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学与问的作文400》11400字
学与问的作文400
篇一:学与问第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谁还记得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啊,又是怎样说明这个道理的,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举了小哥白尼勤学好问的例子)
2.哥白尼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既然问这么重要,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了疑惑,该怎么做呢,
(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总结:也就是课文中说的,要拜“能者为师”。
2、是啊~古人云:“能者为师”(课件出示),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1)朗读
(2)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提示说明:解释词语,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加之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串连起来。
(3)那结合刚才的理解,什么叫“能者为师”呢,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嗯,这让老师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课件出示)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看到这句话,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5)交流,齐读
3、小结:是的,看来在生活中我们要像哥白尼一样学会发现问题,多向能者请教,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拜能者为师”固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态度,但是,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时,他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
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了什么疑问,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沈括是什么人,指名简要介绍一下。(出示沈括的简介,默看,总结:沈括是多么优秀呀~)
3.谁来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其余同学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交流)
4.出示练习:(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1)想一想,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啊, 。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的《》。“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回答预设: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
7(他是如何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课件出示(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8. 看完这段文字,你觉得沈括是个怎样的人呢,(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
9(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交流)
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得出科学的答案。可见,学除了贵在问,还贵在怎么样啊,(思、勤、恒??)
10((1)小结:看来我们学习,不光要勤学好问,还要严谨的思考,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一点沈括是我们的榜样。所以,在求知的过程中,引读——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板书)
(2) 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和哥白尼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11(出示名言:(读一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解,齐读)
12. 同学们,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
第一、第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
(总结: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大家今后写作文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四、学习第五段
1.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
2. 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读一读第五段,想一想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出示) (板书:学与问结合)
3(交流,讲解“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的含义。
4(学完这篇课文,那我们今后该怎么做呢,(交流)
5. 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板书:养成习惯)
是的,养成习惯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大家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都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读出你们的决心,齐读(把“你”换成“我”大声朗读。)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并去了解这两首诗,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
每事问(1924) 陶行知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问到底(1924) 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他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板书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能者为师
观察思考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真知
2. 作业:
(1)背一背自己收集的关于学与问的名人名言
(2)课件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
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篇二:好的作文题目
好题目展示
1、以“时间”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时间,带不走我心中永恒的记忆》《爱我追我别浪费我》《午餐1800秒》《时间在晨雾中飘落》
2、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剪不断》《藤》《她,还好吗?》《门前那条小河》《那双冻裂的手》
3、以“把握”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一切就在我手中》《握住,不放》《机会,请你把握》《柳暗花明又一村》《青春无限好》
4、以“春”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点燃生命的季节》《与春共舞》《在春天成长》《春的向往》《春的脚步》
5、要求文题中含有“美丽”二字的作文题目
《汗滴,诠释着一份美丽》《带上你的美丽跟我走吧》《梦不再美丽》《今夜如此美丽》《美丽,就这样脆弱》
6、以“美好亲情”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风雨中那把伞》《懂你》《慈母手中线》《母爱无价》《悠悠亲情》《亲情伴我行》
7、以“美在夏天”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燃烧生命的季节》《三十八度的美丽》《夏天的微笑》
8、以“感受青春”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为青春歌唱》《激情燃烧的岁月》《多梦的季节》《飘逸时代》
优秀作文一:我不为那件事后悔
寒风卷着冰雪,凄凄凉凉的。又是一年冬天,和以前没有两样,依旧没有一点生机。白茫茫的雪厚厚地积压在大地上,人们都躲在屋里不肯出来。这可和春天差远了,春天什么花没有?迎春、杜鹃、月季??
突然,我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居然发现了星星点点的红色!我欣喜若狂,急忙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冲了出去。我踏着雪花,迎着寒风,冲向雪地。虽然妈妈让我呆在家里,说外面太冷了,但我还是义无返顾地跑了出去。
找到了!找到了!啊,是一株梅花!只见它妖娆多姿地展现在我面前,婷婷玉立,上面还有点点梅花苞,梅花的枝桠、枝叉、花苞上缀满了冰雪,漂亮极了。
忽然,那晶莹碧透的冰点上居然有了丝丝的闪动,是梅花要开了吗?我欣喜若狂!一阵风吹来,吹得我瑟瑟发抖,梅花却纹丝不动,只是吹落了几块冰雪。看啊,那小小的梅花苞似乎在用力地向上顶着比它要大几倍的冰块。冰块并没有掉落,而是死死地黏在那瘦弱的梅花上。那花苞毫不气馁,用力与冰块抗争。因为它知道,它要把最美的面孔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久,梅花张开它稚嫩的花瓣,终于将雪块无情地顶了下去,“啪”的一声掉进了雪里。而那朵绽放的梅花依旧在寒风中伫立着,花瓣是鲜艳的红色,层层叠起,里面淡黄色的花蕊根根向外伸展,散发着生命的力量,像太阳一样在寒风中传递着温暖和希望。
那一天,因为跑到室外看梅花受凉了,我生了一场病,但我并
不后悔。因为,从那以后,我明白了“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制造一个美丽的黄昏”的内涵。
我不为那件事而后悔,因为是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奇迹——什么是冲破冰雪的绚烂。 优秀作文(本文来自:WWw.bDFQy.
千 叶 帆文摘:学与问的作文400)二:父亦吾师
一张宣纸,一支毛笔,绘出五彩人生。这是我对父亲的描述。父亦吾师,我从质朴伟大的父爱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一切喧嚣热闹终皈依平静,走向成熟。
钟摆轻叩着木质的钟壁。我在桌前奋笔疾书,咀嚼着用心书写的作文本上老师批评的话语,望着窗外欲坠的夕阳,我如坠深渊,情绪跌入低谷。
“咚咚!”房门开了,是爸爸。他走到杂乱的书桌前,看着满面愁容的我,微笑着轻轻问道:“孩子,怎么了?”我无奈地摇摇头,“我明明很用心写的作文,老师却说言之无物,老是堆砌辞藻,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写了。”
爸爸望了我一眼,迈着笃定的步子走到满是宣纸毛笔的桌前,坚定的眼神把我吸引到他身旁。只见他铺开一张微黄的宣纸,挽起袖子,用毛笔蘸了下墨汁,提着笔悬在半空,时间好像要静止了,钟表的嗒嘀声也仿佛放慢了许多。忽然,他大笔一挥,中锋侧锋并用,墨色浓淡尽然。在黑色白色之间,我仿佛看到了怡人的垂柳、渺茫的月色、幽静的水波和姿态万千的荷花。
爸爸不愧是擅长山水画的高手,短短几分钟,一幅“芰荷映水”
的画作便在月光中荡漾来。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便是点睛之笔。但让我奇怪的是,白色的月光,灰色的垂柳以及墨色的荷花,这黑白灰的搭配难道就不显得枯燥单调吗?正当我想去问爸爸,忽然发现了画上的字——归真反璞何为璞?简单平凡,洗尽铅华即为璞。这句话点醒了我,让我醍醐灌顶,看着我似有所悟的样子,爸爸满意地离开了房间。
我坐在窗前。婆娑的书影摞起微风的一角,乳白色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我的桌面上,点亮了那幅“芰荷映水”,我心中又想起了梁实秋的那句话:“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静了。”书画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当你在为了五彩斑斓的名利叹惋时,何不去看看湛蓝的天空,温暖的阳光?这些都是简单而又无价的。这就是我的父亲老师教给我的,我终于明白:墨色才是五彩,朴实才是永恒。
优秀作文三:我不为那件事后悔
转眼间学校的运动会到了。
那天下午,我们放学很早,大家都急匆匆地收拾好书包到下面去看比赛。因为我是劳动委所以我要最后一个走。等我把教室仔仔细细检查过一遍后,背着书包走出教室时,一幕壮观的景象展现在我面前——学生会用封锁线把操场是围了里三圈,外三圈,只留了一个芝麻点大的缺口让运动员通过。同学们也是热情高涨,把封锁线是围得水泄不通,黑压压的一片,又给我的内心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原来,我马上也要参加比赛,而且是信受观注的初二男子1000米。
我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到了我们班的方阵,同学们在不断为我和另一个参赛者加油,我把书包一扔,脱掉多余的衣服,做着比赛前的准备活动。这时喇叭响了,请初二男子1000米参赛者到检录处检录。我双手插着口袋,心里十分紧张。我领到了我的参赛号码,把号码牌贴在我的左侧大腿上,站在起路线上我看到前方,心里突然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把眼睛闭上,好像看到了同学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顿时有了信心??
终于,枪声响了,我赶紧睁开眼睛,发现其他人如箭离弦一样冲了出去,我赶紧加速,幸好差距不大,我很快冲到了大部队的中间。在进入第二圈的时候,我因前面速度太快,呼吸没调整好,差气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我用腹部肌肉强顶着,这样稍微好受一点。当我经过我们班的时候,加油声,鼓励声,不绝入耳,这声音犹如世上最好的药,我很快又调整好了呼吸。最后一圈,我把身上所有细胞都调动了起来,做好最后的加速。终于,有人带头加速,一下子几乎一半的人都加速了,还有200米,100米,50米,我感觉我的骨架快要散了,但我还是坚持地冲过了终点。
虽然这次我以第十三名的成绩冲过了终点,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尽力了。 只要我尽力了,所以我不后悔
优秀作文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连孔子这样有大学问的人都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样看来你即使有再大的学问,在三人中,也有人可成为你的
老师。因为每人的掌握的知识技术各有不同。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木匠也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他虽然不会之乎者也,但可以用灵巧的双手造出一把漂亮的椅子或一张结实的木桌。这样看来,在做木工上,他绝对是你的一个好老师。所有的知识是我们在一生当中学不完的。学海无涯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只是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的一个岛屿。所以我们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不足,发现他人的长处。
我们即使能认识到他人的长处,但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则更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只有谦虚的人才能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得到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自己不断进步。这个道理仿佛谁都明白,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却往往表现的不够谦虚,只要得到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不愿请教他人,这实在是幼稚无知的表现。古往今来,有多少卓越的科学家总把谦虚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告诉自己学无止尽,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我国古代学者刘开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与问相辅相成。一个人智慧有限,知识无涯,学习中总会碰到许多疑难问题。我们提倡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就是碰到问题,实事求是,不懂不要装懂,不懂就要多向人请教,而且要有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知识。
学习知识固然是好的,但不明辨知识的好坏就学是盲目的表现。并不是有知识的内容都要去学。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学习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篇三:学与问六年级 刘忠付(乐学案)
第七单元 读书有方
23 学与问
预学单
一、熟读课文,日积月累
1.我要在课文中圈出生字新词,并挑出我认为难写的词语进行练习,把它们写规范,美观。
2.我会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查词典等方式解释下列词语。
不懈探求:。 瞬息万变:。 相辅相成:。 五彩缤纷:。 日新月异:。 无影无踪:。
二、我的视角
1.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文。作者先提出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事例来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文章的中心主题、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我还存在的疑
问是:
三、背景资料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的关于哥白尼、沈括的知识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学单 活动一 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结合预学单,小组内互相检查自学情况。
2.浏览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 活动二 设问导读 合作
探究
1.“学”与“问”的关系是:
第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阅读课文,分析问题:
(1)课文列举哥白尼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你从哪些关键词
句看出哥白尼是个爱问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我们在问的过程中,可以请教哪些人,文中哪句话解释了
“能者为师”这个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课文中列举沈括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三 迁移拓展 活学活用
1.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学完了《23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
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
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以后想要和别人讲
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活学活用——读故事,出
点子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
“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
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
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
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
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
的青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学单
一、当堂检测,达标训练
1.同音字组词:
懈 () 辅 () 翔( )间( ) 谢 () 甫 () 祥( )
涧( )
2.把词语补充完整。
日新月( ) 相( )相成 无影无( ) ()者为师 不( )追求 ( )息万变
3.按要求写四个字的词语。(至少三个)
(1)(表示变化快的:瞬息万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表示颜色多、美的:五彩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课文围绕 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教育我们要从小养成 _________________的习惯。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__________。“问”常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林寺桃花》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谁)写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选用了前两句,这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问学问,__________。学与问是__________,只有在
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__________。
6.联系生活仿写句子,理解“能者为师”:父母是我的老师,教
会我咿呀蹒跚学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积累
1.阅读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司马迁、李时珍、司马光、童第周、孔子、爱迪生、伽利略等。
2请搜集有关勤学好问的成语,名人名言或者古诗名句写在下
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成功离不开积累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都挂着一串串小纸片,每片纸上都记下了美妙的词汇、生动的比喻和有用的生活素材。他把纸片挂在房间的各个部位,为的是在睡觉、穿衣、
刮脸、踱步时都能看到,随时记诵。杰克?伦敦正是依靠对语言和生活素材的不断积累,才创作出像《热爱生命》、《铁蹄》那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杰克?伦敦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一点一点地学,才能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想要在学习上一蹴而就,一下子变成一个大学问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既然要一点一点地学,那就要一点一点地积累。积少能成多,聚沙能成塔,涓涓细流终能汇成滔滔江河。
有的同学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一点,丢一点,今天学,明天忘。虽然也花了不少时间学习,收获却很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差。这是很可惜的。
注重积累,就要求在学习时用笔多记,用脑多思。拿语文学习来说,在课堂上就应该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可以将课文中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圈出,或抄记在笔记本上,用心思索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词语,为什么写成这样的句子,这样表达的好处在哪儿。在课外阅读时也应注
意积累语言。可摘抄精美的词语和句子,包括名言、格言、警句等;还可借助词典积累一些成语。经常作摘抄和思考,就能提高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运用能力,作文时就能从容地遣词造句,不仅能大大减少病句的产生,而且能写出优美的语句,进而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大学问家邓拓说得好:“真正所谓的成就,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注重积累,不断积累,才能扎下深厚的学问之根。”我们要学习杰克?伦敦持之以恒、长期积累的精神,只有认真对待我们的学业,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
1.在第二段的横线上填上一句话,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一节叙述了杰克?伦敦的故事,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本文的论证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简要分析“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在文段里的表达作用。你能再写出两个说明积累重要的词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从论证的角度看,本文第?段和第?段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再列举两个能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团队:一小六年级语文 主备人:刘忠付校区审核
人:_______________
项目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集团分管人员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二:《学与问话题作文》19000字
精选作文:《学与问》学后感(50
0字)作文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而今天,汪老师就带我们学习了第23课《学与问》。 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说了学与问的观点。这篇课文是由提出观点、证实观点、举例论证、得出结果所组成的。 首先,课文提出观点。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举例证实。说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就对世界充满的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小时候就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为什么,而哥白尼就是通过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才得到真知与无穷奥秘的知识的。还有就是说北宋的大科学家沈括也是通过问与自己的实践才知道了其中的奥秘的。他还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证实了上面的观点。 最后,课文总结了: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得出了最终的结果。 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受益匪浅,是的,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学与问,正如那一句俗语: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学与问就像打开知识海洋的金钥
1
匙,让我们尽情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六年级:方紫铱
篇一:读《学与问》有感
读《学与问》有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是《学与问》,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这篇议论文主要哥白尼,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的才会有后来的成就。哥白尼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其中有一句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喜欢这篇课文,它使我知道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不会时,不管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五年级:钟灵辉 篇二:小学生观后感作文
电影《洛克王国3》观后感
今天,我和表姐一起去看电影,电影名字叫《洛克王国3—圣龙的守护》。虽然这只是一部动画影片,但它却让我深受感触。
上午9点,电影开始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立刻就把我
2
们带入了影片之中:洛克王国正遭受着黑暗的邪恶势力笼罩,幸福安宁的居民们人心惶惶、焦急不安,都城内外战火四起,整个王国陷入了灭顶之灾~拯救王国的圣龙骑士在众多伙伴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练就无尽的正能量,最终不负众望打败邪恶的黑暗力量,召唤出翼系精灵王,修复彩虹桥。从此以后,洛克王国又恢复了以往的安宁。
影片故事很感人,情节很生动。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善良的海盗黑杰克为帮助圣龙骑士与黑暗力量同归于尽;最让我深受启发的一幕是看到圣龙骑士在面临朋友的误会、背叛最后陷入绝境,却依然毫不气馁的练就无尽正能量;最让我高兴的一幕是他们通过团结一致的努力拼搏最终战败黑暗力量凯旋而归-----
通过这些故事情节,
让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应该勇敢积极面对、不屈不挠;明白了世间正义永远存在,邪永不压正;更体会到伙伴间互相爱护的深厚感情和团结协作的力量之大~
篇三:观后感观后感
早上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王金战老师的讲座《 怎样让孩子都爱上学习》, 看完之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总结
首先,要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作为家长是孩子的终
3
生老师,父母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氛围。父母双方要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中达成共识,一起去引导和教育孩子。即使父母双方有歧异也不能当在孩子面去批评和指责对方,更不能当着孩子面吵架,这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先决条件,更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必备条件。
其次,在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要给予孩子完全的自信和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批评出来的”。作为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称赞和鼓励孩子,这样孩子会充满自信,也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向上。2 ,要鼓励和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空间,家长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孩子有兴趣做了,才会做的更好;强迫孩子做她不喜欢的事情,是没有效果的。3,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在精力
充沛的条件下让孩子有效率的去完成学习任务。平时孩子做作业,孩子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做出效率和质量就可以了。千万不能用时间去强迫孩子一直无休止的学习,我们讲的是学习效率和质量。
最后,做为家长看了金老师的讲座,一定要纠正自己的言行和教育理念,时刻督促自己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家长。
陆妍希妈妈
2015年10月17日 篇四:二年级组评《学与问》
4
《学与问》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组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文,对此类课文,学生并不陌生,曾学过《谈礼貌》《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文章。而到了六年级,对于议论文,似乎更重要的不是读懂文章,而是要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更多地结合文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章法。龚老师的课上做到了!
亮点一:检测预习作引领
“学程导航”强调“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教。”预习检测亦是如此。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对于读通读顺课文已经没有问题。龚老师的预习检测,抓住了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学习和感悟,让学生写写与“相辅相成”结构一样的词语;默写一个“瞬息万变”,再写出文中的一个近义词;默写“不懈探求”和“勤学好问”,理解关键字“懈”“好”。这样的检测既抓住了文
本,又帮助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这也是引领和导向,学生下次的预习就自然会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亮点二:紧扣文体教语文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法。龚老师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了学过的说明文,再让学生大声读读课文,说说这种体裁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呢?从而揭示:议论文往往在文章开头鲜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紧接着,龚老师又用设计了学程单
5
让学生找到写“学”与“问”之间关系的句子和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龚老师在每一个要求的后面都有方法提示。在“学程导航”的模式下,教师已从导演退居二线,而学生则成了舞台上的主演。但是不管怎么改,教师的方法提示永远是必要的,能帮助学生的课堂学习少走弯路,学习更有针对性。
语文课就是最好的作文课。在交流中,龚老师还是紧紧围绕开头结尾和过渡句,教会学生什么叫“首尾呼应”,什么叫“承上启下”。
而这不仅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文脉,更是一次议论文的构段训练。
亮点三:结合事例品语言 尽管是议论文教学,但仍不能丢了语文味儿,静心默读,圈点批注,用咬文嚼字的品味还是需要的。在学习哥白尼的事例时,龚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
篇二:关系型话题作文
[转载]关系型话题作文
导入:认识关系型话题作文
2003年全国高考用“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命制了一道关系型话题作文,从此,关系型话题作文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享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2004年有“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卷?)、人文素养与发展(浙
6
江卷)等,2005年有“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全国卷?)、“位置与价值”(全国卷?)、“铭记与忘记”(全国卷?)等,2006年有“走与停”(重庆卷)、 “人与路”(江苏卷)等,2007年有 “一生与一步”(四川卷),2010年有“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北京卷)。
还有的尽管没有明确是关系型话题作文,但它要体现的也是事物的相互关系,可以把它当成关系型话题作文来看待,如“跑的体验”(2005湖南卷),就可把它作为“跑与体验”的关系型话题作文来看待;浙江卷的“一枝一叶一世界” 其实就是写 “小与大”的关系;湖北卷就是弄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哲学辩证意识,弄清内与外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难度超过单向型话题作文,那末,在考场上如何写好关系型话题作文呢,其实,只要我们弄清楚此类话题作文的特点,掌握其写作技巧,就能应对自如。 一、要揣摩文题中材料(引言)与话题内涵之间的关系
话题材料(引言)与写作立意之间有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话题材料(引言)与立意关系不大,它只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那么你在立意时可抛开材料(引言),把它当作没有材料(引言)的关系话题看待;如果话题材料(引言)与立意关系紧密,材料(引言)对话题关系起到诠释、限制和暗示的作用,那么就要好好注意了。
7
如2005年全国卷?作文题: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作文(体裁不限) 。
这是一道富含哲理的关系型话题作文。 此题的材料对话题“铭记与忘记”做了阐释,它提示你:生活中我们应该忘记什么,又该铭记什么(我们要忘记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不快,宽以待人;而对别人给自己的帮助则要铭记在心,时刻不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因此,对于这样的材料(引言),你得好好揣摩,从而对话题有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以便你深刻理解话题内涵,领悟命题意图,更好的作文。
二、要辨明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间的关系。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写作关系型话题作文时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8
(1)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a. 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辩证关系、依存关系等。
练习:指出下列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 《信仰与动力》:条件关系 (立意:崇高的信仰才能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动力) 《激动与行动》:递进关系 (立意:激动诚可贵,关键在行动。) 《学与问》:依存关系(立意:善学方能发现问题,善问可使学习深入)
b.对立统一关系、是非取舍关系、并非绝对关系、相容并存关系等。
练习:指出下列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
《自由与纪律》: 对立统一关系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自信?自满?自负》: 是非取舍关系(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
《名师与高徒》: .并非绝对关系(或条件关系 ) (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谦虚与表现》: 相容并存关系 (对“谦虚与表现”,
9
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
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几种关系是常见的,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作具体分析,从而做到既快捷,又准确。
(2)要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话题的诸个要素。
有些话题的构成要素较为简单,一目了然。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 学历与能力 ;“名师与高徒”谈的是 条件与结果 ;“痛苦与成功”谈的是过程和结果 ; “平凡与伟大”往往指 具体的言行与抽象的精神品质。
而有的话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
练习: 根据指定的关系给话题《个人和集体》立意:
A、 B、
C、 又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 是非取舍 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 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 对立统一 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
10
起的热……
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审慎解读。
(3)要选取最佳角度构思行文。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虽然同一话题关系不定,多种多样,但考生在一篇考场作文中不可能也绝不允许同时关照话题要素间的几种关系。否则,极可能弄巧成拙,出力不讨好。因此,考生作文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那种自己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的关系,进行精心构思、成文。
三、要有符合文体基本思路的构思
假如你要写记叙类文章,你就得先将关系具体化,再将具体化的关系化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进行描述,文章一定要注重以细节传情。假如你要写议论文,你也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了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一定要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
对于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你不管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要素,明确其间关系。千万不可因关系不清而改变话题,或只关照一方搞单打一,也不能将关系绝对化,表述过头,失之严密。而一定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解读。
11
四、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误区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
以致造成偏题、离题。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有的学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
五、课堂训练:
1、给话题《自尊与虚荣》立意,并指出立意的侧重点:
A、关系:取舍B、 立意:提倡自尊自爱,反对追求虚荣
C、 侧重点 :虚荣的危害
2、 为下列立意指出关系:
话题:《读书与做人》
立意A、多读有益之书才能成为高尚之人。条件关系
立意B、要读书,更要学会做人。递进关系
立意C、读书为做人,做人要读书。依存关系
3、总结归纳
12
“关系类”话题一般涉及哪些关系,各种关系的重点各应落在哪里,
A、条件关系,重点:条件
B、递进关系,重点:后一项
C
D六、作文演练:
题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篇三:高考作文模拟训练题“浓与淡”导写与例文
高考作文模拟训练题“浓与淡”导写与例文
教学博苑
01-05 1119
高考作文模拟训练题“浓与淡”导写与例文
请以“浓与淡”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限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写作指导:
|1、审题:这是关系型作文题。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成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的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与“冷与热”“浅与深”“曲与直”“走与停”等等话题一样,都需要好好梳理两个概念的关系。这类话题的审题是有一定难度
13
的,弄不好会偏题、跑题。此类题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词与词、短语与短语间的特定关系。其关系大致有: 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大与小”“平凡与伟大”); 是非取舍关系(如“偏见与关爱”); 并非绝对关系(如“名师与高徒”); 并列共存关系(如“成人与成才”“学与问”“言与行”) 。 “浓与淡”怎么理解、辨析呢,应要从不同层面去梳理。
从艺术原理角度,“浓与淡”与“雅与俗”一样,是相容并存关系,如油画浓烈,国画幽然,各有千秋;
从生活角度,浓与淡也因各人个性不同有所区别,没有对与错,好与坏,可相容并存。 但从学习兴趣的角度,学习当然应有浓厚的兴趣,不能淡而化之,那就是“是非取舍关系”。
从某种角度讲,“浓与淡”又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与感情热烈的豪放词相对应的是让人心境平静的婉约词,相比较前者的“浓”,后者就是
“淡”了,看似对立;但婉约词柔美中的“情”又不可不谓“浓”,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浩叹,有“寻寻觅觅冷冷静静凄凄惨惨”的悲切,字字句句皆血泪而成,情可谓不是一般的浓。可见,婉约词是“浓与淡”的对立统一。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在一张宣纸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苏
14
东坡写西湖,也曾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浓和淡,都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
2、文体写作须知
假如你要写记叙类文章,你就得先将关系具体化,再将具体化的关系化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进行描述,文章一定要注意以细节传情。
假如你要写议论类文章,你也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一般要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
如果写散文,就要注意形散神不散,注意两者兼顾,不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
3、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误区
?顾此失彼,只谈一面。许多离题作文却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浓”,或大侃“淡”,往往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态度暖昧,中心不明。
?缺乏材料,内容空洞。这是不少学生的通病,需要增加阅读量。更要善于挖掘自己储备的材料。
15
附:例文两篇
浓 与 淡
庆幸自己出生在九月底那样一个有着柔和的阳光和细细的微风的日子,太阳总是发出淡淡的光,不刺眼、不灼热,没有夏季骄纵的跋扈,也没有春天撩人的妩媚,淡蓝的天空中飘着丝丝缕缕的白云,一切都是温润的,没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深秋中那份霜染红枫的悲凉,也没有北风呼啸的严冬那份万物萧条的凄然,这个时节,是个让人心淡如水的季节。
大自然的每个季节每个节气,都让人有着或浓或淡的心情和意绪。读书也是如此。读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那华美的辞藻下面有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字里行间仿佛跳动着诗人那颗热烈的心。可当你翻开陶渊明的诗集,看到的却是平淡自然的陈述,是“铅华落尽见真淳”的质朴。
也许与性格有关,有人天生热情洋溢,也有人天生沉默寡言,正如有的情书如喷发的火山,有的却含蓄蕴藉,如镜中花、水中月。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大多主张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多半是要让诗歌有空灵之美,给人留下言外之意的想象空间,而其诗中情感的浓淡,并不会影响诗的好坏。所以我们可以喜欢浓情之作,也可以欣赏平淡之文。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历代中国文人要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朋友间相处有的亲密无间,却在患难时互相倾轧;
16
有的相交如水,却能于要紧处相互提携。情感的浓淡,已被精神品性的高下所替代,因而把一切都看淡的人,往往才会更加超逸更加豁达。
记得弘一法师为广安法师写过一幅字曰:“入世法惟恐不浓,出世法惟恐不淡。”这里,浓与淡成了一种哲学,一种处理人生世事、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和心境。
青年人怀着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有着无限要做一番事业的憧憬,那种急迫的心情,那种欲出人头地显身扬名的入世之意,又怎能有所微辞呢,对生活浓浓的期待和激情,正是青年才有的青春幻梦,只不过多了几份浮躁和功利。朱光潜先生曾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种心态和境界,非是把世事名利看淡的人才可做到的。
浓与淡,出世与入世,看似玄妙如佛家的顿悟禅偈,实则是岁月之流冲淡过的岩石,少了尖刻偏激,多了圆融平和,从刻意地追求到怀着乐趣和淡然,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生路上长亭更短亭,我们一时驻足,一时迈步,淡然之处绝不是口头的宣言,它非是要经过投入浓情的磨砺后方可能见出的质朴。“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那时的淡,绝不是冷淡甚或冷漠,淡的背后依然藏着炽热的情感,浓郁的对生活的感悟,正如苏轼论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而实腴。”淡的背后是浓,似淡而实美。
苏东坡写西湖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17
宜”,也许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于此时的我,则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浓与淡
每每举行走在落枫铺就的幽径上,感受着秋风的吹拂,枫叶自眼前飘过,不由得惊叹,浓浓的诗的气息,好美。
每每微抖着身躯漫步于冬季寂寞的街道上,看着片片雪花在自己周围起舞,不由得惊叹,淡淡的如仙境的气息,好美。
灼灼的红叶,拾一片最浓最灿的吧,那是对生命的眷恋,如血色的残阳,我无法不爱;潺潺的流水,我愿取一瓢最淡最清的,那是对人性的追求,如碧绿的竹林,我割舍不下。
北风呼啸,军旗飞扬,将军腰佩战剑,锐利的鹰的目光紧逼敌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他一生的心愿;一壶将尽还来一壶,酒入愁肠愁更愁,他“醉里舞剑”,他“梦中点兵”,他欲“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他醉了,无奈只能将浓浓的爱国情化作泪,化作酒,化作梦中的驰骋强场??
浓浓的爱国情,惊天动地,好美,然而淡淡的远离,洁身自好,却也好美。 他欲凭己清正之风去队官场污浊之气,他欲凭己正义之心去感化官的好恶之行,可他无能为力,于是,荷把锄头在肩上,蓝天配朵夕阳贴在胸膛,他骑上白马,带上最爱的菊花,随着牧童的笛声,来到南山之下,过上“悠然采菊”的田园生活。
18
陶翁啊,您不忍看到心爱的国家日益腐蚀,只能选择远离,您与世无争,只能给世人创造一个最美的“桃花源”,将心中对国家的祈愿化作经世永传的淡淡菊花香??
浓浓的爱恋,生死相许,好美。
那一曲“梁祝双双化蝶”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那一幕“孔雀东南飞”湿润了揪住了多少人的心;那一刻“孤坟前的十年生死茫茫”又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恨是众生无良缘,奈何桥上重相聚“,短短一句话,荡气回肠,“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为博美人一笑,英雄连江山都不要;为生死追项王,虞姬毅然举剑自刎~若不是爱得浓,怎会有如此气魄,如此浓烈刻骨铭心,代代相传。
友情最美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就要淡得净,淡得纯,淡得清,曾有多少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你付出真,它就会回报你真,知己不必一生相伴左右,淡淡的牵挂与思念,便足矣;知己不必填汤蹈火,淡淡的信任与支持,便足矣。若不幸朋友远离,淡淡的感伤即可,给自己留下最美的回忆,那将是散之不尽的温馨,这样的友谊,淡,可是最美。
苏轼曾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浓的灿烂,浓的夺目,美;淡的纯净,淡的素雅,又怎会不美,
浓与淡,最爱,便是最美。
篇四:材料作文
借你一双慧眼,审清材料作文
19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上次作文课我们学习了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对象法
一般来说,一则材料至少有一个对象。而一个对象就有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就有一种立意。如果有两个对象,那肯定就有两个角度,就有两种立意。如果将两个对象结合起来,那就会形成第三个角度,产生第三种立意。考生抓住对象,就抓住了角度,就可进而据此准确立意。
如:美国哈佛大学期末布置了一门课程的开卷考试,让学生回家去做,开学后交卷。老师改卷时发现有近一半雷同现象,学校认为是学生互相交流、无独立思考的结果,属严重作弊行为。哈佛大学讲家丑公布于众,一个个约见作弊学生,认真调查处理,最严重的劝其休学一年。
此材料有四类对象,并生成四个角度:一是学生,二是老师,三是学校,四是前三者的结合。从学生看来,出现考试雷同现象,实质是不诚实的表现,是严重的作弊违纪行为,可立意为“要坚守诚信”“诚信也是一次考试”。由老师来说,发现作弊,认真较劲,教育学生,维护声誉,可立意为“严格就是负责”“不能容忍作弊”。就学校而言,不隐不瞒,认真调查,严肃处理,可立意为“严格管理才有好名声”“敢揭
20
家丑更让人敬佩”。而将三者结合,可立意为“名校是严格管理出来的”“教育,必须以育人为先”。
二、主次法
相比较而言,材料中的人物常常有主要与次要的分别,事情也往往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其蕴含也有本意与附加的区别。内核与外表的差距。正因为这样,考生只有分清主次,只有明确轻重,从“主”从“重”出发,才能准确立意。如:
晏子是齐国国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看,见她的丈夫头顶着巨大的车伞,鞭打着四匹马,十分得意。车夫回到家,他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她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齐国的国相,扬名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虑深沉,面无喜色。而你身高八尺,给人做车夫,却趾高气扬,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离去。”从那以后,她的丈夫一改故态。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照实回答,晏子举荐他做了大夫。 材料中出现了三个正面人物:一是官至相国的晏子,二是知错能改的车夫,三是贤明的车夫之妻。相比较而言,车夫之妻是最主要的人物,车夫是稍次的人物。因此,根据人物的主次之分审题立意,其最重要的意旨应是“劝谏”“惟德是举”;稍次的应是“善纳雅言”“闻过则改”;最次的则是“贵在识人”“知人善任”。
三、角度法
多材料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
21
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2~5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
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22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四、筛选法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可能会有多个角度,但写作中我们只能选取其一,因为文章中心只有一个,所以对于符合题意的多个角度要进行筛选。选取最适合我们写作的角度。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标准筛选出最佳角度。
1、命题要求限定的角度 2、能触及材料主旨的角度 3、有时代感、有针对性的角度 4、具有新颖性的角度 5、最适合自己的角度
2、例:如第三种方法中的例子,从触及材料主旨的角度我们可以选取横向立意——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从具有新颖的角度,我们可以反向立意——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五、明限法
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非常强,必须要明确材料题旨来确定立意。如这样一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
23
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
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六、倾向法
有些材料,客观地叙述一件事,说明事物或现象,不带命题人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有些材料则正好相反,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如这
24
样一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七、寓意法。
材料: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则寓言分两个层次:第一层讲一只蜗牛好高骛远,立志大而不当,结果两次“宏伟”的计划都因不切实际而最终流产;第二层讲这只蜗牛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于草丛之中。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蜗牛悲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立志不切实际;二是不肯脚踏实地,不肯从干好平凡小事入手来实
25
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八、原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
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乌鸦抓山羊为什么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招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为什么小孩觉得乌鸦也很可爱呢,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九、关键句法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26
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时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十、关系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时,如果善于分析材料中诸事物的关系,即可找到立意的依据。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
27
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十一、求异求同法
求异和求同的思维方法适合审读多则材料。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共同点找出来,加以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求同法);或者求同之后再求异,找出共同点中的不同点,把这种同中之异作为立论的侧重点(求异法)。
如:1、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2、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3、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4、**26岁主编《湘江评论》。5、徐特立42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共性: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倘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我们需从相同中发现不同。1与4还有一个共同
28
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5是讲徐特立42岁苦学法语有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我们可以立意:青年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十二、辩证互补法
即运用辩证思维在对立的观点中寻求统一。有些题目中,两则材料之间或一则材料内的两个方面存在对立倾向,两者分别看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的。实际上,这两个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这就是辨证互补法。用辨证互补法立意,往往是最全面、最严密的立意,也是最切合题意的立意。
如:1、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2、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1“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2“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的指导。两者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因此我们可以辩证立论: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篇五: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学生版)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教学目标】
29
1(指导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
3(了解材料作文的基本分类。
4(掌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材料作文的概念】
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所给的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近三年高考作文】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故事类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30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白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审题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例: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31
问题1:哪句是关键句,
问题2:请你给这则材料立意。
2(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
1928年,才26岁的大散文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渴盼知识的学子,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开始讲课后,原先准备要讲一课时的内容,十分钟就讲完了。他没有东扯西拉,拖时间,撑“面子”;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引出一阵善意的欢笑……胡适评价这次讲课时,认为:沈从文坦言、直率,是“成功”的!
问题:请分析胡适为什么说沈从文是成功的呢,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如: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
32
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问题1:从哪些词看出作者的倾向,
问题2:你的观点是什么,
4(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例如: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问题1:这两人是什么关系,
问题2:你如何劝导这位同学,请你立意。
5(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
33
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问题1:猫与老鼠,你会联想到什么样的人,
问题2:请同学们为本题立意。
6(同异互求法
?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恩格斯21就作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26岁主编《湘江评论》。?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问题1:几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2)?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问题1: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审题三忌】:
34
一忌无视材料,另起炉灶;
二忌游离话题,喧宾夺主;
三忌主旨不明,迷雾朦胧。
【作文分类及训练指导】
按照材料作文的内容可分为:
1(名言类;2(故事类;3(话题类;
按照材料的数量可分为:
1)单则材料;2(多则材料
一、 名言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及训练
高考作文采用名言作为材料的,多是名人语录或者是哲理性语言。名人语录与哲理性语言,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会比其它作文材料难。哲理思辨语言材料,抽象程度高,道理深奥,作文难度较大。
训练1:(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语文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俗语
问题1:这则名言采用什么方法写的,你如何理解这则材料,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训练2:(2015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作文
35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问题1:为什么时间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呢,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训练3:(2015届苏锡常镇四市高三第二次教学情况调研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
问题1:“慢”、“不肯输了人生岁月”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二、 故事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及训练
故事类材料作文,即给你一则或者多则人物或寓言等故事,让你从故事中,或者人物语 言中,或者前后对比中,去理解材料的内涵。
训练4((南京市、盐城市2015届高三年级语文统测作文
36
题)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听两个年轻人弹奏勃拉姆斯《第二交响乐》。他们弹得很糟。格拉祖诺夫问他们过去听过没有,他们老实回答说:“没有,没听过。”格拉祖诺夫叹了口气说:”你们真幸运,年轻人,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们去发现,而我呢,什么都已经涉猎了,不幸啊。”
问题1:格拉祖诺夫说年轻人“幸运”,他“幸运”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格拉祖诺夫说自己不幸的,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训练5((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3月教学情况调研考试语文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
问题1:这则材料关键词与关键句是什么,如何理解。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三、 话题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及训练
37
话题类材料作文,即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此类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在高考题型中话题作文出现的概率最高,一般考生多以写议论文为主。
训练6((淮安市2015届高三信息调研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爱是美好的,也是艰难的。真正的爱是以“人”去爱“人”:这应该是我们的必修课,是人生考场中最难的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盲目地去爱,我们必须学习怎样去爱人。
38
作文三:《学与问的名言》800字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陶行知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之。 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学与问的成语 不愧下学、不愧下学、长材茂学、虫鱼之学、笃实好学 笃信好学、笃志好学、断织劝学、高才大学、高才绝学 宏儒硕学、鸿儒硕学、记问之学、口耳之学、困而不学 敏而好学、诠才末学、市民文学、通才硕学、通儒硕学 晚生后学、一家之学、用非所学、真才实学 ?学与问的俗语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作文四:《学与问的格言》1900字
精品文档
学与问的格言
〖2〗人在高-潮的时候享受成就,在低潮的时候享受人生。
〖3〗尊重不被尊重的人,因为他们并和我们没多大不同。
〖4〗朋友是知道你缺点并能接受你缺点的人。
〖5〗成功不是靠个人而是靠团队。
〖6〗世界上没有懒惰的人,只是他的目标不够吸引。
〖7〗改变别人最好的方法是选改变自己。
〖8〗保持忙碌,让你腾不出时间考虑你的烦恼的病痛。
〖9〗永远不要陷入绝望。但是如果你产生绝望情绪时,就去工作。
〖10〗工作是年轻人所无法想象的成熟快乐之一。
〖11〗学会将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帮助他人之中,让自己剩余的精力再去思考自己的烦恼和不幸。
〖12〗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13〗好问则裕,自用则校——《尚书?仲虺之诰》
〖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5〗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16〗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1 / 4
精品文档
〖17〗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18〗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
〖19〗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20〗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21〗好问则裕,自用则校——《尚书?仲虺之诰》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3〗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24〗好问则裕,自用则校——《尚书?仲虺之诰》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6〗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27〗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28〗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2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
〖30〗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2 / 4
精品文档
〖31〗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3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
〖34〗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 刘向
〖35〗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36〗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37〗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玻 ----- 章学诚
〖38〗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39〗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40〗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41〗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 约翰森
〖42〗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43〗书到用时方恨少。
〖4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 / 4
精品文档
〖45〗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4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4 / 4
作文五:《[优秀作文]《学与问》读后感》600字
今天我们学习了《学与问》这一课,这是一篇守明事理的文章。全文围绕着“勤奋学习??观察思考”这一方面来写的。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的真知。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这篇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问的重要性。我们完全可以遇到不会的题就像别人请教,要学会拜能者为师。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要对一个问题去不懈探求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看,古人都知道勤奋好问。在学中文,在问中学,我们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加油,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文六:《[优秀作文]《学与问》读后感》900字
今天,我们组织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一部抗战电影,名叫《小兵张嘎》,我深深地被张嘎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电影的内容大约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叫张嘎的小男孩与惟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排长罗金保执行任务时,表现得勇敢、机智。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枝手枪,偷偷把枪藏进鸟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敌人拷问时,他英勇反抗,坚强不屈。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终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鸹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交公,队长则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嘎子心满意足,便将自己珍爱的木制小手枪送给了好朋友胖墩。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要像嘎子学习,不管多么困难,多么辛苦,我一定要勇敢地面对!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一定要坚强!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是课文《学与问》的第一段,我觉得说得太有道理了。的确,我们只有不停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提出不同的问题,才会有进步。创新,当我们有了成就之后,学与问依旧伴随在我们左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无止,而问无休”。人的一生,永远也不会有学完和问完的一天,只要活着就有得学。有得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所以学与问将伴我们一生,直到死神的到来。
“学问学问”,为什么要把“学”放在前面,而将“问”放于后面呢?这是因为我们只有学习新的知识。去了解新的事物,才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加入将“问”放于前面,就是“问学”,我们什么都没学到,脑子里一片空白,连问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学了。所以,我们只有先学,才能提出问题,最后取得问题的答案。
最后,用课文的最后一段的前两句来结束这篇文章——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作文七:《[优秀作文]读《学与问》有感》300字
读《学与问》有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是《学与问》,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这篇议论文主要哥白尼,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的才会有后来的成就。哥白尼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其中有一句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喜欢这篇课文,它使我知道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不会时,不管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五年级:钟灵辉
作文八:《关于学或问的名言》1100字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 引自《盐铁论。制议》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义理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第5回
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谢觉哉(现代革命家)引自《不惑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 引自《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
——蔡尚思(现代史学家)转引自《青年文摘》1983年第11期
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好高骛远,而忽略基本的东西。喜马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为它是建立在喜马拉雅山之上,
盘基广大高原之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高峰是难以存在的,犹如无源之水易于枯竭的。
——徐特立(现代教育家、革命家)引自《徐特立教育文集》
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
——高士其 转引自1980年12月31日《解放军报》
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连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马寅初(现代学者、教育家)转引自1981年6月22日《北京晚报》
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华罗庚(现代数学家)转引自1980年6月20日《北京晚报》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
——邓拓(现代新闻工作者、学者)转引自1979年2月27日《忆邓拓》
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引自《做革命的促进派》
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 引自《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现代革命家、政治家)引自《**选集》上卷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雷锋(当代优秀战士、烈士)引自《雷锋日记》
作文九:《有关学与问的小故事》400字
23 学与问 ——小故事 1、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里,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究 古书时,发现许多医学家的说法不一致,他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 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渔夫等人请教,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 所以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 每次有行人路过,他就拉住他们问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 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聊斋志异》。所以说知识是 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3、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 小时候好奇心强, 脑子里好像装满了 ?为 什么?似的。一天,他在玩耍的时候,突然发现石板上排列着一行小坑。咦, 这是谁凿的呢?凿这一溜小坑有什么用呢?他把父亲从屋里拉出来接连问 了几个为什么?父亲一看笑着说:?小傻瓜,这些坑不是人凿的,是檐头水 滴出来的!古人老话‘滴水穿石’呀!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 懈才能获得成功。?
作文十:《学与问我的教案》2800字
《学与问》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说理文(围绕中心话题谈谈相关的若干道理) ,不是一般的论证文(围绕中心论点摆事实 讲道理) 。 虽然采用并列式短语作为标题, 但不是专门介绍 “学” 与 “问” 关系的文章, 而是说明了与 “问” 相关的道理:
1、 “问”的作用:“知识也是问来的”——“问”是与“学”同等重要的求知途径,并且是打开知识 宝库的金钥匙,然后举例(哥白尼)来证明。
2、 “问”的方法:既要善于发现问题,又要乐于请教别人(即“好问” ) 。
3、 “问”的技巧:“好问”要与勤学、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并举例(沈括)说明。
4、强调“问”离不开“学” ,并号召人们“勤学好问” 。
弄懂了课文的层次结构,才能顺理成章地组织学生去阅读理解课文。
本文是一篇谈论学习的文章,强调的是勤学好问,提到了观察思考。其实学习的道理还有很多,比如 重视实践、坚持不懈、不怕失败等等。所以,本课安排学生说说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再说说故事蕴含的 学习道理。 (这个课堂说话练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其实本文的层次结构不够清晰,也没有鲜明的语言点明观点,不易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关于题目:可以理解为:有关“学”和“问”的道理。如果让我来写这篇文章,题目就要改为“学离不开问” ,这样 就鲜明地表达本文的中心是“问”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读正确。
2、 理解词句意思。
3、扣住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学与问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们常常把“有知识的人”称作“大学问家” ,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 。你赞成这样的说法 吗?
让我们来到 23课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学与问》
过渡:学与问,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开火车读课文,
读中正音
三、学生质疑
哥白尼、沈括是什么样的人?
出示相关人物介绍。秒懂百科《哥白尼》 、 《沈括》
四、交流心得
1、学与问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学生发言,出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学与问的关系。
第 1自然段,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 可见“学”与“问”是求知的两种途径和方法,具有 同 等地位和作用 。
第 5自然段, “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 求得真知。” 可见二者是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关系。
2、那么本文重点是谈“学” ,还是“问”呢?
“问”
作者讲了哪些的“问”道理呢?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五、指导写字
略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说明的“问”的巨大作用、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
2、 学习课文举例的代表性。
3、 理解说理文叙事的特点——与说理紧密相关。
知道怎样在问中求知。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与问》 ,研读了课文的首尾两段话。知道了学与问的关系。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 知。
作者重点谈论的是“问”的道理。究竟讲了哪些道理呢?
学生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关键词。再引导大家根据发言,找出相关语句,理解相关的道理。
1、问 常常 是打开知识宝库的 金钥匙 , 是通向成功之门的 铺路石 。
2、 我们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 “ 为什么 ” ,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 发现问题 。
3、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 请教别人 。能者为师
4、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 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
二、交流悟出的道理
1、讨论第一自然段的后一句
出示:“ 问 ” 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把“问”比作了金钥匙、铺路石。说明“问”的作用大——只有“问”才会去钻研知识。 这样说,有什么事实依据吗?(有,哥白尼的例子)
2、教学第三自然段
1、读了哥白尼的故事,这段话中哪句话点明了问的“金钥匙”作用?
“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 “ 为什么 ” 开始的。”
3、哥白尼的事例还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出示:“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 遇事多问 几个 “ 为什么 ” ,学会 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有 了问题,可随时随地 请教别人 。”
作者的启发可以概括为两点:善于发现问题、乐于请教别人(板书)
4、教学第 4自然段。
这段话是怎样说明“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的? 举事例:沈括的事例。
出示课文,说说哪些词句写“勤学” 、 “好问” ,哪些词句写“观察” 、哪些词句写“思考”?
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 寺桃花始盛开。 ” (勤学)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好问)他去问妈妈, 妈妈说:“ 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 ” 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 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观察)才明白了其 中的道理。(思考)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所以花儿开得迟一些。)
三、齐读第五自然段
这段话进一步说明了问与学的关系,提出了“勤学好问”的号召。
四、为了说明“问”的重要性和方法,作者举了两个人物的事例。
比较课文两个例子的不同之处。
1、两个故事的主人公身份有什么不同?
(一个是外国人,一个是中国人;
一个是现代人,一个是古代人。
一个天文学家,一个是工程学家。 )
2为什么不用相同身份的人物呢?
(讲道理的事例要有普遍性,代表面越广就越有说服力。 )
3、两个故事的情节有什么不同?
哥白尼的故事,只写提问很多,却没有写提问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沈括的故事,虽然只提了一个问题,却具体介绍提问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为什么叙事的方法不一样呢?
因为叙事的目的不同,即想要表达的道理不同,所以在素材的选择上就有所侧重。
第一个事例,重在告诉我们:求知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乐于请教别人。
第二个事例,重在告诉我们“求知要善于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五、你还知道哪位名人好问求知的故事,与大家交流,然后讨论:
他们获得真知除了勤学好问,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组交流
1、讲故事,只说与“问”相关的求知内容,每人一分钟左右。
2、讨论:名人获得知识,除了勤学好问,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全班交流
发言代表做好准备
先讲故事,再说道理。
七、总结全文的说理层次
1、 “问”的作用:“知识也是问来的” ,并举例(哥白尼)来证明。
2、 “问”的方法:既要善于发现问题,又要乐于请教别人(即“好问” ) 。
3、 “问”的技巧:“好问”要与勤学、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并举例(沈括)说明。
4、强调“问”离不开“学” ,并号召人们“勤学好问” 。
八、作业
在课文第四段后面,插入一段话,讲述一个名人求知故事,说明一个有关求知的道理 板书设计
学 问的作用 金钥匙 铺路石 相
与 问的方法 发现问题 请教别人 辅
问 问的技巧 与勤学观察思考结合 相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