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传统文化作文300字3年级上 》800字
传统文化作文300字3年级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传统文化作文300字3年级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可以借鉴的哈。
范文一: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
我要和大家介绍的节日是“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节。
远在他乡的人们,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今年中秋节吃完丰盛的晚餐后,我把月饼挈切成几小份,然后放盘子里,让爸爸和妈 妈任意来摸一块月饼,月饼是圆圆的,象婧征着团圆的意思。
我摸到了一个抹茶叶 的月饼,那抹茶月饼松软而美味。
爸爸祠、妈妈和我坐在椅子上吃得津津有味的在洽等待月亮
出现。
月亮隐隐约约地出现了 ,慢慢地,越来越大,越来越圆,越来越道亮,皎洁的月光洒在我们身上,似乎给我耠们大家披上了银纱,漂亮极了。
在这个斩万家团圆的时刻,我们的家庭是温磬幸福丶的,月亮也在这个夜晚,展现出她的美。域
范文二: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锬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莪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而我还是最喜欢廿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过春节可以收到象颂征着祝福和平安的压岁钱;
过清明节可鸺以祭拜去世的亲人;
过端午节可以吃到避香甜软糯的粽子;
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吃 月饼、赏月的日子;
重阳节是登高、佩 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 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伤心至极 ,当晚投江而死。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觌,纷纷赶到江边,上了小船准备把屈原的戏尸体打捞回来,可怎么也打捞不回来了。里人们怕屈原的尸体
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膺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从此人们就把 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橼要做粽子吃,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觚诗人!
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宽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经典故事。中国的传予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啊!
作文二:《3年级传统文化教案》22800字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教学内容:
《三字经》(一)、《三字经》(二)、《三字经》(三)、《百家姓》(一)、《百家姓》(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 教学重点:背诵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难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一、 教学过程:
学习《三字经》(一)
(一)、导入课题:
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 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 (二)、学习新知:
诗文解析: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拓展活动: 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学习 《三字经》(二)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学习新知:
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1、学生齐读三遍。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
学习 《三字经》(三)
(一)、学习新知
1、诗文解析:(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
2、背诵全课内容:
(1)、师找一个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背,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师及时评价。
(2)、学生齐读一遍。(3)、纠正读音。(4)学生独立背诵。(5)小组检查---------师个别抽查。
出示《百家姓》(一)
(一)、导入课题:
1、师:我姓杨,说说你姓什么,(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2、你现在想到了什么,??一直到学生说出百家姓为止。
3、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百家姓》的一部分内容。 (二)、学习新知:
1、简介《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宫438个。其实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2、姓氏的由来:
姓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就是一的字的姓氏,复姓就是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姓氏。本课主要是单姓。
趣味姓氏:中国五大怪姓:死、难、黑、老和毒
改姓:古代要比皇帝的名讳。如果你的姓和皇帝的名讳一样的话,你就要改姓。中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和庄子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姓氏囿于河汉宣帝刘询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分别同音、同字,被迫改名。随着汉代的灭亡,他们两人才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3、强调读音:“仇”读“求”、“区”读“欧”、“召”读“哨”、“任”读“人”“华”读“化”、“补”读“瓢”等等 4、背诵:
(1)分句教孩子们读,
(2)孩子们独立背诵。
(3)齐读、能背诵的背诵。
(4)个别抽查。
学习《百家姓》(二)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姓》单姓的部分,今
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复兴的部分。
(二)、学习新知:
1、复姓的来源:
由居地而来:如东郭、南门氏、南宫氏濮阳等等
由封邑而来:如钟离氏、令狐、梁丘、上官、羊舌、段干等 有王父之字、官名、爵系、族系而来:如公羊、子车、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乐正等。由部落而来:独孤氏、尉迟氏。有人名而来:端木氏、颛孙氏。自创姓氏:赫连氏。有山水之名而来:完颜氏、由赐姓而来:长孙氏由国名而来:淳于氏由职业而来:漆雕氏由排序而来:一、之外第八复姓。
2、复姓名人简介:
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大力称赞公孙大娘的剑舞精妙奇绝;又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剑舞后,得起神韵,草书也上了一个台阶。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因此名垂千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3、帮助孩子背诵:
(1)、帮助学生读、注音
(2)、分句读,帮助孩子理解字义。
(3)、学生独立背诵。能被多少背多少。
(4)、个别检查。
三、故事连接
教师讲《孟母三迁》、《苏洵发愤》、《凿壁偷光》的故事。讲完后问: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以后我们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看完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 民间传说
教学内容: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掌握故事情节。 2、使学生能体会传说故事中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当时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体会我国民间传说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强感。
教学重点:1、了解人物形象。2、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材分析:
民间传说是指我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本单元包括四课,每课介绍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民间故事,分别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在本单元的授课中,要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
一、教学过程:
学习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
(一)、导入课题:
师:你读过哪些民间文学,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乞巧节”是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问:(1)、谁读过有关的故事?
(2)、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情,齐读第一段:问“乞巧节”是什么意思,它来源于一个什么美丽的传说呢, 2、学习第二段:接着读第二段。(介绍了牛郎的身世,牛郎是个孤儿,由于嫂子对他不好,给她出难题,只给他九头牛放牧,却要带回十头牛,是他有机会认识了天上的金牛星。
问:牛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孤儿)嫂子对他如何,(嫂子对他不好。还刁难他)我们应该向牛郎学习什么,(诚实、善良、勤劳的品格)
3、学习第三段:(介绍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的织女相识、相爱、并生下了儿女,但织女因为触犯天庭,被带回了天界。 读两遍后问:
织女与牛郎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什么阶层, 为什么织女与牛郎结成夫妻就是触犯了天条,
4、学习第四段:(讲述了牛郎穿上老牛的皮制成的鞋来到了天界,即将与织女团聚时被王母娘娘用银簪变成的银河挡住了去路,喜鹊化为鹊桥是牛郎与织女团聚,牛郎织女的爱情最终打动了王母娘
娘,牛郎和孩子们得以留在天界,每年和织女相会一次。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个日子定为“七夕节”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了解王母娘娘这个形象,并思考王母娘年娘对于整个故事所起的作用,为什么他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要干涉,最后态度又发生了变化,
5、巩固:学生分组、分角色读课文,达到基本能口述故事的程度。 (三)、作业布置: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学习民间故事 孟姜女
(一)、导入课题:谁爬过长城,谁看过有关在长城过程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与织女》,今天我们学习民间故事《孟姜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秦始皇征80万人修筑长城,范杞梁被征召。此时的范杞梁刚刚结婚,就离开妻子孟姜女去修长城,一年未归。孟姜女连夜为范杞梁赶制寒衣,要去长城寻找丈夫。
通过朗读第一段,问:孟姜女姓什么,为什么不是姓孟,孟姜女的名字有什么习惯含义,
回答完后继续教学生读书,让他们认识到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繁重的老矣,计划了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这也是本故事的社会原因。
2、学习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却发现丈夫范杞梁已经累死。连尸骨都找不到了。)
(1)、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画,叫学学了解长成的雄伟和壮观,以曾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2)、学生读两遍课文,一道学生通过范杞梁筑长城却尸骨无存的事例了解,长城的修筑,一方面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其修筑过程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3、学习第三段:(第三段讲述了孟姜女得知梁杞梁已经累死的消息之后,失声痛哭,哭倒了长城,在长城得崩塌处,露出了范杞梁的尸骨,孟姜女悲痛之下,投海而死,)
学生读课文后问:孟姜女为什么失声痛哭以至哭倒长城,范杞梁为什么在死后被埋在长城之下,
4、学习第四段:(介绍了人们纪念孟姜女的情况,人们根据传说推断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山海关,由于不知道孟姜女是哪里人,所以很多地方都说是孟姜女的故乡,修建了孟姜女的墓。 (1)、师向学生介绍孟姜女庙,位于山海关东,此庙是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修建的。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宣称自己是孟姜女的故乡,
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孟姜女实际是孟家的大女儿。 (三)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习民间梁山伯与祝英台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介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祝英台一心要去杭州读书,父亲让她女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在书院认识了梁山伯,并结拜为兄弟,三年的同窗生活,梁山伯竟然没有发现祝英台是女子。
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后问:第一段讲了什么事,
祝英台为什么想读书,为什么她的父亲让她女扮男装才能进书院呢,
(这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有关,当时的女子是没有资格进学校读书的,所以祝英台想读书,只有女扮男装。向学生介绍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歧视与不公)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祝英台回家,梁山伯在师母的指点下才发现祝英台是女子,于是去祝英台求婚,但遭到祝英台父母的反对,梁山伯悲愤病亡。
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祝英台师母这个角色的形象,思考她在本故事中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祝英台父母反对梁山伯求婚的本质原因, 书生梁山伯和祝英台父母代表的是一个阶层吗,他们分别代表什么,
3、学习课文第三段:(第三段讲述了祝英台被迫嫁人,在迎娶的路上,到梁山伯的墓前哭拜亡灵,与梁山伯化身为一对彩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表达了两人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生死相随的情感,对爱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4、巩固提高:
(1)、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复述故事。
学习民间故事 白蛇传
(一)、导入课题:
师:你看过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吗》,这部电视剧说了个什么故事,
谁来说一说,请学生说说后,是接着说,今天咱们再来学习这篇民间传说。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讲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相识,许仙在西湖遇到了白蛇幻化的白娘子,以及青蛇幻化的小青,由于避雨而相识,并且最终结为夫妻,开了家药铺,生活的很幸福。) 学生读课文后,问:白娘子和青青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这个故事与梁祝故事有什么不同,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金山寺的法海和尚为收服白娘子,把许仙拘禁在金山寺,白娘子为了救出许仙,水漫金山死,因此触犯了天条,由于白娘子展示了她的法术,这位后面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了铺垫。)
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让学生体会白娘子的性格以及形象,分析法海的形象以及他在故事中的作用。
3、学习课文第三段:(讲述了许仙对白娘子是蛇妖的说法将信将疑,帮助法海用金钵盂收复了白娘子和青青,法海在雷锋寺前砌成了雷锋塔,镇住了白娘子。)
学生读课文后,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法海怎样镇住白娘子的,
4、学习第四段:(第四段讲述了白娘子的儿子长大后考取了状元,将母亲就出了雷峰塔,一家人幸福团聚。)
学生进度课文,了解许仙这个人物形象,体会许仙在故事中的作用。 这个故事的结束与“牛郎织女”和“梁祝”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 知识拓展:
老师或学生讲故事:《白娘子峨眉山盗灵芝仙草》5、知识拓展:
听一听: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三、作业布置:把这几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三单元: 历法与生肖
教学内容:农历、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
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和月份的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十二生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
2、让学生知道传统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生肖文化也是历法知识的一种集中体现。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边动植物的变化;提高学生区别传说和事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农历月份的划分和特定几个月的名称。
2、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3、十二生肖的名称和产生时间。
教材分析:传统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生肖文化也是历法知识的一种集中体现。在本单元我和学生将一起了解传统历法,感受生肖文化。 教学过程:
学习 农历
(一)谈话导入课题:
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
(二)、探究新知:
1、简介公历: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每年365天,分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为小月,每月有30天。2月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月有29天,如2000年、2004年、2008年。(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28天。
2、公历的节日: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
3、介绍月相名称:
(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每月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是“朔日”,农历初三、初四,看到的月亮如一丝纤细银钩,叫做“娥眉月”,每月初七、初八,看到的半个月亮,叫做“上弦月”,之后初九到十四,我们看到的大半个月亮,这时叫做“凸月”,每月十五十六可以看到一轮圆月,这时称为“满月”或者“望”。满月过后,月亮又开始慢慢变小,每月十九二十日又看到大半个月亮为“凸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看到半个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五、二十六看到的月亮又变成一个娥眉性月牙,称为“残月”而到下个月月初,又回归的“朔”。这样,按照月亮的变化,农历把每年定为366天,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29天的称为小月,30天的为大月。
每19年安排7个闰月。所谓闰月,便是多一个的意思。比如2009年的农历五月便要过两次,第二次过五月便成为闰五月。
(2)、农历的节日:
除了公历的节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农历节日。想想有哪些,(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小月的话还有腊月二十九)
(3)、正月腊月的称为:
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岁首,称为正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岁末称为腊月,十一月也称冬月。
(4)、农历的旬: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平均分成三等份,前十天称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最后九天或十天为下旬。每旬基本为十天。
(5)时辰:农历每天的计时也与公历不同,公历称为小时,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而农历称为时辰。每天12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三)巩固提高:
1、读一读:“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明晃晃”这句话??教材46页
2、想一想:我们过生日按照农历的日期过,每个生日的晚上,
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农历主
要是按照月亮的周期来安排时间的一种历法,而且月亮的周期
每月基本都是一致的,因此过阴历生日每年月亮的大小总是一
样的。
3、查一查: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父母与自己的生日公历与农历分别是什么时间,感受一下公历与农历的差别。
学习 二十四节气
(一)、导入课题:
请大家打开课本27页,读左下方的二十四节气。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二十四节气。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节气歌
“春雨惊春淸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四句诗中公办喊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你们刚刚读的二十四节气。
投影出示: 二十四节气表
2、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东面的动物。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之意。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资历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夏种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署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背诵: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莲,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4、背诵:二十四节气。
巩固拓展:
学习 十二生肖
(一)课题导入:
你属什么,你的爸爸、妈妈各属什么,
我们为什么有属相,
联系年纪,大家出生在哪年,便有一个人一那一年动物为标志的属相。,比如今年是牛年,出生在今年的小朋友便属牛。但是牛年还有一个名字,叫丑牛,引出十二地支。
(二)探究新知:
1、带学生读两遍十二地支的名称:让学生熟悉地支的名称。 2、叫学生给十二生肖的动物进行分类。:
一类是六畜:有牛、马、羊、猪、狗、鸡;
一类是野生动物:虎、兔、猴、鼠、蛇;
一类是传说中的动物:龙。
3、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不要求学生记忆,但是在这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定位感,使学生明确秦朝、汉朝和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定位和距离现在的时间,加深对学生对十二生肖产生早、流传久
的印象。
4、十二生肖的传说: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
你还知道那些传说,
5、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
十二生肖确立的很早,猫是从外国传过来的动物,汉 代之后才有的,出现十二生肖时人们还不知道有猫。 1、背诵十二属相。
2、拓展活动:十二属相诗(节选)
第四单元:诗词诵读(一)
教学内容:诗词诵读(一) 、酌贪泉 、 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叫学生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2、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为长大后实现理想打牢基础。
3、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爱好和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分认识,积累相关的知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我国古代诗词中抒发情怀、表达志向方面有代表性的三首作品,包括唐代黄巢的《题菊花》、晋代吴隐之的《酌贪泉》、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所选作品读起来慷慨激昂,感情真挚热烈,符合中国古人“诗言志,歌咏言”的情怀,比较合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背熟这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学习 题菊花:
(一)课前预习,并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1、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2、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三)、深入探究,领悟感情
1、菊花具有怎样的品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2、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拓展活动
背诵一些表达志向的古代诗歌名句,认真体会其内在的精神。 二、学习《酌贪泉》
1、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2、借助诗文解析深入感悟:
(1)、夷齐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以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学习日积月累,进一步了解有志之士的高贵品质。 拓展活动
读一读《猛虎行》,体会诗人的志气。
三、学习《夏日绝句》
1、自读古诗,初步了解大意。
2、再读诗文,深入感知
(1)、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教师小结。
拓展活动
1、读《霸王别姬》,了解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2、了解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等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故事
第五单元“娱乐体育”
教学内容:武术、蹴鞠、围棋与象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常见且流行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武术、蹴鞠、围棋和象棋。
2、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即武术、蹴鞠、象棋和围棋;难点是如何通过内容的学习,将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孝德传达出来,知道古人寓教于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古人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人在空闲时间如何坚强体魄,如何娱乐自己。同时,在这些体育娱乐活动中,通过介绍武德等重要细节,将传统文
化中重视道德、孝道传达出来。
教学安排:一课时
第16课:武术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你们喜欢看武打片吗,看过那些大片,知道那些中国功夫,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中国武术。
(二)、探究新知:
1、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武术的内容和作用。
2、阅读课文第二段:使学生知道武术有哪些的门派。
3、阅读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中过武术是立足于防守的功夫,不以攻击为主要目标。它既注重武功,也注重武德。
4、介绍少林功夫的由来和内容:阅读第四段和第五段。
5、介绍太极拳:阅读课文第六段
6、总结全文了解“少林神功”、“太极拳”、“武当剑”在世界的广泛流传。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
豪感。
(三)、拓展活动:
1、查一查: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一下,看看早、晚锻炼的人们都是练习什么武功,
2、想一想:中国的武术门类众多、派别复杂。你能说出集中无数门类吗,
第17课:蹴鞠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你们谁喜欢踢足球,足球最早在哪里产生, (二)、探究新知:
1、足球的发源地: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足球的起源
地,并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2、向学生介绍“蹴鞠”:阅读课文第二、三段,使学生理解“蹴”就是“踢”,“鞠”就是“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蹴鞠这项运动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已经十分流行了。
3、简介蹴鞠的发展与流行:阅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4、请学生介绍现代自求的规则:足球的比赛场地长100-110米,宽64-75米,并要辅有草皮。场内画有中场线、中圈、开球点、罚球区(禁区)、罚球弧、球门区和罚球点;四角插有角旗,并画半径为1米的弧线。球门高2.44米、宽7.32米,用不超过0.12米的方形木料制成。 正式比赛用球周长为68-71厘米,重量396-453克。充气后其压力应相等于0.6-1.1个大气压力。在比赛中,未经裁判员许可,不得更换比赛用球。此外,还有计时表,裁判员用的哨,判罚用的黄牌和红牌,巡边员用的三角旗,值场裁判在换人时用的运动号码等以及运动员的足球鞋、足球袜、护腿板、守门员手套等。 比赛以时间计算,除双方同意另定外,应分为两个45分钟相等的半时,由于偶然事故或其他原因损失的时间均应补足,时间多少由裁判员斟酌决定。每半时终了后,如需执行罚点球,应延长时间至罚完为止。比赛开始,每队上场队员不得多于11名,其中必须有1名守门员。替补队员不得多于2名。在赛前协商替补队员最多不超5名。比赛开始前,由主裁判召集双方队长用掷钱币方法选定场区和开球权。然后,主裁判将球放在中圈的开球点上,两队各站在中线后半圈内,主裁判鸣笛后,开球队员将球踢入对方场内,比赛方为开始。开球不得直接射门得分。比赛中球的整体越过球门立柱的内侧或横梁下檐时,判
为胜一球,即得1分。若球出界,则由巡边员用旗指明某方发球门
球、角球、掷界外球。如果进攻队员向位于对方场区的本方无球队员传球的刹那间,这个无球队员与对方端线之间的场地区,仅有1个防守队员,判越位犯规,并由对方在“越位”地点罚间接任意球。比赛允许队员进行合理冲撞,但必须是球在双方控制范围内,用适中的力量进行肩相撞。凡队员先铲到球,没有附加动作而使对方摔倒,不犯规
;反之,先将对方铲倒,再触到球,则判为犯规。在比赛中,对故意打人、拉人、抱人、推人、踢人或企图踢人,故意绊摔或企图绊摔对方,凶猛地跳向对方,带有危险性地冲撞,故意用手触击球等,一般都要判罚,并由对方在犯规地点罚直接任意球。如果守方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出现上述犯规动作之一者,应由对方罚点球。另外,当踢球的方式有伤及对方队员的危险,合理冲撞非控制球的队员、故意阻挡对
方队员、冲撞手中无球的守门员或守门员持球行走四步以上故意拖延比赛时间时,均应在犯规地点判罚间接任意球。对领队、教练员、运动员故意违犯规则精神,对裁判员不礼貌、严重犯规等不道德行为示“黄牌”警告。凡队员行为粗暴、打人、骂人、犯规动作有严重危害性,可示“红牌”,不经警告直接罚出场,取消比赛资格。 除规则另有规定外,凡球的整体从门柱间及横木下越过球门线,而并非攻方队员用手掷入、带入、故意用手或臂推入球门(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除外),均为攻方胜一球。在比赛中,胜球较多的一队为得胜队,如双方均未胜球或胜球数目相等,这场比赛应为“平局”。在单淘汰赛制中出现平局,则要进行30分钟的加时赛以决出胜负。如仍出现平局,则要互罚点球,最终决出胜负。足球世界曾仅仅是男子所独有。但自本世纪60年代,女子足球开始在西欧、
南美等地风行起来,许多年轻女子甚至中年妇女都积极踢起足球,尝试足球运动的乐趣。1991年,第1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在中国举行,开拓了女子体育运动的新天地。女子足球的场地和比赛规则同男子大体一样,但比赛时间为上、下半时各45分钟,加时赛为30分钟
5、介绍古代蹴鞠的规则: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类型。
所谓直接对抗,主要流行在汉代。汉代的蹴鞠活动设双球门,在鞠城也就是球场的两侧都有像座小房子似地球门,场上队员个12名,双方尽心身体直接的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蹴入对方球门多者胜。汉代的蹴鞠主要用于军事练兵;间接对抗:间接对抗主要在唐宋时期。因为唐代蹴鞠工艺有了进步(书中的蹴鞠为图片为唐代八片皮缝成的圆形球壳),球体变得更轻了,便于把球提高。所以唐代的球门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球门设在中间,比赛双方各在一侧,再求不落地的情况下,能让球穿过风流眼多着为胜。唐代的粗球运动观赏性强。白打类似于今天的控球技巧。指没有球门的比赛,足球团队人数也不统一,可以有一人或者数十人,主要是比赛控球的花样和技巧。这种形式的蹴鞠在古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久。
(三)故事连接:使学生了解足球的发明者,培养学生区别事实和传说的能力。
(四)、日积月累:阅读日积月累,使学生了解马球运动。 (五)、拓展活动:读一读
寒湿后北楼作
[唐]韦应物
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
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六)、讲一讲:叫学生查一查《水浒》中写了一个因善踢足球而当上了太尉的高俅的资料,回来后讲给同学听。
第18课:围棋和象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大家猜猜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围棋和象棋。
(二)探究新知:
1、介绍围棋:
(1)、围棋的别称和起源: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向学生介绍,古代称围棋为“弈”,还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称为“乌鹭”。
(2)、古代围棋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课文第二段,向学生介绍围棋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围棋位于我国古代读书人被要求擅长“琴棋书画'首位,它不仅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也是一种游戏娱乐活动。
(3)、简介围棋的规则和术语: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三段,了解下围棋称为“手谈”,以及下围棋的规则。
2、介绍象棋:
(1)、象棋的起源和棋子:学生通过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象棋的起源以及棋子的名称。
(2)、介绍象棋的走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象棋的术语和规则“马走日,象走田,炮打隔山子,车走 趟线,小卒一去不回还。”
(三)、拓展活动:
1、带象棋或围棋来的同学,相互之间下棋。
2、 做一做:查一查哪些词语或歇后语与棋类有关,做成一个统计表。
第六单元:曲艺与杂技
教学内容:相声和口技、山东快书、皮影戏与木偶戏、杂技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
2、 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向对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起源,熟悉山东快书的基本表演形式,知道山东快书的起源地。
4、 使学生了解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基础特点、起源以及各自的演出特点。
5、 使学生了解杂技的基本门类和杂技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河北吴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1、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2、引导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3、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表演特点,知道木偶戏的起源时间和表演形式;4、使学生掌握杂技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性;难点是:1、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
四个特点;2、对山东快书的起源的介绍;3、在对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认识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二者的异同;4、杂技种类的介绍以及在记载历史上的其他称谓。
教材分析:
曲艺的最大目的是让人娱乐,在娱乐中能有所收获,可谓寓教与乐。通过对曲艺的介绍,让学生知道古代艺术源远流长,感受古代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同时,通过对杂技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杂技艺术在古代的源远流长性,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安排:一课时
第19课:相声与口技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多媒体播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声和口技的表演形式。
(二) 探究新知:1、向学生介绍曲艺,学生自读课本50页第1自然段。2、通过读课文第1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4、学生分组探究口技的艺术表演形式:口技是相声的雏形。古代口技是一种仿生艺术,表演者运用嘴、舌、喉、鼻等的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所以也俗称为“隔壁戏”
(三) 拓展活动:让学生找一段相声给大家表演
(四) 读一读:到网上或者图书馆找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读一读,加深对口技的了解
第20课:山东快书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放一段山东快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1、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发源和发展: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一带的说唱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初山东大鼓盛极一时,山东大鼓有一个牌子,叫做“窜钢腔”山东快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山东快书的表演者,手持两块主板或者钢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因此他又名快板书。这一民间曲艺最初传说武松故事,所以曾名“武老二”。3、探究山东快书产生于临清、济宁一带的原因:因为这里有京杭大运河上的几个大码头,是商贾云集之地,有对娱乐活动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说唱艺术开始流行,为山东快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拓展活动:1、找一找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2、读一读:课本第53页《武松打虎》(节选)。 第21课:皮影戏与木偶戏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多媒体播放皮影戏和木偶戏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的艺术表演形式。
(二) 探究新知:1、学生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和起源:皮影戏起源于山西地区,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有艺人一边操作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皮影的动作外,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音乐,兼顾旁白唱腔。木偶
的种类也有很多,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仗头木偶、铁线木偶等;2、师生共同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角色分类:(1)学生自读课本,了解皮影戏角色的五个类别:生、旦、净、末、丑。(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皮影戏的表演技术和形式,真正理解“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含义。(3)老师简介五个角色的特点:生旦净末丑是中国戏剧中人物的行当分类,具体讲,生分为小生、老生和武生三种;旦分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旦四种;净指花脸;末为年龄较大的男子;丑则是丑角,分文丑和武丑两种;不同戏剧角色的化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生”与“旦”都是略施脂粉,达到“千人一面”的效果,“丑”和“净”则是以色彩勾勒为主。(4)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武汉帝: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5)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和掌握木偶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发展。(6)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各种木偶:布袋木偶,起源于清代中叶,又称“指头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一般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控,颈下缝合布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深入布袋做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手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做各种动作。艺人大多用此来演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最为儿童喜爱。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是木偶戏中最常见的两种。提线木偶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铁线木偶也叫铁枝木偶,南方地区这种木偶一般高1米到1.5米,偶头以彩塑泥头而躯干则有木质,双手用纸、双腿以及双足木头。
(三) 拓展活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简易木偶的制作方法,自己动手试一试。
第22课:杂技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多媒体播放一段杂技,问谁知道杂技的故乡是哪,
(二) 探究新知:1、学生自主探究杂技的表演艺术(见课文第56页第1自然段),熟悉杂技表演的基本种类:包括各种徒手滚、翻、扑、跌技巧,各种手技、顶技、蹬技、车技和高空悬吊及腾跃技巧,还有变幻神奇的戏法,比如幻术、魔术、马戏和种种驯兽节目等。独特的丑角滑稽表演,也是现在杂技的重要内容2、学生自主探究杂技的起源和发展:(见课文第56页第2、3自然段);3、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分组探究杂技之乡吴桥,真正理解谚语“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另外,通过对河北吴桥的介绍,引领学生学会寻找典型的事例来了解事物的方法。
(三) 拓展活动:说一说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安排有精彩的杂技表演,和小伙伴们交流一下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杂技节目是哪个。
第七单元 诗词诵读(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会认“鲍、淳、殉、殇、羁、魄、
颅、凛、焉、掳、撼、倭、戈、阑、潇、靖、虏、阙、捍、
铭、仞、羌、翰,戊、苟、庸、催”
2、能结合课后的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所学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精神面貌,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3、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所学内容是爱国主义诗篇,从中可以读出诗人的赤字丹心。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理解诗词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诗词的理解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背诵每首诗词。
2、能结合课后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完成拓展活动所安排的任务。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我国古代诗歌的
兴趣,增强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每首词的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每首词所表现得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学生同位相互检查节课的背诵内容,教师做好记录。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找出不认识的字,并注上音。
2、学生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两遍,结合注释和解析,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讨论课文内容。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4)、教师抽查。
(5)、小组讨论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6)、教师补充:作者介绍
3、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 ,学生读一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尽
量记住。
4、拓展活动:
(三)、讨论: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读课文。 (四)、拓展活动:故事连接:欣赏
第八单元:中华河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长江的古带诗篇,增加学生相关的
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让学生知道我国优厚的自然条件,祖先为我们床草的辉煌的传统文化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向学生介绍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在世界的位置以及分别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是三大河流分别对中国南北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与交流所起的作用。
教材分析:
黄河、长江和大运河,流贯全国,沟通南北,孕育、滋养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他们对锦绣中华的意义,如同主动脉之于人的身体。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这些合流两岸栖息生存,繁育发展,人们也给予了它们崇高的礼赞。在历史的长河上,这些河流所流淌的不仅有自然的河水,更有绵长厚重的文化。
教学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历史上黄河经常淤塞、决口、改道、也给民族、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懂得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尤其热爱作为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的自己的家乡------山东,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作为山东人的自豪感,还要知道,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让黄河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河,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同时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从开遭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他对中国文南北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谁能背诵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你对黄河有那些了解,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有关黄河、长江、运河、的知识和作为母亲
河的重要意义:黄河法院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九个省、
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
河南、山东,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河口镇,地
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
2、通过对长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中国哟这
样优厚的自然条件,祖先们又为我们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传
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为之自豪
3、通过视频了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河,贯通
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同时京杭大
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从开遭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
的历史。他对中国文南北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
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拓展活动:背一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 (四)、查一查:运河、黄河在山东省流经那些城市,是从那个地
方流入长江、大海的,
(五)、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的
自己的家乡------山东,使学生了解京杭大运河是
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河,贯通了海河、黄河、淮
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同时京杭大运河也是
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从开遭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
的历史。
第九单元 政治人物
教材分析:政治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有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的重要人物。本课的几位帝王,他们或者创业开国,或者励精图治,或者开拓疆土,或者匡危救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篇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创业开国、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匡危救乱,的主要表现,了解他们历史贡献,理解他们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他们诸多事例,感受他们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借鉴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他们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教学重点:了解认识历史上几位重要帝王。
教学难点:了解他们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习《唐太宗与唐明皇(唐玄宗)》
1、自由读通全文《唐太宗与唐明皇》
注意:标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2、学习理解词语:
奢侈 (shē chǐ)—— 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
欲望 —— 主要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放纵 (fàng zòng)—— 不加约束:,不管
鼎盛 (dǐng shang) —— 正当兴盛或强壮
庶(shù)—— 平民,百姓
骄奢(jiāo shē)——骄(骄) jiāo 马壮健。自满,自高自大,不服从。奢 shē 用钱没有节制,过分享受
纳谏(nà jiàn) —— 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
口蜜腹剑—— 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励精图治——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亦作“励精图治”、“励精求治”、“励精为治”。
居安思危——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是汉朝的第3个皇帝,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和他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
3、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
4、拓展活动
谈话小资料: 唐朝盛世与两位皇帝有密切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627,649),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千古一帝,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又唐明皇,李隆基(685.09.08,762.05.03),唐朝皇帝,712年9月8日至756年8月12日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玄宗在位后期爆发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国势走向衰落。
课后:搜集查阅唐太宗的资料,了解某些故事。 5、读一读:《忆昔》
认识学习生字: 廪lǐn 米仓,亦指储藏的米:仓, 二、学习《成吉思汗》
1、自由读通全文《成吉思汗》
注意:标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2、学习理解词语:
汗(hán)——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
木枷(jiā)—— (农具名)枷,加也;(刑具名)枷,枷锁
斡(wò)
3、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
4、日积月累(读-读 P81)
鹘(gǔ)—— 基本字义:〔,鸼〕古书上说的一种鸟,短尾,青黑色
5、拓展活动
想一想(说一说):铁木真早年的生活经历,对他以后成就一番事业有什么帮助,
三、学习《康熙与乾隆》
1、自由读通全文《康熙与乾隆》
注意:标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2、学习理解词语:
烨(ya)—— 基本字义:火光,日光,光辉灿烂
三藩——是指驻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驻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驻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
准噶(gá)尔部噶尔丹——清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战
小资料: 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之战,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 这次战争,起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迄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迭经三朝,历时70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该胜利影响巨大,不仅仅维护了中国领土的统一,而且大大的打击了沙皇对中国国土的野心,对于以后挫败帝国主义勾结利用民族败类分裂祖国的阴谋,捍卫西北边疆的斗争,产生了良好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谈感想和体会
康熙4岁开始学习,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认为读书是一种兴趣,能使自己每天都能有所长进。我们要向他学习,从小爱读书,爱学习,长大了做一个有用的人。
4、日积月累(读-读 P84)
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文化修养很高。他一生著文吟诗,笔墨留于大江南北,诗作有42000多首,被称为最高产的
诗人。
5、拓展活动
找一找,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组织完成了《四库全书》等大型图书的编纂。
*看看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还有哪些与文化有关的有意思的小故事。
说一说:
乾隆皇帝曾经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是“十全老人”,查找资料,说说“十全”指的是什么。
小资料: 这十全武功是:
1-2跟蒙古准噶尔部两次交锋(1755年)。虽然捍卫了大清的天威,阻止了准部的分裂活动,但也使蒙古厄鲁特四部的人畜损失极为惨重,有些部落余者竟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
3平定回部叛乱一次(1758年)。 此役清军确有上佳表现。而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至此清朝统一了新疆,并大大巩固了西北局势。 4-5
剿灭大小金川叛乱两次(1746年/1771年)。 这次旷日持久的山地攻坚战,锻造出了清中期一支著名的特种部队,,西山健锐营。
6平定台湾的林爽文起义(1787年)。 福康安率军渡海登岛作战,打得还是很漂亮的。尤其是清军悍将海兰察手下的2OOO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思),战斗力极为惊人,,当他们遭遇起义军的埋
伏时,面对枪林箭雨竟无一人后退,反而拼死向前~起义军从未见过这么不怕死的官兵,于是阵脚大乱??
7-8收降缅甸、安南各一次(1766年/1786年)。这是两次清朝对藩属国发起的战争,都吃了不小的亏,人员辎重损失也很惨重,而决定性的胜利却根本就没有取得~只是到最后,这些国家感觉惹不起清朝,怕激起中国更凶狠的报复,于是一个个首先服软,又是上贡品又是递顺表的,总算给足了乾隆爷面子,于是乎??不了了之。
9-10最后还有两次(1788年/1791年),是对廓尔喀用兵。这两回战争倒还名正言顺,其重大意义也颇值得后人缅怀。首先是稳固了我西南边陲;其次是团结了藏族人民,维护了大一统局面;再次就是狠狠教训了素称强悍的廓尔喀人,,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我们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再一次痛击了印度精锐的廓尔喀联队,当然这是后话啦。
论功劳,很难说,康熙稳定了大清的基业,为后世的统治铺平了道路。雍正时,我国在税收上,废除了人头税,可说是利世之举,同时相应的清廉的举措,推动大清继续发展。乾隆在继承前治的基础上,以前期的清正使大清达繁荣。 康熙在位六十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年轻的康熙帝对“三藩”之乱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此次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满清的统一。
小结:康乾盛世,奠定清王朝的基础。
第十单元 诗词诵读(三)
教材分析:家乡温暧人心的地方。如果没有可以回归的家乡,我们就是个流浪儿。家乡之所以温暖人心,是因为说到它,我们想到的不只是有关村庄位置、房舍田地、乡亲父老、水井道路,更是生养我们的父母和我们同气连枝的兄弟姐妹,是我们对血缘亲情的依恋。离开家乡越久远,对它的眷念就越深切。
这个单元的三首唐诗,都写了与家乡相关的亲情与思念。 教学目标:
1、了解诵读宋之问、杜甫、王维三位唐朝诗人的三首诗 2、阅读学习诗文解析,理解诗意
3、提高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诵读宋之问、杜甫、王维三位唐朝诗人的三首诗 2、阅读学习诗文解析,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渡汉江》宋之问
1、读一读《渡汉江》,标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和词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汉江——这里指汉水流经湖北襄阳的一段
岭(lǐng)外—— 指五岭以外,这里指岭南的泷(lóng)州(今广东罗定市)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2、读读诗文解析理解诗义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
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
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3、读读“故事链接”:文采斐然的宋之问
【拓展阅读】: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二、《月夜忆舍弟》杜甫
1、读一读《月夜忆舍弟》,标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和词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舍弟——古人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为舍弟
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边秋——秋天的边塞
露从今夜白——指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白露
2、读读诗文解析理解诗义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戌楼上的更鼓一声一声的响着,由于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秋夜的边塞路上已没有行人的踪影了;秋天的边境,只有一两声孤雁悲悲切切的鸣叫。
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由于战乱,致使我们弟兄分散在各地,连消息都极难得到;家已不存,兄弟彼此之间都不知道是死
是生。
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3、背一背:
《月夜忆舍弟》杜甫、《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三、杂诗(其二) 王维
1、读一读《杂诗(其二)》,标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和词 群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绮(qǐ)窗——精美的窗户 绮:美丽
著花——开花
2、读读诗文解析理解诗义
意思:你从故乡来, 该知道故乡的事。 请告诉我, 你来时, 我窗前的梅树, 是否已经开花?
解析: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简洁在而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以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人独独挂念窗前的那树梅花,真是“于细微处见情神”。全诗朴隽(juàn)永而诗味浓郁。
3、再次带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4、日积月累(读一读) 王维简介
5、比一比:背诵《闻雁》【唐】韦应物
作文三:《王霄3年级传统文化》24100字
35. 杂诗(其二)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35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06-01上课时间:2012-06-0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 和意境创设。
2.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 “ 归隐田园、独善其身 ” 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教法: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三、教法学法: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 其他不可及,且效 醉昏昏。 ” 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 365或 372或 376— 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 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 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 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 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 “ 异书 ”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 “ 猛志逸四海 ” 和 “ 性本爱丘山 ” 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 800年间最杰出 的诗人。陶诗今存 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朗读赏析
1.齐读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 “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 。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 飘渺的虚空。 “ 风来 ” 、 “ 夜中 ’ 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 限定在一个点上 —— 房户、 枕席 ;“ 气变 ” 与 “ 不眠 ” 两句中 “ 易 ” 和 “ 永 ” 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 “ 夕 ” 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 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 “ 夕 ” 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 “ 悟 ” 和 “ 知 ” 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 “ 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 ,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 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 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 “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 呢 !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 ; 宇宙无垠,生命孤独 ; 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 现为四类:1. 生死之悲, 2. 士不遇之悲, 3. 羁旅、离别之悲, 4. 孤苦之悲 .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 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
5.通读整首诗歌体会独特的艺术构思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
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6.自主朗读探究诗歌的主旨
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 “ 荡荡空中景 ” 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 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 “ 天寒 ” 衬托出 “ 心寒 ” ,刻画了自己 “ 不眠 ” 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 渊明道出了 “ 不眠 ” 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 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明众 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
四,课外讨论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
六、教后反思: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理解了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34. 月夜忆舍弟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34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5-25上课时间:2012-05-29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几个生字。
2. 熟读并背诵本诗。
二、重点难点:重难点:背诵本诗,理解诗意
三、教法学法: 教法:老师引导。 学法:学生讨论交流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 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 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的第一句 “ 戍鼓断人行 ” ,在一开始就点出了 “ 深夜 ” 和 “ 战时 ” 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 “ 边秋 ” 和 “ 雁声 ” 则更加说明了 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 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 露从今夜白 ” 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 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 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 “ 无家 ” 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 了。 最后两句, 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 又收不到家书, 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 特别是第八句的 “ 未休兵 ” 三个字, 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学会了本课几个生字。能 . 熟读并背诵本诗。
33. 渡汉江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33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
期 ) 备课时间:2012-5-16上课时间:2012-05-22
一、教学目标:1. 强化和加深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 熟读背诵本诗。
二、重点难点:重点:. 熟读背诵本诗。
难点:加深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三、教法学法:教法:老师引导
学法:学生讨论交流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 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 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 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 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 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 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 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 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 以及度日 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 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 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 (今山西汾阳附近) , 一说在弘农 (今河南灵宝西南) , 离诗中的 “汉 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 ,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 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 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 ,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作者 贬居岭外, 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 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 另一方面又时刻担 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 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 形成既切盼音书, 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 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 先的担心、 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 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 变 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 碎。因此, “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 “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 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 ,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 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种抒写, 是真切、 富于情致和耐人 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 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 可以说罪有应得。 但这首诗的读者, 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 已经舍去 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 久无家中音信的人, 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而这种心理感情, 却具有极 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 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 概括性联结在一起。 这首诗便是一例。 人们爱拿杜甫 《述怀》 中的诗句 “自寄一封书, 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 寸心亦何有! ”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 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教学反思:
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学生熟读背诵了本诗。
32. 康熙与乾隆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32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05-10上课时间:2012-05-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 “ 康乾盛世 ” 的主要表现,探讨康熙的历史贡献,理解乾隆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材料解析、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康熙乾隆勤政爱民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感悟这一 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康乾盛世 ” 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康熙乾隆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三、教法学法: 教法:老师引导 学法:学生合作交流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康熙和乾隆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皇帝。他一生拥有多重角色。
二、新授:
走进历史,了解一下。
1. 学生读课文,谈感想和体会:
论功劳,很难说,康熙稳定了大清的基业,为后世的统治铺平了道路。雍正时,我国在税收上,废除了人头税,可说是利世之举,同时 相应的清廉的举措,推动大清继续发展。乾隆在继承前治的基础上,以前期的清正使大清达繁荣。 康熙在位六十年,逐步恢复经济, 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年轻的康熙帝对 “ 三藩 ” 之乱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此次平叛的胜 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满清的统一。
收复台湾:在三藩刚刚平定不久,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发生内乱。起因是 1662年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立。 1681年,郑经死后,其 部将冯锡范等杀死了郑氏的继承人,改立郑经次子克塽继承延平王位。郑克塽年幼,成为冯锡范的傀儡。
康熙在此情况下, 决心为了国家统一收复台湾。 1681年七月, 康熙下诏 “ 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 与将军总督等统舟师进取澎湖、 台湾 ” 。 此后, 满清政府又先后平息了噶尔丹的侄子阿拉布坦的叛乱, 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和准部贵族阿睦尔撒纳在伊犁发动的叛乱。 并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设立青海办事大臣,分蒙古族为二十九旗,加强了对青海的管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参赞大臣、劣谟大臣、 都统等,率兵分驻伊犁、塔城等地,巩固了对天山北路的统治。
遏制沙皇俄国的扩张:明末清初,沙俄在亚欧大陆上不断向东扩张,并于 17世纪中期侵入了中国黑龙江地区。沙皇多次遣使来华,要 求建立外交和通商关系,但因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等问题而遭到清政府拒绝。此外,由于清初国内尚未安定,所以直到 17世纪 80年代中 期,康熙才对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据点雅克萨采取了有力的军事行动。
三、总结:康乾盛世,奠定清王朝的基础。
六、教后反思: 通过了解康熙乾隆勤政爱民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 来的启示,体会留到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31. 成吉思汗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31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5-3上课时间:2012-05-0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2.认识 3个生字,会写 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心情的描写。
三、教法学法: 教法:老师引导 学法:学生讨论交流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成吉思汗的照片):同学们认识他吗?
2.你对这位历史伟人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3.板题、读题。
4.检测生字。
5.师:本课文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你认为学习本文要掌握什么知识点?(生说师板书)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掌握这些知识?(生 说师板书)
〔点评:这样做有利于鼓励学生养成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习惯,实现资源共享。特别体现学习方式的指导, “ 教是为了不教 ” 嘛。〕 二、初学课文,理解内容
1.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读通全文。(师提醒生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
2.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组最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理解和掌握黑板上板书出来的 1— 2个知识点。一生在小组学习记录本上记下来。 (师巡堂轮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
3.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师提示汇报金点子:自报家门 —— 说学法 —— 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解 —— 检测。(可考他人亦可请他人 检测本组成员)
4.当有同学汇报 “ 文章的写作顺序 ” 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师相机引导分段:是呀!文章写得可有条理了,哪些自然段写起因?哪些自 然段写发展 ? 哪些自然段写高潮 ? 哪些自然段写结果 ? 可分为几部分呢 ?
六、教后反思: 理解了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认识了 3个生字,会写了 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0. 唐太宗与唐明皇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30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05-01上课时间:2012-05-0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 “ 贞观之治 ” 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材料解析、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 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通 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 ” 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三、教法学法: 教法:老师引导 学法:学生讨论交流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唐朝盛世与两位皇帝有密切关系:
谈话:你知道他们是谁?有那些历史典故?
二、 “ 贞观之治 ” 的出现
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 恢复和发展 ,出现 “ 贞观之治 ” 的局面 。
2、原因
(1)吸取 隋亡的教训 。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①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任用太子谋士 魏征 。
②用人扬长避短,提拔 房学龄 和 杜如晦 为左右仆射。
(3)实行 休养生息 政策,不夺农时,推行 均田制 ,轻徭薄赋,反复强调 “ 存百姓 ” 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 唐律 》,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 科举 制,提高 进士科 地位。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
(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
(1)武力讨伐,随后采取 “ 战而后和 ” 的策略。
(2)加强管理:①在东突厥设 羁縻府州 ,以突厥首领为都督。②在西突厥设 安息都护府 ,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 “ 天可汗 ” ,他们的后嗣由唐朝 册封 。
(4)和亲:唐太宗派 文成公主 入藏与 松赞干布 和亲。
3、作用:
(1)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2)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
(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有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设置了鸿胪寺 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 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堕婆登、佛菻谴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2)宽容的宗教政策:佛教 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 玄奘 到天竺取佛经。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朝鲜、 日本僧人到唐都游学。
2、作用
(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 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 封建化 进程。
五、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少于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
撰写《 帝范 》,反省过失,评价自己 “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 。
探究问题: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 “ 贞观之治 ” 的局面,这就为 “ 开元盛世 ” 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明皇,开创了开元盛世,社会物质文化高度繁荣,唐玄宗抑制奢靡,提倡节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劳动力,兴修水利。
六、教后反思: 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通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 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29. 大运河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29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4-20上课时间:2012-04-2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河,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同时京 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从开遭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他对中国文南北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 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使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历代开凿过程;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运河的四段名称、中心、起止点与作用。 难点是理解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
三、教法学法: 教法:老师引导 学法:学生交流 讨论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什么河吗?(京杭大运河)出示图片。谁能背诵有关京杭大运河的诗篇?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运河的历史地位: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生探究了解运河的修建: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运河在春秋末年就开通了邗沟。 隋炀帝时为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 经济控制, 便于向洛阳和长安运输江南财物征发数百万民工在已 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3、学生探究运河的 “ 一、二、四、五 ” (即:一个中心两个起止点、四段名称、五大水系 )
教师出示自编歌谣:“ 隋朝开通大运河,路线中心在洛阳;全长共计五千里,北通涿郡南余杭;永、通、邗、江分四段,海、黄、淮、 长、钱塘江;世界史上它最长,永载史册不能忘。 ”
教师出示运河图结合歌谣记忆。
4、探究运河的作用:
学生自读最后一段找出运河的作用,齐读:“ 大运河的开凿,适应了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对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维护 国家的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三、拓展活动:
观察大运河示意图,统计一下从南到北一次流经山东哪些城市,沿途有哪些重要码头。
四、练习巩固:
画出京杭大运河的草图,标出中心、起止点及四段名称。
五、本课小结:
指出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六、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了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河,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同时京杭 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从开遭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他对中国文南北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 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8. 长江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28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04-12上课时间:2012-04-1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2、向学生介绍长江秀丽的自然条件和古老传说,然后介绍长江流域的几大文化分支。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长江的古代诗篇, 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对长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中国哟这样优厚的自然条件,祖先们又为我们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传统文化,是 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为之自豪的。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长江的过去和现状的介绍。
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治理长江的水患,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为华夏造福,不仅是古老传说中表达的美好愿望,也是现代人不懈的追 求。
三、教法学法: 教法:老师引导 学法:学生交流、讨论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上街可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有关的内容,大家还记得黄河是中国的第几大河?学生回答后,引出中国的第一大河 ------长江。
谁能背诵有关长江的诗篇?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长江之大: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示意图。
2、 学生探究了解三峡: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总称,中国 10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 204千米。
瞿塘峡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总长 8千米,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但最为雄伟险峻。
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它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巴东县官渡口,绵延 45千米,包括金盔银甲峡和巫山十二 峰,峡区奇峰突兀,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特别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态,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两岸风 景优美,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都曾游此留诗。
西陵峡东起香溪口,西至南津关,长 66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以滩多水急闻名。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黑险滩礁石组成, 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套小滩,三峡大坝水电站正位于西陵峡中部宽敞处。
三峡工程,全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里枢纽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方面都位居世 界前列。
3、神女峰:
“ 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 ” ,清人许汝龙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巫山十二峰的向往之情。巫山十二峰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 纤丽奇俏。关于神女峰,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据说,远古时代,瑶池宫里住着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瑶姬。她在紫清阙里,向三元仙君学得了变化无穷的仙术,被封为云 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生性好动,那里耐得住仙宫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终于带着侍从,悄悄地离开了仙宫,邀游东海。但是,当她看见大海的暴 风狂涛,给人间造成严重的灾难时,便出东海腾云西去。一路上,仙女们飞越干峰万岭,阅尽人间奇景,好不欢快。岂料来到云雨茫 茫的巫山上空,却见十二条蛟龙正在兴风作浪,危害人民。瑶姬大怒,她决心替人间除龙消灾。于是,按住云头,用手轻轻一指,但 闻惊雷滚滚, 地动山摇。 待到风平浪静, 十二条蛟龙的尸体已化作十二座大山, 堵住了巫峡, 壅塞了长江,使得滔滔江水, 漫向田园、 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为着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当即从黄河来到长江。然而,山势这般高,水势这般急,采用开山疏水之法,谈何容易。正当夏禹焦急 万分的时候,瑶姬为夏禹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乃唤来黄魔、童律等六位侍臣,施展仙术,助夏禹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 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瑶姬致谢。上得山来,只见眼前一块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会,青石化为一缕青烟,袅袅升 起;继而又形成团团青云,霏霏细雨,游龙、彩凤、白鹤飞翔于山峦峡谷之间 …… 。夏禹正在纳闷,美丽动人的瑶姬突然出现在他面 前。瑶姬说:“ 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 ” 边说边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送给夏禹。
水患虽已治理,瑶姬并未离去,她仍然伫立在巫山之巅,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年 复一年,她忘记了西天,也忘记了自己,终于变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侍从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块块屏障,一名名卫 士,静静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传说, 在巫山地区流传甚广, 其说不一, 古代巫山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心目中的 “ 神女 ” , 尊称她为 “ 妙用真人 ” , 在飞凤峰山麓, 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 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 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 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 ” 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 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
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 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 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 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 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 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 他的命令, 把防风氏斩了。 这说明, 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 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 (音 gāoyáo) , 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 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 夏朝出现了。 大禹治水的地域,据专家考证,是在今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山东南部及江苏、安徽的淮
4、学生自主了解长江流域的文化: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读一读,唱一唱。教师放音乐,学生跟着唱。 《长江之歌》
六、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向学生介绍长江秀丽 的自然条件和古老传说,然后介绍长江流域的几大文化分支。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长江的古代诗篇,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积累,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对长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学习, 让学生感到中国哟这样优厚的自然条件, 祖先们又为我们创造了如此 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为之自豪的。
27. 黄河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27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4-5上课时间:2012-04-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 “ 母亲河 ” ;同时,历史上黄河经常淤塞、决口、改道、也 给民族、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黄河的古代诗篇,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懂得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尤其热爱作为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的自己的家乡 ------山东, 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作为山东人的自豪感,还要知道,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让黄河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 任。
二、重点难点:本科的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介绍黄河。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将戒指里黄河、保护黄河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教法 :老师讲解,指导 学法:学生讨论 交流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谁能背诵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你对黄河有那些了解?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有关黄河的知识和作为母亲河的重要意义:
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世界第五长河,它全长 5464千米,流域面积 75万平方千米,年流量 574亿立
方米,平均径流深度 79米。
黄河法院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入海口位于山东 省东营市垦利县河口镇,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黄河沿途汇集有 35条主要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中游有清水河、汾河、 渭河(最大的支流)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黄河两岸湖泊不多,主要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从公元前 21世纪的夏朝到现在 40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了 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 “ 七大古都 ” , 在黄河流域和近郊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 2000年左右,流域内出现青铜器,商代是青铜器冶炼技术已达到相 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产生在这里。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大量的 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政治、经济、文化发 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 文化遗产。
2、 悬河: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又称 “ 地上河 ” ,具体阅读课文第三段。
3、历史上黄河给人民带来的灾害以及治理黄河:阅读课文呢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活动:背一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 王之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李白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 唐 张玭
(四)、查一查:黄河在山东省流经那些城市?是从那个地方流入大海的?
六、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 “ 母亲河 ” ;同时,历史上黄河经常淤塞、决口、改道、也给民 族、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6. 从军行(其四)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26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3-30上课时间:2012-04-0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祁、隘、鄯 (shan)、擅(shan) 、会写:孤、遥、楼、笼、蚀、挽、擒,理解:青海、楼兰、金甲、笼罩、擅长、关隘等词 语。
2、能结合课后的解析和注释理解正确的诗词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较好地完成课后拓展活动。
3、通过学习诗词,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理解诗词和背诵诗词。
难点是教学生理解边疆战士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三、教法学法: 教法:老师引导 学法:学生交流 讨论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检查上周作业:小组检查,教师记录。
2、今天该学什么了?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学习《从军行》:同为合作学习诗词中的生字和生词。
2、引导学生正确朗诵这首诗。
3、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
王昌龄(690---765),子少白,盛唐著名诗人,在当时名重一时,被称为 “ 诗家夫子王江宁 ” ,因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又被后世称为七
绝圣手。如《出塞》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域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 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4、叫学生自主阅读课后注释和解析,进一步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并在其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了解作者书法的感情 和志向。。
5、背诵这首诗。
(三)、日积月累:学生自主阅读。
(四)、拓展活动(作业)
1、课后 “ 做一做 ”
2、背一背:前出塞(其六)
六、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祁、隘、鄯 (shan)、擅(shan) 、会写:孤、遥、楼、笼、蚀、挽、擒,理解:青海、楼兰、金甲、笼罩、 擅长、关隘等词语。能结合课后的解析和注释理解正确的诗词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较好地完成课后拓展活动。
25. 赴戊登程口占示人家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25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3-20上课时间:2012-03-27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捍、铭、仞、羌、翰、戊、苟、庸、催,能读写:衰庸、诬陷、赖以生存、座右铭、经久不息等词语。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结合课后的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节选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我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生背诵和理解节选;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
三、教法学法: 学法:学生交流 讨论 学法:老师引导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课作业。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 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2、帮助学生学习成生字词。
3、引导学生正确朗诵这首诗。
4、作者介绍:
林则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人),字元扶,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 坚决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人民的敬仰。 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发展民族工业商业。 他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 “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 他生平爱好诗词, 书法、 著有《云作山房文抄》 、 使滇吟草、 《林文忠公政书》 、 《荷 戈纪程》等著作。
5、简介虎门销烟:19世纪上半期,在对英国的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往中国走私鸦片, 这种不正当的商务赚取了中国大量的黄金和白银。 很多百姓吸食鸦片家破人亡, 军队里的士兵也有不少的人吸食, 国家民族深受其害。 为了制止这种不良风气,拯救国家民族,防止鸦片的大量输入和白银的大量外流引起的统治危机, 1838年道光帝接受林则徐的禁烟 主张, 并排他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 他到达广州后整顿海防, 缉拿烟贩, 查封烟馆, 收缴鸦片, 禁烟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839年 6月 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来的鸦片 19187箱和 2119袋,总重量 2376254斤,前后历时共 30天。虎门 销烟展示了中华民族抵制鸦片的决心和勇气,林则徐不畏强暴坚决抵制鸦片贸易的行为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不愧为民族英雄。 6、学生背诵这首诗。
(三)、日积月累:学生读一读课本 65页上面一段。
(四)、故事链接:学生读课本 65页下面一段。
(五)、拓展活动:读一读:《 凉 州 词》两首:见课本 6
六、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会认:捍、铭、仞、羌、翰、戊、苟、庸、催,能读写:衰庸、诬陷、赖以生存、座右铭、经久不息等词语。 并能背诵这首诗。能结合课后的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节选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24. 满江红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24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3-13上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 凛、焉、掳、撼、倭、戈、阑、潇、靖、虏(que )、阙(que)” ,能正确读 “ 潇潇、等闲,凛凛、
2、能结合课后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拓展活动所安排的任务。
3、能流利的背诵这首词。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这首词的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所表现得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老师引导
学法:学生讨论 交流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学生同位相互检查节课的背诵内容,教师做好记录。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找出不认识的字,并注上音。
2、学生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两遍,结合注释和解析,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讨论课文内容。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4)、教师抽查。
(5)、小组讨论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6)、教师补充:作者介绍
岳飞(1103---1142),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 家亡。他少年从军,以 “ 精忠报国 ” , “ 还我河山 ” 为己任,转战各地,艰苦斗争。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 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三十九岁。 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shi) 武穆,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 称(武穆遗书)。
(三)、故事连接:精忠报国
学生自读课文。
(四)、拓展活动:
读一读:马 上 作
(明)戚 继 光
南北驰驱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作者简介:(1528---1587),字远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 17岁继承父业,袭世职登州 浙、闽一带抗寇有功,升任为总兵官。他一生南征北战,颇有建树,为明代抗寇名将、著名军事家。著有《纪效新
《止止堂集》等。
《马上做》的创作背景:该市作于戚继光东南抗寇期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转战南北、紧张激烈的马戈生涯。 内容简析:从福建、广州到蓟 (ji)州,可以说作者的征战生涯走遍了天南地北。 “ 报主情 ” 这三个字点出了作者并不 因为心怀天下,为国家安定不得不奔波万里。第二句中 “ 笑 ” 字更是展现了抗寇名将的豪迈气概,为了抗寇事业, 美好的景色也无暇观看留恋。最后两句是 “ 平生 ” 、 “ 南北驱驰 ” 的更具体的阐释说明,保卫国家的英雄形象立刻豁 这首诗平易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欣赏作者这篇作品的同时,教学生记住戚继光让人钦佩的忠于祖国、热爱
六、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 会认生字:“ 凛、焉、掳、撼、倭、戈、阑、潇、靖、虏(que )、阙(que)” ,能正确读 “ 潇 寇等词语 ” 能结合课后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拓展活动所安排的任务。
能流利的背诵这首词。
23. 代出自蓟北门行(节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认 “ 蓟 ji 、鲍 bao 、淳、殉、羁 ji 、殇 shang 、忱、颅 ”
2、使学生能背诵这首诗词。
3、能结合课后的注释以及解析真确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诗的背诵
教学难点:这诗的句理解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教法:老师讲解,引导 学法:合作探究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提前叫学生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一)、课题导入:
检查作业,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板书在黑板上。(略)
(二)、探究新知:
1、学习生字词:
(1)、学习孩子们提出来的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2)、和学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3)、分组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
(1)教师简单的引导:
时危 /见 /臣节,世乱 /识 /忠良。
投躯 /报 /明主,身死 /为 /国殇。
(2)、简介作者: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县北)人,出身贫寒。因向宋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而受到赏识,被认为国侍郎。文帝 时升迁为中书舍人。临海王子项镇守荆州时,鲍照又任前军参军,所以后世称他为 “ 鲍参军 ” 。
鲍照是南朝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有些诗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人民在战乱和徭役压迫下的 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要求保卫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士族门阀的揭露和愤怒抗议。担忧的作品也流露了天安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和感伤情绪。
(3)、学生自主背诵这首诗。
(4)、分组检查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
(5)、自主讨论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日积月累:
学生读一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记住。
4、拓展活动:欣赏《别云间》:
(1) 、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 (今上海市松江区西部)人,名模少年抗清英雄,著名 诗人。幼时即善辞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惨哀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谢枚如评价他的诗词 “ 如 猿 --,如鹃啼 ” 其著有《夏内史集》、《玉樊堂词》。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临刑前的一首悲壮的绝命诗。作者在诗中写出了对亡国的悲愤的同时,也写出了壮志难酬 的无奈。
译文:这三年我成了奔走他乡之客,今天又成为俘虏。看着大好河山不禁使人留下无限的泪,是谁说过天地无边的啊!现在,我已深知 为国献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想到要与故乡永久的告别却难而又难。 我不屈的灵魂回到这里的时候, 将在天空中关注着以后继续抗敌的旗 帜。
(2)、学生自主学习《别云间》。
(三)、讨论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六、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结合课后的注释以及解析真确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22. 杂技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22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2-29上课时间:2012-03-0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的基本门类和杂技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 -----河北吴桥。
2、通过介绍杂技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杂技的这种艺术种类的发展变迁过程。指导学生熟悉杂技表演的基本种类,知道大概念和 小概念的包含关系。通过对河北吴桥的介绍,引领学生会寻找典型的事例来了解事物的办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艺术在古代的源远流长性,知道中国在即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同时通过介绍中国杂技之乡 -----河北吴桥,使学生知道杂技表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 的特点,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杂技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性,
难点:杂技种类的介绍以及在记载历史上的其他称为。
三、教法学法: 教法:老师引导 学法:学生合作探究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一段杂技。问谁知道杂技的故乡是哪?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杂技的表演艺术:
杂技是一门以人体特技艺能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它包括各种徒手滚、翻、扑、跌技巧,各种手技、顶技、蹬技、车技和高空悬吊及腾跃 技巧;还有变化神奇的戏法,比如幻术、魔术、马戏和种种驯兽节目等。独特的丑角滑稽表演,也是现代杂技的重要内容。
2、薛申自主探究杂技的起源和发展: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年多的历史。
杂技在汉代成为 “ 百戏 ” ,隋唐时叫做 “ 散乐 ” ,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 40多个 节目,在那时,就有人能表演挑一旦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了。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 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
3、学生自主探究在即的故乡河北吴桥:
学生分组探究杂技之乡吴桥,真正理解谚语 “ 上至九十九,下至才回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 :
河北吴桥是我国著名的杂技之乡。 无论在街头巷尾, 还是田间麦场, 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 当地人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 便机头魔术。 有的孩子打油买醋时,把装满油和醋的瓶子放在小拇指上托着走,点滴不洒 ……
(三)、拓展活动:
说一说:
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安排有精彩的杂技表演,和小伙伴们交流一下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杂技节目是那一个。
六、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的基本门类和杂技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 -----河北吴桥。通过介绍杂技的发展 历史,使学生了解杂技的这种艺术种类的发展变迁过程。指导学生熟悉杂技表演的基本种类,知道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包含关系。通过对 河北吴桥的介绍,引领学生会寻找典型的事例来了解事物的办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艺术在古代的源远流长性,知道中 国在即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介绍中国杂技之乡 -----河北吴桥,使学生知道杂技表演:“ 台上一分 钟、台下十年功 ” 的特点,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21. 皮影戏与木偶戏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21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2-22上课时间:2012-02-2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基本特点,知道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起源以及各自的演出特点,了解皮 影戏制作和角色分类。
2、通过介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早期电影类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皮影戏的较色,知道皮影戏和戏曲之间的 联系。带领学生熟悉木偶戏的特点和基本表演形式,引导学生比较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皮影戏和木偶戏这两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古代娱乐方式,知道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感受古代艺术强大 的生命力,从古代到现代,依然为观众喜爱和接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表演特点,知道木偶戏的起源时间和表演形式。 难点:在于对皮影戏和木偶戏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二者的异同。
三、教法学法: 教法:老师引导 学法:学生交流 探究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映皮影戏和木偶个一小段,叫学生直观感受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艺术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和起源:
皮影戏起源于陕西地区,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有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
早有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2、师生共同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较色分类:
(1)、学生自读课本,了解皮影戏角色的五个类别: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皮影戏的表演技术和表演形式。,真正理解 “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 ” 的含义。
(3)、师简介五个角色的特点:
生旦净未丑是中国戏剧中人物的行当分类,具体讲,生分为小生、老生和武生三种;旦分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旦四种;净指花脸; 末为年龄较大的男子;丑则是丑角,分文丑角和武丑角两种。不同戏剧角色的化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 “ 生 ” 与 “ 旦 ” 都是略施脂粉,达 到 “ 千人一面 ” 的效果, “ 丑 ” 和 “ 净 ” 则是以色彩勾勒为主。
(4)、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汉武帝: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5)、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掌握木偶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发展: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的幕后操纵木偶来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三国时已有偶人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戏的
(6)、师向学生简介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张杖头木偶、铁线木偶:
布袋木偶:布袋木偶起源于清代中叶,又称 “ 指头木偶 ” 、 “ 手托傀儡 ” 、 “ 掌上木偶 ” 。一般偶人身高 0.27米或 0.40米,头部中控,颈下缝 合布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深入布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做各种动作。艺人大 多用此来演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最为儿童喜爱。
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是木偶戏中最常见的两种。提线木偶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线, 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 , 也叫悬丝木偶。
铁线木偶:铁线木偶也叫铁枝木偶,南方地区,这种木偶一般高 1米到 1.5米,偶头为彩塑泥头而驱赶则有木质、双手用纸、双腿以及 双足木头。
(三)、拓展活动:
做一做:
产月相关资料,了解简易木偶的制作方法,自己动手试一试。
六、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基本特点,知道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起源以及各自的演出特点,了解皮影戏制作和角色 分类。通过介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早期电影类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皮影戏的较色,知道皮影戏和戏曲之间 的联系。带领学生熟悉木偶戏的特点和基本表演形式,引导学生比较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0. 山东快书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2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2-13上课时间:2012-02-2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起源,熟悉山东快书的基本表演形式,知道山东快书的起源地。
2、通过介绍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使学生了解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指引学生熟悉山东快书表演的基本形式,并组织学 生尝试有节奏的演奏山东快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 于引导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思考山东快书之所以受到喜爱广泛流传的原因。 难点 于对山东快书的起源的介绍。
三、教法学法: 教法:老师引导 学法:学生讨论交流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放一段山东快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发源和发展: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一带的说唱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初山东大鼓盛极一时,山东大鼓里有一个牌 子,叫做 “ 窜钢腔 ” 山东快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山东快书的表演者,手持两块主板或钢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因此它又名快板书。这一民间曲艺最初传说武松故事,所以曾名 “ 武老 二 ”
3、探究山东快书产生于临清、济宁一带的原因:
因为这里有京杭大运河上的几个大码头,是商贾(gu) 云集之地,有对娱乐活动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说唱艺术开始流行,为山东快 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拓展活动:
1、找一找:上网查一查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2、读一读:当哩个当,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六、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起源, 熟悉山东快书的基本表演形式, 知道山东快书的起源地。 通过介绍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 使学生了解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指引学生熟悉山东快书表演的基本形式,并组织学生尝试有节奏的演奏山东快书,培养 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9. 相声与口技
主备人:王霄 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第 19课 课时数:1 (2012-2-6至 2012-7-1下学期 ) 备课时间:2012-02-10上课时间:2012-02-1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 “ 说学逗唱 ” ,了解口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 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
3、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
三、教法学法: 教法:老师引导交流 学法:学生讨论 探究
四、课前准备:课件 图片
五、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多媒体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声和口技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向学生简介曲艺:学生自读课本 50页第一段。
2、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 :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它是由宋代的 “ 像生 ” 演变而来的,主要用北京话。也有地方相声。它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 群口三种。
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
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
“ 说 ” 是说笑话和绕口令等;
“ 学 ” 是模仿各种的卖声、飞禽走手的鸣叫声,喜剧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行为、语言等;
“ 逗 ” :是捧哏逗笑;
“ 唱 ” :是编一些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把某些唱词、曲调夸张演唱,来引人发笑。
4、学生分子探究口技的的艺术表演形式:
口技是相声的锥形。古代口技是一种仿生艺术,表演者运用嘴、舌、喉、鼻等的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 的感觉。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所以也俗称为 “ 隔壁戏 ” 。
(三)、拓展活动:学生找一段相声给大家表演。
(四)、读一读:
到网上或学校图书室找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读一读,加深对口记得了解。
六、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 “ 说学逗唱 ” ,了解了口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 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
作文四:《四年级传统文化3》700字
课
课 题 日 授课时间
时
教
24
案
教案序号 课 型 3 新授
问刘十九 2015 年 3 月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 教 学 目 标 )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重点: 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教 点 学 难 重 点
背诵这首诗。 难点: 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 等 准 具 备
问刘十九 《问刘十九》(白居易):
板 书 设 计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冷的冬夜要下雪了,我备了酒,生起了火 炉,你能来喝一杯吗?
环节 师 生 活 动 与时控 《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 导入 (1 分) 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冷的冬夜要下雪了,我备了酒,生起了 火炉,你能来喝一杯吗? 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揭示目标 (1 分) 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 自学指导 (3 分) 资料,阅读全文。 2、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纠正错误的断句 与节奏。 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一问题──小 组探究──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阐述,可 自主学习 (10 分) 结合绘画的构图色彩等结合文章做适当引导点 评 2、学生自行朗读,在朗读中请学生品味 “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与韵味。 认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1、学生较难理解,以老师讲授为主,作此 拓展意在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王维作为“诗 点拨释疑 (12 分) 2、请学生欣赏朗读视频,感悟文章以“深 趣”融贮的禅趣。 达标测评 (12 分) 作业 默写课文 背课文 佛”的独特风格:
作文五:《三年级传统文化3》2300字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课时 3、昔仲尼(节选三) 1、阅读《三字经》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 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2、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 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 和韵律感, 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 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 的能力。 4、通过搜集资料、诵读和说故事比赛,积累相关历史掌故,提高 语文学习兴趣。 5、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 热爱,明白修身、立德、处事等方面的道理。 1、阅读《三字经》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 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2、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 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 和韵律感, 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 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 的能力。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通过搜集资料、诵读和说故事比赛,积累相关历史掌故,提高 语文学习兴趣。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 热爱,明白修身、立德、处事等方面的道理。 PPT 2 课时 个性化设计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 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 二、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1.谁来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订正字音 2.俩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3.指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三、看注释,查字典理解短文内容。 1.自己看注释,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集体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1
(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 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 我们普通人呢?) 孔子曾经拜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 学。孔子曾说过:三个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值得我向 他学习和效法的”。 4、你能说说你怎样理解其它语句吗?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总 结。 四、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 翘舌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 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
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 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 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五、小结: 读《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名人故事。这些名人故事都是 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处事做人。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一定会明白 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指名朗读上节课的内容。 二、读《三字经》,讲人文故事 1、《三字经》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的故 事也已经成为千古佳话。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从《三字经里》认 识了哪些人? 指名学生说。 2、相信你一定知道这些人——这些句子中讲到的人你熟悉吗?你 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学生讲故事) 孔子被人奉为圣贤,尚且勤奋好学,以项橐为师;赵晋贵 为中书令,仍然勤奋攻读《论语》;路温舒、公孙弘家贫,不能 求学读书,便在放牧时裁蒲草、削竹简抄书自学;孙敬读书时为 了防止打瞌睡,把头发掉在梁上;孙康家境贫苦,冬夜无钱买灯 烛,便借雪光读书;车胤少年清贫,但学而不倦,夏夜读书时把
2
萤火虫装在丝带中照明;朱买臣以砍柴为生,每天一边担柴一边 读书;李密刻苦自学,将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 三、理清课文层次,练习把课文背下来。 1.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几方面来谈做人做事的道理的? 2.集体交流 3.指导学生按照层次背诵。 三、谈谈你学习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集体交流 四、推荐三字经全文,让有兴趣的同学练习背诵。 五:总结: 通过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三字经》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生答,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总结。) 师语:是的,《三字经》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它包含了教育、 道德、学习、常识、历史等等内容,它不愧为中国古代知名度最 高的蒙学教材,不愧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老师相信,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沐浴中,一定会不断进步,成为新 时代的弄潮儿。 2、编一编:通过我们对《三字经》的读背,对《三字经》知识的 交流,我们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那老师有一个提议,你想不 想根据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困难、学习、规章等为内 容,编几句“三字经”呢?向我们的古代《三字经》挑战,老师 想: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会编出
一本《新三字经》来。 六 布置作业: 1 希望同学们继续编一编自己的《三字经》。 2 认真阅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 《增光贤文》这些书籍,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和家长、 老师、同学讨论。 七 结尾语: 同学们,让我们在民族文化的气息中结束我们的这节课 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在一系列国画背景下、古二胡音乐声中, 学生轻松地诵背《三字经》结束本课。) 昔仲尼(节选三)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3
作文六:《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3)》8700字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蒙书诵读主要安排了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内容,共有三课组成。《弟子规》主要讲解了小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何对待父母兄长,如何对待他人;《小儿语》主要从说话做事的态度上,与他人的交往上来引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续小儿语》主要引导学生要学会反省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懂得在生活中怎样对待父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 《弟子规》节选 教材分析:
本课告诉学生,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诚实守信是人生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课时安排:
第2课 《小儿语》节选 教材分析:
本课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课件
课时安排:
第3课 《续小儿语》 教材分析:
本课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大人的处事经验和处世哲学。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学习理解“夜来省己、过后羞惭”等。 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单元 诗歌诵读 单元备课 课时安排:1课时 第4课 大林寺桃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大林寺桃花》。 课时安排:
第5课 《山居秋暝》(节选) 学习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秋天山中景色的特点。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山居秋暝》和《初夏游张园》。
3.教学生领会古诗诵读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4.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第6课 柳桥晚眺
1.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诵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柳桥晚眺》和《夜雪》这两首诗。 3.背诵并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诵和背诵诗歌。
2.背诵并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第三单元 童蒙须知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养成穿着得体、正确的读写姿势、与人交往、保持住处和学习场所的卫生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中表达的意思,养成穿着得体、正确的读写姿势、与人交往、保持住处和学习场所的卫生的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1课时 第7课 衣冠服饰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第8课 言语应对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说话文明大方.态度恭敬温和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好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9课 读书写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挂图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10课 洒扫清洁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四单元 民间工艺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去体验民间工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间:4课时 第11课 年画
1.收集各类古代年画。
2.了解一些喜庆吉祥的问候语。
3.录有鞭炮声和《金蛇狂舞》音乐的磁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第12课 剪纸 课时安排:1课时
第13课 风筝 教学目标:
1.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演变和作用,让学生对这一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有初步的了解。 2.通过探索风筝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对风筝这一传统工艺品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演变和作用
难点:体验这一传统工艺品的魅力
教学准备:课件 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第14课 泥塑 学习目标
1.简单了解我国制泥历史,对比感受古今中外泥塑不同的艺术特征;了解泥塑的工具材料及一般制作工序,熟悉泥塑成型的常规的四种简单技法,并掌握一种技法制作一件泥塑作品。 物。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五单元 齐鲁名人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 5课时
15孔子(上) 教材分析: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存有“仁爱”之心;让学生懂得礼仪之道,学会 人“仁爱”,以“礼”待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的生平极其“仁”的思想。 课时安排:
。
16、孔子(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懂得孔子对教育所作出的贡献。 课时安排:
全册备课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学期的传统文化学习从教材的第17课开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期末测试情况看,成绩优异。本学期要继续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2.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进度:每周一课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受名人的为人处世,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五、教学时间:
5课时(上学期已经完成2课时) 17 孟子 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二、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这位圣贤的思想,感悟名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 能力和朗读能力。
4.通过教师的 点拨和补充,在,孟子的感召下,唤起学生内心最原始的善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这位圣贤的思想,感悟名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通过教师的 点拨和补充,在,孟子的感召下,唤起学生内心最原始的善良.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学生收集资料。 五、教学时间:
教学反思:
18 曾子
二、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这位圣贤的思想,感悟名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 能力和朗读能力。
4.通过教师的 点拨和补充,在曾子的感召下,唤起学生内心最原始的善良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时间:
教学反思:
19
墨子
二、学习目标:
2.初步了解墨子的生平、主张。
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 能力和朗读能力。 4.通过教师的 点拨和补充,在墨子的影响下,引导学生爱人严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这位圣贤的思想,感悟名人,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教师的 点拨和补充,引导学生爱人严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学生收集资料。 五、教学时间:
第六单元 诗歌诵读(二)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3.练习背诵这几首古诗。
4.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劝勉学生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好好读书,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6课时 20 杂诗
一、学习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杂诗》的意思。 2.练习背诵这两首诗。
3.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4.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勉励自己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勉励自己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杂诗》的意思。 2.练习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勉励自己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课件
第二课时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勉励自己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
21 偶成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珍惜每一分一秒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偶成》的意思。 2.练习背诵这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珍惜每一分一秒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珍惜每一分一秒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
课后反思:
22 明日歌 一、学习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明日歌》的意思。 2.练习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体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四、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明日歌》的意思。 2.练习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体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四、教学准备:课件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2.体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体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四、教学准备:课件
第七单元 神话传说 二、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4.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中国古代神话产生兴趣。 5.乐于探究、搜集中国古代神话。 三、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神话故事内容,感受文章的神奇有趣,丰富学生的想象。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四、教学难点:
感悟人类追求美好、坚忍不拔、顽强不屈、勇于献身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六、教学时间:6课时
23 盘古开天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的故事内容,感受文章的神奇有趣,丰富学生的想象。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教学难点:
感悟盘古开天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三、教学难点:
感悟盘古开天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中国古代神话产生兴趣。 2.乐于探究、搜集中国古代神话。
3.感受神话传说寄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的故事内容,感受文章的神奇有趣,丰富学生的想象。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教学难点:
感悟盘古开天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夸父追日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中国古代神话产生兴趣。 2.乐于探究、搜集中国古代神话。
3.感受人物追求美好、征服自然、坚韧顽强的英勇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5 嫦娥奔月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探究月球、探究太空的科学实践。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中国古代神话产生兴趣。 3.乐于探究、搜集中国古代神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后反思:
26 精卫填海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一、活动主题:民间故事交流 二、学习目标: 1.搜集了解民间故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感受故事主人公的人格品质,从中受到鼓舞,得到教育。
2.通过搜集资料的实践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三、教学重点:
能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四、教学难点:
能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并准备相关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八单元 传统节日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让学生在追溯节日渊源、了解节日习俗、诵读节日诗文的过程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时间:6课时 27 传统节日 学习目标:
1.知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春节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王安石的《元日》。 2.学习有序观察、体会有感情的表达。
3.体会春节习俗中团园和睦的浓浓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28 元宵节
教学时间:一课时
29 清明节 学习目标:
1.知道清明节是我国的时间,了解清明节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杜牧的《清明》。 2.学习有序观察、体会有感情的表达。
3.感受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怀,培养亲近自然、爱护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知道清明节是我国的时间,了解清明节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杜牧的《清明》。 2
.学习有序观察、体会有感情的表达。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怀,培养亲近自然、爱护生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
名胜古迹等,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10课时 30 孔庙与孔林 学习目标:
1.知道孔庙与孔林的规模宏大和历史悠久,了解大成殿。
2.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3.通过了解“三孔”,感受孔子思想影响之大,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知道孔庙与孔林的规模宏大和历史悠久,了解大成殿。
2.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孔林和杏坛,完成拓展活动
31 孔府 学习目标:
1.知道孔府的规模、作用建筑特点,知道“三孔”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2.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3.通过了解“三孔”,感受孔子思想影响之大,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 教学重点:
化遗产。
2.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32 泰山 学习目标:
1.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
2.了解泰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泰山是中国传统名山的典型代表。 3.知道泰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4.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5.通过了解名胜古迹,让学生知道泰山是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和象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
2.了解泰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泰山是中国传统名山的典型代表。
3.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教学难点:
1.了解泰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泰山是中国传统名山的典型代表。 2.知道泰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泰山的自然、文化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课后反思: 33 趵突泉 学习目标:
1.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
2.知道趵突泉是济南的象征,知道趵突泉的特点和济南三大名胜。 3.通过了解济南名声,感受省会济南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
2.知道趵突泉是济南的象征,知道趵突泉的特点和济南三大名胜。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济南名声,感受省会济南的特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济南三大名胜以及其他名泉 21
34 蓬莱与崂山
学习目标:
1.了解蓬莱崂山的地理位置。
2.了解蓬莱崂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蓬莱与崂山的传说。 3.通过了解蓬莱与崂山的传说,感受家乡之美。 教学重点:
1.了解蓬莱崂山的地理位置。
2.了解蓬莱崂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蓬莱与崂山的传说。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蓬莱与崂山的传说,感受家乡之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蓬莱和蓬莱阁以及“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完成拓展活动,说一说八仙过海的故事
22
作文七:《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篇》9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篇
的是用于装饰,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镜子等,本身也可以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今天,我看到了几幅精美的剪纸:
一幅是“福寿双全”,中心是一个“寿”字,代表着长命百岁。边上一圈蝙蝠,寓意着福气和幸福,他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一幅是猛虎图。猛虎是丛林之王,它们有的坐着,有的趴着,有的在寻找猎物,还有的在长啸,每一只都很凶猛,个个都虎虎生威;我最喜欢的一幅是“喜鹊登枝”。你看,那两只欢快的小喜鹊,叽叽喳喳的叫着,在比赛往树的高处怕呢!那是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觉得剪纸很精美,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美丽的一朵。我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喜欢剪纸。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中,书法艺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影响着全世界,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自小我就对方方正正的文字感兴趣,对联、福字的独特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六岁开始我就上了书法兴趣班。一开始,毛笔在我手中一点也“不听话”,写出来的字也东倒西歪,难看极了,老师就鼓励我坚持下去,当我写得好的时候,老师就为我鼓掌加油。渐渐地,我写的字也有了进步。今天是星期五有书法课,跟往常一样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室。书法老师这节课教我们写对联,我可兴奋了。因为马上就是春节,老师说了要是写得好,可以拿自己亲笔写的对联去做义卖,将爱心送给山区的小伙伴们。在认真听完老师讲解分析每个字的笔画要点后我开始一笔一画地练习起“千里之行”几个字来,一会儿王老师走到我的身边仔细看了看轻声说:
“这个横的应该再长一些。”随后,老师示范了个“波横”,让我再练练。我觉得“波横”像一座石拱桥,起伏有度。我一边想着每个字的要点,一边结合老师的讲述开始认真的地写起来,经过几遍的练习,每个字都写得那么得心应手了,越看越像老师写的。等书法老师再次从我身过经过时赞赏地笑着说:
“进步真大!只要用心多练习,你一定可以当个小小书法家。”老
师的鼓励让我信心大增,我越发的喜欢上了有趣的书法。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汉字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我盼望着每个星期五快点到来,我要更加刻苦练习,让书法时刻陪伴我。患难之中的友谊,能够使患难舒缓。
作文八:《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3篇》1900字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1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版画、雕塑、木刻、染织、虎头鞋、麦草画、烙画、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评书、皮影、国画、刺绣、风筝、园林建筑、服装饰品、;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春联、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泼水节”。在我国有好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中秋节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端午节。春节,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都过春节,不管离开家多远,不管走到那里,春节这一天都要赶回妈妈身边。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扫家、贴窗花、买年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键健康康,一帆风顺。中秋节,是个团圆节。人们经过春种、夏播后,到了秋收。这个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们劳作了一年,丰收在望。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象征着一年团团圆圆。另外,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诗人屈原不满当时政府被贬到楚江一带,诗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举行赛龙舟的活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2画国画是我的爱好之一,我没事时就会画国画。我画的国 画有葡萄、白菜、萝卜、梅花、荷花??可多了!我最初画的 就是葡萄。我画的葡萄有:
篮子里的葡萄、树上的葡萄、掉在 地上的葡萄等等。下面我就说说我是怎样画葡萄的吧!我先从中国画颜料里拿出藤黄、曙红等颜料,再拿出一根 中号的毛笔,然后把毛笔放在装满水的杯子里,再把藤黄花菜 三青调匀,就像画括号一样,两笔画一个葡萄,??你们一定 会想:
这么简单,谁都会。不过,在画国画的时候,你们就会 知道:
哎呀,太难了!国画就是这样,看着简单,画着难,比如用墨的时候,要 注意干湿,浓淡的变化??那是因为别人画国画,已经达到了 相当的水平,就会觉得很简单。你刚刚学,当然会觉得难。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艺术中璀璨的瑰宝、灿烂的明珠,而且在世界艺术领域 中形成独特的体系而为世人瞩目。我以后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多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多 画国画,画好国画,长大了当一个有名的国画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3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
有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了,因为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
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灯。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九节”。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
“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作文九:《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篇 》1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篇
我最喜欢的传统文化是剪纸。我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唐代已处于大发展时期,宋代造纸成熟,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现在剪纸更多的是用于装饰,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镜子等,本身也可以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今天,我看到了几幅精美的剪纸:一幅是“福寿双全”,中心是一个“寿”字,代表着长命百岁。边上一圈蝙蝠,寓意着福气和幸福,他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一幅是猛虎图。猛虎是丛林之王,它们疽有的坐着,有的趴着,有的在寻找猎物,殴还有的在长啸,每一只都很凶猛,个个都 虎虎生威;我最喜欢的一幅是“喜鹊登枝康”。你看,那两只欢快的小喜鹊,叽叽喳腥喳的叫着,在比赛往树的高处怕呢!那是椽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觉得跋剪纸很精美,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传统刁文化大花园中美丽的一朵。我喜欢中国的业传统文化,我喜欢剪纸。
中国是个古老琦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遵彩。其中,书法艺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沐文化。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珀史悠久,影响着全世界,也是中国最引以 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自小我就对方筷方正正的文字感兴趣,对联、福字的独特丰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六岁开始我就上了拂书法兴趣班。一开始,毛笔在我手中一点鄹也“不听话”,写出来的字也东倒西歪,?难看极了,老师就鼓励我坚持下去,当我 写得好的时候,老师就为我鼓掌加油。渐令渐地,我写的字也有了进步。
今天是星月期五有书法课,跟往常一样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室。书法老师这节课教我们写对联,关我可兴奋了。因为马上就是春节,老师说狞了要是写得好,可以拿自己亲笔写的对联 去做义卖,将爱心送给山区的小伙伴们。镅在认真听完老师讲解分析每个字的笔画要誊点后我开始一笔一画地练习起“千里之行嗅”几个字来,一会儿王老师走到我的身边鬼仔细看了看轻声说:“这个横的应该再长 一些。”随后,老师示范了个“波横”,钚让我再练练。我觉得“波横”像一座石拱 桥,起伏有度。我一边想着每个字的要点桕,一边结合老师的讲述开始认真的地写起彻来,经过几遍的练习,每个字都写得那么崆得心应手了,越看越像老师写的。等书法殊老师再次从我身过经过时赞赏地笑着说:历“进步真大!只要用心多练习,你一定可 以当个小小书法家。”老师的鼓励让我信 心大增,我越发的喜欢上了有趣的书法。碲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抛汉字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 智慧。我盼望着每个星期五快点到
来,我阌要更加刻苦练习,让书法时刻陪伴我。
作文十:《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篇》16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1
秦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搜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于是我想了今年元宵节的舞龙。 今年元宵节我和妈妈看舞龙,我看见那望不到尾的布龙,就像一条无尾龙。好不容易看完布龙,我想回家了,可是又“飞”来了荷花龙。荷花龙把我的脚给勾住了,不让我走,我只好有看着他们舞龙。荷花龙犹如一条五彩缤纷的绳子,这条“绳子”是由许多人拿着假荷花形成的,。 接着来了一条板凳龙。这条板凳龙是很多人举着板凳从我们眼前“飞”过,此时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善良的夫妇,男的叫百叶,女的叫荷花,他们相敬相爱,他们住在荷花村。这年荷花怀孕了,过了是十来月,孩子却没生下来,又过了一年,还是没有生下来,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了一个男骇。百叶见孩子生得端正健壮,他好喜欢,仔细一瞧,倒是错愕不已:孩子的胸部和脊背上长着细细的龙鳞,金光闪闪,有九百九十九片。旁边的人看见了,就喊着:“你生了个龙种。”过了很长时间小龙的身体渐渐变大,化作了数十丈的长龙,飞上天空。自此以后,每逢干旱,小龙就来散云播雨。百姓为了它,就采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片花瓣,制作成一条花龙。 每年春节,老百姓就要敲锣打鼓来舞龙。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全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我觉得中国的传统
文化十分有趣,你也可以查一查,你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有多么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2
我最喜欢的传统文化是剪纸。我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唐代已处于大发展时期,宋代造纸成熟,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现在剪纸更多的是用于装饰,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镜子等,本身也可以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今天,我看到了几幅精美的剪纸:一幅是“福寿双全”,中心是一个“寿”字,代表着长命百岁。边上一圈蝙蝠,寓意着福气和幸福,他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一幅是猛虎图。猛虎是丛林之王,它们有的坐着,有的趴着,有的在寻找猎物,还有的在长啸,每一只都很凶猛,个个都虎虎生威;我最喜欢的一幅是“喜鹊登枝”。你看,那两只欢快的小喜鹊,叽叽喳喳的叫着,在比赛往树的高处怕呢!那是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觉得剪纸很精美,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美丽的一朵。我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喜欢剪纸。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中,书法艺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影响着全世界,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自小我就对方方正正的文字感兴趣,对联、福字的独特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六岁开始我就上了书法兴趣班。一开始,毛笔在我手中一点也“不听话”,写出来的字也东倒西歪,难看极了,老师就鼓励我坚持下去,当我写得好的时候,老师就为我鼓掌加油。渐渐地,我写的字也有了进步。
今天是星期五有书法课,跟往常一样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室。书法老师这节课教我们写对联,我可兴奋了。因为马上就是春节,老师说了要是写得好,可以拿自己亲笔写的对联去做义卖,将爱心送给山区的小伙伴们。在认真听完老师讲解分析每个字的笔画要点后我开始一笔一画地练习起“千里之行”几个字来,一会儿王老师走到我的身边仔细看了看轻声说:“这个横的应该再长一些。”随后,老师示范了个“波横”,让我再练练。我觉得“波横”像一座石拱桥,起伏有度。我一边想着每个字的要点,一边结合老师的讲述开始认真的地写起来,经过几遍的练习,每个字都写得那么得心应手了,越看越像老师写的。等书法老师再次从我身过经过时赞赏地笑着说:“进步真大!只要用心多练习,你一定可以当个小小书法家。”老师的鼓励让我信心大增,我越发的喜欢上了有趣的书法。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汉字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我盼望着每个星期五快点到来,我要更加刻苦练习,让书法时刻陪伴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传统文化作文300字3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