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大自然的语言》13900字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以及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2、运用课文中提到的科学方法,在写作中熟练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生字、生词以及课文中出现的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2、研究并掌握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
通过筛选信息、 完整表述、联系巩固、对比体会等过程方法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体会说明文最主要的语言特点。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2、 把课文中的字词写到笔记本上, 读准 “ 衰草连天、 连翘 ” 这些词语的读音 (见下面) 。
3、搜集一些民间的谚语。
【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在自然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下面就请同学们 说一说你自己发现了哪些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学习字词
1、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衰 草连天() 鬓毛 衰 () 连 翘 () 翘 尾巴 ()
差 异 () 差 遣 () 差 劲() 参 差 ()
观 测() 道 观 () 播 种 () 耕 种 ()
落 叶 ()丢三 落 四() 落 枕() 翩 然()
销声 匿 迹() 孕 育() 农 谚 () 纬 度()
(二)智能检测
读了课文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然后理清课文的层次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精读课文,思考讨论
1、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按照以前学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速读课文 , 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第一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自然现象,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第一段用了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 顺序 ?
2、合作探究:
你发现文章的语言有哪些特点了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课文的语言进行精 彩的点评。选择点评的角度很多,可以从运用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等, 让我们在点评中共同学习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吧。
①精彩点评:
四、背读课文,熟记成诵。
文章第一段写的很精彩,下面让我们一齐来背诵这段课文,动动脑,运用刚才学过
的知识看看有没有帮助我们快速背诵的好方法?
五 、 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课外你肯定搜集了很多谚语,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课外的积累拿出来跟同学们一起 分享,看看在你的这些谚语中包含了哪些物候知识?
例:关于火烧云的一则农谚:“ 早烧阴,晚烧晴 。 ” (早晨出现烧云,第二天阴天; 晚上出现火烧云,第二天晴天。)
你的积累:
学习反思与评价】
(设计:杨松叶)
16 大自然的语言
参考答案:【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说明顺序小贴士: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 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 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 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 次要, 或由现象到本质, 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 不管是实体的事物, 如山川、 江河、 花草、 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3、搜集一些民间的谚语。一、有关风向和天气的谚语 东风急,备斗笠。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急雨 易晴,慢雨不开。 二、有光,电、声现象与天气的谚语 星星密,雨滴滴。 星星稀,好天气。 星星明, 来日晴。 星星眨眼, 有雨不起三、 有关生物反应与天气的谚语 泥鳅跳, 雨来到。 泥鳅静, 天气晴。 青 蛙叫,大雨到。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一、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学习字词
Shuāi cuī qiáo qiào chā chāichà cī Guān guàn zhǒng zhòng luò là lào piān
Nì yùn yàn wěi
(二)智能检测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 物候;利用物候来研 究农业生产的 科学,就是物候学。
2.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 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避免损失。
3. ①纬度、②经度、③高下的差异 和④古今的差异。
4. 预报农时,安排播 种日期;安排农作 物区划,确定造林 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 到气候条件相 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 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精读课文,思考讨论
①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②用了 “ 过后 ”“ 再过 ”“ 不久 ”“ 于是转入 ”“ 到了 ”“ 准备迎接 ” 等词 语,变化灵活。
③不能。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 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 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①精彩点评: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 销声匿迹 ” 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 “ 消失了 ” 则显得口语化。 )
用 “ 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 ” 俗语, 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 十分形象生动。 作 者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 给人种种有 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五 、 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播种棉花,清明节太早了,而小满时又太迟,谷雨时节正好。群 雁南飞天将冷, 群雁北飞天转暖
鸿雁是一种喜温的候鸟。它的生活地区,随着季节的转变而迁移。夏天生活在北方,冬天生活在南方。 秋分过后,雁飞离北方,向南飞去,表明秋去冬来 “ 天将冷 ” 。春分前后,它从南方飞来,再往北方飞去, 表明冬去春来 “ 天转暖 ” 。)
17 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从不同侧面说明克隆技术的写法,体味这样安排文章结构的好处。
2、推敲语言,体会、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2、学习科学家在科学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找资料,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来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神话故事,导入新课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 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象的依据 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寻找答案吧。
二、课前预习展示
你在课外肯定搜集了很多关于动、植物繁殖的例子,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搜集的成 果展示一下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学习 自学要求:
⑴自学 “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 和 “ 克隆绵羊 ? 多利 ?” 两部分;
⑵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 “ 克隆的科 研成果 ” ;
(二)合作探究
1、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克隆是什么?
(2)在介绍 “ 克隆是什么 ” 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能举例来说明吗?
(3) “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 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 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四、科学探讨,组织辩论。
1、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 思考文题是否恰当。 大家的意见有分歧, 书上也说 “ 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 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 “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 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要求:语言清晰、 流畅, 声音洪亮; 观点鲜明, 论据充足; 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 “ 理 ” , 又要有 “ 礼 ” 。
3、教师小结。
想阻止科学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 类终要进取。(齐读结尾这段话。)
五、拓展学习 ,能力训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你能学有所用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生 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 长过程吧。
【学习反思与评价】
(设计:付晨凤 杨松叶)
17 奇妙的克隆
参考答案:动、植物繁殖的例子,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搜集的成果展示一下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克隆是什么?克隆即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在介绍 “ 克隆是什么 ” 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能举例来说明吗?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 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 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 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 好处?
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再说, 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 动、 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4、 1科学进步会给人类带来许多新的技术, 比如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人类如果熟练地掌握了克 隆技术,克隆人体器官,可以是某个器官坏死的人因替换了新的器官而免受许多痛苦,这就是给人类带 来的 “ 喜 ”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 科技越发展, 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起许多有关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 。如用克隆技术来克 隆人就违背了人类生命的伦理, 以此大多数人就对此持反对意见, 这就是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 响的 “ 悲 ” 的一面。
克隆的好处: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使畜牧业的成本降低,效 率提高,还可提供某些药物原料以提高人类免疫功能等。一是利用克隆等生物技术,改变农作物的基因 型,产生大量抗病、抗虫、抗盐碱等的新品种,从而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二是培育大量品种优良的 家畜, 如培养一些肉质好的牛、 羊和猪等, 也可以培养一些产奶量高, 且富含人体所需营养元素的奶牛。 三是对医疗保健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如依靠分子克隆技术,搞清致病基因,提出疾病产生的分子生物学 机制; 将一头奶中含有治疗血友病的药物蛋白的转基因羊进行克隆, 则可以较好地满足血友病人食疗的 需要;为器官移植寻求更广泛的来源,将人的器官组织和免疫系统的基因导入动物体内,长出所需要的 人体器官,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移植成功率。四是为保护环境和濒危动植物,以克隆技术再现物 种。五是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合适的动 1) 克隆技术可解除那些不能成为母亲的女性的痛苦。 2) 克隆实 验的实施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为 “ 制造 ” 能移植于人体的动物器官开辟了前景。 3) 克隆技术也可用于 检测胎儿的遗传缺陷。 将受精卵克隆用于检测各种遗传疾病, 克隆的胚胎与子宫中发育的胎儿遗传特征
完全相同。物,大大提高试验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可以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得以种族延续。 像大熊 猫、 金丝猴等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 但是它们的数量有限, 我们必须保护它们。 唯一的途径就是 克 隆一群珍稀动物,使它们免受灭绝。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在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
【学习重点、难点】
1、 理解科普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2、 反复朗读,领会文章的科学理论。
【学习方法指导】
1、 抓住第一则短文的第一句话,寻找后文与它的联系,把握文章的思路。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 → 观点产生 → 科学研究发现 → 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 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2、揣摩作者的独具慧眼。用联系的观点,扩大思维的空间。学会把不同领域的问题 结合起来思考的思维方式。
3、抓住具体语句,体会语言简明精练、幽默风趣的特点。
【课前预习】
1、 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2、 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一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 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 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 ? 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 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检查预习
1、请你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1)鸟臀 . (2)褶 . 皱 (3)潮汐
(4)劫 . 难 (5)追溯 . (6)遗骸
2、请你正确解释下面的词语
(1)遗骸:(2)追溯:
(3)劫难:(4)致密:
(5)天衣无缝:
3、我国的 “ 恐龙之乡 ” 是四川的 (地名)
4、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
三、研读课文
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 ,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 请同学们快速阅 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 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
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 ? 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3、 阿西莫夫善于驾驭语言和概念。 你能从文中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
三、发现问题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不少恐龙的知识,就用你的慧眼来发现更多的问题,用你们小组 的智慧来解释更多的疑问吧!
问题:南极发现恐龙 ——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 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 大陆上去的呢 ?
小组解释:
四、 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启示一 :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学习反思与评价】
(设计:付晨凤 杨松叶)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参考答案:
【学习方法指导】
2、 抓住第一则短文的第一句话,寻找后文与它的联系,把握文章的思路。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 → 观点产生 → 科学研究发现 → 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 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一、 1.(1) t ún (2) zh ě(3) x ī(4) ji é(5) s ù(6) h ài
2. (1) 遗体、 遗骨 (2) 逆流而上, 向江河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 灾难、 灾祸 (4) 细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 破绽或缺点。 3自贡 4.可从恐龙的种类和其他的灭绝说法来谈,答案略。
三、研读课文 1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 “ 板块构造 ” 学说。 (这是一篇科普论文) 发现问题:南 极发现恐龙 ——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 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 “ 泛大陆, ,形成时所 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所以恐龙可以在 “ 泛大陆 ” 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 后来 “ 泛大陆 ?? 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 ?? 是支持 “ 板块构造理论 ” 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恐龙的灭绝:生 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确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 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3、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寻找答案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 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 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 ——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 分 ——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四、启示二 :敢于大胆联想和猜测人们仿生蝙蝠造出了雷达长颈鹿的血液循环系统为人类的载人航天事 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蛋壳型的建筑悉尼歌剧院
被压扁的沙子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科普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2、对比阅读,领会文章的科学理论。
【课前预习】
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 “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生影响 “ 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 ? 让我们来学习这 篇短文。
二、理解课文
(一)质疑讨论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 ? 你赞成哪 一种,为什么 ?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 根据又是什么 ?
(二)对比阅读
这篇文章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 ?
点拨:你可以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 比较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说明的角度:
说明语言:
三、知识巩固
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
一篇通过对 “ 被压扁的沙子 ” 的反思, 证明了 。 这表明,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3、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 又变为普通沙子。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这种反弹变化进行 得非常缓慢, 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四、能力提高
文章的作者提出 “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 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 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不少于 200字)
五、拓展练习
通过学习课文,科学家的哪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
六、总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 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习反思与评价】
(设计:付晨凤 杨松叶)
被压扁的沙子参考答案
理解课文 (一)质疑讨论
1、 “撞击说”和“火山说” 。
2、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 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 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二) a .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 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 .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
化石”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 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 , “新 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 造成的” 。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
行比较。 而 《被压扁的沙子》 则是运用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 “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 . 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 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 《被 压扁的沙子》 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2、大陆漂移假说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得出的结论
3、然而由于 所以 从而
19 生物入侵者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学习方法指导】
速读课文 , 通过筛选信息、分析段落间的关键语句,理清作者在说明生物入侵者这 一问题时抓住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进而迅速把握文章内容。然后通过多种形 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分析体味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通文意。
2、查找有关“生物入侵”现象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话说环境问题,导入新课
科技高度发达的 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 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你能说出你知道的环境问题吗?
你知道“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吗?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 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今天,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 了解一下,去寻找答案。
二、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通课文 , 理清顺序
2、筛选信息,分析段落间的关键语句,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a 、以“从文中我了解到了——”为句式搜集信息,每组不少于 3条。
b 、下面请同学们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展示给大家。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1段 )
c 、明确说明顺序: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 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 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逻辑思路展开的。
(二)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
三、品味语言,感悟课文。
1、品一品,品出语言的味道。
本文用语准确、生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运用的成语,并体会其妙处;找出文中的 修辞,体味其表达效果。
2、议一议,探究出文章的内涵。
围绕“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这个话题,结合第 7段课文内容,展开 讨论。
(基本观点:a 、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 “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 ,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b 、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 ,如 果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针对 “ 生物入侵者 ” 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一条或几条防范措施。
2做一做, 查找资料, 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 写一篇关于我国生物入侵者的调查报告。
【学习反思与评价】
(设计:李海霞 杨松叶)
19 生物入侵者 参考答案
熟读课文,读通文意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一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第 2—— 4段
《生物入侵者》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第 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第 6—— 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第 8段
(二)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 11种鸟类已有 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 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 “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
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 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
[举例子。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 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 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举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 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
[打比方。 例如 “生物入侵者” 本身就带有比喻意义, 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 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再如,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 说明更形象、生动、更吸引读者。 ]
三品出语言的味道。生物入侵者》
运用了大量的成语或四字句, 准确而简明。 如 “ 安家落户 ” 、 “ 在劫难逃 ” 、 “ 束手无策 ” 、 “ 物竞天择 ” 、 “ 为所欲为 ” 、 “ 无动于衷 ” 等成语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 1、 比喻、拟人、仿词(仿拟) “ 漏网之虫 ” 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是一种没有学过的修辞方法─ ─这叫 “ 仿拟 ” ,也叫 “ 仿词 ” ──仿 “ 漏网之鱼 ” 为 “ 漏网之虫 ” 。) “ 鸟为食亡 ” 改为 “ 鱼为食亡 ” 。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改成 “ 国家兴亡,我的责任 ” 。 “ 望洋兴叹 ” 望房兴叹 …… 望楼兴叹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2、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 —— 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 显干燥,湖中的 68种鱼已有 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 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 ALANG 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 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 1920年侵入以来, 导致数 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 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 估计每晚可吃掉 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 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 野外绝迹。
⑧ 2002年 2月 21日 《每日新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 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 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20 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和顺序。
2、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培养阅读能力,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说明方法并能分析其表达效果。
2、感受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培养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多 用描写性语言;善用各种修辞;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因而在品味本文的语言时要善于 把握这些方面。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和词写下来。
【学习过程】
一、情 境 激 趣 , 导 入 新 课
唐 代 诗 人 王 维 有 诗 曰 :“ 大 漠 孤 烟 直 , 长 河 落 日 圆 ”。同 学 们 能 用 自 己 的 语 言 描 述 你 眼 中 的 落 日 景 观 吗 ? 多 媒 体 展 示 一 组 有 关 落 日 的 图 片 。
同 学 们 描 述 的 落 日 景 观 是 真 实 的 还 是 一 种 幻 觉 呢 ? 让 我 们 一 起 走 进 《 落 日 的 幻 觉 》 去 找 寻 答 案 吧 !
二、初 读 课 文 , 拨 开 迷 雾
(一)速读,找字词。
积累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并把它们字写在下面的方格内,要一笔一画的写啊!
(二)默读,寻信息。
默 读 课 文 , 用 不 同 符 号 圈 点 勾 画 重 要 信 息 , 小 组 讨 论 , 填 写 下 面 的 表 格 。
(温馨提示:要养 成 良 好 的 读 书 动 笔 习 惯 , 培 养 迅 速 筛 选 信 息 的 能 力 )
三 、 再 读 课 文 , 探 求 文 知 。
(1) 课 文 运 用 了 哪 些 说 明 方 法 , 你 能 从 文 中 找 出 典 型 例 子 吗 ?
(2) 课 文 在 解 释 落 日 的 各 种 幻 觉 现 象 时 主 要 遵 循 什 么 顺 序 来 写 的 ?
四 、 三 读 课 文 , 赏 析 语 言 。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段落或句子,高声朗读,细细品味,体会语言 生动、形象的特点。
如:“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 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 , “无不” 双重否定, 强调了人们的赞叹之情。
“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的说明了落日 的变化。
五 、 听 读 名 篇 , 拓 展 迁 移
1、 用 心 聆 听 巴 金 的 配 乐 经 典 散 文 — — 《 海 上 的 日 出 》 , 再 次 神 游 于 那 壮 丽 光 辉 的 日 出 美 景 当 中 。
2、 结 合 自 己 的 切 身 体 会 , 谈 谈 听 读 后 的 感 受 。
六 、 课 后 探 究 , 合 作 争 鸣
1、 古 代 诗 人 对 “ 落 日 ” 描 写 不 一 , 情 有 各 异 , 你 能 否 借 助 网 络 去 收 集 一 些 这 样 的 资 料 , 并 把 它 们 告 诉 给 大 家 呢 ?
3、 文 章 最 后 一 段 作 者 没 有 说 明 原 因 , 同 学 们 能 不 能 通 过 网 络 , 或 其 他 途 径 说 明 其 产 生 的 原 因 ? 请 谈 谈 你 的 见 解 , 同 学 之 间 可 以 展 开 讨 论 。
【学习反思与评价】
(设计:李海霞 杨松叶)
20 落日的幻觉参考答案
三 、 再 读 课 文 , 探 求 文 知 。
1、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的诗句吗?
引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2、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 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作诠释 (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
3、光穿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 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列数据 (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 ) 4、 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 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远挂 在天边。
作对比 (能够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 在阅读分析的时候, 可以更加了解作者想表达 的事物的性格和特征。 )
2、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 , 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 , 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 单 , 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 , 亮弧 , 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逻辑顺序 有关(描写)落日(夕阳)的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 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浮云游子意 , 落日故人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远归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 长天一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
2、培养用资料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3、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交际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1、 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
2、 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
【方法指导】
查资料、搜集、整理、撰写论题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
1、 为了活跃大家的思维, 培养和锻炼大家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本单元学完后, 我们将举行一次辩论会。时间大约在一周后,希望大家积极准备:
①辩论主题:(任选一个论题)
A 上网利弊谈
B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C 关于克隆的争议
②针对自己选定的论题,定向查阅和搜集资料,并整理所搜集的资料,针对问题发 表自己的见解,最好形成书面材料。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个星期过去了,相信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了,今天,咱们就来展示一下我们卓 越的辩才吧。
二、学习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1)先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2)用有力的材料(确凿共知的事实、来自权威的 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用心听并分析对方的观点、论据,找出其薄弱环节, 以便反驳。 (4)当答必答,该避就避,以免言多语失。 (5)注意变换角度反击对方。 (6)熟悉“归谬法”、“反证法”、“两难法”,灵活运用,陷对方于被动。
三、活动步骤:
(1)主持人介绍正反双方选手,讲述辩论规则和评判方法,宣布辩论会开始。(2) 正反双方各自陈述观点和理由。(3)双方交锋,互相诘难、反驳。(4)主持人宣布辩 论结束,然后总结正反双方辩论中的得失,最后宣布评判结果。
(一)第一轮辩论:上网利弊谈,辩论评分表:
辩题:正方:反方:
(二)第二轮辩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辩论评分表:
辩题:正方:反方:
(三)第三轮辩论:“关于克隆的争议”
辩论评分表:
辩题:正方:反方:
三、总结提高
辩论结束请你总结一下自己在辩论中的得失:
四、写作练习
从辩论的三个论题中任选一个, 写一篇文章, 500字左右。 要求观点正确, 材料充分, 条理清楚。
【学习反思与评价】
(设计:付晨凤 杨松叶)
作文二:《大自然的语言》7300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l )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 鬓 毛 衰 翘 尾 巴 连 翘
观 测 道 观 播 种 耕 种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 差
落 叶 丢三落四 落 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 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 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 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 “ 大自然的语言 ” 。 本文以 “ 大自然的语言 ” 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 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 2分钟内读
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 “ 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 “ 物候观测使用的 ……” 到 “ 就可能避免 ” 。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 “ 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 到 “ 春天提前 9
天 ” 。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 ……” 到完。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 “ 过后 ”“ 再过 ”“ 不久 ”“ 于是转入 ”“ 到了 ”“ 准备迎
接 ” 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 大地 ” 人格化, 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 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
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 “ 结果 ” 则
显得口语化。
(5)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簌簌 ” 是纷纷 落下 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 ” 指消失了 鸣叫声, 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 “ 消失了 ” 则显得口语 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 衰草连天 ”“ 风雪载途 ” 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 同展现一幅 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 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 “ 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 枯、候鸟去 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 )用 “ 传语 ”“ 暗示 ”“ 唱歌 ” 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
人生动。
(2)用 “ 草木荣枯 ”“ 候鸟去来 ”“ 花香鸟语 ”“ 草长驾飞 ” 这些词写物
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 “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 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 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 理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②在地球上温 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 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
睡中苏醒过来。⑤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则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届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开放。
1.请按时间顺序,重新调整语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拟人句:_
好处:_
3.上文用词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词改为口语说法,其意思不变,应
该怎么改?
A .融化() B .萌发() C .次第()
D .簌簌() E .销声匿迹() F .衰草连天()
G .风雪载途() H .年年如是()
4.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三轮赛课
刘秀芳
【教学目标】
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的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 教师示范法 合作交流法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 交流合作法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 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 式。 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写简单的说明文, 做到 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 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 文章以物候为说 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 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 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 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 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 思考和天气、 气候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 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件放音乐
师生问好。 可以灵活变化。 老师好, 同学们好。 同学们辛苦了。 老师辛苦了。 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老师还是站立着同大家一起学习吧。
一、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 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 所咏唱的是什么季节?春天。 歌曲中的我怎 么知道现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词来回答。 哦, 是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的, 告 诉我不要偷懒,让我珍惜春光。春风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啊,今天我们来学 习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 , 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品析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辨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3、理清说明的条理。
4、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口号是“我参与,我快乐。”希望同学们能从课堂学习中 得到快乐。
二)、我们来检测一下预习情况,请大家积极举手抢答。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给课文换一个平实的标题。并结合有关语句说明理由。 总结 技巧: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归纳。
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叫做物候。看 来,文章的标题巧妙点出了说明的对象。
2、速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在各小题后括号内填写段落序号。 第一部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依次回答。刚才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让我们根据问题,从 课文中提取信息,迅速抢答。看四大组同学,哪一组表现优秀。
3、速读,抢答。
注意要抓住关键语句来找答案。
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你回答的这样准确,有窍门吗,对,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是
⑴ 、准确的区分结构层次
⑵ 、找出关键句、词语
⑶ 、提取主干,去除枝叶
⑷ 、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4、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判断一下 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1、 这四部分是按照 “是什么 ---重要性 ---取决因素 ---意义” 的思路展开的, 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这四个因素的关联词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关系是什 么?
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 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引导赏析,自主学习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 的事理。今天,我们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欣赏。
2、教师示范欣赏,让学生领悟欣赏的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从说明技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 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 ” , 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可以据此安排农事这一事 理。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 第一是用词的准确性, 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 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其中的“都”一词, 指全部, 表示范围之广, 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全部在内, 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文章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 内涵丰富的词语 、 前后句词语的对应等都体现了语 言的准确性。
第二是语言的形象生动。 如 “杏花开了, 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 一句中, “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 人的情感和语言。 将大自然的灵气写了出来。 由此可见, 在说明中恰当的运用生 动的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3、自主学习 探究发言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围绕说明的技巧(说明方法)和语言两 个方面做以品析,在书上圈点标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下面让我们展开自主学习,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
2)、同桌交流,完善阅读笔记。
3)、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你的发现,和大家分 享你的阅读成果呢。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即时补充。谁来补充或更正呢。谢谢你 大胆的发言。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集体活动,七嘴八舌说一说,你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 物候现象预兆了怎样的气候、 天气, 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给下面的科学哲理 诗续写句子,做一做仿写。
(要注意抓住各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现象,判断设计。)
1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发现。
2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白云轻盈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
3你看那树上的叶儿,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叶儿纷纷飘落,
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4仿写
你看那
这还是大自然的语言。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倾听。那么,
2、布置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 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 热爱生活, 发现大自然的美吧, 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 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 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 举例子等
同学们, 现在是什么季节。 能说明一下你根据哪些大自然现象, 来做以判断 的吗。 树叶枯黄飘落,寒风凛冽,小草干枯,阳光微弱,溪水干涸等这些冬季 的现象,
如何品读赏析?就是反复的读, 从各个角度去读, 从各个侧面去读。 品味语 言的魅力,分析文章的写法。 建议从以下角度进行:
、
语段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等。
学习方式是, 任选一个角度, 在文中圈点批注。 准备为我们的课堂交流做准 备。
请小组交流一下,选出代表来发言。
请发言的代表们先明确品读赏析的角度, 说明语段序号。 再来阐述你们的发 现成果。
老师也有些发现和大家交流。
1、 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
去词法,删除这些词语好吗?谁来挑战一下。
如第 5段的“左右”一词,表现了时间的不确定性,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 准确性。 8段的“约”一词,表示估计,和第 5段的“较”表示程度。都体现了 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2、 说明方法
如第 5段,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具体形象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 性。
3、 关联词语
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表现了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 间的逻辑顺序。
4、 语段结构
如 7、 8、 9、 10段为每一段时总分的结构。
自由发现,任选角度展开品析。
5、说明的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 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 这种顺序 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 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 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课文第 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 第 2段举的三个例子, 杏 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一、 拓展应用
请你写一段说明性的话, 判断一下它们适宜的说明顺序, 并运用举例子的说 明方法 ?
A. 预防近视
B 美丽的校园一角
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 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 是由 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 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 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 主要体现在第一、 二两个自然段。 寓说明于生动的 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 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总结语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
作者把一门科学 --
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 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
, 全文采用 逻辑;六、课后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 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逻辑顺序;现象 --------本质;描述物候现象——做 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 ;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 辑;竺可桢推究原因顺序;阐明意义本质;或听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提问 “我凭什么知道,;现在是什么
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 ,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 , 思路清晰 , 语言 准确而生动 , 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六、课后作业。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 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 --------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 (逐个板书 )
描述物象 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 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 顺序
阐明意义 本质
或听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提问“我凭什么知道,春天的到来呢”对, 就是春风的抚摸。春风传送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 , 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⑴词汇丰富,使用准确传神。
⑵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
⑶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⑷描写的运用
2、默读第三段,品析语言的特点
这些自然现象,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 ,利用物候知识 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
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 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三句中的“许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我们来齐读品析。请齐读原句,去词再读。谁来说你的发现。
不能。因为“许多”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古代流 传下来的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知识的农谚多,但又不是全部。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
2)、本段中的“桃花开”、“燕子来”是否可以颠倒语序?试说明理由。 与前句的“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形成一一照应的关系。
我们再来两遍齐读。先读原句,再读颠倒语序的句子。揣摩品析。
小结,本段体现了说明语言普遍特色,表现在通过
3)、推移
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说明的语言准确严谨
前后句的对应
小结。 通过第一部分的探究学习, 我们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风格独特, 表现 在既生动优美,又准确严谨的特点。
老师示范:
“销声匿迹”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秋天昆虫消失不见的景象。用 词生动。 学生自主品析,
参考答案:苏醒, 孕育, 销声匿迹, 传语、 唱歌、 暗示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写出了各个季节中,物候现象的特点。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 情, 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 惟恐他们误了农事, 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 性。
同时,飘然,簌簌等绘声绘形,描写生动形象。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归纳。这一段是生动的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具体体现在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 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 举例子等
作文三:《大自然的语言》3500字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我是 号考生。首先,我非常感谢各位评委给我这次面试的机会,我一定会竭尽全力 将我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所收入的文章都是事 理说明文, 虽说所说明的事理有所不同, 但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却是一致的, 教学本 单元重在培养学生注重观察、 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方 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科学的高尚情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文章 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 物候学, 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最后 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本文文字优美,情感深沉,十分便于教师进行阅读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时期, 他们的世界观、 价值观正在有待形成 时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语言材料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养。与此同时,他们处于 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吃不透、抓不准,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但就是“心中有景道不出” ,缺 乏阅读的技巧, 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和被动的接受, 这就是初中学语文学习普遍存 在的“瓶颈” 。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 “瓶颈”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等相关精神,我从三个维度制定了本次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维度:掌握本课内的重点字词,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过程与方法维度: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 能力,掌握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科学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新课程标指出 “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 ,说明文的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内容,理 清文章思路。结合初中学生的思维“情感强而理性弱”特点。我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快速筛选 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课程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人的培养。 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来获 得对自然、 社会、 人生的重要启示。 提高其精神境界,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由于初中学生的人生阅历与阅读经验的限制, 再加之说明文自身的文体特征, 学生很难从说明文 中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科学的高尚情操上。 教学方法分析
语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 以往“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学习主动学习,老师疑难点拨”师生互动的学 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 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此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考虑到学生有限的人生阅历和阅读经验, 我准备采用情景教学法来给学生展示出一个深 厚而雄浑的学习背景,调动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潜在兴趣,引起共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 上课时, 采用多媒体播放大自然的各种迹象,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在范读时, 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时,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朗读法。 新课改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习,同时 也能促进学生对于课文思想情感的体悟。自读,通过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明了课文基本内容;范读 与评读,通过合作探讨,强化学生对节奏、重音、内容、情感的理解;听读,体味情韵,取长补短, 欣赏感悟。
诱导点拨法:《新课改》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合作交流”为主要教学模式, 要求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主动的调控,加强诱导思维,指点迷津。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 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拓展探究等学习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要求 教师要在学生苦求而不得的情况下进行有力的点拨启发, 加强他们的思维训练, 提高他们独力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纳整理法 :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分类整理出重点字词,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各种知识点,既能 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与结构, 方便学生进行集中记忆和复习, 又培养了学生 的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
又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入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情景创 设 +学生结合自身讨论 +教师升华” 的模式。 先通过情景创设将学生迅速带入学习的氛围中, 然后通过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与话题来深入讨论探究,彻底打开学生的思维,最后老师升化,让学生有所悟。我 的导语设计如下: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 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学生自由发言)是的,大自然与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将一 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针对提高学生朗诵能力而设计)
自读课文,结合预习快速默读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理清课文思路。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 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 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回答问题: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请最先 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 我为学生计时。 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 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 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本环节意在通过 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指导探究,深入理解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从内容、结构、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学习,突破教学重点) 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 评价。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 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精读课文 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学生齐读 6~10段,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本环节意在培 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语言赏析 (环本节,通过疑难点拨,让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对本课说明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特点 的理解。 )
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并对其评析。 (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指导学生从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 所表达的情韵、所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去探讨,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 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仿写或续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仿写或续写,然后评评谁写的最生动,巩固所学, 拓展思路。
联系所学,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 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社会人生和自己的经历把自己最深刻最独到的阅读体验写成鉴赏文字, 由点及面, 让学
生从单一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帮助形成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 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 (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意在培养学生 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物候 具体事例 四因素 意义
作文四:《大自然的语言》1800字
《大自然的语言》新授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严谨的特点。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习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严谨的特点。
【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一、 题目解读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而“大自然的语言”是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3、相关资料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基础知识梳理】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簌簌( ) 匿迹( ) 农谚( ) 翩然( ) 销声匿迹 .......
yùn( )育 méng( )发 róng( )化 海táng( )
二、解释词语:
1、翩然:
2、孕育:
3、销声匿迹:
4、风雪载途:
5、次第:
6、周而复始:
三、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 果实的时期。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 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避免。
4、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 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5、物候学 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A、养育 丰盈 可以 要求 记录 B、培育 丰厚 可能 适宜 记载 C、生长 许多 能够 影响 记载 D、孕育 丰富 可能 适应 记录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
⑵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
⑶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
【互动探究区】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然后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根据上面问题的疏理,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请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探究活动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后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探究活动三】细读课文,研读赏析。
1、自主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准确、严谨的特点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探究活动四】质疑问难,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难问题悬而未决?如果有,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拓展延伸区】
1、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业超市】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心灵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作文五:《《大自然的语言》》1900字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竺可桢
预习反馈
1、正音练习:给加底线的词注音 萌发( )草长莺飞( )翩然( ) 孕育( )簌簌 ( )销声匿迹( ) 呈现(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 谚语( )连翘 ( )酝酿 ( )
2、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什么叫物候?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
(2.)什么叫物候学?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问题引导:
一、 阐述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从文章整体看采用了什么顺序?
二、问题设置: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
第一部分( 1—3 )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 4—5 )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 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
2、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2)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3)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4)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从文章整体看采用了什么顺序?
首先介绍-------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
接着谈------
最后说明--------
(逻辑顺序)
4、从全文看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纬度
经度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自主学习
1、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主完成优佳学案二题的1、2小题。
2、 同桌讨论完成第第三题。
3、 小组讨论完成第4课后习题1、2、3题。
合作探究
1、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
“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
2、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请同学们仔细揣摩,品味,并谈谈你的理解。
“苏醒”、融化、萌发、次第
3、你我来探讨: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用它来造一个句子)
次第:一个接一个
(造句:
4、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赶快
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5、写作手法借鉴:学会运用举例子来写文章
(1)当我们写说明文的文章时,学会用例子来说明,更有说服。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什么是物候学,并通过浅析的例子具体介绍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阐明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课文第一部分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运用描写,拟人的笔法,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说明科学知识,是科普说明文常用的手法。
分层达标:
(一)、课堂目标检测:
1人,主要作品有《竺可桢文集》
。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3、第六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
4、请根据课文填空: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 着黑布小帽过来
(2)再过两个月,燕子 归来
(3)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 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 要赶快种谷子。
5、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苏醒:
(2)萌发:
(3)孕育:
(二)课后提升:
A:
1、完成优佳学案的综合实践与运用第一题
2、完成优佳学案的阅读鉴赏与拓展
B: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包含的物候知识。
C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
2、你有过类似的察觉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自然现象?
作文六:《大自然的语言》3400字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 、生动、简洁的 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 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目的要求 :
1. 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 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 读准“翘” “衰” “落” “观” “差”等多音字。
5. 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要点:
1. 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 说明要富有条理性。
3. 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4. 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 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 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 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3) :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 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 楚。
(三)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 “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勾勒出一
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 化” “萌发” “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 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 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此外, “北雁南飞” 、 “销声匿迹” 、 “衰草连天” 、 “风雪载途”等词语, 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 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 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 画卷。
六、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本段扣住 “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 举例, 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 , “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 ,两两相对,十分严 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 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 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释 题)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 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1. 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 、 “销声匿迹” 、 “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 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 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 应用 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1.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 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 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 举例时的语言。
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
晚着 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经度差异)
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 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例如: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同 1921到 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 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四) 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 选择播种日期。 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 种子的日期, 很有参考价值。 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也可以用来避免 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五)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 相关。 那么, 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 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结合实际, 畅所欲言。 )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六) 、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 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三、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 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 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 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 条理分明, 逻辑性强。 另外, 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 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或以时间为序, 或由主要 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 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 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 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四、课后作业: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 300-400之间。
作文七:《大自然的语言》3500字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建议 一、走进大自然。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以及一些谚语,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有所了解,也可以产生疑问。
二、可以通过观看课件录像或展示实物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自读课文。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可以同桌互读正音。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教师重点指导“略、鳞、颠”的字音。
四、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读全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师生交流谈话:
1.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如果产生疑问,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不仅让学生明白自然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五、识字。
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让学生读准“鳞、嵌、撒”的读音。
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惟”,不是“牲”。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七、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简析 一、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儿童诗。文章共十个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蚂蚁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飞,告诉了自然界中的气候、气象的变化。鱼鳞上的圈圈、“三叶虫”、“庐山漂砾”则可推算鱼儿的年龄,推知史前地质。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宋生动而有情趣。《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设计意图
导读
1.(板书:语言),谁愿意把这个生词读
一读吗?读得真准确,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
字有什么共同点呢?说明“语言”和什么有关
系呢?(嘴巴、说话)
2.是不是只有说话才能表达语言呢?你
们看(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
落、乌云满天电光闪)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谁来说第一幅图,第二幅图呢?
3.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啊!(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并没有说话,
但是,同学们却从动物、植物、象等自然现象
中了解到了它的语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
歌中还将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
仔细读读,去发现吧。请轻轻地打开书。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
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
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开始吧。
2.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出示课件:生词)
这些词会读吗?
(1)请这一排同学开火车读。(特别是牢记字词 “告诉”的“诉”要读轻声,“汪洋”两个字
都是读后鼻音)
(2)我们一起读吧。
3.读得真准确,整首诗会读吗?请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给同桌听,并说说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开始吧。
4.谁来说,你从诗歌中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
5.大自然的语言可真丰富啊。 第二课时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这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哪一种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开始吧。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
(出示课件)(1)假如我们坐在草地上,望着蓝天高飘着的白云,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呢?你来读。还有谁来说,你的心情?为什么呀?你也来读一读。
(2)听着他们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肯定明天就是晴天吗?老师就你们到蓝天白云下,去读一读这一小节吧!你那——(齐读)(教师手势指导)
(1)忙着搬家时会说什么呢?
(2)是啊,忙着搬家的蚂蚁会告诉我们(引
读 出门要带雨伞。)
(3)让我们一起把这一大自然的语言告诉
给在座的听课老师好吗?
(第四五小节)
(1)你瞧,大雁在编队南飞,就像什么,
还像什么,还像什么?最像什么?是啊,大雁
在编队南飞,不就像(引读 “省略号”一串?)
(第三小节)
是啊,大雁在编队南飞,(引读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2)你们看,多可爱的省略号,他们在边飞边,他们会看到什么呢?(学生想象)
(3)同学们说的这些就是大自然在蓝天写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确实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很快进入文章的学习中。
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
给我们的信息,它是(齐读 秋天就在眼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
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
(4)谁想来读,(指名读)还有谁能读得更棒?你来
(第四五小节)
(1)你们看,谁向我们游来了,请同学们
法。正所谓“授之与渔”。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运用文本提供的素材进行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
再自由读一读这一节诗,说一说,你从中知道这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时了什么,或想到了什
么?
(2)学生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假如,你就是大自然,你会怎么告诉我们这一大自然
机。另外,在教师精彩的引导下,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手段很方法。尤其是教师设计的加提示语环
自然语言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
呢? 且还锻炼了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第六七小节)
(1)你们看,大自然又把语言写在了咱们的板上了, (画图),谁知道它有几岁了?
(2)你是从哪句诗出来的?
(3)大自然中还有哪种语言与前面告诉我
这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利时机。
最后的拓展设计,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鼓励他们随时随地有搜集的欲望和习惯,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们的语言一样?
(4)(出示课件)让我们把这两种大自然
的语言告诉给那些不知道的人好吗?(大树齐
读)
(第八小节)
(1)“三叶虫“化石,你见过吗?想吗?
请(课件出示),谁会了解“三叶虫”?
(2)喜马拉雅山会知道吗?谁来介绍?
(3)为什么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三叶虫”
会嵌在如此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上呢?
(4)可见,大自然多神奇啊,因为地壳的
运动,海洋变成了高山。
(5)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如此
之长的喜马拉雅山脉,这是在告诉人们:(引读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6)大自然把“漂砾”撒在庐山上,这个
是在告诉人们(引读 那儿曾是寒冷的冰川)。
3.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学生填空),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它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和最后一小节诗吧。
4.(1)请你不出声地,你去读一读这一首诗歌,有没有发现什么?
(2)(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希望有更多的小荷出小手,发现了什么,你说。
(3)这些字的韵母都有an,它就是这首诗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响亮,诗就是这样,这就是诗的特点,它叫押韵,一起说,你读着读着会越读越有味道,想不想读读,这一次,老师就给大家机会,大家就自己选一小节在下面自由练读一遍,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些,好不好?那就自由读吧。
(4)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速度,理解,你来,(生读)师点评,学生跃跃欲试,我们一起来,拿起书本,大声地读读自己喜欢的那一小节。
四、拓展练习,编写诗歌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学生说)
请同学们学着诗歌的某一小节,说一说(出示课件)请你们自己在下面自己准备准备。谁来说?(学生说)
还有很多想说,好,就坐在下面,把你编
作文八:《大自然的语言》2200字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 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 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 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孩子们在接触本文 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 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 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 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 “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 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 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 一处景物, 每一种动物, 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 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 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 自然的语言。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 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 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 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 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 试着用“大自然用 _________, 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 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 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 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 边读边想你为 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 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 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 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 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 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 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 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 爱学习、 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 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 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 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 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 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 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 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 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 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 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 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 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 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板书设计:
作文九:《大自然的语言》2700字
6大自然的语言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26---30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文中 3个生字,掌握 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
3.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本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
2. 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 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大自然的 其他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引导学生读 进去,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体验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生成与提升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26----30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鳞、嵌、撒” 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 略、钓、汪、撒” 12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 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大自然的 其他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以语 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体验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生成与提升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走进自然” ,解题激趣
(一)同学们,自然是神奇的,它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 相关的语言,你能读懂吗?出示课件。
(二)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 ) 。今 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 ? 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一)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 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同桌互读正音。
(二)课件出示生字词:
1. 同桌互读文中的生词。
2. 先指读,后开火车读。教师重点指导“略、磷、颠”的字音。
(三)检查读文情况:分小节读诗歌,听者给予评价。
感知文本,整体把握。
正确流利地自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出示
口头练习,再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1. 白云高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 蚂蚁搬家,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 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
美读文本,体会情感
(一)赏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课件。
(二)赛读:小组与小组之间、单人与单人之间,分节赛读整首诗。
(三)齐读:全班同学齐诵诗歌。
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 ) 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班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是如何记忆的。
(二 ) 练习书写并点评纠正。
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
“钓”的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 。
“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不是往。
五、板书设计
6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高飘 ------晴天
蚂蚁搬家 ------要下雨
蝌蚪游泳 ------春天到
大雁南飞 ------秋来到
树的年轮 ------年龄
鱼鳞的圈 ------年龄
三叶虫化石 ----汪洋
漂砾 ------冰川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26---30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课件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让孩子置身于大自然 这本书之中,感受大自然之神奇,引起学习兴趣,为阅读学习奠定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学生边看课件边欣赏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尝试读出感情。读中悟,悟中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把握诗歌的中心,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 然奥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指导,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教学难点: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 ,唤起学生对已有 的生活经验的回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回顾文本。
(一)听写词语。
(二)回顾: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教师导入:课文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知识介绍给我们的?现在大家就去研 读。
感悟诗歌,指导朗读。
(一)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 该怎么读呢 ?
(二)互动交流,点拨指导。
第一小节:
如何理解“准是” , “准是”说明了什么?
第二小节:
这一节,从哪个词中看出作者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总结第一、二小节的写作方法。
第三小节:1. 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 ?
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 ? 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
2. 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四小节:
这一节中作者又用了哪些修辞?练习运用修辞造句。
总结第三、四小节的写作方法。
第五小节:
出示课件 , 解“年轮” 。
第六小节:
1. 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 ? 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 ? 该怎么让大家都 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
2.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总结第五、六小节的写作方法。
第七小节:
1. 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
课件出示:结合讲解“三叶虫” ,理解“镶嵌” ,简介“喜马拉雅山” 。
2. “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 汪洋一片” ,该怎么读呢 ?
3. 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第八小节:
结合课件理解“漂砾” 。
小结:你觉得文中哪个词能概括大自然的语言?
回归整体,把握中心。
(一)自由读第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二)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研读第七小节。
(三)小结: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 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思考才能发现。
(四)齐读第一小节、最后一小节诗。
拓展延伸,练习仿写。
(一)拓展:
1. 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 说给大家听。
2. 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二)仿写:
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几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6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 云高天晴
蚂蚁 搬家要下雨
蝌蚪 春天来了 用心去看
大雁 秋天来了 妙不可言
大树 年轮告送岁数
大鱼 鱼鳞告送岁数
“三叶石”化石 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 庐山的“漂砾” 这里有过冰川 六、教学反思
作文十:《大自然的语言》8000字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 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 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 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 在此过程中, 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 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 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习法这几种适应新 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的动机肯定是兴趣, 有兴趣带着问题 去探究, 不仅能发挥主动性, 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 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 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 “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 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 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 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 第1、 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 引出大自然 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 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 其 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 主要的 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 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 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 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 的一切事情。 ”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 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本 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母。 ”这个比喻新颖恰当, 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 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 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 ‘你知道, 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 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 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 ”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 是不一样的, 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 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 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 “白嘴鸦飞来说, 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 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 以告诉人们, 热天已经过去了。 ”“‘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 法, 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 也显示了自然 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 “一转眼功夫, 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 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 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 句很有意境, 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 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 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 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 我们的视线、 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 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 分类别和举例子。 另外, 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 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 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 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 步概括内容 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 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 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筛选提示性词语, 进行全面概括。 一 教学步骤
1. 语言, “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 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 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也有“语言” 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 “大自然的语 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
二.字词:
衰草连天 shu āi 连翘 qi ào 纬度 w ěi 销声匿迹 xi āo 蓑衣 su ō阻挠 n áo 忌讳 hu ì悄然无声 qi ǎo
(1)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 无影无踪了。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10)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11)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 1974) ,浙江上虞人, 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 1910年赴美国留学, 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 东南大学地 学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 基人。 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 乡僻壤, 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 在中国高等 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1949年 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 有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 《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物候学》 等。
3、通读初知:
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 3段)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 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 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段— 12段)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
①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②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 “再过” “不久” “于是转入” “到了” “准备迎接”等词语,变 化灵活。
③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 “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等自 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
举了三个例子。
④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⑤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⑥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⑦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 什么是物候现象。 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
性。
第二部分:
①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 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从数据意义上看,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 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 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②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②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 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 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 这三者都是空 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③“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 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 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④“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 苹果开花两个例子, 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 比同纬度 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⑤“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 。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 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 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而到秋天乔 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但在秋冬之交, 天气晴朗的空中, 在一定高度上气温 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 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第四部分:
①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 选择播种日期。 第二, 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很有参考价值。 第三, 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 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②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 ,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 、 两个“还可以利用来” “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③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 而山区的气候、 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 情况, 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 因 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5、整体把握:语言特点
第一、二段中,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1)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大地” 人格化, 显得亲切动人。 )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 富有形象性。 )
(3) 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 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 恰当、形象。 )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 口语化。 )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簌簌”是纷 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
(6) 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 指消失了鸣叫声, 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 天” “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
(9)用“传语” “暗示” “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 生动。 (10)用“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这些词写物 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11)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 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作者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如同展现一幅 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 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 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文用词形象、典雅。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4、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重难点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描写手法——白描。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 想先解题;再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理解;最后拓展阅读, 深化理解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
一、导入及作者简介:
1、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景。前一段时间我们 赏过了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 又赏过了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 赏过了三峡的 水,又赏过了钱塘江的潮。
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赏赏湖心亭的雪。
(板书:《湖心亭看雪》 )
2、作者简介: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① . 课文选自《陶庵梦忆》 ,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 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②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③“明亡后不仕” ,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 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检测预习:注音:
2、疏通文意:释义:
①是(这)日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 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完了,结束。
②余拿(撑,划)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 毛皮衣。 ④焉得 (哪能) 更 (还) 有此人。 ⑤上下一白 (全白) 。 (和“湖心亭一点”比较)
⑥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 冰花一片弥漫。
⑦强饮(痛饮)三大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 。 (说 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
⑧莫说相公痴(痴迷) 。
⑨问其姓氏,是(判断动词。 )金陵人,客(客居,名作动)此。?是字的两种 用法 , 一种作代词 , 一种作动词。这里是用了哪种 ?
3、师生共同讨论难词句:
4、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 有韵味。 )
5、把握课文内容: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写了什么事情?——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②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 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品读赏析
1、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 么程度呢?
——“湖中人鸟声俱绝” 。 (翻译)
?这个时候, 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 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2、 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 作者为什么又说是 “独往湖心亭看雪” 呢? (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 ——他认为舟子看不懂。 )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 士的清高、 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 那有人能懂吗?——有, 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 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 (明 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 (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 】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 者这样写的用意? (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 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 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作者点出“金陵人” ,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 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 祯五年十二月。 (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 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 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再次诵读)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赏析雪后奇景(?这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 A 、写景的顺序: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 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 由上到下 由大到小,由远到近
B 、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 ,一根小草) 。
C 、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 “一白”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 。
D. ?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白描(见习题一? 2诵读“白描”的解释。 ) 【即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 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大家可曾听过这样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 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描”就是——“淡妆” 。
四、迁移训练:1、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 ,哪些是“浓抹” 。如:
①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 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②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
③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 的像霞,白的像雪。 (×)
⑤两岸连山 (√)
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⑦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
⑧他留着浓黑的胡须, 目光明亮, 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 ⑨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 (×)
1、练笔:写两段描写文字,一段“淡妆” ,一段“浓抹” 。
(提示:可以写人物肖像, 可以写景物; 可以写学校的花坛, 可以写街上的小景;
可以写花草,可以写树木;可以写春天的景色,也可以写冬天的景色。 )
同学们理解了白描的手法,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课文这段景物描写, 别看它只有短 短的两句话,实际上却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当堂小作文)
小结:(一起来回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
文章写了什么事?——到湖心亭看雪。
看到了什么景?——雪景。
你从这些写景叙事的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故国之思 (思念 ) 、天人合一 的山水之乐、偶遇知音之乐 (愉悦 ) 、孤独落寞的伤感 (伤感 ) 之情。此正谓:景中 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五、归纳: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经过这两堂课的学习, 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 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 外的雅情雅趣) 。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 趣。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