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有关孔子的四个小故事》1300字
有关孔子的四个小故事
(一)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二)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三)
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四)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 ([jǔ])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作文二:《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1600字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
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平时,在家乡与乡亲们谈话,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善辞令的样 子;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善言,只是比较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侃侃而谈,显得从容不迫;但和上 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在国君面前,他一
切都按朝仪去做,小心谨慎,还怕有不妥之处。
■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
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
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 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
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
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 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
舒服,欣 然笑道:“好,好,好。”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
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 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 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
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作文三:《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1000字
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
孔子年老时,回家乡编书和讲学,工作挺忙的,但仍坚持学习。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这是一部很难读懂的古书。孔子把几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学习,一遍不懂,再来几遍。因为读的次数多了,使穿连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多次。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编为一句成语,叫做“韦编三绝”,以此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连吃肉也感觉没有味道了。
“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只是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时则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又不安,非常小心。
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
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识或技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直率,喜欢弹瑟,不爱读书,孔子开导他,他决定认真读书与弹瑟。他弹瑟的声音充满杀气,孔子给予纠正并鼓励他:“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已经有一定成就,但没到最高境界。”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同途)说,德之弃也。”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二分之一。季氏由于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的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传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个老头,他却不知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作文四:《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7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作者:易名
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3年第05期
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
孔子年老时,回家乡编书和讲学,工作挺忙的,但仍坚持学习。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这是一部很难读懂的古书。孔子把几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学习,一遍不懂,再来几遍。因为读的次数多了,使穿连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多次。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编为一句成语,叫做“韦编三绝”,以此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连吃肉也感觉没有味道了。
“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只是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时则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又不安,非常小心。
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
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识或技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直率,喜欢弹瑟,不爱读书,孔子开导他,他决定认真读书与弹瑟。他弹瑟的声音充满杀气,孔子给予纠正并鼓励他:“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已经有一定成就,但没到最高境界。”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同途)说,德之弃也。”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作文五:《有关孔子的故事》1100字
孔子成语故事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
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作文六:《有关孔子的故事》5500字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
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于是便带着颜回、子路等几个弟子到了洛阳。他们等了好几天,终于见到了
老子。
一早,老子便把孔子师徒几人引入大堂,待入座之后,孔子便迫不及待地表明来意:我久慕先生威名,这次带愚徒几人特来拜谒。请问先生近来修道进展如何,
孔子几人正准备洗耳恭听,不想老子却张嘴大笑道:“你们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师徒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于是,他们摇了摇头,谁也不明白老子的意图。这时候,老子伸出自己的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孔子师徒又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这时孔子眼前灵光乍现,微笑着答道:“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
老子这时说:“想必先生已经清楚我修道几成了吧,”孔子会心地点了点头说:“如醍醐灌顶,方才大悟呀~”
午后,师徒几人便辞别老子,起身返回鲁国。途中,孔子如获至宝,面若桃花。弟子子路却疑云重重,不得释然。颜回问其何故,子路说:“我们大老远跑到洛阳,原本想求学于老子,没想到他什么也不肯教给我们,只让看了看他的嘴巴,这也太无礼了吧,”
孔子听后拂须大笑不止。颜回答道:“我们这次来不枉此行,老子先生传授了我们别处学不来的大智慧。他张开嘴让我们看他牙齿,意在告诉我们: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我们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无缺。”
子路听后恍然大悟。
颜回继续道:“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当道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穿行的风虽然虚无,但它发起脾气来,也能撼倒大树,把它连根拔起??” 孔子听后大赞:“颜回果然窥一斑而知全豹,闻一言而通万里呀~”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做 了一年,很有成绩。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 寇,管司法工作。这样,孔子参与政治的抱负终于实现了。 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 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 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 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 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 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 “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孔子回答说: “鲁
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 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 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 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 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 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 问孔子道: “卫国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 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 子路不客气他说: “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驳说:“您真粗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
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 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 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 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 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 子的出入。孔子怕继续留在这里出事,在卫国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个力举千斤的大力士,孔子也是身材高挑,史书说他“身长九尺六寸”,被人称为“长人”。孔子曾被人举荐到鲁国大夫季斯家去应聘,季斯在对孔子面试期间,起身去厕所,刚到屋外时忽然有费邑之人来报,说:“我们挖井时挖出一个土罐,里面有一只羊,不知是何怪物?”季斯想借此试试孔子的学问,嘱咐那人不要说话,自己回屋后问孔子:“我最近听说有人在挖井时挖出了一条狗,不知是何怪物?”孔子说:“要让我说,挖出的东西肯定不是狗,而是羊。”季斯大吃一惊,忙问其故,孔子说:“我听说山中之怪叫虁魍魉(kui wang liang),水中之怪叫龙罔(mang)象,土中之怪叫羵(fen)羊,现在你说的这个怪物是挖井挖出来的,属于土中之怪,肯定是羊。”季斯问:“为什么管这种怪物叫羵羊呢?”孔子说:“非雌非雄,所以叫羵羊。”季斯召来费邑人一问,那个怪物果真分不出雌雄,季斯大惊说:“先生的学问,实在是无人可及啊。”于是聘用孔子为“中都宰”。
这件事不久传到了楚国,楚昭王派人带着礼品来到鲁国请教孔子,问当年自己渡江时所得之物为何物?孔子说:“叫萍实,可以剖开吃。”使者说:“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孔子说:“我以前游历楚国时,听到儿谣:‘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由此知道的。”使者问:“萍实能不能经常得到呢?”孔子说:“所谓萍实,是那些漂浮在江水中的无根之物聚结而生的果实,一千年未必能生成一个,非常难得。此乃散而复聚,衰而复兴之兆,楚王能得到,值得可喜可贺!”使者回国复命后,楚昭王叹服不已。
到了后来孔子任鲁国的大司寇时,齐国的南方边境处忽然飞来一只大鸟,身长一米左右,颈部羽毛为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嘴长,独足,在田里飞来飞去,农夫怎么赶也赶不走它。飞了一阵后,腾空往北飞去了。季斯听到这件怪事后,问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这只鸟叫‘商羊’,生在北海之滨。天将要下雨时,‘商羊’就会飞舞,所过之地,必有大雨。齐国和鲁国相邻,应提前做好准备,以防雨灾。”季斯于是赶紧告知汶上(紧邻齐国南境)那个地方的百姓,让大家抓紧修缮房屋。三天后,汶上果然下起了暴雨,但由于鲁国提前做好了抗灾准备,所以百姓安然无恙。这件事传到齐国后,齐景公以孔子为神,从此孔子的博学多识,名闻天下,时人皆称孔子为“圣人”。
孔子所在的那个时代,信息很不发达,获得信息的途径也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博学还这样包罗万象,涉及很多学科及另类问题,因此孔子的“圣人”之称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文七:《孔子的小故事》18500字
孔子的小故事
山东出了一个孔夫子, 是一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这个人没有不知道的, 他的思想足足 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而且我相信这个影响还会有几千年几万年。传说他有 72个徒弟,个 个出类拔萃非同常人。
(。其中有一个弟子叫冉耕,很出色的一个。一次他过河的时候看到一个少女掉到河里 就冒着生命危险将女孩给救了起来。 后来女孩的父亲为了表示对冉耕的感谢就给他送了一头 牛 (就当时而言,这头牛不亚于现在的奔驰宝马金贵 ) ,冉耕正好也需要一头牛,就毫不客气 地收下了。 后来人们都纷纷指责冉耕说他怎么这么没有风度呢, 救了人还收人家东西。 冉耕 很为难很委屈就去问孔子怎么办, 孔子对他说, 你收得好, 你要不收的话以后就没有人冒着 危险帮助别人也没有见义勇为的人了。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 很有名的一个。 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 就是现在 的山东人。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 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 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 如果人们 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 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 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 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 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 你这个举 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 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 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 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 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 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 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 担不起。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人生来就是利己的, 就是任何行动任何言语都是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 这种利包括精神 上的和物质上的。 但是利己和自私不一样, 自私是损害他人的利益获得自己的利益。 对自己 没有利的事情是很难让人做到的 (少数极高尚人士除外 ) ,就像冉耕是一个很实在很直白的人, 他需要牛就收下了牛。颜回不需要钱,但是他需要名誉, 于是他收下名誉。 我们不能过于强 求放弃自己的 (应得的必需的 ) 利益为别的利益服务,这有点违反人的本性,有可能效果适得 其反。
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 孔丘扮演相国, 阿牛扮演国君。 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 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 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 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 但却很严肃的样子, 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 鞠躬。 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 他正想说话,孔丘抬 起头来,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 ? 并且 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 ! ”阿牛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 ”孔丘正 待再说什么,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 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 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 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 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 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这是脸,再看看 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烂, 左袖子干脆就没有了。 肩上斜背着一个干瘪的袋子。 头上、 脸上、 衣服上沾满了土, 象刚刚从土堆里打过滚又爬了出来一样。 孔丘当即小脸一呆但马上又镇定
下来,抚着那人的头说:“叔叔,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吧 ? 不然你的头发怎么这么乱呢 ? 你一 定是从蛮夷地区过来的,不然你怎么会这么穷困呢 ? ”那人微微一笑,两颗七零八落的门牙 凄惨地露了出来,说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 ? ”孔丘不答话,却反问道:“叔叔,你还 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这是不合礼节的。 ” 那人当即一楞, 转而一笑回答说:“叔叔确实走了 很远的路, 但并不是从蛮夷地区来的,叔叔这么贫困只是因为叔叔不会理财罢了。 好了,叔 叔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说你的名字吧。 ”
孔丘说:“我叫孔丘。今年六岁。 ”那人又转向阿牛,说:“你呢 ? ”阿牛往后退了一步, 说:“我叫阿牛。 ”那人说:“你们刚才在玩什么呢 ? ” “礼容, ”孔丘露出了笑容, “还是我妈 妈教的呢。 可好玩了。 ” 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 要不是他比我高, 打不赢他, 我才不玩这个呢 ; 还不如捉迷藏好玩。 ”那人听了说:“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 ”阿牛欢 呼了一声,跑了。孔丘大声说:“不行,祭祀还没完呢,怎么能走呢。 ”却被那人一下子抓住 了肩膀,动弹不得。
等阿牛走远了,那人放松了手。孔丘一下子挣开了,大声说道:“你为什么不让我追他 ? 还没祭祀完呢。 ”那人也不答他,问道:“孔丘,你喜欢这个游戏吗 ? 跟叔叔说说原因好吗 ? 现在基本上没有小朋友愿意玩这种游戏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欢。 ”孔丘板起脸来,说道:“这是妈妈教我的,妈妈说‘礼’是文王、周公两个大圣人制订的,应该好好学习,她还编 了‘礼容’的游戏让我玩,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们就是不喜欢。 ”说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声,大声说道:“什么文王周公,什么周礼,全是骗人的鬼话 ; 小孩子鸟事不 懂,在这里装模作样,实在可恶 ! ”说完,一张脸变得狰狞可怖,瞪了孔丘一眼,虽然是在 大白天,孔丘还是吓得“妈呀”一声,转头就跑。刚跑到街角,被一个人抱个正着。抬头一 看,正是母亲徵在。孔丘这才定下神来。只听母亲说道:“这位先生贵姓 ? 为何当街作此等模 样,吓唬小孩子么 ? ”这时再看那人,已经恢复了常态,听到徵在发问,好象也觉得不太好 意思,低了头,对徵在行了个礼,说:“对不起夫人,刚才一时发狂,丧失本性,实在也有 自己的苦衷,请这位夫人原谅 ; 这位应该是令郎吧 ? 我看他虽是儿童,在玩耍时却有一种雍容 的气度,所以多说了几句。请问夫人,令郎玩的游戏是您教他的么 ? ”
徵在微微一笑,说:“正是我教的。 ”那人面色一整,又对徵在行了个礼,说:“夫人真 是大智大贤之人 ; 不过我有一句话不得不说。夫人这样贤明,应该知道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努 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所需要的都是实用型的人才,周礼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诸侯 之间尔虞我诈,只有辩士、谋士等人才会吃香,让孩子学周礼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徵在脸 色一沉,说:“先生错了。我虽然是个女人,却也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无愧于心。实 用和真理并不是等同的概念 ; 周礼虽然暂时势微,却代表着当今世界的良心之所在,和眼下 流行的趋利之学分别执掌着社会生活的的两端, 本来周礼就有被淹没的危险, 我怎么能够看 着这个社会被乌烟瘴气所吞没呢 ? 听先生谈吐不凡,肯定也是一个知识分子,难道没有听到 过‘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这句话吗 ? ”说完,徵在拉着孔丘就往家走。
走了十来步, 只听后面喊道:“夫人留步 ! ” 徵在回过头来, 那人说道:“小子姓李名耳, 又名老聃。刚才出言冒犯,请夫人原谅。小子虽然不才,对周礼却略知一二,愿意为令郎做 指引 ; 夫人虽是大贤,恐怕对周礼还不如小子知道的多。 ”
说老实话, 徵在对周礼仅仅知道一点点, 让孔丘学习它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一直发
愁给孩子找不到好老师, 听到这句话,着实欢喜, 连忙回了个礼, 极力压抑着却也禁不住露 出了笑容。说:“那就有劳李先生了。 ”
一个周后, 孔丘因为有老师指点,学的很快, 整天乐呵呵的很兴奋的样子, 徵在看了很 高兴,李耳也对他赞不绝口,原本丑陋阴沉的脸也渐渐有了光彩 ; 颜徵在又给他缝了一件衣 服,为他买了牙刷肥皂, 打扮好的李耳渐渐显露出他温文儒雅的一面, 言谈举止之间, 自然 透露出一股贵族气息。让颜徵在很惊诧。
这天下午,颜徵在织完了布,走到孔丘学习的房间,见两人正在休息,就说道:“这些 日子李先生辛苦了。李先生的学识这么渊博,应该是家学吧 ? ”
李耳正在笑着的脸一下子阴沉了下来, 露出一种很痛苦的表情, 低下头去, 放开了原本 按着孔丘肩膀的手,没有说话。徵在连忙说:“对不起,李先生。 ”说完就要退出去,只听见 李耳说:“孔夫人请等一等, ”徵在停住脚步, “孔夫人,我已经在您家里住了一个多周,却 还没有告诉您我的出身来历,实在很失礼。今天我就给夫人讲一下吧。 ”
李耳出生在一个鲁国大族, 小的时候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 父母一心想让他成为自己家 族的继承者, 就给他雇佣了最好的周礼老师, 让他学六艺, 让他学习各种各样一个贵族必须 具备的品质 ; 李耳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成为贵族圈子里最出名的学识渊博 者,被人们称为“周礼之星” 、 “复兴者” 、 “周公第二” 。李耳自己也非常得意,一心想着要 在各国贵族中推广已经没人理会的周礼, 恢复周礼昔日的荣光。 可是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一场变故发生了。
李家的政敌, 大夫仲米是一个坚决的反周礼主义者, 他原来是个大商人, 因为替鲁国国 君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而被封为大夫, 他一直鼓动鲁君把商人的地位抬高, 但遭到了以李耳 父亲为首的老贵族的坚决反对。仲米非常想把李氏一家消灭,但却一直没有机会。
鲁国储君行冠礼成年的时候, 鲁君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狩猎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 仲米指 使他手下的一名箭手往鲁君的旁边射了一箭。 事后, 鲁君追查此事, 仲米便指使手下诬告是 李耳的父亲所为。就这样,李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李耳的父亲被杀头,母亲不久就因为悲 伤过度而去世,李耳逃出了鲁国。
开始的时候, 李耳并没有绝望, 除了悲伤之外, 他一心想的就是到别的国家去推行自己 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伟大报复。 但他游历了很多国家,很少有国君愿意推行他的政策, 即便 有那么一两个小国,也是不多长时间就失败。
在一个叫堍的小国,他和掌权的一派政敌发生了冲突,结果一败涂地,险些丧了性命, 脸上还留下了一个刀疤。 这使得李耳心灰意懒,再也不想过问政治,于是就想回到鲁国,死 在家乡。在曲阜城外遭到一伙强盗的打劫,情急之下把衣服的左袖子给撕掉了。进城之后, 就碰到了孔丘和阿牛在一起玩游戏。
孔丘对周礼的执着和徵在对周礼的信心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也把他心底的一丝 希望重新点燃,这才主动要教授孔丘的周礼课程。
李耳在孔丘家已经呆了有六个月了, 外面的流言蜚语渐渐地多了起来。 说颜徵在终于耐 不住寂寞, 开始勾引男人了。 颜徵在也不在乎。 倒是孔丘有一次在外面被一群小孩子围攻了 一番,说他是风流寡妇的儿子。孔丘仗着自己个子比较高,冲了出来。回家以后,抽抽搭搭 地跟母亲说了,正好李耳也在旁边,感觉很郁闷。
第二天下午, 徵在到李耳房里找他吃饭的时候, 发现房间里空空如也, 收拾地干干净净, 一张纸条躺在桌子上,写着:
“孔夫人:令郎孔丘,师从本人李耳,时逾半载,其艺已成 ; 近日李耳有事在身,不敢 请辞,请夫人见谅。 ”
徵在看了很久。没有说话。
1、磨咀磐对问项橐
昔仲尼,师项橐 ;
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 ”公元前 489年,楚、 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 (今河南信阳 ) 成为前线。 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 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 接受楚昭王之 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 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 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 ; 一行行树林绿荫遮 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 ; 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 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 风俗人情, 搜集民歌、 民谣, 或者举办讲坛, 探讨宣讲高深的 “仁、 义、 礼、 智、 信” 之道。 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 伴随着阵阵蹄声, 漫漫尘烟, 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 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 ; 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 ; 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 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 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 ? ”
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
“让他们让道。 ”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 ? ”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 ? “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 ? 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 ”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 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 见到仪表堂堂、 儒衫飘逸 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 我们过去行吗 ? ”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 ”孔子思忖,要以“礼” 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 ”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
“你听好了, ”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 ? ”
“夫妻亲。 ”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 ”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 ! ”
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父母亲” 、 “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 业,那样不操心 ! 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 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 ! 当然夫妻亲。
孔子想, 我孔丘名闻天下, 称圣华夏, 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 “是可忍, 熟不可忍 ! ” 转念一想, “君子无所争” , 我气度如海, 有容乃大, 不与小孩一般见识。 便拿掉大儒的身价, 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 ”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 ”
“就是城池 ! ”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 ? ”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 啊。 ”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 ”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 ”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 ”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 ”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 ? ”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 我们近 ? 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 ”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 ! 还望多 多指教。 ”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 ! ”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 ! ”心里 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 ! 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 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 向你借一件东西。 ” 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 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 “ 给你 ! ” 子路惊呀不已, 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 ! 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 “东西” 吗 ? ‘东’是东方甲乙木, ‘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 ‘金’乃铁也。 你是要借斧子吧 ! ”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 慨叹不已。 刚才遇一聪颖孩童, 现又遇一村妇, 不仅乐于助人, 还十分聪敏。 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 《战国策 ? 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 ” 俗文学作品 《孔子项橐相问语》 流传神州大地, 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 朝鲜、 越南、 俄罗斯等国。 《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 ; 古圣贤,尚好学。 ”
因之, 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 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故 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2、孔子使子路问津
问津遗迹今尤在,
镌得丰碑立古岑。
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 的喟叹,孔子师徒一 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 约走了 3公里, 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 河流水深岸 阔, 不知津口在哪儿。 孔子一行踌躇岸边, 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 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 ”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 ”
“是孔丘。 ”
“是鲁国的孔丘吗 ? ”
“是。 ”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 ”
另一农夫又问道:“你又是谁呢 ? ”
“我是子路。 ”
“是孔丘的徒弟 ? ”
“是。 ”
农夫说:“你看, 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 谁可以改变它呢 ? 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 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 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 终日与鸟兽为伍呢 ? 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 人各有志, 儒家一直主张入 世,匡时济世,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 只能自保。 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 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 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 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论语》 、 《史记》对子路问津均有记载。
《论语 ? 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
《史记》 载:“长沮、 桀溺耦而耕, 孔子以为隐者, 使子路问津焉。 ” 并进行了一番对话:“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 ? 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 ? 而 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
据钱穆《论语新解》注:“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溺,淖溺。以其 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众说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余里的关津, 亦传说是当年子路问津处 ; 罗山县有子路村,拓城县、叶县亦传说有子路问津处,山东鱼台 亦有此说。子路到底在何处问津,无史籍记载。 《史记》记载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 使子路问津,其在叶在蔡,还是在新洲,也未详细道明。 《圣贤冢墓记》载:“黄城山即沮溺 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也。 ”明万历《黄州府志》云:“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 云, 叶有黄城山??古志载, 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 为楚所筑, 楚因当都之矣。 今淋山河 (今 团风县地,与孔子河村南北毗邻 ) 正当官道,亦有黄山。 ”清光绪《问津院志》云:“黄山, 在孔子河北,一名黄山铺,一名黄林墅。 ”按府志之说,叶有黄城山,而孔子河这个地方也 有叫黄山的地名。黄城山、黄山仅一字之差,也许是后来简称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 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统一志》 、清《湖广通志》均载:“相传孔子自陈 蔡适楚,至此问津。 ”
据史料记载,约于西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年 ) 至武帝元狩元年 (前 122年 ) 间,邑人在孔 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石碑,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当地建亭立碑,修 孔子庙,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石碑仍在,虽经年历月,字迹依昭然, 明代进士、书院主持人萧继忠有诗云:“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 ”由此推断,问津碑为秦 时所立。原碑不知毁于何时,现仅存明人书写的同文碑一块。
3. 渡河落水山间晒
一时风欺竹,
连江雨送秋。
鱼游浪影沉,
晒书佚事留。
长沮、 桀溺虽归隐山林, 但并不闭目塞听, 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 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 ? ”请孔子指点“迷津” 。 孔子当时答道, “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 ”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 “迷津” , 也必知楚之 “迷津” , 故不以渡口相告。 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 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 ”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 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 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
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 落到河中。 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 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 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 ”
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 ?? 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走到 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古时的书, 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 北宋毕升发明活 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 马车被推上了岸, 书也被捞上来了。 但是, 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 孔子心中焦急, 四处张望, 欲找一个晒书之所。 还是颜回年轻, 眼尖, “瞧 ! 对岸有一座山丘。 ” 那座山有 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 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 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 洋洋乎 ! 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
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 ”
随后, 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 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 师傅 ; 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 粒米未进, 很多人都饿病了 ; 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 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 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 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 ,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 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 石刻上刻有“墨池” 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 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孔子的经典故事分享
一、智慧圆融
——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 ”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
“那子贡呢 ? ”子夏接着问。
“他呀 ! 他的辩才比我好。 ”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 ? ”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
“那子张呢 ? 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 ? ”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 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 ”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 ! 你别着急,先坐下, 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 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 味地迁就他人, 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 从而反而害了别人。 所以说, 他虽能仁, 却不能忍。 (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 ”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 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
“关于子路, ”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 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
“而子张呢, ”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 和煦接众 ,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
“因此, ” 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 我 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
二、神武不杀
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 对作为儒家 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然而, 查看古籍对孔子天资与外 貌的描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 陷。身长 (周制 ) 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 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山东大汉。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 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孔子挪 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然而,尽管孔 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 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他们都 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 什么样的人才都有。 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 加上众弟子的辅 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 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 是不会长 久的。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 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 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 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 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 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 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 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然而,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 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 不无关系。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三、穷通皆乐
——故事取材于《庄子:让王篇》
一次, 孔子受楚昭王邀请, 到楚国去访问, 途经陈、 蔡两国之间。 而陈、 蔡两国的大夫, 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 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 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 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 在宋国讲学, 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 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 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 羞耻心吗 ? ”
颜回听到这里, 无言以对。 只好进到屋里, 告诉孔子。 孔子听后, 推琴长叹道:“子路、 子贡呀 ! 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 ? 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 穷途了吧 ! ”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 ! 这是什么话 ? 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 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 ? 内省无愧 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 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 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 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 我们遭遇这般磨难, 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 事吗 ? ”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
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 ”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 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四、艺通他心
——故事取材于《韩诗外传》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 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 ! 怎么会是这样呢 ? 老师的琴声里, 怎么会流露出, 贪狠邪僻的情调呢 ? 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 ”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 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 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 ! 他已经通 晓音律的奥秘。 ”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 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 点, 眯缝着眼睛、 躬曲着身子, 等待时机, 扑住老鼠。 后来, 猫的如意算盘, 终究没有得逞。 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 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 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 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 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 行的音乐, 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 处于政令不畅, 上下乖离 的境地。 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 它的流行音乐, 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 它说明此时的人民, 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 相通的。
五、为善知度
——故事取材于《淮南子》 、 《说苑》
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 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 孔子听说了这件 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 ! 你这件事就做错了。 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 可以让人效法, 可以影响后代,
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 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 贫穷的人多。 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 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 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 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 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 后来, 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 别人要送 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 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 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 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非 常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 ? 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仁义 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 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 ? 我想不通 ! ”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 ! 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 得民工们饮食不足, 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 ? 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 ? 你用私人的俸禄做 公义, 这种行为, 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 显示你自己的德义。 现在速速停止, 或许还不算晚, 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 ”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 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 ”
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六、善易不卜
——故事取材于《说苑》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 夫。
一次, 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 三位做大夫的。 您可不可以说说, 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 。 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 就 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 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 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 ”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 ! 他不 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 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 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 的意思是说:一个人, 因智识无力察远, 德慧无足见机, 所以才要一而再, 再而三地去问卜。 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
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
七、慎言鬼神
在《论语》里,谈到鬼神问题的,主要有两处。
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先进篇: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 “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 死 ? ”
从上面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不过,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 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起。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 与宗教搞到一起,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 没搞清楚, 没摆平, 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 那只会把自己弄得更迷乱,是在自 己给自己找麻烦。
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 ,是怎么 一回事。 你不能清醒、 坦然、 喜悦地面对 “生” , 那你也就无法清醒、 坦然、 喜悦地面对 “死” 。 而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另外,孔子对社会上一些怪异、暴力、昏乱、神秘的现象也多不谈论。因为它们很容易 迷惑一般人的心智。所以,在《论语》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的说法。
孔子教导人们修行, 走的是非常平实的路线。 即注重从当下的事做起, 从解决现实的人 生问题做起。他不跟你谈功夫,谈神秘现象。用佛家的话讲,他教的是心地法门,走的是智 慧解脱之路。你如果对人生的现象了解透彻了,其他的事,自然就会豁然贯通。
平淡是真,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日用间。只要我们的心态,能变得日趋平常、平淡, 那么,在哪里,都有令我们悟道、得真智慧的契机。
八、知仙不为
——故事取材于《列子:黄帝篇》
一次,赵国国君赵襄子,率领十万多人,在中山国一带打猎。所到之处,草木践踏,山 林焚烧 ; 方圆百里,人声鼎沸,烟火飞扬。
这时,忽见一人从石壁中走出,并随着烟火,徐徐上下。众人见了,都以为遇到鬼物。 火蔓延到别处,见他又从火中慢慢走出,所经过的地方,好象对他没有任何阻碍。
赵襄子见了,觉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来,逗留片刻。那人悄然来到襄子近旁,如入无 人之境。襄子细细观察,发现他形色七窍象人。气息声音也象人。
于是,襄子很恭敬地问道:“请问先生,用什么道术,使自己住在石中 ? 用什么道术,使 自己入于火中 ? ”
只见那人目视远方,漠然答道:“什么东西是石 ? 什么东西是火 ? ”
“噫 ! ”襄子有点诧异, “适才,您出来的地方就是石,您进入的地方就是火呀 ! ”
那人听了,微微低头,看了一下襄子,然后,又抬头继续漠视远方,半晌,回道:“不 知 ! ”随后,飘然而去。
魏文侯听说了这件事,便问孔子的弟子子夏说:“那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呀 ? ”
子夏回文侯道:“在下据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言教分析,那个人,大概是一个,已经心物 融通的仙者。这样的人,外物不能伤,游于金石,蹈于水火,也都无所阻碍。 ”
“哦 ! 那你为什么不这样呢 ? ”文侯笑着问。
子夏摇摇头:“这要净心欲,绝智思才可以。我哪里能做得到 ? 不过说说道理而已。 ” “那你们的老师,为什么也不这样呢 ? ”文侯好奇地接着问。
“我们的老师啊,他是属能做得到,不去做的人。 ”子夏欣悦地答道。
“这又是为何呢 ? ”文侯不禁追问。
看着有点急切的文侯,子夏笑着说:“老师是为了我们呀。想想看,如果老师也象那位 仙者一样,一问三不知,那么,一旦我们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危难,要怎么办呢 ? ”
文侯听到这里,大悦。
圣人们来到这个世间,为了直接、有效地帮助我们,不惜牺牲自己身体的逸乐,与我们 同甘共苦,同赴危难。所以,易曰:圣人吉凶与民同患。菩萨说: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九、真儒风范
在《论语:述而篇》里,谈到儒者的修养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 艺。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化弟子的目的,也是要求弟子,最终彻悟人生宇宙 的真相, 得真智慧。 唯有如此, 弟子们, 才可能真正拯救自己, 从而也懂得, 如何帮助别人, 拯救自己。
“志于道” 是说, 君子为学, 当以悟道为最终目的。 在志向上, 以自觉觉他为最高理想。
“据于德” 是指,在具体的修学过程中, 首先要守住当下已修得的成果,也即一种在心 灵的深处,别人与你是一体的心境。然后,再把这种心境,逐渐扩大。一个人,能感知到他 人、乃至它物,与自己是一体的范围越大,可以说,他所据守的德果,也就越大。其济世救 民的动机,也就越纯。唯有如此,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乃至爱全天下,才不会是 一句,自欺欺人的妄言。
志于道,据于德,是讲君子内修道德的原则。依于仁,游于艺,是讲君子外用道德的方 式。
“依于仁”是说,君子为人处世,以爱人爱物为准绳,以利人利物为标的。
“游于艺”是说,君子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以便于,适时、适机地给 他人、给社会,在精神上、物质上,带来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帮助。
“游于艺”的艺,在孔子时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就现代的分科 而言,
“礼” ,包括哲学、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
“乐” ,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方面的知识与技艺。
“射” ,指军事、武功。
“御” ,指各种驾驶、操作技能。
“书” ,指文学、历史修养。
“数” ,包括科学与经济方面知识。
对于上面所提六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作为一个儒家君子, 都必须要有基本的了解或掌 握。至于深入地了解和精通,可根据个人的资质与因缘,有所侧重。
这“六艺”看起来内容很多,但在根本的道理上,它们都有相通的地方。如果能明了孔 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理。那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抓住重点。这时,你也可以真正 做到,优游徜徉于各种知识的海洋,而不被它们沉溺。
十、仁境之光
尽管儒家修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彻悟大道。但在具体修习时, 孔子谈论得比较多的,还 是“仁”的理念。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礼乐崩坏,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到处崇尚 强权,追逐功利,极尽攻伐竞争之能事。导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景象。为了 救“争斗”之弊,所以,孔子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奔走各国,到处传播,仁心仁政的种子。 尽管他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 很难看到它们开花结果。 尽管他知道, 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 身份,很难扭转乾坤。但其不屈不饶的济世情怀,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民心志,却使 他更显,真儒气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可谓孔子自己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在 《论语》 里, 孔子谈到 “仁” 的地方有多处。 但都是谈 “仁” 的外用, 谈如何达到 “仁” 。 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无法确切 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去体悟。
关于如何达到“仁” ,孔子也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习气,给予不同的回答。所谓应机 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
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而当辩才与商才, 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 可谓 仁乎 ? ”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 尧、舜其犹病诸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类似上面因材施教的例子还很多。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它跟佛家 讲的“佛” 、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不可说,不可说范畴。
不过,下面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子曰:“仁远乎哉 ? 我欲仁,斯仁至矣。 ”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 ! 其实她离我 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 ? 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 ! 只是因为,我 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象不存在呀。
十一、圣者情怀
——故事取材于《说苑》
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 思。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
“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 ; 战鼓钟声, 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 ; 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 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 ! 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
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 笑了笑, 然后轻步上前, 洒然说道:“子贡不才, 愿有一天, 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 之际, 我子贡, 身着白袍白冠, 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 不费一兵一卒, 顿解两国纷争。 此时, 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
“俊哉 ! 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 ”孔子点头称赞。
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 ! 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 ”
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 ? ” “不是吧 ? ”孔子笑着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但说无妨”
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尧 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 差异的。颜回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 ; 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 ; 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 ; 怀恩近邻,柔接远方 ; 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 ; 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 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 ? 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 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 ? ”
“美哉 ! 大士。 ”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 ”
孔子回道:“愿颜渊得志 ! 我将背着行李典籍,跟从颜渊这孩子。 ”
作文八:《孔子的小故事》8000字
孔子的小故事
篇一: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关于孔子小故事
以下四则是关于孔子的故事~很有哲理的!
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
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 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 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 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 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 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 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 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
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 呀!”
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 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
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 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 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 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 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 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 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 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
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孔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的智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篇二:孔子小故事
问题补充:
材料是
孔子有一个学生看见一个小孩掉到了水里就跳下救了小孩~小孩的父亲很感谢他~就送了他一头牛。当时牛很贵。人们说他贪心~孔子称赞他说:“你这样做能让更多的人去救人~救人得到的东西式理所应当的。”
当时鲁国有一则法律~看到有在别国当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帮他赎身~回国后可到官府报账。孔子有一个学生~赎回了一个奴隶~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称赞他~但是孔子却指责他说:“你这样做人们就不会去赎回奴隶了。不到官府报账~人们会蒙受损失,到官府报账~又会让别人觉得品
德不如孔子的学生~所以就装作没看见了。。
求根据这个材料的作文立意
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作文的关键所在~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
看问题与做事情都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收下谢礼的学生虽然收了贵重的报酬~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已不言而喻。其实~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立~只是我们有时在心中高高竖起了道德的旗帜~才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就是永恒的话题。无德者不立~道德始终是做人的基础。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时往往过于偏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于是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要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理智的~甚至
于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这能说明他没有道德情操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也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比之于袁隆平的贡献~这500万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奖励。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是想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我国工作。孰大孰小~早已不言而喻。
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取得了很多历史性突破~奥运会后国家重奖了获得金牌的运动员。这件事引发很多议论~责难之声不时充盈于耳。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我们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是丧失了道德。女排姑娘们不是就集体把奖金捐给了慈善机构了吗,
当然~我们也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用道德概念看待利益问题~更不应惟利是图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
提示:1(概括段意。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认为贪心~孔子认为对,
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认为高尚~孔子认为不对。
2(核心话题:助人与回报。围绕这一话题“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
3(命题者的意图:?助人应接受回报,?助人应该得到奖励,?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
利与义可以得兼
长期以来~就利与义二者的关系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接受了利就意味着失去了义~似乎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机结合的。其实~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义和利是可以统一的~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可是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你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来~孔子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冲破了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缺少对(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的阐析~即“要回报就是不义之人”~而且要与下文“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的反问句衔接,当今
社会~也有许多像孔子学生这样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雷锋的那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却不能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墨子曾经说过:“义~利也。”这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却准确地阐明了利与义的关系。利是义存在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可见~一方面~利益的确是这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道义的前提。另一方面~义又是对利的规约。“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为了抢手药~供不应求。不少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作为商业性质的企业~神威固然,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而选择大义~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由此看来~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神威药业就是将义与利巧妙地结合~既不违背义~又获得了利~利与义的相互结合造就了一个企业的辉煌业绩~利与义不再是孟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利与义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
道义的事。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
审题要“准”“深”“新”。
首先要“准”。具体所来要做到四点:
1(整体把握文意~找最主要的命意。,先概括每段大意~然后明确核心话题,
2(紧扣关键词~看命题者的倾向。 3(深准要求 4(从材料的因果关系中挖掘主旨。
孔子的褒贬对我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启示
据《吕氏春秋》记载:孔子的一个学生子路遇见一小孩子溺水~于是就奋不顾身跳下水去~将孩子救了上来~孩子家人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高兴地接受了~孔子听说后表扬了子路:“鲁人必拯溺者矣”,而孔子另一学生子贡到外国~并用自己和钱赎回了一个被卖为奴的鲁国人~按规定回到鲁国后~应该到国库报销~而子贡没有去~而孔子闻后却严厉批评了子贡:“赐失这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然而~社会上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认为子路“贪”~子贡品德高。而作为今天的我们~又如何从这两件事受到一些启发呢。
见义勇为的行为就应该得到奖赏。子路是在看见一个孩子掉进水的情况下~没有思考~没来得及多问~就一下子跃进
水里救上了孩子~他当时没有想到会有一头牛的奖赏~但对于奖赏的结果他高兴地接受了。这种行为不仅要在思想上进行鼓励~同样也应该得到奖赏~只有这样~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才能得到应该得到的尊重~其行为价值也在这种奖赏中通过这一形式得到体现。孔子所以表扬他~前提是子路救人不是为了牛~而是救人在先~受牛在后~认为他应该得到这种品德和物质方面的双重表彰~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并可以引导人们见义勇为~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而诸如湖北省新洲县农民程新安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前来的打捞队却开价5000元~另一个却开价1000元~这些人是眼前只有钱~先是讨价还价~置人性命于不顾~唯钱是命~这种为利而完全丧失了一个做人的基本准则~而子路则不予考虑~首先奋不顾身地救人~那与子路“受牛”则不可同年而语也。 而子贡虽然也是做了好事~但却没有按政策办~即:到国库去报销赎奴的钱~“不取其金于库”~人们虽然夸他做好事不留名~但客观上将这种美德没有发扬光大~不能让人看到这种好的行为并有一个好的结果。再说~如果不按政策去领取赎金~下次别人怎么想:救人后~如果回来报赎金~别人说你品德有问题,不报~自己要吃亏。那么~带来的后果只会是:人们再看到自己的同胞沦为奴隶~再也不会去救赎~人们即使看见同胞为奴~也“不复赎人矣”~实际上破坏了一种良好氛围~打破了一种良好救助机制~钱是小
事~而机制则是必须坚持的。
我们做好事~如果动机纯正~完全可以领取奖赏~但也可以不领取奖赏~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当然~也根本不值得人们去指责什么~因为一些人做好事的前提不是为了奖励~但从社会角度考虑、从倡导一种向善精神角度考虑~社会或政府对那些只要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或事~就必须有价值的认可:精神的或物质的。
子贡自己出钱去赎回自己的同胞~没有主动到国库报销~一者可能是出于自己的经济条件较好~完全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然而~人们却拿他与子路的爱牛相提并论~认为子贡品德好~而子路“贪”~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孔子所以严肃地批评了子贡~认为因为鲁国有政策~只有主动去报销~实际上替政府宣扬了一种政策~营造了人人向善的良好氛围~给人们树立一种良好的道德标准。如果仅凭自己的力量~仅有好心不一定办成好事~你子贡能承受的~别人不一定能承受。如果说人们都把做好事应该得到奖赏说成是一种贪~那只会堵塞了向善之路~那谁还会来做自己不能承受的好事呢~况且~政府明文规定可以报销~不仅表明了政府一种积极向善的态度~也从物质方面鼓励了大家向善的积极性。在德国小镇~一名杨姓中国青年因拾到一个装有信用卡和钱的皮夹交了市政厅~他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没有留名~可该镇镇长竟然发动近百名警力寻找小杨~交将一名奖章和资金交给
小杨~用该镇镇长的话说:“就是为了对每个善举的尊重~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为我施援向善~我们不以因你的无私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说得多好~把对善举的尊重~看成是自己的职责:由此看来~“鱼”和“熊掌”完全可以得兼。
所以~子贡从善也是公民的一种义务~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地怕人议论~不去领取该得的奖励~就应该向子路一样坦然“受牛”~但~前提是主动为善。正如孔子所认为的那样~只要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利和礼我们都可以受之。总之~我们如果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既要做到利他~也要做利己~只要对社会有利~只要对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有着积极的意义~孔子对二位学生的评价不正说明了这一道理吗。
篇三: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关于孔子小故事
以下四则是关于孔子的故事~很有哲理的!
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
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
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 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 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 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
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 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 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 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
“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 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 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 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 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孔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的智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作文九:《孔子的小故事》2500字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 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 正想把它倒掉时, 忽然想到, 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 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 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 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 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 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 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 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 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 了许多古代的礼, 以至连做游戏, 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 小泥团当供品, 演习着古代的礼仪, 总是乐此不疲, 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由是, 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 仅 7 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 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 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 郯子虽是小 国之君,可自称是少?氏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氏干吗以鸟名为 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 故纪于鸟”。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 “见于郯子而学之”。 孔子与打水的老人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 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 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 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 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 它们
1
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 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 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 “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 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 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 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 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 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 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 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 “子”,而且都 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 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 一般是两种人: 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 如“老 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 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 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 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 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 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 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 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 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 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 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 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 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 最小的。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 起来排序, 就以孟、 叔、 仲、 季为序了, 在兄弟姐妹中, 居长的 (大哥或大姐) 为“孟”。 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 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 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
2
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 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 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3
作文十:《孔子的小故事》3100字
精品文档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孔子的小故事。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关于孔子你所不知道的小故事 孔子使子路问津
问津遗迹今尤在,
镌得丰碑立古岑。
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
另一农夫又问道:“你又是谁呢?”
1 / 6
精品文档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农夫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论语》、《史记》对子路问津均有记载。
《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史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
2 / 6
精品文档
子路问津焉。”并进行了一番对话:“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据钱穆《论语新解》注:“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众说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余里的关津,亦传说是当年子路问津处;罗山县有子路村,拓城县、叶县亦传说有子路问津处,山东鱼台亦有此说。子路到底在何处问津,无史籍记载。《史记》记载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其在叶在蔡,还是在新洲,也未详细道明。《圣贤冢墓记》载:“黄城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也。”明万历《黄州府志》云:“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云,叶有黄城山??古志载,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为楚所筑,楚因当都之矣,资料《孔子的小故事》。今淋山河正当官道,亦有黄山。”清光绪《问津院志》云:“黄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黄山铺,一名黄林墅。”按府志之说,叶有黄城山,而孔子河这个地方也有叫黄山的地名。黄城山、黄山仅一字之差,也许是后来简称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均载:“相传
3 / 6
精品文档
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据史料记载,约于西汉文帝十六年至武帝元狩元年间,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当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庙,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石碑仍在,虽经年历月,字迹依昭然,明代进士、书院主持人萧继忠有诗云:“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由此推断,问津碑为秦时所立。原碑不知毁于何时,现仅存明人书写的同文碑一块。 关于孔子你所不知道的小故事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关于孔子你所不知道的小故事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因为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
4 / 6
精品文档
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亲自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基层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基层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这一则小故事可以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这一点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以一种谦虚的心态
5 / 6
精品文档
去接受并学习新的东西,让自己收获更多。
6 / 6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有关孔子的四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