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英语作文 福与祸》2300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福与祸的辩证关系 ]
专 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 名:王明
学 号:201001000517
完成时间:2013年 9月 12日
福与祸的辩证关系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几千年前老子说过的这句话, 曾经被认为是带有神秘色彩“宿命论” ,但几千年的历史证明, “福祸 相依”的观点既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人们看待事物、认 识事物时应有的一种科学态度。
成语典故“塞翁失马”的故事对此做了极好的诠释。说是古时靠 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占卜之术,擅长推测吉凶。 有一次,他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跑到胡人的住地去了。邻居们都来 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过了几 个月,那匹丢失的马忽然跑回来了,而且还领回了一匹胡人的骏马。 邻居们得知,都来表示祝贺。老翁却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 难道不是祸吗?”老翁的儿子生性好动,喜欢骑马。有一天,他儿子 骑着白捡的骏马到野外练习骑射, 不小心摔断了大腿, 成了终身残疾。 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 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的 健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前去参战, 死伤者占了十之八九。 惟独老翁的 儿子因腿瘸残疾, 没有去打仗。 因而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 安度余生。 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福与祸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非此即彼的关 系,福对人并非绝对有利, 祸对人也并非绝对不利,它们往往同时存 在着对人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 只不过, 福是有利的方面比例较大, 而且容易看见, 不利的方面比例较小, 而且较为隐蔽; 而祸刚好相反,
是不利的方面比例较大, 容易看见, 有利的方面比例较小, 较为隐蔽。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福与祸还可以相互转化,福可以 变成祸, 祸也可以变成福。 但这种变化常人往往难以预料。 因此, “塞 翁失马,安知非福?”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只看眼前,而要看得长远 一点。
福祸相倚的道理,不仅存在于古代的典故中,更为今世间形形色 色、各种真实的生活故事所验证。
一、福兮祸所依
轰动世界的 “ 水俣病 ” ,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 的公害病。 “ 水俣病 ” 的罪魁祸首是当时处于世界化工业尖端技术的氮 生产企业。日本的氮产业始创于 1906年,其后由于化学肥料的大量 使用而使化肥制造业飞速发展,甚至有人说 “ 氮的历史就是日本化学 工业的历史 ” ,日本的经济成长是 “ 在以氮为首的化学工业的支撑下完 成的 ” 。然而,这个 “ 先驱产业 ” 肆意的发展,却给当地居民及其生存环 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 (自然 ) 刊登了英国研究人员把抗虫害 转基因玉米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 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导致 幼虫死亡。 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 则未有出现 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证实 BT 转基因玉米花粉含有毒素。人 们怀疑, 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否也 有危害, 世界粮农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国际权威 机构都表示, 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 即
是说转基因生物及食品在带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 视的风险。
完美中蕴藏着缺陷, 成功中蕴藏着危机。 面对成功不必得意忘形, 而要从成功中反思是否存在有导致失败的因素, 及时消除隐患, 才能 为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祸兮福所伏
去年的 7. 23动车事故是一场灾难, 是一场无法挽回的大祸。 但如果人们只是在灾难面前逃避责任, 互相指责, 剩下的只能是承受 打击,忍受损失。反之,如果人们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用积极的态 度去应对灾祸,反省与改正事情可能会变成另一种样子。事实上,这 场事故已经引起了我们的深刻反思,对高铁建设进行了严格的改革, 也使我们政府反省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 注重安全发展稳定发展的 重要性。
大灾赐福,多难兴邦。回首 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座美丽的 城市变得面目全非,近十万人失去生命,几千万人无家可归。灾难发 生仅仅几个小时, **总理就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 他用沙哑的 嗓子向灾区人民传达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勇气, 他用实际行动引领亿万 中华儿女参与抗震救灾。 温总理到一所帐篷学校看望孩子们, 在黑板 上写下了“多难兴邦” 。面对巨大灾难,被西方学者认为“垮掉的一 代” 的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冷静、 勇敢、 协作与坚强, 让他们瞠目结舌,
不敢小视。全民族空前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来援,有钱出钱,有力 出力,彻底颠覆西方希望“和平演变”的企图。中国人民经历洪灾、 雪灾、震灾等洗礼,终于脱胎换骨,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西方国家态度开始由颐指气使向平等交流转 变。
祸与福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我们面对祸患不能悲 观丧气,而要从祸患中发现和捕捉生机,精心培育,让其发展壮大, 从而促成未来的成功。
马克思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深刻的解释了这种矛盾的关系:矛盾双 方相互贯通。 矛盾双方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又在一定条件下有相互 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无不相辅相成,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我们面对祸患不必悲观丧气, 而要从祸患中发 现和捕捉生机,精心培育,让其发展壮大,从而促成未来的成功;面 对成功不必得意忘形,而要从成功中反思是否存在有导致失败的因 素,及时消除隐患,为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文二:《艺术中的祸与福》600字
艺术中的祸与福
小时候,我想把字写的端正些,便求妈妈让我学书法,她同意了。 谁知书法课是那般的枯燥无味。 第二节书法课时, 我变开始厌烦。 于是我 绞尽脑汁,找了四五个借口想不去学习,可老妈依然让我去学习。一次,上天终 于肯帮我了。 舅舅便是我的福星, 他带着我和妹妹去体育馆玩。 为了让妈妈同意, 也为了不去上书法课,就只给妈妈留了一张纸条。
妈妈从单位加班回来了, 一看到这张纸条, 就气势冲冲地打了个电话给舅 舅。我猜妈妈一定同意了,就算不同意也早已没法子了。我看了看时间,书法课 已经开始了,我暗暗自喜:终于不用去上书法课了。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妈妈 马上就开着车来接我去学书法, 我在车上心想:万能的神啊, 你为什么不好人做 到底送佛送到西呢?唉,可能是我的命不好吧!
在妈妈的强迫下,我无耐地又被再次送进了“狼巢虎穴” ,妈妈那双眼睛 瞪得老大老大,一定要非让我学书法。以后,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去学习书法了。 不过在几个星期的训练下我的字还是写好了很多。
还有一次,为了让老师信任我,在书法课上,十分认真的写好每一个字, 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还奖励我一根绿豆冰棒, 我认为自己的福气终于来了, 高兴 得一下子从椅子上蹦了起来。 当我拿着冰棒, 送到嘴里时, 四周的同学都向我投 来了羡慕的眼光, 这使我感到十分的自豪、 骄傲。 课 “是福不是祸, 是祸躲不过, ” 我塞进了冰棒就拔不出来了,使劲一拉,嘴里流出了鲜血。唉!有冰棒吃本来是 福,现在却变祸了!
这就是我的艺术生涯,这就是我追求艺术的祸与福??
作文三:《祸与福 论据》1400字
“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 ,几千年前老子说过的这句话,曾经被认为是带有神秘色彩 “ 宿命论 ” ,但几 千年的历史证明, “ 福祸相依 ” 的观点既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人们看待事物、认识事物时应有 的一种科学态度。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 ”
宋真宗咸平、景德年间,李沆做宰相,王旦任参知政事。当时,北宋正同辽、西夏发生战事,皇帝勤 于政务。李沆、王旦更是寝食不安。一天,王旦感叹说:“ 什么时候国家太平无事,我们这班人可以不用操 心了。 ” 李沆提醒他:“ 现在国家有边事相扰,还可以起到警醒众人的作用,以后天下太平了,皇上志得意 满,未必就一定能永远高枕无事。 ” 等到同辽和西夏订立和约后,宋真宗果然大肆兴建宫观,祭拜山川,各 种庆典盛仪,接连不断。这时,李沆已经死了,王旦也年老体弱,疲于应付,常常感叹说:“ 李沆料事如神, 真是圣人。 ”
“ 钢铁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这一代也是这样在斗争中 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会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
当代被誉为中国的 “ 保尔 ·柯察金 ” 的山东姑娘张海迪也是一个具有 “ 福祸观 ” 、 在祸面前不屈不挠、 积极补 偿而获成功的典范。而那些 “ 懦夫 ” 、 “ 以我为中心 ” 的人是没有这闪耀的观念的。
我们不可能永远处于福中,也不是每个人都处于祸中,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只有经历过祸,才 能真正取得成功。
你是否还记得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强敌淫威屈服不了,高官厚禄引诱不了 的文天祥 ……
赐金放还 断送了李白的仕途, 使他壮志不能酬,这对于他或许是悲剧,但从此他却化作了中国文坛 一颗永恒的巨星。 使他壮志不能酬,这对于他或许是悲剧,但从此他却化作了中国文坛一颗永恒的巨星。 我们无法忘记两千多年前,滚滚的汨罗江边,一位披头散发、 我们无法忘记两千多年前,滚滚的汨罗 江边,一位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的诗人昂首吟 鸷鸟之不群兮, 唱:“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 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这位心比天高的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 而相安 ?” 这位心比天高的 三闾大夫面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窘境,心灰意冷,终至抱石沉江, 三闾大 夫面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窘境,心灰意冷,终至抱石沉江,给后人留下无限遗 他是楚国历史悲剧中的 主角 但他以死报国的决心,千古流传之《离骚》 史悲剧中的主角。
一位屡次失意的年轻人到庙内请教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有茶叶的杯子,用温水冲了一杯,叫年轻人 喝,年轻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一杯,之间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着,一会儿, 一丝清香缓缓地从杯中飘出。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被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的厉害,于是年轻人闻 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好与坏,福与祸,得与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风雨之后,才会有 迷人的芬芳。
俗话说:“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
东汉末年,曹操出征讨伐西凉,马超召集西凉军队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并直扣长安 ; 面对这祸事,众谋 士面如土色,但曹操却说 :“ 此乃福也,倘若各叛军队不聚集,我不仅有后顾之优,且无法一战而定,一旦聚 集,便可一战而定西凉,不使军队劳顿。 ” 后果真一战定西凉,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作文四:《网络带给中学生的福与祸》1500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4期
口/胡新团
一、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看待网络
单就上网而言,当然并无对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一方面,上网就类
似鸦片,适量可以治病救人,但多了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工作学习。上网与鸦片又不同,
前者产生的是精神依赖,后者则是一种生理依赖。
二、我们应该看到中学生上网的“福”,肯定网络给中学生带来巨大帮助
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跨地域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他所要的信息。
第一,学生可以与外界交流。很多学生都有一个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
互联网可以帮助他们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并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开阔视野。第二,网络
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师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各类教育网站获取学习资
讯。第三,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网络的远程教育会给中学生带来无穷的益处。普通的中
学生学习知识只能够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和一些课外书籍;传授知识的老师始终只有几个,但
如果上了网,学生就可以在一个个内容丰富、名师坐堂的网站中任意翱翔,“有问必答”、“题
库”、“专题讲座”、“考前辅导”,一个个分类细致合理的栏目让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普通
的中学生做题只能做些参考书上数量有限的卷子,而网上各种试卷和典型题目应有尽有.可
以任意选择。第四,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特别是高中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
动态,这几年的高考还在改革探索之中,每年几乎都会出台许多新措施。平时好些学生不大
关心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只一味地埋头书海,因此可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以此来
调整复习重点,适应高考新举措。
鼠标一点,人千世界便尽收眼底。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
需要尽快掌握信息技术,占据有利地位。可见,网络对中学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要重视网络对于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第一,中学生的“网瘾”值得关注。中学生的自制力、理性发展都还未达到成人状态,
所以很难控制自己,容易导致网瘾问题出现。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提供帮助,使他们健康
发展。学校对学生上网有各种限制,家庭对学生的帮助取决于家长的索质,如果家长懂得上
网,就比较容易帮助学生健康上网,而学生在网吧上网则是最不容易控制的。
第二,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
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4期 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
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
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第三,网上聊天引发网恋。据报纸调查显示,2.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
第四,网络游戏成瘾危害极大,过度地玩网络游戏会阻碍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得其左前
脑正常发育受到遏制,早中期的智力开发也受到影响。其次,网络游戏迷恋对中学生的行为
发展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武侠和暴力游戏使中学生认为武功和暴力可以使他们变得强
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在一定的情境下就会模仿游戏中的情景,用武力或暴力来获取
想要的东西。研究表明,经常玩暴力游戏的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有侵犯性,行为粗野,
对人冷淡、挑剔,缺乏助人行为。
总之,在网络这个人染缸里,中学生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需要国家、社会、家庭、
学校几个方而共同努力,更需要中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近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
(作者单位:陕西成阳市乾县二中)
作文五:《大国的祸与福——关于国家结构制度安排的一点随想-政治哲学》7700字
一、引言
既然我们的主题是“大国”,我不妨就大国的利弊发表一点浅见。中国无疑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能否“和平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扬大国之长,避大国之短,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国家内部的制度安排。
不论版图如何变化,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自周天子以来,华夏文明在大多数时期都处于一个最高权力的统治之下。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内的和平安定,使百姓免于各地诸侯为争夺疆土所引发的战乱之苦。但和平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在人类的政治智慧没有充分发展之前,国家统一只是简单意味着最高统治权的集中;权力的集中也给权力的滥用造就绝好的机会,而权力的滥用反过来为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因此,原始意义上的统一未必能给社会带来长久的和平。中国历史上周而复始的动乱,也许可以作为这一论断的见证。
然而,如果制度设置得当,大国还是具备小国所不具备的好处。这也正是为什么美国在制宪时期选择建立一个统一的联邦大国,而不是一个诸多小国之间的联盟。事实上,从美国制宪时期关于联邦制国家形态的激烈争论,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支持和反对大国的论点。当然,这里的大国和小国之对比并不是指任何形态的国家之间的对比,而是指在其它方面都已经实现“最优化”的国家之间的对比;否则,对比一个专制大国和民主小国(或反过来)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国家规模是比较的对象,那么其它方面的变量必须得到“控制”
(control)。像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这样的联邦主义的拥护者认为,即使在其它都已经到了无可改善的地步,在联邦制基础上建立的大国还是比一个个分散的小国更优越。
显然,制度的优劣涉及到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本身带有主观性。为了尽量避免主观价值判断所引起的不必要的争论,我在这里尽可能采用没有争议的价值,譬如安全、繁荣和自由。如果其它方面一样,我们一般不会反对一个更安全的社会是一个更好的社会,也不会反对一个更繁荣或更自由的社会是更好的社会。当然,争论还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因为这些目标本身可能发生矛盾——如9.11事件的余波表明,安全可能意味着个人自由的部分丧失,而且因为可能还涉及到“谁的安全”、“谁的繁荣”或“谁的自由”等问题——如伊拉克战争和朝核问题所显示的,一个民族的自由和安全可能意味着另一个民族至少暂时不得不失去安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能意味着社会其它阶层必须至少暂时忍受贫困。尽管难以避免不同价值以及不同主体的价值之间的冲突,我们还是不得不谈论制度的优劣问题。判断价值冲突的存在只是表明我们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并平息其所引起的争论。
本文的主要是问题,除了“统一”、“团结”这些象征性意义之外,一个大国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本文的主要论点是,大国确实能带来小国所不具备的“实利”,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国都如此。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制度安排确实关系到上述多少受到普遍认同的价值是否能够实现。如果制度安排不当,那么“统一”可能只是意味着专制,“团
结”只是意味着城市可以更加堂而皇之地剥夺农村资源。因此,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更多地转向大国内部的制度建构,使之为我们带来更多实际的福利。不论国家在历史上是如何起源的,国家的正当性(legitimacy)必须从这里去寻找。
二、安全与繁荣
1(安全
一个政治学常识是,大国有利于国内和国际安全。一般来说,国家所能调动的资源和国家规模成正比。和小国相比,一个大国更能够集中足够的社会和军事资源,有效抵御外部侵略。同样的理由也使大国能更有效地镇压国内叛乱,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因为暴乱通常一开始是局部性的,因而虽然地方政府可能不具备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平息当地暴乱,但如果中央政府能够及时利用全国资源调动足够的兵力,那么它完全有可能将地方暴动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美国制宪者召开费城会议并最终建立一个更有效的中央政府,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发生在波士顿的谢司叛乱(Shay’sRebellion)的自然反应。在一个更广的意义上,国家可以被比喻为一个“保险公司”;国家越大,保险资本就越雄厚,因而能更有效地克服局部地区的天灾人祸。
同样重要的是,统一也减少了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争端及其最终上升为武力冲突的可能性。一个统一的国家通常可以通过和平方式——例如司法诉讼或中央协调——解决地区冲突,并剥夺(或至少限制)了地方诉诸武力解决的权力。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战祸频仍,就是
因为诸侯分裂,而最终(尽管是在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之后)的和平被认为是秦朝统一的最大功绩。西方也是如此。美国在建国之后仅爆发过一次严重的武力冲突(1860-64年的南北内战)。与此相比,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得多。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欧洲共同体等超国家政治实体的建立,西欧才迎来持久的和平。 另一方面,国家掌握的权力未必会被用在正途上。国家权力越大,其滥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个人自由就越危险。如果一个国家缺乏民主机制,那么国家规模越大,就越容易维护专制统治,镇压平民以合法或暴力形式的请愿或抗议活动。这个道理和上述完全类似。在这个意义上,大国显然是一面“双刃剑”。国家权力只是为安全保障提供了一种能力,但不受控制的国家权力未必会为个人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要保证大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福而不是祸,国家权力必须受到限制;否则,这个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庞然大物挥舞着锋利无比的剑,后果是极为可怕的。一种最重要的限制就是实行民主代议制度,保证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受到社会的控制。但只有民主制度是不够的,因为人民代表还是会滥用权力,产生“多数人的暴政”。另一种更直接的限制是采取有限政府原则。尽管在理论上不排除单一制国家也采纳这种原则,盖由于只有联邦制才真正面临在宪法上的分配中央和地方权力的问题,目前只有联邦国家实行了有限政府原则。[1]一部有限政府的宪法将国家权力限制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并通常通过司法审查制度在个案中界定政府是否侵越了其宪法权限,从而有效控制了国家权
力的滥用。如果没有限制权力的有效机制,那么大国未必意味着社会的福音。
2(经济繁荣
国家统一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国家版图的大小往往决定着市场规模。如果能够保证国家内部取消所有的贸易障碍,那么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由贸易应当能够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这个方面最显著的例子是美国联邦宪法的“州际贸易条款”(第一章第八节第三款)。这个条款不仅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干预涉及到多个州的贸易往来,而且还隐含了禁止各州对外州贸易进行不正当限制。这个条款后来证明意义重大,因为它有效防止了地方歧视和保护主义,从而打破了地方界限,形成了美国大陆的共同市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此相比,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只有通过双边条约才能消除,而条约的签订是一个冗长、复杂并充满变数的外交过程,其实施得不到法律的充分保障,且将随着参与国家的增多而变成一个困难得不可行。[2]
当然,笼统的政治统一未必意味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包括中国在内,一些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没有明确禁止地方保护主义,或即使存在了明文禁止,也缺乏切实可靠的保障机制,因而享受不到统一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尽管中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但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相当严重。事实上,由于中央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的法律位阶不明确,中国至少在理论上允许地方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偏离中央的统
一安排。在实践上,中国目前还缺乏一套防范地方保护主义的有效制度,因而在统一的表面下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法律和市场的割裂。 最后,绝对的统一未必有利于经济发展,反而有可能不顾地区差异搞“一刀切”,从而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尤其是地方可能存在着特殊需要,通过地方政府来保护当地认为重要的健康、安全、环境或道德价值。“统一”并不是要消除这些合情合法的地方差异,而只是要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对全国经济发展)造成有害影响。[3]为了保证中央干预的基本理性,统一是建立在中央和地方权限获得清楚界定的前提之上的。只有将中央权力限制于具有全国影响的事项范围内,才能避免出现过分统一的弊端。
因此,经济改革要求同时建立起两条宪政基本原则以及贯彻这些原则的有效制度。第一,宪法应该将中央权力限制在一定的授权范围内,超越宪法权限的中央规定在法律是无效的。第二,在宪法授权的有限范围内,中央权力是最高的,地方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抵触或侵越。要在实践中贯彻这些基本原则,必须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否则就难以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
三、自由
大国和自由之间的关系看上去不太好理解,但是如果制度设计合理的话,大国确实有助于保障个人自由。所谓在这个意义上“合理”的制度设计,就是指的联邦制。但是即使那些不实行联邦制的大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联邦制的这种优点,因为“天高皇帝远”——统治
的难度将使一个单一制大国不得不容忍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尽管这种自治可能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未必是制度设计的本意。毕竟,强制性的统一在一个小国更容易。例如在萨达姆的统治下,伊拉克对不同政见的压制达到了极点。在1995年的总统“选举”中,全国只有不到0.05%的选民投了萨达姆的反对票,而这些人在选举之后很快失踪了。在2002年的选举中,全国上下老老少少全部投了萨达姆的赞成票,竟然没有一张反对票~设想伊拉克是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那么即使某些地区的专制可以登峰造极,但要在全国范围内维持如此极端的高压统治无疑是极为困难的。
根据孟德斯鸠的传统学说,小国适合民主,大国则适合君主专制。[4]大国的中央专制固然不利于保护人的自由,但美国制宪者认为纯粹的小国民主也未必是自由的天堂。从苏格拉底之死和希特勒上台都可以看出,民主有时候可能犯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因此,如何在民主的基础上制约民主,美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以毒攻毒”,将大国和小国的特征糅合到一起,建立了联邦复合体制。[5]当然,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联邦终究是一个“大国”——尽管联邦大国和传统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是根本上不同的两回事。美国制宪者创造性地认为,建立在联邦制基础上的大国比民主小国更有利于保障个人自由。 联邦制回避了简单中央集权的弊端,将国家的大部分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另一方面,地方自治并不是绝对的,任何地方政权都中央政府和其它地方的牵制。如果一个州通过了压制自由的法律,那么这个州的居民即使没有别的办法还可以“用脚投票”,迁徙到更为宽容的邻
州去。如果各个州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国家,建立起边境关卡,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连“用脚投票”这条路也将被基本上堵死。[6]由于主权国家一般不受外国干涉,因而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宪政制衡将不可能发生。
对于一个民主国家来说,联邦制之所以能更好地保障个人自由,主要是因为国家越大,组织民主的集体行动就越困难。这是麦迪逊当初的预测。尽管现代通讯技术缩短了空间距离,并给民主交流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民主的规模效应仍然有所体现。今天,美国的两大政党仍然是在各州范围内活动;除了总统选举之外,联邦范围内的政党几乎可以说是不存在。联邦范围的政党之缺失削弱了国会的立法能力,从而使之不可能积极侵犯少数人的自由和权利。欧洲议会的各政党目前也主要限于欧盟成员国范围内活动,而未能在共同体范围内形成统一大党。
当然,这种观点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将联邦制的正当性部分建立在民主机制的迟钝之基础上,从而使我们必须在个人自由和民主之间作出价值选择。幸好,这种论点并不是联邦制存在的唯一依据,尽管经济一体化过程对地方多元化的必要性正提出越来越多的挑战。不论如何,联邦制所提供的多元化与有限统一的结合确实更有利于个人自由的生存。也许正是由于“邻居”的存在,每个地方才感受到尊重自由和人权的压力,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也有利于防止它们各自的权力过度膨胀,不至于对权利构成太大威胁。
四、走向一种联邦政体——制度与思维的转变
本文只是表达一个意思:有条件地赞成“大国”作为一种国家结构形态——不是任何大国,而是制度安排合理的大国。我们都想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全、繁荣、自由的国家里,而一个大国有可能为我们提供这些基本的“公共物品”——当然,只是“可能”而已。大国天然地有利于国内和平与安定,但如果它只是成就了一个心血来潮、专横暴戾的国王或任何其它形式的最高权力,任何人都享受不到和平与安定。大国天然有利于国内的自由贸易,而自由贸易将带来繁荣,但如果它在计划经济下只是意味着中央集权和全国“一刀切”,那么国家再大也救不活这一盘“死棋”。大国也应该有助于保障自由,但如果它只是在现代技术武装下为坐镇中央的君主从全国各地调集资源和信息提供便利,随时扑灭国内任何地方的反对声音,那么自由只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想。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个大国的各个等级的政府实行代议制民主,因为君主是不可约束的,而民主是受到选民约束的,因而统治者不能不顾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而任意发动战争或做其它劳民伤财的事情;我们需要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力,使它不能侵犯公民权利和自由,不能侵越地方权限,不能随心所欲地利用地方资源为中央利益服务,而只有在这些宪法限制之下,我们才能信任中央政府去制约地方政府;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还需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中央在宪法授权范围内的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法律和政策在地方获得有效实施,地方法规和规章不得与之相抵触。不论你把这样的体制称作什
么,它在实质上就是一种联邦制。我认为,只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才能保证大国的长治久安。
但联邦制在中国似乎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因为除了一些学术讨论和政治呼吁之外,除了民国有一段时期提出的“联省自治”以及几部没有实施的军阀宪法,除了**领导下的中共曾在对抗国民党统治时曾提出联邦制设想外,中国从来没有实行过联邦制。在中国历史上,提倡地方自治的一般是权力斗争中的“弱势群体”,因而不是他们的政治诉求被完全忽略,就是等到他们成为强势群体的时候便把原来作为一种斗争策略的制度构想彻底抛诸脑后。这就好比农民起义在成功前还想和皇帝分庭抗礼,但在大功即将告成之际当然没有再把唾手可得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分治的道理。人治文化和中央集权的制度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国开拓不出分而治之的制度实践。 因此,中国历史上压根就没有将联邦制作为一种值得认真探讨的可能政体模式。自从周、秦以来,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制度和思想都空前僵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诸子”,对伦理和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展开了一场旷古未有的大争论,但即便是那场争论也没有跳出传统制度和文化所设定的框框,从来没有人对当时的政治制度提出任何根本挑战。孔子的《春秋》其实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政治史,但他在制度上并没有什么可比的对象。[7]事实上,他自己也深受周文化的影响,因而只能在这个制度和文化的大框架下比较不同政治精英的个人行为,希望能借此证明统治者的行为必须符合传统制度和文化的定式,否则结果必然是害国害己。不难看出,《春秋》和《雅典
政制》是本质上不同的两本书。后者是亚里士多德在比较不同形式的民主和专制政体的基础上对政体优劣产生的学术评述。[8]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看到统治精英的个人行为在特定制度环境下产生的社会后果,而且也看到截然不同的制度本身在运行中产生的根本差异。制度的多样化为学说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制度实践的单一化必然造成学术的贫乏和单调。电视连续剧《河殇》曾经比较过黄色和蓝色两种不同的文明。对于处于地中海贸易中心的雅典,来自五湖四海的货船不仅带来了不同品种的商品,而且也促进了不同制度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此相比,中国历史上虽然经过了多次统一和分裂的悲欢离合,但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却一脉相传。 由于缺乏实质意义的比较,中国思想家从来就是老祖宗那口井里的青蛙,总是跳不出自己头顶上的那一小片蓝天。这也许是中国作为一个早熟的大国之悲剧,因为过早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扼杀了地方制度沿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尽管在没有外来文明的冲击下,制度突破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高度统一和集权无疑将中国的政治制度锁定在固有的模式上,禁锢了思想家和潜在制度设计者的想象力,从而完全扼杀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实践中制度的单一性限制了思想自由,而僵化的思想又反过来加强了制度的稳定性,排除了任何可能挑战现有制度的替换方案。当然,集权制度在现实中因其自身的不合理而未必能获得完全的落实,因而传统中国社会在中央集权制下多多少少有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事实上,在历史的某些阶段地方自治的程度还如此之高,以至学者将中国称为“没有联邦制的联邦”。但不争的事实仍然
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联邦制,也没有真正突破大一统中央专制的思维模式。
中国一直是一个大国,但“大国”的制度意义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未必就意味着简单的统一和集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正在向联邦制过渡的欧洲联盟都是“大国”,但它们都不是单一制国家,而中国作为一个唯一的单一制大国也一直面临着法制统一和地方自治的矛盾。我认为,现在是从根本上反思我们这个大国的一些制度安排的时候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得从观念上突破传统的框框,抛弃权力主义的思维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放手重构新的中央和地方关系。否则,一个大国虽然可以维持相对重要的国际地位,但未必能有效保障国内安全、繁荣和自由,也未必能保证大国的崛起不会重蹈专制和动乱的覆辙。
[1]著名的美国联邦宪法第十修正案规定,如果宪法没有将某一项权力授予联邦,也没有禁止各州行使,那么这项权力仍由各州及“人民”保留。对于单一制国家,即使不存在“州”这样的宪法单元,也可以规定宪法没有授予国家行使的权力仍归人民保留。因此,单一制国家至少在理论上也可以实行有限政府原则。
[2]在这个意义上,WTO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它同时表明,政治统一并不是经济一体化的前提。
[3]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曾将联邦制下的各个州比作“试验场所”,各地的不同制度和政策相互比较、竞争和借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法律进
化机制。中国虽然是单一制,但在经济和政治改革过程中也建立起多个“试点”,和联邦制的“试验场所”有异曲同工之效。 [4]这当然不排除小国也完全可能实现专制,且如上所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许多小国确实实行过高度的个人专制。孟德斯鸠只是认为,主要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有小国才可能实行直接和纯粹的民主制,大国不可能实现这种民主。但美国制宪者相信,以代议制为基础的间接民主制度即使在幅员很辽阔的国家里也是可能的。 [5]本文在此不重复麦迪逊关于联邦主义的精辟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联邦党文集》第十篇。
[6]这时逃避迫害的唯一合法途径是政治避难,但这是一种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利用的非常措施。
[7]对于《春秋》的真正作者,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也许其中有些篇章是孔子学生所作,但这些细节上的出入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 [8]《雅典政制》一书的真实作者仍然存疑,不少学者认为他并非由亚氏亲手所作,而更可能是由其学生代笔,但这也不改变这本书的性质及其和《春秋》在本质上的区别。
作文六:《政治哲学论文- 大国的祸与福——关于国家结构制度安排的一点随想》7900字
政治哲学论文- 大国的祸与福——关于国家结构制度安排的一点随想
一、 引言
既然我们的主题是“大国”,我不妨就大国的利弊发表一点浅见。中国无疑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能否“和平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扬大国之长,避大国之短,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国家内部的制度安排。 不论版图如何变化,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自周天子以来,华夏文明在大多数时期都处于一个最高权力的统治之下。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内的和平安定,使百姓免于各地诸侯为争夺疆土所引发的战乱之苦。但和平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在人类的政治智慧没有充分发展之前,国家统一只是简单意味着最高统治权的集中;权力的集中也给权力的滥用造就绝好的机会,而权力的滥用反过来为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因此,原始意义上的统一未必能给社会带来长久的和平。中国历史上周而复始的动乱,也许可以作为这一论断的见证。
然而,如果制度设置得当,大国还是具备小国所不具备的好处。这也正是为什么美国在制宪时期选择建立一个统一的联邦大国,而不是一个诸多小国之间的联盟。事实上,从美国制宪时期关于联邦制国家形态的激烈争论,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支持和反对大国的论点。当然,这里的大国和小国之对比并不是指任何形态的国家之间的对比,而是指在其它方面都已经实现“最优化”的国家之间的对比;否则,对比一个专制大国和民主小国:或反过来: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国家规模是比较的对象,那么其它方面的变量必须得到“控制”(control)。像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这样的联邦主义的拥护者认为,即使在其它都已经到了无可改善的地步,在联邦制基础上建立的大国还是比一个个分散的小国更优越。
显然,制度的优劣涉及到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本身带有主观性。为了尽量避免主观价值判断所引起的不必要的争论,我在这里尽可能采用没有争议的价值,譬如安全、繁荣和自由。如果其它方面一样,我们一般不会反对一个更安全的社会是一个更好的社会,也不会反对一个更繁荣或更自由的社会是更好的
社会。当然,争论还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因为这些目标本身可能发生矛盾——如9.11事件的余波表明,安全可能意味着个人自由的部分丧失,而且因为可能还涉及到“谁的安全”、“谁的繁荣”或“谁的自由”等问题——如伊拉克战争和朝核问题所显示的,一个民族的自由和安全可能意味着另一个民族至少暂时不得不失去安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能意味着社会其它阶层必须至少暂时忍受贫困。尽管难以避免不同价值以及不同主体的价值之间的冲突,我们还是不得不谈论制度的优劣问题。判断价值冲突的存在只是表明我们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并平息其所引起的争论。
本文的主要是问题,除了“统一”、“团结”这些象征性意义之外,一个大国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本文的主要论点是,大国确实能带来小国所不具备的“实利”,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国都如此。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制度安排确实关系到上述多少受到普遍认同的价值是否能够实现。如果制度安排不当,那么“统一”可能只是意味着专制,“团结”只是意味着城市可以更加堂而皇之地剥夺农村资源。因此,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更多地转向大国内部的制度建构,使之为我们带来更多实际的福利。不论国家在历史上是如何起源的,国家的正当性(legitimacy)必须从这里去寻找。
二、 安全与繁荣
1〃 安全
一个政治学常识是,大国有利于国内和国际安全。一般来说,国家所能调动的资源和国家规模成正比。和小国相比,一个大国更能够集中足够的社会和军事资源,有效抵御外部侵略。同样的理由也使大国能更有效地镇压国内叛乱,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因为暴乱通常一开始是局部性的,因而虽然地方政府可能不具备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平息当地暴乱,但如果中央政府能够及时利用全国资源调动足够的兵力,那么它完全有可能将地方暴动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美国制宪者召开费城会议并最终建立一个更有效的中央政府,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发生在波士顿的谢司叛乱(Shay’s Rebellion)的自然反应。在一个更广的意义上,国家可以被比喻为一个“保险公司”;国家越大,保险资本就越雄厚,因而能更有效地克服局部地区的天灾人祸。
同样重要的是,统一也减少了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争端及其最终上升为武力冲突的可能性。一个统一的国家通常可以通过和平方式——例如司法诉讼或中央协调——解决地区冲突,并剥夺:或至少限制:了地方诉诸武力解决的权力。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战祸频仍,就是因为诸侯分裂,而最终:尽管是在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之后:的和平被认为是秦朝统一的最大功绩。西方也是如此。美国在建国之后仅爆发过一次严重的武力冲突:1860-64年的南北内战:。与此相比,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得多。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欧洲共同体等超国家政治实体的建立,西欧才迎来持久的和平。
另一方面,国家掌握的权力未必会被用在正途上。国家权力越大,其滥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个人自由就越危险。如果一个国家缺乏民主机制,那么国家规模越大,就越容易维护专制统治,镇压平民以合法或暴力形式的请愿或抗议活动。这个道理和上述完全类似。在这个意义上,大国显然是一面“双刃剑”。国家权力只是为安全保障提供了一种能力,但不受控制的国家权力未必会为个人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要保证大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福而不是祸,国家权力必须受到限制;否则,这个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庞然大物挥舞着锋利无比的剑,后果是极为可怕的。一种最重要的限制就是实行民主代议制度,保证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受到社会的控制。但只有民主制度是不够的,因为人民代表还是会滥用权力,产生“多数人的暴政”。另一种更直接的限制是采取有限政府原则。尽管在理论上不排除单一制国家也采纳这种原则,盖由于只有联邦制才真正面临在宪法上的分配中央和地方权力的问题,目前只有联邦国家实行了有限政府原则。[1] 一部有限政府的宪法将国家权力限制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并通常通过司法审查制度在个案中界定政府是否侵越了其宪法权限,从而有效控制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如果没有限制权力的有效机制,那么大国未必意味着社会的福音。
2〃 经济繁荣
国家统一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国家版图的大小往往决定着市场规模。如果能够保证国家内部取消所有的贸易障碍,那么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由贸易应当能够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这个方面最显著的例子是美国
联邦宪法的“州际贸易条款”:第一章第八节第三款:。这个条款不仅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干预涉及到多个州的贸易往来,而且还隐含了禁止各州对外州贸易进行不正当限制。这个条款后来证明意义重大,因为它有效防止了地方歧视和保护主义,从而打破了地方界限,形成了美国大陆的共同市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此相比,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只有通过双边条约才能消除,而条约的签订是一个冗长、复杂并充满变数的外交过程,其实施得不到法律的充分保障,且将随着参与国家的增多而变成一个困难得不可行。[2]
当然,笼统的政治统一未必意味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包括中国在内,一些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没有明确禁止地方保护主义,或即使存在了明文禁止,也缺乏切实可靠的保障机制,因而享受不到统一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尽管中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但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相当严重。事实上,由于中央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的法律位阶不明确,中国至少在理论上允许地方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偏离中央的统一安排。在实践上,中国目前还缺乏一套防范地方保护主义的有效制度,因而在统一的表面下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法律和市场的割裂。
最后,绝对的统一未必有利于经济发展,反而有可能不顾地区差异搞“一刀切”,从而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尤其是地方可能存在着特殊需要,通过地方政府来保护当地认为重要的健康、安全、环境或道德价值。“统一”并不是要消除这些合情合法的地方差异,而只是要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对全国经济发展:造成有害影响。[3] 为了保证中央干预的基本理性,统一是建立在中央和地方权限获得清楚界定的前提之上的。只有将中央权力限制于具有全国影响的事项范围内,才能避免出现过分统一的弊端。 因此,经济改革要求同时建立起两条宪政基本原则以及贯彻这些原则的有效制度。第一,宪法应该将中央权力限制在一定的授权范围内,超越宪法权限的中央规定在法律是无效的。第二,在宪法授权的有限范围内,中央权力是最高的,地方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抵触或侵越。要在实践中贯彻这些基本原则,必须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否则就难以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
三、 自由
大国和自由之间的关系看上去不太好理解,但是如果制度设计合理的话,大国确实有助于保障个人自由。所谓在这个意义上“合理”的制度设计,就是指的联邦制。但是即使那些不实行联邦制的大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联邦制的这种优点,因为“天高皇帝远”——统治的难度将使一个单一制大国不得不容忍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尽管这种自治可能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未必是制度设计的本意。毕竟,强制性的统一在一个小国更容易。例如在萨达姆的统治下,伊拉克对不同政见的压制达到了极点。在1995年的总统“选举”中,全国只有不到0.05%的选民投了萨达姆的反对票,而这些人在选举之后很快失踪了。在2002年的选举中,全国上下老老少少全部投了萨达姆的赞成票,竟然没有一张反对票,设想伊拉克是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那么即使某些地区的专制可以登峰造极,但要在全国范围内维持如此极端的高压统治无疑是极为困难的。
根据孟德斯鸠的传统学说,小国适合民主,大国则适合君主专制。[4] 大国的中央专制固然不利于保护人的自由,但美国制宪者认为纯粹的小国民主也未必是自由的天堂。从苏格拉底之死和希特勒上台都可以看出,民主有时候可能犯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因此,如何在民主的基础上制约民主,美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以毒攻毒”,将大国和小国的特征糅合到一起,建立了联邦复合体制。[5] 当然,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联邦终究是一个“大国”——尽管联邦大国和传统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是根本上不同的两回事。美国制宪者创造性地认为,建立在联邦制基础上的大国比民主小国更有利于保障个人自由。
联邦制回避了简单中央集权的弊端,将国家的大部分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另一方面,地方自治并不是绝对的,任何地方政权都中央政府和其它地方的牵制。如果一个州通过了压制自由的法律,那么这个州的居民即使没有别的办法还可以“用脚投票”,迁徙到更为宽容的邻州去。如果各个州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国家,建立起边境关卡,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连“用脚投票”这条路也将被基本上堵死。[6] 由于主权国家一般不受外国干涉,因而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宪政制衡将不可能发生。
对于一个民主国家来说,联邦制之所以能更好地保障个人自由,主要是
因为国家越大,组织民主的集体行动就越困难。这是麦迪逊当初的预测。尽管现代通讯技术缩短了空间距离,并给民主交流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民主的规模效应仍然有所体现。今天,美国的两大政党仍然是在各州范围内活动;除了总统选举之外,联邦范围内的政党几乎可以说是不存在。联邦范围的政党之缺失削弱了国会的立法能力,从而使之不可能积极侵犯少数人的自由和权利。欧洲议会的各政党目前也主要限于欧盟成员国范围内活动,而未能在共同体范围内形成统一大党。
当然,这种观点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将联邦制的正当性部分建立在民主机制的迟钝之基础上,从而使我们必须在个人自由和民主之间作出价值选择。幸好,这种论点并不是联邦制存在的唯一依据,尽管经济一体化过程对地方多元化的必要性正提出越来越多的挑战。不论如何,联邦制所提供的多元化与有限统一的结合确实更有利于个人自由的生存。也许正是由于“邻居”的存在,每个地方才感受到尊重自由和人权的压力,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也有利于防止它们各自的权力过度膨胀,不至于对权利构成太大威胁。
四、 走向一种联邦政体——制度与思维的转变
本文只是表达一个意思:有条件地赞成“大国”作为一种国家结构形态——不是任何大国,而是制度安排合理的大国。我们都想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全、繁荣、自由的国家里,而一个大国有可能为我们提供这些基本的“公共物品”——当然,只是“可能”而已。大国天然地有利于国内和平与安定,但如果它只是成就了一个心血来潮、专横暴戾的国王或任何其它形式的最高权力,任何人都享受不到和平与安定。大国天然有利于国内的自由贸易,而自由贸易将带来繁荣,但如果它在计划经济下只是意味着中央集权和全国“一刀切”,那么国家再大也救不活这一盘“死棋”。大国也应该有助于保障自由,但如果它只是在现代技术武装下为坐镇中央的君主从全国各地调集资源和信息提供便利,随时扑灭国内任何地方的反对声音,那么自由只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想。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个大国的各个等级的政府实行代议制民主,因为君主是不可约束的,而民主是受到选民约束的,因而统治者不能不顾大多数人的根本利
益而任意发动战争或做其它劳民伤财的事情;我们需要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力,使它不能侵犯公民权利和自由,不能侵越地方权限,不能随心所欲地利用地方资源为中央利益服务,而只有在这些宪法限制之下,我们才能信任中央政府去制约地方政府;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还需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中央在宪法授权范围内的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法律和政策在地方获得有效实施,地方法规和规章不得与之相抵触。不论你把这样的体制称作什么,它在实质上就是一种联邦制。我认为,只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才能保证大国的长治久安。 但联邦制在中国似乎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因为除了一些学术讨论和政治呼吁之外,除了民国有一段时期提出的“联省自治”以及几部没有实施的军阀宪法,除了**领导下的中共曾在对抗国民党统治时曾提出联邦制设想外,中国从来没有实行过联邦制。在中国历史上,提倡地方自治的一般是权力斗争中的“弱势群体”,因而不是他们的政治诉求被完全忽略,就是等到他们成为强势群体的时候便把原来作为一种斗争策略的制度构想彻底抛诸脑后。这就好比农民起义在成功前还想和皇帝分庭抗礼,但在大功即将告成之际当然没有再把唾手可得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分治的道理。人治文化和中央集权的制度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国开拓不出分而治之的制度实践。
因此,中国历史上压根就没有将联邦制作为一种值得认真探讨的可能政体模式。自从周、秦以来,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制度和思想都空前僵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诸子”,对伦理和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展开了一场旷古未有的大争论,但即便是那场争论也没有跳出传统制度和文化所设定的框框,从来没有人对当时的政治制度提出任何根本挑战。孔子的《春秋》其实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政治史,但他在制度上并没有什么可比的对象。[7] 事实上,他自己也深受周文化的影响,因而只能在这个制度和文化的大框架下比较不同政治精英的个人行为,希望能借此证明统治者的行为必须符合传统制度和文化的定式,否则结果必然是害国害己。不难看出,《春秋》和《雅典政制》是本质上不同的两本书。后者是亚里士多德在比较不同形式的民主和专制政体的基础上对政体优劣产生的学术评述。[8] 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看到统治精英的个人行为在特定制度环境下产生的社会后果,而且也看到截然不同的制度本身在运行中产生的根本差异。制度的多样化为学说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
料,而制度实践的单一化必然造成学术的贫乏和单调。电视连续剧《河殇》曾经比较过黄色和蓝色两种不同的文明。对于处于地中海贸易中心的雅典,来自五湖四海的货船不仅带来了不同品种的商品,而且也促进了不同制度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此相比,中国历史上虽然经过了多次统一和分裂的悲欢离合,但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却一脉相传。
由于缺乏实质意义的比较,中国思想家从来就是老祖宗那口井里的青蛙,总是跳不出自己头顶上的那一小片蓝天。这也许是中国作为一个早熟的大国之悲剧,因为过早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扼杀了地方制度沿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尽管在没有外来文明的冲击下,制度突破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高度统一和集权无疑将中国的政治制度锁定在固有的模式上,禁锢了思想家和潜在制度设计者的想象力,从而完全扼杀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实践中制度的单一性限制了思想自由,而僵化的思想又反过来加强了制度的稳定性,排除了任何可能挑战现有制度的替换方案。当然,集权制度在现实中因其自身的不合理而未必能获得完全的落实,因而传统中国社会在中央集权制下多多少少有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事实上,在历史的某些阶段地方自治的程度还如此之高,以至学者将中国称为“没有联邦制的联邦”。但不争的事实仍然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联邦制,也没有真正突破大一统中央专制的思维模式。
中国一直是一个大国,但“大国”的制度意义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未必就意味着简单的统一和集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正在向联邦制过渡的欧洲联盟都是“大国”,但它们都不是单一制国家,而中国作为一个唯一的单一制大国也一直面临着法制统一和地方自治的矛盾。我认为,现在是从根本上反思我们这个大国的一些制度安排的时候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得从观念上突破传统的框框,抛弃权力主义的思维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放手重构新的中央和地方关系。否则,一个大国虽然可以维持相对重要的国际地位,但未必能有效保障国内安全、繁荣和自由,也未必能保证大国的崛起不会重蹈专制和动乱的覆辙。
[1] 著名的美国联邦宪法第十修正案规定,如果宪法没有将某一项权力授予联邦,也没有禁止各州行使,那么这项权力仍由各州及“人民”保留。对于单一
制国家,即使不存在“州”这样的宪法单元,也可以规定宪法没有授予国家行使的权力仍归人民保留。因此,单一制国家至少在理论上也可以实行有限政府原则。
[2] 在这个意义上,WTO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它同时表明,政治统一并不是经济一体化的前提。
[3]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曾将联邦制下的各个州比作“试验场所”,各地的不同制度和政策相互比较、竞争和借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法律进化机制。中国虽然是单一制,但在经济和政治改革过程中也建立起多个“试点”,和联邦制的“试验场所”有异曲同工之效。
[4] 这当然不排除小国也完全可能实现专制,且如上所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许多小国确实实行过高度的个人专制。孟德斯鸠只是认为,主要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有小国才可能实行直接和纯粹的民主制,大国不可能实现这种民主。但美国制宪者相信,以代议制为基础的间接民主制度即使在幅员很辽阔的国家里也是可能的。
[5] 本文在此不重复麦迪逊关于联邦主义的精辟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联邦党文集》第十篇。
[6] 这时逃避迫害的唯一合法途径是政治避难,但这是一种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利用的非常措施。
[7] 对于《春秋》的真正作者,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也许其中有些篇章是孔子学生所作,但这些细节上的出入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
[8] 《雅典政制》一书的真实作者仍然存疑,不少学者认为他并非由亚氏亲手所作,而更可能是由其学生代笔,但这也不改变这本书的性质及其和《春秋》在本质上的区别。
作文七:《381-【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阿片类药物的福与祸两方面切入,》4900字
10300120112 沈蕾 PHAR119003.01药物?生命?社会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阿片类药物的福与祸两方面切入,分别从此类药物对于人的生命、社会影响、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这三个角度分析阿片类药物对于人类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阿片类药物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阿片类药物;癌痛治疗;药物成瘾;
治命还是致命:当前对阿片类药物的艰难选择
——浅析阿片类药物发现的褔与祸
自1805年从罂粟中提取成分合成吗啡从而奠定了现代药学的里程碑后,以吗啡、可待因为代表的阿片类药物就走进了人类近代医学与社会发展的视野。然而长久以来对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利弊却争论不息。它可以是止痛医人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天使”,也可能是带来苦难摧毁人生的“魔鬼”。当前社会对于如何适当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标准与态度皆不相一致。关于阿片类药物使用的“褔与祸”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方面。
一、阿片类药物于临床医学上的重要作用
目前,人类尚未发现比阿片类药物更强大的止痛药物,因而阿片类镇痛药是迄今为止药效最显著的止痛药,特别是在治疗癌痛方面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癌痛的治疗非常重视。2001年亚太地区疼痛论坛上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因而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效用及使用过程中的瓶颈障碍。
1、首先它在止痛特别是治疗癌痛减轻病患痛苦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生活压力趋于偏大等原因导致患癌症的人数越来越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亚太癌症预防组织在第五届亚太癌症预防组织大会上发表的《2010年癌症报告》上的预测,从2008年至2030年,全球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从每年的1240万增至2640万。在
?中国,平均每年约160万人死于癌症,主要死于肺癌、肝癌和胃癌。世界卫生组织也把对癌症疼痛治疗的工作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目前来说,口服阿片类镇痛药治疗癌痛是全世界的共识。以口服吗啡缓释片为例,它具有方便、安全、镇痛效果持久显著等特点。这同样也是大多数阿片类镇痛药的优点。吗啡具有安全、无极量、能够多途径给药的优势,镇痛作用主要部位于中脑、骨髓,其临床主要
?网易[网页] [网站更新时间;2010-04-05 12:39:59] 网址:
://news.163./10/0405/12/63GOLI5F000125LI.html ? 孙华 陈秀珍 赵丽君. 阿片类镇痛药用于癌痛的再认识[J ] . 中外医疗,2010,16期 :180
10300120112 沈蕾 PHAR119003.01药物?生命?社会 应用有镇痛镇静、抑制呼吸、镇咳等,能够提高疼痛耐受性且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
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癌痛解除计划”向全世界推荐了癌症三阶梯疗法,即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即轻、中、重度疼痛分三阶段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其中就推广了多种阿片类药物。如对于剧烈疼痛可以定量使用吗啡、哌替啶等。以前人们总会有这样的想法,得了癌症就要学会忍受病痛,到了中晚期才考虑使用一些止痛药止痛。其实不论是哪个阶段都应该进行镇痛治疗,这也是抗癌治疗中重要的一部分。由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院士主要研制的阿片类药物盐酸二氢埃托啡,是第一个由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高效麻醉镇痛药。长期临床试验证明,其对于中重度癌痛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见阿片类药物对于治疗癌痛是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阿片类药物的合理使用体现社会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关怀。现在人类对于某些2
疾病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无完全的对策,癌症亦是如此。癌痛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公共健康问题。因而对于那些晚期或目前无法治疗的患者来说,镇痛是必要也是唯一的治疗办法。如何运用合理的医疗手段减轻病患痛苦,让他们尽量轻松快乐地走完人生的旅程,提高最后时光的生命质量,这不仅是医疗工作者的责任,也关乎社会对病患的尊重与体贴。因而合理运用镇痛药来安抚治疗病患,给予他们生理上心理上的关怀,需要阿片类药物。
3、 而今,人们对于阿片类药物的“惯性恐惧”使得阿片类药物进一步在癌痛及其他治疗方面的发展举步维艰。在WHO向全世界推荐了癌性疼痛的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之后,医用吗啡的全球销量开始增加。一般来说,人们总是用吗啡的消耗量作为评定一个国家改善癌症
?疼痛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现在全世界吗啡使用量已逐年增多。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吗啡的使用开始显著增加,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吗啡医疗消耗在1984年为4kg,到2002年已达253kg。发达国家人均消耗吗啡量为22.23mg,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耗
?0.337mg,中国人均消耗仅0.13mg。由此可见,我国吗啡在医疗使用上还很保守。其实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阿片类止痛药得不到充分使用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许多癌症患者仍苦苦地在与癌痛抗争,忍受极大痛苦,却因药物控制过严而无法得到充分的止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出于人们对于“成瘾性”的恐惧。现在大多数人还是对使用阿片类药物心怀谨慎戒备,认为这类药物不够安全,不良反应多,毒性大,且容易成瘾。人们总是把使用阿片类药物与药物成瘾划为等号,其实不然。只要是合理地运用于癌痛治疗,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成瘾的。况且服用阿片类药物是为了缓解病痛而不是为了享受,通过口服
? 孙华 陈秀珍 赵丽君. 阿片类镇痛药用于癌痛的再认识[J ] . 中外医疗,2010,16期 :180 ? 孙华 陈秀珍 赵丽君. 阿片类镇痛药用于癌痛的再认识[J ] . 中外医疗,2010,16期 :180
10300120112 沈蕾 PHAR119003.01药物?生命?社会 等给药途径不同于静脉注射,是不会上瘾的。然而固有的思维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才导致了阿片类止痛药现今的“尴尬地位”。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药物成瘾如此恐惧呢,恐怕还是由于对其被当成毒品滥用的关系而心生畏怕。
二、阿片类药物不当使用带来的危害。
1、首先当然是对人体的巨大危害。人们通常所说的“成瘾”即是药物依赖。药物滥用中一种是对麻醉药品的滥用,其中便有阿片类药物。药物依赖性中有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生理依赖性指一旦中止用药,机体会产生异常痛苦的感受,并有明显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戒断症状,使人生不如死。精神依赖性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因为人体脑内有天然镇痛物质,即内源性阿片样肽。当有外源性阿片类进入后,中枢多巴胺奖赏系统与内源性阿片肽奖赏系统共同作用释放出多巴胺,使人感到愉快、轻松,“飘飘欲仙”。经过反复多次的刺激,人体便会产生药物依赖性,瘾君子便从此上瘾了。阿片类药物的滥用会给身体带来极大地伤害和摧残,使身体各机能的功能和免疫力降低,甚至会走上死亡的不归路。
2、其次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多少人因为吸毒使得自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原本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能因此而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毒品染上易,戒除难,瘾君子大多是“二进宫”,甚至“三进宫”“四进宫”。吸毒者不仅身体溃败,而且道德沦丧,人格尽失,为了得到吸食的快感往往不择手段,甚至触犯法律都在所不惜。
当今社会,毒品总与犯罪联系在一起。由毒品引发的走私、抢劫、卖淫等等都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拖滞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毒品走私也更加扩大化,跨国界范围内的毒品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社会也会因此付出更多更大的社会成本来缉毒,维护社会的安定。可见。毒品的危害确实巨大。
3、目前来说,毒品尤为可怕的是很难彻底戒断,吸毒者复吸的比例在95%甚至更高。这其中有周围毒友诱惑、内心成瘾难以解除的原因,更有医学还有待发展的因素。国内目前在戒毒治疗和康复服务方面,主要针对药物滥用人员开展的治疗有自愿康复戒毒、强制戒毒、
?劳教戒毒、美沙酮维持门诊治疗4种模式。其中美沙酮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即前期用美沙酮代替治疗,后期用地西泮、可乐定治疗美沙酮的戒断症状。这种治疗方案较为可靠有效,可以减少主观戒断症状,但精神依赖性仍无法改变,
?冯献湘,黎明强,吴才仰等. 美沙酮维持门诊成本效益分析[J ] .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477.
10300120112 沈蕾 PHAR119003.01药物?生命?社会
?因而复吸率也高。另外还有东莨菪碱综合戒毒法,开颅手术戒毒,中医药整体序贯疗法来改善戒断后的生命质量等方法,目前还没有完全的定论。所以,人们与毒品抗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总结
在对阿片类药物所带来的褔与祸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是药三分毒”的简单道理,更关键的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当阿片类药物为我们人类带来福音之时,也裹挟着灾难。正如我们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史,诺贝尔发明炸药本想造福人类后来却用于残酷的战争中;核科技的发展又几度让人类陷入核战争的恐慌??
面对阿片类药物的态度及其今后发展,我认为有句古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管是病患、医疗工作者还是普通人,乃至整个社会要充分认识到阿片类药物的福与祸,既要看到其在临床医学上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不当使用造成药物成瘾的后果。政府决策者也应制定适当的医疗政策及完备的监管体制,既做到控制防止其成为毒品的不良效应,降低社会风险及社会成本,又能使其在临床上得到充分的使用,造福于病患。2009年9月3日,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 )为了配合英国卫生部对易成瘾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OTC) 的核查, 对含有可待因和双氢可待因( DH C) 的OTC 药品采取新措施, 以降低此类药物的滥用和成瘾风险。这些措施包括修改药品适应症、患者信息( PIL)和标签、包装规格以及广告和
?促销信息等。相信只要合理理性地使用阿片类药物,就一定能使这个世界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健康的笑容。
展望阿片类药物发展的未来,相信通过人类的不懈努力,一定能让对于阿片类药物的艰难选择不再艰难,造福人类。
? 王纯犀,江国荣,张露蓉等.中医药整体序贯疗法改善阿片类药物成瘾稽延期戒断症状疗效及其对相关神经递质影响研究[J ] .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0,16(1) :12 ? 欣文,英国采取措施降低可待因类药物的滥用和成瘾风险[J ]. 今日药学,2010,1期:36
10300120112 沈蕾 PHAR119003.01药物?生命?社会
参考文献
,1, 孙华,陈秀珍,赵丽君. 阿片类镇痛药用于癌痛的再认识[J ] . 中外医疗,2010,
16期
,2, 冯献湘,黎明强,吴才仰等. 美沙酮维持门诊成本效益分析[J ] . 现代预防医学,
2008,3,(53)
,3, 王纯犀,江国荣,张露蓉等.中医药整体序贯疗法改善阿片类药物成瘾稽延期戒断症
状疗效及其对相关神经递质影响研究[J ] .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0,16(1) ,4, 欣文,英国采取措施降低可待因类药物的滥用和成瘾风险[J ]. 今日药学,2010,1
期
,5, 范明霞,陈一燕. 多巴胺系统与药物依赖[J ]. 海峡药学, 2003,15(5) ,6, 谭北平,李勇辉,隋南. 药物依赖过程中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 ]. 中国
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3,12(2)
,7, 卢秋芬, 叶建国. 在1998 年和2006 年期间阿片类药物滥用临床分析[J ]. 中国药
物滥用防治杂志2008 ,14 (3 )
,8, 李培凯,张存敏,李建华. 中国阿片类药物依赖治疗回顾[J ],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
志, 2007,16(3)
作文八:《“五一”放假是福是祸--七年级作文》600字
“五一”放假是福是祸--七年级作文
“五一”放假是福是祸--七年级作文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无论是多久的放假,都会是“福”,绝对没人会提到“祸”这个字眼。工人以及其它职业的人也不会例外,可是为什么我会在此提到“祸”这个字呢?
“五一”放假,对于在家休息的人们,那就是福了,而对于出门旅行的人来说,可能就是祸了.那么为什么呢?答案仅有两个字,那就是“人多”。就拿电视上的一则新闻来说吧。帮宫那里,全都是人,仿佛是人的海洋。每个人都是紧挨着的。怎么挤也挤不过去,有的人因此受了伤,有的人,大老远来到北京,可是都没怎么好好地观赏故宫,真是浪费钱呀!
你看那张长城的图片,人山人海,看起来那些人正在拼命地推挤,一直挤压着旁边垛口的地方.我觉得这么多的人,推着长城,我们这古老的长城究竟能撑多久,会不因此倒下呢?大家多多小心呀!
商场里的环境也跟长城,故宫等的差不多.排队买单的人数不胜数,有许多人都是等了好几个小时才排到.有些没耐心,丢下商品走了“五一”放假,收银台的工作人员都放假了,余下的几个怎么忙也忙不过来。啊,真是祸事! 不过凡事都是有祸也有福,那些在家里休息的人们,不用到旅游的地方跟别人推挤。在家里才不费劲,不费钱,不费神。
我并不是说放假就不好,也不是说旅游不好。我的意思是我们应当适当地选择一些比较少人的旅游地去享受一下生活。而不要非去一些名胜古迹游玩不可。这样既费神,又费钱。
最后,我明确两点,如果你听了我的劝告,那么“五一”放假就是福,否则就是祸!
作文九:《美国能源革命祸与福》1900字
美国能源革命祸与福
桃生源厂家 ://.taoshengyuan.cc/
自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以来,历届美国政府都把追求能源供应安全作为长远目标。其实美国不缺石油资源,直到10年前产量还稳居世界第一。但需求不断增加,必须靠进口来填补缺口,于是造成一种印象:依靠进口是宿命,能源是美国国力的软肋。
总部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发布最新的世界能源展望,预测美国于2020年超过沙特,重居全球最大石油产国。这势必给美国制造业复兴带来保障。
这场革命是怎么发生的,简单说就是在高油价刺激下,科技创新带来的。当原油价格超过100美元一桶,就有足够的动力去开采原来不值得开采的石油和替代石油作为发电燃料的天然气。首先的突破口是用水力压裂技术把天然气从页岩中解放出来,页岩气从占美国能源微不足道的地位上升到去年的37%,使得美国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比起欧洲,便宜三分之二,比起日本便宜四分之三。这对高能耗的产业,如电解铝、玻璃、钢铁、石化业说来是可观的比较优势。基于成本的考虑,连欧洲的空中巴士都决定在美国设厂制造飞机。
但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有无水分,曾经以《石油战争》(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 )获普利策奖的叶尔金 (Daniel Yergin)在《金融时报》撰文对预测持保留的态度。主要理由是用过去几年突飞猛进的能源生产作为参照点,没有充分考虑供应瓶颈和需求疲软对未来发展的负面因素。其他能源分析家也认为前景过于乐观。
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供职于路透社,报道能源领域。时值两伊战争,油价节节飙升,造就了不少名噪一时的巨富,风光程度不亚于后来的对冲基金大鳄。但原油价格的上涨带来的冲击,使经济衰退,从而减少能源需求,高价格的驱动使原来闲置的油田重新生产,且海上油田加大开采,供应增加,油价从当时一桶三十美元跌到二十美元。
在能源市场上,这个简单的经济学供需和价格原理常常被忽视。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造就了金融贵族世家,南方德州牧场上钻油的牛仔一夜成为暴发户的种种故事,经过好莱坞演绎成为美国大众文化。另外,美国人嗜车如命,汽油成了经济生活的血液,加上中东近一个世纪来风云变幻,各种阴谋论盛行。刚性石油需求绑架了美国经济,不管原油上升到任何价格,只有逆来顺受的份。
事实上,到了新世纪,节能的意识深入人心,新车要合符省油的标准,还有风电等新能源逐渐成熟,都减少了对石油的需求。加上国内增产,进口原油从2005年占美国总需求60%降到现在的42%。然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靠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支撑。此外,原油已经成为一种金融资产,炒作纸石油盛行,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时,原油期货在9月22日一天就飙升了16.37美元,收盘每桶120.92美元,创单日最大涨幅。后来全世界经济陷入衰退,降到100美元以下,随后又回到100美元以上,和基本面关系越来越小。
从能源角度分析未来世界地缘政治,叶尔金认为美国站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由于中东原油只占美国进口的12%,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可以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对从中东非洲进口大量石油的国家而言,必须仰仗美国的军事力量维持该地区稳定,以及全球油轮航道的畅通。经济方面,能源革命在美国创造170万就业岗位,原油进口的下降省下不少外汇。相比之下,欧洲人口密度高,无法复制页岩气革命,加上弃核用煤发电,成本高、污染重,能源进口仰仗中东和俄罗斯一点没有改变,与美国竞争差距越拉越大。
石油输出国并不希望高油价带来世界经济萧条,减少对原油的需求。欧佩克官员认为美国开发页岩油只会导致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因为只有石油价格高才能促使美国钻油公司在容易开采的页岩气枯竭后,继续向难度高、成本高的地区开采。目前美国原油日产980万桶,沙特日产1100万。欧佩克官员称,如果美国在2020年要超沙特,则每桶油价可能要达到200美元。这势必造成世界经济凶猛下滑,重演2008年金融危机前油价上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能源带动所有商品价格上涨,消费不振,零售服务业裁员,失业率上升,房贷无法偿还,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政府一方面财政收入减少,一方面要救助银行、发放失业救济,主权债务恶化,结果是全球经济大衰退。
在美国,一般人大惑不解为什么原油生产上去了,可是汽油价格依然昂贵,一加仑在4美元以上。对消费者来说,油产在哪一国无所谓,价格合理才重要。美国能源革命,也许是福兮祸之所伏。
(作者为中山大学传媒设计学院访问教授,前路透社资深财经记者)
桃生源厂家 ://.taoshengyuan.cc/
作文十:《是福不是祸》2400字
2010年5月12日渤海商品操作策略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背景,
渤商所原油分时走势图
I. 4月份CPI涨2.8%创18个月新高加息面临两
难
II. 上海楼市调控细则最快5月出台 房产税征收渤商所焦炭分时走势图
亦将启动
III. 欧央行行长特里谢:债券购买计划不会对价
格稳定造成威胁
渤商所热卷板分时走势图
5月11日收盘数据播报
渤海 5000 5014 4977 4982 -18 原油
国际 77.23 77.68 75.36 76.16 1.07 原油 上海一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渤海 2380 2382 2360 2372 -8 焦炭 研究发展部
渤海 联系电话,86-21-68766606 4696 4704 4642 4653 -43 热卷板
86-21-68768563
E-mail,yfinvest@126.
1
2010年5月12日渤海商品操作策略
一、 昨日行情回顾,
渤商所各品种价格昨日小幅走低,而据盘中观察进一步下探的欲望较为明显。目前市场上趋空的心态严重,缘于国内整体的利空因素仍在干扰着市场,即使近期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但也没有完全消化上方迷漫的利空因素。原油价格再次回落至5000整数关口之下,持续几个交易日挣扎于4980附近的走势也在昨日被探破,主要还是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所致,而国际油价目前丝毫没有止跌企稳的迹象,想必国内原油仍将忍受“阵痛期”。焦炭场内交投有限,价格基本每日维持在窄幅震荡格局,但细心的投资者可以看出即使价格波动有限,但近期收盘价均收低于前一交易日。昨日的交投区间介于2360—2382之间。热卷板受到现货市场价格持续下滑的拖累,近一段时间趋空格局表现明显,下方的一些支撑以及整数关口均在盘中被破,短期形势不容乐观。
二、 相关市场分析,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了2010年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2%。4月份PPI同比上涨6.8%。CPI涨幅创出自2008年11月份以来的18个新高,PPI涨幅创出自2008年10月以来的19个月新高。目前,2.8%的CPI增幅已经让通胀预期慢慢变成事实上的通胀。此前,多家机构预测,4月份通胀压力将继续增强,CPI涨幅在2.6%—2.8%之间,可能超过2月份2.7%的涨幅创下年内新高。面对持续走高的通胀压力,央行已不得不采取进一步紧缩措施,近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7%,今年以来准备金已是第三次上调,距离17.5%的历史高位仅一步之遥,冻结资金9000亿元。综合今年前18周央票发行情况来看,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资金6040亿元。
2
2010年5月12日渤海商品操作策略
今年共计实现超过1.5万亿元资金回笼。相关业内人士指出,央行一再强调“适度宽松”,但其已事实上从紧。但是,一方面要收缩流动性已抑制通胀,另一方面又担心加息会打击刚刚复苏的实体经济。
据今日报道,房地产业再出新政,继北京、深圳相继出台楼市调控细则后,上海有望在近期跟进推出相关政策。上证报报道称,上海日前召开有各区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参加的通气会,紧锣密鼓地讨论上海楼市调控细则,其中包括房产税征收办法。细则最快将在5月公布,而上海旨在对住房保有环节征税的房产税征收也将在细则出台后正式启动。
昨日国际上相关消息,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欧央行11日凌晨宣布了政府债券购买计划,债券购买计划不会对价格稳定造成威胁,该计划旨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另外,为了能尽快产生新一届政府,英国首相布朗11日宣布辞职,以便让在大选中得票领先的保守党领袖卡梅伦组阁。昨日当地时间19时许,布朗在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外对媒体说,由于大选产生了“无多数议会”,现在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单独组阁,而三大主要政党之间的谈判迟迟没有进展,为了能尽快产生新一届政府,他愿意辞去首相职务,以便让在大选中得票领先的保守党领袖卡梅伦组阁。
三, 操作指导
今日渤商所早间开盘后各品种均呈现出下探意愿,其中以原有及热卷板的走势最为明显,油价跌破了前期苦苦挣扎的4980一线,进一步迈向于4950附近。而热卷板更是进一步跌破了4600整数关口,自前几个交易日盘中跌破4700之后,价格下滑便呈现出加剧态势。焦炭方面市场交投不活跃,短线很难进行操作,建
3
2010年5月12日渤海商品操作策略
议稳健投资者保持观望,激进者可逢高沽空,但持仓不要过久,为防止价格出现回抽所带来的损失。原油方面,本人还是认为逢低买入的思路较为可取,一时的下跌并不会对于中长线上涨的格局造成影响,而贪欲一时的获利可能将使整体的操作更加被动,前期经建议买入的少量头寸可继承持有,等待价格出现相对低点后再行加仓,但切记仓位要呈阶梯式分批进场,相同点位不要重复买入。而热卷
4680板价格短期来看仍有回调的可能,投资者可选择高位沽空,目前看来4650—一线操作较为恰当。而中长线投资者还需等待入场时机,建议仅做参考,。
4
2010年5月12日渤海商品操作策略
免责声明
本文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取性资料,一峰投资力求客观公正,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及完整,也不保证这些信息未经任何更新,更不保证我们的建议或意见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文章中的信息和我们的意见乃至结论并不构成所诉品种交易的出价或征价,投资者据此进行的投资行为与我公司和作者无关。
本文版权仅为上海一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一任何形式所进行的引用、翻版、复制及向第三方传播等行为均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上海一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838号华都大厦17楼B-D 电话,86-21-6876660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