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孩子尊重什么样的父母》400字
父母在孩子心目当中一般都是很爱的,也非常尊重的,那么大家知道孩子尊重什么样的父母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吧,尽量让自己做的更好,赢得孩子的尊重。
1、孩子很尊重不过于太传统的妈妈,比如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勤劳、朴实、同时还具有现代文化修养,思想比较活跃和开放的妈妈。
2、自身非常爱学习,在自身的事业和某些专业上面很有一些成就的父母是非常容易受到孩子尊重的。
3、对于孩子内心世界非常了解,性格非常开朗,和孩子之间无话不谈有共同语言的这类父母都是孩子很喜欢的。
4、坚持自学的父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父母往往也会受到孩子的尊重。
5、在思想上面可以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可以帮助孩子实现理想而打造一些条件和鼓励的父母也会被孩子尊重。
6、以理服人,不打骂孩子,不用自身权威去压制孩子的父母也会受到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7、说到做到的父母,给孩子许下诺言,并且最终会去兑现的父母是很受孩子喜欢和尊重的。
父母也应该行动起来,让我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赢得孩子的尊重吧。
作文二:《父母别误解对孩子的“尊重”》2900字
新时代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更新,虽然孩子的年龄小,但是他们也需要被尊重。可能有些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是尊重的,其实却误解了这种“尊重”的真正内涵。
如果你问我,大学学了4年学前教育,究竟学到了什么?我承认,那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如果不去翻书,大部分都已经淡忘了。但是,留在脑子里对我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却是一种儿童观。
记得那次好像是上学前教育学课,在课堂上老师让大家讨论,儿童是什么?有人说是小树苗、有人说是没长成的“小人儿”,更多的同学认为,是一张白纸,所以,要认真地描绘。我相信,这是许许多多父母的共识,并且也有许许多多的“教育专家”在宣讲着“白纸论”。可是,我的老师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你凭什么把孩子当作一张要大人来描绘的白纸?就因为他的生命是你创造的吗?”
那堂课,让当时还年轻的我真正开始思考一个词——尊重。对我来说,那堂课意义非常。
尊重生命——当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我用这种态度对待所从事的母婴工作;当我成为母亲后,一直都在努力用这种态度对待我的孩子。之所以说“努力”,是因为并非简单说说就能做到、就能做好,我需要不时地提醒和修正自己。
可是,在别人眼中,我的这种儿童观却经常被误解,而且是极其矛盾的解读,要么认为我娇惯孩子,要么认为我对孩子大大咧咧。
误解一:把尊重当娇惯
总有父母因为孩子内向、胆小,或者太调皮、好动而发愁,不知道该怎么教育,甚至有的妈妈直接发问:“我怎样才能改变孩子的个性?”
都说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既然是礼物,就没的挑,给什么是什么。所以,我认为所谓“尊重”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后天的教育固然重要,但个性是很难被彻底改变的。如果在心理上不能接受孩子的先天个性、发现孩子的优势,那就是在跟自己、跟孩子过不去了。
熊壮壮是AB血型的孩子,虽然不能说血型与性格之间的关系绝对科学,但多多少少也是有一定关联的。比如说AB型的人对人有一种天生的距离感,这一点在熊壮壮还是个小婴儿时就表现出来了。抱着他在小区里晒太阳,人一多他就开始烦躁不安,皱起小眉头。
我的一个同学,在幼儿园做园长,她的女儿也是AB血型的,比熊壮壮的状况更严重——即便上的是自己妈妈任职的幼儿园,可是拿她妈妈的话说,一直上到中班,她还属于“观察者”的角色,整天溜边儿站着,很少融入到集体活动中。但是,她的妈妈能接受这个事实,从来没有强迫或苦口婆心地劝导女儿,而是以极大的耐心等待着,等女儿有一天能够主动参与到集体中。这是一个懂得孩子心理、尊重孩子的妈妈,她本来是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的,但她没有这样做,在她看来,孩子从主观上愿意加入一个小社会,才是真正地接受并适应了这个环境。
有一次上她们家做客,聊起了AB型孩子的共性。她有意地统计了幼儿园AB型的孩子,并经常与他们的家长保持沟通。据她的观察和了解,对待这些孩子最忌讳简单直接的方式,一定要有个回旋的余地。如果想让孩子停止某个活动,并直接说:“宝宝,把玩具收了吃饭。”那么他们很少会接受这个命令,要么坚定地拒绝,要么充耳不闻。他们非要听到:“等你把这张拼图拼好,咱们就去吃饭,好吗?”然而才会跟大人商量,继而接受建议。
园长妈妈认为自己总结出的经验很有效,但却经常遭到老公的痛斥:“你就惯孩子吧!什么都依她,到吃饭时间就去吃饭,有什么好商量的!什么事都讨价还价,那还了得?”
这些话我太熟悉了!我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并且在这一前提下总结出与AB型孩子沟通、相处的技巧,可是,却担上了“娇惯”孩子的恶名。很多成年人都有这样的逻辑,“商量”就是一种妥协,而妥协用在孩子身上,便是娇惯,而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是要对小孩子严格要求的。
其实,在我看来,不管对什么血型的孩子,都应该以商量的态度来对话。只要家长高高在上,孩子就会心服口服吗?不是!权威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当我有时控制不住情绪对熊壮壮大呼小叫的时候,他回敬我的态度也相当恶劣;当我与他协商的时候,即使表情严肃,他也不会粗暴地回应我,因为我的态度和措词还是能让他感受到尊重,他从我这里获得了尊重,便也会尊重我。
误解二:把尊重当忽视
尊重孩子,就是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人,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就是要满足孩子对独立的需求。当孩子做事情出差错或者不够完美的时候,应该接纳他、体谅他,而不是直接上手替代,否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渐渐失去信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最好站在协助者的立场上去帮助孩子发展,但怎样协助才最利于孩子呢?在这一点上,很多父母都会产生困惑。有一位前来咨询的妈妈就问我:“我看过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知道当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他,这样可以培养他的注意力。可我们家老人却总是批评我,说我对孩子的关注不够,总让孩子一个人玩,会不会自闭?”
我们姑且放下自闭的话题,这根本就是两回事。我认为这位妈妈做得很好,她儿子已经3岁多了。这么大的孩子,当他在游戏或生活中需要帮忙的时候,一定会主动说出来。他只顾玩、不理你,就说明他不需要你,大人就该尊重他,不去打扰他。很多孩子都因为总是被打扰而脾气暴躁,做出对大人不礼貌的举动。说到底,还是那个道理:你尊重了孩子,孩子自然也会尊重你。
当然,我本人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误解。
有一次带熊壮壮在游戏场玩,他玩得很开心,我坐在一边看杂志。他可能是玩得太疯,被口水呛了一下,咳嗽起来,但他没来找我,我也就没管他。没想到一位好心的奶奶看不惯了,对我说:“孩子都咳嗽了,你怎么不管呀!赶紧给喂点水去!”在她老人家眼里,我绝对是个不称职的妈妈。但老人也是好心,我只好解释:“他如果真的特别难受,会来找我的。”“孩子知道什么!你当妈的不管,他们就知道玩!”于是,我不敢再言语,但也没有去“烦”熊壮壮,我很清楚,就算举着水杯过去,他也不会赏脸喝一口,只会给我一脸不耐烦。
还有,当孩子看书、看电视的时候,很多父母都觉得应该和孩子一起看,并且指导他。但是,指导也应该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比如熊壮壮看到特别可笑的地方,一般都喜欢和我分享,会让我重复一遍那句可笑的话,或者问我:“他们刚才怎么了?”这时候我才会跟他对话,并不需要我随时随地做“讲解员”,那样他反倒认为我不信任他、以为他看不懂,小小的自尊心便会有些受伤的感觉。
孩子存在着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是沿着一条独立的路去走的,父母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孩子每发展一种能力,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所以,成人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协助者的角色。
20个尊重孩子的表现
怎样做才算是尊重了孩子?总结一些教育研究成果,再结合现实,我以为,如果能做到如下20条,就称得上是尊重孩子的父母了——
1 真正投入感情和孩子一起玩。
2 赏识孩子的才能。
3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 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5 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叙述的事情。
6 让孩子把话说完,而不将其打断。
7 不打断孩子间的交谈。
8 不使用与婴儿说话的腔调与幼儿交谈。
9 让孩子自己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
10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
11 尊重孩子选择朋友和活动的权利。
12 允许孩子犯错误。
13 爱惜孩子的东西和时间。
14 给孩子转变过渡的时间。
15 不借孩子出气。
16 履行自己对孩子许过的诺言。
17 不挖苦嘲笑孩子。
18 不在人前评价孩子。
19 总能看到孩子的优点。
20 不会偷偷走近一个正在做着错事的孩子身旁。
作文三:《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700字
我们这一代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事不爱跟家长和老师说,更愿意跟同学,好友,年纪相差不大的兄弟姐妹等人倾诉。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家长或者老师通常都是以一个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倾诉。是一种畏惧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现象。
正确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孩子的谈话在安全、隐秘的地方进行。
1、要从身心两方面表达对孩子的爱——搂住孩子,说话时别一张嘴就是“你为什么早不告诉我们”或“你为什么会让这种丢人的事发生”,相反,应该给孩子一些积极的鼓励,如“我很骄傲你能告诉我们这件事”,或“我很高兴事情并不太糟”,或“我知道你还小,这不怪你,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无能为力的”。
2、支持孩子把事情经过讲出来——向孩子明确表示“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会永远爱你的”,鼓励他们尽早如实向大人讲清事情经过,大人会帮助他们今后不再受到伤害。应该记住的是,**者肯定会在作案时恐吓孩子:“如果对别人讲,我会杀了你。”而孩子也害怕大人会因此而惩罚他们,或从此失去关怀。
3、向孩子解释他们没有错——大多数孩子会有深深的内疚或自责,如果自己更精明或更强壮一些,那么就不会受到诱惑或哄骗,所以要明确告诉他们,你是没有任何过失或责任的。
4、如果怀疑孩子存在身体方面的损伤,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父母光是自己猜测是没有用处的,必须及时就医,请专业人士做出正确的、独立的判断。
5、保持与孩子继续交流——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今后仍然会同情、关爱、理解和支持他们,这样孩子们就敢进一步说出具体过程和感受。
听完之后的反应也应当尽量柔和,惊讶和暴跳如雷是最不好的了。这对孩子的影响很不利,也会影响孩子继续说下去。要知道孩子对家长倾诉问题有多难,是鼓起多大勇气的,若是不然,等到孩子跟你有代沟,什么都不愿意说的时候,你才想起来要与孩子沟通,那就已经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作文四:《父母如何尊重孩子的选择》1500字
大娃在本周二,与其他7位4年级同学代表学校,参加了本区片13个学校的长跑越野比赛(Cross Country),这场比赛定于中午12:45举行,场地以草地为主,中间还有一些泥地,上下坡等,全长约3千米。到了比赛场的停车场,偌大的停车场都快满了,在孩子们集结的区域看到了许多家长,新西兰人对体育的热衷真是达到了我们华人不可理解的地步,我想这同时也说明这里的父母们对孩子的关注,好多父母都是穿着工作的服装来的,我想他们一定是请了假过来观看孩子比赛的。
大娃是跟着校车来的,我们在他们学校的位置上找到了大娃,看到他在初春的寒风中抱紧身体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坐在地上,不过只有大娃没穿长袖外套,身上只穿着短衣、短裤,看到这里,我马上脱下自己的外套,喊了一句他的名字,看他一回头,将外套扔给了他。
首先比赛的是四年级的女生,出乎我意料的是,超过90%的孩子们都光着双脚,后来听到广播才得知,因为刚下完雨的原因,草地又软、又湿,有的地方还有些泥泞,穿鞋跑肯定不方便。等到了大娃他们开始热身的时候,发现他们学校的其他7个选手,以及其他学校的绝大部分选手都已脱掉了鞋,光着脚在那面进行赛前的准备活动,当时只有大娃还穿着鞋。我本来想过去提醒他将鞋脱掉,大娃妈对我说:“他是不是光着脚感到不舒服啊!”我又一想,这种事还是他自己做决定吧!这又不是国际比赛,需要为国争光,失误了也是他学习的好机会,想到这里就没有过去找大娃。
比赛结束,大娃在所有参加的104名选手中跑了第22名,我注意了一下他前面的那21个孩子,都光着脚没穿鞋。这个名次应该还算不错,但是他在学校的8名选手中只名列第4,这个名次与他平时在学校的第2名(前几个星期他们天天长跑,每次都是第二名)相比有些退步,我想主要就是他穿鞋的缘故,大娃跑完后,不但鞋上都是泥,就连他的腿后一直到臀部也都是泥,大娃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下次可不要再穿鞋了。”他的脸上带着沮丧的神情,说老实话,我也认为今天他的成绩有失水准,即使这样我还安慰他说:“你努力就好,努力最重要。”我和他妈尽管对今天大娃跑的成绩有些失望,但想到孩子这时会更失望,所以还是说了许多鼓励大娃的话。大娃当场就将他的那双鞋脱了下来,请我们帮他带走,我问他:“那你放学回家穿什么呢?”大娃说:“光脚没事的。”我又尊重了他的意见。
与大娃分手后,我想:大娃今天的成绩不理想,而且造成这种不理想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他自己特立独行地选择穿鞋比赛,难道他当时就没看到其他人都光着脚吗?我心里开始埋怨起大娃。可后来一想:104名孩子参加比赛,只有不到5个孩子穿着运动鞋,我想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别人都光着脚,这几个穿鞋的孩子才有个性呢!因为他们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式(即使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错的),孩子已经从自己的选择中学到了经验,这毕竟是自己得到的经验,比从父母提醒中得到的间接经验要宝贵很多,同时我也对我当时没有提醒大娃光脚而感到庆幸,想到这里,我的感到轻松了许多。
等大娃放学回到家后,他一改刚跑完步的沮丧表情,显出很自豪的样子,大娃告诉我他们队在13个学校里跑了第2名,我说:“你看我们大娃穿着鞋跑,还为学校的第二名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这要是脱了鞋还了得吗?爸爸祝贺你!”
我晚上问大娃要不要去练篮球,尽管大娃的大腿根当时十分酸痛,晚上还是坚持要去练篮球,练了一会我对他说:“要不我们练到这,回家吧!”大娃对我说:“我真想再练一会。”看到他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我虽然很心疼孩子,但是出于尊重他的选择,我还是留了下来,继续陪他练球。转天,大娃和我说,他的腿太痛了,不想跑学校的Cross Country了。我没有二话,当时给老师写了一张“请不要让大娃跑Cross Country”的假条,让二娃给正在换衣服的哥哥送了过去。这不仅是我尊重大娃自己做的决定,也是我对他的信任。
----父爱本色的博客
作文五:《父母应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1400字
父母应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
对于孩子犯错误和失败,作为父母的你是不是担心着急甚至害怕孩子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今天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一对旅居加拿大的夫妇的亲身经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加国父母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失败的。
生活中,父母常忍不住为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担心、着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总是警告孩子:“你到底要这样失败多少次,”可父母是否想过,在给孩子“不许失败”的压力时,他的心理负担会更重,情绪也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但不能够从失败的状态中走出来,甚至可能更糟。孩子失败了,但是他获得了“痛苦的体验”,将来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时也有了挑战困难的契机。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自身,慢慢成熟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
一对旅居加拿大的夫妇,自从他们的儿子进了足球队,夫妇俩便随着他转战各地打比赛。这之中有捧回冠军奖杯的辉煌,也有败走麦城的沮丧,其中滋味,不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的。儿子所在的足球队
有个传统,就是比赛结束的时候,父母们站成一排,伸手跟跑过来的小队员击掌庆贺。在一次很重要的足球联赛中,他们队出人意料地输给一个水平不高的对手,父母们都很难过。可一旦面对孩子们,刚才还在为输掉比赛捶胸顿足的父母立刻笑容满面地跟垂头丧气的小队员击掌庆贺:干得好~
一场本该赢的比赛打成这个样子还说干得好,当朋友夫妇俩痛心疾首地向同队一位父母表达惋惜之情时,那位加拿大父母耸耸肩说:“没关系,他们还是孩子,从这场比赛可以学到更多东西。我很在乎孩子的成功,但我也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
接受孩子的失败,就给了他成功的机会。他们的儿子担任责任重大的中后卫期间,有一次失误导致全队败北。夫妇俩当时想:完了,教练再也不会用他了。谁知教练只是对那个球的处理作了技术上的提醒。一个月后的另一场比赛,儿子依然作为主力阵容出场,并且至今仍是这个位置的出色选手。
这位丈夫说:“很早我就注意到加拿大人对孩子不完美的宽容,比如,从来没听说父母因为孩子没考到好成绩而打他。有一次听到邻
居上小学的儿子对他爸爸说,成绩单拿回来了。正在修车的父亲问,学得怎么样,儿子说:?C、C、C、B、B……?父亲高兴地说:?很好~?我在旁边听了差点没晕过去,那几天我正为儿子有一门课得了B,破坏了全A记录生他气呢。我很佩服加拿大人能这么平和地接受孩子的平凡,心想一定是外国人对孩子不如中国人重视。后来我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儿子足球队的教练要求每位队员的饮食要营养丰富,不许吃油腻的食物。有个队员的父母认定一家连锁快餐店的三明治特别符合要求,总是去那家买三明治。偏偏有一次比赛场所附近的好几条街都没有那家快餐店,这位父亲居然开车寻遍了近半个城的大街小巷,才拎着个那家快餐店的三明治赶回来。他们对孩子同样重视,不同的是他们能够接受孩子的失败……”
尊重成长中孩子失败的权利是西方文化中极具人情味的一部分,我们很多父母一直没有意识到这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往往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对孩子无益。孩子没有生活的阅历与经验,还处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阶段,允许孩子失败,就等于给了他锻炼意志力、增加阅历的机会。
父母不允许孩子失败,是因为只看到了失败带来痛苦的一面,却忽略了失败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动辄辱骂
时,别忘了孩子还在成长,他有权失败。回首人生,谁不是在磕磕绊
绊中走过来的,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就是对孩子终将成功的信任,
而这种信任,将是孩子战胜失败的勇气和动力~
作文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理想》1300字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理想
[真诚为您服务]
一天,A女士下班回家,发现儿子拿着他心爱的牛角冒着大雨在院子里挖石头,身上雨水混着泥浆,浑身脏兮兮的。那牛角尖也不知是否依然还存在。A女士正气得想好好教训儿子一顿的时候,儿子手中拿着几块石头,满脸兴奋地跑了过来。
;妈妈,你看这石头上的花纹,真漂亮,放在我们家的金鱼缸里,小金鱼肯定喜欢得很。 ;儿子举着石头对A女士说。
;是的,你真有眼光,这石头的花纹很特别,像向日葵,哦,还像一只缩着头的乌龟呢。 ;A女士看着儿子无邪的脸,不由改变了主意。
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A女士一怒之下打骂儿子一顿,以后她儿子心中始终会存有阴影,会因顾虑母亲的责备而放弃去做许多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会责怪牡丹为什么不香,梅花为什么不如牡丹花朵大,葡萄藤上为什么不挂西瓜,荷花为什么不能长在陆地上。大自然的万物,总是各尽其天性,发展它们的长处,于是才有这万紫千红的世界,百花争妍,精彩纷呈。
唯独轮到看自己的孩子时,总觉得他处处不如人,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期望过高、过于单一,要求每一朵花都开成牡丹,自然多数的花朵都达不到要求。
中国的教育往往强调让孩子遵循某些固定的规范,而忽视孩子的个性成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一俗语,就是此种教育观念的反映。而所谓的 ;规范 ;又是由老师和家长单方面制定的,许多时候它甚至成为压制孩子的一种工具。
不明白有的老师和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不但是在跟孩子较劲,而且还是在和大自然(孩子的基因)较劲,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对于家长,教训则是:不
要盲目与教师保持一致。不能把 ;配合老师的工作 ;简单地理解成 ;老师怎么说,家长就怎么做 ;。家长若发现老师的办法总是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最好去请教一下教育专家。那样至少可以减轻孩子的压力,孩子的问题或许能解决得比现在好一些。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对上面所讲的事例一定要引以为戒,虽然你可能不会像上面所提到的老师和家长那么 ;傻 ;,但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习惯,不要跟孩子较劲。
自然界没有一条相同的河流,也没有一座相同的山峰,亦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一个相同模样和相同性格的人。所以,我们做家长的有什么必要非得强求自己的孩子要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呢,
自从达尔文发现进化论以来,我们大家就知道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法则。然而,在自然界还有一条比 ;优胜劣汰 ;更重要的法则,那就是 ;与众不同 ;。
教育的成功之道就是要找到孩子的优势,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如此才可能成功。孩子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天赋、兴趣、爱好、潜力也是有差异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其实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马克思曾说过: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 ;同样,任何教育的第一前提也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尊重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应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只有尊重差异性,尊重孩子与众不同的兴趣和理想,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去关心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才有可能走进每个个体的心灵去完成唤醒的工作,才有可能实现不拘一格塑造人才的美好愿望。
作文七:《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知情权》1800字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知情权
大卫?科波菲尔,是个不幸的遗腹子。但他也是幸运的,因为父亲生前已经为他母亲和他的生活来源作好安排。母亲对他非常亲热和慈爱,常常亲吻他、呼唤他为“亲爱的大卫”,忠诚的女仆佩格蒂也很喜欢他,常常会“张开双臂,把我满是卷发的头使劲抱了一下”,在如此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大卫健康地成长着: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口语发展特别好,人际交往智能也不错。
可是,母亲在阴险的酒行合伙人谋得斯通先生的追求下,爱情的火花重新燃烧,终于接受了对方的求婚。而且是让谋得斯通先生带着他的姐姐一起住进自己的房子里来。
大卫?科波菲尔被蒙在鼓里。科波菲尔太太让佩格蒂故意对儿子说,到亚矛斯哥哥那里去住两个星期,那里“有大海,有大船、小船,有打鱼的,有海滩,还有汉姆和你一起玩”。
一般而言,再婚是喜事,家庭破损是烦恼的事。一个孩子,特别是像大卫这样年纪尚小的孩子,接受一个继父的心理困难,应该比接受父亲(或母亲)去世、父母离异的现实要容易很多。但为什么大卫在亚矛斯过完愉快的两周,回家后心理会如此深地受到影响?作品用了这样一些词语来表达他心灵受到的刺激: “眼中充满了泪水,仿佛马上要摔倒了”;“立刻全身颤抖,脸色变得煞白”??
他们一起的生活刚刚开始,就立刻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究其原因,撇开谋得斯通的无赖本性,科波菲尔太太允许自己忽视儿子对家庭结构将要发生巨大变化的知情权,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美国费城儿童指导中心的和心理咨询专家们认为:孩子年幼时父母离婚,只要不同时伴随家庭暴力,或者并没导致孩子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他们对于父母离婚事件的情感上的反应强度可能会相当小。这个论断,我认为也同样适用于重组家庭。
然而,由于科波菲尔太太的“忽视”,我们看到,大卫这个男孩的日常生活在突然间发生了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急于要回到家中,投入母亲的怀抱”的大卫?科波菲尔,发现家里“门开了,半哭半笑,怀着高兴激动的心情,心想见到的一定是母亲”,但见到的却是一个陌生的仆人。大卫到家的第二天晚上,新爸爸的姐姐,一个脸色阴冷的女人也搬来和他们同住。自己熟悉的老卧室已经变了,被安排在一个较远的地方睡了;连楼下也没能够保持原状;空狗窝里也多了条大狗。其实这些还只是硬变化。还有很多无须假以时日就能发现的软变化,更令他痛苦难忍:以前总是露着迷人的微笑的母亲,现在在新爸爸旁边显得畏畏缩缩。他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随便与母亲相见和亲密相处了。父亲遗留下来的一切财物,都被新爸爸姐弟俩牢牢抓在了手里。母亲再婚事件,既导致儿子日常生活的家庭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生了如此大的急剧变化,而小大卫?科波菲尔又是这种变化过程中的无权参与者,矛盾激化的焦点。加之还伴随家庭暴力,大卫对于母亲再婚事件情感上的反应强度怎么可能小!
随着社会的开放、进步,中国人的婚姻生活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自然破损或人为破损的家庭,再婚重组现象越来越多。在
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孩子也像大卫一样,事先被剥夺了知情权;后来又不待见于新的家长;有的家庭,即使是结婚后,有子女的一方还会把子女继续“雪藏”起来,将他们扔给祖辈或者亲戚,所谓的新爸爸和新妈妈根本不让他们进门(新父亲的比例更大些)。这些孩子在向心理医生咨询的过程中,常常不会主动告知他们家庭这方面的事实。往往是在咨询师帮助寻找和分析幼年生活经验时,家长才会悄悄告诉心理医生。这些孩子也基本不会从心里承认和接受这类新。
再婚,虽然是件喜事,但处理不好,确实会适得其反,对当事的妇女和她们的孩子的心理阴影,很难随岁月的流逝或年岁渐长而消减。科波菲尔太太追悔莫及的忽视的教训应该牢记。孩子有权利和与你们一起享受再婚事件带来的很多具体细节的变化和感受。既然你们的决定会让孩子的生活轨迹受到较大影响,就请别低估孩子对自己再婚的感受力,别剥夺孩子的预先知情权。应该做的是,把自己“重新开始生活”的念头逐步地、慢慢地落实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模式上,尽量让孩子保持他所熟悉的生活。这也许是对他最有利的保护,因为这有利于他在面对亲生父亲或母亲再婚所导致的任何变动时仍然有安全感。
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半自传体作品,通过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过程和日常生活,表现了健全人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把它喻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认
为它“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
作文八:《父母请尊重孩子的选择》4700字
父母请尊重孩子的选择
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表面看是为了孩子有出息。但心理学家说,真正的解释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
“妈妈快把我逼疯了,她整天唠叨,什么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哪所重点大学,什么你怎么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什么这次考试又因为马虎丢分了吧??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一上课脑子里就响着她的唠叨,根本学不下去。”
“爸爸是个工程师,他从不打我骂我,但我特别怕他。只要我的成绩不进步,他一看我就拉下脸来,整天整天不理我。光考高分不行,我必须有进步他才高兴,才会夸我奖励我。明年就要中考了,我担心极了,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天啊,我一想到爸爸的反应,就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
迄今为止,我收到了数百封中学生的信,很多孩子提到了父母的压力,上面几段话是他们信中最平常不过的片断了,还有多封信提到这样的话:
“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极了,真想哪一天离开这个世界。” 对此,广州某中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三班主任解释说,父母比孩子对学习更着急,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就她看来,父母们造成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应试教育低。一直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
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家长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该怎么做。”徐浩渊博士说:“最常见的是,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结果,他们出于爱心教育孩子,最后却发展出束缚孩子成长的非爱行为。”
“请举一个例子,好吗,”我问道。
听到这个最简单不过的问话,50多岁的徐博士突然哽咽起来,她忍着泪花讲了一个“每次必然让她流泪的真实故事”:
小学生小刚(化名,下同)突然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累极了。爸爸妈妈常说,他们对他很失望,他不想让爸爸妈妈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自杀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储钱罐,把攒了几年的零花钱留给了爸爸妈妈。他说,他走了,爸爸妈妈不需要那么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钱不够,爸爸妈妈可以加些钱,“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回忆到这里,徐博士的泪水忍不住流下来。她说,小刚那么爱父母,他希望父母“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这其实是他自己最大的向往。他认为这是最好的事情,自己实现不了了,但希望自己最爱的父母去实现。
1
小刚的心理机制是投射,他最希望做一件事情,但自己得不到,就希望最爱的父母得到。他是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了父母的身上。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也是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 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的实现。
“这种心理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徐博士说:“父母们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却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转嫁一: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妈妈” 将儿子逼成“少白头”
董太太的女儿蓉蓉上高二了,现在什么家务活都不干。这倒不是董太太刻意惯出来的。一开始,董太太还要求蓉蓉做点家务,但蓉蓉只要一拖,做妈妈的就会忍不住自己动手了。譬如,看着女儿的脏衣服堆在家里,如果不去洗,董太太会觉得心烦意乱。只有洗了,心里才会痛快一点。表面的原因是,这符合自己的卫生习惯。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这样做给女儿节省了时间去学习。
尽一切可能节省女儿的时间让她去学习,这成了董太太的原始心理需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潜意识中,她对社会的变迁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目前激烈的竞争。但是,她又没有勇气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暗暗希望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在社会竞争中“夺占制高点”,自己也因此产生了成就感。
所以,她有劲儿就往女儿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这种心理转嫁机制在妈妈的身上比较常见。不过,董太太的做法是很普通的,有一些妈妈的做法就到了一种极致。
譬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一篇名为《如此“培优”令人心疼》的文章讲到了一种怪现象:在武汉,一些妈妈把业余时间全部拿来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除了工作外,她们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有一刻的空闲,必须拿出全部精力去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这篇文章是一个爸爸写的,他写道:
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被他妈妈逼着“培优”,从没有过过周末。6年来,妻子把他送进的“培优班”不下30个。儿子自嘲是见不到阳光的人,早晨6时走,晚上11时休息。经常晚上八九时就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一看,他斜靠在床上,流着口水睡得正香,手里的书掉在地上,让人心疼~
儿子五年级时长出几根白发,当时我没在意。上初中后,儿子白发越来越多,现在看起来像个小老头??我们担心孩子有病,带儿子看了好多医院,看了西医又看中医,医生的结论是孩子精神压力过大。按医嘱买回核桃、黑芝麻给儿子吃,可儿子的白发仍不见少。 每天早上6时,妻子准时叫儿子起床复习功课。即便上厕所、吃早餐时,妻子也要让儿子多背几个单词。儿子上小学时,每天下午5时30分放学。妻子在校门口直接将儿子从汉阳接到武昌,赶6时的“培优班”。公共汽车上,妻子一手端饭,一手拿水。儿子在车上解决完晚餐后就上“培优班”了。晚上9时下课回家,儿子还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并且,这样的妈妈成了一个群体,她们相互交流信息,听说哪个“培优班”好,就会相互告知,然后纷纷去替孩子报名。
这些“全陪妈妈”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尽管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果仍不肯停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她们看似是为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徐博士说:“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转嫁二: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知识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
前面的转嫁方式中,父母一方停止成长,而将“提高竞争能力”的压力完全转嫁给孩子。但还有一些家长,自己并没停止成长,但孩子则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
2
另外一个人。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脸面。如果孩子不能出类拔萃,自己会觉得很丢脸。 著名教育家徐国静说,她发现工人妈妈们对孩子的发展很满足,她们说,我儿子学习不错,要考大学;女儿成绩不怎么好,但她有梦想,将来一定有出息。但“知识妈妈”们对孩子的标准普遍苛刻,因为她们比的不是孩子有没有考上大学,而是有没有考上清华、北大,是否去了哈佛。
这是一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问题。“理想自我”总比“现实自我”高一层,工人妈妈的“理想自我”可能是成为知识分子,孩子只要达到这个水平就行了。但“知识妈妈”的理想自我更高一层,孩子必须达到这个水平她们才心满意足。但在很多方面,工人家庭和知识家庭的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知识家庭的孩子并不比工人家庭有优势,但却承受了父母更高的压力。
一个妈妈诉苦说,自己听了很多讲座,看了许多教育书籍,希望女儿能学习绘画、英语、舞蹈和音乐,所以专门在少年宫附近买了房子。尽管这套房子格局不好,又很贵。但上中学以后,她发现女儿成绩变差了,她的“全方位”设计落空了,而且女儿变得特别不听话。自己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会换来这个结果,这位妈妈陷入痛苦之中。
徐国静认为,这些父母其实都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当成“债主”,甚至逼孩子“还债”,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上,亲情关系也变得像“债主”和“债务人”般紧张,这样的家庭环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转嫁三: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教育学家的“完美教育”逼孩子自杀
徐浩渊博士也说,一些高知家庭的父母压力是极其沉重的,她知道有两个家庭,父母都是教育学教授,孩子却自杀了。
其中一家父母都是某师范大学教师,他们为孩子设计了一套“完美”路线,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路线去发展。孩子小时候还不错,但年龄越大问题越多。第一次高考时,没考上重点大学。在父母的要求下,他第二年参加了复考。就在考试成绩公布的前一天,因为担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点大学,他跳楼自杀了。令人痛惜的是,成绩公布后,他的分数超出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徐博士说,这个孩子的父母,作为教育学教授,显然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这样的结果。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结果无疑是对自己职业的嘲笑和否定。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前者的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一个人当成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无论目标是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视为对象或工具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按照这个理论,这两个教育学教授,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因为孩子成了他们教育学理论的实验对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但这两个教育学教授,和那些“全陪妈妈”一样,他们都忘记了这一点,他们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转嫁四: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打是亲,骂是爱”的潜意识并不伟大
小龙的语文考试不及格,爸爸把他揍了一顿,并且告诉徐博士:“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爱得不得了。打他是为了他好,再这样下去,他以后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可怎么办,打是亲,骂是爱,我怎么就不打邻居的孩子啊,”
但是爱的结果呢,小龙的语文成绩毫无长进,他还对语文课产生了厌恶感。显然,小龙消受不了父亲的“爱”。
但是,这真的是爱吗,徐博士说,是,但又不是。在意识上,小龙的父亲是为了爱,但在潜意识上,通过打孩子,做父亲的可以宣泄自己在其他地方郁积的负性情绪。 她说,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问自己一句,“我真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把自
3
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
譬如,小龙的父亲还做过这样一件事:小龙闹着要买一双昂贵的耐克鞋,这要花掉爸爸半个月的收入,但小龙的父亲咬咬牙还是买了。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脚上穿着一双耐克鞋,如果自己的儿子没有,比不上人家,多丢面子啊,让儿子穿上名鞋,看似满足的是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满足的是做父亲的虚荣心。
一些家长,当对孩子的暴力起不到效果时,会将暴力转向自己,做一些自残的极端事情。“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上讲到一件事情:重庆一位“望女成凤”的张先生,为给“屡教不改”的女儿一点“颜色”看,竟用菜刀剁下自己的左手小指。看到父亲的鲜血,女儿才慌了手脚,跪在地上使劲打自己的耳光,向父亲认错。这位45岁的父亲说:“女儿从小娇生惯养,虽然已经16岁了,但是她的心理年龄可能只有12岁,打实在不起作用,我只能这样做。”
父母请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请尊重孩子的学习,爱好,婚姻,就业等,
这才是真正爱孩子。
4
作文九:《孩子怎么变的不尊重父母》1700字
孩子怎么变的不尊重父母,顶撞父母了
辛置小学 温桂卿
星期三中午,初秋的阳光柔和温暖,同学们在校园里尽情的玩耍,我站在教室的门前,分享着他们的快乐。
“老师___”我班学生高文远神色紧张气喘吁吁的向我跑过来。“怎么了?”我问道。他站在我的面前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看我,久久的不说话。看到他的样子我知道,他肯定是错误了。我知道每次有了困惑犯了错误他总是不说话。“你不说话我走了啊。”我做出要走的样子来,这时他才吞吞吐吐的说“要爸爸要来学校找我,他要打我”“问什么要打你呢?”我接着问他,他又不说了。看到他窘迫的神态,我不追问了。我让他先到办公室等我,我在这里等他的家长。
首先来到学校的是文远的妈妈,她把事情的原委跟我了一遍。就因为一件小事没有及时的答复儿子的要求,他便顶撞她甚至于骂了自己的妈妈,她在叙述这件事情的时候泪珠在眼眶里打转,我很理解她此时的心情。她告诉我,儿子原来很懂事很乖,也很依赖父母,最近一段时间他经常顶撞父母,也不如以前那样听话懂事了,象变了一个人似的,对于儿子的变化她也采取过一些措施,批评过,也使用过武力,但是收效甚微。她很苦恼,不知道如何做才好。
听了文远妈妈的话,我一边安慰她,一边帮助她分析原因。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从心理生理特点看,儿童阶段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比较的平均、匀称、协调。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依赖父母,对父母言听计从,崇拜父母,对事情没有辨别的能力,只要父母说的都以为是对的,与父母的感情很深厚,父母、家庭是他们安全的“避风港”师生关系在此阶段也很重要,小学教师具有权威性,对小学生的的影响重大而深远。这个阶段亲子关系和谐。但是这个阶段随着年龄的
增长逐渐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自我,独立性也逐步形成。在这个阶段可能出现顶撞父母,容易冲动,怀疑父母的正确性,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性也随之减弱,此时的亲子关系趋于紧张,情绪对立。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他们不知道怎样处理好与父母老师的关系。亲子关系紧张。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家长的重视,确认自己的地位。表面上看好象缺乏教养,越来越不懂事了,其实并不是那样的简单。老师应该跟家长联手,找出原因,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每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任何年龄阶段教育的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首先我们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心理活动,发现孩子的心理偏差,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方式,错误的示范,教育方式的不当,都会给孩子未来的成长带来遗憾。这个时期的亲子关系显的很重要,亲子关系影响双方感情的投入和积极评价的积极的评价的情绪态度和行为。
再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爱心,责任心,培养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要尊重父母,尊重师长,尊重所有的人,这样做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父母要以身作则,要孩子不打骂人 ,自己首先不要打骂孩子。要学会尊重孩子,潜移默化孩子就学会了尊重别人。你不要以为你是家长,就可以不尊重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强行加给孩子。
听了我解释后,文远妈妈心情平静的很多,脸色也变的温和起来。这时文远的爸爸也来到了学校。我笑着对他说,别生气了,孩子早知道错了,回家吧。
我跟父母商量对待这件处理的方法。
一是:回家后一定不能粗暴的对待孩子更不能打孩子,针对孩子的性格,我
提出了冷处理的办法,回去后这件事情好象没有发生过,不要再去过问,这里当然我要对高文远做大量的工作,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严重,让他们知道没有惩罚他原因是想再给的改正的机会。让他自己感到理亏,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二: 主动写保证书,用书信的形式向父母道歉,做深刻的检讨。请父母原谅,请父母监督,我为什么这样做呢,文远的性格属于那种知道自己错了,就是不愿意承认的倔脾气,回家后他肯定很拘束,很难很快的从这样的尴尬局面解脱出来,所以我要求他采用书信的方式给父母道歉,来缓和一下跟父母的关系。看到孩子能承认错误父母能能够挽回面子,同时也给孩子一点压力,来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这样做比远比狂轰乱炸的批评一通,比一顿棍棒的效果好的多。
后来,家长会上,他妈妈很高兴的告诉我,孩子进步了很多,虽然还有好多的缺点。
作文十:《父母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2100字
父母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孩子在幼儿时期,由于对社会的接触面狭窄,且心理发展还处于对父母的完全 依恋和依赖时期,生活上也容易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显得 “ 很听话 ” 。但是,如果 父母满足于孩子的这种 “ 俯首帖耳 ” ,认为他必须听从自己的话,那么将会压制了孩 子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的发展,或者激起孩子更大的反抗,显得更加 “ 不听话 ” 。
当父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有些父母千方百计把孩子压下去,以为这样才 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其实,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就会明白,孩子反抗父母常常 有合理的一面,而这往往是某些很珍贵的品质在生长。如果父母尊重孩子,听取其 合理的意见,会极为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自然也有利于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
让我们来看一则报导:
据《生命时报》 2008年 3月 25日讯:与父母争执不休对青春期孩子来说简直 司空见惯,而且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这会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可 匝 最近研究却颠覆了人们惯常的思维,据英国《观察家报》 3月 17日报道,亲子之 间的争执非但不会疏离彼此间的感情,反而有利于孩子成长和密切亲子关系。
该研究负责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霍姆斯对此解释道,争执其实也是加强亲 子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争执可以涉及功课、服饰、交友等各个方面,而且一定要 够激烈,太冷静的讨论则起不到沟通效果。
“ 争执对青少年一直都有益。孩子们可以在与他人的争执中,更全面、更深入 地认识自我,如 ? 我现在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 我做得好不好 ? 等,从而逐渐达到自我 身份的认同。 ” 霍姆斯还指出:“ 不同意见的碰撞,会让他们学会社会认知技巧,以 及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时的理性分析能力。 ”
同时,孩子在争辩中,为了占据上风,就要不断地把有理的一面展现出来,于 是他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不断自问 “ 我对吗 ” 。他们也会为了揪住父母的 “ 小 辫子 ” ,来重新考量父母的想法。其实,这就是个反省的过程,让孩子进一步了解 自己也理解父母。
另据 2014年 4月 16曰《北方新报》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选取了 157名来自不同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的青少年,平均年龄 13岁。他们对这些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与母亲发生争论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录音和分析。
三年后,研究者惊讶地发现,与性格温和的孩子相比,那些在与母亲争论时表 现得相当自信并善于用合理的想法支持自己观点的青少年,排解负面压力的能力更 强,意志力更坚定,对烟酒等不良诱惑抵制的能力也提高了 40%。
这项发表在《儿童发展期刊》杂志上的新研究解释说,适当与父母发生口角, 相当于提供了与他人讨论、谈判问题的 “ 实地演练 ” ,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主意识,让 他们更愿意开动脑筋想问题、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日后的人际 交往和沟通能力。
要使孩子既能健康成长,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又愿意愉快地接受父母正 确的指导和建议,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我们的教育建议是:
为孩子做出 “ 倾听 ” 的榜样。有的父母总是抱怨孩子不会听别人说话,往往父母的话 刚开个头,孩子就开始顶嘴。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有时成人也很少仔细听完 孩子的叙述,有时孩子说话刚开个头,大人就自以为了解了事情的经过,然后便开 始说教。所以,要想让孩子 “ 听话 ” ,我们首先要给孩子做出倾听的示范,认真听孩 子说的每一句话,真正做到心灵的沟通。这样,孩子才会从我们这里学到尊重、理 解和有效沟通。
养成和孩子聊天的习惯。有的父母平时陪孩子愉快地聊天、玩耍的时间很少,目光 只盯在孩子是否专心学习和行为习惯的缺陷上,与孩子的交流主要以批评、唠叨、 说教为主,这就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情绪。建议父母养成和孩子聊天的习惯,多与 孩子聊些有趣的话题,时常陪孩子痛快地 “ 疯玩 ” 一下。亲子关系密切和融洽,孩子 才会愉快地接受父母的建议。如果父母很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是很多,就更 应该保证沟通的质量,不要总是在检查孩子学习、批评孩子中度过。
及时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是孩子学习进步和心智成长的有效保证。行为主义心理 学的研究发现,强化人的良性行为,比惩罚不良行为更容易取得积极的效果。如果 父母能减少重复和不必要的唠叨、减少发泄情绪的训斥扣对孩子不满的抱怨,而增 加对孩子优点和进步的发现,并及时把这种发现反馈给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 欣赏和期望,孩子便会愉快而有信心地朝着我们的希望逐渐进步。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父母需要对自己正确的决定予以温柔的坚持。有时,当孩子 哭闹而父母也在气头上时,沟通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如果是已经决定的 正确的事情,因为孩子的任性反抗而使父母妥协,那么孩子就会学到通过耍赖来达 到目的的方式。所以,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不急不躁,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定, 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再讲明道理,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父母还要学会巧妙地树立自己的权威。当孩子无理反抗时,父母需要减少和孩子无 谓的争吵和唠叨,通过和孩子事先制定家庭规范的方式,督促大家各负其责,每个 人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改正的缺点。奖励和惩罚的措施是全家事先商定好 的,做不好需要在监督下接受惩罚,做得好,可以用积分等方式获得奖励。长此以 往,孩子也会愿意在感到平等和有趣的方式下,自觉地完成任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孩子尊重什么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