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我眼中的理想班规》700字
我眼中的理想班规
班规是师生智慧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治理班级的锦囊之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尺。在我眼里,理想的班规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对生命个体的关注,要求各班在制定班规时一切遵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一切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出发,不能纯粹为制定班规而罗列出有损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条条框框。
二、和谐发展 “和谐”强调的是班规的内容不仅能够起到适度约束学生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和谐相处、拉近师生距离,从而起到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发展”强调的是班规的内容要利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力争成为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宝,而不能成为束缚学生思想和行动的镣铐。
三、全面系统 “全面”强调的是班规的内容要涵盖到班级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不能顾此失彼。要达到通过班规的落实,全面考察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的目的。“系统”强调的是班规的制定要有一定的条理,不能杂乱无章,要给每个学生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做到根植于心,落实于行。
四、便于操作 班规一旦制定出来,要求学生对照落实。因此,班规的内容一定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强,要能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起到指导作用。内容不能似是而非,语言不能含糊不清。要尽量做到师生便于操作,易于评价。
五、形式灵活 班规呈现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可以灵活多样。各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班规。例如低年级可以以三字经的形式呈现,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实践起来就容易多了。
六、师生认可 理想的班规应该是师生集体智慧的浓缩,是师生共同认可的产物。因此,班主任在制定班规时切不可搞一言堂,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共同研究,共同拟定。
作文二:《我眼中的《理想国》》2500字
我眼中的《理想国》
《理想国》作者:柏拉图,译者:郭斌和、张竹明,哲学类,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年: 1986-8
提到柏拉图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假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柏拉图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拉图将城邦居民分为3个等级,其一是从事生产的农民和工匠,他们天生适合做工但不适合统治,然后是护卫者,他们适合统治,但只能在别人的指导和控制下去统治,最后是统治者,他们承担最高的职责,因为他们具有最高的智慧,精通统治的技艺。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虽然如此,但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教育是理想国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柏拉图认为国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机构,并且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垄断,它不由私人或者任何其它商业性的机构来提供。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初等教育中的优秀者能得到高等教育,其中的优秀者可以选拔出来进入护卫者甚至统治者的行列,教育不分男女,女性有同样的机会晋升护卫者和统治者。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也正如中国现在所倡导的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极为有益的。
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 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 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柏拉图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世界,在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应以其为标杆,努力创造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
作文三:《我眼中的理想企业》1000字
我眼中的理想企业
曾感动于金玉普惠的用人理念,公司把员工当家人,员工把金玉普惠公司当家,彼此的真挚和用心使员工与金玉普惠公司紧紧相依。
如今,在金玉普惠,我亦找到了这份感动。感谢缘分,让我来到了这里;感谢金玉普惠,让我找到了工作的归属;感谢领导和同事,给我工作的点点肯定和支持;感谢各部门同事,给我亲人般的热情和协助,因为有了你们,我孜孜不倦,激情万丈!
虽进金玉普惠不近一年,但这里如冬日的暖阳,在不经意间,给我阳光和温暖,让我暖心、成长!
金玉普惠的环境是简单明快的。一如它的企业文化“快乐工作,开心生活”。在这里,没有复杂的勾心斗角,给与的,是简单透明,亲如校园;在这里,没有工作的推三阻四,你推我拒,有需求,说出来,有意见,提出来,尽我所能,想我不能;在这里,没有无休止的加班加点,给与的,是工作和生活并重,自由发挥;在这里,没有冷漠的制度和苛刻的不平等,给与的,是热乎乎的人心和潺潺的关怀;在这里,更没有不得志的抑郁和苦闷,只要你有心,只要你有才,平台无限宽广。
金玉普惠的层次(等级)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公司倡导员工平等,领导以身作则。要求员工得六十分,领导,要先得一百分。作为管理层,除了管好自己,更要带好团队。个人的
优秀,不算优秀,最大限度发挥每个员工的优势和特长,将整个部门的团队凝聚力发挥起来,才是领导的业绩。
金玉普惠的平台是自由飞翔的。在金玉普惠,出色的雄鹰,可以展翅飞翔,嗷嗷待哺的小鸟,也可以在大家的协助下快速成长。在金玉普惠,老板和领导不会给你设限,更不会埋没你的才华,是金子,你就可以发光。你的多才多艺,你的创新思维,你的刻苦用心,都有你展示的舞台。在金玉普惠,我们没有打工者的被动,我们的工作,更是为自己,自己的付出,自己的成长,自己的收获。公司给我们自由的平台,飞翔的线头和高度,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一个企业的高度和宽度,源于企业的老板。金玉普惠会的老板刘总,虽然平日话语不多,但海纳百川,有容有情。他能采纳,善革新,知人善用,同时仁爱。金玉普惠公司的制度规范,从不是他一锤定音,大家各抒己见,考虑欠妥的,即使颁布,他也欣然同意调整,处处以员工为本。
这,就是我眼中的金玉普惠,在这里,人有多大劲,地就有多大产,金玉普惠,是我们播报的大地,我们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在这里,你的心有多大,天空就有多广,金玉普惠,是我们飞翔的天空,任我们展翅翱翔。
心之所愿,无事不成。相信自己,如果我们都用心去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我们真会叫自己大吃一惊!同事们,加油,在这里,我们的付出,终会迎来累累硕果!
作文四:《我眼中的大学》1600字
我眼中的大学
“同学,你报到了吗?”就这样,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把暖水壶给你放这了啊,记得每天多喝热水。”“这是另一套床单给你放这了,记得换。”“我已经把被子给你叠成豆腐块了,军训的时候就不用拆了。”就这样,在爸爸妈妈的唠叨和满满的担心中,我的宿舍生活开始了。
一年前在我没日没夜画画的时候,我在憧憬大学生活;一年前在我每天五点半起床的时候,我在憧憬大学生活;一年前在我厌倦一堆又一堆卷子的时候,我在憧憬大学生活。我最期待的是公共课的阶梯教室,可我的公共教室是排列整整齐齐同样高度的桌子;我最期待的大学宿舍是上床下桌,可我的宿舍是上下铺。这些期待的都没有来是让我有一些许的失望,可还是没有阻止我怀着满腔热血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早上八点上课,下午六点上课,没有早自习和晚自习,这样的生活让我和高中永远睡不醒的觉还有写不完的卷子说了再见。然后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我有了整个周末的时间去逛街享受美食,我可以不再为了应试而画画可以随便画我喜欢的任何种类,这样的惬意让我感到满足。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坑,挤破头上了小学要去考初中,上了初中要努力考高中,上了高中要拼命的考大学,好不容易上了大学以为这就是终点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但是发现还有更大的一关在等着我们:考研,而很多人也心甘情愿的往一个又一个的坑
里跳,乐此不疲的,我也是,谁都想飞的更高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当我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当我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复杂,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天真,有很多都是我不懂的,然后我发现我需要改变需要完善。有很多现实确实让我们很无奈,但是我们的力量实在太微小,做不到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这就应了那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然而大学生活也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改变自己去接受现实。“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也许有一天我栖上了指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 ”这是曾经自己很喜欢的几句歌词,有着膨胀的梦想只能看着干瘪的现实,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高考前我的梦想只有北京,那里有我想要的东西,可高考后我发现我去不了了,阴差阳错的来到了石家庄,默默地告诉自己,还好,石家庄离北京只有260公里,不远,我离他又近了一步,就这样我踏上了大学的征程。 在大学里我们确实可以遇到各式各样五湖四海的人,生活习惯性格温火各不相同,甚至如果没有普通话这种语言的话我们便无法沟通。当然这样的环境给了我们更好的锻炼,让我们了解更多的城市,了解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大学里的人可以简单的分为几种:一种是上了大学依然像打了鸡血一样的拼命学习,好像又进入了高考倒计时一样,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有时候会加一个图书馆,他们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我用了“他们”,很显然我不是这类人;还有一种是风一样的人,每天都风风火火慌慌张张的忙于各种开会各种熬夜写稿子,他们游走于各种学生组织,或者勾心
斗角地往上攀或者默默无闻地做个服从者,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却忘了自己的初衷,难道上大学只是为了将来的混社会吗?显然我也做不了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每天浑浑噩噩的,他们的生活就是电脑和瞌睡虫,他们去餐厅的次数屈指可数,泡面和外卖是他们的主要生存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电脑坏了,那样世界就变成了一片漆黑,这样的大学生活有趣吗?以后会值得回忆吗?不会吧。我不知道给自己一个如何的定位,既不是学霸也不是学渣,既不是很积极也不是很默默。大学确实是一个改变人的地方,他可以让你变成一个光鲜亮丽的知识青年,也可以让你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懒惰考拉。我不知道四年后的我是什么样的,前者或是后者,只希望我能不忘初衷,不忘记自己走进大学校门的那份满腔热血,为了变成如何的自己才走到了这里。
我们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就这样来了,你们还好吗?是和你们想象中的一样呢还是有差距呢?不管怎样,他已经来了,这将是我们青春中最亮丽的一笔,他会成为我们以后的美好回忆,珍惜眼前把握现在吧,用心去创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认真对待每一分钟,用脑去打造每一个作品,你就是你的作品,期待着四年后你的作品吧。
作文五:《我眼中的大学》600字
我眼中的大学
没有北大魅力无限的未名湖,但这里有平静如镜的紫云湖;没有武大满园飘香的五月樱
花,但这里有沁人心脾的十月丹桂;没有浙大温婉别致的江南独有的气质,但这里有别具特
色的皖南风格;没有厦大滨临海洋的浪漫,但这里有深居内陆的敦实。
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如果把那些由国家承办,建在繁华的都市的大学比喻成大家闺秀的话,那么文达俨
然是属于小家碧玉的那种,它清新,校园内绿树成荫,鲜花丛丛,呈现出一派清新的景象;
它脱俗,校园位于风景名胜紫蓬山麓,远离闹市的喧嚣,展现出一种脱俗的气质;它灵动,
校园内的紫蓬湖、紫云湖就像闪亮的凝眸,涌现出一份灵动的水韵。
漫步在清幽的校园小道上,我时常在思索,我应该怎样在这个美丽的校园内度过我
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大学时光,思索良久,我觉得我的大学应该这样度过。
每天早起早睡,精力充沛而又充实快乐地度过,每天忙碌于英语课堂或英语阅读之
中,记记单词,背背佳句,为四、六级考试而努力拼搏,心如止水地坐在图书馆的阅读室或
站立在书架旁如饥似渴地啃读书籍一上午或一下午抑或是一整天,当然我所追求的最佳学习
状态时劳逸结合,在闲暇的课余时间,漫步于美丽校园的幽静的绿荫小道,或伫立着静默欣
赏这如画的美景,或边走边吟诵诗词歌赋,或约三五个朋友一起爬山畅谈理想,或邀上室友
一起购物,或端坐于自习室,俯瞰校园,或静躺在如茵的草坪上仰望蓝天白云,或细数紫云
湖上的涟漪,静静倾听自己的心声……要是做到了这些,该是何等惬意。
对,这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斗志昂扬,却也不乏闲情雅致;忙碌充实,却也是
悠闲自得。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12级本科商务英语(2)班 刘新)
作文六:《我眼中的大学》2000字
我眼中的大学
文 / 理学院铭理文学社
大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梦,是我们无比向往、憧憬的梦;大学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是我们毅然选择、崎岖的路;大学是一张尚待书写的纸,是我们可以尽情书写、展示的白纸;大学是一首余音绕梁的歌,是一首青春的礼赞歌,是人生的辉煌乐章。在大学里,我们需要真正学到知识与技能,读大学读大学何以为之大,读出自己的见解与理念。大学不仅仅是高分的天堂,它更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在我眼里,大学才是真正育人成才的地方,是有大师、大德、大智慧的地方,是能够培养适应时代的合格人才的地方。
未入大学时,大学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是神圣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一座知识的象牙塔,像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梦挂在我们的彩虹世界里。从小,我们就憧憬着来到大学学习、生活。在我们经历了小学、中学,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后终于来到了这样一个梦的地方。我们期望在大学里可以放松自我,我们希冀在大学里能结识许多同学、朋友,我们期待在大学里汲取丰富的知识,讨论疑难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从未体验过的乐趣。于是我们怀着一颗热血沸腾的心来到这梦的地方,我们充满激情,有太多的理想要去实现,有许许多多的梦等待我们去放飞。
初入大学,我们对大学生活不甚了解,对校园生活更是充满好奇。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又发现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情形有些差距。也许我们会发现课业负担太重,学校的要求较严,有些人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远离家乡的地方。有许许多多的不适应。大学时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只有坚持走下去方为人上人。在困难的时候,有些人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当初自己的雄心壮志,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慢慢地被磨灭了希望。越是在这时,我们越是应该秉持自己的理想。遥想高考后我们信誓旦旦的许下明天的诺,畅想未来的道路,如果日后回想起这些不能实现的话语,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大学是一条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一条用我们的汗水与努力才会走向成功的路。
融入校园生活后,我们发现大学又是一张白纸。在大学里,我们可以学到许许多多东西。不光光是专业知识,如数学英语之类需要牢牢掌握,还应该自主学习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知识。博览群书不仅仅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面还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素质。在获取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多多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积极参加课外实验,体会实践学习,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既能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参加学生社团、做一份兼职都是锻炼自我的一种方式。大学不仅仅是一个读死书的地方,更是一个提升自我综合实力的地方。在这样一张纸上,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努力给人生涂上鲜艳的颜色。
在走出大学以后,大学就如一首余音绕梁的歌。大学生活会让我们依依不舍,不忍离去。在这里,
我们完成了一次正真的成人礼,从一个学生过渡到了一个社会公民。大学留给我许许多多的回忆,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做事,如何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曾经的校园,曾经的老师与同学,曾进的欢笑与泪水都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大学是一首余音绕梁的歌,是一首永不停息的青春赞歌,让我们回味无穷。
大学何以称之“大”,因为大学有大师,有大德,有大智慧。这里我眼中的大师应该包括在专业方面具有相应知识并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或方法的师长和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提供需要帮助的老师或学长和对自己发展有推进作用的图书等等。显然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但是却足以称得上为大师。他们或让我们开阔眼界,或让我们迷途知返,或让我们重竖信心。听名家讲座,与老师讨论难题,在书中追随世界的步伐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大学还应有大德。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的学习中,获的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大德的一种,合格的大学生是应该具备这几点的。大学里有大智慧,在大学里,高分不再是唯一的标准,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或许我们所学的仍然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着眼于世界,立足于现实生活,勇于科技创新,勇于提出质疑。曾经有人对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作过对比得出下面结论:中国的学生高中拼命学习,到了大学却拼命地玩,西方的学生高中拼命地玩,大学却在拼命地学。我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大学里不仅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时刻关注本课程的热点问题,了解更新的学术进展,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才是正真的大智慧。
大学在我眼中是一个育人的场所,是一个成长的摇篮,是一个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素质的熔炉。我们在这里播种下成长的种子,踏着青春的足迹,展翅在未来的天空。我眼中的大学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鸟语花香的美丽校园;我眼中的大学是一座人才汇聚、知识丰富的宝库;我眼中的大学是一片放飞青春梦想的蓝天,共同放飞我们的梦想~
作文七:《我眼中的大学》900字
我眼中的大学
曾经有人这样说大学的生活,现在的大学是垃圾的制造站,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等同于垃圾,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不求上进,消极懒散,将艰苦奋斗等等优良传统抛之脑后,前卫的思想态度颠覆了许多传统的观念等等。但是凡事总有例外.
记得那是自己刚踏入大学的之前,那时的我也如那句话所说对于大学生活充满了排斥,看大学总是看到了那些阴暗面,可是当我真正踏入滨海才知道那句话只是看到了局部,很小的一块而已.
来到滨海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大学校园,绿化植物都枝繁叶茂,花开得是那么的娇艳,让人不忍心去采栽,建筑物整齐雄伟,特别是中央图书馆如同西方的建筑物那样完美,和谐。
在滨海的学习生活中,你处处会感到压力,那种不进则退的感觉是那么的明显,大自然的淘汰法则也被运用到学习中,五项技能的硬性规定使你时刻前进着,每天的跑操使你身体素质更强。晚上的普通话训练,演讲锻炼了我们的交流能力。
有人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在这个"半个社会里"我们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同学,又开始了在一个新跑道上的征途,刚开始大家貌似都很迷茫,都随大流,大学里面的学生会,协会,艺术团、对一群初进大学的菜鸟来说都满了吸引力,结果不难想象,每个人最后都走进
了这些组织,开始了这场竞技跑的跑前热身。一个月、两个月、、、、、、、、、
突然发现与自己在一条跑道上的人越来越少,不是因为距离,而是大家的方向好像都不一样了。这时候才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以前的校园生活大家的都不尽相同,三点一线,循规蹈矩、整日整夜大家都在为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而忙碌着,那时老师们会说,按着这条跑道拼命地往前跑,它就是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所以在同一条跑道上,前面后边总会有人陪着你唯一不同的就是大家到达终点的距离。“社会”一个很复杂的词汇,复杂到就算你倾尽毕生精力,也未必会读懂它。各种人,各种事,都包含在里面,在这里没有一条笔直的跑道,也没有人会告诉你究竟选择那一天路你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在这半个社会来就需要我们自己来决定自己征途。在刚开学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很迷茫,很怀疑自己在自己选择的这条走路上几度徘徊,始终无法开始前进的脚步,
但是在滨海我们努力过不会后悔,所以就不计较得与失,只为再这条路上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不浪费在大学里的时间。
作文八:《我眼中的大学》1100字
我眼中的大学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我们已经褪去了刚刚踏入大学的青涩懵懂。不在以小鲜肉自称的我们,对于大学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
刚入大学,我们大多胸怀雄心壮志,心想在大学中重新出发,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刚入大学,我们整装待发,以为脱离了父母老师的束缚,可以随心而为,做自己想做的事;刚入大学,我们热情积极,希望周遭的老师同学都对自己印象深刻而美好。
但是,我逐渐发现,大学生活并不是一如我所想的那样美好,它也有让人痛苦、也有让人身不由己的艰难的地方。
大学里人才济济,我的同学从五湖四海而来,不说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但是我敢说我的同学都不差。开始所想的成为白富美、登上人生的辉煌并不容易。
而我们自以为的离开父母所获得的自由,经过时间的浸透,逐渐变成对父母的想念与浓浓的思乡情。肚子饿了自己去食堂,吃到不合口味的饭菜渐渐学会默默咽下。生病难受懂得自己吃药一个人去医院。
渐渐懂得人情世故,懂得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的道理。大学相对的独立生活逼着我学会了自立、学会了照顾自己、学会了真正的与人相处之道。
经过真正的大学生活的历练,许多人可能跟我一样,心中的小火苗已经渐渐的消弱,心中不甘于做一个庸庸碌碌的平凡的大学生,而又不愿意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更美好的未来去努力、去继续尝试。
但是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是靠自己的勤奋才能获得知识的大学,是靠自己的坚持才能获得认同的大学,是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获得成功的大学。
大学在我的眼中就像是人生中一段踩着自行车上坡的旅程。
你必须不断地使劲使劲才能缓慢、缓慢而又艰难地爬上斜坡,在这路上你并不能放松,因为一旦你放松了,单车就会向下滑去,你之前做的所有努力都白费。
在这路上,你会感到汗流浃背,会感到精疲力尽,但是每一次你觉得到达你的极限的时候,却又突破了你的极限。
这一路可能会很累、很苦、很艰难,而同时,你又会离两边美丽风景无限的近。你会闻到花香,会感到清风拂面、阳光正好。
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我们发展的黄金时刻,我们的身体素质、记忆力、创造力都在这一期间达到了顶峰。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不拼命踮起脚尖,去摘的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而满足于眼前的小成就呢?
我的大学还很长,这才是我的大学第一年。我的大学不应该止步于宿舍、食堂的嬉笑打闹,更应该在图书馆、教室的阅读思考。
我听过一个笑话,说大学上课为什么都犯困,因为大学是梦开始的地方。我笑过之后,感受到的还有说这话的人的无奈与心酸。
也许他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也有过远大的理想“我以后要怎么怎么……”但是现在他的理想只能在梦里在度靠近他。
我希望我的大学会成为我扬帆起航的起点,会是我美好未来的开端。而这个想法的背后是需要我的无限努力与坚持。
大学四年,说短不短,离家千里,说长不长,将过一年。前途似海,只希望我能保持现在这份渺小的坚持,而来日方长!
作文九:《我眼中的大学》2000字
我所理解的大学
大学,从其历史发展来看,大致经历了世俗化、民族化、大众化、民主化等一系列历程。可以看出,宗教、国家、普通民众等曾是大学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力量。大学从宗教社会走入世俗社会,从象牙塔走入大众生活,正是这些力量作用的反映和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了不同的功能,产业革命前大学主要侧重于教育功能;产业革命兴起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形成了科研功能;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大学又产生了技术辐射功能。
然而,这些都是大学在物质方面对社会起到的推动作用,我所理解的大学的功能应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的缩影,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中心,是整个世界的价值观念的集合。而在一个国家中,大学作为国家文化、社会文明、民族精神发源地,对于塑造民族人格、陶冶社会风气、启迪人民智慧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美国现代大学的先驱者,以创办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闻名的弗莱克斯,在其出版的《美国的、英国的、德国的大学》一书中,系统性的阐扬了他心目中的大学。他开宗明义就标举出“现代大学的理念”:大学的存在,不仅表明人类的历史值得保存,也表明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创造文化。他认为,大学应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应随俗逐流。大学基于一定的价值体系,对社会风尚保持合适的批判性的抵制,有助于社会的清明与理性。“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的功能绝不仅仅只是传承知识,教化学生这样简单,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对社会各现象有自己的理解和批判,鞭策和引领社会文建设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任务也不仅仅只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正如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以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中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当代大学生应培养自己的基本素养,铸就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提升自己的品质,使自己成为具有创造和改变社会的能力,并能为社会服务的人。
大学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的缩影,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中心,整个世界的价值观念的集合。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一个大学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衡量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也是大学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大学精神引领着大学向理想冲刺,并且不断为大学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提供动力。
那么什么是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它是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它是大学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对于凸显和稳定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举足轻重。譬如我们常听到的“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便是人们对于这些国内著名学府所特有精神的概括。大学精神具有驱动、凝聚、熏陶、评价和规范之功能。
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激情励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大学师生员工处在这种环境中,无时不受其影响。而一所优秀的大学的大学精神必然包括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这样三个基本特征。创造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而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这种创造性一方面是指科研成果对社会生产力的直接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指的是大学将社会需要转化为社会理想,创
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以满足社会成员的文化需要。
批判精神是大学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大学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交汇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大学生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将肯定与否定相结合,不断扬弃,推陈出新。
社会关怀精神是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大学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不知不觉中使深居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内化为个人品质,表现出与大学精神的内涵相一致的行为。
作文十:《我眼中的大学》3400字
我眼中的大学
一个偶然的因素,我成了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双聘教授。半年北京,半年香港,说起来很惬意。可有一点,必须不断变换频道,要不,一不小心就会说漏了嘴。比如,明明是在香港教书,讲着讲着,会提及北京大学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一开始很警惕,有些话到了嘴边会突然收住或拐弯,因怕听众不能接受。反而是学生们鼓励我尽管直说,他们愿意听不同的声音。系里开教授会,讨论棘手问题,系主任有时会问,你在北京大学碰到类似问题如何处理,我就结合自身的经历,简单谈谈两所学校的异同。
“隐身”与“在场”
香港人的好处之一,看多了风云变幻、潮起潮落,再刺激的言论,再怪诞的立场,也都愿意“洗耳恭听”――至于是否接受,那是另一回事。有自尊,但不过敏,随你褒贬抑扬,我自岿然不动。这种心态,我喜欢。具体到大学里,就是保证不同立场、不同学养的人都能畅所欲言,但不保证你说了管用。你必须适应各种礼貌性的点头、鼓掌与遗忘,学会“白说也要说”。虽说香港回归已经十多年了,但“一国两制”的设计,以及此前长期的政治与文化隔阂,两边不容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做到坦诚相见,已经不错了。
目前香港各大学的教授中,不少是大陆背景但在欧美大学拿学位或教职后,转来香港任教的。与这些已经很好地融入香港社会并发挥作用的教授不同,我是脚踩两只船,两边都得适应――做得好,各采其长;做不好,各得其短。记得我刚被双聘不久,那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还再三叮嘱,在香港,要多看看,了解人家大学是怎么办的。
博士毕业,留在北京大学工作。25年来,我虽走南闯北,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但都是来去匆匆,浮光掠影。我曾半开玩笑说,最喜欢谈国外大学如何如何的,多是进修3个月的访问学者。因为,新鲜感还没过去,净往好处想,且觉得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呆久了,你知其然也略知其所以然,了解阳光底下的阴影与黑暗,反而不敢轻易下结论。除了长期工作的燕园之外,我略有了解的,就只是香港中文大学了。我对香港中文大学等香港大学的阅读与阐释,也深受北京大学这所题中未有、隐身但在场的大学的影响。
排名的困惑
上世纪90年代,原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访问香港,有记者问他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哪一个更优秀,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我们北大”。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不服气,投书报纸,历数两校的师资、经费、发表论文、办学条件等,一项项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整体实力在北京大学之上。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此未经证实的传说,可谓“振聋发聩”――香港中文大学怎么能跟北京大学相提并论呢,
九七回归前后,国人基于爱国主义热情,迅速普及“香港百科知识”,但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以及娱乐文化;2004年起,教育部同意香港八所公立大学在内地招收自费生(此前属于试验性质,规模很小),极大地激发国人了解香港高等教育的热情。时至今日,谈起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很多内地高中生及其家长,都已经如数家珍了。我本人就不断碰到类似提问:孩子同时考上了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你说该上哪个好,或直截了当追问这两校的“国际排名”孰高孰低。
七八年前,我曾撰文讨论让所有校长“又爱又恨”的大学排名――那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把北京大学推到前所未有的第十七位置,而我则认为,“这个排名所肯定的,不是北京大学的科研成果,而是中国在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参见《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教育学报》2005年1期)。此后,北京大学的国际排名逐渐稳定下来,与香港中文大学很接近,处于伯仲之间。
看2012年发布的三大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学排名,北京大学排46,香港中文大学排124,似乎北京大学遥遥领先;可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中文大学排40,北京大学排44,北京大学又落到后边;而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情况是: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香港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六所华人地区最好的大学,同列世界第151至200位之间(此榜单中,除前100强外,后面只是分段公布)。
最近十年,“大学排名”的影响力急剧提升,成了悬在校长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明知那些凭借真假数字堆积起来的排名不太可靠,可谁也不敢置之不理。因为,对于许多学生家长及公众来说,这是他们了解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捷径。因此,校长们只好采用机会主义策略――排名低时英勇反驳,排名高时积极引用;对外说是无所谓,对内其实很在意;碰到大学者与接待捐款人,排名或隐或现……校长们之所以如此“灵活机动”,就因为你的大学还没到“无可撼动”的地步,排名高低会影响你的社会声誉及招生状况。很高兴香港中文大学有志气,校长称不积极参与此类排名游戏,因为:“如果大学的使命是教育学生、创造知识,以改善人类生活的素质,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促进我们的文化和承传的话,我们便需要在‘影响深广’的科技研究和影响力相对较低的人文学科研究之间维持平衡。”(参见沈祖尧《别让排名“挤掉”大学首要使命》)此举说明香港中文大学的独立、自信与成熟,不追风,不造假,不迎合。当然,这与香港中文大学目前处于平稳发展期,没有大风大浪,也不会大起大落,因而前进的步伐可以相对从容些有关。
择校之艰难
在我看来,高考前后的考生家长,属于“不可理喻”的一群――即便是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也都变得唠唠叨叨,很不自信;而且,比即将走进考场的孩子还紧张。也难怪,在中国这样的“学历社会”,第一学位(本科)确实很重要。
想当初刚恢复高考,我辈只求有学上,才不管你是著名大学还是普通师专。如今的孩子们,东挑西拣,不是名牌大学,宁肯选择复读;家庭经济好的,干脆远走高飞,到国外求学去。无可选择,固然痛苦;选择太多,照样也痛苦――甚至更“彷徨无地”。大城市里的父母,凡有孩子上中学的,最喜欢讨论的话题是:到哪里上大学,以及上什么样的大学。
国内大学如何排座次,考生及家长大都心里有数。若是将就读美国的、欧洲的、日本的或俄罗斯的大学也作为选项,那可就费心思了。东打听,西请教,获得诸多参数后,往往很难取舍。如今有了“赴港求学”这第三条道路,问题就变得更复杂了。好在目前台湾各大学在大陆招生时,因政治考量而不提供奖学金,对优秀考生吸引力不大;若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也加入战局,那就更加让人纠结了。考生们用脚投票,不一定在内地念大学,这一选择,对中国高等教育是个巨大的冲击。中国人口多,生源丰富,愿走且能走的毕竟是少数;但此举削弱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明星效应”,关系实在重大。以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国内名校,如今也都坐不住了,正使出浑身解数争抢好学生。我希望这一“变量”发生鲇鱼效应,倒逼积弊丛生的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改革通道。
站在中国大陆诸多好大学的立场,如今最迫在眉睫的挑战,应该是香港各大学的成规模招生(2012年大约招收1600人)。暂不说国家大事,就谈考生个人该如何选择。能在香港的好大学获得高额奖学金、且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应该抓住;但如果是自费(各种费用加起来,念完本科,大约需人民币50万元),且学校及专业都不怎么理想,请仔细斟酌。
我同时在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教书,对这两所名校的好处与缺陷均有体会,每当被问及如何择校时,我首先问学生的志向与趣味。两所大学的国际排名接近,硬件及师资各有长短,差别不是很大;差异较大的是办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还有就是日后的出路:如果希望将来在港工作,当然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如果渴望在迅速崛起的内地舞台上有所作为,则
北京大学更具优势。对于已下决心赴港求学的学生,我唯一的建议是:选大学的同时,请考虑专业。香港各大学有“最佳专业”评选,类似我们的一级学科评估,大致可信。我所熟悉的香港中文大学共拥有17个“最佳专业”,居香港各大学之首;而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各学系中,被评为“最佳专业”的是:人类学/人文科学、中国语文及文学、中文教育、英国语文、历史、哲学/宗教。
(作者系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