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张海迪的故事》300字
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时因患脊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没有放弃生命更没有放弃生活,他一面以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同病魔作斗争,一面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延续生命。 她不仅自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而且还自学了大学英语专业。后来又坚持学习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她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了《人体解剖学》、《内科学》、《针灸学》等十几种医学书籍。她用学到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周围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她还学过无线电技术、音乐、绘画和书法等多门类知识与学科,以此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提到80年代没有一个名字比张海迪更深入人心,她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作文二:《张海迪的小故事》300字
时间:2015-10-28
五岁的张海迪因患有脊髓病,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手术后她只能一动不动躺在床上,可她仍然刻苦学习知识,她从镜子里面看书。就这样,她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开始自学英语。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因此进步很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部门翻译英语资料。有一次,她翻译了《海边诊所》。当张海迪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编辑被她深深地感动了。
张海迪给自己立下一个规定:每天背熟10个单词,如果背不全,就狠狠地咬几下自己的手指。
古人曰:今日事,今日毕。这可见古人是多么注重今日的事情今日完成,可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今日的事情总是拖到明天去做,甚至托到后天。有些人遇到一些挫折,就闷闷不乐的,他们不知道,只有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走向成功。
继续阅读:张海迪:轮椅上的梦
作文三:《张海迪的故事》500字
在祖国的大地上,一个瘫痪姑娘谱写的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亿万青年的心灵,人们从她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变得更加高尚。她是谁?她就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
命运向张海迪挑战。五岁时,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此后的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了知觉。
张海迪的命运是很不幸的,可是在党和人民的抚育、关怀和帮助下,她没有沮丧,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她克服种种困难,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的书籍;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的病痛,用自学的医学知识和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她满腔热情地帮助周围的青年学习、工作和进步,使他们奋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贡献。她在高考预选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进校门,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进了大学,她自己不能进工厂劳动,到边疆保卫祖国,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成为先进生产者、战斗英雄。
这是一个奇迹吗?确实是一个奇迹。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不会走路的姑娘生活得如此坚强呢?是她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道德信念的驱使。她说过:“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作文四:《张海迪的故事》6600字
张海迪的故事
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
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
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张海迪的故事] [凤凰卫视主持人鲁豫与张海迪的对话——真实美丽张海迪(节选)] 20多年过去了,今年就要47岁的张海迪,在人们心目中的光环似乎渐渐消去。经历了癌症的折磨,爱情婚姻的争议,死亡的挑战,??依然坦然面对鲁豫。她会说些什么?? 张海迪:最早大家知道我的名字的时候,我才26岁,今年就要47岁了,20多年过去了,时间是真的很快,但是当时那些我有时候回想一下,我就觉得像做梦一样,而且想想还是觉得像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 鲁豫:你还记得当时你被神话的最厉害的那段时间,你大概每天生
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张海迪:每天生活
不得安宁,我当时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来装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单位,送到我的家里,那个时候一点没有办法,而且在我家里,就是成批成批的人,有的多则上百,少则几十个,或者是几个人,每天都去,我们一定要见见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吗? 鲁豫:但是从外人看来,比如从我看来,有一天,张海迪好象就从我的视线消失了,然后就很少听到她的消息。就感觉慢慢地,你不知道你自己主动就淡出我们的视线,还是外界在慢慢远离你。到底是一种双向选择,还是纯属你个人的选择? 张海迪:大概,我觉得是双向,因为首先是我觉得是我个人的。我个人我觉得我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特别是我选择了这个职业,作为作家,是应该在幕后工作的,而不是在前台。因为我不是一个演员,我不是去演戏,我不需要登舞台,因为我的工作应该是大家看不见的,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当大家看不见我的时候,可能正是我在事业的长河里艰难跋涉的时刻。那么在这个宣传媒体上,他们对一个人物的宣传,对我来说,应该是比较长久的了。一直到现在还经常有什么一个版一个版地写海迪了或者是怎么样。但是,当时到了1986年,这个情况会好了一些。 (解说)1991年,张海迪接受医生诊断,得知鼻部患有黑色素癌。于是,她经历了生命中第6次大手术。鲁豫:那手术过程很痛苦吧? 张海迪:非常痛苦,应该说是从剥离到缝合这段时间,因为这么一点点地方,上海最好的医生为我治疗,已经是作了最大的努力,而且这么一点地方缝了四十多针。很小很小的针,虽然那个线很细但对我来说好像是拉一根麻绳。 但是作为一个女性,我觉得,我承受了男性都难以承受的那种痛苦。
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皮肉的,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当时作完手术以后我的手也很凉,也有些颤抖,但是我没有叫一声。我出来的时候,我爱人正在外面等着我,他的手我这么一摸,比我还凉。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我有一种感觉,如果我要是在白色恐怖时期被敌人抓了去,我什么也不会说,我说你会说吗,他说我也不说。我说不,你会说。那个时候不能笑了,因为脸上太疼了,不能笑了,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能够忍受世界上最难以忍耐的痛苦。 鲁豫:你那个时候一滴眼泪都没掉过吗? 张海迪:没有,从小到现在从来没有因为病痛而掉过眼泪。我这个人是非常富有感情的,但是从来没有因为病痛掉过眼泪。总是因为别离,离开了自己亲人,离开朋友,然后什么什么,眼泪汪汪,就这样。大家等一下可以吗,我是看着表上厕所。
鲁豫:我发现海迪身上有一点超出常人,那就是对时间的敏感。由于她从胸部以下,身体完全没有知觉,所以必须非常严格的遵守时间。每隔两个小时,必须要使用一次洗手间,而每一次她并不需要旁人的提醒,也不需要上闹钟,好像身体里面已经有了一个自然的生物钟,到时间就会提醒她。海迪告诉我说,这是她用了40年的时间,养成的一个习惯。 (解说)手术后,张海迪身体状况差到了极点,但她依然坚持就读吉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
两年后,获得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坐着轮椅的哲学硕士。 鲁豫:42年跟疾病一直这样相伴,不知道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状态? 张海迪:有的时候我自己想想,偶尔也有热泪盈眶的时候,自己为自己感动。因为什么呢,有的时候,这么想想,哎呀,特别是有时候我跟我妈妈聊起来。有时候就讲说,妈妈你说,我如果当时病了,我坚持十年,二十年,我都可以坚持,三十年我也可以坚持。真的,如果我能够坚持四十年的话,我觉得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因为我要战胜很多别人根本就看不见的东西。那么就是得克服很多别人根本想象不到的困惑和障碍。 鲁豫:但是你为什么没有放弃呢? 张海迪:没有放弃是,每天都想想放弃,但是每天又把它拾起来。我觉得又把生命的火焰,就是已经将要熄灭的火焰,小心翼翼地,就像我前几天跟他们讲的,我说我自己每天都想放弃,又像一团小火焰一样把它拾起来。这个小火种我吹一吹,我又让它变成我心灵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让它继续燃烧。 鲁豫:一直以来,张海迪被人们视作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我们心目当中总觉得英雄和常人不一样,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但张海迪和每一个平凡的女性一样,从小就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充满了追求。当然她品尝过爱情的幸福,也遭受过失恋的打击。不过她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解说)1970年,张海迪跟随父母,来到山东聊城莘县农村。在那里,少女时代的张海迪情窦初开,有了初恋。 张海迪:有一天我喜欢一个男孩子,那个男孩子非常非常喜欢我,就是在我们那个小小的县城里。但是就是经历了这么几年之后,大概,这个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一天就是他忽然带着
一个女孩子到我家,一直到现在我都记着那个女孩子。那是个冬天,她穿着一件当时很少见的,因为她从外地来,穿着一件很少见的毛大衣,毛毛领子,是这样子的我就觉得就像冬妮娅穿的那种,那个衣服一样,因为我们那个地方当时很冷的。他进来了以后说,啊,海迪,这是我的表妹。那天还是一起去看电影,他们推着
我去看电影,他就告诉我这是他的表妹。 但是当时我非常敏感的就是看了这个女孩子,她真的也非常漂亮,那么健康。就是从这天以后,我的感觉就是,我喜欢的那个男孩子,他真的疏离了我。在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什么呢,我就觉得,真的那个地方太小了,那个我的残疾太重了。那么就是说他在做现实的,和想象中的爱情决择的时候,他必定要偏向社会世俗的一些方面,我能理解。我愿意把这痛苦自己咀嚼掉,我相信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就不会痛苦了,果真是这样。 经历了非常大的痛苦。后来以至于于我做什么事情还像以前一样。有的时候我的朋友推我去看电影,去露天剧院去看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这个朋友去了,我真的很想看看他,很想在看他一眼。但不一定是面对面的,面对面是不可能的,他不敢对我的眼睛,我更不愿意看见他的眼睛,我愿意远远的默默的看一看。后来就是我的朋友推着我,就是走过一个胡同的时候,正好他在胡同紧那头,我这么一看,他跟那个女孩子,就是他的表妹走在一起,我心里
当时真的像,你知道吗,什么叫针扎。 鲁豫:我明白那种感觉。 张海迪:我真的知道是针扎的感觉,我们每个女性,我觉得应该经历那样疼痛,爱情真的是,就是像莎士比亚说的,爱情就是让人尝遍天下所有的滋味,如果真的一开始就是甜蜜的话,不经历这种疼痛的话,一个女性她就不是完整的。 鲁豫:那后来呢,除了感情这种疼痛,感觉其他的滋味尝过吗?酸甜苦辣你应该都尝过,包括甜美。
张海迪:甜美的确是有过,这里面还有就是我经历的。像我有一个男性的朋友,当时去看我的时候,他给我留下一句话,让我就想了,就是想了好几年,他说,海迪,他说,等我下次再来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真的你获得了幸福,就这么一句话,当时我们都非常的隐晦。后来几年之后,他在很远的地方,也是知识青年,在黄河军马场,在那个地方,这件事情我极少跟别人说。过了一些年,有一天他给我寄来一封信,这封存信里面夹了个照片,这个照片看了以后,我接着就撕了。 鲁豫:为什么? 张海迪:因为(照片上)他跟一个女性站在一个台阶上,一个楼房的台阶上,他站的高一点,女性站的低一点。他后面写的什么呢,就是说,海迪,我已经结婚了,我的爱人是做什么什么的。他非常非常平淡的就说这样的话,而且还寄给我这样的照片,我想他很可能期待我的祝福。而他对我来说,就好像一颗子弹,一下子,不说是一颗子弹吧,就像一把利剑一下子扎了我一下,就是那种疼痛就是甚至让我全身都猛的一下子抽搐了,让我
就从那个幻梦中一下子回到了现实,并且一瞬间会觉得现实是非常的冷酷,是如此冷酷。我一次一次的追求,一次一次的又失掉了。 (解说)张海迪的丈夫是王佐良,在山东师范大学教外语。两人的结合是在1982年。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一切都在都在平静中度过,如同现在一样。 鲁豫:记得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报纸上曾经有过一阵子争论,张海迪到底应不应该结婚,对于这些争论张海迪自己是一笑至之,她说早在1982年,她家喻户晓之前,就已经结婚了,经历过将近20年的婚姻生活,我们以外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那张轮椅,这对夫妇跟中国千百万平凡的夫妇没有太大的差别。 鲁豫:在见张海迪之前,我心里一直有点顾虑,我怕她不愿意谈到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家庭生活,但海迪非常的坦率,在做这个访问的时候,海迪的先生和妹妹都在家里,海迪也完全不避讳我们,不时指挥自己的老公帮自己垫一下垫子,或者倒一杯咖啡,我能够感觉到海迪是这个家庭的中心,倒不是因为全家人由于她的病情,而要围着她转,而是海迪身上就有这样一种力量,把周围的人凝聚在一起。 (解说)张海迪夫妇没有孩子。10年前,他们收养这只小狗,取名“板凳”。夫妻俩对它疼爱倍至,让人觉得它就是他们的孩子。 鲁豫:关于张海迪,我听到过这样两种声音,有的人说,像她这样一个聪明的有才气的女子,却要承受身体上这么大的痛苦,老天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但也有人说,张海迪什么都有了,有名气,有地位,出了那么多书,还要求什么呢。但海迪跟我说,她愿意放弃所有这一切,只希望能有一
个健康的,正常的身体。我想这一点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 海迪在一起我们谈到了死亡,我问她如果自己来撰写自己的墓志铭,她会写些什么?海迪说,她会这么写,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一个美丽的海迪。
海伦·凯勒的故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她出生后十九从此双目失明,并有聋哑之疾,但以惊人毅力学完小学到大学全部课程。她通晓英、法、德、拉丁、希腊等5种语言,出版了《乐观》、《走向光明》、《我的生活》等14部著作。有的被译成50余种文字,风靡5大洲。1965年,当她85岁高龄时被选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
海伦·凯勒于一八八○年出生,一九六八年逝世,活了八十八岁,经历了两个世纪。她出生后十九个月便患了一场猩红热,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变成又聋又瞎,同时嘴巴也发不出声了。看来这么一个五官三废的一岁半的幼儿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希望了。可是世界上也真有奇迹,后来由于她的顽
强不屈,刻苦奋斗和她的老师安妮·苏利文小姐教导有方,当然还由于她有出众的天赋,因此她从七岁开始受教
育,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终于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她学懂的文字有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之多,而且知识渊博。她从二十四岁大学毕业后到她逝世这六十多年的期间,她的主要职务是写作和讲演,她跑遍美国各地,周游世界各国,全心全意为聋盲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贡献一生,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一九五九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一九○四年,也就是海伦二十四岁的那年,她以优等成绩通过了大学毕业考试。
海伦大学毕业之后,投身于为聋盲人服务的事业,她跑遍全国为聋盲人学校的筹建募集基金。同时她笔不停挥地从事写作。还在大学时代她就写作了著名的《我的生活故事》。以后她陆续写出了《我生活的世界》、《石墙之歌》、《走出黑暗》、《我的老师安妮·苏利文·麦西》、《乐观》、《海伦·凯勒在苏格兰》、《海伦·凯勒:她的社会主义年代》等十四部著作。书中提到的《倘若我能看见三天》是海伦给《大西洋月刊》写的一篇散文。
海伦的一生经历丰富,除了见于她本人的著作之外,别人研究她的著作数以百计。 美国曾出版过著名的传记作家约瑟夫·拉希的一部八百多页的巨著《海伦和老师》,材料最丰富,图片也很多。拉希把老师与学生写在一本书里是很有道理的。安妮当海伦的老师达五十年之
久,和海伦结成不解之缘,赢得了“海伦的另一半”的美名。马克·吐温称赞这师徒二人“组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海伦自己也说:“要是没有老师,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江阴吕氏姐妹的故事
吕氏姐妹简介:吕氏姐妹,姐姐吕娟、妹妹吕营。同患《进行性肌肉萎缩》症。此病的发病率只有五万分之零点三。此病的症状是肌肉萎缩、全身无力、棉软如婴儿。生活完全需要别人照顾。
尽管如此,她们俩却从不抱怨命运、不向病魔低头。她们积极乐观地生活。尽管从没进过学校的大门,却自学完了中小学的课程,还自修了大专课程等。
每天,她们只能固定地坐在特制的椅子上,在特制的桌子上学习,一坐就是十几小时。因为没有别人帮助,她们自己就不能躺下,每天冬天脚肿得连鞋子都穿不进去。即使这样,她们也从没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她们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写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她们的文字也经常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她们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态度感染了一批年轻人。经常有人给她们写
信、打电话或上门谈心。她们谈理想、谈未来。他们从她们这里吸取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受此启发,她们决定开办热心电话,用自己的知识及坎坷的人生来启迪、帮助那些人生迷惘
的青年人。
96年7月,她们开办了江阴市首家私人热线电话、《姐妹爱心热线》电话。这条热线受到了青年朋友的欢迎。短短几个月就有杭州、常州、张家港、如皋、镇江等八九个城市的热线电话一千多个。他们涉及的问题有:工作、就业、学习、恋爱、家庭等方方面面。许多人在她们的开导、鼓励、帮助下,摆脱了心理压力,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找回了自信,重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了。当有人问她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她们的回答是能够帮助别人,让别人快乐、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她们已接到全国各地的热线电话4000多个。98年,她们还成立了《姐妹爱心服务社》。许多有爱心的朋友常跟她们在一起探讨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现在,她们已帮助八九个贫困学生与有爱心的人士结了对子。她们自己也资助了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现在,她们被十几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被江阴市团市委评为“十大杰出青年”、“优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等。 现在,她们又有了自己的爱心网站.lovejiemei.,希望这里会成为一个温馨的家园,为每一个喜欢它的朋友送去人生的一点感动。
作文五:《张海迪的成长故事》2600字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
?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还不?到6岁,小?玲玲突然得?病了。妈妈?抱着玲玲,?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医生?的检查。看?完病后,玲?玲感觉到妈?妈的双腿在?抖动,却不?知是为什么?。
? 玲玲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玲玲,?现在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幸好,听说?了玲玲的不?幸后,过去?的小伙伴们?常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红色?的三层楼房?,每当她坐?在窗口,向?外看着那些?过往小孩的?身影,心里?是多么羡慕?啊~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玲玲?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学校读书?啊~
? 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
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 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
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 在那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
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 在莘县生?活期间,张?海迪为群众?治病一万余?多人次,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
? 知识是一?笔财富。忍?着病痛,刻?苦学习的张?海迪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财富。凭着?这笔财富,?她终于自学?成才,取得?了成功。
?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
? 1983?年起,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英文作品?,创作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 19?93年4月?,通过发愤?苦学,张海?迪获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她的事?迹,从此传?向世 ?
界。
? 在?这些荣誉面?前,张海迪?并没有停止?追求。虽然?在轮椅上生?活了漫长的?44年,但?在这44年?来,她从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终艰?难地向上着?,绝不放弃?每一分钟的?努力,也没?有白白度过?生命的每一?程。
? 今天,?当我们读着?张海迪写出?的那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时,?就能看到一?颗健康的灵?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长达4?4年的爱。?与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张海迪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更加顽强?,更加勤奋?。对张海迪?来说,知识?是一种财富?,但自强却?是更珍贵的?财富,有了?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爱心?洒遍人间。?
?一个在黑暗?与孤寂中成?长的女子像?一朵美丽的?奇葩,用她?那独特的清?香为光明世?界的人们打?开遮掩双目?的屏障,让?迷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
?
作文六:《张海迪的故事》1200字
身残志坚——残疾青年张海迪
童年的张海迪,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她爱唱歌、爱跳舞、活泼得就象林中的小鸟。她整天唱啊、跳啊,快活极了。不想,5 岁那年一场大病使张海迪失去了行动的自由。
该上学了,同龄的小朋友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张海迪也哭着让妈妈找出户口本,拉着妈妈的手央求道:
“妈妈,我也要上学去!我也要上学去!”
妈妈指了指张海迪的双腿,告诉她说:
“玲玲(张海迪的乳名),你还不能下地,怎么去上学?”
“不,我要去!我要去!我不要一个人在家里。”
张海迪哭着嚷道。
妈妈没有作声,眼泪直在眼圈里转,只是一个劲地用手抚摸着张海迪的头,任凭小海迪脸上的泪水成对成双地滚下来。
哭了一阵,张海迪又开始央求妈妈:
“妈妈,你送我去吧,早晨你把我送去,中午再把我接回来。我一定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
海迪的话深深刺痛着妈妈的心,多懂事的女儿啊,妈妈多希望她能站起来,跟别人的孩子一样去读书。妈妈别说送、接,再苦再累也愿意。 可是,不能坐着怎么上课呀?
想到这里,妈妈再也抑制不住辛酸的泪,抱住海迪哭起来,懂事的小妹也在一旁哭,母女三人哭作一团。
半响,妈妈擦擦眼泪,安慰海迪说:
“好玲玲,听妈妈的话,等你治好了病,妈妈就送你上学去。” 妹妹也在一旁说:
“姐姐,我以后不出去玩了,在家陪你。”
妈妈和妹妹的泪水使张海迪清醒了:上学的热望,将永远成为泡影。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啊!海迪幼小的心灵真的难以承受。
张海迪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她暗暗下决心,不能上学,就在家里自学,别人会的,我也要会。这个性情倔强的小姑娘,她要以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小海迪开始学识字了。她先根据识字卡片学习汉语拼音。会了拼音,不久她又学会了查字典。识字关她是“连蹦带跳”过来的。根据上、下文,她常常能“猜”出不认识的生字来。每当她“猜”到的字被别人证实是对的时,张海迪就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更有信心了。谁知,这样的日子也没有维持多久,第三次的手术后,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着,连脖子也不能扭,张海迪多么想看书啊!妈妈看出了海迪的心思,一边护理她,一边抽空给她念书听。
有一天,小海迪忽然对妈妈说:
“妈妈,请您给我找两面镜子来。”
妈妈以为女儿要照镜子打扮一下,赶紧去找了两面镜子。
可妈妈没想到,海迪根本不是想打扮。她让妈妈放一面在枕头边,在桌子上支一面与眼睛平行的镜子,她要从镜子里学习了。
妈妈好生奇怪,笑着问女儿:
“玲玲,这是要干什么?”
海迪对妈妈说:
“我小的时候,躺在床上,常常能从小镜子的反射中看到楼下的小朋友上学、放学,现在,我想让镜子来帮助我读书。”
妈妈拗不过女儿,只得按照她说的去做。
就这样,张海迪又开始了她的自学。但读这种“镜子书”是很不容易的。镜子里的字是反的,顺序也是反的,把反书正过来,一页书要看好半天。时间一长镜子里变成黑糊糊的一片。只有闭一会眼,字迹才会清晰。
就是靠着这面“镜子书”,张海迪自学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全部课程,走出了一条属于她自己的生活之路。
作文七:《张海迪的故事》8900字
张海迪的故事
身残志坚、拼搏进取的女青年张海迪
她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她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楷模,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张海迪:女。1955年出生在济南,成长于莘县。中共党员。硕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
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历程。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又自学了大学英语,还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另外还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书籍和医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了对社会能有所贡献贡献,她曾给农村的孩子当过老师,还曾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她还用学过的无线电技术,在山东省莘县广播局做无线电修理工。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并配发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1983年3月7日,团中央召开了“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命名表彰大会,宣传了她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感人事迹。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张海迪学习,**、**等老一代革命家为张海迪题词。此后,张海迪的名字传遍全国各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张海迪是**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
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的家乡在山东省文登县。她出生的时候刚好九斤,妈妈高兴地说:这可真是个“九斤老太”了。大人们看到她长得健康、聪明、
俐,都叫她“玲玲”。玲玲的父母当时都是文艺工作者,他们自己的长女寄托着美好的希望。女儿虽然生在泉城,可他们毕竟更爱大海。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的电影叫《白夜》,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罗河之声》。母亲说,莫斯科的“白夜”、尼罗河的歌声是迷人的;祖国渤海之滨的笛声也应该是令人神往的,女儿就叫“海迪”吧。
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像很多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幻想。她快乐而活泼,整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连下楼梯的时候也不老实。人们看到她欢蹦乱跳、有说有笑的时候,就冲口而出叫她“玲玲”;人们看她做事聚精会神,对奇妙无穷的世界提出一串串问题时,人们又正而八经地叫她“海迪”。在玲玲家里还保存着一张二十多年前的照片,
这是玲玲在上幼儿园时照的。白色的连衣裙,使她格外精神;两条小腿站得直直的,膝盖下的肉窝还清晰可见。这张照片现在格外珍贵了。只有它记录了海迪曾经和常人一样有着健全的双腿!
玲玲5岁那年,一场灾难性疾病降临到了她的身上。一天,玲玲在幼儿园里正在排练节目,她唱着、跳着,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发黑,她摔倒了。平时,她摔个跟头,总是自己不声不响地爬起来。这次,她用尽全身力气,还是站不起来。她着急了:“阿姨,我的腿,我的腿那儿去了?”父母把她抱进医院,医生们反复会诊,大夫拿着诊断书惋惜地说:“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后……”
这病据说起因是偶然的。在运动中,脊椎里一条细细的血管突然破裂了。也许不过是一滴血,变成血块,挡住了脊髓的通道,由于它的挤压,脊髓的搏动变减弱了,甚至完全梗阻。当时,数不清的医生都希望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让这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站起来。但是,就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一样——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但眼下还只能是一筹莫展。
在济南工作的爸爸妈妈抱着她跑遍了济南几家大医院,后来又几度到武汉、北京就医。医生先后给她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片脊椎板,结果却没有奏效。她不但不能走路了,而且身体从第二胸椎以下基本没有知觉了,也就是说,身体有三分之二失去了部分知觉和功能。她必须靠在轮椅的扶手上,用胳膊支撑着,才能坐得住。爸爸妈妈的心像秤砣一样沉,他们担心孩子今后还能否经受得住更大的考验。难啊,未来的生活!玲玲这艰难的第一步从哪里迈出呢?
爸爸给她买来了收音机,妈妈给她订阅了《小朋友》,雪征妹妹一步不离地陪伴着她。许多叔叔阿姨舍不得花钱给自己的孩子买玩具,但看望玲玲时,总是想方设法给她带来新奇的礼物。玲玲怎么也数不清关怀、帮助、照顾过她的到底有多少人。
尽管人们以无限的关怀温暖她的心,但这远远不能补偿瘫痪给这小姑娘带来的痛苦。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话刚说完,她就看见妈妈背过身两手摸着脸,玲玲想,妈妈一定是哭了。妈妈说:“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见玲玲这样渴望上学,渴望学习知识,妈妈决定,说什么也要尽量满足她的心愿。玲玲不能去上学,就请老师来教她。可家里请不起,也请不到专职的老师,妈妈爸爸只能在下班后亲自教她。 玲玲从7岁起,一连四次报名上学。前三次,老师看到她瘫痪的双腿都难过地摇摇头。每天,她只能趴在窗台上,羡慕地看着别人去上学。10岁那年,爸爸带她到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第四次报名上学。老师看她的确是个聪颖、上进的孩子,破例同意她报考。发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爸爸背着她来到学校门口,海迪急切地在那密密麻麻的红榜里寻找自己的名字。“张海迪”,当她找到自己的名字时,拍着手喊
叫起来:“我上学了,我上学了。”他让爸爸背她在校园里走了一大圈,这是教室,那是操场,海迪指指点点,别提多高兴了。回家后,爸爸特意给她买了一个小书包,妈妈为她买了一双新鞋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天,她的病又一次犯了。当别的小朋友高高兴兴去上学时,妈妈却背着她踏上北去的列车,到北京去治病。
如果说海迪上过学的话,校门对她只开放过半天!
学校进不去,海迪就在床上铺开了课本。平时,她躺在床上,腰腿僵硬,脚背直伸。如果能使支配肌肉的神经松弛下来,使下肢稍稍能够屈伸,她就能坐起来了。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她天天捶腿肌,用力搬下肢。胳膊每用一次力,肋间神经就钻心一样的疼。她吞下两倍的止疼药,硬是咬着牙关按、摸、捶。有时让妈妈帮忙。妈妈舍不得用力,她不高兴;妈妈用力了,她送给妈妈的是挂着汗珠的笑脸。僵硬的腿脚终于软化了。当她能倚着被子坐一会儿,或挣扎着用胳膊支撑着趴在桌子上时,她惊喜万分。残疾退一分,玲玲就向前跨上一大步。“别人能会的,我也要会。”有时,小伙伴问她:“玲玲,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她回答说:“我想当一名医生,让每个不能行走的孩子都站起来!”
玲玲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时时折磨着她娇小的身躯,有时,她实在感到疲倦,连作业都无力完成,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我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对玲玲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玲玲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拉,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说:“我要像在学校里的孩子一样,每天完成作业!”
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苏拉的故事》,可她拿到的是那种用老方法排版的书,里面多数的汉字都是繁体字,又是竖排的格式。对10岁的孩子来说特别难读,遇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她就凭经验来猜。一次,当她从书中看到一句“妈妈领著我到杨树林时”,虽然猜出了另外的几个繁体字的意思,却不知道“杨树林”是什么意思。玲玲想,从“林”字看,“杨树”应该是一种树,那么,这个“树”字应该就是“树”的另外一种写法;“杨树”又是什么树呢?一定是一种很常见的树。于是,她开始在心里念着自己知道的各种树名,当她默念到“杨树”时,心里一亮:“杨”的写法,与“杨”字不是很像吗?看来,“杨树”就是“杨树”!想到这里,玲玲非常高兴。这样,在猜字过程中,玲玲早早地认识了许多汉字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
10岁那年,妈妈送给玲玲一本日记,是红色漆皮的。妈妈说:“玲玲,以后你要天天写日记!”当时,玲玲并不知道该怎么写日记。起初,她写的是:“今天我读了×××书,今天我吃了药。”这些日记,用词单调,也没有什么情感,经过妈妈的开导后,玲玲终于明白
了写日记的秘密,那就是要把每天的重要事情与情感都写出来。以后,玲玲开始把所有亲情、友情的温暖都写进日记,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长大以后,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海迪认为,当初如果没有坚持写日记,后来就不能成长为作家。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在那座刷着红漆的三层楼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深受乡亲爱戴的赤脚医生
在大家的鼓励下,张海迪咬牙、忍痛学习。她读完了一本本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书:《把一切献给党》、《雷锋叔叔的故事》、《真正的人》、《我的大学》、《古丽娅的道路》、《军队的女儿》、《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给了海迪知识和力量,在她眼前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她从小人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次认识了保尔?柯察金。她懂得了一个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力量。只要精神不倒,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与疾病的磨难斗争和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海迪慢慢长大了。她开始考虑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她也更多地想到,像她这样一个身体严重残废的姑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的问题。
1970年春天,海迪跟着爸爸妈妈从济南下放到莘县十八里铺公社尚楼大队插队劳动。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地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张海迪就幸福地坐在木轮椅上,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天地真大呀,有青山绿水,还有叽叽喳喳的小鸟,在孩子们的推动下,张海迪像一下子长出了翅膀,绿油油的麦田、小路,都在眼里一晃而过,因为孩子们跑得太快啦。有一次,由于推得太快,木轮椅突然倒在地上,张海迪的胳膊都摔破了,可她还和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长了这么大,张海迪还是第一次体验到自然的广大和真正的欢乐呢!一次,一个孩子对张海迪说:“玲玲姐,要是用我的腿换上你的腿就好了!”听了这话,张海迪感激地望着那个孩子,忍不住哭了。
农村的生活比较艰苦,能吃上萝卜馅高粱米面的包子,对村里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一天,村东头的老奶奶做了2个包子,一个送给自己的孙子,把另一个塞在自己的棉袄袖口中,急匆匆地走到村西头的张海迪家,从袖口拿出还冒着热气的包子,说:“玲玲,你快趁热吃!”张海迪接过包子,眼睛湿润了,老奶奶还问:“玲玲,好吃吗?”张海迪点着头,说:“好吃,好吃!”在这个包子里面,包含着多少疼爱啊,所以,张海迪永远也忘不了它,忘不了乡亲们给予自己的爱。
这天(1970年4月27日),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来到农村啦!这儿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原以为农村是青山绿水、花木果草。不,这儿的土地是贫瘠的、荒芜的。到处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只有窗后一大块绿——那是不怎么茂盛的庄稼。是啊!这里需要改造!我真想能在这块土地上做一个勤劳的播种人——把幸福的种子播下去。老人、孩子……所有的人对我都那么友好,这使我爱他们。人们啊!我真愿为你们做些什么呀!”
孩子们喜欢围在这坐藤椅车(她那时还没有轮椅,只是旧藤椅下面绑4个轱辘)的大姐姐身边。玲玲发现有的孩子不愿念书,就帮助他们组成课外学习小组,天天为她们辅导功课;她听说附近的小学里没有音乐课,就自告奋勇去教她们唱歌;还抽空为孩子们理发、做书包、缝补衣服。孩子们把她当作亲爱的老师和最知心的朋友,她也开始尝到了“为人们做些什么”的幸福和欢乐。
在他们的村西头,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又聪明、又漂亮。他从玲玲一家刚搬来的时候就围着他们的车转。别人说,你快叫玲玲姐姐。那个小男孩就叫她姐姐。玲玲见他长的好玩,就叫他“小不点儿”。小不点儿帮助他们搬家,一会儿提个小篮,一会儿搬个小板凳,很可爱。后来,他看玲玲常常在家里,就搬来几块砖头,放在玲玲的窗下,踩在上面,趴在那里看玲玲看书。他常常问玲玲:“姐姐,你不出去玩,闷吗?”玲玲说:“不。”他说:“我推你出去玩吧。”玲玲说:“小不点儿,你长大了,再推我出去玩。”小不点儿很懂事,有一次,他抓来一个小虫给玲玲说:“姐姐,我给你捉了一只小虫,这只小虫会咯噔咯噔地磕头,叫磕头虫。你玩吧。”玲玲刚想留住他,他又跑了。一会儿,他又拿来一个鸡蛋给玲玲,说:“这是俺妈给俺煮的,你吃吧。”
一天,小不点儿为玲玲抓来一只小燕子来。他一进门就说:“姐姐,给你一只小燕子。”玲玲说:“咦,你从哪儿抓来的小燕子?你怎么捉住它的?”他说:“姐姐,这燕子是个瘸子。”看到这可怜的小生灵,海迪心里非常难过,她拿着燕子说:“小不点儿,咱们给它治好了病,把它放了吧。燕子生了两只翅膀就是为了飞的。燕子给咱们带来了春天。”小不点儿说:“好吧。”玲玲和小不点儿一起包扎好小燕子的腿,把它放在纸盒里喂水、喂食。三天后,小燕子拍打着翅膀连蹦带跳了。玲玲把小不点儿找来,把小燕子放在手上送到窗外,“飞吧、飞吧”,他们俩看着小燕子展翅飞向蓝天。玲玲非常喜欢小不点儿,一天不见就会想他。
后来有一天,海迪正在家里,小不点儿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抱着他跑进来,说:“玲玲,你是城里来的姑娘,懂得多,你看看这孩子是咋啦?”玲玲一看,下了一跳,只见小不点儿口吐白沫,眼睛不住地往上翻,脖子直直地挺着。玲玲多次住过院,凭她的观察,这病不轻。她连忙说:“快送医院吧,千万别耽误了。”大嫂抱着小不点儿向县城跑去。不大一会儿,玲玲就听到村头大道上传来嚎哭的声音。
小不点儿死了。一个欢蹦乱跳得孩子死了。磕头虫、热鸡蛋、小燕子在玲玲眼前晃来晃去;“你看着孩子是咋啦?”大嫂求援的话也在玲玲耳边一遍遍回响。海迪心里难过极了。她恨自己,为什么不会给他治病呢?自己要是会给他治病,小不点儿弟弟不就死不了了么?此时,海迪还是个不满十五岁的小姑娘。
“我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我应该为人们做些什么?此时此刻人们最需要我的又是做些什么?……”
当晚,海迪在油灯下摊开日记,她心头忽然闪出一道光:医生,患者心头的希望之火。村里缺医少药,人们得了病必须跑到十几里外的公社卫生院去,此时,她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不能下地干活,学医给人治病不是很好吗?多少年来,自己饱尝疾病折磨的痛苦,深深地知道病痛给人造成的不幸。为了不再让小不点儿那样的因为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的事情出现,她决心一定要学习医学,要给社员们治病。
打定主意,她就悄悄忙起来了。她把自己的零用钱,把爸爸妈妈过节给自己买衣服的钱都存起来。她从医院里几进几出,总算有点见识。
她请济南的知识青年朋友,为她买来了医学书、体温计、针灸针、人体模型、常用药等等一大堆。她一心一意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生理学》、《人体解剖》、《针灸学》、《内科学》……开始学习针灸时,没有老师教,她就一边比着书,一边在自己身上、脸上、胳膊上练习,常常把脸扎肿了,手也扎肿了。然而,她想:只要能给别人早一天治好病,扎得再疼我也不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她终于能给社员们治疗一些常见病了。社员们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她就给扎上几针,有些还真起作用了。海迪能给群众治病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前来就医的人越来越多。海迪想,只是有给人治病的热情还不够,还有广泛地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于是,她就白天给群众治病,晚上翻看医学书,在油灯下找一些治疗方法。她开始自学解剖学。 海迪学医不像在医学院上学的同学那样,有老师讲课,有实际标本,有许多参考书。她当时只有一本书,找不到标本。海迪很着急。有一天,海迪的妈妈买菜回来,海迪看见篮子里摆了很多猪的内脏,有心、肝、肺、肾等东西。海迪就对妈妈说:“妈妈,以后你买了这些东西,先不要吃,先让我用来学习。”妈妈说:“好哇。”于是,海迪向爸爸要来了他刮胡子的刀片,一边比着书,一边拿着猪的心脏,用刀片一点儿一点儿地割开来。一边看一边说:“我明白了,这儿就是冠状动脉,这儿呢,就是右心室。”就这样对照着学习。后来,她又学习生理学。学生理学时,也没有标本,当学到神经系统的反射原理时,很困难,因为没有活的标本。后来,他就想了个办法,请村里的小朋友,上坑里、河里为她捉青蛙。这些年来,为了认识内脏,她把动物
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了解神经,她解剖了兔子、青蛙;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下红红蓝蓝的点,一根根针反反复复地扎。她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张海迪为村民们治了一万余次病,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有些群众半夜来敲门,她也接待。凡是来不了的重病号,她就坐上轮椅去为他们看病。她为老乡们治好了一些常见病,还治好了一些疑难病。她治好了因为生病已经哑了三年、且瘫痪在床的耿大爷,治好了哑巴和瘫痪姑娘李秀莲,治好了腿有残疾的王小波、金朝中、王怀中等儿童。有些问题是在解决不了的,她就一一向外写信,请教专家、大夫。能为乡亲们治病,海迪觉得这是她最大的愉快、最大的幸福。每当她看到哑巴病人开口说了话,瘫痪病人又重新站起来,她常常流着眼泪,与他们一起分享这种幸福。
“能为社会多做些贡献,这就是幸福。我想,当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的时候,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一生了。”海迪这样说。
自强是更珍贵的财富
1973年春天,张海迪跟着爸爸和妈妈离开了她生活了三年的上楼村,与乡亲们依依惜别。
来到城里之后,一切又要重新开始了。她成了待业青年,又一个人在家里了。这时候她想:“我现在是待业了,待业难道就真的只能这样消极等待吗?不,我是一个残废青年,应该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开辟一条为人民服务的路。”于是,她又像过去一样,在艰难困苦中,开始了学画画、学音乐、学外语,她在医院继续为人治病,她在县广播站当一名修理工……忍着病痛,刻苦学习的张海迪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财富。凭着这笔财富,她终于自学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1983年,张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还创作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张海迪曾经获得的重要奖项有:1992年度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1994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199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1998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1999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1999年全国第四
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她的长篇小说《绝顶》曾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2003年12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选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张海迪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
作文八:《张海迪的故事》700字
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小时候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5岁不幸患了严重的疾病,动了大手术,脊柱板摘去了6块,从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从此她成了一个高位截瘫的人,站不起来了。
小海迪瘫痪了,人们认为都她这一生只能依靠别人来生活了。可是,小海迪想:我要自立,长大了要为人民做点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要实现这个愿望,没有知识、没有本领怎么行呢?可是,她又没办法去学校读书,于是,她小小年纪,就立下志向,决心以病床当课桌,自学成才。她开始用识字卡片学习认字,不久,又学会了汉语拼音和查字典。从此,她以顽强的毅力走上了自学求知的道路。 1976年冬天,她动了第四次大手术,全身不能动。有朋友来看她,发现她正全神贯注地看着枕边支起的一面镜子。朋友问:“你在照镜子?”张海迪说:“看书。”朋友这才发现她枕边放着一本《英语九百句》,是用镜子照着书上的字学英语。学完一页就请人帮她翻开下一页。镜子了的字都是反的,行也是倒的,学习难度很大,但她掌握的许多知识,就是这样从:“镜子里”自学来的。后来她坐上了轮椅,
用前胸顶住桌子边学习和工作,把前胸咯出了一道道血印。张海迪充满豪情地说:“轮椅叫我矮三分,我叫人生步步高。”就这样,她靠着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病床上、轮椅里自学了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日语、英语、得语和世界语,翻译出版了16万多字的外文书籍和资料。她还钻研《针灸学》、/《生理学》等医学著作,在自己身上练习针灸,掌握治病的本领。她为别人针灸治病乙烷多人次,还治好了一些人的疑难杂症。她还常去为学校的孩子们唱歌、谱曲、拉琴,给遇到困难的青年写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鼓起他们的生活的勇气……
张海迪的这种自立自强底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作文九:《张海迪的故事》6800字
张海迪的故事
如果说美国出了一位海伦·凯勒,中国则有张海迪。在中国,“张海迪”三个字代表着一种信仰:“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5岁时,张海迪患上脊髓血管瘤。此后4年里,她先后经历5次大手术,被摘除6块椎板,以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没有知觉。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从未进过学校的张海迪,不但自学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还自学十几种医学专著和针灸技术,无偿给1万多人治病。
张海迪不但先后出版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著作,而且耗时4年、删改7遍,写了一部有关登山的长篇小说《绝顶》。从小便有登山梦的张海迪,不断攀登的,其实是自己生命的巅峰。
1991年,张海迪的鼻腔患上黑色素癌,又一次大手术后,身体极为虚弱的她,依然坚持在吉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两年后,张海迪以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获得学位,成了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哲学硕士。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2008年11月,张海迪受邓朴方重托,接替他成为新任中国残联主席,开始了新的人生追梦!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20116;个一工程?#22270;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桑兰的故事
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
出生年月:1981年2月
以往成绩
1987年5月进入宁波市少年体育学校
1989年9月进入浙江省少年体育学校
1990年1月8日进入浙江省体工队(专业队)
1991年在第九届浙江省运动会上获得:高低杠第一名;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一名;平衡木第一名;全能第一名
1993年12月17日进入国家体操队1995年代表中国到华盛顿参加“中、美、俄三国团体赛” 在南京“全国城市运动会”上获得:全能和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二名。
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得跳马第二名。
1996年代表中国到Dallus参加“美国杯”比赛,获得全能第七名。
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获得跳马第二名。
1997年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获得跳马第一名。
在上海“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跳马第一名。
1998年代表中国来美国参加“中、美、罗三国团体赛”,获得个人跳马第二名
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获得跳马第二名
桑兰——你的笑容是否灿烂依然 陈亚伟
1998年7月,桑兰在纽约参加第四届友好运动会期间,不幸重伤颈椎。在美国经过近一年的治疗康复后,于1999年5月回到祖国。回国后的桑兰康复、学习、生活得怎么样了?人们都在深深惦念着她。
最近,笔者专程来到桑兰在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家中,看望了这位以微笑和坚强征服了世界的体坛姑娘。
与刚回国时相比,桑兰胖了很多,面色红润,显得精神饱满。她带着生动的微笑,在妈妈的陪伴下欣然接受了采访。
自我感觉康复得不错
桑兰去年5月24日回国后,一直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附属北京博爱医院接受门诊康复治疗。医院为桑兰专门成立了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为她制订了科学缜密的康复治疗计划。在治疗内容里,有上下肢关节活动度训练、双臂肌力训练、轮椅操纵技巧训练、站立训练、手的灵巧性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心理康复训练和按摩治疗。 桑兰说,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她的康复治疗、康复训练一直没有间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已经缓解,从卧位、坐位到站立,头已经不晕了;通过康复训练,有效地防止了肌肉萎缩,四肢关节现在仍保持着良好的活动度。双臂比以前更有劲儿了,轮椅可以摇得更远了,一些小坡路自己也可以摇着轮椅上去了;通过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生活上对妈妈的依赖越来越少,自己学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像穿脱衣服、袜子和鞋、独立进食、洗脸、刷牙、洗澡、用电脑、从轮椅到床之间的切换等等,都能自己完成;由截瘫可能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改善,如泌尿系统感
染的控制,一直掌握得比较好,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均没有大的妨碍,也没有褥疮发生,大小便在医生指导和药物的帮助下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和规律。
桑兰还谈到:“在美国的康复治疗给我回国的康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在这里的康复训练是在美国康复基础上的延伸、补充、完善和巩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康复技术水平完全可以与美国接轨。总之,我和妈妈对自己目前的康复进展情况是比较满意的。我要继续刻苦训练下去。”
谢谢大家的爱
在说到回国后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时,桑兰非常激动。她说:“我回国后的第二天,中国残联邓朴方主席就以一个长者和朋友的身份来我家看望。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伯伯专门接见了我并请我吃饭。国家体育总局的其他领导袁伟民、李富荣,中国体操协会主席张健在我回国后不久,也专程来家中探望了我。中国体操协会副主席谢晓虹阿姨以及刘国生伯伯在我回国后仍一直照顾关怀着我,他们在国内的企业,承担着我回国后日常生活以外的全部费用,如康复和教育费用,还为我的新居配备了包括空调在内的全套生活用品。我的队友们通过各种方式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他们多次来看望我。6月1日,我曾回到国家体操队里与队友们团聚;6月11日我的18岁生日这一天,大家还在运动员之家专门为我举办了生日庆祝会。尽管现在备战2000年奥运会很忙,但陆善真和刘群琳等教练仍然经常抽空带着刘璇、奎媛媛、毕文静等过去在国家队时朝夕相处的老队友来看望我,一起聊天、唱歌。浙江省体委和家乡宁波市政府、体委也一直关心着我、惦记着我,他们都曾来信、来电、来人慰问过我。”
谈到热情邀请桑兰回国康复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桑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为我提供了一个两室两厅的住所,在这里居住很舒适。为使我进出方便,他们特意整理出一条无障碍坡道,还为我安装了内线电话。康复中心里的康复工程所的叔叔阿姨还赠给我一台电动站立训练床。为保证我的康复治疗顺利进行,他们专门为我成立了康复接待联络小组和康复治疗小组。康复接待联络小组负责日常来信的接转、来访的接待工作和关于我的康复治疗与有关部门的协调管理工作;康复治疗小组负责我的康复治疗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估,医护人员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去年临近岁末,自己外出由于不慎,患了重感冒,夜里高烧不止。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得知后,不辞辛苦,赶到家中为我诊治。半夜又把我从居住的6层,一层层背下来,送到急诊室,这使我很感动。经过短短几天的住院治疗,很快就恢复了健康。我非常感谢他们为我付出的辛劳。”
对于社会各界的关爱,桑兰心存感激。她说,自从负伤后,尤其是回国后,不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电子邮件和电话,半年来,仅来信就有上千封。社会各界还捐赠了价值人民币100多万元的各种康复器械和残疾人生活用具。为了感谢大家的关爱,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爱心,桑兰把这些物品全部转赠给了北京博爱医院和最需要的、最困难的住院残疾患者。 桑兰高兴在康复中心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里面包括健全人朋友和残疾人朋友,我与他们相处得非常和谐融洽。我还应邀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有为住院患者举办的?六一?联欢晚会,有北京清华附中举办的18岁成人仪式,有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参加的为庆祝建国50周年而举办的文艺演出彩排,会见了美籍华裔残疾青年张士柏并参加了他的报告会,康复中心还特意安排来这里讲学的美国著名脊髓损伤专家怀斯·杨教授看望了我。去年7月份,我前往天津参观了世界体操锦标赛会场,并代表监护人为世锦赛捐助人民币10万元。能与大家融为一体,我感到很愉快。”
努力不负众望
桑兰很抱歉地说,为了让自己的正常康复治疗、学习、生活不受影响,她有意识地减少和谢绝了一些社会活动,以保证自己有限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不过自己并不寂寞,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现在已能熟练使用电脑,余暇时间,经常上网,用电子邮件与国内外的朋友们尽情交流。自己的最大愿望,是今后在康复训练和文化学习上不断努力,不给父母和社会增添太多的麻烦,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
谈到自己的学习问题,桑兰介绍说:“去年6月11日,在我18岁生日这一天,北京清华附中向我颁发了《入学录取通知书》和校徽,我正式取得了这所学校的学籍,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名正式学生。6月21日正式上课,目前开设的课程有数学、语文、外语。附近中学的老师也参与了对我的授课工作。由于自己身体不便,上课一般都是在家里进行,每周五个半天。由于上午要去医院接受康复训练和治疗,所以上课一般都安排在下午或晚上。老师们风里来,雨里去,非常辛苦,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他们。”
桑兰的英语老师刘红艺女士对她的学生赞不绝口:“桑兰很懂礼貌,十分可爱。她天姿聪颖,记忆力很好,反应很快,学习非常刻苦用功。各科老师对她的学习情况均表示满意。如果从现在起,扎扎实实地补习好基础文化知识,她完全可以为将来上清华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们对未来的教学效果都充满信心。”
谈到今后,桑兰动情地说:“对于从事体操事业,我从未后悔过,我现在只是开始了一个新的、过去不熟悉的生活方式。自从我受伤以来,得到了领导和像谢晓虹阿姨一家人一样的许许多多好心人的厚爱与鼓励。我要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配合大夫,刻苦进行康复训练,刻苦学习文化和专业技能,自强自立,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永远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桑兰还表示,不希望人们把自己当作英雄看待,她认为自己本来就不是英雄,也不想当英雄,只希望能安静地进行康复训练和文化与技能的学习,过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经济上没有困难
据悉,桑兰所参加的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给全体参赛的各国运动员购买了意外保险,因此桑兰受伤后的医疗费用应由保险公司提供。但并非对桑兰今后的一切都提供了保障,美国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只负责桑兰在美国的医疗费用,并不承担医疗费用以外的生活费用和其他任何费用,也不承担桑兰回国后的医疗费用,因此,桑兰回国后已经停止享受美国的医疗保险。
但桑兰请关心她的朋友们放心,她现在在生活上没有经济困难。她说:“受伤后,美国民众(其中主要是华人)为我捐赠了十多万美元,从美国的保险公司得到一笔5万美元的赔偿,在国内也得到40多万元人民币的捐款和赔偿。这些钱都以我个人名义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入银行,并按期提取其中部分存款的利息,作为日常生活保障金,在国内的康复和教育费用一直由谢阿姨在国内的企业承担着。”
桑兰——坚强地走过这六年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 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3年来,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英雄人物介绍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映秀镇9岁的小学生林浩,在地震来临时奋不顾身救了两名同学的英雄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颂。作为一名年已半百的首都市民,我倍感欣慰。 在电视上不止一次地看到小林浩的身影,他是那么的沉着、那么的淡定,面对记者,面对镜头,没有一丝一毫的怯懦和慌张,对他救人的情景娓娓道来,那么质朴、那么自然,就像刚刚完成了一项作业,在星月下刚刚送一个同学回家。 面对这个小孩子的睿智的眼神和淡定的精神,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啊,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啊。在大灾大难面前,9岁的小林浩不顾个人安危一次、再次地钻进随时都会倒塌的废墟里背出已经昏迷的同学,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支撑着他的决定,是一种什么力量给他的勇敢呢? 我又想起来最近在媒体上常见到的一句话,叫做“大难兴邦”。是的,我们从小英雄林浩的身上,从无数个舍身救人的英雄战士身上、从那些扔下了自己安逸的小家来到灾区救助灾民的志愿者身上就看到了这一点。我们遇见到了中华民族在共和国成立之后,从未有过的团结、友爱、坚强、勇敢,我为拥有这样的民族精神而骄傲,而自豪。 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的国家经济遭受了空前的损失,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及其昂贵的精神价值,我们的同胞经受了考验,我们的民族经受了考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了,国民的爱心与责任感增强了,地震灾难检验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激情。在赈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无数英雄的人和事,我们的眼睛里每天都有泪花闪过,我们内心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汹涌而出。我第一次由衷地感到中国的未来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一个可爱的民族,我们的同胞都是热血儿郎,都是可亲可敬的好兄弟。 从小林浩,我看到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 今天我上网查看了许多抗震救灾小英雄的事迹,我流着泪读完他们的故事,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断臂少年白乐潇的感人故事”,我的心中似乎有一股澎湃的波涛再涌流…… 5月12日14时28分,还有几天就要过13岁生日的四川省广安市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男生白乐潇正在宿舍,准备去教室上课。那是一幢3层楼房,白乐潇所在的寝室就在一楼。刚说完一句话,白乐潇看到床像跳舞一样晃了起来,屋里的东西像甩豌豆一样四处乱跳。白乐潇大叫:“地震了!”跳下床就往外跑。几乎是跑一步就栽一个跟头。有的坐在下铺的同学比他反应更快,早就跑出去了,大地继续摇晃了几秒,这时白乐潇已经出了宿舍,直跑,左拐,再直跑,又左拐,到了大门口。这时,很多人拥塞在大门口里面出不去。一般只能过2个人的大门,现在一口气要挤过去3个人。快要挤出去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一块巨大的石头向他的身体“切”过来,他的左手臂被压住了,一瞬间血肉模糊的左手臂只剩下血脉、皮肉、筋络与他的身体相连,救命的大门前,只剩下一条狭窄的通道,却被这块巨大的预制板堵着,唯一可以通过的就是白乐潇占据的那一小块地方,他只听见身后几十个同学在喊:“救命啊”…… 没有片刻的犹豫,白乐潇用力扯断血肉相连的左手臂,鲜血汹涌而出。看到
这里,我被强烈的求胜欲所震撼,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啊!可是13岁的少年做到了,“血就流到我眼前,我只觉得世界末日到了,糟糕了,这下糟糕了。”几秒钟后,他刚跳出被预制板砸成的大坑,出门而去,身后的房子轰然倒塌…… 出事那天镇里的医院全都倒塌了,他的父亲只能用一些盐水为他擦擦伤口,简单的止血包扎,等到第二天天亮,采用板车将他转运到所在的骑马乡,到卫生所打了破伤风针。一路上,血把门板都染红了。 他的母亲看一次就哭一次,为了安慰母亲,白潇乐说,没关系一点都不疼,但转过身去自己却蹙紧眉头一个人挺着,在广元市做了两次手术,一次比一次痛,他没掉过泪……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多么坚强的少年啊!用微笑面对痛,不只为了自己,还为了母亲。我赞叹生命力的顽强,我更赞叹白乐潇的坚强! 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如康洁、薛枭、陈浩、张吉万等,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对同学的情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看完他的故事,我想了很多,的确,生命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重要!在这危急关头,他不放弃生命,是一种精神,让我们共同祝愿他们早日回到学校。同时我也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在于为他人着想,在于为全社会做贡献!
作文十:《关于张海迪的故事》5200字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
【简介】:张海迪~汉族~山东省文登人~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1983年3月7日~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胰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XX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扛主席。
身残志坚--张海迪
如果用一句最直接最简洁猢的话概括海迪给笔者的印象~那就是———海迪是一个爱吾美爱笑爱生命的至情至性的女子。
快乐是很难的~我们踵常常为了短暂的快乐~愁苦经年~张海迪更难。张海迪看楣上去很快乐~哪怕是在张海迪演讲最痛的时候~她也能做孢出一副灿烂的笑脸。但张海迪说~她从来没有一件让她真 正快乐的事。
张海迪现在的身份是作家~但写作是非常婊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积的褥疮~骨头都露出来了~但她还昀在写。她又做过几次手术~手术也是非常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没有麻醉的
1 / 10
情况下实施手术的~她清晰地感觉到刀掺把自己的鼻腔打开~针从自己皮肤穿过。第一次听说自己酢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欣喜--终于可以解脱了。张海迪玷说:我最大的快乐是死亡。但是~她却活了下来。
她写小说~画油画~跳芭蕾~拍电视~唱歌~读硕士……
甚至~她很喜欢香水~她活得有滋有味。主持人朱军问她~
你委这样坐着是不是很难受~她说~是的~非常难受~可我已癔经这样坐了40年了。作为政协委员~她的提案是在高校推 行无障碍设施。"我很痛苦~但我一样可以让别人快乐久"~张海迪说这话的时候~诗意从她身边弥漫开来。
"轲20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面对媒体我始终非常平静仇~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虢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我的心始终像一泓碧水~那 么蓝~那么深。"
"还有一个脆弱的海迪。像我这样帔一个残疾女性~身上被弄脏后又无能为力的那种懊恼是你谘们根本无法想像的。有时我甚至想~没有我多好。有时出儡差住在高楼~我就去那里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呆的这么掉下去了~就什么都结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么痛氩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乐死。"
"回过头来想~我的消确是个非常顽强的海迪~残疾对于人类来说是个大痛苦~稿但总是需要有人来咀嚼~我感谢生活
2 / 10
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斯笔~它让我去倾诉了~去抗争~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啁中放飞了心灵。
"今天坐在这面窗前~看着眼前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
望能够像你们一样~用双脚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温馨、亲
切~找回我以前曾经拥有过的走路的感拖觉……"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欧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甯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
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泰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呲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
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铳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队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茯"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液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と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曷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钭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氓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胗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凄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 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3 / 10
从我们认识张悼海迪开始~转眼间20年过去了。现在20岁以下的人~糜很少有人还记得张海迪。现代医学延续了张海迪的生命~盥但是~靠一次次手术延续的生命~究竟会有多少光泽呢?锶20年前~张海迪扼紧命运咽喉的时候~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20年过去了~她是不是还在敲命运的门?让我们疸一起来看看张海迪的内心世界。
我觉得~没有一个人会烦因此责难海迪~会认为她不够坚强。
试想~一个从5岁起就要每天生活在病痛之中的弱女子~
她要有怎样的意志挢、怎样的勇敢才能坚持下来呢?那不是一天、一年~而是漫长的一生~是一辈子 !
海迪的这次手术~是她经历过葫的第六次大手术~而且是在没有使用麻药的情况下施行的猴~锋利的手术刀和尖细的针在她的皮肤中穿过。鼻子那么小的一块地方~缝了 40多针。
海迪说~?从手术室出区来~我的手冰凉~还有些发抖~但是我没有喊叫一声。我摹知道~如果在白色恐怖时期被敌人抓去~我不会做叛徒~日因为我能忍受世界上最难以忍受的痛苦。?前段时间又与舸海迪联系~才知道海迪摔伤了。那天~她去省作协开会~磅股骨摔断了~因为没有知觉~她还坐着开了半天会~直到铫中午~妹妹才发现~她的左膝肿得像一个篮球了。在医院羝~她的髋关节和脚踝都包上了支架~一动也不能动。
4 / 10
我ラ不由感叹: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海迪啊。然而~海迪依然齑爱美~家里干净得一尘不染~自己也永远整洁漂亮。
她斥还特别爱笑。有一次~我给海迪打电话~她说~家里人都ù出去了~她正在照料家里的3只小狗吃饭~最小的小狗喝菊奶~把奶嘴都吃了。
然后~她自己就笑个不停。听着她霾那么快乐那么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我的眼睛突然湿润了。攥我想起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曾这样描述贝多芬:椽这个世界没有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这个世界。
海迪也是在病痛中创造了欢乐、爱和美丽并给予世界~而摘世界也给予了海迪很。
她说过~自己有世界上最好的父邺母~还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佐良。她曾经让我看过佐良写的慎文章~文笔十分细腻~一看便知是一个沉静而情感丰富的十人。
他们一直默默地站在海迪的身后~给了她最强大的万力量和支持。也许~这是命运以另外一种方式给予海迪的蕨奖赏吧。
导读:关于张海迪的故事 小学课本经常会提蓰到的人物除了雷锋~我想就是张海迪了~关于张海迪的故事~我想我 就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吧~但是张海迪的双励志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的道理~万事开头难~但是坚持孳才是最重要的~之余坚持把事做完才能收获果实。好了小八编整理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
5 / 10
小学课本经常会提到的人物株除了雷锋~我想就是张海迪了~关于张海迪的故事~我想峰我就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吧~但是张海迪的励志故事颤告诉了我们很多的道理~万事开头难~但是坚持才是最重攫要的~之余坚持把事做完才能收获果实。好了小编整理了掰许多关于张海迪的故事~让大家也了解一下这位具有传奇样色彩的女士。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之出生5岁就高位截瘫Х——励志自学完初中所有课程
1955年9月17日在嗝济南出生。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感~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 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悔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绰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户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迤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氆~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关于张海迪的故腹事之自学外语 从事翻译 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账书奖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苟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沅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帔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扪小说~编著了《生
6 / 10
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闩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莪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2002年~一部长达30 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墅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某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斩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啭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鲮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翔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 泞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之她是代表着人民的政协委员 感人殷的话语
与全国政协委员张海迪交往已四年有余~一次通莨话中~她笑着告诉我:?我特想看看王府井~下次去北京~你可要 陪姐姐去。?作为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年索年到北京开会~到王府井看看~应该说不难办到。
今年删~海迪又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帮助她实现弊心愿成为记者的一件心事。从3月2日至7日~六天预约枘了三次~海迪要么开会、忙议案~要么接受采访~就连晚党上也抽不出时间。中午~海迪突然来电~听得出声音十分
7 / 10
憔悴。她抱歉地说:?弟弟~我刚刚逃出来~那么多记者朋 友们采访我~要合影~我不能拒绝~他们也是工作~我拢要争取配合~可实在是太累了~我都快拼命了。?记者建絮议她注意身体~请半天假~抽空到王府井转转。
海迪一擂口拒绝。她说:?全国政协每年开一次大会~可不能随便持缺席。我有一些建议~要在会上给委员们说一说~姐姐代璐表的可不只是自己呀!?电话那头传来如此熟悉的笑声。皂这笑声让我牵挂。我明白~她不想麻烦任何人~她想用笑磷声告诉记者:她不累~她能顶得住。政协会期已快过半~徵海迪看看王府井的心愿何时能实现~依旧是记者的一件心 事。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之3次国外演讲演讲音乐会
张鄣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鞠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199撤5 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 会。1997 年被日本 NHK 电视台评为世瓤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溧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弹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
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 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孵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
8 / 10
代青年的骄傲~也是邻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之她所具备づ的精神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鲮~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莞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鲽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悖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奉。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橡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荪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澍~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滚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方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好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 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驺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袭之残奥会对志愿者服务的要求非常高
XX年3月10日下午~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张海迪与其
他几位残疾人、残桔疾人工作者代表、委员~利用休会时间来到北京奥运大厦上~感受奥运大厦的无障碍设施~体验奥运会
9 / 10
前期志愿者为搿他们提供的志愿服务~并为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献偶计献策。张海迪表示~北京XX年残奥会对北京市的无障冲碍建设要求和志愿者的服务要求是非常高的~志愿者需要述用爱心、耐心去体会服务细节~才能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专业、温馨的服务。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之她自己绝对不黄会写自传
我不仅现在没有打算~将来也不会写自传~因为为我就是那么普通的一个人。
很早以前就有人说我的作韭品《轮椅上的梦》是我的?自传体小说?~其实那是一个栲误会。如果真是老了要留下回忆给后人~我认为作为口头传述就够了~才四十多岁就把自己
的生活抖搂出来~我不芸希望这样做。这些年不知有多少人找过我~说要我写或者灾他们替我写自传~我全都拒绝了。
为担任社会职务的原?因~我接触到许多残疾朋友~事实上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撞打开的书~他们都经历过痛苦。我觉得自己与他们没什么滤不同~不同的是我的名字被大家知道了。所以我要关注芸芸众生~要用笔把这些人类共性的情感
与生活写出来。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