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吕蒙正不受镜》读想练》800字
《吕蒙正不受镜》读想练
【原文】
吕文穆公①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②,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③。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②④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注释】
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死后的说号。②鉴:镜子。③知: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④李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为卫国公。
【译文】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著称)。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作到。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 ) ②以谓贤于李卫公远矣( ) ..
③太宗尤所眷遇( ) ④其弟伺间从容言之(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弟伺间从容言之。
②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吕蒙正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①牵连;②比;③宠爱;④趁时候
2、①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
②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作到。
3、吕蒙正淡泊名利,不为物累;他甘于清贫,不图享受。
作者:绍兴县钱清镇中苗文娟 邮编:312025 电话:0575—85988598 适用年级:初一年级 适用月份:下半年,服从编辑安排
适用栏目:读读想想练练
发表于2010。6《初中生读书指导》
作文二:《《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15900字
《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 下文是关于《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篇:《吕蒙正不计人过》
吕蒙正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注】
?吕蒙正:宋代政治家。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4量:度量、气量。 ?朝士:朝中官员。 ?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喜计人过 过:___________________
(4) 同列犹不能平 犹: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假装
(2)悔不穷问 穷:穷尽
(3)不喜计人过 过:过失,过错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
与吕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愤怒,叫他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补充注释】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过:过错。不喜欢记别人的过错。
是:这。
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同列:同事。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假装;闻:听见。
令诘其官位姓名。令:让;诘:责问。
故不如无知也。故:因此。
悔不穷问。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
蒙正遽止之,遽:迅速;止:制止。
一知其姓名。一:一旦。
时人服其量,时:当时。
【译文】
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愤怒,叫他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一时间,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肚量。第二篇:《吕蒙正不记人过》【《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
第三篇:《吕蒙正不记人过》
听过吕蒙正不记人过故事吗
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
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
吕蒙正不记人过译文
吕蒙正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来参政啊”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他同行的人非常愤怒,下令追查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
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第四篇:《初中文言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
一、《江天一传》原文与翻译
【原文】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臵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
?。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11),或张敝盖自蔽(12)。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13)。
【注释】
?作者为明清鼎革之际抗清义士江天一立传,重点叙其智谋和失败被执、慷慨就义的经过,以顺叙为主,间用补叙、插叙,有详有略,笔法灵活有致。?徽州:清代徽州府,辖歙(shè设)县、休宁、祁门、绩溪等六县,府治在歙县。?具:通“俱”。至性:善良天性,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立品:树立良好品德。?傅岩:字野清,浙江义乌人,崇祯初年进士,授歙县令,官至监察御史。?试:指童生岁试。 ?补诸生:考取秀才,成为县学生员。?败:破、坏。?躬畚(běn本)土筑垣:亲自取土筑墙。畚,竹制或木制撮土工具。此作动词用。?暴(pù铺):通“曝”,晒。
(11)蛇伏:像蛇一样蜷伏着。(12)敝盖:破伞。(13)自若:
自如,像平常一样。
【译文】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奉他的母亲,和扶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象蛇一样蜷伏着,或是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
二、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
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
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三、桑怿传原文与翻译【《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
【原文】桑怿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
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
?盗:靠打家劫舍为生的人。?尉:职责是管理治安。?举:参加科举考试。?粟: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
【译文】
桑怿听闻襄城有十多个强盗,独自一人拿着一把剑去了,杀了几个,其余的都被活捉。汝旁县因此没有了强盗,京西转运使将此事上奏到朝廷,桑怿被任命为郏城尉......桑怿虽然参加过科举中的进士考试,而学问却不怎么样,但是他的行为举止都符合书中的道理,这种情况在他身上发生的很多。桑怿在雍丘暂住的时候,遭遇了大水灾,家里有二廪粟,准备载到船上带走。见到有人靠步行避水,于是扔掉了粟,把船用来载人。见到老百姓遭遇荒年,就把和他是同一个里的人聚集在一起供养他们,知道自己的粟吃完了为止。桑怿善于用剑和铁简,力气比几个人的力气合起来还大并且很有谋略。【《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
四、李存审出于寒微
【原文】
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诺。
【注释】
1.出:出身。2.寒:贫困。3.微:地位低下。4.少:年
轻时。5.去:离开。6.乡里:此指家乡。7.极:达到。8.出:脱离 9.破:剖。10.镞(zú):箭头。11.凡:一共。12.授:授给,给予。13.诺:答应。14.出:出身。15.提:带。
16.镞:箭头。17.藏:收藏,保存。18.命:命令。19.尔曹:你们。20.膏粱: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21.皆:都。
【译文】
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曾经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这中间死里逃生的不止一次,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一百多次了。”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命令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同意了。
五、陆元方卖宅
【原文】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
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臵。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译文】第五篇:《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苏 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这是篇带考辨性的游记,其中固然有
以生动的比喻、形
象的拟、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
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
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第六篇:《《吕蒙正不计人过》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吕蒙正不计人过》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见
闻》) 【注】 ?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朝士:朝中官员。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吕蒙正不计人过》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吕蒙正不计人过》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1)假装 (2)穷尽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补充注释】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 过:过失,过错。不喜欢记别人的过错。 是:这。 初任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参知政事,初:刚刚。 同列:同事。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假装 ;闻:听见。【《吕蒙正不计人过》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文章《吕蒙正不计人过》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出自令诘其官位姓名。令:让 ;诘:责问。 故不如无知也。故:因此。 悔不穷问。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 蒙正遽止之,遽:迅速 ;止:制止。 一知其姓名。一:一旦。 时人服其量,时:当时;量:肚量。 【译文】 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愤怒,叫他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吕蒙正不计人
过》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本文描写了主人公的言行举止,这是对宽容和忍让美德的很好诠释。作者通过吕蒙正不计前嫌,没有问一位官吏的姓名的故事,赞扬了吕蒙正的这种宽容和忍让所体现出的良好品格。启示我们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第七篇:《《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
《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司马光《涑水记闻》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 翻译: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文章《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出自
作文三:《《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400字
《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
(“128815”);《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
司马光《涑水记闻》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翻译: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is97.,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点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作文四:《《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1100字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
《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及翻译
司马光《涑水记闻》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翻译: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点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5、《**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2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作文五:《《吕蒙正不计人过》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600字
精品资源~临风文档。
://.docin./afeiz
《吕蒙正不计人过》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注】
?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朝士:朝中官员。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穷: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1,假装,2,穷尽
1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补充注释】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过:过失~过错。不喜欢记别人的过错。
是:这。xfrom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end#
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同列:同事。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假装,闻:听见。
12下一页
2
作文六:《“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阅读答案及翻译》600字
(7分)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①吕蒙正: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僚。⑤量:气量。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不喜计人过 (2)蒙正遂止之 (3)时人皆服其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14.与要追究朝士的同列相比,吕蒙正的量体现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12.(3分) (1)过:过失、过错。 (2)止:制止、阻止。 (3)皆:全、都。
13.(2分) 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表述1分,译出佯1分)
14.(2分) 阻止同僚,(1分)并用不问之何损开导说服同僚。(1分)
参考译文:吕蒙正丞相不喜欢计较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吕蒙正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他。退朝以后,吕蒙正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固然不如不知道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作文七:《《吕蒙正不计人过》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500字
坚守精品文档主页地址:
://.docin./afeidoc81 《吕蒙正不计人过》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令诘其官位姓名。令:让,诘:责问。
故不如无知也。故:因此。
悔不穷问。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
蒙正遽止之~遽:迅速,止:制止。
一知其姓名。一:一旦。
时人服其量~时:当时,量:肚量。
【译文】
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愤怒~叫他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一时间~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肚量。
【简评】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本文描写了主人公的言行举止~
1
这是对宽容和忍让美德的很好诠释。作者通过吕蒙正不计前嫌~没有问一位官吏的姓名的故事~赞扬了吕蒙正的这种宽容和忍让所体现出的良好品格。启示我们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上一页12
2
作文八:《“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阅读答案及翻译》700字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阅读答案
及翻译
(“128815”);“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阅读答案及翻译
(7分)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吕蒙正:宋代政治家。?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朝士:中央官员。?同列:同僚。?量:气量。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不喜计人过(2)蒙正遂止之(3)时人皆服其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gkstk.,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14(与要追究“朝士”的“同列”相比,吕蒙正的“量”体现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12((3分)(1)过:过失、过错。(2)止:制止、阻止。(3)
皆:全、都。
13((2分)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表述1分,译出“佯”1分)
14((2分)阻止同僚,(1分)并用“不问之何损”开导说服同僚。(1分)
参考译文:吕蒙正丞相不喜欢计较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吕蒙正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他。退朝以后,吕蒙正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固然不如不知道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作文九:《“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阅读答案及翻译》700字
(7分)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①吕蒙正: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僚。⑤量:气量。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不喜计人过?????? (2)蒙正遂止之?????? (3)时人皆服其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14.与要追究“朝士”的“同列”相比,吕蒙正的“量”体现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12.(3分) (1)过:过失、过错。 (2)止:制止、阻止。 (3)皆:全、都。
13.(2分)? 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表述1分,译出“佯”1分)
14.(2分)? 阻止同僚,(1分)并用“不问之何损”开导说服同僚。(1分)
参考译文:吕蒙正丞相不喜欢计较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吕蒙正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他。退朝以后,吕蒙正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固然不如不知道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作文十:《吕蒙正》3500字
吕蒙正
吕蒙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良相。《宋史》对他评价甚高:“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
吕蒙正为人极有气量。 刚开始参与朝政时,朝上有人以轻蔑的口吻问道:“这小子也能参政啊?”吕假装没听见,大大方方照旧前行。可有同僚为此十分不平,向周围人打听这个家伙的姓名。蒙正极力禁止,说:“一旦知道他的名姓会记住他一辈子,还是不知道为好。”
吕蒙正一生节俭,拒绝贿络。朝里有人想巴结他,有一天对吕说:“我家收藏一个古镜,能照二百里,想送给您,请笑纳。”吕笑了笑回答道:“我的脸也就是一个碟子那么大,哪里用的着照二百里呀。” 吕蒙正没有私心,敢讲真话。有一年正月十五,宋太宗大宴群臣。喝到高兴处,宋太宗开始自夸:“五代的时候,生灵凋丧,周太祖从邺南归,官吏和百姓都遭到抢掠,下则有火灾,上则彗星出现,观者惊恐畏惧,当时认为天下再也没有太平日子了。朕亲自总揽政事,万事大致得到治理,每当想到上天的赏赐,导致这样繁荣昌盛,就知道国家的治理与混乱在乎人为。”在座的大臣纷纷鼓掌表示赞同之际,只见吕蒙正起身,离开座位走到太宗面前说:“
皇帝所在之处,百姓都
到此聚集,所以繁盛至此。臣曾经看到城外不出数里之地,饥寒而死者很多很多,不是都像城里这个样子。希望陛下从近处看到远处,才是百姓的幸福啊。”宋太宗听了这话,大为扫兴。
在《宋史》中,这些事情都可以找到详细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正史之外,关于吕蒙正的事迹,文章还有若干。今天要介绍的是宋人笔记中找到的吕氏一则奇遇,还有就是他的被传颂千年的一篇奇文。 宋?王铚《默记?卷中》记载的这段故事如下。
吕蒙正年轻时与朋友张文定 、王章、钱宣靖和刘龙图等人一起去找一位道士相面。第一天只见到徒弟在家,吕等说明来意后,徒弟答道:“我不能给你们相面,师父对此有严戒:相术未精时,不可随便乱说。明天师父在家,可请几位明日再来。”
第二天几人再来。见到师父后,吕坐在客座主位,张,王其次,钱又次,刘坐末位。坐定后道士抚掌太息, 大家不知何故,急问究竟。 道士说:“我走遍天南海北,东到大海,西到流沙,南到岭峤,北抵大漠,目的是寻找贵人,以验证我的相术。可是一直没有找到。令人意外的是,贵人们就在今日座中。”说的几位又惊又喜。
道士慢慢说来:“吕君将通过科考,且无人可以超过,十年之内做宰相,十二年做河南府通判,出将入相达三十年,长寿而且富贵至老。
张君后三十年作宰相,也是长寿富贵至老。钱君可作执政,但不会超过一百天。刘君有执政之名,而无执政之实。”
不久后,吕蒙正果然科举考试及第,次年又是廷试第一,成为状元。 正如道士所言‘通过科考,且无人可以超过’。确实十年作宰相。以后的经历也完全符合道士的预言。其他几人的经历也完全验证了道士的预言。
几个人在未来几十年的经历都被道士一一准确预测到了,连细节都说对了。
这位道士这里所展现的是修炼人在修炼到一定层次时所具备的宿命通功能。在古代中国这是十分常见的。在各种古籍中有关的记载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可是在今天社会道德水平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尤其是排神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些事情都不相信,不承认。人们越不相信,神迹也就越不容易出现。
吕蒙正还留下了一份流传了1300多年的奇文--《命运赋》 。都说是奇文,究竟奇在何处?我们先欣赏一下文章的白话译文: 吕蒙正 《命运赋》
天气的变化是很难预测的,人早晚的命运是很难说的。蜈蚣有百十条腿,但不如蛇爬的快。鸡的翅膀很大,却不能像鸟儿一样飞翔。骏马
可以驰骋千里,但是没有人驾驭也不能自己到达目的地。每个人都有远大的志向,但是要有机遇才可以飞黄腾达。
人们常说: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孔子的文章无人能比,可也有被困于陈蔡的时候。姜太公仗打的再好,早年也只能在渭水河畔钓鱼。颜回的命短,但决不是坏人。那个盗跖很长寿,能说他是好人吗。 尧舜虽然是至圣的明君,却生下了不肖的儿子。瞽叟虽然愚蠢顽固,但却生下舜这样的大孝子。张良原本是老百姓,萧何也只是县吏。晏子身高不足五尺,却被封为齐国宰相。孔明早年生活在草庐之中,后来却做了蜀汉的军师。楚霸王曾是盖世英雄,却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而汉王刘邦虽然弱小,却夺得万里江山。李广虽然有箭射猛虎的威名,却一直没有封侯;冯唐虽然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到死也没个一官半职。韩信时运不济时,一日三餐都吃不上,等到运气来了,成为掌印的元帅,而一旦运气衰败,又死于阴毒人的计谋。 有的人先富裕后贫穷,也有人老年富裕少年衰落。有人满腹锦绣文章,直到老年还没有考上功名;才疏学浅的人,可能年纪轻轻就金榜题名。皇宫深院里的妃娥在动乱中可能沦为妾妓;风流的妓女,时来运转也能做贵夫人。青春美女嫁了个愚蠢的丈夫,俊秀的青年倒配了个粗鄙丑陋的女人。
蛟龙没有机遇,只能藏身于鱼鳖之间,君子没有机会时,只能屈从于小人。衣服虽然破旧,不要失去礼仪风度;脸上有愁容,兼济天下的志向不可丢。不得志时,只能安于贫穷和本分,心中坦荡,一定会有
扬眉吐气的一天。君子纵使贫寒,自有一身傲骨;而暴富的小人脱不了内心的贫寒。
天气不好时,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光辉;土地没有合适的气候条件时,草木都不会生长。水得不到恰当的环境时,就会掀起疾风巨浪;人若得不到机遇时,好运就不畅通。富贵荣华命中都有安排,谁不想要呢?人如果没有依从八德而生活,哪里能做高官当宰相?
以前,我在洛阳,白天到寺庙里吃斋饭,晚上住在寒冷的窑洞里。所穿衣服不能避寒,吃的粥饭抵御不了饥饿。上等人憎恨我,下等人讨厌我,都说我卑贱。其实那是我没有机遇啊。现在我入朝为官,官职做到最高层,地位达到三公。只在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管理百官的权利,有惩罚卑鄙悭吝官员的权力。穿衣服是绫罗锦缎,吃的则是山珍海味,出门有武士保护,回家有仆人侍奉,皇上宠爱我,百官拥戴我,所有的人说我尊贵。其实不是我真有多大本领,那是因为时机到了,运气来了。说到底,那就是我的命!
所以人活在世上,居富贵不能尽情享用,处贫贱也不要自暴自棄,听從天地的循环和周而复始吧。
以上就是《命运赋》白话文的全部。文中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名人经历的苦难和成功,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甜苦辣,最后又详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贫苦和富贵。作者想要论述的主题就在最后的三个字:时,
运,命。决定人一生的是命,或者说命中注定。但具体事情的发生还要看时机,看运气。
谈到时机,运气,可能容易被人接受。说到命字,就是另一回事了。由于长期排神的影响,很多人不再相信命的存在,甚至还会批评你‘迷信’。
请再仔细阅读吕蒙正的这篇文章,他所列举的各种现象就是提醒人们不要被眼花缭乱的所闻所见迷惑,启发人们:决定一切的就是命。没有这一点,那个时机,运气就纯粹是偶然的东西,毫无意义。懂的这一点,你就会永远以积极的态度面待人生,你就会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命运。
===========================================
附:吕蒙正《命运赋》原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
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