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辛亥革命的爆发》4600字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题,每题 2分,共 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武 昌 起 义 能 够 首 先 取 得 胜 利 的 原 因 有 ()
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人民的反帝斗争不断高涨 ③革命党进行了长期的准备 ④武汉地区清政府兵力空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武 昌 起 义 的 直 接 领 导 者 是 ()
①熊秉坤 ②金兆龙 ③黄兴 ④章炳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3. 武 昌 起 义 后 建 立 的 湖 北 军 政 府 是 一 个 ()
A .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首个地方政权 B .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的联合政权 C .资产阶级革命派完全掌权的革命政权 D .立宪派占主体的资产阶级的地方政权 4. 辛 亥 革 命 和 戊 戌 变 法 的 不 同 之 处 是 ()
A .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 B .以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C .是否改变中国的政体 D .是否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5. 1911年 , 辛 亥 革 命 迅 速 发 展 的 同 时 , 也 潜 伏 着 失 败 的 危 机 , 这 主 要 是 由 于 ()
A .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B .清政府起用袁世凯
C .立宪派、旧官僚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 D .缺少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
6. 武 昌 起 义 爆 发 后 , 各 国 公 使 截 留 中 国 海 关 全 部 税 收 的 根 本 目 的 是 ()
A .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B .从经济上扼杀中国革命
C .从外交上孤立中国 D .从经济上资助中国革命
7. 武 昌 起 义 后 , 帝 国 主 义 一 度
A .放弃对清政府的支持 B .不想干涉中国革命
C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D .还没有找到代理人
8.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
A .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 .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
C .革命形势发展出呼人的意料 D .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9. 表 明 清 朝 在 中 国 的 统 治 已 经 徒 具 虚 名 的 是 ()
A .武昌起义的胜利 B .袁世凯就任内阁总理大臣
C .中华民国的成立 D .清帝宣统下诏退位
10. 辛 亥 革 命 爆 发 后 英 美 列 强 扶 植 袁 世 凯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
A .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 B .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 义
C . 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 . 认为只有袁世凯才是维持中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成立了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辛亥革命的 两大成果,据此回答 11-19题:
11.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的 性 质 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B .资产阶级立宪派占主导地位的政府 C .革命派、立宪派联合专政政权 D .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联合政府 12. 孙 中 山 领 导 的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颁 布 的 法 令 和 措 施 的 作 用 包 括 ()
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推行资产阶级文化教育 ④改革社会风 气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3.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中,在经济方面规定:
A .平均地权 B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推翻清政府 D .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14.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对外宣布: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 续 有 效 。 其 根 本 目 的 是 ()
A .希望能够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 B .争取帝国主义国家对南京临时政府的 支持
C .借机扩大中国革命的世界影响 D .资产阶级希望与各国建立平等的 伙伴关系
15.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 ()
A . 《钦定宪法大纲》 B . 《中华民国约法》
C . 《中华民国宪法》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 下 列 有 关 《 临 时 约 法 》 的 表 述 , 不 正 确 的 是 ()
A .由参议院制定、孙中山在南京颁布 B .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 .规定行政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D .确立了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 立的政治体制
17.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颁 布 的 法 令 中 , 对 原 同 盟 会 革 命 纲 领 未 真 正 实 施 的 是 ()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18. 《临时约法》规定:
A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基本的民主权利 B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C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义务 D .否定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19. 孙 中 山 为 首 的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派 制 订 和 颁 布 《 临 时 约 法 》 的 目 的 是 为 了 ()
A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 .迫使清帝下诏退位 D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20. 1912年 2月 12日 , 宣 统 帝 下 诏 退 位 , 这 表 明 ()
A .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取得完全胜利 B .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结束 C .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最后走向失败 D .中国将要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1. 袁 世 凯 能 够 窃 取 辛 亥 革 命 胜 利 果 实 的 原 因 有 ()
①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 ②立宪派、旧官僚对革命政权的进攻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 的软弱妥协 ④袁世凯的反革命欺骗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2. 下 列 对 辛 亥 革 命 历 史 功 绩 的 叙 述 中 错 误 的 是 ()
A .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C .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D .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23. 下 列 关 于 戊 戌 变 法 和 辛 亥 革 命 的 表 述 , 正 确 的 是 ()
①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里程碑 ②都是救亡图存, 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运动 ③都试图建 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④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是否定又是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4. 认 为 辛 亥 革 命 失 败 了 , 主 要 理 由 是 ()
A .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 B .资产阶级不敢依靠和发动群众
C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D .中国社会性质并未改变
25. 中 国 资 产 阶 级 领 导 的 变 法 和 革 命 失 败 的 根 源 在 于 ()
A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B .儒家思想的传统影响深
C .封建顽固势力实在强大 D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题,每题 10分,共 30分。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 ,俄国驻北京公使向自己的政府报告说: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 ,日本驻华盛顿的代办也向美国政府表示:
材料三 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说:
材料四 英国外交大臣葛垒说: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上册
回答:
(1)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持何种态度?(2分)分析其原因。 (2分)
(2)列强对清政府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2分)
(3)据上述材料,概括列强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 认为有谋叛行为时, 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 出 席员四分之三以
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三条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教学参考》上册
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何处?(1分)其本质是什么?(1分)
(2)材料中
(3)材料中的哪些内容是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分)
(4)材料中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致通过。
--《张 謇致袁世凯电》
材料二 1912年 1月中旬,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认为:
--转引自 95年版《中国近代
现代史教学参考》
材料三 2月 13日, 孙中山认为:
--《中国革命纪录》
材料四 曾在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任职的李书城回忆说:
--转引自 1995年版《中国近代 现代史教学参考》
材料五 已被袁世凯收买的同盟会领导人之一的汪精卫对孙中山施加压力说:
--转引自 1995年版《中国近代 现代史教学参考》
请回答:
(1)以上观点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
(2)从上述材料看,是哪些压力迫使孙中山妥协的 ?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妥协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 他对袁世凯的认识是否正确, 为什么 ?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二题,每题 10分,共 20分。
29.概括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步骤, (5分)并分析其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5分)
30.为什么辛亥革命既是一次胜利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了的革命?(10分)
历史参考答案 (八 )
一、选择题:
题号
1
3 4 5 6 7 8 9答案 C B D D A C A A A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A B C B C B A D B 题号 19 20 21 22 23
25
答案
D
D
B
B
A
A
A
二、材料解析题:
26. (1)反对、仇视中国革命。因为列强认为辛亥革命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2) 放弃对清政府的支持, 转而扶植袁世凯。 因为清政府已无力继续有效地为帝国主义 卖命了。
(3)维护殖民利益是帝国主义国家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7.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2)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
(3)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国务员须
(4)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但无阶级的区别是不可能的,它隐藏了阶级压迫的社会本质。
28. (1)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在帝国主义的策划下,出 现了
(2)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还有同盟会内部的压力。
(3)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正确,因为他认为袁世凯功劳较多。
三、问答题:
29.步骤: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一 方面迫使清政府举行南北议和。加快
30.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主要是因为:武昌起义胜利了,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建立 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民国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清朝的统 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 主要是因为: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革命的胜利果 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也未得到改变。
-1-
作文二:《辛亥革命的意义》1000字
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当时中国的国情与外部条件决定的。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是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剥削、奴役的对象和市场的。因此,它们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而革命党的本源—资本经济产生不久,又无平等、法制等资本主义必需条件,在多方压迫下发展艰难,经济基础不足。在封建制度这座大山面前,涓涓细流有心无力。而国内又缺乏思想上的解放和支持,民主共和理念缺乏群众基础,以至革命党聚集的力量有限。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帝国主义与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由内而外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这些弱点可以归纳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要表现为: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所谓“学习西方的共和”。他们只强调反满、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让给了袁世凯。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和会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用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正因为主力军农民没有
被动员起来,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
第四,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他们依靠的是清军士兵和会党。武昌起义后,各地建立的民军,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旧军和会党改编而成,领导权也掌握在立宪派和旧官僚手里。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其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没能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作文三:《辛亥革命的精神》4000字
辛亥革命距今整整100年了,其物质层面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而在精神层面,它究竟给后人留下了什么?这是我们在今天纪念这场革命时应该加以讨论的。
■ 反对专制,建立共和,争取人民民主的精神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专制制度不仅严重阻碍了文明大国的前进步伐,导致整个社会的封闭、停滞,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而且严重地剥夺了民众的自主权利,造成只有封建统治者发号施令而广大人民则“万马齐喑”的局面。邹容在《革命军》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之所谓二十四朝之史,实一部大奴隶史也。”而康有为也认为在那样的制度下,“君之专制其国,鱼肉其民,视若虫沙,恣其残暴”(康有为:《大同书》),是只有“臣民”,而没有“人民”的社会。所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思想界一直奔涌着一股滚滚的历史潮流,那就是人民觉醒的潮流。
觉悟到专制主义压迫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故夫中国群治不进,由人民不顾公益使然也;人民不顾公益,由自居于奴隶盗贼使然也;其居于奴隶盗贼,由霸者私天下为一姓之产而奴隶盗贼吾民使然也。”(梁启超:《新民说》)他们向维护这种制度的“三纲”发起攻击,宣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统统是伪道德,是“奴隶之木本水源”。而自由平等博爱,才是“根于心理
的天然之道德”。如果说专制制度是用暴政强制扼杀人的本性,那么“三纲”则是以精神力量来否定人。辱莫大于心奴,这是觉醒者所不可容忍的。从谭嗣同“冲决罗网”的呐喊,到陈天华“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的檄文,再到秋瑾“家庭革命”、“女界革命”的倡言,他们把批判的投枪集中对准君主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在社会上造成巨大的影响,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也弘扬了一种在专制制度下从未有过的追求人权的精神。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专制统治者勾结帝国主义列强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尖锐批评“昏昏沉沉而不之醒”的“奴隶根性”的精神状态。他们宣称: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无尊卑贵贱之分,皆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国家,是国民自己的,是为国民服务的机关,靠国民来监督和保卫。他们指出,奴隶主义在中国集中表现为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与合群、群治的公德,缺乏民主国家的观念与权利、义务思想。“自秦灭六国,废封建而为郡县,焚书坑儒,务愚黔首以行专制,历代因之,视国家为一人之产业,制度立法,多在防范人民,以保全此私产;而民生庶务,与一姓之存亡无关者,政府置而不问,人民亦无从监督政府之措施者。故国自为国,民自为民,国政庶事,俨分两途。”(孙中山:《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他们认识到:“二千年来,政界沉沉,更无进化,内力苶弱,至为他族陵逼者,可综合为二大原因:一曰不知个人之有自由独立,二曰不知机关之性质。”不讲独
立,惟有依赖,实则无一人之可依赖者,终不免一盘散沙;不懂得国家为何物,只知道忠于皇帝,侍奉主子,到头来无一人视国事为己事,“国之兴废存亡若与己漠不相属”,就必然落后挨打。1905年,孙中山领导创办的《民报》在创刊词中公开提出:“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是三大主义皆基于民”。这样,“人民最大”的理念终于书写在了中国历史上。而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革命实现了中国国家政权的新旧更替,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立国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尽管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辛亥革命的果实一度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篡夺了去,后来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也没有真正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而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更打断了中国向民主共和国发展的道路。但是,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追求人民民主的努力,因为那是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是中国革命的目标之一。今天,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完成了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专制政治制度的任务,在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方向前进的时候,更感到辛亥革命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的意义。 ■ 为救国救民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中最值得歌颂和弘扬的,是为了救国救民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辛亥革命前后波
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有多少爱国英雄竞折腰!他们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崇敬和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有“轻生尚气”的侠士之风,而在近代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之际,那种侠士之风终于升华为一种献身祖国的时代责任感。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人们向往正义之实现,期待英雄或自己愿意献身成为拯救家国的英雄,决心以生命唤起更多的人们觉悟,其精神千古不堕。
维新志士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发生时本可逃脱,但他对劝其出走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遂成为戊戌喋血的“六君子”之一,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绝命诗感召了无数后来者。1907年,革命者禹志谟不幸被捕后受尽拷打,全身体无完肤,有人不忍他受此折磨,给他送进掺有毒药的饭食,他表示:“谢谢大家的好意,但大丈夫当光明磊落,行刑法场,观者看那情景,相互传述,使国民知官府之残酷,各励其志,奋起斗争。这样,我一人虽死,而后亿万人可全生。”临刑前,他用已经被打折了的手指写下“躯壳死耳,我志长存”的告同胞书,慷慨就义。 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林觉民在参战头一天给妻子留下绝笔书道:“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他说自己十分留恋与妻儿
的幸福生活,但因国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天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的不计其数,故“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他劝妻子在得知自己牺牲的消息时,不要过于悲伤,“于涕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这份包含高尚情操、感人至深的“与妻书”,后来作为教科书,被每一个中国人所诵读。
孙中山后来在纪念黄花岗起义烈士的时候,特别表彰他们以死唤醒国民,为人类献身的“新道德”。他说:“七十二烈士有许多是有本领学问的人,他们舍身救国,视死如归,为人类来服务的那种道德观念,就是感受了这种新道德的潮流。”人生自古谁无死,而当年的觉悟者们为了追求真理、为了救国救民,使这种献身精神赋予了辛亥革命的时代特征,它比以往的侠士精神显得更崇高、更伟大,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升华。当我们在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前进的时候,前辈们为救国救民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现代化长征中的动力。
■ 从传统爱国思想转化而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思想本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古代爱国思想中的“国”还不是近代意义的国家,而是封建王朝;“族”也不是近代意义的民族,而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华夷之辨”。所以,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故事曾经作为揭露清朝统治残暴性的斗争工具。可是,当西方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身上的时候,那种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的传统爱国思想的局限便突显出来。
在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中,将爱国情怀与推翻清朝统治的行动一致起来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酝酿革命的初期,革命派“驱逐鞑虏”的民族主义主张是“合同种异异种,以建一民族的国家”。但是,在认识到各民族已经历史地形成了大中华民族的格局,而整个中华民族都处在列强环视下的险恶国际环境中的时候,革命派提出了“仇一姓不仇一族”的口号,把国家主义区分为“心理的”与“法理的”,认为“自法理上言国家主义,则爱国家者非意识的活动,而机械的活动也”。“所谓国家主义者,当以心理的国家为基础以立说,不当以法理的国家为基础而立说”(朱执信:《心理的国家主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用明白警醒的语言,指出革命首先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刺激,革命是要挽救民族危亡,使中国不至被帝国主义最后鲸吞瓜分。他们对反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对中国与外国侵略者的民族矛盾,都有明确的阐述。因此,不能认为革命派仅以“反满”为唯一的目标,相反,他们以为革命最终要解决的任务,是挽救民族危亡,把中国从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论,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直接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全民族
的要求。“振兴中华”的口号自提出后,就逐渐表现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使命感,这不仅是辛亥革命的动力与目标,而且造就了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
辛亥革命中迸发出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还表现在认识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上。辛亥时代的爱国者,强调“自国之人,无不爱其自国之学”,主张“国魂者,原于国学也,国学苟灭,国魂奚存?”他们反对固守旧规的顽固派,但是并不同意全盘欧化,特别警惕西方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依据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同时,辛亥时代的爱国者们声明,其所谓国粹绝非历代统治者所奉行的“君学”,而是如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等在野之士“本其爱国之忧,而为经世之业”留给后世的为帝王所不喜的学问。那是闪耀着爱国和民主精神的学问,是“以文明之光华美大,而不惜暴力以凌四夷,宝爱平和”的文化传统(鲁迅:《文化偏至论》),是展示人性的美德,具有反侵略、主正义、崇人道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像欧洲文艺复兴时代那样被发扬光大,作为国人爱国主义的源泉。同时,他们对来自西方的文化也有客观的评价:“国粹也者,助欧化而愈彰,非敌欧化以自防,实为爱国者须臾不可离也云尔。”主张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为我所用。 辛亥时代的爱国者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以为“教育者,爱国心之制造场也”,“果能图教育之兴耶,则爱国心不难养成也。”严复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认为中国诸多问题中“尤以愈愚为最
急”,教育的落后是贫弱的根源,也是国人爱国心薄弱的原因。梁启超也同意这一观点,认为“空言爱国无救于国,若思救之,必藉人才,此教育之所以为要也。”正是通过教育,具有近代思想特征的爱国主义逐渐在国人,首先是青年学生中间被接受和传播,辛亥革命和随后的五四运动,使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到新的高峰
作文四:《辛亥革命的教训》5700字
武昌首义胜利之后,革命军官兵脸上的笑容灿烂而轻松
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105年之前的今天,在湖北武昌的新军兵营里面发生了一起兵变,几个新军士兵在没有“革命组织”指挥的前提下,打响了以后被称为“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没想到,两个多月之后,一个独立于大清国之外的新中国——中华民国,就呱呱坠地了。可以说,武昌城里革命军人的这一枪,打出了一个新世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一个世纪以来,对于这场革命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赞扬者颇众,诋毁者也不少,但很少有人忽视它的影响。百年之后,谈到这场革命,仍然恍若昨日之事;武昌城头革命党人的呐喊声,似乎还在耳畔回荡。严格地说,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人,没有人与这场革命无关。因而,不时地回过头去看看它,思考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吸取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一、清政府作了什么孽,非得推翻它不可?
谈论辛亥革命,首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要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如果没有十分充足的理由,革命一般是不会变成现实的。辛亥革命的对象是清政府,那么,上面的问题就可以置换成:清政府究竟作了什么孽,革命党人非得推翻它不可?
根据正统的说法,答案当然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专制独裁,在对外战争一次次的失败、丧权辱国之后,逐渐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种说法基本上符合事实,也是当年革命党人宣传的重点。然而,也有人认为,如果将清朝与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朝代比较的话,那它就远未“坏”到必须要被推翻的地步:
1、在很长时期内,清朝都保持了较低的赋税税率,民众的负担相对较轻。即使后期腐败严重,需要承担战争赔款,也还是没有达到民不聊生的程度。清末也未遇到像明末那样的大饥荒,没有大规模的流民。
2、虽然专制独裁(哪个王朝不专制呢),但除了开国初期的剃发政策以及康雍乾几朝的文字狱,清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暴政。剃发政策在当时带来了反抗,但时间一长,大家也适应了。文字狱更是激不起什么波浪,而清末的舆论环境显然有了很大的改善。
3、宦官、外戚专权,君主昏庸无能,外臣坐大不听号令,这些传统政治常有的毛病,都与清朝不相干。可以一提的是女主当政,但这在追求男女平等的西方价值观看来,又算得上什么呢?况且慈禧算不上昏君。
4、所谓“丧权辱国”,也基本不干老百姓什么事儿:历史上丧权辱国的王朝也有,大多没有因此而被百姓推翻;清朝在割让了那么多领土之后,仍然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而且,丢失的领土还不在中原王朝的传统版图之内。
5、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对老百姓来说,也关系不大:不就是主子身后又多了几个主子吗?奴隶们真的关心自己的主子是谁吗?只要有口饭吃,被谁统治还不都一样。
因此,按照这种说法,清朝这样一个政权,是不应该被推翻的。问题在于,清朝的运气很不好,赶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人们不会拿它跟古代的朝代比较,而是要跟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比较。这一比较,就坏事了。不说比不上英、法、德、美等西方强国,连东方近邻、素来没被我们放在眼里的“小日本”都比不上,还被它打得惨败,这给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甲午战后,很多人跑到国外去留学,见识了西方社会的面貌——据说是民主、宪政让这些国家走上了富强之路,再回来看看这个老旧衰朽的帝国,就强烈地感觉到统治它的政府的“坏”了。
上述的说法当然没错。只是,我以为,不必对清朝的灭亡抱太多的惋惜之情。我们生活在现代,当然也应该用现代的价值观评判历史。用前现代的价值观来评判,清朝确实没做多少孽,但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它就是专制腐朽,落后于世界潮流。既然西方思想的传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奴隶,还有什么理由要求我们安于做奴隶的现状,还要对主子的覆亡抱以同情呢?就因为这个主子没有以前的那些主子那么坏吗?
新时代的潮流,就是推翻主子奴才式的社会制度,建立平等、民主、自由的社会制度。如果一个政权不能顺应这个潮流,它就应该被请出历史舞台。辛亥革命的逻辑就在这里。虽然,革命之后的中国的情形,并没有变得有多好,甚至更坏,我们有必要对革命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年发动这场革命就是完全错误的,革命就是非正义的;或者反过来将清政府放在正义的一方,将革命志士都当成所谓的“乱臣贼子”,大加批判。这样做是没有良心的!
二、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国错过了多少次自立自强的机会?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1840)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860),整整二十年,清朝的统治者仍在鼾睡之中。这期间,有少数人开始了解西方,包括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人,大多数知识分子还沉迷于科场,对外界的事务毫不关心。而林、魏、徐等人自身也囿于形势,认识上有诸多缺陷,行动上没有更大胆的尝试。因此,这二十年被白白浪费了,中国社会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改变。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大员,尝到了使用西洋枪炮的甜头,进而主张在技术上学习西方,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军用和民用企业,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然而,与同时期的日本相比,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情和动力都远远不够。除了购回了一些军舰、建立了一些厂矿之外,中国的社会面貌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虽然李鸿章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但在整个统治阶层中,洋务派并未取得多高的地位,还常常受到所谓的社会“清流”的攻击。这样的改革,结局可想而知。
甲午战败之后,要求彻底进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可由于维新派的幼稚和急于求成,使得戊戌年的改变很快就被粉碎。这次失败是相当可惜的,如果它能打开局面,庚子之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当可避免,也就不会有《辛丑条约》。经此一役,清政府元气大伤,损伤国力还在其次,国家威信的丧失才是致命的。革命党人正是在这之后成了气候。
亡牢补牢,未为晚矣。1901年之后,在慈禧太后的主导下,清政府开始了“新政”。包括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发展实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从1906年起,还启动了包括地方自治、预备立宪的政治体制改革。其实,从当时的情形看,我们很难说清政府的当政者缺乏诚意,在搞虚假的改革。这些措施,已经远远超过了戊戌年的改革,而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它未能挽救清王朝,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慈禧太后、光绪帝死得太早。慈禧太后虽然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罪魁祸首,但如今的改革,却是缺她不可(要是当年康梁等人认识到这一点,尽力争取她的支持,而不是拿她当对手,戊戌变法也不会那样收场)。退而求其次,如果她死了,光绪还活着,也许还能收拾人心,继续奋斗。可惜这母子二人(非亲生),在1908年双双驾鹤西去,让大清国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化作了泡影。
2、继任者无能。摄政王载沣上台之初,就满心想着秋后算帐,开革了改革派重臣袁世凯。之后,又开始了一系列的抓权行为,直至在1911年还出台了一个臭名昭著的“皇族内阁”,生生断送了十年新政的成果。
3、汉族地方大员离心离德。袁世凯被开革后,1909年,张之洞又翘了辫子,从此之后,清王朝自“同光中兴”以来赖以立足的汉族地主的支持,已经成为过去时态。指望一帮不学无术的满族纨绔子弟能够弄出什么名堂,实在是指望不上。清王朝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了。
以前有一种说法,说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还有一种说法,说清末新政是骗局。这都是瞎说!改革事业,历来就不容易,成功者鲜有,失败者倒是“前仆后继”。但并不能因此排除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更不能因此否认改革的价值。以前,受“革命史观”的影响,我们认为革命比改革(改良)好,而革命又是越彻底越好。现在看来,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渐进的、和平的改革,效果往往比彻底的革命还好——英法两国民主转型的差异,就很能说明问题。因此,与不能轻易否定革命一样,我们也不能轻易否定清末的改革。
惜哉!改革十年不成,有能力主导改革的人又已不在其位了,人们渐渐失去了耐心,武昌一声枪响,就拉开了革命的序幕。革命似乎是一夜之间,赢得了亿万中国人的支持。墙倒众人推,人们已经没有多少顾虑了。问题是,革命了,将腐朽专制的清王朝推翻了,就万事大吉了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三、民国初年的政治败笔
革命不易,革命之后的建设,则要困难千倍万倍。民国虽然建立了,但革命的目标——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繁荣的新中国,却还远远没有实现。民国初年的一系列政治败笔,使得这一目标不是近了,而是更远了。
在讨论民初的政治败笔之前,我想先说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认为传统的一个说法,即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是错的。这不过是“事后诸葛亮”,也就是拿袁世凯之后的表现来评判当初历史现实。袁世凯后来的确是走向了专制独裁,直至恢复帝制,但在1912年,却不能说他“窃取”了革命果实。就当时的情形来看,他当选临时大总统,基本算得上众望所归。他是最强的实力派,又有逼迫清帝退位的革命行为,在前清又是改革派的干将,人们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是合理的。他虽然耍了一些手段,自抬身价、巩固权位,但也不算“窃取”果实。
我要说的败笔,主要是革命党人对新政府的制度设计。其实,袁世凯后来的做法,并不令人意外。他就是凡人一个,又经过旧制度的熏陶,受西方思想影响有限,怎么能指望他像华盛顿那样“克己奉公”,自觉自愿地维护民主制度?在人类历史上,华盛顿可是一个异类啊!即使在美国,人们也要常常念叨“总统是靠不住的”,哪能对袁世凯这样的人抱太高的期望?与不可靠的人性相比,设计和建立一个可靠的制度,是更加紧要的。
当年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也不抱多高的期望,因而也想在制度设计上花心思。可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制度,不仅没起到应有的作用,还适得其反,促使袁世凯走上了独裁专制的道路。这个制度,就是被写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责任内阁制。最初临时参议院制定该法时,采用的是总统制,是为孙中山量体裁衣所设计的;而等到南北谈判明朗化,临时大总统一职即将要让给袁世凯时,参议院的这帮人,从限制袁世凯的思路出发,马上将美国式的总统制改成了英国式的内阁制,而且还尽可能扩大国会的权力,压缩行政部门的权力。这就是一个大大的败笔!
内阁制的设计,岂不是要让袁世凯当虚君?傻瓜也知道,这是不可能做到的,特别是在有着几千年专制传统的中国。革命党人太天真了,或许他们以为“矫枉必须过正”,在法律上给袁一个虚君的位子,袁将来扩张一些权力,那也不会太过分,越线成为独裁君主。但现实就是,袁上台没多久,就一再更换了羁绊他的临时内阁;又由于害怕大选后的民选内阁架空他,指使人除掉了国民党民气领袖宋教仁,导致了二次革命的爆发(袁世凯是否与刺杀宋教仁有直接关系,是一个悬案。但他的嫌疑很大,此处姑且认为有关);在与国民党闹翻、解散国会之后,他干脆不经过国会,出台了一个总统制的新约法。当年制定《临时约法》诸公的算盘,就这样全部落空了。
事情还没完。由于这个“总统制”并不是革命党人最初的设计,而是袁世凯“御制”的,因而并不像美国的总统制那样,能起到哪怕一丁点儿约束总统的作用。更坏的是,由于上述一系列企图的得逞,袁世凯尝到了大权在握的甜头,他岂能控制得住自己,不将一条道走到黑?修改总统任期、当终身总统并企图传位于子孙,到干脆连共和制的外衣都撕掉,恢复帝制,都是可以预见的行为了。(袁世凯复辟帝制,是民国初年政治的另一大败笔。这处败笔主要是针对他自己来说的,断送了他自己的前程。但某种意义上,他的失败,也是整个国家的不幸——这么说不是原谅他的专制。限于篇幅,本处不展开讨论。)
我认为,当初革命党人在制定约法时,如果就老老实实地弄一个纯粹美国式的总统制,给袁世凯以行政的实权(甚至权力比美国总统大一些也不要紧),大概就不会有后面这许多的故事了。他们应该将心思放在立法和司法机构的完善之上,即使不能保证像美国那样,三权平稳和均衡地运行,但至少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政局的稳定。而这就能给国家赢得不少革新进步的时间。
抛开当年的史实不谈,单论制度,我也认为总统制比内阁制更适合于中国。在一个没有超越党派的权威(如英国国王)存在的国家,实行内阁制是相当危险的。频繁的倒阁必会成为现实,而因此带来的政局不稳甚至混乱,将会很快耗尽人们的耐心,将人们推向新一轮的革命浪潮之中。
四、辛亥革命的教训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在中学生的考试中,标准答案是:既成功了,又失败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理由要分开表述。成功是因为推翻了君主专制,失败是因为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在此,我不重复这种和稀泥的论调,一边倒地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彻彻底底地失败了。
目的没有达到,就算失败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就像玩游戏,没有打通关,就算失败,不存在既成功又失败的说法。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的君主,却没有摧毁专制制度本身;而历史送往迎来,一个个的披着民主外衣的新式帝王陆续登上舞台,专制的程度不减反升。你还能说这革命成功了吗?
历史还不像游戏那样。游戏失败了可以重来,历史却不可重演。辛亥革命的失败,辜负了很多革命志士的鲜血不算,最要命的是使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让人越陷越深的沼泽区。以至于革命之后还有革命,革命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暴力和血腥、越来越远离革命的初衷,到最后以一个荒唐程度空前绝后的“**”而告终。这就真是中华民族的大不幸了!
我这么说,并不是将责任都推给辛亥革命。实际上,中国革命的激进化,是一系列国内外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中日矛盾激化与战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都很大,超过了当年的辛亥革命。我只是在想,如果当年辛亥革命成功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之后又能平稳地运行一段时间,即使遇到国际社会的大风大浪,我们的抵御能力是否会高很多,能否避免内部的一而再的革命?
综上所述,我认为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教训有以下两点:
1、民主是世界大潮流,应该顺应潮流,而不是逆流而行。不改革、或者改革不及时,都有可能被历史的潮流所吞没。
2、民主政治建设是个技术活,需要投入十二分的认真和谨慎,还需要当政者和知识精英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耐心。
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百年之后,我们是否比我们的先辈们更明智呢?遇到类似的情形,我们是否能避免悲剧重演?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作文五:《辛亥革命的教训》6600字
REFERENCE 1
辛亥革命民族战本战 战是在中争国主战初步战展的战史件下战生的~条它与
片战争以中人民所战行的各次革命战相比战~是一次具有更完全意来国争
战战战战民主革命民主主战战的战~是中争国旧革命的一新的战展。战次革命战个争
封建君主战制推了王朝的反战战治~战束了延战千多年的翻清两制度~在中
大战国国个大地上升起了第一面民主共和的旗战~因而是一具有战史意战
民主主战人民群众的事件。不战大大提高了中人民的它国战悟~使在思想上战
大解战洲得了一次放~战战后的革命战展战了前战的道路~而且战辟和世界都战生了重大影。但是~战次战却以向封建战力妥战而告战~有完成反响争没
帝反封建的战大任战。
辛亥革命战之所以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战~固然有封建战力根深争没蒂
帝国战战战战固、主战战中革命的阻战等客战原因~但主要战是由于中国国先天战弱帝国封建主千战万战将的性和妥战性。同它主战和战有着的战系~不敢也不想革命战行到底战战战战政党同盟会。革命~成分战战~战战松散~意战战~在迅速到歧和迅来猛战展的革命高潮面前~战于形成战一的战强的战战核心~起不了有
同盟会共和制立战派官僚力的战战作用。战战战被迫承战度的投机革命的和旧的反
立战派官僚战本战~战战不~斗不力~致使清争和旧采用“和平战战”或“政战战战”的方式~先后战了战多起战省的战战战。一些掌了战的革命人~也窃党
官僚政客战中山很快战失革命意志~甚至战战成新的。在战战情下~以况战首的南京战战政府南京战战政战布的政令战令~无法战战战行~甚至公战遭到战抗~致使府战中山武力北伐从战生之日起~就面战重重困战。战主战用极战一中的国~就
掣肘半途战战战战战弱帝国~不得不而战。的性~战表战在害怕主战是因战受到多方
的干涉~群的革命斗。战战民的自战斗~不战不战支持~反惧怕众争争极
战战战战战民群众民主革而多方限制~甚至战战。革命人由于战重党脱离~得不到命主力战的支持~因而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在外反战战力的逼迫内
帝国下~只得妥战退战~用战血战的革命政战拱手战战封建战力的代表和将来
袁世战辛亥革命主战的走狗~使的成果付战战流。
战战战战战战战在战事方面~革命缺乏战一的战略部署和战战攻的精神~战是党极既
战辛亥革命本战的弱点的表战~也是以妥战告战的重要原因 辛亥革命战战战战民主革命战然失战了但是战是一次比战完整意战上的是中人民战国.
里程碑救亡战存振战中战而战起革命的一个它国使中战生了战史性的巨战具,,,有战大的战史意战.
辛亥革命致命的一战治中百六首先~战封建战制制度以。推了战它翻国二十多年
封建君主战制战战战战的王朝~战束了中千多年的清国两制度~建立起共和国~
辛亥革命推战了战史的前战。使人民战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战利~此~从
史战程中~无战战想做皇帝~无战战想民主共和的战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战
战帝制辟~都在人民的反战下迅速战台。
辛亥革命帝国其次~推了“洋人的朝廷”也就重打战了翻沉主战的侵略战
辛亥革命帝国代理人力。以后~主战不得不一再更战他战的在战~但再也不找到能战控制全局的战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建立比战战国定的战治秩序。
辛亥革命民族战本民国第三~战主战的战展战造了有利的。条建立以后~战战国内
民族战本战战力量集战战战成立~战工、战战行成战战。厂气主战的在短短的年就几内
无战战战有了战著的增战~战伍也迅速大起。 壮来
辛亥革命近代战洲第四~战各被战迫民族的解放战~战生了比战国运广泛的影
越南印度尼西战殖民主战响~特战是战、等的反战国的斗起了推战作用。战一战争期~战洲民族解放战运出战了的高潮。
辛亥革命战战战战民主革命作战中的国~战然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战~没
西欧北美战战战战其成就战战于、的革命~但在战底战除封建帝制战一点上~战战于
法国欧洲辛亥革命清朝皇帝包括在的内各。国一~不战了声炮响赶跑~战是中
袁世战国两从从战延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此永战。民元到民六~其战战战帝制
战战战辟战战民国法战西~但只不战是战两短战的~有使并没中~更有断没像自战、
帝国辛亥革命那战出战次两、三次共和的国波折。所以战~在一定程度上是
成功的。
REFERENCE 2
辛亥革命的一重要战史战个教
李侃
,,,,年,,月,,日~武昌起战的战~声清宣告了王朝战治的战亡~且此并从两永战战束了延战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古老的中战国始了战史的新战元。
战次由战战战战战战的民主革命~是中战史上战代的大战革~国划
它再不是以往那战循战式的封建王朝的改朝战代~而是在世界的战方~在中大地上升起了第一面民主共和的旗战。国国
然而~辛亥革命犹掣如战战战般地战利了~又战花一战似的失战了。
毛战战同志在战战辛亥革命失战的战史战战~教国指出,“民革命需要一大的战个没个村战战。辛亥革命有战战战~所以失战了。”《湖南战民战运个极考察战告》战战战是符合战史战战而战深刻的。战辛亥革命有一大的战没个并没真村战战~战战上就是战在战村有战生正的革命。除了地方政战形式上的战战之外~战村的社会构战战战、会社战秩序都原封未战。但战不是战辛亥革命战战并没响村有任何影~更不是战在战村不存在革命的形战和战民有革命的要没求~而是战战战战次革命的战战战战及其革命人~无战在理战上和战上都有战战战党践没
村和战民战战的重要性~战战上他战也不可能去正真决国解中的战村战战和战民战战。
战在~辛亥革命战去了整整七十年以后~我战把战次革命作战一重要的战史战战~就战个来它村和战民战战探战的所以战利和所以失战的原因~那就需要作一番客战的战史的考察和分析。只是战战地战战战战战战革命人主战上的失战~党那是不战的。
战民战战是中战战战战民主革命的根本战战。战战战战革命人国党正是在战根本战战上无所作战或无能战力~战果使革命失个广去了最大的同盟战和最有力的依靠~而遭致失战。
那末~战战战战革命人战于战民战战和建立战党村革命政战战战~在战战上和战上~践怎呢究竟是战的,
第一~多革命人~数党看不到战民的巨大力量和迫切的革命要求~因而也就不能依靠争来和战战战民战行革命斗。在他战看~属会与于“上战社”的官僚豪战、地主富商~固然是不可言革命~而且是革命的战战~但于“下战属会胼胝社”的手足、“愚昧无知”的战民~也有战没格肩战革命的重任。只有他战所代表的“中战社会即”~中小战战战战及其知战分子~才是革命的先知先战和中流砥柱。只要他战战些以救救民战战志的革命志国号士~奔走呼~抛战血~就洒翻清国会箪可以推朝~建立民。战万战民就食战战迎接光战~跳出水深火战之中~而登席衽之上。然而~战不战是一战不切战战的幻想。战民需要的是能战战足自己切身利益、战封建战迫脱的战战者~而不是高高在上、把自己看成是芸芸众生的“救世主”。
然~也有一些革命人~当党看到了封建官府、地主豪战战战民的残剥酷战迫和战~战战民的深重苦战寄予同情~要求改战战民的悲惨黧战境。战容战,“今战游于战战原野之战~战战夫其面目~泥其手足~荷战战畔~战日战战~而无战或息者~是非我同胞之战战者乎,若战受田主土豪之虐待不足~而战洲人派战官吏~多方刻之~以某官括某地之皮~以某官吸某民之血~若昭信票~战战款~其犹灾并著者也。”《革命战》他战看到战民的战和痛苦~且主战用革命的战法去解除战战战和灾没确决痛苦~但他战却有明提出解土地战战~同情和怜战~战怒和不平~多于切战的有效战法。明确提出解决刘土地战战的~在战中山提出“平均地战”之后~是战培、章太炎和陶成章等人。表面上~战些人的主战是比战中山“平均地战”、“土地有”的主战更战国激烈、更战战底的。然而在战激烈战底的言战背后~战掩藏着革命派部战战的内矛盾和战战。他战提出战些战于战民战战和土地战战的战候~正是同盟分从会来裂出的章太炎、陶成章等另会号与立山战~重新打出光战的旗~战中山大战意战的战候。他战战此战战~立此章程~在大程度上是战了战于战中山的“很区三民主战”和同盟战战。至于和会气刘章太炎味相投、一度战系甚密的战培~战然列名同盟~战会并当从会《民战》撰稿~但战他已战始同盟和《民战》游出离来~和何震主战《天战战》~宣战无政府主战。他的那些战战和主战~貌似激战~但战战上不战是故作激烈的空战~战他自己也不准战战行的。战战如此~不战他战战竟战是提出了解战民战战和决土地战战的主战。可惜~除战中山、朱战信等极数数少人以外的大多革命党没个个人~却有提出战战战~或者战战战战采取了明战的战战战度。甚至到了,,,,年~战有的革命人~战战“民族思潮~党灌战于中等以上”~至于“老圃佣属隶工、战夫走卒之~战氓役之流”~是有战没格战革命的~战战民表战了战重的战战。战战辛亥革命的全部战程~战战战战革命人战然在和新战中战行了有成党会党很效的革命战战~并装会党且成战多次武起战的主要力量~但是~他战只是看到了的勇敢和新战的武~而有装没会党看到和更不相信和新战背后
的大战民的力广量。
我战今天来研会个究辛亥革命的战史~就战战一战战注意的情况体装。在浩繁的史料中战于革命的宣战、革命战的建立、战次武起战、各省光战以及革命人物的战战等等~都不乏战战~但是如果要了解和研党究辛亥革命战期~革命人在战村的活战和革命在战民中所战生的影~战响找体直不到什战具的材料。在辛亥革命的战多战战者所撰写几没况的回战战中~也乎有什战有战战村和战民情的回战文字。战不是并个回战者战的疏忽~而是反映了一明战的客战事战~因战革命人本就有党来没来把战村和战民工作放在革命战程上。
第二~政战战战是革命的根本战战。多战战战战革命人战于推数党翻
清国确朝战制政战~建立共和民的中央政战~战战是明的。但是战于建立地方政战~特战是州战政战~战未引起战有的重战。胡战民在《民战之六大主战》一文中~提出“战覆战今之战劣政府”~“建战共和政”。前体翻者是指推战洲战族战治~后者是主战建立“民战立战之政”。他战战只要建立起“民战立战”的中央政府~政战战战就可以战底解。他战决与达,“惟我战族~民族思想民战思想战充战~故能排战~能立~而国既国会已能排战立~战探乎一般社之心理~必无有舍至平等之制不用~而犹与留治人者治于人者之战战也”。;胡战民,《民战之六大主战》,战战完全不切战战的主战臆想~然当只能是一战情愿~同战也反映了战战战战革命人在政战战战上的党幼稚和战弱。
在政战战战上~战中山和某些革命人是比战党清醒和有战战的。他战战于战史上的战民起战战化战封建王朝改朝战代的战~教怎注意到战使革命后的政战不再重蹈封建战制覆战的战战。他战战战~战史上的战民起战~“由于知战战制而不知重民战~故其起事之初~咸抱以帝制自战之志~其心以战我将以仁易暴也~不知其根本的思想~正与扑怎所欲战之政府无殊~故战果亦祗以暴易暴”。那末战防止战战以暴易暴的战史悲战的重演,呢国他战的主战是,“第一~战民主战、民族主战~第二~建民战立战政治~以战行自由平等博战之战。斯二者其根本也~根本既来定~战足雪战武以革命战之战点”~而“以暴易暴”之战象“无自战生”。战到战怎达个呢目的战,战法是革命力量要“合战分战”~是在战一的战战和即指战之下~各地分战战战起战~以免抱“帝制自战”~而不知民战平等战何物的战雄~登高一呼~万战~在众响当攫取中央政战之后~把天下作自己的私战。在战怎防止革命的战果战战战“求共和而战战战制”的战战上~汪精战在《民族的民国决个》一文中战述了战中山的意战~战战解战战战战的战战~在于妥善战理“兵战”“民战”的战系。“与定此战系厥战战法。革命之始~必立战政府~此战政府有既兵事战战~战秉政战。譬如定既与一战~战战政府人民相战~凡战政府战于人民之战利战战~人民战于战政府之战利战战~其战战大者悉战定之。战政府战命令战战地方行
政官战~遣吏治之~而人民战战地方战”~“战战战政府之果会循战法与既与否”~“他日定乙战~战甲战之相战~而共守战法~战定丙战~战甲乙战又与丙战相战~而共守战法。推之各省各府亦如是”。战战~战政府战战战与会互相制战~陶冶战战~等到革命成功~“一旦根本战法~以战战法~民战立战政~有体磐石之安~无漂战之战矣。”;《辛亥革命前十年战战战战集》第,卷上第,,,战,战中山和他的一些同志战战然提出了在“民战立战政”下的地方政战建体
战方案~但是他战把战战看得太战战了~以战只要有了“战法的战束”和战的战会会督~“战政府”就成战代表人民利益战行革命战战的地方政府。他战不得一战政战的性战~不在形式、懂称内名~而在容和战战。战一离会离构它定的社战战基战~战政战的战战成以及推行的政策所代表的战战利益~而战什战“民战立战政”和战利战战~都只能体
是战上空战和空中战。以楼既江战、湖北战例~战多州战掌兵战又秉政战的所战“战政分府”不是完全落到了官僚豪战的掌握之中了战,在州战政战战战上~封建战战不但比战战战战更加重战~更有战战~而且他战也更有力量。战中山等原战战的来州战“战政府”战战政战战战形式和战施方案~不但有成战没名副其战的革命政战~反而成了地主豪战战治和战迫战民的工具。
第三~如何战待士战~战是光战之初革命人面战的党又一重要战战。所战士战~大致是介乎官僚、地主、富商之战或四者兼而有之的战面人物~他战是战村和战城里的战力派~是战在战民战上的老战。战些清区旧两旧末的士战战~大致又可战战守和“战明”派~守派不但反战革命~也反战立战~“战明派”战在革命立战的斗中~与争
主战用立战抵制革命。他战代表着地主和战战战战上战的利益~曾战与革命派激烈争党党战政治战地~深战革命人所不战。有些革命人也战士战战的反战政治立战有所揭露。可是正是战些被革命人之战党称“民”、“平民之公战”的蠹士战~却成战光战后州战“战政分府”的决来与两党策人物。有些原表示战士战不立的战战战战革命人~在武昌起战、各地光战之后~不但有战没与划清争士战界限~展战斗~反而官僚与党抨士战同流或被溶化。不少革命人~包括曾战激烈战战战士的汪精战~自己也战战了战士的行列。官僚士战战占据了州战“战政分府”的重要战战~战战上就是挖空了南京战战政府的战脚~战走了革命人在战党广党与清村的战战地。革命人在朝政府和战战的搏斗中~是战利者~但是在和官僚士战战的“和平”战量中~却成战战北者。他战只是在立战派的斗中~与争看到了战士战欺战人民、反战革命的面目~而战之深战痛战。但是却有战没体待战士的具政策和战法。“战士”战战是一战战战战的战战。就辛亥革命的性战和反帝反个
封建的革命任战战~于战战战战立战派的“战来属并士”不完全是革命的战象~但就大战广运来村反封建的革命战战战~战村的豪战战是战在战民身上的石战~战于被打属广众倒之列。而不把大战民群战战起来靠党~战战战战战革命人自己不但打不倒战士~无力分化孤立战士~反而要被战士战所包战或战。事战战俘明~在袁世战战战了辛亥革命战利
果战以后~战踞在州战政战的官僚士战战~就成战袁世战的战犬~战战翻来党逐战革命人了。
上面的从党粗略考察~我战看到辛亥革命战期战战战战革命人在战待州战政战和战民战战上的战战局限和失战~战战局限和失战使革命付出了战重的代极沉党价。但是~我战在指出战战战战革命战人战战局限和失战的战候~却不能只从党某些革命人自身在思想战战、性格品德等方面去战原因~更重要的是要封建战战的找从漫战和封建战战战构找的牢固~战本主战战展的战战和战战战战的战弱去原因。
REFERENCE 3
从根本上战~是因战在帝主战战代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战本主战的建方国国
案是行不通的。
客战上战~是由于帝主战用各战手从国来坏国并它段破、干涉中革命~扶植支持战的代理人袁世战战取政战,中外反战战力强大。
主战方面战~在于的战战从来它者战战战战革命派本身存在着战多弱点和战战。主要是,第一~有提没出战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战。
第二~不能充分战战和依靠众人民群。
第三~不能建立战强的革命政~作战战战一党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战战战战革命派的战些弱点、战战~根源于中民族国战战战战的战弱性和妥战性。正因战如此~辛亥革命战战
赶跑个没了一皇帝~却有能战改战封建主战和战战官僚政治的战治基战~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战。
辛亥革命的失战表明~战战战战共和的方国没国案有能战救中~战战战战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战,先战的中人国国需要战行新的探索~战中战求新的出路.
作文六:《辛亥革命的性质》700字
? 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失败: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 2、客现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局限: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教训: ①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②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作文七:《辛亥革命的定义》2500字
辛亥革命的定义
所谓“辛亞革命”,确切地说,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所领导的、以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的推翻清王朝与制统治的革命。这一革命,虽然以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但却不能简单地等同戒归结于武昌起义。它始自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延及同年11、12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于南、上海、江苏、贵州、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廸、四川等省市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行动,终至1912年初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加剧社会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不革命政党的廸立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4.清政府腐败无能,加大对人民的剥削,苛捐抗税斗争和收回权益的斗争爆发 ,人民反帝反封廸斗争高涨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
在政治方面,更定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刈罚及“预备仿行宪政”等
在经济方面,努力振兴各项实业,主要有发展垦殖业、奖劫民族巟商业、奖劫新发明新创造及兴办亝通、矿业、金融事业等
在军事方面,废除旧式武科科举、举办武备学堂、裁减旧军、编练新军、举办警政等 在文化教育方面,改革不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及大力派遣留学生等。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革命派代表:孙中山
改良派,立宪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关系
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戓中存在着原则分歧,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两派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又都替侵略者廹脱罪责,认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亜之道,岂能怨人之亜我哉!”两派都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两派都反对封廸与制制度,主张廸立民主政体,但又都对反封廸的艰巨性缺乏认识,改良派只想有个“国会”,革命派则再加一个“民选总统”,以为这些就是民主廸政的全部。
革命派和改良派代表着同一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这个阶级在政治上的两翼:巠翼的革命派希望用革命阵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廹辟道路;史翼的改良派希望不冒革命风险为自己争得较好的境遇。两派的分裂和对立,正是中国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表现。
论战的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戓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论战的结果和意义
这场激动人心的大辩论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当时虽然大多数人并不真正懂得民主共和的内容,但通过论戓,反满——革命——廸立共和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同一链条上紧密相联的几个环节,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这场论戓的实质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两条政治路线的大搏斗。在论戓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戓线上的领导权,从而为辛亞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925年 享年59岁),学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廸立民国 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个土地革命纲领。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标志着辛亞革命廹始,武昌起义成功带来的影响:仅一个月巠史,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亜。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然而,仅仅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三个月后,代表旧势力的袁世凯极其领导的北洋军便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在政治上,他恢复帝制;在经济上,他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文化上,他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潮。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的“独立、民主、共和”一去不复迒,辛亞革命宣告失败。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一,革命纲领具有模糊性,最终导致革命主体的复杂性。以同盟会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甚至幻想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第二,此次革命在后期脱离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群众。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叱的创造者。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其三,不能廸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团结一切革命力量。从革命政党内部来说,成分复杂、派系繁多、矛盾尖锐。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亞革命给封廸与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廸君主与制制度,廸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叱的前进。辛亞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叱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第二,辛亞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亞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巟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廸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辛亞革命的历叱意义
第三,辛亞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廸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廹巟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亞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叱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亞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亞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作文八:《辛亥革命的感想》500字
辛亥革命的感想
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祖国母亲的一百岁生日。在这个日子了,又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发生在一百年前的那场震撼人心的革命战争——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以孙中山、蔡锷、黄兴为代表的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合并成同盟会,发动和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这场震撼人心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了2000年之久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时代不朽传奇。可以说,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中国的所有人。
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让人们走向新的时代;辛亥革命创建了亚洲第一个民族共和国——中华民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体制;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辛亥革命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很大的放松,为今后的革命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在辛亥革命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尽管中国共产党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还没从来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辛亥革命虽然离我们百年之久,但辛亥精神依旧会长存我们心中,革命先辈们的不屈不挠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会
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坚信人们一定会继续发扬辛亥精神,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文九:《辛亥革命的意义》1700字
辛亥革命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他的成功有些偶然性,但是又有许多必然性。革命党长期在武汉宣传革命思想,湖北新军之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新军倾向革命。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廷调动湖北新军南下镇压革命,这样一来造成湖北力量相对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发难,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这场不可逆转的革命使得清政府迅速土崩瓦解,这都归功于孙中山长期以来的革命贡献。它结束了2000多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革命党的一些错误思想导致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封建军阀头子袁世凯篡夺,这个看似百废待兴的中国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几千年来的封建毒瘤早已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中国仍然是半封建社会.........但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建立的政权,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其丰功伟绩将载入史册.......
第一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如果从准备阶段算起,鸦片战争反对英国侵略就开始了, “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6]
第二
至人民解放战争所标志的新的革命高潮到来之前,中国有过三次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其他两次是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7] 第三, 不能说辛亥革命完全失败。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这是它的胜利。但后来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它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辛亥革命、反袁运动等等,都是不彻底的成功”。[8]
第四, 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9]
第一,革命的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一致性。**多次这样提到:“建设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也就是革命的三民主义的中国”。陕甘宁边区实行的“是真正的革命三民主义的政策”,“这样的政策我们叫做新民主主义的政策”。[20]他指出,共产党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都是符合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和原则的。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性质,是同旧三民主义相区别的“新民主主义的纲领”。“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为本党的最低纲领而奋斗和为孙
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而奋斗,在基本上(不是在一切方面)是一件事情,并不是两件事情。因此,不但在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在将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20](P,1061) 第二,新民主主义比三民主义更进步更完备。“我党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比之孙先生的,当然要完备得多;特别是孙先生死后这二十年中中国革命的发展,使我党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纲领及其实践,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20](P,106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比我们的新民主主义差,新民主主义的确比三民主义更进步,更发展,更完整。现在的新民主主义在将来还会发展得更加完整。”
泽东一直是以十分尊敬的态度,对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革命精神作出崇高评价的。如果以时间为序,**对孙中山的称谓先后有:伟大领袖、处在半殖民地国家的大革命家、伟大革命家、中国民族革命的领袖、中国最早的革命民主派、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或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等。这些称谓,均是在伟大人物这个层面上评价孙中山的,笔者认为,其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称谓,最足以反映孙中山开创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的历史功绩。**不仅从总体上对孙中山作出崇高的评价,并且具体说明了孙中山的“伟大”
作文十:《辛亥革命的影响》2700字
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辛亥革命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影响
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其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期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观念。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制帝的复辟,如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但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做了思想的准备。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到,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的呢?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悟,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二、辛亥革命在经济上的影响
在经济上,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引向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兴中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指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以申民志,而扶国宗”。进一步“民生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解决。之后南京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工商业发展的规章制度,颁布了若干提倡和保护工商业的法令。制定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工业的热情,鼓励人民兴办实业,从事农垦;奖励华侨回国投资;要求各省成立实业公司,鼓励民间成立实业团体。在革命政府
的奖励、推动下,一个兴办近代工业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来临。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在思想文化,辛亥革命也开创了一代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砸碎了“忠君尽道”的封建专制文化的枷索,人们开始用新的道德观念和新的价值观念思考问题认识社会,封建道德日益为人们所遗弃。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性跪拜之礼;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老爷”等称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等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的崛起奠定了思想根基。辛亥革命它播撒了民主主义的种子,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不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封建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偏激思想,对文化的发展有些不良影响。
不过,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斗争目标,但是当时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不够强大,参与的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族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辛亥革命中混进了很多旧官僚,不利于革命发展。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辛亥革命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后期军阀割据,相互混战,没有使中国社会成为一个和平的社会。
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
出路。
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它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却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上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