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有关人心的作文:公平与效率(优秀篇)》800字
有关人心的作文:公平与效率
有关人心的作文:公平与效率
此种物质极易腐蚀人心中的勤劳、奋进等成分,使人心严重失衡,损坏严重,导致溶液呈碱性。经鉴定,效率占溶液体积的15%。 实验目的:分析、研究公平的用量对效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通过公平与人心的反应及对其生活及心理活动,判断效率的生成量
实验用品:烧杯、量筒、玻璃棒、生活之灯、铁架台、石棉网、pH试纸、药勺、火柴、公平溶液、人心
实验步骤:
1(在盛有适量人心的烧杯1中,加入少量公平溶液,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二者相融后,放置在生活之灯上加热3,4个月。
2(在盛有适量人心的烧杯2中,加入适量公平溶液,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二者相融后,放置在生活之灯上加热3,4个月。
3(在同样的烧杯3中,加入过量公平溶液,以下同上。
4(将以上三个烧杯进行过滤,取剩下的滤液。
实验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
1(滤液1是猩红色,有烧焦气味,不停翻滚呈愤怒状,经pH试纸检验,呈酸性。
分析原因:由于公平溶液过少,人心中的动力成分反应不完全,致使人心失去平衡,所含情绪以愤怒状不断涌出,并含大量心酸物质,使溶液呈酸性。经鉴定,效率的生成量极少,小于溶液体积的39%。
2(滤液2呈粉红色,有芳香气味,温和状,经pH试纸检验,呈中性。
分析原因:由于公平溶液与人心用量适中,人心中的动力成分反应充分,较彻底,反应生成的中间产物回报能较好地与人心融合,挥发出芳香气味。人心中的满足成分使溶液保持温和状态且使pH呈中性。经鉴定,效率的生成量极多,接近溶液体积的99.9%。
3(滤液3呈苍白色,有腐烂的气味,冰冷僵硬状,经pH试纸检验,呈碱性。
分析原因:由于公平溶液过多,导致大部分与性质极为活泼的惰性发生反应,生成致使溶液僵化的懒惰,并发出腐烂的气味。 此种物质极易腐蚀人心中的勤劳、奋进等成分,使人心严重失衡,损坏严重,导致溶液呈碱性。经鉴定,效率占溶液体积的15%。
实验总结:在公平的用量上,往后应慎重,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作文二:《有关学习方法与效率的名言》500字
关于学习方法
与效率的名言警句
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
2、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用一个词来称呼,就是“愚蠢”。——高尔基
3、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4、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5、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
6、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7、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
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8、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
9、不要把你们的学习看成是任务,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 ——爱因斯坦
10、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华罗庚
作文三:《有关公平与效率的文献综述》6000字
有关公平与效率的文献综述
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关于公平的含义,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叙述:公平是指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中,每个人都应当具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权利,或是指在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前提下,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要适度,不造成两极分化。
罗尔斯在《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中做出的公平最新表述为:(1)每一个人对于一种平等的基本自由之完全适当体制都拥有相同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而这种体制与适于所有人的同样自由体制是相容的;(2)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他们所从属的公职和职位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第二,它们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公平是人们对社会事物进行价值评价时表现出来的观念,是一种价值评价形式,一种思想意识。它可以是一种公平感,也可以是一种学说、理想、主张以及体现为一定的制度等。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不是永恒的。公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公平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公平的标准也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更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阿马蒂亚?森在其名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指出,社会公正的具体内容和具体体现取决于每个社会自己的选择,只要社会的决策过程是民主的、每个成员都有表达自己偏好的正式渠道、政治决策机制能综合每个公民的意见,社会选择的结果就是可以接受的。
关于效率的含义,主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一定条件下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率。在福利经济学中,效率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即在不损害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境况的前提下,重新配置资源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或者说,要改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必定要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Pareto,1906)。如果一个经济没有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那么这个经济体制中存在着一些无效率状态。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到,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效率的实现,并提出“创造性破坏”命题。卡尔多在《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和个人间效用的比较》中提出了卡尔多效率标准:一种经济变化使受益者得到的利益补偿受损者的失去利益而有所剩余。希克斯指出,效率就是指经济变化的受损者不能促使受益者反对这种变化,也意味着社会福利的改进。莱宾斯坦提出了“X效率”即技术效率的概念,它是企业内由于职工的努力使现有资源能生产更多产量所引起的效率。这种效率与资源配置的改善无关,而是取决于企业全体职工的努力和协调程度。普莱尔研究了消费效率,指出消费效率是这样一种状态:为不降低任何人(甚至一个人)消费效用的水平,除非改变消费者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型式,生产型式也不能改变。
此外,用“最优化”概念来定义效率的代表主要有诺思提出的“制度效率”、纳什均衡描述的效率和帕累托提出的著名的“帕累托最优”标准。在西方经济学中比较公认的效率定义是帕累托提出的最优化标准。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刘俊等,2003)。他们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如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必然牺牲效率。
有的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统一(郭飞,2004)。他们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效率是公平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才出现了公平问题。在效率低下、还没有产生剩余物品时,空谈公平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其二,公平促进效率。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性,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的过大乃至产生的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骚动,影响效率。
有的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是正向的、统一的、互动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公平分配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地促进公平(许成安、王家新,2005)。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劳动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效率提高的必要条件,而效率的提高可以使人们在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分配。
蒋刚(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争论经久不衰,争论者各执其词互不妥协,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公平与效率的差异性诠释,以及认识问题的不同方法。争论的大多结果是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纯粹从理论上进行论述,要么单纯对实践进行总结。蒋刚另辟蹊径,选择将公平与效率置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特定视野之下,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从分析对于公平与效率概念的理解入手,以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遇到的“三农”、区域问题等问题作为突破口,分析影响公平与效率二者关系的各种因素,试图找到正确认识与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合理路径,树立正确的公平与效率关系观。
可以说,由于中国改革实践的需要,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一直是中国学者所关注的,这一命题直接影响着国家政策的走向,对于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方向性和策略性的指导意义。
三、公平与效率的实现
公平和效率是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的目标,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使公平的实现程度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程传兴等(2004,2006)认为要真正实现公平与效率应努力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两者的对立中找到相对的平衡,即以最小的不公获得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公平,尽量防止偏重一方而损害另一方,在注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要注重公平。只有实现财富增长最大化和分配相对最公平化的统一,才能推进社和谐发展,这也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和谐的基本标准。
任勤(2006)等认为公平与效率的实现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同一制度下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二者都会有不同的安排。不能一下子提出降低基尼系数,实现公平分配的主张,而只能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逐步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或“公平与效率的优化结合”过渡。
张康之(2006)认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公共行政的基本问题,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它们之间的矛盾是可以在公正中达到统一的。对于政府来说,应当通过提供公正来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由政府提供的公正主要包括政策层面的公正价值和行政人员个人层面的道德价值两个方面。政府整体的层面上,需要考虑通过政策制定而提供公正的利益实现条件,而在行政人员的层面上,需要呼唤公共精神中的公正内涵,让行政人员从公正的原则出发做出具体的裁量,按照这个思路去建构我们的政府,公平与效率就基本实现了。
余斌(2006)认为:“要想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以公平优先的方式来提升真正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率,为此必须构建更加和谐
的经济制度,尤其是公有企业制度,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只有这样,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才不会被最终葬送掉,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有可能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阶段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才不会遭受国际垄断资本在中国的代理人的和平演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才会迎来真正的效率和公平。”
汪宗田(2007)认为:“对待公平与效率问题的主要方向是建立和完善与效率和公平两大目标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机制,走出一条公平与效率兼得、稳定与激励并举的现实之路。首先, 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次,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人民群众享受基本的经济公平。第三,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比较平等地享有教育、就业、劳动创造和社会福利的权利,享有社会政治生活和法律保护的权利。第四,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最后,重塑人们的观念,建立新型的道德体系,形成社会良好的内在控制。道德对社会的控制功能是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来实现的。”
高惠珠(2008)认为实现效率与公平可以通过建立适度政府规模来实现。经济学上研究的适度政府规模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状态:结合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介入能够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且使资源的利用形成“帕累托最优”。如果用G表示适度政府规模,用 Y表示公平,X表示效率,那么,公平和效率与适度政府规模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G=F(Y,X)。在公平与效率的天平上,任何单纯偏重一边的行为都会导致两者的失衡:偏重公平而忽视效率会降低效率水平进而使公平自身遭到破坏;偏重效率而忽视公平也会因为正义的缺失反过来侵蚀效率。因此适度政府规模成立的必然要求是使社会经济生活能够形成公平与效率两个维度的统一,缺一不可。
四、公平与效率在具体实践问题中的争论
国企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的成立基础在我国最初源于国家的赶超战略和快速工业化的需求,从实际来看,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工业化体系的建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被赋予包含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职能,包括就业、稳定、公平分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等,涵盖了效率与公平两个方面。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展,其固有的弊端便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逐步展开。然而直到今天,国有企业改革与高速增长的经济相比,仍不是很理想。而在理论上,对国企改革的目标的认识也并未完全达成一致。按照公平与效率两目标的划分,目前关于国企改革目标的代表性观点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类。
一类观点认为国有企业与一般企业具有共性,国企改革应追求效率目标(傅育宁,2003)。另一类观点认为国企具有特殊性,把国企改革目标定位在效率上显然有违现实,国企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而不在于它的高效率(晓亮,2000;金碚,2002)。
国企改革目标在整体上应涵盖公平与效率两目标,且两目标有优先顺序,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在微观上,改革目标应呈现出单一性和差异性。不同性质的行业企业有不同的单一目标,或者以效率为目标,或者以公平为目标,但当两目标冲突时,效率则应让位于公平(杨海燕、鞠晴江,2004)。
公共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公平的相关研究
杨红燕(2007)运用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等分析工具,分别从筹资公平、服务提供公平和健康公平三个方面对我国城乡居民健康公平问题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了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显著降低了城乡卫生服务筹资的基尼系数的结论。应晓华(2003)在我国卫生服务筹资公平性研究一文提出,贫富差距的增大和医疗保障体制的弱化,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居民卫生服务筹资越来越不公平。李晓燕(2008)利用黑龙江省林甸县和呼兰县607户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对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健康公平性和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组居民优于未参加组;在卫生筹资公平性方面,未参加组居民优于参加组,说明合作医疗资金筹资制度设计仍没有实现垂直公平。
现有文献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筹资公平、服务提供公平和健康公平,城乡内部投入公平等方面,但是对于统筹城乡之间医疗资源公平性问题探讨较少。城乡医疗资源投资的不平衡,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医疗资源高投入,造成医疗资源投资的重复滥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小城镇医疗资源严重投入不足,预防性医疗资源投入更少,这就成了城乡低收入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公平与效率观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与处理大致经历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公平与效率的新组合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映照,更逐步递进,反映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论断的提出
1978年9月20日,**在天津视察时引用**的话,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先让一部分富裕起来”的重要论断。他说:“不能搞平均主义。**讲过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好的管理人员也应该待遇高一点,不合格的要下来,鼓励大家想办法”。两个多月后的12月13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通过辛勤劳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特别强调:“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模式的确立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提法在1980年代中期被提了出来,并在1990年代开始占据主流地位。中共十三大指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最终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指导性政策。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谈到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时又再次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三、公平与效率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针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组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国家进一步调整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六中全会继续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
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这是对公平与效率
关系做出的新阐述,使公平与效率理论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形成了新的公平与效率组合。
作文四:《有关学习方法与效率的名言》800字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关于学习方法
与效率的名言警句
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
2、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用一个词来称呼,就是“愚蠢”。——高尔基
3、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4、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5、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
6、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7、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8、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
9、不要把你们的学习看成是任务,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
——爱因斯坦
10、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华罗庚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作文五:《与效率有关的时间管理》1300字
过去有句话很流行,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对于企业而言,在短的时间内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产品,就是竞争的核心能力。对于一个基层主管而言,在短的时间内能够高效、有序、清晰、和谐地完成任务,就是王者。
其实,社会对于一个企业的评价并看你内部忙不忙,而是看你的有效输出;企业对于一个主管的评价,也并不主要看你的忙闲,而是你的工作成果和成效。
忙≠有价值。
忙=能力低下?忙中生乱,月忙越乱,没有头绪……
一、时间分析
1、我们的时间哪里去了?
序号
去的地方
所占比例
1
有计划、有目的、有设计的时间占用
2
无计划、忙乱的时间占用
3
发呆中
2、谁占用了我的时间?
序号
项目
所占比例
1
被自己占用了
2
被会议占用了
3
被领导占用了
4
被下级占用了
5
被同事占用了
3、我占用了谁的时间?
序号
项目
所占比例
1
占用了领导的
2
占用了下级的
3
占用了同事的
4、时间已过去,我得到和留下了什么?
1)留下了能够影响一年的事情
2)留下了能够影响一个月的事情
3)留下了能够影响一小会儿的事情
4)什么都没有留下
5、为什么忙?忙的价值怎样?
1)忙的没价值
2)忙的有价值
3)不忙而获得价值
二、时间利用
(一)目标: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利用好下属的时间、利用好领导的时间
1、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我的时间我作主,做最有价值的事情。
2、利用好下属的时间:让他们的时间有效地为我的目标和指令服务,给那个闲着的人找事情做。
3、利用好领导的时间:支持、理解、帮助。
(二)方法:
1、想到位、说到位,才能保证做到位
1)做错了的事情,事倍功半。
2)想清楚再做:做什么?为什么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和结果?做的条件?
3)反复交待和确认
⑴指令:发出-接收-执行,层层递减
⑵对指令的错误理解和一知半解,是工作的大忌
⑶反复的核实,是否真的明白和理解了
⑷一次就做对,一次就做到位,是最好的工作习惯和品质
2、训练和授权
1)熟能生巧
2)心有灵犀的默契,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了解每一个员工,重视员工的才干,欣赏和鼓励员工)
3)授权的方法:目标、内容、方法、标准、责任、资源、利益
3、一次只集中做一两件极有价值的事情
1)有价值的工作才是主管必须要首先予以处置的
⑴人员培养(选人,留人,育人,用人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⑵预防错误(提前预见、提前判定、提前准备)
⑶流程、方法的优化(最好的方法)
⑷检讨和改善(发现不足,把不足当成改进的内容)
⑸标准、方法的发明、固化和简化(简单的,才是好的)
4、消除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
1)无效劳动,就是报废、成品率下降,或者是不能产生价值的动作,包括协调的不良,材料等待、设备损坏等等
⑴提前预见
⑵衔接合理
⑶标准化的方法
2)重复劳动,就是某件事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分别做同一件事情(资源共享)
5、一件事情可以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蕴意
6、推和拒绝未必就没有意义
1)明确下属,哪些是需要请示和报告的
2)明确下属,哪些是自我处置和权责内完成的
3)明确横向联络的对象,以及方法和要求(自己不当中转站)
4)建立良好的外围关系,使员工的横向沟通更加有效。
5)拿出时间,放低身价:去帮助和服务别人,然后换取别人的帮助和服务
7、标准化、流程化、模块化
1)标准不要揣在自己的口袋里
2)写出来、画出来
3)让所有相关的人都知道、都明白
4)做细做实,慢功夫,一定是真功夫
5)标准化、流程化、模块化定有成效
作文六:《与效率有关的英文说法》600字
Our efforts should be directed towards greater efficiency.
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效率。
Our efforts should is directed towards greater efficiency.
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效率.
He innovated a plan for increased efficiency.
他引进提高效率的方案。
Efforts were made to raise efficiency and reduce rejects
正在努力提高效率减少废品。
We are making effort to raise efficiency and reduce production cost.
我们正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These machines have been devised to raise efficiency.
设计了这些机群是为了提高效率。
Our main task at present is to raise our efficiency.
目前我们主要的任务是提高效率。
To raise in amount or rate; increase.
提高,增加在数量或效率上提高;增加
This means increasing bat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in general.
军队就是提高战斗力,也有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
Efficiency would be-lied several times.
效率将提高好几倍。
作文七:《有关竞争与效率》8600字
有关竞争与效率、垄断与效率的评价
1. 宗方 《垄断效率的新思考》 ,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 05期
2. 危怀安、喻琼 《完全竞争与经济效率:另一种观点》 , 《江汉论坛》 2004年 02期
3. 周小梅、王俊豪 《论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的若干问题——兼与彭武元、齐方云先生 商榷》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03期
4. 郭戎 《有效垄断的含义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 《经济问题》 1999年 04期
5. 马思明 《垄断的经济学分析》 ,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年 06期
6. 恭维敬 《西方经济学家的垄断利弊之争》 , 《经济评论》 2003年 05期
7. 柏宝春 《我国商业银行垄断与竞争效率分析》 ,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3年 04期
8. 杨德勇、王桂贤 《我国银行业垄断与效率的经济分析》 , 《财贸经济》 2001年 12期
9. 郑月萍 《垄断、竞争与政府政策》 , 《理论探讨》 2001年 06期
10.葛丽芳 《加入 WTO 中国急待摆脱低层次竞争的桎梏》 , 《皖西学院学报》 2001年 04期
11. 杜经涛 《关于我国金融业垄断与竞争问题的几点思考》 ,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 02期
12.杨德勇 《垄断与效率: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现状分析》 ,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报学 报》 2001年 12期
13.宋安、景建学 《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垄断与效率的辩证分析》 , 《生产力研究》 1999年 06期
14.陈聚祉 《论竞争、垄断与效率的关系—兼评戚聿东的 》 , 南开管理评论 1997年 04期
15. 戚聿东 《资源优化配置的垄断机制——兼论我国反垄断立法的指向》 , 《经济研究》 1997年 02期
16.张文龙 《就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趋向的几点思考》 , 《经济论坛》 2005年 18期 17.李保明 《关于竞争与效率问题的若干误区探讨》 , 《当代经济研究》 , 2003年 06期 18.高云虎 《竞争与效率:电力改革的目标选择》 , 《宏观经济管理》 , 2002年 03期
19.祝玉峰 《竞争与效率关系原理的再认识:以西部为视点》 ,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 02期
20.陈皆明、陈通明 《社会竞争与效率、平等和公平》 , 《宁夏社会科学》 1996年 05期 21.李保明 《竞争的自由与经济效率》 , 《经济评论》 2002年 04期
22.郑才林、唐茂华 《论企业的过度竞争与良性竞争》 , 《唯实》 2002年 01期
23.邢守达 《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几个制约因素》 , 《浙江金融》 2005年 07期
24.江涌 《漫谈国际经济中的竞争能关于合作》 , 《求是》 2004年 04期
25.丁秀斌、金寅圭 《解读经济学中的“效率” 》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年 01期 26.杨惠馨、陈莉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思考》 ,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 04期
27. 徐凌云、 苏湘赣 《市场结构范式选择:完全竞争跨向寡头垄断》 , 《社会科学战线》 2004年 05期
28.殷伟 《欧盟银行业一体化的竞争效率与分析》 ,优秀博士论文 2004年 4月
29.李义平 《管制竞争与效率》 , 《中华工商时报》 2003年 5月
30.于良春、鞠源 《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 《经济研究》 1999 年第 8
期
31.张胜、路风 《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 , 《世界经济》 2003 年第 9 期
3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垄断与竞争 百姓心自明》 , 《经济》 2007年 21期 33.焦瑾璞 《中国银行的市场竞争格局及其制度分析》 , 《宏观经济研究, 2001 年第 6 期 34. 吕政、 董建海 《竞争总是有效率吗 ? ——兼论过度竞的理论基础》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第 6期
35.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 《经济研究》 1999年第 8期 36.肖立武 《垄断与竞争的制度成因》 , 《优秀硕士论文》 1999年 10月
37.陈淮《垄断有理 ? 》 , 《经济研究参考》 2001年第 25期
38.陶伟 《垄断与竞争》 , 《质量天地》 1997年 03期
39.田华松 《垄断与竞争》 , 《中国微观金融主体市场机能分析》 1995年 02期
40.王先林 《从垄断与竞争的相对性刊藩垄断法的职能》 ,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5年 06期
41.温凤兰 《垄断与竞争同步曲》 , 《软件工程师》 2005年 08期
42.刘国华 《垄断与竞争理论评述》 , 《学凌学院学报》 2004年 09期
43.王俊利、高峰、梁雪涛 《正确处理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 《华北电业》 2002年 04期 44.高丽英 《纵论垄断与竞争》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2年 12期
45.张敏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2年 01期 46.周小全 《垄断与竞争:“十五”期间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 , 《投资研究》 2001年 10期
《有关竞争与效率、垄断与效率的评价》研究观点摘录 一、 关于垄断的“好坏”之争
关于完全垄断市场 , 尽管存在着许多弊端 , 但并不是一无是处。 (1)由政府对某些公用事业 进行垄断 , 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必需 , 会给全社会带来好处。 一些国家对某个行业虽不是 实行国有化 , 而是给予一家公司以特许权 , 让私人企业经营该行业 , 同时对其销售价格进行管 制 , 以使得厂商仍保持有一定创新动力的同时 , 让消费者分享更多好处。 (2)规模巨大的垄断 厂商会带来规模的节约 , 它能够达到如把它分割成若干部分所不能达到的产量水平 , 存在规 模经济。 (3)只有规模巨大的垄断厂商 , 才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从事重大科学技术的研究它 为了排挤其它厂商的涌入 , 在利润的驱使下 , 会不断增加科研投入 , 确信科技进步会给自身带 来更大利润。
——宋安、景建学 《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垄断与效率的辩证分 析》 , 《生产力研究》 1999年 06期
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虽然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前提,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只能不 断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和范围, 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费用的节约, 但是, 并不能 因此就说存在好的垄断行为, 因为这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费用的节约, 并不是由于资本 家采取了垄断行为。 相反, 当资本家采取垄断行为时, 实际上是在损害和抵消规模经济和范 围经济的积极作用。 更重要的是, 追求垄断地位的资本家不可能保持住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它们不会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一点上止步, 因为不断的资本积累乃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 展的关键所在。 在战后美国的企业史中, 巨型公司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和范围远远超出规模经 济和范围经济所要求的界限而导致低效率的实例有很多。
——陈聚祉, 《论竞争、垄断与效率的关系—兼评戚聿东的 》 , 《南开管理评论》 (1997年 04期) 。
垄断究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取决于垄断带来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扩 大的效果与垄断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效果的对比, 其中, 有效竞争的强弱是至关重要的。 当一个厂商拥有了一定的市场力量, 获得了超额的垄断利润, 如果它同时面临其他厂商很大 的竞争压力, 该厂商将会继续设法降低生产成本、 扩大生产规模、 研制开发新产品等来维护 自己已经获得的垄断地位, 这时垄断利润就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垄断与竞争的相互作 用,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反, 当某一厂商在一个行业中的市场力 量扩展到极限时, 它将会进入一个无人与之竞争的地步, 这时, 该厂商就会失去努力的方向 和行动的参考标准,这种完全排除竞争的垄断必然导致效率低下的经济后果。
——张敏,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 《山东经济战 略研究》 2002年 01期
二、 垄断阻碍技术进步和创新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而是使竞争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形式和水平。 唯有竞争才是推动资本 主义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 没有竞争, 就没有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垄断资本家正是迫于日益 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 才不得不进入技木创新。 也就是说, 技术进步与创 新来自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资本之间的竞争, 来自更加严厉的成本纪律的约束, 而不是 来自垄断行为。 垄断行为作为自由竞争行为的对立面, 是阻碍技术进步的。 在竞争资本主义 阶段, 厂商要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 而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 厂商要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虽然也采用先进的技术,但实际上却经常采用技术垄断行为。 ——陈聚祉, 《论竞争、垄断与效率的关系—兼评戚 聿东 的 》 , 《南开管理评论》 (1997年 04期) 。
在垄断势力的边际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不断展开。 垄断者可以垄断市场, 但却无法垄 断创新。 从长期来看, 存在垄断的厂商但却很难有垄断的技术。 一个垄断厂商尽管在某一市 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 如果不能够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水平, 应对新技术的挑战, 在技术的飞 速发展面前终将丧失垄断地位:不仅如此即便一个垄断厂商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 又在这一 领域处于技术领先水平, 但来自其它领域的技术创新仍可以使这一市场受到新业务的冲击甚 至被新业务取代。
——肖立武, 《垄断与竞争的制度成因》 , 《优秀硕士论文》 1999年 10月
三、 竞争的“好坏”之争
只有在这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 , 价格才可以充分发挥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 对整个 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通过这种调节能够实现社会的供给与需求相等 , 从而使资源得到了最
优配置。通过完全竞争与资源的自由流动 , 被生产出来的每种产品的每个单位所费成本是当 时可利用的技术之最低成本。即平均成本出于最低点 , 使生产要素的效率得到了最优的发 挥。同时 , 平均成本所决定的价格也是最低的 , 对消费者是有利的。
——宋安、景建学 《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垄断与效率的辩 证分析》 , 《生产力研究》 1999年 06期
对社会竞争, 我们不仅要看它对提高发展速度、 创造物质财富的贡献, 更要看它对人的 全面自由发展是否有利。 从竞争广泛开展的领域来看,对于社会竞争, 弃之不用不可, 放纵 发展亦会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 这或许是人类社会经常面临的矛盾选择之一。 废弃竞争, 停 止发展,宁可物质匾乏, 也不要激烈的竞争, 而要大家一律平等, 这是我们过去在旧的计划 经济体制下的一种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人们具有普遍的安全感和 团结协作精神, 但是实行的是一种极低水平的基本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机制, 社会既缺乏活 力, 也不能为每个成员的发展和需求提供充裕的物质条件。 显然, 这并不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当然, 因为市场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废弃市场, 是一种因噎废食的作法, 但是看不到由于 社会竞争的广泛开展而出现的种种弊端也是一种短视行为。
——陈皆明、陈通明 《社会竞争与效率、平 等和公平》 , 《宁夏社会科学》 1996年 05期
竞争可能带来效率损失。在现实经济的企业间你死我活的对抗竞争过程中 , 时间往往发 挥着实质性作用。 由于时间具有不可逆性 , 一旦在竞争中得手 , 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厂商 带来利润。 而 “边干边学” 效应使厂商随着积累产量而不断改进技术 , 减少次品的损耗 , 降低 成本。 与此相反 , 厂商一旦失去市场 , 不仅不能进行生产 , 又造成技术落后 , 而且将来也很难进 行产品和生产技术开发 , 更谈不上增强企业竞争力。虽然竞争给力求更早开发并获得利润的 企业造成异常强大的压力 , 但是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看 , 众多企业争夺市场的技术开发抢 滩行为及其投入并不是完全有效的。
——祝玉峰, 《竞争与效率关系原理的再认识:以西部为视 点》 ,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 02期
正是竞争不足、非竞争行为等非市场化的现象导致了市场的失败。作为补救的措施 , 新 古典经济学者提出了政府政策性介入问题 , 以期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社会福利最 大化的目标。可竞争理论虽然对完全竞争理论作了较大程度的修改 , 以使其适应规模收益递 增的自然垄断行业的分析 , 但它强调潜在竞争的压力可以使各个产业内部和产业间的资源 配置达到有效率的状况。如果从动态的、现实的角度认真分析 , 上述观点是有问题的 , 即使 剔除诸如公共物品。外部性等所谓完全竞争世界的“噪音” , 自由的现实竞争和潜在竞争有 时也可能会导致社会福利的减少和经济效率的劣化。
——吕政、董建海, 《竞争总是有效率吗 ? ——兼论过度 竞的理论基础》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第 6期
四、 “过度竞争”与“良性竞争”的比较分析
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过度竞争”可能是两种原因 , 一是过去计划经济遗留的过 度投资导致产品的过度供给; 二是政府对企业退出的行政干预和国有经济的制度缺陷前者导 致的“过度竞争”将随着激烈的价格竞争和部分企业的转产和倒闭 , 而逐渐减轻和消失;对
于后一原因导致的 “过度竞争” 要通过逐渐地减轻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制 来解决。无论如何由于“过度竞争”而重拾政府干预的作法是得不偿失的。
——李保明 《关于竞争与效率问题的若干误区探讨》 , 《当代经 济研究》 , 2003年 06期
过度竞争只可能发生在竞争自由受限制的情况或者称受限制竞争的变态表现 , 这种限制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 一是制约厂商从产业中退出的经济因素 (比如资产专用性及其他因素导 致的沉淀成本 ), 二是政府对进入的引诱和退出的限制。第一类情况中 , 可能会因资本的专用 性较高沉淀成本太大 , 在出现亏损后企业不愿退出或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退出 , 这段 时间内产业表现为利润持续走低或亏损 , 但是这不是长期的 , 因为没有投资引诱 , 形不成新的 投资 , 旧的投资早晚要退出或消耗掉的。 第二类情况中 , “过度竞争” 可能由于政府对进入的 引诱 (比如为解决辖区内的就业或为显示政绩 ) 和对退出的干预而持续存在。 因此 , 短期的 “过 度竞争”可能是资产的专用性和沉淀成本导致的 , 而其长期存在只能用政府持续的干预来解 释。
——李保明, 《竞争的自由与经济效率》 , 《经济评论》 2002年 04期 良性竞争行动关注产业的健康发展, 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只拘泥于在原有领域和以传统的 方式竞争, 而应拓展新的市场和提高竞争手段的层次, 企业的创造性和进取性会得到极大的 激发。 因为良性竞争行动的结果使产业的环境得到改善, 产业环境的改善一般来说也会对其 它企业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它们乐于接受这种变化, 因此企业的行动受到的阻碍较少, 目 标的实现较为容易。 同时, 它充分考虑了产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而且不以打击对手为行动 的出发点。 良性竞争行动对其它企业的敌对性不是很强, 不会迫使对手做出激烈的反击, 因 此行动效果的持续性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郑才林、唐茂华, 《论企业的过度竞争与良性竞争》 , 《唯实》 2002年 01期 五、 垄断、竞争与效率的关系
笔者认为, 竞争带来效率,而垄断只能损害效率。 但这不等于说,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 效率必然低于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效率。 从理论上讲,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效率既可能低于 也可能高于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效率, 因为两者在客观上都有影响效率的正反因素。 竞争资 本主义以自由竞争为主, 垄断行为属个别现象, 因而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但在竞争资本主义 阶段的前期, 厂商大多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因而又抑制了效率的提高; 垄断 资本主义虽然在客观上以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为前提, 因而在某一时点上或某一时段内具有 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但这种效益却受到垄断行为的损害和抵消, 而且垄断厂商必 然要超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要求的界限, 从而进一步损害效率。 因此, 比较竞争资本主 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效率,要考虑到竞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规模过大、范围过大以及 垄断行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陈聚祉, 《论竞争、垄断与效率的关系—兼评戚聿东的 》 , 《南开管理评论》 (1997年 04期) 。
在我国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只看到了竞争的消极方面,因而否定、限制和排 斥它。自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以来,我们重新认识了竞争,并认识到竞争对于发展经 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同时认识到,与其市场机
制一样,竞争也是有其缺陷和消极方面的,如盲目性、自发性等。从法律角度讲,其主要 体现为竞争中往往滋生不正当竞争,冲击正常的经济秩序。垄断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虽然 往往也被作为竞争的消极方面的表现,但它毕竟不同于不正当竞争,它并非全是消极的。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讲,竞争的消极方面正是垄断积极性的体现。虽然垄断的存在拟制了竞 争,阻碍了竞争积极作用的发挥,但是作为商品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垄断状态,其本身就表 明了社会的进步,标志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已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标志着规模经济的 形成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王先林, 《从垄断与竞争的相对性刊藩垄断法的职能》 ,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5年 06期。
六、 现实中政府对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的干预
对有显著规模经济的行业, 政府要采取间接的市场政策, 而非直接的行政干预促进规模 经济的形成,促进市场呈现寡头的结构特征,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对于不存在显著规模经济效益的行业,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政策应侧重帮助、 促 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市场保持竞争的活力。对于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垄断组织, 政府也应尽量不以行政手段进行强制分解。对在竞争中优胜而暂时获得垄断地位。
——郑月萍 《垄断、竞争与政府政策》 , 《理论探讨》 2001年 06期
政府对竞争的干预比较广泛 , 不仅包括厂商进入和退出管制 , 还可能直接干预厂商的经 营活动 , 比如产量、价格、生产方式 (劳动用工 ) 等方面。政府干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也比较 复杂 , 首先要区分规范、 维持自由竞争的政府干预和限制竞争自由的政府干预 , 前者包括产品 标准的制定、 产品信息的披露 (商标注册制度等工商管理制度 ) 和对企业兼并行为垄断行为的 管制等 , 这些干预不是限制竞争的自由 , 而是保证竞争在一个规范和公平的环境中进行 , 它们 提高经济效率而不是损害经济效率。 后者包括对厂商进入、 退出甚至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行政 干预 , 它们制约了竞争的自由 , 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负面的。
——刘国华 《垄断与竞争理论评述》 , 《学凌学院学报》 2004年 09期
我国 “过度竞争” 的治理应在国有经济退出、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 接干预的过程中进行 , 因“过度竞争”而要求政府干预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当前在垄断行 业中 , 政府要通过放松管制、 降低进入壁垒 , 增加行业中企业的数量 , 开展自由和公平的竞争; 同时对可能引起“过度竞争”的政府行为要及早刹车 , 比如全国各地重复建设的高新技术开 发区 , 巨大的优惠措施吸引大量同类厂商的参与 , 谁能保证一旦优惠政策取消 , 这些企业不会 出现普遍的利润下降 , 形成新的“过度竞争” 。
——李保明, 《竞争的自由与经济效率》 , 《经济评论》 2002年 04期
当前 ,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重工业化阶段 (扩张期 ), 即资本密集的基础产业已成为工业 化进程的火车头 , 这一阶段基础工业的效益主要依规模经济 , 消费行为的趋同性有利于规模 生产的实现 , 因此 , 可以说进入规模经济时代, 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 , 发挥后发优势 , 实现有效 垄断便是最佳道路。
——宗方 《垄断效率的新思考》 ,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 05期
判断一个大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可观察分析该企业形成相对垄断性规 模经济的方式和因素。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对整个行业市场的繁荣、社会产业结构更 新的作用。如果一大企业主要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新产品等方式, 形成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优势,这种市场竞争行为就是正当合理的,应全力维护并不断发 展完善;如果一个大企业具有较大的规模生产能力、相应的技术开发实力和较强的市场应 变力,以及完整的规模经营系统,那么,它的经济结构就是合理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田华松 《垄断与竞争》 , 《中国微观金融主体市场机能分析》 1995年 02期 (经济学学院李文浩整理)
作文八:《关注孩子阅读的质量与效率》1300字
关注孩子阅读的质量与效率
萱萱上五年级了,初步养成了优良的学习习惯,让我们当父母的很省心。我们也开始注意给她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更多的信任与尊重。我们更多注重方向的指引、方法的指导,而不是全程的参与、细节的帮助。
开学初,我在给萱萱的信中建议道:“我和你妈妈都觉得提高阅读的质量、勤于动笔写日记(作文),适当做些难题,锻炼思维能力应该特别注意一下。”在阅读课外书的问题上,我和萱萱一起结合读书的体会,认真思考“怎样提高阅读的质量与效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讨论,我们逐渐形成共识:高质量,就是读好书,读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启发思考、启迪智慧的书。高质量地读书,也意味着使书为我所用,使自己思想更深刻、举止更优雅、语言更丰富、表达更自如、文笔更优美。高效率,就是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在适当的年龄读尽可能多的好书。
刚开学这段时间,就有两个关于萱萱读书的故事。
五年级语文第一课是《窃读记》,萱萱上了一次语文课后,给我介绍这篇课文的作者:林海英,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出生在日本大坂,后来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占领,他们全家迁居北京,林含英就是在北京长大的。她在北京生活了25年,这25年的经历是她文学创作的源泉,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林海音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该书后来拍成电影,也改编成了儿童绘本、广播剧……
听萱萱这一长串清晰条理的介绍,我就知道她听课的效率非常高,仇老师在课堂上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介绍。于是,我从京东网上订购了一本《城南旧事》,收到书后,很“随意”地把书丢在了沙发旁边的小桌上。当时,萱萱正在试用新买的一套素描画架、画板,兴致正高,我就没打扰她。我心想: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吧。
过了十几分钟,萱萱的素描“大作”完成了,看见了小桌上的《城南旧事》,拿起来翻看,渐渐地就给迷住了,一本书,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看完后,她给我讲了其中的主要人物(小英子、秀贞、小桂子、妞儿、宋妈等)和主要的故事情节。她看到了小英子的善良、纯洁,她不太理解秀贞的遭遇,她同情
宋妈的不幸。
另一件事与九月三日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有关。仇老师让同学们收看阅兵式,并写篇观后感。
萱萱是第一次看阅兵式,写关于阅兵式的观后感当然也是第一次。观看阅兵式的时候,她兴高采烈,有些地方还特意拿纸和笔记了下来,也很快写好了一页半的草稿。她把写好的草稿拿给我看。看过草稿,我说:“写得还可以,不过写方队接受检阅时,显得太单调,要抓住一两个方队重点描写,把士兵的精神头、方队的气势写得再突出些,文章也没有现场观众的描写,也没有现场盛况的描述。”
萱萱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于是她又从网上找到阅兵式的重播,结合我提出的建议,又看了一遍。修改草稿休息的当儿,萱萱无意间翻看了一下《爱的教育》,这本书她看过两遍了。她突然想起了什么,说:“这本书上有写阅兵的。”说着,她开始呼啦呼啦地翻找起来。
“找到啦!”萱萱指给我看。果然,“六月”篇中有一篇文章《军队》,描写的就是阅兵的场景。我让萱萱好好读一读,体会一下别人是怎么写的。她认真地读了两遍,对我说:“你给我提的建议不错,你说的那些,在这篇文章中都写了。”
我觉得这是一次提醒萱萱注意读书质量的绝好机会,她明白了:好书不能只看一遍,有些书要精读,要使书为我所用。
作文九:《质量与效率的关系研究》2000字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关于质量和效率的问题,也许没有真正长期从事过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很少会把二者联系起来思考此问题,有的时候,也许思考过,但不一定是进行系统的研究过,也仅仅是在思维的海洋中一闪而过。其实研究质量与效率之间的联系问题,在企业的经营和实践的过程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在同一个产业的产业链相同环节来研究质量与效率的问题,也许更具有现实意义。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在质量和效率方面往往会达到某一种稳定状态,我们可以把这种质量与效率的稳定状态定义为(Q-σq,Q-σq)和(P-σp,P+σp),其中Q和P分别代表质量与效率在这种稳定状态下的平均水平;σq和σp分别代表质量与效率在这种稳定状态下的标准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企业的经营实践过程中,我们想通过同时提高二者阻力是非常大的,要想取得结果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很多企业的经营经营实践发现,想通过同时提高二者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很多人包括一些管理的学术机构也渐渐地开始关注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了,特别是质量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在企业质量管理的经营实践过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质量和效率的一些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他们总是存在着某种正相关的关系,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那种负相关关系。
在企业的经营实践过程中,由于很多人不了解质量与效率的这种正相关关系,或习惯性地认为质量与效率存在某种负相关关系,持这种错误的观点,对企业的质量改进和效率提升造成了非常大的障碍。也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在提升质量或提高效率方面往往是以矛盾的形式展现在那些经理人的面前。比如在提升质量的时候,会出现热衷效率派的强烈阻拦,有的时候也许不会正面制造麻烦,暗地里也会出现一些手脚。在错误的质量与效率的关系下盲目地提升质量或提高效率,最终无论是质量还是效率,都是不会离开那个稳定的区间的,也就是说二者最终都还是在原地踏步;同样,用相同的理念作为指导来提高效率,会出现类似的现象,结果同样会令经理人失望。因此,我再次强调,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质量与效率的正相关关系,我也许现在无法用数学的模型来解释此问题,但从质量哲学的思想中,我包括很多经理人会越来越认可这样的关系真实存在。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的企业经营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之中。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原则或简单的哲学,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会给我们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财富。如果我们还总是监守着总是愚昧的想法和规则,那么我们将什么也得不到。
下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关于质量与效率之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质量与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着手进行改进活动了。在具体的改进活动中,我们就可以假定一方处于不变的情况下对另一方进行改进的实践,在这种假定的前提下无论是对实施提升质量还是提高效率,都是有着不寻常的意义的方法。堵住热衷效率派的嘴或堵住热衷质量派的嘴,,并让一方参与到另一方的改进活动中来,这将或许变成改进活动中最困难的部分,但是我们仍然值得欣慰,在合作方面,团队建设在企业的经营实践活动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于具体实施问题,比如我们假定质量水平不变来提高效率,如果实践一下,我们也许会有惊人的发现,效率大大提高了,这不是值得我们高兴的,值得我们高兴的是我们原来假定的质量水平不变的情况在实际改进的活动中并未发生,而是出现了一些更为积极的信号,质量水平也得到了不凡的提高,这难道不是我们团队所期望的结果吗,如果我们假定效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提升质量,同样值得我们高兴和欣慰的事情也会发生,正像我们对质量与效率关系的正相关性认识的那样,太阳注定会从东方升起。如果我们想探其究竟,质量与效率的某种正相关关系也许就是唯一的答案。在ZTE的生产效率提升方面,这种质量与效率的思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维让我获得了一些成功。
这不是我的理论,是我对前人的一些质量理论研究后得到的一些经验和方法。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同样用一个连锁反应图给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现实存在但还没有被很多经理人采用的事实。戴明博士的“把产品实现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观点,仍然在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实世界存在着很多相关关系,也许我们就生存在这样的一个个相关关系之中。有的时候我们也许很难用数学上、物理上或化学上已经发现的规律来解释一些事情,但我们绝对不能不正视他们在现实中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认识这样一个事实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企业经营的实践来说。用这样一种语言来描述这样一个事实,也是我个人在质量领域的长期实践和研究的结果,绝对不是歪理。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作文十:《质量与效率》700字
质量与效率
做为生产中心的一名老员工,我始终在思考如何掌控质量与效率的关系,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条件下,更大程度地提高效率,抑或在效率提高的情况下,牢牢的管控产品的质量,这一问题的确不好把握,关键是能够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以使质量和效率都能够发挥最大的良性作用。
有句话叫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其实可以用到这里,在短时间内,不求质量而只求效率,有可能你做了许多事情,但是其中有一大部分事情是不合格的,但是由于市场的需求量存在,你所做出的这些事情有可能就会蒙混过关,充斥一部分市场,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越来越少的人求你做事情如果是商品,你会发现越来越少的人来买你的产品,你会面临一个迅速崛起而又很快消亡的境地,这个时候你是只求效率而不求质量;如果你不求效率,而只求质量,一开始的时候因为你的供应量的不足,有许多人不会选择你的产品,但后来由于使用者的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你的产品的质量,他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来选择你的产品,你会发现,你每天做的每件产品都可以销售出去,但是因为销售量的供应严重不足,你的客户仍然会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这前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下,质量与效率便是成反比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质量与效率,你放弃任何一个都很难成功,你就会想为什么呢,最后,你会想到,我为什么不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把我产品的质量提上来呢?或者,在我保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一些生产的效率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你终于发
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这个时候,质量与效率达到了一个良性的相互促进的进程中。
我们调试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更应该寻求质量与效率的统一,不仅做到保证质量,而且效率也能够提上去,这就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积累、思考,不断学习,任何事情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循序渐进的过程,也许这样你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有关人心的公平与效率(优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