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古诗词鉴赏》10300字
7、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节一作腰 )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 蔓一作烂 ) 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雄才一作才多)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称一作真 ) 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後千载名。
10、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汤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6、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7、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9、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0、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1、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22、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3、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4、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5、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怀,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6、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7、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8、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9、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0、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1、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2、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3、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4、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文部分 1、《论语》六则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为政》)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后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欲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出师表 诸葛亮 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以塞忠谏之路也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
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7、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之。(诸本或无天字。扶或作持。今按:此句未详,疑有误字。)《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善计或无善字。) 其三(《崔山君传》)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谈生者,谈姓,不知其名。之或作云,而无为字,非是。)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后遂无问津者。 8、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杂说 韩愈 杂说四首 其一(龙说)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 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其二(医说)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医下或有人字。)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纲下或无之字。理乱或作乱否。)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纪纲或作纲纪。)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所以,阁无以字。)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作或作僭。)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世或作帝。)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四海或作天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
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圣者或作圣人,或并有人者二字。)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鸟,阁作马。或云:《尸子》“禹长颈鸟喙”,阁本讹也。)其貌有若蒙亻其者,(《荀子》:“仲尼之状,面如蒙亻其。”注云:“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亻其”。亻其音欺。)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楚辞》:“平肋曼肤,何以肥之。”)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貌或作面,貌上或有其字。禽下或无兽字。邪或作也。《列子》:“包牺、女娲、神农、夏后氏,蛇身人面,牛尾虎鼻,皆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人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而有禽兽之心。”公意亦如此耳。)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或从阁、杭无可否字,非是。)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其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陋室铭 周敦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
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 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 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 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
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4、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16、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
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作文二:《古诗词鉴赏》5600字
古诗词鉴赏—自编讲义(一)
学情分析
学生,男,初三,成绩 97/112(150) ,基础不好,现代文阅读失分严重,写作古板无新意, 文言文、诗歌鉴赏靠死记硬背;特别是诗歌鉴赏,极其厌恶,做题时完全没有方法,找不到 技巧,答题没步骤,语言没逻辑。学习不自觉,做题粗心马虎,所以成绩不稳定。
应对措施
本次课是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教师要指导该生了解诗词鉴赏常考题型、 学习每种题型的答题 技巧和方法,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总结诗歌鉴赏常用技巧, 并能灵活运用形 成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另外教师还应该帮助该生梳理有关诗词的其 他知识结构、 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诗词知识网络, 使其对诗词从厌恶到喜欢, 知识体系从凌乱 到清晰,达到稳步提高成绩的目标。
教学方法 练习 ---归纳—巩固拓展
【开心哈哈】
古诗词鉴赏歌诀
一看题目明含义, 二看作者悟情志, 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典故解用意, 分析风格与手法, 时代流派要牢记, 诗歌表现是现实, 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 北魏分骨颇大气, 两晋山水寄情意, 陶潜首推属第一, 两朝爱情缠绵意, 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 李诗浪漫杜现实, 白诗兼备李杜风, 无题含蓄刘禹锡, 初唐清新有四杰, 晓 唐哀婉数李煜,词生唐代兴于宋,豪放婉约两分枝,苏词辛词多豪放, 高歌“大江东去” , 低吟 “廉颇老矣” , 婉约首推李清照, 国恨家仇蕴笔底, 元代诗型有变异, 曲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锋芒毕露抒胸臆,
古诗源远一脉承,多吟多背多深思。
【制胜装备】
1、 掌握诗词鉴赏中“鉴赏语句”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2、 掌握诗歌鉴赏中 “综合评价诗歌与作者” 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3、 掌握诗词鉴赏中 “鉴 赏形象(意象) ”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战前动员】
生命最大的真谛是享受这个过程, 无论生活多忙多累, 别忘了同时装点好心情, 好好享受这 个诗情画意的过程,感受生命的真谛。
【战况分析】
、重点
1、 通过例题引出诗词鉴赏中常见的三种题目,使学生对其有所了解。
2、 通过做习题,巩固上述三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与方法。
3、 诗词鉴赏为中考的必考内容,学生要掌握该知识点,能够正确使用各种题
型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难点 “ 点评思想内容、 理解主旨、 情感类” 题的答题技巧与方法。 易 错点
表达技巧的应用,意象的赏析。
【扫清障碍】
1、 “鉴赏语句”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1) 、 命题形式:①这首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②名句鉴赏。 ③某词或某句是全诗的关
键, 为什么?④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 的语言艺术。
(2) 、答题格式(方法、技巧、步骤) :①这首诗某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题格式:释含义 +描景色 +说效果 实例解析:
三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往西北,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 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题: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些字用的最好?说出理由。
②名句鉴赏。
答题格式:释含义 +抓技巧 +点作用
实例解析:
问题: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③某词或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实例解析: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④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格式:点特色 +析感情
实例解析:
分析《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语言特点。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 “鉴赏表达技巧”题的方法与技巧
(1) 、搞清楚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行文结构中所包含的内容。
(2) 、答题格式:该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技法,写出 了(意象)的(某某)特点,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3) 、实 例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题: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
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 “鉴赏形象(意象) ”题的答题技巧与方法
(1) 、作品中的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过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 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尤其是要学会体味诗歌中的意象 (意境 ) , 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诗中所谓的 “意” , 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 所谓 “象” , 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
(2) 、答题格式:绘景 +深层意蕴(思想感情) (3) 、实例解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 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请你用散文的笔调勾勒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早春图景。不少 于 50字。
4、 小试牛刀
(1)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 岳》——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题: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好, 历来被人称 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 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问题:
①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②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卓越兵法】
1、兵法案例
实例: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 ,请简要说出他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 2、作战策略
一是描绘(或塑造)的景色 (或形象 ) ,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3、适用兵 法
这首诗“描绘了 /(叙述了) /(塑造了)??的景物(场面) (形象) ,抒发了(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思想) , (歌颂了??的品质 /批判了??的观点) ”等句式。 4、纸上谈兵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09年番禺二模)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1分) (2) “一切 景语皆情语” 。下列诗句都是写花,但所表达的感情并不相同。从这些诗句中,你分别读出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或心境?(4分)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沙场点兵】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2、阅 读《使至塞上》 ,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 ”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3、 《天净沙·秋思》
(1)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物是什么?与夕阳相呼应的是什么?与 “天涯” 相呼应的是什么?最能触发游子之情的是哪一句?体现全曲主旨的是哪一句? (2)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是两种鲜明不同的景物, 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景色吗? 【锦旗飘扬】
1、读下面一首诗,说说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蕴涵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豚欲上时。
【战后小结】
诗词鉴赏是中考语文的必考内容,每年的广州市中考题都会涉及,绝大部分以简答题形式 出现, 绝少部分以选择题出现, 但不管那种形式, 都是要在对诗歌进行完整、精确的理解的 基础上才能做大; 它的题型很多, 但归类起来就以上四种,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以重视, 重点掌握其方法技巧, 将其揣摩透, 使其方法达到万能的效果, 遇到任何题型都能轻松应对。
参考答案:【扫清障碍】
1、鉴赏语句
(1) 、 参考答案:“聚” 和 “怒” 用得最好。 聚是聚焦的意思, 怒是发怒的意思, “峰峦如聚” , 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焦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 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 它们守卫着潼关; “ 波涛如怒” , 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 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支边的险要。
(2) 、 参考答案: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 蹄; “迷” 、 “没”两字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花的美丽活泼和草的茂盛,写出春天的勃 勃生机,也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3) 、参考答案:贯穿全词的词 眼是“狂” ,突发诗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4)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黑” 、 “金” 、 “燕脂” 、 “紫” 、 “红”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 加色调鲜明,渲染了一种凝重、惨烈、悲壮的氛围; “黑云压城” ,敌军压境,形势危急,但 是守军却并未退缩, 而是严阵以待。 “金鳞开” ,铠甲闪着金光,则象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 血战到底的决心; 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 以身殉国的将士, 正表现了当时他对叛乱 不定、 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以及他热切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 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愁” 字。 全诗意境开阔, 吊古伤今, 虚实相映, 情景交融。 尾联采用由景生情, 融情于景的手法,将“乡愁”之情与“日暮” “烟波”之景相交融,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鉴赏意象
参考答案:都城长安的街市被绵绵的雨丝笼罩着, 滋润着, 小雨细软、 滑润、 柔和, 这是 “润 物细无声”的好雨,是仅能“浥轻尘”而不湿衣的细雨。由于小雨的润泽,稚嫩的草芽开始 萌发破土了。远远望去,大地隐隐约约地显出一片绿意;走近一看,小草稀疏,却见不到那
一层淡淡的新绿了。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4、小试牛刀
(1) 、 “割”是隔断的意思,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
不同的自然景观,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写出了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 、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 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 的积极、乐观精神。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抒写诗人对旧友的怀 念以及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生疏。
(3)
①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 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②乌云骤起, 月光消失, 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 田野变得昏暗了, 渐渐的, 雨飘落下来, 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卓越兵法】
1、兵法案例 参考答案:
内容方面:李清照词抒发了诗人在金人南下, 几经丧乱, 志同道合的丈夫早已逝世,国破家 亡, 只身流落江南的情况下的深重愁情; 李煜词则抒发了自己由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无奈、 悲 伤和思念故国的忧愁。
写法方面:李清照词句用夸张的比喻来形容 “愁” , 以舟轻衬愁重, 鲜明对比突出痛苦之大, 哀愁之深,设想新颖而真切。李后主《虞美人》则是用水之多比喻愁之多,写愁思如一江春 水般汪洋浩大,不舍昼夜,无穷无尽,还采用了设问的形式,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纸 上谈兵 参考答案:
(1) 浩荡离愁(或“离愁” ) 。 (1分)
(2) ①诗人以落花自喻,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 国的情怀。 (2分)
②诗句通过写“花” “草” , 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 喜悦的心情。 (2分)
【沙场点兵】
1、这句话的本意是 :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时,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 外发现了一个村落。 这句蕴含哲理, 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 往往在转角处充满了 希望。 (2分) 这句话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 激励他们不要绝望, 要对明天充满希望 (2分) , 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2、这两句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写出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 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3、依次:枯 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 形成鲜明的对比, 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锦旗飘扬】
1、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 有 经常与某种事物接触,最熟悉它,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作文三:《古诗词鉴赏》4200字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诗意画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解析: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作品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
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
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的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磨的镜子。 遥望洞庭湖非常美丽。好像一个白银盘里面有一个青螺。 作品鉴赏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juan 四声)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
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思。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作品鉴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作文四:《古诗词鉴赏》5600字
(新课标卷 II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 ①韦庄(约 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 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
韦诗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 “ 实 ” ,写自己 “ 等闲挥 袂 ”“ 别家 ”“ 客天涯 ” 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 “ 虚 ” ,虚写自己的 “ 灯前一觉 ” 所做的梦。 这 “ 梦 ” 是 “ 江南梦 ” ,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 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 “ 山月斜 ” 映衬自己的 “ 惆怅 ” 和孤独, “ 斜月 ” 意象的加入, 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 “ 抒情诗 ” , 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 “ 说理诗 ” ,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 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9.两首诗都写到 “ 灯前 ” ,这两处 “ 灯前 ” 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韦诗的 “ 灯前 ” 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 “ 灯前笑说 ” 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 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 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 “ 灯前 ” 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商调 ·黄莺儿 赠燕 [清 ]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 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 , 故称。
(1)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拟人 , 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 “ 携归画栋修花口 ”“ 千般诉说 ” 等是拟人。 “ 王謝堂前 ” ,即王导和谢安, “ 乌衣巷 ” ,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 “ 花 落 ”“ 衔花 ” 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 败的感情。
【解析】 “ 携归画栋修花口 ” 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 “ 落花 ” 表明是春末。前四 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 “ 乌衣巷 ” 的衰落, “ 王 谢 ” 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 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 “ 翻腾 ”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 :“ 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 ”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番腾妆束闹苏堤 ” ,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 了留春之意; “ 凌波寸不移 ” 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 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 “ 三三两两叫船儿 ” ,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 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 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 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 “ 面 ” ;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 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 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江怨 送别[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 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 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 (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 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 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怎样理解 “ 怪人催去早 ” ?请结合全词分析。 (4分)
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 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 “ 一竿红 ” ,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 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 “ 怪 ” 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 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江苏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⑴ 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
乘兴而往 —— 怅惘不遇 —— 欣赏叹慕
【解析】 “ 九日驱驰 ” 是欣然前往的, “ 寻君不遇又空还 ” 是怅恼的,友人 “ 诗思清 人骨 ” 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⑵ 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 隐者 ” 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分)
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
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 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 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 (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 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解析】 “ 城郭休过识者稀 ” ,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 “ 哀猿啼 处 ” ,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 “ 猿啼 ” ; (此句有点深) “ 柴扉 ” ,是言他家居 简陋; “ 渔樵路 ” ,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 “ 日暮归来雨满衣 ” ,是言他完全与山相 融也,亦隐也。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 “ 早发 ” 之 “ 早 ” 的?请作简要分析。 (5分)
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 “ 早 ” 。首联 “ 灯残 ” 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 剑登程;颔联 “ 鸡唱 ” 表明天刚黎明时分, “ 独 ” 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 人;颈联 “ 白草 ”“ 微有路 ” 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 早,气温低, “ 浊河 ” 也因天寒而 “ 冻无声 ” 。
【解析】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 “ 一字领全诗 ” 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总 述诗中是 “ 如何体现 ” 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
(2)请赏析 “ 独向长空背雁行 ” 中 “ 背 ” 字的表达效果。 (3分)
“ 背 ” 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 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 “ 炼字 ”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 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题。
点绛唇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 絮影蘋香,春在 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 “ 卷帘尽放春愁去 ” 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5分)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 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 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 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 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如上片有午梦初 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 落如雨的怅惘。
(全国大纲卷) 12.阅 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 请简要说明。
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 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分 ) 答出幽静意思的,给 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 2分。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 “ 过 ” 和 “ 随 ” 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 过 ” 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 “ 随 ” 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 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 “ 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4分)对 “ 过 ” 字简要赏析,给 2分; “ 随 ” 字简要赏析的给 2分。
(山东卷 ) 阅读下 面两首宋诗 , 回答问题。 (8分 )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 “ 园花经雨百般红 ” 与 “ 乔木峥嵘明月中 “ 两句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简要分析。 (4分)
①艳丽 “ 园花经雨百般红 ” 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 一场雨后, 园中姹紫嫣红, 色彩艳丽②清幽 “ 乔木峥嵘明月中 ” 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 境清幽。
(2)诗中 “ 陈居士 ” 的形象特点是什么?结合两首诗分析。 (4分)
①行为洒脱 “ 楚酒困人三日醉 ”“ 爱把山瓢莫笑侬 ” 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 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 “ 亭角寻诗满袖风 ” “ 醒来推户寻诗去 ” 白天寻诗,夜晚寻 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此题分析 “ 人物形象 ” 。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 “ 居士, 指文人雅士 ” 的解释, 我们可初步判断出 “ 陈居士 ” 的形象特点; 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 来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 “ 陈居士 ” 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 “ 楚酒困人三日 醉 ” “ 亭角寻诗满袖风 ”“ 爱把山瓢莫笑侬 ” “ 醒来推户寻诗去 ” ,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 “ 陈居士 ” 的形象特点。
(四川卷) 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 “ 一枝 ” 语出《庄子 ·逍遥游》 “ 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 。 “ 老一枝 ” 意 为终老山林。
⑴简要赏析颔联中 “ 常 ”“ 偏 ” 两词的妙处。 (3分)
“ 常 ” 字强调时间频度, 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 “ 偏 ” 突出情态,
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 常 ” 与 “ 偏 ” 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 人心绪与情感。
⑵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分析。 (5分)
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 “ 了不为秋悲 ” ,诗人的心 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汗衫、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 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 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 残红满地, 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 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 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 )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 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 子迟缓。
作文五:《古诗词鉴赏》2400字
孩子们,辛苦了
初中九年级上册古诗文名句(横线词句为重点记忆内容,篇目由主到次顺序排列)
一、积累默写
1.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
2.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 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8.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诗词鉴赏
《商山早行》
1、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孤独失意之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两幅画面: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刻画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
心情。
2、品味两幅画面。(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
意境苍凉萧索, 表达感情上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
(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 “凫雁满回塘”。“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凫雁满回塘”描写了一幅故乡杜陵春天的画面:春天来了,回塘水暖,凫雁在明净的池塘嬉戏,自得其乐。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以乐景衬悲情,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3、品味佳句:(自由鉴赏)
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了解)
与此类似的意象叠加的诗句还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
4、小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卜算子·咏梅》赏析
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 整体感知: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诗是托物言志之佳作,作者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遭遇,也正是作者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
2、名句赏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赏析】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即使凋堆成为泥土,碾碎化作尘埃,心中的那缕馨香不改变。作者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坚贞、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九死犹未悔”的自尊、自爱与自律。
《月夜》刘方平
【赏析】
这首诗轻倩流丽,写出春天来临的一片生机和诗人喜悦的心情。月夜里洋溢着和暖的春气,新虫的鸣声透过碧绿的窗纱,这些描写,无不流露出对于生命、对于美好事物的咏赞。全诗体会入微,饱含激情,清新感人。
【名句赏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诗人运用通感手法,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观刈麦》白居易
整体分析:
这是一首叙事讽喻诗,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 【名句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赏析】诗意是他们的双脚被地面的热气熏蒸着,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这句诗对仗工整,通俗易懂,“蒸”和“灼”用得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农民劳动环境的恶劣,劳动的艰辛。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赏析】他们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这么炎热,只是珍惜夏天的白昼时间长。这句诗揭示了农家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破阵子》晏殊
词文赏析:
1.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写景之妙。 A“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
B“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这首词的下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个性的?
A表情:笑:巧笑→笑从双脸生。
B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C场面描写:斗草。
东邻女的个性形象是怎样的?
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3.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收到了虽少总多、耐人悬想的效果(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4.总结: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作文六:《古诗词鉴赏》14500字
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八个切入点
一、从题目切入
古诗词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试题的重要切入点。 题中的“怨、愤、哀、哭、喜、思、忆、赠、答、别”等字眼,乃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其情感和内容。因此,打开试卷后,千万不可忽视对它们的分析。
【例1】(2006年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一种竹子。此处代指竹杖。
【问】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题为“夜归”,作者用它统摄全篇,揭示了时间是“夜”,事件是“归”,对象是一位归家的游子。既然夜已“深”了,这位游子还要拄杖而行忙于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
【例2】
书 愤 陆 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书愤”的意思是什么?“中原北望气如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参考答案】 “书愤”抒发的是杀敌灭虏的理想破灭后产生的愤疾。表达了诗人年轻时想要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有人说,这首诗写的都是些自然景色,没有一字写“倦”,题为“倦夜”,是否有点不妥?
答:
2.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起到什么作用?
答:
【习题2】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问】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
答:
二、从注释切入
命题者在试题中作注释,常常起到暗示思想内容或降低解题难度的作用。阅读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绝句二首(之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阅读注释,我们得知,诗人经历了颠沛流离奔波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定,心情安适。因此可以回答说,这首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春风送暖,花草清香,燕子繁忙地衔泥筑巢,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好一幅明静绚丽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愉悦闲适的思想感情。
【例2】(2003年上海卷)
望 海 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四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问】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
【参考答案】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解题思路】利用注释中对“望海楼”及“铁瓮”的解释,我们就会明白,原来“望海楼”就在“铁瓮城”之中。诗歌起笔写了“铁瓮城”的高,当然是为了烘托“望海楼”的高峻了。
【习题1】
离思五首(其四) 元 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本诗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取次:任意,随便。
【问】诗中前两句借“沧海”“巫山”比喻了什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习题2】(2006年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旧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
【习题3】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作者贬居黄州的第三年。
【问】找出词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概括说明词人的情感。
答:
三、从意象切入
古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外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所以,诗歌鉴赏应按照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的流程来进行。
[例1](2006年浙江卷)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问】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_____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答案】第一空:流水。 第二空:白云。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题目,最关键的是把握“景(即物象) ”和“情”的结合点,这些物象往往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可知,前四句中的主要意象有“流水”“青山”“ 白云”,根据题中提示的意象特征,不难明确答案。
【例2】2003年全国卷
过 香 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题思路】这首诗的意象有:云峰、古木、深山、晚钟、泉水。分析、体味这些意象,便可以进入那种“古”,“深”,“咽”,“冷”的意境。因此,第三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这两个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
【习题1】2004年广东高考卷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
【习题2】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 愁杀:极为忧愁。风笛:风里传来的笛声。离亭:古代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人们多在亭里送别,故有离亭之称。
【问】全诗写了哪四景?共同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答:
四、从题材切入
按诗词的写的内容可以分为咏史怀古、咏物、思乡、隐逸、写景、赠别、述怀、幽怨等题材,鉴赏时抓住题材特点,便不会离谱背弦。
1. 咏史怀古
【例1】
泊 秦 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历史事件,抒发现实政治感慨。这首诗借什么事件,抒发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借南朝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亡了国这个历史事件,抒发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大事怀抱隐忧的感慨。
【例2】
乌 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这首诗采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习题】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
【问】(1)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
(2)本诗以“途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宕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
答:
2.咏物诗
[例] 修 竹 篇 陈子昂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陵霄不屈已,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问】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各自又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共同点都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修竹篇》借修竹寄托自己的理想,表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不畏强暴的坚贞不屈。《咏柳》赞美创造性的劳动。《孤桐》表现了王安石孤高不屈的品格和济世利民的抱负。
【习题】
孤 兰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①。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②,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注】①孤兰:化用孔子语。孔子自卫返鲁,途中见兰花,认为其香为“王者之香”,并为它落得“与众草为伍”而感叹。②淅沥:原为雨声,此指落霜之声。
答:
3.赠别诗
[例]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 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试析这两首赠别诗的异和同。
【参考答案】
共同点:都表达了对朋友的真挚的友情。
不同点:王维送客的时节是春天一个雨后的清晨,地点在客舍,诗人将感情融于一个特定的充满生活气息的饯别场面。一次次真诚的劝酒是对朋友真诚的挽留,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感情。王昌龄送客的时节是秋天,地点在江边。尾句的叮咛,表达了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守操守的信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情纯如冰水。
[习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 1.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又怎样?
2.下片词人的感情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边塞诗
[例] 从 军 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问】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战争的?
【参考答案】以轻快跳脱之笔,从侧面进行烘托,避开了正面写战争。
[习题]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1.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 诗。
2.试分析全诗的主旨。
3.诗中的“静”字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5.写景诗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①半江红。
可怜②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①瑟瑟:形容碧绿。 ②可怜:可爱。
【问】1、诗歌一二句与三四句分别描绘了什么景象?
2.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1.诗歌一二句写残阳映照下的江景。同在夕阳映照下,部分江水呈现碧
绿的色彩,另一部分江水则波光绚烂,红艳艳的一片。碧绿与火红,相互映衬,江景
显得奇妙而迷人。三四句写新月初升时的夜景。江岸的青草上,点点露水,犹如粒粒
珍珠,清光闪闪;天空中,一弯新月,犹如一张匀称、精致的弓镶嵌在蔚蓝的天幕上。
景象晶莹,秀丽清新。
2.诗人描绘了美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流露了诗人在赴
任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习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1.这首诗写了哪几个景物?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3.赏析这首诗中情与景的关系。
五、从语言切入
古人讲究炼字,优秀的诗词,无不都是作者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的佳品。因此鉴赏古
诗词,也常常从语言入手,静下心沉住气,咬文嚼字,融会贯通,理解诗意。
【例1】2006年上海卷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
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问】“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
酒自娱作了伏笔,所以说用得好。
【习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问】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和
“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
六、从细节切入
优秀的诗歌,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局部反映整体。“个别”、“局部”便是具有
典型意义的“细节”,透视它,便可以挖掘出诗中蕴含的情感。
【例1】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问1】颈联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生活细节?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颈联描写了“宵立日眠”的生活细节。突出了题意“恨别”。
【问2】这样写好在何处?
【参考答案】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
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
【例2】2000年全国卷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请选择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 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主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
声、蛙声。
C. 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
味。
【解析】答案为C。约了客人,然而过了夜半还不见客人来,此时主人一定心情非常
烦恼,尽在设想客人为何不到的原因,哪有可能“闲适恬淡”呢?只要关注这个细节,
此题就不难解答了。
[习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
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七.从背景切入
任何作品都是特定社会背景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的时代印记。因此,我们欣赏古诗
词时,不能不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从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个
时代的风云变幻,容易体会诗词的内容和主旨。
【例1】2006 年辽宁卷
东 坡 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
山多大石。
【问】(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解题思路】从注释中得知这首诗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出题者给我们交代了写作
背景。再联想苏轼一生坎坷,他不论处于怎样的逆境都能坦然面对,旷达开朗。结合
原诗,不难发现,这首诗正表达了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于是我们就能写
出这样的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
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例2】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小 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蛰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
首为功名,旧时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问】①词中的“心事”指 ②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
【解题思路】民族英雄岳飞,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他曾统率岳家军屡次大破金兵。
后因朝廷执行投降政策,勒令其退兵,才未能实现其收服失地统一江山的理想。这段
背景,几乎人人皆知。因此解答此题,不存在多少困难。问①“心事”自然是指“希
望抗金报国”。问②主旨句也很容易寻找,就是末句“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习题】
金 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可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后,次年押赴元都燕京,途径金陵所作。
【问】
①首联借眼前离离荒草、破败行宫、西下夕阳、飘荡孤云这一组意象,抒发了 的感情。
②颔联“城郭人民半已非”的意思是 。
③颈联“旧家燕子傍谁飞”化用了刘禹锡 、 的诗句。
④尾联表达了诗人 的志向。
八.从尾句切入
古代诗人十分重视诗词的结尾。尾句通常担负着表情答意的作用,好的诗词结尾可以使全诗形象完整,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回味。所以在鉴赏古诗词时应特别注意尾句,仔细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情绪,拓展、升华诗词的意蕴。
【例1】(2007年上海卷)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问]就作品中的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参考答案】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的情景。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例2】(2006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 雷 张 维 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 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问】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习题1】(2006年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问】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习题2】(2006年全国卷)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试分析下阙的内容,尤其是末尾两句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补充材料(一) 古诗词意境常见的特征
(一)慷慨悲壮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二)雄浑苍劲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 《 步出夏门 行》
(三)雄奇瑰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四)恬淡自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五)清净幽深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六)高雅清幽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七)雄浑壮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八)清新淡雅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谢灵远《登江中孤屿》
(九)苍凉悲壮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十)孤独冷寂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补充材料(二) 按表达方式给古诗分类
依据诗词本身的表达方式,可以把诗词分为抒情、叙事与哲理三大类。
(一) 抒情诗:
抒情诗以抒发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被激发起来的感情为主。它不像叙事诗那样,客观地描述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抒情诗中,诗人的着眼点在于通过某种事件或景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情入景,或借古咏怀,或托物言志。抒情诗的人物形象多数是诗人自己,或称为抒情主人公。 例1.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点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例2. 旅夜抒怀 杜甫
细风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点评: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二) 叙事诗:
诗歌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叙事为主,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它的叙事并不是单纯客观的描写,而是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要求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例1.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点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十分鲜明。
(三) 哲理诗
顾名思义,即蕴含深刻而普遍的人生道理的诗歌。优秀的哲理诗,其共同特点是:寓
哲理于形象之中,哲理与形象交融。这一特点,使哲理诗具有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欣赏哲理诗,需要我们从诗歌形象入手,仔细品味形象特征,并注意联系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才能深入领会哲理诗形象的寓意,才能透过诗中的形象把握哲理。
例1. 登鹳雀楼 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点评: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向上进取、高瞻远瞩的胸襟,说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例2.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点评:这首诗说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思考与训练】
(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诗后题目: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诗。
2.诗歌抒发的感情主要是 。
3.这首诗前四句内容的选择,最后两句感情的表达,全诗的语言,都有鲜明的特点,请任选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诗后题目: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作者是 朝人,著名的 。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程颐两兄弟的理学,其理学思想合称为 。
1. 诗人借方塘阐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三)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诗后题目: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 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是一首寄意深刻的 诗。作者把山中的鸟“随意移”、“自在啼”与 对照,歌颂了 的可贵。
2.这首诗写于庆历五年,诗人由于支持范仲淹新政被贬官滁州。诗是写鸟,实际上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的 。
。
(四)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诗后题目: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诗中的蝉具有 的特点,诗人借助比兴手法和象征的方法,表现了人格化的蝉的精神。这也是古诗常用的 的表现手法。 2.诗人以“蝉”自况,体现了全诗主旨的是哪两句话?它们蕴含了什么哲理?
(五)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诗后题目:
马 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长恨歌》作者 ,银河化用 故事。
石壕村是《 》所写的地方,《长生殿》作者是 。诗人这样写的好处是: 2.“人间亦自有银河”的寓意是: 3.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对马嵬史事的看法是怎样的?
补充材料(三) 绝句和律诗的结构
绝句的结构: 结构是内容的组织形式,体现了诗人的创作思路。从结构入手,有利于在整体上驾驭诗词作品。
绝句由四句组成。一般而言,绝句的四句之间表现为起、承、转、合的关系。“起”是开始,“承”是承接,“转”是转折,“合”是结束。绝句的首句为起,次句为承,第三句为转,末句为合。
欣赏绝句,特别需要注意第三句在诗中的作用。古人云:“绝句功夫全在第三句。”绝句短小,诗人在创作绝句时,一般来说,总设法挣脱篇幅的局限,追求尺幅千里的效果。因而,诗人总力求在第三句来一番转折,以此让诗歌呈现波澜,避免平直,以此让诗歌完成一次升华,开拓一个新境。比如韦庄的《台 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第三句“无情最是台城柳” 就是来了一番转折,使诗歌呈现了波澜。
律诗的结构:
律诗八句四联,通常有两种结构类型。
第一种结构类型是:首联总起全诗,既概括地写出景物的特点,又概括地点明诗人的感情;颔、颈两联,呈并列关系,主要内容都是写景,都是景中寓情,并且情调与首联一致;尾联以抒情或写景收束,全诗表现为“总——分——总”的结构特征。比如王绩的《野 望 》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第二种结构类型是:律诗的前两联与后两联分截为两个部分,内容上,通常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比如杜甫的《旅夜抒怀》“细风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懂得律诗常见的结构知识,虽然不能让我们迎刃而解一切问题,但起码我们在赏析律诗时,可以摆脱盲目性,可以获得一个理解律诗的指南。比如对于律诗的第一种结构类型,我们想要了解诗歌中诗人的感情,通常读一读首联与尾联基本就可以了。
(注:高考临近了,复习也快结束。为了永存和便捷,也为了共享和交流,不避冗赘放在新浪博园里的部分资料,是我以为有用并日后仍可能使用的。文本大多是由组长董熔炉老师不吝赏赐,是浦南中学语文组同仁们的集体智慧,特此说明并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分享:
1
喜欢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1599)┊ 评论 (5)┊ 收藏(1) ┊转载(23)
已投稿到: 排行榜 排行榜
前一篇:汉语语法(二)——文言文语法
后一篇:临阵一试,全无畏惧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纪敏佳
博客真好 认识你很高兴
带走你的文字,来我家看看:)
2009-5-19 12:49回复(0)
皖东游子 喜欢▼ ┊打印┊举报 ┊
八个切入点参考答案
(一)1.(1)答:题为“倦夜”,非常妥帖。全诗描写了六幅自然景象:绿竹、庭院、朗月、稀星、飞萤、水鸟。但是除了这些景象外,还写了这些景象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于是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天空,环视四野,心事浩茫,一夜没有合眼。该有多疲倦啊!因此,以“倦夜”为题非常妥帖。
(2)答: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交代了倦夜的原因。原来他是为国家又要动干戈而忧。当时西北的吐蕃又来骚乱中原,广大人民又要蒙遭战祸。诗人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不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 2答: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石榴开遍”,第三句中的“树阴满
地”和第四句中的“流莺”均是紧扣诗题,写出了夏的意境。所以,我同意这种说法。 (二)1答:读了注解便可知道,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作者以此抒发了对亡妻的忠贞与怀念。
2答:注释告诉我们,这一天是妻子的生日,作者飘泊在外自然更加思念亲人。所以可以这样答道: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⑵ 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进行对比,反衬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答:读毕注解,得知此时苏轼贬居黄州。他自幼“奋励有当世态”,想在人世间干一番事业。但事与愿违,不仅事业没有实现,而且差点被置于死地。如今被贬黄州,仍不能自主,他自然要进行反思。“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两句议论句,正是他自我反思的产物。由此可以断定,这便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它表达了词人决心忘却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寻求精神上的最大自由的感情。
(三)1答:作者选用“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描绘出片云远浮、明月孤悬、长空落日、秋风萧瑟的悲凉意境,寄托了自己客滞江汉的孤寂和壮心不已的悲壮。真是寓情于景,以景含情。
2答:江头春色,杨花飘飞,离亭晚笛,故人离别。诗中四景,紧扣题目中的“别”字,春色明媚反衬离愁之苦;杨花飘飞,暗合离情别绪。两人分别,各奔东西,天地茫茫,孤独一人。不写离愁而离愁自现,构成萧索凄凉的意境。
(四)[咏史怀古诗]答:(1)一指始皇已死,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彻底崩溃。(2)非常妥当,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
的刚愎、凶残: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批判之情。
[咏物诗]答:“飞霜”,喻指朝廷中妒贤嫉能、排挤打击人才的奸邪小人。“绿艳”,即兰花,喻指自己及正人直士。“清风”,喻指引荐者,即能够使自己得到赏识任用、实现志向的人。作者通过兰花生长在荒僻之处,沦落到与野草为伍,又遭受到严霜的摧残,生命岌岌可危,亟盼“清风”吹拂,来表现自己遭受诬陷、排斥的愤懑与期盼得到重用而大展宏图的愿望。
[赠别诗 ]答: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词人在描绘实景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深情。“眼波横”,表现水的形象,也表现送别友人时自己热泪盈眶;“眉峰聚”,表现山的形象,也表现送别友人时自己愁眉紧锁。比喻修辞的运用,把词人送别时所见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感情显得非常含蓄、深沉。2.一是哀愁,二是祝愿。
[边塞诗]1.边塞 2.体现了各民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耸入云的和平统一的颂歌。 3.写出了边关和平宁静的生活,它把今天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了明暗交织的对比,并与下句“销”锲合,写出了战争阴霾消散净尽,日月光华照彻环宇的景象。
[写景诗]答:1.江、山、花、鸟。 2.四景分别用了绿、白、青、红的四种颜色,景象清新、春意绵绵,令人陶醉。 3.以乐景写哀情,景象越是美好,越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越能显出诗人深厚而炽热的思乡之情。
(五)1答:因为诗歌鉴赏是个性化的,这一切入点给考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考生尽可以张扬其个性,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可以说“失”字更好,春潮高涨水面平齐,江岸似乎失却,一个“失”字,更显水面之高,江水之满,多么形象;也可以说“阔”字更好,春潮齐岸视野开阔,一个“阔”字,更显江面辽阔,一望无边,多么壮观。
2答:不能换成“对”。“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敌”,有“敌对”的意项。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六)答:考生很容易找到“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但难在“试析”,这就需要扣住“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诗论赏析之。行人临发,又觉意犹未尽,重开家书,看似一个寻常细节,却生动传神,表达了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吹起而引发的无限乡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惦念。
(七)答:1、对国势衰弱,日暮途穷的无比沉痛
2、国都和人民大都已面目全非了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视死如归,坚定不渝
(八)1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真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答:一是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二是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三是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补充二]参考答案:(一)1.古体诗 2.歌咏母爱 3.(1)前四句,选择了富有深意的生活细节,细微处见精神,表现母爱。那细心的穿针动作,那密密的针线,贮满母亲的慈爱、牵挂,贮满了骨肉深情。(2)诗末两句诗人讴歌母爱的伟大,是全诗感情的升华。(3)在感情表达上,诗人运用了反问、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反问强化了语气,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对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二)参考答案:1.南宋、理学家(儒家)、程朱理学 2.一个人要心地澄明,知识渊博,才能如实地对多种事情作出反映和判断,弄清道理;要做到这点,就得不断学习,补充新的知识,保持心地的澄明,犹如水塘不断注入活水才不会积滞浑浊一样。
(三)参考答案:1.哲理诗、笼中鸟、自由 2.心境与意趣
(四)参考答案:1.清爽隽朗、品行高洁、顽强自信;托物言志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参考答案:1.白居易、牛郎织女、《石壕吏》、洪升;语言朴素,文字俭省,易于理解,引发联想。 2.人间的夫妻也有不少离别的,正像天上的银河阻隔着牛郎织女不能相会一样。 3.民间百姓生活困苦,家破人亡的事时有发生,比流传的帝王的爱情故事更发人深思,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
4.他认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他们这些统治者给百姓造成的痛苦实在太深重了。
(五)参考答案:1.白居易、牛郎织女、《石壕吏》、洪升;语言朴素,文字俭省,易于理解,引发联想。 2.人间的夫妻也有不少离别的,正像天上的银河阻隔着牛郎织女不能相会一样。 3.民间百姓生活困苦,家破人亡的事时有发生,比流传的帝王的爱情故事更发人深思,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
4.他认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他们这些统治者给百姓造成的痛苦实在太深重了。
作文七:《古诗词鉴赏》8500字
诗歌鉴赏
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分析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氛围特点(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二、分析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像.(3)对比。(4)白描。
修辞手法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三、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
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四、鉴赏语言(炼字)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准确,结合诗句)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具体,联想)
3、分析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五、鉴赏关键词语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2、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
六、判断观点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
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对比题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
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 2、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1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2古诗歌常用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2、融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3、托物言志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托物起兴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子规》余靖)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5、巧用衬托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韦庄);侧面烘托如: “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春雨》周邦彦)
6、联想巧妙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卢纶
7、细节逼真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赵师秀
8、欲扬先抑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韩愈)
9、欲抑先扬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
10、以动写静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11、以静写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王维。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2、以虚写实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13、以实写虚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词中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14、虚实相间如:“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前四句,只一句写晋军,往下全写东吴,可实写东吴,也虚写晋军。
15、乐景写哀 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绝句二首》杜甫)再如:“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越调平湖乐》王恽
16、巧用问答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杜甫)再如:“何人一纸防秋
疏,却与山窗障北风。”(《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林景熙)
17、巧用比喻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再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18、巧用讽喻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19、巧用借代如:“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琵琶行》白居易);再如:“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度大庾岭》宋之问)“长沙”代贾宜。
20、巧用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谐“情”(《竹枝词》刘禹锡);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丝”谐“思”。
21、巧用夸张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李白);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22、巧用拟人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再如:“有请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秦观)
23、巧用对比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店,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李白);再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雁歌行》高适)
24、巧用白描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廷钧)再如“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25、巧用典故 如:“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文天祥。“旧家燕子”典出刘禹锡《乌衣巷》。
26、巧用象征如:“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踏纱行》贺铸)再如:如 “红豆生南国”(《相思》王维)该诗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27、巧用反复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再如“莫,莫,莫??错,错,错。”(《钗头凤》陆游)
28、巧用互文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白居易)
29、巧用曲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再如“邯郸驿里逢冬天,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至除夜思家》白居易)
30、言有尽而义无穷如:“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债中行》岑参)再如“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3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王维)诗人在这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一个雨后的早晨田园生活的宁静闲适而又美好的生活图景,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2、开门见山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33、卒章显志“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儿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白居易)“夜半来,天明去”,谁来谁去读到此不了解。最后两句“卒章显志”使不可捉摸的本意显现出来了。
34、首尾呼应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尾联是风
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
35、不着一字尽现风流如:“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南乡子》苏轼梅花词,和杨元素)写寻梅,全诗56字,竟不见一个“梅”字。正所谓“不着一字尽现风流”。
36、平中见奇 如:“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过山农家》顾况) ; 诗句似不经意,叙述小事,而农家气息、山农形象却跃然纸上。
3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 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4) 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 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 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 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 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在阅读文中的作用(阅读理解)
1、排比、反复: 强烈的抒发了————.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复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2、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比直说意思表达更鲜明.
3、比喻: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来阐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4、夸张: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己回答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还有对——起强调作用.
6、对偶:使句式更加——,语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动.语言生动.2、分类别:使对—的说明更加清楚.
3、举例子:使读者更加相信——4、列数字:使读者更加相信,使语言更加准确.
5、作比较:通过比较更鲜明的揭示出——6、下定义:对——的解释更加准确.对事物本质特点的解释.
7、作诠释:阐明事物的某一特点,也是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6:其他类: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作文八:《古诗词鉴赏》12800字
早秋
(唐〃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睛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释】①泛:弹,犹流荡。②拂:掠过。金河;银河。③淮南两句;用《淮南予·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蔫”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1)诗中哪些意象巧妙点明了早秋这一季候特征?请列举。(说出三个即可)(3分)
“ 残萤”、“ 早 雁 ”、“ 高树晓还密”、 “远山晴更多”。( 共分,每点 1分,答对其中任何三点就可3得满分)
(2)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加以赏析。(3分)
颔联:由俯察到仰视 ,( 分)颈联:由近看到远望;(1分)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层次井然,1境界开阔。( 1 分) ③①②
(3)评论家认为首联和尾联颇具浪漫色彩,请选一联分析其妙处。(2分)
首联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听到的轻轻秋风,想象为在一条条悬挂着的青翠藤蔓间,秋风拂过,奏出了悦耳的清瑟声音。( 2 分)或: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 2 分)
【翻译】长夜里流荡着凄清的瑟音,西风轻轻吹拂着地面的藤萝。栖身于白露间的残萤泛着微光,早飞的大雁掠过秋夜的银河。高高的树木在晨雾中显得密集,阳光明朗时,远处的青山也看得十分清晰。《淮南子》里说一叶落下便知岁暮,我见到落叶也觉察到洞庭湖已涌起秋波。
【评析】
原题三首,此为第一首。诗写早秋景色,创作年代不详。题为“早秋”,诗则句句扣紧早秋景色着笔。首联写早秋萧瑟凄清气氛。中二联则从上下远近各个不同角度描绘早秋之景,俯察仰观,近看远眺,昼夜早晚,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全是秋声秋色。末联用典浑成,亦是点早秋,且叶下、波涌又与首联西风相照应。针线细密,疏朗有致,写景逼真,宛然一幅早秋立体图画。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整整一夜都听到轻轻的瑟瑟秋风。西风跟秋天有着自然的联系,就如同西北风是冬天的象征一样。作者的浪漫情节在第一句就展现无疑。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玉露跟秋风是孪生兄妹,因而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银河变成了金河,也是秋天色温所致。一个残字,在此开始给人秋愁的暗示。毕竟昆虫是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的依赖最强,一到秋天,就得最先发愁越冬事宜。大雁是侯鸟,越冬也得雁南飞。所以这种虫鸟的描写,算是秋天早晨的经典
“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把读者视线又从前一句的淡淡秋愁中拉回到秋高气爽的意境中。面对清晨高大树木浓密的树冠,茂盛的枝叶,还有目及远山的晴好天气,人们一般都会感觉爽,产生流连其中愿望。树叶作为高树大家庭中的一员,自然也应该尽情享受秋高气爽中的融融亲情,然而后面却看到有一片叶子要离开。这一句从前一句的略微转折,实际上是为了推出最后一句的高潮作铺垫。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可谓是画龙点睛之句。没有感情色彩的早秋的画面,因为这一句,就赋予了浓厚的浪漫情感。作者抛开花草,选择最没有感情的木叶来渲染这样的浪漫色彩,实在是集生命之精华,情感之大成的经典之作。
全诗的结构,从秋风开始到一叶下,一连串的秋景描写,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充满想象与浪漫。而中间两句,机构严谨,对仗工整。达到了严密与豪放天衣无缝的结合。
【讲解】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见到淮南一叶飘零,我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来了。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 宋〃辛弃疾)
九畹① 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琴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②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lěi”屈原是投湖 南汩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词中上阕中的意象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境遇?
以“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琴弦断”这三个意象来表明虽有高尚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备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嫉妒和排挤,长期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
(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
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
水调歌头
(宋〃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8.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4分)
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2分)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2分)
9.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6分)
①对朝政的不满;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③想以山水自娱,
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答出三点6分,每点2分)。
浣溪纱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1分,意思对即可)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
从 军 行
唐〃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 军 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②①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间接描写:(1)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碧潮涌的盛况,为写钱塘潮作铺垫;
(2)结尾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烘托潮水的雄壮气象。
直接描写: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意对即可)
2.请简要分析词中的“弄潮儿”形象。
钱江潮水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踏浪立涛、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弄潮
儿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意对即可)
卜算子 (宋〃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①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注;①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1)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3分)
答: 因为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1分)作者正是以“岁寒三友”来映衬(衬托)(1分)兰花处幽谷独自坚守高洁志趣的节操。(1分)
(2)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蕴含的丰富情感。(4分)
答:“着意闻时不肯香”中“不肯香”写出幽兰的独特个性,其幽香不可有意强求,“香在无心处”进一步表明“无心”领略反而可以闻到兰花的幽香,(2分)抒写了作者甘于寂寞坚守节操以及不受束缚、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意对即可)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3.“露湿秋香满池岸”中,“满”字运用很传神,请赏析。(4分)
【参考答案】“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菊的清香,沁人心脾,飘满池岸,不绝如缕,菊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4分)
【评析】: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 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 前两句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菊(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 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答: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士形象。(由最后一句可看出)(2分)
2.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进行分析。
答:主要用了对比、拟人手法。(2分)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2分)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2分)
【译文】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菊花插戴于鬓上。秋晨菊花饱含
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练习】
8.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主要表现手法描写菊的?请指出并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1)对比(1分)把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对比,表现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2分)(2)拟人)(1分)“羡”把菊人格化了,表现菊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鹊桥仙·夜闻杜鹃 (宋〃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①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答: 描绘了春晚寂静、灯光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作辅垫(或为后文抒发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情作辅垫)。
②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词的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③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①前。
朱门②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③管弦。
注:①水庙:指龙王庙。②朱门:红漆大门,指富豪人家。③咽:凝塞。指乐器受潮音阻。
(1)请你说说诗歌前两句具体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分)
答: 旱情严重,桑树枝不生叶,土地干燥,腾起的尘土好像烟雾。(1分)人们在龙王庙前敲锣打鼓,鼓乐齐鸣,举行祭祀仪式,以讨得龙王欢心,祈盼上天普降甘霖。(1分)【自然情景,1分 社会情景1分】
(2)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2分)
答: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寄寓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达官贵人的愤怒。(1分)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注解:将农民心急如焚地求雨和达官贵人悠哉观赏歌舞的场景并臵,一方是心焦求雨以解决旱灾,一方是唯恐下雨咽了管弦,)
诗歌的大意:春旱无雨,桑条无叶,禾苗被毁,百姓不得不强颜欢笑,在龙王庙前吹萧奏乐,乞求龙神降下救命雨。而朱门豪宅之人也出来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他们并非惟恐老天不雨,而是“犹恐春阴”,担心丝竹受潮,演奏声音哑咽。
诗歌的赏析: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
“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
题江湖伟观(宋〃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赏析】: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作者刘黻把他对南宋社会生活的体验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去,从中可以看出都城临安既繁华又荒凉的特殊风貌,表现出作者忧国伤己的情怀。
诗题中的江指钱塘江,湖指钱塘湖(即西湖〉。首联写柳、荷、客、风。客是作者自指,上方即地势最高处。从人到物,全是一片衰枫凄凉的情态,一开始便给“伟观”罩上阴沉残破的影子。中间四句写景。颔联先写湖边的临安——这里既是“王气”所钟,又有“万井人烟”,可见其繁荣发达。“魏阙”本指古代宫门上巍然高出的楼观,后代用以代指朝廷。“钱塘”是临安的别称。南宋统治者以临安为“行在所”,实际上是不敢承认他们已在那里建都。而诗中却用上“魏阙”、“千年王气”等词语,其中就隐含着对偏安局面的讥刺。
颈联把镜头从“万井人烟”上移开,着力描写江和湖。西湖素以水碧、塔秀、岛奇见长,前一句中的“澄”、“明”二字就抓住了它最本质的特征。后一句写江,“归舟”和“夕阳”虽然是这幅江景图中的主要内容,但不可忽视句中的”远”字和”动”字——因为远,所以不能尽见,只可依稀辨出夕阳下的归舟;而一个“动”字,勾出夕阳洒在江面上的金鳞为归舟所摇乱时的美妙景致,给全篇的描写多少增添了点动态美。
末联点明题意。由于钱塘是“王气”所在,因而“北望”句用中原何在论国事;因为作者对西风而伤怀,所以“半生”句用“鬓毛斑”叹自己(盈,通赢)。总之,国运不兴,仕途潦倒,正是国事、私事最不堪回首的时候,因而结尾处所包含的哀痛是深沉而接近绝望的。
这是一首对景伤怀之作。西湖素以秀美著称,而宋代的临安,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自南宋建都于此后,正是它的全盛时期。然而作者独能借富丽之景抒凄凉之怀:钱塘不失其秀,江湖不减其美,却和谐地同悲怆情怀融而为一,这是作者写景的高明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每两句一变,因而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但作者在描写时又非常注意四者之间的过渡和关联。比如第二句末用了“上方”一词,有了它,中间四句所写的景象才能尽收作者眼底。第二联写钱塘,那里是南宋都城,因而诗中说是“王气”已到。然而直承这两字而来的第三联,却分明有“王气黯然”的慨叹。第六句写江,天色将晚时的归舟最容易激起“吾归何处”的感情,这又自然地引出末联中原何处、半生虚度的感叹来。
(刘黻,度宗朝曾任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元兵攻下临安,拥端宗、帝昺入海,亲自经历了南宋衰亡过程。)
附南京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答案:
(1)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登高望远,请从首联中找出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意象。(2分)
答:残柳、老荷。(2分。各1分,只写柳、荷、风不得分)
(2)第二、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任选一联简要分析。(4分)
答:第二联,上句抓住“万井人烟”从空间上实写了都城繁华热闹的景象,下句抓住“千年王气”从时间上虚写了历史的深远,时空交错,虚实结合。(4分。表现手法2分,简要分析2分)
第三联,上句选取了西湖、古塔、寒屿等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动静结合,画面开阔辽远。
(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
答: ①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凄凉之情;②诗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望的哀痛之情;③诗人屡遭贬斥,半生潦倒,报国无门的沉郁哀伤之情。
横塘夜泊 清?释宗渭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亭。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屿融残雪,春潭浴乱星。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1)请谈谈这首诗中“逗”字和“浴”字的表达效果。(3分)
(2)这首诗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用“逗”形容火光与青烟相映而跳动升腾的情态,似乎它们在互相逗趣,把渔火写活了,给“孤舟”飘荡的诗人带来温暖的情趣。用“浴”比喻星星被风吹乱的水中倒影,仿佛是星星在水波里欢快地沐浴而搅乱了水面的宁静。
(2)这首诗颔联和颈联,描绘水乡早春静谧、幽冷的夜色,却用了“含”、“逗”、“融”、“浴”这些动词来表达,这是“以动衬静”;尾联“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是“以声衬静”,那忽然传来的划破夜空的清脆笛声,引发了正沉浸在横塘美景中的诗人的思绪,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韵味。这首诗颔联和颈联,还用了拟人手法, “含”、“逗”、“浴”等词,赋予是却梅、渔火、残雪、乱星以人的情感,(如“含”描写梅枝临水的婀娜神态,花色与水光相映,白润如玉)把这幅夜色图勾画得幽美动人,静谧而富有生气,真切地传达出残冬正在过去,新春即将到来的信息(或:诗人通过拟人化来表现大自然与人的亲密相通,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神会)(能分析一种即可)
秋夕清泛 [宋]武衍
弄月吹箫过石湖,冷香摇荡碧芙蕖。 贪寻旧日鸥边宿,露湿船头数轴书。
[注]①芙蕖:荷花。②鸥边:指隐居。
1.联系全诗,说说诗中“贪”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答:联系全诗看,“贪”字写出了诗人寻访旧日栖隐之所的非常迫切的心情。(1分),表现了作者对精神超脱的一种追求。
2.说说诗的一、二句所写秋夜“清泛”的情景是怎样的?并请赏析“摇荡”一词。(4分)
答:冷月玲珑,湖光潋滟,小舟在碧荷丛中穿行,诗人吹着箫观赏湖上的明月,品尝着秋风送来的缕缕荷香。这两句融情于景,诗人与明月、湖光、小舟、碧荷交融在一起。(2
分)“摇荡”一词不仅写出“碧芙蕖”在清波中摇曳的倩影,也把小舟的荡漾、月光的沉浮、箫声的起伏以及诗人心情的激荡一齐表现出来。
喜 春 来 伯颜
金鱼①玉带罗襕②扣,皂盖朱幡③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④帝王忧。
【注】①金鱼:形状如鲤鱼的金符,标志官阶的一种佩饰。②罗襕:绮罗袍,元朝以丝罗制的官服。③皂盖朱幡:黑色车盖红色旗帜,高官出行的仪仗。④分破:分减、减少。
⑴请你说说曲中的“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一句塑造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3分)
⑵有人说“分破帝王忧”一句中的“破”字是本曲的题眼,你对这个字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表述出来。(3分)
(1)答:这句显示了作者功高盖世,又是正值“得意秋”之际的政治家,那种乾坤自在掌中,山河控于笔下,雄决一世的气概,志在天下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勾画出一代“佐命开济功臣”的独特形象。
(2)答:这个字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作者要分担和破解帝王的忧愁。道出的是一种多么冲天的豪气,表现了一种雍
容大度、指点江山的豪放气势,一个“破”字,作者高大的形象也陡然显现了出来。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① 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② 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1)答: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
(2)答: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 “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法?请说明理由。(2分)
(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2分)
(1)答: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闷),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
(2)答:“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首联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4分)
(3)第三联的“他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往日”,一种解释为“来日”,你认为哪种解释好,为什么?(4
分)
(1)答:首联点明时间地点,(1分)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1分)为
第二联写天地风云变化蓄势,(为后文写旅途飘零作铺垫),(1分)萧森的景象对战乱不息的形势有暗示作用(渲染忧愁的气氛)(1分)。
(2)答: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1分),家国的忧伤(1分),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3)答:“往日”: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想到在故园时必无此境,故两度落泪(或再现往日泪水)。(2分) “来日”:两见菊开虽是乐事,但来年回忆起来必当落泪。
邯郸冬至[注] 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寻陆鸿渐不遇 寻隐者不遇
皎 然 贾岛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松下问童子,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言师采药去。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只在此山中,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云深不知处。
(1)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许多共同点,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4分)
(2)赏析皎诗“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一句的意蕴。(3分)
赏析:本诗写一位药济世而云游不定、超尘飘逸的隐士。言辞流丽,耐人寻味;风格清雅,富有哲理。松、药、山、云,这四个字是仙家的典型意象,隐者应该是位方外高人,让人隐隐觉得有股飘飘欲仙之态,我不容易掩饰住自己失望情绪,茫茫深山云海,哪里有他的影踪?或许隐者也并不是什么仙家高人,他所拥有只是那单纯而朴素的生活。单纯和朴素也许就是我心中的至境吧?
(1)答: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①寓问于答,以答句包含问句,从第三者的回答中反映出被造访者的情况。语言精练简洁,含蓄有味。②寓深切的仰慕之情于叙事之中,从“寻访”和“追问”中可以看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都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言深意远。皎诗以菊花来烘托人物的逸致雅怀,贾诗则用悠悠白云来烘托人物的高洁志趣。
(答出两个要点即可,每个要点2分,只要言之成理,且语言通顺,可酌情给分)
(2)答:这一句写茅屋的近处,有篱笆环绕,里面种着菊,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仍未开花(1分)。 “秋来”点出造访的季节(1分), “未”字点出本是开花的季节而花未开,说明是刚刚移居来种上的(1分); “篱边菊”则从侧面烘托了人物的逸致雅怀(1分)。(中间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晓行望云山》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1)全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4分)
答:写天刚晴,指晓赶路远望云山奇峰的情景。
(2)杨万里诗的最大特点是:要求诗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世界,用活泼的语言把亲身的
感受生动而巧妙地表现出来。请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妙处(7分)
答:①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②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③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却把景物描摹得生动逼真。(三条答出两条就给满分)
作文九:《古诗词鉴赏》12400字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
(一)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回答问题。 (3分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 (如表现手法、语言运 用等 ) ,作简短赏析。 (2分 )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游 山 西 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 (2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两题。 (5分)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1、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
2、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 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3分)
(五)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陶渊明《饮酒(其五) 》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 处。
(六)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新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 “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七)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认为好在哪里?
(八)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九)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的?(2分)
答:
(十 ) 夏夜追凉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结合三四句中景物的特点,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
答: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中的画线句既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又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2分)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巩固练习
1. 苏轼《江城子 ? 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会”字用得好, 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
2. 杜甫《春望》中“白头搔更短”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
3.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的“生”能否改成“升”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
4.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 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5. 文天祥 《过零丁洋》 中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历来是人们吟颂的名句, 请从抒情方法和内容的角度简要赏析这一名句。
答:
6. 请你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过零丁洋》中的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 打萍。 ”
答:
7.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请从修辞角度品读鉴赏。
答:
8.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 作简要评析。
答:
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刻画了诗人自己的怎 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答:
10. 阅读唐·张 谓的《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 是经冬雪未销。 ”后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答:
【课后练习】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 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
2.杜牧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
答:
3.阅读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 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 说说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
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5.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 作者怎样的心志?
6.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游人怎样的感情?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红树,开满花的树注:红树,开满花的树
答:
7.下面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夏昼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 隐几熟眠开北牖②。 日午③独觉无余声, 山童隔竹敲茶臼 答:
8.阅读下面这首词,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卜算子 ? 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答:
9.下面这首诗表达了韩愈对朝廷“既忠且怨”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云横秦岭家何在 ?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答:
10. 下面这首诗的尾联艺术地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请指出这种情感并简析 其抒情的方法。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
【参考答案】一、 《过故人庄》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 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 (如景物的色彩、近景 远景结合等 ) 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如对偶等 ) 或用词的生动形象 (如“合” “斜” ) 等,给 1分;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给 1分,共 2分。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 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 “绿树”对“青山” , “村边”对“郭外” ,词性相 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 情态, 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斜” 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 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
二、 《游山西村》 (2分)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
三、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 到朝廷重用。
2、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四、 《杨门太守行》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 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 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五、 《饮酒(其五)参考答案:示例一:“悠然”是自得其乐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诗人 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 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六、 《新晴》参考答案:“偷”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风的顽 皮可爱,表达了诗人的欣喜、欢悦之情。
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参考答案:诗人以“沉舟” “病树”自喻,形象地 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同时也表达出豁达的情怀。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新 意,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八、 《农家望晴》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 著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
九《钱塘湖春行》 .①这句话选取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富有代表性的景物。 (1分)②抓住了“争” “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 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1分)
十(2分) “竹深” “树密” “虫鸣”给诗人带来微凉的感觉(写出了环境的幽深静谧) (1分) ,表达了诗人惬意(舒适、宁静)的心情(1分) 。
十一、 答案示例: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陷入困境时,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 眼前出现一线光亮,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2分) 十二 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1. “会”是“定当”的意思,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决心。
2. “搔” ,即抓挠,这个词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愁绪缠绕、心绪烦乱的情态,表 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3. 不能。 “生”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出海上日出时的瞬息变化,将本来没
有关系的“海日”与“残夜”联系起来,显得生动有趣,富有动感。而“升”显得平淡、 直白。 4.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 “浅草” ,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 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 “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5.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形式,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6.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 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7. 比喻巧妙、新颖,将落花写得富有感情。作者以落花自比,表明自己的心志:自己虽辞 官还乡,仍思为国效力,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炽烈的爱国热情。
8. 这两句诗运用对偶、 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 诗人跟家人难通 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 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刻画了诗人在竹篱笆边上采摘菊花,无意中抬头看 见南山的宁静优美的景色。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采菊”的动作包含着诗 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10. 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 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 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参考答案】 1.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 。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 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怒和忧虑。
3.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 、 “杨花” 、 “风笛” 、 “离亭” 。末句直接表 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4. (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表 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5.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 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 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6.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步骤 1)落日的余晖照着花树、青山,美不胜收。 广阔的原野绿草萋萋,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人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 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美景。 (步骤 2)表达了游人对暮春美景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步骤 3)
7.流露出诗人悠闲(闲适、舒适、惬意、慵懒)的心情。
8.表达了作者不争宠邀媚、坚贞自守的思想感情(2分)
9.诗人为国事献计献策,却“朝奏”而“夕贬” ,怨愤之情溢于言表。但诗人只想替皇帝“除弊” ,毫 不吝惜残余的生命,表现了老而弥坚的耿耿忠心。第三联“家何在” , “马不前”将思家念国的忠贞和英 雄失路的悲怨交织在一起。尾联“收骨瘴江” ,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全诗感情沉郁,动 人肺腑。
10.思乡惜别之情。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水不忍分别,将我送出万里之外 的情景,诗句不直接写自己的惜别之情,用故乡之水送我远行,依依不舍之状,衬托我 浓厚的思乡惜别之情。(共 3分,指出情感 1分,简析方法 2分)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
探究古诗词中名句的赏析
【教学目标】
1.探讨对名句或重点句的赏析方法。
2.熟悉常考题型并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句赏析是热点考题, 名句常是诗词的主旨或情感核心, 因此, 对名句赏析 的考查是很重要的。
二、盐城近几年中考题:
【 2005年盐城市中考试题】
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3分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 (如表现手 法、语言运用等 ) ,作简短赏析。 (2分 )
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 词语的精 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 (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 等 ) 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如对偶等 ) 或用词的生动形象 (如“合”“斜” ) 等,给 1分;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给 1分,共 2分。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 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 表现了诗人对 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 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 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 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
【 2008年盐城市中考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游 山 西 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2分)
10.(2分)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
【 2009年盐城市中考试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7、 8两题。(5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 会挽雕弓如满 月,西北望,射天狼。
7、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8、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 壮志。
【 2011年盐城市中考试题】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8— 9题。(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 龙为君死。
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 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 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三、答题步骤:
1. 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2. 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
3. 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四、具体讲解。
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来举例说明:
(一)炼字词
从关键词语上着手。 抓住诗词中的动词、 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 从语言的 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等几方面来品味赏析用词的妙处。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 为什么 ?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 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 析。
【典型题例】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 在何处。
解析:本题仍是考查炼字, 但略有变化, 要求从一个句子中找出最富有表 现力的字或词语来进行赏析。根据上面的“方法指津”,先找“诗眼”。“诗 眼” 通常是全篇主旨或诗人情感所在, 通常是动词或形容词, 结合诗句和全诗 分析,“诗眼”应该是“悠然”或“见”,确定之后,再按照以上的方法回答 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悠然”是自得其乐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 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 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实际演练】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新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炼字,根据上面的赏析方法来具体分析:“偷”字含 义浅显, 应先指出修辞方法, 结合全诗可以看出是指南风 “偷” , 所以是拟人; 把南风说成“偷”,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这么说,可见诗人欢悦的心情。 参考答案:“偷” 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风的顽 皮可爱,表达了诗人的欣喜、欢悦之情。
(二)析技巧
从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上着手,分析关键句的含义,探究其作用。
【设问方式】
这两句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某联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诗人是 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 有何效果 ?
【解答分析】
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 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 方法, 要准确回答 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 修辞手 法三大类。① 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 分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 辨明表现手法。 A. 衬托,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 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 B. 象征; C. 烘托; D. 白描; E. 虚实结合; F. 动 静结合; G. 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 互文等。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中把洞庭山水喻为“白银盘里一青螺”,请说说这 样写的妙处。
【典型题例】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认为好在哪里?
解析:本题考查的实际上是对名句的赏析。 结合以上的方法, 先找准赏析 的切入点——比喻,再具体分析:是自喻,为什么自喻,实际上就是表达自己 的情怀。另外,该句还富有哲理意味,也应该答出。
参考答案:诗人以“沉舟” “病树”自喻,形象地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 的愤懑和惆怅, 同时也表达出豁达的情怀。 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新意, 常用来说 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答题步骤】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 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 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实际演练】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比较简单,比喻的修辞手法不难看出;关键是指出修辞后怎么答, 按照上面的方法,应具体分析,把什么比成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著的站 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
(三)绘意境
从诗词中句子描绘的意象入手, 通过想象和联想, 赏析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 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 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设问方式】
① 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 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
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 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 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 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 它既体现了诗 “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
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意境含物、情、意三个方面,三者各自 侧重,分出三种类型:
物境:景重,情浓,意淡,
情境:情重,景散,意明,
意境:意重,情浓,景淡,
答题时要三者皆说,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附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固定内涵】
菊—隐逸、 高洁; 梅—坚强、 不屈不挠;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柳、折柳—送别、留恋、伤感; 鸿雁—思念、孤独; 子规—悲惨、凄 恻;
沙鸥—飘零、伤感;江水—时光的流逝; 酒—欢悦得意或失意愁苦; 明月—团圆或思乡; 夕阳—失落、消沉、思念或珍惜美好的人生;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人生的坎坷??
【典型题例】
2011年湖南省岳阳市
(一)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的? (2分)
答:
10. ①这句话选取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富有代表性的景物。(1分)②抓住了“争” “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 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1分)
【答题步骤】
① 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指出其含义。
②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 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切忌翻译),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③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说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再谈谈交融了什么 意境,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雄浑苍茫)、恬静优 美、孤寂冷清(悲凉凄清)、萧瑟凄怆、凄迷幽远、苍凉沉郁、和平静穆、明 丽鲜艳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指出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 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 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或惜别之情、依恋之 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 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实际演练】
2011年辽宁省大连市
(三 )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5.结合三四句中景物的特点,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 答:
15. (2分) “竹深”“树密”“虫鸣”给诗人带来微凉的感觉 (写出了环境的幽深静谧) (1分),表达了诗人惬意(舒适、宁静)的心情(1分)。
(四)悟情感
诗言志, 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 一定的志向追求。 应分析诗句的具体 内容, 并与作家、 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及作家的风格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 联系,准确把握作品的旨意和表达的感情。
【附古诗词中常见诗人的风格】
李白:雄奇夸张,想象浪漫,愤世嫉俗 ,豪放飘逸
苏轼:旷达豪放
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心系天下
岑参:抒写边塞将士雄风
辛弃疾、陆游:爱国情怀,激愤之怀,
李清照、柳永:细腻情怀,婉约凄切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设问方式】
①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 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典型题例】
2011年云南省昭通市
(一)(3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 诗中的画线句既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2分)
(2) 答案示例: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陷入困境时,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 行,忽然眼前出现一线光亮,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 天地。(2分)
【答题步骤】
(1)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景、人、事、物),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 它的深层意思。
(2)创设了什么意境(特点)。
(3)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或暗寓了什么。
【实际演练】
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
1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14. (2)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五、课堂小结
诗词名句鉴赏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必须在提高兴趣的基础上 反复诵读诗歌见容,咀嚼体味,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主题,反复历练, 规范答题,选准角度,慎重回答。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课后练习
1. 苏轼《江城子 ? 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会” 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
2. 杜甫《春望》中“白头搔更短”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
3.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的“生”能否改成“升”字,请说说 你的看法。
答:
4.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 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5.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历来是人们 吟颂的名句,请从抒情方法和内容的角度简要赏析这一名句。
答:
6. 请你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过零丁洋》中的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
7.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 精华所在。请从修辞角度品读鉴赏。
答:
8.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 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
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刻画了诗 人自己的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答:
10. 阅读唐·张 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 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后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 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 “会”是“定当”的意思,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决心。
2. “搔”,即抓挠,这个词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愁绪缠绕、心绪烦乱 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3. 不能。 “生” 运用拟人手法, 将大自然拟人化, 写出海上日出时的瞬息变化, 将本来没有关系的“海日”与“残夜”联系起来,显得生动有趣,富有动感。 而“升”显得平淡、直白。 4.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 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 “才能”描绘了 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5.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形式, 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了他的 民族气节。
6.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 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7. 比喻巧妙、 新颖, 将落花写得富有感情。 作者以落花自比, 表明自己的心志:自己虽辞官还乡, 仍思为国效力, 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炽烈的爱国热情。 8. 这两句诗运用对偶、 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 诗人 跟家人难通音信, 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 可以胜过万金, 表达了诗人 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 “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 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刻画了诗人在竹篱笆边上采摘菊花,无 意中抬头看见南山的宁静优美的景色。 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采 菊”的动作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10. 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 溪畔桥边, 寒梅近水, 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 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作文十:《古诗词鉴赏》9100字
古诗鉴赏
考题自测
1.(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
“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
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
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
2.(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
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1)分别用了“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
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
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
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现出“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
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4.(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
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帐幔(拂去琴上尘埃)。 (2)清冷、幽静。 (3)为拂绿琴埃。
5.(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
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6.(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2)主要运用了
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
现思念之切。
7.(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
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
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8.(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
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9.(1)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2)(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
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3)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
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
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0.(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
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
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语文
2010年高三第一轮复习资料
0 40
强化训练
1.(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尽。
2.(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
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
分);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
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
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3.“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
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4.(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
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5.(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
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瞜”、“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
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
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采用借景抒情(烘托)的手法,描绘的是诗人想像(见
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
妻子(母亲)正在
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
中流溢出来。
6.(1)“残花落尽”点出是暮春(残春)之景;雨过天晴,杨柳阴阴,流莺啼鸣,则写出了景色的清新明丽
(美好)。(“暮春”和“清新明丽(美好)”为两个得分点) (2)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和新奇的想像(虚实相
生),写春风吹梦,梦逐春风,形象地表现了春风的多情、善解人意,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艺术手法
两个得分点,“想像(虚实相生)”和“拟人”;效果两个得分点,“春风的多情”和“深切的乡思”)
7.(1)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写《桃花源诗》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桃花源记》文意也可)② 首先
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
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孤寂
无奈的“怡然之乐”。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 点可紧扣诗题来答,
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来答)
8.(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
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9.(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
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
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10.(1)“寒灯”两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寂。 (2)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
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
因而“愈有意味”。(虚实结合,沟通作者和对方情感,扩大作者意境也可)
11.(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
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2.(1)由近及远,写出了夏云倒映水中,隐藏山后,时而轻云片片,时而重重叠叠的景象。 (2)先是
对夏云能带来雨水救苗旱的期盼、焦虑,看到的却是夏云的悠闲作态,转而对夏云失望、怨恨,甚至厌恶。
参考答案
语文
04 1
(3)是。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夏云奇形怪状的描摹上,而是真切关注“无限旱苗枯欲尽”的旱情,站在农家
的角度急农家之所急,用劳动者的眼光和感情观察夏云,描绘夏云。
13.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
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
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
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
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14.(1)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的氛围衬托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2)作者用“横
笛”、“红旗”来指代人,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在壮美的背景上凸现行军将士的昂扬斗志。
(3)“直上”是动态描写,使画面显得生机勃勃,显示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
15.(1)通过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写紫牡丹之盛铺垫白牡丹的描
写。 (2)一个“别”引出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凸现白牡丹皎洁的形象。表达
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境的同情。
16.(1)诗人“欲去”是因为探访友人陆鸿渐没有遇见。(摘录“寻陆鸿渐不遇”或“扣门无犬吠”而能作理
解性分析,并归结到参考答案的,照样给分;光摘录而不作理解性分析的,不给分。)“欲去”还“问”这一细节
体现了诗人既有些茫然,又眷恋不舍的情感。 (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
士的形象。(只要答到“隐士”、“高人逸士”等即可)①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
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② 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①②两小题中,“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为一个得分点,“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为一个
得分点)
17.(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 扣“疏雨
过春城”分析作答。)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心情。(可紧扣诗题中“待”字
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
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三点可分别扣“重门
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
18.(1)以秋雨落叶之景比喻人之衰老,表现了诗人心境的悲凉,同时烘托出环境气氛的悲凉。 (2)
不是。诗题及诗的后半首虽写了与外弟的相逢之“喜”,却也通过“愧君相见频”隐约表现了自己不得志的悲
凉的心情;而前半首则全是写为自己的困居荒郊的处境而悲。悲喜交集,但全诗的感情基调却是倾向于悲。
19.(1)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写出其中任意一组即可)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
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
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
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
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20.(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
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
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21.(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
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
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
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22.(1)颔联:兴致来了就独自出游(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颈联: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
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自然也是偶然性。尾联:遇见林叟更是出于偶然。 (2)“妙境”主要是指
语文
2010年高三第一轮复习资料
0 42
在行止描写中隐含着随遇而安、悠闲自适的诗人的心境。
23.(1)“露重成滴”扣“竹”———夜越来越凉,竹叶上露水越来越重;“稀星有无”扣“月”———月照中天,
衬得星星黯然失色,所谓“月明星稀”。 (2)诗人是这些夜间景物的目击者,说明诗人根本不曾合眼,彻夜
未眠———他该有多么的疲倦!尾联是“点睛”之笔,揭示了诗人的情思、本诗的意旨:关心战事,关注着国家
与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夜不能寐,坐卧不宁,心力交瘁。
24.(1)年事已高,却居于卑位;新年已到,却独处天涯。 (2)同、共。这两个字把人和自然结合起来
(同岭猿共度旦暮,与江柳共赏风烟),化实为虚,使客观的自然有了主观的情思,反映出诗人生活的单调和
寂寞。
25.(1)“迸”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以致迸落了树叶。(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
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一个“入”字,化无形
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与钱塘江水融为一体,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 (2)第八句总括
全诗。“短愁”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或:“短愁”应是那种萦
绕心间,难以驱散、排解的愁情。或: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情。)
26.(1)对比手法(对照、比兴),由雁及人,表达了诗人忧伤、思乡等复杂的内心情感。 (2)黄昏到了,
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
的心情。同时也为下文抒情蓄势。 (3)明朝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古人一样寄一枝梅,来安慰家
乡的亲人。运用这一典故再次表达了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
27.(1)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 (2)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
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
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
28.(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
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① 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
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 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
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 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29.(1)描写故园来书、早角吹霜、残潮荡月(或家书、戍角、残潮、月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
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乡思)。 (2)一般写思乡多写登高远望,而作者却说“忆归休上”,以免引起归思泛
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
30.(1)第一问: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② 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③ 妇人扑枣的心理:心
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⑤ 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
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辞委婉,入情入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心系
黎民,忧时伤世。
31.(1)身在病中、思念故乡、秋景凄凉、感慨时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 (2)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
接抒发夜宿所感;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
32.(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
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
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
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33.(1)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
之间情谊的浓厚。 (2)全诗一是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二是一帮青年朋友前来相
参考答案
语文
04 3
送,让诗人感觉真挚的友情;三是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
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
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
34.(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
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
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
的感叹,表达了农
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35.(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
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
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
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36.前两句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说明春天已近迟暮,春天的大好时光已消磨殆尽,而客尚滞留,
本已不胜惆怅,何况那声声“杜鹃啼”,更引起羁旅之人无限乡思。“忍听”,实际上是“岂忍听”之意。全篇主
旨于结尾处点明。
37.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
鹃的啼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
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38.(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山径人稀。 (2)清幽
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
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39.(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说友人虽被贬谪,却能心如古井不
起波澜,心境淡泊;如竹之有节,节操坚贞) (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
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3)① 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
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② 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
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③ 如说既有
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40.(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
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
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41.(1)“逐”刻画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热衷之情。“拍”刻画了春水活泼泼的生命。 (2)词的下
片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词人一生怀忧时之情与愤时之意,实在是借酒浇愁,在沉醉中吐胸中郁闷,而获得
精神的片刻快慰。
42.(1)“壮年听雨图”以“客舟”为中心视点,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
出词人中年时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寂感受。 (2)诗人的生活轨迹:少年风流倜傥,欢乐无忧;
壮年颠沛流离,惆怅彷徨;晚年寓身僧庐,孤冷无奈。时代特征:(南宋王朝)由强到弱,由兴到衰,终至于亡。
43.(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
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2)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
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
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
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这个比喻用语
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语文
2010年高三第一轮复习资料
0 44
44.(1)作者先写在边地看到梅含苞待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
头。 (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梅的姿容。 (3)没有。上阕传达了边地见
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下阕化用典故,表现出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
失意后的豁达之情。(认为已经老了少年心,只要自圆其说也可)
45.(1)渲染了萧条寂寥忧愁的气氛。 (2)杜鹃的啼鸣往往给人以凄婉动人的联想。诗人的人生历
程在经历了从踌躇满志到失意孤独的过程之后,杜鹃的啼鸣更能引起诗人愁苦寂寥之情。作者把自己看成
一只“悲鸟”,由杜鹃起兴,借物寓意,“况半世、飘然羁旅”,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对时局的忧虑。
46.(1)描绘了一幅凄凉破败萧瑟的景象:室内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而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
飞;室外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在鸣响。衬托出诗人年老失意的凄凉心境;同时也反衬诗人处境艰难,但
心系祖国河山,渴望收复中原的豪情。 (2)“布被秋宵梦觉”句点明了时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难以入睡。
心怀中原,于是形诸梦寐,半夜醒来,犹自流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可见作者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