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汉字来历的资料100字》700字
汉字,在中国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语素文字。 汉字从语段文字发展到语词文字。语段文字阶段应该漫长,可能达数千年之久。汉字发源期有距今7762年(±128年)前的贾湖刻符、七千多年前内容丰富的双墩刻符、及半坡陶符、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而殷墟的甲骨文是公认的初步成熟而定型的汉字系统了。成熟期有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在古文中只称“字”,少数民族为区别而称“汉字”,指汉人使用的文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小篆,发展至汉朝隶变,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期间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现时中国定为国家规范用字。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高度完备的水平,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都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家官方的书面规范文字。现代汉字大致分成繁体与简体两个体系。前者主要用于香港、澳门以及台湾,而后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采用。非中文体系中,日本自制定了官方的汉字使用规范,而21世纪,越南、朝鲜半岛地区和蒙古国,汉字已不再具有官方使用地位。
作文二:《汉字的来历资料》9300字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汉字的来历资料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许慎《说文解字》试图作出比较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不能满足。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见鸟兽蹄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并说仓颉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演迸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 “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元命苞》则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在近代文字学建立以前,《说文解字》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说,无疑是最权威的。’
然而,《尚书孔传》和《拾遗记》则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得多了。 ·
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经学六变记》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汉字实际上是孔子亲手制定的。幸好此书流传不广,而且用—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甲骨文韵设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酌传说: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出了各种质疑。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不少专家认为那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图形被释读为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于是人们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论,现有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释读的更少,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不过陶刻符号的发现和释读,毕竟使人们看到了解决汉字起源问题的曙光,人们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资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100多年前,一撮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这就是已经发展成熟的三千多年前的汉字。与汉字并称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和苏美尔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消亡,唯独中国汉字生生不息延续至今。汉字传承了数千年,从古代汉字到现代汉字,在不断的演变中也实现着其生命的超越。如今,面对我们已经熟悉的汉字究竟有何秘可探?
要想破解汉字,就要知道汉字的始意,也就必须找到识别最早的字形。如 “自”的现代字形好像和眼睛有关系。有人说“自”像眼睛加上一撇眉毛。但“自”的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鼻子是呼吸的外在器官,我们先人认为气是生命之本。而气息一旦受阻,人的生命就会有危险。就是今天,人们试探某个人死没死,还沿袭古老的方式,手放他鼻孔处,看有没有出气。所以,像呼吸一样正常的状态就是“自然”的本意。而“自然”所引发出的多么高深的哲学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一种正常舒服的状态,这也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他人无法模仿替代。“自从”、“自由”、“自己”、“自然”的来历及与“自”相关的字。
破解汉字对重读汉文经典的意义,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于王勃这联诗我们都通晓:“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虽然远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邻居。”你如果知道其中一个字“存”的全部,再读此联诗,其意境就和原来不同。“存”现在发现最早的字形由 “才”和“了”构成。“才”指草木初生,“子”指人的初生。人见幼小总生爱怜之心,所以“存”本义是“牵挂、相念、思恋、恤问”等意思。再看这联诗,“存知己”,“有”知己和“思念”知己,诗的意境有天壤之别。正因为相互思念,双方可洞穿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距离,心神相通,“若比邻”。
从上面例证可以看出,重识汉字,能使经典重读出“新”意。其实是原有的旧意,只是因为我们对汉字识得不全面,不深刻。而要全面深刻地识别汉字,离不开分析研究汉字最早的字形。
那也就是说其他90%多不是象形文字,但是它尽管那90%多不是象形字它都是以这个百分之不到十的象形字为基础的,所以说,人们要概括汉字,基本上都说是象形字。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刚才我说的这个字,自己的“自”它像个什么,有人会说了它像目,上面带一撇,这一撇有人说了可能指的眉毛,那么如果是个目又带一个撇,这个字形和我刚才说的那几个字义,自然、自己、自由、自从它有什么关系?到底它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作为汉朝的一个文字学家许慎,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汉字学家,他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因为就是这个字形它离我们老祖宗所创造的最早的字形怎么样呢,有变异了、有改观了。那么,如果我们要想找到最早的字形,那就得怎么样呢,去找古字,这个现象非常有趣,在上个世纪初,我们知道,甲骨文挖掘出来了,在河南殷墟。
我们回到刚才这个主题,我们说了,这个是“自”,那么最早的字形是什么样子的呢,甲骨文是这样的,我们说它是象形字,按照现在说是目,目指眼睛,这一撇,好像是眉毛,实际上我们知道了古字形以后再看这个,根本不搭界。我估计有点生活经历,观察敏锐的人会发现,它实际上像的是什么,像的是人的鼻子,我们看,自己的“自”它为什么用鼻子来象形,这有什么道理,实际上我们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已经隐含了很多的思想在这里头,比如说,我们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什么呢,是气,而鼻子是什么呢,是呼吸的器官,实际上呼吸器官还包括肺、还包括气管,但是在外在显示出来的是鼻子。我们现在有人看电影、看电视还知道,当这个人生死不明的时候,把手放在他的鼻孔上探探他有没有气息,于是乎,我们可以推想,当古人用鼻子来象征自己的时候,我们看,直到今天还有人谁呀,我,指自己的鼻子,那么他不过象征的就是说我有气,我是活着的,我是有生命状态的。可见,就是甲骨文的发掘,就是古文字的发掘,确实为我们今人跟古人怎么样,搭了一个桥,使我们能够走向古人的内心,去探秘他们到底想的是什么。
我们再看这个字,这个是“打”,打人的“打”,目前发现,最早的字形就是小篆,小篆跟现在的楷书差不多,一个手一个丁,一个手加一个丁它组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今天关于“打”,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是26种意思,《汉语大字典》是29种意思,有一个语言学家叫陈原,他写了一篇文章叫《神奇的“打”》,为什么神奇呢这个“打”,我们看,当我遇到我的仇人,我给他一拳,这是跟他有矛盾,可是,我们说打他,可是,我们还这么用打,我和老李打成一片,这个打成一片,不是指我跟他打架打成一片,而是指我跟他关系太好了,这也是打。还有,我们现在出门,今天有很多朋友就是这么来的,举手干嘛呢,打的,我们也没去打这个汽车,为什么叫打的,再有我们在座的有很多女同志,现在一般人不玩这个了,但是,过去女同志这个都是自己织,当时不叫织毛衣,叫什么“打毛衣”。我们拿起电话叫打电话,再有我们回忆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去买酱油、买醋、买酒叫“打酒”,等等这些意思它跟这个字形有什么关系呢,一个手一个丁,所以陈原说了这么一句话“汉字神奇,就打这么一个字形包含那么多的意思,但是里面却不见得统一。”那么我们要研究古人他造这个字,他到底凭什么,而且他凭什么又能引申出这么多意思来,当然我们可以说,汉字这个字形造出来以后,就像一个载重汽车,它随着往我们这儿越来越靠近,它载的重量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在刚刚造出来的时候,它已经要承载着一些货物,也就是信息,这个是最根本的,最原始的。那么为了解“打”这个字,我下了很大工夫,原来我对这字也没太看重,只是我有一个朋友在人民大学教书,他当时是给外国人,加拿大人,印度人,英国人,讲汉语,他说这些外国朋友想不明白这“打”,而且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一个字形能有那么多很冲突的意思,说让我讲讲,这我才对它进行了研究,那么我研究汉字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还原,这个字形它是两个部件构成一个手一个丁,还原到最远古的时候,我们想像我们的先人拿这个象征什么,当然,这得有一定的状态,那么进入状态以后,我想到了,也就是说,我们先人是拿着一个东西把一个钉子,当然过去的钉子,也不一定是金属的,有可能木制的,也有可能石制的,揳进去一个物体里头,比如说树木、比如说土,那么这样的话,刚才说了所有的意思,都能够通过这个动作还原出来,我们可以看,我们按现在的动作来看,假如你拿个锤子打这个钉子,第一个动作是什么,是举,第二个是挥,第三个是击,第四个是进入。那么我们想想一个打字不过是人四个动作,给它概括出来了这样的字形,如果你不还原你不知道有这四个动作,当然得分解出来了,你怎么可能知道这个“打”能分解这么多的意思呢。那么现在我们看吧,刚才我们说“打”所有的意思都可以被分解为这四个动作,打毛衣是指什么呢,进入;打酒、打醋,现在是液压的,当然现在连液压都不用是桶装的,进入了;和谁打成一片,是进入;最开始打电话是跟打电报过来,打电报等于手要敲击,也就是说我们解了这个汉字,最早的字形和最早的字义我们怎么样呢,也就明白了,那29种意思,或者说《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26种意思都有根据了。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个字是而且的“而”,这个而且的“而”,我们知道,现在至少有四种语义,但有两种是最重要的,第一种是什么呢,是递进,比如说,孔子《论语》第一句话在座的可能都知道,叫什么呢?“学而时习之”,那么这个“而”它是起一个递进的作用,第二个是转折,那么这个递进和转折当然在现代汉语里头它不是实词,是指虚词,但这个虚词这个语义怎么来的呢,跟这个字形也有关系,那么也是经过前人的考证,在殷墟挖掘了甲骨片上发现了这样一个字形,完了再跟许慎说文解字对照觉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的“而”。这是什么象形呢,是人的胡子的象形,我们看是不是挺像的,当然这个字形有很多种。我们看一下,这个字我就不写了,汉字有一个“耍”,“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那么过去古代男人是要留胡子的,而且这个字里面它体现出了一种对女性的不尊重,用胡子挑逗女性,叫耍。还有一个字一个而这边是一个寸,也有的是个立刀,为什么呢,因为过去中国古代如果你犯的错不是特别大,就把你胡子给剃了,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叫“耐”。但是这个“而”和递进和转折它有什么关系呢?为这个字我也想了好长时间,怎么也想不明白,当然你可以简单地比附,胡子软,好转折,那么递进呢?往往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不硬想了,把这个放一放,去看别的书,有一天突然我在王夫之也叫王船山的《说文广义》里头发现他解这个“而”,这段记录太珍贵了,因为除了他记录别的地方我没有发现,也就是说,我们先人除了管人的胡子叫“而”,也管鱼的鳍叫 “而”。鱼,我们知道有腹鳍、有背鳍,有胸鳍有尾鳍,像小翅膀似的,这个确实特别像胡子,那么我们先人也把鱼的这个东西叫“而”,但是很多字典很多辞书没有这个解释了,那么现在我们就能想明白了,当鱼要奋进的时候要怎么样呢,使劲拨剌一下它的鳍,当鱼拐弯的时候怎么样呢,尾鳍拨剌一下,这样“而”的转折和递进的意思就想得明白了,它原来是跟鱼的鳍是有关系的。
我们再看一个字这个字我们都知道,是音乐的“乐”,那么这个字形它和我们今天听的音乐有什么关系,这个字还有个读音,叫什么呢,叫乐,它和我们今天的快乐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到了最古的字形就明白了。这个是甲骨文的字形它是个象形字,像的是什么呢?像的是个乐器,有的说是架子上架的各种鼓,有说是木架子上崩的丝弦,这都无所谓,但肯定一点它像的是什么,像的是乐器,那么现在我就明白了,那么原来这个乐器的“乐”这个字最早它就是什么呢?乐器的象形,那么它这出了声叫什么呢?叫乐,它出了声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快乐,怎么样,这一个字形它包含着三个意思,全有了,当你不知道字形光看这个,想不明白。
那么现在,我估计大家会有一个问题,你这么做是什么目的呢?你这么琢磨汉字是什么目的呢?当然可以说一个最简单的目的是满足我的好奇心,因为我对汉字始终有一种神秘感,好奇,但光这个够不够,如果光是好奇,光是满足自己对汉字的这种神秘感,远远不能构成我对汉字研究的动力,这里头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我想解读中国的古典文化,在我看来我们中国的文化昆仑,真正的文化昆仑是在先秦时代,那个时候是我们国家文化最灿烂的时代。
有人可能又问了,很多人老人,我们的先人,早把这些字给注解了,你按照他的注解去读古书不就完了吗,但根据我的研究,我发现,往往一个著作,一个词语,它有不同的解释,而且有些解释怎么样呢,还是对立着的,那你说你听谁的,那我这个时候,就干脆谁的都不听,我听古人的,我去寻找古人的足音,看看他们当时造这个字是怎么想的,比如说,我刚才说了孔子《论语》的第一句话,叫“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三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我们先看第一句话,第一句话,我最早知道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你们是做学生的嘛,“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要经常复习功课是很快乐的,所以我觉得孔子这句话特别地平常,因为我同时也研究老子,我觉得老子太棒了,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在座的肯定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那多悬,孔子这句话太平常了。那么当我对古文字有了研究以后,我再重新看这段话,我发现过去我把孔子看低了,比如说,我们先找一个字“学而时习之”的“习”字,特别简单,这是最早的字形,甲骨文,跟今天的繁体字特别像,这个“习”字上面是羽毛,下面是日,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它最先表示的是老鹰的小孩,也就是小鹰在干嘛呢,在学飞,每天在学飞,那么也就是说,他所引申出的第一个意思,不是复习功课是做事、是实践,那么现在我们再看孔子这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学”我们都知道,或者模仿,或者接受,我学了我接受了,刚才我们说了,这个 “而”是递进的意思,更要什么呢,习之,更要去做,它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恰好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命题,知行合一,你只有学了你去做你才是快乐的。
我们由先秦来跳到初唐,初唐有个诗人叫王勃,王勃有一首诗在座的肯定知道,我只说两句,这是送杜少尉去四川当官去,有这么一句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估计像我这种年龄的人对这些话会更熟悉,因为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有一首歌,那时候谈我们中国跟阿尔巴尼亚的关系,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讲这个,因为阿尔巴尼亚离我们很遥远。这首诗,我们先解一个字,存,这个“存”字,这个海内存知己,在《唐诗百话》里面,《唐诗的百话》的作者是施蜇存,有点岁数的人知道这个人,活了90多岁,他是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之一,又是一个小说家,又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批评家,在华东师范大学教书,他《唐诗百话》里面解这个海内存知己,说什么呢,海内有我的知己,就像街坊邻居这么一样近,我为什么取施蜇存的解释呢,因为他的名字里面有一个“存”字,但是这个老先生对“存”字却没有解透,这个存最早的字形这边是个才,这是个子,才表示小树苗,小花小草,刚刚长出来,子表示小孩,那么当人看到了小树苗,小花小草,又看到了小孩,人首先产生的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爱恋的感觉,怜惜的感觉,那么这个实际上才是存的最本的意思,最根本的意思,最早的意思。接着引申出什么呢,由爱引申出思念,那么我们再看这首诗,还是这一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我思念我的知己,他就像街坊这么近,正是这个思念才使得这个空间怎么样,一下缩短了,就像街坊一样这么近。我们看看由于对这字解释不同,一个是有,一个是思念,那么这联诗的语境怎么样呢,也是天壤之别。
我们又由唐朝再折回到先秦时代,先秦时代有一个大哲学家也是一个大文学家,在座的肯定知道,庄子,一般把他跟老子搁在一块,说老庄哲学。《庄子》里面在《养生主》有一个寓言,讲的是《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前面怎么复杂,我不说了,我只说跟这个字有关的,叫“奏刀”,有印象吗,叫“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我们先有个印象,对庄子这段话。我们抛开庄子这段话,我们想这个字“奏”有什么语义,最近电视里面,播皇帝的戏比较多,常用的字,“奏折”。好我们摆脱掉皇帝,我们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说我们去看音乐会,音乐会有一个人在弹钢琴,我们叫什么呢?叫钢琴独奏,但最准确的动词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弹,为什么不叫“钢琴独弹”呢?还有一个人拉小提琴,最准确的动词应该叫拉,最准确的动词应该是拉,应该叫什么呢?“小提琴独拉”,但如果在音乐会一个主持人这么报幕的话,底下会怎么样,笑场。小提琴独奏,五个铜管乐器在一块吹,准确的动词叫什么呢,“木管五重吹”,你要这么报幕也是,人笑翻了,得叫什么?木管五重奏,可见“奏”这个字不一般,人们宁可舍去跟它最准确的这些动词,吹、拉、弹、唱,而用“奏”这个字,说明它里面有东西,有什么东西呢,我们先人创造的这个字形是这样的,这是甲骨文,经过前一代人破译,它表示的什么呢,这是手的意思,两个手,这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它象征性的,头上戴着饰,比如说孔雀毛什么的,底下也带着饰,比如说孔雀尾,在干嘛呢?在唱歌跳舞,载歌载舞,如果大家熟悉中国历史的话,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文物,青海出土一个陶盆,盆里面有画,画里面一些人手拉手,在跳舞,特别像今天的芭蕾舞,就一堆人,或一群人在一块,载歌载舞,载歌载舞干嘛呢,祭天、祭地、祭祖宗、祭丰收,也就是说,这个“奏”我们先人用这个字形它表示的人在一块进行的一种仪式,这个仪式要唱歌要跳舞,有的时候还要朗诵,还要奏乐器。那我们知道了这个字形表达的是这个意思,我们再去理解,比如说,奏折,就好理解了,因为奏这个行为方式是怎么样呢,是朝上的,当然,也有平视的,比如说,我们刚才说在音乐会,它这个“奏”字它体现了什么呢?体现了台上的演出者,和台下我们欣赏者,构成了一个循环圈,这是欣赏音乐,欣赏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氛围。我们现在回到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的《庖丁解牛》这“奏”很多人的解释叫进刀或者到运刀,可是,我在查了所有的字典,关于奏的语义其中一个意思就是什么?就是进刀或运刀,而据的例子就是庄子的《庖丁解牛》,奏刀运刀的意思只有庄子用,后来的人全都没有用过,什么道理,是人们不知道这个字有什么意思吗,不是,我以为,是很多人对奏这个字在《庄子》这里的用法没有理解透。这里头就必须得还原,还原到“奏”最原始的意义,那么现在我们想吧,庖丁奏刀, “騞然”,它这个刀在怎么样呢,牛的筋骨之间的游动出现的声音,而不是牛的叫声,最后是怎么样,牛都不知道自己它就死了,然后,文惠君说什么呢,技艺太棒了,就今天的话“盖了帽了”。那我们想一想,一个进刀,和一个奏刀,把这个解牛当做一个仪式,当做一个艺术品,当做一个艺术活动,我们来去解牛的话,它才能够进入到一种审美状态,实际上庄子拿它当寓言,不是真正的讲宰牛的事,因为他的总标题叫什么呢,《养生主》,是说人怎么在人世间活下去,正好,如果你们说我这臆想的话,但是,庄子后面几句话,为我做注了,他后面说的什么呢?这个“莫不中音”,这个“音”不是音响的意思,是音乐的意思,一句话是“合于桑林之舞”,“桑林”是什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曲的名字,后一句什么呢,“乃中经首之会”,“经首”是什么呢?也是中国古代的曲名和舞名,这两合在一块,我们看看庄子他用的这个奏什么,既有前面又有后面的结果,结起来多么的吻合。那么也正是对这个“奏”字的解释不同,使得我们能区别出一个是什么呢,一个是屠夫,一个是审美大师。
我们再看一个字,这个字是毅力的“毅”,这边是最早的字形是个金文,孔子《论语》里面有句话,叫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个“毅”怎么理解呢?按照今天的字形,底下我们都知道这个字念豕,豕是什么?是猪的意思,这个字形是我们今天的辛,辛辣的“辛”,辛是什么东西?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这个刑具很细,很锋利,又可以剌人,可以把人耳朵割掉,又可以在人脸上刺字,不是有这么一个刑吗?叫“黥首”,就在你脸上刺字,辛就是这个刑具。那么我们想一想,“毅”这个字,猪加上这个辛,我们先不看这半边,它表示什么呢?过去的猪,有两种,一种是什么,圈养的家猪,还有一种是什么?野猪,也有叫豪猪,野猪怎么样呢?后脊梁上的毛或者叫鬃,特别锋利,很尖、很硬,当然如果我们养家猪,尤其是像公的种猪的话,这个毛也很锋利,能把人手给扎透了,那么它表示什么?什么叫毅力?而且最早的字形没有这个,它是指猪的毛,尤其是后脊梁的毛立起来了,猪在什么情况下毛才立起来呢?想一想很明白,很顺当的时候,不会的,肯定是遇到了危险,比如说遇到了比它更强大的野兽,或者说遇到了它的同类要争夺一个异性,它立毛的目的是什么呢?第一是自卫,第二是进攻。可见,这个“毅”我们这么看就能够感到它的内涵了,内涵是什么,是在困境当中振作起来,后来又加一个,这个是一回事,这个是手拿棍子在敲打、在赶这个猪,它指什么呢?就是指有外在的因素来逼迫这个猪,让这个猪毛立起来,让这个猪奋进,这是毅的本义。我们回头再看看,孔子这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那就是作为一个士就是属于高等的人了,你必须要有毅力,现在我们讲毅力,你必须怎么样呢?要经常把自己放在什么呢?困境当中,也可能你是顺境,但你得想到自己在困境当中,为什么?因为任重而道远,你没有毅力你是坚持不下去的。
我们看,我刚才解了孔子,还有庄子,只是因为对这几个字,解释不同,注意,这个不同不是我故意的要跟现代人的注解不一样,而是我要寻找我们先人他挖掘这个字、他创造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我们发现我们先人的著作,里面包含着那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理解不到的,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我研究汉字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读通我们的经典。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
作文三:《汉字来历的资料》9600字
汉字来历的资料
篇一:汉字来历的资料
汉字的来历是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开始,慢慢的演化成在木片或竹片上刻记号,再到八卦。然而通过阴阳爻能表现的东西非常有限,人们就通过观察天地之间的事物,用各种形状表示意思,从而产生了甲骨文。甲骨文到了先秦时期演化成为篆书,极大地增大了文字量,但是书写太复杂,到了秦朝,逐渐演化成隶书,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汉字。
【YJBYS小编为您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汉字的来历资料
国庆节的来历100字
汉字的来历资料20字
汉字的来历资料150字
元宵节和春节的来历,习俗
汉字来历的资料100字
篇二:汉字来历的资料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转载于:.Zw2.cN 爱 作 文 网:汉字来历的资料)....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
的影响。
汉字的来历资料100字
篇三: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
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
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
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篇四:汉字的来历与起源
汉字的来历与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
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
作文四:《汉字手抄报资料:“美”字的来历》300字
圣人要造字,遇到了美字,左思右想,用什么形象表示美呢?天下美的东西太多了,反倒拿不定主意了。于是就奏报玉帝举办选美大赛,生灵万物都报了句。因为要用人类当裁判,这次比赛就没让人类参加
第一项:比形象,当然这一轮是孔雀领先,绵羊凭着一身卷毛,名列第二了。因为当时人类正流行卷发。
第二项,比歌喉:百灵鸟第一,绵羊咩咩地唱,和人类的嗲声嗲气相似,也很入时,又得了第二。
绵羊虽然两项都没有第一,却得了两个第二,所以总分第一,这样,绵羊就当选项了美的冠军。
于是,造字的圣人就决定把羊字一字两用,并赋予两种读音,即用羊字表示美字。可是,绵羊还是不同意,它说,得第一的是我绵羊,如果用羊字通美字,那山羊不也跟着沾光了吗?
怎么办呢?绵羊故意把它的大尾巴向圣人展示了一下。造字的圣人茅塞顿开:把羊字的尾部改成大字,大尾巴的羊,就是绵羊。对,美字就这样写。
作文五:《中国汉字的来历资料》8900字
中国汉字的来历资料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
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汉字起源于何时,
又是谁创造的,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
颉、沮诵两人创造的。许慎《说文解字》试图作出比较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
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
多,终于不能满足。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见鸟兽蹄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
也,初造书契”;并说仓颉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
过长期演迸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假借”。《元命苞》则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
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在近代文字学建立以前,《说文解字》
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说,无疑是最权威的。’
然而,《尚书孔传》和《拾遗记》则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
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得多了。 ?
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经学六变记》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汉字实际上是孔子亲手制定
的。幸好此书流传不广,而且用—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甲骨文韵
设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酌传说: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出了各种质
疑。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不少专家认为那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根据考古发
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
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图形被释读为斤、戌、炅、炅山或斧、
锛、旦等,于是人们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论,现有陶符接近汉字
的还不多,而且能释读的更少,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不过陶刻符号的发
现和释读,毕竟使人们看到了解决汉字起源问题的曙光,人们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资料
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100多年前,一撮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这就是已经发展成熟的三千多年前的汉字。与汉字
并称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和苏美尔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消亡,唯
独中国汉字生生不息延续至今。汉字传承了数千年,从古代汉字到现代汉字,在不断的演变
中也实现着其生命的超越。如今,面对我们已经熟悉的汉字究竟有何秘可探?
要想破解汉字,就要知道汉字的始意,也就必须找到识别最早的字形。如 “自”的现代字
形好像和眼睛有关系。有人说“自”像眼睛加上一撇眉毛。但“自”的甲骨文是鼻子的象
形,鼻子是呼吸的外在器官,我们先人认为气是生命之本。而气息一旦受阻,人的生命就
会有危险。就是今天,人们试探某个人死没死,还沿袭古老的方式,手放他鼻孔处,看有
没有出气。所以,像呼吸一样正常的状态就是“自然”的本意。而“自然”所引发出的多
么高深的哲学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一种正常舒服的状态,这也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他人
无法模仿替代。“自从”、“自由”、“自己”、“自然”的来历及与“自”相关的字。
破解汉字对重读汉文经典的意义,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于王勃这联诗
我们都通晓:“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虽然远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邻居。”你
如果知道其中一个字“存”的全部,再读此联诗,其意境就和原来不同。“存”现在发现
最早的字形由“才”和“了”构成。“才”指草木初生,“子”指人的初生。人见幼小总
生爱怜之心,所以“存”本义是“牵挂、相念、思恋、恤问”等意思。再看这联诗,“存
知己”,“有”知己和“思念”知己,诗的意境有天壤之别。正因为相互思念,双方可洞
穿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距离,心神相通,“若比邻”。
从上面例证可以看出,重识汉字,能使经典重读出“新”意。其实是原有的旧意,只是因
为我们对汉字识得不全面,不深刻。而要全面深刻地识别汉字,离不开分析研究汉字最早
的字形。
那也就是说其他90,多不是象形文字,但是它尽管那90,多不是象形字它都是以这个百分
之不到十的象形字为基础的,所以说,人们要概括汉字,基本上都说是象形字。那么我们
现在就来看一下刚才我说的这个字,自己的“自”它像个什么,有人会说了它像目,上面
带一撇,这一撇有人说了可能指的眉毛,那么如果是个目又带一个撇,这个字形和我刚才
说的那几个字义,自然、自己、自由、自从它有什么关系,到底它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作
为汉朝的一个文字学家许慎,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汉字学家,他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
因为就是这个字形它离我们老祖宗所创造的最早的字形怎么样呢,有变异了、有改观了。
那么,如果我们要想找到最早的字形,那就得怎么样呢,去找古字,这个现象非常有趣,
在上个世纪初,我们知道,甲骨文挖掘出来了,在河南殷墟。
我们回到刚才这个主题,我们说了,这个是“自”,那么最早的字形是什么样子的呢,甲
骨文是这样的,我们说它是象形字,按照现在说是目,目指眼睛,这一撇,好像是眉毛,
实际上我们知道了古字形以后再看这个,根本不搭界。我估计有点生活经历,观察敏锐的
人会发现,它实际上像的是什么,像的是人的鼻子,我们看,自己的“自”它为什么用鼻
子来象形,这有什么道理,实际上我们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已经隐含了很多的思想在
这里头,比如说,我们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什么呢,是气,而鼻子是什么呢,是呼吸
的器官,实际上呼吸器官还包括肺、还包括气管,但是在外在显示出来的是鼻子。我们现
在有人看电影、看电视还知道,当这个人生死不明的时候,把手放在他的鼻孔上探探他有
没有气息,于是乎,我们可以推想,当古人用鼻子来象征自己的时候,我们看,直到今天
还有人谁呀,我,指自己的鼻子,那么他不过象征的就是说我有气,我是活着的,我是有
生命状态的。可见,就是甲骨文的发掘,就是古文字的发掘,确实为我们今人跟古人怎么
样,搭了一个桥,使我们能够走向古人的内心,去探秘他们到底想的是什么。
我们再看这个字,这个是“打”,打人的“打”,目前发现,最早的字形就是小篆,小篆
跟现在的楷书差不多,一个手一个丁,一个手加一个丁它组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呢,我
们知道,今天关于“打”,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是26种意思,《汉语大字典》是29种
意思,有一个语言学家叫陈原,他写了一篇文章叫《神奇的“打”》,为什么神奇呢这个
“打”,我们看,当我遇到我的仇人,我给他一拳,这是跟他有矛盾,可是,我们说打他,
可是,我们还这么用打,我和老李打成一片,这个打成一片,不是指我跟他打架打成一片,
而是指我跟他关系太好了,这也是打。还有,我们现在出门,今天有很多朋友就是这么来
的,举手干嘛呢,打的,我们也没去打这个汽车,为什么叫打的,再有我们在座的有很多
女同志,现在一般人不玩这个了,但是,过去女同志这个都是自己织,当时不叫织毛衣,
叫什么“打毛衣”。我们拿起电话叫打电话,再有我们回忆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去买酱油、
买醋、买酒叫“打酒”,等等这些意思它跟这个字形有什么关系呢,一个手一个丁,所以
陈原说了这么一句话“汉字神奇,就打这么一个字形包含那么多的意思,但是里面却不见
得统一。”那么我们要研究古人他造这个字,他到底凭什么,而且他凭什么又能引申出这
么多意思来,当然我们可以说,汉字这个字形造出来以后,就像一个载重汽车,它随着往
我们这儿越来越靠近,它载的重量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在刚刚造出来的时候,
它已经要承载着一些货物,也就是信息,这个是最根本的,最原始的。那么为了解“打”
这个字,我下了很大工夫,原来我对这字也没太看重,只是我有一个朋友在人民大学教书,
他当时是给外国人,加拿大人,印度人,英国人,讲汉语,他说这些外国朋友想不明白这
“打”,而且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一个字形能有那么多很冲突的意思,说让我讲讲,这我才
对它进行了研究,那么我研究汉字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还原,这个字形它是两个部件构
成一个手一个丁,还原到最远古的时候,我们想像我们的先人拿这个象征什么,当然,这
得有一定的状态,那么进入状态以后,我想到了,也就是说,我们先人是拿着一个东西把
一个钉子,当然过去的钉子,也不一定是金属的,有可能木制的,也有可能石制的,揳进
去一个物体里头,比如说树木、比如说土,那么这样的话,刚才说了所有的意思,都能够
通过这个动作还原出来,我们可以看,我们按现在的动作来看,假如你拿个锤子打这个钉
子,第一个动作是什么,是举,第二个是挥,第三个是击,第四个是进入。那么我们想想
一个打字不过是人四个动作,给它概括出来了这样的字形,如果你不还原你不知道有这四
个动作,当然得分解出来了,你怎么可能知道这个“打”能分解这么多的意思呢。那么现
在我们看吧,刚才我们说“打”所有的意思都可以被分解为这四个动作,打毛衣是指什么
呢,进入;打酒、打醋,现在是液压的,当然现在连液压都不用是桶装的,进入了;和谁
打成一片,是进入;最开始打电话是跟打电报过来,打电报等于手要敲击,也就是说我们
解了这个汉字,最早的字形和最早的字义我们怎么样呢,也就明白了,那29种意思,或者
说《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26种意思都有根据了。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个字是而且的“而”,这个而且的“而”,我们知道,现在至少有
四种语义,但有两种是最重要的,第一种是什么呢,是递进,比如说,孔子《论语》第一
句话在座的可能都知道,叫什么呢,“学而时习之”,那么这个“而”它是起一个递进的
作用,第二个是转折,那么这个递进和转折当然在现代汉语里头它不是实词,是指虚词,
但这个虚词这个语义怎么来的呢,跟这个字形也有关系,那么也是经过前人的考证,在殷
墟挖掘了甲骨片上发现了这样一个字形,完了再跟许慎说文解字对照觉得这个就是我们今
天的“而”。这是什么象形呢,是人的胡子的象形,我们看是不是挺像的,当然这个字形
有很多种。我们看一下,这个字我就不写了,汉字有一个“耍”,“耍”上面是而底下是
女,那么过去古代男人是要留胡子的,而且这个字里面它体现出了一种对女性的不尊重,
用胡子挑逗女性,叫耍。还有一个字一个而这边是一个寸,也有的是个立刀,为什么呢,
因为过去中国古代如果你犯的错不是特别大,就把你胡子给剃了,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
叫“耐”。但是这个“而”和递进和转折它有什么关系呢,为这个字我也想了好长时间,
怎么也想不明白,当然你可以简单地比附,胡子软,好转折,那么递进呢,往往遇到这种
情况我就不硬想了,把这个放一放,去看别的书,有一天突然我在王夫之也叫王船山的《说
文广义》里头发现他解这个“而”,这段记录太珍贵了,因为除了他记录别的地方我没有
发现,也就是说,我们先人除了管人的胡子叫“而”,也管鱼的鳍叫“而”。鱼,我们知
道有腹鳍、有背鳍,有胸鳍有尾鳍,像小翅膀似的,这个确实特别像胡子,那么我们先人
也把鱼的这个东西叫“而”,但是很多字典很多辞书没有这个解释了,那么现在我们就能
想明白了,当鱼要奋进的时候要怎么样呢,使劲拨剌一下它的鳍,当鱼拐弯的时候怎么样
呢,尾鳍拨剌一下,这样“而”的转折和递进的意思就想得明白了,它原来是跟鱼的鳍是
有关系的。
我们再看一个字这个字我们都知道,是音乐的“乐”,那么这个字形它和我们今天听的音
乐有什么关系,这个字还有个读音,叫什么呢,叫乐,它和我们今天的快乐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看到了最古的字形就明白了。这个是甲骨文的字形它是个象形字,像的是什么呢,像
的是个乐器,有的说是架子上架的各种鼓,有说是木架子上崩的丝弦,这都无所谓,但肯
定一点它像的是什么,像的是乐器,那么现在我就明白了,那么原来这个乐器的“乐”这
个字最早它就是什么呢,乐器的象形,那么它这出了声叫什么呢,叫乐,它出了声给我们
带来什么呢,快乐,怎么样,这一个字形它包含着三个意思,全有了,当你不知道字形光
看这个,想不明白。
那么现在,我估计大家会有一个问题,你这么做是什么目的呢,你这么琢磨汉字是什么目
的呢,当然可以说一个最简单的目的是满足我的好奇心,因为我对汉字始终有一种神秘感,
好奇,但光这个够不够,如果光是好奇,光是满足自己对汉字的这种神秘感,远远不能构
成我对汉字研究的动力,这里头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我想解读中国的古典文化,在我
看来我们中国的文化昆仑,真正的文化昆仑是在先秦时代,那个时候是我们国家文化最灿
烂的时代。
有人可能又问了,很多人老人,我们的先人,早把这些字给注解了,你按照他的注解去读
古书不就完了吗,但根据我的研究,我发现,往往一个著作,一个词语,它有不同的解释,
而且有些解释怎么样呢,还是对立着的,那你说你听谁的,那我这个时候,就干脆谁的都
不听,我听古人的,我去寻找古人的足音,看看他们当时造这个字是怎么想的,比如说,
我刚才说了孔子《论语》的第一句话,叫“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第二句话“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第三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我们先看第一句话,
第一句话,我最句话,第一句话,我最早知道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你们是做学生的
嘛,“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要经常复习功课是很快乐的,所以我觉得孔子这句话特别地
平常,因为我同时也研究老子,我觉得老子太棒了,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在座的肯定
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那多悬,孔子这句话太平常了。那么当我对古文字有了研
究以后,我再重新看这段话,我发现过去我把孔子看低了,比如说,我们先找一个字“学
而时习之”的“习”字,特别简单,这是最早的字形,甲骨文,跟今天的繁体字特别像,
这个“习”字上面是羽毛,下面是日,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它最先表示的是老鹰的小孩,
也就是小鹰在干嘛呢,在学飞,每天在学飞,那么也就是说,他所引申出的第一个意思,
不是复习功课是做事、是实践,那么现在我们再看孔子这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学”
我们都知道,或者模仿,或者接受,我学了我接受了,刚才我们说了,这个“而”是递进
的意思,更要什么呢,习之,更要去做,它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恰好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
命题,知行合一,你只有学了你去做你才是快乐的。
我们由先秦来跳到初唐,初唐有个诗人叫王勃,王勃有一首诗在座的肯定知道,我只说两
句,这是送杜少尉去四川当官去,有这么一句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估计
像我这种年龄的人对这些话会更熟悉,因为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有一首歌,那时候谈
我们中国跟阿尔巴尼亚的关系,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讲这个,因为阿尔巴尼
亚离我们很遥远。这首诗,我们先解一个字,存,这个“存”字,这个海内存知己,在《唐
诗百话》里面,《唐诗的百话》的作者是施蜇存,有点岁数的人知道这个人,活了90多岁,
他是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之一,又是一个小说家,又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批评家,在华东师
范大学教书,他《唐诗百话》里面解这个海内存知己,说什么呢,海内有我的知己,就像
街坊邻居这么一样近,我为什么取施蜇存的解释呢,因为他的名字里面有一个“存”字,
但是这个老先生对“存”字却没有解透,这个存最早的字形这边是个才,这是个子,才表
示小树苗,小花小草,刚刚长出来,子表示小孩,那么当人看到了小树苗,小花小草,又
看到了小孩,人首先产生的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爱恋的感觉,怜惜的感觉,那么这个实
际上才是存的最本的意思,最根本的意思,最早的意思。接着引申出什么呢,由爱引申出
思念,那么我们再看这首诗,还是这一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我思念我
的知己,他就像街坊这么近,正是这个思念才使得这个空间怎么样,一下缩短了,就像街
坊一样这么近。我们看看由于对这字解释不同,一个是有,一个是思念,那么这联诗的语
境怎么样呢,也是天壤之别。
我们又由唐朝再折回到先秦时代,先秦时代有一个大哲学家也是一个大文学家,在座的肯
定知道,庄子,一般把他跟老子搁在一块,说老庄哲学。《庄子》里面在《养生主》有一
个寓言,讲的是《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前面怎么复杂,我不说了,我只说跟这个字
有关的,叫“奏刀”,有印象吗,叫“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
会”,我们先有个印象,对庄子这段话。我们抛开庄子这段话,我们想这个字“奏”有什
么语义,最近电视里面,播皇帝的戏比较多,常用的字,“奏折”。好我们摆脱掉皇帝,
我们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说我们去看音乐会,音乐会有一个人在弹钢琴,我们叫
什么呢,叫钢琴独奏,但最准确的动词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弹,为什么不叫“钢琴独弹”
呢,还有一个人拉小提琴,最准确的动词应该叫拉,最准确的动词应该是拉,应该叫什么
呢,“小提琴独拉”,但如果在音乐会一个主持人这么报幕的话,底下会怎么样,笑场。
小提琴独奏,五个铜管乐器在一块吹,准确的动词叫什么呢,“木管五重吹”,你要这么
报幕也是,人笑翻了,得叫什么,木管五重奏,可见“奏”这个字不一般,人们宁可舍去
跟它最准确的这些动词,吹、拉、弹、唱,而用“奏”这个字,说明它里面有东西,有什
么东西呢,我们先人创造的这个字形是这样的,这是甲骨文,经过前一代人破译,它表示
的什么呢,这是手的意思,两个手,这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它象征性的,头上戴着饰,
比如说孔雀毛什么的,底下也带着饰,比如说孔雀尾,在干嘛呢,在唱歌跳舞,载歌载舞,
如果大家熟悉中国历史的话,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文物,青海出土一个陶盆,盆里面有画,
画里面一些人手拉手,在跳舞,特别像今天的芭蕾舞,就一堆人,或一群人在一块,载歌
载舞,载歌载舞干嘛呢,祭天、祭地、祭祖宗、祭丰收,也就是说,这个“奏”我们先人
用这个字形它表示的人在一块进行的一种仪式,这个仪式要唱歌要跳舞,有的时候还要朗
诵,还要奏乐器。那我们知道了这个字形表达的是这个意思,我们再去理解,比如说,奏
折,就好理解了,因为奏这个行为方式是怎么样呢,是朝上的,当然,也有平视的,比如
说,我们刚才说在音乐会,它这个“奏”字它体现了什么呢,体现了台上的演出者,和台
下我们欣赏者,构成了一个循环圈,这是欣赏音乐,欣赏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氛围。我
们现在回到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的《庖丁解牛》这“奏”很多人的解释叫进刀或者
到运刀,可是,我在查了所有的字典,关于奏的语义其中一个意思就是什么,就是进刀或
运刀,而据的例子就是庄子的《庖丁解牛》,奏刀运刀的意思只有庄子用,后来的人全都
没有用过,什么道理,是人们不知道这个字有什么意思吗,不是,我以为,是很多人对奏
这个字在《庄子》这里的用法没有理解透。这里头就必须得还原,还原到“奏”最原始的
意义,那么现在我们想吧,庖丁奏刀,“騞然”,它这个刀在怎么样呢,牛的筋骨之间的
游动出现的声音,而不是牛的叫声,最后是怎么样,牛都不知道自己它就死了,然后,文
惠君说什么呢,技艺太棒了,就今天的话“盖了帽了”。那我们想一想,一个进刀,和一
个奏刀,把这个解牛当做一个仪式,当做一个艺术品,当做一个艺术活动,我们来去解牛
的话,它才能够进入到一种审美状态,实际上庄子拿它当寓言,不是真正的讲宰牛的事,
因为他的总标题叫什么呢,《养生主》,是说人怎么在人世间活下去,正好,如果你们说
我这臆想的话,但是,庄子后面几句话,为我做注了,他后面说的什么呢,这个“莫不中
音”,这个“音”不是音响的意思,是音乐的意思,一句话是“合于桑林之舞”,“桑林”
是什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曲的名字,后一句什么呢,“乃中经首之会”,“经首”是
什么呢,也是中国古代的曲名和舞名,这两合在一块,我们看看庄子他用的这个奏什么,
既有前面又有后面的结果,结起来多么的吻合。那么也正是对这个“奏”字的解释不同,使得我们能区别出一个是什么呢,一个是屠夫,一个是审美大师。
我们再看一个字,这个字是毅力的“毅”,这边是最早的字形是个金文,孔子《论语》里
面有句话,叫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个“毅”怎么理解呢,按照今天的字
形,底下我们都知道这个字念豕,豕是什么,是猪的意思,这个字形是我们今天的辛,辛
辣的“辛”,辛是什么东西,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这个刑具很细,很锋利,又可以
剌人,可以把人耳朵割掉,又可以在人脸上刺字,不是有这么一个刑吗,叫“黥首”,就
在你脸上刺字,辛就是这个刑具。那么我们想一想,“毅”这个字,猪加上这个辛,我们
先不看这半边,它表示什么呢,过去的猪,有两种,一种是什么,圈养的家猪,还有一种
是什么,野猪,也有叫豪猪,野猪怎么样呢,后脊梁上的毛或者叫鬃,特别锋利,很尖、
很硬,当然如果我们养家猪,尤其是像公的种猪的话,这个毛也很锋利,能把人手给扎透
了,那么它表示什么,什么叫毅力,而且最早的字形没有这个,它是指猪的毛,尤其是后
脊梁的毛立起来了,猪在什么情况下毛才立起来呢,想一想很明白,很顺当的时候,不会
的,肯定是遇到了危险,比如说遇到了比它更强大的野兽,或者说遇到了它的同类要争夺
一个异性,它立毛的目的是什么呢,第一是自卫,第二是进攻。可见,这个“毅”我们这
么看就能够感到它的内涵了,内涵是什么,是在困境当中振作起来,后来又加一个,这个
是一回事,这个是手拿棍子在敲打、在赶这个猪,它指什么呢,就是指有外在的因素来逼
迫这个猪,让这个猪毛立起来,让这个猪奋进,这是毅的本义。我们回头再看看,孔子这
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那就是作为一个士就是属于高等的人了,你必须要有毅力,
现在我们讲毅力,你必须怎么样呢,要经常把自己放在什么呢,困境当中,也可能你是顺
境,但你得想到自己在困境当中,为什么,因为任重而道远,你没有毅力你是坚持不下去
的。
我们看,我刚才解了孔子,还有庄子,只是因为对这几个字,解释不同,注意,这个不同
不是我故意的要跟现代人的注解不一样,而是我要寻找我们先人他挖掘这个字、他创造这
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我们发现我们先人的著作,里面包含着那么多的东西,也就
是说我们现在是理解不到的,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我研究汉字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读
通我们的经典。
参考资料: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作文六:《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1300字
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
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作文七:《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2700字
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汉字的起源?和汉字的有
?趣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汉字发展到?草书一体,已近完美无?暇。唐朝之后,虽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演?进了。
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绘画,容易辨认,易于区别。如“人、目、山、火、木、鱼”等等。“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汉字?像画的画儿?,如“月”字,多像弯弯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头还有三?个高高的山?尖。
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汉字?,它的意义往?往就是它包?含的几个汉?字的意义组?合成的。比如:“明”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的,因为“日、月”都是能发光?、明亮的东西?,所以,“明”也就是“光亮、明亮”的意思;像大家学过?的“尖”也是如此,上面“小”,下面“大”,可不就是“尖”吗,最有意思的?,还要数“泪”字,它是由“水”和“目”两个字组成?,“目”中的“水”,就是眼泪。
形声字
形声字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叫形声字?。由于古今字?音、字形的变化?,今天形声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已十分?有限,但适当利用?这有限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字形不能直?接标示字音?,除了需要依?靠拼音字母?来注明字音?外,声旁也可以?帮助提供字?音信息。
作文八:《汉字的来历50字》5900字
汉字的来历50字
篇一:汉字的来历50字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相关文章:
1.汉字的来历资料100字
2.有关汉字的来历100字
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4.汉字的来历的小故事
5.一个汉字的来历小故事
6.元宵节的传说50字
7.新年的由来200字作文
8.清明节的由来100字
9.端午节的由来传说100字
有关汉字的来历50字
篇二:汉字的来历50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
“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
造字的传说。
【YJBYS小编为您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汉字的来历200字
中国汉字的来历
关于汉字的来历20字
汉字来历的资料100字
汉字的来历资料150字
汉字的来历50字
篇三:汉字的历史50字
汉字的历史50字-100字
中国的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他在大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了。汉字有很多种,如:甲骨文、金文、小篆、草书、行书、楷书等??而且,汉字是世界上用的也算是世界通用的文字。我看啊,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都有学习我国的一些汉字来发明的。然而,学汉字的人越来越多了。中国的汉字这么出名,更别说中国的书法作品了。比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都是在国际上小有名气的~~
我想,你或许会问,那汉字是怎么来的呢,呵呵,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原来是仓颉造的字,因为当时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实在难以应付。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
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
篇四:汉字的来历与起源
汉字的来历与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
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汉字的来历50字)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
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
作文九:《汉字的来历50字》700字
汉字的形体演变
1.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国古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
(殷、商) (西周、春秋) (战国) (秦朝) (汉朝)
2.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此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叫古文字,字形具有象形性,此后的隶书、楷书、行书叫今文字,字形具有象征性。
汉字的来历
汉字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表达记录语言地文字体系地最后形成,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其间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以下为几种汉字起源的学说研究:
1、仓颉造字的传说
这个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如《吕氏春秋·君守》、《韩非子·五蠹》、《世本》等。汉字的起源一定早于战国,但是目前所存的资料没有发现:战国前期有关“仓颉造字”的记载。
2、文字出自八卦说
古代学者很早就认为在文字产生前,结绳和八卦曾经起过某些类似文字的作用。如战国晚期《易·系辞·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尚书·伪孔传》、宋郑樵《通志·六书略·第五·因文成象图》等。
近现代学者研究,表明周易卦形中的阳爻、阴爻为一种易卦,出现的时代远远晚于汉字的起源。
3、考古资料有关汉字的研究
考古学将汉字起源的文字符号分为甲类符号与乙类符号。甲类符号(几何符号)指刻划或绘写在陶器、龟甲、兽骨或者骨器上的几何符号符号。分布很广,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乙类符号(象实物之形的符号),主要发现于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的陶尊上。
由于缺乏资料,对汉字的形成过程从何开始的问题,目前还是无法进行认真地讨论,多数学者认为夏商之际(公元前17世纪)开始形成汉字地完整文字体系。
作文十:《春联的来历300字》4400字
春联的来历300字
篇一:春联的来历300字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
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篇二:春联的来历300字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要每家门上一定要贴出一番新气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 :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 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 ,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 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 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分页:篇三:春联的来历300字
贴春联
过年了,过年了,新年的脚步声终于近了,新年老人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这可乐坏了我们小孩子那颗渴望的心.大街上,人来人往,喜气洋洋,大家都忙着准备过年的年货.
除夕夜那天,我们家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啊!下午,妈妈在做团圆饭,爸爸刚买回春联,就去接待叔叔阿姨们了.我看着春联,想:这么多年来,我还没试过贴春联,不如,趁爸爸没空,现在就让我来个大显身手吧.我迅速拿起春联,兴致勃勃地贴去了.
我先来个除旧迎新,把旧的春联用手撕下来,可是,旧的春联像个顽皮的孩子,跟我对着干,紧紧的贴住墙,就是撕不下来.我想:用火烧?不行!会闹火灾的.用水攻?棒!就是这样,我为我的好主意而沾沾自喜.于是,我提来一桶水,用抹布把旧的春联抹湿后,再用刷子把它弄下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新的问题又出
现了,哪幅是上联,哪幅是下联呢?该贴哪边呢?我拿着春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该如何下手为好.正当这时,爸爸来,他笑了笑,告诉我左右联的张贴位置.我按照爸爸的指示,先用浆糊涂在墙上,把春联小心翼翼地贴上去,再用手从上至下地把它抹平.大功告成后,我正仰着头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只见表姐在下面挤鼻弄眼地窃笑,我纳闷地走回屋里照了照镜子,哈哈,原来我变成了大花脸了.
热闹的除夕夜,焰火映红了人们的张张笑脸,它带着幸福,带着欢乐,带着吉祥向新的一年迈进,它展现着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繁荣,更加昌盛!篇四:春联的来历300字
篇一:春节的来历
今天晚上是除夕夜,明天就是春节,春节也叫过年,为什么春节也叫过年呢,
传说,从前有一个怪物,它的名字叫“年”,“年”每年都到村里来,吃村民的贡品,如果村民不给“年”贡品,它就把村民的全家人都吃了。村民没有办法,只好把家里最好、最多的食品拿给它吃。“年”吃得非常高兴。有一年“年”又来了,它看见村民们在放烟花,村民们本来想给“年”一个烟花大典,谁知“年”一听爆竹声,一看闪亮的烟花,就吓的魂飞四散,跑的无影无踪,今后,这天就叫过年,村民就放烟花、点烟火,放贡品,来庆祝胜利,合家团圆。
篇二:春节的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物,每到腊月二十,变出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杀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正好有两个孩子在比赛牛鞭子。“年”突然听到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他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一件大红衣服,它不知道衣服是什么东西,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在禾部,以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篇三: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预示着新的一年即将来到,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除夕那夜,鞭炮声响彻云霄,人们又唱又跳,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
春节虽然热闹,但大家知道春节是怎样来的吗,很久很久
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经常在冬天欺负住在山里的人们,有一些人想把它除掉,也有一些人想把它赶走。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人家里都遭到了袭击。只有几户挂着红布帘,门外生着火堆或敲敲打打闹翻天的人家没有受到伤害,因此山里的人们知道了“年”怕三样东西。当“年”再来的时候,人们用这三样东西把这个大怪物给赶走了,从此都不敢来伤害人们了。以后代代相传,便形成了过年热闹的习俗。
我喜欢春节,因为过年有的卖可口的爆米花和好喝的饮料,还有的卖各式各样的玩具。
近年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强大,各国的领导人也开始在春节的时候,发表讲话或文章向在本国的华人表示节日的祝贺,中国的春节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影响力了。
篇四:春节的来历
春节到了,人们开开心心的,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春节的由来,如果不知道,就听我慢慢道来。
相传远古的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牛角一般的角,还有一张血盆大口。这种怪物就叫“年”。
那个时候,有两个孩子,阿山和阿水,他俩是好朋友,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去山坡上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山上有年,去不得啊。
“不怕。”阿山和阿水自有心计。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也幸好没有碰到年兽。转眼
到了腊月三十,天色昏黄。阿山,阿水赶着牛群回家时碰到了一只怪兽。那便是年。阿山挥舞的牛鞭发出了响声,“年”一听见扭头就跑,看见了阿水身上的红衣服跑得更快了。
阿山,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子,他们对别人说:年怕红怕响,这些就它的弱点。往后我们就不用怕它了。
从此,人们就在腊月三十穿红衣服,点爆竹,又把这个时候叫做“过年”。
篇五:春节的由来
随着一声声鞭炮声,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大家坐在椅子上,吃着饺子,看着春节晚会,可开心了。同学们都知道这个习俗吧,那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就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水底住着一头凶猛的大怪兽。它的名字叫“年”,它长着一双大眼睛,相貌凶恶,生性残忍,专食飞禽走兽。它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上一次岸,每次都换一种口味。它从专吃小飞虫一直到了人,人们害怕极了,就躲在家中不肯出来。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件事,连忙派了一位
老仙翁去拯救人类。老仙翁告诉大家:“这只叫“年”怪兽,最怕的就是红色和巨大的响声。”于是,人们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要放鞭炮,贴春联,“年”就再也没有来过了。后来这就成为了传统文化,被后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去。后人还把每过三百六十五天叫做了一年,一直传到了我们这代。
同学们,故事讲完了。你们觉得跟你们讲的有什么差异吗,如果有的话,那就请你把你的故事也讲给我们听听吧~
篇五:春联的来历300字
这篇《关于春节的作文300字:春联的起源》是由整理提供,请大家参考~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汉字来历的资料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