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多言何益文言文答案 多言何益阅读答案》600字
多言何益文言文答案 多言何益阅读答案
多言何益阅读答案:
【阅读题】
1.解释
(1)言 (2)恒 (3)鸣 (4)益
2.翻译
唯其言之时也。
3.选文运用了_____和___说理方法,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说话 (2)持久 (3)啼叫 (4)好处
3.举例 对比 说话应切合时机
二: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日夜恒鸣( ) ?然而不听( )
(2)翻译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时也。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经常,常常。?虽然这样,却。
(2)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3)?说话要说到点子上。?说话要看准时机。
原文: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译文
子禽问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祈求阅读答案《看不见的爱》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文二:《(备战中考)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专练 多言何益》400字
??多言何益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
?蛙黾(méng):蛙。黾,蛙的一种。?擗:同“敝”,困,疲劳。?时夜:按时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译文】
子禽问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阅读训练】
1(解释
(1)言 (2)恒 (3)鸣 (4)益
2(翻译
唯其言之时也。
3(选文运用了_____和___说理方法,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1
【参考答案】
1((1)说话 (2)持久 (3)啼叫 (4)好处
3(举例 对比 说话应切合时机
2
作文三:《多言何益》2900字
多言何益 门
外
文
谈
毒妻曩…^
,…_201O年第2期
词一字一个标点,你都会孜孜不倦地推敲, 甚至影响并改变了我粗糙的文风;在大多数 情况下,你都是我文稿的第一阅读人;你会以 你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提出各色各样的修改
你还是校体操队和话剧团的骨 建议;同时,
干,在文静的外表下流淌出心灵深处的奔放. 在生活中,你曾经是那么大方端庄,贤 淑质朴和知书达理:无论长幼亲疏,你都真 诚相待;你会倾其所能帮助别人,哪怕只是 和你一面之交:在你身上,我见证了人性中 最深刻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所有认识你的人, 都会被你的聪慧,纯真和善良所感动.在这个 世界上.有两个女人改变并塑造了我对人生 的基本看法,一个是我母亲,一个就是你. 小民,你是那么喜欢干净,因为有你.我 们的家永远是一尘不染.你把我们秋水苑的 家取名为"宕然居".除了体现你对清洁的追 求,我知道.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你对外在的, 物质的生活的淡然: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你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我相信,所有认识你的
人,都会被你的"不食人间烟火"所折服.你的 一
生,是求情,求真,求善,求美的一生! 小民.我知道你喜欢这个家,喜欢"秋水 苑"这个名称.我们当初其实可以有很多更 好的选择,但冲着这个名称,你毫不犹豫地 让我买下了它.装修时,所有的细节都由你 亲自设计.它是那么清雅秀丽,就和你一样, 没有一点奢华和张扬.搬家的第一天,你告 诉我,你决定把我们的家称为"宕然居".是 的,我觉得,"秋水"和"宕然"几乎就是对你, 对你的人生最贴切的写照.
小民,你不在了,我才深刻体会到你对 我,以及对我整个生活如此重大的意义!现 在我才体会到,我曾经那么自信,那么乐观, 那么豁达,是因为我有你;是因为无论我在 这个世界的哪个角落漂泊,我都能感受到你 的存在和你的爱!现在,你不在了:我突然感 受到自己就像一只断线的风筝,一颗无根的 浮萍和一个精神的弃儿!
小民,有你的13子,我所做的一切都会 被赋予一个特殊的意义;因为你是我人生最 忠实,最重要的观众.而没有你的日子.我不 知道怎么度过.一想起你,我的心就被深深 刺痛.我知道,你不希望看见我这样.但是, 你要给我时间,让我慢慢的适应和恢复.但 是,你也许需要原谅我,因为无论怎么适应 和恢复,我知道我可能都无法和过去一样 了,因为你的离去,带走了我心灵和肉体的
一
个部分,它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小民,2009年7月20日,当亲朋好友向 你作别时,恰逢五百年一遇,两千年以来人类 所经历的一次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当我们送你 上路时,日月失色,天地同悲!佛说,"百年修得 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如今我们虽然天各 一
方,但是千百年修得的情债未尽,姻缘难了! 小民,来生我仍然要娶你为妻!一
(作者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朱国良
讲话,写文章,贵在精当,好在精炼.尤 其是文章之道,古人是讲究"为求一字稳,耐 得半宵寒"的,更要讲究些个精炼和精致,惟 如此,才有精彩可言,才有精妙可寻.可如今 有一股"长"风,文章的"长"风,正在一些报纸 蔓延:一些专栏上的言论是越来越长,有的版 面上的文章是越来越大,读者有评议,说这是 患了肥胖病,大有经过锻炼达到减肥的必要. 世语新篇前半生最忌走下坡路,后半生最忌走回头路.——李青
我们应有这样的认同:文章的内涵,艺 术的质量,思想的火花,文采的光芒,不能以 大小而论.翻翻时下有的文章,因着作者的 浮躁的心绪没有思想的滋润,其文章和着 述,在形式上是为了招徕与作秀而做出的 "张牙舞爪".在内容上则是些低劣和无休止 的重复.恰如"棉花糖""膨化果"和"爆米花"
一
样软绵绵,空落落,干巴巴.真如俄罗斯寓 言作家克雷洛夫所写的一篇《杰米扬的汤》, 一
碗不怎么样的汤.还殷勤地要朋友一喝再 喝,朋友受不了,只好跑了.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就是这么身体力行的.他的几首诗着 墨不多,都言简意赅.5000字的《道德经》, 717字的《滕王阁序》,506字的《朱子家训》, 322字的《兰亭集序》,ll9字的《爱莲说》,无 不流传千古.历史上朱元璋还打过写长文章 的文官的屁股,有一文官,叫茹太素的.上万 言书达一万七千字,套话,空话,官话就达一 万六千五百字,几张纸写下来.还没有一个 所以然.朱元璋"厌听繁文",龙颜大怒.就让 他吃了苦头.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中还有 这样的记载:书生柳开心气甚高,无端自傲, 按现在的说法是自我感觉良好,他在应举考 试时,羽扇纶巾,穿着华丽,载文字千轴于独 轮车上,招摇过市一番,投于主考官帘前,想 以此惊世骇俗,博得功名.而另一位书生叫 张景的,博览群书,自成一体,只在袖中带了 一
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献于主考.而主考阅之 则大为赞赏,选了张景为优等.时人为之语 日:"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这一对比,还真应了"气球虽大无斤两, 秤砣虽小压千斤"之说,说明棉花糖,膨化
物,柳絮,稻草之类,人为地庞大,却是轻飘 之物.也应了墨子的一则比喻:同样是叫声. 青蛙彻夜不停,人们习以为常:雄鸡一声长 鸣,唤醒天下.有的短文章,很有味道,往往 被人看重,道理就在这里.我想.沙孟海漫天 2010年第2期..????????写作
挥着扫帚般的笔书写"大雄宝殿"四个字,固 然是大手笔.可有艺术家在一根头发的断面 上刻一幅《兰亭序》微雕,又何尝不是高超的 手段!如果将文章稀释的长和蒸馏的短让我 来择其一,我宁要后者!
当然,对于言之有物,动人心魄的长文 章.我们是需要的,人们也是爱看的.问题是 如今一些人提笔为文,只是不顾空洞.一味 求长,如同懒婆娘的裹脚,恰似山间竹笋,墙 上芦苇.实则空洞无物或所言甚少:故弄玄 虚,在一知半解中照抄外来的概念和术语. 把一些概念的东西组为文章,以显示自己的 时髦和深刻.还有的文章,有的堆砌词藻,拿 名人名言壮胆子,用古典成语作靠山,更有 甚者,东西不怎么样.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的本 领极高,远比茹太素,柳开会来事.在急功近利 之心的驱使下,所谓"功夫在诗外",在炒作的 花样上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和公关能力. 以致一些平庸之作堂而皇之地载誉获奖. 莎士比亚说得好:"简洁是智慧的结晶, 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列宁更是要求:要"用 电报的方式"写报告和文章.在这个信息化, 快节奏的年代,我们更应形成这样的共识:宁
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想想古人乾隆帝 写了上万首诗,至今人们却记不住他皇上的 一
句.崔护的小诗仅有区区一首,王羲之的小 文只有独独一篇,而所有这些,每每诗文选本 中选来删去筛不掉,皆因"质量上乘"也!而洋 人可能更开明一些.1953年和1965年.英国 和美国的两篇千字论文就曾问鼎诺贝尔奖. 这说明:艺术拒绝平庸,世界看重质量. 说实话,在这个步履匆忙节奏明快的时代 里,人们更看重有思想,有新意,短而精.有激 情的文章.大家喜欢报刊上的小特写,小消息, 小通讯,小言论的道理也在这里.文风关联作 风.热望作者锤炼文字写文章."常常锻炼.时 时减肥",以"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精神. 为世人奉献更多的"绝妙好辞".?
世i吾新篇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窝蜂,十个萝卜一个坑.——李青
门
外
文
谈
作文四:《多言何益》2900字
多言何益
深刻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所有认识你的人,
都会被你的聪慧,纯真和善良所感动.在这个
世界上.有两个女人改变并塑造了我对人生
的基本看法,一个是我母亲,一个就是你.
小民,你是那么喜欢干净,因为有你.我
们的家永远是一尘不染.你把我们秋水苑的
家取名为”宕然居”.除了体现你对清洁的追
求,我知道.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你对外在的,
物质的生活的淡然: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你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我相信,所有认识你的
人,都会被你的”不食人间烟火”所折服.你的
一
生,是求情,求真,求善,求美的一生!
小民.我知道你喜欢这个家,喜欢”秋水
苑”这个名称.我们当初其实可以有很多更
好的选择,但冲着这个名称,你毫不犹豫地
让我买下了它.装修时,所有的细节都由你
亲自设计.它是那么清雅秀丽,就和你一样,
没有一点奢华和张扬.搬家的第一天,你告
诉我,你决定把我们的家称为”宕然居”.是
的,我觉得,”秋水”和”宕然”几乎就是对你,
对你的人生最贴切的写照.
小民,你不在了,我才深刻体会到你对
我,以及对我整个生活如此重大的意义!现
在我才体会到,我曾经那么自信,那么乐观,
那么豁达,是因为我有你;是因为无论我在
这个世界的哪个角落漂泊,我都能感受到你
的存在和你的爱!现在,你不在了:我突然感
受到自己就像一只断线的风筝,一颗无根的
浮萍和一个精神的弃儿!
小民,有你的13子,我所做的一切都会
被赋予一个特殊的意义;因为你是我人生最
忠实,最重要的观众.而没有你的日子.我不
知道怎么度过.一想起你,我的心就被深深
刺痛.我知道,你不希望看见我这样.但是,
你要给我时间,让我慢慢的适应和恢复.但
是,你也许需要原谅我,因为无论怎么适应
和恢复,我知道我可能都无法和过去一样
了,因为你的离去,带走了我心灵和肉体的
一
个部分,它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小民,2009年7月20日,当亲朋好友向
你作别时,恰逢五百年一遇,两千年以来人类
所经历的一次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当我们送你
上路时,日月失色,天地同悲!佛说,”百年修得
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如今我们虽然天各
一
方,但是千百年修得的情债未尽,姻缘难了!
小民,来生我仍然要娶你为妻!一
(作者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朱国良
讲话,写文章,贵在精当,好在精炼.尤
其是文章之道,古人是讲究”为求一字稳,耐
得半宵寒”的,更要讲究些个精炼和精致,惟
如此,才有精彩可言,才有精妙可寻.可如今
有一股”长”风,文章的”长”风,正在一些报纸
蔓延:一些专栏上的言论是越来越长,有的版
面上的文章是越来越大,读者有评议,说这是
患了肥胖病,大有经过锻炼达到减肥的必要.
世语新篇前半生最忌走下坡路,后半生最忌走回头路.——李青
我们应有这样的认同:文章的内涵,艺
术的质量,思想的火花,文采的光芒,不能以
大小而论.翻翻时下有的文章,因着作者的
浮躁的心绪没有思想的滋润,其文章和着
述,在形式上是为了招徕与作秀而做出的
“张牙舞爪”.在内容上则是些低劣和无休止
的重复.恰如”棉花糖”“膨化果”和”爆米花”
一
样软绵绵,空落落,干巴巴.真如俄罗斯寓
言作家克雷洛夫所写的一篇《杰米扬的汤》,
一
碗不怎么样的汤.还殷勤地要朋友一喝再
喝,朋友受不了,只好跑了.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就是这么身体力行的.他的几首诗着
墨不多,都言简意赅.5000字的《道德经》,
717字的《滕王阁序》,506字的《朱子家训》,
322字的《兰亭集序》,ll9字的《爱莲说》,无
不流传千古.历史上朱元璋还打过写长文章
的文官的屁股,有一文官,叫茹太素的.上万
言书达一万七千字,套话,空话,官话就达一
万六千五百字,几张纸写下来.还没有一个
所以然.朱元璋”厌听繁文”,龙颜大怒.就让
他吃了苦头.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中还有
这样的记载:书生柳开心气甚高,无端自傲,
按现在的说法是自我感觉良好,他在应举考
试时,羽扇纶巾,穿着华丽,载文字千轴于独
轮车上,招摇过市一番,投于主考官帘前,想
以此惊世骇俗,博得功名.而另一位书生叫
张景的,博览群书,自成一体,只在袖中带了
一
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献于主考.而主考阅之
则大为赞赏,选了张景为优等.时人为之语
日:”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这一对比,还真应了”气球虽大无斤两,
秤砣虽小压千斤”之说,说明棉花糖,膨化
物,柳絮,稻草之类,人为地庞大,却是轻飘
之物.也应了墨子的一则比喻:同样是叫声.
青蛙彻夜不停,人们习以为常:雄鸡一声长
鸣,唤醒天下.有的短文章,很有味道,往往
被人看重,道理就在这里.我想.沙孟海漫天
2010年第2期..????????写作
挥着扫帚般的笔书写”大雄宝殿”四个字,固
然是大手笔.可有艺术家在一根头发的断面
上刻一幅《兰亭序》微雕,又何尝不是高超的
手段!如果将文章稀释的长和蒸馏的短让我
来择其一,我宁要后者!
当然,对于言之有物,动人心魄的长文
章.我们是需要的,人们也是爱看的.问题是
如今一些人提笔为文,只是不顾空洞.一味
求长,如同懒婆娘的裹脚,恰似山间竹笋,墙
上芦苇.实则空洞无物或所言甚少:故弄玄
虚,在一知半解中照抄外来的概念和术语.
把一些概念的东西组为文章,以显示自己的
时髦和深刻.还有的文章,有的堆砌词藻,拿
名人名言壮胆子,用古典成语作靠山,更有
甚者,东西不怎么样.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的本
领极高,远比茹太素,柳开会来事.在急功近利
之心的驱使下,所谓”功夫在诗外”,在炒作的
花样上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和公关能力.
以致一些平庸之作堂而皇之地载誉获奖.
莎士比亚说得好:”简洁是智慧的结晶,
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列宁更是要求:要”用
电报的方式”写报告和文章.在这个信息化,
快节奏的年代,我们更应形成这样的共识:宁
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想想古人乾隆帝
写了上万首诗,至今人们却记不住他皇上的
一
句.崔护的小诗仅有区区一首,王羲之的小
文只有独独一篇,而所有这些,每每诗文选本
中选来删去筛不掉,皆因”质量上乘”也!而洋
人可能更开明一些.1953年和1965年.英国
和美国的两篇千字论文就曾问鼎诺贝尔奖.
这说明:艺术拒绝平庸,世界看重质量.
说实话,在这个步履匆忙节奏明快的时代
里,人们更看重有思想,有新意,短而精.有激
情的文章.大家喜欢报刊上的小特写,小消息,
小通讯,小言论的道理也在这里.文风关联作
风.热望作者锤炼文字写文章.”常常锻炼.时
时减肥”,以”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精神.
为世人奉献更多的”绝妙好辞”.?
世i吾新篇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窝蜂,十个萝卜一个坑.——李青
门
外
文
谈
作文五:《故事英语:多言何益》900字
Zi qin once asked Mohist, "Teacher, it is true that the more you say the more attention you will get from people?"
Mohist answered, "The grog and hop1 toad2 never stop shouting from day to night, but they get little from people. The rooster only sings only for a few minutes in the morning and wakes up all the people. So, it is not necessarily advisable to speak a lot."
It doesn't matte how much you say, what matters is whether you can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
子禽问墨子:“老师,话说得多是否就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墨子回答说:“青蛙和癞蛤蟆的叫声从早到晚没有停过,但是,却几乎没有引起人们
的注意。公鸡仅仅只在黎明时分叫上几声,便能将天下的人都唤醒.”
因此,话多不一定有好处。话不在多,只要说到点子上就行了。
词汇解析:
1 hop
n.单脚跳,跳跃;vi.单脚跳,跳跃;着手做某事;vt.跳跃,跃过
参考例句:
The children had a petition to see who could hop the fastest.孩子们举行比赛,
看谁单足跳跃最快。
How long can you hop on your right foot?你用右脚能跳多远?
2 toad
n.蟾蜍,癞蛤蟆
参考例句:
Both the toad and frog are amphibian.蟾蜍和青蛙都是两栖动物。
Many kinds of toad hibernate in winter.许多种蟾蜍在冬天都会冬眠。
更多英语学习方法:企业英语培训 ://.spiikers./
作文六:《《多言何益》原文及译文》1300字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多言何益》原文及译文
《多言何益》原文及翻译
《墨子?墨子后语》寓言故事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 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译文: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启示:
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
注释:
1.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2.子禽(#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qín):人名,墨子的学生。
3.益:好处。
4.蛙蝇:蛙。黾、蛙的一种。(可以理解为蛙和蝇)
5.恒:常常
6.观:看,看到。
7.时夜而鸣:时,切合时机、按时。 恒,常常。 鸣,啼叫。 在黎明按时啼叫。
8.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9.以时而鸣:按时鸣叫。
1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10.擗(pǐ):同“敝”,困、疲劳。
11.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翻译天未亮时就引吭高歌而鸣,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
墨子(公元前468~376),名翟(dí),鲁阳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2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作文七:《《多言何益》原文及译文》900字
?精品文档?
《多言何益》原文及译文
《多言何益》原文及翻译
《墨子?墨子后语》寓言故事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 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译文,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启示,
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
注释,
1.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2.子禽,,全国最大的免费qín,,人名,墨子的学生。
3.益,好处。
4.蛙蝇,蛙。黾、蛙的一种。,可以理解为蛙和蝇,
1 / 2
?精品文档?
5.恒:常常
6.观,看,看到。
7.时夜而鸣,时,切合时机、按时。 恒,常常。 鸣,啼叫。 在黎明按时啼叫。
8.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9.以时而鸣,按时鸣叫。
10.擗,pǐ,,同“敝”,困、疲劳。
11.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翻译天未亮时就引吭高歌而鸣,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
墨子,公元前468~376,,名翟,鲁阳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2 / 2
作文八:《《太平御览》所记“多言何益”三则略考》6500字
《太平御览》所记“多言何益”三则略考
徐华
【专题名称】中国哲学
【专 题 号】B5
【复印期号】2011年07期
【原文出处】《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合肥)2011年2期第87,90页 【英文标题】Textual Research on Three Articles about “Is There Any
Benefit from Saying Too Much” in Tai Ping Yu Lan
【作者简介】徐华,安徽大学 社会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徐华(1971-),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
【内容提要】 通过对《太平御览》中内容同为“多言何益”的三则载录的比较分析,可推
测出至少在宋代《墨子》里,当仍有与之相近或相同的文字存在;所载对话
的发问者应为禽滑釐,墨子所作答语末尾应有“唯其言之时也”(或“唯言
之时也”)一句;对话反映了墨子关于“言”的一些新的、值得重视的思
想。
Through paring three different parts which all have the content
about“Is there any benefit from saying too much” from Tai Ping
Yu Lan, it can be speculated that there exist similar even the
same records in Mozi printed in Song Dynasty. The recorded
dialogue should be started by Gu Huali, and ended by Motse with
“Specific words should be spoken out in appropriate time”. These
dialogues reflect some new, worthy serious consideration
conceptions about“words”.
【关 键 词】《太平御览》/多言何益/《墨子》/佚文Tai Ping Yu Lan/no
benefit from speaking too much/Mozi/the lost sEE61UU
中图分类号:Z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11)02-0087-04
《太平御览》卷第三百九十“人事”部中有一则载录,内容是关于墨子的:
“《墨子》曰: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
擗,然而不听;今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1]这段文字为明“道藏本”《墨子》所未见,毕沅注《墨子》时将之归入“佚文”属,
并在“擗然而不听”句后注:“一引作‘口干,而人不听之’。”[2]孙诒让撰《墨子间诂》,又另作案语两条,一条是在“子禽问曰”后:“疑当作‘禽子。’”一
条是在“蝇”字后:“当作‘黾’。”[3]658事实上,在《太平御览》卷第九百一十六“羽族”部和卷第九百四十九“虫豸”部里,还有两则载录,与卷第三百九十
的相近。卷第九百一十六“羽族”部:“《墨子》曰:子禽问曰:‘多言有益
乎,’对曰:‘虾蟆日夜鸣,口干,而人不听之;鹤虽时夜而鸣,天下震动。多言
何益乎,”[4]314卷第九百四十九“虫豸”部:“《文子》曰:禽子曰:‘多言有
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而人不听;今观晨鸡,待旦而鸣,天下俱动。多言何益,唯言之时也。’”[4]572那么,这三则载录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对于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又该怎样理解和认识,笔者就此拟略作探析。
一、三则载录之间的关系
从表面看,卷第三百九十与卷第九百一十六的载录只是文字稍有差异,说明其可能分别源自不同的本子,这当与《太平御览》的编撰方式有关。据《四库全书?太平御览原序》载,该书乃由李昉等十四人于太平兴国二年共同受诏开修,至八年始成[5]。在编撰的过程中,各人所见本子不同,抄录下来的文字自然也就会有所差别。这是很正常的事。但问题在于,除个别地方外,卷第九百一十六的载录与唐欧阳询所编《艺文类聚》卷第九十“鸟部上”之“鹤”条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致:“《墨子》曰:禽子问曰:‘多言有益乎,’对曰:‘虾蟆日夜鸣,口干,而人不听之;鹤虽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乎,’”[6]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能找到的最早记录。尽管仍无法断定其是否直接抄自《墨子》,但由于“唐人所见《墨子》尚不甚残缺”[7],因此,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而《太平御览》卷第九百一十六的载录则又可能直接抄自《艺文类聚》,因为根据《四库全书?太平御览原序》的记述,《艺文类聚》乃编撰《太平御览》时的重要文献来源之一。当然,还有另外的一种情况,即《太平御览》卷第九百一十六与《艺文类聚》卷第九十中的上述文字均出自《墨子》同一版本,至于前者卷第三百九十的载录,则出自另一版本。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表明至少到宋代时,《墨子》还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版本流传,而上述于“道藏本”《墨子》中未见的文字,在这些版本中仍有保留。这为研究唐宋时期《墨子》的版本流传情况,以及《墨子》其书本身都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资料。依此推断,王应麟《玉海》引《中兴馆阁书目》云:“《墨子》十五卷,自《亲士》至《杂守》为六十一篇。”[3]650而“道藏本”《墨子》仅余五十三,再亡八篇,上述于《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有载、“道藏本”中却消失的文字,或许便包含在这佚失的八篇里。
有意思的是卷第九百四十九的载录。与卷第三百九十和卷第九百一十六的相比,其最大不同点在于题首标称引自《文子》,而非后者的《墨子》。但笔者遍查今本《文子》,皆不得见。由此蠡测,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有三种:一是校勘不精或刊刻失误所致;二是转抄自《墨子》、《文子》以外的其他书;三是《文子》某处旧注,引《墨子》为文,宋以前版本中有,《太平御览》录之,后脱落,故今本无。关于第一种情形,由于缺乏更多文本性的原始、确凿证据,暂不论。关于第二种情形,已不可考。现在说说第三种情形。孙以楷先生在《文子与墨子》一文中指出,文子与墨子的思想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老子的有些观点确实是通过文子传达给墨子的”;另一方面,“墨子曾问于文子”,“是文子影响了墨子,而不是相反”[8]。《太平御览》卷第三百二十二“兵部”:“《墨子》曰:墨子为守,使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强为弱,故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9]这段文字,显然不属于《墨子》本身,而是以其《公输》篇里所记载的“止楚攻宋”故事诠释或论证老子所云“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的蕴义和道理的。既然可以借《墨子》书中的事迹材料述《老子》,为什么就不可以引《墨子》中的原话来申《文子》呢,况且,《墨子》原文既可存在于其本书之中,也可因转引摘抄之故,而保留、呈现于其他书中,二者并不矛盾。就此
而言,《太平御览》卷第九百四十九的载录对卷第三百九十或卷第九百一十六的作为《墨子》佚文或许还有侧证作用。
二、所载对话中存在的两个值得推敲之处
不过,如果将卷第三百九十、第九百一十六和第九百四十九的三则载录细细比对,就会发现,其文字内容本身也存在一些值得斟酌推敲之处。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首先,发问者到底应该是“子禽”还是“禽子”,在今本《墨子》里,没有以“子禽”为人物称呼的记录。提到“禽子”9次,分别是《所染》篇1次、《备高临》篇1次、《备梯》篇4次、《备穴》篇1次、《备蛾傅》1次和《杂守》篇1次,指的都是禽滑釐。称为“子禽子”的有1次,见于《耕柱》篇,指的仍是禽滑釐。综合判断,这里的“子禽”当为“禽子”(或“子禽子”),孙氏案语有理,从卷第九百四十九及《艺文类聚》卷第九十。“禽子”、包括“子禽子”,即禽滑釐。
众所周知,禽滑釐是墨子亲传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位,《庄子?天下》篇甚至将之与其师墨子齐称?。孙诒让作《墨学传授考》,收录含墨子亲传弟子在内共计39人,禽滑釐名列冠首[3]707。方授楚《墨学源流》考墨家“钜子”制度,认为:“此必墨子生前所已有,彼本人必为第一任当然钜子。以禽滑釐在墨家地位之高,如非卒于墨子以前,则禽氏必为第二任钜子。”[10]按常理来说,作为墨子对之“尽传其学”的首席门生,禽滑釐与墨子之间的交流应该是非常多的。但从今本《墨子》看,其与墨子之间问对情况的记录虽见于《备高临》、《备梯》、《备穴》、《备蛾傅》和《杂守》各篇,但内容全部属于军事方面。而集中记载墨子言行事迹及与门人弟子问对情况的《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诸篇里,则只有两处提及,且都是一带而过、点到辄止:一处是在《耕柱》篇,因高石子去卫事,墨子召禽滑釐发了一通感慨和议论,禽滑釐本人未见有任何话语[3]432-434;另一处是在《公输》篇,墨子告诉楚王,自己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守圉之器,在宋城上做好迎敌准备,迫使楚王彻底放弃了攻宋的念头[3]488。纵观这些资料,给人的印象是,禽滑釐可能的确对军事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墨子的悉心指导下,培养起了出众的军事才能,所以,墨子才会将率众“护宋”的重任交付给他。由此推断,其与墨子之间的交流也许更多地以军事为主,但要说仅只局限于“守城之具六十六事”[3]707-708,别无余它,未免令人生疑。事实上,在刘向《说苑?反质》篇里,就有一大段关于“锦绣絺紵,将安用之”的对话,主角正是禽滑釐和墨子[11]。此外,根据《备梯》篇有关禽滑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3]541的记述分析,禽滑釐可能是个不太喜欢“多言”的人,面对整日汲汲奔走于天下、不停地宣传自己的主张,却遭到诸多非议和诘难、不被当政者见用的师父墨子,问出这样的话来,也在情理逻辑之中。
其次,在墨子所作答语的末尾,是否当有“唯其言之时也”(或“唯言之时也”)一句,从墨子所说的整段意思看,应该是有的。以卷第三百九十为例,禽滑釐问的是“多说话有用吗”(“多言有益乎”),如果墨子的回答仅仅是到“多说话有什么用”(“多言何益”)便结束了,语意显犹未尽。因为,墨子将“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擗,然而不听”与“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两种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目的,就是借物喻人,以此教导禽滑釐,言不在多,关键是要把握好
“时”。举“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擗,然而不听”,是为了说明光“多言”是没有用的;由“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得出“唯其言之时也”的结论,才是墨子最终真正要向禽滑釐表达的核心含意,是墨子整段话语强调的重点与精髓所在。
三、载录所反映出的墨子思想
在今本《墨子》中,关于“言”的论述有不少。如《修身》篇的“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3]10、《鲁问》篇的“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3]475-476、《非命》诸篇的“言有三表”(“言之三法”)[3]264-286、《天志》中篇的“观其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3]208、《贵义》篇的“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3]442、《耕柱》篇的“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3]432等等,涉及“言”的形式、内容、准则以及与“行”的统一等各方面。这里,墨子又提出了“言之时也”的观点,值得重视和研究。
此处所谓的“时”,按照笔者理解,有知时、因时、顺时、适时之意。“言之时也”,不仅是指“为文学、出言谈”须审时度势、选择恰当时机——鹤于夜间鸣叫,此时万籁俱寂,所以声音显得格外响亮;更应紧扣时事、切合现实,做到既富于及时性,又有深度和力度——雄鸡待旦而啼,不仅声音悠扬清脆,更在提醒人们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就要来临,教人心向光明与希望。《公孟》篇云:“今夫世乱,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知,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3]451,《鲁问》篇云:“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3]474,体现的都是这种“因时起述”、“据时为辞”的思想。
《淮南子?要略》篇指诸子之说皆由救时弊而生,墨家亦不例外[12]。在《非乐》篇中,墨子曾明确指出,不是不知道美味可口,不是不知道音乐动听,不是不知道雕梁画栋壮丽夺目,不是不知道高楼玉宇住着惬意舒服,但在当前民生尚有三“巨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情况下,为政者就绝不应该孜孜追求这些奢华享乐之事,而应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如何治理好国家上[3]251-263,实现“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3]200的目标。墨子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其提出的各项主张中,“非乐”如此,“尚贤”、“尚同”、“兼爱”、“非攻”、“天志”、“明鬼”、“节用”、“节葬”以及“非命”等也都是如此,都是紧紧围绕和针对当时天下的情形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墨子的学说主张既是现实主义的,也是“现时主义”的,二者共同构成了其为言立论的底蕴和基本出发点。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宋人潘自牧所撰《记纂渊海》中,也有两段与《太平御览》卷第三百九十相类似的抄录。一段出现在其卷第六十三(即“言语部”)的“多言”条:“虾蟆蛙日夜而鸣,舌干擗,然而人不听之;今鹤经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另一段则出现在同卷的“言不徒发”条,除开头多一“子”字外,其余则完全相同[13]。两段均明确标记出自《墨子》。这是不是可以作为宋时《墨子》中,仍有与《太平御览》卷第三百九十或卷第九百一十六所载相近甚至相同之文字的又一证据呢,
收稿日期:2010-10-12
注释:
? 《庄子?天下》篇:“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釐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
【参考文献】
[1]李昉,等(太平御览(四)[M].夏剑钦,张意民,校点(石
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57.
[2]墨翟,等(墨子[M].毕沅,校注(吴旭民,标点(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7: 257.
[3]孙诒让(《墨子》间诂[M].《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
华书局,2001.
[4]李昉,等(太平御览(八)[M].孙雍长,熊毓兰,雷方之,
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5]李昉,等(太平御览[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5.
[6]欧阳询,等(艺文类聚[M].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7: 1563.
[7]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97.
[8]孙以楷(文子与墨子[J].学术月刊,2002(3): 37,40.
[9]李昉,等(太平御览(三)[M].夏剑钦,劳柏林,校点(石
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839.
[10]蔡尚思(十家论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45.
[11]刘向(说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74-175.
[12]陈广忠(《淮南子》斠诠[M].合肥:黄山书社,2008:
1193-1200.
[13]潘自牧(记纂渊海[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NU11
作文九:《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21900字
选校网 .xuanxiao.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
一、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二标准六方法”。
二、教学内容:以“二标准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较多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
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仍沿用去年主观题形式,考查点也同样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
子”。从试题来看,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到内容,因而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
考查手段,这对考生的要求自然也就比以客观题形式更高。
(二)分析错例,提出“二标准”:
阅读几个文段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先王的遗教,由此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反省就会毫无收获,只反省而不学习就会走上危险的道路”)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人家”)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反省一下,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同之处”)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学生分别指出其错误,然后概括说明,指出其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和句子不通。并指出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那么,文言文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
提出“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解释“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解释“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三)学习做到“二标准”的“六方法”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猜”,等我们分析完之后,大家就更清楚了,对付文言文翻译可能就更得心应手了。先针对“字字落实”,我们讲三个方法:留、删、换。
1、留、删、换
(1) 结合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先简单讲解“留”、“删”。
( 7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8)以资政殿学士行 (留) (行:代理官职)
( 9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1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删)
(11)可烧而走也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换)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如果文言文翻译中只有这两种现象,那就很省事了,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就行了。可惜的是,
能留和删的字词却并不很多,所以我们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方法那就是“换”。
(2)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同,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宇??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用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一句话一一“字字落实留删换”。
简单重复这七个字的内容。
这是我们文言文翻译的第一招,是不是有了这一招,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我们试着来翻译一
下例题(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参考答案:(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错解分析:主要存在问题有两点,一是对第一句的固定格式翻译不准确,二是对“知与不知”后的成分未能合理补出。
方法技巧:①句主要涉及对文言固定句式的理解与翻译,原句是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一种肯定性
的推断,“其”表推测,可译为“大概”;“谓”,说也。翻译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气特点。②句中有省略,而且省略的是中心词,“知”指“知之人”,“不知”指“不知之人”,这种情况在《出师表》中也有例句,如“宫中(之吏)府中(之吏)俱为一体”“故五月渡沪,深人不毛(之地)”,等等。这种情况在翻译时要补出来。
2、调、补、猜
叫学生翻译,自己分析。在这个句子里我们会看到如果单单只是用“留删换”的话,可能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我们用第二招“文从句顺调补猜”。
(1)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注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然不考,但由于这些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所以在翻译句子中肯定会有所涉及,再从语言运用角度来讲,你也许没有必要讲清楚这是哪一种句式,但却会要求你能“理解和翻译”的,所以“特殊句式”应该会在翻译中出现,只是考哪种句式,难度大小的问题罢了。
例:
(15)何谓得之于心?
(16)石之铿然有声者
(17)以勇气闻于诸侯
其实,要想所翻译的句子做到‘文从句顺”,单单一个“调’字,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朴”字。
(2)补:即补出省略内容。
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
如:“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日:??”中省去了“侯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樊哙”;“果地震陇西”中的“于”。
例:
(1 8)公子闻之,往请[ ],[ ]欲遗之,[ ]不肯受
(19)交朝之卫士欲止[ ]不内[ ]
(20)断头置[ ]城上
看看行不行
(21)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语句。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日:“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传车)指洛阳。
①而与其徒属五百人人海,居岛中。
译文:
②齐人贤者多附焉
译文:
③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状
译文:
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
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猜。
(23)覆其盾于地,加彘肩 拔剑切而啖之
(24)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
(25)(江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6)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 2 7 )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
(1)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猜。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这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比如《鸿门宴》中写樊哙闯入军帐,得彘肩,“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在此之前,或许没有学过“啖”字,但它从“口”“炎”声,意义上与“口”有关,再联系“彘肩”、“切”等因素,是不难“猜”出“吃”的意思的。又如
《谭嗣同》一文说谭“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觐”字较生辟,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判断这是去“见皇上”。
(2)利用文言句法的特点猜。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这是可供利用的条件。在这样的句了其有可忑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急湍甚箭,猛浪着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为“奔马”。“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实”与“虚”相对,意为“充实饱满”,而“浮”与“沉”相对,意为“分量轻”。也可以据此推断省略成分。“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 ]而竭[ ]。”根据排句的特点,空白处的省略成分可以一目了然。
(3)“以文猜文”“以事猜文”、“以理猜文”,“文”“事”“理”指有关的事实背景。有时,注解中给出一些,文章本身有一些,有时则全*读者自己平时的积累。古书中有一句话说,“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这个“诛”该怎么讲?讲成‘“杀”是不行的,因为卞和献璞只是被砍去了双脚,事实上不曾被杀。所以“诛”只能讲成“惩罚”。这也是“以事解文”的典型例子。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
行了。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猜”不能随便使用,否则容易像开头所讲的翻译一样。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猜”。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
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猜”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简言之,“文从句顺调补猜”。
总结: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猜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映出: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猜
四、课堂练习
根据上面的讲析,我们翻译以下句子。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换、删——也、调——回也,贤哉!)
(一般的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留——孟尝君、鸡鸣狗盗,换——雄,调——岂足以得士,猜一—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3、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换,补——他自己)
(陈宠经常批评这种现象,(他自己)独自努力专心于工作事务,多次向司徒鲍昱陈说当前社会
上应解决的问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2003年全国高考题)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成*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伪就会变为忠诚。
五、总结全课:映板书——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猜
话说回来,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根
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
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猜”,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
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时。
六、布置课后练习
看看行不行
(2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试高考题
(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0)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1)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文言文翻译讲义与练习
读读圣贤书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7)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8)以资政殿学士行
(9)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1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11)可烧而走也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试试高考题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及死之曰,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温故而知新
(15)何谓得之于心?
(16)石之锁然有声者
(17)以勇气闻于诸侯
(1 8)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
(19)交朝之卫士欲止不内
(20)断头置城上
看看行不行
(22)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语句。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日:“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传车)指洛阳。
①而与其徒属五百人人海,居岛中。
译文:
②齐人贤者多附焉
译文:
③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状
译文:
温故而知新
(23)覆其盾于地,加彘肩 拔剑切而啖之
(24)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
(25)(江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2 7 )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
看看行不行
(2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试高考题
(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0)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1)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五、近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考题解析
[例1] (1995年全国卷)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5. 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末也。(3分)
A.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B.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C.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D.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解析]该题干扰点有两处,一是把“天下之理”的偏正关系曲解为动宾关系,“天下”成了前置宾语,“之”成了宾语前置的标志。从统计数据看,约四分之一的考生误选了D项。另一处是“所以才说你??”。因为善果母是在说完这句话后才具体教导善果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秩俸”。此前只能是“才知道你??”,不能翻译成“所以才说你??”。这后一处干扰性不大,选B、C项的很少。[答案]A
[例2] (1996年全国卷)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解析]该题的立足点实际上是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题目中选择了“给”、“亟”两个常见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了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给”字作为文言实词的最常见的意义是“丰足”、“使??满足”,而不表示“给予”, 译文用现代汉语中的“给予”义的“给”字来进行干扰;“亟”字作为文言实词,最常见的意义是“急切”、“紧迫”,也常常可以表示“屡次”,译文用“苛刻”来进行干扰,这是凭空生发出来的词义,显然是错误的。[答案]A
17、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水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解析]同上一道题一样,这道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来考查考生对于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但有所不同的是,这道题中后半段的译文,还牵涉到对文意所作的迥然有别的理解。本题原文的上半段“永械致之府”中的“械”字有两项词义:器械与桎梏。根据上下文文意,这里的“械”字应当是第二项含义,即桎梏,意思是手铐与脚镣,活
用为动词后在句中译作“戴上刑具”。而干扰项选用“械’’字的“器械”义,在句中译作“持兵器”。显然C、D两项的前半段是正确的。后半段则在“它县” 上形成两种不同理解,一指派往其它县的人,二是郭永以及其它知县。综观上下文文意,显然是将原句上文中的派往其他县的“警盗”押送到府,据此则A、C两项的后半段是正确的。比较四项整体表述,C项应当是正确选项。
[例3] (1997年全国卷)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徒流及死,具有等差(3分)
A. 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
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
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
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解析]这道题从形式上看是考查文言文的翻译,但真正的立足点却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试题中选择了“徒”、“及”、“等差”三个文言实词词语,每个实词词语又各提供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徒”字作为文言实词的常用义项是“服劳役”,而不表示现代意义上的“囚徒”;译文用“囚徒”义进行干扰“及”字应为“到”义,采用另一义项“和”义进行干扰,并与“囚徒”这一干扰义项排列在一个选项中,以保持译文的通顺;“等差”的正确义项应为“等级次第”,“等”与“差”是并列关系,干扰义则理解为偏正关系的“相等的差别”。学生只要正确理解“徒”、“及”、“等差”的意义,即能选出D项为正确项。
17.①不惧比干之诛②高宗意乃解(2分)
A.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B.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C.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D.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解析]同上题一样,这道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略有不同的是,这里又牵涉到比干是被害还是仅仅受到指斥这一历史知识,不过这在中学课文的注释中曾经出现,不应该成为解题的难点。试题中选择了“诛”、“意”、“解”三个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诛”字既可解释为“指斥”,又可解释为“杀害”,学生应当利用已有的知识,以及上下义的文意来判定这里应为“杀害”;“意”可解为“主意”,又可通过“神意”的意思转而表示“情绪”义,“解”可理解为“消释”,又可理解为“缓解”,把“意”与“解”的各自两个义项分别安排在同一选项中,也是为了保持译文的通顺。学生联系上下文,能够看出狄仁杰不怕为守法而死的决心以及高宗主意的变化,即不难完成此题。[答案]C
[例4] (1998年全国卷)以下19—20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9.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3分)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解析]该题从形式上看是考查文言义的翻译,但真正的立足点却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试题中选择了“等”、“殊”两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两个义项, 于是构成四个选择项。“等”字作为文言实词的常用义项既可以表示“等同”“—样”,又可以用于名词或代词之后构成“??等人”的格式,表示“??之类的人”。文中的“等”字应当是前者,后者只起到干扰的作用。“殊”字也有两种用法,—是表示特别、特殊,一是表示程度很深的很、非常。文中的“殊”字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文言中表示程度深的“殊”字,常放在动词之前修饰限制动词,而现代汉语中的“很”和“十分”则常放在形容词之前修饰限制形容词。因而在译文中把“十分”移到了“为难”之前。学生只要正确理解“等”、“殊”在文中的意义,即能选出D项为正确项。
20.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解析]同上题一样,该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略有扩展的是,这里又牵涉到“奈??何”这种常用的文言句式。不过这在中学课文中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例如《愚公移山》中“如太行、王屋何?”因而不应当成为解题的难点。试题中选择了“遽”字作为考查点,用“遽”字可以表示“匆忙”、“惊慌”这两个义项进行交*干扰;而“奈并累若属何”的意思应当是“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题目中又用“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来进行干扰。学生既要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遽”字表示“匆忙”的意义,又要能对“奈??何”这?—句式有正确的理解,因而这道题的难度比上一题稍高。[答案]C
[例5] (1999年全国卷)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解析]A项中“多有出息”是指道研在南清河郡中设置的产业多有收益。这里的“出息”与现代汉语中表示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是不同的,它表示在某方面的“收益”。译文中用“多方面”来干扰对“多”的正确理解,用“发展前途”来干扰对“出息”的正确理解。这一选项是错误的。C项“启听淮北取籴”,是指由于“淮南岁俭”,遇上了灾荒,苏琼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南人民往淮北地区去购买粮食。由于这句话是承着前面“淮南岁俭”说的,因而“淮北取籴”意思是“往准北取籴”。谁去取籴呢?主语“淮南”承前省略了。考生如果不联系上文来分辩,是不易发现它的错误的。D项“遂得商估往还”,也应联系上下文考察。前文“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即按旧制淮河南北禁止往来,这里讲的“商估往还”,是指淮河南北的商贩可以南来北往,所以下文才有“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道于河北”的说法。译文中把“往还”的范围限定在商贩之间,显然也是不符合文意的。只有B项“径将我入青云间”的译文是正确的。这里是说苏琼见道研来访,揣测他又要提出代为征租一事,于是故意转移话题,讲些虚无缥缈的空话,谈些玄虚的道理。道研只能叹息说,见到苏琼,总是被他直接带入缥缈的云天中,实在无法谈及实实在在的事情。
[例6] (2000年全国卷)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解析]前些年考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都是选正确的项,该年改为选非题,这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减少了学生解析辨别的时间。A项重在理解“复”、“旅”等词,“旅”在“随”后,作名词“旅伴”。C项主要也是考对词语的理解。“阴”作“暗中、暗地里”解,教材《张衡传》中有“阴知*党姓名,一时收禽”。“要”作“迎候、会合”解,较生疏一点,但根据上下语境还是不难判别其正确性的,况且教材《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意思较接近。D项主要在理解几个虚词了,“因”作承接连词“于是”;“向”为副词“先前”解,教材出现多处,如《桃花源记》“寻向所志”,《石钟山记》“向之噌吰”;“而”作递进连词,连“答谢”和“遣”,应该说,难度都不大。此三项均无误。B项“先其将归”,从前后文来看,都督的“将归”之举是有预谋的,这—预谋且不让胡质察觉,所以“将”字不应译为“带”,而应译为“打算、计划或准备”。“先”字意义和用法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先”字相同,可译为“在??之前”。
[例7] (2001年全国卷)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一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一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一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一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解析]本题A项中“伐破齐”、“尽降齐城”是难点,“伐破”是一个动补式的词语,意思是征伐并攻破,“破”是“伐”的结果。倘若有考生误认为“破齐”是动宾词组,那么“伐”字就没有了着落;倘若有考生误认为“破齐”是偏正词组,那么与原来的意思就有很大的距离。“尽降齐城”中的“降”字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齐城降”。《考试说明》中注明了2001年度不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但那是不直接考查词类活用的试题,而不是说不在翻译试题中出现这一内容,更不是说考生无须了解这些用法。A项的译文很好地解决了以上两个难点,译文是正确的。B项中的难点也有两处:一是“他将之来”,二是“残”字。“他将之来”的正确意思当是“其他将领来(攻打齐国)”,这是田单的离间计,目的是除去乐毅。“他”字在文中是指示代词,意为“其他的”、“别的”,充任定语。而试题中却将“他”字误解为人称代词的“他”,把名词的“将”误解为动词的“率领(军队)”,这种有意识的误解形成了正确项的干扰。“残”字的词义是“残缺、不完整”,例如《后汉书·儒林传》:“礼乐将崩,典文残落。”“残”字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意为“不完整”、“不能保全”。不过,B 项中尽管将“残”正确地译为“不能保全”,由于前半句出现了错误,因而整个B项也是有错误的。C项难度较小,可能会引起误解的有两处,一是“垄墓”,“垄”也指坟墓,译文中采用笼统译为坟墓的方式,一般说来不会给考生增加困难。二是“烧死人”,这个句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两个,一为把人烧死,二为把死人烧掉,译文中用“烧化”翻译“烧”字,“死人”则采用古今汉语通用的形式,不予翻译。将全句的译文放在上下文去验证,这句的译文是正确的。D项中的“灌脂束苇”略有困难,但“脂”字指油脂并不罕见,“束”字当捆绑讲也是常用义。译文注意到语言的流畅,就不担心考生会由表达上的不准确而误将此项视为错误。本题要求选出译文不正确的一项,应选B
例八、2002年全国卷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答案】(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分)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3分)
【分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这些年来文言文翻译均安排在四选一的选择题中,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今年的试题则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当然,文言文的翻译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不是纯粹的客观题,所以在对考生答案的要求上,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1)题“其李将军之谓也?”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固然可以得满分。如果翻译成“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尽管与前一答案在句式上有不同,但也可以不扣分。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例如(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能称为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
例九、2003年全国题
16.翻译: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本题较为简单,大多数考生应该能准确翻译出“佞”、“直言”等知识点。
六、文言文翻译练习
1.良(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①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注]①下邳:古州名,北周置。治所在今江苏省睢宁北。②《集解》曰:“圯,桥也,东楚谓之圯。音怡。”
翻译: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翻译: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喜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口:“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翻译: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翻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①,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日:“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音yang。通“怏”,郁郁不乐的样子。
翻译: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乃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句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越语上》)
翻译: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太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史记·绛侯世家》) 翻译:即有缓急,周亚失真可任将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谢安南免吏部尚书,还东;谢太傅赴桓公司马,出西,相遇破冈。既当远别,遂停三日共语。太傅欲慰其失官,安南辄引以它端。遂信宿中涂,竟不言及此事。太傅深恨在心未尽,谓同舟曰:“谢奉故是奇士。”
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 “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翻译: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列子·说符》)
翻译:齐田氏??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古微堂内集·学篇》)
翻译: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一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 曾闻江国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
翻译全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周处)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翻译: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临川之城东, 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翻译: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天下皆然。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翻译: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吾闻天下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免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翻译: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番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始皇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间,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翻译: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①其间出万死获—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②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新唐书》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宗。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曰:“今大人
逾越五岑,远在海滨,其浴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上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抚其首曰:“吴氏世不乏季子矣。”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担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己,守志如初。 (《后汉书 吴 传》)
A.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卿二千石子而自业*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①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②发乘矢而后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贵 于 勤
参考答案与提示
1、[译文] (老者)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取鞋子。”
[要点]只须遵照原文对译,将几个单音词换为有相同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无须处处增补省略成分,不然可能失去原文神韵,显得啰嗦累赘。“谓??曰”,古汉语习惯型短语,这里译作“对??说”(还用于命名号,“叫??做??”)。
2、[译文]我曾给鲍叔谋划事情,却反而使他更加困窘,(但是)鲍叔不认为我愚笨。
[要点] “穷困”:不得志、走投无路,不能译作贫穷困难,古今意义有变化,也不能保留为“穷困”,须替换。必须增补“更穷困”的主语(句子的兼语),不然的话,谁“更穷困”没有着落,会产生歧义。“以??为??”句,古汉语凝固结构(习惯型短语),这里表示主观看法,可译为“认为??是??”、“把??看作??”等。
3、[译文]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他娶了妻子,有八十匹马。公子认为在齐国可以安居了,(不复有四方之志)。
[要点] “妻”,名词活用于动词。“乘”,“四”的代称,《殽之战》中有“以乘韦先”句,增补量词,按现代汉语习惯,数量词调整移位到名词前。“安之”,似乎只能用意动用法解释,以齐国为可安。
4、[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啊。
[要点] “衣帛食肉”,并列结构短语,“衣”作动词。“然”,代词。“王”动词。“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译文调整移位。
5、[译文] (你带兵)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抓住?
[要点) “多多益善”,增补必要的省略成分。“何以”,介词宾语前置,译文调整。“为”,表被动。“禽”通“擒”。
6、[译文]现在您已经被困在会稽山上了,这种情况下才寻找谋臣,恐怕晚了吧?
[要点)首句从文意为被动句。“既”,已经,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如,“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既其出”(《游褒禅山记》),“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栖”,寄居,从文意译作“困居”比较好。“无乃??乎”,古汉语凝固结构(习惯型短语),《殽之战》中有“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句,这里根据句子语气可译成“恐怕??吧”。
7、[译文]如果有危急,周亚夫真可以担任带兵(的职位)。
[要点) “即”,假设连词,《论积贮疏》有“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句。“缓急”,偏义复词,偏“急”。“将兵”,带兵,增补宾语中心词。
8、[译文)谢公与别人正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前方派的使者(或:送信的人)到了。(谢公)看完来信,默默地不说话。
[要点]首句谓语只可能是“围”,作动词。“信”、“书”二字,要明了古今词义的变化。“看书竟”,前面打的句号,增补主语,如果直译为“看信完后”或“看信结束”,“信”则“信”矣,却不“达”不“雅”,作必要调整,意译为“看完来信”。教材《语言的演变》举此例。
9、[译文]齐国的贵族田氏??便感叹说:“老天爷对人类真是厚恩大德啊。生长五谷,繁殖鱼鸟,将这些东西作为人们的食用。”各位食客随声附和,就像回声一样。
[要点] “天之于民”,“之”为取独(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助词,译文删削。“殖”、“生”,互文,译文可灵活处理。“以为之用”,“以”后省略了介词宾语,须增补。“响”,本义就是“回声”的意思,《过秦论》有“云集响应”句。“和之如响”,形容食客们的阿谀逢迎之态,是比喻,翻译当忠实于原文,如果译成“赞成他的话”,没有了原文的修辞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原意,次之。
10、[译文]翻看五岳的地图,就以为知道了山,(其实)还不如樵大(在山上)走过一趟;能高谈大海的广阔,就以为了解了海,(其实)还不如航海商人看上一眼;能分条说明八种名菜的菜谱,就以为知道了菜的滋味,(其实)还不如厨师尝过一口。
[要点) “披”的宾语是“五岳之图”,当作“翻开、翻阅”解,《进学解》有“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句。《鸿门宴》有“哙遂入,披帷西向立”,《促织》有“蹑迹披(拨开草丛)求,见有虫伏棘根”。有学生译成“披挂”、“穿上”,就小成一回事了。“樵夫”,专有名,保留,有学生译成“伐木工人”、“挑山工”, 弄巧成拙了。“一足”, 由整句中对应的“一瞥”、“一啜”,也可知是动词性短语,这也是翻译文言文的一种技巧。
11、译文: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晓得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买卖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讲说各种珍品的食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译文:在江湖上旅行就是怕大风。冬天,风是逐渐刮起来的,行船的时候可以做准备; 只是夏天,一转眼风就刮起来了,往往遭到灾难。曾经听说在江湖上做买卖的人有一种办 法,可以避免这种灾害。一般夏天起风的现象,在午后发生。想行船的人,一交五更就要起来,看见月亮星星光明洁净,四面一直到天边,一点云雾都没有,就可以出发;到了上午九十点钟就停船。这样,再不会碰到大风了。
12、古人很重视“早晨懂得道理,晚上就死也甘心”的精神,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提示:本题重点考查“贵”、“早”、“晚”的词类活用以及语句隐含意义的理解)
13、那么他的这种才能,也只是*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才取得的,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亦??非??”和词语“以”、古今异义词语“精力”的理解)
14、情势不相同,可是道理相同,我们的老百姓怎么忍受呢?凡懂得道理的人,能不震惊和害怕吗?(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如??何”、“得无??乎”和词语“达”的理解)
15、越王的为人,伸长着颈项,长着鸟嘴,像鹰一样地看东西,像狼一样地走路,可以和他共患难,而不能和他共享欢乐;可以和他共度危险,而不能和他共享平安。(提示:本题重点考查“鹰”、“狼”的词类活用和省略成分的增补)
16、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断定它有或者没有,可以吗?(提示:本题重点考查“目”、“耳”的词类活用和词语“臆”的理解)
17、当两个人还默默尢闻地僻处一隅时,世人凭什么去知道他们?(提示:本题重点考查“方”、“昧昧”的理解和宾语前置的句式)
18.①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 (2分)②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中,应当记得你们 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象这样艰难啊!(2分)
19.A.以前马援因为薏苡的小事而招致毁谤,王阳因衣着节俭而得到美名。 B.你贵为二千石太守的公子而甘心做如此下*的差事,即使你不以为耻,但你如何对死去的父亲作交代呢?
20.①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②射了四箭然后回去。
选校网 .xuanxiao.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按ctrl 点击打开)
作文十:《文言文字词翻译》7100字
文言文字词翻译
41.绝,ju?
(1)动词
断绝
例: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
绝交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
横渡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译文: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停,止
例: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译文: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
(2)形容词
达到极点
例:以为妙绝。(《口技》)译文: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
陡峭的
例: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译文: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隔绝的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译文: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副词
很,非常
例: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译文:佛印很像弥勒佛。
全然
例: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译文: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
42.堪,kn
动词
经得起,受得住
例: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译文: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胜任
例: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译文: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能够
例: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不能回想,在佛狸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43.克,ka
动词
战胜,攻下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译文: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成功,完成
例:前虞跋胡,后恐疐zhì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译文: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能够
例: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
克制,约束
例:克已复礼。(《论语》)译文: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通"刻",刀刻,雕刻
例: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译文: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
44.类,lai
(1)名词
种类
例: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译文: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罢了。
事例
例: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译文: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的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十分深远。
(2)动词
类似,相似
例: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译文: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 类推
例: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译文: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3)副词。大都、大多
例: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译文: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的鞋子。
45.怜,lián
哀怜,同情
例: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您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你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疼爱,爱惜
例: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爱戴
例: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译文:项燕做为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爱戴他。
46.弥,mí
,满,遍
例: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译文:一夜的大雪刚刚停止,满眼都是荠菜和野麦。
(2)副词,更加,越发
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译文:奉送的越多,侵犯得就越厉害。
47.莫,m?
,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例: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译文: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2)代词
没有(谁)
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译文:除了刘备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的。
没有(什么)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译文:假如人想要得到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使人生存下去的方法有什么不能使用的呢?
(3)副词
表否定,不
例: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译文:成名在仓促之间不知用什么办法来解救,跺着脚,急得变了脸色。
表禁止,不要
例: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译文:希望及早确定对策,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
表测度,或许
例: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译文:那些事情或许有吧?
48.内,读音一:nai
里面
例:少时,帘内掷一纸出。(《促织》)译文:不多会儿,帘子里面扔出一张纸。
皇宫,宫内
例: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不敢会友。(《训俭示康》)译文:近来士大夫家庭,就如果不是按照宫内方法制造出来的,……不敢约会亲友。
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例: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译文:内部订立法令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
内心
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译文:现在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却怀着犹豫不决的打算。
读音二:nà,通"纳"
动词
让进
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译文: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放进
例:内狼于囊。(《中山狼传》)译文:把狼放进口袋里。
接纳,收容
例: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译文:(怀王)逃到了赵国,赵国不肯收容他。
交纳
例: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译文:老百姓缴纳一千石粮食,就授官一级。
49.期,读音一:q
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译文: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约定的期限。
日期,时候
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译文:谁是到时候帮助我成就(殉国)大节的人? 约会
例:与老人期,何后也?(《留侯世家》)译文:和老年人约会,为什么落在后面?
约定
例: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膑》)译文:约定说:"晚上看到(树下)点起火就一齐放箭。" 期望,希望
例: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译文:好的宝剑是指望用它砍断东西,不是指望他一定是镆铘剑。
读音二:j
名词。一周年,一整月。
例: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要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50.奇,读音一:qí
(1)形容词
奇特,罕见
例: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译文:前进越是困难,见到的景物也越发奇特。 特殊,不平常的
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译文:拿事奉秦国的心思来礼待天下有特殊才能的人。 珍贵的,稀奇的
例:里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居为奇货。(《促织》)译文:乡里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把它们养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储存起来。
出人意料的(措施)(计谋)
例: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失街亭》)译文:如果魏军到来,我们就派出他们意料不到的军队来攻打它。
美好的,合宜的
例: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译文:现在如果违背了他的情意,恐怕这件事不太合适。
惊异
例: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译文:每当听到弹奏琴瑟的声音,就会按照节拍跳舞,(宫里的人)更加感到惊异了。
认为出众
例: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出众。
读音二:j
,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数奇"连用
例: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认为李广老了,命运不好,不叫他与匈奴的单于对敌。
(2)数词,表单数、零数或余数
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译文: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高约两个米粒左右。
51.迁,qin
动词
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迁移
例: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译文:当时元兵已迫近京城门外,无论是迎战、拒守、迁都都来不及了。
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例: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译文:安帝素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之学,派公车特意召请,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有时也指降职
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译文:被此人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有了被贬官的感觉。
放逐,征发
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译文:然而陈涉是以破瓮做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人家的孩子,是农村中耕田为生的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改变,改动
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译文: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结果还是在五国之后政权易主,为什么呢?
52.请,qng
请求。请人做某事。
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你弹瑟吧。 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例: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译文:我老太婆虽然年老力衰了,还是请允许我跟你们连夜回去。
谒见,问候
例: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听说这个人,就前去问候他,想要送他厚礼,他不肯接受。
邀请,约请
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就邀请门客,准备了百余辆兵车,想率领着门客前去与秦军拼命。
请教,请示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译文:之后又以苏州百姓作乱为名向朝廷请示。 说情
例:文嬴请三帅。(《殽之战》)译文:文嬴为三个被俘的秦军将领说情。
(2)副词,表示尊敬,不翻译
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五步之内,我要用我颈上的血溅在您的身上。
53.穷,qi?ng
处境困难,环境险恶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译文:处境险恶,饥饿无所依靠,敌人悬赏追捕的又很紧迫。
不得志,不显贵
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译文:在不得志的时候,则更加坚强,不放弃自己高远的志向。
贫困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供养,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终了,穷尽,用尽
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译文:用尽我毕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啊!
寻到尽头
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译文:又向前走,想要走到那桃花林的尽头。
54.去,qù
离开
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译文: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
距离
例: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译文:距离曹军二里多时,同时点起火来。 除掉,去掉
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译文:替汉室除去奸贼,清除污秽。
前往,到……去
例: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为学》)译文:富和尚不能前往,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那舞榭歌台等昔日的豪华景象和英雄业绩全都被风雨吹打掉了。
(2)形容词,过去的
例: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译文: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到浔阳,疾病缠身。
55.劝,quàn
动词
劝勉,勉励
例: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译文:正式出征的那一天,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 劝说,劝告
例: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译文: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56.却,qua
退
例: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涵相如列传》)译文: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
使退,击退
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译文: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
拒绝,排斥
例: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译文:作王的不排斥百姓,所以能成就他的功业。 回头
例: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到哪里去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都高兴得像要疯了。
去掉,消除
例: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伤田家》)译文:医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
(2)副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还,再
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译文:什么时候能够(和你)一同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再说说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3)连词,表转折
例: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译文:没有来由的再次渡过了桑干河,却又希望并州就是自己的故乡。
57.如,rú
往,到……去
例: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译文: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 顺
例: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译文:万一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就回来找我。 如同,好像
例: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译文:(桃花源中的)男女穿着都和外面人一样。 及,赶上
例: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译文:沛公默然了,说:"本来就赶不上他啊。" 按照
例: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中山狼传》)译文:东郭先生依照老丈的意思,把狼装进袋子里。
(2)连词
表假设,假如,如果
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表选择,或者
例: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4)助词,形容词词尾
例: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译文:君子拉开弓不放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8.若,ru?
像,好像
例: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安定吗?
及,比得上
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徐公不如您这么漂亮啊。
(2)代词
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文: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
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凭这样的做法,去追求您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爬上树去逮鱼一样。
(3)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例: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译文: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简单易行。
59.善,shàn
好的,善良的
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译文:征求询问好的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好
例: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晋鄙如果听从,很好;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
友好的,亲善的
例:不如因而善遇之。(《鸿门宴》)译文: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的对待他。
(2)名词
好人,好事,好的行为
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译文: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好的方法
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译文:不必作战就使对方的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办法。
(3)动词
交好,亲善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译文: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长于,善于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做好,处理好
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译文: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喜欢,羡慕
例: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译文:羡慕世间万物遇到了大好时节,感叹我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
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例: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译文:因此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4)表示应答之词。
例: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齐威王说:"很好!"
60,少,读音一:sho
,数量少,不多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论积贮疏》)译文:生产(粮食)的人很少,而浪费(粮食)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产怎能不枯竭呢?
缺少
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遥想在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插上茱萸,却少了我一个人。
削减,减少
例: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治安策》)译文:想要使天下政治安定,不如多封一些诸侯国,以削弱他们的力量。
瞧不起,轻视
例:议者以此少之。(《晋书·陈寿传》)译文:评论的人因此瞧不起他。
(3)名词,少数人
例: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译文: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读音二:shào
,青年,少年
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译文:众多名流贤者都来到这里,老老少少全聚集在一起。
(2)形容词
年少,年轻
例:衡少善属文。(《张衡传》)译文: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善于写文章。
小
例: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没有出息。 读音三:sho
副词,表程度,稍微,略微
例: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译文:被砍下的首级挂在城门上,脸色一点也没有改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多言何益文言文答案多言何益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