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不动笔墨不读书》1900字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孔圣人说过的一句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上智者,聪明绝顶,如高尔基、爱迪生之流,天赋极高,用不着学校专业培养照样能成为一流的文学家发明家。下愚者,是十足的笨蛋。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特聪明的和特愚笨的人不改变。
那么可以改变的是什么人呢?当然是普通人,智力一般的人。聪明绝顶的人,凤毛麟角,在场的同学中可能有,但不多;十足的笨蛋,在场的一个也不是。这样看来,大家都是可以改变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自己?
不是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吗?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只要愿意,读书能让普通人变得聪明起来。然而读书是有讲究的,并非人人都会。真正的读书是要有心灵感应的。没有心灵感应,读再好的书也算不上“与高尚的人交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课,频繁谆谆教诲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无独有偶,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室后墙上也贴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标语。北京有位先生去那里考察,看到一个学生读着读着,停下来奋笔疾书,课后问该生写的什么,回答是读书感受——其实就是心灵感应。这位先生大受感动,称赞该生运用了中国最好的读书办法——当年徐特立就是这样教**的。**养成了边读边写体会的习惯,把自己读书的感受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习惯让他受益终身,成为一代领袖,千秋伟人!
在场的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变得更聪明,那就请从今日起,拿起书本,认真读书;拿起笔来,及时记录读书感受吧!
退一万步,即便十足的笨蛋,也并非不可变,其实是不“肯”变——这就涉及到学习态度问题了。只要同学们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不管你以前的成绩如何,你都是可以改变的,都是可以进步的。说句时髦的话,只要认真读书,就可以增加你生命的厚度!期待着每一个同学在新的学期里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同学们,在这里,许多老师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你的优点,会用人格的力量去影响你的人生,会用雕刻家的技艺去雕刻你的未来。但是,同学们也应该清醒的知道,生活不是十全十美的,老师也难以点石成金。既然你们选择了城关一中,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高远的理想。新的学年里对我们的同学,我认为要做到如下三点:
一、要塑造成功的人格。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一个人要成功,首先要有成功的人格。对我们同学来说,成功的人格就是有志有恒,一个人没有理想追求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有了信念,就有所追求,同时还需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才是成功的保证。我要告诫每一个学生:“不学礼,无以立”,“留心你的思想,思想可变成言语;留心你的言语,言语可
变成行为;留心你的行为,行为可变成习惯;留心你的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留心你的性格,性格可变成命运”。三年转瞬即逝,这就要求我们来不得半点松懈和马虎,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就必须对自己的现在负责,只有现在从点滴做起,把每一个要求变成习惯,把习惯升华为素质,才能为将来的成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要做一个会学习的人。古人曾说“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善于跟着老师学,还要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主动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套用一句话来说,成功的学生取得成功的因素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学生失败的原因却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最大的关键我认为在于学习是否得其法。我们提倡刻苦钻研,努力拼搏的学习精神,我们更倡导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善思善学的学习能力。
三、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名优秀人才必须具备四种品质: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学习和工作有进取精神,对他人有竞争更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己有否定和超越的态度。这四种品质的核心就是责任感,对我们学生来说,勤奋学习、刻苦锻炼是你的责任,遵守校纪校规,遵守社会公德就是你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就是你对家庭的责任,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关心集体就是你对
班级的责任,如果没有了责任感,就不会有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整洁优美的学习环境,就不会有稳定的社会秩序,所以希望同学们要以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人生的责任感,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修炼自己的思想和学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才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促进社会发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同学们,如果你是沸腾的钢水,纪律就是你成型的模子;如果你是破浪的航船,勤奋就是你划向彼岸的双桨;如果你是一颗金子,你就应千锤百炼、闪闪发光;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城关一中就是你展翅高翔的蓝天!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有辉煌的过去,也有成功的经验,面对新学年新挑战,每一位城关一中都要以满腔的热情和百倍的努力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学习之中去,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书写人生新的篇章,铸造2010年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
作文二:《不动笔墨不读书》1500字
“不动笔墨不读书”——浅谈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良好的习惯将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而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较好的读书方法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可是,当前小学生在阅读习惯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读书漫不经心,心猿意马,不求甚解;在阅读文章时,不能很好地使用工具书;没有
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读书效率低。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革命老人”徐特立曾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更是强调读书要动笔。对于学生来说,看书尤其要动动笔。因为孩子看书有个特点,喜欢看热闹,很快地翻,哪热闹我看看,没热闹就过去。这样他对书的理解是不够的。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写作能力,我要求他们在课外阅读时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并教给他们几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
一、圈点式笔记
学生在阅读自己的课外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做上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曲线、圆圈、三角、黑点等等。有些精读的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比如,在重点行下面画上红线,在难点行下面画上蓝线,人物的细节描写、生动优美的景色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下面画上曲线,好的词汇下面画上圆圈或小三角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的含义可以由自己来决定。
二、批语式笔记
**读过的一些书,有很多加了眉批,就是在书的边上加了批注。学生读书时,顺手记点什么,慢慢地就会形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而且在动笔记录的过程中,也会使学生养成动脑筋的习惯。阅读时,我让学生在文章的“ 天头”“ 地脚” 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比如,看到妙词佳句在旁边写写它好在什么地方;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中你体会到什么;修辞手法的运用起什么作用等。小到一个标点大到一段文字,都可以进行自己的剖析。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加深记忆和理解,便于今后学以致用。这也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形式。
三、摘录式笔记
我还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蜜集,像勤劳的蜜蜂一样随时把自己采撷的成果记录下来。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到喜欢的字、词、句及时摘录在本子上,尽量按不同的类别,如警句格言、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分门别类,以便自己在写作文时随时使用。
四、心得式笔记
学生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笔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有感而发,三言五语也成,一个段落也行,一篇感想也可以,你可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表述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从谈谈自己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等。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读书时养成随时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不轻易放过一只阅读中碰到的拦路虎。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当学生通过工具书学会了一个生字,我让他立即标上注音,理解了一个词意就马上在旁边写下来。这样,学生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既养成了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增长了许多新知识。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班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们的课外知识丰富了,理解能力提高了,写的作文也比以前生动形象了。我班的丁蕾同学曾两次参加丁蜀镇“一副杯”春满陶都作文竞赛,获得了两次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一个好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只有每一位老师都能做一片辛勤耕耘的绿叶,良好的读书习惯才会深入到每一颗幼小的心灵之中,好习惯之花也一定能在阅读这片绿洲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文三:《不动笔墨不读书》4600字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什么是“批注”?阅读时,可以圈圈点点,可以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批注”这个阅读方法很好,要不然中学语文中“批注式阅读”就不会那么深入人心。但我们也会质疑:对文本进行“批注”是需要一定的阅读经验、认知水平的,相对于阅历少,思想较为肤浅的小学生是不是要求高了些?如何培养小学生批注的能力?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一、培养小学生批注习惯的意义
1.养成批注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第二学段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以教材中要求学生体会比喻句的感情色彩为例:让学生体会作者把人或物比作美好的讨人喜欢的东西――把雨来比作小鸭子、小泥鳅说明作者赞赏雨来;把人或物比作类似于鹰爪、恶狼等令人害怕的东西能体会作者批判的情感。教学这方面的内容一般就集中在一堂课,学完以后就不会专门去讲这方面的知识,毕竟每课都有不同的侧重点。那怎么让学生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呢?“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批注就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养成这种能力。告诉学生以后看见这种句子,就将它批注出来。
学生在《乡下人家》的“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旁批道:“攀上、爬上、落、结出四个动词连用,把瓜给写活了,还让人眼前一亮,出现清晰的画面。”很好地掌握并巩固体会动词连用效果的知识。
在《乡下人家》第5段话旁批道:“真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呀!”应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用诗句作结尾的方法。在最后一段批注道:“这段是全文的总结,也是全文的中心句”,“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注出“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装饰的可爱,带出了作者喜爱乡下人家房屋的情感”。锻炼了找中心句,体会运用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生动丰富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见学生既然有批、评的能力,那么在自己的习作中也有写的意识。由阅读能力向表达能力迁移,语文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2.养成批注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加深阅读深度
从阅读教学来说,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离开了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后面的几种对话就会落空,更别谈阅读的深度了。没有批注前的预习初读,学生大多停留在浅表性的阅读,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在课堂上也就无法进入深层次的对话。而批注法就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缺憾,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
学习课文《花的勇气》一课,学生进行预习性批注,在文中注出很多问题。课上先交流批注,让大家互相质疑问难,共同探讨研究。学生认真批注过,就能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问:“为什么作者说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还有的说:“课文最后一句说生命的意味在于――勇气,难道生命的意味仅仅是勇气吗?我认为还应该是付出,是拼搏奋斗,是……”。这不就是阅读的痕迹吗?这不就是思索的路程吗?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声中,批注时的质疑逐一得到破解,产生新的疑问越来越接近文本的内涵。一节课下来,只给学生做了一点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深度却比以往在讲台上大讲特讲要深得多。
3.养成批注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
进入四年级学习的学生,翻开他们的书,基本上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做讲解的记录,教师要求读写结合时写的补白或是自己在教辅书上看到并记录下来的要点。阅读中学生自己去了哪里?学生自己在阅读时理解、体会、感受的痕迹呢?《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但事实上,我们听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是很有限的,经常是一、两个同学发表完观点就没人再有不同想法了。尽管老师面带笑容地耐心追问:“还有不同看法吗?”也不能改变什么。 教育界研究人士发现:小学生阅历少,思想较为肤浅,容易先入为主,形成思维定势。当教师组织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汇报阅读体验时,总会有少数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率先发言,而老师不经意间的一种倾向性评价,使得另一部分刚形成只言片语阅读感受的学生怀疑、否定自己,放弃了自己尚处于萌芽阶段的观点,被动接受了他人的观点。
这样的研究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诫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理解文本、整理零碎或不完整的阅读体验。预习时进行批注就是这一整理过程。以《乡下人家》第5段话旁批为例,有的学生道:“真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呀!”有的批道:“乡下人家吃饭的环境真美,也没有什么约束,真令人羡慕。”有的批道:“我知道他们吃饭到外面来吃的原因,因为家里比较热,而乡下夏天的晚上却是凉风习习,作者从这个角度展示了向往乡下人家生活环境的情感。”还有的批道:“夏天晚上的这一情景实在是太美了,在树下感受着凉风的吹拂。看着月亮,吹着微风,如果再啃上一块西瓜……这样的感觉我也要去找一找,也要试一试,该有多么舒服呀!”
如果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动笔的时间,进行预习批注,学生会展现给你最真实、最精彩的个性体验。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批注的习惯
1.用历史故事,让学生晓之以理
学做批注前,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伟大领袖**从少年起就博览群书,当时书籍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阅读,所以**是一发现好书,就想尽办法把它借来看。有一次,他在他的好友那发现了一本书,正准备开口借,他的朋友就连忙把书抢过来说:‘这本书我都当成宝贝,可不能借给你。’**笑他小气,朋友急了说:‘不管你说什么,反正就是不借。书只要到了你的手里,你就会勾勾画画,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自己的心得体会,等我们再看书时,都不知是看你写的,还是看书原来的内容了……’”同学们听了都七嘴八舌地感叹,因为他们之前看过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我就趁热打铁点明:“正是这个习惯使他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伟人,有了杰出的成就呀。‘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由此可见,在文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不但能储存信息,把握知识,还能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呀!”
2.教给批注的方法
(1)从圈圈画画开始。“圈”:用笔将重要的,精彩的,新颖的词、句、段圈划下来,从而抓住关键性词语,把握文章思路,发现新异之见。这是批注的第一步,可以在第一学段(1―2年级)进行,告诉学生阅读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疑问号、惊叹号(“~~~”“○○○○”“――”“?”“‖”“/”等)。有些精读的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比如,在重点行下面画上红线,在难点行下面画上蓝线等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应由你自己来掌握。
(2)在理解、品词、品句中进行。“注”:用笔在难懂的地方注上标记,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别的途径,将它弄懂后注在原文标记处。还可注出本文内容中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等。这个环节在第二学段(3―4年级)进行,告诉学生在批注时准备词典,当联系上下文还不能理解词意时,就查词典并把意思注下来,再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用上这个词语?关联词语、过渡句、中心句、含有修辞手法等句子的应用一旦发现就要注出来并体会其好处。
(3)在畅写感受中习得。“批”:用笔将自己对文句的理解、评价、联想写在行间或旁边的空白处为“旁批”或“眉批”;写在文章最后的为总批。批语可以概述原文内容,或写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得之功或一孔之见,也以拾贝之心记下。眉批与总批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局部的、较具体的,一个是整体的,较概括的。
告诉学生阅读时,自己有什么感想,体会及时写在旁边,如果发现的作者情感路径,也要写在一旁,还可以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探讨。
3.组织交流,充分肯定,让学生动之以情
批注完老师要组织交流活动,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对于有独到见解,能联系生活经验的,反复地读才想深想透的,要着重表扬。并向他们诉说: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栖息着许多优秀、崇高甚至伟大的灵魂,我们步入书海,与这些智者对话,向他们请教,享受他们曾经享受过的感情,体味他们曾经体味过的思想,做隔代或隔洋的交流,让自己的灵魂在扰攘中得到净化,在贫瘠时得到营养,在低下处得到提升。要达到这样的读书效果,非细嚼慢咽、精品细读不可。
4.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环境创设方面。学生批注最好选择在课堂内,老师的监督下完成。让学生静静地阅读,慢慢地欣赏,深深地思考、批注,不着急,不肤浅,走进文本,走进心灵。笔者曾做过比较,同样是预习性的课前批注,若是布置在家里完成,不仅批注的量寥寥无几,有的学生贪图省事,照搬教学辅导书上的理解与观点。让他们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的情况是:以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文《乡下人家》为例:(批注时仅提供笔和词典)学生在30分钟所作的批注字数为――上游生达到500字,阅读能力在班内末端的陈某等下游生也接近了150字。从质量上看,学生大都进入了作者的内心,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还有几个学生和文本进行了探讨,理清了思路,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
(2)选择批注对象方面。学生批注应选用教材中的文本或与教材相配套的《同步阅读》中的文本。一则这些文本较为经典,典型性强,坚持要求学生批注,尤其是学课文以前;二则因为人手一册,方便教师组织,师生、生生交流,共同探讨,形成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自己的阅读材料、课外书等则采取鼓励为主,结合班级的主题活动,培养其对此批注的积极性,而不强行要求,以免造成学生对阅读的厌倦心理,毕竟“开卷即有益”,以培养阅读的兴趣为前提。
(3)批注可以反复做,贵在坚持。批注可以课前一遍,课后再一遍,用不同颜色的笔注出。古人就有批注两遍三遍的,每次用不同的颜色注出,这样就能发现每次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容易将书读深读透。小学生的批注一般都比较关注文本的细枝末节,对于文本的内容、中心及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有些缺乏。在老师上完课后,可以组织再批注一次,审视以前的观点,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这样做能激起学生的成就感,听到自己成长的拔节声。
读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出生一直到消亡都要伴随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不断深入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不断地动笔墨。一书,一笔,一纸,可以真正深入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个开端,使我们通向更加深刻的阅读领域。让学生从小养成批注的习惯吧,它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宗村小学)
责编 / 董 璐
作文四:《不动笔墨不读书》900字
刘开学
如今有人调侃:一手好字,被电脑废了;一个好胃,被白酒废了;一个好官,被金钱废了。我不喝酒,胃不受伤害。我不当官,没人给我送钱,人不受伤害。可是,我每天用电脑写作,常常提笔忘字儿。电脑出连词,有时,白字我也看不出来,所以经常有人说我白字太多。
电脑也不能代替读书,读书时我只好把笔拾了起来,并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也常用电脑上的百度词典,然后再把那些不认识的字词记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出处现在已无从考据。我以为古人读书大体是这样做的。清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是在所读之书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读书笔记后来独立成了书。鲁迅先生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手到就是拿笔做笔记。革命前辈徐特立、**也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还以此要求子孙,可见他们都深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处。**主席更是如此。他老人家的“评点历史人物”、“评点帝王将相”都是读书笔记,不是专著。
读书笔记大体有圈点笔记、批语笔记、摘录笔记和心得笔记。上述几种笔记方法我都用过,但是由于才疏学浅,圈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用得最多,还不敢对图书做什么批语,对于好的句、段,我摘录笔记做得不少,有些还是全书照抄。不是有这种说法吗,抄一遍等于读七遍。笨人不下点苦功夫不行。
不动笔墨不读书,给人最直接的好处是加深记忆,增强理解。它可以把所读的零碎、片断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编成知识链,从而加深印象,提高记忆效果。动笔墨的过程,也是理解、消化所学知识的过程,对所读内容理解越透彻,体会越深刻,则记忆越牢。这就是革命导师们常说的:感觉的东西我们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当然,动笔墨不是字字都记,事事都记,而是把那些最精彩的、对自己最有用的部分记下来,通过深入思考,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益。读书就是要边读边思考,要读得深刻,读得有了创作的冲动,读得能自如地在现实中应用。如今,快捷方便的电子阅读,大量的平面媒介,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但由此而生的“浅阅读化”倾向令人担忧。边读书边动笔墨,可以使人潜下心来,心无旁骛,有效克服“浅阅读化”倾向。这些都不是不动笔读书所能做到的。
作文五:《不动笔墨不读书》1300字
不动笔墨不读书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第四周)
闫瑞平
在小学语文中高段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交给孩子批注阅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坚持使用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动笔的阅读习惯,进行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在教学《《孔子拜师》这一课对批注式的阅读做了初步尝试,引导孩子思考,取得较好效果。
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充分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并让孩子观看《祭孔大典》,让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课堂伊始,我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在孩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本课的中心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根据这个中心句,理清本文学习的主线,孔子和老子有哪些品行值得人们敬重呢?
根据学习本文的主线,还根据班上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要求:默读课文,请你用?——?画出表现孔子的品行的句子,用?﹏?画出表现孔子品行的句子,他们的品行分别是什么,简单地在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个人认为这样自学要求明确,并交给了孩子批注的方法,让学生在以后进行批注式阅读不再觉得困难。学生批注时我给了大约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与思考,在学生批注的时候边巡视边引导学生如何批注,期间发现有部分学生批注的还是很有见解,可居然没有一个学生敢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静静地等了几分钟,终于班上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找了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我引导他说,你应该这样跟同学们说,请大家看到68页第二自然段,让同学们知道你说的句子在什么地方。可是这个同学不知怎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我问谁能帮帮他,马上有同学站起来,我读了这句话感受到孔子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而且很有礼貌的人,他说学习是没有止境说明他很爱学习,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他再次行礼说明孔子很有礼貌,对老子很尊重。我马
上提问:?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理解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学生举手发言的多起来了。在学生谈论自己感受的时候适时进行点拨,比如文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学生谈论了自己的感受时,我还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而且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其间有个孩子居然根据?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拜我为师呢??感受到老子不愿意孔子拜他为师,尽管她的理解是错误的,但是我对她认真思考给以了肯定,然后问,同学们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看法吗?澄清学生的错误并引领思考。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在情感朗读时,学生的读更好地表现了二人的谦虚、礼貌的品行,再回应主线结合理解简单引导学生评价二人品行还有收获,学生谈得十分深入。
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才能让学生精心地与文本对话,拓展思维空间,进行多元化、有个性的解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这样的好习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加深对所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品位的提升。
作文六:《不动笔墨不读书》1800字
教学目标:
1.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和**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和学习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2.学习读书时应该怎样“动笔墨”。
3.学会写10个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启发质疑
板书课题: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要认识的字“墨”)
课题是什么意思?(读书时要一边读,一边想,一遍动笔标注,写感受。)
问:你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是谁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什么要边看书边要动笔?”“读书时怎样动笔墨?”)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易产生学习兴趣,有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再加以整理,使问题有研究的价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检查学生是否读准确。
3.出示带有多音字“还”的两句话和难读的长句子,引导学生区别多音字的读音,读通难句。
4.师生共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5. 简介**和当时的背景。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描写**当年怎样读书的句子,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2.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从那些语句可以体会到**当年读书是那么认真、刻苦,勤于思考的?读一读、画一画。
3.小组同学交流汇报,其他同学在书上适当做出标记。
4.全班交流
(1)在书页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些字是**用毛笔小楷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写下的,还有不少标记符号。
抓住“天头地脚、字里行间、密密麻麻、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利用课件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做标记的位置;通过换词对比来体会。
(2)这本《伦理学原理》不过10万字,而**在书的空白处写的毛笔字,少算也有12000字。
抓住“10万字和12000字”,拿来一本字数约10万字的图书,和一本字数约12000字的图书来帮学生感受“10万字和12000字”的数量之多。使学生了解**读书时写下的心得体会之多。
(3)**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在那五六年中,写下的各种笔记本就有好几网篮。
抓住“好几网篮”体会**记得读书笔记之多,同时通过拓展:**读书时写的一副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进一步体会**爱读书,会读书。
(4)从现存的**读过的大量的书籍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点点圈圈、条条线线、朱墨纷呈、潇洒自如的笔迹,这都是**读书时勤于思考的结晶。
抓住“大量、随处、点点圈圈、条条线线、朱墨纷呈、潇洒自如、勤于思考、结晶”这些词语,结和课件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做标记的符号,进一步感受**读书时的认真刻苦,勤于思考。
(5)即使在后来,参加了革命,当上了国家领导人,读书时,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
通过朗读体会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会抽出时间来读书,是多么爱读书,接着进行拓展:**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一生都艺术为伴,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根据当时的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都插满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
看文件,共11次,2小时50分钟。他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此后再也没有醒过来,7个多小时后便逝世了。使学生进一步进一步感受到**爱读书,会读书,读书时认真刻苦,勤于思考,油然而生敬佩之情,齐读:**当年读书是多么认真刻苦,勤于思考啊!
5.通过阅读交流,使学生学会“动笔墨”的方法。
做标记的位置在“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做标记可以用一些符号,如圈点、三角、单线。
做标记的内容是读书时的批注、心得体会。
四、教师小结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之一。**用这种方法读书,从中获得了救国治国的知识,今天,同学们在读书时,边读,边思考,边做标注,写写简单的感受,也不知不觉地用到了这种读书方法,抓住文章中的词句,体会到**读书的方法和态度,相信同学们,今后会坚持使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方法读书,像**一样认真刻苦、勤于思考。
五、拓展作业
1.收集有关名人爱读书的小故事。
2.制作小书签。把自己喜欢的有关读书方法、习惯的名言警句写在书签上。
3.自己找一篇课外读物,用动笔墨的方法阅读,再和同学交流。
作文七:《不动笔墨不读书》8800字
不动笔墨不读书
世人之所以知道达·芬奇,是因为他画出流传千古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不过,达·芬奇不只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兴趣相当广泛,举凡解剖学、物理学、植物学、地质学、哲学、文学等,他均有涉猎。
他的思考广博精深,而且习惯随手记下心灵上的吉光片羽。在他67年的生命里,竞写下多达13000多页的笔记;现存7000多页中的18页,在1994年11月,已由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以308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收藏。
达·芬奇之所以能集艺术家、发明家、科学家、哲学家等身份于一身,就是源于他一点一滴地累积自己的思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就向大师学习,随时记下你的心灵点滴吧!
明代有一位文学家宋濂,青年时期就非常酷爱读书。可是,由于家里贫穷,他常常到有书的人家借书读,有时还要把它抄下来,再按约定的时间送回去。
有一年冬天,刺骨的寒风夹着鹅毛般的雪片纷纷扬扬地下着。宁濂照常坐在书桌前抄书,这部书按约定今天该送还回去。他暗暗下了决心,“天冷也得抄完”。
手冻僵了,就送到嘴上呵热气暖一暖;砚台里的墨结冰了,就用笔轻轻挑开……工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一字一字、一页一页地抄,直到快点灯的时候,才把书抄好。抄完以后,他又赶紧把书包好,顶风冒雪,如期还给别人。
寒来暑往,宋濂抄了很多书,也读了很多书,后来成为明代有名的文学家。
左思是我国西晋著名文学家,著有《三都赋》、《咏史》等。抄录读书法是在读书时运用抄写的方法来启迪思维,提高读写能力。左思抄录法的步骤是诵读一抄写一记忆。贯穿全过程的是“思”,读中思,写中思,记中思。
左思出身寒微,小时候跟人学书法、弹琴、读书,但学习成绩倒不好。他父亲很泄气,认为这孩子没有出息。有一次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的智力才能太差了,还赶不上我呢!”左思在一旁听了很不服气,从此发愤读书学习,决心追回失去时光。经过几年后,他开始着手撰写《三都赋》。他把读书、抄录、写作结合起来,发偾攻读,勤于动笔,抄录了无数名文警句。他在室内的门上、墙上,以及厕所里都挂满了纸、毛笔!,随读随记。他还把随时看到或想到的思想、语句也随时记下。经过10年构思、琢磨及反复修改,左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
消息很快传开,一时轰动了洛阳,大家竞相传抄,因为用纸太多,洛阳纸张都涨价了,流传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
在我国古代,抄书一直就是文人学子学习文化知识的一条必经之路,这也是历代文人的一个优良传统。
古人以抄书而事业成功的例子很多,
这些人中有的是因为家贫买不起书,不得不借阅抄录;有的是因为经济困难,以替人抄书作为生存的手段;有的则是为了让稀少的珍本秘籍流传后世,而对其进行抄录副本,以存真迹。而这些抄书的人却有不少最后成了名留青史的文学家、藏书家、政治家、思想家等,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大家所熟知的投笔吏,这个典故就是一个关于抄书而流传下来很有名的历史故事。据《后汉书·班超传》中写道:“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日:‘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日:‘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来,班超弃笔从军,终似大功封定远侯。”这里的佣书即是抄书,抄书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前人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抄书至少有两大好处:
一是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效果,二是积累了资料,为日后进一步研究作了准备。但是对抄录的书籍、资料的内容要多思考、多揣摩,力求悟出一点新道理。如果不思考,做个“抄书公”,对读书也不会有多少好处,仍然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读书札记也称读书随笔、随感。它是把读书过程中的收获、感想或者对读物内容的意见、见解、补充、评价和质疑等随手记录下来的一种笔记形式。读书札记法,顾名思义,就是指读书的同时做摘录、记笔记的学习方法。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均得益于此种方法,许多古代名人都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札记不限于所读的书,可以把联想到的所闻即录,所见即记,有感即发,不拘形式,也是一种片断性练笔方法。札记要选准目标,定向积累,最好结合自己的主攻方向,养成习惯,持之以恒。“一日一根线,十年织成缎”。札记要经常翻阅复习,“温故而知新”,还要善于运用、举一反三,有所创新。在讲解这种方法之前,我们先说说读书札记的相关知识。
读书札记是读书笔记中最灵活的一种。它是在读完一本书或者是一篇文章后,把书中、文中的相关材料摘抄下来,以表明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体会或者是感想、质疑。之所以称读书札记最灵活,是因为它既可以对全书的内容发表感想,又可以考证或注释名篇佳句。因此读书札记与读书摘要有着明显区别——它能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观点和认识,同时又将自己摘引的材料保存于札记中。
读书札记不仅内容灵活,而且形式多样。读书
札记可多可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读书札记虽然没有固定格式,但其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治学札记。
一般是作者在治学过程中对某些小问题的新的发现和认知,一般不涉及学术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作者的见解可以用论断方式来表述,也可以用假设、推想、质疑等方式启发读者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结论。写这样的札记,切口要小,使读者容易抓住问题;材料要新,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语言要平实自然,使读者感到亲切。另一类是读书札记。它一般不涉及学术性问题,而只是谈论古今世事、社会沧桑、思想道德修养等,目的在于用具体的事理启发读者,使读者能明辨是非,知所行止。
写好读书札记要分三步走
既然是利用读书札记法学习,那么重点就是怎样写好读书札记——我们要掌握的知识都写进札记里了。前面讲过,写读书札记贵在评论。既然要评论,就要善于领悟文章的意义,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质疑。这三条是写好读书札记的前提条件。做到了这几点,会大大提高写作水平。概括起来,写读书札记应该分下面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熟读原著,把握它的要点。
从古到今,“纸上谈兵”都是一大忌讳,写读书札记也是一样。没有对原著的熟读,是不可能写出好的札记的。因为读书札记要求写出我们对所读内容的认识和感受,所以必须建立在对原著精读的基础上。精读之后,转为从原著中的关键词着手,深入研究,力争准确地把握住原著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原著内容融会贯通,深入理解。这样,第一个要求算是达到了。需要注意的是,熟读文章后要勇于超越书本中的观点,切忌人云亦云,以免对原著的理解发生偏差。
第二步,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想。
议论文写作的一大忌讳就是空发议论,不着边际。写读书札记也是如此。具体写作时,应该抓住文中最引人发生感想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如若不然,札记的评论会变得空泛无物,没有任何价值可言。此外,写读书札记时还应该注意抓住自己无意间冒出的思想火花——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或者是片段的想法。因为它们是我们对文章最真实的反映,非常有价值。随时记录下这些稍纵即逝的火花,加工整理之后,将会是非常好的随感。
第三步,对归纳出的观点进行整理分析,揭示其中的哲理。
读书札记的范围很广泛,对象很多。所以我们在写读书札记时应该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把握住原著的本质。也就是说,要在对原著充分领悟的基础上去写,有什么写什么。如果没有体会,就不要硬写。
总而言之,利用读书札记法学习时要立
足全篇,深思熟虑,有感而发,凸显哲理。也算得上是十六字“真言”吧。
批注读书法
几十年来,**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彩的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皆有。
**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曾阅读批注了德国鲍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12100多字的批注和提要。在他移居长沙清水塘时,他这本书曾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这位同学才托周世钊先生带还给**。**又高兴地翻阅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并改正了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打开**阅批过的书籍,可以看到他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将一个一个的错别字和明显点错的标点改正过来,又将漏字一个一个地添加上去。
几十年来,**工作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部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一下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种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几箱子书。
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也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晚年虽然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发烧到39多度,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地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
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20世纪60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50年代读,60年代读,到了70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3种。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斯大林选集》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读书时怎样做记录
读书的时候,应该备一本小册子,随时记录。
1.记录新词新句。
读到不认识、不懂的字和词,马上记下来。自己查得出来,就从字典和词典上查出,详详细细地注个明白;自己查不出来的,或立刻去请教别人,或上课时请教老师。
2.记录难解的问题。
读到意义不懂的文句,马上记下来并注明页数、行数,以便查对,或去请教老师或别人。如果遇到用字、造句,和文章结构上有疑问,也应即时记下来。因为这些都是对你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材料,绝不可以轻易放过。
3.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路阅读下去,也许心里会产生一种意见,这种意见,正可以记录下来。你不要以为自己年纪还轻,学问浅,不敢发表意见;如果用心细想,也可以用很正确的见解发表出来。记得我在高中读书时,有一位同班同学读了欧阳修的“明党论”,文中引述党锢的史事,说是汉献帝时候的事,他就指出这是错误的。说党锢之祸是漠桓、灵二帝时候的事。另有一位同学,读了黄宗羲的“原君”,文中引用许由、务光的事迹,作古人不愿做皇帝的证据。他曾听说许由、务光的事迹是从庄子上引来,他又曾听说庄子一书,是“寓言占了八九”的,因此他就指出寓言怎好当事实引证?不错,用不可靠的传说作为立论的证据,确实是一般学问家所反对的。从这两件事看来,各位朋友自然也会随时产生有价值的意见的,不妨认真地记下来,以便将来提出来与人家讨论。
做读书笔记的7种形式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内容较复杂,长短不一,体例不限。常见的形式有:
第一,批注式。这是边读书,边勾画,边批示,边注解的一种学习方法。
勾画圈点,这是边读书,边作记号的一种读书笔记形式。它是阅读时使用最广、方法最简单、效果最明显的好方法。阅读遇到重要词语段落、要点、
疑点,应当立即标记。用勾、圈、点、直线、双线、浪线、点线、问号、叹号或三角号等做标记,分别记出自己所强调的内容。这是根据自己的习惯做出的特殊标记,勾、画圈、点等各标志什么意义,有什么特定作用,自己要心中有数,使用统一,便于复习时掌握与使用。但标记不宜过多,以免弄得书页上混乱,影响以后读书的效果。
书上批注,这是在书页的天头、地脚或边旁处,阅读时顺便写上批语、注脚、质疑、解释的话。这种批注的作用:有的是记下心得、感想,为复读时加深理解和记忆;有的是提出问题,以便研究、发展、创新;有的利于联想,与有关知识比较。好处是:简单、方便、不受约束。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属于这一类读书笔记。
第二,摘录式。这是读书时摘抄原文或概要的一种笔记方法。它使用面广,各种书籍、报刊等都可摘录;,原文摘抄,要保持书中观点论据的完整性;人名、地名、数据要严格核准;条文要标上小题、出处、日期。以备查找。
第三,提要式。这是编写读书纲要的笔记方法。对所读之书进行科学分析,先分大段,后分小段,写出要点,使其层次分明,思路清晰,事理连贯,然后便可顺着思路了解作者的意图。用提要式读书的好处是:便于掌握全书内容、逻辑结构、作者思路和写作方法。
第四,索引式。这是收集文章标题,抄录有关书目的一种笔记方法。把书名、篇名、作者、出处、版本和时间等编成索引,以便日后需要时有针对性地查找。
第五,心得式。这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经过回味,思考加工,产生感想、联想或收获,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当即把它记下来的一种笔记方式。这种笔记价值很高,也可写成札记,进行旁征博引,论证辨析;或者写成体会,进行引申阐发,抒发情感,议论是非。心得主要是多写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特别是有关思路、闪光点、设想、灵感之类的东西,有时苦思冥想很久也得不到正确答案,而读书无意之中见精神,受启迪,这就不能轻易放过,必须及时记之。
第六,百科全书式。读书前,先把笔记本分成若干栏目,做好标记。然后读书或看某些材料时遇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内容或范围,认为可取,就分别将其记入已准备好的栏目里。这样记,分类清,内容广,易查找。
第七,活页笔记式。将活页笔记随身携带,读书阅览时,不管遇到什么需要的材料,都可当即记在活页上。一项专题内容最好记在一页上,便于过一段时间进行分门别类装订。这样久而久之,就积成了不同系统内容的活页教材。
做读书笔记的
两个小窍门
做笔记时,还有两个小窍门。
一是画线可利用四色笔标示重要的程度。在阅读书本时,千万别在重要的地方画线,遇到这种情形,往往因重要程度而更改圆珠笔的颜色。最重要的部分使用红笔画线,次要者使用蓝笔画线,参考程度则使用绿笔画线。有人认为画线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很麻烦。不过如此做之后,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如果只使用红笔画线,则每一页都是红线,叫人分不清楚哪儿最重要,哪儿比较不重要,以致所有画线地方都要看,当然会浪费很多时间。这样做虽然比较麻烦,但是如果以不同颜色笔画线,再阅读书本的话,不管在头脑里面,或书页上面,内容都会被整理,自然就能够成为提高效率的读书法。
有一种四色笔,对于这种分色作业很有帮助。
二是在书页上角打上“口”、“〇”、“△”等重要度标志,以方便重读及检查。在书本的各页上角都打上“口”、“〇”、“△”以及“×”等记号。这就像是答案用纸的评分似的。事实上,这些记号是表示该页的重要程度。在阅读时,发现重要处,都会打上“口”,认为尚重要者会打上“〇”,如果只能作为参考资料,则打上“△”,至于不必要者,一律打上“×”。书本是知识的宝库,从那儿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也正是所谓“读书”的作业。打上“×”的部分,大体上都是难解的装饰语句,也可以说是作者在故弄玄虚。只要把表示重要程度的记号打在书页上角,重读或检查时就可以一目了然,对读书效率当然会提高不少。
如何做读书卡片
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认为,做读书卡片,有利于巩固记忆,增长知识,积累资料,激发创造。阅读书刊文献资料时,要认真思考,手脑并用,边读,边想,边记,把对学习、工作或研究有用的资料,分别记入做好的卡片上。这样做的好处是:(1)易于掌握所读内容的重点、难点、名言警句、精彩部分或重要的公式、推理和结论。(2)有利于产生联想和想象,激发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素材积累多了,经过分类排列组合加工,就会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信息撞击,使人发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构思,经过研究,即可形成新认识,提出新创见,充实学术研究成果。
读书卡片的种类和写法可分为:
第一,索引卡。这类卡片,每张只记一本著作或一篇文章的题目,说明属于自学课题的哪方面内容,不抄录原文,只详记出处和用途,以备用时查找。
第二,摘抄卡。这是摘抄原文的某些重要观点、精辟论述、精彩语句、名言警句、论点、论据、公式、定理之类的一种实用卡片
。把这些作为原始材料,可供学习研究引证,往往是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材料。摘抄时,每张卡片一个专题,一定要注明来源和出处。
第三,心得随感卡。这类卡片专记平时读书、工作所遇到、想到的体会,产生的类比、联想和想象,当思维活跃而迸发思想火花时,即刻将茅塞顿开的想法记到卡片上,分类保存,以备日后整理、研究和使用。
总之,读书卡片的实用价值很高,是自学成才不可缺少的。记完后一定要分门别类,妥善保管,定期整理和复读,并从中进行研究、发现和创造。
一般来说,做读书卡片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事一卡。诸如每张卡片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一个观点、一段原话、一个公式、一个定理、一句格言警句等。这样才能达到既灵活而又不乱,才便于分类整理,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进行读书卡片的多种综合利用。
摘录原文一定要经过认真思考,进行选择,提纲挈领,简短扼要,真正是原文的精华部分、关键问题。只有对自己学习、工作、研究有迫切需要,或很难得、很有价值的资料,才做摘录式卡片,其他只做索引式卡片。
必须完全按照原文抄录,不能进行修改或遗漏,摘录中间有省略处时,要加省略号。摘抄格言、警句、引语等必须忠实于原文,防止断章取义。如发现原文有错误时,可加注括号说明。
读书卡片上要写明摘抄内容的标题和类别;卡片中间抄录资料的具体内容;卡片下边注明摘抄资料详细出处,写明书籍或论文名称、著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如是报刊上的资料,要注明报刊名称、刊期或日期,非书刊的特种文献还要注明文献号码以及语种等项,以便于查找查证和进一步参考之用。在阅读原文或读书卡片有疑问、补充、体会、心得、评语等时,都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在该卡片的反面。
读书卡片积累多了之后,一定要定期进行整理,按类别放入卡片盒中,最好有分类导卡,写明目录,便于查找。经常整理翻看读书卡片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一方面是使分类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对卡片内容加以复习,这样才能更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增补卡片,使卡片逐步向某个方面更加集中,以便于系统地研究某一问题,引导学习和研究工作一步步得到深化和升华。
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中,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写成不同的卡片,分类存放。读书卡片可根据学习和研究课题的需要,不断重新进行分类和重新组合,一张卡片可以有多种用途,同时用在几个问题上;多种卡片可以合为一个题目,同时说明一个问题。
如何做读书剪报
凡是到过美国作家杰克·伦
敦家中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纸条,初到他的房间里的人还以为那是什么特殊的装饰品呢。
实际上,这些小纸条并不是空白的。上边写满了各种各样他搜集来的材料: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杰克·伦敦从来不愿让时间白白地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他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看镜子上的小纸条;在踱步休息时,他一边回忆小纸条上的内容,一边到处寻找启发创作灵感的词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时也一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只要一有空就随时随地掏出来看一看,想一想,记一记。由于他这样锲而不舍地搜集、积累材料,一点一点地把材料装进了自己的脑子里,再加以灵活运用,因此,他写出了一部部光辉的著作。
胡适说自己一生有三大喜好,即“读书、写作、交友”。晚年胡适在同别人谈起做学问,尤其是做国学类学问的方法时说过:“每一部大书都摸过,以后知道要什么材料,才知道向什么地方找。先要把自己这一行的各种类书、字典、辞典收购起来,成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这是要紧的工作。”
胡适的读报、剪报、贴报与用报,可以说坚持了一辈子,1915年5月12日的《胡适留学日记》中,就记载着欧美国家剪报行业的发展情形。他从在沪读书的少年时期,留美学习的青年时期,成为北大教授,都不忘读报、剪报、贴报。
梁实秋曾说:“最令我们惊奇的是,除了(指胡适日记)私人记事以外,他每天剪报贴报,包括各种新闻在内,因此篇幅多得惊人,兼具时事资料的汇集,这是他的日记的特色,可以说是空前的。”作为治学严谨、成效卓著的胡适,真正达到了“剪报贵于恒,剪报贵于用”的精神。
鲁迅在读书中,非常重视资料的积累,剪报就是他积累的一种方法。鲁迅的剪报册贴得很整齐,分类很严格,每页上都有他简要的批注。鲁迅曾借鉴这些剪报,写过不少犀利的杂文。
作文八:《不动笔墨不读书》1300字
不 动 笔 墨 不 读 书 , 是 很 多 人 体 验 、 总 结 出 来 的 良 好 的 读 书 方 法 , 对 于 提 高 写 作 能 力 来 说 , 也 是 一 个 很 重 要 的 基 础 训 练 方 法 。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一个善于读书的人就是一个知书理、明大礼的人。我爱好文学,当然就喜欢读书,几十年来,我读书的时候,一直是遵循古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训导,每每读书的时候,一枝笔,一张纸,是断然少不了的。烟不抽,茶水备一点,独斯人枯坐,书卷青灯。
记得有人说过,读书不把自己放进去,脑袋就像一片草地,任意让别人的马蹄踩踏。读书动动笔墨,让自己随时处于思考状态,随时处于发言状态,这样的读书,既能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又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还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人生不可无书,人生不可不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读书不可走马观花。”多年来,我的读书就是这样做的,我也是这样要求我的学生的。我还时常向学生介绍着这永不变更的好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许多学生的读书经验已经证明这样读书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的确是大有好处的,但怎样动笔呢?动什么样的笔呢?他们心中总是没个底。我认为,读书中“动笔墨”应该从以下形式做起:一、画记号
读书的时候,对书中重要的、精彩的、关键性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圈圈点点画画,这是读书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的好方法。马克思在读书时,就常折叠纸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空白处做满记号。这样使他能够非常容易地在书中找到所需要的东西,隔一段时间再重读一遍笔记和书中作了记号的地方来巩固记忆。
二、编提纲
这是一种把握文章思路、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读了一篇文章之后,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意及详略的安排、写作特点等编成一个提纲。这个过程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过程。长期坚持,对自己的构思能力是个很好的锻炼。
三、加批注
加批注就是在读书时,对文中精彩的地方,认真分析它的妙处,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把自己读书的体会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妙处,又帮助加深印象,便于今后在写作中模仿。
四、做摘抄
摘抄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摘抄下来。我校的学生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有的同学单独建立一个摘抄本,自己起一个“芳草集”、‘采撷录”等好听的名字,在摘抄的文字中间还配上一些相关的图画,做到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还有的同学按照内容的不同,做成卡片,写清书名、作者、页码和摘抄的内容,便于携带、查阅。
总之,不论采取哪种“动笔墨”的形式,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必会受益。因为“动笔墨”的过程,既是反复咀嚼加深理解的过程,又是帮助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建立资料库的一种好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所说:“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多想、多翻、多写,遇到有心得或查到什么资料时,就写下来。多动笔可以免得忘记,时间长了,就可以积累不少东西。收集的资料,到用的时候,就可以左右逢源,非常方便。”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得这样读,不同的书,不同的目的,方法也必然不同,这还得有所选择。
作文九:《不动笔墨不读书》2300字
“不动笔墨不读书”
——小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案例
同学们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书读了不少,时间也费了不少,可是读过之后却没留下什么印象;即使当时觉得很有收获,过些日子,印象却又模糊了;等到作文需要时,想又想不起来,找又很难找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主要原因是读书时没有动笔的习惯。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只有广大教师的悉心指导,从最基本的读书习惯抓起就一定能够为学生终生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对孩子有信心,而且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抓好训练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
【案 例】:
张悦是我正在教的学生,是班里出了名的小书迷。在她家里,书柜里、书桌上、茶几上到处都是都能见到书的踪影。书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有工具书、文学作品、漫画、百科全书等??
张悦爱读书的程度在我校也是出了名的。她读书几乎是如痴如醉,完全可以用“费寝忘食”来形容。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会儿书早已成为王玉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不看书,她就睡不着,好像有道美味点心放在眼前,可就吃不到一样,心里痒痒。
张悦读的书的确很多,然而奇怪的是,她的作文居然只能算中等成绩。张悦懂得“读书破完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读书的时间更多了。张悦悄悄地告诉她的好朋友,她在家里就连上厕所也要看书。有时候,她在厕所里看书入了迷,蹲在马桶上忘记了时间。妈妈见她老不出来,就忍不住在外面喊,奶奶开玩笑地说:“张悦到学校图书室去了?”妈妈用责备的语气说:“这孩子,怎么连招呼都不打,就往外跑了?”奶奶见张悦妈妈信以为
真,噗哧一下笑出了声。妈妈知道真相后,严厉地批评了她,张悦这才懂得了蹲厕所看书有害健康的道理。
又过了几个月,期末质量检测的时候,张悦的作文被扣了9分,她伤心地哭了一场。妈妈知道后,带上张悦来向我求助。
【原因分析】:我听了母女俩的介绍,详细了解了张悦的读书习惯,很快找到了她写作能力差的重要原因:读书的时候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只注意那些紧张动人的情节,还没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没有去体会书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把书扔到一边读别的文章去了。
“我应该怎样阅读课外书籍呢?”张悦睁大了眼睛问道。 “这要看你读哪一类书,为什么读书。为了品味书中表达的感情,欣赏动人的文笔,积累优美的语言,你就必须要细嚼慢咽,而且还可以反复诵读,精彩的句段争取能倒背如流。这样才能充分吸收里面的营养。当然,你是为了查找资料,或者只是想了解大致内容,只需要可以快速浏览,粗略地读读就可以了。”接着,我又意味深长地说,“还有啊,张悦,你必须记住这样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
“这里的‘动笔墨’,就是指读书的时候,要动笔作记录,摘录一些好词佳句,这样就能积累更丰富的语言。另外,读完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如果你觉得心中有话想说,还可以写一写读后的感想和收获。做到了这两点,再加上老师还在不断地教你写作文,自然就会‘下笔如有神’了。”
张悦十分惊讶,读书居然还有这么多讲究,这么多学问!
【养成措施】:
针对张悦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其提供读书方法的指导,在鼓励其发扬优点的基础上,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通过故事引导让其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具体措施如下:
革命老人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的时候,要求学生读书不要贪多图快,囫囵吞枣。他向学生介绍了一条读书的好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是说读书要想有收获,不仅要眼看、口念、心想,还要动手写笔记。许多人的读书经验证明这样读书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那么,“动笔墨”一般有哪些形式呢?
1、画记号
读书的时候,对书中重要的、精彩的、关键性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圈圈点点画画,这是读书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的好方法。马克思在读书时,就常折叠纸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空白处做满记号。这样使他能够非常容易地在书中找到所需要的东西,隔一段时间再重读一遍笔记和书中作了记号的地方来巩固记忆。
2、编提纲
这是一种把握文章思路、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读了一篇文章之后,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意及详略的安排、写作特点等,编成一个提纲。这个过程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过程。长期坚持,对自己的构思能力是个很好的锻炼。
3、加批注
加批注就是在读书时,对文中精彩的地方,认真分析它的妙处,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把自己读书的体会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有两个好处: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妙处;帮助加深印象,便于今后在写作中模仿。
4、做摘抄
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摘抄下来。我见过有的同学单独建立一个摘抄本,自己起一个“芳草集”、‘采撷录”等好听的名字,在摘抄的文字中间还配上一些相关的图画,做到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还有的同学按照内容的不同,做成卡片,写清书名、作者、页码和摘抄的内容,便于携带、查阅。
不论采取哪种“动笔墨”的形式,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必会受益。因为“动笔墨”的过程,既是反复咀嚼加深理解的过程,又是帮助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建立资料库的一种好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所说:“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多想、多翻、多写,遇到有心得或查到什么资料时,就写下来,多动笔可以免得忘记,时间长了,就可以积累不少东西。收集的资料,到用的时候,就可以左右逢源,非常方便。”
【结果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张悦的读书习惯进一步养成,加上她对读书的热爱,更加提高了读书的效率,同时我又进一步培养她读写结合的习惯,使读书与写作有机结合,提高了她的习作水平。通过这一个案,也使我对全班同学读书习惯有了新的认识,经过指导全班的读书习惯显著提高。
作文十:《不动笔墨不读书》900字
不动笔墨不读书
(徐特立爷爷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一位有威望的老前辈,也是**的老师。这里讲的是他教孙女禹强读书的故事。)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作文,费了好大的劲,写出来的文章,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十分着急。
徐特立爷爷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是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这样( )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 )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功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 )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要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句、好的描写。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要能够背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可以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是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果然提高了。
1、查字典填空。
(1)“威望”的“威”,音序是( ),部首是( )。“威望”在文中的意思( )。
(2)“贫乏”的“贫”,音序是( ),部首( )。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穷;②缺少。这里的“贫”应取第( )种。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什么意思?
( )
4、根据徐特立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和( ),其中( )时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字的意思。
“费了好大的劲”的“费”:
“光读光想还不够”的“光”:
6、徐特立爷爷说了哪三点好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