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严实人和事,合一知与行新》2600字
严实人和事,合一知与行
同志们:
今年 4月以来全国都在进行“三严三实”(“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 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专题教育。“三严三实”与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 设的理论实践一脉相承,言简意赅,内涵深广,是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集团韩 董也于六月中旬作了《认真践行“三严三实” 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水务集 团实现“三个转变》报告,本人从中深受教育,体会良多。下面本人就将“三严三实” 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交流,并与同志们一起共勉。
一、严以修身是基础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古训。 其中修身是基点和基准, 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 础。 习**把“严以修身”作为“三严三实”之首、 作风建设之基提出来, 既是对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 也是在当前我们新的时期的一种新的解读。 加强党性修养、 坚定理 想信念、 提升道德境界、 追求高尚情操从来都是中共党员的要求, 在社会上充满着各式各样 诱惑的今天,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身正风清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严以用权是核心。
严格按照规则、 按照制度行使权力, 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 不以权谋私, 做到依法用权、 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对待权力和责任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特别是我们 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 更要把好履行职责过程中的廉洁。 也许有人说, 我只是一个小员工没 有什么权力, 谈不上严以用权。 其实只要是在职在岗, 就有相对应的职权和岗权, 权力虽小, 也应用好, 用不好也可能会出大娄子, 前不久集团吴建飞书记的专题党课中就讲到过这样的 案例,我想大家应还记得。所以我们工作中应尽职爱岗,敬业修身,严以用权。
三、严以律己是根本 。
我们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待人可宽,律己应严。我认为党员干 部与普通群众最大的区别就应在于是否严以律己, 我们的一举一动, 大家都有目共睹, 对人 马列主义, 对己自由主义, 何以服众?工作中哪来的号召力?多少落马的官员和企业领导人 都是坏在律己不严上,台上孔繁森, 台下王宝森, 群众不仅听你说了什么, 更注重看你做了 什么! 不只听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更会关注你要求自己做了什么?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 人” 即如是。 面对纷繁世界的诱惑要能够稳得住心神, 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利益纠缠应能够守 得住操守。 在座的同志们都是党员或者管理人员, 平日里,工作中,同事们都会以你们为模
为范,希望我们大家都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四、谋事要实是前提。
要从实际出发, 来谋划事业和工作, 使思路、 策略、 举措符合实际情况、 符合客观规律、 符合科学精神, 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在现代化企业里, 职工最看不起的就是不做实事 的干部。脱离企业发展实际、不顾工作实效最终的结果是损了钱财、伤了人心、坏了风气。 我们集团的企业精神就强调“求实”, 业务是实实在在的, 在业务上虚头巴脑是无法取得真 正实效的; 一个长期缺乏实效的企业,是无法确保团队稳定的;没有稳定的团队, 企业是无 法真正进步的。 具体到水厂的各项工作, 也是如此。 比如, 我们梅林水厂要保证供水的优质, 就须要生产技术部、设备部诚心实意地通力合作,各个班组(运行、机修、电修、仪表、化 验等) 实实在在地密切配合,唯其如此, 才可保证从源水到出厂水间全环节受控, 才可最终 保证出厂水的优质, 如果哪一个环节、 哪一个班组甚至哪一个人不敬业求实, 都可能给我们 厂的优质供水带来风险, 甚至酿成水质事故。 这只是举一个例子, 其实我们厂的每一项事务 莫不如此。因此谋事要实是前提。
五,创业要实是关键 。
我们集团是有五十多年历史的民生企业, 干得是关乎过千万人口生命健康的营生, 基业 已打下, 规模早成型, 我们集团还需不需要再创业?韩董事长在 《认真践行 “三严三实” 贯 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水务集团实现“三个转变》报告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水 务集团经历了中外合资、拓展异地投资、特区内外一体化、战略转型升级等重要阶段,为 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和提升城市功能定位作出了重要贡献。集团中标的池州 PPP 项目也擦亮 了“深圳标准”和“深圳质量”的名片。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 委党委高度重视和关心水务事业的发展。对于集团来说,这既是新的机遇,也是严峻的考 验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团将按照新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保障、改革、发 展”的中心任务,积极稳妥推进企业由传统水务向复合型水务转变;由城市供水排水水务 向“大水务”转变;由有限责任公司向“公众”公司转变。
可见我们集团不仅要创业而且是要实实在在地大创业,韩董进一步指出:“三严三实” 是扎实推进水务集团实现“三个转变”的重要保障。我们要以专题教育为契机,认真落实 “三严三实”要求,建设一支既严于律己又踏实苦干,既忠诚干净又担当干事的党员干部 队伍,更好地凝聚广大党员和员工、汇集发展合力,为集团实现“三个转变”提供坚强政 治保证。
梅林水厂是集团旗下最大的供水厂, 也是集团旗下第一个深处理水厂, 在集团实现宏大
的“三个转变” 的过程中, 岂会自甘人后?具体到员工个人,创业要实还是关系到前程饭碗 的事情, 我们可能暂时还不具备大创新的能力, 但我们宜有渴望创新的意识! 只要有这种主 动的意识, 相信我们工作中会不断有小创新的动作的, 积小成大, 创新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创新是集团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想见, 由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庞大团队进 行创业,集团的“三个转变”将会实现得更稳妥、更高效!
六、做人要实是保证 。
我们中有一句话就是“做事先做人”。 中华文化的传统, 从来都重视“做人”, 说话有 底线,讲真话;做事有底线,讲原则;做人有底线,讲良心。集团企业精神里的包容就是讲 做人的, 对群众真情实感, 对同事真心实意,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对非原则性分歧多包容, 对同仁的困难多帮助。人是团队中的人, 只有实实在在对人, 才能高高兴兴相处, 进而才好 踏踏实实做事,团队和团队中的个体才会相互成全和相互成就。
综上所述, 总的来看,“三严”是内在要求, 讲的是主观世界的改造, “三实”是行为 取向,讲的是客观世界的改造,“三严”和“三实”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强调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愿和同志们共勉!
作文二:《[优秀作文]知与行》900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所周“知”,人生长路终其目标,于此路“行”必而求索。
在追逐人生理想的大道上,人人都有想到达的目标彼岸,但是有的人只是匆匆知晓,却没有去为它实行。远观古人,在战火连连的战国时期,军事斗争尤为激烈,运筹帷幄的战略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韬略者赵括,满腹经纶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这样的纸上谈兵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借口是不为,代价却是国败身死,如此知而不实行只想却不为可谓智矣?
知与行,是知而实行的。知是前提,行是关键。只知不行必无果。近看现代,在如今物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竞争激烈而人的自律自觉也很难控制。就个人说,作为学生的我时常不能自控,做到知且行。每每考前,无疑都要临时抱抱佛脚,考前的温书假自是最后突击的关键,我必会为之规划完美。细到几时几分何为。这是自知之明,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每到实施之时,总有意外,要么睡迟,要么忙事,或是忍不住诱惑,看看电视玩玩其他,总为时间找借口,还早还早,待会再复习;就这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待到时光消逝,一切晚矣。想想,这不也是众多人的通病吗?不想做,却老为自身行为找借口,知其利害却不行动实干,如何收获硕果呢?
故行之关键尤为重要,知只是基础。一个被咬的苹果,却是乔布斯的传奇。2011年,乔布斯第三次称病告假,众人皆以为他不会再出席,这病是一个“借口”吗?答案否定,因为乔布斯没有令人失望,他带着创意造就的新产品,再次登上发布会,带病出席演讲,赢得众人鼓掌称好。正是乔布斯对灵感的知晓而不错过创新的实践,为着人类的生活便利而创新苹果去行动找方法才一次又一次地造就了乔布斯的传奇,使苹果名响全球。知且行使乔布斯获得成功更造福了人类,而行之切见证了“知”,可见“行”如此重要。
知与行,是一对双生子。既要知,更需行。知奠定行的基石,行见证知的硕果。知而不行,一味借口,只有空得理想的泡沫而无以至彼岸的殿堂;知而且行,为之求法思索,只要想做敢为,天堂为你架起彩虹桥,必当步上青天。
作文三:《法治的知与行》5500字
法治的知与行
仲之春
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定为执政党的治国方略。但此后在主流的宣传中,“法治”(rule of law)总是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化,突出的往往是“依法治国”,甚至又回到了从前的“法制”(rule by law)。“譬如,在一些地方,笼统地宣传‘依法治国’的方略多,把它联系到‘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价值目标的少;讲依法治国,又往往限于依法治省、治市、治县、治乡;而其所‘治’的对象则仅限于本地区所管的具体事务。这样,就把依法治国的‘国’这一客体,按等级层次层层分管。‘依法治国’演化为只是本地区的政府依法办事,这固然也很重要,但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相比远远不够。有的地方甚至推演为某部门的规章、某社区的村规民约,这就更有悖‘法治国家’的精神与理念了。”而在实践层面,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步伐也显得十分缓慢,甚至有时还会出现退步的现象,法治社会对于我们仍然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用法治(rule of law)取代法制(rule by law),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法制是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对社会进行治理,而法治不但包括依法治国,还包括用法来治理政府,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只有法制,法律不过是统治者便于对臣民进行统治的工具,不管法律制定得多完备、周密,也无法成为保障公民权利的工具。而法治即“法的统治”,法律尤其是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是至高无上的,国家的治理要依法进行,政府本身也要接受法律的治理。这种理念即体现为“宪政”。“在我们中国号称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法制并不稀罕,早在二十年前还被大吹大捧的秦始皇就是法制的老祖宗。??但是在‘法制’的传统中,至少有一个人,也就是国家权力中心的帝王是不归法律管的,他超乎法律之上,以法律宰制天下,这就是‘法制’的实质意义。其实法治与法制只有一点差别,然而是原则的差别,那就是法治国家不允许有任何一个人处于法律之上或者处于法律之外。”①笔者认为,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法治有清楚的认识。
首先是宪法和法律的制定要符合程序正义的原则。“宪法要有权威才能得到尊重,而宪法权威来自被治者的同意。因此所有成功的好宪法都规定了最严格的被治者的批准程序,一般需要通过公民投票,经三分之二以上公民通过,宪法才有合法地位和权威。宪法要有权威还必须有严格的修改程序。10年可换一次的宪法,不经充分自由辩论就可轻易修改的宪法是不可能有权威的。”“宪法权威存在的第二个条件是在宪法的制订和通过时,必须要有执政者的反对派参加。宪法这个做为国家最根本的法律,不能只代表执政者的意见,还必须通过非执政者代表,特别是反对者以及少数派的同意,宪法才能具有合法性以及能被施行的条件。”②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显然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并不符合程序正义的原则。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是在执政党的主导下,通过全国人大这一执政党领导的立法机构把执政党的意志用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宪法的制定和通过都没有政治反对派的参与,也没有经过全民公决的程序,显然这样的宪法首先就缺乏合法性,而不具有合法性的宪法又怎么会具有权威性,怎么使人民会发自内心地去遵守它呢?1982年我国新宪法产生后,每五年就要修改一次。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了我们执政党的与时俱进,及时地根据实践的发展对宪法进行修订,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执政党当初制定宪法时缺乏长远的考虑和设计,缺乏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普世价值更多的理解和接受,而更多是着眼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宪法是很严肃的,需要保持它应有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而我国动辄就对宪法进行修改,宪法又怎么会有它的权威性可言呢?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立法机构的职能,而在民主宪政制度下,立法机构又必须是由民众通过直接的选举产生,代表民意行使权力的。但我国目前全国人大代表并不是由民众通过直接的选举产生,代表的产生首先就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就不符合程序正义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它制定和修改出来的法律又怎么会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怎么会具有真正的权威性呢?实质正义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但它首先必须建立在程序正义的基础上。没有程序正义,实质正义就不具有正当性和权威性;而且没有程序正义,也很难产生出实质正义。
其次是宪法和法律的内容要符合公认的正义原则。法律有良法和恶法之分,内容符合公认的正义原则的法律即为良法,内容不符合公认的正义原则的法律即为恶法。圣奥古斯丁认
为:“不公正的法律根本不是法律。”有了宪法和法律,不一定就会有宪政和法治,要实现宪政和法治,宪法和法律就必须符合公认的正义原则,即必须是良法。我国现有的宪法和法律中,处处有着与宪政和法治原则相违背的内容。“该宪法(指我国宪法——引者注)并未明确规范政府的权力范畴。国家可以依其需要,例如以国家安全的理由限制人民的言论、通讯自由以及人身自由。国家也可以依其需要侵犯人民的私有财产。人民的集会,言论自由是由政府给予,因此也可被政府拿回。”③譬如,宪法里规定了执政党的领导地位,规定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国家意识形态地位,这些都是与宪政和法治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法律也同样如此。都说我们没有依法治国,宪法和法律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和实施。这种说法固然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们同时还要看到事情的另外一个方面: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内容又是怎样的,严格地实施起来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就以言论自由为例,在宪法的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规定了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在宪法的序言中同时又规定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由于序言的地位要超过具体的章节,言论自由实际上就被架空了。同时,我国《刑法》的第一百零五条作出了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规定:“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因此,如果把宪法和刑法的相关内容严格地贯彻实施起来,我们言论自由的权利也就基本上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没有严格地依法治国(当然这不是说依法治国本身有什么不对的),也许还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模糊地带,还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空间。同时,我们的法律中还有很多是从部门的利益出发,更多地是着眼于如何维护部门的权力和既得利益,而不是着眼于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显然是属于恶法的范围。这种恶法实施起来只能导致人民权利受到限制和利益受到损害,而与真正的法治社会形同冰炭。
再次,必须具备有效的宪法和法律的纠正机制。宪法和法律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而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宪法和法律还会出现落后于现实的情况。这就要求必须要有完善的宪法和法律的修正机制。在宪政和法治制度下,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上位法不能违反宪法。为此就必须设立宪法法院这样独立的违宪审查机构,对法律是否违反宪法进行审查。
但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违宪审查机制,从而出现了许多违反宪法规定和精神的法律,严重妨碍了法律内容的公正性和法治社会的建立。学者姜明安认为:“现行《宪法》已经实施27年,《立法法》已经实施9年,但我们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从来未审查和撤销过一个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难道这些法规、条例从来就没有过违宪、违法的情形吗?如果说它们永不违宪、违法,那为什么还要设计和确立法规违宪、违法审查制度呢?长期以来,我们的这项制度一直在睡觉,这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治国方略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没有违宪、违法审查,就没有对政府权力和地方权力的制约,就没有人权保障。而没有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就没有宪政和法治。”④1990年我国开始实施行政诉讼法,在历史上破天荒地实现了可以“民告官”。但姑且不论在现实中行政诉讼的立案有多难,立案后取得胜诉的可能性有多大,就以诉讼对象来说,行政诉讼只能以具体的行政行为作为对象,而不能以抽象的行政行为作为对象,这实际上就使行政诉讼丧失了实质意义。政府颁布的各种条例,做出的各种规定,即使是不合理的,即使与上位法和宪法是违反的,公民也不能通过行政诉讼的途径去纠正它们。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诉讼即使赢了,这些错误的条例和规定还仍然存在着,其他的公民的权益还仍然会受到其侵害。
第四是宪法和法律必须得到切实的贯彻和实施。在宪政和法治社会,宪法和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宪法和法律的这种地位要求它们必须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和实施,否则它们就会成为具文和摆设,就会丧失其应有的权威。我们的宪法早就有了,而且我们的宪法中还不乏一些先进的条文规定,然而宪政离我们却还很遥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虽然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一系列政治权利,规定了一系列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制度,但宪法上规定的这些权利却无法得到实现,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一系列制度也无法落到实处。我们的宪法似乎只是成了一种摆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又叫人们如何能够产生强烈的宪法意识,宪政社会又从何说起呢?同时,无论是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还是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除了要在宪法中予以确定之外,还要通过制定具体的实体法予以落实。然而,我国目前这些方面的实体法还基本上付之阙如。但话又说回来,在现有的权力结构没有得到改变、执政党仍然垄断着权力的情况
下,没有制定出这些方面的实体法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在权力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就去制定这些法律,制定出来的极有可能是那种与宪政和法治原则背道而驰的恶法。譬如,社会盼望已久的《新闻法》迟迟没有出来。但记得法学家江平先生曾经说过,在目前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勉强地制定出一部新闻法出来,反而会给新闻自由设定更多的限制,反而不利于进行舆论监督。(大意如此)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台这样的法律,反而会压缩了新闻自由的空间,因为届时政府对新闻自由的限制将有更多的“法律依据”。另外,目前我国司法领域还存在着大量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负面现象,这当然涉及到了司法领域自身的体制问题,但这些现象更根本的原因却是党政权力对司法权力的干预,没有实现司法独立。我国的宪法中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然而,在现实中党的红头文件却比法律更具有权威性,领导人的批示可以决定一个案件的审理和判决。有论者指出,我国宪法中规定的法院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预,但并没有说不受党的干预。那么为了实现司法独立,我们是否还要在宪法中加上不受党的干预这一内容呢?笔者以为从建立宪政和法治社会的角度看,不必如此。在宪政和法治制度下,任何一个政党都只是一个社会团体,都要通过竞选取得执政地位,因此宪法规定的法院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预就理所当然地包括了不受执政党干预的内容,完全不必再画蛇添足地加上不受执政党的干预这一内容。其实,在我国这种权力结构下,不管有没有加上这一内容,执政党都是会对司法权力进行干预的。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变我国现有的权力结构,才能真正实现司法独立,建立起宪政和法治社会。
“太阳底下无新事”,上述所说的不过是关于宪政和法治的一些常识罢了。然而,从中国目前的现状看,要实践这些常识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关于宪政和法治的探讨在我国也已经不是禁区,但为何我国建立法治社会的进展却如此缓慢呢?传统法治文化的缺失无疑是重要的,人们公民意识的薄弱也是重要的。“中国现代的市场经济虽然不发达,但是‘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的原始市场经济,是几千年就有的,不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为晚。??但是说到政治上,中国自古以来只熟悉、
只习惯于专制主义的法制,要改革出一条‘法治’的新路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建立法治国家,一个必要的前提是人民要有充分的人权意识亦即公民意识。??中国现在自己也承认在许多方面同先进国家有差距。在我看来,千差距,万差距,最大的差距就是人民的公民意识方面的差距。”⑤但笔者以为更直接也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宪政和法治就是法的统治,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要依据法律对社会进行治理,更意味着政府自身也要接受法律的统治,法首先是用来管政府的。但对现有的执政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而言,用以宪法和法律限制政府的权力、保护人民的权利的“法治”取代以法律作为政府统治人民工具的“法制”,这又不啻是一场革命。我们不要低估了他们的政治判断力,他们其实十分清楚实行宪政和法治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因此,我们宪政和法治社会的实现必然要面临着既有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的重重障碍。我们在宪政和法治建设中碰到的主要并不是知的障碍而是行的障碍,“知之非艰,行之维艰”。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变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才有可能。而且也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使公民可以有序地参与政治,才能在民主的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公民意识,否则一味地邋等公民意识提高了再去建立宪政和法治社会,又将再次走进文化决定论的误区,我们实现宪政和法治社会的目标又将再次落空。“从历史上看,宪法是从宪政开始的,是从民主政治开始的,是从‘权利’开始的,是从权力分工制约开始的。有法律并不等于有法治,有宪法也并不等于有宪政。宪政必须体现为民主政治,体现为一种权力制约的精神。”⑥
①⑤ 李慎之:《也要推动政治改革》,《中国的道路》,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②③ 杨小凯:《怎样才能使宪法得到尊重》
④ 《拆迁条例应该修改》,《南方人物周刊》2009-12-21
⑥ 江平:《宪法与民主政治》,《江平讲演文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作文四:《道德的知与行》2100字
作者:金明
做人与处世 2003年09期
道德的知识,跟其他的知识不同,它研究人生行为的价值和处世的方法,虽然也说一些原理原则,但它毕竟是着重于实践,以实践为目的的。说得清楚一点,道德的理论,一定要跟实践配合;道德的理论与实践,一定要统一起来;道德的理论,如果跟实践脱了节,这种理论就没有价值了。
从学术上说,理论是属于“知”,实践也就是“行”;中国明朝理学家王阳明先生主张“知行合一”,就是这个道理。王阳明先生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又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大体上说,是看重于理的实践,乃是真知实行的工夫;所以,道德是着重于修养的,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他是要把道德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起来的。光是研究道德的理论而没有实践,即使给你通达很多理论,对自己也是没有益处的,这好像一个烹饪专家对你说了很多美味可口的食品,虽然能够使你听得口水都流出来,但对你那辘辘的饥肠,终究是不会饱的。
中国宋朝的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他有一位方外的朋友佛印禅师,是一位德学兼优的高僧;苏东坡曾从佛印禅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佛法。
苏东坡在黄州时,有一天,诗兴来了,做了一首赞佛的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诗,不是对佛法有相当的造诣,决不能做出这样的好诗;苏东坡做好了这首诗,自己反复吟哦,觉得非常满意!这时,他想起好朋友佛印禅师来,他想禅师如果看到这一首诗,一定会大大地赞赏一番,甚至会拍案叫绝。于是,他立刻把那首诗抄在诗笺上,用信封封好,叫佣人送去长江南岸庐山的归宗寺,给佛印禅师看。
黄州在长江的北岸,要到对岸的庐山,必须渡江。现在,我们趁苏东坡的佣人搭船过江的时候,来研究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稽首”,就是顶礼膜拜的意思;“天中天”,是说天是人类所尊敬的,而佛的道德高于天,更为天所尊敬,所以佛被称为“天中之天”。
“毫光照大千”,是说佛的慈光,能够遍照于大千世界。
“八风吹不动”,这是一句精警动人的诗句,也是这一首诗的中心,最为重要!“八风”,是称、讥、毁、誉、利、哀、苦、乐;这八种是人生成败得失的总和。因为它会煽动人心,所以叫做风。称颂赞美,名誉利禄,和那些快乐的享受,是谁都会陶醉的;一般人每逢这些好境乐事,都会感到飘飘然!而遇讥嘲诋毁,则怒形于色;逢逆缘苦境,则忧戚于心,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有一个人,居然“八风”都吹不动他,这人是谁?就是佛。
“端坐紫金莲”,这是说佛有崇高的道德,他的修养已经到家了,所以不被外境所摇动,庄严而安稳地坐在那莲花座上。
作者做这首诗,表面虽是在赞佛,但却暗含着作者有其超然的境界:他能够跟佛一样,到达了心能转物而不为物转的地步。——苏东坡的确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这时,佣人上岸了,他赶上庐山归宗寺去。
佛印禅师读到苏东坡的诗时,并不如苏东坡所预料的赞赏一番,或拍案叫绝,反而感到这需要给他一个当头棒喝。于是,他在那首诗的下端,批上“放屁”两个大字,交给佣人带回黄州。
在黄州的苏东坡,自从佣人去后,便沾沾自喜地在等待着,他满以为佛印禅师看到那首诗时,一定会大大地赞赏,所以他一心一意地在等着佳讯传来。好容易等到佣人回来了,他迫不及待地问:“师父看了怎么说?”佣人答道:“师父没说什么,只在你的诗笺上写一些字,叫我拿回来,我不懂他写些什么。”佣人说着,便把那封信交回给苏东坡。苏东坡打开信封,抽出诗笺,看到那首诗的下端,批着“放屁”两个大字时,不禁无明火升起三千丈,勃然大怒起来!连喊“岂有此理!”他再仔细地推敲自己的诗,尽找也找不出那首诗的毛病;他自言自语地责怪佛印禅师道:“我这一首好诗,你不懂得欣赏也罢,竟把它当做放屁,你真是太糊涂了!”于是,他决定亲自去跟佛印禅师评理,马上雇船过江,上庐山归宗寺去。
苏东坡坐在船上,虽然这时江上的清风习习地吹来,可是这时他的心情,正像热锅上的蚂蚁,再也没有上次游赤壁时的心情,吟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名句了。
苏东坡赶上庐山归宗寺,气呼呼地要找佛印禅师算账,哪知禅师早已吩咐客堂的知客师说:“今天不见客。”苏东坡听了,火上加油,再也忍受不住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三步做两步地直奔到佛印禅师的方丈室来,他看方丈室的门掩着,正要举手敲门时,蓦地发现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端正地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看到这两句话,立刻警悟起来,他心里暗暗叫道:“我错了!”
各位,苏东坡错在那里呢?佛印禅师那两句话,明明是警告他说:“你说能够不为称讥毁誉的各种境界所摇动,为什么竟被那区区的‘放屁’两个字,搞到无明火起,过江来和我评理呢?”这时的苏东坡,深深地感到惭愧,自叹一向对于佛法,只求理解而缺少实行,所以现在境界现前时,竟与一般没有修养的人一样,研究佛学的理论而不实践,真是“不行”!当即痛下决心,今后要把理解的道德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实行起来。同时,他又深深地感激佛印禅师给他的启示,从此,他对佛印禅师更加心悦诚服了。
各位,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德不是语言文字上的理论,它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的。
作文五:《知与行的统一》600字
044208 山西剩万荣县皇甫中学 李红伟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舞蹈艺术家刀美兰的经历引起我的关注。
一位傣族女子从未经过任何院校正规训练,竟然完全凭借自己的
探索、感悟与勤奋攀登艺术颠峰,成为国家资深舞蹈大师。她之所以
能够实现梦想,是不是因为洞彻什么奇特的道理呢?不,刀美兰只是
坚守信念努力达到知与行之统一佳境而已。
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精于创新的道理人人皆知,却并非人人可
以自觉做到并坚持做好。**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
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可以想象,无论谁只要愿意践行某事,
发扬三分钟热度不成问题,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虎头蛇尾者居多,
之所以少数人因普通道理而成功、多数人因普通道理而失败,便不足
为奇了。
曾经觉得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书桌上刻“早”字没有什么意义,想
不迟到起床早一点就行了,何必刻在桌上,走这样一个过程真的很重
要吗,以现代眼光来看大有作秀之嫌疑。不过从刀美兰身上我发现鲁
迅先生的做法并无不当之处,只要真心做事,外在形式当然不重要,
但如果外在形式因人因时而异有利于促进知行统一,凭什么怕非议而
随意放弃呢?
当然,除了惰性、顾忌之外,更多的情形是我们为了心安理得地
享受散漫的“福气”,千方百计且多方面地寻找所谓非常合理的理由
来躲避困难放弃奋斗,心理是平衡了,但机会与成功却伴随清风而去。
我们只是因为不懂道理所以沦落吗?不,道理都懂,知行却难以统一
啊!刀美兰经历所蕴涵的道理也很简单,做不到就很艰难了。
用最扎实的行为实践最普通的道理,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
围内最大程度地接近成功。这就是刀美兰成长道路给我们的最大启
示。
作文六:《知与行的距离》600字
知与行的距离
中国古代典籍之根本实际上是圣贤书,而“知”与“行”是古往今来中国圣贤书的主要命题。古人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是对知与行的理想诠释。时至今日,知与行,基本概括了人生在世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的关联,凡事无外乎知与行。
知与行,即理论与实践,说与做,是一对矛盾,如何将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面临的考验。古人云:山居者知山,村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可见,人们由于环境、经验的限制,对事物的认知总是有局限性的。如何客观、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把事情彻底想清楚,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本身就是挑战。而知之难,行之更难,也更重要。事情停留于纸面上或口头上总是相对容易的,而真正要去做,则需要克服的困难会更多。
曾有中国的企业家问杰克?韦尔奇:“我们大家知道的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们的差距那么大?”杰克?韦尔奇回答说:“你们知道了,但是我们做到了。”韦尔奇的回答非常简单,但一针见血,指出了很多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即设定了一个远大的目标,但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真正要把事情做好,就要说你能做的,做你所说的,与其提出很多想法,不如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也即知行合一,说到做到。
有人说,知与行的距离很遥远,远到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而没有了从知到行的意愿、方法和力量,则知与行的距离就会由很远变成无限远。而有了这些,知与行的距离则可能由很远变得不再远。其实,从“知”到“行”,有一条亘古弥新的道路:知必言,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
作文七:《知与行的关系》1300字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十分重视知行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主要观点有:
第一,行先于知,由行致知。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大都认为行先于知,主张由行而致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行”放在对知识的掌握(学文)之先。墨子说:“言足以复行者常(尚)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尚)”。强调言行一致者值得崇尚。荀子把“行”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并对“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他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先秦以后,历代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都有关于“行先于知”的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他建立了“行先后知”、“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的比较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知行学说。
第二,知之明也,因知进行。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还辩证地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荀子说,“知明”则“行无过矣”。他认为有两类人:一类人知而后行,以知统行,这是“君子”;另一类人知而不行,知行脱节,这是“小人”。《礼记?大学》把“格物致知”放在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首。王夫之指出“知行终始不相离”,他既强调“力行而后知之真”,同时又提出“行听乎知”。孙中山提出“因知以进行”、“能知必能行”,指出人类的认识是在“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
第三,以行验知,以行证知。孔子提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墨子认为,判断言论是非真伪的标准有三个,即以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运用于社会政治的实际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荀子认为有价值的知识和言论必定是“有符验而可施行”的。韩非提出以“参验”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参验”的标准既包括事实的排列比较,经验的互相参照,也包括实践效果的验证。王充认为,对于各种知识和言论,要坚持以“效验”来“订其真伪,辨其虚实”。孙中山则明确提出,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仅要通过行才能得到证明,还要对实际生活产生功用。
第四,知行并进,相资为用。关于知和行的辩证关系,中国哲学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都认识到知行并举,相互促进。其中,尤以王夫之关于“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的论述最为明确和深刻。他既反对在知先和行后之间划一条截然界限,又反对混淆知行差别、取消先后次序的“知行合一”说。至于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把知行混同,是不可取的,但强调知与行不可分割这一点还是有合理之处的。如南宋的朱熹说的“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明代的王守仁提出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由于受当时的社会条件的限制,难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他们所提出的许多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仍具有启发意义;认真总结这些思想,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并可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有益借鉴。
作文八:《知与行的关系-》1000字
知与行的关系
[ 转载 2010-11-07 18:02:46 ]
标签:无 阅读对象:所有人
【推?????????? 荐】
作者:多空战士
记得中学一篇课文讨论世上的事到底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最终没有结论。其实世上事一部分是“知难行易”,一部分是“知易行难”,这是事物的辩证统一,而股市其实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地方。“知易”并非说股市很好预测,知不一定是预测,而是说掌握一个能够获利的方法还是比较简单的。准确预测股市不是在股市中获利的必要条件,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这样我们就得到二个观点:
一、掌握一个稳定赢利的方法并不难;
二、赢利不需要准确预测股市。
但是,人们都会本末倒置,关心的是方法、消息、预测,而对人的心理、知行合一这些核心的东西不重视。要命的是,这些东西太重要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股市中取得成功。一个获利的方法的掌握可能只需要几年或几个月,如果有人点拨,甚至几天就可以掌握。无论聪明还是愚钝,人只要努力总可以找到方法。可惜的是,仅有方法是没用的,听游泳教练讲课,听得再多次跳到大海里一样会被淹死!人是不可能靠听能学会游泳的,人也不能靠知而成为炒股高手,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如果说掌握方法需要三年的话,能够把握心理、行为、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加上一定的悟性才能获到。
知行合一的难度在于必须战胜自己、战胜本性,难度可想而知。
一、战胜犹豫,使自己成为一个果断的人。
犹豫是炒股的大敌,炒股如打仗,不可贻误战机,买卖点出现,要坚决执行,不容犹豫,特别是在止损的时候,对自己要狠一点,时机错过,要想再挽救,往往神仙也束手了。
二、战胜贪婪,使自己成为一个寡欲的人。
贪婪表现在很多地方,比如喜欢追涨,渴望买到最低、卖到最高,希望赚到最多,达不到目标就意志消沉,毫无斗志,每天“如果”、“可惜”挂在嘴边,似乎天下的赚钱机会都是给他准备的。
三、战胜恐惧,使自己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有时候交易系统已提示买入,但面对盘面的惨跌,心中充满了恐惧,这是本能的反应,但能不能克服就是个人的修为问题了。
四、战胜侥幸,使自己成为一个淡然的人。
炒股还是要告别侥幸的心态,以为炒股就是炒运气,是无知的表现,运气可以有,但常胜的运气我看没有。追求稳定的赢利,保持淡然的心态才是股市高手的标志。
五、战胜浮躁,使自己成为一个踏实的人。
骄傲、浮躁的心态都会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违背交易原则了吗?原则可以完善但不可以违背,理解交易原则的神圣,做一个踏实的人。
最后,股市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地方,研究的重点只能是:心理、行为、知行合一。
作文九:《知与行的统一》1200字
知与行的统一
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知与行不统一的现象:有些学生的思想品德分数很高,但实际表现不怎么样。我们给学生讲了很多,学生信服的不多。例如,受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可是有许多学生毕业后无法就业,学生不怎么相信。还有,我们教育学生要诚信,可是社会上存在很多造假、欺诈现象,学生不怎么相信学生知道的很多,做到的不多。例如我们讲了《孝敬父母》,学生也知道了如何孝敬父母,但做到的不多,仍然存在顶撞父母,向父母提些过分要求。我们讲了《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学生也知道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方法与途径,但仍然有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不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的现象。如何解决知与行的统一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的问题之一。我认为,澄清学生的思想认识是解决知与行的统一的重点,树立公民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解决知与行的统一的难点。
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几点做法。
第一、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坚持正面教育,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放任自流是不行的。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就必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中学生,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在他们的认识领域里有哪些“迷”需要我们去揭穿?还有哪些“惑”需要我们去帮助解开?我们教者应该心中有数。否则,就只能是无的放矢,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了解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交谈、问卷调查、提出问题等方法。值得指出的是,教师要真实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就必须与学生真正地打成一片,做他们的朋友,尊重、爱护学生。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后,坚持用正面的事例,故事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
第二、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理论上的说服力,但是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教育更需要打动学生的心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打动学生的心灵,有了行动的意识。我在讲《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动画、视频与优美环境的图片、动画、视频形成对比,深深触到了学生心理,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第三、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学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知识的传递,但是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一个人的言行的表现。为了培养优秀的“四有”人才,必须创设一定的条件,让他们投入社会实践之中,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我在讲《社会主义的中国》时,让学生走进工厂、农村、商店、居委会、市场等处进行访问调查,收集大量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的数据等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认真地分析综合,写出访问记、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在评选出优秀小论文。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学指明了方向。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作文十:《知与行的关系》1100字
知与行的关系
作者:多空战士
记得中学一篇课文讨论世上的事到底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最终没有结论。其实世上事一部分是“知难行易”,一部分是“知易行难”,这是事物的辩证统一,而股市其实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地方。“知易”并非说股市很好预测,知不一定是预测,而是说掌握一个能够获利的方法还是比较简单的。准确预测股市不是在股市中获利的必要条件,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这样我们就得到二个观点:
一、掌握一个稳定赢利的方法并不难;
二、赢利不需要准确预测股市。
但是,人们都会本末倒置,关心的是方法、消息、预测,而对人的心理、知行合一这些核心的东西不重视。要命的是,这些东西太重要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股市中取得成功。一个获利的方法的掌握可能只需要几年或几个月,如果有人点拨,甚至几天就可以掌握。无论聪明还是愚钝,人只要努力总可以找到方法。可惜的是,仅有方法是没用的,听游泳教练讲课,听得再多次跳到大海里一样会被淹死~人是不可能靠听能学会游泳的,人也不能靠知而成为炒股高手,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如果说掌握方法需要三年的话,能够把握心理、行为、
1
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加上一定的悟性才能获到。
知行合一的难度在于必须战胜自己、战胜本性,难度可想而知。
一、战胜犹豫,使自己成为一个果断的人。
犹豫是炒股的大敌,炒股如打仗,不可贻误战机,买卖点出现,要坚决执行,不容犹豫,特别是在止损的时候,对自己要狠一点,时机错过,要想再挽救,往往神仙也束手了。
二、战胜贪婪,使自己成为一个寡欲的人。
贪婪表现在很多地方,比如喜欢追涨,渴望买到最低、卖到最高,希望赚到最多,达不到目标就意志消沉,毫无斗志,每天“如果”、“可惜”挂在嘴边,似乎天下的赚钱机会都是给他准备的。
三、战胜恐惧,使自己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有时候交易系统已提示买入,但面对盘面的惨跌,心中充满了恐惧,这是本能的反应,但能不能克服就是个人的修为问题了。
四、战胜侥幸,使自己成为一个淡然的人。
炒股还是要告别侥幸的心态,以为炒股就是炒运气,是无知的表现,运气可以有,但常胜的运气我看没有。追求稳定的赢利,保持淡然的心态才是股市高手的标志。
五、战胜浮躁,使自己成为一个踏实的人。
2
骄傲、浮躁的心态都会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违背交易原则了吗,原则可以完善但不可以违背,理解交易原则的神圣,做一个踏实的人。
最后,股市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地方,研究的重点只能是:心理、行为、知行合一。
3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严实人和事,合一知与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