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中华文化瑰宝》600字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放异彩。
我是一个热爱书法的人,二年级时就开始学起了书法,并且深深地“沉迷”到了学习书法的乐趣之中。毛笔,我喜欢它那笔直的“身子”;墨水,我爱它那淡淡的“香气”;宣纸,我喜爱它那雪白的颜色;墨砚,我欣赏它那光滑的“肚子”。书法老师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点’如瓜子,‘捺’如刀锋……”我初次听到,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呢?后来,我渐渐明白,书法中的“点”要像瓜子一样饱满,“捺”要像刀锋一样有力度。原来,学书法要有那么多学问呀!
书法,带给我们的好处很多。它可以使人心变得“静”,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和毅力,从而提高人的素质,这,是其他学科无法去代替的。我在没有学书法之前,性格非常急躁。写作业中,有时我的心情烦躁到了极点,就会不耐烦地将手中的笔狠狠地扔到地上。可是,自从我连练起了书法,这种现象已经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写作业不再急躁,认真了,也不再摔笔了。这时,我才知道,从古流传至今的书法,还能改变人的性格,使其变得心静,品质也更好。
我练习书法已经有三年了,爱书法也有些“走火入魔”了。现在,只要我一看见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就觉得精神百倍,全身热血沸腾。每当我拿起毛笔,要练书法时,心中便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念头:“我要好好地对待每一笔,绝不能有一丝马虎!要把每一个字写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自从我有了这样一个目标,书法字开始变得工整,渐渐地受到了老师的赞许。
我爱书法,它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是我的课余必备。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热爱中华的人,能不热爱书法吗?
作文二:《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宣言》400字
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宣言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繁衍而生生不息,创造出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源
泉、民族精神的沃土,也是古今传承的载体。
激活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瑰宝,弘扬民族精神,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尤其是青少年的基本责任和光荣
使命~
2006年9月是中国第一个“文化传承月”。作为科技创新企业代表的腾讯公司、致力于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将携手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在此,
我们向全社会郑重呼吁:
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皈依;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传承人类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崇高事业。
站在二十一世纪潮头,回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正处在继往开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让我们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成为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志愿者,
肩负民族文化使命,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作文三:《汉字——中华文化瑰宝》700字
汉字——中华文的瑰宝
界首初中甓湖文学社 嵇萍
汉字是记录汉族语言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五千多么年的悠久历史。
汉字的笔画只有几个,但汉字却有几万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造字方法。
在《汉字的魅力》一文中,一个生活在日语环境里的3岁小孩看到“明”字,就懂得“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这说明了汉字形象化、易认易懂的特点。而拼音文字就不具备这样的特点,也没有这样吸引人的魅力。这样的汉字能引人想像和联想,给人以美感。所以我们中国汉字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汉字将伴随我们一生,有了它我们可以依靠它遨游生活的海洋、知识的海洋和科学的海洋。
在《汉字问答》一文中作者讲了汉字的特点和构造,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知识。热爱汉字的青年学生要认真学习汉字,正确使用汉字,规范书写汉字,为让祖国古老文字的焕发青春而努力。
汉字有着独特结构,其象形性、趣味性以及蕴藏在汉字中的文化信息,可以用来制作字谜,因此她更有魅力了。
作者袁鹰在《汉字魅力》一文中说,海外同胞在异乡时,突然看到一块小饭馆的中文招牌“故园情”三个汉字,立刻
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父母面前。是呀,海外同胞漂泊异乡,见汉字如同见亲人,喜出望外,倍感亲切和温馨。
有人说汉字难认、难写、难学,我不这么认为。如果当你了解汉字发现其构造方法,就不会这么认为了。汉字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有艺术价值。汉字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是我们每个华人的精神家园。
汉字书写也有艺术,叫做“书法艺术”。好的书法作品就是艺术佳作,如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师的书法真迹价值连城,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有独特的作用。
汉字的魅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总之,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学好母语,写好汉字,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指导老师:蒋宝山
作文四:《中华文化艺术瑰宝》2600字
中华文化艺术瑰宝——戏曲
颜 锐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小时候,总是觉得戏曲枯燥乏味,纯粹是无聊的东西,甚至在上戏曲鉴赏之前都是这么认为的。现在才知道我错了,而且错得是那么的离谱。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瑰宝,当之无愧的瑰宝、国粹。
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能真正明白戏曲的博大精深。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它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和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于一身,是真正美的代名词。然而,任何事物都在发展进步,如果止步原地就会成为真正的历史,淹没于时间的长河中。戏曲从起源发展至今,早已形成自己的一部独有的历史。
戏曲"一词,最早见于宋末元初刘埙的著作《水云村稿》中,元朝陶宗仪所著《南村缀耕录》中,也数次提到"戏曲"一词。此后几百年,戏曲一词并不流行,人们用诸如"戏文"、 "杂剧" 、"传奇"、" 昆山腔"、 "弋阳腔、" 梆子腔" 、"二黄腔"等不同名称来称呼流行于不同时期的及不同地区的各种戏曲形式及声腔。亦形成各种各样的剧种,昆曲,京剧, 晋剧,蒲剧,雁剧,吉剧,龙江剧,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吕剧,淮剧,沪剧, 越剧,徽剧,黄梅戏等300余种。这些剧种中有很多都是盛极一时,但却无法长盛不衰。为什么,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生物界,在我们戏曲界同样适用。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做出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去变呢,这成为困扰戏曲专家们的一个大难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戏曲无法再独善其身,不得不进入市场,不得不面临这个严峻的考验。然而由于戏曲落后于市场的要求,使其面临巨大的危机。戏曲在市场竞争中得命运将何去何从,这成为大家关注的且令人担忧的话题。为此,来自全国,,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到西安参加“,,世纪戏曲发展论坛”讨
论会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专家们以一种冷静、清醒、踏实的治学态度稳步地走出理论创新之路。
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在传统文化越来越焕发活力的今天,戏曲更应该在国家保护传统遗产、发展文艺事业的有利环境中,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充分探索戏曲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特别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古典性与现代性、层次性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戏曲良性发展的市场机制,努力营造多层次的民间生态,在戏曲保护和创新中走出更多样化的道路,这应该是每一个戏曲工作者、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文化工作者应该积极努力的。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戏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越来越显示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在戏曲巅峰时期的宋元时代,戏曲作为一种流行艺术,其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又浓缩生活,各地域的差异,风尚习俗尽可在戏曲中见到。源远流长的戏曲历史,伴随中华的历史一步步走到今天,可以说历经沧桑饱受风霜。但正是因为有了历史的洗礼,才使得她更加灿烂夺目,更加具有深远的韵味。正是其这些被历史选择的特性使得她一直保存至今还让人们津津乐道。她在表演、音乐、文学、舞美等方面定型的经典作品和其表现形态,任何一种戏剧样式都拥有在时代层累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典创造是息息相关的。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西方经济的冲击,使得戏曲前景不容乐观。许多外国人讥笑中国没有优秀的音乐剧,熟不知戏曲正是中华最优秀的音乐剧,更是他们永远也无法企及的优秀音乐剧。戏曲是中华的艺术瑰宝,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当然,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还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才能使得戏曲更好的发展下去,才能使得戏曲再放光辉。要想创造,参考现代音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现代音乐找到创造的灵感和源泉,从而创造出现代戏曲。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无可避免的就要面临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经初步暴露出来了。值得称赞的是,在表演方面的一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如《死水微澜》《金子》《徽州女人》等作品中表演机制的现代转换是值得肯定的。这些作品表演问题的解决纠正了过去认为的传统技法会妨碍、破坏现代戏演出效果的错误看法。但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正视。如对叙事机制即对中国戏曲叙事体系的认识问题。陈昆峰认为,中国戏曲是一个
自由的、诗性的叙事体系,但回观十几年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却丢开了“诗性叙事”的宝贵传统,只是一味地粘着生活,戏剧人物及其行为深深地刻着具体时期的社会、政治痕迹,没有真正进入到人的精神、心理层面,并以为只要搬用了现代艺术的东西去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就能解决现代戏的现代化问题了。其实不然,愈拥有传统艺术的个性,才愈拥有现代艺术的普遍性,“现代戏的现代化”在艺术上必须以坚守中国戏曲传统美学的“核”为底线——即戏曲的“诗性叙事”。陈昆峰强调,应逐步创建现代戏演剧体系,因为,它是推动戏曲现代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培育现代戏美学个性,并防止个性异化的必要措施;是建立现代戏队伍有力的理论保证。现代戏体系是中国戏曲母体系下的子体系,应时代之运而生,这个体系的建立,将为现代和未来继承和弘扬中华戏曲的优秀传统,发展我国先进的戏剧文化不断催生新的“质”的增长点。
进入新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先后制定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用以发展、保护中国文化,戏曲当仁不让地成为两个文化工程涉及的主要对象。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戏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在当代,回归民间实际成为戏曲市场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在传统文化越来越焕发活力的今天,戏曲更应该在国家保护传统遗产、发展文艺事业的有利环境中,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充分探索戏曲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特别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古典性与现代性、层次性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戏曲良性发展的市场机制,努力营造多层次的民间生态,在戏曲保护和创新中走出更为多样化的道路。
放眼今天的艺术界,其实有很多的艺术作品都引用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光是今天的流行音乐就有许多作品引用了戏曲音乐元素,形成一股流行音乐界以至时尚界的“中国风”。由此可见戏曲还在散发着它无穷的独特魅力。只要我们敢于创新改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戏曲又能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必须品,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历史的河流中继续流传下去,成为永恒的艺术经典。
作文五:《中华文化瑰宝诗歌》1200字
中华文化瑰宝——诗歌
三年级组 钱旭艳
一、活动目的: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古代灿烂的文化瑰宝,一直以来闪烁着熠熠光芒。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有责任学习、传承。本学期,综合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华文化瑰宝之古诗”,目的是通过古诗的背诵、理解,展示,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二、活动内容:
以中华丰富的诗歌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中华灿烂的历史文化。组织学生进行搜集整理、背诵理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实践、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共同分享诵诗的乐趣,体味赏诗的意境,施展创新的才华,领略祖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活动目标:
1、感受古诗的博大精深,提高文学素养,培养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思想感情。
2、掌握初步的研究能力(搜集、整理、理解背诵,形成各种展示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智能。
3、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活动方式:背诵理解、讨论、资料收集、整理归纳、竞赛、撰写简单研究报告等。
五、时间安排:用4周时间
六、活动准备:学生准备“古诗资料袋”(电子版)和“创新作业本” 七、活动过程:
1、激趣揭题。利用白居易写“草”这首诗的故事,激发学生主动学
习、探究、理解古诗的兴趣。
2、收集古诗。让学生通过收集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内容,了
解中国历史文化。学习一些阅读古诗的方法 3、研究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搜集、筛选、利用资料、信息,如
何研究资料、信息,形成自己独到合理的理解,如何利用多种方
式表达,形成创新成果。
4、多渠道搜集资料,利用历史文化典籍、电脑网络,看光盘资料等
方法形成初步的实践考察综合能力,学会查阅、搜集信息,整理
积累利用资料。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搜集到的
古诗及相应资料随时放入准备好的“资料袋”。
5、交流、汇总。经过前一阶段的资料搜集,学习整理,选取自己感
兴趣的内容采用绘画、创编、编歌曲、表演话剧等形式汇总在“创
新作业本”上。
6、 竞赛展示、学习成果展览和评奖。学生通过古诗的背诵竞赛,成
果展示来汇报一段时间的效果。最后师生共同评出各类“文化名
人”奖项:最佳背诵奖、最佳资料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观点奖、
最佳参与奖、最佳研究报告奖、最佳合作奖、最佳表现奖等一系
列奖项
作文六:《诗经中华文化的瑰宝》3500字
有关诗经的文献综述
诗经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典籍。研究诗经的目的是想要通过对诗经情感表达方式的研究,大部分是想要从它的情感类型和表达此类情感所采用的意象所产生的表达效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诗经作为流传千年的一部著作,不仅在我国,甚至在世界 都享有盛誉,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我国的不断开放 。各种新观念和新方法在我国的传播,诗经的研究也朝着多层次和角度发展。所以现在众多的学者也从不同的领域、侧面给出了一些相似或者相反的论证。为了更加系统、全面、科学的理解诗经的情感表达,现在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综合性的概述。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神明的颂词。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一、诗经中情感(以《汉广》、《信南山》为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全诗围绕“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来写,写樵夫对游女的爱慕。以汉水之广、长江之长写对此女的思念、爱恋之深,来表示自己的爱情无法让心上人知道,只能够默默的远观、静静地守候。可望不可即的单相思之苦,这就是诗经中爱情的表达。
信南山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中天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祭以清酒,从以騂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蒙。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此诗作为诗经中的农事诗,它侧重于对农业生产的描绘,表现出周代作为一个农耕社会的文化特色。烝祭是一年的农事完毕以后的最后一次祭典,周人以农立国,奉播植百谷的农神后稷为始祖,那末在这年终的祭歌中着力歌唱农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毛诗序》称:“《信南山》,刺幽王也。不能修成王之业,疆理天下,以奉禹功,故君子思古焉。”姚际恒评此诗曰:“上篇(按指《楚茨》)铺叙闳整,叙事详密;此篇则稍略而加以跌荡,多闲情别致,格调又自不同。”(《诗经通论》)概括颇当。
此诗对于研究古代的井田制也有参考价值。井田之制因其年代久远,难以稽考,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诗则可为我们提供若干讯息。诗首章言:“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南山指终南山,诗人显然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区。在诗人看来,这畿内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辟出来的。毛传训“甸”为治,而郑笺则落实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划分中的两个等级。《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因而郑笺等于坐实井田制起源于夏代。孔疏承郑笺之说,谓“是则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里之法也”,“是则丘甸之法,禹之所为。”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调法,虞夏之制未有闻焉”(孔疏引孙毓说),但郑、孔之说也不无参考意义。
首章末二句云:“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见古人对经理田界是非常重视的。毛传释此诗云:“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学者解释得更为具体,如王安石说:“疆者,为之大界;理者,衡从(横纵)其沟涂。”(《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吕氏又引长乐刘氏说云:“疆谓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经界之也。理谓有遂、有沟、有洫、有浍、有川,以疏导之也。”刘氏之说当是依据《周礼·地官·遂人》 “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所谓“南东其亩”也与井田制有关。此句指顺应地形、水势而治田,南指其田陇为南北向者,东则为东西向者,此即《齐风·南山》所云“衡从其亩”。郑笺释曰:“‘衡’即训为横。韩诗云:东西耕曰‘横’。‘从’??韩诗作‘由’,云:南北耕曰‘由’。”《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郤克伐齐,齐顷公使上卿国佐求和于晋营,晋人要求“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也就是使齐国的陇亩全部改为东西向,这样晋国一旦向齐国进兵,就可长驱直入。国佐回答晋人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国佐引本篇为据,说明先王当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据不同的地势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的田陇,如今晋国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强令齐国改变田陇的走向,是违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见诸其他典籍,但情节上有些出入。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晋文公伐卫,东其亩。”《吕氏春秋·简选)云:“晋文公东卫之亩。”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云:“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种证明。因为亩道系以国都为中心,故有南北纵走与东西横贯的两种大道。南北纵走的是南亩,东西横贯的就是东亩。《诗》上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这个事实。??这些资料好像与井田制并无直接关系,而其实它们正是绝好的证明。”(《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评》)
二、诗经中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诗经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初级的农耕时代,那时候人们最常见的就是草木鸟虫了,这些东西很容易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如《静女》一诗中女主人公放牧归来很随手就能送恋人一枝初生的芦苇芽,而男子却视为珍宝,这就体现出那个时代爱情的纯朴。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影响自然是深远的,如把许多植物或其他自然界的事物带入诗歌,成为以后人们常用的意象。《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此柳树成为诗人寄托感情的对象。《诗经?陈风?月出》中,开月亮意象之先河,如此的例子数不胜数。以后的庄子讲天人合一,这使得自然无为之美也颇具诗经的意味,你看《诗经·豳风·七月》里有这么一句话:“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写蟋蟀时,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它一步步地走进我们,其实这也是作者走入自然的过程,那时的人与自然是多么的和谐。 除此之外,诗经中也记述了许多关于于鸟的意象。
诗经中《诗经》记载了哪些鸟呢?按出场先后,它们是:雎鸠、鹊、鸠、燕、雉、雁、鹑、鸨、黄鸟、鹭、鹈鹕、仓庚(鸧鹒、黄莺、黄鹂)、(鸤鸠、杜鹃)、鸱鸮(枭)、鹳、鵻(鹁鸪)、脊令(鹡鸰)、隼(鹞鹰)、鹤、鸒(乌鸦)、鹑(雕)、鸳鸯、鹙、鸢、凫(野鸭)、鷖(鸥)。例如在《关雎》中,那河洲的草木深处,两只雎鸠互诉衷肠。连绵不绝的关关声中,“窈窕淑女”的身影在那人的眼前挥之不去。雎鸠呀,雎鸠,你可知道有人的心已被刻骨的思念日夜磨损么。这是《诗经》的开篇之作。这里的鸟指窈窕淑女。
总的来说,诗经中鸟的可以代表许多的意象:一是象征力量和勇敢,主要反映在服饰威仪的审美追求;二是婚姻爱情的象征,取之于鸟的双对出入、自由飞翔以及相依为命的美好景象;三是以鸟的不同品性,象征社会人群中圣贤或恶人;四是用鸟的细微,象征孝子的拳拳赤诚。此外还有许多切合主题表达的特殊意象,丰富了的艺术形象宝库,又成为含义明确的语汇被人们至今广泛使用,如鸢飞戾天、鸿雁哀鸿等。
以上对诗经不同类型的诗表达的情感进行梳理,再到对于诗经中有关动植物的意象与情感表达关系之间的阐述。阐述了诗经中的情感类型和不同意象对于思想表达的区别,这些理论对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诗经的情感体验中》 曲靖师专学报 第一期
[2]《诗经中动植物母题解读》第七卷第三期 2005年6月
作文七:《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阅读答案》24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韩作荣“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的由来说。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晋说、唐代说、宋代说、清代说各不相同,《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曹氏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曹氏有据可查的推论有其道理,但也有疑问。如果说晋代便有楮皮纸、麻纸、竹纸等类似于宣纸的纸张诞生,其时所造之纸尚有新疆楼兰出土的“罗布淖尔纸”,甘肃武威出土的“旱滩坡纸”,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魏晋时纸”,当然还有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中期的灞桥纸、马圈湾纸、居延纸等等,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纸可谓年代久远,而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来造纸?如果说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贡纸是否均为青檀皮所造?其中是否有青檀皮纸?若有,则该是早年的真宣了。如果以小岭制造宣纸的写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恐怕有割断历史之嫌,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而未见记载的或已难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宣纸制造所用为檀皮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发现其纤维细胞壁分布诸多细密且均匀的皱纹,与纤维长轴向平行,故宣纸着墨时,易留住笔痕、墨迹,淡墨与水会沿着皱纹沟槽向外逐步渗扩,形成不同层次;重笔时又自然分界,互不溶混,造成主体感;再加上规整的檀皮长纤维与草浆短纤维均匀交织,使水墨扩散均匀,无锯齿形辐射状态,正是这样的特征,鉴定了宣纸为中国书画的最佳用纸。在观赏一些中国画时,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这是宣纸留住了水墨,渍渗晕染,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真宣所用青檀,以泾县的皮质最好,且生在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宣纸所用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所用的稻草以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纤维长而韧的皮料与纤维短而粗的棉料按不同配比制浆,皮料为骨,草料为肉,取长补短,兼坚韧柔软于一身,方制成最佳的真宣。无论是皮料和草料,其制作都是去粗取精,去杂芜留纯白,由生硬而达熟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由手工在缓慢的时间里完成。宣纸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还需掺入杨桃藤(即猕猴桃)的汁液,被俗称为纸药、滑水。杨桃藤汁是纸浆中的悬浮剂,能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另外,使纸浆的黏度增强,便于操作,还能让纸浆在竹帘上滑动的速度增加,并能让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像一板厚厚的水豆腐,进沥干再加浸润后再分张焙晒。自然,宣纸的制造是离不开水的,泾县的泉水清醇洁净,浑浊度为零,四季长流,水的硬度低,水温低,故能使宣纸不惹灰尘,洁白度高,并能延长纸的寿命。所谓纸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看来,真宣之所以在泾县的制造达到极致,是因其得天独厚,皖南山区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纯净的泉水,适宜的气候,吸纳天地之灵气,承受日月之精华,加之人的聪明才智,安能不出绝无仅有的真宣!宣纸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特性与中国书画艺术相得益彰。与其他纸张相比,其抗蠹虫蚀蛀的能力强,据检测,其生存寿命超过一千零五十年,被称之为千年寿纸。(选自《人民日报》)【小题1】下列对“宣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纸第一次被提及,始于唐《历代名画记》所说宣州宣城郡产的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贡纸。
B.宣纸的创始其说不一,曹天生依据《小岭曹氏宗谱》的记载以及明陈清款宣纸认为宣纸创始期在元明之际。
C.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以杨桃藤的汁液为纸药、滑水。
D.宣纸匀度好,易留住水墨,渍渗晕染,生成了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形成了一些中国画,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的特点。
【小题2】下列对“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的原因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西汉早期已有不同原料造就的纸,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在当时也有可能被用来造纸。
B.魏晋时楼兰、武威、敦煌等地造纸尚有不同原料的纸,因而这些地方也必然选用最适于造纸的青檀皮制造宣纸。
C.如果说宣纸的出现是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在唐代也可能存在以青檀皮为原料的纸。
D.以《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有割断历史之嫌,我们只能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宣纸是因宣州宣城产地和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时间而得名,但宣纸的创始期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以写于宋元之交的记载小岭制造宣纸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并不等于此前未见记载或难以查考的最佳宣纸创始期就不存在。
C.青檀皮因整个纤维长度十分接近而成纸匀度十分好,决定了宣纸成为中国书画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的最佳用纸。
D.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的气候,精心选择的原料,人的聪明才智等自然、人文因素使宣纸成为绝无仅有的真宣。
阅读答案:
【小题1】A【小题1】B【小题1】C
解析【小题1】(“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贡纸”错)【小题1】(必然选用最适于造纸的青檀皮制造宣纸。)【小题1】(C中“整个纤维长度”说法错误,应是80%。)
作文八:《潮州方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2900字
台湾教师魏素华
乡音是从哪里来?历史告诉我们:二千年前,潮州是蛮荒的地方。西元前一百多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屯兵五岭(包括揭阳);晋时,五胡乱华,中原破碎,官民南渡;唐高宗时,陈政平南僚,漳泉二州移民来潮;唐禧宗时,平定汀漳二州,官兵卜居潮州沿海。自秦至唐,中原先民先后来潮定居,因此,潮州先民是中原来的。他们带来河洛话,以及河洛文化。所以潮州方言就是河洛话,便是中华文化。而潮州方言有她美好的特质,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兹将潮州方言美好优秀的特质提出一同来欣赏:
一、分音清楚
我们以一首打油诗为例:
“石室诗史,施氏嗜狮,誓食十狮,十狮适市,施氏食狮。”我们用普通话、广府话、潮州话各读一两遍,然后分析他们的声母韵母出现状况,就可以作一比较。
可以发现潮州话的声母韵母较多。因为语音是由声母和韵母拼后发出的声音,加上声调,就是字音。(普通话有四声,广府话和潮州话有八声)。声母韵母多的拼出的字音也多,反之,声母韵母少的自然字音就少。字音少就是同音多,所以分不清楚。字音多就分得清楚。所以说潮语分音清楚。
二、有音即有字
潮州话是中原古语,这些古语都出现在古书上。我们可从广韵、集韵、诗韵、广雅、尔雅、说文、汉书、二十五史、中华大辞典……之中去研究。全中国有五万多字。因为语言的进化愈来愈简单和浅白,所以用字反而减少,以普通话来说,大约只有三、四千,但方言因为有许多古语,虽不一定出现在“三、四千”之列,但必在“五万多”之中,根据先夫姚钟居十年的研究,资料都是在上列各书挖掘的。只要下工夫,有音即可找到字。(除非现代语言进化的新词汇便不在古书之中)并且字形字音字义惟妙惟肖。
三、潮州话言简意深
例一“某某人啦甫啦奥,呾话无句实。”
啦甫啦奥:夸耀自己的才华和本领,实则没有那回事。或者答应替人办的事“下秞下秫”结果一事无成。
例二“你看他这副五形,鬣。”
鬣是头发,是髯须,是拼在一起,是束做一团。读音:“腊不动织”形容衣冠不整,发不梳理,不修篇幅的人。整个意思:“把头发和髯须掽在一起,束成一团”。这副五形,你看如何?
例三“饫饿鬼”。
词源:饫———立而餐。形容见物立取而食者,就叫做饫饿鬼。
言简意深之例不胜枚举,日常生活比比皆是。上三例都是简单的词句便引伸出连串的意义,可知潮州话的简洁,比其他方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语句文雅
例一:“偷人物件,着掠来暑痔。”“暑痔”原字应是取缔,那么全句就是:“偷人物件,着掠来取缔。”原来是如此文雅的。
例二:“无洗液(浴),垢秽垢秽。”垢秽是肮脏,不舒服。垢秽比肮脏文雅。
例三:“城楼虽破更鼓在。”形容一个城或一个望族大户,虽遭变故而衰败,但气势、家底、潜在能力仍然存在。这句虽是日常交谈之话句,却是诗一样的美,所以非常文雅。
例四:“荋三芜四。”读音:而杉母词。说文:“多草曰荋,不治曰芜。”形容某种事物,乱七八糟,或物件杂乱无章。用荋三芜四。你说多么文雅啊!
例五:“誧轮”:普通用来骂人的口头语,以为是不雅之词。其实“誧轮”是“誧论”才对。“誧”,大言也,谏也,以大言为人理论,就叫做“誧论”。是多么文雅啊!
怪不得揭阳西门萧厝附近一连多少座厝都是什么进士第,什么官,什么府,都是昔时来揭阳做官的宅第,当时必定带来文雅的谈吐。
五、潮州语言表达方法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性
(一)歇后语:一句话有它背后的意思或隐含另外的意义。有深刻、逗趣、幽默的作用。
1、二脚蛤蚪———假(乖)。暗讽假聪明。
2、三脚椅仔———呣知。(音眉上上声)喻人之不自量。
3、七月半鸭———呣知死活。喻愚笨,不知时机不知进退。
4、兴衰糜———听个舀。喻好坏自受。
5、风马牛———不相及。喻彼此不相干。
(二)俚语:用比喻来说明事物。
1、“一下锄头三匏唾。”喻得来不易。
2、“一句秃驴骂通庵。”驴、颅同音,喻一概而论。
3、“三角六耳。”喻不整齐。
4、“三更想、半夜反。”喻主意不定。
5、“五路晓,七路通”喻样样知,样样通晓。
用比谕事物,令人更明了与深刻,是潮州方言的特点,这种俚语不胜枚举,全在言谈中。
(三)谚语:以生活的现象为教训,推及为人做事的方法。且成为大家通晓的成语。
例一“沉东京,浮南奥。”
地理上确有沧海桑田之变幻。人间世事也常有幸与不幸。比喻世事浮沉与起落不定。胜不骄败不馁。
例二“家已仔搏上,别人仔搏上路。”“家已”(自己)家(音胶)。搏,说文:手击也。,音糊,衣也,交衽也。即为揽腰衫。整句意义:自己生育的孩子,虽经打骂,总是骨肉转眼忘记,仍是投入父母怀抱,若非亲生的孩子,把他责骂了,有时就一去不回。
例三“卖花说花红,卖醢说醢馚。”
醢,音鸡下平声。醢即肉酱。馚,音攀,香气也。人常会自吹自擂,夸耀自己。卖花的说他的花美丽,卖醢的说他的醢馚。
例四“命好算命,生奢好睒镜。”,眉上上声,丑也,恶也。睒,音炎上上声。暂视也,速视也,窥也。
这些谚语也常在我们生活中运用,无论城市乡村,无论有无学问,都是口头常说的话语,它充实了说话的内容,它也惊醒了人们的思想启示。这就是潮州人的智慧。
(四)僻语:僻语是不直说,话中有话,那个话中话是你知我知,但是加强了话中的效果,或感到亲切和有趣。
例一“你等下头壳着去掩香麸。”这是给对方做错事的警告。
香麸:烧香的余灰。可以止血。掩:敷在伤口。
意思是:你不改正,要处罚你,搏到你流血。
例二“你怎呢鼻嵻贴对联?”给对方一种挖苦,调侃讽刺、玩笑。过年门外两边贴对联,对联是红色的。若孔流血就似两条红对联。这种语气是对熟人说的。若对生份人说,人家会说你幸灾乐祸。
嵻空同音。鼻“嵻”是名词,空是形容词。
全句意思:“你为什么鼻孔流血。”和“你怎呢鼻嵻贴对联?”在效果和情趣上不一样。请你沉吟一下,是否如此?
例三“你个尻仓着去镶铁箔。”和“例一”同样意义,一种警告。镶铁箔:暗示“你不听话,再犯错,我要打你尻仓,打得很痛,所以你要去镶上铁箔保护,以免受不了。”小孩了解父母说重话了,赶快乖乖听话。
僻语在潮州人日常说话之中很普遍,是其他方言所少有的,所以也是潮州话的特色。
六、潮州先民造字的高度智慧
他们造出动作生动,形象巧妙,用意贴切的字,运用在恰当的句子,如虎添翼。
例一,读音:春。
乃“立肉”二字组成,指立而“伸”长身体的意思,但不是“伸”。“春”和“伸”动作不同。的动作是由短而长,如蚯蚓,……爬行时先紏后段,再前段。例如龙会春,老虎会春腰。我们会春手剥吊篮。
例二,咅,读音:胚8声(十五音拼法,胚的第八声。)
说文:咅,相与语。咅,非涕非唾。田涂培。聊天谈话曰“咅”,泡沫曰“咅”。
例三,“甪”,音论4声,吕元切。“甪”,姓氏。
凡会自动脱掉,舍掉的作用,曰“甪”,如“甪头甪虾”。甪是角字欠一个勾“フ”,表示角不会甪。先贤将这甪字创造得非常巧妙。
潮州方言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优秀的一部分。身为潮州人,应感到荣幸。
我们在海外的潮州人,千万不要忘记家乡的语言。除了我们自己要常说潮州话,更要教导子弟说潮州话。
潮州人聪明,有智慧,能吃苦,能奋斗。家乡地狭人稠,就向外发展。全世界各个角落常见到潮州人。所以潮州话将可遍及全世界,并且将中华文化带到全世界。
亲爱的兄弟姐妹,我们要发扬潮州方言,因为潮州方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作文九:《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3100字
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之我见
沧州市继红小学 田银霞
【摘要】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
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本文就小学低年级有效落实写字教学策略提出个人浅见:一是示范引导,规范书写;二要因势利导,激发兴趣;三要严格要求,培养习惯;四是弹性练习,关注差异。
关键词:低年级、写字教学、策略
【正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象征着中国文化。生动形象的造字特点,几千年不间断使用保存下来的文化信息,展示着它的博大、厚重与缜密,决定了中国必然是一个在基础教育中注重识字教学的国家。从课程标准中,我们了解到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与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作为学生写字的启蒙老师,我们有责任及义务指导学生写好字,在写字教学中我们
要多一些尝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优化写字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具体做法,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示范引导,规范书写。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重形象思维。教师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我都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 范字对学生刚学写字的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坚持多读少写的原则,首先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让学生认读生字,观察字形,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记住字形,把字写正确;然后就开始在带田字格的小黑板上规范指导书写,向学生示范书写每个字的全过程。在范写过程中结合生字教基本笔画名称,每个笔画我都认真示范起笔、运笔和落笔;在示范中教给学生笔顺规则、间架结构以及写在田字格中的正确位置。有时一个字我还写了好几遍,一边写一边说:“这个字老师没写好,我再写一遍。”目的是让学生像我一样认真地写好每一个字。老师严谨的态度成了学生的表率,他们就会认真地去写。有时我还根据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让教师及时的示范对学生写好每一个字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一次写字课上我在黑板
上示范书写后,学生自己练写时,我走到学生中去巡视,发现张雅琪的“来”字写得不规范,撇捺不到位,我边解说边让她看着我在她的田字格本上示范。之后让他重写,可她写得仍不是很漂亮,于是我握着她的手认认真真一笔一划的重写了两遍,终于她写出了漂亮规范的“来”字。此后,我发现她写每一个字都非常认真而且写得规范又漂亮。 二、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凡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兴趣培养。
(一)故事激趣。
小学生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性,听老师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因此,在写字教学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一般将故事排在课的导入部分,而且注意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要与教材内容相符合,这样,“讲故事”的形式就能起到更好的激趣效果。我给学生讲“米芾学书”的故事,启发学生写字时仔细读帖,既要动手,又要动心;用“十八缸水”的故事,教
育学生学习王献之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故事激趣,为上好写字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引发学生认字、爱字的兴趣,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我还根据字的各部分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特别是一些象形、会意的汉字,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对汉字产生好奇的探究之情。
(二)儿歌激趣。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读好记。因此,我常把教材中的执笔方法,书写规律等编成儿歌,让学生乐学,培养兴趣。强调写字姿势时,我编了儿歌,“我是一名小学生,写字姿势要记牢:笔尖离手整一寸,眼睛距桌一尺高,课桌身体隔一拳,腰杆挺直别紧靠。”在教带有“撇”的生字时我编了儿歌,“撇向左下行,行笔重到轻,弯度要准确,长短要适中。”
(三)演示激趣。我采用示范或利用投影、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汉字的笔画,使抽象的起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化,使学生看得更为清晰,感受更为完整,易于理解字的形态、结构、比例,便于记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
在书写过程中,使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对怎样起笔、收笔,哪里轻、那里重等都一目了然,不仅使学生对写字感兴趣,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笔画和部件所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匀称。
(四)活动激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儿童好胜心强、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有意引进竞赛意识,在每一次批改作业后,我都在班里大张旗鼓的进行点名表扬。如:某某同学,一直很努力,得了几颗星;某某同学有很大的进步,得了几颗星;并以小组为单位,周末评出优胜组。这样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就更加自觉认真了。
如果只要求学生写字而不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他们写
字的兴趣就会下降。因此,我为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如写字好的同学,除了在课堂上给予表扬,我还及时展示佳作,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并让同学传阅优秀作业本。利用班级的板报、墙报,定期更换学生的书法作品或写字作业。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写好字,我组成了“一帮一互助组”,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请优秀学生谈写字方法,请进步快的学生谈心得体会。为了增强学生写字的信心,我还在班里举行写字比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风气。教学中我组织一切新颖的教学活动,以便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的写字质量。
三、严格要求,培养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由于很多孩子刚上小学时,书写姿势很不正确,主
要表现在握笔离笔尖太近,胸部紧贴桌面,头偏向左侧,眼睛离本子太近等。所以在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指导到位,不厌其烦,课堂上巡视,时时提醒,当场纠正,及时表扬。在我的严格要求和反复指导下,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弹性练习,关注差异。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练习上体现弹性,对每个学生没有提出同样的要求和相等的量,不求多,但求好。因为过多的书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害,还会影响他们写字的兴趣。有的学生书写速度慢,可逐步提高要求;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觉得没写好的可多写几个;课堂练习完成了,回家还想练习,也可再写几遍。这样的要求让学生不会觉得写字是一件苦事,而是在创造美。
另外,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我也以学生各自的起点为参照。比如:一个平时写字基础较差的同学,最近他认真写了,尽管还不如一般同学写得好,但我仍选取他进步较大的作业给他加个红五星,在我日常写字评价中,得星并不是优等生的特权,只要写字态度端正,字迹工整,就可以得到红五星。 国家教育部总督柳斌也认为:不要小看了写字这一基本
训练,它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认真写字中养成的一丝不苟的习惯,将使“终身学习”获益
非浅。总之,在写字教学中我们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有效落实写字教学新策略,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得既规范,又美观。
作文十:《采撷中华瑰宝 传承中华文化》2700字
穿越历史长河,人类文明以文物的形式传载记录。作为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实用性器皿,还是观赏性物件,都积淀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丰富着人类文明的形态。南京博物院收藏了42万件文物藏品,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意识形态。为了更好地与世人分享文化珍宝,南京博物院组织编辑《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并付梓出版。丛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南京博物院的院藏文物,将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物集中起来,以专题形式呈现,目前已经出版有《历代织绣》《清代官窑瓷器》《明代吴门绘画》《清代常州京江绘画》《清代娄东虞山绘画》《清代扬州绘画》。丛书富含图录、索引、目录和研究性论文,装帧精美、信息充沛,体现出文物在学术研究、艺术欣赏、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深远价值。
《历代织绣》收藏了远古以来,特别是明清到近?F代的织绣精品共计284件,种类遍及刺绣、袍料、锦缎、缂丝、服饰、日用品等,较为全面展示了织绣满足于日常生活的实用功能和精神层面的审美特质。唐朝之前,纺织品以实用性为主,唐朝时期丝绸业高度发达,并和西域各国开展丝绸贸易。至宋,受文人士大夫影响,书画艺术大量带入织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以针作笔,以线代墨,形式上也以轴、卷、册等书画形式出现,是织绣业的一大革新。至明代,朱元璋称帝后,冠服制度愈加严格,各代官服尊卑有别,服饰文化大规模发展。明代刺绣分为南绣和北绣,北绣针法粗犷,装饰性强,南绣针法细腻,以上海露香园顾绣最具成就。清代,出现了“三大名锦”―――苏州的宋锦、南京云锦、四川的蜀锦。“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清代服饰兼具满汉之风并以不同纹样装饰传达出等级之分。近现代,缂丝日渐衰微,而刺绣方面却名家辈出,有创立“仿真绣”的一代大师沈寿,有吸收西画元素,创作风景绣的华!,有被誉为“闺阁绣的最后一位大师”的凌杼等。纵观古今,历代织绣从纯粹实用性向实用与审美并进的转变,正是经济发展的微观体现,织绣产品既有高居庙堂的传世精品,也有亲民贴和的日常服饰,其传递的文化信息层次丰富,内涵深远。
《清代官窑瓷器》展现了清代各个时期的官窑瓷器精品,品种涵盖杯、瓷塑、盖盅、钵、翎管等40余种310件,为研究清代官窑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中国的陶瓷文化也经历了从实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民间器物发展到皇室贵器的过程。在数千年陶瓷文化的积淀下,明初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自此,陶瓷走上了瓷本位的发展道路。清统治二百余年。官窑瓷器登上了中国古代瓷器历史的巅峰,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出现较多工艺技术复杂的瓷品,釉及釉上彩色泽异常丰富。嘉庆以后官窑衰落,制瓷陈陈相因,缺少创新,但也不乏精致之作,如光绪年间,出现水墨五彩,软彩和钻拨刻瓷等新品种。清代官窑瓷器受到工艺技术、皇家审美、民间传统的综合影响,无论质地、造型和装饰都攀上古代瓷器发展史的高峰,体现了皇室的尊贵和奢靡,常被清代宫廷作为与外域友好交流的礼器相赠,其审美价值和文化含义日益凸显。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官窑瓷器,对于研究清代宫廷文化和社会生活所起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
明清之际,作为上层建筑的绘画艺术流派纷呈,出现了彪炳画史的几大重要流派。《明代吴门画派》收录明代吴地39位画家115幅作品,《清代常州京江画派》收录清代常州30位画家77幅作品,和京江21位画家81幅作品。《清代娄东虞山画派》收录清代娄东虞山38位画家140幅作品,《清代扬州画派》收录清代扬州45位画家171幅作品,这些作品形式涵盖轴、卷、册、扇页、屏,横幅,较为全面展现了几大绘画流派的风格面貌。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经济富庶,文化底蕴深厚,文人们多为躲避战乱偏安一隅,绘画艺术得到长足发展。这几大画派发轫地相邻,各派领袖多有交游往来,派别之间互相包围和影响,使得各画派之间既面貌各异,又血脉相通,构成了中国画蔚为壮观的地域性集大成现象。明中期在苏州地区形成崛起了画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吴门画派,其中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声誉最盛,吴门画派不仅发扬了宋元传统,更开拓文人画的新意境,以入世的情怀消解宋元绘画的寂寥气息,继院体画和浙派绘画之后一跃成为画坛盟主。至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位著名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成为画坛首领,他们取法宋元,临摹古人作品,借鉴古人的中国画本体元素。通过临古积累深厚的笔墨功夫,重视笔墨的趣味和美感,其风格受到皇家青睐而被奉为山水画正宗。“四王”各自画风略有区别,又以师承关系,分为“娄东”与“虞山”两派,弟子众多,影响甚广。京江画派也以山水画开宗立派,但是影响力小于前两者,这和镇江地区画家群体构成和意识倾向有关。京江画派成员主要是本邑画家,他们的影响也囿于本邑而不远播。镇江佛教历史悠久,古刹林立,逐渐成为失意文人的理想归宿地。北宋书画家米芾晚年隐居镇江南山“山林堂”,创立“米氏云山”,清代京江画派领袖人物查重光晚年隐居茅山道观十年。镇江画家的地域特点以及历史悠久的隐逸文化,形成京江画派山水多描绘本邑地区的特色和平淡幽远的艺术面貌。清朝花鸟画领域常州画派仍走正宗一线,但强于变法因而独领风骚。“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恽寿平,创立独特的“没骨写生花卉”,成为常州画派的开创者。常州画派不仅在师徒之间传授,还在家族之间传承。常州多个名门望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画风传承群体,而且女画家众多,成为常州画派的一大特色。而清代画派中,受经济影响最大的当属扬州画派,明代以来,徽州盐商已经开始驻足扬州,他们把徽州地区喜爱收藏字画的传统带到扬州,徽商出资收购字画并赞助画家,直接推动了扬州字画市场的繁荣。赞助商与画家之间的默契关系奠定了扬州画派的形成基础。扬州一地还聚集了不少明末遗民,面对家国兴亡的无奈,遗民画家转而求向内心深处的体悟,借助绘画书法倾注对民间疾苦的现世关注,和对人生无常的悲怀感叹,出现了“扬州八怪”等个性张扬的画家,他们以奇崛傲然、狂放不羁的艺术形式抒怀状情,创立了清朝大写意画风。明清之际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地域特色等因素均影响了江南各个绘画流派,但它们总体属于文人画流脉,绘画形式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内容上标举士气,抒发性灵,强调意境营造和人格修养,在哲学性、艺术性和文学性上都达到一个高峰。
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中华先祖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透视出中国人独有的伦理观、美学观和价值观,富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通过传播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后人追溯历史的原貌,秉承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提供途径。丛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提供精美绝伦的视觉盛宴,为学术界提供弥足珍贵的案头资料,其学术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教育的启迪性都令人由衷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