决策支持;④GIS 技术是精确农业的核心技术,是数字农作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发展前景。WebGIS 、组件式GIS 、嵌入式GIS 和桌面型GIS 等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不同需求,且性价比越来越高,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大,必将步入普适性时代。因此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GIS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6、请论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答:(1)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四个部分组成。
(2)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完成对地理空间数据的输入、编辑、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和输出,具备对各类数据的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存储管理、数据查询检索、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输出等基本功能。
7、请论述农业信息网络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作用。
答:农业信息网络在新农村建设中日益普及,意义重大,作用显著。
具体表现为:①通过农业资源信息发布和提供气象资料,可实现在新农村范畴内的农业资源信息服务;②促进农业数据和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与技术不受时空限制而进村入户,加快农业科学与技术的推广与普及;③在线咨询和即时决策支持,使得技术获取成本降低,且越来越便利,效率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管理水平的提升;④有利于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助于推介“一村一品”或“一村N 品”,促进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⑤利用网络还可以开展远程教育和自主智能学习,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服务人员及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⑥农业信息发布与利用效率大大提升,是农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平台;⑦推进了村级电子政务建设进程等。
8、请论述农业应用软件研发的必要性与作用。
答:(1)必要性。加快农业应用软件研发,是数字农业建设、农业资源与生产管理等的需要;其可将复杂的农业生产决策封装为简单易用的程序,是增强生产部门与农户决策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2)作用。①农业应用软件将各项单项技术有机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个综合的应用平台,提供科学的决策管理方案,帮助用户合理使用各项技术,有助于使农业从经验走向科学,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模糊走向精确。②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生态区域性、时空变异性决定了其必须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推广体系,而农业应用软件正好适应这种需求,其为现有技术的迅速推广和普及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成为技术研发与技术推广之间的不可或缺的桥梁与纽带。③基于Web 的农业实用软件开发将成为主流,这使得农业领域的数字鸿沟得以缩小,技术推广瓶颈得以缓解,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
9、请论述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变革农技推广方式的必要性与途径。
答:常规的农作物生产技术服务采取田到田、面对面、手把手式指导。然而,由于一家一户式的农业分散经营,基层部门开展科技入户型技术指导力不从心。加之,农技人员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参与技术培训不足,因而多作物现场诊断存在困难。与此同时,科研院校单位具有人才与技术优势,但由于时间与精力限制,地理距离相对较大,技术指导成本较高,难以即时即地面向农技人员或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往往技术指导存在滞后性,产学研脱节现象比较普遍。目前已研发的一般软件或网页,尽管有很强功能,但互动性、可视化能力弱,难以做到面向农技人员或农户的实时实地决策。因而,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变革农技推广方式具有必要性。
针对以上问题,可开发基于Web 或3G 技术的农作物生产即时远程诊断信息服务系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文字、语音、视频三位一体的即时即地技术信息服务,加速传统农业技术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变,促进专家和农技人员、农户三者的实时在线互动;也可通过RS 获得大尺度数据源,依托GIS 技术制作各类农业生产专题地图,实现按图指导、按图处方作业等。
10、请论述精准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答:(1)发展现状。遥感是动态获取土壤与作物营养数据的重要手段。RS 获取的数据是GIS 分析、决策和制图的基础。而GPS 具有全时域、全天候、全球空间的准确定位和实时导航功能,可提供高精度实时空间定位信息。在我国,基于3S 或2S (GPS+GIS)技术的精确农作、精确设施农业等也获得较快发展。
(2)存在问题。尽管RS 具有视阈范围大、可周期成像与信息数据齐全等优点,但其成像周期长、成本大、易受气候影响、光谱分析较为复杂等特点则限制了遥感农业应用的普及。GPS 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技术相对简单易用,而GIS 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还有较大潜力可挖。GIS 是建立气候资源、土壤、苗情、产量数据等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空间属性数据的地理统计、处理分析、图形转换与模型集成,用于描述农田空间属性差异性的重要平台。只有3S 技术和模型专家系统紧密结合,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可靠可信的决策方案。而目前3S 技术与模型专家系统集成普遍缺乏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攻关研究。
(3)发展前景。利用遥感技术,及时提供农作物长势、水肥状况和病虫害情况等,形成“征兆图”,供诊断、决策和估产等使用。利用GIS 技术,对已存储的土壤背景数据库、农田灌溉、施肥等数据库和新获取的“征兆图”进行分析判断,形成“诊断图”,将这些结果与信息管理系统等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便于操作的“处方图”。未来可利用2S 技术,将这种集成系统装在农机上,实现农田作业的自动指挥和控制。随技术优化升级、生产管理水平提升与农田流转进程加快,精准农业在未来将成为可能,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作文九:《信息技术指导》2400字
《浅谈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河南省商丘市前进小学 金博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因生动形象、动静结合、声音图像于一体的教学环境,成为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激发朗读欲望、培养朗读能力的有效手段让生感情朗读插上翅膀,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在朗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通过用音乐来烘托,用图像来渲染,用文字来诠释,再现特定氛围,奠定学生朗读的情感基调;通过录音范读,涂抹情感底色;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新颖生动,提高朗读的水平。
一、信息展示,奠定情感基调。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通过用音乐来烘托,用图像来渲染,用文字来诠释,再现特定氛围,一定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朗读时就自然有所感悟、有声有色了。
1、利用音乐背景,渲染气氛
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如果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但因为语文课文类型不一,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时,因为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到那种高兴和激动,所以要读好这篇文章很难。我找到申奥成功有关欢庆的喜庆视频,配上欢快轻松的配乐,让学生去感受当时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那种激动人心的场景中,相信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去读,他们的那种高兴、激动之情就会溢于言表。
2、利用文字背景,感受情境。
有些文章,我们学生不可能了解到当时候作者的一些写作的背景,情感体验还相当的肤浅,在这种时候我们就有必要通过网络查找到作者的写作背景,通过多媒体课件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做一些介绍,学生通过这种介绍,感受作者当时候的情
绪,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个时候我们还愁学生的朗读没有感情吗?如:我在教学 《海上的日出》时,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到巴金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被迫远赴法国留学,在旅行途中看到的日出景象。
3、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
课文用语言描写的场景,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逼真、具体。境伴文出,情从境生,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油然而生的必然是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如果我们能运用多媒体再现课文中所描叙的场景,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再让学生去感情朗读,效果会更好。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课时,中间有这样一段文章我“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指导朗读这段文章的时候,我播放在机场接“爸爸”灵柩归来的视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自然也就能读出悲痛之情来。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技术刺激学生的感官,把学生拉到情境中来,就能使学生与文本充分地面对面接触,激发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成功地调动起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录音范读,涂抹情感底色。
录音范读跟其他形式的朗读相比,其优势首先在于朗读者的朗读字正腔圆,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让学生在入门的时候就接触准确无误的读音,有利于学生避免读错,读不到位。其次,朗读者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创设出课文中所需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为学生的感情朗读抹上了底色,为学生自己朗读做好了一个情感铺垫。不过在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前,要给学生提要求要注意听录音里语调、语气、速度和情感。学生听完课文范读后,要求学生来谈谈从范读里你听出了一些什么(主要是情感方面的)?再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录音里的语调、语气、速度等进行自由朗读课文,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朗读水平。
在古诗教学中,我就经常采用这种录音范读。因为古诗是一种极富情感的韵律文,每首诗的朗读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渎不好就会把诗歌的韵味全部抹杀掉。
因而我借助于名家的录音范读,让学生先听,从听中感受诗文的意境,然后让学生仿读,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此一来,抑扬顿挫在仿读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不用我多费口舌地去讲如何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从中领悟到了古诗的节奏及其包含的韵味。如我在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一诗,采用多媒体范读,展示:六月的西湖,湖畔杨柳依依,湖面上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画面下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以悠扬动听的古筝曲。这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美好情境,触发语感。
其实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都是在一个个情境中进行的。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信息资源,的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课堂增色不少。特别是在进行朗读教学、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信息技术更能够凸显其优势。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最优化的教学情境,精美的画面,精妙的音乐,效果妙不可言,使得读者动情,听者人情;读者用心。 像《五彩池》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大量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画面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激情随之而生。
作文十:《信息技术论文》3400字
信息技术让古诗更具魅力
-----丁晓燕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它们是我国文 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 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等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 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信息技术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使抽象变得 具体,复杂变得简单。信息技术的适时应用,为小学的古诗教学开辟了 新的天地,成为古诗教学的“开拓者”。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信息技 术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 学习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创设诗境,整体感知美
1、运用画面展示意境:
古代诗歌具有浓郁的诗意, 要让学生脱离一定的情景和远离诗歌历 史变迁的今天,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等,都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 目标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 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 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古诗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 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多媒体 画面,则会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 富的信息, 有鹅的色彩、 形象、 动作等等。 若按传统的低年级语文教学, 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 如今有了信息技 术这一创设情景的工具,我根据诗意制作了一幅动画,画面上:亭台楼 阁,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嘻嘻地捋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 湖里那群 “嘎嘎” 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 教学时诗画对照, 相映成趣, 加之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的运动,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 明的表象信息,使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 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 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 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这不仅为学生对“白毛 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句的理解搭建了桥梁,同时也让他们陶醉在了 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美好的意境中。
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
体会诗境,我还有意识地从二年级上学期起,就鼓励学生充分运用信息 技术根据诗意大胆想象,小组合作齐动手在纸上为古诗《所见》 、 《绝 句》 、 《小池》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 张充满童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 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用实物 投影展示和在网络教室学生机上广播,反馈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这既调 节了教学气氛,又使学生在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运用音乐感受意境: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也是一种特殊地语言表达形式。 它既是对文字语言的一个很好补充,又是传情授意和渲染、烘托气氛的 较为重要的交流符号,对文字语言有较强的解释作用。古诗中有不少本 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 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 尽可能地将古诗中 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 精妙。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 后,为了更深刻的体会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情,我一边播放《春江花月 夜》乐曲片断,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 时候,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随着深沉哀怨、悠 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 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妻子怀中咿呀学 语的稚子是否会喊“爸爸” ,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什么时 候能在明月的朗照下与家人团聚。当学生想象的双翼被鼓动之后,我适 时出示视频画面:明月陪伴下,诗人伫立船头,眺望江南,到处一片绿 意。引导学生观察整幅图画,把想象的重点定在一个“绿”字上:看到 这一大片的绿,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想到了哪些词语和诗句?此 时,学生的面前仿佛呈现一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图;正是 这江南明媚的春光,才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情怀。这样通过音乐渲染,以 图配诗,让学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深入诗境。在美的意境中,学生 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既在“境” 中领悟了诗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古诗中的情境,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二年级 上册《望庐山瀑布》 ,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 祖国的河山,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 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
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 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 ! 真是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 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 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而信息技 术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 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 字的妙处。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 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视频展示江南春日美景, 那一幅幅花红柳绿, 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 境中, 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 很快领悟到了 “绿” 字的神韵。 “绿” 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 挡的盎然生机,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语感也存在着较大困难。在学生进 行朗读练习时,必须要有示范读,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 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 。 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 舒缓的弦乐,学生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 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积 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让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 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琅琅的书声,悠 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 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启发想像,训练表达美
古诗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 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条件。对于运用语言表达美,这是一个 长久而复杂的积累形成潜意识后才能实现的过程, 也是一个自身潜能在 外部刺激后引发表达欲望,经想象图景、置身于一体的心理活动后,再 由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运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收到了较好的 效果。
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
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 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 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 的仙境之中。 ”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音频,让 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 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 极了。 ”有的说:“ 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 天而降。 ”??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 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美丽的景象。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 有趣、转静态为动态的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 学生的感觉器官,极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 领悟美,表达美,从而使低年级古诗教学更加展现出巨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