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得民心者的天下》1100字
得民心者得天下
——读孟森《在北大讲明史》
侍必洋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从夏商周三朝以后,取得一统江山最有说服力的,当数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出身卑微,做过和尚,在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靠的是什么?现略举几例证明之。
加强农业生产,藏富于民。洪武元年,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又因为战乱,中原田多荒芜,设司农司,开始治理河南。对于靠近护城河周边的田地,根据劳动力强弱分配,不允许任何人兼并。北方近城地多没人耕种,就采取移民的办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政府提供给农民的牛及其他农具的,才收其税。水利是农业的根本,明初朱元璋就派遣太学生到全国各地督修水利,有效地保证了粮食生产。
提倡勤俭节约,禁止奢侈之风。古语“上好仁,则下好义。”洪武元年八月,礼部有一位官员上奏,关于修造皇帝乘坐的车与所穿戴等物品的装饰,建议全部用铜,这位官员还说:“这些物品用铜不值得可惜。”朱元璋却说:“我富有四海,难道在乎这点铜吗?可是朝廷一再强调勤俭节约,我
自己不身体力行,怎么教导下属?(非身先之,何以率下)况且,奢侈之风,都是由小到大形成的。”六年十一月,潞州(今山西长治)进贡人参。朱元璋对属下的官员说:“人参得到太不容易了,不要劳民伤财,过去(朱元璋任吴王的时侯)金华进贡香米,太原进贡葡萄酒,我都制止了,国家现在把人民的休养生息当成第一要务,你们怎么还把贪图吃喝的东西进贡朝廷,以此连累百姓呢?(国家以养民为务,奈何以口腹累人)”
广招贤才,广开言路。明朝选举人才的方法有四种:学校、科目、荐举、铨选。现略谈一下“荐举”。洪武元年,征天下贤才至京,授以守令。其年冬,又派遣官员到全国,访求贤才。洪武十六年开始恢复科举制度,而荐举之法并行不废。一时朝廷内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亦令举文学才干之士。其被荐而至者又令转荐,所以隐士、山人,庶民、秀才等无一不以此获取当官的机会。由平民百姓而被授予大官的不可胜数。耆(六十岁以上)儒鲍恂等四人,平均年龄九十多岁,征至京城即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朱元璋择才的标准:察其言行以观其德;考之经术以观其业;试之书算骑射以观其能;策之经史言行以观其政事。凡有一善可称,一才可录者,皆具实以闻,朕将随其才而擢用之。
大义灭亲,奉法无私。茶叶收入是当时国家财政主要的来源之一。洪武末年,茶禁特别严厉。驸马都尉欧阳伦多次
派心腹周宝走私茶叶。纳谏,治军诸多方面建树颇多,所有这些都和民心思治有关。他在谈论民心时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衅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文二:《得民心者的天下》2100字
历史的真谛:得民心者得天下
“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刘欢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首歌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数千年来古今中外,朝代更替一次次印证了这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千年前,洪水泛滥,淹没良田,冲毁家园。夏禹历经十三年的艰辛,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大禹”的名字也就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商汤、周文王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要求臣下有功于民,关心百姓,重视生产,从而成为开国君王为人们世代敬重。
西汉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提倡节俭以德化民,迎来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亲身经历亡隋战争的唐太宗李世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他常常用“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教育太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俭”,改革吏治,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被尊称为“天可汗”。
中国共产党自她诞生那一天起,就始终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老百姓是水,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长征中,茫茫草地上,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一粒粮食。红军战士谢益先把自己唯一的口粮全让给了一名丈夫被害、房子被烧的母亲和两名面黄肌瘦的孩子,而自己却饿死在草地上。西安事变后,为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抛弃了个人恩怨,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终于迎来了团结抗战。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国内和平,**冒着生命危险来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中,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翻身农民踊跃报名参军,数以万计的民工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支援着前线。“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解放上海市区之夜,人民解放军露宿街头,上海人民第一次看到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无不肃然起敬。
建国后,尽管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改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巨变,红旗落地。而中国人民政权却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因为改革开放得民心。焦裕禄、孔繁森等共产党人与人民生死共患难。 当然,历史也在一次次的重复着失民心而失天下的故事。
夏桀、商纣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无休止地强迫百姓服劳役,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牧野之战商军阵前倒戈,商纣自焚而死,身败名裂。秦始皇统一全国,长平之战后六国无人能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看一看今天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你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秦军的强大。但是,率领疲弊之卒的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如此强大的秦王朝短短的十五年就土崩瓦解。为什么呢?这是秦朝的暴政失去了人心。秦王朝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土地,而农民仍然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那时的刑法非常残酷,单死刑就有十多种。竟然出现了鞋子没人买,拐杖抢手的怪现象。天下苦秦久也!
灭亡秦朝隋朝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如果他们能爱护天下百姓,那么他们就能千世万世而为君,对他们的灭亡后世的人们不引为鉴戒,那么历史就会重演。
589年,隋朝大军以催枯拉朽之势灭了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270年的分裂局面,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此时的隋朝是何等的强大。但它象秦朝一样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繁荣而又短暂。因为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三征高丽,开凿大运河,巡游江都暴虐无道,罪恶罄竹难书,失掉了民心。隋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波浪中土崩瓦解。
解放战争爆发之时,国民党拥有军队四百三十万,他们接受了一百万日军的装备,取得了美国大量武器的援助,占据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都在其拥有地区。而共产党只有军队一百三十万,武器基本上是步枪,拥有地区大多是偏僻的乡村、小城镇。国共实力如此悬殊,当时很多人为中共捏一把汗。但是,令世界惊讶的是短短三年,国民党就被流放到了台湾。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强烈要求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国民党逆历史潮流顽固坚持一党独裁专政,发动反革命内战,把中华民族再次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我们永远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就一定能抗御西方的和平演变。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评价:
论文开头引用刘欢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歌词道出论点,独特、新颖,恰到好处。接着从夏禹治水被人铭记,商汤、周文王任用贤才、关心百姓为人敬重,以及西汉“文景之治”、唐太宗时“贞观之治”等盛世局面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论点“得民者得天下”。后面又从反面选取历史暴君夏桀、商纣王以及秦王、隋炀帝的昏庸或暴虐而激起民愤,甚至带来王朝的灭亡,说明“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总之,本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能从古到今,由远及近从正反两面选取史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层次清楚、说理透彻 ,作为初中学生能创出这样的
优秀之作,难能可贵啊!
作文三:《得民心者得天下》1800字
得民心者得天下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事件活动心得
在四月二十一日,五峰中学党支部在学校的东接待室观看了有关革命传统的视频,很有启发,很是感慨。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是的上百万的支前民工发出了宁可砸锅卖铁也要支援前线的决心,母亲送子参军,妻子送郎参军,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人民群众做出了巨大牺牲,付出了惊人的代价。
正是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人心的向背决定了共产党肯定胜利,反人民的国民党独裁政权必然失败。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决定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凡是骑在人民头上,与人民为敌,必然得到失败,任何反人民的政权都不会长期存在。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共产党都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她为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任何的私利,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联系今天的教育生活实际,很多同志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这一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体现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
生存发展的根本,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宗旨信念。
纵观我们党九十多年壮阔历程有力证明,只要在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持续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利益,党就会取得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就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好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实践的主体。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
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对党的群众路线,现在缺的不是“认识”,而是“信念”。讲到党的群众路线,似乎都耳熟能详,“讲”得非常好,“说”得很到位。但
在不少党员干部中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在思想深处扎根,并没有做到真讲、真信、真遵守、真落实。信念是一种更牢固、更稳定、更持久的认识。从认识转化为信念,最为关键的是要促进思想理论的自觉。要紧紧围绕“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深入进行唯物史观和党的性质、宗旨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要用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从1940年陈嘉庚的延安警示到延安整风和《甲申三百年祭》,从1945年**和黄炎培的“周期律”对话到1949年的“进京赶考”和“两个务必”,从上世纪50年代一代新风的开创到后来的曲折探索,从“**”的重大挫折到改革开放以后不靠“运动”靠“制度”的新路??
联系我校的安置房问题,是检验某些领导干部的试金石,群众在看,是否存在脱离群众现象,是否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是否存在某些领导干部与民争利现象,是否存在某些干部尤其是退休的党员干部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现象,通过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希望分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刻地启示我们:我们党的发展、成长始终与党的群众路线相伴随行,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如何,直接决定我们党的兴衰成败。此外,还要结合现阶段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党员队伍尤其是干部队伍结构的深刻变化,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挑战”以及党的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的高度,把这个问题讲到位、讲清楚。
得民心者得天下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事件活动心得
长清区五峰中学
孙京强
2014年4月
作文四:《得民心者得天下》3100字
得民心者得天下
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在位十三载的雍正皇帝病逝于圆明园。
有清一代,恐怕没有第二个皇帝的名声差过他。弑父、逼母、杀弟、诛子……种种恶行,不一而足,又有篡位夺宫的流言传世。清宫四大谜案中,一人独占两项,真算得上骂名昭昭。可是他当政的十三年,政事清明可与明太祖朱元璋相比。他又是一个极勤勉的皇帝,每日批阅的奏章数目,连他的父亲圣祖康熙都要叹之不如。
人本来就是矛盾的生物,帝王家事,更是一团理不清的乱麻。那些是非并没有随着当事人的死亡而消散,就是死亡本身,也能演化出不少故事来。
关于雍正皇帝的死亡,正史野史中有多种说法。有说他是因为迷信方士,服用丹药而至死,也有人说他是被反清义士刺杀而死的。也难怪别人对雍正皇帝的死亡存疑,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和儿子乾隆皇帝都是中国帝王中有名的长寿君主,尤其是终年八十八岁的乾隆皇帝,除了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外,几乎没有一个皇帝比他活的时间更长了。不过,只活了五十八年的雍正皇帝,在中国的帝王中,还算不上短命。
刨去那些在皇权斗争中失败而被杀的皇帝们,能在龙椅上得享天年的君主也并非过着如平民百姓想象中的幸福生活。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帝王也是一个“高危职业”,不仅要面临着随时可能被黎民或者臣下推翻的危险,还要日日操心民生国政,再加上血脉相连的兄弟子侄为了争权夺利,个个都和红眼鸡似的围在自己周围打坏主意,一点儿家庭的温情都感觉不到,时不时地还要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番邦蛮夷……凡此种种,都是让人焦心的事情,难怪皇帝大都活不长。
当然也有人说啦,明君难做,昏君总能逍遥许多吧。其实,要做个昏君也非易事,就拿万历皇帝来说,他不过是想要立自己喜欢的儿子做太子,就和朝臣打了几十年的“冷战”,最终还是没有得偿所愿,倒是将明朝的根基挥霍得也差不多了。崇祯皇帝再兢兢业业,也挽救不了他留下来的这个烂摊子。
万历是昏君不假,和他相比,雍正皇帝虽然被许多人骂做昏君,但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勤勉处理国政的皇帝,是否真的可以算作昏君呢?
谛造了康乾盛世的两位皇帝――康熙和乾隆,在中国的历史上还算得上比较称职的皇帝。虽然远远不及臣下所“讴歌”得那样高、大、全(譬如乾隆自称“十全武功”,晚年甚至自号“十全老人”),但比起那些荒淫无道的暴君来说,还是值得称赞的。事实上,早就有人说过,纵观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清代的十三位皇帝整体素质应该是最高的了。唯一可惜的是,他们都落在了时代的后面,固守封建传统的满清帝国,终究敌不过工业文明的长枪大炮!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和本文所要说的故事关系不太大,姑且放下,回到正题上来。
如果说康熙和乾隆是明君,那么,夹在这两位皇帝中间的雍正皇帝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帝王呢?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开始,一直到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的“康乾盛世”,雍正皇帝又起了怎样的作用?
这些疑问,每个历史学家都有不同的回答。而小说家们,则用自己的笔,给出了更加复杂的答案。
大概用了一周的时间,我才读完了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全本应是厚厚的三本书,但图书馆中只能借到改编过的一卷本。幸好我们生活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我在网上搜了两天,终于找到了电子版的全本。
百十万字的书,读起来并不觉得冗长,情节跳跃很快,最吸引人的是书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有时候只要十几个字,简简单单地描绘了一言一行,那个人物就仿佛被注入了灵魂,活生生站在你眼前,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笔墨功夫。第一部《九龙夺嫡》当然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智计百变的邬先生,内心矛盾的康熙帝,大智大勇的老十三,儒雅和善的八贤王,阴险狡
诈的隆科多……所有这些人,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主意,而故事主人公雍正口中虽然总是说自己要做孤臣,念着为君辛苦,心底对那把金晃晃的龙椅,到底存着何种心思,却是不言自明。
说他假装礼佛,实则是掩盖自己内心对权势的欲望,可他又真的是熟读佛典,笃信释教。说他靠近太子,是为了转移八爷党的视线,以保存自己的力量,但在太子最艰难的时候,到底是他跪在父君面前求情。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然而帝王的好坏却并不能和人品的高低相提并论。好人未必会是一个好皇帝,比如项羽,虽有扛鼎之力,慷慨豪情,却终究被那泼皮出身的刘邦打下马来。
无论雍正是不是个好人,康熙能将皇位交给雍正,自有他的原因。
半生励精图治的康熙,在晚年希冀以宽容治国,留下身后美名,却不想这样一宽纵,造成了康熙朝末期吏治败坏的局面,府库银两都被官员借得所剩无几。边疆叛乱,国家连军饷都拿不出来。
这样一个烂摊子,不交给严苛的雍正来收拾,又能交给谁呢?
雍正并没有让父亲失望,清朝正是在他的手中,渐渐恢复了元气。比起乃父康熙来,雍正更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然!
这种决然,在第二部、第三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两部所记录的时间都在雍正登基之后,讲述了雍正整顿吏治、安抚民生的种种措施。这位帝王每日休息至多五六个时辰,几乎所有的心血都耗费在了治理国家上面,真正是死于社稷。
二月河的书,也许算不上传世经典,但却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雍正皇帝,根据此书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在播映期间获得了央视收视率第一的成绩,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更是广为传唱。
历史小说,影视作品固然有其美化夸张的成分,却不妨碍我们从中体味一代帝王的传奇人生。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之所以在历史之外,还要有历史小说,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故事本身就是创作的好素材,读者受众极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历史本来就有无限种可能,小说家自可展开无穷的想象,描绘独属于自己的历史。
韩寒曾经感叹,中国的作家的收入远远赶不上国外的同行,即便是畅销书作家,一年的收入也买不起一套房子。在这个时代,码字的确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作家是用心血在创作,并不是坐在家中便能轻易地写出文章来。诚如世人所言:患难多诗人。唯有不断地磨砺自己的身心,体味世间辛酸苦辣,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二月河的成功,是建立在几千个日夜的辛劳之上的,他外号叫“拼命三郎”,写作困顿的时候,便祭出法宝“烟炙腕”。天道酬勤,二月河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以百倍的辛劳,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相关链接:
1.作家简介:
二月河,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作品集有《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爝火五羊城》、《光绪皇帝》等。
2.人物简介: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寅时,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在位13年(1722-1735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崩于圆明园,终年58岁。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的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3.《得民心者得天下》歌词:
数英雄,论成败,
古今谁能说明白。
千秋功罪任评说,
海雨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
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
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轻生死,重兴衰,
百年一梦多慷慨。
九州方圆在民心,
斩断情丝不萦怀。
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
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作文五:《得民心者得天下》500字
得民心者得天下
同学们~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94页。说一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对~有淮海战役、有平津战役。
除此之外~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呢,
请大家看到本页的右上角: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
船只 8500艘
筹粮 4.8亿公斤
挑子 20.6万担
紧随其后的动脑筋中~陈毅元帅更有如是之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些材料都说明了什么呢,
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同学们~你没有没有想过60多年前的中国广大农村会是怎样的生存状况吗,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广大人民群众倾囊而出~
冒着枪林弹雨~长途跋涉奔赴战争前线~给与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人力、物力的有力支援。
相对于本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恢宏的场景而言~淮海战役支前表只不过是一个细节。但是~也恰恰是这个细节却充分说明了古今亘古不变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和劳苦大众切身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
作文六:《得民心者得天下》400字
得民心者得天下
陈立斌
圣者云:“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此“水” ,民也。舟 者帝王也。 孟子亦云:“??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此“人和”亦谓民心向背。畅想古今 ,康熙深明此道,贯 彻满汉通婚,开创“满不融汉”的遗弃先河, ,于是,不记 前嫌,启用姚启圣,听人劝语,重用周培公,也有了危难间 重振 帝王之风,凭家奴军力打败兵强马壮,匪心吞天的三 番叛乱,稳固了大清皇权。然而,士人之心,无一不存恃才 傲物之性,于是逼 帝王者在原则与重威之中选择后者。于 是便有了周培公流放解任,也有了姚启圣丁尤避难。这种招 览士人而又戒于士人的行举,往往为古今帝者之固本,于是 如李光地者儒士, 决心 “一心苦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天下事” , 可帝者用人之道在于用心,仅仅一个格格的三言骂语,便使 心存傲气,不慕官场的李光地梦中觉醒,为帝效力,这其内 因在于,儒士发起人具蓝齐儿所言:“汉(汗)气熏天” 。而 这种“汗气”则恰 是士者为官悲剧的诱因之本。故,为帝 者, 兴盛大业, 非但有经天纬地之才, 更应有藏天纳宇之心, 容士者之傲物之性,以至不负士者之情,忠贞之意。
作文七:《得民心者得天下》2300字
知人之外尚须善用之,否则必不成大业。桓公能委管仲以立国之大任,可说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君主。
一个大国的君主桓公,他身为霸主,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够影响整个中原及四周的情势。在他尚未拜管仲为相时,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他本身才具禀赋使然,无法强求。桓公之贤,在于能将治国大任交付管仲,而从管仲的立场看来,桓公的确需要他煞费苦心,才能由平庸之君,摇身一变为天下之霸主。他曾经用尽方法来开导桓公,使他具备霸者的风范与能力。这种君主教育——驭君术,是良相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下面有几则历史轶事,可以看出管仲对齐桓公所下的苦心。
刚开始,管仲虽然被任用为相,却始终不得人心。为了使国政上轨道,得到全国上下的支持,就想方设法博得齐桓公的青睐,和众人的信赖。
管仲任职不久,有一次,桓公与他交谈,桓公问他:
“现如今,国政怎么样?”
管仲答道:
“小臣出身贫寒,没有办法让名门豪族听顺于我。”
桓公闻罢,即刻让他作“上卿”。
但一段时期过去了,国政依然如此,桓公便再度召管仲来问道:
“为了方便你办公,封你为上卿,但是国政仍无发展,理由何在?”
管仲答道:“微臣贫无立锥之地,如何驱使富豪之家?”
言罢,桓公就把一年的国税收入赐给他。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国政仍然未见起色,桓公心急如焚,又问管仲:“我已经屡次依你所愿,国政却依然如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管仲答道:“君主您还不完全信任我,我不可能控制您身边的人。”
桓公听了,就在他的名号上加了一个“父”字,要求国人皆称仲父,不得称其名夷吾。有事,先告知仲父,再秉明君主。
从管仲得到身分、财产、称号之后,便无后顾之忧,立刻大力推展国政,使齐国国力大增。 另外,管仲也时常对桓公施以机会教育,这里讲述一段脍炙人口的轶闻。
有一次,桓公去打猎,在追逐一只鹿,而不知不觉深入一片荒山之中。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溪谷,溪谷前站着一位老者,桓公便上前问道:
“请问此溪谷为何名?”“愚者之谷。”老者恭敬地回答。“好奇怪的名字啊!”“是的!这个谷是以我的名字取的。”“前辈看起来聪明得很,怎么会是愚者呢?”“说来话长。我曾经养了一头母牛,它生下小牛之后,我就卖了这匹小牛,买了一匹马回来。这时,遇到一个恶徒,他认为母牛绝不可能生出小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我的小马夺走了。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就称我为愚者,我常来这个山谷,所以称之愚者之谷
。”
桓公感到很吃惊,连话也说不出来。“自己买来一匹马,居然任人夺走,真是愚者。”桓公心中暗自想着。
第二天上朝时,桓公将此事告诉管仲。谁知管仲听了,立刻整其衣冠,正襟而拜,而后说: “此乃臣之错!尧为天子时,有名相咎繇辅佐,如果是那个时候,绝对不会有人抢那位老者的
小马。即使真有这种不肖之徒,只要政治能上轨道,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那位老者深知我国政治腐败,无清廉之官,无奈才会忍受邻人的嘲笑。我们必须立刻改革朝政,否则是不能使百姓信服。”
通过此事,管仲趁机给桓公上了一课,使桓公能耳濡目染,明白为君应有的作为。 一天,桓公对管仲抱怨说:
“本国地域不广,资源贫乏,众多朝臣奢糜无度,寡人很想根除臣下浮华之风,不知你意下如何?”
“难得君主能想到。依臣所闻,下臣的衣食车行,都是以君王为模仿的对象。如今大王吃的是上等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难免臣下会如此。诗中说到:口说无凭,将无以服人。大王若想根除臣下的奢侈之风,必须以身作则才行。”
此后,桓公就改穿朴素的朝服上朝听政,这样不到一年,齐国的风气一新,奢靡之风从此销声匿迹。
某次,桓公召管仲前来,问道:
“那些亡国之君,到底犯了些什么错误,以致于连国家都亡了呢?”
管仲答道:“那些亡国之君,只是一味地充实自己的库藏,搜刮百姓的财产,而且四处征讨,企图夺他人的领土,根本不知怎样取得其他诸侯的支持;只会不断加重赋税,完全不知道如何赢得民心;他们老是事后,急于求得他人的支持而未果,又不肯承认错误,只会一味责怪他人。这就是他们的三种过错。犯了其中之一,便会丧失领土,犯了全部的话,就免不了灭亡的命运了。其实说起来,他们也不想使国家亡在自己手上,是由于不懂得为君之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泥淖之中,而无法自拔的。”
管仲经常找机会,对君主施以教育,而桓公也能虚心接受,努力实践。
桓公一直都很信任管仲。桓公能够如此虚心学习,实在需要有相当的克己功夫。也就是因为桓公能有这种心胸,才能登上霸者之位。
以上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位平庸的君主,只要有坚士辅佐,且能虚心求教,采纳忠言,即可完成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业。
霸业不仅是指精神上的修炼,必须还要在政治、外交上努力,如厚植国力、增加威信,都是名成利就不可缺的!
即管仲所辅佐的政治——桓公的政治,内容究竟如何?
《史记》记载道:
“因有管仲,与鲍叔、隰朋、高俟修齐国政,连
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同济百姓,齐人皆悦。”“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税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恒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通过这些可知,管仲除了对桓公施之以君主教育之外,对国内同样致力于经济建设,希望人民的生活能够安定,免受流离之苦。
从《管子·牧民篇》的记载就可以看出: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此话说明了从政之道,在得民心,而欲得民心,必须先使人民生活安定,其次再使他们懂得礼节,这样人民才会归顺于为政者。
在今天的民主社会的人民看来,这些道理,或许是相当平凡,但是想想,这是两千多年以前,
管仲会有这种真知灼见,实在令人佩服。 管仲颁订的政策措施包括:
(一)农业的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奖励。
(二)盐、铁、金及其他重要物资的生产管理政策。
(三)维持财政上的均衡。
(四)使货畅其流,并且适当地调整物价。
(五)整顿税制。
作文八:《得民心者得天下》300字
“得民心者得天下”与“枪杆子里出政权”
向来有人高叫“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咋听起来很有道理。试想,没有民众的支持怎么能得天下呢,~然而,看看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杀人无数,仅长平一战便活埋四十万人,其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其国被天下人称为“暴秦”。哪里可以看出得六国民心啊,~两千年前的不说,但说蒙古人、满族人以异族入主中国,有几个汉族人看得起他们,蒙古人不让汉族人使用菜刀,满清大兴文字狱,对汉族人的防范犹若防贼,又怎么能看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呢,~
所以,我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是百姓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统治者骗人的鬼话。翻开二十四史,任何一个野心家都是挖空心思要把军权揽到手,然后才去实现其野心。但是,没有人明说,只有**非常可爱地说了句“枪杆子里出政权”,一语戳破了“皇帝的新装”。这也是为什么普通百姓喜欢**的原因,他做事都是赤裸裸的,从来不披什么华丽的道德的外衣。
作文九:《得民心者得天下》2200字
河南省第六届历史小论文评选
题 目:得民心者得天下
黄河中学:杨雪菁
辅导老师:徐红伟
2008年9月24日
得民心者得天下
乌江情,霸王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项羽,这颗历史天空中的流星,稍纵即逝。对于他的消失,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而我则认为,并非天要亡他,而是他失去了民心。刘邦进咸阳,废秦苛政、约法三章,深得民心。项羽随后进入则大肆杀戮,火烧阿房宫,大伙三月不息。历经秦朝的苛政,长期的战乱 ,老百姓渴望安居乐业。但是,面对项羽的所做所为,他们失望了。我想,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至于不会用人,不会用兵,优柔寡断,宠爱虞姬,这些都不过是加速战争失败的因素罢。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数千年来,朝代更替一次次印证了这个道理。
夏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制服洪水。商汤,周文王任用贤人,要求臣下有功于民,关心百姓,重视生产,从而成为开国君王为人们世代敬重。西汉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迎来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亲身经历隋末农民战争的唐太宗李世民深深感受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他常用“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教育太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俭”,改革吏治,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他对少数民族也一视同仁,被尊称为“天可汗”。 当然,历史也一次次印证了“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话。
夏桀,商纣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无休止地强迫百姓服劳役,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这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牧野之战商军阵前倒戈,商纣自焚而死,身败名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看一看秦始皇陵兵马俑,今天你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秦军的威武与强大。但是,率领疲弊之卒的陈胜,斩木为兵,揭杆为旗,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如此强大的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秦朝的暴政失去了人心。秦王朝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多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土地,而农民仍然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那时的刑法单死刑就有十多种。竟然出现了鞋子没人买,拐杖抢手的怪现象。天下苦秦久矣!强大的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就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里一闪而过。 历史竟然如此的相似,589年,隋朝大军顺应民心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了腐朽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270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隋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但是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它也像秦朝一样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第二个皇帝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三征高丽,开凿大运河,巡游江都,暴虐无道,罪恶罄竹难书,失掉了民心。隋王朝也就在在农民起义的波浪中土崩瓦解。
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讲到: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灭亡他们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如果他们能爱护天下百姓,那么他们就能千世万世而为君,对他们的灭亡,后世的人们不引以为鉴,历史就会重演。
解放战争爆发之时,国民党拥有军队四百三十万,他们接受了一百万日军的装备,取得了美国大量武器的援助,占据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都在其拥有地区。而共产党之有军队一百三十万,武器基本上是步枪,拥有地区大多是偏僻的乡村,小城镇。国共实力如此悬殊,当时大多数人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令世界惊讶的是短短三年,共产党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夺得了全国政权,国民党被流放到了台湾。历史再次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真理。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强烈要求结束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国民党逆历史潮流顽固坚持一党独裁专政,发动反革命内战,把中华民族再次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中国共产党自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始终坚信“老百姓是水,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长征途中,茫茫草地上,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一粒粮食。红军战士谢益先把自己唯一的口粮让给了一名丈夫被害,房子被烧的母亲和两名面黄肌瘦的孩子,而自己却饿死在草地上。
西安事变后,为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抛弃个人恩怨,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终于迎来了团结抗战的局面。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国内和平,**冒着生命危险来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中,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梦想--耕者有其田。广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数以万计的民工推着一辆辆独轮小车支援前线。陈毅元帅动情赋诗:“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他还说道: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解放上海市区时,人民解放军露宿街头。上海人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军队,无不肃然起敬。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建国后,尽管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改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高度集权的苏联共产党,由于缺乏人民群众的监督,脱离了人民,不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没有集中精力发展生产,丧失了民心。一夜之间,这个超级大国土崩瓦解,红旗落地。但是中国红色政权却毅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因为有那么多像焦裕禄、孔繁森一样的共产党人与人民生死患难。抗击九八年特大洪水 、抗击非典 、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惩治腐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国力强盛,深得人民的支持。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几千年国家兴亡的真谛:得民心者得天下。
作文十:《得民心者得天下》1200字
我家的抗战故事征文
得民心者得天下
——观电影《建国大业》有感
夏邑县郭店乡第一初级中学七(6)班 崔益嘉
联系电话 13462915136
辅导老师 崔玉东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清晨,我漫步在整洁的校园,耳畔响起雄壮的国歌,不禁想起前些日子观看的电影《建国大业》。
影片讲述了抗战胜利至共和国成立的艰难而伟大的历程,近百位影星在剧中扮演了那些曾经的风云人物,可吸引我的并不是群星的灿烂,而是影片诠释的一个通俗而永恒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抗战胜利了,饱经百年战乱的祖国终于迎来黎明的曙光,百姓渴望和平,国家需要安定,可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却逆历史潮流而动,企图用武力解决所谓共产党问题。明知和平谈判是个幌子,背后是明晃晃的枪弹,可共产党的领袖们依然甘冒生命的危险应邀前往国民党的陪都重庆,来表达自己对和平的诚意,因为在他们心中民意大如天。
也许我们都会问,共产党为什么不打?是打不过吗?不!别忘了,八年的抗战,是谁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顽强的斗志?是谁唤醒了最普通民众的战斗决心?“打”这个字眼说起来轻松,也似乎很有气概,可一旦打起来受苦的还是老百姓啊!中国的百姓已经受够了外族的欺凌,自家兄弟为什么还要用打来解决问题?无私的共产党人发自内心的期待谈判的成功,还人民一片和平的天空。然而,当时实力还相对弱小的共产党人并没有最终的决定权,面对国民党军的步
步紧逼、不断挑衅,战争终于不可避免。
学者李公朴不是共产党人,却因为反独裁要民主而被杀害。另一位民主人士闻一多就在参加完李先生的追悼会回家的途中便被国民党特务罪恶的子弹射穿了胸膛,为他渴盼的民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正如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所说:“正义是杀不完的。”共产党人和他领导的军队正在为中国人所渴望的民主自由而浴血奋战。
我无意一一描述战争的惨烈场面,我只举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便可以对这场战争的胜负做出判断。主席的警卫员告诉**,说一个炊事员想见见他,**很爽快的答应了。见面后**还送了炊事员一包香烟。可第二天,当**刚吃了安眠药睡下的时候,敌机来轰炸了,人们抬上**急忙转移,可那位炊事员知道**还没吃早饭,竟不顾敌机的狂轰滥炸坚持回去取饭,谁知刚进厨房,一枚炸弹就爆炸了——在他坟前,**点燃了三支烟。
一个是普通的战士,一个是党的领袖,然而,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当一支军队用一种精神将所有的人凝聚为一体的时候,它将无往而不胜。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句老话,却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当**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时候,它再一次被证实。
历史走到今天,祖国已经发生沧桑巨变,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却依然保持着革命的本色,依然把做人民的勤务员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她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富足,
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我们将活得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