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周瑜简介,关于周瑜的故事》300字
古代五大花美男:潘岳用情专一 周瑜智勇双全
周瑜后人是学霸 据传罗贯中因嫉妒他恶搞周瑜
周瑜的历史教训 要学会当职场上的夹心饼干
周瑜气量狭小是谣传 音乐素养高必修养广博
周瑜是功臣也是罪人 天下三分过度损耗了国力
三国中周瑜不仅少年成名被称奇才 还是官三代
周瑜被活活气死是真的吗?周瑜是怎么死的
还原真实的赤壁之战 周瑜打黄盖是子虚乌有?
东吴名将周瑜为何会遭受罗贯中的贬低?
周瑜:《三国志》里真君子还是《演义》里伪君子
揭秘:在正史中完美的周瑜为何遭后世狂贬?
三国周瑜之死 周瑜的死是天注定运气差?
揭秘:三国历史上江东美周郎周瑜为何让人羡慕
史上最早官二代 周瑜之子竟是三国官二代始祖
周瑜墓在哪里?三国历史名将周瑜陵墓未解之谜
揭秘:《群英会》蒋干游说周瑜不为人知的真相
第一东吴名将周瑜的死致使三国统一推迟了50年
三国史上蒋干盗书的真相 游说周瑜时并未偷东西
作文二:《关于周瑜的成语》500字
关于周瑜的成语
1、以卵敌石:用蛋去抵挡石头,比喻不自量力。
2、升堂拜母:升:登上;堂:古代指宫室的前屋。拜见对方的母亲。指互相结拜为友好人家。
3、片甲不回:一个士兵也没回来。形容全军覆没。
4、不习水土: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5、架海金梁:梁:桥梁。架在海上的金桥。比喻能够身肩重任的栋梁之才。
6、所向无敌: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7、顾曲周郎: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8、水土不服: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9、总角之好: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10、非池中物: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终究要做大事。
11、怒气填胸: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12、不服水土: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13、饮醇自醉: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
14、安营扎寨: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栅栏。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15、雅量高致:气度宽宏,情致高雅。
* 关于四大名著的成语
* 关于三国的成语
* 关于刘备的成语
作文三:《周瑜的祭文》900字
原文: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译文】
哎呀,公瑾啊,不幸早早的去世!生命的长短固然有天决定,人怎么能够不感到悲伤呢?我的心里实在是悲痛啊,洒下这杯酒,你如果在天有灵,就享受我给你祭祀的美味吧!想到你早早地入学,与伯符相交甚好,仗义疏财,为人民修筑房屋。凭吊你在弱冠之年的时候就有鹏程万里的志向:稳定的建立了霸业,得以割据江南。凭吊你壮年
的时候,远镇巴蜀一带,刘景升经常想着你,讨伐逆贼不再担忧。凭吊你的翩翩风度,与小乔得配良缘;大汉重臣的女婿,于当朝无愧。凭吊你的豁达地气概进谏不好的地方,采纳好的东西;从来不屈服于权势,使自己折翅,最终能够奋起直追。凭吊你在鄱阳的时候,蒋干前来游说挥洒自如,气量雅,志气高。凭吊你的宏伟的才干,文韬武略,赤壁之战时,用火攻的办法打败了敌人,击败强敌,为弱者考虑。想阁下当年,雄姿英发;你的早逝使我极度地悲痛,俯地泣血而不能止。忠义的良心,英灵的云气;虽然在三十的时候结束生命,但可以流芳百世,哀叹你的情感十分的真切,愁肠纠结;只有我的肝胆,悲痛的无所不断。苍天为你动情,三军为你怆然;主公为你悲泣朋友为你落泪。我诸葛亮没有什么才能,出了些小的计谋;辅助东吴抗拒曹操,帮助刘汉王朝;成犄角之势相互支援,首尾相顾,至于存亡之间,又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公瑾啊,你我生死永别!我仍然守着这里,而你却已经在冥灭之中,魂魄若有灵,就来看我的心吧:自此以后天下也就在没有我的知音了,悲痛啊,悲痛啊!你就想用我给
作文四:《历史上的周瑜》4000字
吉林财经大学
《华夏文明释疑作业》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姓名:卢凤娇
学号:1302112
教学班学生序号:217
任课教师:方胜虎
历史上的周瑜
因为种种原因,历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没被误解的人物。东汉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一部被章学诚称作“三分虚构、七分真实”但实际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的《三国演义》,周瑜在中国家喻户哓。但人们所知哓的这个周瑜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判若两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也即广为人知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总想算计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人,是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样一些典故相联系着的。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个品行高洁、忠勇侠义、智勇双全、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性度恢廓”、仪表堂堂、风流倜傥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完美男人、伟丈夫。
一. 简介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一说舒城)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汉族。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多谋善断。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1. 诸葛三气周瑜:
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2.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3.赔了夫人又折兵:
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
4.智激周瑜:
纯粹捏造,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5.气量狭小的周瑜:
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他人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6.关于荆州之事: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败曹仁,夺南郡,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后,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己所据部分“借”给刘备,于是刘备占有荆州绝大部分地盘。并非演义中所
写。实乃周瑜死后,鲁肃为了“联刘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东吴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周瑜死后,在鲁肃的主张下把南郡地区借了刘备,此后东吴派出孙瑜伐蜀被刘备挡道,演义中可能故意把孙瑜和周瑜搞混了。
7.关于借东风:
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等东吴将领之功。
2.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位品行高洁,忠勇侠义,雄辩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性度恢廓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代完美好男人,伟丈夫。
1.周瑜的完美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2.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
之。”曹操刘备尚且如此,后世的凡夫俗子哪见过如此完美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既不是曹操的正统又不是刘备的道统,孙氏只能算地方割据势力,在后世哪个朝代都不会受到高的待遇。周瑜这么高其他集团的人物又何以自处?所以他们非要在周瑜原本完美的脸上抹点泥。其他的不说,他们想周瑜年纪轻轻就这么成功一定是骄傲自满得很,少年得志又这么自信那一定是年轻气盛了。虽然历史上的周瑜当大事时也不算年轻了,而且他是最谦逊有礼貌的,但在三国志平话中他就已经是骄傲自满的代表了,因为在凡夫俗子眼里这样优秀的人物加之又少年得志不骄傲才怪。今天的周瑜再想平反,年轻气盛这一条他也是很难反干净的。因为周瑜咄咄逼人的谋略风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他谦让服人的个性真的很矛盾。有时也觉得史书上的周瑜有点完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加上年轻气盛这一条看上去更生动更有灵气更像个活生生的人,但那样他已经不完美了。
周瑜受到更大的贬低和歪曲当然是演义了。为了美化演义第一男主角诸葛亮,罗贯中可说是耗费了心机。因为诸葛亮除了在刘备死后有些作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东吴余下的事就是为刘备管管粮草足食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于是只能对不起周瑜了。再说如前所述周瑜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谁叫周瑜曾经和刘备过不去,对不起你也是应该的。而周瑜这么优秀功劳又这么大,把他的功劳夺过点也够诸葛亮形象美一阵的。另外周瑜这么这么完美好最让人嫉妒了,现在也让你尝尝嫉妒别人时的难受!而且被你这么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里去了?于是余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上毫无过结的周瑜和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诸葛亮夺走了周瑜的功劳夺走了他优秀的品格,这还不算还要夺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死时还不放过他,逼着他说下“即生瑜,何生亮”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临死时在诸葛亮脸上再涂点脂粉。罗贯中对周瑜也太残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脸上被涂点泥,简直是带上了大泥罩已经面目全非了。但这毕竟是小说,里面的周瑜诸葛亮只是文学形象,而演义用周瑜陪衬诸葛亮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还是成功的。周瑜虽变成了另一个人但他毒中还是有点美的,这是原来的周瑜坯子太好,虽歪曲丑化得不成样子他美的本质还是抹煞不了的。而且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周瑜比诸葛亮大七岁,当时诸葛亮不过是为刘备来向东吴求救的,一个堂堂东吴大都督怎么会嫉妒一个毫无作为初出茅庐的后辈呢?
3. 关于俗的演义和雅的历史
周瑜在演义里被丑化贬低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大家明白那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就行。可惜演义的影响太大了,不要说那些箪浆贩食的粗人,就是所谓的文化人也逃不过。但是那些分不清演义和历史的所谓文化人都是付出代价的。袁枚《随园诗话》就说到某个文人因在诗文中说了一句生瑜生亮的话被人一生讥为笑柄。又有某人在奏折中用了这句话被清帝免了职。因为分清历史和小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如果你水平有限尽可以谈小说,最看不惯只有几两醋的水平还要妄谈历史。因为这些人所依据的是演义里虚构的东西,推导再严密又会有什么结果?再说用小说中荒诞无稽的事去说历史人物不管是谁,除了反映自己的无知外也是对历史人物最大的不尊重。历史上的周郎是最性度恢弘的,在演义里他被歪曲但造就了“千古完人”诸葛亮形象,而且变出来的怪‘周瑜’也成了心胸狭窄的典型人物,有典型性在文学上还是成功的。所以受再大的委屈他也是能折节容下的,但如果用演义里虚构的东西去说历史上的周瑜,他再大度也会气得吐血了。然而俗的东西往往有市场,像正史这种阳春白雪之类雅的东西难免曲高和寡。
三.总结
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优秀的汲取着中国古代忠义之士精华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典型的集中着中国古代传统英雄之优点的人物,是一个完美的有着汉代风骨的中国汉代男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国大英雄,自然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人物和他身上展示出的品格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方面对后人也是很有激励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历史,看待文学,也要辩证地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作文五:《周瑜的名言》24300字
周瑜的名言
欢迎来到招生考试网
://.chinazhaokao./励志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周瑜的名言》,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周瑜》
周瑜的名言 第一篇
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周瑜
三国时代群雄逐鹿,英雄辈出,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乐奀今天也斗胆说说其中的英雄人物--周瑜。
相信诸多博友和乐奀一样,对周瑜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由明朝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旷世名言,勾画出了这样的一个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典型,对才智超过自己的诸葛亮,千方百计加以谋害,必欲除之而后快。《三国演义》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并把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智绝”的地位表现到极致。
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评价是:“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更是呼风唤雨,神机妙算。而事实上,诸葛亮那些在军事上的传奇功绩大半出于作者虚构,全属子虚乌有,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例如小说中著名的赤壁大战,除了“草船借箭”是转嫁周瑜的故事之外,“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苦肉计”、“借东风”等精彩情节,皆为作者杜撰虚构。而后来的空城计更是采摘了曹操的“胜利果实”。另外,戏剧舞台上周瑜是小生,而诸葛亮是老生扮相,但历史上的诸葛亮可要比周瑜小6岁。
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历史真相远非年龄错位这么简单。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呢,乐奀就此尝试来个历史大还原。 周瑜画像(图片
来自网络)
一、周瑜是著名的“高富帅”典型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人称“美周郎”,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舒城县)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后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卧龙凤雏幼麟冢虎。
史书《三国志》里,陈寿老先生是这样评价周瑜的:“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并盛赞他: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从中略知,周瑜是个不同一般的时代人物~
周瑜是有名的官二代、富二代。他出身名门,父亲官至洛阳令,族祖更是官至太尉。当年孙坚孙策父子能借宿周瑜家,也证明了他的家境条件之宽裕,绝对是有钱人家哟。
周瑜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识智慧很高,算得上当时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周瑜的身材高大,容貌俊朗,在当时很有名气。据说诸葛亮个头1.85米,而周瑜也差不到哪儿去。
周瑜打小练习舞剑,有一定的武艺功底,而且胆识过人。后来,他拒绝了袁术之流的百般拉拢,
爽快接受官二代孙策的邀请,竭力效力东吴。他不像诸葛亮那样在背后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而是直接带兵冲在阵方,搏击拼杀。苏轼老先生杰作《念
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一句,既点出了周瑜这一引领时代潮流的穿着打扮,更是表达了周瑜那种沉稳而不张扬的气质,而比他年轻6岁的诸葛亮不过是周瑜的一个追随者(按时下时髦说法,即粉丝)而已。
已有老婆的周瑜,在25岁时笑纳江南美女姐妹花中的小乔。有了绝代美女在身边,之后不再纳妾。周瑜真可谓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老婆漂亮,令人羡慕呐~周瑜待人谦恭有礼,为人处事平和,他年轻并不傲气,能以德服人。和他交朋友的人很多,而且连一些年长的前辈也和他交好。比如说:老将程普曾经因为如此乳辈小生同级为官而耿耿于怀,而周瑜却每一次都能折节容下,在多次打过交道之后程普最终为周瑜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
周瑜擅长音律,人尽皆知,堪称当
时的乐坛王子。古时有言道:“曲有误,周郎顾”。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感叹道:“天下再无知音(也就是懂音乐的人)”!如果有如果的话,周瑜生在当今,周杰伦也得退让三分哦~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周瑜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男人:官富二代,长的帅气,擅长武艺,乐坛王子,有学识,有品味,人厚道,会看人,事业有成且身先士卒,家庭美满且感情忠贞,还深得主子(孙策、孙权)礼遇器重,乃后世不少人羡慕追思的英雄、帅哥形象。
二、周瑜实乃指挥赤壁之战的统帅{周瑜的名言}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孙坚出兵加入讨伐董卓联军,举家迁徙至舒县,寄居周瑜家。而周瑜家将自家南侧的大宅给孙坚一家人居住。孙坚的长子孙策与周瑜同年出生(孙策年长一个月),两位意气少年一见如故,,二人情如手足,共同生活起居,拜谒孙策的母亲,结为异姓兄弟,成为生死之交。周瑜和孙策就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孙策丧父后,经过多年在袁术手下打拼,终于能起兵发展。在东渡历阳入吴时,书信报知周瑜,周瑜立刻起兵响应,孙策高兴地说:“吾得卿,谐也。”随后,周瑜帮助孙策攻克横江、当利、秣陵、曲阿,打败笮融、薛礼,将刘繇赶走,发展极快。孙策亲自进攻山越,周瑜回师丹杨(时任太守为周瑜叔父、从父周尚)。
建安三年(198年),袁术派其弟袁胤代替周尚为丹杨太守。周尚回到了寿春为官,周瑜跟随。袁术本想招揽周瑜,但周瑜认为袁术一事无成,托辞请求回居巢出任县长,袁术听信了这一请求之后,周瑜却取道居巢东渡长江到了吴地。孙策亲自迎接周瑜,并任命他为建威中郎将,发二千人为周瑜部曲,赐军马五十匹,又给周瑜鼓吹,为其建造屋舍,赠赐莫人能比。后来,孙策发兵攻荆州,以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当时江夏还在黄祖手上),攻克皖城,兄弟俩分娶大小乔。孙策对周瑜笑说:“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两人关系更进一步。接着
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庐陵。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临终前将权力交给弟弟孙权。周瑜奔丧还吴,并与长史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担任中护军。而当时,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可运于掌,于建安七年(202年)下书责令孙权送子质到曹营。孙权与周瑜及其母商议,当时张昭等人建议接受曹操的要
求,周瑜却坚决反对。孙权之母支持了周瑜的决定,最后孙权没送人质给曹操。206年,周瑜督孙瑜等讨伐麻、保两处贼兵,俘虏万多人,后还守官亭。后来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领千人进柴桑,周瑜追讨击,生擒邓龙。208年春天,孙权讨伐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
208年秋天,时已统一北方的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向东吴进逼。大军压境之际,孙权的大臣们出现了主和、主战两派。孙权又受到鲁肃以及代表刘备势力出使的诸葛亮的说词影响,正犹豫不决。鲁肃劝孙权招回在鄱阳的周瑜。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
人心并不向曹。周瑜自荐以三万精兵抵抗曹军。孙权这才下定决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言降者,如同此案~”孙权命周瑜及程普等领三万人抗曹,途中在赤壁两军遇上,曹操军因有疾病,又不习水性,初战便败退,曹操引军至江北。周瑜便与刘备军在南岸设营,相方对峙。周瑜采纳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北还南郡。周瑜率军乘胜追击,发兵南郡,采用吕蒙之计解甘宁夷陵之围,引军北岸,打退曹营大将曹仁,最终攻克南郡。尤为可贵的是,周瑜亲自率军进攻围困夷陵的曹军之时,右胁被流矢所伤,伤势严重,而周瑜依然起身乃行到军营激厉士气,曹仁见状不得不收兵撤退。孙权别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接着,周瑜献计软禁刘备,欲分化刘备阵营,但孙权没有采纳,最后弄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210年,周瑜又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天下二分之计),孙权答允,但就在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孙权闻知后叹道:“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并亲自穿上素服,左右皆感动。孙权称帝时还念念不忘,“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可见周瑜在东吴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
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直接决定了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但遗憾的是,赤壁之战两年后,周瑜却不幸英年早逝。
三、周瑜的军事才能明显高于诸葛亮
品读回顾周瑜的军事作战经历,乐奀不禁感叹:周瑜不愧是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将帅之一,堪称唐太宗李世民的前世~
周瑜在汉末军阀割据混战之初即崭露头角,成为帮助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而此时的诸葛亮,还是一个在南阳深山“躬耕”的、不为人知、乳臭未干的顽皮少年。周瑜早在“三顾茅庐”之前,就已经为孙吴勾画了美丽的蓝图:划长江二分天下,据江东,图荆益,再伺机雄霸中原,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而后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三分天下”,只能说是一个抄袭之作。
历史上,周瑜、诸葛亮二人并无过节,也无正面交锋,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在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主要做的是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而周瑜病逝后,蜀国来吊唁的是庞统,也不是诸葛亮。除了促成孙刘联盟之外,赤壁之战近乎与诸葛亮无关~《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故事乃罗老先生编撰忽悠的。“既生瑜,何生亮”,实乃历史上最大的历史冤案之一。{周瑜的名言}
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战胜号称拥有八十万水师的曹操军队,作为联军统帅的周瑜无疑是第一功臣,从决策到军事行动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他在整个战役中表现出了完美的治军、谋略、用人、临阵指挥、战前预见等等综合军事能力,培养出来的5万水军军团表现了强大作战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而且,周瑜不仅能够审时度势虚心采纳黄盖、吕蒙等将领的计策并屡屡取得成功,而且自己也能巧施计策。比如说:“草船借箭”的故事本身是真实发生的,演义中把它归功于诸葛亮,而且还说尽周瑜嫉妒诸葛亮之词,而在正史上常常把它归功于孙权,而实际上草船借箭的发明人恰恰是周瑜本人,在《三国志平话》中有周瑜巧计借箭的记载。
在周瑜战功赫赫之时,诸葛亮才刚
开始玩嘴皮子。诸葛亮留下的唯一战略之作《隆中对》,不仅是抄袭了周瑜的观点,而且被一代伟人**批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在周瑜仙逝N年后,诸葛亮借托孤之名实际执掌偏安一隅、弱小的蜀汉政权,连年北伐征战(即演义中的“六出祁山”),屡战屡败,最后落的是:外患未除却新添内患。《三国志》对诸葛亮是这样评价的:“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短处。
周瑜不是一名简单的文臣、武将或军师,他是真正的统帅~而与其能相媲美的只有曹操。然而,周瑜选择了辅佐,曹操选择的是称王。但辅佐的,却打败了称王的,而且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硬仗~周瑜二十岁即当县长,卓而不凡呀,但与后来官至丞相的诸葛亮相比,定要逊色,但从军事才能上看,诸葛亮几乎没有什么闪光之处,不
可与周瑜并肩相提。
四、周瑜遭后世狂贬的历史溯源
综上所述,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旷世奇才:他是一个刚柔相济的才俊人物,具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还有国
色天香美女在相伴,称得上是{周瑜的名言}
十分完美的,就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瑾瑜,皆指美玉,喻意美德、优点、美好)。那么,为什么周瑜的形象在后世会出现变异,最后在民间变得面目全非,成为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小人的呢,
周瑜身后的厄运源自于东晋。这个偏安一隅、只拥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他们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割
据一方的蜀汉作为正统。而周瑜生前身处非正统的东吴,自然中枪而被认定为“小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到了唐朝,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诗词中,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比如说:杜甫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与同情;而杜牧则以“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调侃周瑜。{周瑜的名言}
到了宋朝,形成了朱程理学占据主导思想地位,极力推崇“帝蜀寇魏”论,尊刘贬曹渐成定局。最尴尬的当属东吴,为了尊刘,自然要在贬曹的同时抑吴,作为孙权集团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难逃打压。周瑜的形象就此彻底被扭曲,在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中,周瑜的形象一落千丈: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却又似乎人皆可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绝唱。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对人物的善恶褒贬虽有数度浮沉,但“尊刘”、拥“帝蜀”的立场没有出现根本性动摇,直至明末罗老先生著的《三国
演义》,对曹魏、孙吴两国人物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以此拔高蜀汉,把不管是曹操还是孙权、周瑜等做的好事,尽可能嫁接到刘备、诸葛亮等身上去,反过来把刘备、诸葛亮等差强人意的事情往曹、孙等人身上推,实在不好意思推的就干脆往刘备、诸葛亮部下转。最终把周瑜的形象彻底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而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仿佛达到了极点。
《历史上的周瑜》
周瑜的名言 第二篇
吉林财经大学
《华夏文明释疑作业》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周瑜的名言}
姓名:卢凤娇
学号:1302112
教学班学生序号:217{周瑜的名言}
任课教师:方胜虎
历史上的周瑜
因为种种原因,历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没被误解的人物。东汉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一部被章学诚称作“三分虚构、七分真实”但实际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的《三国演义》,周瑜在中国家喻户哓。但人们所知哓的这个周瑜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判若两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也即广为人知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总想算计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人,是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样一些典故相联系着的。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个品行高洁、忠勇侠义、智勇双全、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性度恢廓”、仪表堂堂、风流倜傥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完美男人、伟丈夫。{周瑜的名言}
一. 简介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一说舒城)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汉族。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多谋善断。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
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1. 诸葛三气周瑜:
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2(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3(赔了夫人又折兵:
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
4(智激周瑜:
纯粹捏造,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周瑜的名言}
5(气量狭小的周瑜:
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他人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6(关于荆州之事:{周瑜的名言}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败曹仁,夺南郡,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后,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己所据部分“借”给刘备,于是刘备占有荆州绝大部分地盘。并非演义中所
写。实乃周瑜死后,鲁肃为了“联刘
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东吴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周瑜死后,在鲁肃的主张下把南郡地区借了刘备,此后东吴派出孙瑜伐蜀被刘备挡道,演义中可能故意把孙瑜和周瑜搞混了。
7(关于借东风:
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等东吴将领之功。
2.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位品行高洁,忠勇侠义,雄辩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性度恢廓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代完美好男人,伟丈夫。
1.周瑜的完美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
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2(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的一
段话很有道理,他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
之。”曹操刘备尚且如此,后世的凡夫俗子哪见过如此完美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既不是曹操的正统又不是刘备的道统,孙氏只能算地方割据势力,在后世哪个朝代都不会受到高的待遇。周瑜这么高其他集团的人物又何以自处,所以他们非要在周瑜原本完美的脸上抹点泥。其他的不说,他们想周瑜年纪轻轻就这么成功一定是骄傲自满得很,少年得志又这么自信那一定是年轻气盛了。虽然历史上的周瑜当大事时也不算年轻了,而且他是最谦逊有礼貌的,但在三国志平话中他就已经是骄傲自满的代表了,因为在凡夫俗子眼里这样优秀的人物加之又少年得志不骄傲才怪。今天的周瑜再想平反,年轻气盛这一条他也是很难反干净的。因为周瑜咄咄逼人的谋略风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他谦让服人的个性真的很矛盾。有时也觉得史书上的周瑜有点完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加上年轻气盛这一条看上去更生动更有灵气更像个活生生的人,但那样他已经不完美了。
周瑜受到更大的贬低和歪曲当然是演义了。为了美化演义第一男主角诸葛亮,罗贯中可说是耗费了心机。因为诸葛亮除了在刘备死后有些作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东吴余下的事就是为刘备管管粮草足食
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于是只能对不起周瑜了。再说如前所述周瑜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谁叫周瑜曾经和刘备过不去,对不起你也是应该的。而周瑜这么优秀功劳又这么大,把他的功劳夺过点也够诸葛亮形象美一阵的。另外周瑜这么这么完美好最让人嫉妒了,现在也让你尝尝嫉妒别人时的难受~而且被你这么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里去了,于是余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上毫无过结的周瑜和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诸葛亮夺走了周瑜的功劳夺走了他优秀的品格,这还不算还要夺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死时还不放过他,逼着他说下“即生瑜,何生亮”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临死时在诸葛亮脸上再涂点脂粉。罗贯中对周瑜也太残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脸上被涂点泥,简直是带上了大泥罩已经面目全非了。但这毕竟是小说,里面的周瑜诸葛亮只是文学形象,而演义用周瑜陪衬诸葛亮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还是成功的。周瑜虽变成了另一个人但他毒中还是有点美的,这是原来的周瑜坯子太好,虽歪曲丑化得不成样子他美的本质还是抹煞不了的。而且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周瑜比诸葛亮大七岁,当时诸葛亮不过是为刘备来向东吴求救的,一个堂堂东吴大都督怎么会嫉妒一个毫无作为初出茅庐的后辈呢,{周瑜的名言}
3( 关于俗的演义和雅的历史
周瑜在演义里被丑化贬低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大家明白那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就行。可惜演义的影响太大了,不要说那些箪浆贩食的粗人,就是所谓的文化人也逃不过。但是那些分不清演义和历史的所谓文化人都是付出代价的。袁枚《随园诗话》就说到某个文人因在诗文中说了一句生瑜生亮的话被人一生讥为笑柄。又有某人在奏折中用了这句话被清帝免了职。因为分清历史和小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如果你水平有限尽可以谈小说,最看不惯只有几两醋的水平还要妄谈历史。因为这些人所依据的是演义里虚构的东西,推导再严密又会有什么结果,再说用小说中荒诞无稽的事去说历史人物不管是谁,除了反映自己的无知外也是对历史人物最大的不尊重。历史上的周郎是最性度恢弘的,在演义里他被歪曲但造就了“千古完人”诸葛亮形象,而且变出来的怪‘周瑜’也成了心胸狭窄的典型人物,有典型性在文学上还是成功的。所以受再大的委屈他也是能折节容下的,但如果用演义里虚构的东西去说历史上的周瑜,他再大度也会气得吐血了。然而俗的东西往往有市场,像正史这
种阳春白雪之类雅的东西难免曲高和寡。
三.总结
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优秀的汲取着中国古代忠义之士精华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典型的集中着中国古代传统英雄之优点的人物,是一个完美的有着汉代风骨的中国汉代男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国大英雄,自然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
人物和他身上展示出的品格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方面对后人也是很有激励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历史,看待文学,也要辩证地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关于周瑜的成语》
周瑜的名言 第三篇
关于周瑜的成语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顾曲周郎
周郎顾曲
不习水土
安营扎寨
顾曲周郎
怒气填胸
总角之好
周瑜打黄盖 解释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习:习惯,适应。指不能适应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 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栅栏。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解释〗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解释〗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周瑜名言名句》
周瑜的名言 第四篇
1、将者贵在知敌虚实,而后避实而击虚。
2、我想要把你的事情放在比我生命更前面的位置。
3、政治上讲的是恐怖平衡,政治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4、大英雄生当豪杰死亦鬼雄,如不拔剑建国立业,岂不愧对先父之灵?
5、生活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哪有那么多传奇。周瑜名言名句。
6、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7、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8、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9、痛苦是人生的拐杖,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10、你,你终于肯承认是我的夫人了!
11、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周瑜名言名句。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
将军破之。
12、人的后半生是让前半生点亮的。
13、即生瑜,何生亮!
14、我不喜欢你哭,等你不哭了,我再放手。
15、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16、年轻时躺在玫瑰上,年老时就会躺在荆棘上。
17、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18、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1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20、心境善,事事皆善;心境美,事事皆美。
21、专注,当敌人越张狂的时候,就要更加专注,有专注力的能用小石头砸死一个巨人。
22、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23、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于共。
《三国演义的名言》
周瑜的名言 第五篇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
3、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
4、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5、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陈寿
6、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三国演义的名言。??智勇武将
7、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张昭
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9、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陈寿
10、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11、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12、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三国演义的名言。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
13、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14、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6、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陆伯言
17、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
18、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郭嘉
19、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仲达
20、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孔明
21、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隐士
2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3、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杨顒
24、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仲达
25、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
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着矣。??孔明
26、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27、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曹操
28、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29、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忠勇武将
30、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
31、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曹操
32、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
以上就是招生考试网
://.chinazhaokao./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励志。想要了解更多《周瑜的名言》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励志内容哦! 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周瑜的名言 周瑜简介
12
作文六:《真实的周瑜》1600字
真实的周瑜
历史上被冤枉被埋没被误解的人物有很多,周瑜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提起周瑜,人们就会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些的典故联系起来。而很少有人会想到他羽扇纶巾,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气概。
为什么历史上真实的周瑜与人们心目中的周瑜会大相径庭呢?这主要是由于那本具有重大影响力、众所周知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以“尊刘”为主思想,进而站他们对立面的周瑜也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周瑜变成了一个心胸狭窄,虽有些才干,但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大都督。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活活气死的人。
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
一。是一个品行高洁、忠勇狭义、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性度恢廓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完美男人、伟丈夫。
首先,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远在诸葛亮之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劝孙策取江东,开创基业,为东吴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二是取江东后,策划再取庐江、荆州、益州,从而与北方划江而治,再统一中国的建议,具有英明的政治远见。三是表现的最为充分的一点,赤壁之战前,他力排众议,力主抗击号称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具有政治胆识和魄力。四是赤壁之战后,主张趁势歼灭刘备。试想,如果当时周瑜的主张得以实施,有何来历史
上的三分天下。五是攻占江陵后,规划了益州大业,以此来巩固北方,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谋而合,但比《隆中对》更切实可行,当时的刘备不具备这样的基础和实力,诸葛亮的计划根本不可行,而相比之下,周瑜的主张却是可以实现。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那就是另一番局面了。
其次,周瑜是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也非诸葛亮可望其项背。他长期担任东吴的统帅,表现出杰出的统帅才能。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足以表现其军事才能。还有围攻江陵之战,曹操兵败后,留曹仁、徐晃领精兵八千镇守荆州和江陵,周瑜领二万并围攻。攻坚战历来不好打,而况江陵城城高沟深,粮食充足,但周瑜与之对峙一年后,在伤亡很小的情况下占领了江陵。而由此可以对比的一个例子:十多年后,关羽领数万人围攻曹仁五千人镇守的襄阳,又利用大水围城,但攻打了几个月也没攻下,最后反被徐晃从外面打破。这足以说明周瑜的军事才华。他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几乎战无不胜,为东吴打下了半壁江山。无怪乎孙权曾多次流泪对众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再者,周瑜是一个无论外表还是内在都十分完美出众的人。他不仅仪表非凡、才华横溢,而且为人又非常谦逊豁达、坦诚忠义,具有非凡的性格魅力和人格魅力。这与《三国演义》中器量狭小,最后大叫三声“既生亮,何生瑜”,被气死的周瑜根本就是相反的两个人。这样的事情也不可能发生在真实的周瑜身上。据史料记载,东吴的杰出人才如张昭,鲁肃等都是他极力推荐的。他每推荐一个人,都说该
人才学远胜于他。老将程普因为资历在他之上,一直不服他,经常当众侮辱他,他从不计较。最后终于感动了程普,他曾对人感叹“与公瑾交往,如饮醇酿,不觉自醉”。此外,周瑜还是儒雅超群的优秀音乐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谱曲,少年时就有“曲有误,周郎顾”一说,称他为古代音乐家一点也不过分。
最后,周瑜又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对友情十分忠诚,对爱情十分专一。他作为一个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那种重义轻利,知恩图报,崇尚忠义的汉代风骨是融入血液里的。他与孙策一见如故,志趣相投,引为知己。此后,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位知己。其实以他当时的才华和实力,他完全可以独树一帜,但他没有。即使面对曹操的威逼利诱,他也毫不动摇。这些足以证明他的忠义。此外,周瑜对爱情也相当得执着和专一。他到二十五岁才结婚,在那时已是太晚婚了,原因是他没有遇上意中之人。而一旦遇上小乔,就执着专一,终身不再娶妾。这是很浪漫也很感人的。特别是在古代,这样的是并不多见。
总之,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典型的集中着中国古代传统英雄之优点的人物,是完美的具有汉代风骨的三国大英雄,自然也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
初教院 074 高伊平
作文七:《真实的周瑜》2700字
真实的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东吴大将,年轻时跟随孙策,二十四岁拜中郎将,人称“周郎”。江东乔(桥)公有二女,皆美貌超群;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了小乔。周瑜后辅佐孙权,任前部大都督,风流倜傥,骁勇善战,兼之长得硕壮俊美,是当时有名的“少帅”。在孙吴政权建立之初,他屡建战功,最著名的战例,是作为统师,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大败曹操水军的“赤壁之战”。
对斯人斯役,后人诗词颇多吟咏。比如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那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美人烘托英雄,勾勒出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的周瑜形象。再如唐朝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咏史名作《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也涉及周瑜在赤壁以火攻险中取胜的史实,只是不去正面赞扬火攻的胜利,却设想周郎如果没有东风(风助火威)的帮助,战局将结果迥异而致家国不保。(家国不保,二乔岂不被曹操掳去,囚于他饮酒行乐的铜雀台?)此诗以二乔立意,仍以美人衬英雄,以小家系国家,说明孙氏霸业决于此战,也从侧面称颂周瑜功不可没。总之,周瑜与“赤壁之战”,已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礼赞吟咏的重大题材。
可惜周瑜三十六岁英年早逝。正史记载他是征战中被箭矢射伤,积郁而病死军中;且称颂他“心胸开阔”、“能得人心”;而演义、.zblx.
戏曲则说他“心胸狭窄”、“气量狭小”,是被诸葛亮施计“三气”而亡。这两种对立的评价,褒贬不一,针锋相对,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似乎盖棺仍未定论,实在耐人寻味。
贬抑周瑜的说法,主要来自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此说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是“诸葛亮三气周瑜”中的“二气”。讲的是刘备丧妻,周瑜便向孙权献上“妙计”:假意将孙权之妹嫁与刘备,以此为诱饵将刘备骗至东吴“幽囚于狱中”,当作人质以要挟蜀汉索还荆州。谁知诸葛亮老谋深算将计就计,派赵云携“锦囊三策”武装保护刘皇叔前往东吴成亲,不但假戏真做,刘备得了孙夫人,双双巧计脱逃,还让关云长接应赵云,使孙权、周瑜的追兵损失惨重。这个“东吴招亲,弄假成真”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其结局是周瑜一气之下急火攻心箭伤复发,生命岌岌乎危哉!
“既生瑜,何生亮!”——这是《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中周瑜被诸葛亮“气”死时的最后感叹。此语被后人写诗诠释为“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意即诸葛亮计高一筹,专“克”周瑜,生逢同时便命该倒霉。由于此前有“三气”作铺垫,这一声绝望而无奈的感叹,便成为褒亮贬瑜的经典语言。被贬抑的周瑜,以悲剧人物的失败夭亡而告终。
对周瑜的褒扬,则主要见于晋人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
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此语出自陈寿《三国志·吴.zblx.
书·周瑜传》,译成白话,就是说周瑜心胸开阔气度恢宏,且大体上能得人心。这与前面《三国演义》的说法完全相悖。传中还引述了周瑜早年和孙策交往中将自己住的大宅院主动让给孙策,常常到厅堂上拜见孙母,与孙策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以及后来与孙权交往中,敬重孙权,以对君主的礼节对待当时只有将军职位的孙权等,以此说明周瑜的宽厚待人与容人雅量。不过该传中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周瑜“惟与程普不睦”。
然而,对于这种“不睦”,《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引晋虞溥《江表传》的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最好的注释:“(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周)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读这段文字,很有点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那段“将相和”,周瑜对程普的宽容大度极似蔺相如之对廉颇;所以,嫌隙不睦并不能作为周瑜“狭隘”的依据,而只能从程普的自视年长而“数陵侮瑜”中去找原因。恰恰相反,由于周瑜的宽宏大量与忍让容人,不但化解了矛盾,还最终使程普感动得“敬服而亲重之”;尤其是程普发自肺腑的那句“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将周瑜的雍容大度、宽厚待人凸显得精辟而又感人。
“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引“时人谣曰”的六字民谣,形象地描绘了周瑜从小就“精意于音乐”的天赋,“虽三爵(喝过三大杯酒)之后,其(乐调)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觉察了必回头提醒乐队错了)。精通音乐而达到这种“有.zblx.
误必知”、“每误必察”的专家的水准,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周瑜文武兼通的儒雅气质与广博修养。而这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音乐素养,其对个人胸襟性情的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则是显而易见,不容抹杀的。
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要“贬瑜”,说他“气量狭小”呢?我们不妨进行一番分析比较。
最早完整记载周瑜史实的《三国志》作者陈寿(233—297)本身就是三国时代的人,在蜀汉时期和蜀汉灭亡后,他曾先后担任著作郎、治书御大史等官职,对“当代历史”相当熟悉,而且亲闻笔录史实甚多,由于年代相近,故而采事更近真实;稍后的北魏学者崔浩就曾高度赞扬《三国志》“有古良史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班史以来无及寿者。”
距陈寿仅百余年的裴松之曾为《三国志》作注,“事多审正”——这是裴松之对《三国志》中体现出的求实态度的精辟概括,是对陈寿“不溢美、不隐恶、据实修史”的高度赞扬。由此可以推断,《三国志》中的周瑜形象比较忠实(或接近)于历史人物的真实。而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系公元1330—1400年间人,比陈寿晚了千余年。他对三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尊刘抑曹”强烈倾向,这是已延续千百年的封建正统观念使然。所以,他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蜀汉人物(尤其是诸葛亮)大加褒扬赞颂,对曹魏集团人物极力贬斥,对孙吴集团则是有褒有贬。对于周瑜,罗贯中是将他作为孙刘联盟时期的“障碍”、作为诸葛亮的“陪衬”或“反衬”.zblx.
来写的,故极力渲染他的“狭隘”一面,甚至虚构周瑜的智拙计穷,以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如此贬抑多多,包括说周瑜“气量狭小”云云,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他笔下的《三国演义》,毕竟采录了《三国志》中大量的史实,不过又辑录了千余年间有关三国人物的大量的传闻轶事、民间说唱、戏曲话本方面的内容,所以民间文学的色彩浓重;再加上他大量的加工塑造与虚构创作,包括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巧妙生发、杜撰想象,所以,便离历史真实有了相当的距离。
真实的周瑜是一个让人读完史书后,心生仰慕,心神激荡的英雄式人物,今时人多误之。
.zblx.
作文八:《周瑜的“焦虑症”》3100字
三国心理诊所与职场(19): 周瑜的“焦虑症”(2009-10-19 12:00:08)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东吴集团的重要将领。他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器量端雅。孙策遇刺身亡时,曾叮嘱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由此周瑜越发竭诚尽智,为孙氏集团的崛起奔波劳碌,不辞辛劳,先后击败黄祖,决胜曹操,为东吴鼎立三国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历史上的周瑜,可谓才德兼备的完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却被描写成焦虑成性、嫉贤妒能的人物.本文将分析周瑜在《三国演义》的焦虑症表现,并还原周瑜在《三国志》历史真貌。什么是焦虑症在医学上,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持续的忧心状态,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严重时可有一种死在眉睫或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2)无明确目标的担忧,患者常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未来的某些事情过分担忧,乃至坐卧不宁,茶饭无心;3)躯体化表现,患者会在焦虑的同时,出现身体不适,如头晕、胃痛、偏头通、心跳加快等,导致植物功能紊乱;4)担忧时间很长,患者会焦虑某件事情很久,难以摆脱。应该指出,当患者焦虑的持续时间超过一定范围时,才会构成焦虑症。焦虑症如果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则会具有持久性和突发性的特征。此外,焦虑症还常伴随其他病症出现,如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等等。最后,正常的焦虑并不构成神经症,焦虑是心理应激的本能反应,其过分而持续的表现,才有可能演变为焦虑症。《三国演义》中周瑜焦虑的表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刻画,堪称是一个焦虑症的典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件事情的描述上。一、五欲杀孔明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对于诸葛亮可谓是欲除之而后快。其中一欲杀孔明,是在孙权决心联刘抗曹之后,周瑜因“孔明早已料吴侯之心,又高吾一头也,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周瑜欲杀孔明,表面上是为保全江东,实则是出于自己的嫉妒心。二欲杀孔明,是周瑜派诸葛亮往聚铁山劫断曹操粮道,“欲杀之,恐惹人笑,故借操之手,先除后患”,在此周瑜为了掩饰自己而借刀杀人,虽有谋略却令人感觉阴险狠毒。三欲杀孔明,是在诸葛亮识破了周瑜以借刀杀人计除掉蔡瑁、张允两人后,“若留此人,那里显我,吾决意斩之”,可见其善妒;四欲杀孔明,是故意出难题,叫诸葛亮十日之类造十万之箭,“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以此来为难诸葛亮,让其自取灭亡;五欲杀孔明,是在诸葛亮作法借得东风后,周瑜又生杀机,“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功,有鬼神不测之术,若欲留之,乃东吴之祸根,周瑜之大患也”,如此的强迫意念,可见周瑜对于诸葛亮的痛切嫉妒。二、三欲取荆州在《三国演义》五十一回中,诸葛亮激周瑜率兵攻打曹仁把守的南郡,结果不仅自己身负重伤,还折了很多兵马。最后好不容易击退曹仁,赵云却受诸葛亮之计,兵不血刃,取了南郡。此外张飞还袭取了荆州,关羽攻占了襄阳。周瑜拼着性命赶走了曹仁,却使刘备不失一兵一卒取得荆州城池。这使得周瑜“怒气冲天,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气伤箭疮,半晌方苏。”这,便是“一气周瑜”的故事。小说第五十四回,周瑜与孙权密谋,以出嫁孙权之妹孙尚香为由,引刘备来吴,加以软禁,以换取荆州。但此计又被诸葛亮识破,让刘备迎娶孙尚香之后,哭求回荆州,得以携新夫人全身而退,周瑜的美人计失败,自思曰:“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这,便是“二气周瑜”的故事。其中周瑜面对诸葛亮,常常是“心气浮躁,忐忑不安”。小说第五十六回,周瑜讨还荆州不成,便以兴取西川为名,想乘刘备不备偷取荆州。诸葛亮对此不动声色,将计就计,等周瑜来到荆州城下时,已被刘备重重包围。诸葛亮又派人送书信于周瑜,说明西川难取,曹操会乘机袭吴,不如退兵。周瑜看完,长叹一声,对众将说:“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说完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这,便是“三气周瑜”的故事。在上述描述中,周瑜与诸葛亮斗智,屡屡受挫,身心备受煎熬,不仅心理焦虑不断,而且身体数度受损,最后活活被气死。周瑜对诸葛亮的焦虑源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对诸葛亮的嫉恨,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给周瑜带来了极大的焦虑,令他忐忑不安,坐卧不宁。其一,诸葛亮是刘备的首席智囊,他的存在使刘备如虎添翼,这对江东是极大的威胁,周瑜为了江东的长远考虑,如何能够忍受诸葛亮的存在呢?其二,诸葛亮的料事如神也使得周瑜倍感焦虑,而鲁肃等人对诸葛亮的亲近,也令周瑜对自己的地位和声望产生危机感。更可怕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与诸葛亮两人都想出了火攻之计,但诸葛亮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而周瑜却没有。再后来,周瑜自以为可以瞒天过海的种种计谋,都被技高一筹的诸葛亮识破,周瑜的安全感荡然无存。由此,周瑜欲铲除诸葛亮,可谓到了强迫意念的地步。 还原历史中周瑜的原貌正史中的周瑜,堪称是个完人。他对上司孙权谦礼忠君,尽心竭力;对敌手曹操不畏强暴,坚决抵抗;对同僚程普礼贤下士,不记荣辱;对朋友鲁肃坦诚相对,举贤荐能。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周瑜或许有某些焦虑,但绝无达至焦虑成患的地步。其实,周瑜自幼就志向远大,好读兵法,成年后备受孙策、孙权的器重,唯有竭心尽力,方可图报。而当时孙氏集团甚为弱势,它既无曹操之丞相盛名,又无刘备之皇统名份,称霸一方,可谓名不正言不顺。但周瑜凭借其突出的才智,使东吴确立了三足鼎立的军事基础。周瑜虽年寿不过三十有五,却丰功伟绩,不胜枚举。特别是他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度,令后人景仰不已。而其“曲有误,周郎顾”,“长壮有姿貌”的细腻风范,也成为了后世儒将的典范。难怪后人会以“胆略兼人”、“雅量高致”,“谋无不成,规无不细”等溢美之词来描述他。可惜,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绝”而对周瑜进行了歪曲性的描述,以周瑜的才智狭短来衬托诸葛亮的技高一筹,用周瑜的嫉贤妒能来凸显诸葛亮的宽宏大度。这种半虚半实、夸张离奇,甚至是任意嫁接的描写手法,误导了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可以说,周瑜是《三国演义》中铸造的最大的冤假错案!用时下的术语来说,罗贯中对三国人物最大的恶搞,便是周瑜。让职场焦虑Go Away在职场中,职位升迁的挑战、上下关系的烦恼、高难度的职业考试等,都会给人带来烦躁、焦虑、倦怠等不良情绪体验。特别是随着天气的炎热变化,人们的情绪会更加焦躁不安,引起工作效率的下降。那么如何做,才能自我减压、缓解焦虑情绪呢?下面提几条建议:1. 寻找自身价值很多职场的焦虑的根源是自我价值的迷失,而只有一个人内心充满了自我肯定和自我成就感时,才会对职场生涯充满力量和自信。所以,我们要积极寻找自我价值之所在,并以此来不断给自己充电。2. 主动沟通交流许多职场人与同事或上司发生矛盾时,会采取消极回避、听之任之的态度。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做只会加重自我的压抑与烦恼,导致自我封闭。而必要与及时的沟通,会达到互相的理解和宽容,减少误会与敌对。3. 多与自我比较很多人自我感觉不错,但与优秀的人一比,就产生了自卑感。由此,与其每天想着与他人相比,倒不如静下心多和自己比一比。一个人只要是尽心竭力做了该做的事,就是最好的,就应该奖赏自己。在职场中,与自己比较是与他人比较一般重要。4. 合理安排时间面对纷杂的工作时,无从头绪往往会引起极大的焦虑感。所以,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张弛自如,劳逸结合,是情绪管理的重要方面。而唯有在工作中分清轻重缓急,方能按部就班地工作,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作文九:《历史上的周瑜》600字
历史上的周瑜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也是当时著名的
政治家、军事家。他以杰出的军事才能,率吴军在赤壁大败曹操,为后人所传颂。
周瑜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东汉的太尉,父亲任洛阳令。周瑜自幼精通音律,即使酒醉时,也能觉察演奏者的错误,因此有谚语:“曲有误,周郎顾。”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周瑜在音乐上没有进一步发展,而是一面攻读经书、兵书、练习武艺;一面注意当时形势的变化,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辅佐贤明人物建树大业,实现天下统一。
中平六年,周瑜渡江前往江东投奔了孙策。不久,孙策被刺客杀死,其弟孙权继承其位,命周瑜管军事和行政事务。在周瑜的辅佐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孙权的实力逐渐增加,江东的局势日趋稳定。
曹操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率领大军南下,希望统一中国。周瑜统率水军船队与刘备两万军队汇合,溯江前进。在赤壁与曹操的先头部队遭遇。曹操军队不习惯水上打仗,又因病疫流行,一交战就吃败仗,撤回北岸,屯兵乌林。周瑜率部驻扎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周瑜的部将黄盖献计火烧赤壁,曹军大败,周瑜率军乘胜追击,不幸被流箭射中,身负重伤。赤壁之战后,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兼南郡太守屯据江陵。后因战事往京口面见孙权,在回江陵途中,走到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因箭伤复发而病逝,年仅36岁。
周瑜短短的人生,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杰出的军事才能,为辅佐孙策、孙权建立和巩固东吴政权,做出了重大贡献。孙权评价周瑜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快速抢答
周瑜的历史功绩主要有哪些,
作文十:《关于周瑜的成语》1600字
关于周瑜的成语:://.yanhanyu./changyong/14951.html 顾曲周郎 gù qǔ zhōu láng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 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周郎顾曲 zhōu láng gù qǔ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 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安营扎寨 ān yíng zhā zhài 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栅栏。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 或工作基地。 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二折: “这周瑜匹夫,累累兴兵来索取俺荆州地面, 如今在柴桑渡口安营扎寨,其意非小。” 不服水土 bù fú shuǐ tǔ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宋书·索虏传》:“道理 来远,或不服水土,药自可疗。” 非池中物 fēi chí zhōng wù 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终究要做大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片甲不回 piàn jiǎ bù huí 一个士兵也没回来。形容全军覆没。 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一折: “贫道祭风,周瑜举火,黄盖诈降,烧曹兵八十三万, 片甲不回。” 升堂拜母 shēng táng bài mǔ 升:登上;堂:古代指宫室的前屋。拜见对方的母亲。指互相结拜为友好人家。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 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水土不服 shuǐ tǔ bù fú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宋书·索虏传》:“道理 来远,或不服水土,药自可疗。” 所向无敌 suǒ xiàng wú dí
关于周瑜的成语:://.yanhanyu./changyong/14951.html 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 所击者万全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士风劲勇,所向无 敌。” 饮醇自醉 yǐn chún zì ì 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与周公谨交,若饮醇醪,不觉 自醉。” 不习水土 bù xí shuǐ tǔ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架海金梁 jià hǎi jīn liáng 梁:桥梁。架在海上的金桥。比喻能够身肩重任的栋梁之才。 元· 无名氏 《黄鹤楼》 第一折: “想周瑜破了百万曹兵, 他正是擎天玉柱, 架海金梁。 ” 怒气填胸 nù qì tián xiōng 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 船。” 雅量高致 yǎ liàng gāo zhì 气度宽宏,情致高雅。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惟与程普不睦”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幹 (蒋幹)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以卵敌石 yǐ luǎn dí shí 用蛋去抵挡石头,比喻不自量力。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周瑜小子,偏怀浅戆,自负其能,辄欲以卵 敌石;兼之擅作威福,无罪受刑,有功不赏。盖系旧臣,无端为所摧辱,心实恨之!” 总角之好 zǒng jiǎo zhī hǎo 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 之好。”《晋书·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周瑜简介,关于周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