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走进诗歌王国作文》1400字
走进诗歌王国
肥硕的黄蜂在前面带路,轻捷的云雀停在我的眉头,绕过那片碧绿的菜畦,我走进了梦中的诗歌王国,忽然一阵香气沁入肺腑,是花香,还是那墨香?
——题记
打开了初中语文课本,便走进了诗歌王国。瞧:李白在这里畅饮,杜甫在这里远眺;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我继续向那王国深处走去,希望了解那积蕴了千百年的精华……
走进诗歌王国,我读《行路难》,读懂了诗仙的无奈与期望。
寒风萧萧,宴席上一片美味佳肴。你独自停下筷子,持剑把酒,心里一片茫然。想数月之前,天子堂前跑马;醉酒之时,高力士为你脱靴;想奉命之时,你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鼎盛之时,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新燕倚新妆。”使得痴迷之众万千……
但放下剑,你心中却是一片释然。是啊!纵然“坚冰”塞满了黄河,“暴雪”挤满了太行;纵然前方一片歧路,但“长风破浪”总还是会有的,到时候,你必将“直挂云帆济沧海”!
走进诗歌王国,我读《石壕吏》,读懂了一代诗圣的愤怒与无奈。
暮色将至,你投宿在了石壕村,秋风瑟瑟,凄神寒骨,伴着月色,吹来了“捉人”的官吏。你站在门后,看着正在逃走的老翁,听着老妇悲苦的诉说,你那饱经风霜的脸上不知多少次涌出了愤怒,紧握的双拳似乎能把石墙打破。你愤怒,可你却也无奈——战争就是这般残酷……
倚着石墙,看着寂寞的星空,听着愈来愈远的脚步声,感受着那刺骨的寒意,过去的一切犹如过眼云烟:从泰山之顶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再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拥有一个凌天壮志,但黑暗腐败的世道偏偏摧毁了你高傲的心。社会不允许你施展才能,战争不同意你活得洒脱。现在的你,到底该怎莫办?……
走进诗歌王国,我读《桃花源记》,读懂了五柳先生的绝望与毅然。
那夜,冰冷的夜光洒向大地,映出几朵玫瑰娇艳欲滴,清冷的微风徐徐吹过,伴着几声鸦叫似是诉说着你的悲哀。和衣而睡梦中,你走进了那片美丽的桃花源,那平旷的土地,俨然的房屋,交错纵横的田间小路,以及那男耕女织,老少相乐的和谐话面让你犹如误入天上人间……梦醒,不觉泪水打湿了你的衣衫,面对着残酷的现状,你绝望了……
系好发带,整好衣衫,你拎着衣物,背着书卷,抬脚步入“东篱”之下,未再留恋那红尘一眼,蓦然,你抬头远眺,发现南山已在你面前……
走进诗歌王国,读李白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读杜甫那“国破山河在”的忧国忧民,读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
走进诗歌王国,读盛大繁华掩盖下的一幕幕悲剧;读凄冷社会下藏匿着的一曲曲悲歌;读黑暗觉醒交织成的一缕缕悲情……
而走进诗歌王国,我更希望读到的则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希望学到的则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励志名言。
感谢语文书,带我走进了诗歌王国,这里所蕴含的精华绝非我想象的那样深浅,在这里,我将奋发向上,在这里,我将学到万千!
【每日写作指导:常见作文写作方法——学生必读】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特点】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叙事法
【特点】
作文二:《诗歌走进作文教学(0)》21900字
让诗歌走进作文教学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断的陷入困境,到底让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千篇一律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记叙文,议论文,学生写得不胜其烦,老师改得筋疲力尽,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让人难以满意。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这种情况。我想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写写诗歌,有了诗歌的融入的作文,才会有浓郁的文化文学气息。当然,诗歌这种文体确实很难把控,但也最易造就学生。或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思,多用,活用,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学或许会有收益。
基于这种想法,我让学生写写诗歌,没有想到学生的热情高涨,本来布置每个学生写两首,可是有很多同学写三首四首。融入了自己最深、最真的情感体验,
摹写诗歌,感性的认识自然社会与人生,我们是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浪漫迷人,充满幻想与甜蜜,让人心驰神往。让诗歌走进作文教学,我们的社会浮躁,我们都太功利化,高中生生十七八岁的年龄,正是写诗歌的年龄。诗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诗歌因有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排列形式美,节奏美,韵律美,这些象磁石一样吸引着中学生.诗歌写作恰好满足了学生求美的愿望.十六七岁的年龄是诗一般的年龄,也是点燃激情文学梦和澎湃着诗情的年龄,具有写诗作文的冲动和渴求.有哲人曾经说过:“每个青少年本质上都是一位诗人。
”
此时,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较快,思想活跃,较少保守,在思维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成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在内容形式上都更加丰富多彩.中学生自我评价较高,成就感强.这些为诗歌写作提供了心里基础.诗歌恰好地成为中学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劳动并抒发情感的好方式.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把诗歌抄写在贺卡上的行为.
《石榴》的诗:石榴,石榴,你一定是一个江洋大盗,要不然,你的肚子里为何会有这多珍宝?在“诗言志”,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个人感情的。感情可以激越、豪放,也可以低回、幽怨。不过刚才黄华同学说的诗歌像画,倒告诉我们诗歌应该注意形象的塑造,这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高尔基也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
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投影呈现:有关花、月、海水、火焰、鸟、脚印等图片)
但是,在功利文学的逼迫下,在世俗风气的排挤下,本应属于青年的诗歌开始呻吟,开始流泪。作为有高尚操守与抱负的我们,应该去热爱诗歌,拯救诗歌,因
为诗与人类、岁月以及光荣同在。
(投影呈现:热情与火焰属于诗,青春与生命属于诗,歌声与呻吟同样属于诗:
诗与人类、岁月以及光荣同在。)
有一位同学的诗歌习作《清江大桥》:"两个桥墩 \ 犹如巨人的双脚 \ 坚实地踏在江心 \ 任凭悠悠岁月从脚下流过 \ 长虹般的桥拱 \ 是巨人伸展的双臂 \ 把两岸连在一起 \车辆便在上面穿梭."在写的过程中,教师先指导他首先对桥进行观察,主要是以桥的形状为联想点.通过观察桥的形状,他告诉教师他感受到它特别像人的样子,桥墩是双脚,而桥拱是双臂,桥下之水是人生岁月.想不到学生想像竟是如此的丰富,并有较强的创造性.
同时,为了写出诗,写好诗,学生须认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认识生活,认真学习诗歌写作知识,学习诗歌佳作写作特点,使他们的思想素养,文学素养都有所提高.写诗是创造性劳动,学生在写诗过程中,要在构思上创新,要创造诗的意境,要创造新的形象,要讲求语言的创新,他们的创新精神,创造力就在写诗中形成.
总之,写诗既提高了学生的素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美感许程媛写的《寒夜》,取材小说《祝福》。(朗读)
寒夜
破竹竿敲击着青石板
被新年的礼花淹没
路,已到尽头
倒下,期待还是幻灭
罪恶的黑手
总在午夜出现
并且 打扮成喜庆的模样
雪花落尽
明天已经开始
这首诗抓住了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实质进行构思,结尾的对比,表达出了作者的对幸福的珍视的感情。
生19:我们组的周达文写的《美丽的童话》很好,是根据《边城》来写的,不过是一首爱情诗哦。(读)
美丽的童话
青山孕育 绿水播种
一段缠绵的心事
在月光和歌声里发芽
淳朴的人性 动人的爱情
在湘西的河流旁
在封闭的社会里
越是纯洁越是美丽
是童话也是现实
醉人的对歌
醉人的夜
青春的心啊
随着的河水的旋律
悄然跳动
这首诗抓住了课文里景物特点,有了这样的细节,抒情也格外自然。
师:的确写得不错。刚才大家写诗的时候,我注意到还有一些格律诗写得不错。 (下课铃响)
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再一一让大家欣赏了,课后我们将作进一步的整理,出一期小报。我想:通过这次练习,大家对诗歌想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诗歌是情感
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
(投影呈现:“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
最后,我建议大家鼓掌一次,一是为了我们班级诞生了一批新兴诗人,二是为了感谢听课老师莅临指导。
(学生鼓掌)
山花 这山坡上烂漫的 是星星点点的火种吗? 那么红,那么小,那么茁壮 走了二万五千里的长途 住了十来年的窑洞 在这里绽放成燎原之势 眼前的这朵 开在我脚下的墓边 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某个傍晚 激战的空隙 可曾有一双年轻的手 把它轻轻摘下,插上自己的枪杆?
在这个秋天
泥土里已经没有硝烟的味道
一群群山民
裹着头巾,采摘着花的种子
除了她们的说笑
四周一片安宁??
悬棺
你是豪商富贾,
还是达官贵人?
为何将自己置于陡崖
举步维艰?
名利和荣辱,
都变成这三四块苍凉的石板,
在后人的瞻仰中
任风吹日晒,雨淋雪打
把自己安顿得再好
也难免遁入险境
任何人的巨掌
都敌不过沧海桑田。
磨盘路
一个个巨型磨盘
打磨完粮食
打磨完时光
又来打磨人脚下的路
路两旁是水
路前后还是水
尖叫和恐惧无济于事
就连退缩也无法回头
路在眼前
但你要下脚慎重
一粒粒棋子散落山间
每一步都是人跟天地博弈??
【书香悠悠按语】
本文是山东大学二附中语文教研组长秦晓玲老师写的一篇语文教育感悟,观点新颖,操作性强,令人深思,特转贴于此,
供有关人员参考。
有幸听过中国教育学会作文教研室主任田玉博士的一次报告,获益匪浅。他一开始就谈到:语文教学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数量、阅读效率不理想。仔细想想不无道理。真正读过四大名著的有多少?初中学生阅
读速度达到课程标准提到的每分钟500
——600字的有多少?随年级的递增,学生写作存在障碍的有多少?还有:学生中因某种原因不喜欢学习语文的有多少?一系列问题引人深思。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妨借用田玉博士的一句话,那就是:做温暖人心的语文教育。我从中提炼出三个关键词:教育、语文、温暖人心。第一招:引用诗词佳句
例子:1 语文在哪里?
在大自然优美的景色里。看野渡横舟,残阳如血,品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览四季更替,赏花开花落,领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襟怀;登泰山之颠,眺东升红日,吟诵“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的豪情------不错的,语文就在你身边,不需要华章丽句,不需要浓装艳抹,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净,是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是那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神秘------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子2 语文在哪里?
在人间的真情里。它是恩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的无私奉献;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肠挂肚;是挚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知心话语------语文是人间的亲情见证,是对一切感情的最好诠释。它是余光中先生“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望眼欲穿;是连战先生“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良好祝愿;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动情哽咽------真情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它会使你终生受用不尽。
例子3语文在哪里?
在人间的真情里。它是恩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的无私奉献;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肠挂肚;是挚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知心话语------语文是人间的亲情见证,是对一切感情的最好诠释。它是余光中先生“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望眼欲穿;是连战先生“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良好祝愿;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动情哽咽------真情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它会使你终生受用不尽。
句
例子1那润万物的小雨,可曾抚淡了锦官城的浓艳?那满皇都的烟柳,牵来了一片撩起闲绪的朦胧.……静看满塘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可是潇洒的杨万里?更让我醉心啊,乘上落霞,与孤骛齐飞;泛舟秋水,共长天一色。
例子2墙头上的一枝红杏,恰是从满园春色中走出来的奈不住寂寞的一叶芳菲;远山的天空挂着一声不响的落日,已苍凉了的大漠中笔直的孤烟;窗前的小雨,也敢与枕前冰凉的
泪水滴到天明;啾啾蝉鸣、嘶嘶鸟语,暗淡不了深林清幽……所有这些,都是你的精彩,我可爱的语文!
效果分析-
使文章语言富有激情,而且意味深长,很有感染力.
使文章富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彰显作者的写作功底.
我国素来被称为诗的国度,整个中国文学史几乎就是诗歌发展史。诗歌主宰着文坛,滋养着诗人,传承着中华文明,推动着人类进步??面对古人留下的美轮美奂的诗歌,教师如果能够从中吸取写作经验,挖掘写作素材,点拨写作思路,引发写作灵感,培养写作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应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看,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比重,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面对这一新形势,适时研究作文教学与诗歌教学的内在联系,努力使二者在语文课堂达到和谐统一,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我们知道,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学生成功完成一篇作文,包含着诸如知识、经验、情感体验、生活态度、语言修养等方面的能力,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清晰的思考力、良好的记忆力、较强的表达力。无庸置疑,我国古典诗歌创作非常全面深刻的体现了这些写作元素。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些方面的能力呢?下面结合写作的基本能力来阐述。
一、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古典诗歌,是诗人带着特定的情感观察周围人、事、物之后情感体验的结晶。优秀的诗歌都是诗人“情语”与“景语”的融合,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正是诗人们敏锐的观察力才触发了他们的写作灵感。引导学生看诗人怎样观察,观察到了什么,怎样“记录”下来的,这种引导方式很有典型性、形象性。例如:指导学生练习景物描写,可以拈出杜甫名篇《春夜喜雨》的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把这两句作为成功观察的典范,让学生明白:观察景物首先应该选取景点,这是描写的前提。这里作者便选择了“郊野之外”和“大江之上”两处典型景点作为观察对象。其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方式,也就是立足点的问题。从全
诗看,这两句是诗人定点远眺观察到的。再次,观察顺序,这里写景按照由野径到江船,由地面(径)到天空(云),由静到动,由暗到明的顺序来描写。两句诗十个字便可以挖掘出这么多的观察技巧,这是其他任何例子都无可比拟的。由于例子言简意丰,更方便学生记忆理解领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当堂把这两句改写成散文片段,同学间交流点评,课下再布置写景的观察日记。这样的工作定期反复两三次,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品味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联想和想象是基本而且十分重要的写作能力。联想是由此及彼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缺乏联想力就不能顾及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能正确的分析概括。就写作而言,联想是拓展思路把相关材料从记忆中调出的关键,联想与立意密不可分,积极的联想可以使文章主旨明确而突出。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高尔基也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转引自金开诚《文艺心理学》p27,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景再现,如果作者不去驱谴自己的想象,就没有活跃而丰富的情感运动,写出的文章也就不会打动人心。
正因为联想力与想象力在作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因为诗歌最广泛、最深刻、最典型的依靠了联想与想象创造而成,所以选择适合于学生的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成功之作,作为例子展示给学生,一方面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例子认识到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另一方面,丰富、生动、典型的例子也让他们领会到怎样运用联想与想象构思作文。又因为一个人联想力与想象力的强弱和他的积累的数量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应该以品味欣赏诗歌为主。另外,成功运用联想和想象方法创作的诗歌,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力,激发写作灵感,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写作状态。
诗仙李白的作品教材选入的很多,几乎每一篇都能作为训练材料。并且李白是学生接触最早最喜欢的诗人之一,选择他的诗歌,学生更乐于接受。例如鲁教版七年级教材选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受诗人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一个个色彩斑斓的物象在诵读中自然而然飞进学生的脑海,一种种情思在诵读中萦绕在学生的心间。笔者以为,这样的天籁之作是无须多讲的,讲多了反而会破坏诗的意境,诵读是最好的感悟方式。同样的,在诵读中也就完成了对学生联想力想象力的培养。接下来,趁着学生的热乎劲,选用诗中的几种事物,再随意加几个名词,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练习,爱写什么写什么,爱写多少写多少,只要有中心意思,语句通顺就可以。写完之后,再给爱表现的同学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这就很好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都能圆满完成任务。真有个别学生实在不会写,让他会背,能知道这首诗成功运用了联想和想象就行了。作文课不见得非要太过于苛刻,太功利性,只要维护了学生的兴趣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而教师的宽容恰恰是维护学生兴趣的有效做法。
三、大胆改写扩写,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思维力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反映的能力。作文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学生的写作活动,从审题、立意、选材到布局谋篇、加工润色都是思维能力的体现。而研究学生写作实际,不会构思恰恰是最关键的结症。许多初中生写不出一篇条理清晰的作文,就是因为不会构思,缺乏最基本的思维习惯,所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特别重要。
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即构思能力)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像开始练习书法一样,要从临摹开始。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作文构思的套路让他们有路可循,这是一个把思维过程剖析给学生看的过程,让他们熟悉构思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与学生一起写下水文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古诗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力。优秀诗歌都有独到新颖的构思,让学生在改写扩写中规范自己的写作思路,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放开胆量,结合所知,不拘一格,合理改造。
哪一类古诗适合于选用呢?首推叙事诗。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写,在扩写中领会诗人构思过程,学习布局谋篇的技巧。例如扩写白居易的《卖炭翁》。这是一篇内容浅显、主题深刻的叙事诗,适合初一学生改写。要求学生按原文思路扩写成五六百字的记叙文,提示学生注意描写人物的方法、对比的作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写成后选出几篇优秀之作评议,以强化学生的理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难度,例如,扩写或改写屈原的《山鬼》,提示学生注意学习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正确认识诗歌的寓意;推荐扩写课外诗歌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联系历史背景扩写杜甫的《石壕吏》。
实践证明,改写扩写的最大好处是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景,体验作家们的写作过程,他们也因此获得了一个“扶手”,这种做法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多次训练必能熟能生巧,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组织活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记忆力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能力。作文过程中所要求的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现这三种能力。写作是输出材料的过程,识记适量的诗词文赋对写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初中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占优势趋向于抽象思维,属于过度阶段,这就决定了这样一个现实:记住的东西不一定理解,理解的东西不一定准确再现。为了增加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检查他们理解掌握情况,经常组织一些诵读比赛,擂台赛,专题板报,手抄报,诗歌创造展示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围绕观察力、联想与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五种基本写作能力论述了诗歌在作文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读诗学做人,仿写学作文,从这个角度讲,深入探究作文与诗歌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
一个命题,值得深入探究。大部分同学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诗歌嵌入文章当中去,那么你们知道诗歌还有一种利用的方式吗,那就是诗歌素描。 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灵魂 ,一首诗歌,就是一段经历,一首诗歌,一幅美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来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绍
? 素描: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素描即改写,只是这
种改写更加灵活、自由。在记诵的基础上,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
解和体验,可以以诗歌内容为原型,也可以改编内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 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换成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投影: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菊花人生(2005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片断)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4 《归园田居》素描练习
练习1:“园田”扩展练习:陶渊明向往的是园田生活,请你根据《归园田居》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绘一下的田园风光.(注意:不是翻译)
练习时间:10 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 透过晨雾暮霭,陶渊明与家人葛衣芒鞋,荷锄园田;在屋子周围的柳树
和桃树伸展出最迷人姿态的季节里,他与友人在树下饮酒作诗畅聊至天
明。那时,炊烟从远处村落袅袅升起,雏鸟刚刚发出稚嫩的鸣叫,姿态骄
傲的公鸡在树颠呼喊天明,远处农家大黄狗的嬉戏,惊醒了熟睡中的小
儿――――――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虽清贫但宁静,虽守拙但
归真。
? 微风带着湿润的水气丝丝缕缕地吹来,远处的草屋显出一份朦胧的趣味,
不远的一簇菊花轻轻地摆动着花瓣。旁边的河里,偶尔有几只调皮的鱼跳
出了水面,又扑回水里。
? 注意:描绘应该符合诗歌的意境的前提下,进行想象和加工
练习2:
“尘网”扩展练习:
1、自选角度,描绘陶渊明厌恶的“尘网”
2、他陷入尘网回归田园的心情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官场: 他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在门阀的偏见里成为零,他倔强的个性
和直爽的谈吐在巧言令色的人群里是个异类,他强烈的自尊和不与权贵为伍竟成为施展抱负的绊脚石; 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织成一张尘杂大网,笼罩着他,日渐一日将他紧紧束缚。
心情:归”,多么甜蜜的字眼,只有离开母亲太久的游子才会为这个字的流泪,只有离开故渊的鱼儿才理解这个字的美好,只有被关在金笼里的鸟儿才知道这个字的意义。而如今的他却像乳儿一刻也离不开母亲,像鱼儿一刻也离不开水,像鸟儿笼中绝食只是为了使灵魂回归枝头。 (“羁鸟”“池鱼”)
练习3:
请根据以下资料,构思一篇文章(将练习1、2融入其中)
诗文及其他素材
1、诗文:归园田居 饮酒 五柳先生传 桃花源记
2、个性: 崇尚自然 向往园田 自由 高傲 爱菊 爱酒
3、重要事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园田
思考时间:3分钟
学生叙述,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归》的构思
时间:彻底与官场决裂归园的前一夜
地点:彭泽县衙
人物:41岁的陶渊明
情景:“尘网”, “园田 ”
事件:陶渊明接到迎接“乡里小儿”的信函后,在县衙边饮酒边思考,最终决定回归田园
六、 课堂小结:
1、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2、 不怕修改
七、作业(选做题) :
1、完成所构思的作文
2、任选一首诗歌,进行素描
作是需要天赋的,而这种天赋又只出现在少数人的身上,所以就出现了大多数学生一提作文就哀叹无话可说,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会产生一种厌倦和恐
惧,因此,如何让学生不怕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从写作诗歌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老套的让人不愿再去思考,但恒久以来它稳定的存在证实了它的价值,要让学生不怕写作,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写作。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这种怕,我采取了写作诗歌的形式。诗歌这种文体确实很难把控,但也最易造就。难在它对语言的一种精准要求上,易在它能最直接的抒发人的情感,所以写简单的诗歌,对于初中生来说也就成了能最舒服的把他们的情感抒发出来的一种形式,而一旦学生试着探求自己的情感并将之书写,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也就不远了,而且现实中许多作家的写作之路也正是从写诗开始,如张炜,
贾平凹等
当然选择诗歌的题目也很关键,得是学生感兴趣的不陌生的,最好老师还得起一定的示范作用。记得刚开始,我让学生以歌曲名字的形式给自己的小组命名,于是班里不再是一组,二组,而是《樱花草》、《我们都是好孩子》、《橄榄树》等让孩子们倍感珍惜的名字,针对他们的这种珍惜的心理,我又试着让他们以自己的组名为题目来写诗,并且我首先在每一个题目下面写了一首,示范给
学生看,都很简单,学生既能看得懂,又能意识到诗歌语言的特点,所以他们很兴奋的接受了这种形式,兴致勃勃的抒写起自己对于组名的情感。接着我抓住他们写作诗歌的热情,每一节课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起一个简单的名字让学生们写诗,一时间,从班里的第一名到最后一名都成了疯狂的“诗人”,那段他们经常拿着自己的作品到我的办公室里找我赏析,作品虽然都很幼稚也难以符合诗歌的要求,但是最起码他们有了写作的热情,我想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而且孩子们中间也不乏优秀作品,比如有一个学生曾写过一首名为《石榴》的诗:石榴,石榴,你一定是一个江洋大盗,要不然,你的肚子里为何会有这多珍宝?在看到这首诗
歌的那一刻,我为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天真的情怀激动不已。
二、 教师的口语表达在引导学生写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生处于个性成长的起始阶段,潜意识里对情感,审美等有了更深的要求,这个时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口语表达对学生耳濡目染的作用就表现的异常明显,尤其是教师对于美的表达与理解最直接的给予了学生关于写作的许多信
号与刺激。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的瞬间:当我满怀热情,用心地去描绘我所经历的一些或美或感动或愤怒,学生或是感叹或是流泪或是皱眉,他们在那一瞬间的感情变化实实在在证明了教师的口语表达对于学生的影响力远比我们那干巴巴的讲述有力的多。受这种现象的鼓励,我一直坚持在教学过程中用丰富美妙的语言对学生表达我对美对生活对感动的一些感受,比方我会对他们描述我的大学雪景对我的震撼,对他们描述我骑车经过公路旁,碰到的一丛花,对他们描述我读过的书,我经历的事,在描述过程中,我力求自己语言精准,美丽,饱含情感,我尤其注重教学中的情境教育。逐渐的我发现我似曾相识的语言出现在孩子们的作文中,日记中,时间长了,比我的语言更美的语言也出现了,很自然很轻
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自己对生活的种种感受说与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教授不再是一种讲授,而是一种对话,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我们所要传达的意指。
三、 及时的鼓励性评价与欣赏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润滑剂
被肯定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及其渴求的一件事情,并能在他们的学习生活
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于是及时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不放过每一次对于学生习作的评价,哪怕就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种表达的还很含糊的思想,但是明显的你会发现被鼓励被表扬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更高了,也许你只是一句美丽的谎言,但是在学生的心里那是一
句语言中的巨人,是一种希望!
在我以上的三个观点中,恰当的情感启发是它们能够顺利实现的前提,只有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只有挖掘出学生心中最真切的情感回音,他们才会有那种积极的写作意识。走进诗歌(课堂实录)
执教者:东方雪
(课前:多媒体投影屏幕上呈现“走进诗歌”的教学课题,自动播放以八首唐诗为主题的书法、山水画结合的画面。明确教学内容,渲染教学环境。)
一、 谈诗
师:我们现在就走进——
生(齐):诗歌。
师:首先想请各位说说,诗歌像什么?
(投影呈现:“诗歌像什么?”)
生1:诗歌像音乐。特别是古典诗词,就像一支支动听的古曲,旋律优美。 师:确实,古代的不少诗作都是可以来吟唱的,比如说乐府诗。那么新诗呢? 生1:好象直接作歌词不多了。不过诗歌也自己的节奏,这和音乐上的节奏还是一致的。
(教师板书:“音乐”。)
生2:诗歌像火山。我读过郭沫若的诗《地球,我的母亲》,充满热情。 师:激情,强烈的抒情。是不是?
(教师板书:“抒情”)
生3:有的诗歌好象不抒情的。
师:哦?举例说说。
生3:比如柳宗元写的《江雪》,就像一幅画,一个老渔翁在寒冷的江面,“独钓寒江雪”。
生4:错。那也是抒情。那老渔翁就是作者本人的形象,独钓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但是还不屈不挠。
师:好。
(教师板书:“形象”。)
生5:我觉得诗歌虽然有形象,但是有的诗还是读不懂。所以,我说诗歌像被乌云遮住的月亮。
师:为什么会读不懂呢,大家再说说看。
生6:有的诗人思想深刻,恐怕我们没有那种经历,所以不大理解他的诗。 生7:诗一般都比较短,但是内容,不,是内涵丰富。
师:也就是说,语言很简约、概括。
生7:是的。跟小说比,它的语言是够吝啬的了。
(教师板书:“概括”)
师:大家说的很好。诗歌的特点也就是:内容的抒情性,材料的形象性,语言的概括性,节奏的音乐性。
生8:我还想说。诗歌像垃圾。
(满座皆惊)
师:说说你的理由吧。
生8:现在,很多文学刊物上都没了诗歌。卖的好的杂志基本上都是小说、散文
之类。我还听说,诗人的生活很穷,贫困潦倒。诗歌卖不出好价钱,不是像垃圾一样吗?
师:你说到这样的现实也一直让我内心沉重而且痛苦。在我的眼中,“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投影呈现:有关花、月、海水、火焰、鸟、脚印等图片)
但是,在功利文学的逼迫下,在世俗风气的排挤下,本应属于青年的诗歌开始呻吟,开始流泪。作为有高尚操守与抱负的我们,应该去热爱诗歌,拯救诗歌,因为诗与人类、岁月以及光荣同在。
(投影呈现:热情与火焰属于诗,青春与生命属于诗,歌声与呻吟同样属于诗:诗与人类、岁月以及光荣同在。)
生:(一齐鼓掌)。
二、写诗
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是相通的,因为她们的内核都是
情感。
(投影呈现: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是相通的,因为她们的内核都是情感。) 我一直在这样想,近乎执着一念的地步了。作为艺术大家庭中一名重要的成员——文学,她的各个样式(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之间当然也是相通的了。因此我们今天就来做一次尝试。需要明确的任务是:能开发非诗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进行传达和创造。这话说的有点玄,它的意思其实就是,要你把一篇不是诗歌的文章改写成一首诗,可以创造性的发挥,但是原作中的情
感(感情和感想)不能变味。知道了吗?
生(齐):知道。
师:好象我们大家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你们写之前,总希望先看看老师
是怎么做的。今天还要不要啊?
生(齐):要。
师:其实,我自己也感觉写得不好,以前呢,没有外人,关上大门,都自己人,今天来了不少别的学校的老师,还有很多研究语文学习的专家,我还真有点怕别
人取笑的。
生9:不要紧的,学习嘛。
师:好,那我就豁出去了。反正“贻笑大方”的一个积极启示就是可以请教大方之家的指点。前几天,我从网上找来一篇散文,题目叫《顺其自然》,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读,大家认真听,把握其情感内涵,然后你就可以对我改写的诗说
三道四了。
师:请我们班级朗诵比较好的汪晓雨同学到讲台上朗读。
(投影呈现:《顺其自然》全文。音乐按钮:“高山流水”)
师(问汪晓雨):要不要配乐朗读?
汪晓雨:不要了。(开始朗读,读完学生鼓掌。)
师:读得跟以前一样好。下面,我来读读我写的诗吧。题目是《禅意》。
(教师朗读。投影呈现:《禅意》全文。)
禅 意 一定有座很高很高的山
才能接纳如此丰富的思想
纤尘不染,喧杂不闻
僧在山上,云在山上
一定有间很破很破的庙
才能成为出家之后永远的家
茅檐不扫,青苔自生
风在院中,声在钟中
一定有丛很绿很绿的草
才能标示出禅机的意义
随时随地,随性随喜
无即是有,实就是虚
还有什么呢
还有什么
一朵淡蓝的雏菊
总有一天出现在我的梦里
(读完,学生再次鼓掌。部分听课老师也鼓掌)
师:谢谢大家。你们觉得我写的怎么样,是不是符合要求?或者你们还有那些想
问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11:老师抓住了《顺其自然》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有你自己的感悟。语言很
美,节奏感强。
生12:写得真有禅意。特别是结尾,惹人遐想。
生13:“僧在山上,云在山上”这句不太好。应该改为“庙在山上,僧在云上”。
生14:“风在院中,声在钟中”,那个“钟中”读起来不顺。
生15:不同意改“僧在山上,云在山上”这句。老师想说的禅,就是让和尚立足于现实,这样的超越才是更现实也是更伟大的境界。“钟中”是要改的。改“钟
里”吧。
生16:改“钟里”也不好,第一段末尾,老师特意用了两个“上”进行关联,
第二段末尾用两个“中”呼应这种结构,结构上更严密一些了。
师:但读起来确实比较拗口啊。
生16:那改为“声在心中”吧。
(不少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生17:我想问老师,结尾两句并不是原来文章里的情感,反而好象是你本人的
情感,表明你对禅意的态度,这样写是不是篡改了原作的感情呢?
师:问得好。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我们要求基于原作的情感,但是决不只局限于这种凝固的情感,总是需要写出个人的认识的。文章中一旦没有了“我”的
影子,是相当可怕的一件事。
师:好了,下面就看你们的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你们今天可以就课本中的任意一篇课文为原材料,把它改写成诗。给你们的写作时间是10分钟。现在开始。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交流,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三、评诗
师:大家刚才都做了一回诗人,现在你们要转换一个角色:做一回诗评家。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确定交流的中心负责人,就本组的诗歌进行讨论,选出优秀的
作品。
(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负责人到实物投影仪边来,展示你们组的优秀作品,并精要的点评。
生18:我们组的许程媛写的《寒夜》,取材小说《祝福》。(朗读)
寒夜
破竹竿敲击着青石板
被新年的礼花淹没
路,已到尽头
倒下,期待还是幻灭
罪恶的黑手
总在午夜出现
并且 打扮成喜庆的模样
雪花落尽
明天已经开始
这首诗抓住了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实质进行构思,结尾的对比,表达出了作
者的对幸福的珍视的感情。
生19:我们组的周达文写的《美丽的童话》很好,是根据《边城》来写的,不
过是一首爱情诗哦。(读)
美丽的童话
青山孕育 绿水播种
一段缠绵的心事
在月光和歌声里发芽
淳朴的人性 动人的爱情
在湘西的河流旁
在封闭的社会里
越是纯洁越是美丽
是童话也是现实
醉人的对歌
醉人的夜
青春的心啊
随着的河水的旋律
悄然跳动
这首诗抓住了课文里景物特点,有了这样的细节,抒情也格外自然。
师:的确写得不错。刚才大家写诗的时候,我注意到还有一些格律诗写得不错。
(下课铃响)
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再一一让大家欣赏了,课后我们将作进一步的整理,出一期小报。我想:通过这次练习,大家对诗歌想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诗歌是情感
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
爱生命!
(投影呈现:“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
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
最后,我建议大家鼓掌一次,一是为了我们班级诞生了一批新兴诗人,二是为了
感谢听课老师莅临指导。
(学生鼓掌)
谢谢!下课。 李文
版主
注册日期: May 2003
来自: 河南
发帖数量: 523
是东方自己写的吧?真有创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JJ学习中。:)
__________________
09-15-2003 05:24
铁皮鼓
鼓皮不烂誓不休!
注册日期: Jan 2003
来自: 陕西
发帖数量: 566
一级棒,严重关注中!意见稍后提。
__________________
但书人间真与善,管他湮没与流传
09-15-2003 06:14
云裳
管理员
注册日期: Jul 2002
来自: 发帖数量: 2052
真好! 佩服东方老师,这才是语文课。:)
__________________
09-15-2003 06:21
df_xue
东方雪
注册日期: Jun 2002
来自: 江苏
发帖数量: 3947
这节课最搞笑的就是——
我在讲艺术形式的互通性以引出文学体裁的互通性这话题的时,用课件展示了“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是相通的,因为她们的内核都是情感。——东方雪”(当然,“东方雪”是用我的真名姓的,很多听课老师不由得笑了起来。我的学生倒
是见怪不惊了。
课后,有老师窃窃私语:“这个老师有点狂。”
大家批评啊,让臭鸡蛋来得更猛烈些吧~~
蒙古教学中心 2008-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 要: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目前,中考,高考作文试题拒绝写诗这一事实对当代语文教学的直接影响就是诗歌写作教学便倍受冷落,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弃儿".伴随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日益受到重视,诗歌
的阅读与写作也应提上日程.
关键词:诗的国度 诗歌教学 写作
一,青少年时期是学习诗歌的最佳时期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有着数千年的诗歌历史 , 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诗的王国".我国也曾有过优良的诗教传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乎诗."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是文学殿堂中飞舞的精灵.朱光潜先生认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慧",阅读鉴赏诗歌,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文学修养.诗歌写作更是一座极富开采价值的金矿,写作中体现出的感情的抒发,意境的开掘,语言的锤炼等,对于其他文体的写作都有极好的促进作用.写诗,可以让我们的创造力得到激发,使我们的想像更加丰富,情操得到陶冶,文
学素质得到综合提高.
少年时期是学诗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教会作诗的基本技能,培养写诗的兴趣,可以奠定从事诗歌创作的基础.据《周礼.春官.大师》记载,西周时期十三至十九岁的青少年要接受写诗训练,由大师教会"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我查资料就是这样的,我们这的学生初高中也差不多是这个年龄,老师您为什么说数据不准 )到后来,学诗的年龄还提前了.这个年龄段正是当代学生的初,高中阶段.我国之所以成为诗歌大国,诗人辈出,诗艺代代相传,正是得益于自古
以来进行诗歌写作教学训练的传统.
二,当代青少年诗歌教育现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李白的浪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是苏轼的豪放;"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陶渊明的悠然,"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南唐后主的惆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北宋岳飞精忠报国的呐喊.可如今社会,还有谁在低吟 "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还有谁去浅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
在当代语文教学中,诵读诗歌的传统被摒弃了,中学语文教学远离了诗歌,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诗歌艺术的教育逐渐被实用读写教学所代替
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诗歌传统.大教育家孔子开启了"兴观群怨"为价值取向的是诗教源头,目的在与通过诗来感发意志,陶冶情操,修
养德行,完整地提升人格品位.孔子以后,以诗歌为启蒙教材如宋代编选的《千家诗》历数百年而不衰,对培养儿童美感,拓展其形象思维,优化其语言能力都发挥了重要教育作用.尤其是明代大教育家望阳民,不但提出了对童子 "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起志意"的教学主张,而且规定了诸如"整容定气"," 清朗声音 ","均审节调"这些诗歌教学的基本操作要领,以收精神舒畅,心平气和的教学功效.中国古代这种源远流长的诗歌教学,滋润着一代代人的民族气质,承载着
东方文化精华的时代传扬,具有超越时空的不朽的精神价值.
然而,近几年来,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误入了一种异化个体生命价值的歧途,即抽去了教育的人文主义内蕴而只剩下纯技术训练的外壳,导致学子片面追逐外在的考试分数,却失去了人本应有的伟岸理想,执著信念,磅礴激情和独特尊严,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机械运作的考试工具.很难设想这样的工具人在结束了教
育流程后能以审美的姿态去创造性地思考和追求人生的理想.
虽然有一些学生喜爱诗歌,但往往被语文试卷上注明的"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
条禁令挡在了诗歌乐园之外,诗歌被逐出作文训练的门槛.
2,诗歌的意境,韵味,技巧,思想及审美过程逐渐被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所代
替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在这个综合体中,诗歌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是在中国发展最充分的艺术,它也是最复杂的和取得很高成就的艺术.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如果我们抽取掉《诗经》,《离骚》,抽取掉唐诗,宋词,元曲,那么中国文化是
会那样的残缺.假设没有屈原,李白,杜甫,那中国的文化会有多大的缺憾. 从《诗经》来看,它一直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以至成为经学,不论在文学,还是在经学上,都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其中的十五国风,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
极其巨大.
而《离骚》不仅在文学上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有着极其深渊的影响,而且在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屈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和仕阶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曾激励着多少人奋发和进取,"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成为多少志士仁人追求人生理想的精神动力,屈原的爱国主义成为
中华民族凝聚的精神内核.
到了陶渊明,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品德,支撑起了他以后的知识分子的脊
梁,李白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为我们立起了人生的坐标,杜甫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更见中国知识分子的博大胸襟,!掠过苏轼,辛弃疾,再到于谦,龚自珍,我们不看到中国诗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诗歌仅仅是整个诗歌史上一些夺目的花朵,是整个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
绵延不息.
可是,在喧嚣和功利面前,诗歌的美好和适度已变得苍白.
3,歌自身而言,现代诗歌比古代诗歌更为不幸.从教科书所选篇目上看,古代多于
现代;从重视程度看,古代重于现代
阅读方面,入选教科书供中学生阅读的诗歌数量少,选编也有不当之处.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文言文字知识多,领会诗文化诗意境少;机械记忆多,入情吟诵少.至于写诗训练,则完全被排斥在教学要求之外.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忽视了诗歌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反映到写作教学上,就是按照训练目标大讲特讲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写作知识和写作技法,不厌其烦地进行实用性文体写作训练,把学生当做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训练机器.而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灵性和悟性远非其他文体能涵盖得了,忽略诗歌写作无疑是摒弃了中华文化
的精髓,最终对中国的写作和文化继承造成莫大的伤害.
可见,诗歌教学倍受冷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受应试影响——中考,高考作文
试题拒绝写诗,诗歌写作教学也因此成为语文教学的"弃儿".
三,青少年学生学习创作诗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诗歌的写作过程主要是想像和创造的过程.康德曾说过:"想像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提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像的自然界." 如有一位同学的诗歌习作《清江大桥》:"两个桥墩 \ 犹如巨人的双脚 \ 坚实地踏在江心 \ 任凭悠悠岁月从脚下流过 \ 长虹般的桥拱 \ 是巨人伸展的双臂 \ 把两岸连在一起 \车辆便在上面穿梭."在写的过程中,教师先指导他首先对桥进行观察,主要是以桥的形状为联想点.通过观察桥的形状,他告诉教师他感受到它特别像人的样子,桥墩是双脚,而桥拱是双臂,桥下之水是人生岁月.
想不到学生想像竟是如此的丰富,并有较强的创造性.
同时,为了写出诗,写好诗,学生须认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认识生活,认真学习
诗歌写作知识,学习诗歌佳作写作特点,使他们的思想素养,文学素养都有所提高.写诗是创造性劳动,学生在写诗过程中,要在构思上创新,要创造诗的意境,要创造新的形象,要讲求语言的创新,他们的创新精神,创造力就在写诗中形成. 总之,写诗既提高了学生的素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
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美感
诗歌是通过抒情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中学生富于激情,写诗给了他们抒发感情的极好方式.写诗又引导他们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鞭挞假,丑,恶,逐渐形成高尚的情操.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学生在构思诗歌时,运用形象思维方
式,展开自由,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充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诗歌具有美感教育的作用,首先在于它是一种对生活的认识,通过诗歌写作训练,可以让学生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让他们带着美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美,三千多年前的大圣人,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告诫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意思是说通过诗歌可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团结人民,表现自我,调节心理.近有助于孝敬父母,远有助于侍奉君主,至少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之类的名称.他还说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我们到了一个地方,那里的教育情况是可以看出来的.只要百姓们温柔敦厚,那便是诗教的结果.)因此,"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习《诗经》,说话就没有修养.)这里强调了学诗与修身的重要关系.我国古代很讲求"修身",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所谓的"修身",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素质培养.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杰出的诗人,都在"修身"上下过工夫,自然从幼年起就"学诗"."学诗"是"修身"的必要条件,而"修身"的目的,则是"治
国平天下",不是作专业诗人.
3,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文的人文性日益受到重视,诗歌的阅读与写作也应提
上日程
2001年,宜昌市在全国率先打破了中考作文"不能写诗"的惯例;2002年,陕西省,湖北荆门市等地的中考作文题也都为写诗亮起了绿灯,为爱诗的中学生增加了一个成功的机遇.尤其是2002年,2003年,高考作文体裁的彻底放开,出现了一批优
秀的高考诗歌作文,如2002年之《心灵的选择》,2003年之《无题》,这无疑给
中学诗歌教学(包括诗歌写作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
中学写作教学总是低估学生的写作水平,认为让学生写诗,写小说似乎是天方夜谭,是揠苗助长,其实学生的发展素质是不断变化提高的.今天的中学生由于新闻媒体和信息量的增加,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中学生才,学,识水平整体上要高的多.中学写作教学要求应当着眼这种变化.不少人总认为,写诗写小说等需要特殊的才能,中学生不具备这种才能.实际上诗歌写作深受中学生的欢迎,我在学完了第五册的诗词五首,指定作文写记叙文,写自由诗,原以为写诗无人问津,没想到四分之一的同学都选择了写诗.有的诗性大发,写了两首,三首,还有一个同学竟一口气写出五首短小的诗.学生对写诗一反常态,表现出热烈的反响,令人始料不及.所有事实表明,中学生蕴藏着极大地写诗积极性,适时适当地进行诗歌选
择训练是可行的.
4,进行诗歌写作基础的训练,适应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作文教学的一大困境是学生普遍对写作缺乏热情.激发学生个体创作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写作,并在写作中发现自我,感受快乐,成为语文教师应思考探索的问题.实践表明,写作源自渴望,渴望产生写作激情,产生写作快感.组织学生品读诗人的作品,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和创作方法,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活动促进观察和发现,展示与交流,分工与合作,感化与认同,从心灵深处得到触动,打开情感的闸门,因感悟而启智,感化而燃情,从而唤起写作的欲望.事实证明,活动扩大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思考,激发了创作潜力,契合学生的
心理需求.
诗歌因有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排列形式美,节奏美,韵律美,这些象磁石一样吸引着中学生.诗歌写作恰好满足了学生求美的愿望.十六七岁的年龄是诗一般的年龄,也是点燃激情文学梦和澎湃着诗情的年龄,具有写诗作文的冲动和渴求.有哲人曾经说过:"每个青少年本质上都是一位诗人." 此时,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较快,思想活跃,较少保守,在思维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成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在内容形式上都更加丰富多彩.中学生自我评价较高,成就感强.这些为诗歌写作提供了心里基础.诗歌恰好地成为中学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劳动并
抒发情感的好方式.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把诗歌抄写在贺卡上的行为.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诗歌教学是语文阅读教
学中的难点,它需要我们大家认真思考,不断探索.
让我们激情拥抱文学的骄子吧,勇敢地向诗的天堂迈出这一步吧,握紧手中的笔,
写下生活的多姿多彩,情感的变化万千,描绘出一个爱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郭根福: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育科学研究,004年03期
(2)魏饴:诗歌的创作艺术与智慧[M],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
(3)沈健:体验性:作为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1年第23卷,第02期
(4)艾民:中学诗歌教学课程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5)钱梦龙等: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J],语文学习,2002年第3期
(6)尚汝良: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初探[OL],来源:育星教育网,网址.ht88.
一、教育是什么?
吕叔湘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叶圣陶说:“办教育决不类似办工业,因为受教育的人绝对不是工业原料。”他把学生比作植物,把教师比作种植家。他认为有些植物之所以不能很好生长,一是与遗传或环境有关,二是种植家扼杀了植物生长的可能性。叶圣陶还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
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好习惯。”
综上,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永远的梦想,并且体现在他每天的行动中。真正的教育使人兼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智慧、宽广的胸怀、平和的心态、善良的心地和高贵的教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
他自己,实现他自己的理想或追求,而不是实现父母或老师愿望的工具。 可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成人控制太多,个人兴趣太少;规定内容太多,自主学习太少;死记硬背太多,灵活运用太少;纸笔训练太多,体验探究太少;标准答案太多,发散思维太少;学科知识太多, 人文素养太少。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苛刻还是宽容?是冷漠还是温暖?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开动脑筋,对
学生实施最好的教育!
二、语文要干什么?
语文是做事、做人、做中国人的基础,应重视语文的学习。语文的根底是阅读经典著作,离开了经典的传习,人和社会将会变得轻浮而躁动;语文之树主要靠阅读灌溉,离开了阅读,特别是离开了经典阅读,语文之树必然枯萎。而语文的应用则是表达交流(作文、口语交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其中,最主要的是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写作。以初中语文七年级和八年级的阅读、写作
目标为例(附下表),要完成以下读写训练。
从表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繁杂与精深的,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知识作前提,更需要教师在人文素养等方面,既作表率,又科学引领,投其所好,事半功倍,诚能如此,岂不是温暖人心之举?而在现代社会,能够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而阅读写作,既是一种必备的语文素养,也是一种必备的生活能力。
当然初三学生还要应试,更不能忽略阅读和写作。
三、语文课堂如何温暖人心?
如果说初一、初二的语文教学是前奏,是基础,那么初三的语文教学则是高潮,是结果。初三生活只有不足八个月的时间,每周也只有六节语文课。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是初三学生如何低负高效,有效提高课
堂的教学效率,这是我们该引起深思的问题。
**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
马卡连科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而在我看来,教师不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比不学无术更可怕。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劳动,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才会体验到职业的尊严与欢乐,才能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最近四年,我一直教初三毕业班,在每学年不足八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做以下努力:
1、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每年都要接一届学生,及早准确记住他们的名字是我对自己的第一要求。接新初三前,我利用暑假,先熟悉两个班的名单,开学一周内再对名看人,短时间内记住每个学生。学生对此很惊讶,也对新老师刮目相看。对于班里的几个特殊的学生,我事先早有耳闻,但假装并不了解,给这些学生重新展示自己的机会,
对以后的教学也大有裨益。
2、宽容学生的第一次错误。
尤其是对调皮的学生,严慈有度,宽容学生的第一次错误,有时会得到意外的收获。以去年刚教过的两个班为例,第一节语文课,某生A不好好听课,在纸上写脏话,被我发现后,他提出别告诉班主任,我利用课间晓之以理,并答应替他保密,但决不许再犯类似错误。以后的课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可以提醒他自我克制。第一次作文课,刚布置完题目,某生B就提出上厕所,我让他去了,但说好这是最后一次,以后他就真的没再提出类似要求。另有某生C是个性格怪异的学生,总是用怀疑一切的眼光看待一切人和事。开学不久,他以胳膊受伤为由提出不写作业,我看他胳膊上绑着纱布,就同意了,并要求他胳膊好了一
定好好写。没想到,第二天他竟然交上作业了,我便在他的本子上写下这样的批语:你胳膊受伤仍坚持写作业,我被你感动了。此后,他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不再随意找理由不写作业。
班里调皮的学生不在少数。D某更是一个个性张扬的男生,他聪明伶俐,可就是不学习,学习习惯很差。偶尔听课也常是反向思维,向老师提问些古怪的问题。对此,我从不当中批评,有时也会择其优点适时表扬。初三下学期,他几次模拟考试都不理想,我不忍心这样的学生中考失利,情急之中便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为他补习功课。中考分数公布后,他第一个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语文考了99分,这是他初中语文学习分数之最,家长高兴,我心里也比吃了蜜还甜。 不光他个人成绩提高很大,整个班级,由原来接班时的年级垫底,到中考成绩名列年级前茅,语文的最高分也出现在本班,我认为是温暖人心的语文教学
起了良好的作用。
3、上好每一届学生的起始课和最后一堂课。
众所周知,第一印象很重要。每接一届学生,上好第一节课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因为第一节课决定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并对以后的顺利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上好最后一节课,感悟更多的是前年初三五班那节课。上课铃未响,我就来到教室,讲桌上一大束紫红色的康乃馨吸引了我的视线,虽与分别的时日不太相称,却也鲜艳、美丽,给人温馨的感觉,只不知这是谁的创意,用心何在。当我站到讲台上,几乎是同时,全班同学迅速起立,齐声问道:“老师
好!”这与以往老师先问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鞠躬回问同学们好,随即开始了这堂课。自以为:这堂课我声情并茂,及时引导,学生表现异常,收效显著。下课后,我收到一张大大的贺卡,上面写有全班每个同学的心里话,还有一朵鲜红的康乃馨,一只宝石蓝色的钢笔。我知道,这凝聚着全班同学的一片爱心!事后我才知道,这一天在每个老师的课堂上,都会重复同样的故事。离校之前,讲桌上那束鲜花,又分发给了班内每一个同学,其用意耐人寻味!而这一切都是小菲和班委同学的创意,班主任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如果说这堂课成功,应感谢08年毕业的初三五班的那些孩子们!这堂课更启发了我:
上好最后一堂课,是教师的职责,更是语文教师的天职! 在去年毕业的两个班最后一节语文课上,我又有意识做了精心设计:用去年初三五班最后一节课的事例创设情境;事先安排会唱歌的z同学为大家吟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目的是让同学们记住初中三年的生活;引用《爱的教育》中“老师的话”作为我的临别赠言,表达我内心情感的同时也为学生们壮行;让每个同学说一句心里的话,激发他们对学校、老师、同学的各种感情;最后让班长实施她的职权进行总结,用意是多方面的。如果问这节语文课给了学生什么,我想也许是终生的回忆和意想不到
的收获。
综上,教育者——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温暖人心的教育,我认为是低负高效课堂教学之根本,更是语文教师生
命之源,我愿为此而努力!
作文三:《走进诗歌深处作文800字》800字
走进诗歌深处作文800字
走进诗歌深处作文800字—诗歌是什么,诗歌是空中的一轮明月,是手中的一杯清酒,是胸中的万丈豪情,也是心中的浓浓愁绪。
让我们慢慢走进诗歌深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离开了浑浊的官场,在南山自食其力,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的志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情趣;“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他的气节。他将生活的灵感融入了诗歌创作,以诗歌为舟,在历史的长河上且行且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为友,美酒为伴,孤影相随。李白虽是寂寞,却也活得洒脱。国家内忧外患,皇上却沉迷美色,听信谗言。也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然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不如游遍神州,“且放白鹿青崖间”。然而失望中又不乏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仰天长啸东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做梦都期待有一天有明君识才,“忽复乘舟梦日边”在学而优则士的封建社会里,他也有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南唐后主李煜,出生在错误的时代,那优柔寡断的性格,注定使他承受亡国之痛。政治上的失败,并不能掩盖他诗歌上的天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也正是这天赋,造就了他的悲剧。一个弱小没落的国家容不得风花雪月的才情。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外敌不断来犯,岳飞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抒发了人民的不满。“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鲜血都不能洗刷的仇恨,用诗歌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用慷慨的情感,苍劲的文字刷新了历史上对英雄人物的评价,歌颂了为了革命解放事业奋斗广大的中华儿女,胸怀宽广,意境开阔,令人击节而叹。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滥觞于《诗经》,成熟于盛唐,如璀璨的银河,群星闪耀。古人以诗赞物,以诗怀古,以诗言志,以诗抒怀。幸运如我等,能享受诗歌,品味诗歌,走进诗歌的深处。
作文四:《【doc】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2000字
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
躲@厚.l售画竭
让端歌竞进学生的作文
河北省曲周县南里岳校部王丽华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初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
的极大浪费.既然读诗诵词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把这个目
标融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呢?特别是当儿童已经学习了一两年的诗歌之后,让他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学会
较好的运用语言,不是既可以达到传统教学的目的,又可以解决语言培养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作文
1古诗作文化的几种形态一转,它又兀然出现,生命力极强.无论是哪一种写法,还是
1.1扩写古诗.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不能离开作者的写作模式以及主旨.这一点在"古诗作文化"
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中是极为重要的. 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1.3渐渐走向自然作文.改写多了,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己
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的一套思路,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写作模式了."换了汤也
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要换药".自然作:艾的初期阶段,可以是内容题材相近的两首
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诗歌的移接转化.如与《草》相同的,学生可以选择白居易的
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
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I;7头语言到书面语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孟夏已临,而于山寺中,春又重
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值得指出的是,扩写与翻译有所来.这种感想转入到《草》中,野火焚尽,生命复还,赞美再生
不同.扩写是翻译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已经是高于"改写型言的乐趣,歌颂生命,不是又富有新的意义了吗?
语表达形态"了.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教师提供的翻译上加1.4缩写"自然作文".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它的短
上一二句话或者是一二个词,它可以加上作者的感受,这种小,对仗工整,语言具有节奏感,具有韵味.流传广泛的诗歌
感受表达的句子只要能使作文内容连贯,过渡自然就行了.中的很多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思考,深思熟虑的."临安一个
1.2改写古诗.改写古诗形式就灵活多了,可以从原诗出发字,捻断数千茎".小学生写了一定时间的作文之后,通常会
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有语言哕嗦重复的毛病.可不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写
的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依照原诗的结构布局,依照原诗来避免或减轻这种毛病呢?现在许多儿童刊物里已经出现
诗的主题中心.以自居易的《草》为例.原文:离离原上草,一了儿童诗人的作品.因此,这可以说明小学生以课本或者自
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己的文章为对象,把"文"缩成"诗".
了整个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2"诗歌作文化"的意义 生命力.诗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古人云:"读遍唐诗三千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教学
一
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
是对儿童来说,学
1.2.1增加内容.学生在改写时,必须先找到改写的突破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而今,
El.在这首诗歌中,学生是想以描写野草蓬勃茂盛生长的样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在文学中已经不是占有主流形式了,
子为主呢,还是想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呢?待学生确定某而且在教育领域中它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重要位置.然而,
一
方面后,便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写作.以前者为例,学生可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的儿童诗,它的教学形式的展开对
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描写辽阔的草原,枯黄的草地,野草的长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意义仍在延续,而且,可以预见诗歌教
姿,甚至是作者身临其境时的感受,然后议论抒情,按照古诗学的潜力的挖掘是无可比拟的.
的布局娓娓道来.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El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 1.2.2改变内容.还是写野草,歌颂它的生命力,只是换一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
种情境,换一种场合.比如说,可以先描写门前的几株野草被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
石头碾断了,然后是忽然有一天又发现它们摇曳在微风中,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
青翠欲滴,风姿依旧.这样改写,还是吻合涛歌的布局,中心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
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加工,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
我们还可以把野草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推测它的来历,描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
写它的现状,然后设置一个野草将近死亡的场景,然后笔锋学来说,是一种极:托的创收.
压一
作文五:《(doc) 让诗歌走进作文》5600字
让诗歌走进作文
响她公平吗?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喜
欢别人的权利,但是可能就因为你的
喜欢致使她一生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
想,你觉得对得起自己喜欢的那个人
吗?我认为,要喜欢这个人就应该让
她幸福,让她有自己的追求,而不是在
她奋斗的道路中制造绊脚石.他听了
我的话半天说不出话来,我告诉他:
“老师理解你,相信你能把这件事情处
理好,并听到你们考入重点高中的消
息.他听了我的话,很是感动,并且向
我保证一定考上重点高中.但是结果
并非象他想象的那样,那个女孩考上
县城的重点高中,而他只考取了农村
高中,但他后来告诉我,他不会忘记我
对他的教悔.是我帮他指明了方向,不
在迷茫不在彷徨.我告诉他一个人一
生中难免会有错误,重要的是能知错
就改.是啊,人生难免有错误,假如当
时我不是及时去制止他,假如我不去
尊重他,不去用心与他去交流,那又是
怎样的结局呢?我用爱心感动了他,
而他将用爱心感动着生活.
让爱感动生活,宽容学生,宽以待人.
自古以来,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
这是至理名言,没人敢推翻,但就这句
话说,高徒需要严师,而那不是高徒的
泛泛之辈就不必严师了吧,因为你即
使严了他也成不了高徒,为什么这样
说呢?我班就有这样几个孩子,他们
三个号称”三人组”,据说是模仿港台
组合而命名的,这三个人,真是形影不
离,吃饭在一起,睡觉在一起,甚至去
厕所都在一起,可是他们学习都不太
好,所以他们也从不与人比学习,突然
有一天我发现他们三个人,同时上课
趴在桌子上睡觉,我当时很生气,就让
同学把他们叫醒,并找到了教室外面,
问为什么早上就睡觉,可三人同时说
病了,我看着他们发红的眼睛,知道他
们在说慌,但我并没有立即揭穿他们,
而且给他们送到宿舍里先休息了一下,
然后我私下里进行了秘密调查,方知
他们三人昨晚上一夜网吧,知道事实
真象,我再次找到了他们,他们惭愧的
低下了头,并承认自己曾经撒谎,看到
他们的诚实我没有责备他们,并且给
他们讲述了网吧的危害,我说我理解
你们的好奇思想,但网上是一个虚拟
的世界我们必须得回到现实中来,我
们要从现实中找到自己的成功,实现
自己的价值,并开导他们,一个人最可
悲的是自暴自弃,最可恨的是不争气一
…一
几个孩子听了我的话很是感动,
他们没想到我会对他们说这样多的话,
他们更没有想到面对他们的错误,我
会如此宽容,他们落泪了,落下的是感
激之泪,此情此景我告诉他们,只要你
们努力,一切都来得及,那正是初三上
学期,我鼓励他们相信自己能行,那就
一
定行,三个孩子听了我的话,改掉了
以前那些不好的习惯,从未在去过一
次网吧,并且最终都以优异的成绩考
入了普通高中,看到三个孩子的成功
我很欣慰,因为我的宽容让他们找回
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我爱他们.因
为爱感动着生活,宽容你我.
让爱感动生活,还表现在关心学
生,扶危救困上.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叫何姗姗,他父
亲去世了,母亲也抛开她和年幼的妹
妹改嫁了,杳无消息.小姗姗与妹妹和
80岁高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极端贫
困,不得不让姗姗在读书与生活两者
之间进行选择,而她只有一种选择,那
就是后者,相对于她来说,我应该是幸
运的,因为我有父母的呵护,帮助我读
中学,读大学,而她呢?她没有,她有
的是无奈,有的是伤心与无助.看到一
个新鲜的希望即将破灭,作为人师的
我,实在于心不忍,我留住了她,并与一
学校联系,免除了她所有的费用,只要
她能读书我愿帮助她解决一切困难,
孩子看到这里,她哭了,哭的真诚,哭
的欣慰,读书问题终于解决了,但我告
诉她,要珍惜这次机会,并对得起这次
机会,一定要学出个样子来,给世人
看,给离家的母亲看,给那些生活富足
的孩子们看,要他们知道咱人穷志不
能短.姗姗在我的鼓励下,成绩一直优
秀,为此我也感到很欣慰.但在班里孩
子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那就好发脾.
气,好骂人,而且谁说也不行,面对这
个问题,我多次与她沟通,知道孩子内
心的痛苦,她的脾气完全是她不完整
的家庭造成的,奶奶年世已高,孩子根
本就不懂得待人接物,没有人去引导
她,以至养成了许多不好的毛病,在交
流中我告诉她怎样为人处世,并告诉
她怎样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友谊等等
孩子渐渐大了,懂得的事也多了.如今
姗姗不仅在学习上给全班同学以带头
作用,在个人修养上也给全班同学做
出了榜样,姗姗进步了,我相信,姗姗,
的进步不止在今天,更在明天后天和,
将来因为她的身边有我们这样爱着
她的人,让爱感动着她,让她去感动着
生活
因为爱所以感动,无论她调皮还是
文静,无论她是愚笨还是聪慧,只要我
们有博爱之心,我们就能从生活得到感
动,也许是曾经的一次肺腑之谈,也许
是曾经的一次宽容与帮助,更也许是曾
经的一次尊重,都可能让我有爱的释放
过程.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种下的是种
子,收获的是希望;种下的是阳光,收
获的是光明,也许我们还有很多事需要
自己不断去播种,然而我们也还有很多
等待我们去收获,播种是-决乐的,收获
是幸福的,在快乐与幸福中徘徊,那是
爱的存在,让爱感动生活,感动你我,感
动莘莘学子,让师者感受那份发自内心
的幸福与快乐.
快乐是暂时的,而德育工作任重而
道远,未来的教育工作给我们提出了更
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应该用心灵去感
应教育,用爱心去孵化教育,那样我们
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进行道德成长.
吉
林
省
长
春
雨
农
安
县
农
安
镇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令老师们头
痛的是学生的作文总是大同小异,总是
那么空洞洞的,干巴巴的几句空话,假
话,大话,总是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而每次的作文课,学生们也总是叫苦连
天,痛恨不已.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
多,如应试教育,社会,家长,老师都
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学生的这种集
体真话失语症,教师当务之急是要鼓励
他们放胆为文,首先让他们学会讲真
话,继而展露其丰富的个性,写出具有
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即具有个
性化的作文,让作文园地真正呈现百花
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而要做到
这一点,老师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从传
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以新的评价
观念去指导学生.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
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
媒介”.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
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
用.孔子曾经这样教化他的儿子孔鲤
“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主张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要
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让每个学生
过着诗的生活.当今有识之士更是大声
呼吁:”让中华诗歌大步走进中小学校
园”.而现在的社会上,兴舞蹈,热音乐,
冷诗歌,语文课本上少诗歌,平时训练
不写诗歌,高考作文也是除诗歌外体裁
不限.教师缺乏教诗的热情,学生也没
有学诗的兴趣.语文教学要适应由”应
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上,要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应该
169
2011,01教学交流广——————一
I
让诗歌走进作文
第一初级中学戚红岩
把诗歌教学放到重要的地位.
一
,开展诵诗活动,把学生的热情
调动起来
诗歌是一种饱含激情,富有音乐
性,具有的音乐美,节奏美的文学样
式.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渐进诗歌所创
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古人
说:”熟读唐诗500首不会作诗也会
吟.”在大量的反复的含英咀华中,学生
会渐渐地惊异于文字的奇妙组合,感悟
到数千年来锤炼的汉字的音韵及所积淀
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对诗歌的阅读鉴
赏能力.结合这学期的诗歌教学我们举
办了几次诗歌朗诵会,在会上同学们有
的朗诵的是课本上的,有的选自课外,也
有很多学生朗读的是自己亲自写的诗
歌.同学们非常重视这一活动,他们通过
反复比较实践,根据诗的各种特点,能
掌握好节奏,字正腔圆,读出诗的抑扬
顿挫来,且能以声传情,感人心扉.特
别是一些同学们朗诵自己所写的诗歌,
竟然动情地流下眼泪,在这种浓重的艺
术氛围中,同学们学诗,颂诗的兴趣更
浓了,班上出现了读诗,抄诗,背诗和
写诗热.这种情景,让人感到诗歌艺术
的魅力所在.
二鼓励写诗,让学生插上想象的
翅膀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诗一般的
年龄,情感特别丰富,思维特别活跃.他
们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受到感染熏
陶,感情出现冲动,产生了写诗的愿望.
想用诗来记下生活中的真切感受,表达
自己的感情.教师应特别珍惜这种可贵
的创作意识,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引
导,切忌给一些应试写作的框框.
初学写诗,同学们写不好也不知如
何下手.老师便教学生从模仿开始.比
如学了于光中的《愁》我便教他们
“
……
的时候,愁是……”这种形式,
学了裴多芬的”我愿意是急流”,便模仿
他们的”我愿意是……,只要我的……”
这种结构形式,大家都来写,结果有些
学生写得非常之好.经常这样训练,慢
慢的很多学生掌握了诗歌的写作技巧,
知道是从具体的事物和情感入手.表现
手法上能运用此兴,象征,夸张等,也
能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借景抒情或直
抒胸臆等.一学期下来同学们的练笔本
上要写七八首或几十首,有的诗歌爱好
者甚至写到上百首.写诗提高了学生的
素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
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自编诗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
喜悦
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扩
大学生诗歌阅读量.我组织全班同学,
一
起动手图从自己平时摘抄的喜爱的新
诗和自己写作的诗选出几十首,汇编成
一
本诗歌集.这诗歌集虽是同学们根据
自己的审美评价标准选出来的,但都是
古今名家的诗作.全是同行们极为喜爱
和极力推崇的.读来特别亲切和温馨.
在编选的过程中,同学们阅读了不少诗
歌,不仅懂得评价诗歌的标准,同时看
到自己推崇的作品被编入集子,更感到
一
种成功的喜悦.
总之,诗歌教学的目标时的超越实
利的审美性,哲思性和艺术的浪漫主义
精神陶台人,春风化雨式的逐渐玉成其
个性鲜明,意志坚定,情感丰富,思维
深刻的现代人格结构.希望学生们在飞
扬的青春中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来的
挫折中让心灵有所依托.也希望老师常
常带领学生畅游诗歌苑林,采花酿蜜会
留下满口余香.
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的精神活动,它的途径和方法较多,
这也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
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着重以明确诗
歌欣赏思路为前提,指导诗歌鉴赏方法
为基点,来启发学生悟性和灵性,使他
们渐入诗的佳境,渐入艺术的殿堂,从
而达到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的水平
和能力.换句话说,诗歌教学就是要引
导学生分析诗人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
想象,运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形象,创造
意境,表达主题.
在教学中,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
的切入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是诗歌
鉴赏的开始.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
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宜于朗读
和背诵.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
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
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
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入
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建筑
美,图画美,音乐美和思想美.因此,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指导
朗读的技巧,通过诵读体会诗歌音乐美
的特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邵分.例
如在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主
要指导学生抓住诗人感情变化这条线
索,注意语气的轻重,语迷的缓急,以
抑扬顿挫之声调读出声情并茂之效果.
让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诗歌的语句
层次,内容和韵味,直至进入诗歌所创
造的那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又显飘逸
迷茫的意境当中,理解诗人的那种”哀
而不伤”的离情别绪.
学习讲究致用.学习,鉴赏诗歌只
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不够,还要自行创
作,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诗写出
来,过渡到诗歌创作的层面上来.
所以,在学生学习诗歌热情高涨的
时候,我便及时把创作诗歌的要求提了
出来.按照要求,一部分同学写出了一
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意象鲜明的诗
歌.我便把其中的精品汇编成册,以班
刊形式出版.当学生手捧《青春抒怀》班
刊时,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这更加
激起了他们写作的热情.这时,学校的
校刊《小源》便成了学生诗歌创作的摇
篮.它不仅仅是发表学生作品的园地,
同时还是学生诗歌创作的交流所,在学
生诗歌创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主导
作用.
同时借助诗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
语言修养,让学生用”情”去欣赏,去
感悟诗歌中的深远意境,去体会诗人
创作时的情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
像力,不能让学生被动机械地记忆.因
为任何一首优秀的诗歌,其背后总是
具有强烈的感情,只有让学生感受到
诗歌中最深的,最激动人心的画面,学
生的情感一旦被调动,丰富的想像就
会被激起,最终达到”共鸣”的效果.
用”心”欣赏诗歌,有助于创作.只有
创作,才能真正地提高语言修养与人
文素养,从欣赏到写作,是一个知识的
飞跃,只有创作才是创造,只有在创作
中才能体现创新思维.教育学家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用兴趣这把
钥匙,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诗歌走
进学生美好的心灵.
一
作文六:《作文:走进魅力的诗歌殿堂》1000字
诗歌”的大门是永远敞开的,只要你愿意进去探索和求知,那么你就是发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境界。让我们共同踏进魅力的诗歌大门,去领略诗歌那独特的韵味吧!
“一年中因为有四季而丰富多彩,因为有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而缤纷绚烂。在诗歌中我们可以随意的领略奥秘,可以感受诗人写作的意境,拿起一本历史悠久的《唐诗三百首》,里面的内容让我眼花缭乱。翻开书的第一页,一股油墨的书香味扑鼻而来,歌咏与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不尽其数,接着往下念,四季风光就展现出来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离离原上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脸腻香薰似有情”“夜合花开香满庭”“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枫叶千枝复石枝”“北风吹雁雪纷纷”“一枝寒梅白玉条”……吟诵这些诗句,仿佛徜徉在画中一般。
家乡是我们心中的避风港。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的心头总会不由得生起一丝思乡之情。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思乡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正是表达了他在外思念亲人的情怀吗?还有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也是表达了他思念家乡吗?除此之外,还以很多诗人都是以月亮来传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宋代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用月亮来传达浓浓的思乡之情的。读这些相思名句时,我犹如身临其境,读得津津有味。? ?小 荷 作文网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祖国的大好河山,总是被后人吟诵和歌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着这些诗句,脑海里时常浮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我不禁惊叹:“祖国的大好河山啊!
祖国美丽,那么也就纵使有了无数的爱国人士。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写出了杜甫对祖国的热爱。还有慷慨悲歌的陆游写的《示儿》,表达了他在死去时也不忘自己的祖国。多少爱国诗人,多少感人诗歌啊!
在诗歌的王国里,我们畅游了四季诗和思乡诗,又游历了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还领略了许许多多的爱国诗,真不愧是奇妙的王国啊!
走进诗歌的殿堂,迈向诗歌的大道,让我们快乐地畅游诗歌的乐园!
指导老师 赵金凤
作文七:《诗歌走进高考作文可点赞》1100字
周南焱
今年跟诗歌有关的热点话题不少。高考第一天,诗歌又成了话题。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大小作文均允许写诗歌,这是本市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作文破天荒对“诗歌”解禁。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更是在个人博客上,第一时间以北京高考作文试题《深入灵魂的爱》作诗一首。诗歌走进北京高考作文,确实值得叫好。
高考作文对诗歌这一文体的“歧视”由来已久,作文要求中总是规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前几年,少数省市高考作文,也曾对诗歌“解禁”,还出现过所谓的诗歌满分作文的例子。但这两年,似乎又沉寂下来。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首次突破文体限制,但大多数省市作文命题依然如故,诗歌仍然被列为不受欢迎的文体。高考作文这一积习,想一时集体转身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渐进式的转变。
诗歌本来是中国流传最久远的文体,历代也涌现出无数经典佳作,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组成部分。孔子早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古代科举考试也曾命题作诗,会写诗也是士大夫的基本文学修养之一。但如今鉴赏、创作诗歌不再被视为基本修养,高考作文则长期排斥诗歌。早前有人提出高考作文为何不能写诗歌,有阅卷老师答复,这是因为高考作文不是考的文学创作,诗歌语言是最精炼的,有时候一首诗歌只有短短四句话,如果出现在高考作文中,会给阅卷带来很大难度,毕竟仅凭几句话是无法给分数的。
类似的解释看似有道理,其实没道理。诗歌出现在作文中不好判分,只能说明阅卷老师的水平不够,阅卷的评分规则不够细致,还跟高中诗歌教育极度匮乏有关。只要看看中学语文课本就知道了,古诗选择的是经典作品,新诗作品则大多不敢恭维,也就停留在徐志摩、贺敬之的诗作上,内容和美学表现手法相当陈旧,老师教学没激情,学生也没兴趣。中学生写古诗已经不切实际,写新诗大多又缺乏鉴赏和技巧教育,实际上无形中已经把诗歌排除于作文之外了。
跟其他文体不同,创作诗歌需要一点感觉,考场上时间有限,不易写出好诗。考生自然会度量利弊,决定选择何种文体,何须硬性规定不准作诗,诗歌评判虽然见仁见智,但基本的好坏还是可以辨别的。选择诗歌这种文体,毕竟是少数高考生,阅卷评判高低分数并不算难。如今,北京高考作文对诗歌敞开大门,相信会促进中学诗歌教学,激起更多中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作文八:《走进诗歌》11600字
走进诗歌
作者:海嫚 时间:2013/11/21 20:33: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662 唐诗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不可攀的峭峻高峰,因其意境之深远,情感之丰富,主题之多样而屹立于中国大地,东方世界。于是,感受诗歌,体悟生命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那么,如何更好的把握诗歌,感悟其深邃的感情,幽远的意境,唯美的语言也便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于是,鉴赏诗歌浓墨重彩的走进了课堂,走上了讲台。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教材必修一到必修四都涉猎到了诗歌。因此,如何鉴赏诗歌成为值得深思和探索的一个教学内容。经过多次的诗歌教学实践,我归纳出了以下三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初见于《孟子》。《孟子?万章下》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天下之善士为不足,又尚论古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论世”是说要读懂前人的作品,就应该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知人论世”的本义是指“交友之道”。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后经文论家的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来使用,即“知人论世法”,后人经常运用于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和文学作品教学。“知其人”是指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论其世”是指应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这一注重客观事实,从多方面去把握作品的鉴赏和评论方法,对于中学古诗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活于这个世界,都有其独特的感受和别样的回忆。只不过有些人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记忆埋藏于历史长河的泥沙里。显然,诗人就是这一类人。翻开中华民族文明的篇章,《诗经》便映入眼帘,追逐历史,唐诗宋词使得我们长久驻足,流连忘返。一首首动听的旋律如同琴弦一样拨弄着你我的心扉。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人生,异样的世界,那样的美感。诗人也罢,词人也好,或豪迈高昂,或哀伤低吟,或缠绵悱恻,或抑扬顿挫,或婉约清丽,一个个,走进了文学的殿堂。这些不同风格背后却都掩藏着一颗伟大的心,折射着一段段耐人寻味的历史。于是,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从而了解诗人的生平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动向。比如,学习杜甫的诗歌必须知道他的羁旅漂泊,他的家愁囯恨。胡应麟《诗薮》推重金光万丈,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堪称杜甫的呕心之作。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仅仅五十六字,即将诗人所有的感情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掩面。杜甫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来叙述。第一阶段是读书游历时期(712~746年);第二阶段是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年);第三阶段是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年);第四阶段是漂泊西南时期(759~770年)。这首诗就是唐代大历(767年)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即诗人飘泊西
南时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旅居夔州,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倾倒出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怅。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被后来人反复咀嚼。更有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此句道出的八层含义,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正是如此,我们更需要拽着历史的衣襟,走进每一位诗人的世界。只有这样,方可更全面的把握任何诗人的任何一首作品。
二、 意象归纳
诗人创作,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以情附物上,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也即语言的暗示性,多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寓意上。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古代的诗人们都赋予了意象不一样的情感,然而经过整理归纳,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例如:酒,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常见意象,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品中。最早把酒跟文学联系在一起, 可以追溯到《诗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诗经. 七月》中写道: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xiǎng) ,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sì) 觥,“万寿无疆”。 一年的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在这里,酒的暗示性并不强烈。随着时间的迁徙,文学的发展,“酒”愈来愈多的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以至于到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这里,酒成为了李白的象征,可以说李白借酒成就了自己雄奇飘逸的诗风,因而又被称之为“酒仙”。于是余光中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李白诗中的酒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吟》)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酒在这里是豪放的吟唱,是潇洒的颓废,是坦荡的迸发,是孤寂的寥落,也是忧伤的嘶喊。到了后来,就越发频繁的走进了忧愁。比如: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明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御街行》范仲淹)
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题袁氏别业》贺知章)
于是乎,酒的诗歌暗示性我们可以看做是忧愁,换言之酒是忧愁的代言。类
似的例子很多,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等等。 因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善于归纳整理,多做积累,还是会有不少的收获。
三、 情感共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由此可见,诗歌的核心依旧是情感。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时节,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思考都会衍伸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品读一首诗歌的诗歌,感触最多的可能是情感。如若想要更为透彻的细细体味,不难发现其中无与伦比的美妙。于是,就需要我们并肩站到作者的身旁,和他一起垫脚眺望,和他一样大声和歌,产生情感共鸣,亲身体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比如李易安的词,情感颇为丰富,词中首推她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低伤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词风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纵观全词,词人的情感落脚点落在了最后一句中的一个“愁”字上。那么作者到底在愁什么呢,不同的情感体验会让我们得出不同的答案。也许是国破家亡,或许是天各一方,或者是度日如年,抑或孀居晚年,形单影只。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伤,孤寂之病等等。殊不知,仅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呢。正如在她的词作《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中写道: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无尽的忧愁烦扰着孤独寂寞的作者,我想生活于我们也许是一成不变的,于她却又是何等的艰辛多舛。只有设身处地的站到作者的角度,深深体味,我们才会真正意义上明白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了解诗人,走进诗人,读懂诗人。我们方可感受到诗歌超凡的气质,迷人是身姿,魅惑的妆容,润滑细腻的情感。唯有这样,我们才会获取醍醐灌顶般的幡然醒悟。
走进诗歌
作者:海嫚 时间:2013/11/21 20:33: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662 唐诗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不可攀的峭峻高峰,因其意境之深远,情感之丰富,主题之多样而屹立于中国大地,东方世界。于是,感受诗歌,体悟生命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那么,如何更好的把握诗歌,感悟其深邃的感情,幽远的意境,唯美的语言也便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于是,鉴赏诗歌浓墨重彩的走进了课堂,走上了讲台。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教材必修一到必修四都涉猎到了诗歌。因此,如何鉴赏诗歌成为值得深思和探索的一个教学内容。经过多次的诗歌教学实践,我归纳出了以下三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初见于《孟子》。《孟子?万章下》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天下之善士为不足,又尚论古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论世”是说要读懂前人的作品,就应该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知人论世”的本义是指“交友之道”。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后经文论家的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来使用,即“知人论世法”,后人经常运用于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和文学作品教学。“知其人”是指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论其世”是指应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这一注重客观事实,从多方面去把握作品的鉴赏和评论方法,对于中学古诗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活于这个世界,都有其独特的感受和别样的回忆。只不过有些人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记忆埋藏于历史长河的泥沙里。显然,诗人就是这一类人。翻开中华民族文明的篇章,《诗经》便映入眼帘,追逐历史,唐诗宋词使得我们长久驻足,流连忘返。一首首动听的旋律如同琴弦一样拨弄着你我的心扉。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人生,异样的世界,那样的美感。诗人也罢,词人也好,或豪迈高昂,或哀伤低吟,或缠绵悱恻,或抑扬顿挫,或婉约清丽,一个个,走进了文学的殿堂。这些不同风格背后却都掩藏着一颗伟大的心,折射着一段段耐人寻味的历史。于是,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从而了解诗人的生平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动向。比如,学习杜甫的诗歌必须知道他的羁旅漂泊,他的家愁囯恨。胡应麟《诗薮》推重金光万丈,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堪称杜甫的呕心之作。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仅仅五十六字,即将诗人所有的感情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掩面。杜甫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来叙述。第一阶段是读书游历时期(712~746年);第二阶段是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年);第三阶段是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年);第四阶段是漂泊西南时期(759~770年)。这首诗就是唐代大历(767年)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即诗人飘泊西
南时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旅居夔州,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倾倒出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怅。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被后来人反复咀嚼。更有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此句道出的八层含义,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正是如此,我们更需要拽着历史的衣襟,走进每一位诗人的世界。只有这样,方可更全面的把握任何诗人的任何一首作品。
二、 意象归纳
诗人创作,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以情附物上,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也即语言的暗示性,多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寓意上。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古代的诗人们都赋予了意象不一样的情感,然而经过整理归纳,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例如:酒,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常见意象,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品中。最早把酒跟文学联系在一起, 可以追溯到《诗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诗经. 七月》中写道: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xiǎng) ,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sì) 觥,“万寿无疆”。 一年的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在这里,酒的暗示性并不强烈。随着时间的迁徙,文学的发展,“酒”愈来愈多的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以至于到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这里,酒成为了李白的象征,可以说李白借酒成就了自己雄奇飘逸的诗风,因而又被称之为“酒仙”。于是余光中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李白诗中的酒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吟》)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酒在这里是豪放的吟唱,是潇洒的颓废,是坦荡的迸发,是孤寂的寥落,也是忧伤的嘶喊。到了后来,就越发频繁的走进了忧愁。比如: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明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御街行》范仲淹)
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题袁氏别业》贺知章)
于是乎,酒的诗歌暗示性我们可以看做是忧愁,换言之酒是忧愁的代言。类
似的例子很多,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等等。 因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善于归纳整理,多做积累,还是会有不少的收获。
三、 情感共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由此可见,诗歌的核心依旧是情感。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时节,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思考都会衍伸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品读一首诗歌的诗歌,感触最多的可能是情感。如若想要更为透彻的细细体味,不难发现其中无与伦比的美妙。于是,就需要我们并肩站到作者的身旁,和他一起垫脚眺望,和他一样大声和歌,产生情感共鸣,亲身体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比如李易安的词,情感颇为丰富,词中首推她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低伤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词风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纵观全词,词人的情感落脚点落在了最后一句中的一个“愁”字上。那么作者到底在愁什么呢,不同的情感体验会让我们得出不同的答案。也许是国破家亡,或许是天各一方,或者是度日如年,抑或孀居晚年,形单影只。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伤,孤寂之病等等。殊不知,仅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呢。正如在她的词作《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中写道: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无尽的忧愁烦扰着孤独寂寞的作者,我想生活于我们也许是一成不变的,于她却又是何等的艰辛多舛。只有设身处地的站到作者的角度,深深体味,我们才会真正意义上明白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了解诗人,走进诗人,读懂诗人。我们方可感受到诗歌超凡的气质,迷人是身姿,魅惑的妆容,润滑细腻的情感。唯有这样,我们才会获取醍醐灌顶般的幡然醒悟。
诗与词有什么区别?
浏览 39128 次
发布于2016-04-18 14:33
最佳答案
【一】从时间上: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诗就可以从《诗经》追溯起。
【二】从题目方面:
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词必须有词牌名
【三】从和音乐的关系方面:
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 合乐的称为歌, 现代统称为诗歌。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四】从形式方面: 1、句式不同:
诗有律诗和绝句, 有七言和五言之分,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 如柳宗元的《渔翁》为七言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烛。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王维的《送别》为五言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 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并且词有词牌,词在每种词牌名下有固定格式,每句几个字都有要求。
如《南歌子》的一种词牌格式为:(例词:温庭筠)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如梦令》的词牌格式(例词:李清照)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2、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同:
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
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
3、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
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这两点可以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从题材内容方面:“诗言志”(多写家国之事、人生沉浮);“词言情”(多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如谭嗣同《狱中题壁》一诗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五】从语言特色方面:
从语言来区分诗的语言偏于自然清新,词的语言偏于精工华美。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纤柔香艳。
【六】从风格和意境方面:
诗庄词媚。诗的情感表达偏于庄重;词的情感表达偏于妩媚。“诗显词隐”诗的情感表达偏于显豁明朗;词的情感表达偏于含蓄蕴藉。“诗刚词柔”:诗的情感表达偏于刚劲明快,词的情感表达偏于柔婉细腻。“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的境界开阔,词的境界狭深。 例如:
唐诗:(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的豪情壮志表达在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
怎样学习写现代诗
听语音
?
?
?
?
? | 浏览:13763 | 更新:2012-09-20
21:15
怎样学习写现代诗?如何学习写现代诗?今天我来教你写吧
现代诗要求诗人以饱和激情的想象创造出赋予典型化的意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不讲究格律,诗的分段建行、每行的字数没有固定要求。主要以诗意和语言的内在音乐动感取胜。
工具/原料
?
?
? 多练习 多读书 多交流
方法/步骤
1. 1
现代诗的形式和要求
诗是诗人灵魂的剖白,呈现着诗人的全部心灵感受、内心独白。
就其意识归属分析:有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历史的、哲学的、美学的、人生的??就其情绪状态看:有愉悦的、哀伤的、昂奋的、低调的、爱的、憎的、愤怒的、恬适的、抑郁的??
2. 2
一首诗的最佳动情点在哪里?从艺术欣赏看:在你的认同里;以创作实践论,在你的体验里。就上面两点,现代诗要求:①使用日常口语,务求准确,扬弃藻饰。②创造新的节奏。③要求绝对自由取材。④推陈意象、摈除含糊的泛论,把握具体的细节。⑤追求诗的坚定与清晰、放逐混淆与笼统。⑥诗的本质要求高度集中。
3. 3
感知
先谈谈灵感。所谓灵感是诗人、艺术家创作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创作者在丰富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时,由于某种事物的启示,思想豁然开朗,捕捉住富有创造性的构思,伴之而来的是创造力和创作激情的爆发。诗人艾青认为:“灵感是诗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无比协调、无比欢快的遇合,是诗人对事物的禁闭之门的开启。灵感是诗的受孕。“可见诗的灵感的产生,虽然具有很大的偶尔性,但归根结底是诗人、艺术家长期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的结果。
4. 4
感知即直接、间接的生活感受与认识,是诗歌写作活动的基础,也是写作过程的起点。没有对生活的感知,绝不可能进入诗歌写作过程和进行诗歌写作活动。即如一个从未见过葡萄尤其是没有吃过葡萄的人,绝不可能
向人们道出葡萄的甜美或酸涩。严格地说,一切诗歌写作,成败得失的关键在对于生活感知的广狭、深浅、新旧、精粗。作家赵树理说:“有了生活,就有了主题和人物。”不过那有了生活的“有”就颇值得人们玩味与研究。说透了就是感知生活的广博、深厚、新颖、精神。毫无疑问,感知生活,是诗歌写作的第一道铁门槛。是有志于写作的人必须用心地去跨越的基础。
5. 5
提炼
提炼包含动笔之前的得意、凝意、立意的完整过程。它是继感知之后接踵而来的第二步工作。尽管对于“提炼”这一术语,诗歌界尚无规范性的界定,但基本含义是明确的,它就是把来自直接、间接的生活的意,经过凝炼与加工,使之升华为诗的主旨。写诗最要紧的是立意。立意贯穿在诗人对生活的体验、思索以及命笔行文的全过程中,也反映诗人对生活的加工、改造的匠心与意趣。“意义高低决定诗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所以许多诗人都熬费苦心地在“意”上下功夫;同时诗的意在诗行中的体现,应是隐蔽而寓于形象中,多运用暗示、曲笔、远距离比喻、没有规定性的象征手法。卞之琳的《断章》是一首优美难懂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由于诗中象征意义的正确定性和诗人主观感觉的个体性,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6. 6
组合
写诗除了要认真遣词用语,讲究文辞外,还必须十分讲究字与行、行与行之间的结合方式。诗是内视力特别强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求诗人用高度艺术的语言,抒发他在某种境遇里对某些事物的所见、所感、所思,用诗来袒露自己的心灵,传达自己的心灵信息。
7. 7
链式组合
链式结构即顺序结构或层层递进、层层剥笋。论什么事,抒什么情,总有本末始终,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无论任何人,总有生长发育过程和生老病死的变化,因而,写这类事和人的诗,最一般的方法就是用这种客观地反映事和人的内在变化的链式组合。
8. 8
意象组合
所谓意象,是我国诗歌界批评传统用法,指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相感应而以文字描绘出来的图景,是一首诗中具体的单一的或片断的形象。庞得说:“意象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表现的是在一刹那时间里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一个被描述的意象,可能是:任何一种内心冲动所获得最充分的表现或解释。意象又是一个辐射系??一个旋涡,从这里面产生观念,观念从意象中通过并且不断冲击意象。
9. 9
绕山绕水写内心
在很多情况下,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而有损于诗的余味,也难于表现出细腻复杂的感情来,于是写诗常常不要正面进攻,而应采取迂回手法,通过一些似乎关系不大的细节,来进一步暗示、提示自我深层的心理活动,从而收到“传难尽之意于字行间”之效,使心理描写更有余味。
10. 10
看似平常,实为合寡
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人的思想感情也是丰富而复杂的。在生活中我们不时会看到“长歌当哭”、“喜极涕零”、“大智若遇”、“大巧若拙”等现象。这类现象我们初看起来似乎很反常,不在情理之中。但如果我们仔细地琢磨。就会发现其实是很正常的。这种反常之中富有正常的现象,为我们进行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表现生活的多彩色调的有效艺术手段。假如我们运用这种反常合寡的艺术手段,就会使我们的作品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使其作品新奇感人、趣味深厚、曲尽其妙的有着极强的艺术吸引力
11. 11
创造意境
意境即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主客观和谐统一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巧妙地运用,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艺术美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陶冶。
END
注意事项
想做诗人,就要学会保留一颗诗心,不要求你对月伤心,对花流泪,但是至少你要对琐碎的现实生活、自然景色、以及世间万物保持着一种欣赏和审美的心态。
作文九:《走进诗歌》1800字
让孩子的童心在诗韵中飞扬
光谷三小教育集团南校区 胡菊英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许多璀璨的诗篇润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熏陶和教育。而现代儿童诗歌,语言通俗、形式自由、充满童真童趣,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里的特点。诗性、诗心、诗情、诗意、诗兴潜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因此,儿童诗歌需要我们去研究、挖掘、弘扬。把诗歌引进课堂,让孩子读诗赏诗写诗,就是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因美而真,因美而善,以美育人。让学生在诗的氛围中成长。同时也通过诗教与语文的结合推广到诗教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让整个校园充满诗意,为学生营造一个诗的殿堂,让孩子的童心在诗韵中飞扬。
一、大量阅读,积蓄能量。
儿童诗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儿童诗所抒发的儿童情感,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让孩子们徜徉在儿童诗的乐园里,在他们心中播洒快乐的种子,给孩子一定的知识积累。
1、看一看周围环境
教室内营造一个欣赏儿童诗的良好氛围。在教室的左边墙上设置一个“日积月累”专栏,每周一首,把一些优秀的儿童诗写在这个专栏上。教育学生把这些儿童诗积累下来,写在专门的日记本上,积少成多。在教室的“诗意童年”版块中还可以把孩子创作的作品贴上去给全班孩子学习。在教室的“图书角”藏放各种各样的儿童诗书籍,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儿童诗。让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欣赏儿童诗,创造儿童诗。
2、品一品小诗趣味
儿童诗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带去快乐。让儿童诗成为孩子们一种交流的工具,欣赏儿童诗的美。在班级中举办赏
诗会,通过开展儿童诗朗诵会、原创儿童诗大赛、儿童诗绘画比赛、儿童诗书法比赛,儿童诗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营造班级中浓浓的读诗氛围。这样的主题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儿童诗的趣味在无声无息中渗入孩子的心田,同时也为孩子诗情的飞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纵深的空间。
3、背一背优秀童诗
赏诗主要为创作诗做铺垫,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和创作欲望,使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寻找儿童诗充实自己的大脑。要想有好的创作就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儿童诗。因此在每天早上晨读前,上课前,都可以让孩子背诵儿童诗。在诗中让孩子领略自然的神奇、风景的秀丽、人性的美好等。选择背诵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中段学生做到节奏感强,情感真实,声情并茂;高段学生再做到正确把握作品内容,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适宜。背诵时由浅入深、由简到难遵循孩子的心理特点避免厌学想象发生。每周背诵一首为宜,以一学期20个星期为例,这样一学年就有40首。小学六年就有240首的知识量。有了知识储备为学生将来创作儿童诗打下基础。
随着阅读量的慢慢增大,学生对诗歌也由陌生到熟悉到理解到喜爱,渐渐体悟到诗歌的魅力,同时也为诗歌创作准备了充足的素材和写作能量。
二、尝试创作,抒发诗意
教孩子写诗,我们以多元的方法启发学生,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努力捕捉灵感,用童心和稚气去看望世界,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开掘情素美,抒发诗意。
1、心随笔动 仿写儿童诗
朱作仁先生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在模仿中不断增加创造因素,在创造中难免留下模仿痕迹,即使作家也不例
外。”特别是孩子们都有强烈的创作愿望,用儿童诗的方式想表达自己的心里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给学生创作时点拨,就能激发出孩子们无限的创造力。
2、童心飞扬 创作儿童诗
著名诗人雪莱认为:诗是一种创造,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诗的想象更丰富,更新颖,只有观察生活,并善于思考,善于想象,把观察到的感性的东西作诗意的升华。”
诗歌的诞生要依赖于创造性的想象,不能人云亦云,如果一首诗陈腔滥调,是不可能吸引读者的。学生有了模仿改编的经验,个性创作就会水到渠成,一篇篇真情实感的诗歌就像浪花朵朵朝岸边涌来。
在一次诗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以“风”或“雨”或“云”为题进行创作。“风、雨、云”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但要在描绘的文字里充满诗意,就必须让学生捕捉它的特点,并摄取与之能形成相关联场景,进行描写。在我的提示和启发下,学生创作出了一首首充满生活情趣的诗歌来。
总之,只要给我们的孩子机会,调动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将给我们许多惊喜!放飞童心,让我们的孩子翱翔在自由的天空,让他们的思维飞翔、让他们的创意绽放!
作文十:《走进诗歌》3600字
1. 八声甘州
? 柳 永
对潇潇 暮雨 洒 江天 ,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 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 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 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作品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 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 分外寒凉清朗。 凄 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 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 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 到 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 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 不声 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 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 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 些年来的行踪, 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 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 凝望, 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她哪会知道我, 倚着栏杆, 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2]
文学赏析
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 于清秋薄暑时分, 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 心情。 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 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 但作者 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上片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从高到低,由远及近,层层铺叙,把大自然的浓 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畅而又兴象超远。
词的下片由景转入情, 由写景转入抒情。 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换头处即景抒情, 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 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 从上片写到的景 色看, 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 而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 “不忍”二 字领起, 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 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 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 故乡, 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 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 自然使人产生 不忍的感情。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 实际上这是全词中心。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 这两句向自己发问, 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 回顾 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问中带恨,发 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 有问无答, 因为诗人不愿说出来, 显得很 含蕴。 一个“叹”字所传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绪, 和回顾茫然的神态, 准确而又 传神。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又从对方写来,与自己 倚楼凝望对照, 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 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 虽说 是自己思乡, 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 佳人怀念自己, 处于想象。 本来是虚写, 但词人却用 “妆楼颙望, 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 这样的细节来表达 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结尾再由 对方回到自己, 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 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 却不 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 “倚阑”、 “凝愁”本是实情, 但却从对方设想
1
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 实在难得。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 理所当然地让人认为一切景象都是“倚阑”所见, 一切归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
全词一层深一层, 一步接一步, 以铺张扬厉的手段, 曲折委婉地表现了登楼凭栏, 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通篇结构严密,迭宕开阖,呼应灵活,首尾照应,很能体 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 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 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词作流传极广, 有 “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 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 乐章集 》 。
2. 纳兰容若:
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 枫树 。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很喜爱这首词, 上下阙的前三句壮志豪迈, 后两句却婉约凄伤, 成功把豪情、 柔情糅合在一起, 每每读来皆能想象出那种战争悲 壮的画面,使人回味无穷。)
作品译文
古往今来, 山河之上不会存在永久的界限。角声中,牧民频繁的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去去。而 这其间触目的荒凉, 谁能说的清?唯有西风肆意吹着那苍老的丹枫。 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那些 幽怨之情应是无法计数的。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 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2]
2
作品鉴赏
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 从古到今, 山河是没有定数的, 此时姓 觉罗氏,彼时有可能姓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 这句写意气势博大,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 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 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 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 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 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 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到了现实,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 牧马频来去” ,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
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 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 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 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 这怎能不让人伤感? 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 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厮杀 声,似乎也暗藏着几份悲伤。从结构上来说,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 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 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 在他眼中, 弥望的仍是 一片荒凉,这满目的荒凉又能给谁诉说呢? “荒凉” 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
实写照, 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 秋天, 万物凋零, 落叶满地, 一派衰败之象, 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 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 经历, 但仍然心存忧患, 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清 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地
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 在此,作者借 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 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饰。 词的下片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 景象气势磅礴, 纵横驰骋, 情感 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 ,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
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 “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 戈”而言, 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 纵横沙场的幽怨。 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 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 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 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 “何处诉”一语, 就道 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 也许是英才盖世, 也许是位高权重, 才使他的周围变得 冷清。
3
作者心情沉重, 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 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 “深山”“夕阳”“深秋”“雨” 这几个 意象悲凉凄冷,让人生发出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2010江苏高考)
5. B (容止:仪容举止。 “ 止 ” 即有 “ 居住、止息 ” 意,所以此词不单指 “ 形 貌 ” 。 )
6. B(②表现其妻之贤惠,④表现其妻子之贤、明事理,⑥表现其妻把 文章看的很重。 )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1) 先读最后一道题目, 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 “ 选择正确的一项 ” 则除外) (2)然后带着 “ 何人? ” 、 “ 何时何地做何事? ” 、 “ 结果怎样? ” 、 “ 为什么? ” 等问题对文 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 “ 事件 ” 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 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 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 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 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 专有名词 ,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 “ 雅 ” 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