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放牛班的春天》2100字
法国一直是我很向往的一个国家,那里的浪漫、唯美一直都很吸引我。我也很喜欢看法国电影,因为法国电影画面细节处理很好,色彩明朗。而且画面往往很美,一种真实的美。比如说汤姆·提克威的《香水》。另外,法国电影家庭类的戏也很出彩,情感往往真挚细腻。例如《放牛班春天》和《漫长的婚约》。带有法国式的诙谐,这也是法国片很自豪的一点。例如影片《蝴蝶》。
看过这么多部法国电影,令我影响最深刻的还是《放牛班春天》。法国电影不同于美国电影,他们使用的煽情总是在平淡中积蓄,在最未处让一切升华,在落幕后尚能令人气息不平,令你久久回味影片的意义。而《放牛班的春天》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我浏览了一些影评,大多数都提到了该部影片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新意,基本上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局会怎样了。但虽说如此,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技巧和音乐效果还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据知﹐这是导演的首部电影﹐可是剧情的流畅及衔接性﹐都有出色的表现。还有﹐在灯光师和摄影师的打造下﹐使这部片子的画面特别的纯净。也可以说成是镜头特别的干净。基本看不到与片子本身无关的东西,摄影师的用光明亮而柔和,正好契和了这部片子的名字——春天。几乎见不到那些高反差的明光暗调,令电影有一种泛黄年代记忆的呈献。而且整部影片以黑灰为主色调,渲染出“池塘之底”的恶劣环境和孩子们的不幸遭遇,也烘托出马修老师在这种黑暗环境中给孩子带来的希望,带来的春天。另外,画面随时间推移由冬经春抵初夏,作为主要情感表达的音乐基调也由沉郁凄清慢慢转为活泼明快,呈现出层次的美感。
影片以回忆的方式展开,采用倒叙的手法,将故事娓娓道来。温暖平实的故事并不意味着让人昏昏欲睡,它没有那些所谓大片的火爆镜头,但同样吸引人。虽未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情节,但整个故事似乎就如山涧的清泉一般,在那位慈祥音乐老师的指间缓缓流淌出来,不知不觉中,一种温情的力量就默默地感染了你,虽然不会让你大笑,也不会感动的让你痛哭流涕,一切都是点到为止。我认为,这样的表现手法是比较有生命力的,可以让人反复地琢磨其滋味,而不至于在大悲或大笑之后却对影片忘得一干二净。
画面细致是法国电影的特点之一。而本片画质的细致体现在物体质感的不同层次上,教室班驳的强面,木质的课桌椅,石块的操场,雪白的纸飞机,每一样都因各自质感的突出而衬托出影片的主题,遥远的回忆就像那天倚靠的门框,或奔跑穿行而过的走廊,带着过去年月的厚重和特有木质气息卷上重来。这样的画面看起来虽然很简单朴素,但细节的处理会显得很用心,让人看来简单而不寒酸,有种明朗清新的感觉。同样是作为一部大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就丝毫不见好莱坞大片中那种用金钱营造出来完全是为了满足感官刺激的大场面、大气势,它就像一盘精心炮制出来的春天里绿油油的青菜一样,和好莱坞那种奢华的山珍海味相比,是另一种风味。
电影是视觉的艺术,情节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释放、一个突破口,而这种“释放”的编排呈现一方面就取决于视觉化程度的高低。本片选择了“漫天纸飞机”这一视觉意象,既是情感的宣泄,又诗意盎然。马修老师提着行李箱踱过阳光下灿烂的围墙,满墙的篱笆寓意剔透起来,就这样不辞而别吗?正踟蹰呢,窗口竟飞出好多好多的纸飞机,折得漂亮极了,这是皮埃尔的,这是波尼菲斯的,这是贝比诺的,上面写满了祝福。这是我见过的最感人的告别,你永远不会知道孩子们是什么表情,他们躲在窗后面,甚至不敢趴到窗口张望。只有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在阳光里闪耀。这时音乐微起,有着抑扬顿挫的忧伤。
所以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该片的音乐。音乐,是这部影片的灵魂。导演克里斯·巴蒂具有正统音乐教育背景,他曾与老搭档雅克-贝汉,也就是本片的制作人,共同制作《微观世界》、《喜玛拉雅》、《迁徙的鸟》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在涉足影界之前,曾担任10年以上的音乐制作人,这使得他在本片中对音乐的把握炉火纯青。所选取片段中的音乐,正是影片中最动听的天籁之声。温暖开阔的和声,犹如无垠的蓝天,宽广,悠远,没有一丝
杂念。而莫杭治的独唱,又如婴儿的眼神般纯净、透彻。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音乐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 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你仔细注视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
我记得《放牛班的春天》获得了第三十届恺撒奖的最佳配乐奖,影片中的音乐,是多么唯美动人。正如电影频道对《放牛班的春天》的评价:“以情绪淡化情节的朦胧之美/纯真音乐中品味童贞/消逝岁月的感伤怀恋。”
《放牛班的春天》给了观众一个全新的师生之间情感印象,电影里面虽然包含了普遍的元素,但导演却用了一种温情的方式重新塑造了了这些人物和情节,让这部电影的每个片段都充满了简单温馨的爱,这种真正投入的感情恐怕才是本片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影片本身没什么深刻的,也想不出更多的东西来写,如果最后要概括一下这部片子,那我想可以用以下六个字“简单、质朴、温情”。
《放牛班的春天》的意义不在于创新,恰在于回归:回归传统的叙事电影,追溯恒久不变的情感力量。在平易的叙事流程中、在真挚的情感积累中,配合着感人的音乐,尽显法兰西民族的风范和特有内涵。
作文二:《放牛班的春天》2400字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类别:
黑压压的乌云笼罩着高墙筑成的少管所,本来就不明朗的少教所变得更加压抑。校长严厉的惩罚声:“关禁闭”更是一扇堵住孩子们希望的门。在这里,任何阳光将被反射回去,或者被认为是一道不善的光线。
终于,一股强烈的春风推开了那扇门,阳光进来了,起初,孩子们以为这是一道扼杀他们的紫外线,他们依然防范,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光并不属于他们。然而,这一次,他们体会到光的温柔。春风抚摸着他们,带他们畅游音乐之河,给他们的内心着上了七彩的颜色,他们不再是单一的灰色。
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中,马修老师扮演者春风这一角色,是他的与众不同的观念改变了一群少年的内心。看了这部片子,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春》,写道“山,朗润起来,水,涨起来了”正是这种感觉,种子破土而出,花苞开出花朵,一切变得生机勃勃,正因为春风的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湿润的水分,带来了阳光,带来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才唤醒了做着恶梦的孩子们。我从内心佩服马修老师。他乐观,他从选择了当代课老师开始就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他有个性,在所有校长老师都认为这群孩子无药可救的时候,他没有盲目地站在他们那边,而是坚信有突破口,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事实证明,音乐是一个突破口;他有才华,在与学生正面交锋的时候,他没有像其他的老师一样黔驴技穷地拿出惩罚这一杀手锏,而是与学生斗智斗勇,学生输得心服口服,再者,他的音乐才华令我折服。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观念,对我的启发也体现在《放牛班的春天》。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在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化学生不危害社会。放牛班为何被放在这样一个地方?也许,大部分人以为来到这里可以被教化,可以暂时减少一些麻烦,而这里的学生可能认为自己被遗弃在这里。本着人们最初的目的,这里的老师要更加有爱心,耐心和巧心。每个人都有被尊敬的权力,这里的学生自尊心更强,他们更需要呵护。一名老师,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化他们,引导他们。有教无类在今天这个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的制度下应该理解为教每一种性格、程度不同的学生吧?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或顽皮,或忧郁的,那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的教育应该不同。在《放牛班的春天》中,乐格克设置陷阱使马桑大叔的眼睛受伤,马修老师只是让他照顾马桑大叔;对萌单的教育则是开导式的;还有一个忧郁的少年莫杭治,从起初的看不起合唱团到缴入合唱团,马修老师又是另一种教育的方法,莫杭治歌声甘洌纯净,是难得的好嗓音,在马修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走上了音乐之路。那么因材施教的落实,需要老师巧妙地思路和宽广的胸怀。
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人说“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我想,老师应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走上一条光明的大道。看完这部片子,写完作文,我猛然地醒了,因为目前的烦恼顿时消散。自己一直想毕业能够去一所好的学校,因为学生比较乖,但是我错了,我偏离了轨道,我感到自己很惭愧,我用自己的好逸恶劳去否定了人类最美的东西。人的追求有很多,有的人追求好名声,有的人追求高薪,我的追求呢?不能仅此而已,还有美??毕业后,我的选择又多了。
人生的遇见,因为可以改变,成了一件值得期待和几乎伟大的事件。
一本陈旧的日记本,一个偏僻的寄宿学校,一群几乎被社会抛弃的问题少年,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音乐工作者,一个装满乐谱的文件包,一个暴君式的校长,一个漂亮而略显苍老的单身母亲,一个有着天籁般音质的敏感俊秀的天才少年,一曲曲给池塘之底的阴暗之地带来希望和阳光的无伴奏的音乐,一架架飞出窗外表达真诚怀念的纸飞机,构成了这部让人含着微笑泪流满面的温情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略显老套的故事情节,全新的音乐元素,秉承法国电影一贯的细腻风格,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质与人文关怀的《放牛班的春天》在短短几分钟内就仅仅抓住了观众的心。
从未放弃音乐梦想的马德老师相信音乐能改变一切,但他不相信一些东西是注定无可救药的。他用善良宽容搭起了一座通向孩子的桥梁,用音乐去扣开他们那已被现实戳伤而紧闭的心门,用无私的心去感悟他们的痛苦、他们的需求,用爱去抚平他们那依旧疼痛的伤口。 遇见有时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他把一群被遗弃的顽劣孩子变成了会唱歌的小天使,使他们中的天才找到了充满希望的人生,让父母双亡却坚信有人接他回家的孤儿的枝着等待有了结果,重拾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马德老师是伟大的,因为这样的老师在现实中很多人可以做,但很少人愿意去做,至少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努力地去做。他的“不轻言放弃,前方终有希望在等待”的信念伴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
影片带给人们一个现实中不容易得到的感动,而这就是电影所代表和蕴涵的独特的艺术的魅力。影片并未回避现实的鄙陋,池塘之底也在想我们昭示着一个社会问题。
“飞舞的风筝,你千万别停下,飞向蓝天,飘向大海,你可一定要记得回来,一个孩子在看着你啊??”清澈如水的歌声与这座破旧斑驳的寄宿学校的不和谐让人心寒:这是孩子的乐园吗?
马德老师的善良文明,校长的野蛮残暴揭示了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和交锋。人之初,性本善,少年犯的形成,家庭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事中的反面人物蒙丹,公立学校开除,家人抛弃,连池塘之底这个少年犯呆的地方也排斥他,失去了亲情、友情、社会的关爱,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他也只能选择沉沦。
那些生活在特殊阶段的孩子同样渴望被关爱被理解,渴望得到自我的肯定。但只有很少的人注意到他们,他们做坏事有时只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他们害怕孤独寂寞。
这部90分钟的心灵鸡汤在我们的不舍中拉上了帷幕。在我们品味美的同时也咀嚼到了一份苦涩。任何时候,文明都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假如人们对犯错误的孩子不是一味的处罚,而是像马德老师那样用心用爱去启迪他们心灵美的一面,就不会有蒙丹的悲剧了。(信阳师范学院 吕荣玲)
作文三:《放牛班的春天》25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在一所寄宿学校当代课老师时管理教育一群有各种各样问题学生的故事。他用音乐以及独特的教育方式唤起了学生的尊严和良知,引导他们做一个善良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观影过程中,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究竟怎样的教师才算是成功的教师呢?仔细想想,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烟火,优秀的孩子让人省心,而调皮的孩子可能富有创造性。这是积极的看法,而从消极的角度来说,每个孩子又都有缺点。而作为老师,所做之事就是引导孩子,找到他们优秀的一面,做到这一点才算是合格的教师。
对于自律的学生,这并非难事,只需要走正常的教育流程就可以做到,然而,对于所谓的“问题学生”教育者通常会犯难,《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针对这个问题的十分具有可学习借鉴意义的电影。
看完影片,让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马修对学生高尚无私的爱和他高超的教育技巧。作为一名将来可能从事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被马修成功的教育所吸引,由衷地为他喝彩!毫无疑问,教育需要高尚无私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爱的事业,因为有爱的浇灌,才能结出丰硕的教育之果。
影片中的这帮孩子都是10岁左右的年纪,马修相信,即使有恶,又能够坏到哪去?他们缺少的正是爱,诸如贝比诺是个孤儿,而莫翰奇也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只需要一点点爱,就足以点燃他们的心火,让他们明白,自己原来不是活在地狱中,原来自己也是天使。马修把他的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对待、来尊重。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春天,那就是我们记忆中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快乐活泼的,就想春天一样,而这帮“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马修老师带给他们的。当马修老师把这些孩子组建成为一个合唱团,他们那宛如空谷黄莺般的美妙合声在电影中流淌了一个多小时,特别是皮埃尔天籁般的声音,使我完全沉醉在其中了。看着孩子们那因为受到肯定鼓励而分外专注的眼神,那一刻的感动真的难以言喻,也许我们中有人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曾经遇到的这样的好老师,当然也有人遗憾:唉,我的童年为什么就没有碰到这样的老师呢?他们仅仅只是孩子,他们天真无邪,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他们是如此真挚的写下了
自己的愿望,有消防员、有牛仔、有驯虎员,甚至是拿破仑将军。也许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在没有正确的鼓励和引导下,孩子们难免走了一些弯路。当藏于地板缝中的钱和口琴被发现时,马修老师在气愤中找到孩子时,得到的答案出乎每个人的意料,也让老师感到心如针扎。“我想买一个热气球!”望着如此真挚的目光,马修老师和我们的心灵都被震撼了。
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它是从善良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爱的泉水,它是从睿智头脑中升华出来的美的绿荫。面对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马修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们,正是这种宽容如一缕阳光直射“池塘之底”。终于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悔意。受惩罚的孩子在母亲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闭症的孩子在老师的关怀下慢慢打开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和宽容之心帮助了这些孩子,这是这份善良与伟大,改写了孩子们原本那充满晦涩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当昔日的照片变得昏黄,昔日的顽童已成为音乐家,我们看到了早已满头银发的皮埃尔、贝比诺对老师克莱蒙深情的怀念,往事并不如烟,因为改变了这些放牛班孩子命运的人留下的记忆,注定不会被风轻易吹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对教育而言,不仅是一种磅礴的气势,而且体现一种宽容的态度。
在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中,每一个老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有调皮、贪玩的天性,难免会犯些小错误,每当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耐心教诲,这样的教诲,需要讲求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无论什么方法,作为老师都要有一颗包容、宽容的心。在很多人的一生中,和老师相处的时间远比和自己父母相处的时间还多,老师对其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然而这种巨大的影响却又是不明显的,因为这种影响是在很多年中慢慢积累形成的,一个老师留下一点,在你一生中走过的无数老师,所留下的所有影响也许就是你人生改变至此的原因。 影片中把校长与马修对比起来刻画,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最后校长一败涂地
教育是艺术,需要高超的技巧。马修的高超的教育技巧值得我们学习。有一个孩子因为恶作剧而让马桑大叔受了重伤,他本应该受到重罚,但马修让学生照顾马桑大叔来代替对他严厉的惩罚。通过这种方式,犯事的孩子深刻意识到了自
己的错误并留下了忏悔的眼泪,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真正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这种认识比单纯的说教或是体罚能起到更好的作用。马修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他的教育效果。马修高超的教育技巧在对皮埃尔的教育上也可以看出来。皮埃尔因为犯错,马修取消了他的独唱资格,皮埃尔以为自己歌唱水平高,老师即使处罚他也不会不让他唱歌,可是马修这样做了。皮埃尔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这促使他进行反省,深思。但是当伯爵夫人观看他们演唱时,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马修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就在皮埃尔最失意站在一旁的时候,马修给他展示出天籁般歌喉的机会。这一失望一激励之间,让皮埃尔深深地懂得感激,受到了教育。
马修之所以取得教育的成功,是因为掌握了良好的教育时机,合适的处罚方式,既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处罚,让他对所犯错误有深刻的认知,又让学生反省改正,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在教育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的行为发生偏差时,我们能否冷静思考,沉着应对,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呢?我们或许会简单地处罚学生,严厉批评学生,让学生做检查,或者轻描淡写,下不为例。这些做法都不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学会如何批评,如何激励,如何掌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其中许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果我们都具有像马修一样对学生彻底无私的大爱和宽容,具有像马修一样高超的教育技巧,我相信我们会迎来一个教育的春天。
作文四:《放牛班的春天》48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尽管他们唱的很糟,但他们喜欢唱歌,我甚至找到了些好嗓 音, 我还能对这些孩子们做些什么呢, 而我, 我发誓不放弃音乐写作, 永不言放弃,希望就在前面等待着我。 ” ——克莱门特˙马修 这是一部 2004年 3月 17日,在法国上映的一部电影。我就不再 介绍电影所获得的荣誉了。因为看过的人都能想象到他的成绩。
主要人物:学监克莱门特 . 马修;仓库保管员:马克森斯;校长:哈森;体育老师:查贝尔;唯一的教师:朗格勒瓦;派皮诺;勒盖莱 克;皮埃尔莫朗奇;维奥莱特莫朗奇;中途转学来的蒙东;柯宾。
故事情节简述:音乐家皮埃尔在出席母亲的葬礼后, 遇到了儿时 的同学派皮诺,派皮诺给他看了当年在“池塘之地”上学时,学监马 修的日记。儿时的记忆喷涌而至。 1949年 1月 15日,马修被指派来 到了一所被视为问题少年再教育的寄宿学校, 报纸上甚至叫它 “池塘 之底” 。 马修确信自己人生的最低点即将来临。 开始的时候他很害怕,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了,这些孩子们并不是像报纸上所说的“问题少 年” 。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完美的梦想。他们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尽 管之前被校长所打压。
马修来的第一天,马克森斯大叔因为勒盖莱克的恶作剧而受伤
了。校长坚持一贯的原则, “行动 -反映” 。并且为了找出这个人而体 罚所有的人。 马修从前一个学监那里得知了这件事的真相。 并且打算 带勒盖莱克到校长那里认错。 但最终他用了一种更好的方式让勒盖莱 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懂得了该怎么对待一个善良的人。 马修与校 长相反, 他从没有想过要怎么样体罚学生。 虽然他也被学生的恶作剧 戏弄了, 但他从没想过要体罚学生, 而是在校长面前掩盖他们的恶作 剧。
随后,马修又发现孩子们都喜欢唱歌,虽然他们唱得不好。作 为一名音乐家, 他还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而对于他自身而言, 他 从不放弃音乐写作, 所以他能做的就是为孩子们创作音乐, 帮他们找 到乐趣。他向校长请示要做一个实验,就是组建一个合唱团,让孩子 们做他们真正喜欢的事情。 他将学生们的音调加以区分, 并且在每晚 让学生们练习他的新作品。随着实验的进行,孩子们的进步很快。不 只是合唱团的水平, 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都在发生变化。 马修 说:“四月,孩子们让我充满灵感,我确定自己在音乐之路上,光明 的未来即将来临。 ”五月,孩子们的进步让马修精神抖擞。他变得越 来越成功,孩子们喜欢他,敬重他。
后来, 学校的赞助人知道了合唱团的存在, 伯爵夫人想要听听孩 子们唱的怎么样,这是一次机会,对于马修来说,这既是一次展示他 的成功的机会,也是教育莫朗奇的机会。最后因为蒙东的一把火,马 修被校长解雇了。对他来说,孩子们才是最重要的,他被解雇之后他 并没有在意自己失去了一份工作, 或者事业的搁浅。 而是想要在离开
时再看看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他本以为消息被封锁了, 出乎他意料的 是,莫朗奇和其他的孩子们用一种音乐家的方式,用歌声为他送别。 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说:“那一刻,我浑身充满了幸福与乐观, 我想向全世界大喊,但有谁能听得到呢?”
马修是孤独的, 音乐家也是人, 也需要理解, 需要照顾, 需要爱, 当他第一次看见莫朗奇的母亲,也就是维奥莱特 . 莫朗奇。就被她的 美丽深深吸引, 虽然他一直表现的很含蓄, 但心里特别想博得维奥莱 特的欢心。 包括每个月第一周和第三周的星期四, 他会盼望着维奥莱 特来探望她的儿子。因此, 他对皮埃尔给予了特殊照顾,经常单独教 他一些东西。 还有另一方面主要的原因是, 他发现莫朗奇的嗓音是个 非常奇特的音调, 他不可能对一个有天分的孩子什么都不做。 当维奥 莱特约见他, 并感谢他对皮埃尔所做的一切的时候, 马修以为赢得了 她的芳心, 可事实是维奥莱特并没有喜欢上这个又矮又胖还有点儿秃 顶的音乐老师。
克莱门特马修向其他人教授音乐, 直到去世。 他从没试过要成名, 他所做的事成为了属于他和派皮诺两个人的秘密。
一位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 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 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 《放牛班的春天》 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 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 ——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 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
“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声响雷,让
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 时至今日, 共汇集起几十万 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 ”这是法国本土的一篇评论。 人物性格分析:
克莱门特˙马修:马修,一个落魄的艺术行侠,一个仓皇的生活 男人,一个另类的学监教师。他善良,上第一堂课他就被学生们耍了 一通,但是校长进来以后, 他骗过了校长的追问,避免了勒盖莱克的 惩罚。 还有后来蒙东被哈森冤枉, 马修和查贝尔故意隐瞒了他们以为 的“真相” ,从而避免蒙东收到伤害。他乐观,面对一群叛逆的、淘 气的、无知的孩子,他没有离开的打算,而是用十二分的热情来面对 自己的工作。他智慧,他能理解孩子们在想些什么,他能感觉到孩子 们对自由的渴望。他淡泊名利,如果他看中名利,也就能和哈森找到 共同语言了。
皮埃尔:最初,他是一个习惯于偷窃,羞怯的男孩,因为逃学数 次被公立学校开除。 他对老师和学校的抵触心理特别强。 他以各种方 式避免加入合唱团就体现了这一点。 加入合唱团之后, 他发现了自己 的特长,并以此为骄傲。后来因为蒙东对他母亲的污蔑,让他陷入了 很痛苦的境地。还因为此事违反规定,和别人打架。在合唱团里,他 依仗自己的天分,开始自负起来。这些马修都看在眼里,在一个恰当 的时机,马修让皮埃尔彻底的改变了。
派皮诺:是失去父母的孤儿,一个缺少关爱和理解的孩子,他知 道自己的父母已经不在了, 我想他之所以盼望周六的到来, 实际上是 盼望一个真正关心他的人。这个人他盼来了,就是马修。
哈森:哈森是个自私的人,作为校长,他的原则就是“别给我惹 麻烦” 。所以才有了行动 -反应原则。虚荣心和急功近利让他干了许多 错事,包括霸占本属于马修的荣誉,向赞助人只报告他的成功,掩盖 事实。 偏激和自负使他判了一次冤假错案。 本来是柯宾偷走了办公室 里的钱,但事出巧合,蒙东恰好私自离校,所有人都以为是他偷走了 钱。可是当最后哈森知道了不是蒙东干的,不但没有一丝愧疚,也没 有想要澄清事实, 可恨至极的是他还声称像蒙东那种人迟早会进监狱 的。
马克森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和照料他们,也能够理解孩 子们的想法。 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智慧帮助孩子们摆脱困境。 可是他成 了马修最有力的支持者和孩子们的第一监护人。
柯宾:他有一个驾着热气球飞向天空的梦想。为了实现梦想,无 知的他想要用偷来的钱去买热气球。他错了吗,是的他错了。但是绝 对可以原谅。 可悲的是马修能做的只是帮助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找到自 我,开发潜力。 但柯宾实际上五音不全。他无法指引柯宾实现他热气 球的梦想。
蒙东:他是一个确确实实的问题少年,他的心理已经扭曲。他认 为自己和自己的父母都是杂种。 而且有明显的暴力倾向, 几次三番的 向马修示威。所有伤害过他的人都要付出代价,这就是他的原则。 针对几个问题加以分析:
1. 孩子们和马修相处之后有哪些改变?
马修刚到这所学校的时候, 勒盖莱克还是一个惯于恶作剧的, 报
复心强的孩子。 马克森斯受伤就是因为揭发了勒盖莱克的恶作剧。 但 是马修罚他去照顾马克森斯的时候, 他感到了羞愧, 并意识到了自己 的错误。
派皮诺的改变倒不如说是获得, 每个星期六他盼望的与其说他爸 爸,倒不如说是爸爸的关爱。最后马修被解雇的那天也是星期六,派 皮诺知道只有马修能给他“爸爸的关爱” 。所以执着的要求马修把他 也带走。他成功了。
皮埃尔最初叛逆心理极强,他反感学校,讨厌老师和校长,还和 柯宾、勒盖莱克一起搞恶作剧。后来他甚至讨厌自己的母亲,就像马 修说的,他的母亲非常美丽,他不想和别人分享。他似乎辜负了“天 使的面容”这个称呼。但是他有一副好嗓音,加入合唱团之后他也因 此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在同学之中的优越感。 如果一直都能做自己喜 欢和擅长的事, 那么根本就不会有叛逆心理了。 这种优越感后来转变 成了自负, 而对待一个自负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藐视他, 然后再承 认他的实力。 马修也是这样做的, 再给伯爵夫人表演和唱的时候马修 给了他展现自己的机会,此刻,他既因为马修的宽恕而欣慰,也因展 现了自我而骄傲,同时他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2. 马修是怎么做的?
马修做了什么吗?他只是做了一个音乐家能做的事。 从他来到这 所学校,他有些失落(校长叫他的时候,他反应迟缓)和恐惧(刚来 的第一天就有人受伤) 。慢慢的,恐惧消失了,他们只是孩子,只是 一群淘气的,叛逆的,天真的孩子。他为孩子们创作,并且组织合唱
团来发掘孩子们的特长。他说:“四月,孩子们让我充满灵感,我确 定自己在音乐之路上,光明的未来即将来临。 ”五月,他变得越来越 成功,本来的失落也变之为亢奋。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马修让他们 从无聊的,低级的,无趣的打打闹闹,变成了有组织,有规则,有趣 味,有荣誉的竞赛游戏。
面对勒盖莱克, 他教会他怎样善待他人。面对派皮诺,他似乎没 教过他什么, 他给派皮诺的是了一个实实在在地父亲的爱。 对于皮埃 尔,他改变了他的态度,让他找到了自信,也学会了感恩。有了这些 就注定了皮埃尔人生的成功。 而柯宾, 马修没有能力指引他实现梦想, 他只能教他如何判断是非对错。
3. 影片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影片是在歌颂一个音乐家的奉献精神。马修创作了很多音乐作 品, 他完全可以凭借这些成为一个名声大噪的音乐家, 他也有可能成 为一个著名的指挥家。 但是他放弃了自己的成功与辉煌, 而把教授音 乐作为人生的事业。有的人会说他傻,这样做没有意义。我们经常会 听到一些悲剧, 关于某个孩子的天赋被埋没的悲剧。 一个孩子的天赋 被发掘和被埋没会给他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马修所做的事是给那些 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以正确的引导, 让他们投入音乐事业, 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 可能马修对自己的这种无私奉献并没有在意, 可是这确实 是值得赞颂的伟大人格。
看过电影之后, 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马修到底算是成功者,还是
失败者?影片最后马修说自己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失败的学 监。 但是那时候他心里又充满了幸福与乐观, 这些都是从孩子们的身 上得来的。 内心充满了幸福与乐观的人是失败者吗?很明显有些时候 成功和失败并不能形容一个人所做的事。如果想成为像马修一样的 人,那就必须选择他的人生信念——不为名利,不言劳苦,全身心的 投入音乐教育事业。
之后有人问过我:如果你面临这些孩子你会怎么做?我设想了各 种各样的情景,但始终没有得出答案。当考验没有真正来临,谁也无 法知道自己会怎么做。 所以我连预先的打算也做不出来。 我的耐心没 有经受过考验, 我的善心没有经受过考验, 我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一 直坚定这伟大的信念。 未来的事无法预料, 但此刻心中的悸动是真实 的。这可能只是剧作家创作出来的一个人物。但是人类情感的共鸣, 不会因为这个人物是存在于现实中还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 就像高中 时学习余秋雨的《都江堰》 。李冰被他称为是“我们之中更像人一点 的人”当时所有的同学都不做声, 内心的震撼有时候无法表达。 但它 是真实存在的。 (也许我的语言表达水平太差)
我认为最不可思议的是, 一个人竟然能改变一个群体。 为什么? 他是怎样做到的?当我听到合唱团的优美歌声时, 我首先为这群放牛 班的孩子庆幸, 其次, 我也试图从马修的人格中找到这个事实的答案。 也能使我对自己的认识更透彻一点。
常雪龙—— 2013年 10月 13日 自评:没有半点人文气息和文学魅力。
作文五:《放牛班的春天》16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第一次听到“放牛般的春天”我还想这是什么意思,写下来之后才知道是“放牛班的春天”,我想象了一下,感觉跟我们高中晨跑时班主任说我们“一群放羊的”差不多,自由、散漫、无纪律,一个混乱的班级,那他们怎么迎来了他们的春天?这个“春天”代表着活力、希望、光明。我带着这样的心情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他带给了我很大的感动与启发。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马修老师独特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他用音乐给沉于池塘畔底的辅育院带来了一束阳光,使辅育院变得生机勃勃起来,在最和谐的时候甚至连古板的校长也参与到了其中,放起了纸飞机,踢起了足球。这种教育方法让我想起了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远在法国的某个小镇上,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但在思想上奇异的达到了统一,对待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伟大的教育理念无论何时都是适用的。我感受到的重要一点是马修老师给每位孩子测他们的音色,低音、中音、高音,为孩子们找准在合唱团中的位置,任命贝比诺为合唱团的团长助理,甚至找了一个孩子当乐谱架,还有莫翰奇的超强的音乐天分,马修老师都不予余力的让孩子们找准自己位置,挖掘个人价值。而且他是比较平等的对待每位孩子,人们所说的那种坏孩子,像打架、孤僻的莫翰奇,马修老师发现了他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后,极力邀请他加入合唱团,用热情和鼓励让他的这种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不歧视他、忽略他。这对常被关禁闭的孩子来说,无疑温暖了他的心灵。
马修老师对做了错事的孩子对一颗包容之心,并不像哈校长规定的那样,关禁闭、三不准严苛的对待孩子,他刚来学校时,碰见麦神父受伤,他鼓励破坏的人站出来主动承认错误,其实他知道是盖贺克干的。后来,他鼓励盖贺克去照顾神父,减轻自己心中的罪责,感受生命的意义。马修也不是一味的包容,在莫翰奇用墨水泼向马修后,他果断的惩罚了他,取消了莫翰奇的独唱部分,这对一个有天赋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打击。只有打击过后,莫翰奇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才能成长。在大家向公爵夫人演唱的时候,马修老师又宽容地把手伸向了他,这时我们看到莫翰奇完美地契合着指挥的节拍。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适当的反省是必要的,在反省过后我们要给孩子机会改正。
在这个电影中,出现的问题少年其实很多,马修老师的做法也不全都是正确的。我们正在学《青少年社会工作》,马修老师的一些好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用于解决青少年问题上。我们在做关于青少年的小组工作时,就可以借鉴马修的做法,不忽略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发掘每位小组成员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共同点,要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我们学社会工作,我们知道青少年时期有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个问题少年的形成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要充分考虑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比如影片最后孟丹一把火烧了带给他沉重的辅育院,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在这里有许多不好的回忆,特别是他被人冤枉偷了许多钱,而在他受校长长达半个小时的拷
打时,没有人救他,连带给大家温暖的马修老师都没有救他。即使他真的偷了钱,也不应该受到私人的无情的打骂,我相信这给他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以至于他最后做出这种极端的行为。在心理学家刚送孟丹来辅育院时,心理学家说孟丹测的智商近乎白痴,是当着他的面说的,孟丹听了心里肯定不好受,而在场的人都没有想到让他回避。马修在他来到学校后并没有给他过多的鼓励和关注,孟丹有许多不对的地方,但马修在他吓唬威胁贝比诺时以不向校长告发食堂用餐为交换条件,警告他“不允许再看佩比诺一眼,即使是一眼,也会让他的生活变成噩梦”,我们不能太苛求马修老师。但我们要知道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我们应该怎么办?孟丹是真正需要我们做工作的人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案例,我们该怎么解决?
我心中存在这样的疑问,我觉得这样的问题不容易解决,但我们要在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上给他关爱,让他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校长以极端方式对待他,他就以极端方式回报;我们用温暖对待他,他会不会也以温暖回报这个世界呢?
作文六:《《放牛班的春天》》500字
剧情简介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回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名为“池塘底教养院”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些顽皮的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昂克。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 推荐理由 面对一群年幼但是调皮到邪恶的孩子,是简单粗暴地管教,任他们随波逐流,还是慢慢去改变他们?我们的主人公就用自己的单纯,用自己的歌曲改变了周围的人和世界,那些歌声将永远成为灵魂的净化剂。当他来到这所学校,被学生嘲弄欺负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气愤的;但慢慢地当他无私保护学生时,我们感到欣慰;最后他带领孩子们在那个阴暗的世界歌唱时,我们会感到震撼;当他不得不离去时,纸飞机漫天飞下我们会感伤又感动。这样一部影片感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这就够了。
作文七:《《放牛班的春天》》1500字
飞逝的欢笑和无法抑制的泪水都已成为过去,却永远不能被忘怀。如果是由一段音乐,一首歌或是一组合唱连接起的遥远回声,那么它们所打下的烙印就会更加深刻。可能是由于这个缘故,当看到一群反叛的寄宿孩子被召集到一个合唱团中,并谱写出他们动人的乐章时,所有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 内容简介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耶尔?莫昂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在荒郊野外的破旧校舍,自由受到限制,捣蛋和被罚,学习和改造,压抑和等待,生活日复一日,了无新意。 这一天,来了一位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中年秃头男士克莱蒙?马修,他的任务是接替一位被顽童们折磨得遍身伤痕的学监。克莱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只能成为了一个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无望的未来、暴戾、不信任弥漫在四周。 到任后克莱蒙?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些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蒙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克莱蒙偶然发现班上顽劣的孩子编着小曲骂人时,他脑瓜灵光一现,组织了放牛班合唱团,目的是重塑这一群放浪孩子们的心灵。克莱蒙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耶尔?莫昂奇,皮耶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蒙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克莱蒙?马修的宽容、善意和爱的教育方式仿佛是一根芒刺,让校长无法忍受,因为从克莱蒙?马修这面镜子校长反照出自己的丑陋和失败。不久,其他几位老师与学生联合上诉,赶走了坏校长。 倒叙的手法也告诉人们,那位平凡的老师其实已经获得了幸福的回报:他的得意弟子如愿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也间接实现了老师平生的梦想。他平淡度过余生,可是,他却留下了一个个健全人格的生命光辉。 电影评价 《放牛班的春天》情感真挚细腻,画面随时间推移由冬经春抵初夏,作为主要情感表达的音乐基调也由沉郁凄清慢慢转为活泼明快,呈现出层次的美感。创作者似乎着意于影片场景的巧妙设置,人物言行举止的精心安排,以达到景无虚设,话无虚说,笔无虚落的佳境。 在表现手法上,影片结合倒叙与插叙,以年老的著名音乐家皮埃尔?莫安琦――当年“池塘之底”学生之一――的童年回忆展开,情节声画同步,娓娓道来。 值得一提的事,影片结尾,当天真执着的孤儿佩比诺打点好自己的行装如愿地随马修而去,这一幕的意义可以说超越了影片爱与教化的主题。其实创作者这一生花妙笔早有呼应。马修初到“池塘之底”时最先见到的孩子是佩比诺,而且是在等待来接自己的爸爸,但实际上是等到的却是马修;马修离开“池塘之底”,最后见到并随他而去的孩子也是佩比诺,而且恰好时值他应该等待他爸爸的星期六,有何弦外之音呢? 其实旁白为我??道出了其中的真意,“佩比诺的等待是有道理的,马修被解雇的那天,正是一个星周六”,佩比诺一直等待的爸爸其实就是马修,是马修用音乐唤回了他的一度迷失的童心,是马修的关爱把他从昔日晦暗的“池塘之底”中拯救出来,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在这里,马修的形象得到了升华,他所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壮志难酬的艺术家,失业的学监,或者一位辛勤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超越伦理、阶级、民族的博爱精神,一种最深沉最厚重的人文情怀。我们将会看到,马修不单是佩比诺的老师和父亲,他将作为世间千千万万无辜而又不幸儿童的精神庇护所、爱的殿堂,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作文八:《放牛班的春天》33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关于教育
近几日做团辅,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为什么有些调皮的孩子就是没办法感化呢?教师要做到哪种地步才算尽心?带着种种疑问,再看放牛班的春天。
虽是第三次看,但其中的一些情节依然能够撼动内心。我相信教育理念与人性观有很大关系,校长的观念是“人之初,性本恶”。也许开始校长也发誓要做个好校长,只不过被学生的恶作剧逼得不得不严厉起来。当得知马修是教音乐时,看门人对他说校长应该很高兴,因为校长曾经是一名小号手。从其他片段也可以看出,校长也有亲切,柔软的一面,但是太多的外界其他因素导致他不得不把内心的柔软收起来,以严肃的面孔面对学生。
马修的观点一定是“人之初,性本善”!面对学生的调皮与恶作剧,他从没想过压制。第一次与学生接触,虽然文件包被学生乱丢,但面对校长的质问,他毫不犹豫的包容了学生的行为,与学生站在了一起。学生的思想就是这么简单,你不为难我,我就认为你是和我站在一边的,我就会觉得你是好人。所以,影片里当Mondain向一个同学说不要害怕马修时,这个同学说,马修不是坏人。马修当然可以选择塑造一个严厉的形象,让学生望而却步,但他明白,乖顺的外表下面隐藏的是一颗逆反,不安分的心。单靠武力不可能让学生从内心发生改变。
这也是目前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的地方,作为孩子的任课老师,特别是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只求分数的课堂里,能够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与学生站在一起,才能从内心激发其学习动力,单靠外界的说教与压制,反而会让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
我想到了团辅,团队里有两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就算磨破嘴皮子,他们也不会用心听。反思我采取的方式,每次他们有破坏纪律的行为后,我的第一反映就是立即压制,用尽全力让他的行为符合规范,促使他们遵守规则,如果不听话,就采取惩罚的措施。现在想想,如果一味压制的话,定会产生“禁果效应”,越压制越严重。倘若我能针对其行为稍作延伸,尝试将其行为与课堂联系起来,不针对负面信息,反而鼓励其良好的一面,或许会让孩子感到不好意思,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就是接纳的力量。现在的老师,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了对孩子的耐心,特别是一些调皮的孩子。长期沉浸在这种环境里,就会看不到希望,而一旦看到了希望,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没有那么坏。
影片中孩子害怕校长和体育老师,对数学老师没感觉,喜欢马修和看门人。每个老师的性格都是那么明显,校长除了收到学校,政府的影响,私心也太大了点,所以做事才会如履薄冰,事事都为自己想好了退路。试想,如果他能够像马修那样对待学校的一切,或许他会把学校经营的很好,自己的退路也会很好,但是他对眼前的学校失去信心,心理想的是如何逃离后过得更好。在马修到来之前,似乎所有人都对孩子失去了信心,但是,经过马修的努力,让其他人看到了孩子的可塑之处,体育老师和数学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长也曾动摇过,但终究抵抗不了外界的刺激而放弃。
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初为人师,哪个没有雄心壮志,哪个不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但是,面对一些“困难户”,我们渐渐失去了信心,渐渐地看不到希望,最后,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放弃了很大一部分人。但当一个人让我们看到孩子可以变得更好的希望之后,我们又会被重新点燃,觉得自己有能力把孩子变得更好。所以,追随者很好做,但是领导者却很难,因为第一步往往是最难跨出的!
马修第一次选负责人管理班纪律的时候,很用心的选择了Morhange 作为管理者,暂且不说这个人选的好坏,他敢于用调皮的人做领导,就是很大胆的一步。看到Morhange 看着马修的眼神,可以想象他觉得自己被重用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结果他没有把纪律管好,反而带头搞乱,但马修并没有生气,而是很自嘲的“回了个礼”。一场闹剧就这样收尾,也算是马修与Morhange 的初次接触。
这个做法现在很多老师都会用,即赋予“捣乱者”一些权力和义务,这些同学经常接受的是批评,与老师是对立的关系,他们在课堂了往往也有带头的作用。而赋予这些同学一定的权力,会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其表现反而会有所改善。这次团辅过程中,我同样采取了这种方法,分别给予两名最“活泼”的同学一定的任务,一来他们可以带动集体活动,二来,有权力就有义务,在使用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明白自己有义务做到一些事情,从而约束自身的行为。
马修一个行为我印象很深,就是发现一个同学音色不怎么好的时候,便让他做“支架”,这个细节我想了很久,难道这个男孩不会觉得不公平吗?别人都在唱歌而自己却做“支架”,他心理会不会很难受?想着想着,我想到了团辅中的另一名同学,被诊断为多动症,总是控制不住的乱动。他什么都很难完成,刚开始我总是按照正常孩子来要求,很多行为动作我也看不惯,总觉得他是在和老师对着干。看到马修这个行为后,我突然明白了,对于孩子而言,无所谓公平,无所谓好坏,最重要的是发挥他们能做的事情。每个人的优势不一样,虽然做“支架”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每次唱歌,马修都不会忘记这个“支架”,“支架”可有可无,最重要的是让这个孩子感受到他在集体中的作用,对于集体而言,他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无所事事的在一旁观看。就像马修对待Pépinot一样,即使是拿个乐谱和指挥棒也要Pépinot亲自做,本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却要Pépinot来做,就是让他发挥自己的价值,做他可以做的事情。也许,对于多动症的孩子,本身要求可以稍微降低,并且选择适合他的任务和工作来做,重要的是让其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工作不论好坏,不在乎大小,不存在轻重,关键是让同学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影片中最头疼的是中途转过来的孩子——Mondain,从他的言语中可以得知,父母对他造成的严重影响。开始马修也是想通过温暖的方式来化解他内心的愤怒和不羁,但是没有成功,如果Mondain一直在学校,马修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改善他,结果不知道会怎样。就算是Mondain骂过马修,就算是唱很难听的歌,马修依然记得Mondain是他唯一的男中音。只不过,外界因素不可控,在Mondain误解而进监狱时,发现真相的马修依然为他求情,希望换回“公平”的结果。但校长的反映是,这个孩子不可救药了,就算现在不偷将来也会偷,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进一步反映了校长和马修对待孩子的不同态度以及深层次的人性观。假若我遇到Mondain这类孩子,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也许可以感化,但需要太长时间,而且任何外界因素都可能造成他状态的反复和恶化。所以,好老师不是装出来的,想改变学生的老师更是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内心满满的爱。
Mondain在被带走的时候,对马修笑了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是认识到了马修的好?是嘲讽警告的笑?还是觉得自己即便是被带走也不会有任何问题?马修虽然与Mondain交流不多,但至少没有告过密,没有打过他,有时候甚至为他求情。所以Mondain内心可能知道马修不是坏人,那个笑容只是他能够采取的唯一表现方式,来说明自己对马修的感受。但当他站在距学校很远的山坡上,看着被焚烧的学校而微笑时,可以明白他对校长的恨有多深。如果,真的是如果,
马修来处理Mondain发生的事情,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吗?
如果没有马修的善良与对学生如此的爱,其他教师可能会觉得校长没问题,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很适合这个学校,但是,马修的出现让他们知道了还在 可以有善良美好的一面,同时更衬托了校长的自私与残暴,最后,所有教师都不能忍受校长的所作所为。
马修最后与校长的谈话,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校长也曾有过梦想,只不过,没有人在意,没有人问“校长,你的梦想是什么?”。他不甘心屈服于这个小地方,他认为在这个地方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马修在之前曾说过,在这里,他觉得自己的音乐梦想就要实现了。马修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开始,他觉得自己的人生跌入低谷,不想在这里居然能够看到梦想即将实现的情形。他不怨天尤人,他不拿孩子撒气,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应该自己负责,而梦想也应该由自己坚持下去。
最终马修被辞退,而他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
团辅过程中,也曾多次出现把情绪带入课堂的现象,正如心理学上著名的一项研究:“皮革马里翁效应”一样,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就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发展。不是孩子的行为我们不喜欢,而是我们召唤出了孩子的不好行为。
作文九:《放牛班的春天》2300字
《放牛班的春天》
——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又名《唱诗班男孩》、《歌声伴我心》,是法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故事介绍
皮耶尔·莫杭治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回到法国,故友佩皮诺给他带来一本日记,是他们的学监克雷芒马修在“池塘之底”期间写下的。“池塘之底”是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一所寄宿学校,正如它的名字。来到这里的时候,马修是一个落魄的音乐家。“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因为顽劣而遭受着校长哈珊的冷酷管教,老师们也对这里满怀抱怨,而善良的马修却没有放弃这些看似无可救药的孩子们。他宽容了孩子们对他的种种取笑玩弄,甚至容忍老师和校长对他的冷漠和怀疑。他总是看到孩子们美好的特质,保护他们的内心,发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逃脱校长哈珊的惩罚??他为孩子们写歌,并组成一个合唱团,不顾校长的冷嘲热讽,希望可以用音乐来感化孩子。这个合唱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唤起了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马修发现皮耶尔具有难得的音乐天赋,于是他说服皮耶尔的母亲送皮耶尔读音乐学院,后来皮耶尔成为世界闻名的音乐家,而马修却被校长哈珊辞退,从此默默地教授音乐,一直到死。
影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电影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片子在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内心这方面值得一提。电影在表现人物内心时,画面的表现力往往胜过语言。
影片一开始,皮耶尔接到来自法国的电话,紧接画面特写他微微颤抖的双手和哽咽的神情,这样既可以让观众的推断来延续故事情节,又表达出皮耶尔对于母亲去世的悲恸心情。中间没有一句台词,但画面足以表现。
当马桑大叔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受伤时,校长哈珊最先做的事情是召集学生问罪,而马修则认为该先打电话叫医生过来。这个细节也成为观众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在孩子们被召集起来问话时,马修站在孩子们面前不停地变换站姿,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局促,他对“池塘之底”的最初印象不得不让他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坐立难安。我们也会为善良的马修捏把冷汗,在这个冷酷而又充满叛逆的地方,不知道他能否拯救孩子们的心灵。
从整个剧情来分析,校长哈珊为了尽快得到升职机会,对孩子们的管教近乎冷血,形成了怪异的“行动—反应”原则,只要孩子们犯了错,不问原因就开始关禁闭。而孩子天真的邪恶是固执的,越是严苛的管教越会遭到他们的反抗。相比之下,在马桑大叔病情恶化被送往医院时,乐格克问马修:“他会死吗?”马修没有责备,而是告诉他:“不,他们会医好他。”影片中大量类似的情节,当孩子们犯错的时候,马修总是试图用一种不伤害孩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他需要让孩子们接受惩罚来认识他们的错误,同时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们脆弱的心灵。正如马桑大叔所说,在“池塘之底”,该抱怨的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孩子们并没有错,他们只是需要人来理解。正是有了马修和马桑大叔这些人对孩子的理解,才使得“池塘之底”有了一线光明。
在考试中,当佩皮诺被校长提问时,马修在校长身后用小动作做着善意的提示。马修是可爱的,他用自己独特的友好方式和校长哈珊做着斗争。孩子们是懂得感恩的,这些小小的恩惠在无形中感化了他们,马修从一开始被孩子们取笑玩弄到后来孩子们为他遭到莫杭治泼墨水而打抱不平,他逐渐被孩子们接受,也终于教会了他们感恩。当马修最后被辞退时,他内心是渴望看到孩子们涌到门口跟他告别,但孩子们似乎要让他失望了,他承认:这些孩子的谨慎看起来更像是冷漠。出乎意料的是,窗户中飞出了孩子们送给马修的纸飞机,也飞出了孩子们的歌声。这样的告别方式似乎更加惹人动容。马修这个人物形象在孩子们的歌声中变得高大起来。
影片对于莫杭治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相比马修和校长哈珊来说就显得更加委婉和细腻。他在前任班主任对马修的警告中出场,就使得观众和马修都格外关注这个“天使的脸蛋,魔鬼的身材”的孩子。莫杭治内向而敏感,
当蒙丹在他面前诋毁他的母亲时,立刻就引起了一场斗争。他虽然很少说话,却极力维护着母亲在他内心的形象。敏感的性格让他看起来很难驾驭,而实际上他是最需要一个引导人的。
《放牛班的春天》与《天堂电影院》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到了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电影《天堂电影院》。我认为这两部电影在主旨和情节构造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我看来,这两部都是关于成长的影片,《天堂电影院》是关于一个孩子(多多)的成长,而《放牛班的春天》则是以皮耶尔·莫杭治的成长为线索展开的。多多的成长与天堂电影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池塘之底”则是放牛班的孩子们的成长基地。相同的是,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人来引路,不论是父母、老师抑或是其他人,艾费多和马修分别担当了两个影片中同样的角色,他们具有同样的正直、善良、智慧和几许孩子气的天真俏皮。
从故事结构来看,两部电影都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来讲述。皮耶尔因为母亲的去世回到故乡,佩皮诺带给他马修在“池塘之底”期间写的日记,让他回想起小时候在“池塘之底”的生活。在《天堂电影院》中,中年的多多得知艾费多去世的消息,回到故乡参加他的葬礼,回忆起关于他和艾费多的种种事情。两部作品不但在故事结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即中年的多多和中年的皮耶尔均由法国著名演员雅克·贝汉饰演。虽然两部作品取得的荣誉和地位不同,但两部作品对人的启迪和给人内心的震撼是不分伯仲的。
《放牛班的春天》是给我震撼比较大的一部电影,在感动于人类大爱的同时,我想我们也应该对孩子渴望被理解的心给予更多的关注。片子中,很多顽劣得甚至被父母抛弃的孩子被马修的音乐拯救。他们不是只懂得惹祸,他们也不是不知道感恩,只是需要人理解,需要人爱。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或许带着天真的邪恶,但这不是我们对他们冷眼旁观的理由,也不是惩罚可以解决的。像马修那样真正地去尊重他们,读懂他们的内心,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作文十:《放牛班的春天》15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刚听到这影片的题目,有些不解,何为“放牛班”?在观看影片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群放任自流的孩子,“春天”就是影片中这群孩子碰到了一个善良幽默的老师,他带领孩子们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给他们带来了春天的希望。一部法国影片,中国博大精深的六个字翻译后,一种隐喻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义。
同时,这部温情的电影给了我最直接的启示:感动,震撼,反思。
一群被认为应该抛弃、放任自流的孩童,从新拾起了希望,从唱歌中找到自己的兴趣,让我感动;那些写着孩子们离别祝福的纸飞机就在万分恰当的时候出现,让我感动;那个一开始就在门口等爸爸的佩皮诺终于在星期六找到了“爸爸”,让我感动??当马修孤独离开时,那一只只从窗口伸出的手,还有飘落的字条,让我一下子落泪了。感动,更是因为平凡的马修那颗博大的爱心。
马修他或许称不上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但他绝对是个好老师。他用不一般的爱心、信任、理解和真诚改写了孩子们灰色的记忆,留下了欢声笑语!使我震撼!他用音乐给予了孩子希望,引导他们走回正途,看到了自己的“春天“,使我震撼!艺术的力量如此巨大,让多少冥顽的灵魂得到救赎。使我震撼!
苍鹰能在天空中翱翔,因为它有丰满的羽毛;蝴蝶能在花从中起舞,因为它有七彩的飞翼;海鸥能在大海上徘徊,因为它有矫健的翅膀;幼儿时,那双双好动的眼睛对这世界的一切一切充满了好奇,想象着未来是如何的——是有着花仙子的芬芳国度,是有着蓝精灵的快乐天堂,是有着阿童木的机械世界,还是有着小丸子的搞怪笑园?每个孩子在他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天使,给我们带来欢乐,带来希望。但长大了又是如何呢?为什么天使会变成魔鬼呢?
原来,魔鬼是感觉被遗弃的天使为了获得关注的一种反叛,那并非他的本性。影片中的皮耶尔——拥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是一个非常反叛的孩子,但是马修却看到了另一面:他在唱歌方面的潜力。然而马修却用自己爱心、信任、宽容、真诚将“魔鬼” 拯救,慢慢的变回“天使”。可能那时孩子们的心灵,真的是在天堂了,因为被认可,被肯定,被赞扬,或许他们真的是第一次找到了自己。再来想想我们的孩子,当他们因为犯错而战战兢兢的走到我面前的时候,批评、惩罚或许有效,但想想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看到: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引导。我们作为老师应该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或许我们老师每一次真诚的表扬,每一次的宽容,都会给他们一份自尊和自信。
作为老师宽容和真诚真的很重要,“放羊班”的孩子找到“春天”跟马修老师的真诚和宽容是分不开的。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有缺点,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老师之为老师,就在于我们年长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宽容能使我们看到快乐的曙光,享受教育的过程,感悟人生的成长。只有宽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会心的沟通;只有沟通,才有真诚的信任。其实,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不乐观,多么灰暗,其实一些也只是伪装的,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明白感恩,人人都可体会别人对他们的仁慈与付出。真诚的爱在世上是稀有的,但也是人间最宝贵的。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接受爱。马修老师,一个怀才不遇的作曲家,一个在世间不被重视的穷老师。他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至少重燃起一些孩子们心中的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春天”。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一位好老师,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而做这种老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
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