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民为贵》2200字
《民为贵》教案
教学目标 :
1、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孟子“民为贵”的民本思想
3、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导语: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 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 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 之 …… 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 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魏征形象地用:“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这句话道出君与民的关系。可见, “ 以民为本 ” 是何 等重要。 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因为脱离了人民群众, 所以导致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条朴素的真 理, 在 2500多年前,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 就已专门做了深刻而精彩的论述。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诸子散文,走进第三课《民为贵》 。
一、朗读与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学生借助练习册边读边口译,注意一些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二、重点理解课文。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以更换的。所以, 百姓最为重要。
2、 “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 终于给他发现了一 个反击老师的漏洞。 他兴冲冲的找着老师孟子,马上就请教道:“ 老师,商汤把
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啊? ” 孟子是谁?不愧 是千古名师,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小子来者不善,马上 “ 狡猾 ” 的回答道:“ 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 ”
好一个 “ 于传有之 ” 啊! 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 笨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 马上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总攻:“ 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 ” (因 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学说)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 戳儒家的盾, 自以为很高明啊! 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高, 因为孟子老师是 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 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残, 拥有 ? 残 ? 和 ? 贼 ? 这两种品质的人叫 ? 一夫 ? (独夫民贼) ,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 掉了,没有听说杀的是君王! ”
3、孟子认为怎样才可“得天下”?怎么会“失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1) 失去天下, 首先是失去了民心, 民心是什么?仅仅是要吃要穿吗?民 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的、 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 以及社会公理! 违背了社会 行为规范, 违背了社会公理, 人民就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 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 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
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 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2) 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当然, 还没有上升到 “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 界历史的动力 ” 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 不仁则失民心。 为渊驱鱼, 为丛驱雀。 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 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3) 小而言之, 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 单位与单位之间, 商家与 商家之间, 也同样存在着这种 “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 的现象。
比如说人才 “ 跳槽 ” ,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
的,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 又比如说商家竞争, 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 抬高物价, 服务态度又恶 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 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 这里的道理是非 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 做了这种 “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 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 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 “ 为渊驱鱼 ” 的水獭或是 “ 为丛驱雀 ” 的鹞 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讨论:孟子认为在当时形势下“王天下”容易还是困难?
做法简单: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外部条件:民之归仁,犹水就下,兽走圹。诸侯为之驱民。
内部动力:久病求艾。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 什么思想?
——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 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 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 “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三、探究学习。
1、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 么?
2、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
3、 《孟子》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4、结合“善政”与“善教”谈谈你对现代社会中“法治”与“德治”的理 解。
作文二:《民为贵》2600字
1 孟子曰:“ 民为贵 (1),社稷 (2)次之,君 (3)为轻 (4)。是故得乎丘民 (5)而为天子,得乎 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 (6)既成,粢盛既洁 (7),祭祀 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1) 贵 . 物不贱。初唐后方用来形容之上等 /此为很重要的工具(2)社稷;社,土神。稷:谷 神,掌管地方的神,与地方、褚候相喻。(3)君:君王,天子 . (4)轻:轻微。轻车是古 代开战率先的战车, 这里是指领袖之意 (5) 丘民:丘指水田, 这里指在井田耕作的下民 (6) 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7)粢(zi ):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 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
翻译 孟子说:“ 下民是重要的工具,代表地方土谷神的褚侯还是其次,天子才是领袖。 所以,得到愿意无偿耕作的下民顺从的是天子,而得到天子欢心的才能为褚侯,得到褚侯 欢心的才做大夫。代表土谷神的褚侯如违背了这些,危害地方,那就要改立。就如祭品丰 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
2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 武王伐纣, 有诸? ”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 曰:“ 臣弑其君可乎? ” 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齐宣王问:“ 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 ” 孟子回答说:“ 传言中有这 样的事。 ” 齐宣王问:“ 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 ” 孟子说:“ 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 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 过这是弑君一类的事情。 ”
3孟子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 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 武驱民者, 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 不可得已。 今 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 陷于死亡。诗云 ?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 ,此之谓也。 ”
译文:孟子说:“ 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 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 就给他们积聚起来, 他们厌恶的, 不加给他们, 如此罢了。 人 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 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 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 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好就终 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 那怎能 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 ?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4万章曰:“ 尧以天下与舜, 有诸? ” 孟子曰:“ 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 然则舜有天下也, 孰与之? ” 曰:“ 天与之。 ”“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 曰:“ 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
已矣。 ” 曰:“ 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 曰:“ 天子能荐人於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 侯能荐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於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 尧荐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曰:敢问荐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 ” 曰:“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 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 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於南 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 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 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此之谓也。 ”
万章问:“ 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 ” 孟子说:“ 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 ” 万章问:“ 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 ” 孟子回答说:“ 天授与的。 ” 万章 问:“ 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 ” 孟子说:“ 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 示罢了。 ” 万章问:“ 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样的呢? ” 孟子回答说:“ 天子能 够向天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把天下授与人;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子把 诸侯之位授与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但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授一这人。从前, 尧向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 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 万章说:“ 请问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 老百姓,老 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呢? ” 孟子说:“ 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 用,这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也接 受了。天授与他,老百姓授与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 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 然后避居于南河的南边去,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天下诸侯朝见天子的, 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 去;歌颂的人,也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你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到帝都, 登上了天于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 天授与他的了。《太誓》说过:? 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 姓的所听。 ? 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
5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也,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说:“ 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 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 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
作文三:《民为贵》2600字
《民为贵》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喜欢!)
我们来看一段——《哪吒传奇》,看完后请大家说说:动画片中的两位君王你喜欢哪一位,不喜欢哪一位,为什么?(动画片看完了,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概括:纣王因暴政失去天下,周武王因关爱人民而得到了天下。(纣王因暴政遭到人民反对,周武王(姬发)因关爱人民得到人民拥护)
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根据历史的成败,就提出了“民为贵”的观点,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孟子。
二、1、那同学们知道孟子吗?(我们比比看谁最了解孟子)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关于孟子的介绍,有三点需要大家注意:1、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2、著有《孟子》一书;3、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孟子尽心下》,能代表孟子治国思想的一篇短文《民为贵》。(板书:民为贵)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30页。
2、读文章
(1)、哪位同学勇敢地站起来把课文读一遍?(看看咱班是女生积极,还是男生勇敢?)
(评价:字音很准,有的句子停顿不对;度的虽然不是很流畅,但你能第一个来读,很勇敢。)
(字音、节奏都读得很准,也很流畅。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需注意:“民为贵,社稷次之;粢盛既洁”的读音; ....
注意这几个句子的节奏: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2)、下面我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同学们听准字音和停顿。
(3)、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同桌互读,读准、读流畅。
(4)、
(5)、下面同学们集体读课文,声音要洪亮,要抑扬顿挫,要读出了咱们班的气势、风采。(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6)、文章我们读熟了,同学们明白这则短文的意思吗?同学们自己对照课本上的文意,来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通过看文意,我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但文中有几个词语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
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祭”和“祀”,所以,社稷又作为社稷的代称。
是故 :因此,所以。
得乎:得到。
变置:改立,另行设立。
(7)、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孟子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自己的话总结或用原文中的话回答都行)
(同桌之间可以先交流探讨一下)(评价:理解很准;理解很到位;把握了问题的核心)
人民最重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民为贵。它体现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板书:民本)
4、谈道理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是孟子“民本思想”最典型、最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对历代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从先秦到现在有许许多多的体现民为贵的名言警句,我从中选取了几句,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先秦时期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 大学》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子 议兵》
汉唐时期
爱民如身。——汉 荀悦
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唐 魏征
宋元明清时期
民者,天下之本。——宋 苏轼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清 魏源
当代
为人民服务。——**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
(2)后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你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要求:小组合作,每组举出一至两个例子,具体说说他们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比比看哪个小组同学知识广博,思维敏捷,举例涉猎古今)
希特勒,开始在德国得民心,所以得到了德国的天下,但后来发动侵略战争,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得民心,最后被打败了。
卡扎菲:
总结: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中国革命的胜利都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来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我们国家现在积极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相符合。21世纪的中国,人民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与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策是分不开的。2011年春节团拜会上温总理的讲话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现在我们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你知道吗?
(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精通时事,关心国计民生)
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取消农业税。
农牧业补贴。
农村合作医疗。
年满60岁老人生活补贴。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经济适用房)
解决农民工问题
提高个人所得税征点
相信以后国家的惠民政策会越来越多,我们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每一天都会是好日子。
(4)、在天灾人祸面前,更能凸显党和国家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相信同学们一定记得这个日子——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汶川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
地震发生后,我们的政府迅速行动,温总理更是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胡主席也随后赶到。让我们在悲伤的时刻感到温暖,看到希望,增加力量。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以百姓和乐,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三、学以致用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受益的是我们老百姓,这是大家。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管理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你是班长、如果你是村长、如果你是镇长、如果你是县长……你将如何在你的职权内落实“以人为本”?请任选一角色谈谈你的做法。请以“假如我是??,我要??”的句式说说你的做法。
(比比谁的措施、计策实用且独到)
出示:假如我是 (班长、校长、村长、镇长、县长??),我要?? (合适的评价:你将来一定是个 的人)
2、我们都是普通人,还需要践行孟子的“民本”思想吗?我们要怎样做呢? (不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他人的利益,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心中要有他人)(板书:心中有他人)
3、至此,相信同学们对孟子的“民为贵”思想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让我们怀着对孟子和传统文化的敬仰,再次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师生共读)
四、结束语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的思想主题,是古代思想家留下的宝贵财富,至今闪烁着穿越历史的光芒。它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打天下,坐江山,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歌曲《江山》配图片)
作文四:《民为贵》1000字
教学设计
《民为贵》
学习目标:
1、学习本章思想内容,掌握课文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设想】
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一、导入:以**歌曲《江山》导入,论述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为民服务的宗旨,引起学生的激情,服务我们的课堂。
二、 带着激情和疑惑出发
1、利用10分钟时间,自主学习本节课内容,掌握语句翻译,发现疑惑用红笔标注。
2、利用5分钟间,对深入学习内容进行思考,简单作答。
3、力争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出标记,标注疑难点,以备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
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
三、合作探究、思维碰撞(8min )
内容:
1.自主学习中自己的疑惑
2.合作探究导学提纲中深入学习的⑴⑵两个小题
要求:
1、全体起立, 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成员先一对一讨论,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互相帮助解决困惑,完成全组交流。
3、组长记录成果,总结规律。
四、激情展示
要求:
(1)展示要使用专业术语,简练而准确表达。
(2) 展示时面向同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当,发言完毕自行坐下。
(3)别人展示时,要注意认真倾听。
(4)展示同学出现问题或停顿超过3秒钟,其他同学应立即起立大胆质疑挑战,勇于纠错补充。
五、整体感知
六、小结:
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影响, 对今天我们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也有重要借鉴价值。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的思想主题。由于民本思想潜在的深层内涵,至今仍能与社会对话,并将永远闪烁着穿越历史的光芒。
作文五:《[民为贵] 《民为贵》原文与译文》3700字
2016-03-29  分类: 课文原文 |1、【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 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注释】?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丘:众。?牺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 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 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 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2、【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1)武王伐纣,(2)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
1
君,(2)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4)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5)闻诛一夫纣矣,(6)未闻拭君也。”【注释】(1)放:流放。染:夏的宋代君主。《史记?夏本纪》记载,夏代未年,“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书?仲虺之诰》云:“成汤放桀于南巢。”(2)纣,殷商的末代君主。(3)臣弑其君:因汤、武王相对于桀、纣来说是诸侯,所以宣王称他们的行为是“臣拭其君”。(4)贼:伤害、毁弃,(5)一夫:朱熹《集注》云:“言众叛亲离,不复以为君也,《书》曰‘独夫纣’。”(6)诛:指合乎正义地讨伐罪犯。【译文】齐宣王问道:“成汤流放夏桀、武王付伐殷纣,有这回事吗,”孟子答道:“在典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臣属谋害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毁弃仁的人叫做贼,毁弃义的人叫做残,残贼之人叫做独夫。只听说过诛杀了独夫殷纣,没听说过谋害君主。”【段意】此章也是孟子比较引人注目的言论。齐宣王向孟子询问“汤武革命”的事情,孟子不明白宣王的用意,所以回答得比较审慎:“ 在典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后来弄清楚宣王是谈论臣属谋害君主的问题,当即予以驳斥,认为失去民心的暴君乃是“独夫民贼、实际上已失去了君上的资格,诛杀这种人是正义行为,不能视之为谋害君主。孟子对宣王说这番话是饶有深意的,是要借此警戒宣王:如果成为了“独夫”就人人得而诛之。从本质上说,孟子的主张与传统的“天命转移”是一脉相承
2
的,只是表述上更为尖锐一点而已。3、【原文】孟子曰:“祭、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1)所恶勿施,尔也。(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扩也。(3)故为渊殴鱼者獭也,(4)为丛殴爵者鹯也,(5)为汤、武殴民者桀、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殴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6)苟为不畜,(7)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优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8)载胥及溺’,(9)此之谓也。”【注释】(1)与之聚之:王引之《经传释词》训此处之“与”为“为”,云:“‘所欲与之聚之’,言所欲则为民聚之也。”或训“与”为“给予”,即让民众积聚起来,亦通。(2)尔也:焦循《正义》引赵佑《温故录》谓“尔也”当自为句,犹言“如此而已”。(3)圹:旷野。(4)为渊殴鱼者獭也:渊指深水,獭指水獭,殴同“驱”。水獭善捕鱼,致使鱼儿都逃到深水去躲避。喻实际效果与初衷相反,以下两句的含义与此类似。**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用过这个典故,“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部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5)爵:同“雀”。鹯(zhān 沾):亦称。“晨风”,一种似鹞的猛禽。(6)三年之艾:赵注云:“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7)畜:同“蓄”,储备。
3
或训为畜养、栽培,亦通。(8)《诗》云:此处诗句引自《诗?大雅?桑柔》。淑:郑笺训为“善”。(9)载胥及溺:朱熹《集注》云:“载,则也。胥,相也。言今之所为其何能善,则相引以陷于乱亡而已。”【译文】孟子说:“夏桀、殷纣的丧失天下,由于失去了天下的民众;之所以失去了天下的民众,是因为失去了他们的心。取得天下是有途径的,得到了天下的民众就取得了天下;得到天下的民众是有途径的,获得了他们的心就得到了天下的民众;获得民众的心是有途径的,他们想要的让他们积蓄起来,他们憎恶的不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民众归附仁政,犹如水往低处流、兽往旷野跑一样。所以,为渊水把鱼儿驱赶来的是水獭,为丛林把鸟雀驱赶来的是鹞鹰,为成汤、武王把民众驱赶来的是夏桀和殷纣。现今天下若有喜好仁的国君,诸侯们都会为他驱赶民众,即使不想称王天下也是做不到的。现今那些要称王天下的人,好比患了七年的病要寻求三年的艾草来医治,假如不去栽培,是一辈子也找不到的。如果无意于仁政,就会一辈子忧患受辱,以至陷入死亡的境地。《诗》说‘他们怎么能善处,牵扯着溺入水中’,就是这个意思。”【段意】此章集中叙述了孟子关于国家存亡与民众、民心关系的观点。孟子认为,民心向背是兴亡的关键,而要获得民心,必须与民众息息相通、忧乐与共。而且,这个效应并不是立时可得的,而是有待于日常的积累蓄存,这就好比是医治积年老病的“三年陈艾”,
4
如不去栽培就一辈子也得不到。4、【原文】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而沤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5)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注释】?谆谆(Zhun):反复叮咛。?暴(pu):显露,公开。?南河:舜避居处,在今山东濮县东二十五里,河在尧都之南,故称南河。?中 国;这里指帝都。?而:如。【译文】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孟子说:“不,天子不能
5
够拿天下授与人。”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孟子说:“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万章问:“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样的呢,”孟子回答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把天下授与人;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授与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但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授与这人。从前,尧向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 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万章说:“请问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呢,”孟子说:“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天授与他,老百姓授与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便避居于南河的南边去,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天下诸侯朝见天子的,都不到芜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的人,也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你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
6
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他的了。《太誓》说过: ‘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5、【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译文】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阅读(15326)| 评论(0)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7
作文六:《民为贵教案》700字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高二 课题 三维 目标 重点 科目 :语文 授课人 第 1 课时
民为贵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 备
课 难点
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在现实中的意义。 人 诵读法、讨论法
李星
教法
教具
学法 多媒体
合作探究
个人主页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音: 社稷( ) 粢盛( ) ( ) 汤放桀( ) 伐纣( ) 弑君( ) 走 圹( ) 獭( ) 驱爵( ) 鹯( ) 三年之艾( ) 淑( ) 胥 ( ) 溺( ) 谆谆( ) 践( ) 暴之于民( ) 朝觐( ) ( ) 讼狱( ) 讴歌( ) 篡( ) 荐( ) 2、检查重点字词的积累: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 ) (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 (5)汤放桀( ) (6)于传有之。 ( )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 ) (8)得天下有道( ) (9)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 (10)民之归仁也,犹水之 就下( ) 三、课内探究: 1、 “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教 学 过 程
1
2、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 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3、 “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四、探究创新: 孟子的 “民本思想” 与现在 “以德治国” 的方略是一致的吗? 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五、小结:
教 学 反 思
备课组长:
2
作文七:《民为贵学案》3100字
5. 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三、 重点揣摩
1.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
2.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
3、探究创新: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巩固案
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稷盛zì chéng汤放桀hòu .jì粢..jué伐纣.z.B、弑君shì 走圹..kuàng 獭.t?驱爵.què 鹯.zhān C、溺之于民bào .nì 谆谆.chún 践.jiàn暴.D、朝觐狱sòng 讴歌ōu 篡..zhāo jìn 讼...à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
B、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C、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指帝王死。) .D、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好听的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于传有之。 ②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①得天下有道 ②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C、①以行与事示之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D、①使之主事,而事治 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民为贵》
【学习目标】
1. 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 学习孟子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学习过程】
1. 给下列字注音
比( ) 弑( )君 粢( )盛 社稷( ) 汤放桀( ) 伐纣( ) 2. 解释加点字词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 )( ) ....(4)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5)汤放桀( ) .(6)于传有之。( )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 ..
3. 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二、互动探究
1. “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2. 《孟子? 公孙丑》的中心论点是?
3. 《孟子? 公孙丑》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 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厉庄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导学案 针对高考,同学们可从现在动手整理课文中生活中发现的重要字词音节、易错标点句
子、重要文化常识、有用的写作知识等,建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B、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C、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
5、比较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为丛驱爵者,鹯也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C、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到国家,那么就改立国君。) 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 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没有仁的志向,必将终身忧愁,以致于死亡。) D、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 8、对下列句子的句间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③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④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拓展提升
二、阅读训练 ㈠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9、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10、与“今之欲王者”一句中“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言之,貌若甚戚者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1、对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②所欲与之聚之③民之归仁也④天下之君⑤诸侯皆为之驱矣⑥今之欲王者⑦三年之艾⑧此之谓也
A、①③\\④⑦\\⑤⑥\\②⑧ B、①③\\④⑦\\⑤\\⑥\\②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⑥\\⑧ D、①③\\④⑦\\⑤⑧\\②⑥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⑵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
厉庄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导学案 针对高考,同学们可从现在动手整理课文中生活中发现的重要字词音节、易错标点句
子、重要文化常识、有用的写作知识等,建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作文八:《民为贵,社稷次之》4500字
《民为贵》
主备人:张 沛 辅备人:季 虹 张 荣 李 群 司 磊 张玉娟 朱小娟 李华 【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设想】
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欲望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三、点拨精讲,解难释疑
学生分组读译1、2、3则,讨论如下问题:
问题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价值
明确: 这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因为天的聪明,是通过民的聪明来表现的;天的视听,是借助民的视听来实现的。民众的意愿,天总是顺从的。可见民众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抬举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无论这个“君”叫做国王,叫做皇帝,叫做总统,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只不过在古代,人们尚未能设计出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民主制度来落实这个道理,使之成为可以操作的程序,以致于这个道理在很多时候不能马上兑现。但这并不说明这个道理本身不成立。实际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会里,上述道理有时也会以各种形式自发地强行发生作用。只要看看历史上无数昏君、暴君最终被推翻,身败名裂的下场,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民的地位不仅在君之上,而且在国家(社稷)之上。因为国家的权力也是人民所赋予的,国家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必须置民众的地位于国家之上。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坚持这个原则,可以防止少数政客假借”国家”的名义,侵害民众的权力和利益。
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资格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可见一切政治权力,从根源上来说,都是来自于民众。君主如果危害到社稷,危害到国家的利益,就应该将他罢免、撤换~
问题2:“诛一夫”反映出儒家思想怎样的变化,
明确: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终于给他发现了一个反击老师的漏洞。他兴冲冲的找着老师孟子,马上就请教道:“老师,商汤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
把商纣王干掉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啊,”孟子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小子来者不善,马上“狡猾”的回答道:“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
好一个“于传有之”啊~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齐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继续发问:“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因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学说) 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为很高明啊~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高,因为孟子老师是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残,拥有‘残’和‘贼’这两种品质的人叫‘一夫’(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掉了,没有听说杀的是君王~” 孟子以自己的机智不仅捍卫了自己民贵君轻的主张,而且体现了儒家在君权合法性理论上的革命性思想。正所谓“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问题3:怎样看待“天下——民——民心――仁政”的关系,
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里面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而且要得民心也非立时而就的,而是有待于日常的积累蓄积,这就好比医治积年沉疴的“三年陈艾”,不去栽培一辈子也得不到。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 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 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的,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 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 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 四、布置作业
1.阅读4、5两则,理解“君权谁授”的问题;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语言艺术。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欲望
播放刘欢演唱的《雍正王朝》主题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二、点拨精讲,解难释疑
学生分组读译4、5两则,讨论如下问题:
问题1:君权谁授,
明确: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这也就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的看法。 可孟子却作出了与传统看法不一样的回答,认为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 这个权力。 很明显,孟子是脚跨上下两个方面,一只脚跨在上天,有 “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脚却跨在民间,有“民约论”的 味道。而他的论述,则正好是在这两方面寻求沟通的桥粱,寻找 “天意”与“民意”的结合点。
事实上,孟子在这里的分析论述,与其说强调“天”的一方面,不如说强调“民”的一方面更为贴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况来看,舜之所以最终 “之中国,践天子位”,完全是因为“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尧之子而怄歌舜”。所以,与其说是“天授”,不如说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不也一方面说明了“天人之际”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吗, 可见,孟子的政治学说里的确怎么也抹不掉“以民为本”的思想。
问题2:孟子在“善治”和“善教”之中为什么更倾向于后者,
明确: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 治人人畏,治心心服。以儒者的眼光来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
三、随堂演练,当堂反馈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
为丛驱爵者,鸇也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提示:“鸇”通“雀”)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_______
(2)于传有之______________
(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______________
(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______________
(5)所欲与之聚之______________
(6)所恶勿施,尔也______________
(7)其何能淑______________
(8)谆谆然命之乎______________
(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______________
(10)使之主事而事治______________
(提示:(1)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传记(3)残害(4)残暴无道、众叛亲
离的统治者(5)为、替(6)如此、这样(7)善(8)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9)显(10)治理得好)
4、注意古今异义词。
(1)牺牲 今义是______________ 古义是______________ (2)中国 今义是______________ 古义是______________ (提示:(1)今义是“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古义是“祭祀所用的生畜”。(2)今义是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是指“中原”)
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提示:被动句,标志词是“为”字)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四、归纳总结,科学评价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大多数统治者都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人,把老百姓看成是受自己统治的。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老百姓成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对象。但是在几千年前,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点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纵观历史,凡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统治者,他的统治就会太平,如唐朝的李世民。反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果可想而知。
即使是今天,我们读《论语》《孟子》这样的著作,仍然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是具有其重大进步意义的,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里能否实现,为什么,
教后记
作文九:《孟子民为贵新传》1500字
洪巧俊
孟子为了介绍自己的执政理念,来到了魏国造访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老先生对执政有何高见?”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梁惠王反复唠叨这句话,然后哈哈大笑起来:“民为贵,君为轻,自古以来有哪个草民会比君王尊贵?再说没有国哪有子民?老先生,你这是怪论啊!”梁惠王尽管没有采纳孟子的执政理念,但对这位大学者却很厚礼,吩咐财政部长给老孟做了一张信用金卡。可老孟拒绝了,梁惠王百思不得其解,忙问财政部长,“你没有告诉他这是一百万元吗?”“告诉了。他说无功不受禄。”
梁惠王感叹地说:“这世上还有如此洁身自好的人,如果他为官,一定是个清官!”
魏国处在黄河两岸,抗风险能力差,于是梁惠王记起了孟子的话,河内地区若有饥荒,把那里的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于是梁惠王大兴水利工程,同时给移民建新房,营造他的一个个“形象工程”。但他没有想到彩虹大桥还没剪彩就已倒塌,桂陵大坝一场洪水就被冲垮,移民新房变成危房,“形象工程”变成了一个个豆腐渣工程。梁惠王震怒了,要求纪检严查,大梁市长兼工程总指挥“双规”后,事情很快水落石出,从大梁市长到安邑县等一百多名官员被查处,他们大肆行贿受贿。梁惠王万万没有想到有这么多贪官层层盘剥,不出豆腐渣工程才怪呢!
梁惠王深感腐败要比天灾还要可怕,要重振国威,就要有清正廉洁,以民为本的官员。于是他想到了孟子,决定任命孟子为大梁市市长。孟子上任后,全面贯彻自己的执政理念,真正做到“民为贵”。他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班,给他配的奥迪一天也没有坐,即使下乡也和工作人员一起坐小面包车,搞得其他领导同志十分尴尬,想坐专车也坐不了。秘书对孟子说:“孟市长,您不坐专车,其他的8名副市长都不敢坐,要是他们不配合您的工作咋办?”果然如此,孟子召开市长办公会研究农民的粮食补贴问题,没有一个副市长站出来支持他。于是孟市长不得不坐起了专车。
有民谚说:“要致富,修大路”。大梁市要发展经济就要大力修高速公路,可修高速要立项、要资金,这些都要上面支持,孟子跑计委、交通、财政等部委,人家不但官架子大,而且都说这事要经过考察论证后再作研究,可等了几个月就是没有人来考察论证。孟子问公路局长怎么一回事?公路局长悄悄地说:“不送红包,他们怎么会下来?”孟子一听火了:“这不是行贿受贿吗?”修高速公路的事就这样搁浅了。
一天,水利局长匆匆地来到了孟子的办公室,说大唐水库有险情,请孟市长亲自察看。孟子立马赶到了大唐水库,水库堤坝有裂缝。孟子站在这高高的堤坝上,俯瞰着下面,却吓出了一身汗,大梁市一览无余,这水库是大梁市头顶上的一盆水,如果堤坝冲垮,后果不可想象。可大梁市一时难以凑足这样一大笔钱,非要取得上面拨款才能修筑。孟子连夜召开会议,强调必须在汛期前修筑好水库堤坝,全力组织人员尽快写出预算报告来。
两天之后,孟子亲自带队到有关部委陈述大唐水库的险情,可他说破嘴皮也是无功而返。几个月后,水利局长告诉孟子,大唐水库资金如果再不到位,恐怕就无法在汛期前抢修好。孟子愤怒地说:“人命关天,他们却无动于衷!”水利局长说:“孟市长息怒。这事不送钱,他们就永远是无动于衷!”“要送多少?”水利局长说:“拨款5000万元,要送200万元。”孟子痛苦地闭上眼睛,叹道:“送吧!”
资金到位了,已是第二年的春天,离汛期只有四个多月,孟子吃住在大唐水库,他要带领人们在汛期前抢修好。孟子做梦也没有想到,汛期却提前了一个多月。堤坝还没来得及修好,就被洪水冲垮,顷刻,大梁市是一片汪洋,房屋倒塌,市民无家可归……还在堤坝上奋力抢险的大梁市市长孟子已被“双规”了。孟子跪在地上大声疾呼道:“腐败亡国,不腐败也亡国,魏国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啊!”
三年之后,孟子在监狱里听到了魏国亡国的消息,痛哭流涕。
原载2009年3月《杂文选刊》
作文十:《孟子:民为贵教案》1700字
孟子:民为贵教案
教学目标:阐述你对孟子民本观点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整体感知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明确:
1、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
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三、重点揣摩
1、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 2、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 3、《孟子?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4、结合“善政”与“善教”谈谈你对现代社会中“法治”与“德治”的理解。 四、探究创新: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五、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众作用和地位,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
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例如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
第四、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
张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