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忆甲午海战》4400字
忆甲午海战,看今日改革
---- 铭记历史,镌刻史实;累积跬步,振兴中华
【内容摘要】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 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作为后人,应该好好回眸这段历史,吸取其中的教训。
剖析古老帝国版图: 中国原是个帝国。我们的版图除本部以外,还包括缅甸,越南,琉球,高丽,蒙古等。这些地方可以分为两类:蒙古等属于第一类;归理藩部管,中国派有大臣驻扎其地;第二类即高丽,越南等地。实际中国与他们的关系很浅,他们不过按期进贡,新王即位须受中国皇帝的策封。此外我们并不派代表常驻其国都,也不干涉其内政。在经济方面,我们也十分消极,我们不移民,也不鼓励通商。总体上,帝国版图可用光绪七年(1881)翰林院学士周德润先生的话概括:“臣闻天子守在四夷,此诚虚远、忧深之计。古来敌国外患,伏之甚微,而蓄之甚早。不守四夷而守边境,则已无及矣;不守边境而守腹地,则更无及矣。我朝幅员广辟,龙沙雁海,尽列藩属。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非所谓山河带砺,与国同休戚哉?”换句话说,在历史上属国是我国的国防外线,是代守我门户的。
一、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实力对比
1.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政治对比:
清政府: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仍旧是腐朽的封建体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并且清政府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
日本:日本经历了比较彻底的明治维新运动,已经基本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较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各项管理制度都相对与清政府优秀 2.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对比:
清政府:总体国力来说,清王朝超过日本,洋务运动也为清王朝累计了一定的资本,但是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以国防为主,结构简单,企业管理体制缺陷甚多。 日本: 经历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借助比较先进的近代财政系统,各项财政收入与清政府差距甚微,且日本重视工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超过清政府(例:甲午时清有铁路约400公里,1890年日本有铁路2733公里;1893年日本有轮船680艘,110205吨,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轮船22900吨,民间轮船寥寥无几;1894年清工业产煤可查产量约54.4万吨,而日本是426.1万吨等等)。 3.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对比: 陆军方面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清政府:人数虽多,但是战斗力普遍低下,有作战能力的少之又少;没有统一的司令部进行战略制定、协调;缺乏对现代战争的认识。国家、民族意识淡薄。
日本:步枪总体水平与清军相当,炮兵火力远胜于清军;而且完成近代化的改革后的日本,军队建立了参谋体系,统一制定战略、统一指挥。 海军方面
清政府:中国海军成军较早,到了后期缺乏投入与更新,各舰到甲午时已经老旧,而甲午前清由于财政紧张,停止外购军舰军火两年,北洋各舰保养、军火都严重不足,总体实力仍旧落后于日本。
日本:19世纪90年代大量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且日本有多艘军舰都是战前刚刚完工,装备了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总体实力超过北洋海军。 总体上,清军缺乏统一的军事管理。士兵多以从军为副业,充满了宗教观念和家乡观念。国家民族意识淡薄。对手日本兵则以族为重。 二、甲午战争的结果
甲午战争于清政府的惨败和日本的完胜为结果。在这场战争中,涌现了一批民族英雄,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以狂奔八百里的清军将领叶志超为首的贪生怕死的将领。由此一战,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也日益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的侵略者。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堕入更为深重干的苦难。大清帝国的无能进一步鼓舞了列强的野心,甲午之后,英国人夺取威海卫,德国人占领胶州湾,俄国人进一步蚕食西部边境,于是一群飞禽走兽闯进了中华大地,中国再无一刻安宁... 三、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从政治体制上看:1895年的清政府仍然是封建专制的国家,国家的权利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权利的
过度集中导致高层的决策具有盲目性,无法接受其他人的建议。相反的日本,经过了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洗礼,日本成功的推翻了幕僚的统治,确定了君主专政的政权,这一种现代的政治制度,给予了日本新的活力,使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政治体制上,日本远远的把中国甩在了后面。办事机构没有新式的文官制度和审计制度。导致贪污盛行。
2.从经济军事上看:清朝后期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世界的经济中心,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清朝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扩展到法美等国,而中国仍停留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经济呈现出粗放型增长。日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开始迅速腾飞。军事方面,中国落后的军事设备,武器,训练方法等无法与日本相比。
3.求和派和顽固派的避战求和是中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甲午战争清政府本有还手之力,但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求和派的领导下,清政府消极抗战,无法做出应有的大国抵抗。清军的一部分将领贪生怕死避敌自保。平壤战役中清军阵亡两千人,几乎都是在逃跑时被打死的,而日军只死亡了一百八十余人。清军遗弃的武器有炮四十门、步枪一万余支。临逃走时,几乎都扔掉了武器。高级将领丢下的私产有金币十二箱(其中金块六十七块、金锭六十一个),砂金十四箱,大小包裹三十来个。清政府发给的军饷和大量银块,约十万两,叶志超也来不及运走了。而且,一些重要的机密电稿、文书等竟未做任何处理,弃之不顾。
4.士大夫阶级的迂腐,排挤新人。
同治、光绪年间的社会如何反对新人新政。这一点我们可从郭嵩焘及既郭嵩焘之后的当时著名外交家曾纪泽的命运中了解。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尧舜之世。未能其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这是当时湖南大学士王凯运所做之词,以形容郭嵩焘的,从其言语可知当时反新的激烈程度。 甲午战争时,中国海军占世界海军的第八位,日本的海军占第十一位。此战败非船不如人,炮不如人,乃为战略战术不如人。总体上看,自强运动的领袖虽走的路线不错,但改革并不彻底。守旧事业非常突出。因而他们不能救国,救民族。原因1,他们自己不愿彻底;原因
2
棠这五个大领袖都出身于旧社会,受的是旧教育。他们没有一个人能读外国书籍,除李鸿章外,没有一个人到过国外,所以他们不能了解西洋文化。 四.甲午战争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在已经是遍体磷伤得中国身上狠狠地划了一刀。《马关条约》的签订,巨额的赔款使中国的经济雪上加霜,同时,中国的一些领土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允许在华设厂和增开商埠进一步阻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
2.对日本的影响:侵华是日本的既定战策,甲午中日战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发动甲午战争,使得
日本能够转移国内的一些矛盾,同时,签订《马关条约》对于日本来说是一极大的利好事情。两亿两白银的赔款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本基础。同时又打开了中国的市场大门。日本的经济开始进一步的发展。
3.对世界:甲午战争是一场落后的封建制度与先进的资本主义的较量。这次战争充分显示了现代制
度的优越性,否定了落后的封建制度。从此以后,资本主义制度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
五.甲午战争与中国近现代化
1. 甲午战争以前,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通过商品输出和从中国掠夺原料、土特产的商业
流通活动实现的。甲午战争后,外国列强在前一时期控制中国海关、对外贸易、国际汇兑与航运基础上,又凭投资产业特权,从商品的生产领域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市场,完成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第一步,外国垄断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内部的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成分。中国的贸易和商业严重半殖民地化。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受到侵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战后,
清政府的威信大大降低,人们对清政府的腐败更加深恶痛觉,清政府的统治日益摇摇欲坠。
3. 甲午战争的失败从另一方面看是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标榜着“自强求富”,但是洋务运动
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战后的中国,一些开明人士日益认识到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性,中国的近代化从这方面而言是进一步发展的。
六.甲午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明清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西方国家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仍然是一个于农业为主的落后的封建国家。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于从唐朝开始就向我们学习的日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学习西方,逐步的追赶和超越中国,落后的中国被挨打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因此,在当今世界,唯有发展好自己,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才能不再被挨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弱国无外交。清政府一心希望着西方列强的干涉,使日本退兵投降。但这并不现实。列强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不会更不可能帮助清政府。当今社会是一个一超多强的世界,我们一方面要搞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不能忘记曾经帮助新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百花齐放的政策很符合我们的发展要求。
3.世界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和平。战争是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战争使人们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尽管在当今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大大的降低,但是小规模的战争仍不断,每天都有人因为战争而失去生命。**曾说我们是第三世界的国家,我们不与其他国家争霸。所以,珍惜世界的和平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做的,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后代。 4.对于邦交,特别是与周边国家一定要处理好关系。不能轻举妄动。
甲午前期,法国进攻越南。中国则暗中给予越南粮食、军械等资助。最终使战火燃到中国,引起中法战争。 5.划时代战争需谨慎。
战争固然不是儿戏,特别是近代战争。不战而求和当然要吃亏;但战败求和,吃亏之大远胜过于不战而和。甲午前期,中国、日本在高丽共管上就是前车之鉴。
自立自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仍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要将理想付诸行动,让梦想成为现实,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作文二:《甲午海战祭》8700字
网络人生看世界
前言:“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清光绪帝为中国民族英雄邓世昌写的挽联(邓世昌是在公元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中壮烈殉国的)。今年是中日那场大海战114周年。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场海战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意义的:首先对于世界战争史而言,人类从此正式抛开了风帆战舰,真正的开始了钢铁和能源动力时代;而对于倭寇而言,倭寇不仅因此战获得了2.3亿两白银,更凭借此战正式进入帝国主义行列一举废除了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即使对于我国而言,我国的清政府不仅财政问题更加严重而且也加重了半殖民地化。最后对于我们来说这场海战留给我们的思考确实很多的```
下面我们首先回顾下这段历史:
(备注:以下部分段落以及数据资料引用摘自《试析日本战争责任问题的尖锐化趋势>日本学刊2004年04期原作者王希亮》
1894年7月25日倭寇不宣而战,首先在我国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小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我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在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后,清政府被迫应战。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李鸿章任命从牙山败退的叶志超为统帅驻守平壤。9月15日日军进犯平壤,守卫平壤的清军有左宝贵、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四军,加上从牙山撤退下来的叶志超部约14000人。但身为全军统帅的叶志超贪生怕死,一听说日军逼近,便主张弃城逃跑被左宝贵强行制止。左宝贵慷慨陈词,激励将士说:“敌人悬军而来,正宜出奇痛击,令其只轮不返,不敢再正视中原……大丈夫建功立业在此一举,至于成败利钝暂时不必计也。”为了防止叶志超潜逃动摇军心,左宝贵派亲兵把他监视起来。左宝贵亲临玄武门城头英勇指挥作战但不幸中炮牺牲。左宝贵牺牲后叶志超下令全军撤退,一日狂奔500里逃回国内。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朝鲜尽入日军之手,使战火很快燃向了我国本土。
平壤战役后的第二天(9月17日)日本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突袭我国北洋舰队,中日两国海军由此发生了一场激战。战斗一开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战,沉着指挥。我国海军英勇奋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用完之后,毅然下令开足马力撞向日舰吉野号,准备和它同归于尽,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经远舰管带林永升也率领将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海战从中午开始历时五、六个小时,我国损失致远舰等5艘舰只,日本旗舰松岛号受重伤、西京丸等4艘受创伤。我国虽然损失严重但主力尚存,日本聚歼北洋舰队于黄海的预谋并未实现,北洋舰队只要重整旗鼓仍可与日再战,但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却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制海权为日本所控制,此后我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攻。
10月下旬日军兵分二路进犯我国东北边境,第一军渡过鸭绿江,攻占九连城,第二军从大同江海运至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包抄大连、旅顺。旅顺同威海卫隔海相望,是渤海的门户,是一座拥有近代化设备的北洋要塞。11月6日,日军进攻旅大后路重镇金州,总兵徐邦道率军应战,伤亡惨重,金州失陷。7日大连不战失陷。18日日军进攻旅顺。海军提督丁汝昌见形势危急亲赴天津,请率北洋舰队赴援,但是遭到李鸿章的拒绝。而旅顺守军总办龚照玙早置诸军于不顾,于日军进攻前一天逃往烟台,其余将领也多作鸟兽散。只有徐邦道率军奋战,在激战三天--旅顺陷落!日军在旅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惨案”,历时三昼夜,血洗全城,屠杀我同胞18000余人。大屠杀的目睹者英国人阿伦在《旅顺落难记》一书中写道:“日军进城后,满路都是被杀者的尸体,竟辨不清路来。在一个池塘边,站满了日军,赶着一群老百姓,往池塘里跳。只见水里有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有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浮出水面,正往岸边爬来,日本兵就用刺刀对准她当心扎了对穿,第二个就刺那个小孩,只见刺刀往上一挑,小孩就被挑在枪头上。在另一个地方,10个日军兵捉了许多逃难的中国人,把辫子联在一起,当枪靶子打。有的斩了一只手,有的割下一只耳朵,有的斩断一只脚,有的砍头”。1895年在旅顺建立的“万忠墓”碑文记下了日军的这场暴行:“光绪甲午十月(1894年11月)日本败盟,旅顺不守,官当商民男妇被难者计一万八百余名,忠骸火化,骨灰丛葬于此。”
日军血洗旅顺
旅顺陷落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遥对旅顺、大连,港口呈新月形,港湾环抱着刘公岛。岛上和港湾南北两帮都设有炮台,与港内舰队互相配合,可形成立体交叉的强大火力,足以对付海上来的强敌。但是,如果岸上炮台失守,则会形成对港湾和刘公岛南北夹击的形势。1895年1月20日,日军为避开从威海港正面进攻,?从威海卫南边的荣成湾成山角登陆,由陆路抄袭威海卫之背,日海军从海上封锁威海卫。躲在港内的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接着,日军攻占南北两帮炮台。日军占领炮台后,把大炮转向港内,轰击北洋舰队。日海军于2月3日向刘公岛和北洋舰队发动进攻,中国将士英勇抗击。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中鱼雷后,管带刘步蟾下令把舰开到刘公岛铁码头外面,把军舰当炮台使用,直至舰上炮弹全部打完,才自行炸沉,刘步蟾也自杀殉国。这时,丁汝昌主张沉船死战,但部下偷生之徒拒不执行命令,并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在绝望中自杀殉国。2月12日,美籍洋员浩威盗用丁汝昌名义草书乞降,交出残舰11艘、刘公岛上的炮台和军资器械。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灭。3月,日军集中兵力攻占辽东,先后占领了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所到之处,肆意烧杀。
“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于清政府和清军部分将领的无能,无论在朝鲜战场还是在我国国内战场总是屡战屡败。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政府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政府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由于沙俄等国出面干涉,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中国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作补偿。《马关条约》是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条约,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数亿金钱,为其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割占台湾使得台湾宝岛离开祖国长达半个世纪,台湾同胞从此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殖民统治。就海战而言,邓世昌撞击倭寇“吉野”的壮举是百世传扬的壮举。但是后来引发争议的却是一个叫方伯谦的人,并由此引发了史学界对整个海战的各种各样的争议。方伯谦的同乡刘步蟾是与他一样是争论的焦点。在海战中是否临时私自更改阵型,将两列纵队私自改成雁字阵型;在海战中刘步蟾为何在5000米的距离便命令“定远”首先开炮(定远舰的305毫米主炮最佳射程为3000米);“定远舰”的舰桥是否因为这次无畏的射击被震塌,并直接导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受伤,无法指挥作战;在海战中是“定远”还是“镇远”击中倭寇旗舰“松岛号”,击毙击伤倭寇100余人,并让“松岛号”在整个甲午战争中再也无法重返战场?这些争议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争论不休,即便是中国甲午战争权威戚其章先生也无法给出一个真正的罢黜争议的结论,毕竟有太多的问题和巧合以及各种各样的史料引起我们现在更多的思考和怀疑。但是历史的真相只能经过时间来揭示其中的真相,网络人生看世界在此文中不敢乱下结论(鄙人也没有哪个能力)只希望借此文章能够让我们国人时刻去反思这场战争带给我们中国的另一些影响以及思考```
“甲午战争”是经过30年“洋务运动”的中国和30年“明治维新”的倭寇之间的一次改革的检验之战。结果惨败的我们中国人开始思考自己为何而失败。李鸿章当时就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抗日本倾国之师,焉能抵敌”?这句话的隐藏的各种玄机网络人生看世界不去过多的考虑,但是从整个战争的进程和一些事件来看这对战争走势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崛起的汉族军阀地主势力中实力最强的是湘军和淮军两派。在整个湘淮系统中共同将曾国藩视作精神领袖。但是当曾国藩去世之后双方便开始了明争暗斗。从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塞防”与“海防”之争开始,双方为了对抗就仅仅是为了对抗而对抗。到了“甲午战争”中淮军在朝鲜经历血战的之时湘军却如隔岸观火。而朝廷中的翁酥同为了给当年被李鸿章一篇奏折参倒的兄长报仇,不顾民族大义和战争走势,在朝堂之上披着“清流”外衣不断攻击李鸿章,并对李鸿章的战争部署不断肘腋。这些问题也许不是直接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但是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因为中央政府的权威在这一时刻已经无法控制那些封疆大吏。发展到最高阶段,就是在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之时,南方省份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东南护保条约”。中央政府的控制权开始沦丧,以至1916年后中国陷入了长达30多年的军阀割据的时期。
这也许是战争失败的长期影响,但是战争失败直接导致“洋务运动”不再进行。“洋务运动”给我国带来的不仅是一些西方的武器,更有一种工业文化。在整个“洋务运动”中,我国出现了大机器生产企业数十家(含外国企业),和数十万的产业工人。这不是手工作坊,是真正的大工业化的生产。当然与西方的大工业生产不同的是这些企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资本运作。但是经过“工业化”的洗涤我国开始了真正的进步。仔细研究此后的中国历史,为我国革命奉献主要力量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来自那些工业化和受工业化影响比较深刻的地方。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阻隔了“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1898年之后的“义和团运动”我们在肯定其反帝反封建的意义之后,是否应该也可以视其为我们新一轮顽固派对工业化的破坏呢?
网络人生看世界认为之所以工业化的发展能被如此轻而易举的被破坏,不仅因为我国顽固势力的强大和人民当时思想上的愚昧,更是因为在海战中我国凋零了太多的拥有思想和技术的近代人才。比如文章开始就提到的邓世昌、还有被英国人称为“东方纳尔逊”的杨沛霖、林曾泰、林永升、黄健勋、林履中,当然也包括那两个有太多争议的方伯谦和刘步蟾,这些都是北洋水师中的精华。要知道在海战中最后幸存的叶祖圭、萨振兵在北洋水师中仅仅是中庸之材,居然成为后来我国海军中的中流砥柱,并在我国海军的舞台上是最优秀的代表。试想如果那些精华尚存我国又会如何。要知道这些人不仅仅是海军人才,更是拥有近代思想的人才。他们不仅研究海战理论,对机器制造等许多方面也有卓越的才识,更对西方的民主和政治体制有一定的认识。我们那个邻国的西乡从道、大久保利通都是经过海洋熏陶的倭寇精英,也正是他们让倭国的政治改革顺畅,发展迅速。可惜甲午一战,我国近代人材几乎凋谢一空。所以鄙人对甲午战争耿耿于怀,不仅仅是为了失败更是为了我国这些人才的凋谢!!!
很多人抱怨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去建造颐和园,认为那时最大的两艘铁甲舰“镇远”、“定远”合计不过3647万两白银,如果把建造颐和园挪用的几千万两用于购买军舰,则我国海军实力将数倍于日本而不是不如日本。如果再把《马关条约》赔掉的2亿?3千万两白银和台湾的税收用于建设海军,我们中国将可以建设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至少十倍于日本海军,别说败于日本,就是迫使日本俯首称臣也不是办不到的。平均1,000万两银子可以买“定远”级战舰5艘,2亿两可以买100艘!余下的用来配备训练人员,购买炮弹,燃料等。但是网络人生看世界试从慈禧太后作为满族人的矛盾心理来说:军队不强大则江山不保,军队越强大则汉人势力坐大,满族的统治地位不稳。所以,保持海军与日本相当则对于满族最稳当。如果李鸿章连日本人都敢欺负难保他不会有朝一日骑在老娘脖子上拉屎拉尿,那时如何对得起满族的列祖列宗?而至于何谓“相当”则很难说了。我国海军“北洋”、“南洋”、“粤海”三支舰队,总吨位和军舰数都与日本差不多,甚至略微超过一些,仅仅“北洋”一支,就在很多地方超过日本。至少我国拥有亚洲最大的两艘7,335吨军舰,而日本最大的几艘军舰不过4,200多吨,所以网络人生看世界从慈禧太后的角度看她认为:第一没有想对日本宣战,第二不知我国海军当时的训练如此不济。
日本于甲午战争前夕订造的世界第一快舰“吉野”号
实际我国海军在黄海大战中失利的原因,既不是日本军舰速度快,也不是日本军舰火炮快,主要是我国海军当时打不准!以“镇远”“定远”二舰的8门305毫米巨炮,可以先敌开火,而且只需命中一两发即可使日本任何一艘军舰失去战斗力。军舰再快,快不过炮弹,日本军舰在进入我国这两艘巨舰的火炮射程之后,没有被击中,而进入本国军舰射程之后,却频频命中我国军舰。我国比较小的军舰很快被击沉或重创,但是战场上留下的两艘巨舰却让日本人徒呼奈何,它们厚厚的装甲是日本的大炮根本打不穿的,最后日本军舰只好逃走。这两艘巨舰的8门305毫米大炮如果命中率为1/8,则只需12个齐射就可以让日本所有12艘军舰瘫痪,然后其他小舰再上前逐个击沉即可。“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大炮发射速度再慢,也可以每分钟1发,从“定远”在中午12时50分开火到下午17时30分日本舰队撤出战场,共5小时40分,可以发射炮弹8发x340分钟=2,720发。即使如果因为战斗机动等原因,实际上只能10分钟发射1发,也可以发射272发,甚至打10炮中1炮,也可以命中27发,每艘日本军舰可以“分享”2发以上,则不但可以使之重创,全部击沉已经绰绰有余,何况除这些305毫米大炮之外,我军还有260毫米炮1门,250毫米炮4门,210毫米炮12门,150毫米炮17门,120毫米炮3门。但是这8门305毫米巨炮没有击沉1艘敌舰,只是“偶然”命中的几发但是已经足以使全部中弹敌舰遭到重创:“松岛”几乎全部上层建筑荡然无存;“比睿”下甲板后部全部损坏,丧失战斗力;“赤城”舰长毙命,丧失战斗力;“西京丸”几乎不能行使丧失战斗力,这些战绩几乎都是305毫米克虏伯大炮的一弹之功。要说速射火器我国军舰上也有“致远”舰上的“格林”炮就是机关炮,邓世昌在冲向“吉野”时曾亲自开火命中数百发,但口径太小基本不能伤害“吉野”。那个时代的海军是“大舰巨炮主义”最有效,大舰则装甲厚防护力强,这是甲午海战所证明的!巨炮则一击致敌死命,这也是甲午海战证明的。我国海军既有大舰又有巨炮,本来应该具备制胜条件的但是因为技术不精结果最终惨败。我们看一下战后的统计数字:
我国军舰中弹数日本军舰中弹数总计是?754以上总计134(详细资料见下表)
定远159松岛13?镇远220严岛8?来远225桥立11?靖远110扶桑8?平远24千代田3?济远15比?23?广丙1吉野8?致远沉没浪速9
扬威沉没秋津洲4?超勇沉没高千穗5?广甲沉没赤城30?经远沉没西京丸12
甲午海战前,?“致远”舰部分官兵合影
据上述统计,加上落在被击沉的中国军舰身上的炮弹,日本舰队至少命中率超过中国舰队10倍以上。另外,从中国几艘军舰中弹百发以上仍然保持战斗力,可见日本150毫米的速射炮威力有限,甚至国产的“来远”号军舰也经得起225发炮弹的轰击,“定远”和“镇远”就更不必说了。还有一个现象,中国军舰凡装甲厚度在200毫米以上的军舰除“经远”外无一沉没,而装甲厚度在100毫米或以下的军舰,大部分沉没,只有“靖远”、“广丙”得以保存。而日本军舰除“扶桑”号以外,全部军舰的装甲都在114毫米以下。最凶猛的“吉野”,装甲只有102毫米,其它第一游击队的3艘军舰“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的装甲只有51毫米;日本本队的各舰,多数装甲在100毫米左右,“千代田”只有33毫米。因此,日本军舰并非很难击沉,但是以中国海军的训练水平,很难击中倒是真的。我军8门305毫米巨炮,奋战340分钟,只有数弹有效,几乎是每次开火都是肯定不中,命中是意外的,或者说是偶然。军舰的速度在战略机动方面作用很大,但是在战斗当中就未必起决定性作用了。中国军舰平均时速15海里,实际在战斗中只开到8海里,日本舰队平均速度与中国舰队相当,几艘快速舰达到时速20多海里,即便如此,也是每小时最多多走5海里,中国的305毫米大炮每分钟可以发射1发炮弹,在1个小时内可以发射60发炮弹,8门合计可以发射480发。因此,大型水面舰只依靠速度获得的战术优势是有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的战列舰设计得比较其它国家的速度快,为此牺牲了装甲厚度和火炮口径,而德国却坚持生存第一,火力第二,速度第三的设计原则,战史证明,德国的设计明显优于意大利的设计。英国最大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就是按照注重速度的原则设计的,结果遇上德国的“俾斯麦”后,仅仅5个齐射,两个齐射命中就被击沉。“俾斯麦”在击沉“胡德”号以后,又炮击“威尔士亲王”号,6分钟命中4弹,重创“威尔士亲王”号。在整个战斗中,英国这两艘王牌战舰只打中“俾斯麦”号3弹。如果“定远”和“镇远”有“俾斯麦”舰上官兵的射击技术,大概三分之一的日本军舰还没有进入自己的速射炮射程范围之内,就已经被我军的远程大炮击沉或者重创了。实际上,我军重炮在5,300米距离开火,敌军进入3,500米(一说3,000米)才还击,时间差了3分钟(一说5分钟)。这3分钟(取其短说)里,我军8门重炮可以齐射3次共24发炮弹,但是没有命中一发。直到开火14分钟以后,才有日本军舰被305毫米炮弹击中。而日本旗舰“松岛”号第一轮齐射就命中中国旗舰“定远”号,使舰队司令丁汝昌负伤,信号旗折断,舰队失去指挥(一说“定远”的舰桥是被自己的大炮开火震垮的,难以令人信服,毕竟几个人不算重,竟然会压得钢铁舰桥象饼干似的不经一震?而且迎风飘舞的司令旗和信号旗也竟然把桅杆“拖累”断了?)。
由此可见“甲午海战”我军败绩虽然有慈禧太后有挪用军费的责任,但是凭当时清朝北洋水师的实力抗衡日本应该是有条件的。如果当时训练严格,充分,使命中率提高一倍,战争的结果可能就不是历史那样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极其劣势的武器装备对抗装备最精良的美国军队,仍然获得胜利,除指挥正确之外,有一支久经战阵的军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上甘岭战役的炮战当中,敌人每天最多发射30万发炮弹,而我军最多只能发射4万发炮弹,相差7倍多,和甲午海战的速射炮对大炮相当,但是我英雄的志愿军依然能够取胜。其中一个原因从美国兵把上甘岭的一个高地叫“狙击兵岭”就可以看出来:志愿军战士单兵技术熟练,枪法好。甲午海战中我国海军的广大官兵浴血奋战,为国家民族付出了惨重牺牲,按照我们的传统,写历史为尊者讳,当然不愿意说他们的不是,而宁愿说是武器不如人。但是网络人生看世界认为,实事求是会使我们更加接近真理,虽然真理有时不讲情面。据说,日本人是看到中国水兵把裤衩晾在大炮上才决心向中国挑战的,可见北洋水师训练和军纪之涣散。因此武器装备的因素并不是中国海军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因素显然更重要。后来日本海军提出:“宁要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不要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强调精湛的射击技术对海战的重要性。很快他们就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欧洲强国沙皇俄国。在对马海战中日本人也是让俄国人首先开火,自己稍后才开火,但是由于日本水兵的射击技术精良,所以一开火很快就重创了俄国的主力舰只。俄国旗舰经过两轮齐射后就基本上失去战斗力,舰队司令重伤丧失指挥能力从而决定了战斗的结局。
封建分裂使得甲午战争在军事上实际上是以李鸿章一个军阀的实力对抗日本举国的侵略,故李鸿章极力避免战争以保住自己在官场上的本钱。战争爆发后也极力保存实力,不敢主动进攻。北洋水师当时应该组织特遣舰队远征日本,封锁对马海峡,炮击日本沿海城市,甚至炮击东京。当时既没有飞机,更没有雷达,要寻找茫茫大海中的军舰是很困难的。日本大城市多数靠近海边,以木板房居多,炮击大城市很容易引发火灾,影响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珍珠港惨败之后,派“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空袭东京,取得重大心理胜利。
历史的波澜虽然早已消逝,但是网络人生看世界认为比讴歌或谴责更重要的其实应该还是总结历史教训。从中国近代化屡受挫折中可见:首先中国近代化运动始终缺少一个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长远目标和能够给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近期目标。洋务派的自强、求富过于笼统,且少数人从中渔利,暴富一小撮,苦了多数人。维新派的目标又过于高远,人民大众不是无知,就是不理解,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所以近代化运动只局限于上层,没有获得全民族的支持,从而经不起挫折。其次,近代化始终缺少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洋务派缺乏团结和决心,维新派则缺乏谋略和才干,这也使得近代化运动经受不起挫折。最后,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者们缺乏务实精神和冷静态度。他们忽视了中国的特定国情,企盼通过短期努力就使中国的近代化取得突破,一旦受挫便又一蹶不振。他们还缺乏求同存异的气量和胸怀,仅因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便互相攻讦,势同水火。
网络人生看世界前几天浏览相关“中日甲午战争”资料时在一篇跟帖文章中看到一网友之怪论:“说我们后人其实应该感谢慈禧太后,如果她当初把建造颐和园的款项拨作军费,则黄海下面无非多了几堆废铁,我们就没有颐和园游玩了。”话虽有点偏激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清朝丧权辱国,不关军费开支的事情。的政权,怎么开支都是糟蹋民脂民膏,无非是糟蹋到哪里,让什么人糟蹋罢了!大东沟那场海战过了114年,但是记忆和思考是不能忘记的。因为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网络人生看世界?军史作品》
作文三:《甲午海战有感》1200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
观《甲午海战》有感
学期:2013-2014(2)
班级:11土木工程1
学号:20110590124
姓名:姚元明
教师:王桂梅
对于甲午大海战我有深深的感情,我特别喜欢这个电影,不仅场面宏大,而且人物表演的也很细腻,非常有那时候的感觉,当然,这些也是我猜的。
甲午大海战演的是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导致内部矛盾重重,所以胜仗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中国北洋水军一败涂地,到此,中国海军沉寂了近一个世纪。
作为当时的内务大臣,李鸿章作为汉臣坐到那个位置是相当的不容易的,他不像和珅那样贪腐,也不像那些腐官一样胆小怕事。他认识到只有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才能保住大清的江山,经过几十年的辛苦经营,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越,想一些点单的枪炮还是可以制造的,但是军舰还是要靠别的国家制造。当时的北洋海军可以说是有模有样,军舰的吨位是亚洲最大的,数量是最多的,就是人员素质可能会低一些,毕竟中国当时的教育不可能出很厉害的人才。但是,决定一场战争绝不是拼武器装备的,这些都是死的,人才是活的,是决定一切的。由于当时清政府由上到下的腐败无能,北洋海军败得一塌涂地,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也就此夭折。
当时北洋海军中,直属最大的官是提督丁汝昌,他是一名合格的军人,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还有好几名较好的管带(舰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福音对于腐败横行的大清帝国来说。在大战之前,有过一次演戏,当时李鸿章也在,当邓世昌的船开过的时候,居然没有开炮,有的人以为是邓世昌依然对李鸿章不满,可谁知是因为炮弹全装的是沙子,一个军队的腐败程度到此,有何胜算。
在战争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横行,我们终于在卖国的条约上印下了屈辱的标记。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真的应该惭愧,我们为何败得如此惨烈,真的是敌人太强大了吗?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套用央视的一句话,因为珍爱和平,所以回顾战争。现在的中华民族已经真正站起来了,我们不会再让一百年前的悲剧再次发生,侵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作文四:《甲午海战》9500字
《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甲午大海战》带给我久违的震撼!这才是一部真正令人期待的国产电影,也许没有媲美好莱坞的电脑特效,但却是冯小宁继《北洋水师》之后二十年心血之作。在很多国产电影在娱乐、恶搞的路上狂奔不已的年代,这样严肃而有热血的电影已经成为稀缺品种。很多参加上海电影节点映和威海首映的网友在观看全片之后,表示够震撼、够热血!认为冯小宁继《红河谷》、《紫日》、《黄河绝恋》、《嘎达梅林》之后再续经典。发生在一个世纪前的甲午海战,一直是我中华民族的耻辱。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他看到欧美殖民者纷纷侵占中国领土,也对中国虎视眈眈,1894年,日军挑起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这一个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败,暴露了慈禧、李鸿章、方伯谦等民族败类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关于中国的惨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不但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正处在晚清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瓜分的目标。
2、清朝统治的腐败。慈禧、李鸿章等人寄希望于外国调停,没有把 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据说日本为了备战,天皇带头捐了4万元,日本各界更是竞相倾囊,而慈禧太后为了举办万寿庆典,挪用了1500万两海军军费,以致于北洋水师缺银少饷。
3、直接原因是指挥不当,贻误战机。李鸿章避敌保船,不准海军出战,最终丧失了制海权。本来中国国力和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中国经过洋务运动,重工业和军事都取得不少发展,日本由于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重工业比较薄弱,其实力于中国不相上下,本来可以一战,但由于指挥者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经过甲午海战,对中国对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被迫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甲午海战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自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勇敢先进的中国人,也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奋勇抗击,和争取民族独立,拉开了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对于日本,不但扩大了殖民地范围,战争赔款也使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与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为发动新的战争作了准备,最终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为其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了伏笔。
110年前,在我国黄、渤海水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那是场刻骨铭心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创伤,至今仍隐隐作痛。110年的国耻,提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0年的屈辱,我们将永不忘记。
今天,我们将高喊着“振兴中华”来祭奠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脊梁。
退让丧权!腐败亡国!振聋发聩!“我今天也是第一次看到
全片,只有四个字的感受:热血沸腾。” 看到这里,虽然早就知道了结局,却无比希望一八九四年的历史被改写,希望他们此刻还在闪闪发光的理想不要在清廷腐败的环境里碎成一地的玻璃渣子,哪怕有一次的胜利也足以安慰,不要被剥夺和践踏得那么彻底……
但是现实是不容回避的,就像历史是不容假设的,那场艰苦的,悲惨的,耻辱的,壮烈的战役终于开始了。
从我这样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观影者的角度来说,场面还是颇有可看性的,虽然双井UME 号称有DMAX 幕却没给这片上DMAX 让我郁闷了一下,但更多的还是被炮声、大火、巨浪所震撼,被剧情深深的吸入其中,这场仗输得真憋屈啊,明明我们有很不错的船,有很厉害的舰长们,但是有炮无弹啊,关键时刻射出去的都是哑弹啊! 当时真的很想把这个月工资捐出来买军备有木有(喂) 本来敌我各十二艘舰艇,对方的怎么打都打不沉,我们的一艘接一艘沉没,有点怨念,其实这种戏就不要拍的那么真实感了嘛,这是虐观众啊…… 看完这部影片后难免会想到很多理想啊现实啊优胜劣汰啊钓鱼岛啊这些不适合在周末考虑的东西,但一部影片真正能影响到的人和影响的程度都是有限的,唯一可以寄望的是很多人的热血只是沉睡,很多人的坚毅尚未露峥嵘,五千年下来理想主义者总是生生不息,前赴后继。 就算理想终将远去,总会有人追随它的脚步。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中国近代史是血与泪的屈辱史,很多国人从心底里不愿回首也不愿提及,随着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战争历史遗迹,看着一座座锈迹斑斑的炮台,银幕前的我们仿佛感觉到历史就在那里用最简单、最直接、甚至最残酷的方式向后人诉说着。
1867年,李鸿章上书朝廷,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洋务运动由此拉开了帷幕。影片从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少年时代开始,将其一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877年,清政府派遣一批少年学子远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他们怀着强国之梦登上了当时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了最先进的海军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四年后,邓世昌代表朝廷赴英国迎接同学们凯旋,他们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劈波斩浪驶回祖国。这批学生在英国留学期间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驾驶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日本驶去。影片中不断使用对比手法,中日两国领导人在面对国际形势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似乎在预示着战争的结局。明治天皇的奋发进取和慈禧太后的骄奢淫逸决定了北洋水师悲惨的命运。战败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赔偿白银两亿五千万两。甲午战争的失败将中国人民推向了更加苦难的深渊。
“我等从军卫国,今天一死也要撞沉?吉野?舰”,这是邓世昌在炮弹用尽、舰身受重伤倾斜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指挥”致远“舰撞向日本海军“吉野”舰时说的话。邓世昌和所属官兵壮烈殉国是悲壮的,也充满了悲哀和辛酸。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缮颐和园为自己庆祝六十大寿,导致海军多年未添新式军舰,旧军舰上的武器得不到保养,弹药奇缺且有不少打不响的臭弹。在海战中这些弊端都以致命的形式暴露出来,日本的快速军舰和舰炮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而北洋水师的炮弹经常命中敌舰却不爆炸,装备的落后和战术指挥的老化让将士们有心无力。影片中仿佛展示着日本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无情地噬咬着中国人民,让我们忿恨辛酸。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明清两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西方国家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仍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美梦中。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国失去了和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交流和竞争的机会,和他们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从唐朝就开始向我们学习的弹丸小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全盘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国力逐渐追赶和超越中国,落后的旧中国挨打就是必然的。
影片中提到了钓鱼岛被日本占领的过程,自从今年9月日本政府制造购岛闹剧以来,中日钓鱼岛事件不断升级,从影片中所呈现的历史事实来看,日本拿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做交易俨然是个笑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中站起来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民经济取得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有了质的飞跃,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绝不惧怕战争,有信心更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少年强则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多学习中国和世界历史,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像革命先烈一样用我们的勤劳智慧和生命去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中国强,
我也是,没有觉得像有些人那样感到这片子怎么垃圾,我确实被里面的气氛感染了,以前对甲午战争只是个模糊的概念,这部片子基本让我扫了一次盲。我觉得可以当教育片看。我不想和那些极力贬低这部电影的人打口水战,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它的不足!我只想说。中国还有多少国人不了解这段历史?如果你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就看看这部电影吧!现在中国是富强了,可是还有多少国人享受着上辈留下的安逸而不知足,骄奢淫逸,完全没了艰苦奋斗,居安思危的精神!拍这种电影的导演很少,正是因为少,我们才应该去支持,支持爱国主义教育!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作为指导员的我,希望你们能够带上勇气,朝气,志气,在这段青春军训的旅程中尽情怒放。你们需要无畏的勇气,渺视一切困难与坎坷,雄赳赳气昂昂地迎接挑战。 你们需要蓬勃的朝气,用烈火般的热情在仲夏的训练场上释放能量! 你们需要必胜的志气,用舍我其谁的志气打响你们在浙大校园的第一枪。 宝剑出鞘,锋芒毕露,三团四连,威震全师。通过十八大报告,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青年对于国家,对于历史,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大作用。
国家的发展是由一代又一代青年创造的。现在,这个接力棒传到了身为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我们中国当代青年手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实现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并传递这份正能量,为我们后辈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未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理想不是一句空谈的口号,它意味着我们要克服万难为止拼搏,埋头苦干为之努力。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各种诱惑应运而生,我们的信念容易被斑驳陆离的诱惑动摇,考试中的不劳而获,生活中的游戏人生,甚至是为了某种利益的违法犯罪等都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存在着的现象。这些青年不是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就是没有实现理想的决心。当青年手中的激情,勇气,精力被时间的侵蚀消耗殆尽时,又有多少人能对自己,对国家问心无愧?所以,我们要像**一样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要有足够的耐心,坚定的决心,持久的恒心,充分的信心来实现我们对自己对国家的誓言。历史的车轮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滞不前,落后于历史的国家必将为历史所抛弃,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为我们敲响警钟,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永葆青春。 十八大对青年的期望正是在于党深刻认识到了青年之于国家未来的关系,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有志青年,必定要响应党的号召,前仆后继,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生。
这部电影还是在孩童时期就看过,但是真正看懂还是在20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每当看到邓世昌怒目圆睁,驾驶“致远”撞向“吉野”时,我就立刻感觉到浑身的血直往脑门上涌。可惜电影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后来读到一些有关甲午海战的书籍,才知道邓世昌之死原来是那么的悲壮:“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他拒不上艇,并说“吾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
110年了,英雄已逝,黄海长在。大海的波涛见证了中国的沧桑,见证了中国的巨变。前不久,我随海军某部出海巡逻西沙群岛,看着那威武的国产军舰在海上劈波斩浪,矫健的战鹰在空中翱翔,心想英雄的在天之灵若有知,一定会为他的子孙们感到骄傲的,因为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而是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报载,邓世昌的故里广州市已经在筹划举办各种活动,纪念邓世昌殉国110周年,这多少让人感到了一丝欣慰。这么说是因为当甲午战争110周年之际,遍寻大小媒体,竟见不到象样一点的纪念活动的报道。在这个一百多年前导致中国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事件周年纪念日到来的时候,我们似乎都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更不要说是因为那一场即将到来的中日足球对决。时下比较流行“大国国民风度”之说,也颇有几个知识精英在那里跟着摇唇鼓舌,似乎之要行行温良恭俭让之风,展无比“谦卑”的礼仪之邦风范就是“大国国民”了。我不反对中国人应该表现出“泱泱大国”的风度,“以学习心态去除自大??以自信心态乐观前瞻??以正常心态走出历史??以责任心态贡献世界”,但这并不等于把应该坚持的东西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按照“大国国民”的理论,冰心老人如此心态恐怕也算不得“大国国民”了,但是,我却因此更加敬佩她老人家,虽然没能读到她给我们这些“大读者”留下的作品,但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她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数月前知道有一部叫《1894甲午大海战》的电影要上映 小高兴了一把
不过看到导演的大名 心都凉了半截(尽可以批判我太主观臆断)
不过近日看到一些个剧情信息并附有剧组图片的新闻报道(预感果然没错) 然后又看到一些个其他的报道
实在是不吐不快啊 截了一些图片来吐一吐把
至于所谓的影片的内涵及深度就不评论了 这是比较主观的东西 各有各的看法 只讨论客观一点的东西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像纪念甲午战争110周年这样的大事情,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一位自称是“喜欢日本艺术与文化”的女同胞就曾这么说:日本人之所以不在教科书中提侵略历史,是为了让年轻一代不致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避免“对中国人赎罪的孱弱心理”;“而中国的教科书上却对此大肆宣扬,疯狂地在中国的年轻人心上深刻上‘国耻’二字,使得中国人无时无刻不在与日本任何事务之交流上有所踌躇和避讳,进而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听听吧,
如果给她个教育部长当当,说不定真的有那么一天,中国的教科书也会按日本某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取消“反日爱国主义教育”了。 一场战争可能是在某个早晨爆发的,但却绝对不是从这个早晨开始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忘记了甲午战争,明天忘记了“九一八”,迟早连自己是不是中国人也会忘得一干二净的。如果连自己都在回避历史,我们还怎么能够义正词严要求人家以史为鉴呢!这样的“大国风度”,怕只会成为世人的笑柄吧。 9月17日,是民族英雄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110周年忌日。几天前,我找来李默然主演的电影《甲午风云》,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为一代名将在110年前黄海海战中的壮举而热血沸腾,夜不能寐。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我同桌说,去电影院是文娱抓紧的,不是看一部这么繁重这么虐的电影的。
那么咱们如今应该做什么呢? 咱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拍摄这样的一场失败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不可否定,如今的年轻
人确乎是缺少一些于历史的教育以及对历史的传承。有些货色,并非咱们不去了解它就不存在了。祖先的梦,祖先的现实,祖先的光辉在咱们的身上还剩下多少? 并非我辈无能,只是在忘记了咱们民族的崇奉与保持,因而咱们没有办法去传承。 是了,我不过是一个个别的高中先生,高考加试科目选了历史。当我走进电影院的时分不能不说是繁重的。在课本上正正派经的方块字的面前,没有人知道那是多少的鲜血。亦是鲜少有年轻人情愿去了解去探寻这些鲜血是谁流的,是为什么流的,是怎么流的。
不敢构想,未来的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能否还会有人再拍甲午,能否还会有人去吃力心血去竭力将这段历史恢复,能否还会有这样的演员在为自己的角色而骄傲,能否还会,
还会有观众去为这样的电影捧场??
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一切层面的美。理想上,在致远舰漂浮之后,邓世昌齐全是无时机活上来的,但他没有,他抉择了他所崇奉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比过后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营私舞弊要光辉地多。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时令,去追赶灵魂深处的保持。 将爱国的崇奉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据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传达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咱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
剩下的便是填充。
我不知道。
如今距我看完这部电影已经一个多小时了。大概是很多在电影院里暴发而出的情感未然慢慢退去,但还有很多货色确乎是不可能抹灭的。
理想证实这样的就义是值得的。至少在起初的历史过程里,英雄们的就义是没有徒劳的。 在进电影院之前,我便发微博说,我并不等候甲午有多高的票房,我只等候它有多大多广多深的影响。有些电影,兴许当你出了了电影院便会遗记; 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波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随便地遗记。
但就个体而言,我宁愿抉择这样一部可以扫荡我的灵魂的电影,至少叫我知道这一段历史面前的故事,至少叫我坐在大银幕前,贴近那个时代,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如今就真逼真切地解剖在了我的背地。说是解剖兴许有点过火,但从影片的叙事手法来看,确实是简略明了地告诉观众历史事情的原因通过结果。兴许以我的资历,没有办法去评估影片中的某些理想,然而多重线索的交织,扼要的叙事手法足以撑持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与自己流着异样的血却还在呕心沥血的人。
而谈及英雄,便无奈不谈及影片中邓世昌这个角色。作为福州人,在我的童年亦是去过马尾船政学堂的,甚至还有马尾炮台的遗址。兴许那时我确乎不了解这段历史,不过没关系,总有下一代人会到那里看看,到那里看看曾经地兴亡与荣辱。
很高兴,他做到了。做得怯懦无畏。
“致远”是到达远方的意思,是邓世昌的军舰的名字。那么,咱们又能走多远? 你概括一下,删掉一些,在加上自己的一点话,感恩作文400字,比如我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之类的几OK 了嘛 由此,我联想到中日两国各自建造的飞机、军舰,在同样的威武的外表下,会有怎样的差距呢?说实话,要说日本造的飞机、军舰质量不如中国制造,我不信!
而今学生时候不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于我来说仅仅是考卷上的分数,甲午中日战争不过是个1分的填空题。但是电影的视觉冲击让我懂得了为什么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什么会有后面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为什么会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去学习先进的思想,来保卫我们脚下的土地,来保卫我们的祖国,为她,愿奉献出所有的青春与热血。《甲午大海战》讲述了一个道理“退让丧权,腐败亡国”,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虽然丁汝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效死疆场,英勇无比,但是终因清朝廷腐败,丧权辱国。甲午大海战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首英雄赞美诗。这部影片激励了观影职工的爱国主义热情,是对职工精神的一次洗礼。
今天我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国力日盛,民族振兴,国泰民安。但是,要持续发展,永保和平必须居安思危,韬光养晦,克难攻坚。国家强大,匹夫有责。每个中国人必须不忘历史,奋发图强。
真的很害怕甲午的惨剧会再次上演,虽然如今和平是主流,大街小巷都在看着温馨的家庭剧、爱情剧,但战争阴云却一直未散去。
有些电影不必在乎谁拍谁演,而有些电影不必在乎故事编排。此片就属于不必在乎谁拍谁演的类型,可以说,此片剧情足够铁血,桥段也前后贯通,煽情点到为止,人物演绎可圈可点。不知道在当下的新世纪中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段百余年前的历史,当一些人对南京大屠杀都会表现一脸茫然的时候,奢望他们关注更多的历史也许是种徒劳。在这次点评中,就不再婆妈的提及剧情简介了,如果真有谁不知道这段历史的话,请查阅初中历史教材详细了解。顺便送一句列宁的名言: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这部电影看的是故事,看的是历史,看的是民族精神,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片中邓世昌披散头发决一死战的画面令人热血澎湃。看待一部严谨的历史题材电影,我们不能只看影片的质感。应该更重视电影传达的精神,及其教育意义。
这部影片揭露了甲午战争失败的真相:朝廷腐败,民心不齐。
1、日本人为了发展海军,天皇率先捐款,发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慈禧太后为庆祝六十大寿,竟然用军费修建颐和园,并修筑了一艘巨大的“石舰”;
2、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并在旅顺进行了灭绝全城的大屠杀,而此刻,北京颐和园里却好不热闹,慈禧太后的六十寿典正在进行时;
3、刘公岛,北洋舰队的终结点。日军攻占了陆上所有炮台,将炮口转过来猛轰港内的中国军舰,所有人都望眼欲穿地盼望陆军的救援,然而几路援军全都推托不前,甚至转头逃跑!孤守一个月的北洋舰队终于弹尽援绝,军心遣散,刘步赡等人拒绝了日本同学的劝降,亲手炸沉了自己的军舰后自尽身亡。
这部电影看的是故事,看的是历史,看的是民族精神,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片中邓世昌披散头发决一死战的画面令人热血澎湃。看待一部严谨的历史题材电影,我们不能只看影片的质感。应该更重视电影传达的精神,及其教育意义。
上周五,中心组织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大会议室播放新影片《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带着大家回忆那段让人辛酸的历史。150年前,那些人物、事件在荧幕上浮现时,尽管我不喜欢辫子装,也不愿去复习那场惨败,内心不由得严肃、沉重。
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
这部片子导演让我想起老年的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冯小宁真的老了,满篇是老人的固执、唠叨——让人辛酸。在叙事方面, 大东沟海战之后和电影前半部分相比显得急促了,略感凌乱。但是前期的重重铺垫、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以及刘公岛海战中刘步蟾、杨用霖的自杀,已将整部电影的情感带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乱,也毫不破坏观感,无损电影的激情。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
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面对, 可是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 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 当电影结尾处, 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
后中国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抗日的胜利,夺回因甲午之败、马关条约而失去的澎湖列岛和台湾; 镜头中, 碧蓝的大海深处,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舰艇锈迹斑斑的船体,海面上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尽情欢笑。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从钓鱼岛到黄岩岛,从黄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遗骸是有着和自己相同的血脉,他们默默地守护着祖国的海疆。
提起笔的时候,我想起了去年单位组织探访誉为“海军诞生地,水兵母亲城”的泰州,在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的展厅里,我们看到的人民海军成长壮大的图景资料。56年间,从华东海军泰州白马庙点兵,到人民海军突破封锁取得海上歼敌的胜利;从海军五大兵种茁壮成长到国产导弹护卫舰、导弹驱逐舰下水;从潜艇水下发射激起冲天的巨响,中国舰队横跨太平洋犁开欢快的浪花??饱经沧桑的中国海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光辉历程。
当越南在南海驱逐我国渔船的时候,当菲律宾与我国争夺黄岩岛的时候,当日本谋划我国钓鱼岛主权的时候,我们伟大的海军,你是否已经做好亮剑准备,在万里海疆铸就新的辉煌! 甲午大海战,是保卫国家的海疆,作者重点揭示了邓世昌的爱国精神,对比中抨击了一些弃国家利益不顾的官员行为,文章具有了警钟效果。文章联系历史,特别是钓鱼岛等,有力地歌颂了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保卫国土的爱国行为。
作文五:《中日甲午海战》5800字
中日甲午海战:日本海军未直接击沉清朝一艘军舰
1894年9月17日午后发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是甲午战争中海上战场最激烈的一场战役,也是世界海军史进入19世纪后,空前惨烈的大海战。与战后中国人普遍对邓世昌和“致远”舰的事迹集中关注的情形相似,日本海军在这场海战中也有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 铁甲舰是世界海军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后出现的主力舰种,因同时具备巨炮和重甲而威名赫赫,当时的海军国家以能装备铁甲舰为傲,一如现代海军对于航空母舰的膜拜。1885年,中国北洋海军获得了德国建造的“定远”、“镇远”号一等铁甲舰,瞬时成为亚洲第一海军,也一度据此控制了东亚制海权。视己身为海洋国家的日本全社会因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更将中国的铁甲舰视作日本实施“开拓万里波涛”扩张国策的巨大障碍,日本海军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不断筹谋要打沉中国的铁甲舰。大东沟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各舰对中国的“定远”、“镇远”号两艘铁甲舰给予集中“关照”,然而竭尽所能也未能实现击沉的战果,甚至还留下了日军旗舰“松岛”上一名重伤的水兵临死前望着岿然不动的“定远”慨叹“‘定远’为何还打不沉”的故事。
唯一让日本海军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在海战进入到收官阶段的下午5时之后,北洋海军一艘名为“经远”的军舰被其击沉的事件。
迟到120年的疑点
整场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共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四舰,然而仔细考证各舰的沉没原因便能发现,“超勇”舰事实上是重伤后因为舰上所起的大火愈演愈烈,被火烧沉;“扬威”舰则是重伤后,又被向战场外逃跑的北洋军舰“济远”撞击漏水而沉;中国社会传颂的“致远”舰战沉事迹实际是在向日舰冲锋途中,受伤越来越重,突起爆炸而沉,均不是日本海军直接攻击所致。根据日本海军档案,只有“经远”舰是明确记录的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一直攻击到沉没的中国军舰,更为重要的是,“经远”舰还是一艘被称为“小铁甲舰”的军舰,在没有能打沉一等铁甲舰的情况下,获得了击沉小铁甲舰的战果,也勉强可以拿来彰显国威、军威。
由此,日本海军在关于大东沟海战的叙述中,格外突出的一件战事就是进攻“经远”舰直到其沉没的过程。甲午战争后日本海军官修军史《明治廿七八年海战史》中对于此事就有文辞间十分激动的描写,“不久,‘经远’到了生命最后的时刻,螺旋桨露出在空中旋转,红色的舰底一览无余,我军将士纷纷鼓掌,大喊‘万岁’。”
从大东沟海战结束后,有关“经远”舰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击沉一事,随着日方的叙述而流传开,在一个多世纪时间里包括中国史学界在内,各种关于甲午海战的著述中,但凡涉及“经远”沉没一事,几乎都完全采用源自日本的记载。在为了纪念大东沟海战双甲子而开始的兵棋推演中,有关“经远”沉没情形的史实也依据日本海军档案的记载,但随着120
年前的海战以实时再现的方式一点点推演出来的时候,令在场者惊愕的事情便发生了,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第一游击队追击“经远”至沉没这件史实在一个多世纪后被发现存在严重的疑点。
“经远”战史
“经远”号,是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为了“大治水师”而向欧洲订造的四艘新式巡洋舰之一。和同批在英国订造的“致远”、“靖远”号穹甲巡洋舰不一样的是,“经远”和她的姊妹舰“来远”是因为北洋大臣李鸿章和时任中国驻德公使许景澄的竭力坚持,而决定在德国定制的装甲巡洋舰,而这也是德国造船工业历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装甲巡洋舰。
在那时,所谓的装甲巡洋舰与穹甲巡洋舰的区别,在于军舰上装甲的安装方法。略述其大意,穹甲巡洋舰是指在舰内机舱上方的那层甲板上平铺一层装甲板(因为装甲板沿中部全为平面,向左右两舷是斜面,所以称为穹面装甲,简称穹甲),借以防护从上方击入的炮弹,至于机舱两侧的防护,则指望机舱两旁煤舱里的煤,以及舰体外部的海水来提供防御。而装甲巡洋舰与其防护理念迥异,这种军舰在靠近吃水线部位的舰体舷侧敷设装甲板,可以犹如盾牌一样防卫从侧翼方向击来的炮弹,因为装甲巡洋舰的装甲近似“竖立”的姿态镶嵌在军舰两舷外舰体上,在清末又被中国的一些军事书籍唤作竖甲巡洋舰。又因为这种装甲防护方式类似铁甲舰,于是那时的装甲巡洋舰也便有了“小铁甲舰”的别号。
穹甲、装甲巡洋舰的防护理念各执一端,在没有发生大的战事较量前,当时还无法明确判断孰优孰劣,不过穹甲因为只需要铺设一层甲板,而装甲巡洋舰要在军舰水线外两舷敷设装甲,装甲分量更重,所以相近体量的情况下,
装甲巡洋舰一般要显得比穹甲巡洋舰排水量
更大,航速较慢。当时西方国家海军主要把巡洋舰投入海上侦察、保护海外殖民地的用途,显然航速快才是巡洋舰应该偏重的性能,不过东方国家因为国力弱,还无法像西方那样只用铁甲舰来进行海战,必要的时候必须以巡洋舰来充当主战任务,此时装甲防护模式和铁甲舰类似的装甲巡洋舰,似乎也就变得更有实用价值,这也是李鸿章竭力坚持要订造这类军舰的重要原因。
德国造的“经远”号巡洋舰于1887年建成,当年9月12日和“致远”、“靖远”、“来远”巡洋舰以及“左队一号”鱼雷艇结伴从欧洲回国,全程由中国官兵驾驶,经过近三个月的跨洋航行,于12月10日抵达福建厦门外海,和丁汝昌率领在彼迎候的大队军舰会合,编入北洋舰队,成为这支舰队最新的主力阵容。担任“经远”首任舰长的是和邓世昌等将领有同窗之谊的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一期毕业生林永升。饶有趣旨的是,北洋舰队对这种德国造的铁甲巡洋舰采取了和英国造的穹甲巡洋舰混编的做法,从此,“经远”的名字便经常性地和英国造的“致远”舰出现在一起。
1894年初夏,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16日包括“经远”在内的北洋海军主力护卫运兵船到达鸭绿江口附近的大东沟一带实施登陆。第二天中午,正在大东沟口外12海里处海面上警戒的北洋海军主力军舰发现了自西南方向而来的日本联合舰队,根据提督丁汝昌之命,原先排列为双列纵队待机阵型的北洋海军主力舰开始变换为称作“夹缝雁行”的作战阵型,北洋海军主力十舰按照每两艘军舰编为一个小队的组合模式,渐渐展开为一个横阵,“经远”仍和“致远”舰编为小队,配置在旗舰“定远”左侧的左翼方向。
当天中午12时50分,大东沟海战打响。北洋海军各舰在战斗爆发后的第一个小时内,竭尽全力想要逼近日本舰队,发起近距离上犹如白刃战般的乱战攻击,用撞角、鱼雷取胜,以此来规避己方火炮射速慢、弹药效能低的劣势。然而日本联合舰队发挥编队航速高的特点,始终保持着和北洋海军的间距,至下午2时之后,北洋海军陷入了被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与第一游击队腹背夹击的境地,战事转入胶着。
下午3时30分左右,北洋海军“致远”舰突出阵列,在向日舰努力冲锋途中不幸战沉,成为大东沟海战中分水岭般的事件,此后北洋海军阵型便出现了“余船星散”的局面。
鲜为
人注意的是,事实上“致远”舰向日舰冲锋时并非单枪匹马,同小队的“经远”号实际跟随在后,也一起承受了日舰猛烈的炮击,根据北洋大臣李鸿章战后为海军阵亡官弁申请抚恤的奏折称,“经远”舰长林永升就在此期间壮烈殉国,“突中敌弹,脑裂阵亡”。“致远”沉没后,北洋海军“济远”、“广甲”舰向大鹿岛方向浅水区逃跑,“靖远”、“来远”舰为了救火抢险也向这一区域撤逃。和“致远”冲锋时受伤的“经远”在队长舰沉没后,也转舵努力向海战场外撤逃,然而不幸的是,“经远”舰因为处于队末,被日本联合舰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杀手组合——第一游击队盯上。下午4时之后,“经远”和尾随“经远”追击的日本第一游击队渐渐离开主战场。此后的时间内第一游击队和“经远”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战斗,在中国方面的档案中只有含混的记载,而日本第一游击队各舰的报告则十分明确,即日本第一游击队追赶上、并击沉了这艘顽强的中国军舰,时间为下午5时30分左右。
庄河沉舰
120年后的9月17日,在威海进行的黄海海战推演活动进入到“致远”舰战沉后的下午3时30分钟后,“经远”舰和第一游击队的情况便开始成为在场众人的关注焦点。 甲午海战当时,留下击沉“经远”第一手记载的就是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军官的战后报告,根据日本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海军少将战后的报告,当日第一游击队对“经远”的大致追击情况是:
下午4时16分,开始追击“经远”舰。(坪井航三战后的首份报告中误判断为外观和“经远”相同的“来远”舰。)
下午5时,“吉野”等第一游击队军舰猛击“经远”。
下午5时30分,“经远”舰向**斜沉没。第一游击队开始向在海战场外浅水区救火的中国军舰“靖远”、“来远”迫近。
下午5时45分,第一游击队接到联合舰队本队旗语信号,向本队靠拢归队。
当时日本第一游击队共有“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4艘军舰组成,4舰的舰长在海战后的报告中也都提及了追击“经远”一事。
第一游击队司令舰“吉野”舰的舰长河原要一海军大佐的报告中描述的情况是: 下午4时16分,开始追击“经远”,当时距离尚远,允许士兵休息和吃零食。 下午4时30分,以14节(海里/小时)航速追击“经远”。
下午4时48分,距离2300-2500米时射击“经远”,“经远”倾斜、冒起黑烟。 下午5时5分,“经远”转向东航行。
下午5时10分,第一游击队后续三舰赶上一起进攻。
下午5时29分,“经远”向左翻沉。
下午5时45分,接到回归本队的信号。
下午6时27分,靠近本队。
“高千穗”舰长野村贞海军大佐的报告称:
下午5时5分,第一游击队各舰集中攻击“经远”。
下午5时37分,“经远”舰向**斜沉没。
下午5时40分,接到回归本队的信号。
下午6时35分,接近本队。
“秋津洲”舰长上村彦之丞海军大佐报告称:
下午4时24分,在5000米距离上炮击“经远”。
下午5时,追上“经远”,在3000米距离猛烈对其炮击。
下午5时35分,“经远”沉没。
下午5时47分,接到回归本队信号。
下午6时50分,接近本队。
曾在甲午丰岛海战中击沉中国“高升”号运兵船的日本军舰“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海军大佐的报告最为简略,有关击沉“经远”如此大事只有寥寥几笔。
下午5时15分,追上“经远”,猛烈炮击。
下午5时39分,“经远”沉没。
下午6时30分,回归本队。
如果仅仅只是看日本各舰的战报,文字间除了能让人发现一些时间节点的记载存在少许差异外,大致记载相同,并觉察不到什么异常之处。但是在推演的沙盘上,追击“经远”一事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要与继续在主战场上作战的中日军舰间发生距离上的关联,站立在俯瞰整个大东沟海战战场的视角再来观察第一游击队追击“经远”这一战场局部,有关这一历史事件上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便立刻被发现了。
日本防卫省档案所记录了中国军舰“致远”、“超勇”、“扬威”等沉没的大致坐标点,从2013年年末开始在大东沟附近海域进行的水下沉舰考古调查也证实了这些坐标的真实性,由此便基本可以判断出“经远”舰撤离战场时的大致坐标点。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在辽宁省庄河黑岛附近海域通过水下考古调查,“经远”舰的船骸准确位置也得以发现。
以“经远”撤离主战场的大致位置起算,到其沉没点之间以直线距离计,接近30海里(50多公里)。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当时编队的极限航速为每小时15
海里(编队航速以编
队中航速最低的军舰的最高航速计),也就是追击“经远”一事持续将近2小时的时间。而根据第一游击队各舰的报告称,这一过程仅仅只有1小时左右。
假设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真的在下午5时30分左右追击“经远”到其沉没,出现在“经远”沉没点附近,那么下午5时45分距离此处约50公里外的联合舰队本队军舰桅杆上挂出的要求第一游击队归航的信号旗根本不可能被观测得到。
这一让人费解的情形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日本第一游击队根本没有追击“经远”直到其沉没,而是在“经远”尚未沉没时就已经脱离接触,改航他处了,为什么在日本防卫省档案中关于大东沟海战北洋海军沉没军舰的坐标记载里,只有“经远”语焉不详,原因可能正源于此。那么由此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来解释和看待包括坪井航三、东乡平八郎等在内的日本高级军官言之凿凿的战报,甚至于如何来看待这些日本军官此后的官场之途。在甲午战争之后,第一游击队的高级军官出现了界别分明的两类晋升情况,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
三、“吉野”号舰长河原要一、“高千穗”舰长野村贞都仕途不顺,而在海战报告中对击沉“经远”一事做含混处理的“浪速”舰舰长东乡平八郎、“秋津洲”舰舰长上村彦之丞则明显要运气好得多。
中国有古谚“过犹不及”、“画蛇添足”,以之用在第一游击队击沉“经远”问题上也正恰当。甲午黄海大东沟海战中,中日双方都没有拍摄多少现场的海战照片,最主要的几幅都出自日本军舰“西京丸”上一位轮机军官之手。吊诡的是,在少之又少的黄海海战现场照片中,竟然有一幅第一游击队领队舰“吉野”上拍摄的“经远”沉没前的照片(也是“吉野”舰上这位摄影者拍摄的唯一一幅海战场照片),拍摄者称画面上一艘冒着浓烟的军舰就是正在下沉的“经远”,而拍摄时间为“经远”沉没时的9月17日下午5时30分,仿佛是对第一游击队击沉“经远”的历史描述不够有信心,专门立此存照。不过细读这张照片,反而又暴露了更多的问题,据称摄于5时30分的这幅照片上,正在向远处的陆地方向航行的“经远”只是一个冒着浓烟的小小物体,可见拍摄时“经远”其实和摄影者所在的“吉野”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另外照片上的“经远”虽然是很远处的影像,但可以清晰地看出此时该舰根本没有出现舰体侧倾等现象。这幅照片当是日本第一游击队在追击“经远”的过程中,或者是在放弃追击“经远”时所摄,但为何要将这样一幅照片描述为正在下沉的“经远”,个中用意耐人寻味。“
经远”沉没问题成为甲午黄海海战120年战棋推演的重大收获,证明日本海军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实际并没有直接击沉任何一艘中国军舰。“经远”舰最后的航程,很可能是因为舰上中高级军官在此前战斗中几乎全部殉国,在“船行无主”的情况下,舰上幸存的官兵努力将重伤的军舰驾驶到了庄河黑岛附近海岸,自行撞滩,以求人员脱险。这一段不见于中方甲午历史记载中的隐秘史,可能正是为什么民初庄河县志乃至地方传说中竟然有涉及“经远”在该地沉没内容的原因所在。
迟到120年,澄清一段甲午海战中的战场细节,对甲午战争史本身会产生修正,但对于大历史而言并不会有什么大的损益改变。个中耐人寻味的是,“经远”舰沉没事件百多年来沿循着的日本档案占据话语权的现象,而这在甲午战争史研究中并不罕见。
点击阅读完整作品(授权作
品 不得转载)
作文六:《中日甲午海战》3800字
中日甲午战争
幸福——在自己的地位做自己的事情。凡是 要有 辈分 之别。
智慧 和 智商——根正才能苗红,拿破仑、希特勒 与 孙中山、**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 军国主义 怪胎 ,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大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官 (中将) 伊东佑亨 (常备舰队长官)
明治维新后加入政府海军,1871年(明治4年)任海军大尉,1877年任日进号舰长辅.1882年任海军大佐,先后任龙骧、扶桑、比睿等舰只舰长.1885年任横须贺造船所长兼横须贺镇守府次长、同年任建造中浪速号回航委员长。该舰服役后任舰长.1886年封海军少将.就任海军省第一局长兼海军大学校校长.接待了来访的清国舰队,在参观了定远舰后承认是:“如果现在和清国开战,没有胜利的可能,只要‘定远’和‘镇远’两舰就能把全部常备舰队送到海底。”1892年
横须贺镇守府长官。1893年(明治26年)任常备舰队长官。 升海军中将,
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一位日本将领(伊东佑亨 派来的)参观舰队后说:“这种舰队,吨位再大也是没用的。”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说,公元4世纪以后,日本通过朝鲜,接触了中国文化。日本社会如同婴儿追求母乳般贪婪地吸收了朝鲜和中国的先进文明,从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8世纪初,日本最早的历史书《日本书纪》就是用汉文书写的。
张海鹏说,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经过几代人周密准备后发动的,绝不是有的日本学者所说的偶然冲动。甲午战争的刺激,使日本忘乎所以,最终落得彻底失败的结局。日本有识之士和政治家,应当反省历史,尤其应该反省侵略周边国家的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在研讨会上称,120年前爆发的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东亚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政治格局。日本战后不仅霸占了 台湾 还实际控制 朝鲜半岛 ,给包括日本民众在
1
内的亚洲民众带来深重灾难。
?更令人可悲的是,“镇远号”曾经停靠在日本港口向日本人炫耀,被清廷引以为荣的 “镇远号”却被俘,在日俄战争中成了运输舰~
?“定远号”的部份残骸后来由日本于1896年打捞。其舵轮后来被一名居住日本长崎的英国人作为咖啡桌,至今仍在日本。
?19世纪的时候,日本学校教育学生一定要打沉某国的定远号和镇远号。
?从2012-09-27 这周开始,日本学校要教育学生们:一定要打沉 某 国的辽宁号航母。
A.李鸿章"避敌保船"——顽固派(保守派)的意志,不会用人~——纵容能力不足的人。
对比:《三国志》曹操 与 刘、关、张; 亚历山大大帝,的士官长和驴。
B. 丁汝昌本来就是淮军将军,淮军是李鸿章的子弟兵。加上李深知丁汝昌之才,所以把自己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交给他。
丁汝昌 (生平)
咸丰末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参加太平军。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的部下。1879年(清光绪五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也属洋务运动代表人之一。
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清政府在英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出任北洋海军提督。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荀子 说 这是犯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贪腐严重,并且其严重依赖李鸿章,对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为李氏家军。
1891年,率舰队访问日本。鉴于日本海军的发展,回国后曾陈请清政府再购新舰,增强北洋海军实力,以防外患,未被采纳。
1894年7月丰岛海战后,命令加强各舰防护,以备再战。9月中旬,奉命率北洋舰队主力护送运兵船队赴大东沟,17日准备返航时发现日本舰队,即令舰队起锚迎敌。由于舰队的航速不同,导致迎战敌队时阵型严重脱节,加之负伤后中断指挥,北洋舰队遭受重创,被革职留任。
1895年1月30日,2月11日,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因为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没有主动出击,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在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瑞乃尔等的逼降之后,对清政府已绝望,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2
荒唐的官僚制度:
1.丁汝昌虽然也是爱国将领,可他本来是陆军将领 ,不懂海军。
2.邓世昌,水师学堂毕业,却只能当舰长,还有林永生等也一样。
直接原因是丁汝昌警惕心不高,甚至可以说玩忽职守,尼玛朝廷给买的 (德国和英国) 炮弹全放仓库里,船上全是演习弹,这是要砸死敌军的节奏,绝对不是炸死敌军的节奏。
中国当年打不赢的关键原因,不是武器装备的问题,而是民族精神萎靡,国家意志薄弱。
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演习弹,子弹并不稀缺。这是要砸死敌军的节奏,绝对不是炸死敌军的节奏。
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保守派)的层层阻拦。
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 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避敌保船”,命令北洋舰队躲入 威海港 内,不准巡海迎敌。
伊东佑亨终于踏上了刘公岛。此时,刘步蟾战死,丁汝昌饮弹自尽,北洋水师其余将官投降。五口棺材中,中间一口躺着的是丁汝昌,右为刘步蟾、杨用霖,左为张德三、戴宗骞。
伊东佑亨曾数次致书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相其劝降,均被丁汝昌严词拒绝。 在劝降无效的情况下,自2月2日至4日,日军开始轮番炮轰刘公岛和北洋舰队,并在4日、5日夜间派鱼雷艇潜入港内偷袭,相继击沉北洋舰队定远、来远、威远等舰。2月13日北洋舰队在威海卫 投降,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在前一天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或饮弹自尽)——其实是 畏罪自杀~~~伊东祐亨将缴获的舰船商船康济号遣送丁汝昌遗体回国,日本认为这种礼仪使世界惊叹。
伊东佑亨从降舰中选出三等旧舰“康济”号,下令拆去大炮,改装成一艘商
3
船,由原军舰人员驾驶,载了丁汝昌、刘步蟾等五人灵柩去烟台。当“康济”号缓缓地驶离码头时,人们看到它的主桅上仍飘扬着大清帝国的黄龙旗和北洋水师提督的帅旗。伊东佑亨安排送行的乐队奏起了悲痛欲绝的哀乐,炮台及日舰上齐鸣十二响礼炮。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你想不到的,你的敌人会帮你想到的~~~~~~
1.日本皇室重视军事的发展,对中国一直怀有野心
2.日本的工业要比中国发达(中国当时发达的是轻工业,重工业一直不怎么样)
3.当时在亚洲没有强大的国家制约日本,所以日本可以全力投入甲午海战
4.清政府将大部分资金由于皇室开支,对军事不够重视
5.清政府对于甲午海战采取消极迎战的态度,并没有全力投入甲午海战
6.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严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经济实力与信心
7.国内动乱,人民起义肆起
中国缺少海战的经验与装备,以及优秀的海战指挥人员 8.
9.朝中掌有实权的大臣大部分是主和派,不想打仗
10.皇帝无实权,慈禧掌权
11.闭关锁国,武器装备,技术,思想严重落后
12.中国的社会制度太过落后,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13.国际社会对于日本的这一行为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文明建设,消除腐败,稳定社会。把建设有中国物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世纪,振兴中华民族,才是中华发展之大计。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用兵之道在于用人,所以引人之道在于尊师重教。
荀子《礼记》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家兴盛,必定使教师受尊重、有地位;教师受尊重,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能得到保存。所以,尊师重教,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
4
作文七:《甲午海战纪实》10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甲午海战纪实
作者:
来源:《醒狮国学》 2014年第 09期
翻开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苦难之重、牺牲之大。世所罕见。其中令几代国人难忘的中日 甲午战争,至今已 120年整。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彻底击碎了当时强军强 国的梦想,成为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劫难,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觉醒与革命抗争。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 “ 日清战争 ” )是 19世纪末满清帝国和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黄海 海域及辽东和山东半岛进行的一场战争,因爆发于 1894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战争导致清 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基本过程
1894年 7月 25日丰岛海战标志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 4月 17日签署《马关条约》而结 束,战争持续近 9个月,大致可分为 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894年 7月 25日到 9月 17日,有海战与陆战。海战主要是黄海北部海域 的黄海海战,亦称甲午海战,这是人类历史上第 1次大规模蒸汽动力军舰海战。激战 5小时, 北洋舰队损毁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和广甲 5艘巡洋舰,受伤 4艘,日本联合舰队仅伤 5艘。战斗中致远舰试图撞击曰舰吉野号未果而沉没,管带邓世昌拒绝救援而殉职。自此北洋海 军退入威海卫,执行避战保船命令,丧失黄海制海权。陆战主要是朝鲜半岛的平壤之战,日军 攻平壤后,清军狂泄 500余里退回中国境内,朝鲜全境为日本所控。
第二阶段,从 1894年 9月 17日到 11月 22日,以辽东半岛陆战为主。日军抢渡鸭绿江, 在不到 3天内,鸭绿江防线近 3万驻守的清廷重兵全线崩溃。 11月 21日日军攻占的旅顺后制 造了 “ 旅顺大屠杀 ” , 4天 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使大批中国平民死亡。据记载,尸体运了一 个月才抬完,堆积成山,烧了十几天才烧完。
第三阶段,从 1894年 11月 22日到 1895年 4月 17日。战斗中,镇远舰触礁而不能出深 海作战,定远号因弹药告罄而被清军炸沉,清将林泰曾、刘步蟾、丁汝昌等先后自杀;而日军 先后在荣成龙须岛、刘公岛登陆,占领威海卫南岸炮台,攻陷威海卫城。北洋舰队济远、广 丙、镇中等 10舰为日军所俘,全军覆没。北线清军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仅 10天就从辽河东岸全 线溃退。
战争结果与深远影响
1895年 4月 17日,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条约要求:清军撤出 朝鲜半岛,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向日本开放多内陆港口城
作文八:《甲午海战论文》2500字
甲午海战
120年前,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偷袭北洋水师。从此,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中国近代现代化进程戛然而止,四万万中华儿女进入了更痛苦的沉沦。甲午中日海战爆,发伴之以令国人不堪回首的耻辱,再一次用鲜血染红了中国近代史。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次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是持续30余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最后失败的标志,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的原因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中国方面
19世纪末,世界格局尚不稳定,日本帝国主义寻求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但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此战风险极大。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二.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前的几年, 日本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
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
当时的日本为大战做足了准备,大肆扩军,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反而是自大不已,认为“天朝”地位无法撼动,政府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甲午战前,慈禧挪用巨额海军经费建颐和园和祝寿,导致北洋海军将士因军费紧张而节衣缩食,甚至丁汝昌为舰队更换火炮所急需的几十万两白银的请奏也被驳回。试问以此状态有何战胜之言, 三(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海战之前,中国的发展势头应该是很好的,洋务运动开展了好多年,进行了很多改革,虽然有很多满清政府的阻力。日本倾全国之力和北洋舰队打了一仗,对于中国,大清第一实力派李鸿章的家底输了个干净,看起来能挑战皇权的力量没有了,但反过来,慈禧得以控制其他督抚和贵族的实力也没有了。原先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在1900年,八国联军打过来时,东南督抚互保条约就说明了此战的影响。中央的控制力下降了。日本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日本得到大量的赔款和割地,但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实际上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步骤,甲午战争后,列强以武力威胁、政治利诱等手段开始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加紧在华争夺势力范围、强 租军港、构筑炮台、修建军事基地,控制了南起广州湾,北至旅大的多个重要港口,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国门户洞开、藩篱尽失,京师腹地处于列强炮口之下的不利局 面,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对整个中国社会震动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从前只被西方大国打败过,如今竟被东方小小的岛国日本打败了,不仅割国土,赔巨款,丧利权,蒙受奇耻大辱,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国的民族危机愈益深重了,甲午战争彻底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进一步唤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哭泣、悲歌、呐喊和抗争中,孙中山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振兴中华~”从此,“振兴中华”成了一代代爱国者梦寐以求的宏伟理想
四(中日甲午战争对当今中国的启示
把握局势,攻克艰难
洋务运动的军事变革从战争来看是失败的,一提军事变革,就会自然想到信息化建设,然而即使实现了军队的信息化而思想观念的落后又会怎样,甲午战争就为后人留下了最好的回答。面对当时世界海军实力排名第六的中国,第十二位的岛国日本就对双方所要面临的作战形势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并明确了“首先在海上歼灭中国海军主力,掌握渤海与黄海的制海权,保证安全输送陆军主力在渤海湾内登陆”的作战思路。汲取甲午海战失败的教训,那么,面对高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今世界,又恰逢我军向信息化迈进的关键时期,适时瞄准军事前沿理论,大力提倡和发展创新型军事理论研究,进一步明确发展和建设的正确方向,充分转变观念,赶超先进潮流,跟上发展的步伐,振兴我中华民族。 居安思危,实现民族复兴
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国际地位、综合国力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来纪念甲 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仅是为了怀念历史,更多地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讲,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 希望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并不取决于单方面的良好愿望,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台湾局势,都唤醒我们要时刻回顾历史,居安思危,真正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虽然甲午战争中我们惨败于日本,但日本为准备这场战争而付出的一切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成败并非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它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时刻警惕以及一只常备不懈的军队。国家的强大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来源于国家长期的战略筹划和全国若干代人的辛勤努力。
作文九:《中日甲午海战》700字
中日甲午海战
时光倒流,我竟然来到中日甲午海战的现场。快看,战争正激烈进行着。啊,不好,致远号朝吉野号撞去,可它攻击速度不及吉野号躲闪快,狡猾的日本人发射了鱼雷……
我一看,顿时吓了一大跳,急忙喊:“小心!鱼雷!”可是枪炮声淹没了我的话音,致远号上的人没听到。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眼看就要击中致远号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致远号猛地躲闪了过去。那颗鱼雷扑了个空,一下子扎进了水里。
我的心平静了一些,真是有惊无险,总算逃过了这一劫!可是哪知,日本人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又以极快的速度发射出了第二颗鱼雷。幸好清军眼疾手快,又避开了。
我站在岸上,心想:这不行!日军攻,清军守,如果形势一直这么延续下去,肯定会对清军十分不利,因为他们必须万无一失,千万不能被鱼雷击中,时刻都必须警惕。这可不行,清军会吃大亏!
我想,我应该去帮帮清军,让他们快点实施总攻!
于是,我跳进水里,朝致远号游去,可是,一个日本人发现了我,他立刻用手中的枪瞄准我,我一头扎进水里,日本人慌忙向水里打枪、扔炮弹,不过我早就逃远了。他们真笨,白费了那么多力气!再说为了我一个人,耗费那么多枪弹,值得吗?笨!!
我上了致远号。可是又转念一想:不行,肯定没几个人敢信任我的!不行的!这还会耽误作战呢!我本来好心想帮助他们,也许他们会把我当成敌人呢!这反而会误了大事!怎么办呢?
我跑到了武器库,拿出几个炸弹,把它们合在一起,这样威力就大了!我跳下水,两只手高高举着炸弹,使劲向吉野号一扔,哇!速度太快了!真是飞火流星!
日本人虽然看见了,但他们却措手不及,来不及防备,船就被炸翻了!只剩下几个残兵败将幸而存活,但他们再也无力顽抗了,只得向清军投降。
哈哈,清军胜利了!我的功劳大吗?
作文十:《甲午海战[资料]》9600字
《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
这才是一部真正令人期待的国产电影,也许没有媲美好莱坞的电脑特效,但却是冯小宁继《北洋水师》之后二十年心血之作。在很多国产电影在娱乐、恶搞的路上狂奔不已的年代,这样严肃而有热血的电影已经成为稀缺品种。很多参加上海电影节点映和威海首映的网友在观看全片之后,表示够震撼、够热血~认为冯小宁继《红河谷》、《紫日》、《黄河绝恋》、《嘎达梅林》之后再续经典。发生在一个世纪前的甲午海战,一直是我中华民族的耻辱。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他看到欧美殖民者纷纷侵占中国领土,也对中国虎视眈眈,1894年,日军挑起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这一个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败,暴露了慈禧、李鸿章、方伯谦等民族败类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关于中国的惨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不但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正处在晚清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瓜分的目标。 、清朝统治的腐败。慈禧、李鸿章等人寄希望于外国调停,没有把 立足点放在2
自身力量上来。据说日本为了备战,天皇带头捐了4万元,日本各界更是竞相倾囊,而慈禧太后为了举办万寿庆典,挪用了1500万两海军军费,以致于北洋水师缺银少饷。
3、直接原因是指挥不当,贻误战机。李鸿章避敌保船,不准海军出战,最终丧失了制海权。本来中国国力和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中国经过洋务运动,重工业和军事都取得不少发展,日本由于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重工业比较薄弱,其实力于中国不相上下,本来可以一战,但由于指挥者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经过甲午海战,对中国对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被迫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甲午海战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自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勇敢先进的中国人,也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奋勇抗击,和争取民族独立,拉开了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对于日本,不但扩大了殖民地范围,战争赔款也使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与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为发动新的战争作了准备,最终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为其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了伏笔。
110年前,在我国黄、渤海水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那是场刻骨铭心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创伤,至今仍隐隐作痛。110年的国耻,提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0年的屈辱,我们将永不忘记。
今天,我们将高喊着“振兴中华”来祭奠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脊梁。
,退让丧权~腐败亡国~振聋发聩~“我今天也是第一次看到全片,只有四个字的感受:热血沸腾。”
看到这里,虽然早就知道了结局,却无比希望一八九四年的历史被改写,希望他们此刻还在闪闪发光的理想不要在清廷腐败的环境里碎成一地的玻璃渣子,哪怕有一次的胜利也足以安慰,不要被剥夺和践踏得那么彻底……
,但是现实是不容回避的,就像历史是不容假设的,那场艰苦的,悲惨的,耻辱的,壮烈的战役终于开始了。
从我这样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观影者的角度来说,场面还是颇有可看性的,虽然双井UME号称有DMAX幕却没给这片上DMAX让我郁闷了一下,但更多的还是被炮声、大火、巨浪所震撼,被剧情深深的吸入其中,这场仗输得真憋屈啊,明明我们有很不错的船,有很厉害的舰长们,但是有炮无弹啊,关键时刻射出去的都是哑弹啊!当时真的很想把这个月工资捐出来买军备有木有(喂)本来敌我各十二艘舰艇,对方的怎么打都打不沉,我们的一艘接一艘沉没,有点怨念,其实这种戏就不要拍的那么真实感了嘛,这是虐观众啊…… 看完这部影片后难免会想到很多理想啊现实啊优胜劣汰啊钓鱼岛啊这些不适合在周末考虑的东西,但一部影片真正能影响到的人和影响的程度都是有限的,唯一可以寄望的是很多人的热血只是沉睡,很多人的坚毅尚未露峥嵘,五千年下来理想主义者总是生生不息,前赴后继。
,就算理想终将远去,总会有人追随它的脚步。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中国近代史是血与泪的屈辱史,很多国人从心底里不愿回首也不愿提及,随着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战争历史遗迹,看着一座座锈迹斑斑的炮台,银幕前的我们仿佛感觉到历史就在那里用最简单、最直接、甚至最残酷的方式向后人诉说着。
1867年,李鸿章上书朝廷,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洋务运动由此拉开了帷幕。影片从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少年时代开始,将其一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877年,清政府派遣一批少年学子远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他们怀着强国之梦登上了当时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了最先进的海军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四年后,邓世昌代表朝廷赴英国迎接同学们凯旋,他们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劈波斩浪驶回祖国。这批学生在英国留学期间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驾驶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日本驶去。影片中不断使用对比手法,中日两国领导人在面对国际形势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似乎在预示着战争的结局。明治天皇的奋发进取和慈禧太后的骄奢淫逸决定了北洋水师悲惨的命运。战败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赔偿白银两亿五千万两。甲午战争的失败将中国人民推向了更加苦难的深渊。
“我等从军卫国,今天一死也要撞沉?吉野?舰”,这是邓世昌在炮弹用尽、舰身受重伤倾斜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指挥”致远“舰撞向日本海军“吉野”舰时说的话。邓世昌和所属官兵壮烈殉国是悲壮的,也充满了悲哀和辛酸。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缮颐和园为自己庆祝六十大寿,导致海军多年未添新式军舰,旧军舰上的武器得不到保养,弹药奇缺且有不少打不响的臭弹。在海战中这些弊端都以致命的形式暴露出来,日本的快速军舰和舰炮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而北洋水师的炮弹经常命中敌舰却不爆炸,装备的落后和战术指挥的老化让将士们有心无力。影片中仿佛展示着日本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无情地噬咬着中国人民,让我们忿恨辛酸。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明清两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西方国家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仍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美梦中。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国失去了和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交流和竞争的机会,和他们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从唐朝就开始向我们学习的弹丸小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全盘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国力逐渐追赶和超越中国,落后的旧中国挨打就是必然的。
影片中提到了钓鱼岛被日本占领的过程,自从今年9月日本政府制造购岛闹剧以来,中日钓鱼岛事件不断升级,从影片中所呈现的历史事实来看,日本拿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做交易俨然是个笑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中站起来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民经济取得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有了质的飞跃,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绝不惧怕战争,有信心更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多学习中国和世界历史,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像革命先烈一样用我们的勤劳智慧和生命去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我也是~没有觉得像有些人那样感到这片子怎么垃圾~我确实被里面的气氛感染了~以前对甲午战争只是个模糊的概念~这部片子基本让我扫了一次盲。我觉得可以当教育片看。我不想和那些极力贬低这部电影的人打口水战~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它的不足:我只想说。中国还有多少国人不了解这段历史,如果你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就看看这部电影吧:现在中国是富强了~可是还有多少国人享受着上辈留下的安逸而不知足~骄奢淫逸~完全没了艰苦奋斗~居安思危的精神:拍这种电影的导演很少~正是因为少~我们才应该去支持~支持爱国主义教育: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作为指导员的我,希望你们能够带上勇气,朝气,志气,在这段青春军训的旅程中尽情怒放。你们需要无畏的勇气,渺视一切困难与坎坷,雄赳赳气昂昂地迎接挑战。 你们需要蓬勃的朝气,用烈火般的热情在仲夏的训练场上释放能量~ 你们需要必胜的志气,用舍我其谁的志气打响你们在浙大校园的第一枪。 宝剑出鞘,锋芒毕露,三团四连,威震全师。通过十八大报告,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青年对于国家,对于历史,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大作用。
国家的发展是由一代又一代青年创造的。现在,这个接力棒传到了身为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我们中国当代青年手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实现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并传递这份正能量,为我们后辈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未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理想不是一句空谈的口号,它意味着我们要克服万难为止拼搏,埋头苦干为之努力。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各种诱惑应运而生,我们的信念容易被斑驳陆离的诱惑动摇,考试中的不劳而获,生活中的游戏人生,甚至是为了某种利益的违法犯罪等都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存在着的现象。这些青年不是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就是没有实现理想的决心。当青年手中的激情,勇气,精力被时间的侵蚀消耗殆尽时,又有多少人能对自己,对国家问心无愧,所以,我们要像**一样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要有足够的耐心,坚定的决心,持久的恒心,充分的信心来实现我们对自己对国家的誓言。历史的车轮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滞不前,落后于历史的国家必将为历史所抛弃,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为我们敲响警钟,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永葆青春。
十八大对青年的期望正是在于党深刻认识到了青年之于国家未来的关系,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有志青年,必定要响应党的号召,前仆后继,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生。
这部电影还是在孩童时期就看过,但是真正看懂还是在20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每当看到邓世昌怒目圆睁,驾驶“致远”撞向“吉野”时,我就立刻感觉到浑身的血直往脑门上涌。可惜电影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后来读到一些有关甲午海战的书籍,才知道邓世昌之死原来是那么的悲壮:“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他拒不上艇,并说“吾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
110年了,英雄已逝,黄海长在。大海的波涛见证了中国的沧桑,见证了中国的巨变。前不久,我随海军某部出海巡逻西沙群岛,看着那威武的国产军舰在海上劈波斩浪,矫健的战鹰在空中翱翔,心想英雄的在天之灵若有知,一定会为他的子孙们感到骄傲的,因为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而是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报载,邓世昌的故里广州市已经在筹划举办各种活动,纪念邓世昌殉国110周年,这多少让人感到了一丝欣慰。这么说是因为当甲午战争110周年之际,遍寻大小媒体,竟见不到象样一点的纪念活动的报道。在这个一百多年前导致中国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事件周年纪念日到来的时候,我们似乎都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更不要说是因为那一场即将到来的中日足球对决。时下比较流行“大国国民风度”之说,也颇有几个知识精英在那里跟着摇唇鼓舌,似乎之要行行温良恭俭让之风,展无比“谦卑”的礼仪之邦风范就是“大国国民”了。我不反对中国人应该表现出“泱泱大国”的风度,“以学习心态去除自大??以自信心态乐观前瞻??以正常心态走出历史??以责任心态贡献世界”,但这并不等于把应该坚持的东西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按照“大国国民”的理论,冰心老人如此心态恐怕也算不得“大国国民”了,但是,我却因此更加敬佩她老人家,虽然没能读到她给我们这些“大读者”留下的作品,但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她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数月前知道有一部叫《1894甲午大海战》的电影要上映 小高兴了一把
不过看到导演的大名 心都凉了半截(尽可以批判我太主观臆断)
不过近日看到一些个剧情信息并附有剧组图片的新闻报道(预感果然没错) 然后又看到一些个其他的报道
实在是不吐不快啊 截了一些图片来吐一吐把
至于所谓的影片的内涵及深度就不评论了 这是比较主观的东西 各有各的看法 只讨论客观一点的东西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像纪念甲午战争110周年这样的大事情,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一位自称是“喜欢日本艺术与文化”的女同胞就曾这么说:日本人之所以不在教科书中提侵略历史,是为了让年轻一代不致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避免“对中国人赎罪的孱弱心理”;“而中国的教科书上却对此大肆宣扬,疯狂地在中国的年轻人心上深刻上‘国耻’二字,使得中国人无时无刻不在与日本任何事务之交流上有所踌躇和避讳,进而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听听吧,
如果给她个教育部长当当,说不定真的有那么一天,中国的教科书也会按日本某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取消“反日爱国主义教育”了。,一场战争可能是在某个早晨爆发的,但却绝对不是从这个早晨开始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忘记了甲午战争,明天忘记了“九一八”,迟早连自己是不是中国人也会忘得一干二净的。如果连自己都在回避历史,我们还怎么能够义正词严要求人家以史为鉴呢~这样的“大国风度”,怕只会成为世人的笑柄吧。 9月17日,是民族英雄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110周年忌日。几天前,我找来李默然主演的电影《甲午风云》,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为一代名将在110年前黄海海战中的壮举而热血沸腾,夜不能寐。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我同桌说,去电影院是文娱抓紧的,不是看一部这么繁重这么虐的电影的。
,那么咱们如今应该做什么呢?咱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拍摄这样的一场失败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可否定,如今的年轻人
确乎是缺少一些于历史的教育以及对历史的传承。有些货色,并非咱们不去了解它就不存在了。祖先的梦,祖先的现实,祖先的光辉在咱们的身上还剩下多少?并非我辈无能,只是在忘记了咱们民族的崇奉与保持,因而咱们没有办法去传承。
,是了,我不过是一个个别的高中先生,高考加试科目选了历史。当我走进电影院的时分不能不说是繁重的。在课本上正正派经的方块字的面前,没有人知道那是多少的鲜血。亦是鲜少有年轻人情愿去了解去探寻这些鲜血是谁流的,是为什么流的,是怎么流的。
不敢构想,未来的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能否还会有人再拍甲午,能否还会有人去吃力心血去竭力将这段历史恢复,能否还会有这样的演员在为自己的角色而骄傲,能否还会,
还会有观众去为这样的电影捧场??
,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一切层面的美。理想上,在致远舰漂浮之后,邓世昌齐全是无时机活上来的,但他没有,他抉择了他所崇奉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比过后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营私舞弊要光辉地多。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时令,去追赶灵魂深处的保持。 ,将爱国的崇奉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据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传达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咱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
,剩下的便是填充。
,我不知道。
,如今距我看完这部电影已经一个多小时了。大概是很多在电影院里暴发而出的情感未然慢慢退去,但还有很多货色确乎是不可能抹灭的。
,理想证实这样的就义是值得的。至少在起初的历史过程里,英雄们的就义是没有徒劳的。 ,在进电影院之前,我便发微博说,我并不等候甲午有多高的票房,我只等候它有多大多广多深的影响。有些电影,兴许当你出了了电影院便会遗记;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波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随便地遗记。
,但就个体而言,我宁愿抉择这样一部可以扫荡我的灵魂的电影,至少叫我知道这一段历史面前的故事,至少叫我坐在大银幕前,贴近那个时代,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如今就真逼真切地解剖在了我的背地。说是解剖兴许有点过火,但从影片的叙事手法来看,确实是简略明了地告诉观众历史事情的原因通过结果。兴许以我的资历,没有办法去评估影片中的某些理想,然而多重线索的交织,扼要的叙事手法足以撑持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与自己流着异样的血却还在呕心沥血的人。
,而谈及英雄,便无奈不谈及影片中邓世昌这个角色。作为福州人,在我的童年亦是去过马尾船政学堂的,甚至还有马尾炮台的遗址。兴许那时我确乎不了解这段历史,不过没关系,总有下一代人会到那里看看,到那里看看曾经地兴亡与荣辱。
,很高兴,他做到了。做得怯懦无畏。
,“致远”是到达远方的意思,是邓世昌的军舰的名字。那么,咱们又能走多远? 你概括一下,删掉一些,在加上自己的一点话,感恩作文400字,比如我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之类的几OK了嘛
由此,我联想到中日两国各自建造的飞机、军舰,在同样的威武的外表下,会有怎样的差距呢,说实话,要说日本造的飞机、军舰质量不如中国制造,我不信~
而今学生时候不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于我来说仅仅是考卷上的分数,甲午中日战争不过是个1分的填空题。但是电影的视觉冲击让我懂得了为什么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什么会有后面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为什么会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去学习先进的思想,来保卫我们脚下的土地,来保卫我们的祖国,为她,愿奉献出所有的青春与热血。《甲午大海战》讲述了一个道理“退让丧权,腐败亡国”,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虽然丁汝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效死疆场,英勇无比,但是终因清朝廷腐败,丧权辱国。甲午大海战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首英雄赞美诗。这部影片激励了观影职工的爱国主义热情,是对职工精神的一次洗礼。
今天我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国力日盛,民族振兴,国泰民安。但是,要持续发展,永保和平必须居安思危,韬光养晦,克难攻坚。国家强大,匹夫有责。每个中国人必须不忘历史,奋发图强。
真的很害怕甲午的惨剧会再次上演,虽然如今和平是主流,大街小巷都在看着温馨的家庭剧、爱情剧,但战争阴云却一直未散去。
有些电影不必在乎谁拍谁演,而有些电影不必在乎故事编排。此片就属于不必在乎谁拍谁演的类型,可以说,此片剧情足够铁血,桥段也前后贯通,煽情点到为止,人物演绎可圈可点。不知道在当下的新世纪中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段百余年前的历史,当一些人对南京大屠杀都会表现一脸茫然的时候,奢望他们关注更多的历史也许是种徒劳。在这次点评中,就不再婆妈的提及剧情简介了,如果真有谁不知道这段历史的话,请查阅初中历史教材详细了解。顺便送一句列宁的名言: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这部电影看的是故事,看的是历史,看的是民族精神,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片中邓世昌披散头发决一死战的画面令人热血澎湃。看待一部严谨的历史题材电影,我们不能只看影片的质感。应该更重视电影传达的精神,及其教育意义。
这部影片揭露了甲午战争失败的真相:朝廷腐败,民心不齐。
1、日本人为了发展海军,天皇率先捐款,发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慈禧太后为庆祝六十大寿,竟然用军费修建颐和园,并修筑了一艘巨大的“石舰”;
2、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并在旅顺进行了灭绝全城的大屠杀,而此刻,北京颐和园里却好不热闹,慈禧太后的六十寿典正在进行时;
3、刘公岛,北洋舰队的终结点。日军攻占了陆上所有炮台,将炮口转过来猛轰港内的中国军舰,所有人都望眼欲穿地盼望陆军的救援,然而几路援军全都推托不前,甚至转头逃跑~孤守一个月的北洋舰队终于弹尽援绝,军心遣散,刘步赡等人拒绝了日本同学的劝降,亲手炸沉了自己的军舰后自尽身亡。
这部电影看的是故事,看的是历史,看的是民族精神,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片中邓世昌披散头发决一死战的画面令人热血澎湃。看待一部严谨的历史题材电影,我们不能只看影片的质感。应该更重视电影传达的精神,及其教育意义。
上周五,中心组织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大会议室播放新影片《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带着大家回忆那段让人辛酸的历史。150年前,那些人物、事件在荧幕上浮现时,尽管我不喜欢辫子装,也不愿去复习那场惨败,内心不由得严肃、沉重。
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
这部片子导演让我想起老年的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冯小宁真的老了,满篇是老人的固执、唠叨——让人辛酸。在叙事方面,大东沟海战之后和电影前半部分相比显得急促了,略感凌乱。但是前期的重重铺垫、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以及刘公岛海战中刘步蟾、杨用霖的自杀,已将整部电影的情感带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乱,也毫不破坏观感,无损电影的激情。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
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面对,可是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
后中国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抗日的胜利,夺回因甲午之败、马关条约而失去的澎湖列岛和台湾;镜头中,碧蓝的大海深处,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舰艇锈迹斑斑的船体,海面上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尽情欢笑。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从钓鱼岛到黄岩岛,从黄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遗骸是有着和自己相同的血脉,他们默默地守护着祖国的海疆。
提起笔的时候,我想起了去年单位组织探访誉为“海军诞生地,水兵母亲城”的泰州,在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的展厅里,我们看到的人民海军成长壮大的图景资料。56年间,从华东海军泰州白马庙点兵,到人民海军突破封锁取得海上歼敌的胜利;从海军五大兵种茁壮成长到国产导弹护卫舰、导弹驱逐舰下水;从潜艇水下发射激起冲天的巨响,中国舰队横跨太平洋犁开欢快的浪花??饱经沧桑的中国海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光辉历程。
当越南在南海驱逐我国渔船的时候,当菲律宾与我国争夺黄岩岛的时候,当日本谋划我国钓鱼岛主权的时候,我们伟大的海军,你是否已经做好亮剑准备,在万里海疆铸就新的辉煌~
甲午大海战,是保卫国家的海疆,作者重点揭示了邓世昌的爱国精神,对比中抨击了一些弃国家利益不顾的官员行为,文章具有了警钟效果。文章联系历史,特别是钓鱼岛等,有力地歌颂了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保卫国土的爱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