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闲花落地听无声》900字
精品文档
闲花落地听无声
闲花落地听无声
烟台莱州市双语学校 王文靖
杏花微雨,落英缤纷.晨曦中,又一朵美丽的花飘然而下,无声无息地触碰到泥土上,信手拈来,嗅着它沁人心脾的芬芳,突然间觉得幸福像花儿一样,即使无声无息,也总能令人感动,让人回味无穷.
远程研修,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微机室里键盘的敲击声不绝于耳,徜徉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讨海洋,一时间竟忘记了周围的存在.突然间屏幕上的一切影像信息瞬间全无,我的电脑很不情愿地宣布"罢工"了.一时间,我束手无策,急忙起身寻找管理5号微机室的张老师,却发现他正满头大汗地帮老师们调理电脑.看那情形,我再等下去恐怕今天的作业都无法上交.还是去寻求"外援"吧.从第五微机室一直走到第一微机室的门口,才发现只有一帅气的年轻小伙端坐在讲台上,再细端详,素不相识观其年龄大约是"90"后.我有些犹豫,第五微机室不是他的管辖范围,再说这些"90"后,咳!硬着头皮说完情况,小伙二话没说,拿起工具随我来到第五微机室.半个小时过去了,年轻小伙已是满头大汗,满手油污."王老师,电脑恐怕一时半会儿修不好,您别着急,别耽误您交作业,您先用我的电脑吧,等我修好了,我会通知您,"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田,对于"90"后我并没有什么好感,独生
1 / 2
精品文档
子女,多的是自私、狭隘,而眼前的这位小伙却以自己的热情、真诚、细致入微诠释了不一样的"90"后.
细雨湿衣看不见,却让人感到由内而外的清爽;闲花落地听无声,却让人品味恬静美丽的芬芳,幸福就是这样,无所不在,悄然无声,但我们不会因为它的沉静而忽视幸福的存在.那落入心田的花儿一般的幸福,终会化作春泥,滋润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对周围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多给予一分关爱,一分照顾,开出更加美丽的幸福之花.
2 / 2
作文二:《落地闲花,听无声》1800字
种一株宁静于喧嚣,会收获一垄淡泊;种一垄淡泊于纷繁,会收获一林闲适。
题记
一旷天地,一场人生,歌咏着伟大与渺小,叠唱着永恒与短暂,驻足,回眸,那岁月的罅隙,总能婉约出几许闲逸,流逸出几许情致,让一个人,在沉默的旷野里,可对酌,可共语,如此,消了烦躁的溽暑,暖了孤寂的寒冬,而怡然自得,而释然自足。人生里所有的风景,入了记忆的画,入了心灵的窗,化几缕愁,享一份闲,那心情的风清、月白,邂逅,映衬,尽在不言中。
不经意间,常常有一株小草映入眼帘。墙角,石旁,溪水边,都有它的剪影,留有它的故事。那暮冬里细瘦的茎叶,还透着一丝春天的绿意。一丝绿意,就是一份希望,无论季节怎样地风吹雨打,小草都携着这份希冀,在自己的天地里摇曳自己的精彩。一物,一人,一方世界,都有各自吟诵的高山流水,会心方成知音,随心便可自适。
漫步于闲适的蹊径,让心的沉重变得轻松,如若扶风拂柳,坐看云起。人常说,有一种遇见,叫回忆;有一种邀约,叫告别。那就让心绪的简洁与纷繁,作一次别样的告别。翻开人生的书页,读解心灵的历程,许多往事,会镌刻在心,历历在目。如果生活是诗,那么这一行诗里,曾蕴含多少打拼的汗水;如果人生是画,那么这一帧画中,又曾氤氲多少孤寂的坚守。如今,纷繁中有太多的沉淀,舒心的小舟难以启航,只有删繁就简,自我泅渡,让心回归平静的港湾,野渡无人舟自横。
是的,既然,世界给予了我们一扇期待的窗,那么,无论闭开,就该让这扇窗透过风云,照进和煦的阳光,揽来别样的风景。这样,滤去了坎坷的朝朝暮暮,滤去了遭际的起起伏伏,心绪的溪水,清澈地流向现实中平凡的每一天,以自然的灵气作人生的篇章,就可字不浑,文不浊,意不乱。如此,无需转身,只闲庭信步,把昨天的长亭、短亭,远山、近水,全摄在了人生的纪念册,珍藏。
告别常常是悄然无声,闲愁也总会依依相随。遥望远方,把一种思念轻轻掬起,淡淡缱绻,如初秋的白月光,洒在闲暇的堤岸上。念生,念灭,不浓,不浅,拂过眼眸,滑向心野。不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不说剪不断理还乱,只说,来与不来,在与不在,那一朵盛开的蒲公英,还是那么自在地摇曳。
对于记忆来说,往事的凋谢,是一种疼痛,它从无奈中来,又落如无奈的山壑间。撷取一份城南旧事,夹进记忆的书页,在心的扉页上,留一行小字。那时,看一弯梨花月,对一缕绿杨烟,卧一枕海棠风,四季似乎在一阙阙词章里演绎,一怀浪漫,吟尽晨昏的平平仄仄。谁曾说,春色无多,开到蔷薇,落尽梨花,谁曾说,那缕缕闲愁,融着眺望的目光,一直延展到梦里。一切道白,依稀还在记忆里流淌,只是,故事写成了天涯各一的两段,在无声里相望。其实,一份缘,一段情,既然心中已经拥有,又何必再赋横斜瘦影,何必再言登上那最后的客船。
穿行在喧闹而纷杂的红尘,疲惫虽总夹带着寒风苦雨而侵袭,而山、水却一直在心灵的不远处陪伴。那一抹蓝,那一朵白,映入心湖,漾开我们太多的向往,令心中愉悦的涟漪慢慢散开,散开成美丽的诗章。那水秀,山清,那崖上翠柯,溪上板桥,纯了我们的眼,清了我们的心。站在自然的面前,让这份山与水的意境,将我们浑身浸透。人生的诗意,不必刻意去找寻,一景,一人,相遇即是最美,相惜便是永恒。一双澄澈的眸,一颗闲雅的心,便会有隆冬里红泥小火炉的暖,能饮一杯无的味,也会有夏日里明月松间照的趣,清泉石上流的意。
落地闲花,扶柳清风,淡淡中,品出了世界,无意中,拥得了雅意。是啊,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便容易让人联想起吴梅村的两句诗:门窗听雨摊书卷,独树看云上啸台。门窗听雨,独树看云,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人,一片天,随心成世界,无意是峰巅。你看,有人,雨雪之朝,风月之夕,超然台上,摘蔬取鱼,随遇而安,赏尽那一份闲趣;有人,闲敲棋子落灯花,寂静的夜,寂静的心,不枝不蔓;又有人,偷得浮生半日闲,释了匆忙,润了词章,舒了半世的一轴恬适。一个闲字,作了多少人生的注脚!
种一株宁静于喧嚣,会收获一垄淡泊;种一垄淡泊于纷繁,会收获一林闲适。寻一处宁静,任一袭闲适,于平平常常中回归了真我。读一卷书,读的是墨香,那袅袅升腾的意与境,暗香浮动,诗意了闲暇;写一段文,写的是钟爱,那份灵动,那份愉悦,在文字的湖泊风生水起。这如同沐着冬日午后的阳光,让慵懒的闲散变成了生活的慢板,让人生的凛冽融化为思想的温暖,在闲中有乐,在雅中无虑,与闲与雅相偎、相依。
既然,不是所有的结局都黯然神伤,不是所有的开始都春意盎然,那么,就不妨做一朵闲花,在人生的旷野上,默默地婆娑自己的精致,无论开落。
作文三:《闲花落地听无声》1900字
闲花落地听无声
——名师课堂的智慧
浣纱初中 方丽华
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之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
名师课堂一直是我们关注和学习的目标。对于许多一线教师来说,名师的课堂从来都是被模仿的对象,但大多数模仿过名师课堂的老师总是很沮丧。哪怕他们采用和名师课堂完全相同的课堂形式甚至是课堂语言,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的课堂并没有生机,更不用说达到名师课堂的效果。名师课堂的秘密和智慧在哪里呢,名师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在于鲜明的个性化追求,在于全身心的投入,在于渗透在片断、细节的理念。所有的一切都在向我们提示着名师在课堂上的智慧和力量:闲花落地听无声。
名师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教育素养在课堂上往往是不着痕迹的。如在特级教师赵群筠的《背影》课堂中有这样一个填空“这是一个 的背影,我是从 句中看出的。”这个镂空雕镂的好,有一学生填的是“黑色”的背影,从父亲的外貌描写中看出。然后赵老师“顺藤摸瓜”深入主题:这时的父亲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是高大,父爱如山。这就是教育智慧~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巧开放的预设。在热情洋溢的双向交流中,我们感觉到的是课堂智慧的弥漫。
课堂承载着教师和学生思想和智慧的碰撞之光。在杭州市第十中学的省特级教师孙碧云老师的《论语三则》这堂课上,我们可以随处可见名师的教学艺术以及教师自身良好的教育素养:
一、导入,谁喜欢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中各门派最喜欢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引出武功秘籍。】
那中国文化中的秘籍是什么,【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什么是论语, 【释---百货店,道---药店,儒---粮店】
二、复习已知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三则,学生翻译。
三、师生讨论
你同意孔子的观点么?
【学生同意孔子观点的比较多,教师引导,有没有不赞同的呢,最后教师以‘这三句话我都不大同意作结’举例说,比如学习都很辛苦,不快乐啊,】 四、文本细读
1、第一句,?学?是学什么内容,?习?又是什么意思,拓展子夏选段。
学还应该学什么,比如做人、做事、说话……
详解什么叫做?习?,比如燕子学飞。还有实践、运用的意思。
早上出门,晚上回家各位有没有向爸妈打招呼,做了这就叫做孝。 2、第二句,?朋?为什么是从远方来,
两个人认识么,体会古人之远。知己是从情感上的认同。
?乐?、?悦?有区别么,能调换么,悦是内心,乐是外在。 3、第三句,为什么人不知而不愠,
怎么做才能让别人了解我,
司马迁的不愠,出示 《报任安书》的选段。这是另一种君子风度。 在对话与交谈中水到渠成地挖掘了教学资源,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整堂课达到了“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兴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效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摒弃了演练与造假,带给人们全新的课堂气息。
名师是每个教育者向往和仰望的高度。名师不是一种职称,而是一种相当紧缺的社会荣誉性的资源,因而,对我们教育者来说,名师是教师们努力和张望的方向,但就是在这种张望中,教师们有可能跟随甚至超越名师,成为改善教育生态和社会大环境的力量。这或许是名师更重要的作用。“名师是大树”,他们的高度使得他们能够成为改造教育环境和气候的示范性力量。任何环境和气候的改变都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而走进名师或者走入名师队伍,也是教师的必要跨步。校教学艺术月中,学校请了多位名师让我们学习感受,让我们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抽出时间学习思考,并让我们从课堂内容的设置、讲课艺术的揣摩到教师角色的定位,对名师的课堂做了全方位剖析学习。
名师的课堂不在于过程的流畅和完美,它所张扬的是一种无痕的状态。在这点点滴滴中,于细节处凸显了名师作为一个学生共同体和既“悱”又“启”的引领者的风范。语文课堂也好,其他课程的课堂也好,名师总能够找到适宜的方式吸引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而且是一种不可察觉的投入。课堂在这时候成为老师和学生个性及其生命得以挥洒的精神场所,在这里,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熏陶是不着痕迹的。每个人都是在一种相当自在的状态去中学习,去生成自己的知识和精神。这就是名师课堂的智慧所在,在于无痕的知识和精神磁场的营造。这也是我在走近了名师课堂之后最大的收获:“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之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
作文四:《闲花落地听无声》800字
闲花落地听无声
审计1002 蔡宇
白墙,土坯的底;流水,竹木的船;茶香,琵琶的曲。你透过那青烟笼罩的座座山丘,才会看到这样的安恬。哦,江南啊,好一个安恬的江南啊,也只有这样女子般温柔的江南才配得上“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你到过江南么?一壶茶,清香甘洌;坐的是木雕的椅,散着沁人的香;一首曲,琴也好,筝也罢,都是高山流水般的优雅。这是茶馆呀,一坐,便坐走了江南人的整整一个下午。你几时见过北方大汉这等安恬?这是江南的味道,静到你可以去听花开花落,又静到你可以忘掉花开花落。这样的江南,自然是与世无争的。
寻过那门前五柳的庄园,寻过那似有似无的桃花源,亦寻过那老者的足迹。寻他,寻他脚下,怎么走出一个江南;寻他,寻他腰身,怎么撑起千斤尊严;寻他,寻他秀口,怎么吐出一片淡然。陶渊明啊陶渊明,到底,是江南养了你的性,还是你,成了江南的魂?涉足江南水乡的小路,我慢慢学着懂你,难怪你放弃仕途,难怪你不惹世俗,难怪你安然田园,只是,如今的天,还能不能再造出你这样的魂?我们为名、为利,学到了太多老祖先不明白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老人家,对不起,想来那份“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安恬已被众生遗忘了。 你可曾见过江南的女子?一身青衣,倚着窗儿,思绪,早已飞去情人身边,她手边,是一具素胚薄胎的青花瓷,你能从这画面里读出多
少?那美,不张扬,不妖娆,几分优雅,几分安恬;那美,只属于江南。江南养了人,可江南更养了性,养了情,只是那繁华的都市里,只有灯红酒绿,只有朝九晚五,江南,远了。我所说的江南,在小镇里,在村落里,有片片稻田,起风时,扑面而来的阵阵稻香会把你的魂儿都勾出来,只是,如同那散落一地的闲花一般,无声无息,更少有人理睬,这是遗忘的悲哀。老祖先认江南是华夏的宝,如今,这追“波”逐“流”的潮早已把那安恬的江南淹了大半。
醒醒吧,睁开眼看看江南,用心去体会一下,几时才会有那“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楼上那青衣女子,湮没在江南柔和的细雨里,找回她吧,找回原本就属于江南的安恬,找回那散落一地的闲花,用心,不要再转身,去踩痛那一地的花影。
闲花落地心有声!
作文五:《落地闲花,听无声》1900字
作者:雨之形?? ? 编辑:喜好喜好
种一株宁静于喧嚣,会收获一垄淡泊;种一垄淡泊于纷繁,会收获一林闲适。
——题记
一旷天地,一场人生,歌咏着伟大与渺小,叠唱着永恒与短暂,驻足,回眸,那岁月的罅隙,总能婉约出几许闲逸,流逸出几许情致,让一个人,在沉默的旷野里,可对酌,可共语,如此,消了烦躁的溽暑,暖了孤寂的寒冬,而怡然自得,而释然自足。人生里所有的风景,入了记忆的画,入了心灵的窗,化几缕愁,享一份闲,那心情的风清、月白,邂逅,映衬,尽在不言中。
不经意间,常常有一株小草映入眼帘。墙角,石旁,溪水边,都有它的剪影,留有它的故事。那暮冬里细瘦的茎叶,还透着一丝春天的绿意。一丝绿意,就是一份希望,无论季节怎样地风吹雨打,小草都携着这份希冀,在自己的天地里摇曳自己的精彩。一物,一人,一方世界,都有各自吟诵的高山流水,会心方成知音,随心便可自适。
漫步于闲适的蹊径,让心的沉重变得轻松,如若扶风拂柳,坐看云起。人常说,有一种遇见,叫回忆;有一种邀约,叫告别。那就让心绪的简洁与纷繁,作一次别样的告别。翻开人生的书页,读解心灵的历程,许多往事,会镌刻在心,历历在目。如果生活是诗,那么这一行诗里,曾蕴含多少打拼的汗水;如果人生是画,那么这一帧画中,又曾氤氲多少孤寂的坚守。如今,纷繁中有太多的沉淀,舒心的小舟难以启航,只有删繁就简,自我泅渡,让心回归平静的港湾,野渡无人舟自横。
是的,既然,世界给予了我们一扇期待的窗,那么,无论闭开,就该让这扇窗透过风云,照进和煦的阳光,揽来别样的风景。这样,滤去了坎坷的朝朝暮暮,滤去了遭际的起起伏伏,心绪的溪水,清澈地流向现实中平凡的每一天,以自然的灵气作人生的篇章,就可字不浑,文不浊,意不乱。如此,无需转身,只闲庭信步,把昨天的长亭、短亭,远山、近水,全摄在了人生的纪念册,珍藏。
告别常常是悄然无声,闲愁也总会依依相随。遥望远方,把一种思念轻轻掬起,淡淡缱绻,如初秋的白月光,洒在闲暇的堤岸上。念生,念灭,不浓,不浅,拂过眼眸,滑向心野。不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不说剪不断理还乱,只说,来与不来,在与不在,那一朵盛开的蒲公英,还是那么自在地摇曳。
对于记忆来说,往事的凋谢,是一种疼痛,它从无奈中来,又落如无奈的山壑间。撷取一份城南旧事,夹进记忆的书页,在心的扉页上,留一行小字。那时,看一弯梨花月,对一缕绿杨烟,卧一枕海棠风,四季似乎在一阙阙词章里演绎,一怀浪漫,吟尽晨昏的平平仄仄。谁曾说,春色无多,开到蔷薇,落尽梨花,谁曾说,那缕缕闲愁,融着眺望的目光,一直延展到梦里。一切道白,依稀还在记忆里流淌,只是,故事写成了天涯各一的两段,在无声里相望。其实,一份缘,一段情,既然心中已经拥有,又何必再赋横斜瘦影,何必再言登上那最后的客船。
穿行在喧闹而纷杂的红尘,疲惫虽总夹带着寒风苦雨而侵袭,而山、水却一直在心灵的不远处陪伴。那一抹蓝,那一朵白,映入心湖,漾开我们太多的向往,令心中愉悦的涟漪慢慢散开,散开成美丽的诗章。那水秀,山清,那崖上翠柯,溪上板桥,纯了我们的眼,清了我们的心。站在自然的面前,让这份山与水的意境,将我们浑身浸透。人生的诗意,不必刻意去找寻,一景,一人,相遇即是最美,相惜便是永恒。一双澄澈的眸,一颗闲雅的心,便会有隆冬里红泥小火炉的暖,能饮一杯无的味,也会有夏日里明月松间照的趣,清泉石上流的意。
落地闲花,扶柳清风,淡淡中,品出了世界,无意中,拥得了雅意。是啊,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便容易让人联想起吴梅村的两句诗:“门窗听雨摊书卷,独树看云上啸台。”门窗听雨,独树看云,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人,一片天,随心成世界,无意是峰巅。你看,有人,雨雪之朝,风月之夕,超然台上,摘蔬取鱼,随遇而安,赏尽那一份闲趣;有人,闲敲棋子落灯花,寂静的夜,寂静的心,不枝不蔓;又有人,偷得浮生半日闲,释了匆忙,润了词章,舒了半世的一轴恬适。一个闲字,作了多少人生的注脚!
种一株宁静于喧嚣,会收获一垄淡泊;种一垄淡泊于纷繁,会收获一林闲适。寻一处宁静,任一袭闲适,于平平常常中回归了真我。读一卷书,读的是墨香,那袅袅升腾的意与境,暗香浮动,诗意了闲暇;写一段文,写的是钟爱,那份灵动,那份愉悦,在文字的湖泊风生水起。这如同沐着冬日午后的阳光,让慵懒的闲散变成了生活的慢板,让人生的凛冽融化为思想的温暖,在闲中有乐,在雅中无虑,与闲与雅相偎、相依。
既然,不是所有的结局都黯然神伤,不是所有的开始都春意盎然,那么,就不妨做一朵闲花,在人生的旷野上,默默地婆娑自己的精致,无论开落。
',1)">
喜好喜好推荐阅读精品美文
衣带渐宽终不悔携我三生明媚,许你一世情深一庭秋韵,思故人谁在岁月的彼岸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相思落谁家?秋雨,秋思,秋韵
作文六:《闲花落地听无声》1100字
——有感于特级教师虞大明之行
那一天,我惊叹自己竟然沉醉了;那一天,我惊叹自己竟然心甘情愿,身不由己地和学
生一起笑了、欣慰了、感动了。因为那天,我感觉自己走进了一个繁花似锦的课堂境界,那
儿的一处一景,都已深深地陶醉了我。创造这一奇迹的便是——年轻的特级教师虞大明。
初见虞大明,一头平整的短发,颇现精神。白衬衣配上领带,衣冠整洁。便
觉其是一丝不苟之人。待其说话,又觉中气十足,字正腔圆,十分中听。后扬手
间,漂亮的粉笔字洒洒脱脱。虽未见其上课,却已有 “望之似为人师”的好感。
然那时,心头依旧不乏“人如其课,课如其名?”之疑惑。于是,带着一丝期盼,
走进了他的课堂,他的讲座。
感悟一:“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既是他的理念,更是他的信念。
我一直信服“快乐是点燃智慧的灵光。”或许有人会肤浅地认为,笑了,便
是快乐。不尽然!我认为,当一名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有了“喜形于色、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不同情感体验时,这就是学习的快乐,而这样的快乐,
在虞老师的课堂中满目皆是。采撷几朵:
课前的脑筋急转弯,难中见易,紧张却不失快乐。
课中的情景演示,师生全情投入,或喜或悲中却不失快乐。
课后对《共有名字》的拓展练习,自豪中也不失快乐。
而更让人称奇的是,这种快乐言于溢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两个学生,竟是所
有参与上课的学生。于是,我不禁想到,当我们在感叹自己的课堂常入“万马齐
喑”的惨状时,是否已从虞老师在课后的讲座中找到了一点启迪——“让孩子感
受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既是我的教学理念,更是我孜孜以求的信念。”
感悟二:“课之灵巧,见功底之醇厚;课之感人,见性情之本色。”
“站在课堂,我就是语文。”只见他,无需文本,却可一字不落的进行声情
并茂的范读;只见他,无需参考书,却能引领学生走进“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
红紫树高低”课堂境界。这便是虞老师的功底,醇厚的功底。或许,纵观虞老师
的课堂,我们都已发现,他的教学设计,竟也是那样的朴实,没有特别新异的亮
点,没有出奇意料的悬念,然而,却让每位听课的老师真切地感受到了朴实中折
射出的绚烂。透过绚烂,让我们回眸:
试问,曾有几人,为了创制一盒录音磁带而废寝忘食?
试问,曾有几人,为了寻求文本的灵性而涕泪俱下?
试问,曾有几人,花前月下之时却与语文相恋?
试问,曾有几人,身在千里之外却心系学子?
有这般性情的人,定能极至“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教学境界。
有了和虞老师近距离的接触,我不再惊异年轻的他为何名扬四方,为何光芒
四射。得知此人方觉浅,于是,在我的心中,又多了一位崇敬之人——特级教师
虞大明。
徐 令
作文七:《闲花落地听无声》5200字
闲花落地听无声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北京昌平二中 王丽娟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学生实现创造性学习的催化剂。情感教育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改变和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变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变不良情感品质为积极情感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怎样才能较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这一维度呢,
一、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当成为其精神生活的榜样。教师高尚健康的情感品质,是影响和教育学生的精神能源。要想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良好榜样,教师至少应具备如下情感素质。
轻松愉快的心境——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在课堂上能够性情温和,和颜悦色,精神饱满,学生便会产生出一种愉快而友善的情感。从而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便会积极地配合老师讲课。相反地,如果老师一上课便愁容满面,脾气古怪,那么学生也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授课效果肯定不会好。因而,教师应努力调整自己的心境、情绪,以求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良好的影响。
昂扬振奋的精神——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师生双方积极配合下进行的一种集体认知过程。由于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和状态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如果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教师就必须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否则的话,学生就会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
1
豁达幽默的情绪——教师的工作是紧张、艰苦、复杂的。工作时间长且没有上下班的严格界限,工作头绪繁多,工作方式也需灵活多变……,这使得教师的思想情绪常处于变化之中:有欢乐激动,也有忧虑苦恼。因此,教师应该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热情、幽默的心境,以奉献、敬业精神来鞭策自己,让学生感到如春风吹进教室,如阳光洒满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称情感教育为“花园中最幽香的一枝花”。而这枝花之所以开得幽香,关键在于教师所倾注的深深的爱。学生的情感是相当丰富的,而且,每个人和每个人又都不太一样。做老师的,只有多接触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学生,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正因此,教育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应充满爱心,像对待自己的子女、弟妹一样,真诚地从思想上、生活上、情感上给他们以关心和帮助,做到问寒问暖、体贴入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你、信赖你,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自身而言,要严以律己,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逐渐与学生形成共同的兴趣、爱好,在平等和谐的深入接触中获得与学生共同的语言,以使在感情上能够相互沟通。这样,师生情感的交流便水到渠成了,所谓的“情感教育”也才能真正地发挥实效。
教学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语文教学尤是如此,它一刻也离不开情感参与。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最深刻的活动机制。教师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学情感,都是为了达到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教材的创作情感两者的协调、交融。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把语文课本内的情感挪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呢,除了以上两点外,以下的几点则更为重要。
三、教师应注意对教材情感的挖掘。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它的意思是:文章是作者激情的产物,情感是文章的核心,阅读文学作品,就是要透过文字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1、要吃透教材,找准课文中创作情感的落脚点,予以切入。例如散文《荷
2
塘月色》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句话。它揭示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交待了去荷塘寻求解脱的原因,同时也使后来欣赏荷塘月色时的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之情有了落脚点。因此,如果老师在讲课时能够抓住这句话对同学进行启发、点拨,也就使同学掌握了文章感情大门的钥匙。又如小说《祝福》,有的教师把教学的切入点摆在三次肖像描写上,有的则全面开花,无所舍弃,而最好的切入点应该是祥林嫂死前与“我”谈论关于“死后魂灵的有无”的对话处。因为这是女主人公祥林嫂所能作的最后一次挣扎,所透出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是凝聚祥林嫂那种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的心理矛盾的焦点。从这里切入,比较容易揭露封建宗法制度对女性身心的残害。
2、要使学生了解创作背景。评论作品要知人论世,领悟情感同样需要知人论世。文如其人,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以及创作动机,联系作品考察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阅读理解散文作品极为重要。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故都的秋》,可先让学生了解郁达夫当时身处日寇进逼华北的危急时代,满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故其笔下故都的秋色必然流露出深沉的忧虑和孤独之情。教学中联系历史,了解作者,倾注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这篇散文的感情特色,深入理解课文。如文章开头就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中把秋的“清、静、凉”渲染得淋漓尽致。通过有情感的细致阅读深入理解,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教师应注重对教材情感的挖掘。当讲授《论语》时,不能忘记对孔子生平事迹的简述;当讲授《涉江》时,不能忘记对屈原崇高爱国情操的礼赞;当讲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更不能忘记对那个“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进行说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和课文中的人融合为一体,为之忧愁,为之激奋,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引发学生共鸣。
1、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
3
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1)教师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2)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
2、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与婆婆绝别的悲壮画面,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其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谁又不为之心动,……且不说这些,即使吟诵像《一月的哀思》那样令人悲痛的诗篇,我们也能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敬爱的**寄以深切的悼念,从“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府首,星月不移”的肃穆悲壮的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领略语言艺术的光辉。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
4
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根据教材的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如泣如诉,为之动容,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仅能陶冶心灵,净化思想,感知美,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
比如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首先我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合理想象:流落他乡已多年,饥寒交迫的日子时时困袭着诗人。今天,又是一个秋风呼啸的日子,诗人拖着如柴的躯体,挣扎着在拐杖的支撑下一步一拐地走到门口,看着那肆虐的秋风把茅屋上的茅草一捆一捆地掀去,想到今晚若下雨,一家人又没栖身之所时,诗人思绪万千……上述这一情境,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悲痛、孤独、哀伤的情感宣泄,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沮丧和绝望。这里的茅屋、茅草、秋风因流落他乡,饥寒交迫的诗人而含情,诗句因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而复活,在这里成为联接时空的桥梁。
3、感悟情境,体验情感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这里强调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如果说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个性形成键全的人格”,那么,这些“悲剧”作品的情感教学则应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一步。“悲剧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在审美感受的各种形态中,悲剧的感受是最接近道德判断和实践意志的。”在教学中,除了以情境创设、情境演示等方法把学生带入到悲剧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之外,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哲理美和悲壮美,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哲理美的享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同样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在给学生讲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5
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上几句是诗人在什么样的情景之下,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中抒发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此句在全诗中处于什么样的主导地位,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步步扣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感悟其中的哲理美,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五、学生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发展。
前文曾经提到,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并非被动地接受情感。语文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语文教师也不应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只有情动于中,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学生。看春花和秋月,喜意盈怀;观惊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如果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说成是一次审美活动的话,教材是审美的客体,教师是审美的中介,而真正的审美主体却是学生。学生是对审美客体——教材进行认识、辨别、理解的同时获得知识,并得到情感的丰富与发展的。
语文教学中许多典范的文本给我们的再创造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足以让学生们激情奔放,游目骋怀。《水调歌头?大江东去》的壮美与豪放,《雨霖铃》的婉约与柔情,《背影》的绵长回忆与感激,《短歌行》的悲壮与慷慨,《故都的秋》的峻冷与痴恋……
作家柳斌曾讲过:“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心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情感,更是语文课的生命,没有激情的语文课是干瘪的枯桔,颜色不好看,味道也差,即使是金玉其外,也定是败絮其中。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浸润和渐染,应该追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境界。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变得绿意葱笼、花开两岸之时,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能顺利实现了。
6
作文八:《闲花落地听无声》1200字
今天,我读到学生一篇文章——《沉没的父爱》,很感动。
我想,我的儿子也能这样,天底下的孩子都能这样,多幸福!
沉默的父亲,沉默的爱。那沉默之中所蕴含的是热切的鼓励,狠狠的鞭策和殷殷的期望。正是这沉默的父爱,指引着儿子一步步成名,成长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如山一般的男人。
我想,纵使走到天涯海角,他也不会忘记父亲那深沉复杂的眼神,因为这眼神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令儿子觉醒、倔强。
我想:父爱无言,儿子能感悟到这无言的内涵,是父亲最值得欣慰的事情吧!有子如此,当骄傲,当自豪。这种无言的理解与沟通,最令人心动。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回想天底下的父亲,真挚而充满期望的目光,寡言而掷地有声的语言,厚实而远去的背影……
而给我们留下的回忆,爱意、震撼、激励,哪怕是再沉默,再无言,也令人潸然!
附学生的作文
沉没的父爱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
2005.9.22于翠苑
作文九:《闲花落地听无声》600字
闲花落地听无声
秋意正浓,梧桐纷飞。走在林荫的小径上,午后的阳光依旧是那样的惬意,舒适。阳光穿过树叶,在小径上投下斑斑勃影,将小径点缀如仲夏的夜空般,若隐若现。
背着手在小径上踱着,脚底的梧桐发出吱吱的声响,空中弥漫着阳光坠入草地的气息,深吸一口气,人也变得温暖起来了,几只麻雀落在前面的草地上,也不知在寻找什么。静静的,像蜗牛般慢慢的接近它们。咦?它们居然没有发现我?还是习惯了过往的行人?忽然,一只鸟瞧见了我,我怔住了。该不该驻足脚步?或者大步向前?抑或扭头回走?我发现在前行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
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往回走,我是不忍心打破那一刻的宁静。麻雀幸福觅食的那一刻。跟着风往前走,走出林荫的小道,走过宽阔的马路,风在运动场上停了下来。慢慢地爬上高台,在高台上呆坐。看着阳光一丝一丝的穿过云层,穿过衣缝,从左穿透身体,钻进每个细胞,从右逸出。风,在耳际鸣响,儿时穷山谷,探幽径的画面不断涌现出来,高岗上的放歌,星空下的嬉
戏·······历历在目,忽觉千朵烟花在心头绽放,止住呼吸,让花在心头开放的更久一些·······
阳光温柔的抚摸着我的脸颊,久违的阳光啊,我的心头为之一热,便自有一股眼泪涌了出来,想静静的沐浴在阳光下听着落花的声音直到永远,我的视线早已模糊,眼皮渐渐压了下来·······不知沉睡了多久,只见周围的花瓣多了些许,昏黄的阳光投射在绯红的花瓣上,几只不知名的小鸟在欢闹着,是在为太阳而欢欣吗?噢,原来你我是知己啊!
看着西下的夕阳,望着落叶满地的小径,踏着轻盈的脚步往回走·······
作文十:《闲花落地听无声》1400字
黄昏。桐花在教室外静静开着,像顶着一树紫色的小花伞。偶有风吹过,花落下,悄无声息。几个女生,伏在走廊外的栏杆上,目光似乎漫不经心,看天,看地,看桐花。其实,哪里是在看别的,都在看郑如萍。
教学楼前的空地上,郑如萍和一帮男生在打羽毛球。夕照的金粉,落她一身。她穿着绿衣裳,系着绿丝巾,是粉绿的一个人。她不停地跳着,叫着,笑着,像朵盛开的绿蘑菇。
美,是公认的美。走到哪里,都牵动着大家的目光。女生们假装不屑,却忍不住偷偷打量她,看她的装扮,也悄悄买了绿丝巾来系。男生们毫不掩饰他们的喜欢,曾有别班男生,结伴到我们教室门口,大叫,郑如萍,郑如萍!郑如萍抬头冲他们笑,眉毛弯弯,嘴唇边,现出两个深深的酒窝。
“贱。”女生们莫名其妙地恨着她,在嘴里悄骂一声。她听到了,转过头来看看,依然笑着,很不在意的样子。
她却不爱学习。物理课上,她把书竖起来,小圆镜子放在书里面。镜子里晃动着她的脸,一朵水粉的花。也折纸船玩儿。折纸船的纸,都是男生们写给她的情书。她收到的情书,成扎。她一一叠成纸船,收藏了。对追求她的男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常有男生因她打架,她知道了,笑笑,不发一言。
高三时,终于有一个男生,因她打了一架,受伤住院。这事闹得全校沸沸扬扬。她的父母被找了来。当着围观着的众多师生的面,她人高马大的父亲,狠狠掴了她两巴掌,骂她丢人现眼。她仰着头争辩:“我没叫他们打!我根本不知道他们打架!”她的母亲听了这话,撇了撇薄薄的嘴唇,脸上现出嘲弄之色,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整天打扮得像个妖精似的,招人呢。”
我们听了都有些吃惊,这哪里是一个母亲说的话。有知情的同学小声说:“她不是她的亲妈,是后妈。”
这消息令我们震惊。再看郑如萍,只见她低着头,轻咬着嘴唇,眼泪一滴一滴滚下来。阳光下,她的眼泪,那么晶莹,水晶一样的,晃得人心疼。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见她哭。却没有人去安慰她,潜意识里,都觉得她是咎由自取。
郑如萍被留校察看。班主任把她的位置,调到教室最后排的角落里,与其他同学,隔着两张课桌的距离,一座孤岛似的。她被孤立了。有时,我们的眼光无意间扫过去,看见她沉默地看着窗外。窗外的桐树上,聚集着许多的小麻雀,唧唧喳喳欢叫着,总是很快乐的样子。天空碧蓝碧蓝的,阳光一泻千里。
季节转过一个秋,转过一个冬,春天来了,满世界的花红柳绿,我们却无暇顾及。高考进入倒计时,我们的头,整天埋在一堆练习题里,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堆里。郑如萍有时来上课,有时不来,大家都不在意。
某一天,突然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郑如萍跟一个流浪歌手私奔了。班主任撤掉了郑如萍的课桌,这个消息,得到证实。
我们这才惊觉,真的好长时间没有看到郑如萍了。再抬头,教室外的桐花,不知什么时候开过,又落了,满树撑着手掌大的绿叶子,蓬蓬勃勃。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再没有了绿蘑菇似的郑如萍,没有了她飞扬的笑。我们的心,莫名地有些失落。空气很沉闷,在沉闷中,我们迎来了高考。
十来年后,我们这一届天各一方的高中同学,回母校聚会。我们在校园里四处走,寻找当年的足迹。有老同学在操场边的一棵法国梧桐树上,找到他当年刻上去的字,刻着的竟是:郑如萍,我喜欢你。我们一齐哄笑了:“呀,没想到,当年那么老实的你,也爱过郑如萍呀。”笑过后,我们长久地沉默下来。“其实,当年我们都不懂郑如萍,她的青春,很寂寞。”一个同学突然说。
我们抬头看天,天空仿佛还是当年的样子,碧蓝碧蓝的,阳光一泻千里。但到底不同了,我们的眉梢间,已爬上岁月的皱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有多少的青春,就这样,悄悄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