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对抗日战争的评价》700字
从卢沟桥抗战到武汉会战结束,为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军举行多次战役抵御日军进攻,不过每次战役最终均以撤守退却而告结束。过去大率以军事溃败丧师失土一言以蔽之。近二十年研究中对这一阶段正面战场的抗战开始作出比较积极的评价,同时亦进行严厉的批评。一本权威的中共党史著作写道:“正面战场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晋北、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集团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非常不利。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也未能改变整个战争的被动局面。80年代一本有代表性的抗战史著作认为:“中国军民的战略防御,大量地消耗了敌人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关于中国‘不堪一击’的政治宣传……中国军民坚持了一年零三个月的防御作战,使敌人损失兵力七十多万人,在军需补给上也发生了严重困难……打破了日本侵略当局在中国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使其侵略计划屡屡落空。另一方面,战略防御阶段,大片国土沦丧,除了敌强我弱的客观原因外,虽然一部分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是整个国民党军队的防御和退却,基本上是被动的、无计划的和混乱的,在很多情况下,简直就是溃败逃跑”。 就军事战略方针而言,“也犯了严重错误”,采取了“完全错误的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把阵地战放在主要地位”。 同时将战场重点选择在上海,几乎举全国主力于上海进行上海会战,削弱华北抗战力量“造成了南北战场两相失利的惨败局面”。 “由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错误的军事方针,中国军队的正面阵地防御遭到了严重失败,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的教训也是惨痛的”。
作文二:《对甲午战争的评价》5000字
对甲午战争的评价
甲午战争前的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
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
甲午战争的惨败,虽然清政府认识到加强军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太晚了,但给全体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无论是以后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以此为前车之鉴,对中国海军的成长有催生作用。
对鸦片战争的评价
中国的大门被强制打开,外贸被强制进行,虽然有很多是被迫的,但是也开启的
中国近代的新纪元。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的剧变。
(1)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大量主权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社会矛盾方面,由于巨额的赔款,劳动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聚合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并由此把旧式的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2)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进行早期资本输出,沿海和长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在思想观念方面,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鸦片战争首先使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显示了“向西方学习”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西学东渐”的趋势,开启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set up, grasping party building work in non-public economic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expanding the coverage of the party building.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arty members the whole publicity, voting and mobile party members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and improve party
战
战争影视作品及文学作品
就文学作品而言,有经典之作如《苦菜花》、《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风云儿女》、《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等等。这些作品都要一个共同特点,人物个性突出,情感丰富。有英勇善谋的勇士,有鲁莽豪爽的仗义之士,也有私欲熏心,狡猾贪荣,贪生怕死的小人、汉奸败类;更有凶残、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形象。作者在人物刻画下笔相当有份量,从语言上看,作品文字朴实无华,富有情感,既能平铺直叙,按情节递进,又曲折变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心理,给读者回肠荡气感觉。就风格而言,作品酷似寻根文学,着重乡土、山村、平民百姓、自然风光描写,贴近农村现实,向读者展现的不仅是对勇士的敬爱,对侵略者的憎恨,更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风景,巍峨凶险的山脉,一马平川的平原,莽莽的山林,茂密的青纱帐、芦苇,还有苍凉的陕北黄土高坡,湿润的江南水乡,炮火中求生的苍苍民生。很明显,作者在表达个人对战争的思考的同时也在有意识地唤起读者爱家卫国情怀。跟经典作品相比较,无论在选材、情节构造还是人物塑造,现代作品很明显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如近年来发表的作品《狼毒》、《龙门山武工队》、《喋血长江口》、《一彪人马》、《梅花上将》、《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等。尽管还是抗战题材,但无论在语言上,还是情节都已经非常现代化,基本上这些作品已经不再局限于乡土文风,略过环境描写,重点手笔放在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描述方面。在立足于历史前提下,增加动作虚构语言特技。之所以有这样的风格变化,其影响因素及结果是必然存在的。一是读者的阅读需求不再拘束于旧文风,二是商业利益的推动,要求作家在文笔上必须有所突破,迎合读者、出版商口味,更加现代化。经典作品与现代作品共同特点是:历史事件、决策、人物、情节忠于史实,个别次要事件、情节不拘泥于历史,这一点在创作上
set up, grasping party building work in non-public economic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expanding the coverage of the party building.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arty members the whole publicity, voting and mobile party members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and improve party
完全忠于原则。由此看来,抗战题材作品有两方面的过渡,即是从质朴的语言风格向现代文风转变的过渡,二是从原始的事件情节向历史事件及虚构事件多元化相结合过渡。相对文学作品而言,影视作品更加直观、形象化。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商业利益是推动影视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审美视野、教育涵义远远比文学作品更加有力度和时效性。毫无疑问,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发展道路大致相同。提起抗战电影电视剧,我们很自然的想起七八十年代那些经典之作,比如电影《小兵张嘎》、《风云儿女》、《地道战》、《地雷战》、《烈火金刚》,电视剧《吕梁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这些影视作品局限于当时电影制作成本和拍摄技术,场景较为逼真,没有多少道具辅助,更不讲究特技效果,相对而言比较老土。从情节上看,这些作品非常贴近原作及史实,没有明显的“插曲”;就电影艺术方面审视,六、七十年代的抗日影视影片顶其多只能充当观众低级精神消费品,但也恰恰符合当时社会文明状况。很明显,影视作品质量的提升需要更好的发展环境。第五代导演在审美上很自然,也很必须地向前迈进了一步,不再按部就班式地套用前导演的制作方式,摆脱大场面,多人物场式,更加注重视觉和细节,进行新的尝试,突破传统。八、九十年代优秀的抗日影视大多来自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这些作品像其语言及内容的创新成为中国抗日影视史上的里程碑。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陈凯歌的《黄土地》;吴子牛导演,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晚钟》;张艺谋导演,连获十二个国际大奖的《红高粱》。像《红高粱》这样的作品,没有炮火纷飞、杀气腾腾的战斗场面,只有一小群被日本侵略者压迫、凌辱,最终忍无可忍站起来反抗的民间壮汉。更为巧妙的是,张艺谋在这种题材作品中插入一段鸳鸯戏,以婚嫁开幕,在悲壮的搏斗中结局,非常强烈的对比。原本应该美满收场的红花轿、唢呐声、高粱酒、野合慢慢演绎为鲜血、刺刀搏斗的进程。我们不敢忘记,小鬼子用枪逼着徒弟紧握牛刀剥师傅的皮时的惨景,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此时都会热血沸
set up, grasping party building work in non-public economic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expanding the coverage of the party building.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arty members the whole publicity, voting and mobile party members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and improve party
腾。张艺谋很巧妙地捕捉视觉效果,结合中国人心理,以小见大,促成《红高粱》这么一部史上大作。利润的驱动,明星大腕的加盟大大提升抗日影视制作成本和影片质量、可看度。《苦菜花》、《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太行山上》、《茶马古道》、《狼毒花》等红色经典先后在个卫星频道、央视热播,反响强烈,收视率居高不下。由王新民总导演的《新平原游击队》一面沿袭刘知侠的原著,另一方面加入许多新元素,增加动作特技,无疑是抗日电视剧创作的一个新亮点。影片围绕刘洪、李正两人在枣庄、临城一带开展游击活动,破坏沿线铁路,分散敌军对山里八路扫荡势力。导演结合观众喜爱武术动作影片心理,增加打斗场面,是一大看点。电视剧《小兵张嘎》大大地拓宽了早期电影《小兵张嘎》情节套路。以三个年少无畏的小孩为主人公,帮助地下武装与敌军周旋斗争,充分展示小八路机智、胆大个性,同时也似乎过于贬低敌军血腥、凶残、狡猾一面,剧情近于戏剧化,不够符合史实。类似的作品还有潘长江的《举起手来》,表面是抗日题材电影,实质完完全全是喜剧搞笑片子,仅仅只是,也只能满足观众无厘头心理需求,与艺术审美偏差甚远。相反,明星加盟的《狼毒花》、《太行山上》、《茶马古道》一度火热卖好,促成其热播的原因不乏影帝梁家辉的演技魅力和动作明星于荣光实打身手。 美中不足的是,近年投影的影片几乎不怎么反映当时国民党与日军正面交战,除了《血战台儿庄》(1986)、《七七事变》(1995)、《亮剑》(2007)之外,很少片子涉及到这一题材。我们不否认这其中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导演没有把审美视野高度、全面化,毕竟电影无疆界,现实的,虚构的,都可以制作。正视现实,注重大众化口味的片子才能赢得高票房。中国电影能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是因为背后有灿烂的地域文化和武术文化,中国电影不管发展到何种程度,只能够不断挖掘新元素,而不可能脱离本土文化而另立门户。这同样要求作为导演,审
美必须注重现实而不拘泥于传统。
set up, grasping party building work in non-public economic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expanding the coverage of the party building.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arty members the whole publicity, voting and mobile party members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and improve party
set up, grasping party building work in non-public economic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expanding the coverage of the party building.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arty members the whole publicity, voting and mobile party members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and improve party
作文三:《对抗日战争的评价》5700字
伴随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日本帝国主义拉开了侵略中国领土的帷幕。从此,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并于1945年8月取得了完全胜利,虽然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但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中国人民的伤害确实永远被铭记的。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外侵的伟大的民族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等参与的全民族抗战。同时抗日战争也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当时主导全国政权的国民党**政府却置国家民族的危亡于不顾,处境艰难的中国共产党则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率先吹响了抗日的号角。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国共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已下降到次要和从属地位的重大变化,最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并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第一阶段: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阻滞了日军的推进。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1940年3月,他 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的**倾向也日渐增长,**采取“消极抗日,积极**”的政策,掀起了三次 **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
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945年9月9日,中国陆军司令何应钦在南京陆军司令部礼堂接受日本侵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递交的投降书 ,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从民族意义上讲,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 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其次,从国际意义上讲,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总的来说,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走过了一个漫长而特殊的战斗历程,中国以弱兵抗强敌,鏖战8年,中国不但没有被灭亡,而且在艰苦战斗中,消耗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和军事资源,顶住了敌人陆军的主力,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有力地配合盟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共同 胜利。
综合来看,通过抗日战争,人民群众的力量成熟和壮大起来。他们在事实面前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民族独立、推进民主革命、关心人民利益方面最坚决,并且有一套完整的路线方针政策,于是他们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而在抗战前作出这种选择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与此同时,来自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中间势力,在抗战中兴起为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要求抗日,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国民党的专制,但他们最初也不赞成共产党保留武装力量。经过事实的教育,经过分化和选择,多数人终于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抗战胜利后,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对国民党已不再抱有希望。政治力量的消长和人心的向背,直接影响了战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进而决定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 侵略对我们的伤害永远也无法抹去。日本侵略者对儿童也不放过,无数中国儿童死在日军的机翼下、枪尖上、道口下。由于日军的狂轰滥炸,大肆屠杀,无数的儿童也惨遭炮火。有的失去父母,无依无助,幼小的年纪便开始流浪。在日寇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中,甚至用儿童威胁人们提供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活动的情报,大量儿童在亲人目睹下惨死在日军屠刀下。在残暴成性的日军里,竟然多次发生将儿童的内脏做成下酒菜的极端恐怖的事情。
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0年了,新中国的诞生也已经有60多年。现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个智慧而充满希望的民族,从来都把今天
看作历史的延续,以期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中国人民将一代又一代地重温抗日战争那段光荣历史,因为它赋予我们的启示实在太多,对于我们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实在重要。
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经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改革,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不落后挨打,不等于已经强大复兴。一日不强大起来,就总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威胁,并且在一些事关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受制于人,这也是事实。实现民族强盛、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干出一个眉目来,即摆脱不发达状态,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无疑是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同时,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也面临着走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的问题。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日本帝国主义和其他欺凌、侵略过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靠牺牲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利益来发展自己的道路,绝对行不通。历史这位伟大的老师在70年前就告诉我们,惟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才是人类前进的主流。
抗日战争从没有胜利过,无论是战争的进程还是战后国共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日本上百万陆军血染华夏大地,国军却连名义上的日控区都没攻占过。战后协议内定的中国应该享受的对日本的权利在内战后烟消云散,无论是共党还是民党都不去提。一个国家的对外表现方式即是执政党对外的表现方式,我们可以把国共对日的不追究延伸为一种放任的姿态,也可以为这种姿态去深思这里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每天叫嚣日本对中国曾经做出的那些丧尽天良的事情的时候,必须认清造成这样一种情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日本弹丸之国,资源匮乏,中国就送了东北给它做基地。日本国内人员一时跟不上战争步伐,中国立时便有上百万军队加入到大日本皇军麾下。日本战败墙倒众人推之时,中国就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先释放了头号战犯冈村宁次,后又放弃了对日本的管制和索赔。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 ]
这些都是为了什么,
美国人曾给过国民政府抗战相当高的评价,这与其牵制了日本几百万陆军是有直接关系的,美国在二战期间为国军装备的装备数目是相当可观的,这批可观的数字带来的结果就是二次征缅军在缅甸对日本近乎压迫性的打击。为什么这种打击在国内战场上从没出现过,同样的装备,同样的指挥,不同的是更熟悉的地理环境更拥戴的战地人民和更稳固的后勤保障。所换来的是,四四年国军的千里大溃败。
这些的根源是什么,
是当时国民政府的软弱和当时国内战争的不间断。
**在抗战未爆发前就已经意识到攘外必先安内,在抗战爆发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舆论形势先把地方武装调动起来,早期的五次大会战,蒋的直系部队投入与他提出的口号相比是不正常的。蒋提出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的消耗战法直接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地方军阀在战争中的消耗。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蒋更是想利用战争之便对国内异己进行清洗。
我们的抗战总指挥是这样带领当时抗战的部队进行抗战的,抗战又怎么能不打八年,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 ]
我知道,在一场战争的问题上不应该把罪过归结到某人身上去,但事实上蒋凭借在三七年取得的国际声援和党内地位,蒋有实力也有能力带领当时的部队打出一场漂亮的战争。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反复的提抗日,正是因为这是一个耻辱,一个疤印,烙在每个中国人的胸口。可是我们必须仔细的想清楚,这场战争我们究竟要把罪责加到谁头上,还有当时黄泛区淹死饿死病死累死的先祖们,你们的在天之灵能够安息吗,
再进一步的去想一下,那些在抗战牺牲的国民党将士,你们的尸骨至今无人认领,你们
想过你们为国捐躯的后果是遗臭万年吗,
蒋中正,头号SB。
中东路事变之后,奉系与苏联关系陷入低谷(这时关东军在侧虎视眈眈,却又去招惹另一位邻居张学良愚蠢啊)。
又因中原大战调集十几万大军入关拥蒋(为了华北的地盘和老蒋的钱),再加上讨伐石友三又大战一场,此时分布东北三省各地的东北军是处于最容易被击败的时候(小日本真会挑时间啊)。由于没有得到文人政府的支持,此时关东军(只有一个师团,进攻开始后只有朝鲜驻军派了一个师团增援)冒险发动进攻成功率实在是不高,但是可惜张学良错判时局,以为日本人只是小规模的挑衅而已,竟然命令不与抵抗(不懂以谈判桌上的东西要靠战场上来支持),使得在东北的十几万部队在战与不战犹豫不定之时(分散在东北各地)被日军各个击破。当看到情况不对后请蒋出面(此时老蒋正在围剿红军哪里有兵力帮你),***倒是对日宣战了,可是作用实在太小太小。就算没人帮你你也不能连老家不要了吧,可是为了保存东北军的实力(军队真是命根子,可是连地盘都没有了你怎么养活你的军队,华北地盘能留多长时间,),张学良命令东北军撤入关内(连开打的勇气都没有)。希望国联出面压制日本退出东北(要是打起来人家还可能来劝架,可是你却跑了),此时经过一战的英法国内反战势力强大,自然不可能为了别人的土地而开战(几句软弱的谴责了事)。张学良每一步都走错了,于是中国的悲剧开始了。 当关东军只用一万多人就占领东北二省(黑龙江还在马占山手上)之后,日本国人欣喜若狂(没死几个人就占领这么大的地方不高兴才怪),军队违命的事不但不是过而且还是功了,东北丰富的资源、发达的工业(就中国而言)更加增强了日本的实力,吃到了甜头日本人对侵略更来劲了。看到陆军在东北捞大了,海军也对准了上海,没想到遇上了蔡廷锴和蒋光,十九路军奋起应战,日本人终于吃到了苦头(活该),由于***越闹越历害,**急于和日本议和然后集中兵力围剿红军,《淞沪停战协定》丢人现脸也就见怪不怪了。(未完待续)
作文四:《对鸦片战争的评价》3700字
中国在1842年对西方开放之前的八十五年中,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开放口岸,这段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基本上是关于广州贸易。
广州自唐代起一直是对外贸易的中心,明末清初时期,广州的贸易实际上由葡萄牙人垄断,他们占据了澳门。其它国家的船舶和商人不得前去广州,只是极偶尔才获准进入。英国商人受阻于广州后,在其它地方寻找机会,他们与台湾的大明遗臣国姓爷及其子发展了关系,并且出售军火以换取在台湾和厦门经商的权利。在宁波、厦门和上海的贸易并未正式禁止,但实际上,1757年之后,广州成了唯一对洋商开放的口岸,因此对北方港口贸易,则为『不禁之禁』。
中国人的对外贸易态度是衍生自封贡心态,因此,通商是一种特权,中国可以因洋人的任何过失取消这种特权。此外,由于广州贸易是在外国私商和中国臣民之间展开,所以无需任何官方的外交关系,只要有非官方的生意往来即可。这样,洋商与中国官府之间不允许有任何的直接接触;洋商只能通过指定与他们做生意的中国特许商人,向总督、巡抚和『户部』转呈禀贴。
广州贸易的主要特征:朝廷授权『十三家』称为行(是洋行的变音)的商号,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开办这些行的主人,即所谓的『行商』,向朝廷捐呈大笔钱财,以保证他们的垄断性特权。
十八世纪时广州贸易的收支平衡非常有利于中国,因为它不需要什么外国产品,而西洋商人则购买了大量的茶、丝和大黄。外国船舶必须带着银锭来买中国产品。因为中国人对西方的工业产品无所需求——正如乾隆皇帝对英王乔治三世所称的那样:『天朝无所不有』。这种有利于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才趋于平衡。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逆差进一步扩大。
中共成立
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社会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东方被压迫民族以巨大鼓舞。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选择马克思主义。同时,中国工人阶级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壮大。
1919年5月4日 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掀起反帝爱国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1920年3月 李大钊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北京的研究会同湖北、湖南、浙江、山东、广东、天津等地及海外的先进分子逐步建立联系,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月 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等来华,先后会见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帮助开展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
8月 陈独秀主持在上海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起草的宣言,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主张。
9月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创办的《新青年》改为党组织的公开理论刊物。11月,又创办《共产党》月刊。
10月 李大钊主持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何叔衡,武汉的**、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受陈独秀派遣的包惠僧,共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会议。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1922年7月16日- 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陈独秀为委员长。
1923年6月12日- 20日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会议。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罗章龙、谭平山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4年1月20日- 30日 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大会选举产生有李大钊等10名共产党员为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5年1月11日- 22日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全会选举陈独秀、彭述之、张国焘、蔡和森、瞿秋白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
1926年10月-翌年3月 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组织上海工人连续举行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起义在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等参加的特别委员会领导下(**为起义总指挥)取得胜利。随后,成立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
1927年4月6日 李大钊在北京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被杀害。
1927年8月1日 在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军队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占领南昌城。3日开始,起义部队陆续撤离南昌,南下广东。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对鸦片战争的评价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根本改变了我国悠久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它给我们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即历史智慧,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总结出、消化掉。正如历史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自序中所言:“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日不会减”。所以,仍有说说它的必要。两个原因:一个是根本原因,即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获得侵略利益;一个是直接原因即清朝政府禁烟,损害了英国利益。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第一,从政治上看,首先这场战争及随之而来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独立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清政府再也不能象鸦片战争之前那样完全行使自己的主权;其次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腐朽性也暴露无遗,表现为对英国的无知、对外战和不定,由初期支持林则徐禁烟到最终向侵略者屈服,甚至压制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活动,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包围了在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时,清军将领奕山应英国人要求,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压制群众解散,使英军得以撤退;再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革命的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只有一个即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革命任务是反封建斗争。而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的侵略不断加剧,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突现,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而原来的阶级矛盾则演变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两大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在中国近代史中较长时间占主要地位,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较大,因此,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主要的矛盾。
(2)第二,从经济上看,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尽管从明朝中期开始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朝前期也有所发展,但由于封建主义的异常顽固,资本主义在中国一直没能发展起来,所以经济上仍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被打开,五口通商的开辟,外国商品开始倾销,同时大肆掠夺中国原料,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在通商口岸甚至出现了外国人新式企业。其结果使中国经济逐渐失去了独立性~手工业(包括那些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纷纷破产,给中国封建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从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了。
(3)三,从外交上看,鸦片战争使明朝中期以来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遭到了沉重打击,再也无法推行,日益增多的“洋夷”不断涌入,使清政府不得不改变以前对待列强“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的轻视的态度,鸦片战争后,由于对列强的恐慌、“夷务”不断增多,对列强的要求,逐渐改变了以前由理藩院和礼部处理的方法,派政府大员处理,直至后来设置了总理衙门。
(3)在思想观念方面 鸦片战争也使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鸦片战争前,清统治者极力推崇程朱理学,造成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鸦片战争引起的民族危机和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摒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他们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尽管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限制,学习西方也只处于“器物”层次上,但在当时撕开了旧思想帏幕的一角,给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激励后人不断寻找救国之路。
鸦片战争带来了先进的说法是偏激的,虽然它让中国统治者意识到自己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的落后。但是要从根本上吸取别国的先进文明,中国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何况,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垂涎的猎物。中国要想摆脱现状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中国经历苦难的过程才刚刚开始,更确切的说鸦片战争带来的是中国人民的开端。
作文五:《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700字
(1)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其合理性。
答:一方面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清朝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鸦片战争是中国走上世界近代史舞台的契机。政治上,这场战争打碎了当时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让人们认识到了西方人当时发展的程度,让当时的一些人明白了闭关锁国的危害,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这就促使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有识人士的改革运动。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及封建体制的衰落。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来到中国,让中国开始与世界融合,它对于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是中国历史屈辱的开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至于“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客观后果,而且中国是付出惨重代价的。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辱权丧国,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给中国带来的近代文明,是以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牺牲为代价的。
事物都是以矛盾的存在的,有坏的一面必然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我们必须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因此不能片面的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
作文六:《韩国人对朝鲜战争的一些客观评价》1200字
韩国人对朝鲜战争的一些客观评价
1950年6月25日凌晨4时(朝鲜时间),朝鲜内战爆发。从25日至30日,美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军事干预的决定,并逐步升级,最终全面卷入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南北双方为了朝鲜民族的统一问题而进行的一场内战,美国武力干涉别国内政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侵略行为。
韩国人称朝鲜战争为“韩国战争”或“6?25战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从权威主义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化,人们开始反省权威主义时代的历史,在这种背景下,韩国人对朝鲜战争也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是:
1、从深层次来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外部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和美、苏两国军队的分割占领;朝鲜战争爆发的内部原因则是民族社会内部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南北实力的差距。
2、李承晚政权对引起那场战争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承晚为了摆脱政治危机,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在南北关系上推行恐吓政策,在公开场合大肆鼓吹武力“北进统一”。李承晚政权的这种恐吓政策不可能不给朝鲜北方以强烈的刺激。
3、50年来,一直有人在议论是谁打响了朝鲜战争的第一枪。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多大意思的问题,因为在战争爆发前的一段时间,“三八线”上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一直没有间断,南北双方互有进退和得失,1950年6月25日的全面战争只是一系列武装冲突的扩大和升级。
韩国国立汉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金贵玉在1999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披露,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的1949年6月29日,一支隶属于韩国军队的虎林大队,就有252名队员越过“三八线”,袭击了靠近雪岳山和金刚山的一些村庄,有些甚至还渗透到位于北纬39度的元山市附近的安边地区。
4、韩国学者认为,美国对诱发朝鲜战争负有责任。郑镕硕博士在《美国的对韩政策》一书中指出,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全国记者俱乐部发表演说时声称,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卫线北起阿留申群岛,经过日本本土、琉球群岛,南达菲律宾,韩国和台湾均不在美国的太平洋防卫线之内。朝鲜北方据此做出判断,美国不会干预朝鲜半岛事务。 5、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将部分苏联的档案送给韩国总统金泳三,个别韩国学者根据这些残缺不全的档案对朝鲜战争的起因提出了片面的、不科学的看法。但是,也有韩国学者清楚地认识到,俄罗斯并没有将有关朝鲜战争的关键性的资料提供给韩国,而且在俄罗斯送给韩国的档案中还有被篡改的嫌疑。所以,以此为依据来研究朝鲜战争的真相是不客观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朝鲜战争对韩国政治的影响非常深刻,可以说其余波至今犹存。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本已处于风雨飘摇地位的李承晚政权得以稳固,李承晚奉行的治国方针是“先统一,后建设,不统一,不建设”。他利用战争时期的“**”意识形态宣传和专制机器打击反对党的力量,以维护其专制统治。1960年终于爆发了“4?19革命”,把李承晚政权赶下了台。虽然李承晚退出了政治舞台,但是他利用“**”和“北方的威胁”为借口来打击反对派,从而谋取政治利益的手腕被后来的朴正熙所继承。
作文七:《各国教科书对朝鲜战争的评价》2100字
中美俄朝韩五国中学教科书如何描述朝鲜战争?
2010年07月07日 03:24 文史参考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488
条
美国·教科书名:《世界历史》(第五版)
课文题目:朝鲜战争是中国的不幸
作者:威廉·杜伊科尔、杰克逊·斯皮尔沃格尔(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家) 出版社:汤姆森·沃兹沃思公司
编者按:美国的公立中小学不采用统一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本文所参考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是现今美国最流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之一。
美国公立高中一般在一年级教授《世界历史》。关于朝鲜战争的章节在本书中被归入“冷战在亚洲”目录。书中谈及朝鲜半岛双方时使用的是“北朝鲜”(NorthKorea)和南朝鲜(SouthKorea),为读者方便,本文翻译为朝鲜和韩国。全文如下:
朝鲜战争帮助冷战扩散到了东亚。在1894-1895年的日清战争后,朝鲜这个中国的附庸国逐渐落到了日本和俄罗斯的掌控之下。1905年日本打败俄罗斯后,朝鲜被归并进入日本帝国,并延续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宣布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朝鲜摆脱日本的控制。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苏联和美国同意按照38度纬线将这个国家分成两个不同占领区。他们最初想在朝鲜半岛恢复和平后举行全国大选,但随着美苏关系恶化,朝鲜半岛出现了两个各自独立的政府,一个是北方的共产党政府,一个是南方的**产党的政府。 两个政府沿着分界线的对立非常紧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入侵南方,他们的行动显然得到了斯大林的允许。杜鲁门政府立刻命令美国海军和空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安理会还通过决议要求会员国联合抵制侵略(由于联合国拒绝将中国席位给予北京的新政府,苏联为示抗议没有出席这次会议)。到9月份的时候,在美国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率领下,联合国部队越过三八线向北挺进,目的是统一朝鲜半岛,成立一个单一的非共产党的政府。
杜鲁门总统担心,联合国部队逼近中国边境鸭绿江会挑起中国的干预。但麦克阿瑟向他保证,中国不会做出反应。然而到了11月份,中国的志愿军部队站在朝鲜这方开始武力干预,并击溃了联合国部队,将其驱赶回南方。尽管战争还在持续,在最初的38度分界线附近最终形成了一个静态的防卫线。
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中国干预朝鲜战争是想在亚洲推行共产主义的明显证据,最新资料也显示,**当时认为亚洲正在兴起一股革命。但事实上,中国参战的原因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担心敌对的美国在其前沿驻军,并可能越过边境发动攻击。麦克阿瑟当时还公开鼓吹轰炸中国东北地区、为攻击共产党中国做准备,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担忧。
不管怎样,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中国来说尤其不幸。在朝鲜入侵韩国后,杜鲁门总统立即下令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防止中国(大陆)进攻台湾。更为不幸的是,战争强化了西方对新中国政府的立场,导致中国有20年的时间被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孤立。美国继续支持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作为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并支持其占据联合国的席位。结果,中国无法获得各种形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不得不完全依赖于苏联。中苏两国在1950年签署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本文译者为人民日报社美国分社记者管克江)
中国·教科书名:高中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编著: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主编:吴伟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2月第2版
记述章节: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的第一课“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军队进入原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接受日军投降。双方以北纬38度线作为受降分界线,形成了南北两个占领区。在美国扶植下,1948年5月朝鲜南部成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9月,在苏联支持下,朝鲜北部成立以金日成为国家元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出现了两个对立政权。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自己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在美国看来,朝鲜半岛的冲突不仅仅威胁到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更是“苏联发动全球性战争的第一阶段”。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既可以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也可以借机向全球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朝鲜人民迅速攻占汉城,并向南推进,韩国军队节节败退。这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应。美国利用苏联代表拒绝出席联合国安理会讨论朝鲜问题
之机,操纵安理会通过了指责朝鲜是“侵略者”的决议,并宣布武装援助韩国,并悍然出动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7月,联合国安理会又决定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美国的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联合国军”总司令。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
同年8月,朝鲜人民军已占领了南部90%以上的地区和人口,把“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压缩在东南海岸一带。为挽回败局,在麦克阿瑟策划下,美国调集在东亚的全部机动兵力5万人,在500架飞机和300多艘军舰的配合下,于9月15日突然在半岛中部的仁川登陆,并切断朝鲜人民军南进部队的后路。朝鲜战场上的对比发生了改变。9月28日,美军占领汉城;10月,又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美军很快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并轰炸中国东北地区,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作文八:《[业务]对甲午战争的评价》3700字
对甲午战争的评价
甲午战争前的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
甲午战争的惨败,虽然清政府认识到加强军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太晚了,但给全体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无论是以后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以此为前车之鉴,对中国海军的成长有催生作用。
对鸦片战争的评价
中国的大门被强制打开,外贸被强制进行,虽然有很多是被迫的,但是也开启的
中国近代的新纪元。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的剧变。
(1)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大量主权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社会矛盾方面,由于巨额的赔款,劳动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聚合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并由此把旧式的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2)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进行早期资本输出,沿海和长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在思想观念方面,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鸦片战争首先使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显示了“向西方学习”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西学东渐”的趋势,开启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战
战争影视作品及文学作品
就文学作品而言,有经典之作如《苦菜花》、《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风云儿女》、《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等等。这些作品都要一个共同特点,人物个性突出,情感丰富。有英勇善谋的勇士,有鲁莽豪爽的仗义之士,也有私欲熏心,狡猾贪荣,贪生怕死的小人、汉奸败类;更有凶残、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形象。作者在人物刻画下笔相当有份量,从语言上看,作品文字朴实无华,富有情感,既能平铺直叙,按情节递进,又曲折变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心理,给读者回肠荡气感觉。就风格而言,作品酷似寻根文学,着重乡土、山村、平民百姓、自然风光描写,贴近农村现实,向读者展现的不仅是对勇士的敬爱,对侵略者的憎恨,更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风景,巍峨凶险的山脉,一马平川的平原,莽莽的山林,茂密的青纱帐、芦苇,还有苍凉的陕北黄土高坡,湿润的江南水乡,炮火中求生的苍苍民生。很明显,作者在表达个人对战争的思考的同时也在有意识地唤起读者爱家卫国情怀。跟经典作品相比较,无论在选材、情节构造还是人物塑造,现代作品很明显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如近年来发表的作品《狼毒》、《龙门山武工队》、《喋血长江口》、《一彪人马》、《梅花上将》、《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等。尽管还是抗战题材,但无论在语言上,还是情节都已经非常现代化,基本上这些作品已经不再局限于乡土文风,略过环境描写,重点手笔放在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描述方面。在立足于历史前提下,增加动作虚构语言特技。之所以有这样的风格变化,其影响因素及结果是必然存在的。一是读者的阅读需求不再拘束于旧文风,二是商业利益的推动,要求作家在文笔上必须有所突破,迎合读者、出版商口味,更加现代化。经典作品与现代作品共同特点是:历史事件、决策、人物、情节忠于史实,个别次要事件、情节不拘泥于历史,这一点在创作上
完全忠于原则。由此看来,抗战题材作品有两方面的过渡,即是从质朴的语言风格向现代文风转变的过渡,二是从原始的事件情节向历史事件及虚构事件多元化相结合过渡。相对文学作品而言,影视作品更加直观、形象化。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商业利益是推动影视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审美视野、教育涵义远远比文学作品更加有力度和时效性。毫无疑问,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发展道路大致相同。提起抗战电影电视剧,我们很自然的想起七八十年代那些经典之作,比如电影《小兵张嘎》、《风云儿女》、《地道战》、《地雷战》、《烈火金刚》,电视剧《吕梁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这些影视作品局限于当时电影制作成本和拍摄技术,场景较为逼真,没有多少道具辅助,更不讲究特技效果,相对而言比较老土。从情节上看,这些作品非常贴近原作及史实,没有明显的“插曲”;就电影艺术方面审视,六、七十年代的抗日影视影片顶其多只能充当观众低级精神消费品,但也恰恰符合当时社会文明状况。很明显,影视作品质量的提升需要更好的发展环境。第五代导演在审美上很自然,也很必须地向前迈进了一步,不再按部就班式地套用前导演的制作方式,摆脱大场面,多人物场式,更加注重视觉和细节,进行新的尝试,突破传统。八、九十年代优秀的抗日影视大多来自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这些作品像其语言及内容的创新成为中国抗日影视史上的里程碑。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陈凯歌的《黄土地》;吴子牛导演,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晚钟》;张艺谋导演,连获十二个国际大奖的《红高粱》。像《红高粱》这样的作品,没有炮火纷飞、杀气腾腾的战斗场面,只有一小群被日本侵略者压迫、凌辱,最终忍无可忍站起来反抗的民间壮汉。更为巧妙的是,张艺谋在这种题材作品中插入一段鸳鸯戏,以婚嫁开幕,在悲壮的搏斗中结局,非常强烈的对比。原本应该美满收场的红花轿、唢呐声、高粱酒、野合慢慢演绎为鲜血、刺刀搏斗的进程。我们不敢忘记,小鬼子用枪逼着徒弟紧握牛刀剥师傅的皮时的惨景,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此时都会热血沸
腾。张艺谋很巧妙地捕捉视觉效果,结合中国人心理,以小见大,促成《红高粱》这么一部史上大作。利润的驱动,明星大腕的加盟大大提升抗日影视制作成本和影片质量、可看度。《苦菜花》、《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太行山上》、《茶马古道》、《狼毒花》等红色经典先后在个卫星频道、央视热播,反响强烈,收视率居高不下。由王新民总导演的《新平原游击队》一面沿袭刘知侠的原著,另一方面加入许多新元素,增加动作特技,无疑是抗日电视剧创作的一个新亮点。影片围绕刘洪、李正两人在枣庄、临城一带开展游击活动,破坏沿线铁路,分散敌军对山里八路扫荡势力。导演结合观众喜爱武术动作影片心理,增加打斗场面,是一大看点。电视剧《小兵张嘎》大大地拓宽了早期电影《小兵张嘎》情节套路。以三个年少无畏的小孩为主人公,帮助地下武装与敌军周旋斗争,充分展示小八路机智、胆大个性,同时也似乎过于贬低敌军血腥、凶残、狡猾一面,剧情近于戏剧化,不够符合史实。类似的作品还有潘长江的《举起手来》,表面是抗日题材电影,实质完完全全是喜剧搞笑片子,仅仅只是,也只能满足观众无厘头心理需求,与艺术审美偏差甚远。相反,明星加盟的《狼毒花》、《太行山上》、《茶马古道》一度火热卖好,促成其热播的原因不乏影帝梁家辉的演技魅力和动作明星于荣光实打身手。 美中不足的是,近年投影的影片几乎不怎么反映当时国民党与日军正面交战,除了《血战台儿庄》(1986)、《七七事变》(1995)、《亮剑》(2007)之外,很少片子涉及到这一题材。我们不否认这其中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导演没有把审美视野高度、全面化,毕竟电影无疆界,现实的,虚构的,都可以制作。正视现实,注重大众化口味的片子才能赢得高票房。中国电影能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是因为背后有灿烂的地域文化和武术文化,中国电影不管发展到何种程度,只能够不断挖掘新元素,而不可能脱离本土文化而另立门户。这同样要求作为导演,审
美必须注重现实而不拘泥于传统。
作文九:《对战争的思考》1900字
对战争的思考
田国庆
一、战争的起源
战争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据考古资料证明,最早的战争出现在中石器时代的初期。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群到现在,在大约二三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战争的历史还不到一万年(另一说法年数上万)。原始社会的战争是由氏族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为了争夺赖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财富,甚至为了抢婚、血族复仇而发生冲突,进而演变成原始状态的战争。这种战争,同阶级社会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具有政治目的和阶级压迫、奴役的性质,战争中的俘虏,不是杀掉,就是吃掉。后来,随着生产力和 畜牧业的发展,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农业、手工业、商品生产有了发展,生产物品有了剩余,有了私有财产,出现了主人和奴隶,萌发了私有制、阶级,使“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掠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二卷第 413页)日益频繁的战争,驱使原始公社制解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从此以后,战争变成了政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最高手段。私有制、阶级压迫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成为发生战争的基本根源。掠夺和反掠夺、压 迫和反压迫、侵略和反侵略、争霸和反争霸、扩张和反扩张
的战争,便成为阶级社会的特殊的、必然的现象。到20世纪 80年代,在有文字记载的 350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共发生过14531次战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在当今和未来,引发战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有争夺势力范围、领土争端、边界纠纷、掠夺战略资源、争夺市场、意识形态斗争、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等,这些因素是现代战争的直接动因。
二、战争的代价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花了1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花了40000亿美元,朝鲜战争3400亿美元,越南战争7200亿美元,波斯湾战争1020亿美元,第四次阿以战争210亿美元,阿富汗战争1160亿美元,两伊战争1500亿美元,美国对南斯拉夫科索沃空袭费用是250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口卷入战乱,战场上双方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约为1863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1亿人,大约9000万士兵和平民伤亡,3000多万人流离失所。
三、 战争与和平
条件的,人类的发展文明程度越高,全球一体战争是有
化的程度越高,开展战争的条件也就越高;这恰恰说明和平
也是有条件的,无条件的和平是没有保障的和平,因而也是虚伪的、酝酿更大危机的和平~为了和平而进行无原则的退让及盲目的反战最终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可以说,由于人类发展造成的各种文化、文明、利益、种族及宗教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和平沦为了战后厉兵秣马、养精蓄锐的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的休养期~一劳永逸的和平成为人类社会美好的却遥不可及的梦想~
强国与弱国对待战争与和平的态度会有所不同,强国希望和平,但绝不会为了和平而损失自己的重大的现实及潜在的利益,换句话说,强国只需要并维护利益得到满足下的和平~因为强国有强大的战争资本,所以战争是强国维护自己利益的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后的手段~而反观弱国呢,更需要和平,只是弱国需要的和平是有条件的并需要付费的,不公平吗,也许~但这恰恰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利益优先,趋利避害~笔者姑且将它归结为:有限正义原则(国家利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用常规或非常规手段获得正义)~
综观当今世界,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他的强大与膨胀欲望是显而易见的~而伊拉克呢,或许算得上区域性强国,但放眼世界尤其与美国相较,无疑是处于弱国地位的,而萨达姆的刚愎自用、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举世共睹的~1991年萨达姆公然入侵主权国家科威特,之后挑战联合国权威,将联合国决议视如废纸,拒绝履行,一意孤行的进行备
战,最终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的沉重的、迅猛的军事打击,不得不举旗投降并撤出科威特,并因此遭到联合国的全面制裁~萨达姆的冒险及狂妄的性格致使伊拉克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战争伴随社会的革命,带来新的格局。古代各个部落之间的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迁徙直接原因;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促成民族的独立和新生国家的诞生;国家内部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促成政权的更迭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没有哪个社会阶段能够避免战争,这似乎可以成为定律,姑且称其为人类定律~换句话说,战争与社会制度无关,民主的也好,独裁的也罢,封建社会也好,抑或社会主义社会也罢,盖莫能外~只是战争的性质及残酷程度因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
作文十:《对战争的认识》4400字
对战争的认识
对于战争,或许其他的很多问题,我认为看历史书是有用的,但是一个问题,要去探究它的为什么,应该回到那个问题的本身的最微小的元素。
战争,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本性,为利益而争夺的本性。
一个人,有着自己的利益,当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或者为了争夺别人的利益时,就会形成一个集团,也就是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就有着共同利益就代表了团体内每一个人的利益。 一个团体,一个种族,多个种族,一个国家,再到一个军事联盟,比如二战时候的德意日。其实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是利益、生存空间的争夺。
战争就是战争,人类要进化,一定会有战争的出现。
战争是以国家民族的名义,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血腥厮杀。是人类野蛮的集中体现,也是解决政治矛盾的终极手段:不能精神上征服,就肉体上毁灭。所以才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很自然的,没有政治,也就谈不上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代价。战争期间,苏联、美国、英国军队伤亡总人数达1860万人,苏联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中国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以上;美国财产损失3500亿美元,苏联财产损失2000亿美元,英国财产损失1500亿美元,中国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法西斯国家本身在大战中也遭受重创。战争期间,德国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5%,军队伤亡总数达1170万人,经济损失达3000亿美元;日本动员的最大兵力为97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8%军队伤亡总数达216.1万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材料1、拯救大兵瑞恩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在这一天的进攻中,盟军总部发放阵亡通知单的工作人员发现:一家姓瑞恩的有三兄弟都阵亡了。而她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也在欧洲大陆战斗,还不知生死。
盟军司令马歇尔将军得知此情况,立刻下令派一只小分队去救他。最后,这只小分队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找到了瑞恩,并守住了一座连接巴黎和柏林两地的大挢。
材料2、越南战争
一位温柔美丽的女护士为了满足垂死伤员最后想喝水的要求,不惜冒死去汲水,结果被狙击手枪杀在水池旁边,为了抢回她圣洁的尸体,一共有十六位英勇的战士永远地留在了那个该死的水边.
战争从个体 利益出发,当然是残酷的。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对整个 人类的利益,以及后代的利益着想你 就不会那么 怨恨战争。 政府说 不要战争,只是 迎合那些 反战情绪的人。
我们的世界 有一个规律,就是 竞争,有人用 劣根性 这个词语来形容我们的这种本性,但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人如果没有这个“劣根性”。
那么我们 的世界还停留在 远古时期。如果没有秦朝 用 残酷的 战争统一 中国。我们的中国也就不存在了,也许我们 还 生活在 原始部落时代。。。
那现在呢,你觉得 世界 200多个国家 的局面 会一直存在吗??
我想人类可能 会一直 耐心维持 这个 稍微和平的局面,但是 必定在 可见的将来 战争会爆发,如果说人类永远没有战争,我们先看看历史,我们的祖先可能认为,海的那边还会是海,没有人,是一个 无边无际的海。但是呢???我们 现在知道 世界上不是 只有 “中国人”,有无数个国家 ,种族。
这样的多元化 让我们能够 为了 比别人过的好,在嫉妒,羡慕,排斥等 复杂心理下努力建设我们的 国家。
世界难道会不沿着 历史规律 得到统一吗??那个时候就象古代的 中国人刚刚统一后的 一段时期,我们认为是“天下太平”了,
但是在中国外呢?? 别的地方也在 发展着,那里不是“空”
那我们 的地球外呢,我们必须 承认 在 宇宙肥沃的 土壤上 不会 只有地球 一个稻草,更别说宇宙是一个接近无限的 空间,也就是 存在 生命的概率也会 很大, 宇宙 用远 不会改变他的规律-----
在竞争中成长,成长后战争,战争后统一,统一后面对地还是竞争,还是成长。。战争。。
我方观点始终是战争“弊”大于“利”。渴望和平的人不喜欢战争,因为战争对社会环境、对生态环境,都是百害而无一利,战争不仅是人类的大灾难,也是地球的大灾难;而地球只有一个,失去他,我们将无立足之地、生存之处。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只有拥有和平的环境,人类才能走向繁荣富强,我们也才会有一个安宁的家园。
战争可大致分为三种:1.侵略战争 2.自卫反侵略战争 3.争夺公有财产的战争 侵略战争与自卫反侵略战争是相对的,有侵略就会有反侵略,也就是说一场正义的战争也是一场邪恶的战争,但这总是侵略者侵略在先,所以我认为这与争夺公有财产的战争一样,是愚昧的。愚昧的战争,会给多少人带来无尽的恐慌,给多少人带来难以接受的噩耗?
人之初,性本善”,而战争却使人性的良知和友善荡然无存,那一名名如古松般站立着的军人在战争时却成了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具。说到“屠杀”,大家一定会联想到“南京大屠杀”,是啊!30多万人那!30多万淳朴的老百姓,数天之内都成战争的殉葬品。
有人说“战争推动了社会从古到今的发展”,我并不否认,但那是就数百乃至数千年前说的,而现在,我要说“战争阻遏了社会的前进”!现在的战争,不再是古代弓矛刀剑的短兵相接,而是极为现代化的杀伤性攻击,一座城市可以在一瞬间从世界上消失,战争所到之处,无不涂炭生灵。[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 ]
战争给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经济上带来的损失同样难以估量,我们不妨从发动战争者和被打击者双方去看待。首先是发动战争者,发动战争的基本上不是本土作战,可以说是“远征他乡”,那部队的转移,物资的运输都会产生不小的开支。而被打击者的损失则更为严重,光一次大城市空袭就会造成成百上千万的损失,加上战前预警、战后弥补,开支就更多了。
当今的中国社会,反战、厌战占据了主流。50多年没有打过打仗,人民对战争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变的模糊。在人们的印象中战争代表着残酷,财产浩劫,生命涂炭,在人们的脑海里战争是恶魔,避之惟恐不及。
大多数人对战争的认识都是通过表象和感性去认识的,对战争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事实上战争也是一种自然事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手段。
不要认为和平就永远是美好的,也不要认为向往战争的人都是邪恶。与邪恶相伴的和平本身就是罪恶,人心思变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和平才是纯洁和美好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国家或民族受压迫,受欺侮,有的国家和民族优越,欺压其他国家。这样的情况,居于支配地位的当然希望维持。可是居于受奴役地位的也希望长此下去吗?中国有句俗话‘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当有的人肥的流油,为富不仁的时候,那些挣扎于饥饿线上的人有什么理由不杀了他?
在人类社会中,军事是国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稍有影响的国家就要保有军队,没有军队的国家,不象国家。军队的真正使命是战争,要么为了防御,要么为了进攻。战争也是自然竞争的一种形式,自然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有可能被淘汰,胜利永远属于那些不知疲倦的强者和勇敢者。战争是一种存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战争并非一无是处,长期原理战争,社会与个人都有可能产生惰性,惰性的积累会逐步影响到生产关系,带有惰性的生产关系将限制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停止可以印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进一步影响生产关系甚至社会关系,造成人心思变、人心思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调整,人类社会就会发生混乱和倒退。战争是对国际秩序和社会秩序进行革命性调整的手段之一。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暴秦,社会矛盾得到了缓解,汉朝初年,人心开始由思乱思变转化为思安思制,生产力长足发展,汉朝的鼎盛超过了秦朝。大乱变大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经过改朝换代的新的统治者,经过了雪与火的洗礼,会积极的总结教训,采取措施:减免赋税,减轻劳役、从实际上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生产,调动生产力,社会矛盾得到了缓解。战争对社会和历史产生了促进。
古今中外,对军队的精神有很多概括,古人称其为“武德”,国外有的叫精神力量、精神因素,我们把它称为战斗精神。
我军战斗精神培育就是:着眼未来信息化战争,确保打赢信息化战争。当前,在培育战斗精神方面,我们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些军人并没有真正准备打仗,打高水平的信息化战争。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就没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没有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就不会体会到我们肩上这样的使命、任务的分量,也就不会生成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所以,抓战斗精神的培育,就要首先强化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学生要为国防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当喧嚣的白昼渐渐地披上黑色的晚礼服,当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带着奋斗一天的亢奋回到家,当莘莘学子忙碌完了繁重的功课,整个城市被笼罩在一片安宁之一中,因为这片安宁,十几亿的中国人才能带着对明天的希冀进入梦乡;因为这片安宁,我们的祖国才能蒸蒸日上。 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那里,在环境艰苦的边防线上,有一支人民的军队,日夜守卫着我们的祖国,对他们来说没有昼夜,没有物质上的奢华,没有睡懒觉、不上岗的自由,有的是责任,为中国人民负责。
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在革命战争时期是这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体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要有一道坚不可催的国防线,必须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积极推进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都应为国防事业作一份自己的贡献,因为国防是我们大家的事,连着你我他,为了这片维系千万家的安宁,每个人将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宪法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青年学生一定要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高度,自觉履行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光荣义务。不管你是经理老板还是普通工人,不管你是商人还是老师,都应该为我们的国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以最诚挚的心情祝福我们的军人,感谢他们在国防事业中坚持不懈的付出,感谢他们让我们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然而国防更是我们大家的事,是所有已经为、正在为、即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的事。
为全面贯彻**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抓好国防建设,这样才能建设我们的小康社会,祖国才能在富强文明的道路上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