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上海最繁华的地方》800字
南京路
南京路是上海最时繁时的一街道~著名的商时金地段。上海的时哥美眉时都时衷于在时名震中外的繁时尚与条黄条
商时街时足流时~自己投身于最时最繁时的南京路~感受上海的无时魅力。将尚
淮海路
淮海路在上海是南京路时名的旅游、时物街。淮海路时去又叫霞时路~是一繁时而又高雅的大街~一堪与条条
与榭媲巴黎的香时舍、时时的第五大道、时京的时座、新加坡的时时路美的大街。上海淮海路时代化特色商店林立~时有商店400余家~最繁时的地段。淮海路时世界精品~巴黎春天、美美广百时、时享伊时丹以高雅的姿时展时着时时时名牌~使上海的都市时物具有了世界时的水准~散时出时郁的城市型国并
文化休时息。气
外时
上海外时曾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时和文化中心~年各的时事时大多集中在时~是时金融当国儿国时本在中的大本时。上海的外时~如今早已时名时播。外时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浦江畔~是上海最亮时的时国声区黄
景时。外时最著名的~莫时于那些出自时多位建筑时时时之手的多时格建筑。国城隍时
如果时上海是一碗作料十足的老时~那时城隍时就是那时碗里的底料~在今天上海日益光时的社里~成时一时精会
神生活的时时。上海城隍时南京路、淮海路的奢侈繁时不同~是老上海普通繁时的代表~太多时时。所与与它没
以时里无时是时物、美食~时是游玩~都时有时厚的老上海平凡生活色彩。徐家时
上海商时名片的时三时王牌中~必有徐家时的一席之地。高百时、甲时字和时时豪宅~在任何一物时市时~档写楼个徐家时都同时时有首席时的时时时。作时时道一时九时未交时点的徐家时站时域~目前已时集了时方商厦、与争号与号来区
港时时、太平洋百时、时金百时、美时城等多著名商厦~时有各时各时的时时休时时施~成了时次多元的徐家时商广众构
圈。徐家时已时成时人时街游玩~休时文化的时佳去时。逛
衡山路酒街吧
上海衡山路上最具魅力的休时文化衡山路酒文化。夜时火时煌的酒时衡山路时造出一时朦时的、多情时当属吧灯吧
的、时昧的、世界的、上海的特味~吸引时了各自不同的目时到上海的时人士。入夜的衡山路霓虹时独韵来国
耀、流光溢彩。时里的酒时模不一、 时格各~但精雕时琢、精致特~保时时留时忘返。吧异个个独您
作文二:《繁华颓废的《上海之死》》800字
虹影是善于讲故事的女人。 从寄人篱下的妓院丫头到君临沪上的一代女王,申剧名角筱月桂风尘阅遍的成长经历《海上王》成了虹影“重写海上花”三部曲的头阵。她自信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看上海,最能探勘出旧上海的快意恩仇。 带着近似偏执的考据癖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虹影再次讲述了这样一个奇峰兀起的“故事”:1941年秋冬,欧洲战事到了最紧急关头,上海孤岛却如世外桃源。导演谭呐决定演出浪漫爱情剧《狐步上海》,请来客居香港的名演员于堇回沪出演。为美国情报局工作的于堇同意了,她住进了国际饭店,与盟国、日军、汪伪,以及其他方面的谍报人员展开了一轮争分夺秒的情报战。当她历经艰险,从日本军方获取了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将被偷袭的绝密情报时,却面临一生最困扰的难题,她的忠诚究竟在何方? 于堇将情报篡改后交给了她的上司――养父休伯特。而休伯特也没有向他的祖国送出真实的情报,父女俩相继自杀,一起“在日出之际,来看世界上最美的落日――上海的落日”。一个中国女子以美国太平洋舰队覆没的沉重代价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命运,虹影再次在跨文化语境中改写了历史。 虹影号称这是首部中文“旅馆小说”。虹影感慨:70年来,生来死去的事件,有爱有恨的活人,旅馆从不依旧。 这样看来,虹影还真是个会讲故事的女人。她知道什么时候、对什么样的人、讲什么样的故事才会更多吸引听众。她刚出国那会儿,也就是张艺谋大宅院系列正走红时,她对外国人讲“饥饿的女儿”,暗合对“**”的反思;东亚系“海龟”在大陆文化界大小通吃的时候,她适时推出“英国情人”(即原来的《K》),同时又赶上了当时的潮流。如今上海很热门,虹影就有了“海上系列”构思,但与前几部一样,同样还有一个时尚元素,那就是“行走”,旅馆是行者的聚散地。虹影的装扮时尚得另类,觉得她的小说像极了她这人,有几分流行、几分另类、几分怀旧、几分世俗和暧昧。如果没有了这些,她的小说还会卖得那么好吗! (陆公绩摘自《新民周刊》,本文有删减)
作文三:《上海,海上的繁华旧梦》900字
上海是一个永远走在队伍前面的摩登青年,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显露无疑,当张明敏、张行、费翔将《我的中国心》、《迟到》、《冬天里的一把火》陆续唱响全中国的时候,喇叭裤和老外在上海滩上蜂拥而过,神秘的HOTEL――上海宾馆拔地而起,泛着银光的卡拉OK机器在那些灯火辉煌之处夺人眼球,还有后来的早茶,永远标新立异地站在时代的前列。而永久不变的万国建筑展览群一直矗立在外滩之上,在一段时期中它们所构成的天际线成为全国人民皮包上的唯一图案。那时候的上海,是我们年轻人的时髦,上海有亲戚的同学常常在我们面前炫耀着上海带回来的新鲜玩意。 90年代,宽阔的街道,庄严的建筑,以及几家全市最好的西餐厅无不让人记住这个被称作“东方巴黎”的上海,乍浦路的洋酒熏出了一条美食街,香港城鸣锣开张,“新光”夜总会歌舞升平。那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们涌动的热情迷失在上海的咖啡、洋酒和世界名牌服装包围中。那时候南京路是要来来回回走几遍的,沿街的和平饭店、华联商厦、时装公司、食品一店、中百一店、金门大酒店、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12处经典大楼都各有风情。南京路上商厦林立,名特商店集中,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业街区和上海的精华荟萃之地,当时就有“不到南京路,就不算到过大上海”之说。 上海是一个为我们造梦的地方,很多朋友喜欢在那里追逐梦想,而很多朋友只喜欢去那里的外滩吹吹风就够了,至于女生,无不例外给我一个答案:“我喜欢去上海逛马路。”是啊,上海能给我们一千种理由去,却让我们找不出任何理由不去,它就是这样一个神奇之地。 旅游攻略 交通:上海市内的交通非常完善,往来市内的地铁、出租车、公交车日夜穿梭、四通八达。随着连接上海周边地区的沪宁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市区隧道、地铁、大桥、高架道路的相继建成贯通,以及新建成的时速高达500千米的磁浮列车的开通,上海已经基本形成了快速、顺畅、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上海的地铁线路也是四通八达,十分方便。 住宿:从几十元的招待所到上万元的总统套房,各种人的不同住宿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美食:南翔小笼包、城隍庙五香豆、“五芳斋”糕团、排骨年糕、蟹壳黄、高桥松饼、城隍庙梨膏糖、八宝辣酱、崇明鳗鲡等等,数不胜数。
作文四:《上海最早最繁华的马路》500字
发布时间:2009-03-28
作者:唐芸萍
来源:上海之最
最早最繁华的马路是南京路。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帝国主义分子用巧取豪夺的手段,开辟租界。一八五o年,上海英租界有个麟瑞洋行大班霍克伙同韦勃等人组织跑马总会,购了五圣庙(今丽华百货公司)附近八十亩土地,开辟了花园,建筑“抛球场”,又围绕花园筑成一条跑马场(即花园跑马场)。为了方便游客从外滩通往跑马场,遂从外滩往跑马场筑成一条小道,称为派克弄,又叫花园弄。到了一八六二年,工部局把花园弄拓宽到四十英尺,成为租界交通的主要干道——大马路。一八六四年,为了纪念“南京条约”,把大马路命名为南京路,余下的二马路(旧纤道路)、三马路(海关路)、四马路(教会路又叫布道路)、五马路(北门路),分别被命名为九江路(二马路)、汉口路(三马路)、福州路(四马路)、广东路(五马路)、北海路(六马路)。南京路命名后第十年,冒险家沙逊和哈同在上海大肆搜刮中国人民的血汗,投资六十万两银,在南京路上铺放铁藜木,喷上一层柏油,使它成为远东最漂亮的道路。南京路经历了几次扩展,逐渐地安装了煤气路灯、电话、电灯、自来水,还有轨电车、人力车通行。经过不断的发展,南京路沿线成为上海市的商业中心。
作文五:《2、“大上海”:繁华背后的隐忧》9900字
“ 大上海 ” :繁华背后的隐忧
/文 2009-01-21
今日上海,风头正健,叫好之声不绝于耳。以前,我也一直是上海的 “ 歌德派 ” 。 1992年, **同志刚刚南方视察后不久, 还在新华社的我, 出于职业的敏感搞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 调查式采访, 重点是上海。 我与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同志长谈了一个下午。 回到广东后 , 我在广东的媒体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其中的两篇,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第一篇是《华东归来看广东》,提出了广东面临的种种危机。我在文中指出,广东前十多 年的改革开放基本上是由无为而治获得成功的。 因为广东历来是化外之地, 是弱势政府、 强 势民间。 另外, 中央认为岭南的海防意义远远大于其经济意义, 广东的国有大工业都主要集 中在广州和粤北。做得好,可以给中央缴不少税;做得不好,也无伤大雅。所以,后来广东 成了改革开放的 “ 试验田 ” ,成了先行一步的经济发达地区。这是 “ 天时 ” 。 “ 地利 ” 就是广东与 香港一衣带水、 血脉交融,可以以港为师,不仅可以就近架起通往世界的平台,而且还能利 用香港这个中转站取得经济建设所需的资金和技术。 这就形成了香港与广东 “ 前店后厂 ” 的有 效分工,从而使广东的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广东的 “ 人和 ” 呢?广东人向来非常务实,不务虚,这种思想有很强的民族传 承性和深刻的历史基础。 正因为广东人不太讲大道理而更看重实际的东西, 从积极的方面来 看, 广东就没有太多的精神包袱, 最终得以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同志为什么要到南方 视察?据我所知, 在此之前的 1991年, **同志曾经专门到上海, 并发表了一个内部的 讲话, 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再不推一把就有逆转的可能。 上海 《解放日报》原本要配合 **的讲话发表 8篇文章,但是,由于 “ 左 ” 派的压力太大,又撤回去了,没有掀起波澜。 因此, 1992年的春天,**同志才以 88岁的高龄视察南方。为什么选择广东?因为只 有站在广东这个市场经济的摇篮中, 站在这块欣欣向荣的土地上, 才能掷地有声地用强有力 的事实驳斥 “ 左 ” 派分子, 才能用 “ 三个有利于 ” 一扫中国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厚厚黑云, 才能冲 破中国市场经济的禁区。 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安泰 —— 只有双脚牢牢地站在大地母亲 的身上, 才能于顷刻间获得巨大无比的神力。 **的南方讲话迅速地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 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天时、地利、人和都被广东占齐了,广东人也习惯了。在这种背景下,我从上海回来发表 的第一篇文章, 就是讲广东的危机, 我深感大上海、小广东 —— 上海人的出手和布局, 与广 东人的 “ 摸着石头过河 ” 、小打小闹,完全是两个概念。
第二篇文章,我专门探讨了温州模式。我把温州模式和广东的潮汕模式进行了比较,两个 地区极其相似:都是资源极为匮乏的沿海地区, 都是极具经商传统的地区, 都是通过走私做 假而实现原始积累的地区。 但是, 我强烈地感觉到温州极有可能实现从 “ 流氓 ” 到 “ 绅士 ” 的转 变;而汕头,它可能不能实现这种转换, “ 流氓 ” 还是 “ 流氓 ” 。若干年以后,在温州这块乱糟 糟的地方,可能会产生中国的 “ 松下幸之助 ” ,产生像日本丰田汽车那样的制造者或制造业; 在潮汕地区则不太可能。
没想到,十年后,现实被我不幸言中。现在的温州已经鸟枪换大炮,从 “ 流氓 ” 变成了 “ 绅 士 ” , 从假冒伪劣的泥潭中走了出来。 它制造的产品把 “ 日本鬼子 ” 及许多洋品牌都挡回去了,
如打火机、皮鞋,连我都不穿 “ 老人头 ” ,而改穿温州的皮鞋了。但是,我们的潮汕却还在痛 苦中挣扎,终日探讨的是如何确立诚信的问题。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为什么天时、地利相同,最终,却一个结出丰硕之果,一个结出苦瓜?当然,我们绝不否认 从潮汕出来的许多老板在整个中国纵横天下、叱咤风云,做得非常成功。我们的困惑在于, 为什么在潮汕本土没有产生像正泰、 德力西、 红蜻蜓这样的品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的经济 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认真地探索。从这点来说,我基本是 “ 大上海 ” 的 “ 歌德派 ” 。
今年我去了十几次上海,但是去多了以后,回过头来,再结合广东进行比较,我才发现, 我的观点开始改变了。为什么呢? 1992年我与**书记长谈的时候,他关于 “ 大上海 ” 的定 位给我的震撼很大。 他说上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终于明白过来了, 上海要做长江的龙头, 要 做中国经济的重要马达,要向世界级城市跨越。因此,要把上海 “ 二、三、一 ” 的产业结构调 整为 “ 三、二、一 ” 的结构。所谓的 “ 一、二、三 ” ,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次产业。 在计划经济时期,上海是国家的工业中心,第二产业独领风骚,要将它调整过来, 优先发展 第三产业,其次才是第二产业。而所谓 “ 第三产业 ” ,就是五个 “ 流 ” ,即金融流、信息流、科 技流、物流、人才流。在当时,这个手笔非常大。在这个政策背景下,上海 “ 咬定青山不放 松 ” ,按照国际级都市标准进行规划、打造,基本上上海每年都是一千亿元以上的投入。 10年之后,在 2001年的 APEC 会议上, “ 大上海 ” 终于呈现在了全世界的聚光灯之下,为中 国赢得了面子。 最近,我接触了国内外的很多客商,他们反馈给我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在西 方,人们只知道中国的两个半城市:香港、北京,还有半个上海,他们不知道广州,也不知 道深圳。这就涉及到城市的营销问题。一个城市要想招商引资,要想具有魅力,其前提就是 要为人所知。但是我们的广州,国外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在哪里,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上海经过 10年苦心孤诣的发展,的确实现了一个很大的跨越,基本实现了以现代服务业 为中心的城市转型, 重新树立了它在 “ 长三角 ” 的霸主地位。 江苏和浙江这些小兄弟一度曾看 不起上海, 现在也天下群星朝北斗, 与上海这个老大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在此背景下,上 海开始从独霸华东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如半小时生活圈、 1小时经济圈(从上海的人民广场 到上海的周边城市) , 基本涵盖江苏、 浙江和安徽。 形势比人强, “ 长三角 ” 内部的多边接触、 联系愈加紧密,除了每两年一次的 15城市市长峰会之外,上海、江苏与浙江三地在旅游、 人才资源共享及农产品标准互认、 城际交通方面已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另外, “ 长三角 ” 区域 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 信息合作联席会议、 经贸委主任联席会议等多边协调机制也相继建 立。从理论上说,台州、温州并不属于 “ 长三角 ” ,它们却也拼命地往里挤,最后,终于进去 了。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大家都非常认可、 看好 “ 长三角 ” 这个平台, 都想与上海这个老大攀 亲。
但就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上海的经济出现了三个有趣的现象。
其一,上海的房地产暴涨。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上海的地价及房价大幅度上升。其中有一 个非常有趣的插曲。 几个月前, 在上海举行的一个世界性的论坛上, 上海市某领导脱稿讲的 一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说自己可以负责地告诉各位投资者, 他们在上海投资房地产, 肯 定有高回报。 此话一出, 我们就断定这位领导同志肯定会惹上麻烦, 因为这跟我们对市场的 判断完全不一样。果然, 这句话被新闻界和房地产商抓住了爆炒。 结果,以温州人为代表的 千千万万 “ 蝗虫 ” ,拥进上海,爆炒上海,上海的房价便 “ 哗哗 ” 地往上走。今天我看到一份报
纸, 该领导同志在前天的一个论坛上更正了自己的话, 说针对现在的上海房地产市场, 政府 将会出台一系列控制措施。
其二, 目前上海的商务成本大幅度攀升。 与此相关, 很多 “ 城市病 ” 都出现了, 如交通堵塞、 地价上升等, “ 软件 ” 方面则更可怕。原来我曾经说过,在中国,广东的官员是拿多少钱做多 少事, 上海的官员是不拿钱也做事, 北京的官员是光拿钱不做事。 但现在变了,我认识的很 多在上海的老板,一年前还在赞赏上海官员的廉洁和高效,现在却怒气冲冲、牢骚满腹:现 在上海人不仅不办事,而且没规矩, 以前只要是项目定下来以后, 一般都可以顺利推进,而 现在, 大的原则定下来后, 后面还有很多关节需要打通, 连办事员都会利用手中的小权力向 你索要三套、五套的炒楼指标,简直是雁过拔毛。再说招投标,全是假的,全是内外勾结好 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根本投不上标。我问原因是什么,他们说,上海的房地产不是完全按 价格运作的,即不是价高者得,中标与否,除了依据价格、策划方案等因素外,还要依据一 项谁也说不清楚的企业实力评估, 最后综合打分得出结果。 我认识的很多房地产老板在上海 待了一年,居然一无所获!他们说,在广东, 10个亿的地皮拿一千万就可搞定了,上海却 是一开口就先要一个亿, 而且还要打到美国的银行账户。 上海这个地方非常不得了, 它是同 “ 欧美 ” 连接到一起的,也许整个交易是在美国的曼哈顿完成的。
廉洁和高效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机制问题, 否则, 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作为 过去吸引外商投资重要原因的严谨、认真、廉洁和高效,仅短短几年,就弊端丛生了呢? 10年前, 有社会学者搞过一个调查, 他们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询问市民 “ 最令人厌恶的行业和 个人 ” ,结果是公检法高居榜首,那时的民谣说 “ 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 ” ;而在 “ 最 令人尊敬的行业和个人 ” 中,教书匠名列首位,那时的民谣说 “ 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 。我当 时开玩笑说教书匠们没有腐败的条件, 自然不会被人厌恶。 但现在的大学教授也今非昔比了, 成了腐败分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情况就是这样。
过去上海嘲笑广东,说广东像一个大集市,乱糟糟的,广东人很土、很野、不规范。这些 话最初是对的, 但经过二十多年市场经济冲击和洗礼的广东更像一所大学, 基本上是无为而 治的管理,大学里偷情、拍拖,甚至晚上爬窗户的事情都有,乱是乱,但他们已经年满十八 岁,是成年人了,学校相信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管理自己。这种乱,是一种市场经济的乱, 是一种成熟的乱, 是有规律的乱。 而上海在此之前的管理有序和不乱是幼儿园的有序和不乱, 就像 “ 小朋友排排坐,吃果果 ” 一样,规矩是规矩,听话是听话,但毕竟年龄还小,层次还太 低。这种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初期是适用的,但是,一旦上海肩负着全中国、 全世界的使命, 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财团都往上海涌的时候, 如果我们的上层建筑、 我们的管 理方式还继续延续强势政府、 弱势市场的那套办法的话, 最后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这种管 理方式,就像一个身高一米五、 穿得漂漂亮亮的孩子,突然间长到了一米八,却还穿着过去 的衣服, 屁股露出来了, 10个脚趾头也露出来了,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捉襟见肘、 顾此失彼。
这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是千年未遇之变局, 肯定要有个痛苦的折腾过程,这个代价是必须付出的,是躲不掉的。经过二十几年的折腾, “ 珠三角 ” 终于走到了一个比较理性、比较正常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之中,广东强势市场、弱 势政府的格局绝对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认为,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最可怕的就是强势政府、 弱势市场。今天,通过 “ 长三角 ” 与 “ 珠三角 ” 的比较,通过广州和上海的比较,我的一些观点
开始转变了。 我认为广东的由乱到治、 是小蛇变为大蛇的阵痛, 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换羽; 而上海,却刚开始面临这个痛苦的问题。
在此之前,上海具有绝对的自信,一直是以老大哥的方式,教育周边浙江、江苏的小兄弟 们,而且江苏和浙江的小兄弟们也认这个大哥。今年,上海才发现不对:这些江浙人非常之 狡猾, 在台上跟上海握手叫大哥,说大哥是国际大都市, 自己是乡巴佬;但在台下他们却把 上海好吃的东西全偷走了。 1989年之后,上海就将自己定位为国际大都市,所以,其招商 引资、 迎来送往的基本上是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像用筛子选土豆一样, 大的土豆留下来,小 的土豆就扔掉。苏南人非常聪明,提出 “ 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 ” 的口号,你不要我要,纷纷把 “ 嘴 ” 伸到上海来, “ 金蛋 ” 却下在苏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苏州、昆山的工业,已经不 是小打小闹了。去年,搞芯片的台积电,原以为非上海莫属,未曾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居 然让苏州抢走了。未来的经济, 特别是高科技,最讲究聚集效应, 只要有一个大的上游企业 进驻, 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就会蜂拥而至,形成产业链。 正因如此,此事对上海的震动非常 大。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江苏几乎天天在跟上海玩游击战、抢市场,江苏的效益、地价、服务等一系列的硬件、软 件似乎比上海更有优势。 上海看出不对头,于是今年做了两件事:其一,将国际货运业务从 虹桥机场转移到了浦东机场,虽然此举据说能大大地缓解虹桥机场沉重的压力,但客观上, 却给苏州的 IT 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 货运时间多了 1 5小时,物流成本平均上升 了 20%。江苏以此为由,一次申报了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的两三个机场。江苏现在有很 多钱!人们就开始担心其机场的密度比广东还要高。其二, “173计划 ” 。上海拿出原本和 江苏连接在一起的 173公里土地,包括松江、嘉定、青浦,实行完全不同于园区外的各项 优惠政策,与周边的苏、锡、常比拼地价,争夺资源,对着干。
在这些明争暗斗的背后, 折射出的其实是上海人的理性反思 —— 上海不能空心化。 在他们 看来, 香港市场之所以低迷多年, 除了 1997年的金融危机之外,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太过于猛烈地向祖国大陆, 尤其是 “ 珠三角 ” 地区转移自己的传统制造业, 从而导致大量的人 群失业, 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当然, 上海之所以要与周边的小兄弟们没有风度地争食, 除了要缓解上海巨大的就业压力之外 (对进入上海就业设置高门槛也是这个原因) , 还有一 层考虑就是希望通过补第二产业 (工业化) 这堂课来夯实自己的竞争基础, 抵御未来不可预 测的市场风险。
对于 “ 长三角 ” 的这些冲突,我不便决断谁是谁非。在这里,我只想说明一个问题:上海包 括 “ 长三角 ” 的整个经济形态和经济平台,的确比广东高得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如果说 广州已经到了大学阶段, 那么, 上海则刚刚进入小学阶段。 这是我们企业家要深刻理解的问 题。
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许多到上海发展的企业家朋友跟我诉苦,说 上海人很难用,他们已经开始向欧美看齐了,从来不加班;不要钱,要休闲;朝九晚五,准 时上班,准时下班;多的事情不干,海派得很;每天西装革履;中途休息两次,每人一杯咖 啡,十分讲究情调。我的分析是,在上海这个地方,最好是广东人或者浙江人当老板,上海 人做白领,这种组合是最好的。广东人、浙江人天生就是当老板的料,抓大放小,属于经济
动物,不太拘泥于细节;上海人,抓小放大,注意细节,不太在意大的东西。我发现很多广 东特别是深圳的老板,一边创业,一边担心自己周围的人篡权。因为在广东,每一个打工仔 都在做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梦:什么时候自己能成为李嘉诚。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广东的经济 既有活力,也处处潜伏着危机。
而上海人则恰恰相反,我就做个白领,没有什么野心;我很海派,日子过得舒服就行了。 大家都知道, 上海男人和女人的分工十分清楚, 上海男人在家里就是做饭、 洗衣、 伺候老婆。 正因如此,浙江人和广东人做老板,上海人做白领,才是梦幻组合。一旦颠倒过来,就麻烦 了。 很多广东人告诉过我, 在上海老板手下做事很痛苦, 犹如一个大男人被一个小媳妇管理 一样,上海老板最重视的就是细节。如果面试时,你的学历、从业经验甚至相貌、外表都完 全符合老板的要求, 但当你正准备离开时, 上海老板豁然发现你漂亮的领带上有一滴酱油污 迹,那你一定会前功尽弃。上海很多大公司,都是天字第一号的。直到今天,上海的主要资 源, 还都掌控在政府下面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手里, 这些国企老板跟我讲过一句非常精彩的 话:“ 王老师,我们是组织部管的、正式下文的干部,属于正厅级。 ” 我听了觉得很奇怪,怎 么市场经济下还有这种思维方式?可见, 重官贱商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但凡是这种巨型的 国企, 收纳的或是海归, 或是同济、 复旦的高才生,似乎这些非常优秀的人都愿意去这种企 业。我问过一些人其原因是什么,他们说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待遇高、工作闲、有保障。原 来他们全是 “ 圈养动物 ” 。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不管我们的企业怎么折腾,属于什么所有制,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方 式,都无非是三种形态,我用三种动物来比喻:
第一种动物叫做 “ 圈养动物 ” 。 就像猪一样, 喂得好, 就膘肥体壮; 喂得不好, 就瘦骨嶙峋, 决定权在主人手里,即国有经济、计划经济。
第二种动物叫做 “ 放养动物 ” 。像《赢周刊》,就属于这一类。在体制上,它属于国家,是 党报延伸出来的一个媒体; 但实际上, 国家只给名号不给粮饷。 为了生存, 他们只能出来 “ 打 野食 ” ,只能按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也就是两手都要硬。如此一来,这个 “ 放养动物 ” 不仅自 己活得很滋润,而且给 “ 家长 ”——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争了光。
第三种动物,是我最欣赏的,叫做 “ 野生动物 ” 。珠江三角洲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 “ 野生动 物 ” 。但凡是 “ 圈养动物 ” 、 “ 放养动物 ” ,最后都得变成 “ 野生动物 ” ,否则必死无疑。顺德的 万家乐,过去是 “ 放养动物 ” ,死气沉沉,改制变成 “ 野生动物 ” 之后,活力一下子就出来了。 整个广东特别是 “ 珠三角 ” ,是 “ 放养动物 ” 、 “ 野生动物 ” 满世界跑的区域。这种生存模式,使 企业愈战愈勇。它们的生死由天,吃得饱,成为亿万富翁,成为李嘉诚,别人管不着;吃不 饱,饿死了,只能怪自己没本事。一个企业是这样,它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是这样。所以, 这些企业的职工,个个龙精虎猛。我在广东待的时间长,看惯了 “ 野生动物 ” 也就浑然不觉, 到上海后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的 “ 圈养动物 ” !
在上海,我曾与几个博士讲到一个寓言故事:有个青蛙,被人放在一盆凉水里煮,水烧到 30度, 它说 “ 好舒服 ” ; 40度, 它说 “ 像桑拿一样 ” ; 50度, 它说 “ 有点烫 ” ; 60度、 70度 …… 最后,青蛙死了,这就叫做 “ 温水效应 ” 。在广东,水一泼过来就是 60度,青蛙一下子就蹦
起来了,它越蹦越厉害,才有可能逃生。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走出去,他们的回答是,在这样 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里, 一是体面, 二是有保障。 在这个背景下, 企业的运营状况就很可怕 了。这也是我对上海经济最深层次的隐忧。
上海的一个掌握两百多个亿、思想还比较新锐的董事长,给我讲过一个笑话:有一天,他 们正在开会, 集团党委书记走进来郑重地对他说, 某某同志占用你几分钟时间。 当时大家都 停下来,静静地聆听是否有什么重大消息发布,书记将这位老总叫到旁边后,对他说:“ 经 党委正式讨论决定, 他的手机费每个月可以报销 800元。 ” 这不是笑话, 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是发生在一个掌握着两百多亿资产的国企老板身上活生生的事实。 所以, 我们才说上海的隐 忧、危机, 现在才刚刚开始冒出来。 经济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广东在 25年的改革开放中所遭遇的种种危机和冲突,上海也一定会一一经历,这是躲 不开、逃不掉的。目前上海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迅速地改变强势政府、弱势民间的格局。 上海人的学历都不低,智商也很高,但却没有经历过从 “ 放养 ” 、 “ 圈养 ” 到 “ 野生 ” 的过程。这 个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
其三,随着粤港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尤其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CEPA )的推出,上海已经感到危机了。 去年我去上海的时候,许多上海人跟我讲,上海 取代香港成为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指日可待。但就我对 “ 珠三角 ” 和香港多年的认识来说, 我很清楚香港上百年的市场经济历程 (而且没有因为政权的更替而中断) 所形成的稳定和厚 重, 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他人所动摇。 专家们预言, 即使是最乐观地看待上海的人均 GDP , 它也要到 2010年才会突破 1万美金, 而香港在 2001年就已经达到 2 4万美金了。 难道 真像一句俗语所说的那样, “ 上帝要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 ” 吗?
一个地方的优越感太强, 很可怕。 但幸好上海的领导人头脑还比较清醒。 就在今年 10月, 上海的韩正市长与三位副市长, 带领一个高级别的代表团访问了香港, 韩正市长颇为感慨地 说,香港像一个 25岁的壮小伙子,而上海只是一个正在发育的 15岁少年,所以,我们应 该好好地向香港学习。 这句话的背景和潜台词是什么呢?就是现在上海人终于明白, 上海要 想取代香港成为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二三十年之内是绝不可能的。这不像建设一个城市, 只要上千亿、 上万亿元的资金投进去进行旧城改造, 一下子就可以 “ 旧貌换新颜 ” 了。 一个城 市的硬件形态只要有钱可以很快地改变, 但软件的改变就不那么简单了。 作为金融中心, 香 港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法律体系; 有自己同世界金融系统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几十万忠于职守、 业务娴熟的金融和财务人才; 有非常浓郁的金融氛围。 哪怕是在喝早茶的时候, 你都可以看 到、 听到例如国际基金、 恒生指数这些很国际化的东西。 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一个城市的魅力、 一个城市的文化、 一个城市的魂, 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造就的。 上海现在终于明白这个道 理了,它开始反思,但愿上海能真正地大彻大悟。
以上是关于上海的问题。最近因为项目的关系,我到了江浙,江苏人说上海向来就不是江 苏人的上海,而是浙江人的上海,因为现在上海的主要领导人全是浙江人! 但在我看来,占 便宜最大的其实是江苏,特别是苏南,而不是浙江。
我刚从苏州回来。据当地的领导说,今年苏州的 GDP 可能会超过广州,全国排名第三。 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准确,如果是真的,那就太不可思议了,因为 2002年苏州的 GDP 是
2 080亿元,而广州的是 3 001亿元,相差 921亿元。但苏南的工业化的确不得了!打上 海牌、唱苏南戏,使苏南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使 “ 长三角 ” 形成了独特的 “ 前院后厂 ” 关系 —— 上海成了全中国、全世界进入 “ 长三角 ” 的 “ 客厅 ” ,欧美人、日本人、韩国人及东南 亚人, 到上海的 “ 客厅 ” 转一圈、 停一停, 最后却全都跑到了苏南的 “ 卧房 ” 睡觉去了。 在上海, 号称有 40万台湾老板,其实 90%是在苏州。
苏南占了这么大的便宜,浙江不会善罢甘休的!于是,浙江就有了两个大的动作。第一, 就是修建杭州湾大桥。浙江的积极性比上海更高, 一旦杭州湾大桥建成,整个浙江,基本上 就会形成双轴城市 —— 杭州与宁波的格局。 宁波到上海, 只要一个半小时的路程, 比现在减 少了三个小时的路程。如此一来,浙江就能充分利用上海作为世界级城市所吸引来的目光, 获得人流、物流、财流,旺丁又旺财。第二,浙江正在准备打造一个洋山港(属于舟山群岛 的一个岛) ,使之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 政府打算投资几千亿元, 修一条连接大陆 的高速公路。这些举措都是大手笔的运作。
上海现在已经开始担心了, 2002年上海的人均 GDP 为 4 500美金,广州则已经达到了 5 000美金。 上海为了当中国经济的龙头老大, 想在 2010年争取人均 GDP 突破 1万美金。 5 000到 1万之间的跨越是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充满风险的一个阶段,就像一个小伙子从 17岁到 20岁,其生理与心理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这种青春期的骚动,充满了活力,却 也桀骜不驯,这个问题确实值得上海人民深思。
总而言之,我并不是要否定上海。相反,我相信,在未来的中国,上海肯定会大放光彩, 它注定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它一定要过许多坎,像唐僧取经一样, 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要做很多功课。
作文六:《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500字
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
13世纪,上海还是一个贫穷的小渔村,如今,这座城市正展露着“她”朝气蓬勃的一面。暑假,我和妈妈也慕名去瞧一瞧“她”的朝气,“她”的繁华。
虽说在那仅仅住了两天,但我们可充实了,坐着观光巴士去了不少著名的景点:外滩,豫园,世博园,东方明珠,南京路步行街,张爱玲故居。。。。。。我们在那的每一天都非常有效率,也很happy。
世博园的中华美术馆,里面有很多展品,都是美术家倾注了灵魂的作品:一幅幅油画,一幅比一幅逼真。再看雕塑,一刀一刻,都要相当精细,雕刻者稍一分神,整件作品报废。总的来说,美术馆里每一件作品都是作者无数次努力的凝结。我们还去了沙特馆,通过里面的巨幕影院,我们很直接的了解了阿拉伯的风俗习惯。巨幕影院的设计十分新颖,人们站在输送带上看电影,你想多看一会儿,就跨出输送带站在两侧的护栏边,输送带就不会把你带走,让你原地观看。整个馆的上下通道均是螺旋形坡道,屋顶的椰树,芭蕉树,很有异国风情。沙特馆,又叫月亮船,远观就是一艘大油轮。在上海的日子,我们一般都是白天坐观光巴士游,晚上步行到外滩游览。外滩的万国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非常美。不得不赞叹这些建筑的设计师才华横溢。
上海,这座年轻的国际大都市,她正在展露她独特的风采——现代与过去的交织。
作文七:《作文:《夜空,星星的繁华》》500字
夜空,如此美丽。星星,如此繁华。
-----题记
我们好有缘,在网上的晚上认识的,我记得那次夜空明净,星星十分璀璨。
夜依,比我大,可是我始终不愿意叫她一声姐,她却毫不在意,和我一起哭,一起笑,像是同龄朋友一般。
但是,人总是会受到伤害,夜依,我的大朋友。就受到了伤害,被友谊这个廉价的东西所伤害。
夜依,阿澄。
我觉得还是夜依好听一点,阿澄不太适合现在的你。
现在的你会站在人后默默地支持我,关注我,爱我……。虽然你已经伤痕累累,但是你还是依旧那么好。
夜依,告诉你我名字里也有一个‘依’,不过不是小鸟依人那个依,而是一二三四的一,如此简单,我因为这儿同音的‘YI’而感到兴奋。
夜依,夜依。你怎么了,即使你别人怎么说你,我也丝毫不在意,因为你是我的大朋友---夜依。
别人和我不同,只会用肤浅的眼光来看你,但是我不会!绝对不会!只因为你是夜依。
夜依,现在我叫你一声姐,代表我对你满满的爱!我和你,永远不分离……
即便别人怎么想,我也老虎你。爱你!
夜依姐。
PS:夜依,爱老虎油。
作文八:《繁华的新上海,枯竭的大上海(杂文)》9400字
文/三盅 本文写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引言】:大上海,这个面积634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79万人,常住人口1858万人(2007年统计公报)的国际化大都市,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海纳百川的姿态笑迎世人,投资、创业、返城、引进(技术、人才)、求学、交流、旅游、外来务工……熙熙攘攘,使得这座城市愈发显得繁荣而有生气,几十年来,我们见证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高架在城市中穿梭,立体交叉式轨道交通更是令人倍感便捷,城市资源的极大丰富,带给我们每一个市民的,是生活在都市里的惬意和优越感,我们曾经为这些领先或部分领先国内的城市资源而倍感骄傲,甚至拿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比肩对照,细细品味这中国的纽约、亚洲的巴黎,生活在这座城
市的每个人都曾陶醉过,并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生活在上海,真好”……
从民生角度看这30年,上海城市资源已严重枯竭。但是,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就是这样一座国内城市资源的姣姣者,在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即将面临城市资源枯竭的严重危机,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笔者更不想语惊四座、哗众取宠,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严酷的现实……
●三盅记忆中的老上海
了解上海历史的人应该知道,上海的土地面积在解放初期是多少?636平方公里!只不过是现在的1/10,58年之前,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这10个县的行政管辖都还归属江苏省,在三盅开始记事的时候,不仅听过这些县,有些甚至去过,那里可以说是什么也没有,没有高楼,没有象样的道路,更没有任何的娱乐场所,车辆也很稀少,有的只是工厂、耕地、村舍、集市,这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地方便是父辈们口中的乡下了……而城市的概念,在当时,仅仅是现在市中心的那么几个区而已,有些老人喜欢说租界,三盅从来不那么说,因为三盅从小心中就有强烈的国耻心……
小时候,妈妈踏脚踏车带我去上班,从家里踏到外滩,也就10分钟不到点,没有道路拥堵,更没有宝马撞人,很快乐,但吃中饭前要跟着妈妈的同事们一起唱《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便是一天中最令人郁闷的时刻了,爸爸工作在徐家汇的一个国家级科研所,那时的徐家汇感觉很远,而且很破,大人们轧三糊时,一不小心也是要将其纳入到“乡下”范畴里的,好在爸爸上下班都有单位的小车接送的(那时的汽油几佃一公升我是真不知道,但现在真的很想知道),我也跟着去过……
这些地方我都去过,亲眼见过,每次回来,回到自家居住的弄堂里,都会倍感亲切,因为感觉一下子就闹猛了起来,心里面也莫名其妙地充实了很多,耳边听到的依旧是那熟悉的“棕浜修伐”,小朋友们依旧在狭窄的弄堂里穿梭打闹,公用炤头间里、各家门厅里、亭子间里,女人们依旧在油锅翻滚、柴米油盐,男人们依旧篤悠悠地老酒咪咪、蹄胖掇掇、螺丝嗦嗦……
那时出门是有差头的,上海牌轿车,但如果不是赴宴或接送老人,拉差头是比较奢侈的,一般都是公共汽车、脚踏车,当然,还有人力或脚踏黄包车……我们小时候的活丅动半径并不大,有大点的孩子带着的情况下,往东顶多也就走到外滩边上,往西也就走到南京西路,外地也去过一些地方,主要是跟着父亲出差去的,感觉还不如上海周边的乡下(当然,不包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家里的娘姨是苏北人,吃住都在家里,吃饭从来不上台面,很自觉,也不太夹荤菜吃,睡觉就在狭小的楼梯间里,记忆中好象每月工佃10块不到,佣了很多年,40多岁的年纪回老家去的,据说家里有丈夫有儿子,上面老人要是不死,仍打算做下去的……回家的时候用一张大床单打了个大包袱,去16铺码头乘船去了……
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前、文*革*末期的事情了,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我们小孩子也要准备进学堂读书了……
●现代化的大上海
走出泛黄的记忆,不禁恍如隔世,如果从儿时的记忆到眼前的一切只是一场无梦的睡眠,那么一觉醒来睡眼惺忪的三盅一定会呆若木鸡,一切都不一样了,城市不一样了,生活方式不一样了,物质条件不一样了,连周围人的口音都有点不一样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上海已经焕然一新,如今出落成一个婷婷玉立、闺中待嫁的大姑娘了,但我们细心的话不难发现,大姑娘的心思多了,也变得多愁善感了,一会儿春心荡漾,一会儿低落惆怅,一会儿自信美丽,一会儿又自卑感伤……千般娇态,万种风情……
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上海这30年来的沧桑巨变,更道不尽上海这30年发展史中的是非功过,从苏*振*华、彭*冲到徐*匡*迪、韩*正,上海市10任、9位父母官励精图治,最终为我们积累下了这份厚重的城市遗产……
然而,现代化的上海面临的问题很多、很复杂,其中,尤以城市资源的逐渐枯竭为甚之又甚……
●人均资源日益匮乏
今年的双年展,三盅是携爱人一起去的,到了那里傻了,美术馆周围半径500米内人山人海,排队的队伍绕了好几个圈,愣是找不到队伍的尾部,穿越队伍的时候,还被一个兴奋的小胖丫撞坏了相机,这实在让人感到郁闷,于是决定不进去了,穿过门前的小火车就匆匆离开了,散步到人民广丅场,又是人山人海,鸽子象征性地点缀着草坪,数量比人少多了……
要说整个上海市区,公共设施齐全、有玩头、有吃头、有看头的地方,基本还是集中在这几个区,就算再加上现在的徐家汇、陆家嘴和五角场(其实五角场和莘庄这种地方都不能算),适合人类居住、活丅动的区域仍然只有三盅儿时对城区的记忆……而今天的人口是多少呢?大半个加拿大的人口数量都集中居住到了同一个城市里,难免让人感觉拥挤得令人窒息,城市资源虽然越来越丰富,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但只要简单除以这样一个人口基数,一切资源就少得太可怜了,在上海,人均美术馆是多少座?人均医院是几家?人均高等院校是几所?人均书城又是多少?人均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呢?这样一问,大家都傻眼了,随着城市人口丅爆炸式的增长,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们平摊到个人头上的人均资源不是越来越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少到再造10个徐家汇也难与三盅儿时的上海相提并论……而且,大部分对功能设施的要求,远不是若干类似徐家汇这样的集大成式的商业板块可以满足的……
再联想到房地产,真正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和增值空间的地块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这样的地越来越少了,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了,而发展城市建设之手,现在已经伸向了外围,那里有地,而且便宜,但问题是,越往外延伸,人口密度就越小,资源优势也就越分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政丅府目前考虑的是能否多建几个徐家汇,而且为了将各种资源顺利地输出到这些边沿区域,他们正在考虑多建轨道交通线路,当然,这的确是个办法,但我想说的是,如今徐家汇的繁荣,并非可以生硬复制的,它当年依托其地理位置及轨道交通的便捷,历经几十年才奠定了如今的商业价值,而且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地理位置依然没有脱离老城区的小圈圈,我们如何能够寄希望于短期内在城区外围迅速崛起第二个、第三个徐家汇?明智之举便是放弃大而全,有区别地走宜居功能化道路……
有居住在浦东的朋友跟我说,浦东好,浦东比浦西好,大,视野宽广,楼新,路畅,有繁华的陆家嘴商圈,有诸多外资进驻……我说不好,我什么理由都不想说,就只说前两年的一件事,去浦东看朋友,某路288号,路不熟,差头过去的,到了287号,我说司机你别开过头了,就在这里停吧,这一停不要紧,只差一个号头,我足足走了三公里才看见288号门牌……在朋友家里吃饭,吃到一半香烟没有了,下楼买烟,又是一公里左右,找不到一家便利店,好在远远地看到了一家大超市,跑进去买了一包烟,排了20分钟的长队结帐,出来时已是满头大汗……这就是浦东,我跟朋友说,下次还是你来看我吧……
这种规划实际上是很无奈的选择,离中心城区越远,就愈发只有采取这种资源集中化的办法解决居民的生活供应,否则人气无法保证,资源分散所带来的浪费也是令施政者难以接受的,这实际上跟多年前乡下的集市贸易是同一个思路……多年以前我们说,看得见肯德基、麦当劳的地方,你就能看见商业的繁荣,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各种品牌的连锁加盟是遍地开花,别说肯德基、麦当劳了,辛巴克也是随处可见,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当然,人要多),只要是两条城市交通主干道的交叉处,就都成了这种连锁经营模式的覆盖目标,就连沪青平公路(老318国道,天,那可是国道)也成为了商家追逐的热点,为什么?因为现在很多上海人(泛指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人)住到那里去了,是的,58年前的江苏,及若干年前的直辖县,当然,还有更离谱的,买房买到昆山也是听说过的,那边的开发商和业主似乎都挺会自我安慰,远离喧嚣的闹市,寻找宁静的空间,高速的交通作为保障,XX分钟可达市区……这哪是交通能解决的矛盾?如果未来有朝一日我们的磁悬浮、高铁已连接全国各地了,是不是全国人民都可以认为自己是上海人、北京人、深圳人了呢?
还有,现在很多的楼盘都是只卖楼而没有配套的,我大前年也发表过一篇文章,是讲五一长假去松江的一个度假村的,途经很多新建小区,那些小区不夸张地说,远远望去就象是开长途路边看到的庄稼地,长宽高都差不多,名字不同罢了,当时没买GPS,结果就在这片“庄稼地”里迷了路,左绕右绕就是绕不出去,所经之处大同小异,无任何商业迹象,更看不见任何公共设施,后来回想起来也是感慨万分,谁家买了那里的房子,这往后可如何生活呀,这是轨道交通能解决的吗?何况那时还没有9号线,据说先期住进去的居民都是每二个小时一部班车拉进拉出的,帮你拉到莘庄就算是进城了,接下来你要自力更生去拼地铁1号线……
所以,“上海概念”,在土地面积被扩大10倍、城市资源向外无限延伸的过程中被逐渐稀释了,中心城区的城市资源在人口达到过饱和状态后显得十分匮乏,外围,则更是配套跟不上,集市化生活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城市资源陷于极度匮乏中……
●资源极度匮乏的状况下,竞争压力无处不在
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竞争什么?资源,各种资源!而竞争的实质又是什么?有着公平游戏规则的相互间的资源掠夺!遗憾的是,在当今中国,现在的上海,这种看似公平的游戏规则尚无法保证游戏过程完全符合被广泛认同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掠夺变成了理所当然,人少的时候不明显、不激烈,人多的时候就难说了,有时竞争本身不杀人,而压力则足以杀死人,这是一种如同服用慢性毒药一般的死法,它可以使人从精神放松状态进入极度紧张状态,它会使原本的风平浪静变得危机四伏,它可以使人越来越焦虑,有时甚至会把人推到“生存还是死亡”的思考边缘,它可以使人从健康变成亚健康,再从亚健康状态推向灵魂灭亡、躯体灭亡……
这绝不是骇人听闻,我们的周遭已经发生过,正在发生着,即将再发生……
我有个女性的小朋友,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对她的情况了解并不全面,但几乎每次交流时,她都对上下班挤地铁这事显得格外忧虑,发展到后来,几乎已经变成了一种恐惧了,每天临睡前,满脑子都是第二天一大早又要面对的挤地铁的可怕场景,弄得自己睡眠非常不好,好几次都跟我说,她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快点赚够买车的钱,她再也无法忍受挤地铁了,当然,我对她的梦想表示了极大的鼓励,但回过头来思考,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又何止她一人?现在车管所每天都要发出无数个新驾照,每天都有无数“女磨头(女司机,磨合期,头回上路)”在马路上闪亮登场,有些是手刹还没习惯,有些是倒车晕头转向,有些是起步凤凰三点头,有些是拐弯脚乱猛加油……本来就吃紧的城市道路资源,有了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便显得更加热闹非凡了……不知道当她真的开着自己的车上下班时,是不是又会有新的烦恼,反正我本人现在是公车、地铁绝对不乘,能步行就步行,不能步行拉差头,差头不合算了才开车,去陌生地方绝对是差头……
神经脆弱一点的,因为交通问题懒得出门而最终沦为宅男宅女的MS也是大有人在……这说的仅仅是交通资源方面,其他城市资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保绿化、城市景观、建设用地……就连公共厕所,也是个问题……但有一个方面的资源是非常发达的,发达到了泛滥的地步,那就是电讯和网络……而这恰恰又是城市资源中最虚拟的一部分,为什么有条件做到如此发达?那是因为我们的电信部门敢于在我们的头顶架设无数时刻发射着超强电磁波的天线,一是天线架设做到全覆盖无盲区成本并不高,二是MS我们的无委会所执行的无线电频率与强度限制法规并没有把民众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而是以极大地满足通讯使用需要为宗旨,这是无线通讯问题,网络呢?更简单,现在在全市范围内几乎已经找不到无宽带接入的小区了,基本在前两年就已经做到了网络全覆盖,原因也同样是投入成本低、收益高,而且网络范围越大、分布越广,运营成本就越低……
在低成本、高收益的驱动下,移动、联通这样的移动通讯公司大量发展其终端客户,催生了一大批认知度已经提升至“手机是生活必需品”的忠实用户,我们看到大街小巷人人手持移动电话,别管是否真的有需要,民众对手机的消费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奢侈型、炫耀式消费行为进化为今天的必备消费行为,我们看到民工们在工地上腰里系着保险绳被吊在半空中时,耳朵边上还夹着部手机在大声讲话……
再来说说土地资源,建设用地,内环内已经没有了,很少有开发商能够拿到,往外延伸,也是要按照时间顺序和距离中心的远近来计算成本,当然,象交通、配套这样的市政规划也是因素之一,另外,区域周边有无概念可炒也直接关系到这一区域未来的开发前景、销售前景和商业价值前景,这个不光是开发商在炒,一级市场中,政丅府卖地之初也在炒,进一步说,我们可以认为从土地交易到开发链,再到销售链,再到二手房置换,一、二、三级市场,从土地批出到在这块土地之上有了房子,再到房子里住进了人,再到房子里的主人变更了,来来往往,哪个环节、哪个链条上不在炒?所以,世上值得炒的资源,一定是稀缺资源,满世界都是、没人跟你争的资源是不值得炒的,比如空气……而如今,上海的土地资源也是越来越匮乏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土地租价水涨船高……
另外,土地够不够用,看看每年新开盘都在什么位置就足够了,三盅向来不是地荒论者,但我依然想说,楼市供求这杆大天平上,质量最大的砝码永远是土地,但也是最滞后的砝码,有人建议向容积率要土地,这都是不了解城市规划和建设立项的人提的,你知道每多盖一层,相关问题就又多出来多少吗?道路、交通、绿化、小区配套、公共设施等人均资源占有率都是有承受极限的,为什么卫生间和厨房之间最起码还要留那么一个过道?物质生活水准不单纯是面积可以满足的,而是人均资源占有率……毕竟人不是沙丁鱼,只要能塞进罐头里就是成功……
其实这些都只是讲到了城市的硬件资源,而竞争压力体现最明显的,应该还是在就业机会方面,这是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软件资源,也是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最为基本的谋生手段问题,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多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外来务工人员问题,人才流动、人才引进问题,退休养老及其他社会福利、保障问题,自由职业者生存空间问题,小型创业团队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一大堆,错综复杂,好在我们有那项宽裕的资源--网络,在网上我们每天都看得到,也都能参与其中说长道短……所以,在所有的竞争压力中,最大的压力是就业压力,这是最基层的生存压力,而就业压力所反映出来的则是这座城市的淘汰机制……
●淘汰机制PK人性化
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淘汰机制与人性化之间本无PK,但很多人更希望将人性化狭隘地理解为人之常情化,于是就有了PK……象上海这样的城市,如果单单来拼事业,进入门槛其实是不高的,一个行李箱、一张不低于5位数的银行卡,一份个人简历,一封推荐信,一张写有亲戚或老友住址、电话的纸头,就象老歌里唱的那样“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你立即可以杀往上海滩……交完几K租金,留下一个月的生活费,第二天你便可以外出谋职,从此驰骋职场,一发而不可收……如果你是来投资创业的,找个稍微舒服点的地方先安顿下来,一个月里与关系单位、关系人吃吃饭、谈谈意向,第二个月,方向感是一定会有的……
但是,很多事情都是相类似的,进入门槛和退出门槛都很低的事物,你别指望过程中能产生很大的增值空间,就象三盅小时候家里的佣人,她可以小铺盖卷来,也可以小铺盖卷走,来去自如,行动潇洒,但所得却并不多……
我们讲淘汰机制,实际上无论是对于本地人还是外地客,都会面对它,区别就在于门槛不同,本地人无所谓进入门槛,因为早在他们家族的上几辈人已经为他们跨过了这道门槛,而关键在于退出门槛,本地人的退出门槛是很高的,高到即便是在残酷的竞争与淘汰机制下他们最终成为了泥沙,那这些泥沙也只能永远淤积在上海滩上了,因为他们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根在这里,无路可退……而你一旦了解到了这些,你自然就可以理解本地人对房产的高度重视是多么的理所应当,同时也理解了他们在房产领域所得到的回报实际上是多么的天经地义……如果还是无法理解,你还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在你的家乡,你的家族一共拥有多少房产?多少人际关系?如果再来一次上山下乡或支内支边,上海人到了你的家乡时又会是怎样一番境遇,和你们当地人在先天条件上是否可以相提并论?想到这里你就全明白了……如果先天优势是可以作为一笔遗产一代代传下去的话,那么上海人的遗产在上海,而你的遗产则在你的家乡,而同时令人遗憾的是,这项遗产跟现金完全不同,它无法异地移植……
有很多知青、支内子女返城也同样遇到很多问题,以前单位同事家的孩子就是个例子,户口是解决了,但孩子出生在外地,书没好好读,个人能力也较弱,又不善与人交往,谈吐与为人处世都显得比较稚嫩,在上海闲了两年,最终不是办法,生存是第一位的,靠父母养一辈子也不现实,于是又回到了他父母当年插队的那个小城市……所以,正因有了这个不成文的淘汰潜规则,返城返城,最终返到哪里还真是个未知数啊,要想立足下来,没有本事肯定是不行的……
很多“人才”来到上海,一年半载体验下来,就感觉到这是一个极度不公的社会,严重缺少人性化,似乎他们的所得实在太少了,而为上海所作出的贡献又实在太大了,我要说,这种不公几乎是不存在的,是人才,就有相应的待遇摆在你面前,谁也没本事克扣你半分,如果到你实在混不下去的那一天,却没有任何不动产或婚姻的牵袢,你依然可以小铺盖卷来,小铺盖卷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淘汰机制本身就是柔性的人才换血,指望它有多少人性化,那是不现实的,都市的面孔是妩媚的,它吸引着向往者来,都市的面孔同时又是冷酷的,它催促着失意者离开……
●人才置业越来越难
如果你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如果你是为了事业或其他任何目的而来到上海这片土地上谋发展,姑且不加区分地称你为“人才”,而人才来到上海,是需要做长期的事业与生活规划的,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每一个披肝沥胆奋斗中的年轻人,其改善生存境遇的目标虽成不了什么终极目标,但却也是一个重要目标,至少是不可或缺的目标,那么,如何改善?拼事业、赚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育子……很快的,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虽然没干成几件,一个家庭从诞生到生生不息地传继下去,其经营过程倒也有声有色,你从中得到的是快乐与满足,无憾的人生其实也完全可以如此定义……
但这一切都是要靠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去拼的,很多人花了好多年拼不到,最后徘徊在去与留的困惑边缘,但也有些人机遇来了且被其一把抓住,很短的时间里就实现了……其实,长期定居在上海,对于每一个外来人才来说最大的一道障碍就是购房置业……
现在的房子,随随便便就是二三百万一套,最苦的恐怕就是80-85年出生的年轻人,也就是刚从学校里出来一直到工作了几年,将近而立之年,谈婚论嫁已迫在眉睫的这一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有压力是正常的,他们大多事业上尚未取得非常大的进展,却要马上面对置业这一重大课题,其实三盅也是这个年龄段过来的人,很能理解,28岁是个槛,我很多后来相继走上创业之路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年龄上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思考过很多问题,罗列过大量的方向与决策,其过程是比较痛苦的,但一旦决定后,只要义无反顾,几乎看不到失败者……
也有那么一个28岁的朋友,几年前俱乐部里认识的,很谦虚,总感觉从比自己年龄大的朋友身上可以学习到什么或借鉴点什么,但和他的交流应该说倾听多于建议,他很优秀,感觉要比我28岁时优秀,对于这样的年轻人,与其在他面前指手画脚,还不如多听听他的故事,也许对自己也有启发……他目前就面临着婚姻与置业两大课题,刚毕业时月收入只有3K多点,第二年6K多,第三年税前1.5W,第四年、第五年税前2.7W……我问他,这几年有没有存下一些,他说有,35万上下……不过他又告诉我,他父母还有一套小的,好象只有60多平的房子,女方家长不同意,开出来的底限价是100平以上的新房,无贷款,地段底限是外环以内,装修、家具、家电女方出……他们公司是做电信设备的,我给他出了个主意,利用他在华为海外部任职的同学,看看东南亚那边有没有产品需求,然后挂靠一家IT公司自己做几单生意,两个月后,他打来了电话,说是做成了一笔,赚了20多万退税,但在深圳一家他同学的朋友开的公司的帐上,放出话来不给了,摆明了跳他是跳定了……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上海人,也有新上海人,人才们是否能熬过这个槛最终留在上海永远定居下去,实际上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的,有的人推迟了谈婚论嫁时间,有人延长了积累个人财富的周期,有人干脆担起更大的风险选择了自己创业……这样的人认识一个,三年前他应该是30岁,有一天终于想通了,不帮人打工了,离开最后一家公司的时候年薪是20W,他选择了做软件行业,开始的时候还找到我合伙,但我跟他讲了很多当年自己涉足软件行业时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但很显然,他有他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和眼光,并且信心满满,我不入伙他自己也决定要尝试一下,三年了,第一年就养了一支很贵的技术团队却找不到象样的项目,第二年找到了一些小项目来做,象船务方面的电子定舱,又象一两家大集团公司的内部OA,后来又接到了一些电子商务方面的订单,而今年,他告诉我,他已经为两家大公司量身定制了ERP系统,据说数据仓库用的是Oracle,晕,ERP?我问他现在开发团队什么规模,他说你别管,计划书写得好,有人信有钱赚就可以了,另外还告诉我,这几个大项目可以养他公司5年以上,我又问他,自己开展业务以来,一共赚多少了啦,他自豪地告诉我,第一年亏了30几万,挺过来了,第二年只赚了10几万,第三年到目前赚了560多万……他目前已有两个合伙人,如果没有的话,说不定要跟他负荆请罪强烈要求入伙也说不定……
现在上海本地居民中,走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不起眼的来问一问,家庭或个人资产八九百万的真的不在少数,两三套一般化的房子,手里再握着一二百万现金……以前好象一听说千万富翁感觉多少有点牛B,而现在呢,所有资产加一加,你发现自己其实也不会差太远……而在这种不动产定价下,打工族的一二十万年薪怎么买房?确实难!而且,以后会越来越难,因为淘汰机制才刚刚开始产生作用……
拥挤不堪的街道,逐渐枯竭的资源,被危机感笼罩的城市,空气中弥漫着不安、躁动的情绪,现代化的上海又显示出它灰暗的一面,这是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真实的上海,一座人人向往、人人陶醉、人人疲倦、人人亚健康的城市……
其实推及全国,各大城市的情况都是雷同的……
作文九:《繁华过后的繁华》3300字
战争,对人类而言总是太残忍。它带给人们的只有流离失所的无奈和生离死别的痛苦,它的存在似乎毫无道理可言。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内衣的快速发展却和战争有着非常微妙的联系。从1913年文胸诞生开始,战争和内衣的发展就结下了不解情缘,它为内衣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契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女性接触了文胸,而文胸为紧身胸衣桎梏下的女性带来新自由,为此文胸也逐渐走进更多女性的日常生活中。1939 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战争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格局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它也将文胸的发展带入一个高速时期,女性选择文胸不再仅仅是因为它的功能性,人们开始关注她的性感。在二战后的和平年代,新的世界格局、新的人类文明以及新的女性思想也为内衣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战争的窘迫
一战的创伤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让欧洲的发展举步维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让欧洲的经济雪上加霜,整个欧洲都陷入各种资源短缺的困境中。
在英国,由于受到德国潜艇对航运的严密封锁,国内的各种物资和原材料极度匮乏。作为制造内衣的原材料棉、丝等天然纤维更是严重短缺,发展刚有起色的文胸产业面对这一困境立刻进入了严冬期。当时,文胸已经成为女性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随着战争形势的严峻,文胸危机愈演愈烈,面对这样的窘境,自制文胸开始在战争时期大行其道。
手帕、碎的弹性织物、带子、镶边、蕾丝、丝网、缎带等等,一切能够找到的边角料都可以成为女性缝制文胸的材料。因为材料的多样性,所以缝制出来的文胸样子也很特别:不同的颜色、大小不一的布料,就像是一种立体的拼贴画。这样的文胸可以说是战争的产物,虽然外形不美观,但是功能实用,不失为一种特别的拼贴艺术。在女性们大多在自己缝制内衣的同时,一些内衣厂家仍旧在进行小规模的生产。生产出来的文胸样式远离设计,只强调简单,实用和功能性。就像是英国商业部的口号“缝缝补补”那样,那个时期的文胸摆脱了欧洲惯有的奢华之气,简朴而又具有特色。
在妇女们“缝缝补补”的同时,战士们驻扎在远离家乡的海外。在单调枯燥的兵营生活中,招贴画成了驻兵营空白墙壁最流行的装饰品。招贴画上印制的都是穿着性感内衣的“招贴画女郎”,这些精彩的内衣秀深深吸引着士兵们,招贴画风靡一时。“招贴画女郎”又叫“Pin-up女郎”、海报女郎,这一称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她们都是美女,身材妖娆,乳房丰腴,穿着各式各样的性感文胸。不同于自制文胸和普通文胸,女郎们的文胸色彩艳丽,制作精美华丽,紧紧的包住丰满的乳房,勾勒出迷人的曲线。无肩带文胸、尖头文胸、彩棉布文胸……各式各样的性感内衣在女郎们的身材上展示出来,一张张内衣秀招贴画给战士们的枯燥生活带来些许色彩。
细细看来,人们会有一个的疑问:战争让实用主义成为主流,为什么与之反差巨大的性感奢华风也能存在,仅仅是因为战士们喜欢女郎们那样穿着吗?其实,这个问题完美的表现了女性内心的一种追求——对时尚的渴望,这样的渴望同样适用于内衣。实用主义风格内衣的流行只是因为战争的窘迫,当战争过去时尚便会复苏,这正是文胸时尚发展的一个伏笔。
原子弹和比基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种叫做“原子弹”的超级武器出现在战场上,它以巨大的杀伤力震惊世界。在二战结束不久后,内衣界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比基尼诞生。这个内衣界的新生儿不但和原子弹一样,震惊了全世界,而且它和原子弹的交集也并非如此简单。
1946年7月,美国军方在一个叫做比基尼的环状珊瑚岛爆炸了两枚原子弹。在比基尼岛第一枚原子弹爆炸后的第4 天,法国设计师Louis Reard于1946年7月5日在巴黎推出了一款由三块印花棉布和四条带子组成的泳装。这种世界上遮掩身体面积最小的泳衣,通过胸罩护住乳房,背部除绳带外几乎全裸,三角裤衩的胯部尽量上提,最大幅度地露出了臀腿胯部。它形式简便、小巧玲珑,仅用了不足30英寸布料,揉成一团可装入一个火柴盒中。别出心裁的里尔德不失时机地利用比基尼岛原子弹爆炸的影响,果断命名这种两片三点式泳衣为“比基尼”。
比基尼的面世令世界震惊的程度不亚于比基尼岛原子弹的爆炸,当比基尼第一模特儿、酒馆歌舞表演女郎米歇琳娜的照片刚一见报,5万多封粉丝的信件便如雪片般飞来。不过因为过度的暴露,比基尼的设计完全突破当时人们的传统思想底线,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比基尼在当时并没有形成“新浪潮”,直到20 世纪50 年代它才逐渐被世人接受并流行开来。尽管如此,比基尼作为内衣时尚界的“原子弹”,对内衣发展史来说又是一个里程碑。
时间在走,潮流在变。相比“原子弹”推出后的冷场,迪奥推出了一种大胆的、崭新的“新风貌”内衣,树立了50年代的时尚风向标。战争结束后,女人们渴望着把她们战争中的制服束之高阁,在经历了数年的“缝缝补补”和“实用衣物”后,热烈地期盼可以打扮起来。现实面临的问题是虽然衣服的配给制度已经告终,但是布料依旧严重短缺。在这样的矛盾下,Christian Dior推出设计需要好几英尺精美衣料的“新风貌”内衣,这种浪费和挥霍引起政府的极大不满,但女人们却趋之若鹜,内衣时尚开始崭露头角。
“新风貌”是沙漏体型的一次庆典。再没有垫肩、没有束缚的臀围线,取而代之的是柔美的曲线,收紧的腰线,飘于臀外的裙装,完美呈现自然丰满乳房的胸衣——当然这是针对胸部丰满的女子而言。“新风貌”带来的时尚就是“紧身胸衣”的回归,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是“紧身胸衣”王朝的复辟。然而,紧身胸衣不再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危及健康的事物,这些多亏了合成纤维衣料的巨大发展、制衣业越发创新的样式以及身体医学的进步。“新风貌”让女人意识到内衣也可以如此性感和塑性。
迪奥“新风貌”的流行树立了50年代的时尚风向标,它引发了无吊带文胸的再采用和再发明;此外,还可以说“新风貌”的奢华与精美一扫了二战结束后社会萧条、颓废的气氛。就像Christian Dior本人说的那样:“我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让每个女人都感觉自己像个公爵夫人一样”。这句话在迪奥绸缎面料,镶嵌黄金和钻石的设计上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好莱坞时代
好莱坞,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全球时尚的发源地,好莱坞女郎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女性时尚的潮流方向。这一真理同样适用于内衣时尚,我们可以看看在1955年之前的好莱坞:从Mae West改进文胸推广了露背式文胸,到Lana Turner的“丰满毛绒衫姑娘“形象引发中心圆形缝制法文胸的流行,再到Jane Russell的“悬臂胸罩”赢得“拯救整个好莱坞的文胸”的美名。
不难发现,好莱坞女郎们引领了文胸发展的进步。我们可以这么说,她们将文胸发展带入了一个美好时代。更幸运的是,我们发现这之前的一切只是这个美好时代的开始。从1955 年到整个50 年代结束,好莱坞女星们将文胸的发展推到了一个百花争鸣的“好莱坞时代”。
从1955年开始,以Marilyn Monroe为代表的新一代胸脯发达的好莱坞女郎引发了圆锥状文胸的流行。在50年代初期,这种文胸的形状只是略呈锥状,但不久好莱坞的女郎们认定越细越尖越好,圆锥状文胸的顶部便变得越来越坚硬,从而能够将乳房塑造成完美的圆锥形。由于尼龙和弹性织物的应用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这种“子弹式”锥形文胸在普通女性中迅速流行,女人的世界里刮起Marilyn Monroe式的丰满浪潮。对于想要追逐浪潮但胸又部平坦的女性来说,“子弹式”锥形文胸不能良好的贴合她们的胸部,这无疑是一个遗憾。针对这个问题,早期的魔术文胸得到了发展:特莱斯神秘文胸研制了用塑料管吹起的可膨胀衬垫文胸; Frederick’s更特别,研制出第一款硅胶乳房假体。感谢于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发明,平胸女性也能拥有Marilyn Monroe式的时尚。在这个年代,时尚、舒适成为文胸的流行代名词,这一切都要感谢Marilyn Monroe和频繁出现在荧幕上的好莱坞女郎们。总之,无论对好莱坞的女星们还是对普通女性来说,文胸不再仅仅是起到提升、隔离或塑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文胸已经变为一种时尚。
好莱坞时代造就了内衣发展的一个辉煌,往往繁华过后便是平淡,但是文胸的发展似乎却与之背道而驰。事实证明,繁华只是让文胸的发展更好地走进下一个流行年代。
作文十:《上海:大都市的钢筋混凝土的繁华》2600字
上海:大都市的钢筋混凝土的繁华
国际性大都市——上海。高楼耸立,钢筋混泥土的世界,这是我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我们到上海的第一站是建筑学的理想学府同济大学,里面的建筑都各有特色:文远楼,它是
中国第一座现代主义建筑,包豪斯风格,好像是1952年造的,传说如果同济地震,这桩楼绝对不塌。C楼,张斌设计的,建筑空间被理解成一种流动的连续体,不同功能使用空间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而交通,休闲,景观等非功能空间是活动的流动空间,它们包裹住功能空间,是交际活动的容器;使功能空间与它之间呈现一种动态的“即插式”关系。和平搂,由冯纪患设计,该建筑立面采用白墙灰瓦和木窗,体型简洁形象质朴;平面呈L
型
,布局自由又不失严整整个建筑
功能、流线明确.尽度亲切宜人,平泼中显露出精细······
还陶醉在同济的建筑世界中,第二天我们又来到了世博园,感受着异国风情的建筑和异域文化,由于世博会已经结束了,一些国家馆已经拆掉了。我们参观了大红外观、斗拱造
型——中国馆,
“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 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 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 下午,我们登上了金茂大厦88层,仅仅用了45秒,耳鸣的感觉依稀在。对于有严重恐高的我,站在金茂上环顾四周,极目眺望,上海新貌尽收眼底,既好奇兴奋又害怕······
在上海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上海城市规划馆,一座晶莹剔透,琼楼玉宇般的建筑,展
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
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还有神奇的规划展示馆虚拟现实(VR)展示系统等都是上海高校上海大学的科研成果,是智慧的结晶,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走出规划馆,我们紧接着到了上海博物馆,在车上看上海博物馆,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走进博物馆,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特别展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特别展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特别展厅。 博物馆是我们选择来青浦城的主要原因之一。 博物馆前有崧泽广场,也可一观。入馆后先参观左侧的“上海远古文明之源”,由录像介绍上海成陆开始。
博物馆在夏阳湖边,湖对面就是新落成不久的图书馆,像一艘长长的航船。图书馆正门在南面,经一座桥与陆上相连。馆内很多地方的
立柱与顶面未经装修,与现今众多装修豪华的新图书馆对照可谓寒酸。从侧门离开图书馆,看这座建筑,高低错落。我们沿台阶走上屋顶,
观湖上景色、远眺博物馆, 景色尽收眼底。
上海科技馆建筑外形西低东高,螺旋上攀,如巨翼翔升,腾飞
上海大剧院整个建筑的构思为"天地之间",被设计师定位为"开放的宫殿":大剧院透过一座水、土相溶的坚实台基,奠定在中国的土地上,它置身于上海政治、文化中心;向蓝天展开其屋顶,象征中华民族的聚宝盆,承接着来自宇宙、人类的恩泽与智慧,象征着对世界文化艺术的热情追求,也象征着上海有有始以来就与天地相通的博大胸怀。大剧院的外观由透明的水平墙面,有韵律的垂直线条,有乐感的弯曲面屋顶来体现,以水、玻璃、光线,通过透明、流畅的线条,朴实有力的造型,多功能形体和技术空间的组合来突出都市理想,贯彻其设计构思。 为了体现艺术外型与内在功能的完美统一,顶部以钢结构减轻自重,用六根透明的柱子撑起它向天空反翘的顶盖,给人以飘浮的动感。下部以混凝土结构组合成不同的板块,中间留有空隙,便于钢结构的插入。 大剧院的设计沿用了中国九宫格式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将以玻璃和大理石组成,从上至下晶莹透亮,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每当夜晚华灯初上,晶体的立面和屋顶组合的光幕与喷水池的水光反射交相辉映,把整个建筑物幻变成一个水晶宫殿
一个中心一个世界级的家具零售、展示、展览的中心。作为上海及江浙一带的顾客首选的完整家具中心。一个目的一个唯一的激动人心的吸引人的商业场所,作为家庭可以在外度过一整天的地方。一个可持续的将来将建筑设计,标识和景观设计集合在一起。综合生态的建筑科技,为业主及当地社区带来长效的价值。
上海吉盛伟邦家具村的八个主要的区域设置在东西向家具星光大道(红轴)的两侧,国际品牌销售区沿着一条南北向滨水景观带的两岸展开,一条主要的林荫大道(绿轴)由北向南穿越整个区域,串联起两个主要广场。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吉盛伟邦国际家具村设计公馆由吉盛伟邦联合“设计共和”共同打造,秉承了“与
原创设计一起生活”的理念,响应国家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
号召,汇聚了最优秀的中国原创家具品牌,代表了中国家具的原创设计力量,为原创家具行业与市场对接搭建了平台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走进设计公馆,消费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家具,各种新、奇、特的产品围绕在四周,传达着设计师们的先锋设计概念。对于广大原创品设计师来说,设计公馆是他们展示自我设计理念的独特空间,这不仅仅是一个销售的场所,更是一个品牌的show场,是设计师与市场、与消费者互动的平台。”
8号桥:风韵,创意,科技,时尚.
把原来陈旧的厂房进行重新包装,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里面进驻的也全部是与"设计、创意"相关的公司.我下车后,远远的就能发现路对面一群楼宇中有一栋楼的外墙装饰独具特
色,那就是8号桥创意集群的主楼了。8
号桥
之所以命名为“桥”是有特别意义的:功能上,每一座办公楼都有
天桥相连;内涵上,它是连接国内外各创意咨询专业服务团队的沟通之桥。8号桥成为城市历史与未来承接的良好典范,集中体现了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经过精心改造,原来老厂房中那些厚重的砖墙、纵横的管道和斑驳的地面被保留了下来,8幢厂房改建的联动办公楼中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同时也处处流露出现代文化的气息。8号桥自始自终都体现了时尚、创意.入驻8号桥的企业也搭建一个和谐的创意气氛.特别是内部装饰风格与外面有一种默契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