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中心与边缘董艳焱》6100字
中心与边缘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英美加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研究”(HIT.HSS.2009008)和“英美加后现代文学”(HIT.HSS.201117)的阶段性成果。?
――《午夜的孩子》与《兄弟》中人物身份的动态建构?
提 要:塞尔曼?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和余华的小说《兄弟》是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在两部史诗般恢宏的作品中,人物的身份问题成为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一系列诸如身份、身体、中心和边缘等热点问题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身处后殖民主义和解构主义语境下的作家对于身处多元化社会背景之下的知识分子的身份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身份;中心;边缘;身份分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1)06-0132-3?
?
Center Vs Periphery?
A Comparative Textu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Problems of Identity?
in Midnight’s Children and Brothers?
Dong Yan?yan Liu Ke?do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Midnight’s Children by Salman Rushdie and Brothers by Yu Hua are respectively regarded as the two writers’ representative work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mes both works reveal is found in the identities of the protagonists. By analyzing and paring the counterparts of the two books, readers can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tives of the two writers and the pursuit of identity by the intellectuals against the post?colonial and deconstructional background. ?
Key words:Identity; Centre; Periphery; Collapse of Identity?
?
“中心与边缘”(centre/periphery)的对立是后殖民语境中最有争议的二元对立之一,然而这一对立却在后殖民文学批评中广泛应用。借助这对概念,文学批评家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求人物关系。赛义德在他的《东方学》一书中指出在殖民主义背景之下,殖民者把被殖民者定义为“他者”(other),这些他者往往是落后、无知、愚昧等的代名词。殖民者由此把自己定义为“中心”(centre),并试图从政治、经济与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对殖民地及其人民进行征服和改造。在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理论家们试图解构这种二元对立,试图解除一方优于另一方的观点,取消一方对于另一方的控制。?
印度裔英国作家塞尔曼?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和中国先锋派代表作家余华的小说《兄弟》除了以调侃的语言和恢宏的历史叙事方式对国家政治背景进行了独特的反讽以外,其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两部作品均通过不同的人物表达了对于“中心与边缘”关系的解构,体现出两位身处不同国度的知识分子代表对于“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的探求。?
?
1 萨利姆与宋钢?
《午夜的孩子》的主人公萨利姆,出生于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之时。他与这个古老又新鲜的国家同时诞生,因此,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和国家的历史联结在一起。正如萨利姆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你要了解我,那么你得吞下整个世界”。萨利姆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穆斯林商人家庭,他从妈妈怀他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孩子。他的母亲为了救一名印度教的街头艺人当众宣布她怀孕的消息、算命大师预测了他的未来、报纸刊登了庆祝他诞生的报道、印度总理尼赫鲁给他写来祝贺信、在他童年阶段一直有两个妈妈来照顾等等。由于他的出生时辰最接近印度独立的时刻,因此他拥有着最强的特异功能,这使得他在他所创建的“午夜孩子俱乐部”里也处在了不可撼动的“中心”地位――俱乐部的主席。这些都证明了他是众人的焦点,是处在“中心”地位的孩子。可是,随着拉什迪魔幻现实主义的讲述,萨利姆却随着印度的历史进程逐渐淡出了中心的地位。?
《兄弟》的主人公之一宋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萨利姆一样有着起初的“中心”地位。宋钢从小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他在成年后依然保持了这种被人们所广泛喜爱的性格特征,出落成一名有志青年――顺利地进入工厂,做了一名光荣的工人,并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他得到了刘镇最美的女人林红的青睐,并与之结为伉俪。他们婚后有着人们羡慕的幸福生活。像童话中的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一样,宋钢最初的经历也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主流青年向往的。可是,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迎来了拨乱反正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机遇,也使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和思想意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无论是在道德价值观念方面,还是在经济价值观念方面,社会政治生活的转变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似乎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迷茫、无所适从。宋钢在这种历史前提下,表现出无助的状态。他不再适应这个变化的社会,他的“中心”地位自然地丧失掉了。?
?
2 湿婆与李光头?
与萨利姆和宋钢相比,湿婆和李光头则是最初处在“边缘”位置的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们不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他们却在不断地斗争、反抗命运,再加上社会变革的帮助,最终走入“中心”位置。?
湿婆本应该是富商家的孩子,他和萨利姆出生在同一时刻,具有和萨利姆一样超常的能力。但是由于助产士在他出生时把他和萨利姆掉了包,因此,不得不生活在单亲的、流浪艺人的家庭。没有人过多地关注这个孩子,他在仇恨中长大,经历了世间的各种苦难。他专横、凶残,最终通过在战争中的表现一举成名,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将军。湿婆于1974年5月18日再次出现在萨利姆的生活中,当时他已经走出了“边缘”的位置而置身于印度政治生活的“中心”位置。这里拉什迪又一次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把这次“中心与边缘”的转换安排到了印度第一次核爆炸试验的同一时刻。这也正应验了萨利姆出生时首相给他写的祝贺信的内容:“你将是古老印度年轻的代言人, 我们会密切关注你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你将是我们的一面镜子”。(Rushdie 1997:122)?
和宋钢正直有为的青年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李光头,在小说中一出场便确定了他最初的边缘地位。他有一个臭名昭著的父亲,他自己也因为儿时的各种不端行为而被大家耻笑,他没有知识、冲动、道德败坏。总之,他是当时历史背景下主流文化所不齿的孩子,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处在边缘地位的人物的形象代表。然而,改革开放的年代却使李光头如鱼得水,他凭借着自己的胆量,掌握住了各种机遇,摇身一变,成了刘镇首富。他不再是人们所不齿的那个街头小混混,他成了人们争相传颂的传奇故事的主人公。这种从“边缘”到“中心”地位的转变也是他自己始料未及的,他也经历了无尽的迷茫,他通过各种惊世骇俗的举动来证实自己身份的转变。余华笔下的李光头是一个狂欢化的李光头,他“借助于奇形怪状的身体或奇装异服的打扮以及怪诞的行为暂时回到人类的黄金时代,回归于人的本性和自我之中,回归于粗野之中,以获得更生”。(石海军2008:122)?
?
3 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地位?
两部作品虽然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但其中的女性形象分别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形象的态度,表达了女性在身份问题上的追求。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妇女的勤劳、坚忍的形象;另一种是叛逆、抗争的形象。从这些女性形象的描述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女性不仅仅可以受到历史的影响、受到男权时代和社会的束缚,在她们对自己身份不断的追求过程中,她们和男人一样有着改写历史的力量。正如后殖民主义批评家斯皮瓦克谈到拉什迪作品中的女性时所说的那样,两部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把女性写入历史的叙述中。?
在《午夜的孩子》中,妇女们以各种手段不断地改变着生活。神圣的老祖母纳西姆在家中利用厨房和食品柜来维护着她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她甚至还用三年不开口说话来抵制丈夫的权威。萨利姆的母亲阿米娜也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手段一点一点地改变着丈夫阿赫穆德,直到他们的房子越来越像她以前和前夫那迪尔生活过的地下室,直到丈夫的身体特征越来越像她的前夫。她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男人。而作为叛逆女性的代表萨利姆的妹妹――铜猴,我们则更加能够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对于身份不断追求,最终取得中心地位的女性形象。生活在耀眼的哥哥的阴影下,铜猴从小便以鼓噪的方式来引起大人注意,“她极力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心中老是希望自己处在事件的中心,即使是些不愉快的事情也好”。(Rushdie 1997:151)几年以后,铜猴成为歌手贾米拉――一个令所有穆斯林向往的、纯洁、温柔的女性形象。这种形象的改变暗示着她在社会生活中身份的变化。在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中出现的女性人物还有很多,如萨利姆的曾祖母、保姆玛丽、女巫帕瓦提等等,我们能够从她们身上看到她们对生活的不满和对“中心”身份的不断追求。?
在小说《兄弟》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余华通过那些或坚忍或张扬的女性们所呈现的抗争和不懈的追求。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女性莫过于李光头的妈妈李兰和宋钢的妻子林红了。李兰是作者所谓“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妇女形象的典型代表,作品那似乎哗众取宠的开头便注定了她不幸的一生,丈夫和儿子都是因为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而被全镇的人耻笑。尽管她感到无地自容,她所能做的却只有默默地接受现实。她是一个软弱的、不知道为命运抗争的妇女。在她的思想意识中“死”是她对于恶劣环境、舆论压力所能采取的唯一解决方式。然而,在如此恶劣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她依然对生活抱有美好的追求,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和宋钢的父亲宋凡平结婚,开始了自信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她和丈夫都没能逃过十年浩劫,最终以悲剧的死亡结束了自己几乎没有好好品味的一生。作为女人她始终处在边缘的位置,从未有过觉醒。?
作为两兄弟成年以后的最重要的女人,林红用去了作者更多的笔墨。她被公认是刘镇最美的女人,嫁给了刘镇的有为青年宋钢,过着幸福的生活,享有“中心”地位,然而在那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宋钢的中心地位的逐渐丧失以及宋钢的缺席,使她迷失了自己的身份,社会的力量推着她一步一步走向和自己原来截然相反的角色上去。她在不断地抗争,然而这种抗争只能让她更加迷失自己。这是一个游走在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女人,她在不懈地追求着一种主流的生活。和李兰相比,她似乎一直在为自己的生活抗争,试图跻身于“中心”地位。?
在《兄弟》中还有许多女人,她们或逆来顺受,如苏妈、苏妹,或叛逆、无耻,如那些说有了李光头孩子的女人们。无论她们的表象如何,她们都是这个男权社会的产物,她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取得中心的地位。然而作品中的女性们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背景的局限,同时,她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写着历史。?
?
4 结束语?
在两部作品中“中心”和“边缘”的斗争和相互转化是无处不在的。在《午夜的孩子》中,湿婆可以被看做是萨利姆自身的变体,而萨利姆和湿婆之间的斗争也是“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斗争以及不断转化的过程。萨利姆的身份不断地从中心地位向边缘移动,而湿婆却逐渐地向中心移动。同样,《兄弟》中,宋钢和李光头的社会地位的转变,在反映了身份变化的同时,也揭示了在中国或狂热或迷茫的社会背景之下,“中心-边缘”的转变。但在两部作品中,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斗争,他们都是这个国家的后代,由历史所养大,他们都是历史的孩子。无论身处中心或边缘,他们都在定位自己身份问题时面临着无尽的迷茫。?
印度或中国,拉什迪或余华,后殖民主义作家或先锋派作家,无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身份,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家乡的历史。他们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身份,他们的身体上都满是历史和政治的烙印。也许他们所描述的历史并非绝对的现实,拉什迪把它称之为“一面打碎的镜子”,有些碎片是永远也无法找回了。然而,儿时的生活体验和多元化的人生经历给了他们一个特殊的文化身份和叙事视角。?
?
参考文献?
巴特? 穆尔?吉尔伯特. 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管笑笑.一个孤独移民的家园想象――论《午夜的孩子》的家园书写[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3).?
洪治纲. 余华研究资料[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库切?萨尔曼?拉什迪. 摩尔人最后的叹息[J]. 世界文学评论, 2009(5).?
马为华李生滨. 余华小论[J]. 当代文坛, 2005(2).?
石海军. 破碎的镜子:“流散”的拉什迪[J]. 外国文学评论, 2006(4).?
韦建国. 拉什迪: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的悲剧人物[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12).?
余 华.兄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2006.?
张艳玲. 欲望的狂欢曲――评余华的小说《兄弟》[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1).?
Ngugi Wa Thiong’o. Moving the Center: the Struggle for Cultural Freedoms[M]. London: James Curry, 1993.?
Patrick Colm Hogan. Colonialism and Cultural Identity[M].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Rushdie, Salman. Imaginary Homelands[C].London: Granta Books, 1992.?
Rushdie, Salman. Midnight’s Children [M]. Toronto: Vintage Canada, 1997.?
收稿日期:2011-03-24【责任编辑 孙 颖】
2011年第6期?
总第163期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2011,No.6?
Serial No.163
作文二:《边缘与中心》3200字
思想空间
%&’&()*+,)*-&()
边缘与中心
!孙慕天
“边词源于发展经济学,本意是说明在社会经济的
济发展中,国民经济的增长伴随着相当一部分人口被排
("#$%&’#(&)#*&+’)是时下的流行话语。这个缘化”
是靠近它,由于时空坍缩,各部分所受的巨大引力差,也会把一个系统撕裂。应当庆幸太阳系远离了中心,在这遥远的地方,我们的星系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和完整,使地球这颗平凡的星球变得美仑美奂,蓝天上飘着白云,海浪拍击着沙岸,平畴绿野,鸟语花香。就在这颗小小的星球上,开出了物质最高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
对人的精神生活来说,边缘化常常是一次难得的人生际遇。远离中心,与中心话语有了距离,思想的独立性得到强化。中心所关注的主题,一般是聚焦于现实的主要矛盾,这构成了一个主流的视界或思维地平,身在其中很难超拔。思想立足于现实,这当然不错,但现实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学术研究是本质的反思,因此与对策设计不同,它要求一种长远而宏阔的跨时空的眼光;远离中心,眼前的问题会淡化,视角拉开,历史感增强,思想的洞察力就会增强。中心又是传统思想范式的势场最强的地方,权威云集,思想空间有限;远离中心,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弱化,自我意识会冲破牢笼,得到充分的发扬。
“边缘化”一种是政治上的。由于坚持某种政治主张而与中心冲突,或遭贬,或罢官,或放逐,或监禁。许多人从这样的遭际中,专心致力于真理的探求,勾画出改造现实的蓝图,为成就伟大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且不说文王拘!里,策划了周革殷命之类的历史故事,中国当代的两次伟大转“边缘化”折就都与有关。**/0./年//月赣南会议上,被排斥在中央领导之外。从那时起,直到/0.,年/月遵义会议,整整四年间,**处境十分困难,遭受着接连不断“狭隘经验主义”“富农路线”的批判,被指责为、等等,甚至
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反向社会失败:或者在一个国家的经
斥在经济生活之外;或者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国家被排除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一个人、一个社会主体、一个“边缘化”民族国家,如果被了,那就是被排除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主流之外,无权参与资源分配,各种社会利益“边缘化”均无权染指,这种无疑是十分消极的。
“边缘化”“积极的边缘但是,还有另一种,可以说是化”,值得提出来讨论。
不妨先研究一下我们的地球。地球是太阳系家族的成员,它能成为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物质形态最丰富的星球,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我们的太而太阳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银河的半径是,----光年,位于银河系猎户旋臂上,距银心..---光年,也就是说,“靠边站”处在的位置上。据今所知,银河系的中心———银核,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在黑洞表面上逃逸速度是每秒.-万公里,这就是说,连光也无法逃出黑洞。黑洞的这个表“视界不可能从那儿面就是视界。霍金在谈到黑洞时说:
逃逸的时空区域的边界,起到了有点像黑洞周围的一层单方向的薄膜的作用:物体……能穿过视界跌入黑洞,但没有一样东西能通过视界离开黑洞。”霍金用诗人但丁形“你进入这儿,容地狱之门的话说:希望全被抛弃。”如果我们的太阳系处在银河系的中心,那就进入了霍金所说“无限密度区域和时间的终结”的。即使不跌入黑洞,只要
!!
《民主与科学》!""#年第$期
%&’&()*+,)*-&()
思想空间
被剥夺了工作权利。他在这一时期,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这种下降和调正如他在三十年后谈到这次遭遇时所说:
动,不论正确与否,都是有益处的,可以锻炼革命意志,可以调查和研究许多新鲜情况,增加有益的知识。我自己就有这一方面的经验,得到很大益处。”正是在这段时期,**反复思考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思想由此“下放”**被逐步成熟起来。无独有偶,%&’&年%%月,到江西新建县的一家拖拉机厂做钳工,当时他的罪名是“全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只差没有被开除党籍。从这时起,直到%&("年,也是整整四年,**《**伟大光辉的一生》做了什么呢?在新华社发的中“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说:
“他在苦苦地思索,书籍。”他的女儿邓林则说:静静地等待。”完全可以合理地推测,正是在这段时期,**已经勾画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雏形。
“边缘化”另一种是文化上的。与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对立,对霸权话语来说就是异端。异端的命运永远是悲惨的,异端者和他的异端思想一起被无情地挤出主流社会,被打压,被诋毁,被扭曲,被封锁,直至被社会彻底遗忘。几乎每一个给人类文明带来革命性变革的思想,都有过同样的被“边缘化”的悲惨遭遇。文艺复兴以来,五百年间,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有哪一个不是历尽坎坷,才摆脱了异端地位?但是,如果不是作为异端,不敢于向中心话语挑战,又怎能在伟大的思想革命中实现文明的历史飞跃呢?茨威格在他《异端的权利》的名著中,把人类追求思想自由的愿望称作“幽灵”“幽灵”“所向无敌地进入了所有的一个,认为这个已“这一幽灵观念和原则”。无论在何种专制暴虐的语境下面,常会从奴隶状态中逸出,拒绝按照事先规定的方式思想;拒绝在命令下成为肤浅和苟安;拒绝所强加的一致存在下来”。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类的一部文明史,就是异端不断向正统挑战的历史。
“我反对你的意见,伏尔泰有一句名言:但我愿以生命捍卫你提出意见的权利。”看来,问题在于建立一种真正能“保护少数”够保护边缘话语的社会机制。我们也曾提出过
“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的问题,因为。遗憾的是,仅靠宣言并不能解决问题。迄今为止的民主实践,还不足以确保边缘的话语权。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边缘话语的另一种命运。当原来处于异端地位的思想最终战胜了旧的观念
体系之后,边缘话语就转化为中心话语,这时,它的革命锋芒逐渐减弱,开始建构自己作为霸权话语的地位,于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当年受迫害的基督教,一旦成为国教,就开始设立异端裁判所;作为被压迫人民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在某些人的手里也曾成为禁锢真理的教条。茨威格说:“当一代人的理想失去激情之后,先知们的兴趣、他们鲜明的色彩就足以使某一个用强有力的理论配备起来的男子(或女子)绝对肯定地宣布:他,而且只有他,已经发现了新的和真正的准则,而极大多数人将有信心接受这第若干世”的救世主。茨威格认为,这种悲剧来自人的一种惰性,在面对亟待解决的难题和生活强加的责任时,总是希望有一个明确而有效的、有秩序的权威机构,伸出救助之手,代他们解决问题。而这就为维护中心话语、排斥边缘话语提供了社会基础。多数人的意志并不就是真理,社会的进步就在于使坚持真理的少数拥有自由,而这恰恰是马克思的理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的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我还想到另一点,这与边缘人自己有关。处在边缘地位的人,毕竟也生活在社会中,他能否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这是一种精神操守,不仅能够提出一种独特思想,而且能够抱定宗旨、矢志不渝地信守和捍卫这一思想。茨“他威格在谈到他最为推崇的异端代表卡斯特利奥时说:虽然受到盲信者的威胁,仍然冷静地、不带偏见地以托尔“独立之精神,斯泰式的沉着,把信念像旗帜般升起。”自由之思想”是学术研究的第一要义。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地理意义上的边缘化已经逐渐失去了意义,一个献身学术的人不能不走向世界,关注时代的潮流。但是,保持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因此就显得愈加重要,应当持一“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种,与社会时尚保持距离,这就是心“边缘化”“自我放逐”境的。这是一种。有人开玩笑地说,“驯化”现在的学人都已被权力和资本了,野性除尽,不会在学术的荒野中独立觅食和生活。为了恢复野性,应当建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使学子们自己去寻觅学术生命所需要的养料。
“结庐在人境,陶渊明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偏,摈除世俗的喧嚣,这是探求真理的人必须具有的精神世界。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钱钟“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书才说:
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民主与科学》!""#年第$期
!"
作文三:《边缘与中心之间》2600字
边缘与中心之间
【摘要】:从符号学意义上讲,真正的符号所触及的是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符号学理论研究澳大利亚小说家伊丽莎白·乔丽的作品,认为乔丽小说的主要意义在于对西方传统二元论的消解与超越。这是她的小说反传统意义的出发点,也是批评家认为她的作品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很多批评家对乔丽的小说态度炽热,但多少都停留于感性层面,并未洞见其文字背后的哲学深度。这主要是缺乏对于反传统思维的文学趋势的理性把握。符号学理论思考有助于在西方二元认知法框架之外理解乔丽的小说、考察其动力机制和文化涵义。论文试图通过对乔丽的五部小说和一部自传性文集的符号学分析,廓清乔丽创作阶段分期的难解之谜,揭示其作品至今不为人认识的某些内涵,以及乔丽为社会边缘人代言的深远意义。论文由引论、正文(共七章)和结论组成。引论部分回顾了迄今为止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对乔丽的研究。由于乔丽的小说超越了人文主义批评理念,人文主义批评自身的局限容易导致对小说的误解与误读。批评家从后现代角度评价乔丽小说的方法,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乔丽小说所探索的固然也是女性主义所关注的富有争议的社会问题,但是乔丽小说的主题显然更具有普遍性。对乔丽小说研究最有意义的方法是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该方法研究边缘与中心问题,这恰恰是乔丽在作品中力图消解的二元思维方式。而采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则可以更好地破解乔丽小说中边缘与
中心背后所隐藏的深刻涵义。引论中对如何应用该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释。第一章关于边缘与中心概念的理论探索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两分认知法。它有两个起源:哲学和宗教。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基督教教义是两分式思维方式的始作俑者。二者的目的都是权力中心引导人们在两分法的框架内形成对世界的判断方式:否定的或肯定的。肯定的一方是权力方,即中心;否定的一方则是非权力方,即边缘。这也是边缘与中心超越其空间能指的一个体现。作为符号,边缘与中心的概念是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而产生的,表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历史性变化:从表现为阶级斗争到东方与西方的斗争,而当前
【关键词】:伊丽莎白·乔丽边缘中心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