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闵子骞劝父感后母》800字
《闵子骞劝父感后母》读后感
高092班 唐柳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人世间温馨的传奇;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如此美丽。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绽放。
常言到:“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是啊~小乌鸦还懂得把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羔羊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想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双亲,就连禽兽也不如啊~
是谁给予我们的生命,是谁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又是谁把我们抚养成人,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父母~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上。特别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自从我们来到这人世间,父母又要给我们换尿布,喂我们吃饭,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如果有人问我的启蒙老师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父母~”等到大一点,父母就教给我们一些道理,送我们上学,让我们有更好的教育。而且,父母每月还要给我们零花钱。可我们却不知好歹,乱用零花钱,一点都不了解父母的心思。当我们做错事惹父母生气时,父母就会教育我们;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就会奖励我们;当衣服弄脏时,是父母用双手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当我们考试考砸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下次再努力;当我们……
父母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们在我们身上下的功夫也太多太多了。父母对我们的爱凝聚了他们多少血汗~他们也不希望得到什么,只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好做人,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岁月无情,如流水飞逝,留给父母的只是苍老。我们应该懂得珍惜,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好好孝敬他们。对爸爸多一点关心,对妈妈更耐心一点,对兄弟姐妹多包容一点,对爷爷奶奶更上心一点......不要让自己的人生有遗憾~而且现在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每个子女的义务,我们应做到而且一定可以做到。只要我们人人心怀一颗孝心,世间将会充满温情。
作文二:《闵子骞劝父感后母》1100字
闵子骞劝父感后母
闵子骞劝父感后母之一
【reADER8.CN-四年级叙事:孝心无价_900字】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
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四年级:62800802 闵子骞劝父感后母之二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作文三:《闵子骞》1500字
闵子骞-中国春秋末期孔子高徒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 ,名损,字子骞,中国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 讲学堂" 的东西厢房" 斋" 和" 芦花馆" 。 人物简介
闵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此外,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闵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此外,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家族世系
据《闵子世家》《闵氏家乘》记载,闵损是鲁闵公嫡裔:“鲁闵公生闵子鲁。闵子鲁生闵泽。闵泽生闵伯衍。闵伯衍生闵子建。闵子建生闵子马,尊称“闵马父”。闵子马,生三子:元配姜氏生闵损,继配乐氏生闵需、闵如。闵损生于曲阜,卒于齐州;闵需,无后;闵如,迁居陇西(今甘肃省) 。后有闵煌、闵子汶,分别自称是闵损的63世孙(家谱中误作”64代孙“)、64世孙(家谱中误作”65代孙“)。
原文赏析
闵子骞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古文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缰绳从手上掉了下来,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三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听了之后,沉默了。他的父亲同意不让子骞的继母走了,继母也痛改前非,平等对待闵子骞。
作文四:《闵子骞与闵子骞墓》2600字
闵子骞与闵子骞墓
郭光明
在中国,以人名而命名的城不多,以人名而命名的路也没几个,而在济南,却有一条路以人的名字命名。这条路,就是闵子骞路。
路在济南东部、洪家楼商业圈里,以闵子骞而名,确切地说,是与闵子骞墓园有关。闵子骞的墓园,在路的中段。一溜灰色的仿古围墙,中间凸起一座仿古门楼。仿古门楼也是灰色的,只是灰了门楼的边儿,其他的,都是大红色的:撑起门楼的柱子是大红色的,挑起来的窗棂也是大红色的,这在极度现代繁华的圈子里,倒也显得古色古香。门楼的檐下,悬一黑漆匾额,金字书写:崇孝苑,落款为欧阳中石。进得门来,便是三开间的祠堂,正中供奉着闵子骞坐像。乍看祠堂,像是一座庙。其实,庙与祠堂,在汉代以前,并无太大的区别,都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只是汉代以后,庙与祠堂发生了变化,祠堂用来专门祭祀同族祖先,或者供奉为伟人名士,而庙宇则与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成为专门祭祀鬼神的场所。闵子骞的坐像,面容端庄沉静,纹理润泽细腻,整体漆黑透亮,为黑陶制品。黑陶,龙山文化的代表物件,首次发现于原属历城的龙山镇城子崖,距今有4500年到6000年的历史,是崇尚黑色的大舜一族的伟大创造。在我看来,黑陶的“闵子骞”,端坐在祠堂里,除了传承黑陶的典雅壮美、彰显济南的古老文明之外,它还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凝重,震撼到舒适的心灵。
闵子骞,生于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卒于鲁悼公十九年(公元前447年),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师从孔子。孔子称赞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说:闵子骞真是孝顺。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言外之意,肯定了闵子骞是一个孝子。关于闵子骞的孝,后人多以“单衣顺母”或者“鞭打芦花”来广为宣传他的善良、宽容和孝悌,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深深扎根于民间,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殊不知,闵子骞的“孝”还表现在仁爱、忠义上,表现在“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的坚定与决心。当时,鲁国的掌权者季孙氏派人请闵子骞做“费邑”,用现在的话说,是请他做地方大员,但他请求来人:“善为我辞焉”,并告诉来人:“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意思是说,你若再来找我,我就逃到汶水以北去!
古之汶水,源于旋崮山,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过汶上而汇注济水,是济水的主要支流,以水流湍急而著称。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当时,汶水就是一道天堑壕沟,阻隔了南北交通,因而闵子骞要渡河北去。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要悖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原因就在于“出仕”要有明确的目的。虽然儒家认为,有才学、有品德的读书人应该出来做官,如若饱读四书五经而不去做官,就像农夫种了庄稼没收割一般,但是,做官要合乎礼仪。孟子说:“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意思是说,古人不是不想做官,但做官不能违反做官的原则。那么,古人的做官原则是什么呢?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
道则隐。”意思是说,当国家政治符合大道时,可以出来为官,以各尽其职,服务社会,而国家政治腐败时,就不要出来做官了。闵子骞所处的时代,正是鲁国贵族季孙氏凌驾于公室之上、掌控国家实权之时,有悖于儒家“君君臣臣”的皇权思想,不可能实行儒家仁政、德行的政治主张。所以,闵子骞宁可北渡汶水,也不愿放弃原则,与季孙氏同流合污,做季孙氏的家臣、食昏君的俸禄,显示了他政治上不为高官厚禄所惑的忠义。后来,闵子骞真的隐居在汶水以北,即现在的济南历城一带,死后葬于华不住山。
一条3米多宽的砖道,连接起了闵子骞的祠堂和墓地。砖道两旁,立着一些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石龟等,虽然残破的令人蹙眉,但也能让人从中感受到永恒的人文精神。砖道尽头,矗石碑一块,碑上阴刻“闵子骞墓”,新整修的墓丘为砖砌,呈圆丘状,封土高三米左右,直径5米左右。墓的北侧,存放着许多文人墨客的赋诗题记,有颜真卿的“东方朔画像赞并序”、柳公权的“玄秘塔”等价值连城的碑刻,还有一代枭雄韩复榘书写的匾额“裕鲁当”,那是济南石刻博物馆收集来的遗存。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闵子骞的墓园还相当规模,仅占地就有七八亩,封土周围有三十多棵合抱粗的古树、十余通历代碑刻等,但五十年之后的今天,能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圈里,不管大小,留下这方墓园,实属不易。
传说,祠堂的西侧,曾有过一口石棺,说是从华不注山下抬来的。关于石棺的来源,《闵氏家谱》记载了一则据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齐州(济南)知州曾巩撰写的故事: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廷简任济军厅兼历城县事时,清理华不注山下的小清河河道,发现这口石棺。离奇的是,这口石棺上有一诗,诗云:“孝哉闵子骞,死后葬黄泉。幸遇黄太守,起我在高原。”这让黄廷简有些狐疑,没想到发现石棺的第二天,圣旨来到,黄廷简晋升为太守,应验了石棺上的诗句。于是,黄太守便命人抬着石棺,沿着华不注山南行,准备择一高处重新埋葬。行进途中,棺绳突断,又忽起大风,旋即聚土为坟。问当地居民,原来这片田园的主人姓高名原??这则故事,虽然是一个传说,而且还带着神话色彩,但流传至今,一直让济南人津津乐道。然而,传说毕竟还是正史,经不住历史的拷问。
譬如说这则故事的时间记载,虽然都是北宋熙宁年间,但曾巩任齐州知州时,是在北宋熙宁四年至熙宁六年之间,即公元1071年至公元1073年之间,而黄庭坚在这期间才刚初仕,在河南叶县当一名县尉。而且,在此之前、之时,正史也没有黄姓官员在历城任职的记载。再说,小清河的开挖时间是南宋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以后,比《闵氏家谱》记载的小清河河道时间晚了六十多年??当然,如果传说确有其事,那黄廷简疏浚的是济水残渠,而不是小清河。
其实,石棺的传说虽然有些离奇,但也不是空穴来风。闵子骞作为鲁人,死后葬在齐地,在《闵氏家谱?居齐实迹》中确有记载:闵子骞北渡汶水,受聘于齐国设教传道,享年89岁,卒于齐,葬于华不注山,至于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宋熙宁七年(1074年)筑建的闵子祠,以及苏辙撰写、苏轼书写的碑文,至于闵子书院、讲学堂、訚訚斋、芦花馆等,则都是后话。
作为孝行的楷模、孝悌忠义的代表,闵子骞不但深受济南人爱戴,也深受炎黄子孙的爱
戴,其墓、其祠除济南之外,济宁的鱼台、河南的范县、安徽的萧县、宿州等地,还有六七座,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古籍文献的简约或缺残,根本无从考证,也不需考证,因为人们早已把闵子骞作为孝义孝道的化身,把闵子骞的传说作为传播的仁义宽厚载体,通过口耳相承,把他的孝义精神作为修身的根本、立身的基石,铭记于心中。而济南,把一条路命名为“闵子骞路”,则是济南人对这位先人的永久纪念。
作文五:《闵子骞劝父砖雕》300字
闵子骞劝父砖雕,北宋,高19.5cm,宽26cm,厚3cm。
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上刻“闵子骞”3字。画面上共5人,左右为闵之父母,中间为闵氏兄弟3人,小弟正牵着母亲的衣角,不欲其离开,大弟独自掩面哭泣,闵子骞躬身拱手,正在劝其父改变主意。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后母不慈,只知护爱自己生的两个孩子,对他一点也不关心。冬天来临,后母所生之子穿很厚的棉衣,而闵子骞却穿着塞满芦花的衣服,看上去很厚却不能御寒。闵父知道后,欲出其后母。闵子骞哭泣劝父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亲改变了想法,后母也因此而感悟,待之若己生。后人称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作文六:《闵子骞单衣顺母》1600字
闵子骞单衣顺母
闵子骞单衣顺母
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之,所生亲子,衣加绵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绵。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
(选自《敦煌变文集?孝子传》)
【注释】
?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后因为闵子骞单衣顺母这个典故,就用“芦花”直接代指用芦花絮的棉衣。 絮:在衣、被等物内铺进丝绵或棉絮等。
?不堪甚:不堪,不能忍受。甚,非常。
?(jiāng)(yJn):拴牲口的绳子。,引车前行的皮带。
?理:申诉,辩白。
?遣:古代指丈夫休弃妻子。
【翻译】
闵子骞,名损,是鲁国人。他的父亲娶了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供养父母非常孝敬,从来没有懈怠。后母嫉妒这个前妻所生的儿子,在自己所生的亲儿子的御寒衣物里面加的都是棉絮,而闵子骞
的衣服是用芦花絮在里面做成的,他们的父亲不知道这件事。十一月里父亲派儿子们赶车,闵子骞无法忍受寒冷,手都冻僵了,好几次都把套牲口的绳子掉到地上。父亲于是责备他,闵子骞始终没有申辩。父亲仔细地观察他,发现闵子骞面带寒色,用手扶着他,发现闵子骞的衣服很薄,撕毁衣服观察才知道原来不是棉絮的衣服。而后妻亲生的两个儿子的衣服都是棉絮。父亲于是很悲痛叹息,想要休妻。闵子骞眼泪如同下雨一般对父亲说:“如果后母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冻;如果后母离开,那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变得孤单。希望父亲大人能够好好考虑。”父亲听了很惭愧,后母也改过自新,之后就三个儿子一视同仁,衣食都如同一个人一样,变成了一个慈母。闵子骞的孝子的事迹就流传于天下了。
【实用解说】
孝敬父母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社会人伦强调的核心。中国古代有很多版本的《孝子传》 《二十四孝》等孝子故事,代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这种美好品德的向往。
在第一则小故事中,子路诉说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回想起曾经吃着粗茶淡饭、辛苦侍奉父母的日子,那种记忆因为父母健在而显得如此美好。如今父母都已去世,即使自己拥有再多的金钱、名望,也无法再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了。这种伤心,只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才能够最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辛酸。
第二则小故事,老莱子为了不让父母心态太老,自己年近七十还穿着鲜艳的衣服,取悦父母。他跌倒后,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还努力学习婴儿的哭声,想证明自己是在假装摔倒的。他的举动显得有些滑稽,但是对于父母心灵的那份体贴与关怀,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第三则小故事,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非常孝顺。他的继母在他的棉衣中絮上了芦花,那些稀疏的芦花如何能挡住风寒,当父亲发现这个问题并决意休妻的时候,闵子骞却为了两个弟弟不让继母离开。这种善良打动了冰雪般冷漠的继母,终于达成了一个美好的结局。闵子骞也因此成为孝子的典型,千古流芳,现在的济南城还有闵子骞的
墓地和“闵子骞路”。
这三则小故事都很简短,但是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讲述了“孝”这个概念在古代是如何被阐释的。首先,我们需要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及时跟他们沟通相处,毕竟时光流逝得太快,如同白驹过隙,一旦把握不住就再也无法挽回。其次,应当在精神层面上孝敬父母,关注父母的感受和体验。第三,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关心他们,更是在于如何调和父母的关系,让家庭更好地运转下去。这三点都阐释了“孝”存在的意义。
“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劬劳:劳苦,辛劳之意)。”父母对孩子那种无私的爱曾经被歌颂了千万遍,并将继续被歌颂下去。我们也应该让“孝”的精神成为我们的向心力,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亲情的温馨。
作文七:《闵子骞及其世家》6700字
闵子,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未,战国初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据现有可靠资料看此说为误)少孔子十五岁
闵子的祖先是鲁国显赫的公族,春秋时代,鲁庄公死后,庄公之弟庆父作乱,先杀死即位不久的公子班,班死后其弟庄公二子开始即位,两年后又被庆父杀死。(“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典出于此)庄公四弟季友辅佐僖公即位平乱,庆父自杀,开被追谥为鲁闵公。僖公元年(即公元前659年),季友请立闵公后,以谥为氏,这就是闵姓的由来。
闵公子叫闵子鲁,奉礼闵公,(一说闵公九岁,卒不应有子)子鲁之子叫闵译,译子闵伯衍做了鲁国大夫,伯衍子闵子健,子健子闵马父,马父,鲁大夫,监周史,即掌管国学文物,历史典籍。闵马父娶姜监氏为妻,鲁昭公六年春亚月(公元前536年)在曲阜生闵子骞。骞在鲁悼公十年冬天(公元前447年)卒于济南,享年八十九岁。(一说卒下公元前487年,终年四十九岁,此说不可取)。
对闵子出生的年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36年,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闵损、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因为孔子生于公元前536年,《中国名人大辞典》、《辞海》、《孔门弟子研究》均为闵子生于公元前536年,清咸丰本《济守直隶州志·闵子世家》载:“子生于鲁昭公春来月”昭公五年为公元前537年,此年代为一说。-
《孔了家语》说少孔子十五岁如果成立,则孔子“厄陈蔡国”在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时年六十三岁,若少孔子五十岁,当时闵子仅十三岁就从游陈蔡似太早,因为孔子一般十五岁以后收徒,他说自己是“吾十有吾志于学”,他说学生“自行束修(十五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也,就是说十五岁以上右以以立志求学,右以进行教诲,那么十三岁的人,根据当时的情况,孔子是不会收为弟子,更不会叫他跟着周游列国,可是闵子确实随着孔子周游列国了,并从游陈、蔡。据《论语·先进》: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入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济宁直隶州志·闵子世家”也明确记载闵子曾“厄陈蔡间”这充分说明闵子当时绝不上一个十三岁的童子,而肯定是一个成年人了。如此说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达室》中说“当孔子十五岁”推算,如按周岁记,闵子生于公元前536年,按虚岁计,闵子生于分元前539年,这也许是出生年代产生前两面三刀种分歧的原因所在。
1,? ? ? ? ? ? 闵子卒于何时,现有两种说法:一是卒于公元前478年,终年49岁。《中国名人大辞典》、《辞海》、《辞源》等书,均持同种意见,而《济宁直隶州志·闵子世家》载闵子于“鲁悼公十九年冬十月卒,终年八十有九”即公元前447年冬,我取各种说法。前种说法认为闵子卒于公元前475年,当时孔子下在卫国,周游到列国还没有结束,年龄是六十五岁。如闵子卒于该年就是先于孔子去世。东汉王亮在《论衡·薄葬篇》曾载:“孔子之养病也,未死之时,求人迎医,冀社祸消,药有益也,既死之后,虽审如巫成,良如扁鹊,终不复使,知死绝气,终无补益,虽曾子、子骞、坐泣而已。”从此可看出闵子是后于孔子去世的。
2,? ? ? ? ? ? 先于孔子去世的弟子在《论语》及儒家其他经典中皆有论述。如颜回之死,冉伯牛之死,子路等都多次提及,闵子如卒于公元前487年,也就是追随孔子周游时去世,由于他是孔门重弟子,多次得到孔子赞赏,重师生感情的孔子对此一定有所反应、言论。但据现有资料根本没发现有关闵子这死的记载。这也从反面说明闵子应晚于孔子去逝
3,? ? ? ? ? ? 据一些常谈祖先事的本族老人口碑,闵子为孔子守墓三年,高寿八十多岁,这与》济宁直隶州志》相符
综上所述,我认为闵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卒于公无前447年(鲁悼公十九年)。享年八十九岁。
从对闵子家世的祥细记述中,可以看出闵子世代为鲁国人而非齐国人。他生于由阜,理由有:(1)闵子为孔子早期弟子,在孔子不太出名的时候,加这古代交通不发达,孔子的早其的弟子皆家乡人即鲁曲阜附近的人。(2)闵子的父亲闵马父为鲁大夫监周史,以他的身份,职位按理家应在国都即曲阜,许多史书记载闵子骞路、闵子祠和闵子骞墓及许多石碑。因此我认为《闵氏修建家祠碑记》中所载“闵子生于曲阜,葬于高元”是可信的,高元经考证为济南东郊洪楼
闵子七岁生母姜氏弃世,后母乐氏遇之甚酷,给亲生儿子做冬衣时絮丝棉,而给闵子的棉衣里却是絮芦花。闵子直车(一说下雪天骑马赴宴)冻得失掉鞭子,父亲嫌他无用,“父怒,笞之”鞭子抽破了棉衣露出芦花,方才明白真相,为之大怒决定休掉后母。子骞跪其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单”(《太平御览·卷三十四》)就是说后母在,只我一人受冷,全了后母则连两个异母弟弟皆因无人照顾而受冷。子骞跪地不起,苦苦哀求,小小年纪,出语惊人。他的真情终于感受动了父亲,没休后母,孔子称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怀疑也)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 在孔子的学生中,问孝的很多,如子游、了贡、孟武伯等。有孝德的也不少,如曾子、子夏、子有等。但现在《论语》中孔子唯独只称赞了“孝哉,闵子骞!”可见闵子骞孝行是最突出的。这一故事就是著名的历史剧《鞭打芦花》
闵姓后来禁演《鞭打芦花》,理由是:“原夫古圣贤之行事载在经传。昭若日星,本无事表扬,亦庸夫子所能摹拟予万一,况出自局戏之场,,廖传优人之口,尊之而实侮之,誉之而适以毁之,现在梨园子弟多有演在陈绝粮,不避宣圣之讳,《鞭打芦花》彰继母之愆,以圣贤有伤风化”据此理由打官司,赢了之后,立碑禁演。现碑仍在鱼台县武台乡大闵村闵子祠旧址
关于闵子兄弟几人的问题有争议。汉刘向《说苑》载“母在一子寒流,母去三子单”,《辞海》上说“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单”,山东《农村大众报》(八七年三月二十一日版)上有闵子暮一文上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二子单”,我取《说苑》兄弟三人之说,但亦作定论待考。
闵子十五以后入孔子门下,成为其早期弟子,“闵子骞始见于夫子,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子南问曰:“子始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子贡问曰:“子始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子贡问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夫子内切磋以孝,外为之陈王法,心窃乐之,出见盖羽龙旗,旃裘相随,心又东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教深,又赖之子切磋而进之,内明去就之义,出见盖羽龙旗,旃裘相随,视之如坛土矣,是以有刍豢之色。”(《韩诗外传·卷二·第五章》)闵子明白了去就之义,有刍豢之色即精神焕发,身体逐渐发胖,“子贡曰:“何胖也?”子骞曰:吉出见美车马,则欲之;闻先王之言,则又欲之。两心相与战。今先王之言胜,帮肥。”(《尸马》)从以上关于闵子求学中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出,闵子治学态度严谨,认真和身体烽行
闵子学习态度认真,成效显著。孔子教育学生因材施教,把学生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四大本学科”。闵子具首学德行与颜回并称。孔子哪方面不足时,就需要哪方面修养高深的弟子随付。“德不盛、行不厚则颜回、子骞雍侍。”孔子教授弟子的具体内容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曾说:“受定身通者七十有人,皆异能之士。”身通六艺的弟子中闵子排名第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孟子曾说闵子与圣人“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是说闵子的修养比较全而,已在体上接近孔子了。大思想家王充在《论衡·知实》中更认为闵子的才德已达到了称圣的程度。在《春秋繁露》等书中更是称“闵子、子贡、公肩子言其切而为国家贤者。”
闵子中年时代父亲去世。《后汉书》曾载;“臣有大丧,君年不呼其门,闵子虽经服事(有丧事)以赴公难,退而致位,以孙究私恩,故称君使非也,臣外之礼也。”闵子父亲去世,他为父守三年之丧期间,按周礼国君不应让孝子服军役的。但国家有难,闵子毅然打破传统礼仪,去为国尽忠服军役,事完之后又回家送循礼仪守丧。此事可以看出闵子处理问题是以大局为重,讲灵活和变通的
闵子丧毕,见于孔子,弹琴表达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孔子听后称赞说:“君子也!”(《说苑》)。《孔子丛子》中曾载:孔子弹琴,闵子在屋外听到,对曾子说:“夫子之琴,先入至道,后为幽、沈之声。”他对曾子讲了琴音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然后他们问孔子是否好此,孔子问是谁听出来的,曾子说是闵子,孔子赞叹:“闵子可与听音矣!”从这里可以看出闵子在音乐方面的修养是高深的。
随着闵子学问的渐高,又固德行深厚,名声越来越大。鲁国实际执政者季氏鉴于闵子有学问、德行、名声想利用他来维护扑克己的统治,于是请闵子出任费宰,关于此事的时代背景我做了一番改正。我认为此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孔子“堕三都”失败后,周游列国前。孔子出作鲁国大司寇后(鲁定十年公元前500年)由于政绩突出,受到鲁完公和季氏的赞赏和信任。但孔子想实行他的一套仁政、舆治等儒家政治主张。他“忠君尊王”对定公虚位、季氏专权的局面极为不满,孔子为削弱私家以强公室,向鲁定公建议“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今三家(三桓即季孙、叔孙氏、孟孙氏又名主卿)过制,请皆损之”(〈孔子家语·相鲁〉)遂将堕三都。当时适值叔孙、季孙之家臣候犯和南蒯各据其都叛,叔、季、二氏亦支持这一主张。于是先拆毁了叔孙氏的邱邑(今山东省东平县南)和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省费县)堕费时,费宰公山不狃乘鲁都(今山东省曲阜)空虚,率费人攻曲阜,幸赖孔子率部反击,败山不狃于姑蔑(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公山不狃逃奔齐国,遂堕费,可是,再去拆毁孟孙氏的成邑(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时,却受到孟孙家臣公敛外父的抵制。季氏后来也明白了“堕三都”明是打击家臣,实是削弱三卿的力量,也就不再支持孔子。“堕三都”也就失败了。
我认为季氏请闵子出任费宰是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应在定公十二年、十三年即公元前498-497年间,季氏当时已与孔子产生了矛盾,他可能想拉拢闵子,分化孔子的力量。在此情况下闵子即使出任费宰,也根本不可能实行儒家仁政、德行的政治主张。季氏对孔子的主张都有不采用,对闵子的主张更不会采用。他不过是想利用闵子的德、名来为扑克己服务罢了。所以闵子出任只能与季氏同流全污放弃原则。闵子正是因为看清了这种形势,才坚决推辞出任费宰。这充分显示了他政治上不为高官厚禄所惑,坚定的原则性。他说;“为我辞职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现在的许多书上说闵子是孔子弟子中唯一明确不做官的人。我认为这个观点不正确,从上面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闵子并非任何时候都不主张做官,他是儒家的杰出弟子,其社会思想也妆然应与孔子相符。大家知道貌岸然孔子一生都是积极进取的,“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思想。但他在政治上有极强的原则性。曾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焉”。闵子此举是符一合孔子的主张的。他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说闵子“不仕之富,不食污君之禄”(〈仲尼弟子·刘传〉)
闵子在高官厚禄面前坚持原则。在重利面前也不动心。〈盐铁论·地广〉中称赞闵子“不义而富,无名而贵。仁者不万矣,故产参、闵子不以其仁而易晋、楚之富”这说明他们产有获得晋、楚之富的机会,但有损于仁德,故他们没有为厚利所动
附;《孔子家语·执辔》上产肯定的说;“闵子这费宰”并向孔子问政,孔子作了详细的解答。闵子为费宰不一定可信,但在设有闵子详细的年表,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又太少,所以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断定他没有做过费宰,下面摘录一段原文,供参辩:“闵子骞为费宰,问政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街勒也。君者,策也,夫人君示之政执其辔策而已”子骞曰“右者天子以内使为左右手,以德法为街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为马,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善御马————。
鲁国改建国家仓库,闵子认为这样做是由于政府扒行新的高税率、赋税政策,搜刮的财物太多,致不异劳民伤财改建之,于是批评说:“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孔子很欣赏这一批评说:“夫子不言,言必由衷!”就是说,这人不大爱说话一说就抓住了要害。(《论语·先进》)。
《韩讨外传》曾载: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闵子曰:“礼有来学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也”。于孟尝君曰:“敬闻命也。”明日祛衣请受业,孟尝君命派车请闵子,他不但不去,反而要孟君亲自登门求教。这个记载时间上不对,孟尝君比闵子晚二百年左右,不过此事也见于其它古籍和民间传说,只是求教的人物各不同,我想孟尝君可能是鲁国孟孙氏之误。此事映出闵子晚年威望渐高,和不屈从权贵的品格。《庄子·德充符》中说,鲁哀公异是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扑自以为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国君能向闵子谈心里话,可见闵子当时威望地位已相当高。
闵子曾随孔子周游列国。“从游陈蔡”。周游结束后,闵子帮助孔子整理典籍。“孔子未死之时…………虽曾子、子骞坐泣而已。”孔子去世时,闵子正在他的身边。孔子去世后,闵子与其他弟子为其守暮三年。
战国开始后,闵子为避战乱曾从曲阜迁至棠邑。当时同来的有七十二贤中的樊子迟和密子贱。闵子定居中在今鱼台县武台乡大闵村,与樊子和密子定居处相离不到五里,故有“里三贤”称。此为民间传说,至今尚未发现古籍记载。
闵子去世后,葬于济南,并建有两处闵子祠,据《济南府志》志:其一在城府东门内,为明历年间历史。知县翼明所建。其二即现存的闵子祠,内有闵子墓,在闵子骞路旁边市东郊洪楼附近,为宋熙宁七年济南太守李肃之所建。祠内有碑,碑文为唐宁八大家中的苏辙撰,苏轼书,并有御题(根据建祠时间可能是宋神宗)闵子祠匾额“躬行至孝”。
在今鱼台县武台乡大闵村也曾修建闵子祠,系闵子六十四代裔闵煌所建,清光绪《鱼台县志》载:闵子后代闵煌在康熙六十年(公元1792年)在治北二十五里大闵家建“闵子祠”祠底为14米,宽8米。高12 米,重梁起架,雕梁画栋,有六根顶梁巨大圆柱,南壁为24 扇樟木花柃门。祠上钱为琉璃瓦,脊上高耸铁权云燕,巍峨挺拔,典雅高崇的宫殿式建筑,祠内供有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皇帝亲题“门忠孝行”四个金字的巨匾,上有龙驮雍正御印,下中供桌上的一排位写有“先贤笃圣闵子骞之神位”。祠外立有“闵氏修建家祠碑记”为闵子六十六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一级”闵兴汶撰碑文。还有“禁演鞭打芦花碑”,“赐给闵子后代祭田碑”(碑文附后),均为研究闵子之宝贵资料。现石碑仍在原闵子祠旧址今大闵村学校处,家祠和匾在**中被毁。
孔子四科之选首重德行,百行之源,厥惟孝道,古往今来以德与颜子媲美,以孝闻而孝与曾子同传者,诸弟子中唯闵子珍,他坚辞费宰,知抱道自重,权门难屈其节,富贵难易其仁,婉 (指鲁建仓库)具爱国惧民深情,孔子特喜其言,其德孝历朝均崇。
西汉人称闵子“守礼不苟,从亲所行”。东汉称“夫曾、孝悌为至德”,东汉的画像石有有“闵子骞失棰”(鞭打芦花)。据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的初步统计,仅魏晋前的古籍中提到闵子骞的就有四十二次之多。唐代《初学记》中说:“闵损与曾参门徒之中,最有孝称,今言孝莫不本之曾闵”。有“中国帝王学业”之称的《贞观政要》一书中,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对话中多次提到闵子,称他为孝子、德者、贤人,引为修养学习的榜样。宋代的《太来御览》中对闵子也多次介绍,元代更为郭居敬辑《二十四孝》收入。(《二十四孝》依次为:大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庚黔患、老莱子、蔡顺、姜诗、王哀、丁兰、孟宗、黄庭坚)。《二十四孝》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妆作私塾识字课本,影响极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一般百姓,争相仿效。闵子更因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华民族传颂千古的孝子
东汉明帝十五年(公元72年)祭孔及包括闵子在内诸弟子。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祭孔,闵子配。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祭孔,颜回、闵子骞、冉伯牛、冉雍、宰我、子贡、冉求、季路、子游、子夏配享。此十人被称为十哲,列在其它配享弟子之前。这是“十哲”配享的开始。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孔子被追封为“文宣王”,闵子被追封为“费候”配享从祀
北宋大中祥符(1009年)闵子被追封为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颜回、曾参、子思、孟轲成为四配,闵子被追封存为费公。闵损、冉耕、冉雍、宰我、子贡、冉求、仲由、子游、子夏、子 为“十哲”。闵子为十哲之首
明世宋嘉靖九年(1503年),称先贤闵子配享从杞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升朱嘉于“十哲”之次形成“十一哲”。
乾隆二下一年(1765年)封“先贤闵子”配享从祀,称闵子骞、冉伯牛、冉雍、宰我、子贡、冉求、子路、子游、子夏、子孙 、有若、朱熹为“二哲”。这就是今天塑像由阜大成殿内东西两旁的“十二哲”。闵子像在东北角为“十二哲”之首
作文八:《闵子骞德行分析》3900字
摘 要: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认为闵子骞德行中包含以下积极内容:第一,仁孝、忠义、正直、宽容、感恩,以及着眼大局的和合意识;第二,忠义正直;第三,守礼、尊师、重俭和讷言敏行,以及诚实重信的操守。
关键词: 闵子骞 德行 孝行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47年[1]),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山东省曲阜市[1],59岁曾迁至山东费县汪沟镇闵家寨居住①)人,孔子高徒,从孔子15年,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被后人尊称为孔门四大弟子之一、十二哲之首,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是做人的千古楷模。他最为人所称道是他的孝行,后世把他列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在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德行修养极为高尚的先贤人物。虽然他的言论事迹文献中记载不多,但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他为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他的以至孝为代表的德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最积极、最核心的部分,至今仍富有积极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闵子骞的仁孝、宽容、感恩,以及着眼大局的和合意识
闵子骞的一生以纯真的孝行著称于世,深得后人的敬仰、推崇和爱戴,尤其是他少年时期的至仁至孝感人至深,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堪称后世模范。据《太平御览》记载:“闵子骞事后母,絮骞衣以芦花。御车,寒,失?。父怒,笞之。后抚背知衣单。父乃去其妻,骞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据说此事发生以后,后母也因此而大受感动,痛改前非,把闵子骞视如己出。孔子听说以后夸赞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对闵子骞的孝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在孔子称赞弟子孝行的记载中是少有的,原因是闵子骞孝行的显著及其表现得恰到好处,符合孔子孝的思想。[2]相比较之下,备受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备至的曾子也没有得到孔子在这方面的称赞,因为在孔子眼里,曾子的某些孝行近于愚。据《孔子家语?六本》记载:“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杖不避至昏。”孔子认为曾子太愚蠢,如果他父亲不小心把他打死,那他将陷其父于不义,这将是大不孝,没有遵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教导。(《孝经?开宗明义章》)正确的做法应是“欲使之常在侧,欲杀之,乃不得,小棰则受,大杖则走”。[3]鞭打芦花故事除了表现闵子骞的至纯至真的大孝而外,还反映出他为人的宽恕仁慈的爱心和着眼大局的和合意识和感恩意识。
之所以说鞭打芦花的故事反映了闵子骞的宽恕仁慈,是因为历来后母与继子女之间由于没有血缘关系而难以融洽相处。在备受后母的虐待后,闵子骞没有计较个人恩怨,而是为两个弟弟以后的生活担忧,从而原谅了后母,从中足见其善良仁爱之心,此其一。此情此景之下,如果从常人的角度考虑,休了后母,完全是他后母咎由自取,也可以了结他个人的积怨。但闵子骞考虑的是整个家庭这个大局,从维护家庭的完整性考虑,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换取家庭的稳定,这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大局观念,此其二。中国有句老话:“家和万事兴。”闵子骞不仅具有仁爱之心和大局意识,而且在受到后母的长时间虐待之后,并没有像一般孩子那样把委屈向疼爱他的父亲诉告,而是尽可能掩盖后母的过失,忍受着自己的委屈,以赢取整个家庭的和谐和睦,其和合思想可见一斑,此其三。闵子骞的孝行纵然异常可贵,但是这种非凡的孝行确切说起来应该来源于他的更为可贵的感恩意识,多念及别人的好处,这是闵子骞处理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之一,此其四。闵子骞虽然作为一家之长子,但其年纪相对其所承受的事来讲实在是太小,而他却能够虚怀若谷,高瞻远瞩,因孝长敬长而以爱报怨,实属难得,更为重要的是他那种只念别人的好处,不念别人的过失的强烈的感恩意识恐怕是令孔子震撼而大加褒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他的这一德行不仅挽救了一个即将破裂的家庭,而且改变了一个人的德行――使后母知错而改过,从而成就了一位慈母。
二、闵子骞的忠义正直
闵子骞为人中正爽直,是为忠义之士。据《论语?雍也》记载:“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当时鲁国的掌权者季氏派人请闵子骞担任费邑的长官“费宰”,被闵子骞断然回绝。这充分彰显了闵子骞不畏强权、刚直重义的崇高品行。“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学生谨遵老师的教诲,不入“危邦”,不享无道“富贵”,他的拒绝,是对于“无道”社会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于自己自主人格尊严的坚决维护。但是,按照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据说是在孔子的劝说下,闵子骞还是走马上任了。闵子骞到任后,谨遵孔子“以德法为衔勒”的谆谆教诲(《孔于家语?执辔》),把费邑治理得卓有成效,可谓人寿年丰。可是有一天,季氏的家臣阳虎突然来访,要他向季氏交纳赋税。闵子骞闻知心生愤怒,感觉自己为费宰,原本是要为鲁国效力的,到头来却是为私人在卖命,于是愤然辞官。孔子评价说:“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闵子骞认为,大夫执国命是不合“礼”的,所以,辞官不做,这充分体现了他坚持正义、刚正不阿的精神风貌。
三、闵子骞的守礼、尊师、重俭和讷言敏行,以及诚实重信的操守
闵子骞一生非常注重礼的遵行,不敢稍有松懈。《说苑?修文》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生制礼不敢过也。”孔子曰:“君子也。”“闵子哀未尽,能断之以礼,故曰君子也。”《毛诗?素冠传》、《淮南子?缪称训》等也有类似的记载。“善闵子骞守礼不苟,从亲所行,无非理者,故无可间也。”[4]另据《韩诗外传》卷三记载:“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闵子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者也。”于是孟尝君曰:“敬闻命矣。”明日、?衣请受业。闵子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者也。’于是孟尝君曰:‘敬闻命矣。’明日、?衣请受业。”《诗》曰:“日就月?。”虽然从时间上考究,闵子骞和孟尝君并非同一时代的人,更谈不上请教的问题。但这则轶闻也说明了闵子骞重礼而不畏权贵的淡泊性情及后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作为一代先贤的闵子骞由感恩而孝继而延伸到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在孔子众多弟子中是比较突出的。他不但从内心对老师尊敬备至,而且在形貌上对老师非常恭敬而和颜悦色。“闵子伺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从上述众弟子的神态,我们不难看出,闵子骞对老师的尊崇程度是很高的。再者,在孔子去世后,闵子骞以尽孝的礼制同其他同学一起为老师守孝三年已尽私恩,而后又在鲁、齐等国传道授业,以期弘扬儒家思想、传承老师之志,这应当视为尊师的延续。
闵子骞为政清廉、亲民、节俭,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论语?先进》)的确,新建府库是漂亮气派,但是它以牺牲百姓的利益为代价的,闵子骞坚决反对建设这种非群众所需、劳民伤财而又华而不实的所谓“政绩工程”。他重视现有资产的有效利用,坚决反对资源浪费和铺张,时刻系百姓疾苦和安危于心间。这一节俭意识是和孔子的尚俭思想是一致的。《史记?孔子世家》有关景公问政孔子而得到“政在节财”回答的记载,难怪孔子赞扬闵子骞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平时为人木讷,说话极少,但是一旦开口,就能一语中的,中肯到位,具有讷言敏行的优点。这可以从上述孔子对他的评价上得以印证,当然也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一直倡导的。《论语?学而》就有孔子的这样一段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后在《论语?里仁》里,孔子又进一步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可见足见这一特点的重要。当然,这里的讷言,并不是对什么事都不表态,而是轻易不表态,敏行就是勤于实践的意思。孔子认为君子是不该乱说话的,他本人就有“四不语”,即:怪、力、乱、神。说到敏行,也不是乱行,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即“恭、宽、信、敏、惠”。这就要求:一是君子要少说话多做事;二是君子要勤于实践;三是君子交浅不言深[5]。很显然,这些要求在闵子骞的言行中反映的非常清晰。
注释:
①2004年3月山东省费县汪沟镇闵家寨重修先贤笃圣祠碑记记载。
参考文献:
[1]杨洪彬.闵子骞系列考[EB/OL].2009-03-09.://.省略/bencandy.php?fid=36&id=634.
[2]修建军.齐鲁历史文化丛书孔门弟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10:52.
[3]许嘉璐、黄永年等.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01:780.
[4][汉]班固.汉书.卷八五.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2.02:2582.
[5]滕贞甫.儒家笔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08:15.
本文为青岛理工大学教研课题《闵子德行对当前大学生品德修养教育价值研究――以青岛理工大学费县校区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08-42.
作文九:《闵子骞:闵子骞-简介,闵子骞-人物生平 闵子骞》3500字
闵子骞:闵子骞-简介,闵子骞-人物生平
闵子骞
话题:闵子骞 闵子 孝道文化 物质文化遗产 孔子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闵子骞_闵子骞 -简单介绍闵子骞闵子骞(前536--前487),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闵子骞_闵子骞 -人物生平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起初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
鲁奔齐)。”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闵子骞兄弟共二人,妈妈死后,他们的爸爸又娶了1个继母,继母又生了2个孩子。闵子骞给他的爸爸驾马,缰绳从手里掉下来,他的爸爸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爸爸回去后,把继母生的孩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孩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孩子受寒,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闵子骞上前说:“如果妈妈留在了我家,就只有我1个孩子受寒;如果妈妈离我们而去,4个孩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爸爸默不作声,然而继母也后悔了。闵子骞_人物性格闵子骞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
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开始时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 闵子骞曾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闵子骞葬于何地尚无确址,但他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其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3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闵子骞 -孝心故事闵子骞“最能体现闵子骞孝心的,是一则有关他的‘鞭打芦花’的故事。”宋朝《说苑》里收入的《闵子骞单衣记》说:闵子骞小时候,他的后母待他不好,冬天制棉衣,给2个亲生儿子用棉花做衬,而对闵子骞却用不能御寒的芦花。闵子骞终日冻得打寒战。有一次闵子骞驾车送爸爸外出,因寒冷翻车,被爸爸呵斥鞭打,结果衣破露出芦花。其父才猛然省悟,回家写书欲休妻。而这时,闵子骞反而跪在爸爸面前哀求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规劝爸爸不要休继母,而抛下2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爸爸见儿子如此知礼,便去掉休妻念头,继母也非常感动,痛改前非,从此视闵子骞为己出。闵
子骞_闵子骞 -人物品质闵子骞闵子骞很重视道德修养,淡漠仕途名利。鲁国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开始时他不同意,因为他认为季氏是通过篡夺才当上国君的,如果做了他的官,就违背了忠信。后来经孔子劝说,他任了费邑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治费很有成绩,但因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还是毅然辞官,追随孔子去列国游学,最后病死于长清县内。闵子骞_闵子骞 -人物影响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真正令闵子骞名传千古的还是他的孝行故事。除《论语》的记载外,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宋元时期的《闵子骞单衣记》等都对闵子骞的孝行有所记录或赞誉。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均将闵子骞的故事列为第三篇,标题是《单衣顺母》,亦即俗称的《鞭打芦花》。文曰:“周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手无法握住缰绳。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闵子骞由此被奉为历史上最为孝顺的24个典范人物之一。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核心就是忠孝仁
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大肆宣扬闵子骞的孝悌忠义,对其屡有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赠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历代帝王赐匾封公和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加之民间传说故事和戏剧《鞭打芦花》的广泛传播,使闵子骞的美德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传为千古佳话。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大孝子,山东许多县志上都记载闵子骞为当地人,比较可信的有鱼台县王鲁镇大闵村、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村、汶上县等处。闵子骞的葬身之地也有多处:除山东鱼台县外,还有河南范县孟村、安徽宿州市曹村镇闵祠村等地。尤以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镇的闵子骞墓,规模最大。墓园约1万平方米,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30米,墓丘高3米,处于松柏掩映之中。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有祠堂。济南市文物部门对闵子骞墓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济南市孝文化博物馆”。闵子骞以纯真至孝处理与继母、爸爸的关系,是中华传统伦理、孔子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对于后人敬老孝亲,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2006年11月,民间文学《闵子骞的传说》,被山东省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济南市历城区和济宁市鱼台县共同拥有。保护、弘扬传统孝道美德,对于教育青少年尊老敬贤、促进家庭和睦、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文化名市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明朝
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闵子骞_闵子骞 -祠堂济南也有闵子骞的纪念祠堂,坐落于百花公园西侧。推开两扇虚掩的木板门,向南而行,就可看见1个高约两米的坟堆。在坟堆四周,立有数十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石佛、铜佛。此处还立着刻有“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据说,**前(60年代)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七八米,高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10余尊。**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空闲处还建了鸡舍。**后,不少市民多次呼吁,有关部门也做了努力,但至今未能修复。据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的同志介绍,文物部门目前已着手研究方案,准备让沉寂多年的闵子骞墓重见“光明”。闵子骞_闵子骞 -后世纪念闵子骞孝贤天下,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宿州市的闵祠村,山东费县的闵子庄,鱼台县的大闵村,及济南市的历城,争相把闵子骞的出生地和墓冢地作为属地。他们各有各的说词,各有各的传说,但是,都没有完整的资料和实物去如实考证,至今争论不休。而具有较为完整的历史资料和实证的,当数是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其中宿州市曹村镇的闵子骞祠,还是宿州市重点名胜古迹,也是安徽省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游人很多。虽然闵子骞葬于何处尚无定论,但闵子骞的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正阳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3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核心就是忠孝仁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宣扬闵子骞孝悌忠义,对他多有嘉奖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封闵子为“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祠堂。
作文十:《少年闵子骞》400字
少年闵子骞
闵子骞传说是山东省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之一, 属于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 闵子(公元前 536 年-公元前 487 年) ,名损,字子骞。春秋 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他和颜回、冉伯牛、仲弓被列为孔门 德行科的优秀生。孔子曾说: “任用德行, (在弟子中可仕之人) 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 《论语》中还收入孔子这样 一句感叹: “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 意思是说, 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赞美他的话,没有什 么可挑剔的啊。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 作为二十四孝之一,他的孝行一直为人熟知。闵子骞的义勇博爱 和敬老孝亲的情怀感动了他的同学和苟剩夫妇, 同时也招致后母 姚氏的误解和嫉恨。因而导致了鞭打芦花的故事。闵子骞宽容和 顾全大局的胸襟感化了姚氏,使她成为一个慈母。 元朝人编撰 的《二十四孝图》 ,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户 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