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写作风格 各作家的写作风格》1600字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各作家的写作风格”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的支持!
鲁迅——永恒的魅力
马叙伦——近似古代的笔记
周作人——冲和平淡的首席代表 夏丐尊——平淡中自有章法结构 胡 适——自然流畅,不用重笔 刘半农——寓庄于谐,不拘规矩
郭沫若——挥洒过快,却又清新诱人 许地山——笔意所到,戛然而止 孙伏园——一种特有的雅趣 周瘦鹃——温柔而少冷峻之色 袁昌英——豁达大度,挥洒流畅 叶圣陶——朴实之中自有醇美 韬 奋——以早期杂感随笔为胜 张恨水——言之有物,取径冲淡 陈 源——一味倾吐着自己的爱与憎 林语堂——精彩片段多在议论 郑逸梅——意味隽永,情趣盎然 徐志摩——活泼华丽,充满灵气 郁达夫——多为才情之作 茅 盾——直拗硬朗而少圆润轻灵 方令孺——笔触
1
细腻,感情深挚 许钦文——笔墨淡而节奏偏慢 成仿吾——纵笔而下,直抒胸臆 曹靖华——浓重的抒情色彩 庐 隐——最妙的还数小品 朱自清——淡泊之中时露清丽 王统照——不名一状,也不成派 郑振铎——稍加用心,再可提升 孙福熙——徐徐叙来,老成大度 田 汉——早年流丽,晚年质朴 丰子恺——给人以恬淡而有味的享受 瞿秋白——文学、政治、哲学的组合 闻一多——从冷峻、理性到烈火 老 舍——俚而不俗,俗中有雅 俞平伯——自由舒缓中时见雅意 冰 心——亲切,自然,温柔 苏雪林——议论中有见解,显灵气 魏金枝——终究以议论为长
曹聚仁——纷陈杂出,削足适履 阿 英——直笔多而曲笔少 夏 衍——闪过光亮
蒋光慈——强烈丰富的感情 鲁 彦——人情味与人性色彩 巴 人——冷嘲热讽,愤世嫉俗
吴组缃——正面、反面、侧面都写 靳 以——天真烂漫,单纯明净 丽 尼——有一种美丽的忧伤 范长江——简洁而凝重的笔墨 柯 灵——炉火纯青,下笔有神 叶 紫——介于格言与随感之间 徐懋庸——酷肖鲁迅的杂文 师 陀——只觉得有些恬淡 萧 乾——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卞之琳——简洁明快,庄重严谨 季羡林——清泉流泻,春风骀荡 邓 拓——长于议论,又能写意 何其芳——美丽而诗意的
凤 子——一种特有的情感气氛 杨 朔——充满诗情画意
2
的语言 陈企霞——论证严密,层层推断 唐 搜——曾有过种种尝试
陈荒煤——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草 明——似少一种深邃的思考 孙 犁——平易淡朴的文风 叶君健——艺术上有多种特色 赵清阁——以情为重的文章
王西彦——良知与正义感支配下的抒写
徐 迟——用新闻的手法追求完美 周而复——长于纪实,不拘一格 杜 宣——始终保持平稳的节奏 严文井——带有思索的低抑情绪 冯英子——自然质朴,别饶情趣 碧 野——从粗壮激越到明丽抒情 刘白羽——褒贬不一的抒情文 苏 青——拉杂中也会生动出彩 吴祖光——说真话,有骨气
韦君宜——早年天真,晚年反思 秦 牧——注意技巧,懂得剪裁 黄秋耘——诸体皆备,随笔尤胜 冯 牧——总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郭 风——得心应手,无施不可
黄 裳——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 张爱玲——大多都是信笔写去 魏 巍——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 欧阳文彬——只需要真诚与质朴 蒋星煜——自然质朴的文风 艾 煊——很注意语言的节奏
何 为——注意人物与情节 牛 汉——表达生命的体验与发现 峻 青——强调立意与情感
岑 桑——畅达流丽,精练生动
邵燕祥——横也成文,竖也成文
3
小 思——从文章中感受其气质 袁 鹰——一丝不苟,情致绵绵 张天健——浓淡相宜,疏密有致 赵鑫珊——心灵航程中的永恒瞬间 叶文玲——以文反映时代脉搏
冯骥才——妙不可言,别是一家 黄河浪——似不经意,实很讲究
余秋雨——有自身的节奏与词汇 王周生——更接近于一种时文的写作 张抗抗——个人性灵的刻录
赵丽宏——心灵与语言的双重之美
胡绳梁——枝叶扶疏,神清气朗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4
作文二:《韩寒的写作风格》15000字
篇一:郁达夫的写作风格
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文学创作阶段特色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
1
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
2
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
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
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
3
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郁达夫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郁达夫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军阀混战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文学创作中感伤情调的时代意义
郁达夫虽然在文学作品中伤感得无以复加,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无论是伤感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还是几乎坠入颓唐境地的时光,他的心中总有一个诱惑着他的理想。这个理想谈不上崇高,也不具备多么深刻的内涵,但对郁达夫来说,却具有巨大的人生魅力,是推动他奋斗,创造的动力,这就是女人的爱。1927年,郁达夫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若能得到王女士(即王映霞—引者注)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18] 郁达夫对女性的这神圣、痴想的情感,一方面当然是―自我‖理想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分明映射着五四人的发现的光芒。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曾说过,
4
女人和儿童的发现,是欧洲近代文明的产物。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来说,对女性的赞美和痴爱,那就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表现,也是对封建礼教最直接的批判。所以,郁达夫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19] 文学主张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郁达夫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已出版日记的作家。[20]
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相撞的东西,那些不敢与封建道德决裂的文人,也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郁达夫.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
5
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等。
篇二: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2 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
3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女性的形象
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5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
6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7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8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9 Gothic Rom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Romance,, A Case Study of The Castle of Otranto
10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
11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
12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3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6
14 A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Interpersonal 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Culture
15 英汉基本颜色文化内涵对比
16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17 论被动句的翻译
18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
19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20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21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
22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主义
23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24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
25 浅谈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地方特色
26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
27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28 战后美国对伊拉克娱乐文化的影响
29 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
30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7
31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32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33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34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Different Cultures 35 报刊广告英语的文体特色分析
36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
37 怎样结束诗歌:罗伯特?洛威尔的结尾
38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
39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漫画式的艺术魅力
4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灭
41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42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43 浅析D.H.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44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45 试析《宠儿》中的象征手法
46 论疯女人形象对小说简爱所作贡献
47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 48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8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49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50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
51 观春潮:浅析―戏仿‖背后海明威性格阴暗面
52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53 英语网络语言特点研究
54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55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56 如何有效地扩展大学生英语词汇
57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
58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学习中的问题
59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60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
61 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分析《喜福会》中的边缘人
62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
63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s: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64 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
65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
66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67 Self- improving English Proficiency by Reading
English Classics
9
68 论文化差异在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表现
69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70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
71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
72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
73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74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
75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
76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77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78 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他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79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80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
81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
82 On Carl’s Personality in Titanic
83 肯克西《飞越疯人院》的女性主义批评
84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女权主义主题思想及对中国女性文学之影响
85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10
86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87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88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
89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
90 On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Advertising English
91 从《认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尔夫人看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特点
92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93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
94 论翻译的艺术
95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96
97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98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
99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
100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
101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
102 从―俄狄浦斯情结‖的角度解析《儿子与情人》
11
103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
104 从合作原则角度简要分析《老友记》中乔伊的性格特征
105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
106 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
107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108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探索
109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10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
111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112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113 A Research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Ghost‖in Anil’s Ghost
114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
115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116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哈佛校长德鲁?福斯特的演说词
117 《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
118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119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120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12
Gray
121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122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
124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
125 丽塔. 海华丝和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与《肖申克的救赎》接受比较
126 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7 不同的阅读任务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128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129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130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131 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哥特式特征分析
132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133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134 从释意派理论看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135 A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
136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13
137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138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139 英语新词特点研究——词汇学习和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
140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141 麦当劳的制胜之道
142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分析商务广告翻译
143 《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
144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145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
146
147 言语幽默的功能对等翻译
148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149 On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loud in English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50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
151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
152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153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
154 浅议英语语言中的委婉及其应用
155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
156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14
157 论英语谚语翻译
15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
159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汉音译研究
160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
编
161 浅析《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62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163 《老人与海》和《白鲸》
的生态意识对比
164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165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166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
《瓦尔登湖》
167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168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169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70 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汉译的影响
171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17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15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73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174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Needs from Harry
Potter
175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
176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177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
178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179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
180 论功能对等原则下的商标翻译
181 A Research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182 善与恶二元关系的整合与分离——试分析《厄舍古屋的倒塌》的道德内涵
183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
184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85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186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和《红字》海斯特的悲剧命运的比较
187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16
188 浅析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18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
190 论《汤姆琼斯》中流浪汉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191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92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
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 193 Women in the Roaring T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
194 中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含义对比
195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196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197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198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199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200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
语言特征
篇三: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17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8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应用的语用分析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浅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劝导》中的体现 解读苔丝悲剧的成因 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浅析中文菜单的英
19
译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 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 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翻译研究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美国黑人英语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由英语外来词谈中英文化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 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 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新闻发布会口译中的礼貌原则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从消费文化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论《芒果街上
20
的小屋》的―简单‖ The U-shaped Narrative Structure in
Great Expectations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
43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44 论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45
46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47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48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49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
50 他者形象:最逆来顺受与最狂野的—中国女性在西方电影中的形象
51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5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研究
53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
54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
55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56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57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58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59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
21
60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61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62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63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
64 高低语境交流模式对国际商务谈判模式的影响
65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66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merican Inaugural
Address
67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68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
伊德解读
69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70 《人人都爱雷蒙德》中幽默对话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
征和人物关系的研究
71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写作技巧剖析
72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
73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On Pip in
Great Expectations
74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汉音译研究
75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22
76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
77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
78 中英文化差异对成语翻译的影响
79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80 爱伦坡的分析方法在―厄舍屋的倒塌‖中的应用
81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
82
83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8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uanming
85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
86 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对话
87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88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
89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
90 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91 合作学习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92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
93 对《草叶集》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94 英语新闻中批评性语篇的对比分析
95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
23
96 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97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98 论《苏菲的选择》中的悲剧性冲突
99 中西方时间观差异分析
100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0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
102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
103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04 O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Slog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05 Gender Difference in 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
106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 107 英语中―r‖的分析
108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
梦
109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110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
111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
112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113 从归化的角度分析《飘》的中译本
24
114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
115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
116 浅析商务谈判中非言语交际的核心地位
117 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
118 生存与对话—浅析《非笑之事》
119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120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121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122 The Positive Impact of English Movies on Oral
English
Diversification in Translation
124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125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126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
127 An Interpretation of Initiation Theme in Heart of
Darkness
12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
129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30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25
131 关于《飘》的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
132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133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
134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
135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
136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
137 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原则
138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139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40 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
141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
142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143 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
144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145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146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
147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148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
149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150 从隐喻视角解析《黄墙纸》的疯癫意象
151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
26
152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153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154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
155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156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
157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158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159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
160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61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
162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
163 《八月之光》里的悲剧艺术——基于尼采审美理论的分析
164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165 中英文化背景下的金融英语翻译分析
166 中西葬礼文化的对比研究
167 ―A Rose for Emily‖ 中 ―Rose‖ 寓意的新解
168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169 在冲突与迷茫中凋零,,浅析苔丝悲惨命运的必然
27
性
170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171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172 用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红字》
173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74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
175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176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中的性别歧义及其原因探析
177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
178 《推销员之死》中丛林法则的牺牲品
179 从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看恋母情结
180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
181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182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
183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
184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185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
186 从《金银岛》看英国人的冒险精神
187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188 从语用学角度对英语课堂中委婉语的使用探究
28
189 英语中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
190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
191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
192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193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194 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Idioms
195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196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197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198 英汉颜色词的认知语义分析—以红色、黄色为例
199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200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29
作文三:《新闻写作的风格》3700字
新闻作品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形成风格是记者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记者的风格是记者的作品群形成稳定特色并被广大的读者(受众)所接受的成果。
记者的风格可以按照三个路子形成:新闻型记者,文学型记者,学者型记者。具体的风格则是多姿多彩的。
记者要从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中,要在长期实践中,要在“走自己路”的思想下,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可“强求”。
作家是有风格的。
记者有风格吗?
大量的新闻作品,很难说有什么风格。现在的许多新闻作品,不仅写法雷同,而且取材、语言、内容,都是雷同的。甚至有人这样挖苦:“你们的新闻,只要打印一个固定的格式,然后再具体的地名、人名上填空白就可以了。”
但是,新闻作品确实又是有风格可言的。以当代的中国名记者而论,穆青的文学底蕴和散文色彩;安岗的政论锋芒;华山的宏大气势;田流的娓娓道来……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有的人曾经这样说,某某人的新闻作品,即使是捂上作者的名字,只要读一读文字,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写的。甚至还有这种情况,当某位记者帮助别人修改稿件的时候,即使在片片断断之中,也能够显露作者的风格,使细心的人看出修改处与别人不同的风格。所以,又完全可以说:新闻作品、记者是有风格可言的。
什么是记者的风格?
作品的风格其实就是作品的性格。记者的风格就是记者性格在作品中的体现。但是,风格并不就是性格。性格每人都有。但不能说每人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记者的风格是记者长期工作实践的结果。
不是有性格的记者就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风格必须在实践中形成,必须有较长时间的积累,而且集中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这种意义上说,风格是记者作品总体的性格。只写了一篇或有数几篇作品就谈什么风格是牵强的。
记者的风格是一个记者“作品群”的主要特征。
记者的风格并不是记者作品所有特点的总和或综合,当然更不是记者的某一篇作品的特色。它应该是一个记者的作品群(全部作品)的主要的特征。也就是说,当我们说某某记者的作品风格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略去了他的若干次要的特点和偶然的作品的特色。就是那些以博大为其风格的记者,也会写过一些纤细的作品的;就是那些以政论特色为其风格的记者也会写过纯新闻……任何人都是一个综合体,多侧面体。但如果把这一切侧面都考虑进去,都算在风格之内,那还有什么风格可言呢?
因此,所谓风格者,必定是记者作品群的主要的稳定的特征。
记者的风格还是记者和受众结合的产物。
记者的风格是自己有成效的努力的结果。但是这种努力还必须为广大受众接受、认可、喜欢,而后才有风格可言。群众不承认的东西很难说是有风格的。因此,记者的风格是记者的作品不仅得到社会承认,而且得到社会理解的结果。风格在记者身上,影响在群众中。从这种意义上讲,风格是传播的结果,是传播和被传播的统一。
综合上述,作为一种鲜明的风格,除了记者的性格要素之外,还应该包括他的实践因素,还要包括他通过传播和群众结合的因素,还要包括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的因素,这一切要素的有机总和,才是记者的风格。它是个性,但它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它是个别,但它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它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但它是作品和人品的统一。
因此,风格是一个凝聚点,它后面是一个大容量的“世界”。
记者风格的类型
记者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可以分成若干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润时认为记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他称之为“新闻型记者”。
第二种,他称之为“文学型记者”。
第三种,他称之为“学者型记者”。
“新闻型记者”,这个词好像是不通的。记者都是新闻工作者,哪有不是新闻型的呢?这里之所以用了一个同意反复的定语,其意思是要和后面的两种类型相区别,这种记者的工作特点和他的成就都是在典型的新闻领域内。
“文学型记者”,这也是从特定意义上说的。因为记者不能在新闻作品中搞文学创作,那样的话,文学型记者就成了贬义词了。这里的“文学型”主要是指这样的记者的作品更具有文学色彩,更善于借鉴文学的手法。例如有的记者的通讯写得很有文采,很有感情,具有文学般的感染力。这类记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一般都花很大的气力去搞报告文学的创作,他们常是记者兼报告文学家。由记者后来走上专职的报告文学作家的人也不少。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的,他们先成了有一些名气的作家,而后又来当记者。
“学者型记者”,从字面上看,这种类型的记者的特点很清楚。
他们虽然是新闻记者,但是具备了更多的学者素质和特点。他们不仅能够报道新闻事实,还可以用自己的丰富的知识对这些事实加以深刻地解释,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对这方面的问题,自己就有相当大的发言权。他们的言论应该也可以对政府的决策和群众的思想产生更深层的影响。
学者型记者的提出是有它的时代背景的。首先在文学界提出了作家的“非学者化”问题。在新闻界,似乎更尖锐地遇到了这个问题。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新闻报道在学问方面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而另一方面,随着新闻事业的急剧发展,新闻队伍的急剧扩大,记者水平有所降低的情况也发生了。
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学者型记者,是很有针对性的,对新闻界的成长也是有长远意义的。
做学者型记者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求记者对自己所报道的行业有专门的研究。进而要求记者在若干领域有自己的专门的研究,他应该是一个知识广泛的、具有独到见解的人。在西方由于新闻事业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代表着学者型记者的称号出来了,那就是专栏作家。目前在我国专栏作家队伍还是刚露苗头。
学者型记者也还可以包括新闻学者,即有的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对新闻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并有自己的著述。这样的记者也可以称之为学者型记者。
我们对新闻记者的类型作了如上的分析,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记者的风格,也是为了当你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时,可以以此作为参考。它划出了一个粗粗的线条,至于细致地区分则是很难用短的篇幅说清楚的了。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一个风格。
记者怎样形成自己的风格?
正像记者的风格是千变万化的一样,形成记者风格之路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记者在追求自己风格的时候,也确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要全面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一般地说,每个人的风格都是建立在自己的优势的基础上的。离开了自己的优势去发展风格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例如一个人长于人际交往,好动而不好静,你非要他坐下来做学问,是很困难的事情,要他形成学者型的风格是很难的。一个人如果他的形象思维大大长于逻辑思维,他最好是向着文学型记者发展。而一个逻辑思维很强的人,他自然会倾向于在学术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
当然,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认识并不是很容易的,真正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自己的风格更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不是什么材料偏要干什么事情”的情况。这叫做“哪壶不开专提哪壶”。有的人明明是既没有厚实的生活底子,又没有形象思维的长处,甚至连文学的一般功底也较差,只是因为看到作家在社会上受欢迎,却偏偏要向着文学型去发展。对自己不了解,只有去实践。在实践中你会发现,在哪个领域你是得心应手的,而在哪个领域你是一筹莫展的。
第二,风格是形成的,而不是“捏成”的
风格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复杂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风格的形成是记者成熟的一种表现。换句话说,只有成熟了的记者,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就这种意义上讲,记者的风格不是自己有意做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在基本功还不扎实的情况下,在对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还没有很好掌握的情况下,就急于形成自己的风格;故意写一些与众不同的语言和句子,故意生造了一些特色,企图很快地就让人家看出自己的风格。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效果一般都是不好的,给人“东施效颦”的感觉。为风格而风格就会走入形式主义的死胡同。
第三,在风格问题上要有多样化思想
就风格而论,纯属个性化的东西,它没有是非之分,不能说什么风格是对的,什么风格是错的;它也没有优劣之分,不能说什么风格是好的,什么风格是差的。喜欢什么风格不喜欢什么风格,那是个人的爱好问题。
客观地说,任何风格也都有它的局限性。正像在百花园中,有的花,花朵很艳丽,但是并不很香;有的花,花朵很小,长得不艳丽,但是它很香。正是因为它们各有特色、各有长处,才可以组成一个斑斓多彩的大花园。如果只有一种花,再好,再香,也会显得单调的。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他在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同的看法乃至非议,而且往往是他的风格越突出,开始时遭到的非议越多。这时候应该怎样办呢?要很好地听一听人家的意见,并加以分析。要有勇气坚持,坚持下去就有可能打开一条“胡同”。不要对别人的期望太高,不要期望别人对你的风格都说好话。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说过:我的新闻作品只求在报纸上能够发表,能够存在;不希望都说好,更不希望人家都学着这样写。都写成我这样,报纸会变得很单调,我的风格也就被淹没在里面了。
(作者为经济日报原总编辑)
作文四:《沈从文的写作风格》1900字
沈从文
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
沈从文特殊的身世、传奇般的经历以及由之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那就是常以“乡下人”的眼光(其实又不可能除去知识者的身份)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 出生于风景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小城;多年的当兵生涯与奇异的经历;奇特的求学经历。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乡下人”(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关照的。
沈从文是在左翼文学与海派文学之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角度,去思考和表现现代文明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的。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是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他本人是湘西的魂魄所在。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在沈从文那里,“美”、“爱”、“神”三者一体即最高的人性。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二 、沈从文小说的文体特色
1、创造式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文化小说(诗小说、抒情小说)。这是指小说的显著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沈从文简捷地将其归纳为“情绪的体操”、“情绪的散步”。沈从文说自己再运用文字叙事时,“习惯于应用一切官觉”必须懂得五官并用不是一句空话,使知觉得以印入物象,做到灵动而富生气。便是写实也呈内面型。沈从文的抒情小说除了注意人生体验的感情投射,还有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描绘与人事的调和等等。对于抒情体式来说,营造气氛和描述人事几乎同等重要。它把环境认作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衍生物,在一定程度上,景物即人。抒情小说的主要手段既然不一定是要刻画人事,“造境”的成功与否就成了最高的目标。沈从文就是用水一般的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来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制造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的。
2、 沈从文的散文成就也很高,且比小说更有历史感,也更能直接表露他自己的灵魂与情思。(《湘行散记》、《湘西》以《烛虚》等)。
三、文学语言:沈从文的文学语言较为奇特,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他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基础上,洗去了书面语、文言语的特长,文字的意气浮露,行文不依仗附加的词藻,但不等于不锻炼琢磨,所谓“扭屈文字试验它的人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务必拷问出语言的本色方才罢休。他的文笔任意识的流动纵情谐趣,多暗示,富情感美,色彩美。
四、文学理想的寂寞
沈从文的文学的“人性立场”,即不进入革命性改造中国的一途,而主张经由文化改造人,改造生命,改造民族。沈从文离开30年代主流文学的道路,就是这样形成的。此种文化理想面对当时中国现实生活不得兑现,因为它主要是从乡村中国产生,是由世俗的世界、由沉落的地区来观察的。它能从一个角度说明民族沉沦的根由,却无法化为实际的文化改革行为。沈从文的文学不属于当时中国的城市文化,也不属于城市文学,因此难于被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所理解,所以他是寂寞的。
作文五:《海明威的写作风格》3100字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对《老人与海》的文体学分析
曾 晖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英语外事管理系 四川成都 611731)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杰出小说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的剖析,认为此文很好的体现了他的简洁、清晰、客观的写作风格。这部作品文体学方面语言句子简短,句法结构特别简单;自由直接引语使得小说简洁明快;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寓意深刻。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文体学
一、背景介绍
《老人与海》创作于1950年,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位老渔夫84天来都没能捉到一条鱼,大家都说他运气不好,不吉利。第85天,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决定到渔夫们从未去过的深海区打鱼。在海上,老人发现了一条很大的马林鱼,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5次搏斗,制服了大鱼,但当他驾着小船回到港口时,马林鱼只剩下来了一副巨大的白色骨架。此作品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
二、文体分析
[1]“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文学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1、语言特点
根据西方文体学的观点,风格的载体是语言,对风格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接近客观、准确。
利奇和肖特在《小说的文体》一书中列举了可供分析的四大层次:词汇层、语法层、修辞层以及衔接和语境层[2]。
(1)语法特点:句子简短,句法结构特别简单。从语法部分的数据可以看出《老人与海》句子简短,平均长度仅为14.4 个单词,明显低于语料库显示的一般句子长度(17.8)。而且句法结构特别简单,非独立分句与独立分句之比仅为0.63:1,大大低于语料库显示的标准样(1.63:1),显然,文中有许多由“and”连接的短小陈述句,短小简洁的句子使叙述富于鲜明的节奏、动感强烈。
(2) 词汇特点:名词的出现频率极低、动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形容词出现的频率很低。
?名词:名词的出现频率极低,平均只有15.9%,而且其中近90%的名词为具体名词,这使小说内容趋于简单,暗示主人公简单的生活环境,以及其淳朴、朴素的个性。?动词:动词出现的频率较高,且其中许多为动态动词,如pull,jump,burn,race?等。这使叙述更加有力,突出了主人公桑提亚哥与自然做斗争的精彩场面。?形容词与副词:形容词出现的频率很低(5.4%),这使叙述非常含蓄但客观,也使小说的语言朴素而且庄重,“这无疑非常适合其宏大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副词出现较多,尤其是表示方向的副词(up,down,out),它们和动词组成动词短语,突出了老渔夫的动作。
(3)句子间的衔接手段非常简单。该小说的句间的衔接非常简单,许多句子是由人称代词he或所有格his来连接的(38.3%),“利用关联词连接的句子较少,而利用可替换的近义词来连接的句子只有两个。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可在《老人与海》中,居然有不少句子之间没有明确的衔接手段(9.2%),这使语言更简约、含蓄了”[3]。
综上所述,在词汇、语法和句子的衔接层次上,《老人与海》都表现出简洁、精练的特点:句子结构短小,名词和形容词的出现频率很低,动词丰富而准确,再加以方向性副词的搭配,以及简练的句子衔接。
2、直接引语,使得小说简洁明快
从整部小说来看,自由直接引语(Free Direct Speech)的使用使得小说简洁明快,可直接展示人的心理活动。该作品好几十处使用了自由直接引语。如: “Now they have beaten
me, he thought. I am too old to club sharks to death. But I will try it as long as I have the oars and
the short club and the tiller.” ;“It is silly not to hope, he thought. Besides I believe it is a sin. Do
not think about sin, he thought. There are enough problems now without sin. Also I have no
understanding of it.”自由间接引语生动的展示了老人桑提亚哥在海上单独搏斗、克服困难、不畏艰难、自我鼓励,充满信心和希望,面对厄运,从容对待。
3、 象征手法
这部小说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大海,象征人生舞台,象征世界,它有美丽的外表,却有凶险的本质,它是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但是老头儿总把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施宠或不施宠的一个女人,要是她做出了卤莽的或者顽皮的事儿呢,那是因为她情不自禁”。
其次,《老人与海》象征着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桑提亚哥象征着50年代初,处于贫穷苦难的古巴低层社会的人们,为了改变现状,与殖民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展现了古巴人民不可摧毁的英勇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再次,男孩曼诺林既象征着桑提亚哥的年轻时代,又象征着民族解放、民族独立斗争中逐步成长的年轻一代。例如,在、老人独自出海的那三天里,他就经常独自念叨着:“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
最后,作品也有很强的宗教象征意义。书中援引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说明作者有意识的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例如,当老人看到第二条鲨鱼时,小说里写道:“‘呀’,他嚷了一声。这声音是没法可以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在觉得一个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里的时候不自主地发出的喊声吧”。后来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小茅棚,躺在床上时,“脸朝下躺在报纸上,手心朝上,两只胳膊伸得直直的”。这正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姿态。
三、结 论
从以上对《老人与海》的分析,可以看出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是注重现实,脚踏实地。他的文风简洁洗练,很少使用比喻、拟人,喜欢直截了当。 “世界文学处处都有海明威的影响,但你不能辨认出哪一处是海明威的,他的影响是弥漫性的,其神韵已渗透到世界文学的天地中[4]。
【注释】
[1]参见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2]转引自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3]同上.
[4]北打科他季刊.1966年夏季号,第50页,转引自.海明威.评传,第222页。 [参考文献]
[1] Cook, Guy.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4.
[2] Donaldson, Scott.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rnest Hemingwa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 李玉辉,潘明军.从〈老人与海〉的美学和哲学意义中审视‘冰山’理论.华北工学院学
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4] 刘家荣.文体学方法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海观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作文六:《曹禺的写作风格》800字
曹禺的话剧作品代表了我国现代话剧文学的艺术高峰
1、 曹禺的戏剧深刻集中地反映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与黑暗
社会。
2、 曹禺一直把塑造人物、刻画性格放在首要位置,所以他才能塑造出众多的各具风采的艺
术形象,这是他剧作的独特贡献。曹禺善于描写平凡生活中受压迫与璀璨、遭压抑与扭
曲的悲剧人物,反映出悲剧的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家描写灰色人物、小人物的悲剧,
发展了悲剧人物类型与悲剧样式,拓宽了悲剧艺术表现的领域。同时,曹禺塑造悲剧人
物,总是致力于反映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刻痛苦,深入探索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他
最善于通过不幸者的命运,写出一种忧愤深沉、缠绵沉挚的爱。他以悲剧艺术的阴柔之
美,显示出悲剧美的丰富多样性。他的戏剧发展了我国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
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
3、 曹禺不仅是塑造艺术形象的能手,而且是擅长结构艺术的巨匠。他总是尝试运用多种方
式,来组织各种类型的戏剧结构。《北京人》写的是日常生活,事件不集中,具有人像
展览式的结构的特征,但又有争夺棺材这一中心线索贯穿其中,显然又具有开放式结构
的特征。另外,在开端与结尾的前后照应、场面安排上的重场与过场、明场与暗场;情
节安排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偶然性与必然性;人物关系上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正面
描写与侧面烘托;整个剧情进展的层次感遇节奏感等等,曹禺都不是随意安排,而是精
心设计,做到统领全局,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善于控制和调节,力求保持整部作品的
匀称和谐与统一完整。
4、 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但冲突并非限于激烈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曹禺就善于从现实
生活中提炼出戏剧冲突,紧张、尖锐,引人入胜;他还善于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着重人
物内心冲突的刻画,从而产生丰富含蓄、发人深省的戏剧效果。在组织戏剧冲突方面,
曹禺也具有杰出艺术才能。如“引爆人”和最佳“聚焦”方式的设置。在《北京人》中,
以曾皓的未来前途为“聚焦”方式的设置。
作文七:《莫言的写作风格》1300字
莫言的写作风格
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 曾屡次获奖! 莫言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12岁读五年级时因“**”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其中,《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红高粱系列》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然而,莫言曾义正言辞地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迄今为止,莫言有三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其中,由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曾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而莫言自己却认为,只有《丰乳肥臀》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巨片。 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幼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如《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曾说:“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振聋发聩。冯牧文学奖曾评价说,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莫言的《蛙》则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点回顾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变化与影响,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上也已享有名望。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对其评价称,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作文八:《曹文轩的写作风格》7800字
篇一:浅析曹文轩作品中的美学特质
题目:
浅析曹文轩作品中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课程论文
系部:初等教育系
班级:语教1101班
姓名:李玲
学号:11101260108
指导老师:戴彦老师
时间:2013年12月9日
浅析曹文轩作品中的美学特质
论文提要
曹文轩是新时期以来成就比较突出的儿童文学作家,同时也是在当下文坛颇有建树的学者。曹文轩非常明确地认为“美感与思想同样重要”【1】,“没有美感就没有读者”【2】。而少年的题材与视角、忧郁的审美情怀、真诚的情感价值与
1
和谐、微妙的意境美构成了曹文轩对美感内涵的独特阐释,正是这种阐释加大了美感在与思想较量中的砝码,也构成了他的小说在当代文坛的独特意义。曹文轩小说在美学上突显的艺术特征,既沿袭了诸如自然美、和谐的中国式美感传统,又加入了带有悲剧色彩的西方式美感因素,使他的小说在美学品味上趋向于中西合璧,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彩。
关键词 曹文轩儿童文学古典美
论文正文:
“20 世纪对于中国儿童文学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不仅仅是因为自觉意义上的中国儿童文学诞生于20 世纪初,还因为20世纪是中国儿童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影响下,所焕发出来的奕奕光彩:从单一走向丰富,从幼稚走向成熟。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是以教育型为主,以温情型、游戏型为辅,兼及其它。”
【3】以教育为主的儿童文学,决定了它在艺术价值取向上的很多特点。这种情势下,儿童文学思潮真正关乎审美的本质被放逐了,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急于向读者宣传某种思想,不注重作品的审美品格。二是在强大的理性精神统摄下,中国儿童文学形成了朴实、稳重、故作姿态的小儿腔却最终回归教化的整体风格。曹文轩的小说努力避开这两个极端,他将文笔流淌在记忆的深处,挖掘童年的苦乐轶事,使文本具有了相当的审美品格。《红瓦》、《草房子》等作品,
2
作者娓娓道来的是在这个背景中人物的生存状态,情节和结局的设置,将人性当中最有力量的特质从作品中呈现给读者。曹文轩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指出:“归纳思维使我们对‘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天经地义的结论的理解流于幼稚和肤浅。唯有这样,才可能在那些确实令人感叹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面前不再自愧弗如地说:‘看人家的~’”【4】。
一、以少年为题材的儿童小说。
从稍早的《红葫芦》、《山羊不吃天堂草》,到近期的“成长三部曲”【5】——《草房子》、《红瓦》、《根鸟》,几乎无一例外。这些作品不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也得到了成年读者的赞誉。读曹文轩的小说,往往被故事中流露出的优美的人性情操、怀旧的感伤情怀和古典的审美情趣所打动。
作家笔下的少年形象是让人感动的。我们看到了虽遭人误解,仍然有情有意的细马;看到了善良调皮,总是热情助人的桑桑;也看到了曾经傲慢自负,最终在与苦难的斗争中学会坚强的杜小康;还看到了面对邪恶,不愿低头,永远正直的明子;更看到了以梦为马,拒绝诱惑,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根鸟。曹文轩塑造的少年形象,无论是细马与桑桑,还是杜小康与明子,或是根鸟,他们并不完美,但他们在成长,尽管这一过程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恰恰是这些极富戏剧性的冲突与变化,成功地将曹文轩作品中的人性的美好与真诚凸现出来,使我们从善与恶、美与丑、强与弱的斗争中、交织
3
中、较量中发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生机盎然的少年形象,并被这些形象吸引着,也被他们留下的真诚善良、坚韧执着打动着。
在小说中,作家对少年成长历程的准确把握与生动表述,是构成其“成长小说”的另一重要因素。作象对这一复杂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从生理的发育,情感的领悟,到人格的完善,再到精神上的成长,都有细腻的描写与刻画。作家通过对孩子们那一段段真实、美丽,但却艰难的成长历程的关注,将少年身上流动着的独特美感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从儿童视角上,对少年题材的关注和忧郁悲悯的审美情怀。
“儿童视角指的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6】同时儿童的叙事角度也会对小说的叙述姿态、审美情调产生重要的影响。曹文轩把儿童视角作为其叙述策略,并意图通过儿童对世界真实独特的感知与表达方式——细节与“诗化”,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从某种意义上也强化了作家对美的表现力度。
在曹文轩的作品中,儿童视角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叙事方式,作家笔下的儿童视野也是相对开阔的,他们已不再局限于自身的故事,而开始在成人生活、社会风云、人性世界中
4
聚焦。《山羊不吃天堂草》是超过一个叫明子的男孩的目光,讲述了他在远离故土,闯荡谋生时对家乡的回忆与思念,以及他所体验到的城市
与生活;《草房子》是通过一个叫桑桑的儿童的眼光,述说了油麻地小学及其周围的动人生活;《红瓦》是透过一个叫林冰的少年的视角,描述他所看到的南方水乡小镇的斑驳人生和那个特定时代的青春故事;而《根鸟》则是穿过一个叫根鸟的孩子的视线,讲述了他在追寻梦想中所遇见的社会百态与人情冷暖。
《红瓦》中,我们透过少年林冰的眼,看到的贫困是以猪头肉或红烧肉的细节出现的;看到的赵一亮命运的变迁,则是通过赵一亮那双洁白、漂亮的手到紫黑色、粗糙的手的细节变化展示出来的。无论是贫困,还是苦难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深刻的,对于儿童也同样如此,然而儿童又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的,但苦难中一些最为表象且又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物,是会留在儿童心中的,红烧肉与赵一亮的手则是符合这些条件的,所以它们成为了少年林冰心中永恒的记忆。
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曹文轩为读者勾勒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充满了细节化的叙述,同时也是被“诗化”的,而此中则融入了作家对美的不懈追求。
三、曹文轩悲剧意识中体现的审美意蕴。
5
在曹文轩的小说世界中,我们总能感到一种似有若无的伤感,但当你细细品味时,又常常会发现忧郁背后隐藏着的不仅仅是苦难,也有美好与和谐。这种阅读效果的产生是与作家一贯持有的写作姿态分不开的。曹文轩曾经这样阐释自己的悲剧观:“我反对廉价的愉悦,而且还主张文学要有一种忧郁的情调”【7】。在当代文坛,悲剧意识是一个最不稀奇的概念,八九十年代,从“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对公共痛苦的倾诉,到“新历史”与“新写实”小说对个体人生苦难地张扬,“悲剧”成为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作为一个在特殊年代的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曹文轩和当代作家一样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其他作家所不同的是,曹文轩笔下的悲剧没有剑拔弩张的剧烈的悲剧冲突,而是一种深蕴的,吻合传统的蕴藉,体现出了敦厚、含蓄的美学意味。在他用“感性的、直觉的、整体把握的和审美的”【8】方式构筑的悲剧世界中,我们看到了悲剧后面的温情与美丽。
在构筑现实世界的同时,曹文轩也为他的理想世界——人性世界勾勒出一幅真实而美丽的蓝图。作家通过对人性中的尊严、隔膜、善恶,这些“基本欲望,
基本情感和基本行为方式——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9】的建构,展现出他对真善美这些情感价值的期待。尽管这一切最初并不一定完美,甚至可能会有一些残缺
6
或丑陋,但作家通过它的改变与
完善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
尊严,一直是作家极为关注的一个主题。我们在曹文轩的作品中看到的人性尊严已不只是美好与圣洁的象征,而是一种“苦涩的尊严。”【10】。我们看到了人们在坚守尊严时的艰难与辛酸,尊严的背后是挣扎的代价与酸涩的泪水。少年秃鹤的尊严是以作践自己、失去尊严为代价,才换回别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而明子“温暖而尊贵的自尊”是在经历了艰难的生活考验与拒绝高贵的“天堂草”的诱惑之后得到的。我们也从作家对那些艰辛与委屈的真挚关怀中,看到了人性尊严的可贵与高尚。
我们品味尊严的苦涩与高贵的同时,也在曹文轩的作品中看到了“隔膜”,这个为当代作家一直关注的话题。80年代中期,“隔膜”被“现代派”引入中国文坛以后,它就在中国扎根落户,并几乎成为当代文坛上的一种主题景观。北村、张承志、苏童,这些名家从锋利的笔尽情铺展着隔膜——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构成的许多不可避免的人性悲剧,以及它所展现出的人们内心世界的焦虑、不安、绝望和沉重。而曹文轩则以他的真诚与温情关注着这一人类心灵上的巨大困惑,曹文轩对这一心灵状态的感悟、发现与描述与“现代派”充满“形而上”意味的叙述相比,则显得更加平易与温和。
四、曹文轩作品中的意境美。
7
意境并不是简单的自然临摹,而是人的心灵与景物的完美结合。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10】。曹文轩显然是透彻领悟了这一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精髓所在,所以,我们才会在其小说创作中看到他用其优美的语言、优雅的姿态、忧郁的情怀构筑的幽微精深、如诗如画的意境美。
虽然自然景物的描写并不能代表意境的全部,但在我们研究意境的“特构”时,也必须看到对自然的描摹是意境构成不可或缺的基础。曹文轩的景物描写是出色的,所以我们看到了那个“长满了百合花的大峡谷。他们静静地开放着,水
篇二:曹文轩的成长主题
曹文轩的成长主题
六(4)张雨芊
一、研究背景
曹文轩写过很多关于成长的主题,像《草房子》、《细米》、《青铜葵花》等。但是成长主题的风格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研究目的
了解曹文轩成长主题的风格
三、研究方法
阅读资料,记录相关句子,了解曹文轩成长主题的风格。
四、研究步骤
8
1.先阅读《草房子》,找出写作风格。
2.上网找其它相关书籍,找出其他写作风格。
3.最后把找出的风格梳理一下。
五、研究过程
1.从《草房子》来看写作风格。
《草房子》的主角是桑桑,满书都充满童真。“他想:在这样的天气里,我将棉衣棉裤都穿上,人会怎样,”中曹文轩奇思的写作风格生动的体现了桑桑的天真。
2. 从《细米》来看写作风格。
《细米》的主角是两小无猜的细米,其中:“红藕转身回家了。细米捧着花,像个十足的大傻瓜,翘翘蹲在他面前,很迷惑地看着他??”曹文轩通过一些隐喻来让人回味无穷。
3. 从《青铜葵花》来看写作风格。
《青铜葵花》的主角是葵花,是以小孩的爱情为主。“妈妈轻轻地推了一下葵花,没想到葵花突然不肯走了,一把抱住了妈妈的腰,大声哭着:‘我不走~我不走,我不走??’”曹文轩在一些分离的片段中往往能让人掉泪。
六、研究结果
我通过对《草房子》、《细米》、《青铜葵花》的研究,我发现曹文轩成长主题的风格有:
(1)天真、奇思。
(2)寓意丰富。
9
(3)悲伤、悲惨。
七、我的反思
我查到的资料可谓沧海一粟,以后我要查阅更多的资料,就可以更具体的研究曹文轩的写作风格了。
八、文献参考
《青铜葵花》2005.4.1
《细米》2010.1.1
《草房子》1997.12.8
篇三:浅析《蜻蜓眼》中蕴含的曹文轩的创作特色
新批评视野下的《蜻蜓眼》创作特色分析
日前,曹文轩最新力作《蜻蜓眼》在《人民文学》第六期上刊出。这一长篇小说继续承袭了曹文轩儿童文学的创作风格,并继续坚持体现、歌颂了自己创作中不变的价值观:高贵的情感、典雅的语言与对人类生命中所可能遭受到的苦难的表现与正视。本文将在新批评视野下,分析《蜻蜓眼》中曹文轩的创作特色是怎样体现以及发挥的。
一、新批评与《蜻蜓眼》
新批评派作为批评发展转折时期出现的一种很典型的理论现象,是在对他们 之前的种种文艺批评进行审视和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与俄国形式主义一样,新批 评派把作品本身看作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自足体,认为作品作为客体是独立于创 造者和欣赏者之外的,此外,它也是独立于政治、
10
道德和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及 上层建筑,甚至还独立于社会生活的”1。因此,新批评派认为,“应该研究文学 作品,研究作品的艺术技巧和手法,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2。
《蜻蜓眼》毫无疑问,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实现了自己的突破,但是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发现,《蜻蜓眼》中依然新批评视野下的一些关键创作特色的出现:关注平凡人内心中潜藏的巨大的生命张力;借人物命运的讲述营造出带有普世意味的悖论怪圈;用作品对现实进行嘲讽和抨击等。
二、新批评视野下的《蜻蜓眼》的创作特色分析
(一)张力:平凡人物内心的高贵力量
新批评学家认为,文学作品的张力由两个部分组成:extension(外延)和intension(内涵),即称为“外延,,的字面义、指称义、字典义和称为“内涵,的暗示义、比喻义、联想义。而曹文轩将作品的张力也分为两种组成部分:一是作品中讲述的阿梅的故事本身与其自发的外延性之间的张力;另一方面则是阿梅这一平凡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高贵的情感力量。曹文轩一直认为“文学应承担起调节硬部和软部之间平衡的责任。作为儿童文学尤应如此,它应在保证后一代人能1
2支宇.韦勒克文论与结构主义语言学[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139页。 杨文臣.张力诗学论田1.曲阜
11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7页。
够没有缺陷地成长中做出贡献”3。在最新的《蜻蜓眼》中,曹文轩都坚持对人的内心的情感的挖掘,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曹文轩借助对主人公阿梅的成长线索的勾勒,来表现了“感动人的那些东西是千古不变的”,“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在这些表现内容中,曹文轩想要传达的感动是蕴藏力量的,是温暖心灵的,是永恒不变的:人性中亲情的温馨;人与人之间交往时所表现出的那一抹“真诚”的底色;《蜻蜓眼》中阿梅在一生流离,辗转三座城市之间时对人生的那种坚定不移的相信??
(二)悖论:人生仿佛是怎么也走不出的怪圈
新批评派认为,只有在语义的悖论中而生的诗才有意义。而在《蜻蜓眼》中,曹文轩营造的悖论则是:无论你如何坚强,仿佛你的付出总是无法得到回报——人生仿佛是怎么也走不出的怪圈,而这圈子里还充满了苦难。
书写苦难是曹文轩儿童文学的标志性主题,但是他不是为写苦难而写苦难,而是借助苦难彰显出人们在厄运中的相扶相助,进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真诚的帮助来感动当下的孩子们,使他们在心灵上能够多一些湿润的情感。但是在《蜻蜓眼》中,曹文轩对苦难的书写有了更加浓郁的悖论意味:《蜻蜓眼》中阿梅的经历也绝不是一帆风顺,反而是命途多
12
舛的:在小说中,前前后后三四十年之间,阿梅经历了上海、马赛、宜宾三座城市之间的辗转流离,中法之间的国族界限让阿梅所经历的流离之苦更加触目惊心。
对苦难的反抗是书写苦难的题中应有之义。曹文轩在“反抗”的维度上着力不多,阿梅的颠沛流离与其说是自己主动的选择,毋宁说是命运潜在之后的推动。在这“惘惘的威胁”之下,阿梅的流离过程就是阿梅抗争命运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命运的安排,在命运的安排之中反抗命运,就如同鲁迅的“在绝望之中反抗绝望”一样,是一种对生命苦难思考的哲学,也是一个悖论。曹文学认为,孤独感是当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心理问题,所以曹文轩在他的儿童文学中对孤独给予了特别观照,给孤独中的人们送去了理解和支持,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了温暖和新的希望,与物质上的帮助相比,来自精神上的沟通和理解更能抵达心灵深处。应该说,曹文轩笔下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是饱含情感的,3曹文轩:《當文轩儿童文学论鬼》,二十一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是温暖心灵的,做感动的文章将是他永恒的追求。现代化环境让人的心灵变得干潘了,读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应该能使人的心灵找回一些湿润的东西。鲁迅说,真正的勇敢是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和人生的苦难。曹文轩的文笔是温柔的,动情的,但是在这样的文字背后,是一颗坚强的内心,是对
13
人生苦难的深沉的思考,更是一种对人生未来发展的真诚的期望和希冀。
(三)语言与语义:古典与正典
结合新批评提出的“词义分析法”、“语境理论”等关键概念,我们发现,在《蜻蜓眼》中,曹文轩的语言是极具古典味道,甚至是正典风味的。
1.小说文本中的古典色彩
曹文轩十分重视对自己写作语言的锤炼,整个小说创作带有明显的古典文学的意味和色彩。《蜻蜓眼》中写到了中国的上海、宜宾以及法国的马赛,三个城市都是各自国家文化的凝聚之地,因此,曹文轩在写阿梅在这三个城市中的生活时,有意识地以国家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背景和借鉴,注重对自己用字、用词和章句的锤炼,让自己的小说文本带有明显的古典化的色彩。例如在《蜻蜓眼》中经常出现的水的场面的书写:水乡的生活环境参与了曹文轩的文学创作,正如他自己所感慨的那样,“我的空间里到处流淌着水,我的作品皆因水而生”“水养育着我的灵魂,也养育着我的文字”。在接受采访时他对家乡的水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家乡的水让他的文字纯净透彻、暖人心田、充满灵性。
2.古典之下的正典意味
如果说对小说文本字词章句的锤炼是曹文轩对古典文化继承的一种外在表现,那么其内在的面对人生苦难时的勇敢
14
和悲悯的情怀则是曹文轩对古典文化继承的一种内在的追求。对于文学而言,悲悯情怀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文学如果丧失了悲悯情怀还有其存在的精神价值吗,然而,文学的这一精神内核正面临着被废弃的危机,所以極救文学当务之急就是重新找回丢失的悲悯精神,并且把它置于不可动摇的地位。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成员之一,自然不能没有悲悯情怀,甚至要给予它更高的精神价值,因为崇高的情感往往要从孩子开始培养,作为一名有担当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而目前来说,作家应有的悲悯情怀在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中得到充分地体现,他的悲悯情怀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对残缺人物投以深切的关怀;另一方
面基于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对人性的弱点和局限性给予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正是因为有浓厚的悲悯情怀,所以曹文轩对人性的理解没有简单化,他看到了人性的复杂,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在他看来,人不能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如果将人做这样简单地划分,那曹文轩就不可能拥有悲悯情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与悲悯情怀是矛盾的。曹文轩之所以能矢志不渝地保持这份悲悯,一方面是因为他放低自己的姿态,没有以道德审判者的面孔来面对人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断强化自己的作家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勇敢地面对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性。曹文轩在《蜻蜓眼》里深刻地揭示了
15
人性的弱点和局限性,力图对深处在精神困境中的人们进行救赎。排挤、嫉妒、偷窥、报复等这些人性丑的一面在《蜻蜓眼》中也都有写到。
三、结语
《蜻蜓眼》是曹文轩最新的长篇小说,但是读之却明显能够感觉到曹文轩之前创作的追求和价值观:那种对古典文化的继承,那种古风小说的味道,那种对人的情感经历中的苦难因子的书写,那种书写苦难过程中带有的悲悯的情怀等等,这些都曾经在《草房子》中见过,在《红瓦》中见过。因此可以说,《蜻蜓眼》是曹文轩的,而曹文轩是儿童的。
16
作文九:《海明威的写作风格》15500字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 他以“精通现代叙事 艺术 ”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 影响 ”而荣获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语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叙事语言, 另一种是人物话语。海明威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语言艺术,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散文风格。本文从《老人与海》入手, 对其语言特色和叙事手法简单的分析。粗略的探析了其独特写作风格及形成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特色——电报风格
以《老人与海》为例, 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气、对话模式和语法等运用了他个人的偏好, 显示了他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海明威倾向用 英语 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
从《老人与海》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不难看出, 文章的用词很简单, 很少用表示抽象意义的大词。如: Aware that he will need to keep his strength, the old man makes himself eat the tuna he caught the day before, which he had expected to use as bait. While he cuts and eats the fish with a claw under the strain of taking all the fish's resistance. Stantiago is angered and frustrated by the weakness of his own body, but the tuna, he hopes,will marlin too. (老人清楚, 他必须得保持体力, 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在右手切鱼、吃鱼的时候, 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 而且, 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 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 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桑提亚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既感到气馁, 又忿恨不已, 他希望金枪鱼能使他的伤手恢复劲力。他吃鱼的时候, 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 想喂一喂那条马林鱼, 像对兄弟那样。)
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其用词而言, 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 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是简明、易懂。动词如: need, make, cut, eat, use, take 。将形容词变成动词和名词的形式, 如: an2gered, weakness 。从句子结构频繁使用He does something. 简单的句式。主语是he, 谓语以使役动词为主。由于使役动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一个动作发生并完成, 因此这类句型就成了动作的执
行者做一件事, 并使其行为产生预期的结果。在《老人与海》中, 这类句型和描写具体行为的短小动词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从整体上传达出一个基本意义: 老人是个行动者, 他的行动都达到了预期目的。这完全符合海明威塑造“硬汉”形象的一贯追求。
在《老人与海》中, 作者充分使用贯穿小说的人物桑提亚哥和他忠实的助手兼朋友小诺曼林之间的对话或对话加上非常简练的描写与叙述来推动故事的 发展 。其中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棒球赛的最新战况, 探讨老人的偶像—狄马吉奥在球场的表现。
如:“Tell me about the baseball, ”the boy asked h im.
“In the Am erican League it is the Yankees as I said, ”the old man said happily. “T hey lot today, ”the boy told him.
“T hat means nothing. T he great D im aggio is him self again. ”
“T hey have o ther m en on the team. ”
“Naturally. But he mak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other league, between Brook lyn and
Philadelphia I must take Brooklyn. But then I thnk of Dick Sisler and those great drives in the old park. ”
省去不写, 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这是海明威在《老人与
海》出版后回答《巴黎评论》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我们来看另一段摘自《老人与海》的片段: Just then
“ The rewasnothingeverlike them. Hehitsthe longestball I have ever seen. ”
从表面来看, 只是老人的兴趣爱好, 实则表现桑提亚哥老人坚信伴随84 天一无所获的背运马上就会结束, 由此而引出故事的开端, 老人去更远的水域捕鱼。《老人与海》通过使用第三人称, 不流露个人感情, 超然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作者通过老人内心的意识来反映事件, 进而流露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 现代 叙事手法—冰山 理论
想知道的话, 我一直用冰山理论指导我的写作。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 你都可以电报风格主要是用于说明他谴词造句的简洁、朴实, 但这并不代表海明威小说的语言 艺术 , 因为海明威小说在简单的表层之下蕴藏着许多内涵。借用他自己的观点叫“冰山理论”:“如果
the stern line came taut under his foot,where he had kept the loopof the
line,andhedroppedhisoarsandfelt the wEight of the sm all
tuna’sshiveringpullasheheldthelinefirm and 2menced to haul it in. The shivering increased as he pulled in and he could see the blue back of the fish in thewater and the gold of his sides before he swung him over the side and into the boat. He lay in the stern in the sun, pact and bullet shaped, his big, unintelligent eyes staring as he thumped his life out a2gainsttheplankingoftheboatwith thequick shiveringstrokes
ofhisneat,fast-movingtail,Theoldmanhithimonthehead for kindness and kicked him , his body still shuddering, under the shade of the stern.
(就在这个时候, 船尾的鱼线在他脚下突然绷紧, 因为他在那打了一个环。于是他放下船桨, 抓牢鱼线, 开始往回拉, 他感觉到金枪鱼把鱼线拉得沉甸甸地抖动。他越往回拉, 鱼线抖动得就越厉害, 接着他看见了水中浮动的蓝色鱼脊和金灿灿的两侧, 之后他把鱼从船帮处拉了上来, 扔到船里。鱼躺在船尾, 阳光照射着, 它身体密实, 形如子弹, 它把身体一次次重重地摔到船板上, 匀称、动作迅速的鱼尾快速颤抖着, 反复扫动着, 两只大而无神的眼睛一直瞪着, 最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老人友好地打它的头, 又踢它, 鱼的身体在船尾的背阴处仍在抖动着。)
这段描写桑提亚哥在第二天捕获金枪鱼经过, 这段文字是海明威简洁煽情的典范, 传神且优美。作者也正是通过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字眼来表达具体但又有诗歌意象的 内容 。上面场景的描写, 即使是对那些根本没有捕鱼经验的人, 也会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除此之外, 作者在此段最后用“for kindness”,“友好”两个字, 以及在上一段文字的最后作者用
“brotherly”,“兄弟般的”字眼来传达作者与金枪鱼的关系, 看似自相矛盾, 实则将作者的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几个字虽少, 却能使读者全面地了解到老人的个性。海明威在表现桑提亚哥与他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他对世界的尊重时, 并未提及老人内心最深处到底想些什么, 而是刻意选择了这两个字, 从感情深处刻画出桑提亚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海明威把这种通过简单语言表达深刻意义的“冰山原则”运用得巧妙, 正如冰山顶端能够揭示出隐藏于水下的巨大冰块的品质一样, 潜移默化地揭示出人类最伟大的真理。
三、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甚至有人称海明威是象征主义作家。他善于依据作品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主体。在《老人与海》中, 基督教象征主义手法, 特别是基督受难的形象在这一著作中, 自始自终得到充分的体现。老人在和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 手掌被鱼线勒割得血肉模糊, 虽然这说明了桑提亚哥的艰辛, 说明了他甘愿献身的精神, 但伤口却寓指基督身上的圣伤痕, 海明威一心要把桑提亚哥塑造成一个像基督一样的殉难者。鲨鱼袭来时, 老人立即发出一声“像是一个人的手被钉子钉穿在木板上时”所发出的惨叫。再有, 老人肩上扛着船桅, 艰难地攀爬小山, 向村里走去的情形会使人联想到基督朝着卡尔加里艰难行进的场面。甚至桑提亚哥精疲力竭地扑倒在床上的动作, 他脸朝下、双臂直伸、手心朝下的姿势, 都会让人联想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惨景。此外, 在故事悲剧性的结尾时, 最后的画面寓意极其深刻: 他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小屋睡下了, 梦中他见了非洲的雄狮—勇敢无畏的象征。
四、海明威独特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及 影响
海明威的简洁、朴素的散文文体风格, 其所以形成是有其原因的。首先, 继承。海明威十分推崇的前辈作家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他认为,“一切现代文学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哈克贝利》, 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舍伍德·安德森采用了一种随随便便、信手拈来的风格。这些都对海明威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 生活经历。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往往是作家本人, 即“文如其人”。而这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其文化背景、 社会 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综合体。他从小受父亲影响, 喜欢打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踊跃报名参加, 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贯穿一生的记者身份和崇尚毅力的硬汉性格, 使他的作品中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尤为明显。第三, 独创精神。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也为塑造行动型的人物性格, 开创了他“冰山理论”指导的叙事风格。
结语
海明威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而著称。他的小说言近而指远, 平白而蕴籍。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他的叙事艺术则以藏而不露的感情变化支撑人物的行动, 他的对话简洁, 素有“电报风格”之称, 叙事则充分体现其“冰山理论”。他的写作开创了一代文风, 其影响将是永恒的。
参考 文献
[1]Donaldson,Scott. ErnestHemingway. [M ]. 上海: 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
[2] 戴金喜. 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 [J ]. 南平: 南平师专报2006 (1) , 63-66.
[3] 董衡巽. 海明威 研究 [M ]. 北京: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 1980.
[4] 刘瑛. 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 [J]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报. 2005 (12) , 116-118.
[5]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 ].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9.
[6] 张国敬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 ]. 天津: 天津 科技 翻译出版社, 2003.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
“每一种文体都有超乎寻常的语言特点;每一个作家都在创作过程中使自己的语言显示出超乎寻常的风格。超乎寻常才能引人注目,超乎寻常才能体现风格”。[ 《老人与海》 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 术探索的 总结 ,是他赖以获得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代表作。他运用象征手法、巧妙的细节描写、简练含蓄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编织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新颖独特的具有双重审美层面的审美 体 ,小说的“冰山顶部”峻拔易透,而“水面以下”的大千世界则深藏若虚,让读者去揣摩、联想、体会。
一、 象征意义
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它可以通过意象来诱 发欣赏者的经验和情感的表现,使文学作品产生强盛的生命力和永久的 艺术 魅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深知此道,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 ,再让读者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 情感的表现,去挖掘其中的意蕴。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局部修辞手段的象征手法来赋予这部小说的象征性。 (一)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的 极限挑战并超越它,以生命换荣誉、换尊严,从前所未有的角度震撼人心地展示了人的生命价值。在与 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他以自信、勇敢、强悍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沉低 回的大提琴协奏 曲。 渔民以捕鱼为生,在茫茫大海上,孤独的老人划着小船连续八十四天没有钓到一条鱼,这真是“倒 了血霉”,然而,老人并没有失去信心:
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old except his eyes and they were the san'le color as the sea and were cheerfur and undefeated.[2](P.2)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海水一样蓝的眼睛”跟那象征着厄运的破帆相对照,揭示出了老人圣地亚哥绝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特征 ,透着老人乐观开朗,一如继往,不达 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他决心在第八十五天“驶向远方”去钓大鱼,这是老人对理想的挚着追求,是人类要征服 自身懦弱的表现。 在同大马林鱼的较量中,明知对方力量比自己强,却表现出: Mine does not matter,I carl contro1.But his pain could drive him mad.[2](P.84)
You did not kill the fish only to keep alive an d to sell for food,he thought.You killed him for pride and because you are a fisherman .[2](P.1O1) 语言铿锵有力,落地有声,气吞山河。同马林鱼的较量不仅是体力对抗 ,更重要的是对 自我精神力量的确信,这种精神力量是“生命英雄”为捍卫人的尊严,实现生命价值的具体表现。而随着故事情节的 发展 ,海明威又将老人一次次地推向绝境。
面对“为所欲为”的鲨鱼,人是无法抗拒的,但老人用鱼叉、刀子、船浆、舵把、木棍等一切个人手段与之苦战,饿了就撕下一块生鱼吃。海明威这样描述道:
He hit it with his blood mushed hands driving a goo d harpoon with all his strength.He hit it without hope but with resolution an d conplete malignancy.[2](P 98)
He jerked the tiller from the rudder and beat and chopped with it,holding it in both hands and driving it down again and again.[2](P.115)
He lean ed over the side and pulled loose fl piece of the meat of the fish where the shark had cut him.He chewed it and noted its quality and its good taste.[2](P 102)
圣地亚哥不断承受着不幸命运的挑战,而正是他的勇敢和强悍战胜了一次次的厄运。面对着不断被鲨鱼撕咬的大马林鱼残骸,老人说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
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透过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我们再次领悟到“生命英雄”在精神上是不可摧毁的,是人类取得美好未来的保证。
(二)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 的剪影。海明威并没有只是对大海作客观的描写,许多地方是通过老人圣地亚哥带有倾向性的默想、回忆、自言 自语等形式叙述出来的。那有毒的水母是海里最欺诈成性的生物 ,但却是海龟的美食:
The turtles saw them,approached them from the front,then shut eyes SO they were pletely carflpaced and ate them filaments and al1.[2](P.29)
可是,那可恶的鲨鱼对海龟却残酷无情:
It was these sharks that would cut the turtles leg and flippers off when the turtles were asleep on the stirface,? [2](P.104)
这海龟吃水母 ,鲨鱼吃海龟 ,还有那“在阳光下闪出银白色光的金枪鱼跳得很远地捕食小鱼”,小鸟被老鹰追捕时发出“微弱而凄惨的叫声”,于是我们便看到一幅从海底到天空的巨型画卷。在这幅画卷上到处是强者的追逐,弱者的逃奔,无处不隐伏着杀机,它所展现的是 自然界中真真切切、自亘古又永恒的弱肉强食生存斗争的景象。这象征当时的美国社会,人们靠实力确定 自己的地位,等级分明,没有平等、公正可言;有势力者高高在上,为所欲为,而芸芸众生则在社会底层受愚弄,遭鱼肉。大海暗示出只要出现本性同鲨鱼的统治者 ,哪里有他们,哪里就蒙受灾难。
(三)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 ,制造灾难 ,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对鲨鱼的强壮、凶悍、残忍,作者这样描写道 :
(9)He came like a pig to the trough if a pig had a mouth SO wide that you could put your head in it.【2]( 108)
(1O)In the night sharks hit the carcasses as someone might pick up crumbs from the table.[2]( 116)
然而,面对鲨鱼不断残暴地摧残死去的大马林鱼,老人圣地亚哥“感到就像 自己挨到袭击一样”,他想:“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这生动地展示了人与自然界的殊死搏斗,更加反衬出人的伟大,同时也凸现了作者以斗争为乐的独特的“硬汉”性格。
(四)作者通过多处象征性描写,有意识地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在故事的全过程中,老人经历了两次被钉十字架的过程。如,当老人圣地亚哥看到星鲨(galanos)时,不禁“Ay”[2](P.103)了一声。作者描述道:“这个词儿是没法翻译的,也许不过是一声叫喊,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那种喊叫声”。作者在这里暗示的“这一个人”就是“被钉十字架的耶稣”。最生动的一点是老人拖着那巨大的鱼骨架回来后,“肩扛着桅杆开始往堤岸上爬去”时,曾回头望那绑在船边的马林鱼的残骸。这一静止的镜头显示出老人作为一个基督正在开始另一次苦难的历程,而鱼作为另一个基督正被绑在十字架上。这些象征性的描写是在暗示在美国耶稣重又被钉上了十字架,基督精神死亡了。通过这种隐晦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国现实 的极度悲观。
(五)小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物,是圣地亚哥魂系梦萦的“那群狮子”,它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每次梦见“那群狮子”后都给老人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群狮象征着同情弱者,仇视邪恶,既能创造人问奇迹,又能战胜各种邪恶势力的团结友爱的群体。
群狮的个体模式表现在老人圣地亚哥同鲨鱼搏斗到手无寸铁的风度,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标志着后期海明威在思想上的发展与进步,寄托着他的理想及对人类的希望。小说的结尾“The old man was dreaming about the lions”,[2](P_124)这是一个富有寓意的回声 ,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 哲学 与道德理想,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
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虽然他拖回的只是一副鱼骨架,但他在精神上却始终是个胜利者。
(六)在故事的结尾处,当孩子看到那苍白的鱼骨架和老人那伤痕累累的双手时,“he started to cry?and all the way down the road he was crying”.[2]( 119)孩子心痛的不仅是老人那双流过血的手,更心痛的是老人历尽艰险才得到的战利品竟然被鲨鱼咬噬得一千二净,更心痛的是老人在历经长达八十四天的凄惶失意极度紧张艰苦的考验后所换来的却只是更大的失望。孩子的“放声大哭”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听觉感,深深地撞击着读者的心弦,甚至掩卷之后仍依稀可闻。这哭声包含着孩子对老人的无限崇敬和深深的同情。这哭声显然是孩子在老人的英雄气概感召下性格走向成熟的起点,象征孩子的回归。这一象征手法的处理昭示出“他是在通过一条相当新的路子返回到他的起点”,l-3 表达了作品的乐观主义倾 向。
二、语言特色
(一)简洁的语言风格 无论是叙述事实,铺陈景物,对话,还是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语言是简洁的,而所表达的思想又十分深刻,引人深思;不仅揭示了文体的结构关系,也表现了 现代 艺术的走向和美情趣——“越少,也就越多”(Less is more);语言的表述方式简练客观而节奏迅速。如:
He no longer dreamed of storms,nor of women,nor of great occurrences,nor of great fish,nor fights,norcontests of strength.nor of his wife.(¨He only dreamed of places now and of the lions on the beach.( )Theyplayed like young cats in the dusk and he loved them as he loved the boy.? ?He never dreamed about theboy.(¨He simple woke 1ooked out the open doo r at the moon and unrolled his trousers an d put them on.? )H.urinated ou~ide the shack an d then t up the road to wake the bo y.(?)He WaS shivering with the mornincold.(?)But he knew he would shiver himselfw锄 an d that soon he would be rowi ng.(。)[2](只18)
这是海明威描写老人出海前的一段文字,共 119个词。现从语音、词法和句法来 分析 以上这段文字的简洁之处 。
从语音来看,其中单音节和双音节词竟有 115个,而三个音节以上的词仅有四个。(事实上整部小说也多是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大量使用单音节和双音节词使得这段文字读起来清新活泼、简洁有力。
从词法来看,1、一词多义,如 ,wake(vi.醒来,、rt.叫醒),shiver(vi.哆嗦,、rt.使哆嗦)。这种情况在书中俯拾皆是 ,如,ship(n.船,、rt,把??放进船内),sail(n.帆 、ri.浮游)。2、词的构成 ,常用前缀 un来表示做相反的动作 ,使读者能很容易理解其含义。除本段文字中 unroll一词外 ,本书中其它地方 ,如: The old nlan unhooked the fish? [2](P.67)/Surely it wi ll uncap to help my right hand.[2](P.58)/He had anleashed his effort and forced the hand of the negro down? [2]( 64)
书中除了用前缀 un外 ,还常用后缀 less来表示相反的意义,如:a fishless desert/needless temptation his wing Smotionless.
从句子结构来看 ,多用简单句(句(1)(2)(4)(5)(6)(7)),句(3)和句(8)分别是并列复合句和复合句。 可见这段文字结构并不复杂,文笔是简练的,直截了当的。句(1)和句(2)文字铿锵有力,干脆利落,作者七次重复“不再梦见”有力地烘托出老人对“那群狮子”的热烈追求
,寄托着他的理想。由于梦狮所产生的精神力量 ,老人从梦中醒来 ,接着作者用了三个简单句(句(5)(6)(7))描写了老人一连串的动作 ,这些动作动词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感,仿佛看见老人怀着激切的心情去迎接新的战斗。
此外 ,《老人与海》简洁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用小词。如 :good,great,so,then和 and等,特别是 good一词的妙用 ,以引起读者 的联想。例如:
(1)He S good for the night and SO锄 I.[2]( 6s)
(2)It Was very good against all colds and grippes and it Was good for the eyes.[2]( 30—31)
2、常用省略结构。从语法上分析,这种省略句结构不算完整,但从上下文看意义是清楚的,它使语言更生动活泼,更接近现实生活,表意更突出,能收到言简意赅的强烈效果。例如:
(3)I remember everything from when we first t togelher.[2](Po5)(在 when前省略 the time)
(4)I better put a small line out with a spoon on it?[2]( 93)(在 better前省略 had,小说中有 3次省略 ,见 P.79,93,113)
读完下面的句子,细细咀嚼,更使我们对海明威简洁的写作技巧称口叫绝:
(5)I Can do nothing with him and he Can do nothing with me,he thought.Not as long as he keeps them up.[2]( 41)
(6)“I shouldn t have gone out SO far,fish,”he said.“NEither for you nor for me.I m sorry,fish”.[2(P.106)
句(5)中的“Not”不仅指前面的并列句,而且以“Not”一词开头,明白地告诉读者老人同大马林鱼的较量是谁也奈何不得,充分表达了老人此刻的内心活动 ,加强了语言表达效果。就句(6)而言,从语法上分析,在“NEIther”和“nor”后省略了good一词 ,这前后的省略表明了老人对这次“远海”钓到大马林鱼后的复杂心理活动。
3、含蓄也是这部小说简洁文体的一个特点。它对所提出的事实不加评论、解释,让读者从简洁平谈的叙述中去慢慢品味,猜想。且看老人是如何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 He took hold of one foo t gently an d held it until the bo y woke? [2](P.18) 这无声的语言意蕴着无限的温情 ,然而它丝毫无损于老人的“硬汉”形象,相反 ,它更充分地表现了老人“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刚柔共济,相得益彰。(--)比喻手法 比喻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小说的一大语言特色。海明威在描写人物、景物和鱼类时都大量运用这一手法,充分展示了他细腻、精湛、巧妙的语言修辞 艺术 和独特的写作技巧。通过比喻,折射出许多丰富生动的形象和深层的意蕴 ,增强了语言在小说中的表意功能,突出了主题。如海明威对老人圣地亚哥左手的比喻模写:
(1)His left hand was still as tight as the gripped claws of an eagle.[2]( 58)
(2)But his left hand had always been a traitor and would not do what he called on it to do and he did not trust it.[2](65)
句(1)的比喻结构是 as+adj.+as+名词(喻体),明喻。鹰是人们熟悉的凶猛的飞禽,“像紧抓着的鹰爪”比喻具体、形象,使人们产生种种可怕的联想。句(2)是用一个名词“traitor”作隐喻,比喻他的左手总是不听他的吩咐,总是背叛他。这两句对左手背叛 比喻的描写有更深层的含意。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的年月正值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横行,民主与进步力量遭到疯狂的迫害,某些一度**的作家“在拼命地向麦卡锡道歉”,告密者成为名利双收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海明威用含蓄象征的比喻手法表示了对这“叛徒似的左手”极大的鄙视。
海明威在小说中常用比喻手法的描写以景抒情 ,以景喻情 ,充满丰富的象征寓意。例如:
(3)He could not see the green ofthe shore now but only the tops of the blue hills that showed white as though they were snow—capped and the clouds that looked like high snow mountains above them-[2](P.33)
(4)He looked at the sky and saw the white cumulus built like friendly piles ofice crealn and high above were the thin feathers of the cirrus against the high Semptember sky-[2]( 55)
句(3)的比喻结构分别由as though +从句和like+名词(喻体)构成。那青山的顶峰仿佛积着白雪顶峰上空的云块又像是高耸的雪山,这顶峰积着的白雪和高耸的雪山与深蓝色的海水相映衬 ,显示出大海无比的壮美。这白雪象征着小说中那不可缺少的小男孩 ,老人像山,有了雪,山才显得更加深沉与伟岸。句(4)的比喻结构分别由like+名词(喻体)和名词(喻体)+0f+名词(主体)构成。像一堆堆冰淇淋似的积云,像一缕缕羽毛般的卷云又一次展现了大海上空一幅美丽的景象 ,让人赏心悦 目,意蕴着老人对大海的热爱。 老人圣地亚哥同大马林鱼的搏斗是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海明威作意对大马林鱼身体形象细腻的比喻描写则意味着更多的东西。例如:
(5)His sword was as long as a baseball hat and tapered like a rapiered?[2](P.57)
(6)The wire must have slipped on the great hill of his back-[2]( 46)
(7)He could picture the fish swimming in the water with his purple pectoral fins set wide as wings?His eye is huge an d a horse,with less eye,can see in the dark-[2](P.61—62)
(8)The old man was afraid he would cut the line with his tail which Was sharp as a scythe and almost othat size and shape.[2]( 43)
句(7)、(8)的比喻结构都是由as+名词(喻体)构成 ,同时在句(7)中,作者把大马林鱼的眼睛同马的眼睛形象地联系起来作了大小的比较。通过以上四句的比喻描写,一条凶猛的大马林鱼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它的嘴像棒球棒一样长,然后逐渐细如轻剑,脊背像小山一样高高隆起 ,紫色的胸鳍宽如翅膀 ,眼像似马眼却比马眼还大,尾巴像大镰刀般锋利而大小和形状都和大镰刀差不多。这些形象精湛的比喻喻体都是具体名词,能使读者唤起对客观具体事物的联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轻剑、大镰刀更容易使人产生可怕的联想。由此可见,这鱼不仅强大凶猛,而且美丽、高贵,这暗示着老人要战胜它是非常艰难的,是一次意志与力量的较量,是一场生死的搏斗。这些精湛的比喻也表明,凭着这鱼庞大的身躯、姿态、威力及美丽的色泽,谁也不配吃它,同时也使人联想到它象征人们渴望创造奇迹 ,要达到的宏伟 目标,甚至是要实现的远大理想。
(三 )重复手法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重复和略有变化的重复使用同一个词、短语或句子 ,一方面使得语句连贯文笔流畅,充满神秘的韵味,另一方面加强了语气和感情,突出了表达效果。例如:He let the line down down ,down ,unrolling off the first ofthe two reserve coils.[23(36)随着“down ”一词的不断重复,读者产生强烈的听觉感和视觉感 ,仿佛看见老人向海里放钓索时发出有节奏的 音乐 声,同时引起读者在猜想那咬着钓勾的大马林鱼不知正躲在大海深处的某个地方,让人感到鱼的狡猾 ,预示着同鱼的较量的艰难。伴随这“down ”一词的重复所带来的节奏感,读者的心仿佛也跟着下沉,抛向那吉凶未 卜、茫茫大海的深渊。
再如:If the boy was here,he would wet the coils of line,he thought.Yes.If the boy were here.If the bo were here. 这是老人同马林鱼搏斗碰到困难时常
发出的内心呼唤,语气是虚拟的,这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孩子是老人的精神支柱,每次呼唤后都给他增添了极大的勇气和无穷的力量 ,正如“他爱那群狮如同爱这孩子一样”。因此 ,在同马林鱼较量的过程中,“1 wish I had the boy.”或“1 wish the boy Washere.”在不同情节中先后重复了五次[2]( 38,41,44,45,50),由此可见,海明威运用重复手法的良苦用心。
(四)自由直接引语
根据 英文 体学家利奇(G.Leech)和肖特(M.short)的 理论 ,人的内心思想活动可用五种方式表达“直接思想”(例如:He wondered“Does she still love me?”)、“间接思想”(He wondered if she still lovhiram)、“自由直接思想”(Does she still love me?)、“自由间接思想”(Did she still love him?)、“思想行为的叙述体”(He wondered about her love for him)等对应名称来描述表达思想的几种引语形式。【4 现代 小说正是通过展示第三人称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达到逼真的再现生活的目的。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中,作者要表现思想的随意性或潜意识性时,多采用“自由直接思想”或“自由间接思想”。在
(1)I can do nothing tll him and he Can do nothing tll me,he thought.Not as long as he keeps thiup.[2】( 41)
(2)Remember,no matter how little you want to,that you must eat him in the morning.Rememb er,hsaid to himself.[2]( 41,42)
这种比直接引语还要“直接的”引语可叫做“自由直接引语”(Free Direct Speech)。它是现代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能使读者直接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缩短了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三、结 语
参考 文献 :
[1]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 教育 出版社 ,1986.
[2]Ernest Hemingway[美国].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董衡巽编选 .海明威 研究 [c].北京 :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 ,1980.
[4]Geoffrey N.Leech,Michael H.Short.Styte in Fiction.London:Longnmn.1981.P_336—346
作文十:《柳永的写作风格》12200字
篇一:柳永的性格特点与宋代文学的关系
柳永的性格特点与宋代文学的关系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而词,作为新兴的诗歌形式,从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宋初百余年间,国内比较安定,生产持续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发展迅速,经济高度繁荣。宋代的城市经济繁荣,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数一数二的大都市。汴京、临安城中商贾往来、百业兴盛以及朝歌暮舞,管弦填溢。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与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形式。
由此,词成为宋代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北宋打破坊市的界限,早市、草市尤其是夜市发展繁荣,大街小
1
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新声巧笑与柳陌花衢,按管弦于茶坊酒肆”,民间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作。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而宋代“以俗为雅”的文化也影响了宋代词人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白衣卿相柳永也常常出入于秦楼楚馆,“多游狎邪,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所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柳永,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官屯田员外郎,也称柳屯田,景佑进士,福建崇安人。少年为功名遭受多次挫折,与政党多不合作,官运阻隔、终身潦倒。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叛逆。例如柳永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是柳永应试落第后所作,此词作于柳永科举失意后,它抒发了作者强烈而又真实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一种傲视公卿、轻蔑名利的思想。展现出柳永鄙视权贵、蔑视功名、落拓不羁的性格特点。
应试不第,自负使得柳永决定留在京城,开始了为歌妓填词写曲的谋生生涯。柳永为教坊乐工和歌妓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
2
可以流连于坊市。柳永直接把女性当人看,尊重女性和女性内心的渴望解放的描写,在词的一
贯里得到重复和升华,凝练和叠加。长期的生活接触,使得柳永的性格也趋向女性化。而柳永的性格和抱负得不到展露和实现,苦闷和彷徨使柳永无所适从。离愁别绪在心中萦绕,离家进京城任官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家的人生经历,使得词还蒙上了悲壮和凄凉,乡愁和失意。 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北宋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而《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则是是一首诉说思乡、怀人感情的婉约词。词中最能展现作者性格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展现出作者细腻多情,但同样坚毅、执着的性格特点。
宋代“以俗为雅”的文化特点影响了柳永的创作,在这些词
3
作中,柳永自身的个性和情感得到了抒发。也由此柳永的词作语言通俗生活化,贴近社会底层生活和人物内心。而社会对词的广泛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推动了宋代文学的发展。
词作为新兴的诗歌形式,从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前人论词,有“婉约”、“豪放”之说,此说首见于明张綖所作《诗馀图谱》。其《凡例》后有按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而柳永的词多写歌妓生活和闺房私话,也多城市风光,特别在羁旅行役方面有切肤之感。创造慢词独多,适合弹唱、多铺叙。音律和谐哀婉,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而柳永,也是婉约词的重要代表词人。
宋代的词文化深深影响了柳永,柳永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叛逆,官运不顺,生活潦倒,他的苦闷与失意,也只有在尊前筵下,舞榭歌台才能得以抒发,而柳永的那些词作,在宋代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流传广泛,对宋代词的创作影响深远。
’
篇二:柳永词语言风格探微
柳永词语言风格探微
4
熊 笃
柳永是北宋词大家,对词体的解放和创新,都有开创性的巨大贡献。然而从古到今对其人其词的评价,都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近来细读柳集,弥觉有些贬抑并不符实,需要探幽发微,辨析澄清,方能给予较为中肯、切实的评价。拟就语言风格方面,讨论五个问题。
一、辩“浅近卑俗”
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贬抑柳词“浅近卑俗”,“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今日论者仍在引用。按“浅近”指语言的浅显,贴近生活口语;而“卑俗”,则指品味的卑下庸俗。故“浅近”未必“卑俗”,柳词也并非一概浅近,尤非一概卑俗。如《木兰花令》:
有个人人真堪羡,问着洋洋回却面。你若无意向他人,为甚梦中频相见, 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风流肠肚不坚牢,只恐被伊牵引断。
如果我们把它与元明散曲、历代民歌乃至当今流行歌曲中的情歌相比,它实在并无什么“卑俗”“庸俗”可言。在那个时代,这种现象原是司空见惯的,即使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这般大儒、名臣、文章巨公都爱过妓女且在词中也有表现。如果把《木兰花令》作为“浅近”的标准,那么《乐章集》200首词中,这类浅近词只有30首左右,还不到15,。毋庸讳言,柳词中确有极少数描写性欲的词句比较露骨,但这类语
5
句在柳词中还不足十首,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奇怪的是,欧阳修的这类词无论数量还是露骨程度并不逊于柳永,例如其《蝶恋花》(昨夜佳人初命偶)、《系裙腰》(玉人共处鸳鸯枕)、《盐角儿》(慧多多,娇滴滴)等等。然而,三变横遭历代诟病,而欧公却总受人曲护:宋人罗泌《近体乐府跋》谓“多是仇人伪作”;元人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说“当是仇人无名子所为”;今人编文学史也“为尊者讳”。其实,欧、柳虽有幸与不幸之分,但都比伪道学家要真诚得多,他们起码都没有伪饰自己而表达自然人性的欲望,不计较世俗如何评说;而伪道学的正人君子们“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
【】,上厕则阅小词”1正透露出他们偷偷喜欢这种词却又不敢坦然承认的虚伪心理。柳词这类描写,不在于不能写,而在于过于露骨,审美距离太近或消失。金圣叹评《西厢记?佳期》尚且认为这种事古往今来,谁家谁人没有,何庸俗之有,恩格斯更赞扬德国无产阶级诗人维尔特诗中描写了“自然健康的肉感与肉欲。”“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御街行》:“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不就是写性欲么,但它写得距离较远,较含蓄,格调自然就比柳永要高。
再次,如果把“浅近“的标准再放宽些,那么,柳词较之前代的温、韦、冯、李,同代的晏、欧、张先,后起的苏、贺、秦、周等人,相对都要浅近些,不避俚俗。问题是这种浅近
6
通俗的时代意义,并未受到论者的高度重视。
首先,词本起于民间,“杂胡夷里巷之曲”的燕乐本来就是俗乐,敦煌曲子词就是浅近通俗的歌词,其功能本是民间大众化的。经花间、南唐而至宋初的众多文人染指,确实从“下里巴人”渐升为“阳春白雪”,但欣赏范围也由广大民间逐渐缩小到狭窄的文人圈子。柳永因长期涉足章台狭邪,与歌姬打成一片,应茶楼酒肆、勾栏瓦舍的歌场演唱之需要而作歌词,欣赏的听众自然以广大市民为主。换言之,其它文人词以自娱或小圈子共娱为主,而柳词却以娱人为主。故其大力倡导慢词也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然。历代民间文学多喜欢叙事,如汉乐府叙事成分明显增多,变文、鼓子词、诸宫调、弹词皆然。叙事必然篇幅增大,方能容纳。慢词虽仍以言情为主,但其为铺叙更丰富的人情物态,也兼有叙事成分。《疆村丛书》收柳词194首,有17个宫调近百个词牌,其中只有4个宫调21个词牌是柳永之前已有的,其余3/4以上皆柳永所创“新声”。《全宋词》收柳词212首,慢词就约占一半。这表明柳永创慢词是为适应歌场大众化的内容而创出的新形式。故其浅近通俗恰是对小圈子文人词的一种反
拨,是在一定程度上向敦煌曲子词的民间化的回归,却又扬弃了敦煌词的拙陋粗野,是否定之否定的进化,恰适应新兴市民大众的口味,这应当是一种进步的文学趋势。
第二,柳词浅近通俗决非偶然孤立的现象,而是宋代城市
7
经济勃兴的必然趋势。宋太祖因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被迫取消唐代的坊市制,消除了夜禁,从此汴京、杭州等大都会商店、茶楼、酒肆以及新兴的勾栏瓦舍等游乐场便通宵达旦开放,更刺激了城市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宋代产生了话本、宋杂剧、诸宫调、南戏等通俗文艺,都是受城市经济繁荣,市民人数巨增的驱动而兴起的。这是一个由传统诗文为标志的雅文学开始向俗文学转型的渐变期,至元明清戏曲小说的兴盛,俗文化大有压倒雅文化的趋势,而柳永生当北宋前期,其通俗浅近的歌词不但开元曲先声,即上述宋代诸种俗文学,也都在他之后方兴,如果说他是中国文人作家中俗文学之始祖,大约不算过誉。故其开创浅近通俗的慢词,其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实不容低估。
二、辨“丽辞”:绮丽、清丽、宏丽
(一)绮丽:即所谓“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2。但其特色在于:一是炼字精巧,写景好用拟人,移情入景,使景物皆脉脉含人情;而写人又好用拟物,使人情又具有优美动人的物态。二是无论写景抒情,其色泽容态,无不旖旎妩媚;情调声吻,无不艳荡缠绵。如写风雨:“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写云雨:“雨沾云惹”,“夕雨凄飞”,“殢云尤雨”,((((((『』
“愁云恨雨”,“雨意云情”;写烟雨:“冷烟寒雨”,“堤柳愁烟”,“殢烟尤雨”,“雨膏烟腻”;(((((((((写桃杏:“艳
8
桃夭杏”,“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艳杏暖、妆脸匀开”,“浅桃深杏,露染风((((((裁”;写花柳:“柳抬烟眼,花匀露脸”,“绿娇红姹”,“弱柳困,宫腰低亚”,“衰杨古柳,几(((((((
经攀折,憔悴楚宫腰”,“惨绿愁红”,“花心柳眼”。其它尚有“寒欺绿野”、“岸花啼露”、“泪((((((((((
烛啼红”、“雾吟风舞”、“梦枕频惊,愁衾半拥”、“秋渐老、蛩声正苦”、以及“舞燕歌云”、(((((((((((“怯雨羞云”、“低帏昵枕”、“役梦劳魂”等等。以上词语中带点的字,绝大多数都是形容人(((((
的心理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个别名词如“眼”、“腰”也是表示人的身体部位,柳永却把它们巧妙地镶嵌在描写自然景物名词之中,遂化无情静态的景物为有情动态的景物,情景交融,
『』有“意象欲活,造化己奇”3的效果。
柳词描写美女的情态风韵,又喜欢拟物,如写眉黛:“修眉敛黛,遥山横翠,相对结春愁”;写酒窝鬓发:“香靥融春雪,翠鬓亸秋烟”;写眼波、颈项:“层波细剪明眸,腻玉圆搓秀颈”;写脸庞丽质:“天然嫩脸修蛾,不假施朱描翠”;写身材羞态:“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写步态风韵:“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遍”;写红颜笑容:“发妆酒酽,红脸杏花春”,“一笑一倾城”;写歌喉舞姿:“莺渐
9
巧舌,柳妒纤腰”;写愁容眼神:“愁蛾紧蹙,娇波刀剪”等等。
笔者详细考察《乐章集》中用语,其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云雨、花柳、花酒、鸳凤、莺燕、桃杏、风月、山水、红绿、愁恨、悲惨、管弦、歌舞等等,以及对女性的眼、眉、脸、颈、腰等部位和羞、怯、娇、颦等情态的描写。构成了“绮罗香泽之态”、“婉转绸缪之度”。前人对此贬多褒少。如张炎批评说:“志之所至,一为情所役,则失雅正之音。耆卿、伯可不
『4』必论……”宋末词趋雅化本已登峰造极,使原本植根于市民文化土壤的词越来越脱离市民大众而失去活力生机,结果必然走向衰微而被新兴的金元散曲所代替;而张炎却对此趋势视而不见,反拼命力倡“雅正”,贬斥柳永“失雅正”,实乃逆潮流而动,不足为训。倒是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论较有见地,他说:“盖词本管弦冶荡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使人易入,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者终不绝也。”《古今词论》引李东琪谓“诗庄词媚,其体原别”;田同芝《西圃词说》亦云:“诗贵庄而词不嫌佻,诗贵厚而词不嫌薄,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为壮士也”。如果不分文体特征,强求词亦如诗之庄雅,则词也就不成其为
词了。要之,旖旎妩媚之于词,非但无可厚非,简直可谓本色当行。
10
(二)清丽:柳词中也有“不减唐人高处”的清丽高雅之词,如《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连瞧不起柳七的坡公都对此激赏。类似还有《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卜算子慢》:“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月半红衰翠”;《夜半乐》:“凝泪眼,渺渺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诉衷情近》:“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等等。这类词大抵皆写羁旅行役,前程渺茫,意境苍凉而又廖阔,感情凄婉而又沉郁。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谓柳永“森秀幽淡之趣在骨”。晚清的郑文焯《大鹤山之词论》评柳词:“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殆指此类。
(三)宏丽:柳词约有40首左右描写城市繁华的太平景象,这类词大多具有高华深茂、富贵堂皇的宏丽气派。如写汴京的宫殿:“端门清昼,觚棱照日,双阙中天”;街道的气象“九衢三市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看花回》);“画鼓喧街,兰灯满市”(《长相思》);节日的流光溢彩:“璇枢电绕,华渚虹流”(《送征衣》);“金丝玉管咽春空,蜡炬兰灯烧晓色”(《玉楼春》);元宵节的热闹:“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迎新春》);清明春游:“水戏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笛家弄》);皇帝看水上百戏的盛况:“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
11
天丝管”,“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两两轻舟飞画戟,竞夺锦标霞灿”(《破阵乐》)。这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幸临水殿观争标赐宴》所记完全相符。其他如写杭州的豪富:“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望海潮》);写苏州的繁荣:“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瑞鹧鸪》);写扬州清晨:“鸣珂碎撼都门晓,旌旗拥下天人。马摇金辔破香尘。壶浆盈路,欢动一城春”(《临江仙》);写成都的形胜:“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一寸金》)。柳永以前,词中尚无人描写过城市的承平繁华景象。这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而且真实地描写出宋代城市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巨变,往往弥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杜甫写实被称为“诗史”,柳永这类词对研究北宋城市经济、文化、风俗也具有史料价值,又何尝不可称为“词史”。杜诗、柳词的共性,宋人项安世已有察觉,他说:
【】“诗
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5而柳永这类词堂皇雄浑宏
丽的巴洛克风格,又岂是“俚俗”、“绮罗香泽”所能尽该~
三、纵横淋漓的铺叙
前人评价柳词虽毁誉不一,但都一致承认他擅长铺叙。如李之仪《姑溪词跋》说:“耆卿铺叙展衍,备足无余”;贬
12
低柳永的王灼《碧鸡漫志》也承认柳词“该恰,序事闲暇,有首有尾”;清代宋翔凤《乐府余论》谓“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也说柳词“铺叙委婉,言近旨远”。
从柳词整体上看,其铺叙尤注重线索和技巧。线索有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序,以事类为序,以情感为序之分;技巧在上下片有泛写、专写的铺叙,有虚实交错的铺叙,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或景中情、情中景的铺叙,当然更多的则是几种线索和几种技巧的综合运用,但皆能得心应手,淋漓尽致。如《夜半乐》:
冻天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望中酒旆闪闪,一簇霜村,数行烟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鹤声远长天暮。
三叠分叙舟行经历、烟村所见、触发离愁别恨,寓时间线索于空间线索之中。空间线索在明
处,即顺着舟行路线:离江渚—万壑千岩,越溪深处,南浦,霜村;时间线索在暗处 :从冬季的白天(冻云)――另一年冬季(岁晚)的一个黄昏(残日下)。这是时空交织
13
为经的纵向铺叙;中间又以事类为纬的横向铺叙穿插,即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各种景象人事。共六组:冻云、扁舟、江渚;涛息、樵风、商旅、片帆、画鹢;酒旆、霜村、烟树、残日、败荷、衰杨;渔人、游女、行客;绣阁、浪萍;后约、空恨、泪眼、断鸿等。情感线索则是:首叠“乘兴”出游,后叠“惨离怀、空恨”终止,中叠则是前后两叠乐极生悲的过渡转折。
技巧上,首叠泛写舟行动态经历,是面;中叠专写霜村静态景象,是点;构成点面结合的铺叙。前两叠合为双拽头,相当于双片的上片,多实写、平叙;后叠多虚实交错的跳跃,如虚想“绣阁”,实写己如“浪萍”,“后约叮宁”则又虚写双方昔别约定,而“惨离怀”又实写眼前自己,末句宕出――这是虚实相间的铺叙。前二叠主要写景,但景中含情:一帆风顺隐含轻松明快的”乘兴”;而霜村烟树,败荷枯杨,又兴起后叠的悲情。渔人之归反衬己不能归,浣女之笑反衬己之离愁,自然引发后叠的“惨离怀”。全词是触景生情,但前二叠景中有情,而后二叠又情中有景。首句“冻云黯淡”和结尾“断鸿”、“长天暮”宕出迷茫中孤独凄凉的神韵,首尾呼应。再如《曲玉管》(陇首云飞)也相类似,只是时空都只集中在秋季江楼的片刻之内的所见所想,故其铺叙主要在虚实、今夕、情景三者的交错。《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卜算子》(江枫渐老)等也与这首的铺叙方法大体相似。《望海潮》(东南
14
形胜)、《抛球乐》(晓来天气浓淡)等词都是上片泛写下片专写的点面结合铺叙,中间又穿插以事类和空间为纬的铺叙。
四、丰富多彩的排偶
柳词铺叙的成功,又得力于他擅长使用排偶。其特色在于:
第一,在整齐句子的对式上比他以前的词更丰富多样,可谓空前突出:包括正对、反对、扇面对、鼎足对、当句对、流水对、叠字对、双拟对等等。兹各举例句如下:
1(正对(上下句并列对偶,但无相反关系):
层波细剪明眸,腻玉圆搓素颈。(《昼夜乐》)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雪梅香》)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
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安公子》)
断弦尤续,覆水难收。(《八六子》)
3.扇面对(第一第三句相对,第二第四句相对):
艳杏暖,妆脸匀开;弱柳困,宫腰低亚。(《抛球乐》)
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肠远。(《迷仙引》)
4(鼎足对(三句并列相对如三足鼎立):
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水如天。(《醉蓬莱》)
银河浓淡,华星明灭,轻云时度。(《女冠子》)
5(当句对(每句中前半截与后半截相对)
15
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浪淘沙》)
嫩脸||修蛾,淡云|轻扫。(《两同心》)
6(叠字对(上下句重叠字位相对应):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曲玉管》)
冷风渐渐,疏雨潇潇。(《临江仙》)
7(双拟对(上下句中都隔字重复一个字):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鹧鸪天》) ((((
8(复沓对(上下句重复一个词):
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婆罗门令》) ((
9(流水对(上下句一意贯穿如流水,意思才完整):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怎奈、已成行计。(《忆帝京》)
况绣纬人静,更山馆春寒。(《临江仙》)
第二,一般人运用对偶,必是上下句字数完全整齐;而词多为长短句,对偶就很困难。柳永的创造在于使用取前截后的方法,构成不同的对偶形式,并能奇偶相生地运用自如:
1(取前对偶: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望海潮》)
舞袖飘雪,歌响行云(止)。(《长寿乐》)
2(截后对偶:
(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满朝欢》)
(是处)丽质盈盈,巧笑嬉嬉。(《抛球乐》)
3. 取前截后:
16
(赢得)兰堂酣酒,画船携妓(欢游)。(《木兰花慢》)
(除是)恁点检笙歌,访寻罗绮(消得)。(《尾犯》)
4(先偶后奇构成先分后总之式:
孤棹烟波,小楼风月,两处一般心。(《少年游》)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望海潮》)
5(先奇后偶构成先总后分之式: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竹马子》)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
6(首尾奇,中间偶,构成“总、分、总”式:
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破陈乐》)
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一寸金》)
上面5、6两组例句中的奇句,凡在前面的都是对后两个偶句具有总提的作用;在后面的又都是关合前面两个偶句;而两个偶句都是对或前或后奇句的分述。
以上对偶技巧不仅丰富多彩,曲尽人情物态;且多是线形平面,避免了词意跳跃间断,有助于长词的语气贯穿,而长调正“难于语气贯穿”(《金粟词话》)。其奇偶错综运用,又产生出偶句植骨而劲健铿锵,奇句荡气而情韵悠长的声情与节奏效果。
五、和谐优美的声律
音律谐美,不止符合词调的平仄、协韵要求,还应包括
17
声、韵、调所产生的声情是否与词情协调一致,词、曲皆音乐文学,尤重音律的谐美。杨荫流先生在《语言音乐学初探》中曾列举古今若干歌曲例证,证明乐句的音阶高低走势与曲词声调的抑扬走势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从现存歌词的平仄韵律仍然可以推知其演唱时是否达到谐美的效果。例如明人王骥德《曲律》说:“盖平声声尚含蓄,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逼侧调不得自转矣”。这是说朗读四声的声情。而清人万树《词律》又说:“上声舒徐如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这显然还包括演唱的声情。故词、曲不但要分平仄,还要分别四声。至于选用什么韵也与表情相关。《曲律?杂论》云:
至各韵为声,亦各不同。如东钟之洪,江阳、皆来、萧豪之响,歌戈、家麻之和,韵之最美听者。寒山、桓欢、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喉之幽,次之。齐微之弱,鱼模之混,真文之缓,车遮之用杂入声,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至侵寻、监咸、廉纤,开之则非其字,闭之则不宜
篇三:柳永作品分析
奉旨填词柳三变
——评柳永及其作品风格
柳永(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世
18
人称其为:柳七。家中另外两个兄弟,长兄叫三复,二哥叫三接,都先后考中了进士,当时人称“柳氏三绝”。
柳家世代都是做官的,柳永受家族影响,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够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鸿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不过柳永注定是个风流才子,到了京城以后,就喜欢整日来往于风月之地,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自认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定然能够高中,没有把科举考试当回事,甚至曾经夸下海口:即使是皇帝亲自面试,也必然高中无疑。结果,没想到放榜时名落孙山,年少气盛的柳永一气之下,扬言再不想做官。只不过年轻才子一时意气难以久远,于仁宗初年再试考场,原本此次考试成绩已然过关,却出了一点小小的意外?
原来,柳永年少气盛,第一次落第之后,愤慨之余便写了一首词,这便是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 :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需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勘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
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一首诗写的傲气十足,自负之心表露无疑:开头便说道:“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可见柳永在考试前,便成竹在胸,
19
非“龙头”不取,并以“明代遗贤”自居,肯定自己的才华出众,自恃志向远大,毫不掩饰自己的狂荡之情,自封“白衣卿相”,从上阙的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落第时的不甘与难以接受,一个“暂”字,一句“如何向”,隐约透出柳永其实并没有对自己的仕途完全失去信心,他还是在迟疑:“朝廷不识货,该怎么办呢,”而下阕却颇有一些自暴自弃的味道,在“烟花巷陌”,隔着“丹青屏障”,风流“偎红翠”,告诉大家青春不常在,抓紧时间寻花问柳,最后还嚣张的说了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正是这句话,让宋仁宗抓到了“把柄”,让仁宗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的借口断送了他的美好仕途。在我看来,其实这句话很明显是气话,柳永虽为孤傲之人,但毕竟还是清醒的,再说了,既然后来又卷土重来,就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意向还是从仕,只是受挫时的小小发泄,却让仁宗当了真,影响了柳永的一生,果真是世事难料。
官场上的再三失利,让柳永十分恼怒,可能是心灰意冷,也可能是真正的自暴自弃,他索性自封了一个“奉旨填词柳三变”,对于仁宗的批语,他选择了逆来顺受。上天就是这样,当他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会在另外的地方帮你打开另一扇窗,从此柳三变便经常出现在灯红酒绿之地,专心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借此他还和许多歌妓,教坊乐工
20
关系密切,柳永的衣食多由她们资助。
只不过柳三变毕竟是出身于世代奉儒家庭的才子,为官从仕的价值观始终影响着他,而后其开始旅行,长期在外漂泊,希望能够找到其他做官的途径,这一走没有找到仕途之路,倒是丰富了人生阅历,为他的后来的作品能够加大深度提供了条件。几十年的艰苦旅行后,柳永再次回到汴京应试,终于在仁宗景,元年(1034)考中了进士,顺利做了官,早已过了青春年少的时候了,柳永还是难以掩饰自己的喜悦,写下著名的《柳初新》一诗,“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只可惜“羽迁鳞化”的柳永依然仕途坎坷,进士及第以后一直沉沦下僚,一方面是由于朝中有人作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柳永写的词得罪了皇帝和各个官僚,针对后者的原因,他改名为“永”,以便与“三变”之词一刀两断,这一招效果显著,不久他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的“柳屯田”便由此而来。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连下葬的钱都没有,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也没有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这便是柳永的生平,不可否认,在仕途上,柳永算不上是个成功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词的创作上,却是一位成功的开拓者和革新家,柳永也许不是写词最
21
多的人,但绝对是创调最多的人,现存宋词的词调有880多种,其中有100多种调子是柳永创制或最先使用的,如果没有柳永,后来的各大文豪能不能写出各自的千古佳作,还都是一个未知数,光凭这一点,说柳永在北宋词坛上功勋卓越,是绰绰有余的。
除此之外,柳永还在词的创作上采取了许多其他的革新措施,就让我从多个方面来阐述一下他的作品特色:
首先:柳永平衡了小令与慢词两种体式的词。从唐五代到宋初时期,词的流行体式主要是小令,慢词因为其篇幅稍大,所以很少有人写,不过十几首,而柳永在现存的213首词中,就包括了87种调子的125首慢词,其中不乏许多的佳作,如悼亡词《离别难》,羁旅行役词《玉山枕》等等,当然最长的要算《戚氏》,全词长达212字,巨大的篇幅给予了词作更强大的表现力,让作者能够更加清楚和完整的抒发自己的感情。 其次:柳永把铺叙的赋法引入了词类的创作。如上所说,由于慢词的篇幅较长,因此便于“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可以更加完整的展现当时的情景,如《戚氏》的上片:“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乡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这一片的景物描写十分细致,描绘了一幅晚秋薄暮之景。先写登临所见:微雨飘洒庭
22
廊,槛菊萧疏凋落,梧桐零乱枯黄,一抹残烟,给这些景物增添了几许凄凉。写完近景之后,词人以“望乡关”三个字将视线拉出庭院,写所见远景暗淡的飞云与夕阳,更突出了整个词境的萧条冷落。作者触景生情,滋生出宋玉那样的悲秋情绪,写完了登临所见,转写所闻。后面又写流水还有身边败叶枯草间秋蝉与蟋蟀的鸣声?就像一个故事一样,详细写实,中下篇也一样如此,这就使得柳永的词显得更加的细致。
再次:也是我个人认为柳永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柳永的词都是与他各个阶段的人生历程相对应的,而年少时的他经常与乐工,歌妓在一块儿,又去过很多地方进行旅游,后来又做过盐监,与他打交道的多是些市民阶级,因此,他的词作都是十分生活化的,通俗,尤其他还有很多词是替歌妓们写的,运用了比较多的口语来创作词作,比如《秋夜月》中的“伊”,“恁”都比较符合市民大众的欣赏需求,另外,柳永的词作比较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如上述所说到的《鹤冲天》和《柳初新》两篇,一篇是表达悲郁之情,另一篇则是开心之情。
23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写作风格各作家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