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了不起的盖茨比》》500字
书名:《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者:菲茨杰拉德
推荐人:秦田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有关“梦”的最好注脚。你可以从社会、从历史、从人性的角度去给出分析,怎样都好。因为对于旁观者,这就是一个关于人真实的案例——人生如此,世界也不过如此。
盖茨比爱的不是黛西,而是黛西代表的一种生活状态。也只有天才如菲茨杰拉德,才愿意拿出这样的真相,出于“写”的迫切愿望。那不是因为他有多自信,或是狂妄,仅仅是因为,他反抗虚无的方式,只能是书写虚无,写出“我们永远都是一个样子,活在过去,也只能活在过去”这样有些残忍的真相。像是一条追逐自己尾巴的蛇,被嘲笑,也在嘲笑着别人和自己。
为何盖茨比是了不起的?让别人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是他自己的梦想。而有勇气结束一个碌碌无为、月亮没有升起来的夜晚,却是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人生可以是一场寻宝之旅,只是所有的寻宝故事的结局其实都会出人意料。要么那宝贝不存在,要么它已经被拥有,或是错过。至于寻找本身,也许是生命里许许多多没有意义,而我们却一定要做的事。汤姆爱的是自己。黛西爱的是虚荣。每个人都在说谎。可惜电影里面盖茨比对黛西最经典的评价没说出来。他追的是个梦,梦里出现了很多人,而最后梦醒了,他还是睡在那,孤零零的一个人。
作文二:《了不起的盖茨比》900字
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感
先介绍一下《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的作者是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之一。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这部作品也分别在1926年、1949年、1974年和2013年被拍成电影。
说起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要从我是怎么接触这部作品讲起。第一次是在大二的英语课上,选修的英美文学课,老师重点推荐了这本书,第二次是在读春上村树的《挪威的森林》时,书中的主人公渡边君最喜欢读的书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而春上村树本人也是十分喜欢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日文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春上春树翻译的!
这本书的主题反映的是美国幻梦及其破灭。它是以一个名叫尼克的穷职员叙述的。他从美国中西部故乡搬到了东部盖茨比的豪宅附近,无意中发现彻夜笙箫的盖茨比府邸中隐藏着另一段秘密。原来盖茨比如此挥金如土,彻夜笙歌,只为了河对岸那盏莹莹的绿灯---那里住着他最心爱的姑娘黛西,他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但冰冷的现实却是一次次摧毁盖茨比心中飘渺的梦。黛西只是那个时代下的典型的物质女郎。但盖茨比为她付出了所有,连最后将自己的命也葬送了,但在葬礼上却只有寥寥几个人为他送行。尼克目睹了这个时代的冷漠、虚假和物欲,黯然回到了偏远的故乡。
这是一个悲剧,而他的悲剧来源就是他对自己虚幻梦想的偏执,他渴望用金钱留住黛西的爱情,却没想到对黛西而言真正的需求是金钱,根本没有爱情可言,而盖茨比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至于将自己葬送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之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他的了不起就在于他与于那个时代是不同的,他拥有自己的纯真梦想,并为之拼搏,他为爱情奉献自己,将一切付之于此。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人是不多的。
通过这本书,我们也反思现今的社会。每个人生下来就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但现实的社会是浮躁的,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停不下脚步认真思考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盖茨比盲目的执着成就了他,也害了他。我们不能盲目地跑步前进,更应该慢下来,重新思考,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静一静才能辨认正确的方向。
作文三:《盖茨比的了不起》5900字
8月刚开头的那几天,走进电影院,会有这么一种感觉:拍电影真容易——随便写个剧本,来几个帅哥美女,穿插些慢镜头、特写、分屏,再加上一点对上流社会生活的贫瘠想象,就成了!
等到8月底,再进电影院,感觉又好像完全变了:有些电影浩大繁复得需要重构一个不小的时代,每个环节都可以无止境地做精做细,了解越多,就越觉出它的深不可测……
了不起的重逢
很多美国人都是从他们的高中课本里,第一次知道有“盖茨比”这么个人物。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它初版的1925年只售出了4000余本,影响却绵延将近100年,家喻户晓到几乎被漠视的程度。导演巴兹·鲁赫曼(Baz Luhrmann)找到男主角小李子的时候,后者感叹:“这就像美国的莎士比亚故事。”但,“我对它的印象还是停留在高中时,那时读后也没什么感觉。”
其实导演本人早在12岁那年就看过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1974年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儿时的记忆也仅仅是“虽然画面漂亮但又有些空洞”。
然而,西伯利亚火车上的一次重逢改变了一切。
2004年,拍完《红磨坊》的巴兹从北京搭乘西伯利亚火车快线,打算穿越俄罗斯北部,到巴黎去见他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当我发现这不是我所期待的托尔斯泰式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派的浪漫之旅,而是被困在一个小小的车厢里时,我想起我有一本有声读物和几瓶澳洲产的葡萄酒。”于是他喝着红酒,打开了有声读物……“6个小时过去后,我迫不及待地等待第二天再一次回到车厢做同样的事情。”就在那时,巴兹意识到,盖茨比的故事“具有电影的架构”,并且暗暗下定决心,“有朝一日我要把它拍成电影”。
事实上,小说吸引他的远不止是“电影的架构”。盖茨比故事里那个极度奢靡的世界、破碎的爱情之梦,历来都是导演的心头之好,要不然,他就不会因为拍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红磨坊》而名噪一时了。
这几乎是一次注定会成功的翻拍。有人说,《盖茨比》完全就像是昨天写的故事,影射当下时代。纽约的夜晚和当年一样热闹,摩肩接踵的红男绿女依旧让人目不暇接。奢靡和爱情的吸引力只增不减。更妙的是,对观众而言,《盖茨比》不仅是鸡尾酒,也是醒酒茶。纸醉金迷的微醺与悲剧性的颓废交相辉映,飘飘然与自省的感觉交织而来,杀伤力绝对是二次方的。
唯一的问题是,版权冻结在曾经拍过电视剧版《盖茨比》的A&E电视网络公司手上,巴兹耗费了将近十年时间去争取。
了不起的考据癖
不过,新版电影的成功也不是必然。毕竟,考虑到小说的情节,假如碰上三流导演,还是有被拍成琼瑶式婚外恋故事的可能性。而菲氏原著的《本杰明·巴顿奇事》2008年被大卫·芬奇搬上银幕后一举拿下13项奥斯卡提名,也让后来者感到了沉沉的压力。更何况,《盖茨比》还早有三版电影在前,不乏珠玉。
“要怎么来拍摄这个电影才能让广大现代观众接受呢?”巴兹再三自问。和许多知名导演一样,他对待任何工程,起点总是“先从搜集做起”。
让人佩服的是,他的考据不仅是普遍意义上的了解时代背景、搜集影像资料,以至于知道1920年代的游泳池里常常会出现橡胶斑马……他的考据是连小说版本都没有放过。
好朋友、知名导演科波拉告诉巴兹,他当年做1974年版《盖茨比》编剧的时候,很多灵感来源于菲氏的其他创作。于是巴兹读了《最后的大亨》、菲氏的自传体小说,甚至菲氏最喜欢的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两者的故事架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天真无邪的人在旅途中遇到了偶像人物。”
当年菲氏辗转长岛、纽约和法国的圣·拉斐尔,于三地完成了《盖茨比》的创作。如今巴兹故地重游,任何细节都不放过:“菲氏在圣·拉斐尔郊外的一个别墅里写作《盖茨比》。就在20分钟路程外的戛纳海滩边,他的妻子和一个帅气的军官发生了婚外恋。”最终,电影的首映礼所在地,距离菲氏当年写作的长岛,也只有20分钟路程。
那段时间里,巴兹、小李子,还有饰演盖茨比好友“尼克·卡拉韦”的托比·马奎尔,三个人常常在房间里一圈圈地走着“寻找着更多的东西、更多的细节……就像鲨鱼在水里追着血腥味一样”。
了不起的盖茨比
找个什么样的人来演盖茨比?巴兹的心里充满了形容词——复杂、浪漫、黑暗、有魅力、一个伟大的演员……他若笑起来,“就像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那种笑容,那种笑容让人安心”,然后转瞬间,表情看上去“就像他杀了一个人”。
这些形容词最终不出意料地把他引向了小李子——22岁上,后者就出演过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他说服的方式也极其简单——把一本旧版小说拍在桌子上,告诉后者:“我已经争取到了拍摄权,我想和你一起拍。”
如今,我们甚至不需要再追问导演,他心目中的盖茨比是什么人,是浪漫主义者还是彻头彻尾的疯子,是不是符合我们读小说时的想象。听听小李子的理解,已经足够放心——
“15岁上初中那时候读的盖茨比和我成人后读的盖茨比是大不相同的。我在初中时对故事的理解是:这是讲述一个男人单恋一个女人,为了能和她在一起而创造了大笔财富——这是个悲剧的浪漫爱情故事。
“成年之后重读此书,却让我深深着迷。主人公是如此地空虚。他在寻找一些对他的生命有意义的东西,并且为他的旧爱黛西深深着迷——她就是他的海市蜃楼。盖茨比所举办的派对,以及经营使他暴富的地下酒吧生意,都是为了让他爱的人、也让美国贵族们重新接受他。从中西部的贫民小伙儿打拼成‘了不起的盖茨比’,他想成为那个时代的洛克菲勒,这是他的美国梦。
“盖茨比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打造他的府邸,为了把黛西吸引进来。但即使他牵着她的手,他还是在凝视那盏绿灯。他仍然在寻找可以让他生命完整的东西……
“即使经过了80多年仍然一样。在这个摩登时代我们已经重复经历过同样的事情,而且还在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菲茨杰拉德评价了社会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不断追求财富的人性。” ——如果说演技是基于对角色的体认,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小李子即将呈现的盖茨比,一定不会只有迷人的外表。
了不起的大海捞针
相比小李子的一锤定音,女主角的人选就没那么容易了。任谁都知道“黛西”对于整出戏的意义,更何况对手还是小李子这样的偶像实力派。
“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你能想到名字的女演员,都很想出演这个角色。”巴兹说,“这是那种大师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角色。所以我们发现自己好像就处在《飘》那样的境地,我们探索所有的可能性。”
《飘》一般的寻找。幸好,《盖茨比》最终也找到了他的“费雯丽”:凯瑞·穆里根。
巴兹在好莱坞知名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的奥斯卡派对上,见到了这位出道不久的年轻女演员。“我还记得她当时穿着V&A的复古裙子,气质优雅独特。我走上前,和她打了招呼,发现她是个聪明伶俐的人。”
在凯瑞参加试镜的整个过程中,巴兹和小李子一直在交换意见。
导演要找的“黛西”必须具备美貌的外表、年轻的气息和天真的气质。而小李子眼中的“黛西”不光天真,还得有一种“因为贵族出身而摆脱不了的追求享乐的个性”,“即使她爱着盖茨比,但最终更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她。就像她说的:‘我希望我的女儿将来是一个快乐的小傻瓜,在这个世界上女孩最好的就是当美丽的小傻瓜。’”
最终,还是小李子的一句话说服了导演——他告诉巴兹,台词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盖茨比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了解了女人。”“那意味着盖茨比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过很多美丽的女人对他投怀送抱。如果黛西只是聪明美貌,他不会想要和她有任何关系。”小李子说,“但你看凯瑞的诠释,她就是温室中的花朵。于是你就会明白他想把她放在玻璃盒里保护起来的欲望。那是他执念的起源,也埋下了疯狂的因子。”
听完这番话,两人互望一眼,异口同声道:“就是她了。”
了不起的澳大利亚长岛
电影就是造梦,而盖茨比的梦,更比其他电影难造得多。
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当大部分观众都以为这是对1920年代的怀旧旅行时,导演却并不是这么打算的。根据摄影师回忆,巴兹让他把一切都拍出“崭新”的气息,“他希望拍出来的效果,是我们就置身于1920年代那个令人迷惑的时期,而不是我们在回头记录那个时代。”
造梦师的秘笈,首先就是打造一个令人信服的场景。曼哈顿中区的“王牌酒店”很理想,从套房的凸窗里看出去就是纽约城,周围还有很多菲茨杰拉德时期的建筑物。但迫于预算,电影的大部分场景仍然只能在澳大利亚完成,而不是纽约。
“汤姆·布坎南”的豪宅其实是在悉尼福克斯工作室的大舞台里搭建出来的。相比盖茨比,布坎南的家象征着世代相传的名门望族,剧组沿袭了美国富豪典型的建筑风格,用白柱、红砖去堆砌,40英亩精心修剪过的草坪直通海边。
而盖茨比,他却是一个“不知从哪儿冷不丁冒出来的在长岛上买了座宫殿”的新贵。为了表现盖茨比的野心、浪漫和孤独,他的城堡被打造成哥特式巨型豪宅,还高耸着闪亮的炮塔。
为此,巴兹在悉尼的一座山上打造了一个长岛。而那座城堡,原先是一所天主教男生学校,巴兹的高中时代就在那里度过(他是澳大利亚人)。
有人问小李子,是否就住在城堡中。他的回答是肯定的。导演甚至常常在早晨跑进来说:“请去叫醒盖茨比先生,巴兹先生准备给他个近景。”然后一帮佣人跑去敲他的门,小李子就会穿着长袍下来说:“我准备好了。”
从影片中看,盖茨比的城堡像极了“迪士尼”的城堡。在巴兹看来,盖茨比先生的假日派对就是一场梦境般的狂欢,所以他的城堡,也就是一座“成人迪士尼”游乐场。
了不起的夫妻档
凯瑟琳·马丁也是澳大利亚人。20年前就开始和巴兹·鲁赫曼合作,一直合作到与他恋爱结婚、生儿育女。
尽管此前已经荣获两座奥斯卡奖(美术指导、服装设计),但《盖茨比》还是让凯瑟琳感叹:“我从没参与过一部电影,在戏服细节设计上如此大量、如此复杂。”
按照导演设定的历史发展概念,小说的时代背景是1922年,而它的故事又暗示了1929年的金融危机。对凯瑟琳来说,“规则是我们可以引用任何1922年至1929年的事物。”
凯瑟琳对原著中的每一句描写都作了详细研究——1920年代流行的西装,配搭向后折的袖口;黛西的三角帽子;盖茨比司机的制服是知更鸟蛋的那种蓝色……
美国传统服饰品牌布鲁克斯为剧组提供了2000套服装供选择,燕尾服就有200套之多。与布鲁克斯合作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曾经卖过衣服给菲茨杰拉德,至今还存有大量菲茨杰拉德要求定制衣服的来信。”
对凯瑟琳来说,服装不只是演员的一部分,服装就是演员。“盖茨比那种从容优雅、汤姆·布坎南那种天生的粗鲁气质,还有尼克·卡拉韦那种来自中西部、受过良好教育的农家孩子,整体服装造型要能体现出他进入上流社会后的蜕变……这些都要通过细节来体现,而我就是要细致再细致。”
她那种细致,是细致到可以随时准备好和别人打笔墨官司——“我总是担心,假如我不像历史中所记载那样精确地去设计,会被人逮捕。人们会说:‘那个针织衫的衣服重量和1922年那时穿的不一样。’然后我会说:‘等一下,我肯定我可以找到那个时候人们穿着那件套头衫的照片。’然后就去找来说:‘看!’”
令“汤姆·布坎南”的扮演者乔尔·埃哲顿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片中,“汤姆·布坎南”和“尼克·卡拉韦”毕业于耶鲁大学,并曾是某神秘组织的一员。剧组经过调查,发现那个组织很可能是“骷髅会”。“于是凯瑟琳在我的西装上缝了个骷髅和骷髅腿的图案。”埃哲顿说,“她本不需要那样做,而且你可能根本看不见,但我知道衣服上有。”
——不知道看IMAX的同学,你们看到了骷髅腿没有?
了不起的爵士时代 “爵士时代”这个词,几乎就来源于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他引入了当时美国黑人的新兴音乐——爵士乐,包括1922年最热门的曲子《凌晨三点》,还在手稿中记录了70多首流行歌曲。
巴兹也喜欢爵士。但他不能再选用当年的抒情爵士——“我不要镜头里有那种漂亮的、朦胧的薄纱,配着暗淡的色调,像是在回忆往昔。同样,我也不要会激起人们思乡之情的音乐。”巴兹说,“因为当你读了小说,你就会发现,那不是一种回忆往事的感觉,而是当下,就在当下的感觉。”
这一次,巴兹要的绝对不是怀旧,而是直接带领观众搭乘时光机,回到1920年代当下。他问自己:“什么音乐是立竿见影让人感觉活在当下的?”听听爵士,再比较一下现今美国黑人的街头音乐——“那就是嘻哈了!”
于是制作团队里多了说唱音乐界的统帅人物、17次捧得格莱美奖的——Jay Z。嘻哈乐的根源里有爵士乐,而它又是爵士乐的新时态表达。“嘻哈和爵士都是很纯粹的自我表达方式。”巴兹说,“我们一定要让观众感觉到在盖茨比派对上第一次听到爵士乐的感觉……新世界正在形成,每个人是如此年轻,如此美丽,如此富有,又是如此醉醺醺和疯狂。我们希望能让观众有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要去世界上最棒的夜店,就好像我们在开世上最快的汽车……”
对巴兹来说,电影配乐不是单纯地还原那个时代,而是为那个时代的音乐所代表的时代精神进行解码。
去年,阿黛尔的一曲《Skyfall》就为“007”大电影加分不少。如今,Jay Z也携妻(碧昂斯)上阵。巴兹果然如传说中的那样:对待电影音乐就像对待电影明星一样。
了不起的3D
3D最青睐的电影类型莫过于:灾难片、奇幻片、动作片、惊悚片、动画片……一部电影选择以3D形式制作,理由可以有很多种:突出视效、场面火爆、卖更贵的票……以往,观众面对3D多少有点“圈钱”的质疑。然而有趣的是,这一次,既非奇幻亦非灾难,《盖茨比》首开了剧情片3D化的先河,却没有招致非议,似乎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认同:这样一部电影,无论3D还是3D+IMAX都是相得益彰的。
说它开先河,事实上并不很准确——毕竟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最近也被改制成了3D版本。也正是这个版本,让巴兹“灵光乍现”:“令我感兴趣的不是冲我而来的那些东西——而是格蕾丝·凯丽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我真想伸出手碰碰她——拍摄镜头并没有动,是她在移动和表演着。于是我想到,在3D电影里,让一个演员走向镜头,而不是把镜头移近演员,这是一项多么强大的改革啊!”
巴兹说他喜欢原著小说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它的描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就像你在现场一样。”所以,他现在要所有电影观众也和剧中人一样“置身派对之中”,“和他们一起狂欢”。在技术方面,他采用了比较宽的广角镜,“这样的镜头比较接近人类的眼睛看出去的视觉”。
或许,盖茨比穷其一生都未曾如愿。但这一次,至少巴兹·鲁赫曼是找到了他自己的“绿光”。
作文四:《了不起的盖茨比》12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
测仪133 周安琪 1310032079 每一个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必须将书放在眼前,一次又一次的审问自己: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 只有解读了Great,才能解读盖茨比,也才是真正读懂了这本小说。
柏拉图讲了裘格斯戒指的故事,意在指出这样一个伦理问题:如果一个人的作恶不会有任何的惩罚,这个人能不去作恶吗?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话题:当一个人处在允许他肆无忌惮的环境中,他能制约自己吗?
孔老先生千年前也教导人们富贵不能淫。但事实是人处在温饱之后的富裕和奢华之中的时候,常常会忘记一些无关感官的美好东西,有时是理想,有时是爱。千年之前就是这样,直至今日也是这样。发家之后的盖茨比,在西卵购置一套阔别墅,每周举行奢华聚会,邀请各位宾客整晚狂欢,花园、跳台、游泳池、两艘小汽艇,免费开放,轿车和旅行车当成公共汽车接送客人,八个仆人每周一苦干一天;柠檬橙子多种吃食各种酒水,乐队彩灯,挥用无度,这么做不是为了生意、不是为了人脉、甚至不是为了自己的开心。只是想吸引黛西来到聚会上与自己相见。而在夜晚,“——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隔壁伸了出去……除了一盏绿灯……”
聚会不起作用之后,盖茨比通过尼克联系到黛西,盖茨比知道黛西“就连声音都充满着金钱的味道”,但是“他知道他一跟这个姑娘亲吻,并把他那些无法形容的憧憬和她短暂的呼吸永远结合在一起,他的心灵就再也不会像上帝的心灵一样自由驰骋了。”他相信“她跟你结了婚,只不过是因为我穷,她等我等的不耐烦了。那是一个大错,但是她心里除了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这显得傻里傻气。但这是一种始终头朝美好的趋向,能让人明白,富贵之下,有人不淫。尼克知道盖茨比的爱情目的之后,文中有一个精妙的比喻:“盖茨比在我眼中有了生命,忽然之间从他那子宫般的毫无目的的豪华里分娩了出来。” 最后的葬礼上,曾今在盖茨比别墅日日笙歌的贵宾们,只有一个戴猫头鹰眼镜的人出现在盖茨比的坟头,沃尔夫山姆急于和盖茨比撇清关系。而被盖茨比深爱,引发这一系列事件、撞死人而靠盖茨比顶缸的的美丽女人黛西,早早的
的自己的丈夫出了门,似乎从来就不认识盖茨比。
0和糜烂,依然格格不入的坚信早年的爱情,情愿挥金如土孜孜追寻心中向往的绿光。在金钱中醒来,在酒会中入睡,依然清清楚楚的明白自己需要的东西除了我感官的刺激和利益,总还有些其他的美好东西值得人追寻,对吧?追寻美好的盖茨比,称得上一声Great.
这是个不朽的悲剧,道尽了每个人那不可及的渴望,盖茨比就是人类,而黛西就是那份“渴望”。最后一问是:盖茨比的一生就这么不明不白跪在了坑里,菲茨吉拉德为何称他了不起呢?
我浅显地想,也许就像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记录着实现不朽壮举前消逝了,之后也不再被提起的生命。哪怕追求人生完整的我们都如同西绪弗斯一般,日复一日推动巨石上山而夜晚巨石又掉回山底,但这付诸行动去实现的过程不正体现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不朽光辉吗?未曾完成的梦想,具有多么伟大的力量。——就是这个道理。
作文五:《了不起的盖茨比》7200字
浅论一则美国神话——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神话原型解读 论文关键词:神话原型 太阳一英雄模式 仪式 人物原型
论文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了不起”的美国小说之一,深刻的揭露了“美国梦”的实质。这部小说最引人人胜的地方在于其扑朔迷离的神话色彩,许多批评家和读者都称之为“美国神话”。但是大部分评论文章都简单的把美国神话等同于美国梦,对神话的概念没有进行分析和论证。本文拟从小说构成的三要素:情节、故事环境和人物三方面出发,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对小说的神话元素加以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确是“美国神话”的范本。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弗朗西斯·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作品,也是美国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描写了20年代贩酒暴发户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幻灭,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悲剧。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从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吸引读者的是它的神话特性,阅读以后给人一种余音缭绕,画面生动的感觉。这当然归功于菲氏杰出的艺术技巧,但是还不仅如此,这本被美国人誉为“我们文学的永久的纪念碑,国家宝藏”的小说显然被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常耀信在《美国文学简史》中提到“菲茨杰拉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能的从个人经历中体现了美利坚民族,创造了源于美国生活的神话。”团查尔斯·施恩曾将说过菲茨杰拉德的罗曼蒂克精神深深感到一种迫切的需求,满足“美国人对于神话的渴望”。理查德·雷恩也评论到“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将他的主人公提升到了神话高度,将一个人的最深切的梦想代表了美国梦想本身。”文学批评家在评论这部作品时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美国神话”这一概念,然而美国神话不仅仅是美国梦的实现,同时还具备了神话的元素与高度,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可以对神话构成的要素加以分析。
神话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神话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神话原型批评强调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都应着眼于其中互相关联的因素,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它们又往往表现为一些相当有限而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其中集大成者是加拿大批评理论家弗莱,他认为,文学总的来说是“移位”的神话,神的诞生,历险,胜利,受难,死亡直到复活已包含文学的一切故事。瑞士心理学家荣
格认为,伟大的艺术家都具有强烈的神话意识,都具有超人的想像力和利用原始的意向来表达个人经验和感受的能力。“艺术家常常借助素材的性质,借助神话使他们的经验以最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神话原型批评实践中,原型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物类型,意象和叙述结构,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批评家们特别强调文学作品中的神话类型,认为这些神话同具体的作品比较起来更是基本的原型,并把一些类原型广泛用于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神话元素的运用,使神话精神植人作品,大大深化了文本的意蕴,反映了人类普遍的经验与愿望,将美国梦这一主题上升到美国神话的高度。
一、情节发展的自然推动力:太阳一英雄模式
情节实际上是一连串事件的安排。神话故事中数量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关于神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故事里神或英雄的事迹是按照自然规律来安排的,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太阳一英雄模式,以太阳的起落为一个循环,反映神话英雄对于自然力量的不可谓抗性。早期人类在讲述神或半神的英雄故事的时候,往往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的有限的认识。这种认识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神或半神的英雄的追寻就不可避免的要遵循某种自然规律,其中以太阳的起落为轨迹的故事模式在早期的神话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在贝奥武夫的神话里,贝奥武夫的生平事迹是有明显的循环模式。在这里没有所谓大团圆的结局或是开放式的结局,英雄是必死的,因为正如伟大的太阳都会落下一样,英雄的诞生和他的死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情节发展上的精心设计也为其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小说不是很长,九个章节却是精心设计的。在前两章中盖茨比并没有出现,尼克是逐渐接近盖茨比的,首先是听到有关盖茨比的流言。通过这种方式将盖茨比的出现拖延到第三章,他的神秘色彩无疑又加剧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我们对盖茨比有了比较连续的了解,这样就比较顺利的过渡到第五章,盖茨比和黛西重聚的重要时刻。第五章重聚是小说一个静止的中心。第六章,盖茨比的第二次晚会在黛西的轻蔑下变得陈腐不堪。随着叙述的进一步发展将我们带到了第七章,对峙的场景。在纽约的广场饭店,这场复杂关系的答案似乎已浮出水面,紧接着是茉特尔威尔逊的死,这又预示了第八章盖茨比的死亡。第九章在盖茨比的葬礼上尼克的总结陈词可以作为整部小说的完结篇。整部小说不论从结构上还是时间顺序上都将第五章盖茨比和黛西五年后的重聚为中心点而发展的。在一个九章节小说中这正好也是中间章,前四章朝这个时刻发展,后四章由此引出。
这种结构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希腊神话中英雄的追寻。无论哪一个英雄,赫拉
克勒斯还是阿喀琉斯也好,都要经历象太阳般的从升到降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的“太阳一英雄模式”。切根据日常经验,太阳每日或每年的的循环形成一个先升后降的弧线。这个弧线的最高点就是在正午或是仲夏,因为此时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表面。在上升过程中,盖茨比的形象越来越清楚。起先,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富丽堂皇的豪宅和各种有关他的流言中认识他,然后通过尼克的眼睛我们注意到他那不平凡的微笑一“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门随后乔丹为我们揭示了真相,我们了解到他最狂野的梦想。然后故事开始向重聚那一幕的高潮迈进。在这里过去和现在交织,梦想似乎变成了现实。正如正午过后太阳会逐渐下降一样,我们在前几章中感受到的浓厚的浪漫气氛也让步于残酷的现实,故事也不可避免的向悲剧性结局发展。在英雄的追寻过程中,很多场景都暗示着英雄的命运。对光鲜亮丽生活的欲望一次又一次让步于丑陋和暴力。布坎南家轻松愉快的晚餐气氛被汤姆不负责的风流韵事搅乱,况且这事已经为公众所知;茉特尔营造的幽默氛围也以一片惨淡告终,汤姆毫不留情的打破了她的鼻子;盖茨比第一次晚会狂欢节般的美好时光以一场不负责的酒后驾车事故收尾;在广场饭店的酒会以盖茨比的失败以及后来茉特尔和盖茨比的死亡结束。盖茨比的伟大追寻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一首挽歌。太阳最终在这里落下。
神话的悲剧性发展之谜可以用荣格的比喻来解释。这是关于太阳的每日运行轨迹的一个比喻。在清晨,太阳从无意识的海洋之中苏醒(象征着母体中的无意识),来到广阔的世界。它越升越高,一直到它所能到的最高点,也是它所能照耀的最广阔的范围。“太阳充满信心的寻找看不见的旅程直至顶点;旅程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他一直孤身前行,无与匹敌。但是终点也是无法预测的。在正午之后很快的他开始下降,下降意味着他彻底抹灭了他的理想和价值。太阳开始进人自我矛盾阶段。那时太阳开始吸收光线并避免发散光线。光和热逐渐消失直至殆尽”。因此盖茨比的经历被赋予更深一层的含义。升起的太阳象征着生命和创造,落下的太阳则预示着死亡。如同希腊神话一样,英雄经历的表面结构是由太阳运行轨迹的深层结构所决定的。
二、季节和光线的悲剧运行轨迹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社会环境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美国二十年代的教科书”,批评家们对于作品的社会环境已经做了详尽的论述。这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似乎只是陪衬,实际上却是同故事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在神话故事中,自然环境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一方面是具有神启的意象,一般是不可抗拒的某种意志。比如说《奥德赛》中神秘莫测的大海,实际上是海神波塞冬意志的体现,而大海的不可预测性在文学的长期沉淀中变为一种意
象。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同神话英雄的命运紧密联系,预示英雄追寻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大于英雄力量的不可违抗的自然力量。神话故事归根到底是模仿作为循环过程的自然。“艺术节奏中的复现原则似乎是从自然界的重复中汲取的,由于这种自然的节律使时间对我们来说变成可以把握的。因太阳、月亮、季节和人的生命的循环运动而出现一连串的仪式。每一个经验的关键周期:黎明、黄昏,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都有仪式与它们相联系。”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季节和光线的交替变换都与故事发展的重要事件相联系,每一次转换都会有相应的“仪式”,这种变化的轨迹预示了了主人公命运的悲剧发展。
故事开始于春末结束于“萧瑟的秋季”。在这个循环之内盖茨比和黛西五年的相遇也始于夏天而结束于秋天。正如弗莱在他的文章《文学的原型》中总结的那样,季节的循环体现了英雄追寻的不同阶段。在小说一开始,尼克受到汤姆和戴西布坎南的邀请吃晚餐,黛西告诉我们“再过两个星期将会是一年中最长的白天”。那时是春末,大约是1922年6月7日。紧接着的星期天“7月4日之前的几天”,应该是7月2日,尼克同汤姆一起去了纽约。大约在1922年7月8日星期六,尼克第一次参加盖茨比在夏天办的一系列晚会。7月底的一个早晨”,大约是布坎南家晚餐的六个星期以后,应该大约是1922年7月19日,尼克和盖茨比在纽约同沃尔夫山姆会面,随后那天下午乔丹告诉尼克盖茨比和黛西相遇的故事。当天晚上尼克告诉盖茨比“后天”他将会为盖茨比和黛西安排一次会面,这表明那次著名的会面大约发生在7月21日。他们的恋情重聚始于倾盆大雨之中,表现出难堪与悲哀;恋情复苏于太阳刚刚升起之时。“几乎是夏天的最后一天”,大约是1922年9月18日,从尼克第一次拜访布坎南家三个多月以后,他又目睹了黛西和汤姆的公开决裂,并当众宣布她对盖茨比的爱。盖茨比与汤姆高潮性的对抗发生在夏季里骄阳似火的最热的一天。在秋季的第一天,1922年9月19日,盖茨比在自家游泳池内被乔治威尔逊杀害。当时盖茨比不顾空气中明显感到的寒气正在自家的游泳池内游泳一这一笔触是旨在象征性的停止时间,把它与黛西的关系恢复到5年前,即1917年的状态。“第三天”,9月22日,盖茨比的父亲亨利盖茨发了一封电报,要求他来之前暂缓盖茨比的葬礼。他24日到的,为了“明天的葬礼”,因此盖茨比下葬于9月25日星期一。盖茨比和黛西的两次相遇都是始于夏季而结束于秋季,这样的一个渐进过程明显是具有悲剧性的。弗莱甚至在引人叙述模式理论时都将夏天比喻为浪漫故事,而将秋天比喻为悲剧。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两人的浪漫故事的确起始于夏季,而悲剧发生在秋季。季节的变换同情节的发展密不可分,作为情节发展的一条辅线,预示了主人公命运发展的各个阶段。
对于光线的使用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另一个模式。小说中光线从明转暗就像秋日的天空一样,刚刚还布满云层,突然就放晴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连续的变化过程。尼克是在一个“温暖而有风的傍晚”见到布坎南夫妇的,见到茉特尔是在一个“星期天下午”。当他遇见盖茨比,“一轮明月照在盖茨比的房子上”,盖茨比的浪漫气质和神秘色彩被充分的烘托出来。他见到沃尔夫山姆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盖茨比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下,他的财富之谜在光天化日之下难免显得苍白无力。当盖茨比坐立不安的等待黛西的时候,是在下午“还有两分到四点”。然后盖茨比的第二次晚会仍然在晚上。盖茨比和汤姆的对抗发生在“火热的一天”,茉特尔是在那天死的,所有矛盾都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最后那出惨剧发生在“凉爽而美好的一天”,盖茨比的死使所有喧嚣都归于平静,而他也在白昼之中真正的面对现实。整个故事结束于尼克离开的“最后一夜”。所以九章里的主要场景遵循两个白天和一个晚上的模式,时间从下午渐进到晚上。这个过程就如同下午的太阳一般一直在落下,这也是悲剧运行的另外一个迹象。
三、日神和耶稣的神话意象
神话意象是构成神话的基本要素。在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刻画上,小说运用了很多神话意象,充分的展示了盖茨比的神话渊源。正如书名所提示我们的那样,盖茨比的出现来都不是平淡或默默无闻的,他是一个“了不起”亦或“伟大”的人物,他如同神话中的英雄一般有着神圣的使命,事迹为人所传诵。
西方文学中出现最多的典型意象就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对立,代表着理性与非理性,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型”。在小说还没有直接引人盖茨比这个人之前,我们先接触到盖茨比那华丽异常的盛大宴会:“整个夏天的夜晚都有音乐从我的邻居家传来。在他蔚蓝色的花园里,男男女女象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一系列豪华奢侈的东西令人叹为观止一汽艇,滑水版,私人海滩,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跳水台,这是一个梦幻的世界。“绚丽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穿梭于盖茨比宴会的男男女女,不知其名,没有出处,哪里有宴会就出现在哪里。他们不关心主人的意图和动机,只在乎这些物质的东西,是彻头彻尾的投机享乐主义者。这不由使人联想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欢宴会,到处充斥了迷醉状态下的放浪形骸。
然而盖茨比和这一切却是格格不人的,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主持神和人的宴会,在一片欢歌笑语之中却是理性和法则的代表。将盖茨比同日神阿波罗联系的第一个提示是沃尔夫山姆公司的名字,Swastika是雅利安民族中太阳的标志,而阿波罗是雅利安民族最有名的太阳神。
同时阿波罗也是音乐之神,他在宴会上弹奏竖琴,穆斯在他周围起舞。在1920年的背景下,盖茨比也是类似的角色,他总是出现在宴会和音乐之中,而且营造了这一切。同样重要的,阿波罗也是青春和日光之神,盖茨比具有同样的特性,曙光初露之时他被称做“不断出现的光线的狂喜的赞助者”。他的花园也被描述为“闪闪发光”,他对黛西的想像也是镀满了光芒;当黛西望着那“炎炎烈日”时,他出现在照在她门廊上的一片阳光之中。当盖茨比的带翼的太阳车穿过城市,半个市郊的云层都被他的车驱散,光芒四射,书中甚至用一整段来描述他的豪华轿车。他的房子“金碧辉煌”,窗户也闪闪发光。光芒甚至用来描述他外表的细节,比如他的微笑被刻画为“光芒四射”。盖茨的英雄形象通过不同的效果达到,他总是同月亮,夜晚和梦幻,还有想像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也总是唤起我们同青春,阳光,精神力量之神阿波罗的联系;他死亡的深刻意义在于这样的暗示,即使象阿波罗一样的形象最终会被聚集起来的黑暗力量击败和毁灭。
另外一个对西方文学影响最大的就是基督教神话。小说中多次提到盖茨比的经历和追求时都具有神性启示的色彩,运用了基督耶稣和圣经中的原型,超越盖茨比个人的经历而将其提高到神话的高度。在第6章中,尼克在终于描写了盖茨比早年历史时,运用了盖茨比与耶稣基督之间的鲜明比较来阐述盖茨比创造自身身份的始末。“实际上长岛西卵的杰伊盖茨比来自他对自己柏拉图式的理念。他是上帝的儿子一这个称号,如果有甚么意义的话,就是字面的意思,因此他必须为他的天父效命,献身于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他和耶稣一样出身贫寒而又被赋予一项神圣的任务,至少盖茨比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都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忍受痛苦。他们一度被背叛和击倒,但是又从混乱中重生。他们都成为别人罪行的替罪羊,然而却被理解他们伟大之处的人所纪念。而盖茨比的神圣任务就是他对黛西的爱的追寻,就如同“对圣杯的追寻”一样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满怀虔诚,永不退缩。小说中另一段描写“他独自爬上云梯,在那里他可以吸吮生活之蜜,吞咽无与伦比的奇迹的乳汁”,这一段描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圣经中上帝赐予被选中的人“一片流着蜜和奶的土地”,行为本身就成了一种回报,每一次接近黛西似乎就更接近他那宏大的梦想,使他进人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另一个美妙绝伦的世界。‘他知道他跟这个姑娘亲吻,便把他那些不可言喻的憧憬与她的生命气息永远结合在一起了。他的心象上帝的心一样要专一。决不可痴心旁鹜。??然后,他亲吻了她。经她的嘴唇一碰,她就像一朵鲜花一样为他绽放,于是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这次初吻成为某种庄严的仪式,黛西成了他那无与伦比的梦想的化身。
盖茨比之死也具有很强烈的神话色彩,使我们想起被屠杀的神,青春的春之
神或晨光之神,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被牺牲,使我们想起基督之死。盖茨比在小说中大都在晚上出现,比如说第1章中他似乎是神秘的乞求被夜色笼罩的河对岸的绿灯;但是最后却倒转过来。盖茨比的生命结束于“凉爽,美好的一天”,他死于光天化日之下,也必须面对白天所带来的现实。盖茨比的最后一幕,他漂浮在宽敞的大理石游泳池内的气垫上。“池里的水有一点微微的,几乎看不出的流动,从一头放进来的清水又流向另一头的排水管。随着隐隐的涟漪,那只有负重的橡皮垫子在池子里盲目的飘着。连水面也吹不皱的一阵微风就足以扰乱它那载着偶然的重负的偶然的航程。一堆落叶使它慢慢旋转,象经纬仪一样,在水上转出一道细细的红圈子。’,整个场景非常寂静,盖茨比在广阔的蔚蓝的天空下如此孤独,他的尸体漂浮在水面上,血迹形成一个圆圈,一切都表明这是一种仪式性的牺牲。还有那些能够改变盖茨比轨迹的少许落叶提醒我们他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意图和愿望,而从前他曾经有多么了不起的意图和愿望。小说中的这些场景有神话文学的特性,或是非常细致的采用了神话模式,体现了人类普遍经验的深刻真理。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情节的推动,环境的设置以及人物的刻画都巧妙地运用了神话元素,沿袭了西方神话的传统,将神话精神植人作品之中,从而具有了神话的高度与内涵。小说浓厚的神话色彩实际上是菲茨杰拉德神话意识的体现,也是西方神话精神在文学中的沉淀。神话从本质上讲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代表了人类对社会最原始而又深刻的认识。盖茨比的故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为美国梦的崛起,旺盛与衰落的标准象征,而作品将美国梦幻灭这一主题以神话形式表现出来,把盖茨比个人的经历等同于美国经历,反映了美国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特征。
作文六:《了不起的盖茨比》2800字
对18岁那年的我来说,最欣赏的书是阿珀达依库的《半人马座α星》。但在反复阅读的时间里,它逐渐失去最初的光彩,而把至高无上的地位让给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且《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始终是绝好的作品。兴之所至,我便习惯性地从书架中抽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我真想把其中的妙处告诉别人。但环视四周,竟无一个人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甚至连想读的人都没有!在1968年,阅读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虽然算不得反动之举,也终非值得提倡的行为。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这样评价《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而以今天《了不起的盖茨比》在英文小说中所占的地位来看,这本书得到这样的评价,也实实在在是实至名归。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于上世界二十年代创作的一篇杰作,也是其代表作。这样一篇不过一百多页的中篇小说在上世纪评选的百年英文小说中排行第二,仅次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事实上,相对于普遍认为难以看下去的《尤利西斯》(我也一直没能看下去),《了不起的盖茨比》更具有吸引力。在由我所弄到的民间评选的另一项榜单中,这部小说更是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排行仅在安兰德的空前史诗《阿特拉斯耸耸肩》之后。
《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我”尼克来到
一处城镇村庄定居,邻居盖茨比是一位年轻、神秘而富有的绅士,他的别墅夜夜笙歌,来往都是名流政要。不久后尼克与其相识更建立了不错的友情,然后才知盖茨比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挽回自己以前女友、已嫁作他人妇的黛西的心,可是事实上,黛西原本就只是一个世故的物质女郎,在最后黛西失误撞死了自己丈夫汤姆的情妇,可是在汤姆等人的栽赃嫁祸下,死者的丈夫误以为凶手是盖茨比,最后将其一枪打死,盖茨比死后,他曾经招待过的人们作鸟兽散,尼克在看穿了人们丑恶嘴脸以后,怀着对盖茨比的理解和怀念。终于选择了离去。
小说不长,仅为中篇小说,但是文笔清新和结构出色。一般认为,这本书完全可以当做一部散文杰作来读,文笔流畅,文字清新,情感细腻,语句简练均为上佳,被认为充分体现了英文特点的文笔,这也就正应了上文村上春树所说的话。 我曾经上网查过有关这本书的资料,《牛津美国文学词典》中强调该书成功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是这本书的最大成功,而“美国梦”也正是这本书中最为核心的主题。
故事情节上看,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中花费了将近一半的笔墨来表现当时物欲横流、享乐至上的景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黛西的丈夫汤姆,而其他各个不同的人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这一点,而从更深层次,我们看到的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腐败,如贩卖私酒、黑帮猖獗、赌场黑幕等
等资本原始积累手段,赛尔乔莱翁(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的经典黑帮史诗电影《美国往事》前半部分也正是反映当时美国的这一病态繁华。
作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化的宠儿,“美国梦”被认为是世界文化中励志的典范,同时也被深深打上了浮华的烙印,因为本身并不具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美国文化更类似于一种典型的快餐文化,积极向上,努力工作……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美国文化并不注重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内敛”,没有内敛,文化本身就必定是快节奏的,然后联系二十世纪美国的飞速发展,以及其文化、潮流的飞速更迭(特别是战后),我们就不难看出,《盖茨比》中所讲的美国社会实际上也正是美国文化的必经阶段。
“美国梦”是早我们几辈美国人无比信仰的梦想,更是一种信念和欲望,就我所知,应该说在越战大规模引发美国人反思之前,这个梦想一直是美国人所坚持的。纵观美国电影史就可以发现,除了战争时期的特殊影片如《卡萨布兰卡》、《西线无战事》之类,美国八十年代以前的许多主流影片都是宣传了美国这种精神,大名鼎鼎的《乱世佳人》,后来被誉为美国影史上最伟大电影《公民凯恩》,在美国曾盛行多年以反映西部开发为主的英雄电影——西部片,甚至已到了七十年代拍摄的“蕴含了所有智慧”的《教父》还有我们刚刚提到的《美国往事》无不如此,一直到后来越战失利导致
了全美精神危机美国人才看穿了这“美国梦”虚幻的真面目。 据说**曾经将共产党党徽寄给鲁迅先生,结果鲁迅先生原封不动寄回,后来当早期党员四处通过杂志、报刊等手段宣传自己的时候,鲁迅先生只是以他惯有的冷峻口吻来训斥那些人:你将属于你们的黄金时代许给他们的后代,那么你们拿什么许给现在的他们?……从此无论哪个党派都对鲁迅先生奉若神明和敬而远之。
再愚昧的时代也有智者,菲茨杰拉德无疑也比那个时候大多数美国人聪明,他很早就看出了所谓“美国梦”的虚伪。 美国人认为在那块充满机会与财富的土地上,只要遵循一组明确的行为准则去生活,就必定能实现物质的成功(感觉上很像朱元璋把全国各个阶层的人民都制定了严格的限制,要他们在自己的匣子里生活,但是我们知道,最终失败了),这准则在美国当年很多成功人士的言行中都有明确表现:成功大师卡耐基、富兰克林,甚至还有大名鼎鼎的爱迪生和洛克菲勒都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盖茨比还珍藏过卡耐基、富兰克林等人的箴言。
盖茨比是整部小说中最“美”的人,他富有、专一而又有气度,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财富也是来源于许多不合法的产业,他本名叫做詹姆斯盖兹,小时候就立志成为大人物,更将成功人士的箴言收藏,后来从军。之后改名杰伊盖茨比(据说杰伊盖茨比就是jesus,God’s boy的变音),然后通
过多年打拼挣得财富以后,就开始追寻他理想中的善和美了,而这也正是“美国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我所知美国人对真善美其实是看的极重的,在我所接触过的电影和文学中,美国人这方面甚至胜过欧洲和中国)。
盖茨比意念中“善”和“美”的具体化就是黛西,黛西是他年轻时认识的一位美丽的女子,后来因为盖茨比本身穷困而只能分手,如今盖茨比富可敌国当然可以抱得美人归,事实上盖茨比的这个故事就是菲茨杰拉德的个人经历,我的那本《了不起的盖茨比》导读就有介绍。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自己去查一下。然而可惜的是,所谓黛西不过是一个势利的物质女郎,对于盖茨比,她看重的不过是他的财富,因而“玩玩而已”,她本无力承担盖茨比“美国梦”这样沉重的角色,所以也就可以看出,盖茨比的美国梦破碎,其实是必然事件。 有人说,盖茨比真正的死因不是别人陷害,而是因为他身上具有着某些了不起的品质,这品质或许也就是美国梦所强调的,但是无论如何,盖茨比所坚持的美国梦已经过时了,因此,他的灭亡在很多书评人看来是“咎由自取”。
盖茨比的死后描写是小说的总结性发言,每个希望依托于他的人都表现的虚伪和自私,这应当算是对美国梦最深刻的鞭挞——希望托美国梦庇荫的美国人却可耻的背叛了美国梦,这应该也算是美国梦本身就虚幻不已的有力证明吧。 “他的梦似乎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但他不知道那梦已离
他而去,把他抛在后面,抛在那个城市后面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在那里共和国的黑色原野在夜色中滚滚向前伸展。”
作文七:《了不起的盖茨比》123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中文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本文对其中的色彩象征,事物象征和场景象征进行分析,就象征手法在菲茨杰拉尔德小说中的运用做以探讨,象征的使用,在深化主题意义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象征、深化主题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作为“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和桂冠诗人,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及人生都是20世纪20年代的典型产物。出版于1925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反映20年代的典型作品。小说一问世,立刻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该小说集中展示了菲茨杰拉德杰出的艺术天赋,其独特的魅力表现在小说强烈的象征意义上。象征的运用,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天地,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放大个人经历并赋予其代表性。”[1]因此正如一位批评家所说“菲兹杰拉德作品中的丰富象征,使我们不得不常停下来反复阅读,才能了解其情节的象征意义。”[2]作家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深刻地刻画了美国“爵士时代”社会的风貌,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年青一代所遭受的“美国梦”的破灭。本文就象征手法在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运用做粗略的探讨,阐释盖茨比梦想破灭的必然性。
色彩象征
在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与黛西的身上,作家给他们涂上不同的色彩,由此可以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
黛西的基本色是白色。五年前乔丹看到黛西和盖茨比时,黛西正站在自己白色的敞篷汽车旁。五年后尼克第一次见到黛西时,她和乔丹身着白色长裙躺在一张庞大的长沙发上,衣裙在风中飘动。尼克和盖茨比应邀到黛西家作客,看到的黛西和乔丹一起躺在一张庞大的长沙发椅上,像两座银像压住自己的白色衣裙。
黛西应尼克邀请到盖茨比家里,也是衣着白色,驾驶着白色的敞篷车。白色作为一种基本色在黛西身上重复出现,并非偶然。白色是纯洁的象征,用在黛西的身上则有更深的内涵。表面上,白色代表着纯洁、美丽;但实际上,它又是一种冷色调,代表着冷酷、无情和空洞。所以白色可以象征纯洁,也可以象征颓丧;可以象征单纯,也可以象征缺乏深度和空虚;它可以象征高贵,却又显得飘渺、虚幻甚至虚假;它是白银的颜色,但也正因此而使得一切白色的东西常常与金钱纠缠不清,反而更显得卑污与肮脏。
绿色则时刻与盖茨比联系在一起,它首次出现在尼克从中西部来到东部不久的一个晚上。当时尼克发现他的邻居盖茨比站在月光下的草坪上,“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并且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在码头的尽头。”[3](P16-17) 绿灯首次在这儿出现,读者可能一下子不会明白绿灯的象征意义。但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了解到盖茨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顽强奋斗得以在黛西家对面的海湾买下豪华别墅,只是为了能够看到对面码头上的绿灯时,绿灯的象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绿灯不是单纯的一盏灯,它象征了盖茨比心中的“黄金姑娘”——黛西,更象征了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通过自己邻居朋友尼克的帮助,盖茨比终于与思念多年的黛西再次见面了。然而,此时的盖茨比却神情恍惚。“要不是有雾,我们可以看见海湾对面你家的房子”,[3](P64)盖茨比说,“你家码头的尽头,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3](P64)本文中最具深远意义的象征要算是那闪烁在黛西家码头上的那盏“绿色灯光”。这是给盖茨比带来希望,使他美梦成真的灯光,又是他梦中仙女黛西的化身,象征着他心中最美好的理想。这盏“绿色灯光”又把个人象征和社会象征联系了起来。它与小说结尾的“新世界上的一片清新碧绿的地方”[3](198)相呼应,在盖茨比理想的视野中融人了早期来到美洲这块新大陆的探险家们的梦想。“绿灯”本来就是盖茨比夜夜守望的永恒不变的理想,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幸福,但是在大雾中忽明忽暗的绿灯已经在暗示盖茨比实现梦想的可能性愈来愈小。果然,盖茨比所期待的伟大爱情没有出现,在纽约广场饭店与汤姆摊牌及争吵后,心神不宁的黛西在驾车回家的途中撞死了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太太。盖茨比执著于自己的梦想,执意替黛西承担一切的责任,而对盖茨比早已痛恨有加的
汤姆把盖茨比的地址泄漏给威尔逊,指使他杀害了盖茨比。盖茨比死掉了,但他对“绿灯”的信奉至死不变,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证明了他对梦想、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黄色与金钱的联系,就更加比比皆是。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称黛西为“黄金女郎”,尼克挎起乔丹“金色的胳膊”,盖茨比重见黛西时佩带着“金色领带”。这些描写无不让我们联想到金钱。作品中多次使用代表嘈杂、肤浅和金钱的黄色,来表现那个时代的喧嚣、浮噪和人们对金钱的崇拜。首先,灰谷上空的巨大广告
[3]牌上艾克伯格医生“蓝色、巨大的”眼睛正透过“一双巨大的黄色眼镜”(P201)
注视着大地。作者也许在用这个细节暗示,即使这双象征上帝的悲天忧人的眼睛也为黄色的喧嚣和黄色的金钱所遮掩。在那个物质主义盛行,人心浮噪的年代里,即使上帝也不能不受其影响。其次,当尼克随汤姆去威尔逊车行找汤姆的情妇,即威尔逊太太时,即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排矮矮的黄色砖房。作者把“灰谷”——长岛和纽约之间的一个满是工业废渣和灰尘的下层劳动人民居住的地区——中的房屋也描写面黄色,表现了当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如威尔逊太太,内心的浮噪和对金钱的崇拜。再者,在盖茨比的盛大宴会上,乐队演奏的是一种叫做“黄色鸡尾酒会音乐”[3](P35)的音乐,那是一种喧闹、嘈杂、肤浅、没有品味的音乐,在20年代的美国非常风靡,体现了当时人人追求享乐、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另外,作为崇拜金钱的代表的盖茨比,他的华丽昂贵的汽车是浅黄色的,在尼克家与黛西约会时,他戴着金色领带,这明确地表示了盖茨比大胆追求享乐和对金钱的崇拜。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很多,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人们认为是一部象征性的,甚至是讽刺性的作品,代表了美国社会本身,是美国现代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作家以其丰富的色彩、描写和象征手法,深刻地刻画了“爵士时代”美国社会的风貌,成功地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存在于大多数人身上的“美
国梦”破灭的历史过程。
颜色在小说中的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家成功地运用颜色的象征意义,深化小说的主题,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并充分运用各种颜色意象来反映时代特征,颜色成为本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小说中色彩的运用展现了当时金钱至上和精神空虚的社会现实、信仰的丢失和美国梦的破灭。这部小说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吸引读者看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社会。本文主要分析颜色在以上各个
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颜色词;象征意义;作用
Abstract
F. Scott Fitzgerald produces a lot of literary works. His masterpiece, The Great Gatsby, is thought by many to be a symbolic, even a satirical work, which reflects social reality of America. It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gding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F. Scott Fitzgerald deeply portrays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Jazz Age of America in The Great Gats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lor
description and symbolism, and describes the shattering of American dream of most
people in the 1920’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col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author uses color symbols successfully to deepen the theme, create the atmosphere, and portray characters. Meanwhile, the author makes full use of the color symbols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e, so these color words bee integral factors in the novel. They show the money worshipped social reality and the emptiness of the spirit as well as the loss of faith and the final shattering of the American dream. The novel is like a colorful oil painting attracting readers to see the 20th century American society.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implications of colors in many importantant aspects throughout
the novel.
Key words: color terms; symbolism; role
COMMENTS ON SYMBOLISM OF COLORS IN THE GREAT
GATSBY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著名作家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爵士时代”美国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其中大量色彩象征的巧妙运用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色彩象征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反映时代特征和深化
作品主题-“美国梦”的幻灭上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作品反映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很有启发性。笔者将试着分析这部作品中色彩的象
征意义和作用及这部小说带给中国年轻一代的启示。
关键词:色彩;象征;《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
Abstract: F ? Scott Fitzgerald is a famous American writer of the 1920s. The Great Gatsby is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In this novel, the writer vividly portrays the life style and spiritual features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n America in “the Jazz Age” by using symbolism. And the skillful use of the abundant symbols of colors well expresses the write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ese symbols of color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picting the characters of the figur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s, reflecting the features of the age and deepening the theme of
the work-the disillusionment of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profound social significance reflected by the novel is also very
enlightening. The writer of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e colors in this work, and the enlightenment
which the novel brings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color; symbol; The Great Gatsby;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novel The , F. Scott Fitzgerald is like an
artist. He uses colors to symbolize the many different intangible ideas in the
book. decadence and death.
Then he uses the color white to symbolize innocence. He also uses the color
green to express hope. Fitzgerald's use of the color green the strongest.
Although these are not the only colors that Fitzgerald uses for , they
are the ones that he expresses the most. This book is a very colorful book in
the sense that it uses colors to cover so many different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Fitzgerald uses the color yellow to symbolize moral decay. On (Page 18)
he writes " The lamp-light, bright on his boots and dull on the autumn-leaf
yellow of her hair." He is talking about Tom and Jordan Baker, and he is
suggesting that tom might be heading for moral decay. In the book there are
several things that Tom does that might prove this. First of all Tom is having
an affair with Myrtle Wilson. A second thing is that he does not like Gatsby,
and several times he tries to prove that he is not who he says he is. Tom even
hires a detective to prove this. Gatsby had a Rolls Royce that was yellow "His
station wagon scampered like a yellow brisk-bug . . ." (Page 39). Gatsby's car
was referred to many times in the book, but it was always referred to as "The
yellow car" (Page 157).
The color yellow was used most frequently when there was a death.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that Fitzgerald wrote about when Myrtle died was when they
laid her on a table in the garage. He wrote "The garage, which was lit only by
a yellow light in a swinging wire basket overhead" page . Wilson her husband
was in a dazed state, and kept referring to his car only as the "Yellow car"
(Page157) "That big yellow car" (Page141). That car led to Gatsby's demise.
Just before Gatsby was shot by Wilson, Gatsby decided he was going to take a
swim in his pool. He had not used it all summer. The chauffeur helped Gatsby
fill up a mattress he was going to use in the pool. "Gatsby shouldered the
mattress and started for the pool. Once he stopped and shifted it a little, and
the chauffeur asked him if he needed help, but he shook his head and in a moment
disappeared among the yellowing trees." Page (161-162) Perhaps another sign of
his demise.
Green is a very strong color in this book. It symbolizes hope. Gatsby
and Daisy had met for a short time before he t off to war. When he returned
he knew that Daisy had married Tom. He desperately wanted to get back together
with her. So much so that he bought a house where he could see Daisy's house
from his. Gatsby was able to pick out a green light at the end of her dock, and
often looked toward it. I feel that green was symbolized as the deepest feeling
in this book. Gatsby was so close to his dream of being with Daisy. He worked
hard to get where he was, but before he could achieve his dream his life was
ended.
Another color that was used frequently was white. It symbolized
innocence. (Page 75) Jordan Baker talks about Daisy, "She dressed in white and
drove a little white roadster . . ." I think what Fitzgerald is saying is that
when Daisy was younger she symbolized innocence. He also expressed that thought
when he says she had a white girlhood on (Page 20). He also talks about the
steps to Gatsby's house as being white. Maybe what he was saying was that on
the outside it looked innocent, but on the inside it was not.
Fitzgerald also uses many other colors such as silver, gray, pink,
lavender, brown and black to symbolize the many other feelings. In this book he
shows us how society uses colors to express our feelings. We use black at
funerals, white at weddings, and red with war and love. Many people use color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don't even realize what they are doing.
The novel takes place following the . American society enjoyed prosperity during the as the economy soared.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
Abstract
F. Scott. Fitzgerald, a famous representative of 20th century American
novelist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is known as the spokesman of the “Jazz Age”. One of his greatest works The Great Gatsby, describing a true social picture of the 1920s America, does not only deeply reveal the disillus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but also reflects the author’s exploration and reconsideration on a social ideal of pursuing the “American Dream”. The reason why this novel could be able to reflect deep social motive is because it benefited from the means of the author’s sophisticated artistic
expression, especially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ic figure. This paper will begin with the symbolism in literature and the functions of symbolism, then analyze the symbolic figure in The Great Gatsby through three levels: object symbols, color symbols, and character symbols.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paper aims 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s view and the in-depth social meaning of this novel.
Key words: Symbolism; Object; Color; Character
ⅰ
On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Outline
Thesis State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On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is made,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uthor’s view and the in-depth social meaning of this novel.
Introduction: The author’s life and his literary creation and simple introduction about The Great Gatsby
Ⅰ. Symbolism
Symbol
Symbolism in Literature
The Function of Symbolism
Ⅱ.The Symbols in The Great Gatsby
A. Object Symbols
1. The Valley of Ashes
2. The Eyes of Dr. T. J. Ecklegurg
3. Light
B. Color Symbols
1. Green
2. White
3. Red
4. Yellow
5. Gray
6. Blue
C. Character Symbols
1. Jay Gatsby
ⅱ
2. Daisy Buchanan
3. Tom Buchanan
4. Nick Carraway
Conclusio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inner meaning of this work
F. Scott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 is rich in symbolism. Several different levels in a variety of ways portray th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amples of symbolism shown in this novel is color. It is worked into the plot and structure in a way that hides it. There are several colors used for symbolism in the novel such as green, yellow, white, blue and many others. Fitzgerald uses color in order to better explain the characters and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merican dream.There is a lot of color symbolism in this novel, but there is one that stands out more then the others. The color green influences the story greatly. Green is the color used to describe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novel, Jay Gatsby. It can also be seen as the color of promise, hope, and renewal. Green represents the hopes and dreams of people trying to reach the American dream. Since green is the color of money it is often used to show the wealth of Gatsby. When the people in West Egg and East Egg talk about Gatsby’s mansion, green is always mentioned. “A large green lawn” surrounds his house and “green ivy” grows on his house. Also the interior of his car is described as “green leather.”
作文八:《了不起的盖茨比》26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教案
苏乌梅
第一课时
一.作品内容
主人公盖茨比本是一个贫穷的农家子弟,在当兵时爱上了南方的 大家闺秀黛西。可当他服役归来时,黛西已嫁给了一位纨绔子弟。为 得到黛西的心,盖茨比奋斗成为百万富翁,买下一座豪华别墅,与黛 西夫妇的居住地隔海湾相望。 他的府第宴会不断, 只因为他希望与黛 西相会。可当他们重逢时,盖茨比却发现黛西远不是他梦想中的人。 不久,黛西杀死了丈夫的情妇,并与丈夫合谋嫁祸于盖茨比,二人逃 之夭夭。而盖茨比终于被害。
二.作者简介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 20世纪杰出的美国小说家, “迷惘 的一代”代表作家之一,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的歌手”和“ 20年代 富人的分析家”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一群战后追求梦幻的青年 男女,他们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他以敏锐的观察和诗意的描绘,吟唱了一曲曲“美国梦”遭遇破灭的 哀歌。
三.代表作
作品列表长篇小说:《尘世乐园》 《最后一个大亨》 、 《明智的事》 、 《了不起的盖茨比》 (1925) 、 《夜色温柔》 (1934) 、 《最后一个巨头》 、 《天堂的这一边》 、 《人间天堂》 (1920)
短篇小说:《姑娘们与哲学家们》 、 《爵士时代的故事》 (1922) 、 《富家公子》 、 《本杰明·巴顿奇特的一生》 、 《伯妮斯剪发》 、 《遗失的 十年》﹑《所有的悲伤的年轻人的故事》 (1926)
四.人物介绍
1、 Daisy——浅薄和自私的 Gatsby
对于感情的忠贞 vs 他看待问题缺乏深度,缺乏应有的判断 力和洞察力, “没有认识到上流社会极端卑劣、自私的本质, ”结果玩 火自焚
她和盖茨比也都是自私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相互利 用的关系。
2、 Tom——欲望和野心的 Gatsby
拥有野心,想要霸占任何能够勾起他欲望的东西,无论是在物 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
两人命运不同的结局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游戏规则”—— 明显的阶级对立, 绝不允许有野心的下层社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 “游 戏”行列当中
3、 Myrtle——虚无和梦幻的 Gatsby
她和盖茨比一样, 拥有相同的出生背景, 也是一个梦的追随者。 追求社会上层阶级的身份。
不管怎么说,盖茨比想要的也都不是黛西这个人,他想要追求 的只是自己心目中的金色女郎,自己五年前的金色梦想。
4、 Wilson——浪漫和执著的 Gatsby
坚持崇尚名誉观并真爱自己的妻子而走向了毁灭。在这道 德的垃圾场上,他成为了浪漫和坚持理想的牺牲品”
这正说明了像盖茨比和威尔逊这样的人——那种有感情式理 想的浪漫的人在现代美国这片垃圾场上只能是死路一条。
5、 Nick——理性和聪明的 Gatsby
他既不是汤姆所代表的‘荒原时代’的精神世界的公民,也不 是盖茨比所代表的盲目崇拜黛西的脱离现实的梦幻时代的同路人, 他 代表着美国传统道德规范。
追求旧爱的手段:第一点就是他必须要“显富” 。第二点是他善 于利用尼克。
五.人物关系表
第二课时
一.艺术特色
小说巧妙运用了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 以一个局外人尼克的角度 来叙述,增强了客观性、真实性。他是盖茨比的近邻,黛西的远方表 兄,黛西丈夫的大学同学, 同时在和黛西的密友谈恋爱,可谓是联系 人物见矛盾冲突的纽带。此外,小说优美的文笔,不落俗套的修辞运 用,悬念设置的巧妙,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为之增色不少。
二.思想内涵
《了不起的盖茨比》 的重要意义在于以盖茨比的追求和毁灭来表 现“美国梦”的幻灭,深刻揭露了美国梦的虚假实质。他过于善良天 真, 没有认识到上流社会的极端卑鄙和自私, 耽于爱情和地位的幻想, 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而黛西和丈夫利欲熏心, 按照金钱社会的行为标 准做事, 反而处在社会主流之中。 盖茨比从白手起家到失败死亡的经 历,体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前危机四伏的现实。
三.重要地位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被著名诗人 T.S. 艾略特誉为“美国小说自从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 。它被 讨论、 被赞美次数之多不逊于 20世纪任何一本美国小说。 20世纪末, 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四.分享感受
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理由有很多:喜欢开头那句父亲的忠 告: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 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 件。 喜欢看着盖茨比站在海边遥望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 喜欢看着他
“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 ,喜欢那种惊奇和热切;喜欢盖茨比豪宅 上彻夜不明的灯光, 和从花园里随风飘至的音乐和笑声, 那样声色犬 马, 醉生梦死。 以及盖茨比躲在这一切繁华背后的孤独和被压抑的欲 望。 喜欢死后的那段人情冷暖, 喜欢看着那辆来自另一个世界尽头的 汽车来到豪宅门口, 却没有发现美好的宴会早已散场。 也喜欢书中的 语言、隐喻、讲故事的方式,和精致却缜密的结构。
这仅仅是一个梦碎的故事,所有的情节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跌宕也 不过是为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的熄灭铺垫的。
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委屈。为我们自己。 人们称我们是“浮躁 的一代” 。 美国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
我们不是不想拥有梦想 我们都曾为心中的一个梦努力过。只是 它总是那么容易就被打破。
我们唱“想回到过去”唱“追忆似水年华” ,仅仅是在声嘶力竭 的坚守曾经的梦想曾经的自己, 当发现在乱七八糟的世界这些坚持仅 仅的垃圾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遗忘,用更垃圾的方式。没有人看到 我们的委屈, 大人们只是在指责我们胸无大志不学无术无病呻吟, 却 不想想我们生来就在这样浮躁的世界。
我们不是没有责任心,我们没有逃我们还在努力,盖茨比死去了,我 们还在。我们有自己的个性,所以我们不大喊“可怜可怜我们吧” , 但我们一直在述说,我们仅仅是要一些理解一些肯定。
所以,请不要无视,请不要鄙视。
回头仔细想想,我们原来并不脆弱,我们很坚强。坚强的让人心
酸, 我们是在用什么坚强?为了我们爱的人吧, 为了我们等待的什么 东西吧,为了我们心底那对幸福的悄悄信念吧。 。 。
最后的最后,我写上盖茨比的“时间表”:
起床 上午 6:00
哑铃体操及爬墙 6:15— 6:30
学习电学等 7:15— 8:15
工作 8:50—下午 4:30
棒球及其他运动 下午 4:30— 5:00
练习演说、仪态 5:00— 6:00
学习有用的新发明 7:00— 9:00
记上作者菲茨杰拉德的话——
“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的向后推,被推入过 去。 ”
作文九:《了不起的盖茨比》3300字
The Great Gatsby
Summary:
The novel The Great Gatsby, rooted in the "Jazz Age”, is a tale of the West. It centers on the story of Gatsby. Gatsby, a peasant from the West, fell in love with a girl named Daisy at first sight when he was garrisoned at the frontier of the South.
For Gatsby, there was a bright future for him and Daisy. But when Gatsby t out to battle in Europe, Daisy married a rich man, Tom. The news was like a thunderbolt out of clear sky for Gatsby. Heart-broken, Gatsby made up his mind to win back Daisy’s love. By engaging in illegal alcohol trade, he
became an upstart overnight. Then, to be attractive to Daisy, he bought a villa opposite to Daisy’s, and held parties frequently. Subsequently, with the help of Daisy ’s cousin, Nick, Gatsby paid a visit to Daisy the first time in five years. Gradu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vers was aware of by Tom. Indeed, Tom had a fixed feeling toward them. Meanwhile, Gatsby determined to make public their relationship.
The climax arrived when in an occasion there was a brush between Tom and Gatsby. Daisy was puzzled by the matter. It was on this occasion that she drove the car home in a fast speed and hit Tom’s lover --Wilson to death. This accident drove both Tom and Wilson’s husband mad.
In the end, Tom shifted the blame on Gatsby, and Gatsby was shot by Wilson ’s husband. What a tragedy it is!
Comments on the novel:
For my part, it is a novel which has intrigued and fascinated numerous readers. It focuses on monness of the mon people. The emphasis is on ordinary people, setting and events. Though not so plex and obscure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vividly presents nature of human within.
Another distinguished feature of the novel is the point of view. The subtle use of the personalized first narrator, the unassuming Nick Carraway, makes the novel more reliable. He is either a person involved in the story or an on-looker who is able to stand by the scene and vent out his opinion. Then, its language is very impressive. The dictions and sentences in
Fitzgerald’s writing tend to be simple and plain. He used the simple words to present the most profound nature of human. Also, there are lots of symbols employed in the story, especially symbol of colors. We are impressive by the depiction of the green lamp standing in front of Daisy’s house. Gatsby considered it as his hope and dream. The faintness of the green lamp suggests the uncertainty of his dream.
In a way, Gatsby’s death is an inevitable tragedy. He is doomed to pass away into nothingness, with few at the funeral to lament the passing of his romantic dream. Indeed, his pure romanticism is responsible for his tragedy.
He was obsessive in his romantic but fragile dream, though he gradually realized its absurdity; he still tried to explain its reasonableness in vain. In other word, he was self-deceptive.
Certainly, we can not ignore the greatness of Gatsby in his time. He
witnessed the rapid changes of his time, instead of making a promise and getting involved into the money-worshipped world, he struggled lonely for his dream. Although he lost finally, he deserved our respect. Indeed, his isolation in struggle set us thinking. At first glance, the novel appears to be a simple love story, but further examination reveals Fitzgerald's masterful survey of
American society during the 1920s and the corrup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作文十:《了不起的盖茨比》4000字
浅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2011-02-05 17:16:48
一、引言
说起读这本书的契机,是由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推崇。菲茨杰拉德虽然没有像海明威和村上春树那样被大家所熟知,但他的小说却得到了这两位杰出作家的一致好评。村上春树更是把菲茨杰拉德视为他的“老师、大学及文学伙伴”,将他看做“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件标志”,他经常读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有的篇目甚至读了几十遍,虽然故事早就烂熟于心,但随便翻到哪一页他都可以看下去,从来没有失望过。村上春树是我喜爱的日本作家之一,他这样极力地推荐自然而然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想知道菲茨杰拉德写出的小说究竟如何动人心魄,能让一位极优秀的作家奉为文学“圣经”。于是,我翻开了菲茨杰拉德最为著名的这部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
二、内容简介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以“我”尼克的视角叙述。主人公杰伊?盖茨比是尼克的邻居。他的家富丽堂皇,在他如花园般的宅院里,经常举办一些宴会,有很多社会上的名流光顾参加。尼克身边人对他的描述更增添了这位邻居的神秘色彩。一次,尼克被邀请去参加盖茨比先生的宴会,几次接触下来两人成为了朋友。尼克逐渐了解到盖茨比的一段感情旧事——他曾和自己远亲表妹黛西相爱,因为盖茨比当时还只是个穷小子,两人并没有走到一起。盖茨比一直对黛西念念不忘,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和黛西重逢。在尼克的帮助下,他和黛西再次相遇,虽然此时的黛西已经结婚生子,但两人又再度重坠爱河。谁知这却是悲剧的开始。在一次聚会中,黛西的丈夫汤姆察觉到了两人的关系不寻常。他在怒气之下揭露了盖茨比的虚假经历,黛西也在争吵中惊醒,她已不再爱盖茨比。盖茨比与黛西驾车回城途中,黛西失手撞死了车行老板的老婆,同时也是自己丈夫的情妇茉特尔。盖茨比为爱替黛西顶下罪名,最终,也为这爱,献上了他的生命。
三、结构
《了不起的盖茨比》篇幅不长,全书共分为九章,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故事一气呵成,引人入胜。其紧凑充满悬念的情节与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保罗奥斯特的《幻影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处。每章的大致内容如下:
第一章 “我”初到西卵,与黛西、汤姆及贝克共进晚餐;
第二章 初见汤姆情妇茉特尔;
第三章 受邀参加宴会,初识盖茨比;
第四章 了解到盖茨比与黛西之间的往事;
第五章 在“我”的帮助下,盖茨比与黛西最终相见;
第六章 黛西与汤姆参加盖茨比的宴会;
第七章 汤姆与盖茨比的争吵、茉特尔的意外身亡;
第八章 盖茨比的回忆及盖茨比之死;
第九章 无人的葬礼。
按照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尾声,小说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二两章,这两章描写了两次聚会,看似只是作者漫无目的的回忆,但却为整本小说做了很重要的铺垫——交代了小说中出现的主要环境和人物关系,两次聚会中关于盖茨比简短而又不明了的对话,更为盖茨比究竟是何人物设下悬念。接下来,“我”神秘的邻居盖茨比终于出现,在第三章到第六章中,情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故事的一角已被掀开,我们已知不会有个寻常的结局,但正像主人公对自身的命运无法预知一样,我们仍不能料想小说会迎来怎样的尾声,盖茨比究竟能如愿和黛西走到一起吗?我们充满着好奇。随即,迎来了小说的高潮部分,变动如飓风般来的突然猛烈,盖茨比所构筑的关于黛西的幻想城堡在那个下午土崩瓦解,然而,五年来都为这幻想而活的盖茨比,必须为它划上一个句号。他沉浸在自己对黛西的爱中,无法醒来,也不甘愿醒来。他为她忘记了自我,最后甚至舍弃了自我,献出了生命,才为这可悲的感情划上了一个如血的句点。故事的尾声是小说的第九章,盖茨比的葬礼只有“我”、盖茨比父亲和“猫头鹰”先生三人参加,盖茨比死后,人们马上将他遗忘,甚至忘记了他曾给予他们的那些欢乐、那些恩惠,当初宴会的欢声笑语早已远去,热闹的场面也仿佛只是梦中出现的幻景。盖茨比的葬礼在凄风苦雨中透着无限的凄凉,而“我”也看清了人世的丑恶面目,带着对盖茨比的深深怀念,回到了家乡。
四、主要人物特征
{汤姆?布坎农}
“曾经是纽黑文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橄榄球运动员之一”、“家里非常有钱”、“ 三十多岁的人”、“身体健壮,头发稻草色,嘴边略带狠相,举止高傲。两只炯炯有神的傲慢的眼睛已经在他脸上占了支配地位,给人一种永远盛气凌人的印象。即使他那会像女人穿的优雅的骑装也掩藏不住那个身躯的巨大的体力——他仿佛填满了那双雪亮的皮靴,把上面的带子绷得紧紧的。他的肩膀转动时,你可以看到一大块肌肉在他薄薄的上衣下面移动。这是一个力大无比的身躯,一个残忍的身躯”、“他说话的声音,又粗又大的男高音,增添了他给人的性情暴戾的印象。他说起话来还带着一种长辈教训人的口吻,即使对他喜欢的人也一样”、“奇
怪的是他会因为读了一本书而感到沮丧。不知什么东西在使他从陈腐的学说里摄取精神食粮,仿佛他那壮硕的体格的唯我主义已经不再能滋养他那颗唯我独尊的心了”……
小说的开始就毫不掩饰“我”对汤姆的不喜欢。“我”眼中的汤姆有着庞大的身躯,举止粗俗,自负狂妄,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歧视黑人,思想浅薄。在他对待妻子黛西的态度上,还可以看出他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自私贪婪。
{黛西}
“她的脸庞忧郁而美丽,脸上有明媚的神采,有两只明媚的眼睛,有一张明媚而热情的嘴”……
黛西最初给文中的“我”的印象是美丽、热情的,但后来的“我”慢慢发现,黛西是个非常拜金、崇尚物质的女孩,她矫揉造作,对盖茨比虚情假意。对于为她而死的盖茨比,她甚至冷酷到在盖茨比葬礼时连一束花都没有送上。
{乔丹?贝克}
贝克是一位著名高尔夫球员,而“我”对贝克的了解,也都大多来自于报纸报道。这里作者采用了侧面的描写。贝克给公众的印象并不好,还有比赛作假之嫌。贝克吸引文中“我” 的地方,在于她的高傲,和一种自我保护似的神秘。然而“我”并没有爱上她,随着相处的深入,“我”开始渐渐厌恶她虚伪的面具,并最终离开了她。
{杰伊?盖茨比}
“他心领神会地一笑——还不止心领神会。这足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这你一辈子也不过能遇见第二次。它面对——或者似乎面对——整个永恒的世界一刹那,然后就凝注在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偏爱。他了解你恰恰到你本人希望被了解的程度,相信你如同你乐于相信你自己那样,并且教你放心他对你的印象正是你最得意时希望给予别人的印象。恰好在这一刻他的笑容消失了——于是我看着的不过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年轻汉子,三十一二岁年纪,说起话来文质彬彬,几乎有点可笑。在他作自我介绍之前不久,我有一个强烈的印象,觉得他说话字斟句酌。”
作者简短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盖茨比的形象:文质彬彬,谦虚谨慎,亲切自然。他喜爱称作别人“老兄”,总是让人倍感亲近地拍拍别人的肩膀。他年轻富有活力,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在众人的猜测中,他是个深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继承万贯家产,游历四方,甚至还有人说他曾杀过人,但他见到黛西的时候也会紧张得像个孩子,有着天真、单纯的一面。在别人热闹的时候,他总是孤身一人冷眼旁观,超然于一切俗世的喧嚣之上。
五、语言
在文学中,彻底地追求语言的微妙性是每一位作家都想要达成的目标。菲茨杰拉德在语言运用方面已相当娴熟,能够把当时的情景、心理的活动,用最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他善用隐喻,例如“每逢我根据某种明白无误的迹象看出又有一次倾诉衷情在地平线上喷薄欲出的时候”、“汤姆和贝克小姐,两人中间隔着几英尺的暮色”、“月亮和晚餐的酒菜一样,无疑也是从包办酒席的人的篮子里拿出来的”等等,这些语句总是能让你细细品味,其中透露着的浅浅淡淡的幽默也总是能让你会心一笑。他的语言比喻形象,细腻流畅,有着乐曲一样的音律和诗一般的节奏感,并用词考究。
六、文中线索、意象及写作手法
小说中充斥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聚会,全书也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这些聚会的场景,这成了贯穿整个故事的一条线索,每一次的聚会都会推动情节的发展。
“绿灯塔”和“埃克尔堡大夫”广告牌的那双眼睛在文中反复出现。“绿灯塔”已成为指引盖茨比生活方向的一个坐标,它象征着黛西。“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并且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又小又远”,预示着这梦本是遥不可及的,虚幻的。而“埃克尔堡大夫”广告牌的那双眼睛则如一双上帝之眼,冷眼旁观发生的悲剧,仿佛一切事情他早已掌控,有一种嘲讽的意味。
小说采用第三者的叙述方法,主人公“我”在小说中体现出的最大特点是诚实可信,说明“我”的叙述是很客观的。这种叙事方法,使我们既体会了盖茨比的痛苦,又对他怀有深深的同情,能够更立体地看整个故事的经过。
七、结语
约翰?凯里在他的《阅读的至乐:20世纪最令人快乐的书》中也推荐了菲茨杰拉德的这部小说。他在书中说:“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公认的经典,具有永久的魅力。他的如同希腊悲剧一般简单紧凑的情节像喷泉四周的人工彩虹一样,流露出怀疑的味道,这就是我们百读不厌的原因所在。”
迄今为止,我已经是第三遍读这部小说,每次都沉浸在他荡气回肠的故事中,其中史诗一般的咏叹和细腻富有哲思的语句也久久令人回味,我也似乎明白这部小说能使村上春树那么喜爱的原因。人们悲伤于盖茨比的死,但比起看清现世的丑恶,他的死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他所生活过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美好,他眼中的黛西也永远是那么迷人美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黛西,每个人都是汤姆,都是贝克,谁又能像盖茨比一样活得那么洒脱,对生活永远充满着憧憬和热情,对现实总是抱有天真热切地幻想。我想这正是盖茨比让我们喜爱并让我们铭记的原因。
“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不论现实如何残酷,就让我们像盖茨比一样充满着希望吧,因为这希望是照亮现实的光,是我们相信和不妥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