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九年义务教育》32100字
第一部分 前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 课程性质
(一) 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 课程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
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的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 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
(二)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学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标准》在各个领域设立水平六,作为高中学段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阶段学习的发展性学习目标。
(三) 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行性,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应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使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这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表现的观察,判断教学活动的成效,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效果。
(四) 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本《标准》规定了各学习领域、各水平的学习目标,同时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了灵活的处理,在7~9年级,学校可以按照内容标准中水平四的规定,根据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和多数学生的兴趣,在每一类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等)中选择若干动作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在高中学段,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确定的内容范围,选择一两个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
(五)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标准》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 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 运动技能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目标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2)发展体能; 心理健康目标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社会适应目标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一 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在1~6年级,要着重让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在中学阶段,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一)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水平目标】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
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 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 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 向同伴展示学会的简单运动动作; 主动观察和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
认真上好体育课。 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 示范所学的运动动作。
水平四 水平五 水平六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说服和带动他人进行体育活动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 描述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说服同伴一起参加体育活动;
积极参与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如一周两次或三次。 与家人或朋友共同参与体育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如多功能健身器或床、桌、椅等)进行体育活动。 收集家人和朋友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反馈信息。
(二) 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水平目标】
水平一 水平二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 根据科学锻炼原理制订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 知道科学锻炼的基本原理;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知道如何设置锻炼的目标;
运用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个人锻炼计划;
水平三 按计划坚持体育锻炼。
知道如何制订运动处方 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如何为自己制订运动处方; 评价体能测试的结果;
知道如何为他人制订运动处方; 描述出经过一段时间体育锻炼后的体能变化;
为他人(如家人和同伴等)制订运动处方。 应用简单的测试方法了解自己的体能变化,
如台阶试验、5分钟跑测试、仰卧起坐测试等。 学习领域二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在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发展运动能力。
(一)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水平目标】
水平一 水平二
说出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 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说出所做身体各部位简单动作的术语,如转头、侧平举、体侧屈、踢腿等; 知道球类运动技术术语,如投篮等;
说出所做简单的全身动作的术语,如蹲起、踏步、滚动、跳跃等。 知道体操动作术语,如前滚翻等;
水平三 知道武术动作术语,如马步冲拳等;
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 知道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术语,如舞蹈中的跑跳步等;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技术或动作术语,如滑冰运动中蹬冰等。 了解基本技术的知识; 观看体育比赛
观赏体育比赛
了解简单战术的知识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 观看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
观看并讨论现场体育比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观看电视中体育比赛和表演。
观看并讨论电视中的体育比赛和表演。
水平四 水平五
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 了解国内外重大体育事件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讨论竞技运动与健身运动的区别; 对某一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如申办奥运会等; 认识多种运动项目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价值。 写出有关重大体育事件的文章。
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阅读报纸、杂志中有关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
收听或收看有关体育节目;
对重大体育赛事作出评价
(二)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水平目标】
水平一
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投篮和运球等;
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
做出单一的体操动作,如滚翻、劈叉等;
模仿简单的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动作,如水中行走、水中飘浮、冰上行走等。
水平二 水平三
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 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
做出体操的简单组合动作; 初步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
做出武术的简单组合动作; 初步掌握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
做出舞蹈或韵律活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
水平四 初步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
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 水平五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
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 达到该水平目标之一时,学生将能够:
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
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 较为熟练地完成一两套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或对练;
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 较为熟练地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
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 较为熟练地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
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两项田径运动技能;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
水平六 学习一两种新兴的运动项目,如轮滑、攀岩等。
组织和参加小型体育竞赛 增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之一时,学生将能够:
组织小型体育比赛,如班级间单项比赛等; 参加班级中各种体育比赛,如球类、田径、游泳等;
参加班级以上的体育比赛,如年级间、校际间、社区内的比赛等。 自编自练简单的舞蹈或健美操。
(三)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水平目标】
水平二 水平四
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 注意运动安全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不按规则运动和游戏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 对安全和不安全的运动行为作出区分和评价;
知道在安全的环境中运动和游戏; 用安全的方法运动;
知道水、冰等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避免危险的方法。 在运动中避免粗野和鲁莽动作.
水平三
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安全的运动方法,如穿着合适的服装运动、跳跃时用正确的姿势着地、摔倒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等;
正确应对运动中遇到的粗暴行为和危险。
水平五 水平六
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能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方法; 找出学校、家庭和社区中与运动
了解并学会常用救生方法,如人工呼吸等。 有关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 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学会一种自卫防身术。
【水平目标】
水平一 水平二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顺利完成集体野外活动 学习在野外条件下的活动技能与方法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在野外识别方向的一般知识和方法; 以小组形式制订野外活动计划;
参加有组织的较大型野外活动; 运用野外生存的知识和方法,如识别方向、识图、求 学会一两种野外常见的运动方法, 助等。
如游泳、自行车、滑冰、滑雪、划船等; 参加有组织的野外活动,如野营、远足、登山、旅行等。 水平三
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独立制订野外活动计划; 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如登山、野营等;
总结在野外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
学习领域三 身体健康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本学习领域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关,而良好的体能是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获得的。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本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某一水平学习时侧重发展某些体能。
(一)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目标】
水平一 水平二
注意正确的身体姿势 基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指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
说出处于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 在徒手操、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努力改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三
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生活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体操、舞蹈或韵律活动等项目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他人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姿势。
(二)发展体能
【水平目标】
水平一 水平二
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 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学习实际生活中的移动动作,如走、跑、跳、攀爬等动作; 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
随同集体完成各种必要的操练,如队列练习、广播操等;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发展跳跃能力; 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的练习;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
在投掷或球类游戏中进行各种挥动、抛掷、转体的练习;
从事发展柔韧性的各种动力性练习。
水平三 水平四
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 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利用器械做跨越、钻过和绕过一定障碍的练习; 通过多种练习(如短距离跑和反复跑等)发展位移速度;
从事各种迎面穿梭接力跑的练习; 通过多种练习(如定时跑、定距跑、跳绳等)发展有氧耐力; 练习各种平衡动作;进行各种有节奏的练习。 通过多种练习(如球类运动等)发展反应速度和灵敏性。
水平五
1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通过多种练习发展上、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
4通过多种练习发展腰、腹肌肉力量和耐力。
水平六
1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通过多种练习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
4通过多种练习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 5通过多种练习发展柔韧性; 6通过多种练习控制体重。
(三)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水平目标】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顺利完成集体野外活动 学习在野外条件下的活动技能与方法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在野外识别方向的一般知识和方法; 以小组形式制订野外活动计划;
参加有组织的较大型野外活动; 运用野外生存的知识和方法,如识别方向、识图、求 学会一两种野外常见的运动方法, 助等。
如游泳、自行车、滑冰、滑雪、划船等; 参加有组织的野外活动,如野营、远足、登山、旅行等。 水平三
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独立制订野外活动计划; 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如登山、野营等;
总结在野外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
学习领域三 身体健康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本学习领域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关,而良好的体能是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获得的。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本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某一水平学习时侧重发展某些体能。
(一)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目标】
水平一 水平二
注意正确的身体姿势 基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指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
说出处于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 在徒手操、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努力改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三
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生活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体操、舞蹈或韵律活动等项目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他人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姿势。
(二)发展体能
【水平目标】
水平一 水平二
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 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学习实际生活中的移动动作,如走、跑、跳、攀爬等动作; 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
随同集体完成各种必要的操练,如队列练习、广播操等;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发展跳跃能力; 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的练习;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
在投掷或球类游戏中进行各种挥动、抛掷、转体的练习;
从事发展柔韧性的各种动力性练习。
水平三 水平四
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 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利用器械做跨越、钻过和绕过一定障碍的练习; 通过多种练习(如短距离跑和反复跑等)发展位移速度;
从事各种迎面穿梭接力跑的练习; 通过多种练习(如定时跑、定距跑、跳绳等)发展有氧耐力; 练习各种平衡动作;进行各种有节奏的练习。 通过多种练习(如球类运动等)发展反应速度和灵敏性。
水平五
1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通过多种练习发展上、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
4通过多种练习发展腰、腹肌肉力量和耐力。
水平六
1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通过多种练习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
4通过多种练习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 5通过多种练习发展柔韧性; 6通过多种练习控制体重。
(三)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水平目标】
水平一
1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身体的变化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4辨别左右、前后、上下的方位;5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
水平二
1描述身体特征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说出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功能;
4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5比较自己与同伴的身体特征。
水平三
1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3知道青春期男女生身体特征的变化,正确对待第二性征的出现; 4关注青春期的健康,如女生注意乳房卫生和经期卫生,男生正确对待遗精等;5初步认识青春期男女体能方面发生的变化; 6了解经期科学锻炼的知识。
水平四
1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3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展的影响; 4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发展的影响; 5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了解在体育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
水平五
1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认识体育活动是防治现代生活方式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积极手段和方法;
4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
5了解性传播疾病等有关知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6了解性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
7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
水平六
1了解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与现代体育锻炼方法的异同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比较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与现代体育锻炼方法; 4学会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五) 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水平目标】
水平一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3知道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影响;
4知道主要食物(如蔬菜、瓜果等)的营养价值。5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常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6知道参加体育活动应该补充适当的营养素;7知道进行体育活动时必须注意的营养卫生常识。
水平二
1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知道营养需求与年龄、性别、身体活动等的关系; 4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
5初步学会选择适合运动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6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7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8知道饮食、体育锻炼对控制体重的作用;9认识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
水平三
1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注意合理的营养; 4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5养成良好的睡眠和休息习惯,如早睡早起、安排好学习与休息的时间等; 6自觉做到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
水平四
1懂得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和运动对环境卫生的要求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懂得环境因素与运动、健康的关系;4能够选择适宜的运动环境;5避免在不利于健康的环境(如大雾、灰尘、噪声等)中运动。 学习领域四 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本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侧重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状态的影响;高中阶段,应侧重使学生运用体育活动方法改善心理状态。
(一)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水平目标】
水平一
1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 4体验体育活动中身体疲劳时的心理感受。
水平二
1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3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注意力、记忆力的不同表现; 4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情绪的不同表现;5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意志的不同表现。
水平三
1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作用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3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
4了解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了解运动愉快感的获得对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
水平四
1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3在学习压力大或烦恼时进行体育活动;
4选择参加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体育活动;5选择参加有助于获得运动愉快感的体育活动;6选择参加有利于人际交往的体育活动。 水平五
1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3自觉运用所学的生理和心理知识分析自己的身心
发展状况;4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助于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5自觉地表现出为他人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意愿和行为。
(二)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水平目标】
水平二
1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 4对体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水平三
1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对生长发育的变化(如月经等)采取坦然的态度;4消除因身体形态问题(如太胖、太瘦等)可能产生的自卑感;
5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消除因运动能力较弱产生的烦恼。
水平四
1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和自信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3了解自尊和自信的意义;
4认识体育活动对自尊和自信的影响;5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逐步增强自尊和自信;6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 水平五
1在体育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通过合理设置目标使自己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 4在不断提高运动能力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感觉。
水平六
1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理解体育活动对形成积极生活态度的作用;
4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5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三)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水平目标】
水平一
1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体验并简单描述进步或成功时的心情; 4体验并简单描述退步或失败时的心情。
水平二
1观察并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观察并说出同伴进步或成功时的情绪表现; 4观察并说出同伴退步或失败时的情绪表现。
水平三
1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了解不良情绪对体育活动的影响;
4了解体育活动对减缓学习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作用; 5了解体育活动对产生良好情绪的作用。
水平四
1学会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学会肌肉放松的方法;
4学会自我暗示的方法; 5学会呼吸调节法; 6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水平五
1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3运用所学的方法调控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 4运用所学的方法调控自己在体育比赛中的情绪,如紧张、恐惧、精神不振和疲劳感等。
水平六
1自觉运用适宜的方法调控自己的情绪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 4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情绪调控方法。
(四)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水平目标】
水平一
1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在陌生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和游戏; 4与陌生的同伴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和游戏。
水平二
1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参加较剧烈的游戏或运动时,在身体有轻微难受感觉的情况下坚持完成运动任务;
4不害怕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
水平三
1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了解勇敢与蛮干的区别;
4在教师指导下敢于做未曾完成的动作; 5在教师指导下敢于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如支撑跳跃等。
水平四
1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正确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
4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5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
水平五
1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情景中,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喜悦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体验困难环境中运动的乐趣; 4努力克服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惧怕等现象; 5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中体验乐趣。
水平六
1在体育活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在体育活动中自觉克服各种困难; 4在生活中自觉克服各种困难; 5在学习中自觉克服各种困难。
学习领域五 社会适应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1~6年级,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表现出一种合作行为;在7~9年级,应注重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行为的识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媒体中的体育与健康信息作出简单评价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要关注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水平目标】
水平一
1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区别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3比较并尝试说出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
4按顺序轮流使用同一运动场地或设备。5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他人 6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7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8不妨碍他人参加游戏或运动。
水平二
1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体验并说出个人在参加团队游戏时的感受;
4知道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5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活动任务。
水平三
1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伴; 4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身心障碍者。 5表现出与社区活动的联系 6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7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 8说出或写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
水平四
1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识别体育中的道德行为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在体育比赛中,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 4指出体育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
水平五
1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3在体育活动中不故意伤害他人;
4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5正确处理"场上对手"与"场外朋友"之间的关系。
水平六
1关心社会的体育和健康问题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了解国家有关体育与健康的主要法规; 4积极为社区体育与健康活动服务。
(二)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水平目标】
水平一
1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从报刊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的知识;
4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的知识; 5知道附近的体育场所及其用途。
水平二
1简单评价媒体的体育与健康信息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知道一些体育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 4简单评价一两个体育节目或栏目。
水平三
1具有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知道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的一般方法; 4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
水平四
1选择和利用互联网资源为体育与健康实践服务 2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3对有关体育与健康的网站进行比较和评价;4运用互联网制订和改进体育锻炼、健康、娱乐或旅游等计划。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 教学建议
(一)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
1.正确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
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在实施《标准》时,要全面关注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新的学习领域的研究,以促进课程目标的实施。
2.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很大,为了便于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标准》,《标准》对教学内容并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标准》,并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出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并在本地区范围内组织实施。
3.针对各校实际编制学校课程教学方案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方案,各校应结合当地课程资源、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真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
在制订教学方案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制订学年教学目标。在确定学年教学目标时,既要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目标,也要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2)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的条件来确定每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及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
(3)根据年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制订年度教学计划。(4)根据年度教学计划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
(5)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制订课时计划。
(二)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
1.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标准》构建了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各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另外,由于《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比较具体,教师必须全面地学习和领会《标准》的精神,理解每个学习领域各水平目标以及达到水平目标的学习要求,从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全面地贯彻《标准》的精神。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 (5)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
3.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
体育与健康的课时,1~2年级相当于每周4学时,3~6年级和7~9年级相当于每周3学时,高中1~3年级相当于每周2学时。但《标准》没有规定各个学习领域内容的时数比例,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
(1)实践性原则
本课程是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要保证绝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体育活动实践。只有让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他们的身体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要避免用过多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现象。在充分保证体育实践课的前提下,也可以安排一定时数的室内教学来讲授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
(2)灵活性原则
应按照教学内容的性质、作用和难易程度安排教学时数,并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时数和进度。
(3)综合性原则
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应指向多种教学目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以保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目标的实现。
4.教学内容的组合和搭配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可采用教学单元的形式进行。特别在1~6年级的低、中年级,主要是打好体能的基础,可采用复式单元进行教学,即一个单元可采用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7年级以上可多采用单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即一个单元一个教学内容,这样
有利于集中时间,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运动技能。每个单元的教学时数不宜太少,小单元多内容的学习方法一般不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高中阶段的单元教学时数可更长一些,如专项选择课可以半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个教学单元,也可考虑按校运动会或校内联赛的周期来安排教学。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1.班级教学与分组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可根据需要采用全班练习、分组练习等形式。在分组的形式上,可以按相同的水平分组,也可以按不同水平分组。分组可以相对稳定,也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采用什么分组形式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条件而定。
1~6年级一般可采用按行政班上课的形式,到了7~9年级,特别是高中,可按年级男、女生分班上课。学习某些内容(如健美操等),也可考虑采取男、女生合班上课的形式,以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活跃课堂气氛。高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可按年级分专项班进行上课,其他如选项式分组、友伴型分组、帮教式分组、按兴趣爱好分组以及上课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以技能水平或体能水平较为接近为分组依据)、异质分组(以技能水平或体能水平差异、学习能力差异为分组依据),也可打破年级界限,按学生实际达到的水平层次进行分组等形式,都可以酌情选用。体育教师也可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创造独特的组织教学形式。 中学阶段可以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让学生组成课外体育俱乐部或锻炼小组,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起来,以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促进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专项的选择,可以一年选择一次,以便使学生获得多种运动体验,并在多种体验的过程中发现、发展自己的运动天赋和特长。课外体育俱乐部或锻炼小组应由学生自己决定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时间和负责人,教师应对课外体育俱乐部或锻炼小组进行指导。学校可以组成由教师指导的、学生自行管理的学生体育协会,统一协调和管理全校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锻炼小组的活动。
2.组织教学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避免那种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学习内容,只按计划安排上课的机械做法。在学习一项内容时,如有的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该项内容的动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其他动作,或让其协助教师指导别的同学练习,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只研究教师的教法,不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和探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并鼓励他们提高自学、自练能力。
(2)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生自学、自练的基础上,可以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只提要求,不教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
(4)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
(5)有条件学校的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指导7年级以上的学生收集和综合信息,
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6)发扬教学民主,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把学生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可以使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标准》大大拓宽了原来体育课的学习领域,这对担任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全沿袭原来体育课的教法显然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见案例一、案例二,案例只是提供了一种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案,不是完整的教案),促进学生运动兴趣的保持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研究的重点
1~6年级的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中学阶段的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迅速增强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要加强对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一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自尊与自信
学习阶段 水平四
学习目标 增强个人的自尊和自信
学习内容 过障碍
学习步骤
1.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的道路"(规定场地和器材,包括四种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和一条等长的跑道,见活动场地示意图),障碍顺序自定,四种障碍分别是走过体操凳、钻过跨栏架、跳过跳箱盖和滚过体操垫。
2.第一次练习:各小组每个学生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把握通过的障碍物做尝试练习。
3.第二次练习:选两个障碍做尝试练习。4.第三次练习:选三个障碍(留下一个通过最困难的)做尝试练习。
5.第四次练习:越过四个障碍物。
本课设计的思路是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布置场地来获得心理上的准备与适应,并在不断克服运动难度(障碍物)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尊与自信。当某一学生完成练习后,要求其他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活动场地示意图)
案例二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行为
学习阶段 水平四
学习目标 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体育活动任务。
学习内容 集体合作跑。
学习步骤
1.教师讲解。练习的基本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各种合作跑。
2.第一次练习
各小组分成甲乙两队,各成一路纵队,轮流练习。甲队练习时乙队帮助,用绳将参加者的左、右脚分别捆绑在一起。甲队每人双手扶在前面人肩上(领头第一人除外),各组甲队同时出发,看哪队能跑"完半个篮球场。
甲乙两队互换位置,继续练习。
3.第二次练习
分组方法同前,但换成横队。甲队练习时乙队帮助,用绳将参加者相邻两脚捆绑在一起。各甲队队员可以用手相互搭在肩上,同时出发,看哪队最先"跑"完规定距离(约10~12 m)。
4.第三次练习
"开火车"(变异一,由"跑"转成"跳")各小组成一路纵队。小组的每一个参与者,右手扶在前面人的右肩膀上,左脚向前直腿抬起,前面人用左手接住后面人的左腿,成一路纵队单脚站立姿势。听口令后出发,必须保持队伍的整齐,坚持跳"完规定距离(半个篮球场)。
5.第四次练习(变异二)
同上练习,各小组全体蹲立,两手扶住前面人的腰,听口令后出发,采取集体同节奏的蹲跳方式,行进距离约12~15 m。
6.小组讨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合作、默契、协同、节奏、速度……)
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实施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标--根据《标准》和具体评价任务,确定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
2.选择评价的方法--依据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确定评价的指标和评价的方法。
3.收集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的要求,具体进行观察、测量等,收集教学相关的信息。
4.依据标准进行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解释,并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用于改进和指导以后的教或学。
(一)学习评价
1.学习评价的目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2.学习评价的重点
本《标准》的目标、内容与以往相比有较大变化,因此,学习评价的重点也相应有所变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重点
不太强调比较强调评价与遗传因素相关较大的体能等
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评价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记忆
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评价单个运动技术掌握的水平
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仅评价最终成绩
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仅由教师进行外部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3.学习成绩评定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的判断与等级评定。
(1)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 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
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2)学习成绩评定的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定应采用绝对性标准与相对性标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在体能成绩评定中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评定。运动技能成绩的评定,可采用定量评定与定性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学习成绩评定方法的建议
根据学生年龄、学段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法应有所差异。建议1~2年级采用评语制,3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采用等级评定制,也可以将等级评定与评语式评定结合使用。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还应重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可以收录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学生成长记录袋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4)学习成绩评定形式的建议
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不仅要有教师参与,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学生自我评定--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的综合评定。组内互相评定--学生对组内各个成员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的综合评定。
教师评定--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等,考虑学生自我评定与组内互相评定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随着学生学段的升高,应更重视学生自我评定和相互评定的作用。
(二) 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对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评价的目的
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客观、公正、及时、可靠地评定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评价的内容
教师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完成各方面工作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的评定。本《标准》所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师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的综合评价。
(1)教师专业素质评价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对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方面的考核评价。职业道德主要是指教师的敬业乐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对《标准》、教学内容的领会和掌握程度;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及运用程度;从事体育教学必需的基本技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能力;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开发和运用体育资源的能力等。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2)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注重发展性的评价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
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组织和课的结构、教学内容的质与量、师生间的交流和关系、教学技巧和授课能力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
教师教学评价既可用于对某一堂课的即时性评价,也可用于进行阶段性课程或整个课程的评价。
评价时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同时,教学评价不但应注意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还应该特别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学习前后变化的评价。
3.评价的形式
教师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形式进行,同时也可采用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成绩分析等多种评价形式。评价时可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针对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制定适当的量表,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的组织实施
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主要由领导和教师本人进行,同时采用同行评价的形式。一般可每学年进行一次。
教师的即时性自我评价,可以采用每堂课后在教学日志或教案上作简要评述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同行或专家进行的即时性评价,可采用随机方式在每学期进行若干次;阶段性或课程教学实施的总体评价应在即时性评价的基础上,由学校组织至少每学期进行一次,并将评价结论和整改建议及时反馈给被评教师本人。
(三)课程建设评价
1.评价的目的
课程建设评价是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任务,对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进行的周期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
2.评价的内容
课程建设评价主要对以下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1)是否制定了课程规范性文件(包括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实施方案、班级教学计划)以及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完善程度;
(2)是否建立了课程及教材的审查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制度,以及这些制度的实行情况;
(3)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完善程度和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4)教材建设评价,包括教材建设的完善程度,教材在使用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学生和学科专家对教材设计和编写的
反应等;
(5)课程实施保障状况,包括合格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场地器材和经费方面的保障状况等;(6)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3.评价方法与组织
《标准》是评价的基本依据。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课程建设评价,由教育部组织进行。地、市、县级行政区的课程建设评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进行。学校的课程建设评价由市、县及县级行政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进行。
在进行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评价时,首先由被评地区和单位组织自评,然后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检查验收。被评地区、单位应写出自评结论和整改意见,评价部门应提出评价结论和整改建议,并及时反馈给被评地区和单位,以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 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包括学习结果和学生的评价意见,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特别是家长的评价意见。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
《标准》在课程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为学校、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标准》提供了可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人力资源的开发
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校医等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此外,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例如请他们作示范、当辅导员等。
在校外还可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请他们辅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二) 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国家已制订了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各地学校应争取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对现有体育设施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开发它的潜在功能。
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2.制作简易器材
各地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
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
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网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5.合理使用场地器材
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2.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
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射箭、彝族的射弩、白族的跳山羊以及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
(四)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1.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早晨上课前、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各地要开展课前和课间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把课间操时间延长到20~30分钟,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改变课前和课间只做广播操的单一活动内容,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
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各地学校应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应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班级、锻炼小组或课外体育俱乐部是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组织单位。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2.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校外体育资源包括:
(1)家庭体育活动;(2)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3)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4)少年宫体育活动;
(5)业余体校训练;(6)体育俱乐部活动;(7)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如:传统节日中的元旦拔河、长跑,春节的秧歌、舞狮,元宵节的骑竹马、太平鼓、跳百索、抖空竹,清明节的踏青郊游、放风筝,端午节的旅游、赛龙舟,重阳节的登高等;再如:学校假日中的体育夏令营、体育冬令营、春游等,以及校定节日中“体育节"、"游戏节"、"舞蹈节"、"传统项目节"、"健康”等。
(五) 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地况地貌千姿百态,季节气候气象万千,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应注意大力开发和利用。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风天、雨天、雪天,可以练习长跑;晴天,可以练习骑自行车,可以登高望远。
利用江河湖海,可以进行水上安全运动。利用荒原,可以进行步行拉练、野营等。利用雪原,可以滑雪、滑雪橇、滚雪球、打雪仗等。利用草原,可以进行骑马、武术等。利用森林山地,可以进行安全的定向运动、攀爬活动。利用山地丘陵,可以进行登山运动和开展有氧耐力运动。利用沟渠田野,可以进行越野跑、跳跃练习等。利用海滩或沙地,可以进行慢跑、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利用沙丘,可以进行沙疗、爬沙丘、滑沙等活动。
(六)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编写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必须依据本《标准》,全面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构建富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一) 教材编写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
2.健康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使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3.兴趣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4.发展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满足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注意选取对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活动内容,以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并具有一定的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依据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教材内容。
2.教材要多样化和具有开放性,要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教材内容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在继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的体育文化。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要渗透在教材之中,现代的体育文化更应在教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4.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安全运动的方法。
5.教材内容应处理好各水平阶段的纵向衔接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避免重复,以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三) 教材的呈现形式和体例
体育与健康教材包括多种载体,除学生课本、教师用书以外还应包括挂图、卡片、图片、幻灯、音像资料、多媒体教材等。其中1~6年级不编写学生课本,7~9年级和高中阶段各编写一册学生课本,但各学段均需编写教师用书。
1.学生课本
学生课本的用途是在教师指导下供学生自学和实践。因此,课本的版式设计要美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激发学生阅读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
(1)课本内容的呈现要改变以往从概念到概念的叙述形式,从问题出发,指导学生通过运动实践和观察、思考,自己去获得知识和结论。要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突破,逐步学会学习。
(2)课本内容的表述要适合学生心理,既科学严谨,又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阅读和思考。
(3)学生课本体例的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题:应标题鲜明,引人注目;
学习提示:应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受课题的价值;
学习内容与方法:应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表现与创造,综合与运用,参与和发展;
练习和自我测评:应引导学生反思、领悟学习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不同版本的学生课本体例可各具特色。
2.教师用书
教师用书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
(1)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教学评价; (2)课堂活动设计;
(3)对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深化,以及其他必要的补充知识和背景知识;(4)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计划案例。
教师用书的内容应与学生用书相对应。
附 录 一、名词解释
体育与健康课程 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 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健康 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身体健康 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 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运动参与 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运动技能 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能 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学习领域 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本《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领域目标 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水平目标 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本《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设立了六个学习水平,每个学习水平都设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领域目标是通过水平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
地域性运动项目 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
二、附 表
下表显示五个学习领域在同一水平的学习目标及相应的活动和内容。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
水平四
水平五
作文二:《九年义务教育》12400字
义务教育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性质
我国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这是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
免费性
所谓免费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农村而言,从今年到明年要全部免除学费、杂费,但是对城市而言,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实际上,要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就涉及到很大的财政问题。现在国家就是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二条规定,
义务教育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普及性
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在新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强制性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编辑本段义务教育规定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免费教育或普及义务教育。义务的含义包括父母与家庭有使学龄儿童就学的义务,国家有设校兴学以使国民享受教育的义务,以及全社会有排除阻碍学龄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种种不良影响的义务。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国家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广设教育。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在19世纪70年代后实行义务教育。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有关统计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已有近60个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长短,大体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以后正式颁行的国家宪法中,
都明确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
编辑本段政策详解
《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一、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三)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四)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
(二)2007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中部地区和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三)2008年,各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达到该省(区、市)2005年秋季学期开学前颁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扩大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
(四)2009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各省(区、市)制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低于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免学杂费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五)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农垦、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所在地区农村同步实施,所需经费按照现行体制予以保障。城市义务教育也应逐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具体实施方式由地方确定,所需经费由地方承担。其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四、加强领导,确保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
(二)落实分担责任,强化资金管理。
(三)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四)齐抓共管,强化监督检查。
(五)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六)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
编辑本段义务教育历史
免费义务教育:中国两千多年教育史的“里程碑”
“这次改革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必将对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周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说。
为了从法律上进一步确保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正在修订中,草案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行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当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位职业教育家的孔子在鲁国广收门徒时,他收取的“学费”是“十条牛肉干”。此后,收取实物或金钱作为学费的私塾成为中国广袤农村地区的主要教育形式。近代新式教育在中国发端以来,实行全民免费义务教育始终是教育界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由于制度、国力、财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始终难以完全实现。 此间社会学家指出,目前全球190多个国家中已有170多个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改革开放带来的连续二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使中国也完全具备了跨入这一行列的国力与财政能力。
周济说,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2004年,各级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拨款总数达2194亿元,比2002年增加29.4%,平均每年增幅达13.76%。
实际上,从1986年出台的18条,到这次修订通过的义务教育法的63条,这次法律修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条文上的调整,其中涉及诸多义务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
经费保障问题是这次修订的一个重点。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时,当时国家财政投入所占的比例还不到一半,实行“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政策,实行集资办学。90年代财政体制改革则是实行分税制,财权上收,中央财政收入从原来的11%上升到现在的接近60%。因此,许多代表建议法律中应按各级政府的实力,合理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比例,也就是“中央拿大头,省级拿中头,县级拿小头”。
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这为义务教育立法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最终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完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真正转变。
义务教育免费问题是这次修订中又一热点。许多意见认为,如果不能确立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就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今年2月,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修订草案进行初审时,许多常委会组成人员对草案中“对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得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提出异议。
因此,在草案二审稿中,首次明确了“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同时,考虑到国家的财力状况,在附则中增加规定“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编辑本段关注热点
其他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也一直是这次义务教育法修订的热点。诸如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
难、公办学校转制、城市择校热、教科书定价高等问题,在这次义务教育法修订中均有体现。
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生活费)资金70多亿元,共资助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3400万人。今年又从西部地区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享受免学杂费政策的学生达到4880万人。
但周济同时指出,目前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的任务十分艰巨。
他说,许多农村学校实验仪器和图书严重匮乏,开不齐国家规定课程,达不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寄宿设施更是严重短缺,许多地方农村学校常常是一间宿舍住几十个孩子、一张床挤几个孩子。
许多学校防火等安全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卫生隐患。农村初中大班额现象相当普遍,学生上课十分拥挤,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活动发展,他说。
目前,全国仍有约31万名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合格学历,有近50万名代课人员。全国农村初中辍学率达到3.55%,其中西部地区农村高达4.64%。
我国农村普遍推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全国有95.2%以上的小学、87.6%以上的初中、71.5%以上的高中设置在县镇和农村。1995年至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其中中央拨专款39亿元,加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共100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编辑本段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新的《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这一款规定的是义务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宏观管理体制是纵向规定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一体制在当时激发了地方普及义务教育的积极性,加快了义务教育的发展步伐,为实现“普九”发挥过积极作用。2001年,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的新形势,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实行国务院领导,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一体制的变革有利于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和在县域内进行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在实行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混淆了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新的《义务教育法》对管理体制有了更为准确的表述:“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这一新体制突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强调了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二是明确了管理以县为主。
省级政府负有首要责任
省级政府是地方最高的行政机关,对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各项地方公共事业负有首要责任。从目前情况看,省级政府离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还有距离。强调省级统筹,就是要加大省一级的责任,这是新体制一个值得关注的内容。省级政府一要统筹落实辖区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确定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落实中央安排的转移支付和地方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资金,承担与其职责和财力相应的义务教育经费数额,制定辖区内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二要统筹省域内义务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本省义务教育政策、规划和义务教育的各项标准,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促进省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无论从投入体制还是从管理体制来讲,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都至关重要,如果省级政府能够切实担负起这一责任,理顺省以下的体制,则相关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县级政府负有主要责任
县级政府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强调管理以县为主是非常必要的。以前在一些地区存在着投入以县为主的做法,使义务教育的事权和财权不对称,挫伤了基层政府管理和实施义务教育的积极性。管理以县为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好经费。县级政府除了按照省级政府确定的比例承担经费外,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具体管好用好资金。要将义务教育的各项经费全部纳入预算,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包括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的规划、设置、布局调整、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保障学校安全,培养教师,均衡配置师资力量,组织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流动。
用“加减乘除法”解读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各种变化,都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运用“加减乘除法”全方位加大对义务教育改革的结果。
加——增加教育投入
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政府工作报告》
近些年来,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农村中小学不仅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甚至连做演示实验的条件都没有;
义务教育
由于基层财政困难,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不得不四处筹钱,被形象地称为“化缘校长”??
为了解决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专设“经费保障”一章,并从四个方面作出规定,以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总体需求,制定有关经费标准。草案要求国家制定并适时调整适应义务教育基本需求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出明确目标。草案要求各级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标准拨付经费,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逐步增长;对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得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
——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来源。草案规定,义务教育经费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的体制。“由省级政府财政对本地区的义务教育全面负起责任,应该能够解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草案要求财政预算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政府决算和学校收支情况应向社会公布,审计机关应当将有关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褚宏启认为,增加经费来源、教育经费的预决算以及学校收支情况向社会公开,是本次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的一个亮点。规定学校财务公开,可以更好地加强对学校的管理。 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政府工作报告》 “绝大多数学校的教育还是追求分数至上、考试至上。”“关键问题是,应试教育不利于儿童开发智力,更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健康。”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说,“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都变成了一个模子,缺少灵气,也缺少创造性”。
为扭转当前应试教育风气盛行的状况,修订草案在作出原则规定的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措施:
—规范教学内容,防止教学过于偏重智力的倾向。为此草案规定,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形成德育教育体系;应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不得以任何名义编排重点班。
——严格课程管理。草案规定,学校和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得违反课程设置方案增加或者删减课程;应当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明确考核要求。草案规定,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应当综合考察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培养学生的情况,不得仅以升学率作为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考察,应当综合考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情况,不得以考试成绩替代全面考察。
有关专家提醒说:“解决应试教育问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能单靠法律规定,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共同配合。” 乘——倍加重视教师工作
要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工作报告》
针对日益突出的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等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作了专章规定:
——加强教师培训。草案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
—保障教师待遇。草案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公办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相应人员的平均工资。
——加强教师管理。草案明确规定,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应当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明确对教师的要求。规定: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得以任何名义编排设置重点班,不得因个人特征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违反规定开除学生。
除——剔除择校之风
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政府工作报告》
“目前,城市义务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被人为地分成所谓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两大类。”杨东平说。
对许多中国城市家庭来说,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是头等大事,花多少钱都舍得。在不同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差别巨大的环境下,择校之风盛行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为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在多个方面作出了规定:
——在经费投入方面,草案要求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在师资力量方面,草案要求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措施,促进学校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应组织公办学校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公办学校校长和教师在学校之间流动。
——在管理和监督方面,草案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县级以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缩小差距等等。
法——令行禁止防止乱收费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政府工作报告》
一段时间以来,广大群众对教育乱收费反映十分强烈,乱收费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经费负担。”张建华说,“在农村,有些学校没有一台计算机,也不上计算机课,却也要让学生买计算机教科书,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为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许多很有针对性的措施:
——禁止利用补习和发教辅书进行乱收费。草案明确规定,在课程标准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得收费;向学生发放教科书以外的其他书籍、资料,不得收费。有关专家表示,依照这一规定,许多乱收费行为将再也找不到“合理”借口。
——禁止利用组织学生从事营利性活动。草案规定,学校不得自行或者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联合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 ——防止教科书成为牟利工具。草案提出,要减少教科书种类,降低教科书成本,并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科书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
有关专家分析说,针对教育乱收费行为,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实际上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增加义务教育投入,防止学校因运转经费不足向学生和家长伸手;另一方面,通过上述禁止性规定,则可防止个别学校和教师巧立名目,牟取私利。”
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指出,首先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包括经费、课程、教学质量、办学基本条件、教师问题。这些在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中规定得非常清楚。其次,法律中明确提出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并且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这些都是从法律层面保障义务教育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此外,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对农民工子女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要对特殊学校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要求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本法还规定农村的经费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有了法律的保障,各级政府将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为今后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编辑本段香港的九年义务教育
教育是香港特区政府总开支中的最大项目,其开支预算超过总开支的五分之一。
一、基础教育体制
香港的学校制度,包括两年或三年的幼儿教育,跟着是6年的小学教育,三年的初中教育,2年的高中教育,2年的中六教育(相当于大学预科),3年的大专教育。全香港幼稚园都由社团和私人主办,属于私立学校。
香港的幼儿教育(又称为学前教育)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香港政府教育署管辖的幼稚园,全香港幼稚园都由社团和私人主办,属于私立学校,另一个系统是由香港政府社会福利署管辖的幼儿中心,带有托儿所性质,其工作人员由社会福利署培训,有98%的香港儿童接受幼儿教育。 编辑本段香港教育按经费来源及管理机构性质分类
1、官立学校,又称为政府学校。校舍由政府兴建,校长和教师列在公务员范围,经费由政府支付。
2、资助学校,又称为津贴学校。社团(包括教会、慈善团体、同乡会等)或私人办的不牟利学校,接受政府资助全部经费。
3、私立买位学校。由私人创办及经营的中学,初中学位的一部分(或全部)由政府所收学费的数目“买”下来。这些被“买”下来的学位,象官立学校和资助学校的学位一样,由政府统一分配。
4、独立学校。由私人机构或个经营,没有接受资助,也没有接受买位的私立学校。
香港的小学当中,其中,资助小学400余所,占绝大多数;私立小学70余所,官立小学近50所,数量最少。
中学教育
学生小学毕业后,便可分配到公费的初中学校,在官立、资助和私立买位中学就读(接受政府分配学生而向政府收取学费的私校称为买位中学)。自1978年9月实施9年免费强迫教育以来,小学6年和初中的3年为免费义务教育阶段。按《教育条例》规定,家长如无充分理由而不送子女入学,须入狱3个月,并罚款5000元。学生初中毕业后,根据“平均获选派率”的派位办法,由教育当局参照学生的校内成绩和家长的选择,派选中三学生升读官立、赞助、私立中学的中四学位。学生也可以选择进入工业学院和工业训练中心进修技术课程。从整体来看,香港基本上已普及中学教育。
在官立,资助和私立三类中学中,资助学校最多,约320所,私立学校次之,近90所,官立中学最少,约40所。
编辑本段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
这次改革从2006年开始,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逐步推开。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西部的12个省份、新疆建设兵团和中部地区享受西部政策的部分县市全面实施了改革,2006年秋季,中部的各个省开展了试点,而从2007年起在全国农村地区推广,并用三年的时间重点巩固。这次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收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根据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不同内容,建立中央、省、市、县(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除教职工工资在现行体制下加大保证力度外,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经费等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由中央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及财力状况,对西、中、东部地区实行不同的分担比例予以保证。
2008年7月3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会议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编辑本段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原因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就是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也可
以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新机制最受益的单位,那么,农村中小学校的经费需求,到底达到什么样的“度”才能保障基本需要?最有发言权的是谁?应该是我们经费的使用者——农村中小学校,如果我们不能提出自己的基本需求,政府又依据什么来予以保障呢?
所以,无论是从责任、义务、利益各方面来看,我们的农村中小学都应该站在保护学校和学生合法权益的立场上,客观真实、全面细致地反映学校教育教学对资金的基本需求,积极主动地编制学校预算。新机制能否成功实施,管理是关键。所以要以此次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规范的预算制度,保证学校的每笔开支有根据、有来源、有保障、有效益、有监督。
编辑本段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1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的方向
上个世纪,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形成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乃至学校之间较大的发展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越拉越大。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将均衡教育思想作为新《义务教育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可以说新《义务教育法》的里程碑意义,最重要的就体现在从过去的各自发展走上今天的均衡发展的道路。
2明确义务教育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
我们过去推进义务教育时,主要是解决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的问题,还谈不上素质教育。新《义务教育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义务教育纳入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新《义务教育法》同时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3回归了义务教育免费的本质
普及教育、强制教育和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免费的步骤可以根据国情来分步实施,但必须坚持免费的特点。公益性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特征,义务教育要更彻底一些,不仅仅是普及的、强制的,还应该是免费的。新《义务教育法》在免费教育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在1986年不收学费的基础上增加了不收杂费的内容。中央财政将从今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免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城市地区还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加快进程。
4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强化省级统筹
此次新《义务教育法》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在“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省级政府的统筹和责任,实践着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原来看到乡镇一级难负其责,就将统筹责任放到县一级;现在县级基本上是吃财政饭,也无力承担,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大省级的责任。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保障的力度、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支持而言,省级的统筹都非常重要,这也是新《义务教育法》的一大亮点。
5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再一次明确了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规范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设立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通过这样几个渠道,建立起义务教育比较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
6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
新《义务教育法》强调了对非户籍所在地,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人民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将会对城市化进程的平稳推进起到关键性作用。 7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
过去我们对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主要是从政策上进行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对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出手是比较重的:一是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关键是要对学校在资源、政策上进行公平的分配,不得有政策、资金、资源的倾斜,这一条体现了全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强烈愿望。二是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也就是“名校不能变民校”。三是第25条的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8建立了义务教育新的教师职务制度
过去我们中小学的教师职务序列是中、小学分设,中学的初级、中级、高级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相对应,而小学则达不到。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职务序列打通,小学和中学的差别不复存在,初级、中级、高级都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相对应,小学教师也可以评副教授,
对小学教师是很大的鼓励。实际上,过去设立的在小学任教的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是不规范的。这一新规定对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聪明才智都是一个很大的激励。特别是让小学教师看到了自身发展提高的前景,对小学教师是个福音。这个全新的制度,在教师职务制度上有了新突破。当然还需要一些配套性的规定。
9增强了《义务教育法》执法的可操作性
全面规定了《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63条中有10条规定的是法律责任,将《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性、操作性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规范了22种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违法行为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过去的18条《义务教育法》虽然起到了很大的历史作用,但操作性比较差,新的《义务教育法》则完全弥补了这种缺憾,大大增强了可操作性,加大了执法力度。
编辑本段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意义
新《义务教育法》的通过,对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来说,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从教育法制建设角度讲,新《义务教育法》的出台也是中国教育法制建设一个新的、重要的标志。新《义务教育法》总结了《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义务教育法》作了一次全面的、重大的修改。从义务教育发展来看,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是义务教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无论从义务教育本身、教育法制建设,乃至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都有深远的意义。
附: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主 席 令
作文三:《九年义务教育》500字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怀乡病,怀念着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之乡,而事实上,童年并不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定义,而它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德国。德国宗教改革胜利后,新教领袖马丁?路德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习《圣经》,而不是通过中介的解释来领悟,遂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工业革命后,机械发明如火如荼,为了让人们熟练掌握运用机械的知识,义务教育的时间从几个月扩展到几年,而将这一段接受义务教育的时光定义为“童年”。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此我国面向全国推广九年义务制教育。这9年里,儿童学习语言,掌握了解世界的符号工具;学习数理,掌握思考的逻辑;学习化学生物,明白自然科学的基本认识;学习地理历史,了解人文社科的范式与视野。超越了工业革命时期“学习技工,开动机械”的要求,而力图教会每个儿童使用思想来唤醒“自我”,成为“自我”。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这样甜蜜又忧伤的青春回忆也是九年义务教育带给我们的。当然,“提倡恋爱”并没有写进义务教育里,才导致了“后来听说,李雷和韩梅梅,谁也没能牵起谁的手”。(文|李林燕)
作文四:《九年义务教育》500字
九年义务教育
2012 至2013 学年度第 — 学期
年级 班
教师姓名: 梁才郡
校长: 马成清
2012 年 9 月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 :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来源,懂得营养全面的重要性,知道水溶解一些 物质 。
(2)了解植物的种类及构造,了解物质传热的性质。
B:能力目标:(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再经过观察与实践得出结论。
(2)合作交流与探究是科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让学生在此活动中得 出结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及表达方式,表述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待科学学习,尊重证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愿意合作交流。 (2)对待自然,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 中科技新产品。
1、思想意识:
渗透“以孝弘德、立德树人”的思想。
2、问题意识:
设置问题环境,启发质疑意识。
3、创新意识:
让学生敢于否定权威,另辟蹊径。
4、应用意识:
注重实践,学以致用。
作文五:《九年义务教育情况》1500字
九年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引言
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使我国的国民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1986年4月12日,中国开始推行9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那么,自从实施义务教育以来,我们取得了那些成就呢?还存在哪些不足,我们又应如何改进?
一,通过访问了解到的情况 今年的8月24号,我对家乡的一所中学进行了调查,从中了解到,虽然我国很早就颁布了有关义务教育的相关法规,但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却是一个漫长的阶段。从我调查的对象-----石桥中学来说,该校从2006年开始才完全免去学杂费,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为什么历经20年之后,该校才能做到,究其原因,我想,最根本的是资金的缺乏,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基本上实现了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国家的各种实施还有待建设,能用于教育方面的资金是有限的,况且我国是人口大国,接受义务的人口数也相对较大,虽然每个人的数目不是很大,而总额却是一笔很大的数目。要求一下子拿出那么大的一笔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义务教育要一步一步来,从而导致了该校学生近年来才享受义务教育所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我觉得导致义务教育缓慢推行的原因是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建国历史时间较短,社会主义还是在摸索中前进,各项法律法规都并不是十全十美,况且,以前在我国还从未有过义务教育,第一次实施,难免会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即使再热的天气,宿舍里也没有风扇,学生在课余也缺少娱乐设施,同时大部分学校教育设施缺乏、落后,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学虽建立了计算机室,但计算机缺乏,同学们能学到的电脑知识也是有限的,小学学校基本没有电脑,这样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相当不利。希望国家还能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类似于这样的教育设施,为义务教育在硬件上做好保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调查,我还了解到,义务教育虽有好多有利的方面,但我们不可否认,它同样存在着问题。首先,有些学生的心态变了,由于是义务教育,学习的机会唾手可得,他们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散漫,没有了以前读书人的那种奋劲,只想到了实行权利,而忘了自己的义务。整天在混日子。同时,这种情况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面对个别无心向学,并且在搞破坏的学生,虽屡教不改,却又无可奈何。其次,
二,通过问卷看出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九年义务教育的了解状况, 在被调查者中有80%的被调查者知道什么是九年义务教育,而在这80%的被调查者中大多数被调查
者只是知道九年义务教育即是读满小学和初中不用交钱而已,而并不了解其他的相关教育问题;与此同时还有20%的被调查者反映说不知道什么是九年义务教育。这说明在农村特别是一些贫困落后的山区农村人民对义务教育的了解还很肤浅,义务教育的观念还没得到足够的落实,国家的相关部门应多加强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加深其在农村居民心中的印象,使义务教育的观念得到普及。
从问卷中,我们还可以看出,98%的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十分关心,并表示对九年义务教育非常满意,说免除学杂费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不用担心孩子没钱读书变文盲了,还可以攒钱让孩子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而还有2%的家长认为书可读可不读,并说自己没读过书,日子还不是照样过。这说明,绝大部分的人还是关心孩子们的未来的,希望孩子们学好知识,将来出人头地。同时,也说明九年义务教育是深得人心的,解决了百姓的一大难题。必然得到人们的大力支持。
作文六:《九年义务教育课本》2800字
数 学
1 一、教学内容与要求 1 二、本册教材的课时安排建议 5 三、本册教材的技术支持 7
9
9 加法和减法 11
乘法与除法 13
用计算器计算 15
节约用水 17
分数 19
20 大数的认识 22
四舍五入法 28
平方千米 31
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 33 从克到吨 35
从毫升到升 38
43
比一比 46
分数的加减计算 50
小探究——“分数墙” 53
55 工作效率 57
树状算图与算法流程 59 三步计算式题 61
正推 72
逆推 75
文字计算题 79
运算定律 82
应用 96
101 圆的初步认识 102
线段、射线、直线 106 角 108 116 角的度量 110
角的计算 115 大数与凑整 118
分数 121
几何小练习
数学广场——相等的角 125 数学广场——通过网络来估算 127
附录——参考教案 129 大数的认识 129
四舍五入法 133
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 136 比一比 139
小探究——“分数墙” 146 工作效率 150
正推 155
树状算图和算法流程 160 文字计算题 164
应用 167
圆的初步认识 172
线段、射线、直线 176 角的认识 180
角的度量 184
大数与凑整 188
数学广场——相等的角 192 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 196
作文七:《浅谈九年义务教育》5400字
浅谈九年义务教育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现状,并试图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发展提供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九年义务教育 农村
研究方法:网络查询法、文献资料法
引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已经26年了。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有很多地方是不如人意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于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以及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许多贫困地区还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而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中国九年义务教育
(一)九年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二)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社会学家对义务教育的兴办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认为,人之所以成为某个社会成员在于这个人接受了这个社会的文化,认同于这个社会,并学会了作为这个社会成员所必须的一些生活和工作的技能。基础教育时期(中小学教育)正是实现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未来的社会成员接受了这个社会主要的价值观念和基本的生存技能,那么在这些人长大之后,离开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学校,有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之后,在学校得到的态度和价值观就成为维持和延续该社会的重要成分,而不至于威胁到这个社会的秩序。这就是每个民族、宗族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原因。
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全民性、全面性,它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实施全面的教育,促进他们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的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义务教育是提高全国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其次,义务教育具有控制全国人口数量的功能;义务教育能够影响全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水平和健康水平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其中,教育对于控制人口增长、降低生育率、提高健康水平具有显著作用。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巨大力量,搞好义务教育,对于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根本措施。
二、论述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的现状
(一)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
九十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0余年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截止2000年底,全国实现了中国政府提出的“普九”目标。
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落实税费改革中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有关政策,“三保”工作初见成效,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积极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采取措施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杂费、书本费和寄宿费等。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问题
农村教育部门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在政府规定免除学费的同时,却允许增收杂费,这一规定在实质上取消了“义务”的无条件性。众所周知,中国农村最大的问题是贫困,教育支出尤其在贫困地区是多数家庭的沉重包袱,因此辍学、失学、特困生成为了农村教育的关键词,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
2、学困问题
农村孩子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完全出于经济原因,孩子们选择回家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是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中学布局一般分为一乡设一所学校。
(2)是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低学习条件差,农村小学毕业生掌握知识少,大多难以适应中学以后的系统学习,学习失去兴趣。
(3)是我国以应试教育体制为主导。
(4)是教师职业素养不高,排斥学习差的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迫使学生离校。
3、校困问题
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模式是城市教育由国家负担,而农村以县级统筹为主。目前大多数县级能够投向教育的资金十分有限,这是农村学校难以为继的原因。
首先校舍不足而且简陋。如广西蒙山县的部分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小学无校门,无围墙,校园环境差;教师的办公桌高低不一,长短不齐,陈旧破烂。 其次负债严重。2003年度国家计署审计调查的50个县,2001年底的基础教育负债为23.84亿元,2002年底上升为31亿元,增长了30%;到2006年底,仅半年又增长了25.7%,达38.98亿元。负债总额相当于这些地方的一年财政收入的80%。
再次是拖欠教师工资。据中国教育工会1998年上半年调查,中国有2/3省、自治区、直辖市拖欠教师工资。
4、师困问题
农村教师师资总体素养不高,队伍不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是多数教师的工资难以养家,教师分散精力从事其他事业,影响了教师的进取精神。
(2)是学校其他收入微薄,对教师的评价不能完全与教师劳动成正比,难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是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导致教师改革意识淡薄,教学质量不高。
(4)是很多乡镇经费困难,为节约资金聘请素养不高的代课教师。
5、前景贫困
孩子教育经费高,大多数农村家庭负担不起,所以在农村家长看来,只有孩子学习好,将来能考上大学,找到工作挣钱,才值得教育投资,否则不如不送孩子念书,这样不但省钱,还可以帮家里干活、养家。
三.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从主观角度看有:
1、学生自身未能正确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作为受教育的一员但却没有积极参与九年义务教育的行动,没有真正履行他们的义务与责任。他们的态度本来就不端正,对学习不认真对待,怀着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想法来学校度日,由于家境的贫寒,目光短浅,一心想着长大点就进城打工赚钱回来补贴,致使辍学的人越来越多,九年义务教育无法真正实施!
2、学生未能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一个人可以没有物质财富,但不可以没有文化,没文化最可怕。他们有一种读书无用论在作祟,不图读书成才。他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在学习上遇到一些挫折就开始灰心丧气,还没有真正去努力就想着要是考不上大学这书读了也是白读,总是患得患失。看到身边有些人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却发了横财,他们更也是跃跃欲试,这样九年义务教育在他们眼里也就一钱不值。
(二)从客观角度看有:
1、自然地理因素:在山区、牧区以及广袤的高寒地区,人类生存环境恶劣,人口密度小,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居住地极为分散,使义务教育学校难以形成适度规模,增加了教育成本。
2、人口迁移因素:上述地区的居住人口多为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以及人权因素等使他们难以集体迁移到其他地区,也难以根据劳动力的市场调节而实现个人的区域流动。此外,庞大的农业人口携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城镇间流动,一方面使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缩小或生源不稳定、布局调整困难,并由此严重影响教育成本,另一方面造成城镇义务教育学校的诸多困难。同时,农村留驻人口和流动农业人口的“超生”又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财政压力。
3、经济及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因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虽然可以避免“平调”的平均主义,但它在客观上造成各行政区划之间公共财政资源的很大差距。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又建立在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之上,这就在客观上导致各行政区划之间义务教育公共财政资源的很大差距。
4、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师教育力不从心。教师质量差,低水平的教师是绝对教不出高水平的学生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思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不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没有达到与时俱进。
5、农村学校必自己的学校精神不够高远,办学理念没有做到可持续发展。
6、政府的投入不够,政府表面上支持学校九年义务教育,但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落到实处的没有多少项 。
7、家长没有履行完成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职责,没有督促、管理好孩子受教育的情况,不能保证让所有孩子读好书。
四、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策略建议
(一)从主观因素上提高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可以适时地通过讲座、板报或开展座谈会讨论的形式,对学生灌输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可以很直观、简单明了的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有所感悟,从而落实到行动上。
(二) 从客观因素上:
1.进一步完善九年义务教育的法律制度
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明确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并尽早实现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拨款单列。
“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虽然暂时和大部分地解决了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但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同时,这种新的管理体制还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例如,以县为主来发放农村教师工资虽然能保证按时,但却未能保证足额,而且部分财政困难的县仍存在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在县教育部门出现新的大锅饭现象,由于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学校无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县的上一级政府严控或缩减农村教师人事编制以减少财政开支,再加上师范生不愿回乡从教,造成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严重。 我们认为在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发放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央、省、市和县(乡镇)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逐步形成农村义务教育由多级政府负责投入的机制,并通过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法”的形式来加以保障。
另外,为了避免各级政府随意挪用、挤占义务教育经费,实现教育部门在事权和财权上的统一,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应建立起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拨款单列制度。由于农村地区政府财政较为紧张,经常出现挪用、挤占义务教育经费用于地方其它事业的发展,因此,这一点尤其对农村义务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2.让家长重新认识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家长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视,尽可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上学的机会。
3.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给与大力的经济扶持
(1)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农村义务教育服务,以经济的增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制定城乡一体化的政策,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来增加农民收入,以农民收入的增长来推动农民对教育的投入。
(2)加大对农村财政资金的投入,缓解农村义务教育长期存在的设施不足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资料显示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计划用于教育的支出1561.76亿元,比上年增长9.1%,中央下如此大的决心加大财政投入,表达了政府切实担当了“人民教育政府办”的重任。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不足、办学条件落后、校舍缺乏,这都是由于经费不足造成的。那么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促进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推进课程改革。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增加经费投入是不够的,还要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应按照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结合税费制改革,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通过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为提高质量创造条件。
4.社会对农村义务教育给与关注,大力宣传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地位、职务、待遇、培训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按照法律的要求,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强教师管理,重视并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依法落实保障教师待遇,要关注并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使教师安心于教育工作。只有这样,九年义务教育才会更好的进行。
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和学生彻底摆脱“读书无用论”,“没有知识文化找到的工作也可以得到可观的收入,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去读死书”的错误观点。
5.学校鼓励学生完成九年义务学业
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按照法律规定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工作,严格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学生家长让孩子辍学去打工的问题。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切实把义务教育的重点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上来。学校还应该给学生适当地开展一些讲座或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内容,并适时的向学生宣传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彻底摆脱“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点。此外,学校还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安心地完成学业。学校可以适当的制定一些奖励政策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参考文献:
中国义务教育研究——吴德刚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中国农村敎育改革与相关政策——周明 – 2003 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 中国大陆教育研究: 政策与制度 ——庆祥颜 – 2004 五南新书出版社 义务教育谁买单——贺春兰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作文八:《九年义务教育科学》5500字
九年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
国家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索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日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 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
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
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核心部分,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本(标准)把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展开。每一方面开头用~段文字说明该部分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要点,然后用框图给出各层次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具体内容标准展开的逻辑线索,便于读者从总体上认识与把握。
本《标准》将3~6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具体内容标准所表述的是6年级结束时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程度,不再划分年级或年段,这样可以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以更大的创造空间。
考虑到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并应伴随着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对它们作了有机的结合。
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不~定代表一个课题,也不一定占用一个课时。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可以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如学生在以“土壤”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同时习得有关土壤的性质、土壤和动植物生长、生活的关系等知识以及相关的探究方法,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标准》中的“活动建议”仅仅作为理解具体内容标准、设计教材和教案时的参考,并不是硬性规定。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或重新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
国家课程标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
(-)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三、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上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因此,在实践中,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
九年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国家课程标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
(二)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1.认识科学探究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3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5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6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8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 比较探究月相变化规律和解暗箱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方法。
2.提出问题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
·进行比较时,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3.猜想与假设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3.2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如在做物体的沉浮实验之前,先让学生假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然后对给出的几种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
4.制定计划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l 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4.2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5.观察、实验、制作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5.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对动物、植物、水、空气、岩石等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
5.2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对花的构造、细胞等进行观察,并能画图和用文字说明
5.3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测量物体长度、重量、温度等,并用计量单位作记录。
5.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次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杠杆平衡实验、斜面省力实验。种于萌发条件对比实验等。
5.5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制作岩石标本,昆虫模型,火山、地层模型等。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起重机模型、生态瓶能量转换装置等。
6.搜集整理信息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6.2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并画出曲线图。
7.思考与结论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7.2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7.3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l 。
8.表达与交流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8.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作文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3100字
.dk18. .laosb. .d276. .chenhao.info .576f. .77wi. .9k68.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评估验收情况登记表
扫除青壮年文盲
省 市 县 乡,镇,
评估验收时间:二?? 年 月 日
报送时间:二?? 年 月 日
报送单位: ,盖章,
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制
表?:“普九”、“扫盲”县,市、区,基本情况
在校学生数自然情况 经济情况 学校数(所) 教学班数(个) 教职工数(人) (人)
小学 初中 小学教年人均年人均农民年学点数人口总农业人乡镇数行政村国内生地方财人均纯一贯制其中专其中专 (个) 数(万口数 小学 初中 完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个, 数(个) 产总值政收入收入学校 合计 任教师合计 任教师人) (万人) (元) (元) (元) 数 数
L1 L2 L3 L4 L5 L6 L7 L8 L9 L10 L11 l12 L13 L14 L15 L16 L17 L18 L19 L20 全县 总计
调查数据:?小学寄宿学生 人~初中寄宿学生 人。?小学实有代课教师 人~初中实有代课教师 人 。
?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制为 制。小学和一贯制学校数中~五年制的有 所~六年制的有 所。
初中学校数中~三年制的有 所~四年制的有 所。
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情况
毕业班学生的入学率 在校生辍学率 15和17周岁人口受教育情况 毕业率
小学校适残疾儿童15周岁人口初17周岁人口初小学适龄儿童初中阶段小学 初中 小学初中 15周岁人口文年度 龄女童入少年入学等教育完成率级中等教育完入学率(%) 入学率(%) 盲率(%) (%) (%) (%) (%) 学率(%) 率(%) 成率(%) (%)
L1 L2 L3 L4 L5 L6 L7 L8 L9 L10 L11
200
200
200
调查数据:?近三年13-15周岁人口总数~200 年为 人~200 年为 人~200 年为 人.
?近三年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数~200 年为 人~200 年为 人~200 年为 人。
?近三年小学校毕业生升学率~200 年为 %~200 年为 %~200 年为 %。
?验收当年17周岁人口总数为 人~17周岁人口中完成初中学业的 人~其中初中毕业 人~结业 人~读满规定年
限 人~经过非正规教育完成相应学业或年限的 人。
?验收当年视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 %~听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 %~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
表?:师资水平情况
专任教师符合各类规定要求的人数,人, 2001年起新补充专任教师情况 专任教师学历符合校长接受规定及取得相应教其他取得相学历符合规定及取岗位培训取得中专,高取得大专以师资格证书的比例 合计 应教师资格人数 得相应教师资格证的比例,%, 中,学历的 上学历的 ,%, 证书的 书的比例,%,
L1 L2 L3 L4 L5 L6 L7 L8 小学 初中 调查数据:专任教师中~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总人数~小学为 人~初中为 人
表?:办学条件情况
教学仪器设备按不同类型学生均图书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校舍危房率校标准要求的配齐率 (册) (m 2) (%) (%)
L1 L2 L3 L4
小学
初中
调查数据:校舍中D级危房比例~小学为 %~初中为 %。
表?—1:教育经费情况
上级下拨各种生均预算内教教育经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预算内预算内教育专款,万育事业费 费总支地方财移支付资金,万元, 教育经人均教预算内教育拨财政总地方财财政总教育拨元, ,元, 出中预政收入费总支育经费教育拨款比上收入政收入支出款占财算内教比上年出,万总支出款,万年增长,万,万,万政总支其中用其中用年度 育拨款增长比其中用元, ,元, 元, 比例元, 元, 元, 出的比计 于义务计 于义务小学 初中 所占比例,%, 于教育 ,%, 例,%, 教育 教育 例,%,
L1 L2 L3 L4 L5 L6 L7 L8 L9 L10 L11 L12 L13 L14 L15 L16 L17
200
200
200
表?—2:教育经费情况
预算内生均财政预算2001年2002年生均预算内公公用经杂费收入 城市教育费附加 地方教育附加费(万内、外公用经底以前1月以来用经费(元) 费占预(万元) (万元) 元) 费(万元) 预算内教捐、集资教职工教职工算内教育基建拨收入,万国标工国标工育事业款,万元, 元, 资拖欠资拖欠年度 费支出其中用其中用数,万数,万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应征 实征 应征 实征 的比例于教育 于教育 元, 元, (%)
L18 L19 L20 L21 L22 L23 L24 L25 L26 L27 L28 L29 L30 L31 L32 L33 L34
200
200
200
调查数据:,1,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 元/生~初中 元/人。,如分城乡需要注明,
,2,近三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用于校舍建设的经费~200 年为 万元~200 年为 万元~200 年为 万元。
表?:扫盲情况
脱盲人员巩固基层单位扫盲情况 成人教育学校情况 扫盲经费情况 情况 青壮年青壮年青壮年人口中普及初人口总人口非行政村乡镇农村农民地方财脱盲人非文盲等教育乡镇验乡镇验行政村近三年乡村自数 文盲率验收合巩固率民文化办学面文化技办学面政补助均开支人数时间 收合格收合格验收合脱盲人筹数(万 (人) (%) 格率技术学术学校数 经费数 (%) (%) (%) (人) 数 率(%) 格数 数 元) 校数 数 (万元) (元) (%)
L1 L2 L3 L4 L5 L6 L7 L8 L9 L10 L11 L12 L13 L14 L15 L16 L17 总计
作文十:《九年义务教育课本》1200字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册)
上海教育出版社
摇啊摇
教学设计: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 汤伟 教学类别:纸工(综合)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摇的乐趣,发现制作方法。
实践与创造:学会半圆折剪,并通过联想添加创造新形象。
欣赏与评论:欣赏作品形象,学会评价作品。 隐性渗透:
情感与审美:激发美术学习兴趣,感受创造的美。
想象与创造:感受摇的无穷变化,发挥想象力。 教学重点:学会半圆的折剪。
教学难点:半圆的折剪及其情景的想象添加。
教学准备:
学具: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玩具。
教具:多媒体电脑、乐园场景、实物投影仪、范例、色笔、
纸等。
教学环节:
一、感觉主题: 1、游戏导入: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摇玩耍小木马,体验 摇摇”乐园,谁想来玩一摇的乐趣。 玩? 你觉得怎么样? 2、引导联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可开展回忆、遐想交多媒体flash以摇啊摇?这摇啊摇的感流摇啊摇的优美情动画显示。创觉怎么样? 景。 设摇啊摇的优3.揭题:摇啊摇。 反响热烈。 美意境。 我们一起来做个能摇动的
玩具,好吗?
二、尝试与制作。 1、这是一张纸,你能使它站思考尝试寻找站立出示卡
起来吗?谁来试一试? 的方法。(一、二位纸、笔、
(对折,开口朝下) 学生上前尝试) 剪刀等工2、那么,怎样让它摇动起来进一步尝试探索摇具。
呢?大家动手试一试。看动的方法。(人人尝
谁有办法? 试) 选择例举 3、反馈,例举学生尝试结果发现问题,观察思学生尝试
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原考。 结果。
因。 4、师指导演示:沿折线画出学生和老师同步操实物投影
半圆再剪下。注意圆弧画作,体验成功的快演示制作
得要圆润,剪得要流畅自乐, 过程。
然、。
三、观察与联想 1、半圆形的联想:
想一想,这半圆形象什对半圆形加以充分多媒体动
么?又象什么?还象什想象交流。 画配合展
么? 示。 2、根据主题进一步想象添创想主题故事,开展范例。
加形象。 情景想象交流。 3、思考:创设问题情景。思
考怎样粘贴形象,才能使观察现象,努力思考,
摇摆保持平衡?从中揭尽力发现规律。
示物体重心平衡现象。
四、合作与表现: 1、提示制作步骤:一折、二俩人合作,分工完多媒体提剪、三画、四粘。 成。 示要求。 2、采用2-3人合作形式,确讨论交流,构思确立
立主题,分工制作成摇啊主题形象。
摇的玩具。 互相合作,巧思妙
3、生合作练习。 想,创造新的形象、
师巡视鼓励指导。 情景。
五、欣赏与交流 1、作品展示,自我表演学生自我介绍表演,作品展示。
介绍,讲讲其中的故简单表述情趣故事。
事。 2、评评:比谁的玩具摇互相交流,“摇啊摇”
摆得最稳?谁的作作品赏玩评析活动。
品最美、最有创意? 3、自评:说说“我的感说说“我的感觉” 多媒体展示要
觉” 体验成功的快乐。 求。 4、教师归纳小结、教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