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红楼梦人物赏析》900字
关键词:性格根源 尊重 同情 民主主义思想 叛逆 道德标准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贾宝玉作为整个《红楼梦》历史性悲剧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以性格 叛逆 , 追求人 性解放,要求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 利他思想,反抗等级压迫,叛逆当时儒家提倡的 道德标 准 和渴望与封建家庭、 封建政权、 封建意识决裂的反封建思想, 以及他对女性的 尊重同情 即 “ 痴情心理 ” 和 “ 泛爱 ” 的性格塑造出一个鲜明的个性人物形象, 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 时,也正是因为贾宝玉的这种性格,决定了贾宝玉悲剧性的一生。通过三读《红楼梦》 ,笔 者地对贾宝玉贾宝玉悲剧的 性格根源 的性格和悲剧试着加以浅显分析。
一、对女性的尊重与同情
(一)对女性的尊重
(二)对女性的同情
(三)由此演化出的 民主主义思想
二、叛逆的性格
(一) “ 不求上进 ” ,具体表现在厌恶八 股 文,不读书,反对封建家长利用父尊子卑的威权强 制他学八股、走仕途 经济 的道路,而追求自由的选择学习方式和生活道路。
(二) 反对儒家思想提倡的道德标准。 具体表现在反对封建的规矩礼法, 追求生活方式的自 由。
(三)厌恶贵族生活。具体表现在打破尊卑贵贱等级的观念,反叛封建枷锁的束缚上。
(四)反抗精神和与封建势力决裂。
以上便是我对贾宝玉叛逆性格的浅陋分析,性格决定命运,正因为贾宝玉的叛逆思想 处处与封建思想相抵触, 以致于使其叛逆行为时时刻刻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打击。 贾宝玉 就像茫茫风雨黑夜中一柱微弱的苦苦摇曳挣扎的烛火,最终逃脱不了被黑暗吞噬的命 运。 ..........................
(一) 爱情婚姻悲剧
(二) 逃亡悲剧
(三) 个人体验悲剧
注释:
(1) 《红楼梦》第 43回
(2) 《红楼梦》第 39回
(3) 《红楼梦》第 78回
(4) 《红楼梦学刊》中《封建末世的多余人 —— 论贾宝玉 “ 白色悟空 ” 的 文化 思想心理依据》
(5)《中国古代 文学 史》中清代史的《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6) 《贾宝玉的逃亡》 太愚的《红楼梦人物论》
(7) 《花袭人论》 太遇的
(8)鲁迅的《鲁迅全集》七卷中《 〈绛洞花主〉小引》
(9) 《中国小说史略》
作文二:《红楼梦人物赏析》2700字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王熙凤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姓名:姚爽 学号:2010516309
摘要:王熙凤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得入木三分的女性形象。她的形象深深地刻在读者的心中。她是作者笔下第一个生动活跃的人物,是一个生命力充沛的角色。透过岁月的风尘,我们看看人们是如何品味红楼众多女子中,争议最多的“极品人物”就是她了。
关键字:泼辣狠毒 能言善道 卓越的才能
第一次接触到《红楼梦》是在初中时,当时是看老版的电视剧,那时看到林黛玉进贾府时对王熙凤那未见其人先听其声的情景印象深刻,此后再看时就特别注意她。我们知道王熙凤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得入木三分的女性形象。她是作者笔下第一个生动活跃的人物,是一个生命力充沛的角色。人们在品味红楼众多女子中,争议最多的“极品人物”就是她了。王熙凤,更通行的名字叫凤姐。她是《红楼梦》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她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有笑声,那里的气氛就会立即活跃起来;曹雪芹真个把凤姐写活了!不仅如此,就其复杂性、丰富性、真实性和生动性而言;即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一、简介
王熙凤是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她的娘家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的显赫王家,她的叔父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姑母是贾府里的二太太,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然而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在《红楼梦》中,作者用了极浓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二、性格特点 在红学史上,对凤姐的各种评语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凤姐叫做“女曹操”,把凤姐称之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那么在所有这些评论当中,像红学的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中《论凤姐》的这篇文章里面有一句名言,就叫做“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个恐怕是我们每一个《红楼梦》的普通读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下面我们来简要的分析一下她的特点。
(一)、泼辣狠毒
王熙凤的泼辣是出了名的。书中王熙凤的第一次出场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给黛玉的第一印象就是放诞无礼,因为当时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 当时贾母就对黛玉说她凤辣子,这个辣字概括得非常准确。还有当侄儿贾蓉向她借一架屏风,她说:“若碰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这一句话足以显示出当家的威严泼辣。王熙凤的泼辣,更多的是在对待下人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最能表现她泼辣的是第四十四回中对丫头的打、平儿的打、鲍二家的打,贾琏的撞。凤姐喝醉了酒要回家休息时发现丫头的动作不对劲,她马上喝令平儿:“叫两个二门上的小厮来,拿绳子鞭子,把那眼睛里没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把小丫头吓得魂飞魄散。才问两句“便扬手一掌打在脸上,打的那小丫头一栽,这边脸上又一下,登时小丫头两腮紫胀起来。”“回头向头上拔下一根簪子来,向那丫头嘴上乱戳”,在院门口又有一个丫头,“也扬手一下打的那丫头一个趔趄”。当然她会有如此嚣张跋扈的性格与她显赫的家境是分不开的。
(二)、能言善道
凤姐是个当家人,凤姐要和各色人等打交道,我们说,凤姐能够分寸得宜,不卑不亢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那个语言的艺术也是很值得我们来欣赏。 还在凤姐未出场之前,作者就借冷子兴之口向读者这样介绍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后来,周瑞家的向刘姥姥这样描绘她:这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得美人儿似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黛玉刚进贾府时,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便仍送至贾母的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魄,竞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一句话不仅把黛玉夸了,还把迎春等几个姐妹也一起赞赏了一番,由此可见她非凡的口才。 (三)、卓越的才能
曹雪芹对凤姐儿这个人物,是从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式地进行塑造的,除贾母之外,王熙凤便是贾府最实际的权威人物,这种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使她与贾府的主仆上下,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发生广泛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她能在规模庞大严整、事务繁冗复杂的荣国府取得当家管事、威令众人的地位,是与她的高出众人的才干分不开的。王熙凤具有独到的权术机变,她凭着自己的才智与心机,在纵横绞缠的矛盾之中始终把握最有利于自己的环节,看风使船,多方应付。 最明显的莫过她协理宁国府一段,她能一眼看出宁府的管理存在几种弊端,并能立即拿出处理的方针,对症施治,责任到人,立下规则,赏罚分明,而且自己是不辞劳苦,亲临督察,而且是过失不饶,惩一儆百,在关键时刻手舌不软,短时间的管理,宁府一切井然有序。恐怕许多现代的管理者也要自愧不如。
三、结局
我们现在看不到曹雪芹原稿中具体怎么写王熙凤的结局,但是从判词与《红楼梦曲》以及脂批透露的细节来看,应该和今通行本高鹗所续的大不相同。判词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而《红楼梦曲》则说,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对此红学界有各种不同看法。我倾向于认为,由于王熙凤坏事做绝,贾府被抄及她本人的结局都和她平时的作为有关,所以说“反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对王熙凤的命运结局的暗示比较明显 :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总而言之,凤姐就是这样一个人:既美丽有才而又泼辣狠毒。她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真实而又生动的真人、活人,是 “罪恶的天才”。她的美与才给她的罪恶投上了一层光辉;她的恶德恶行难以使她变得百分之百的恶,因为她的恶难以掩盖她的优点。
文献参考:
1、曾扬华 《红楼梦新探》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版
2、朱眉叔著《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 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6年版
3、刘梦溪《红楼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2年版
4、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作文三:《《红楼梦》人物赏析》18100字
《红楼梦》人物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下面是一个从《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
(一)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他成为了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发展了他的叛逆性格。
在小说第三回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
的学问。贾政要他刻苦攻读,结交官场人物,把重振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他偏偏看不起科举仕宦,认为这只是“须眉浊物”、“国贼禄蠹”之流用以沽名钓誉的手段。他认为那些程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他甚至认为八股时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于封建士子考取功名利禄从而封妻荫子的最高理想,他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的生活,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过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
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叛逆思想的基础上的。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在小说的三十三回中,代表封建势力的贾政想置宝玉于死地,“以绝将来之患”。宝玉遭了一顿毒打之后,非但没有屈服,反而因为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恶面目,他的叛逆性格更为坚定,他和黛玉之间的爱情也发展到了一个“心灵默契”的新阶段。但宝、黛之间的爱情毕竟由于孤立无援,终于在封建势力的迫害下成了悲剧,这不仅是爱情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隘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
(二)林黛玉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由于黛玉心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其实,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
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我们实应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
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
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但可悲的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以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他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但林黛玉始终保持着和封建势力不妥协的态度。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三)薛宝钗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和林黛玉相对立的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封建主义的理想和人生道路,她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观。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蠧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
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都表现她世故虚伪。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曾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样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
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薛宝钗在宝、黛、钗爱情婚姻中的态度和作用,历来是分析宝钗这一形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钗、黛是一对情敌,有人甚至认为,宝钗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费尽了心机;是她“欺骗了宝玉,害死了黛玉”,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简直成了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和杀害林黛玉的刽子手了。 我们从作品的描写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在二人关系的开始阶段;她们之闻确实是颇为紧张的;在宝黛青梅竹马,情甜意密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她利用—切机会处处对宝钗投以充满敌意的、锋芒毕露的讽刺,总是警惕地暗中窥探宝玉和宝钗的动静。书中多次写到,宝钗和宝玉说话时,黛玉不是及时地来到,就是在背后偷听了去。例如“识通灵”“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时;还有一次,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竞一人先走了。宝钗使劝宝玉陪黛玉一起去吃饭;宝玉当时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去了;这种情况书中还不少。可以这样说,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黛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关于这,书中有多次明确的描写。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但这并不是说宝钗对宝玉毫无感情,她对宝玉是有爱憎之意的;且时有流露。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伤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薛蟠说她爱上宝玉的话,因太伤了她的廉耻;气得
她“整哭了一夜”。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厚,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并未表现出拈酸吃醋的形景。这就是钗黛和好前、她们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请读渎“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出了二人友情的建立和发展,就十分明确地排除了对宝钗形像——同时也即对作者的艺术构思——的误解,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留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
最后,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前边的分析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事实上,贾母等人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决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戏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烟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真是所谓“干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正在这里;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意义,并不亚于宝、黛二形像。
《红楼梦》塑造薛宝钗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制度是怎样地禁锢着人性,摧残着人性,毁灭着人性。是怎样地把“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异化成为一个冷酷、残忍的人。她是封建思想和制度的殉葬品。同时,作者通过薛宝钗这个形象不仅更鲜明地反衬出宝、黛的叛逆性格和他们的真挚爱情的可贵;而且也具体、深刻的揭示了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贾府封建家长们从维护自己的家庭利益出发,要求宝玉将来能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世家门户,因此在他们考虑宝玉的配偶时,必须服从于这个总的目的。出身于皇商之家,受封建闺范教育很深,而又那样聪明、能干的薛宝钗,当然就成了他们最理想的人物。在宝钗的背后有强大的封建势力作她的后盾,这就决定了宝、黛之间的恋爱只能以悲剧结束。
(四)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王熙凤。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作者通过她,更充分揭示了这个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
王熙凤,是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她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的性格基调可以比做一条美丽的蛇,内里是心毒手狠、贪婪无已、心计极深,外表则八面玲珑、惯于逢迎、口齿灵俐、谈笑风生、泼辣诙谐,“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正像兴儿所说:“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高踞在贾府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设计陷害尤二姐,以及帮助王夫人隐瞒消息设奇谋害死黛玉等一系列罪行,足见其阴险、恶毒。她极度贪婪,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死了两条人命。除了索取贿赂外,她还靠着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七八万金和一箱借券。就连统治阶级所竭力宣扬的阴曹地府的威力,她也不加理睬。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王熙凤正如她的名字“凤”一样,乃女中之杰,女子中的佼佼者,她有着一般女子无法超越的美貌与才干。王熙凤运用了她的全部才干,为这个大家庭付出了自己的辛苦和努力,但最终仍然改变不了被罢权,被抛弃,在惊与气,羞与恨中死去的命运。曹雪芹写出了王熙凤的才智却又不隐饰她的过错,王熙凤的美,她的才干,她的好人缘,使她成为《红楼梦》中极具魅力却富有悲剧性的女性形象,这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王熙凤没读过几天书,但聪明过人,有管理天才。二十岁出头就出任荣国府主管,据说十个男人捆在一起也赶不上她。因为有了她,贾母、王夫人都乐得清闲,只管吃喝玩乐。几百口子人的吃喝拉撒睡,每天成百上千两银子的开销进出,没点本事是玩不转的。王熙凤的精明能干更是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赞同,连仆人都说她是“男儿所不及”的,是个“脂粉堆里的英雄”。在协理宁国府时侯王熙凤的行为大放光彩,给人一个完整的女强人的形象。宁国府死了儿媳妇秦可卿,上下乱成一锅粥,急得珍大哥团团转,平时啥事不管的宝玉却向他推荐了王熙凤。而王熙凤非常想揽这件事,很想有一个舞台展现一下她的才能,也很珍惜这个机会。她走马上任,一眼看出宁府的管理存在几种弊端,并能立即拿出处理的方针,定规矩,惩恶奴,自己身先士卒,早起晚睡,在关键时刻手舌不软,举重若轻,三下五除二,把一个乱哄哄的宁国府治理得有条不紊,而且把丧事办得风风光光,赢得一片喝彩。一个女性,尤其在封建时代,能有这样一个心态是难能可贵的。其实,王熙凤尽
心为宁国府的儿媳妇治办丧事,并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干。你看她在秦可卿灵前哭丧,哭得真真切切,一句句一声声诉起自己和可卿的往日情谊,丝毫不弄虚作假,可见凤姐也是个有情有义之人。
(五)史湘云
史湘云,是曹雪芹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她的形象,对于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
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依靠婶母生活。然而,她生性豪放,心胸开阔,是个“大乐天”。她没有真正发过什么愁,总是嘻嘻哈哈,对生活兴味盎然,充满热情。她第一次出现,作者就表现了她“大说大笑”和“咬舌”的性格特点。
曹雪芹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象时,着重表现了她的热情豪爽和心直口快。她是一个极爱说话的人,是“话口袋子”,对人对事都表现出热情。香菱要学诗,不敢向宝钗请教,只得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为此,宝钗批评她“不守本分”,“不像个女孩儿家”。她表里如一,心直口快。一次看戏,凤姐儿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旦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所指是何人,恐怕得罪了黛玉,只是不肯说出来,湘云却直言不讳地说:“我知道,像林姐姐。”为此得罪了黛玉,也与宝玉发生了矛盾。有一次,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让宝玉下了“逐客令”。有人说,这表现了湘云封建意识浓厚。其实并非如此,而恰恰说明她的心直口快。
作者还表现了湘云超逸的才情和诗思的敏捷。芦雪庭联句、凹晶馆联句以及每次诗社赛诗,湘云的诗来得最快,也来得最多,并且表现出了她那潇洒跌宕的风格。咏白海棠,她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况下,她竟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芦雪庭联诗时,由于她吃了鹿肉,饮了酒,诗兴大作,争联既多且好,竟出现了宝琴、宝钗、黛玉“共战湘云”的局面。
《红楼梦》的总体基调是极悲的,而湘云可以说是整部书最昂扬明媚的亮色。
(六)贾探春
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诸裙钗中,真正属于贾府的只有四位小姐(元迎探惜)。其中重彩描写的人物是三小姐探春。她是透过林黛玉的眼睛向读者介绍的,小说写道: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俊眼修眉”倒还罢了,再加上“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怎能不让人“见之忘俗”!三小姐一出场就不同凡响。其实,曹雪芹描写三小姐探春的与众不同
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就连她的闺房,那气象的疏朗、格局的空间感,以及室内的每一件摆设,都活脱脱地写出了探春高贵的性情、独特的风格。小说第四十回中写道: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
这就是“秋爽斋”,人如其斋,斋如其人,一派清淡、高雅的气韵,就如那束白菊一样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然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从那花梨大理石书案中看出冷硬的线条美,是探春理性人格的真实写照。汝窑花囊及囊中的白菊,既有主人的洒脱又有恣意的生活情趣。而那颜鲁公的书法,端庄雄伟,劲道郁勃,所具扛鼎之力,恰是探春怀有大丈夫之志的象征。曹雪芹赐给探春一个“敏”字,这是最恰当最准确的评价。她性灵敏锐,作事敏捷,心地敏慧。贾府的人送她绰号“镇山太岁”,又称“玫瑰花儿”,好看扎人。说明探春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仪”,像一头藏爪狮子一样谁也招惹不得。倘若有人敢冒犯她,她就会像狮子一样伸爪扑倒任何人。
贾探春是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是个“才自精明志自高”、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办事练达。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小说反复写了探春的才情。特别是第五十五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更集中地描写了她这一性格特点,表现了她的才情和干练。她一登上“议事厅”,几件事一过手,荣府的管事娘子们便感觉到“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儿”;平儿向凤姐儿汇报了探春理家的情形之后,凤姐儿连连夸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 就连从不过问家事的宝玉、黛玉也说探春是个“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乖人”。探春确实是贾氏姊妹中的佼佼者。
她不仅精明能干,而且有心胸,有胆识。她曾说:“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贾母因贾赦要讨鸳鸯为妾而动怒,在责骂邢夫人和众人时,王夫人也被冤枉了。可是,众人见此情景,都不敢发一言。只有探春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敢于冒贾母的盛怒站出来,并且能用一句话为王夫人解冤,让老太太承认自己糊涂的,在贾氏姊妹中恐怕只有探春一人。在抄检大观园时,抄检大军每到一处,大家都是俯首贴耳,任其抄检;唯独到了秋爽斋,遭到了探春的拒绝和抵抗。探春反应激烈,持坚决对抗的态度,认为这是家庭矛盾的结果,终将为家庭招来祸害。她从家族的全局利益着眼,义正辞严,眼光敏锐,头脑清楚。她无所畏惧,不但顶撞凤姐,拂逆王夫人之意,且打了王善保家的耳光,表现出敢作敢当的勇气。这种魄力和胆识,却是探春独有。
(七)几个主要的丫鬟
在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底层,生活着一群被奴役、被压迫的丫鬟。这些奴婢,毫无人身自由。由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共同命运,她们和封建主子之间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在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她们和贵族的叛逆者站在一边,相互支持、彼此关怀。通过这些丫鬟们的悲惨的遭遇,使我们看到了和她们相联系的封建社会中那些被压迫、被蹂躏的妇女们的血泪史,从而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在这些丫鬟中间,除了个别人物如袭人之流甘心充当奴才之外,她们多半善良、纯洁,有的还敢于反抗。小说的作者以同情赞美的态度,描写了这些被压迫女孩子们的斗争精神和反抗性格。
晴雯是这些丫鬟中一个最光辉的形象。在她身上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地位卑贱的妇女们的优秀品质。晴雯出身低贱,十岁就被卖给赖大,连家乡、父母都不知道。只因她生得“十分伶俐标致”、“贾母见了喜欢”,就被赖大母亲当做一件小玩艺孝敬了贾母。晴雯性格倔强、敢怒敢骂,她不想奉承谁,也决不向封建势力低头。她讽刺“往高枝上爬”的小红,鄙视向王夫人叩头谢恩的秋纹,对袭人的卑污灵魂更一再予以无情的揭露。抄检大观园时,袭人、麝月之流,在气势汹汹的封建势力面前,无不战战兢兢、俯首贴耳,但晴雯则不然,她“挽着头发,闯进来,豁琅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充分表现出对他们的蔑视,而且还当场痛骂了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作者热情洋溢地歌颂了这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少女,除了突出她敢于嘻笑怒骂的坚强反抗性格外,在“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等章节中,作者又出色地表现了她的真率、热情和勇于助人的品质,从而使整个形象,闪耀着诗意的光辉!晴雯这种精神品质,在封建贵族叛逆者宝玉的心里,引起了高度的共鸣。她的悲惨的结局,预示了宝、黛爱情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鸳鸯也是这些女奴中的一个光辉的形象。她是个“家生子儿”,贾母的贴身侍婢,因服侍贾母这一特殊地位而受到人们一定的重视。表面看来鸳鸯是个很和顺的女孩子,平素不露一点锋芒,但她长期生活在贾府里,早已看透了这个贵族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所以当贾赦让邢夫人和她嫂子诱使她作妾时,遭到了她的强烈反抗。她冷嘲热讽地对她嫂子说:“怪道成日间羡慕人家的丫头做小老婆,一家子都仗着他横行霸道的,一家子都成了小老婆子,看的眼红了,也把我送在火坑里去。我若得脸呢,你们外头横行霸道,自己封就了自己的舅爷;我要不得脸,败了时,你们把忘八脖子一缩,生死由我去!”这是多么沉痛有力的控诉。鸳鸯十分鄙视贾赦的为人,坚决拒绝作妾:“别说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是太太就会子死了,他三媒六证的娶我去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贾赦一听鸳鸯不肯屈从,就以断绝她的一切生路进行威胁:“我要他(鸳鸯)不来,以后谁敢收他???凭他嫁到了谁家,也难出我的手心。”鸳鸯面对这样的威逼,还是毫不动摇,她当着贾母等众人的面,铰发立誓:“我是横了心的,”这辈子“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她如此蔑视主子的“赏识”,坚决反抗主子的迫害。
迎春的丫鬟司棋和表弟潘又安相爱,这本是很正常的行为,但在贾府这个贵族家庭里,
主子们的淫乱可以被视为合法,而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却被以“事关风化”而严加禁阻。在抄检大观园时,当司棋与其表弟间互赠信物,私订终身的事被主子发觉发后,“大家都吓了一跳”,司棋却自信光明磊落,“并无畏惧惭愧之意”,最后和潘又安双双就死,表示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并以此捍卫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作文四:《红楼梦人物赏析》1000字
红楼梦人物赏析
小人国商城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 著,也是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作品主要以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赞美了自由 爱情,描写了贾、 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矛盾生活解释了封建社会由兴到衰的必然规 律。 下面 , 我想其中主要人物谈一谈自己精浅的认识 :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一 :贾宝玉
作品当中是这样来描写贾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 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 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 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 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 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 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 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作者正是借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 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 ---叛逆 性格。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二 :林黛玉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 族阶级的小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 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 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 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 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我们常说,黛玉 是 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 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三 :薛宝钗
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作者也赞美 ://.lhh360./u/b_f20e196436cc04660136cd19ff4c0001.html
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 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
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 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 “ 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 流 ” 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 全的少女。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 机。她表面上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温柔敦厚 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 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 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 所以说红楼梦 也是封建社会必然的产物。
这正是:刻画人物展世人,倾注作者无限辛。前无古人后来 者,妙语点评真传神。
作文五:《红楼梦人物赏析》4700字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 —林黛玉
学 生
学 号
专 业
层 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 —林黛玉
摘要
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 尤其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 其悲剧就 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林黛玉的“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精神 之美、才学横溢的诗人气质、对爱情的执着让我倍感她是典型的悲剧代表。
关键词:自尊 , 自卑, 小心眼 , 坦诚 ,真爱 , 叛逆 , 悲 剧
目 录
摘要 ························ 3
一.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 ···· 5
二 . 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之美 ········ 5
(一)自尊与自卑 ················ 5
(二)小心眼儿 ················· 6
(三)坦诚与真爱 ················ 6
三.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之美·········· 7
四.对爱情的执着之美················ 7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新 时期的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 然而对林黛玉而言, 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 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 来目黛玉了。 要正确评价林黛玉, 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 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一.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 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 赋予了薛宝钗, 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 使林黛玉的形 像具有绝世的姿容; 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 并将西施“捧心 而蹙”、 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 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 便 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 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 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 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 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 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 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 或者 “秉绝代姿容 , 具希世俊美” , 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作者通过 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 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 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 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在宝玉的眼里, 这“袅袅婷婷的女 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二 . 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 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一)自尊与自卑
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 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 但是, 由于先天的体质纤弱, 再加上母亲的早丧, 使我们又看到, 在她的童年生活中, 又笼罩着一层不散的忧 郁。 为了 “ 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 ” ,她来到了正是 “ 花柳繁华 ” 的荣国府。 初到 荣国府时, 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 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 她似乎 谨记着母亲的遗言:“ 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 ,因此她 “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 要多说一句话, 不可多行一步路 ”…… 但是, 命运仿佛恶意地拨弄着她, 不久她的 父亲又死去了。 当她回到故乡去料理过丧事, 再回到荣国府中来时, 这时她已经
不是来此作客的扬州盐课林老爷的小姐了, 而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前来 投靠贾府的亲戚了。 处在这样的情势下面, 自尊心显然失去了安放的地方, 而她 的 “ 孤高自许 ” 也显得更加不合时宜了。 但是,这处境的改变,并没有使这个少 女的生活态度也跟着改变起来, 而是似乎更加挑起了她的心高气傲, 更加使她多 疑地注视着周围, 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 由于黛玉心慧, 更由于她寄人 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 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有一次,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 拒绝开门。 这个纯粹的误会, 想不到竟是这么严重地挫伤了她。 如果她真的在门 外 “ 高声问她 ” ,事情也就解决了。但寄人篱下的处境,不容她多想,只是立刻在 她的心里唤起了这样的感觉:“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 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 真的,再没有甚么比损害了这个少女的自尊和触痛了她 的依人为活的命运,更能使她伤心的了。那一夜,她 “ 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 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 。第二天,她看 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
(二)小心眼儿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 但她自尊心太强了, 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 等到史湘 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 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 不 过, 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 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 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 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 比作戏子犹可恕, 而 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 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 但他尖齿利牙, 得罪 了周围好多人, 失去了友军。 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 贾府上下没有人关 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 和袭人的暧昧关系, 大观园中无人不知, 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 只有黛玉敢一语 道破,对袭人说:“ 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 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 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三)坦诚与真爱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 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 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 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 “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 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 如薛宝钗生 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 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 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 缺点的同时, 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 在她眼中心中, 容不得微 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 只是就事论事, 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 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 她 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 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 如果什么时 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
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三.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之美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 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 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 群书, 学识渊博。 她爱书, 不但读 《四书》 , 而且喜读角本杂剧 《西厢记》 、 《牡 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 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 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 后的生活感受, 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 她以落花自 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 “ 一年 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 , 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 ,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 ” ; ” 质 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 ,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至于 “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等未了数句,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 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 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 它真实地展露了 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 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 凸现的是一种独立 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 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 诗发泄痛苦和悲愤, 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 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 诗 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 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 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 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 玉。
四.对爱情的执着之美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 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 对贾宝玉的爱情, 是 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 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 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 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 因为她很自尊 自重。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 情的最根本的特点, 是建立在互相了解、 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 表现得非常纯真、 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 “ 情痴 ” 、 “ 情种 ” ,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 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 然而, 他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 发展和生存的, 这就难免有痛苦、 有不家, 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 这 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诗,前已叙述;哭, 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 “ 还泪 ” 。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
是哭,脂砚斋说:“ 这是第一次还泪。 ” 此后, “ 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 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 ” 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泪。哭 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 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 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 她便 “ 焚稿 ” 、 “ 绝粒 ” ,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 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 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 “ 宝玉,宝玉, 你好 ——” 的未完的一句话 —— 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死去了, 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 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 她的 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象, 将与日月争辉, 与天地共存; 这一形像象所含蕴的 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作文六:《红楼梦人物赏析》3300字
红楼梦人物赏析
—— 我看晴雯
(姓名:陈鹏 学号:2009092428 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 :09农机1班)
摘 要: 通过名著红楼梦中人物语言及事件, 我较为详细地剖析了怡红院的丫环晴雯的性格特点, 歌颂了晴雯勇敢叛逆的反抗精神, 阐述了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 人物的悲惨结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 勇敢者; 叛逆精神; 悲剧性
不朽的巨著《红楼梦》之所以那样成功, 不仅因为它在思想上对封建社会做出了批判, 而且在艺术上它成功塑造了成群的人物; 这些人物是作者根据生活创造出来的, 这些人物无不血肉饱满, 个性鲜明。而且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最多的是妇女, 主要又是写的那些在年龄上、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很相同或近似的一大群少女。曹雪芹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她们各自不同的个性。曹雪芹不仅对于像林黛玉那样充满诗情的女性大加赞赏, 就连那些失去文化教养的婢女丫环, 在他笔下也同样显得优美动人。那个有着炭火一般的热情而被生生扑灭的晴雯, 虽着墨不多, 但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典型人物。在众多丫环当中, 晴雯的个性最鲜明, 性格最叛逆。她性格刚烈, 疾恶如仇, 虽身为奴婢, 却从不自轻自贱。她是勇敢者的化身, 她是大观园中最底层的、最有反抗精神的少女, 但因此统治者对她进行了最残酷的镇压。
“ 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这是《红楼梦》中晴雯的判词, 也是她一生的写照。在判词曹雪芹高度概括了晴雯的性格、叛逆精神以及她历史必然的悲剧结局。
晴雯说话容易伤人、得罪人。就像袭人说她的” 她说话夹枪带棒” ?。有一回, 小红这个丫头奉王熙凤之命办事, 结果被晴雯和麝月看见了, 晴雯就讽刺、挖苦她攀高枝什么的。小红虽然是一个地位很低的丫头, 那个级别就是月银五百钱的丫头, 即三等丫头, 可是她出身不一样啊, 她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有一句脂批说:” 管家之女, 而晴卿辈挤之, 招祸之媒也。”? “招祸之媒”就是惹祸的导火线, 晴雯得罪的人比较多。
晴雯容易得罪人的性格曹雪芹不但从正面写, 从侧面也多次写到。如在第二十六回, 黛玉见宝钗去了宝玉那里, 也跟了来, 谁知晴雯和碧痕拌了嘴, 没好气,前见宝钗来了, 晴雯就把气移在宝钗身上, 在院内抱怨说: “ 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 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忽听得又有人叫门, 晴雯越发动了气, 也不问是谁, 便说道: “ 都睡了, 明儿再来吧! “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 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她的声音, 因此又高声说道: “ 是我, 还不开么?” ?晴雯偏生没听出来, 便使性子说道: “ 凭你是谁, 二爷吩咐的, 一概不许放
人进来呢! ” ?以至于黛玉气得怔在门外, 走也不是, 留也不是。
通过王善保家的和王夫人的话, 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来晴雯得罪的人很多。王善保家的因平日进园去晴雯不大趋奉她, 心里不自在, 就向王夫人进谗言说: “ 宝玉屋里的晴雯仗着她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 又生了一张巧嘴, 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 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 一句不投机, 她就立起两个骚眼睛骂人。”?王夫人听了这话, 猛然触动往事, 便问凤姐: “ 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子逛, 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 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 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上她那轻狂样子, 这丫头想必是她了。”?通过王善保家的和王夫人对晴雯的印象可以看出, 晴雯不会趋炎附势, 不会讨好于人, 而且没有奴才相, 脾气暴躁,所以王善保家的和王夫人对她印象极不好。
曹雪芹通过平时的生活细节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了晴雯的心直口快、争强好胜、容易得罪人等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晴雯的悲剧结局。但曹雪芹对晴雯是寄予深切同情的。他通过几件事比较详细地表现了晴雯性格中的闪亮点。
晴雯的勇敢、富有叛逆精神是晴雯性格中最闪光的地方。” 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晴雯的等级观念比较淡薄, 不像袭人那样奴性十足。她去见王夫人时, 没有刻意梳洗打扮, 守奴才的本分, 而是很随意, 惹得王夫人很不高兴, 臭骂了她一顿。王善保家的抄检大观园时, 她反抗得最彻底。她挽着头发冲进来, “ 豁”一声将箱子掀开, 而手提着箱子, 朝天往地下一倒, 并且指着王善保家的说: 你说你是大太太打发来的? 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 这句话说得刚强硬朗, 令人无法反驳, 晴雯的反抗精神跃然纸上。
晴雯对人真诚, 在第五十二回中”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中可以看出晴雯对人很真诚。她自己病得那么重,却不顾自身的安危, 狠命撑着为宝玉补了一晚上的孔雀裘。这件事既让宝玉很感动, 也让读者很感动。
晴雯是个聪明伶俐、思维敏捷的人, 王夫人一骂她, 她就知道别人在王夫人那儿给她使坏了。她马上说, 其实我从不进宝玉的屋, 服侍宝玉是袭人、麝月等人的事, 我是老太太的人, 老太太嫌屋子空让我去看屋子的, 让王夫人信以为真。
晴雯是个疾恶如仇、眼里不容沙子的人。在第五十二回” 俏平儿情掩须虾镯”中, 小丫头坠儿偷了镯子,晴雯知道后很生气, 一刻也不等, 马上找借口给撵了出去。但她对坠儿乱用刑法又打又骂, 稍嫌残酷, 是她的缺点, 而且脾气急躁, 处理事情草率, 也不足取。
“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 ?晴雯的冤死让每一位读者为之泪下, 临死时她对去探望她的宝玉说: “ 有什么可说的! 不过挨一刻是一刻, 挨一日是一日。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光景, 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 我死也不甘心的, 我虽然生得比别人好些, 但并没有私情勾引你, 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 今日既担了虚名, 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 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 如今有冤无处诉。”?晴雯到死也不明白为什么, 但读者却看明白了, 晴雯并没有向上爬的野心, 她不像袭人一心想向上爬, 成为宝玉的屋里人。因此, 袭人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谦恭和顺、谨慎忍让, 博得了个贤人的好名声。而晴雯刚好与袭人相反, 她没想过往上爬, 不去向统治者献媚, 而且蔑视统治者及其走狗,
因此统治者对她也是恨之入骨。王夫人在晴雯生病、四五日水米不进的情况下, 让人架着把晴雯撵了出去, 只给晴雯留下贴身衣服, 其余一概不让带, 对她极端残酷。
晴雯是个悲剧性人物, 她对社会的反抗也像中国历史上的学生运动、农民起义一样, 由于本身存在着缺陷性, 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并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正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所说: “ 这正如煤的形成, 当初的材料那么大, 最后也只剩下那么一点点。”尽管在别人心中, 她顶多得到一声叹息, 然而在宝玉心中, 晴雯是永远被怀念的圣洁的芙蓉花神。晴雯的冤死, 曾让多少读者潸然泪下; 晴雯的勇敢叛逆, 是巾帼不让须眉; 晴雯的心直口快、伶牙俐齿, 反而让人觉得可爱; 晴雯对人真诚付出, 让人感动; 晴雯的正直、疾恶如仇、蔑视权贵让人敬佩。正如宝玉在芙蓉诔中写的一样: “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 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 其为神则昆日不足喻其精, 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她的美貌、她的高贵圣洁、她的真诚、她的勇敢将会让每一个读者铭记于心, 并时刻提醒这个世界的人要少一些虚伪, 多一些真诚, 使晴雯的悲剧能够不再发生, 使这个世界变得美好而真实。
注释:
?-?出自 《红楼梦》曹雪芹著,高鹗续,2008年7月北京第3版
参考文献:
【1】 周丽. 风流灵巧招人怨——《红楼梦》人物之晴雯论[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21)
【2】 陈杰. 墨点无多泪点多——论晴雯的性格与悲剧[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3】周越男. 《红楼梦》人物赏析——晴雯[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4】谌琴. 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晴雯性格之我见[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4,(03)
【5】周五纯. 晴雯形象探微[J]. 红楼梦学刊, 2006,(04)
作文七:《红楼梦人物赏析》600字
红楼梦人物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正面我就从一个《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不当之处,还请大家给我指出、改正。
一 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作文八:《红楼梦人物赏析》3200字
红楼梦赏析
曹雪芹《红楼梦》的成功,一定意义上说人物刻画上的成功,红楼梦的人物 众多,但每个人都有鲜活的影子,特别是十二金钗尤为饱满,如一面面镜子,折 射各自的命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现状,也折射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 之一, 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 对 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 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 受封建势力压迫, 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 因此, 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 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管理界的论者为王熙凤封了一个 “维持会会长” 的头衔, 认为王熙凤的权威 管理是维持性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事实上,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 供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 塑造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权威:一是贪婪集权型, 主要 以王熙凤为代表;二是创新分权型,主要以贾探春、薛宝钗为代表。对于薛宝钗 的管理方式,它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薛宝钗和王熙凤一样, 深知管人是要讨人嫌的。 但她的处理风格却和王熙凤 完全不同,她在就职演说中说道:“我本也不该管这事。就你们也知道,我姨娘 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 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我们太太又多病,家务也忙。我原是个闲人,就是 街坊邻居, 也要帮个忙儿, 何况是姨娘托我?讲不起众人嫌我。 倘或我只顾沽名 钓誉的,那时酒醉赌输,再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
薛宝钗把自己参与管理说成是身不由己、 万般无奈的事情, 这样不仅在相当 程度上淡化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被管理者 的同情。即使是强化治安管理,薛宝钗也不是金刚怒目式的,而是循循善诱,尽 可能启发人们的羞耻之心。 事实证明, 薛宝钗的这套柔性管理确实具有很强的感 化作用,人们对此都口服心服。
还应该强调的是, 与王熙凤相比, 甚至与贾探春相比, 薛宝钗实际上并没有 什么管理实权。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 《红楼梦》 中真正的管理权威就是薛宝钗。 杜拉克就说过:“不论一个人的职位有多高,如果只是一味地看重权力,那么, 他就只能列入从属的地位; 反之, 不论一个人职位多么低下, 如果他能从整体思 考并负起成果的责任, 他就可以列入高级管理层。 ”按照杜拉克的这一标准, 薛 宝钗显然是可以进入“高级管理层”的。
《红楼梦》 中的薛宝钗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 要不然不会才进贾府不长时 间,便使的“阖家上下,无不称赞”。风头盖过林黛玉。那薛宝钗有什么方法, 让自己在人际关系盘根错节的贾府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没有特别的原因, 她的绝招就是“对待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或者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薛宝钗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 则留心观察。 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 矛盾交错的环境里, 也生活得 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 做人。宝钗“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 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 而是充闻耳不闻, 装作看不见, 只为心里明 白也就罢了。 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
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 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买上。 贾母给她做生日, 要她点戏, 她 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 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 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 一方面表明她尊重贾母,另一方面表明她对 贾母的感谢。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不会得意忘形,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顾虑到 各个方面,这样识大局,顾大体的人物,没有人会不喜欢的,尤其是时时刻刻在 寻找接班人的人来说。薛宝钗对史湘云是体贴关心。看看湘云,没有经济来源, 没有依靠, 薛宝钗总是设身处地为她们着想, 所以赢得了她们的心。 尤其是史湘 云,纵在绮罗丛中长大,但无父无母的孩子,上有叔婶,受尽刁难,处境可想而 知。正因生性豪放,别人只是看到她调皮乐观的一面,对她家中的遭遇,往往忽 略。宝姐姐正是以她的细心、她的体贴赢得了湘云的心。
在《红楼梦》五十六回中,曹雪芹以一个章回的篇幅,完整地描绘了发生在 大观园里的经济改革故事, 并塑造了与王熙凤完全不同的管理权威贾探春、 薛宝 钗。 为了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 贾探春凭借自己对当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市场经 济的敏感, 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举措: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 把大 观园分包给园中的老妈妈们。对于贾探春的经济改革,薛宝钗予以充分的支持。 然而, 在指导思想上, 两人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为此, 薛宝钗尖锐地批评她说:“你才办了两天的事,就利欲熏心。”薛宝钗指出:“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 入世俗去了。”实事求是地说,薛宝钗的这一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薛宝钗的改 革理念中,已自觉地包含了对于单纯商业利益的理性超越。与贾探春不同的是, 薛宝钗却考虑到承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她清醒地意识到, 能够直接承包并得 到好处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心里仍是不服的。如果不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 那么承包就可能因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而遭遇种种意想不到的挫折。 因此, 薛 宝钗建议, 承包者年终时拿出若干吊钱来分给也在园中辛苦的老妈妈们, 让她们 也能分享改革的成果。她对承包者说:“还有一句至小的话,越发说破了。你们 只顾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 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支花儿,你们有冤案还没处投呢。他们也沾带些 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的,他们就替你们照顾了。”薛宝钗这一小惠主张,不仅 兼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同时也为承包者的经营提供了新的保证, 的确是一个符 合“惠而不费”原则的双赢高招。
相比之下, 薛宝钗的交际手腕比王熙凤还要高明。 这位温文儒雅, 落落大方 的女子, 一直是贾家长辈的座上之宾, 一直是贾家长辈里理想儿媳妇首选。 这样 的女人聪明, 她没有王熙凤的张扬世故圆滑, 爱出风头抢功劳的娇作表演, 也没 有王熙凤表面上的人心所向。 但是到了最后所有的好处是属于薛宝钗而不是王熙 凤的。 尽管”偷梁换柱“的计策是王熙凤出的, 但王熙凤所承担的骂名与罪过远 远大于薛宝钗,而薛宝钗却在转瞬间成了最委屈之人。
论谋略与算计薛宝钗绝对在王熙凤之上, 只是她一直忍而不发。 就连贾宝玉 偶尔都会当着黛玉的面暗讽黛玉不会做人, 宝钗姐姐会做事。 就光从薛宝钗在贾
家的地位与威望来看, 王熙凤也是看在眼里, 明在心里。 所以她对薛宝钗也格外 的客气与厚待。 薛宝钗与王熙凤不同, 她平时跟谁都是好人缘, 跟谁都不斤斤计 较, 对谁都很平和, 这种口碑与王熙凤在众人眼里的恶霸形象, 更受人推存与尊 敬。 而不是王熙凤那种动不动就扣发工资, 动不动就被开除, 动不动就被打入十 八成地狱, 动不动就以权贵与权势来恐吓别人的“泼妇”风格。 看看王熙凤被席 子卷走尸体的悲惨结局, 我们不难在一些倒闭企业中, 找到曾经叱诧风云的老板, 变成流浪汉没人收留与安抚的落魄灵魂。
古人云”得人心者方可赢取天下, 失人心者最终失信于天下”企业管理不是 “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的霸权与君主专制, 而是一种上下协调平衡关系。 一个 企业的管理者, 不仅仅要融汇贯通管理心理学的理论, 更要有一种换位思考的精 神与度量。 假如个个都成了王熙凤“对内的掠夺, 对外的大方”, 这个公司迟早 倒闭。对于团队管理者来说,应该多学习薛宝钗的低调与处事不惊的风度。
作文九:《红楼梦人物赏析》3500字
摘要:《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以宝、黛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人了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真正赢得 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的凄凉孤苦。《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寄生腐朽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2]。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封建社会,衰败
前言:《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 乾隆帝中期。《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正文: 红楼梦这部文学瑰宝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其文学价值,哲理宗教,园林建筑,戏曲游艺。。。。。。无不赢得古今人美誉。红楼梦最吸引我的便是其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正是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一生来表达揭示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1]。
《红楼梦》塑造的人物有一个最大特点,那就是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评价总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际做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这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病弱的林黛玉,貌若西子,多疑刻薄,清高孤傲,任情任性,弄得众人相背;康健的薛宝钗,冠艳群芳,知情达理,宽容随和,稳重和平,深得上下欢迎。林黛玉多情无邪,率真单纯,薛宝钗理智藏奸,胸有城府。这两个形象一经出世,便交替沉浮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和社会形态的变幻中。作为个人来说,在失意时能深刻地理解林黛玉,而得意时又由衷地爱慕薛宝钗,一个社会,在专制压抑的时候,林黛玉备受推崇,而国泰民安的状态下,薛宝钗被大加褒扬。在文学的评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借用王蒙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
一 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其实,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3]。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
二? 林黛玉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宠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由于生活在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贾府内。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4]。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三? 薛宝钗
对薛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但是作者越是渲染和赞美她的才貌,就越能让人更好地批判她封建品德。但同时,作者并不是把她写成一个小丑,而是通过对宝钗的批判来达到谪指封建制度的目的,贬中有褒,褒中含贬,但基本持否定态度,我想,这就是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
四? 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王熙凤。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作者的浓笔艳抹,把王熙凤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曹雪芹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王熙凤。王熙凤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结论:《红楼梦》还通过大事件、大场面,把人物安置在生活冲突的漩涡里,用人物自己的言行,鲜明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抄检大观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封建统治势力向它的反抗者进行的一次集中的大镇压,通过这个尖锐的矛盾冲突,在更广阔更深刻的意义上,成功地刻画了许多人物。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的王夫人,指使和筹划了这一次大抄检。凤姐装作很冷漠的旁观态度,玩弄两面三刀的伎俩。随着抄检,我们看到了园子里众多人物的不同表现:甘心投靠封建统治阶级的袭人懂得这次抄检于她有利,毫不介意地接受了检查;晴雯则相反,坚决抗拒;紫鹃冷静平和,但显然带着很大的反感;惜春胆小怕事,只能洁身自好,唯恐连累自己;司棋敢做敢为,坚强自信等等。在这其间无不流露出人物的思想面貌和个性特点。《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统一,达到了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1]。
参考文献:
[1] 冯育栋.? 红楼探秘 .北岳文艺??? 1989
[2] 段启明.? 红楼梦艺术论. 江西人民?? 1981
[3] 黄立新.? 红楼梦十论.? 复旦大学? 1982
[4] 姜林森.? 红楼梦人物辞典.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
作文十:《红楼梦人物赏析》5400字
经”“纬”交错的人生
——浅谈《红楼梦》中平儿的人物形象
摘要:《红楼梦》作为传世经典,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而又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平儿作为其中性格最为独特的形象之一,自然受到了后代许许多多读者的青睐。立足文本,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为平儿的一生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这是一张由仁善为“经”,智慧为“纬”,相互交错纵横的网,然而最后还是没能逃脱悲剧的结局。
关键词:平儿 仁善 智慧 悲剧
《红楼梦》的丫鬟群里,平儿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她品貌具佳,却又生活在狠辣的王熙凤和淫荡的贾琏之间;她出生低贱,却又能成为贾府中最为体面,深受尊敬的丫头;她珍惜生命,却又能够不忘行善。细细品读下,我们才能体会到她身上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才能真正理解了清代评论家涂赢在《红楼梦论赞》中:“求全人乎《红楼梦》其唯平儿乎!平儿者,有色有才,而又有德者。”的这番赞赏。曹雪芹用精炼娴熟的人物塑造手法,以仁善为“经”,智慧为“纬,巧妙将其结合,描绘出一个丰满圆润,几近完人的传统女性形象。
一、仁善为“经”的道德形象塑造
中国封建社会以孔孟的儒家学说为核心,以仁善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随着统治集权的加强,封建礼教的衰落,传统文化中的仁善正在被封建社会扭曲的心态所侵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塑造平儿这一人物形象,正是想要表达他对人性层面上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当封建社会的道德观被扭曲,当仁善只是作为经典留在书本中,平儿的仁善便如一缕微风,轻轻从暗潮汹涌的贾府拂过,给读者带去丝丝清凉之感。
平儿的仁善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平儿在处事方面公正平和,不偏不倚。《红楼梦》第六十一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中,莲花儿因在柳家母女那受了气,回去途中恰巧碰见林之孝家的在调查丢失玫瑰露,便诬告柳家母女偷了东西,然后便带着林之孝家的来搜查柳家母女,在厨房找到了玫瑰露和茯苓霜,林之孝家的便压着二人来找平儿回琏二奶奶,琏二奶奶方才睡下,便回到:“将他娘打四十板子,撵出去,永不许进二门。把五儿打四十板子,立刻交给庄子上,或卖或配人。”平儿听后并没有直接执行,而是等到第二天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是彩云偷去给环哥了,不过考虑到探春的脸面,并没有直接将事情公
之于众,而是宝玉将其应了下来。这件事的处理上,平儿并没有因为和自己无关而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而是访明了真相,还了柳家母女的清白,又保全了彩云、玉钏等人。反观书中的两大冤案,一个是恩将仇报的贾雨村,身为朝廷官员,饱读诗书,满口仁义道德,却断送了自己恩人与女儿相认的最后希望;一个是草菅人命的都察御史,唯利是图,收取两方贿赂,草草判决,断送无辜人的性命。两相比较,平儿一个地位低下的丫鬟,面对无辜的生命,却能细心查访,巧妙解决,足以看出平儿公正平和的仁善之美。
对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平儿也并没有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与他们帮助和关爱。小说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所有人都将刘姥姥看作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村老妇,连平日里的一向为人所尊重的鸳鸯也和王熙凤一起捉弄刘姥姥,趣似的打笑,欢声笑语中蕴藏的却是世态的不堪与贫苦大众的艰辛和无奈,整个贾府之中,唯有平儿仁爱善良,对待像刘姥姥这样的人也能处处留心,每次刘姥姥离开时,平儿都会送给她一些东西。
对于那些名分高于自己却又生活艰难的人,她也时时留意,在他们需要时施以援手。在贾府,邢岫烟可以算的上比较悲情的主子之一,作为邢夫人的侄女,因家道中落,寄居于贾府之中,名分上虽然较高,但生活上确实过得很艰难,每月二两的月钱还要拿出一两给自己的父母,时常还受到丫鬟婆子们的闲言碎语,在小说第五十七回中,拿自己的棉衣去当了几吊钱来用,谁知竟然当到了薛家开的当铺中,宝钗事后和她开玩笑说:“人没过来,衣裳先过来了。”对于这样尴尬困难的窘境,平儿却能细心地察觉出,将凤姐的一件羽纱衣服送与了她。另一个比较悲情的主子要算的上尤二姐了,因为尤二姐与贾琏在外有私情,王熙凤极度恼火,设计将尤二姐骗进贾府,然后暗中操作,使贾母讨厌她,众人看不起她,还让秋侗对她每日进行侮辱欺凌,丫鬟婆子们也经常背后说她坏话,唯有平儿经常悄悄地和她交流,对其窘迫的生活也经常施与援手,尤二姐吞金自杀后,无人敢问津,是平儿偷偷地拿了二百两银子给了贾琏,让他为尤二姐治办了棺椁丧礼。
贾府表面上看一团和气,但实际上则是暗潮涌动,处处充满着奸诈与肮脏,探春的一句话说的很直接,也很刺骨,“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鸡眼,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王熙凤也说到:“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管家奶奶,哪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在这样一个世情冷漠的大家族中,唯有平儿保留着心底的真、善、美,她就像黑暗中带给你光亮的天使,让你在心生悲凉之余,还能从中感受到一丝丝人性的光辉。也许正是因为平儿时时行善,所以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帮助她,帮助她将贾巧姐运出贾府,交给了刘姥姥照顾,也正是因为平儿的帮助,贾巧姐才不至于沦落为被王仁、贾环等人卖掉的命运。
二、智慧为“纬”的女性形象塑造
以仁善为“经”的道德形象塑造给我们一个具有人性光辉的平儿形象,但是作为一个丫鬟,在这样一个封建礼教崩塌、人情冷漠的贾府中,如果没有智慧,没有能力,那平儿的结局也许就会像王熙凤的其他三个陪嫁丫头一样,悲情落幕。作者曹雪芹在塑造平儿这一人物时,不仅给了其仁善的心,还给了其过人的才智,以仁善为“经”,智慧为“纬”,交错纵横地描绘了其一生。对于平儿的才智和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精明练达,运筹有度
在贾府,面对复杂的人物关系,平儿都能够处理的游刃有余,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周旋在泼辣狠毒爱吃醋的王熙凤和淫荡下流的贾琏之间。在第二十一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中:平儿指着鼻子,摇着头儿,笑道:“这件事,你怎么谢我呢?”喜得贾琏眉开眼笑,跑来搂着,“心肝肠儿肉儿”乱叫。平儿手里拿着头发,笑道:“这是一辈子的把柄儿。好就好,不好咱们就抖出来。”贾琏笑着央求道:“你好生收着罢,千万别让她道。”口里说着,觑他不提防,一把便抢过来,笑道:“你拿着终是祸胎,不如我烧了,就完了事了。”一面说,一面藏在掖子内。平儿咬牙道:“没良心的!过了河儿就拆桥,明儿还想我替你撒谎呢!”贾琏见他娇俏动情,便搂着求欢,平儿夺手跑了出来,急得贾琏弯腰恨道:“死促狭小娼妇儿!一定浪上人的火来他又跑了!”平儿在窗外笑道:“我浪你的,谁叫你动火?难道图你受用,叫他知道,又不待见我。”贾琏道:“你不用怕他!等我性子上来,把这醋罐子打个稀烂,他才识得我呢!”正说着,凤姐走进院来,因见平儿在窗外,便问道:“要说话,怎么不在屋里说?又跑出来隔着窗户闹,这是什么意思?”贾琏在内接口道:“你可问他么。倒像屋里有老虎吃他呢!”平儿道:“屋里一个人没有,我在他跟前作什么?”凤姐笑道:“没人才便宜呢!”平儿听说,便道:“这话是说我么?”凤姐便笑道:“不说你说谁?”平儿道:“别叫我说出好话来了!”说着,也不打帘子,赌气往那边去了。凤姐自己掀帘进来,说道:“平儿丫头疯魔了!这蹄子认真要降伏起我来了!--仔细你的皮!”贾琏听了,倒在炕上,拍手笑道:“我竟不知平儿这么利害,从此倒服了他了。”这一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平儿是最懂他们两个的,还握着他们互相的把柄,平儿也明白,要处理好和这两个人的关系,必须和贾琏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不能太远。“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能周全妥帖”,其精明练达,运筹有度由此可见。
第二、处事公道,周全细致
在处理公事上,平儿更是公平公道,讲求方法,在玫瑰露和茯苓霜盗窃案中,平儿没有听信一面之词,枉顾了五儿和她母亲的性命,而是调查取证,采取安抚
战略,诱使彩云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得知真相后,为了照顾探春的颜面,平儿没有将全部实情告诉王熙凤,而是掐头去尾地将此事瞒了过去,这样一来,既给了王熙凤一个交代,又查清了问题,还了五儿母女一个公道,还维护了探春的颜面。
在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中:麝月悄悄问道:“你怎么就得了的?”平儿道:“那日彼时洗手时不见了,二奶奶就不许吵嚷,出了园子,即刻就传给园里各处的妈妈们,小心访查。我们只疑惑邢姑娘的丫头,本来又穷,只怕小孩子家没见过,拿起来是有的,再不料定是你们这里的。幸而二奶奶没有在屋里,你们这里的宋妈去了,拿着这支镯子,说是小丫头坠儿偷起来的,被他看见,来回二奶奶的。我赶忙接了镯子,想了一想。宝玉是偏在你们身上留心用意,争胜要强的。那一年有个良儿偷玉,刚冷了这二年,闲时还常有人提起来趁愿;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而且更偷到街坊家去了。偏是他这么着,偏是他的人打嘴。所以我倒忙叮咛宋妈,千万别告诉宝玉,只当没有这事,总别和一个人提起。第二件,老太太、太太听了生气。三则袭人和你们也不好看。所以我回二奶奶,只说:‘我往大奶奶那里去来着。谁知镯子褪了口,丢在草根底下,雪深了,没看见。今儿雪化尽了,黄澄澄的映着日头,还在那里呢,我就捡了起来。这一章回中,平儿自己镯子丢失,她并没有着急忙慌的声张寻找,而是私下里探访,得知是坠儿偷了时,也没有理论,而是说自己在草坪中找到了,这样一来,既考虑了宝玉的感受,又维护了袭人等人的面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坠儿。
第三、察言观色,见机行事
平儿作为王熙凤的贴身丫鬟,被称为王熙凤的一把总钥匙,这和平儿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王熙凤初会秦钟时,并没有准备礼物,平儿素知王熙凤与秦家关系甚密,便自作主张,拿了一匹尺头,两个小金锞送给了秦钟。凤姐陪贾母玩牌时,为了让老祖宗开心,每次都故意输给老祖宗,每次快没钱的时候,平儿就会又送一吊过来。
在第五十五回“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三姑娘探春接手贾府的家务事,准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时,无奈丫鬟婆子们欺负刁难她,探春为了立威,故意拿平儿说事,平儿见探春有怒色,便不敢以往日喜乐之时相待,只一边垂手默侍。见秋纹过来领宝玉房中的月钱,平儿也急忙拦住她说道:“这什么大事。你快回去告诉袭人,说我的话,凭有什么事今儿都别回。若回一件,管驳一件,回一百件,管驳一百件。”秋纹忙问为什么,平儿忙告知她原委,并解释道: “正要找几件利害事与有体面的人开例作法子,镇压与众人作榜样呢。何苦你们先来碰在这钉子上。你这一去说了,他们若拿你们也作一二件榜样,又碍着老太太,太太,若不拿着你们作一二件,人家又说偏一个向一个,仗着老太太,太太威势的就怕,也不敢动,只拿着软的作鼻子头。你听听罢,二奶奶的事,他还要驳两件,才压的众人口声呢。”
《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独特的,黛玉的灵动,探春的机敏,晴雯的勇决,袭人的贤淑,平儿凭借其过人的才智,两次被作者赋予“俏”的形象,传神地展现了平儿智慧,反映了平儿鲜活灵动的一生,使读者在同情其遭遇时又能有惊叹赞服之感。
三、经纬交错的善生态度
平儿,也许正像作者赋予她的名字那样,平静如水,波澜不兴。面对世态炎凉、残酷艰难的环境,多少主子和下人被命运的巨轮所碾压,但平儿这样一个身世可怜,无依无靠的丫鬟却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生存了下来,还得到了贾府的一致认可,她靠的是什么?她靠的是清醒的头脑、善良的本质和过人的智慧,是面对现实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太愚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说道:“过于软弱无能,不配做王熙凤的心腹助手,精明强干了,一天也容她不下。若平儿是紫鹃那样温柔敦厚的好人,在那样一个精明狠毒的主子脚下,简直不能活下去。”
在贾府,平儿始终能够认清自己,明确自己的身份,对于繁琐而又森严的封建礼教选择了接受,她在贾府的最终目的是要生存下来,面对屈辱,她能够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在恰当的范围内展开巧妙的回击,不管环境多么艰难,她都能够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帮助弱者。
四、结语
绝美的容颜加上过人的才智成就了平儿在贾府中的地位,仁爱善良的品质让她获得大多数人的尊敬和喜欢。虽然现在看来,平儿身上具有很强的奴性,也有很多人因此对其进行大加批判,然而时代在变化,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代,在封建高压统治下,像平儿这样作为丫鬟下人供统治阶级享受的人太多太多,时代赋予其奴性,又怎能以现在的标准去审视过去的人呢,平儿只是一个受苦难的群体,她根本没有地位、没有权势,只有一颗仁爱善良的心,只能以其聪明才智艰难地生活在那个时代,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弱者。
时代在变,不变的却是那永恒而又不朽的优秀品质,平儿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但这一文学形象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仁爱善良的品质也将永远地为人们所传颂。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刘玉兴.浅论《红楼梦》中平儿的形象[J].福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总第57期,2006
[4]墨亚.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红楼梦》中平儿形象的审美理想和文化内涵解析[J].河北: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22卷第4期,2006
[5]任建敏、吴宝平.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善良女性—试论《红楼梦》中平儿的形象[J].河北: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