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我心目中的科学家》1400字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1879年,在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一个脑袋大的出奇的婴儿呱呱坠地了。
人们,包括孩子的父母,只当他是一个畸形的婴儿,然而,谁也想不到,一个即将为物理学界带来巨大变化的伟人已经悄悄地睁开了大大的眼睛,开始好奇地观察着这个陌生的世界。
他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创造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他是物理学界的泰斗,是世纪伟人,他的伟大,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仰望。
幼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并未展现出什么国人的天赋,相反,他显得很“愚钝”,直到两岁半还不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也因此,他在幼年时期显得性格孤僻而暴躁。5岁的时候,脾气狂暴的他不仅把家庭教师吓跑了,还用锄头将自己的妹妹头上打了一个“大窟窿”。尽管如此,这个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的小爱因斯坦却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一位科学家的诞生,往往是伴随着许多挫折的。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较早的离开了学校,使得爱因斯坦不得不开始自学之路。在这期间,爱因斯坦向自己的叔叔雅各布问了许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此外,经常到爱因斯坦家吃饭的麦克斯成了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经常借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学校中,他充分的利用了学校自由学习的空间,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依靠着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的进程。 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地启迪。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就像孟子所说的一样:天将降大任于世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位成功地科学家背后,都有着数不尽的努力与汗水,他们的成功是斩断了无数的挫折之后才获得的。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以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为榜样,多利用平时的时间,注重积累,以量变来推动质变。在认真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也要多阅读课外的书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应被未来吓住,未来的我们能够取得什么成
就,完全取决于现在的我们在干什么。因此,我们应增强自己的自学本领,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项目只是我们走向未来科研的一小步而已,我们既不能轻视它,也不能畏惧它。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应做的一切,未来属于你也属于我。
作文二:《我心目中的科学家》1500字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他到处热情地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把哥白尼的学说传遍了整个欧洲。由于他到处宣传新宇宙观,反对经院哲学,引起了罗马教皇的恐惧和仇恨,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1600年2月6日,宗教裁判所判处他火刑,他以轻蔑的态度听完判决书后,正义凛然地说:“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判词还要感到恐惧”。行刑前,刽子手举着火把问他:“你的末日已经来临,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他满怀信心庄严地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 他最后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就这样他在熊熊烈火中英勇就义。他就是伟大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布鲁诺。
本杰明?富兰克林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1752年夏季,在天空乌云密布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牵引线上挂了把钥匙,摩擦指关节后与钥匙接触,结果火花出现了,这证明闪电实际上就是大量的静电。富兰克林的理论后来被法国人证实,奠定了他的科学家地位。从此,人类历史上诞生了一句名言,描绘他的这一成就,“他从天空抓到了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了权力”。
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首都华沙是法国著名女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人们都亲切的叫他居里夫人。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在放射性的沥青中,在这期间他的丈夫由于一场车祸趋势,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住居里夫人追求真理的脚步,悲伤过后她又重新回到科研工作中去了。最终她也因为长时间工作在放射性环境中患白血病趋势。而作为镭的发现者,晚年的居里夫人居然连一克镭的钱都支付不了,是最终巴黎的一家科研机构无偿的奉献给了居里夫人一克镭。才使得居里夫人的科研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正如无私奉献的居里夫人等人一样,武术的科学家为自己所信奉的科学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也正是由于它们的无私奉献才使科学得以一代一代的沿承下去。也正是这种精神的激励才使得科学在一代一代的向前发展。而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科学家就是我心目中完美的科学家。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固然重要,但在我看来布鲁诺牺牲的意义要远大于他,科学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只有用眼泪和鲜血铸成的胜利才真正值得我们去维护,奉献精神是一个
科学家必备的素养,这里不仅包括他的青春、精力甚至包括生命。只有你甘心用生命去维护的东西才是你最珍贵的东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科学奋斗的科学家们,当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科学。当今科学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主流,它广泛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领域。因为科学归根结底是和人类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息息相关的。一切蛊惑人心的歪理邪说,打着科学的旗号,实际上却干着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肮脏勾当,企图把人们引入歧途,脱离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是同科学的人文精神根本对立的,是反科学的。
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中提到:“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 我们不仅需要科学知识,更需要有科学精神的引导,在我国传播科学精神任重而道远。而这其中的献身精神是我国很大一部分科学家最需要加强的,只有心中坚定信念,生命不息,“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伟大的祖国才能不断进步,最终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只坚持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秦春与精力,将自己完全投身于日常的学习中生活中,不骄不躁,认真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伟大祖国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样在这次创新实验中我们更应该付出比以往艰辛十倍的汗水与眼泪,以期能将实验尽可能的做到完美,不辜负老师和学校对我们的期望与帮助。
作文三:《我心目中的科学家》3000字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在初中学物理的时候第一次知道阿基米德,对他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开始只是知道他推导出计算浮力的公式,随着知识的增长以及在世界科技文化史这门课程中的学习,我深深地为他对世界作出的卓越的贡献和他那种为了研究而不顾生命的精神所感动。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212)是古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
除了伟大的牛顿和伟大的爱因斯坦,再没有一个人象阿基米德那样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这样大的贡献。即使牛顿和爱因斯坦也都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伽利略等人都拿他来做自己的楷模。
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诞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今意大利锡拉库萨)。他出生于贵族,与叙拉古的赫农王有亲戚关系,家庭十分富有。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学识渊博,为人谦逊。他十一岁时,借助与王室的关系,被送到古希腊文化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城去学习。
亚历山大位于尼罗河口,是当时文化贸易的中心之一。阿基米德在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学习和生活了许多年。他在学习期间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对数学、力学和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在他学习天文学时,发明了用水利推动的星球仪,并用它模拟太阳、行星和月亮的运行及表演日食和月食现象。为解决用尼罗河水灌溉土地的难题,它发明了圆筒状的螺旋扬水器,后人称它为“阿基米德螺旋”。
阿基米德无可争议的是古代希腊文明所产生的最伟大的数学家及科学家之一,他在诸多科学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使他赢得同时代人的高度尊敬。
阿基米德在力学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他系统并严格的证明了杠杆定律,为静力学奠定了基础。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阿基米德系统地研究了物体的重心和杠杆原理,提出了精确地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指出在物体的中心处支起来,就能使物体保持平衡。他在研究机械的过程中,发现了杠杆定律,并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制造了许多机械。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的那句“狂言”: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关于这句“狂言”还有一段小故事呢。当时的赫农王为埃及国王制造了一条船,体积大,相当重,因为不能挪动,搁浅在海岸上很多天。阿基米德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杠杆滑轮系统安装在船上,将绳索的一端交到赫农王手上。赫农王轻轻拉动绳索,奇迹出现了,大船缓缓地挪动起来,最终下到海里。国王惊讶之余,十分佩服阿基米德,并派人贴出告示“今后,无论阿基米德说什么,都要相信他。”
此外,他在研究浮体的过程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也就是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下面来看看这个小故事。
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
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跑了出去,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E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
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以后来到王宫,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重量的纯金的体积大,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
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物体在液体中所获得的浮力,等于他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一直到现代,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计算物体比重和测定船舶载重量等。
阿基米德确定了抛物线弓形、螺线、圆形的面积以及椭球体、抛物面体等各种复杂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演这些公式的过程中,他创立了“穷竭法”,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逐步近似求极限的方法,因而被公认为微积分计算的鼻祖。他用圆内接多边形与外切多边形边数增多、面积逐渐接近的方法,比较精确的求出了圆周率。面对古希腊繁冗的数字表示方式,阿基米德还首创了记大数的方法,突破了当时用希腊字母计数不能超过一万的局限,并用它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
阿基米德在天文学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除了前面提到的星球仪,他还认为地球是圆球状的,并围绕着太阳旋转,这一观点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要早一千八百年。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没有就这个问题做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提出这样的见解,是很了不起的。
阿基米德的著作很多,作为数学家,他写出了《论球和圆柱》、《圆的度量》、《抛物线求积》、《论螺线》、《论锥体和球体》、《沙的计算》等数学著作。作为力学家,他著有《论图形的平衡》、《论浮体》、《论杠杆》、《原理》等力学著作。
阿基米德和雅典时期的科学家有着明显的不同,就是他既重视科学的严密性、准确性,要求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精确的、合乎逻辑的证明;又非常重视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他非常重视试验,亲自动手制作各种仪器和机械。他一生设计、制造了许多机构和机器,除了杠杆系统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举重滑轮、灌地机、扬水机以及军事上用的抛石机等。被称作“阿基米德螺旋”的扬水机至今仍在埃及等地使用。
公元前212年,罗马人趁叙拉古城防务稍有松懈,大举进攻闯入了城市。在古希腊的叙拉古城上演了科学史上极其悲壮的一幕:一个罗马士兵闯入了阿基米德的屋子,老人正在炭灰地上专心致志地画着几何图形。士兵的脚踩在了图上,老人气冲冲地喊道:“别弄乱了我的这些图~”勃然大怒的士兵,拔出剑刺向了手无寸铁的老人。就这样,七十五岁高龄的阿基米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临终前仍像他活着时一样,执着于他所喜爱的科学研究。阿基米德的遗体葬在西西里岛,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内切球的图形,以纪念他在几何学上的卓越贡献。
说了这么多,下面总结一下我个人这么欣赏阿基米德的原因。阿基米德是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其原因在于他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杠杆原理,又用几何演泽方法推出许多杠杆命题,给出严格的证明。他在数学上也有着极为光辉灿烂的成就,特别是在几何学方面。他的数学思想中蕴涵着微积分的思想,他所缺的是没有极限概念,但其思想实质却伸展到,,世纪趋于成熟的无穷小分析领域里去,预告了微积分的诞生。
正因为他的杰出贡献,美国的E.T.贝尔在《数学人物》上是这样评价阿基米德的:任何一张开列有史以来三个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之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两们通常是牛顿和高斯。不过以他们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
参考文献:
://baike.baidu./view/2131.htm
://ks..yahoo./question/1406101601494.html
://post.baidu./f?kz=52007135
://bbs.nou../thread-59072-1-1.html
0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刘寅鹏
作文四:《我心目中的科学家》1500字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我想说,我心目中最伟大的科学家是——霍金。
我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可以被人们看作大师,并不在于他有多少人去追捧,也不在于他有多少家产万贯,而是他的精神可以让每个人都为之一动。所以我心目中的大师是史蒂芬·霍金——一个可以另全世界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的人。
他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50多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他的这些傲人成绩另人不禁感叹: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当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被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便会发出感叹:太惊人了,仅是什么让他撑下去的?我认为是他自己身上所与生俱来的超强毅力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就算他在轮椅上,不能说话,但是他的精神是跟随他的,即使有一天,他不在了,他的精神会在这个世界永远存在。
这位大师成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勇于拼搏的精神。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虽然这种话说起来很土,但是,作为一个平常人,我们拥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我们应该珍惜,更应该好好利用这个优越的条件,努力读书,不求做个多伟大的人,至少要对得起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霍金的成就令我震撼不已,他的故事也在启发着我。
65岁的霍金早已功成名就、世界闻名,却仍然执著于探索和发现。按计划,他将乘坐一架由波音727客机改装的飞机,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飞。飞机在距地约10千米的高空急速俯冲到2400米,使乘客体验长约25秒的失重。在高空爬升,乘客身体会承受超过自身重量的负荷,俯冲时乘客则会瞬间失重,像在太空中飘浮一样。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即使保护措施再好,这样高难度的飞行,就一个正常人而言,肯定都难以忍受、难以坚持,而对一个瘫痪在轮椅上的老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就更不言而喻了。然而霍金说,作为一个一生都在研究重力的科学家,自己对即将体验失重飞行感到非常兴奋,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激起公众对太空飞行的兴趣。他还鼓励人们: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未知的世界。一个全身瘫痪的人在科学上的这种锲而不舍、永不满足的精神,难道不令人感动,不值得正常人好好学习吗?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来了,又走了,他的到来给了中国无尽的感动。其实在他来中国之前,就已经感动了我们很多年,我们一些人都读过他的著作,比如《时间简史》、《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果壳中的宇宙》等等。每当提起霍金的文字,我都会有一种极大的震撼,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个脊髓疾病的重症患者。我在网上查询过他患的疾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这种病身体会因为运动神经元衰竭而失去功能,造成全身性肌肉萎缩。当脊髓灰质前角细胞开始退化,肌肉就会呈现无力、痉挛、抽动,体重也会开始减轻,
最后造成呼吸肌瘫痪,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后不久即死亡。而霍金却活下来,并且是奇迹般地活着——他没有躺在病床上,而是比很多健康人还勤奋地思考和工作。想到他我总是有一丝伤感,因为我能更深切地知道他的身体有多么痛苦——当一个人的身体完全失去自由,只剩下思想时那是怎样的苦痛啊!
活着就要创造,就要探索,即使肢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这就是生命,这也是很多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里还没有表现出来的生命的美丽。
作文五:《我心目中的科学家》1500字
心目中的科学家
自动化1206
任星凝
20124321
自强不息钱伟长,老骥伏枥恨更长。爱国爱民赤子心,坎坷一生历沧桑。学富五车冠中西,“三钱”国宝铸栋梁~“力学之父”西游去,求解方程到何方,时至今日我依然深深缅怀,缅怀我最敬佩的科学家,钱伟长。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毋庸赘言,钱伟长是科学巨擘,他的科学贡献必然彪炳史册,其实,钱伟长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逝世前,他还担任上海大学校长,是世界上目前在位的最年长的大学校长。若采撷钱伟长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片段,则颇为耐人寻味。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分数是这样的:中文100分,历史100分,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共考了20分,而英语考了0分。显然,钱伟长是偏科的,偏得厉害,这样的学生今年能进入名校吗,实在不容乐观。最近大家都谈自主招生,怎么自主,招什么生,众说纷纭,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要招就得找怪才、偏才,招真正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遗憾的是,审视此前喧嚣一时的校长推荐制,校长推荐的皆是全才,事实证明这些学生即便不推荐也能轻而易举地考上名校,这样的推荐还有什么意义呢,
更启人思索的是,钱伟长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后,不久便是9.18事变,为更好地救国救民,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慨然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然而现实是,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这样的成绩能转系成功吗,放在今天,同样不可能。然而,钱伟长经过软磨硬泡居然转系成功,钱伟长没有辜负物理系主任对他的信任,据钱伟长称:“后来,我在物理系待了四年,我物理学得很好,变成全班最好的学生。”
毕业时,钱伟长能成为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并不偶然,这与他一以贯之的好学与勤奋分不开。钱伟长曾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试问,在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像钱老一样活到老、学到老,
钱伟长在自身修为上令人钦佩,他在任大学校长上同样令人高山仰止。最近,一些大学校长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广受舆论好评,比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其实钱伟长校长同样值得关注。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时,钱伟长就撰文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提出批评意见,应该说这有着可贵的先见之明,更有着深远的现实价值,时至今日,我国高校一些屡难祛除的体制性弊端,就与当初高校普遍照搬苏联模式有关,如果当时他的意见被采纳,该有多好。
1983年,钱伟长履任上海工业大学(后来,上海工大和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原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上海大学),一个细节是,钱伟长不拿工资,据称也没有房子,这放在今天似乎同样很难想象。当然,作为教育家的钱伟长,在担任上海大学校长期间以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人瞩目,比如,拆除“四道墙”——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拆“墙”的意义毋庸赘言,这种改革家的魄力放在大学校长中,显得弥足珍贵。再比如实行“三制”,即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这项改革可谓引时代之先。此外,钱伟长提出,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这话放在今天同样闪烁着积极的现实价值。
“赤子之心”正是对他一生的完美写照。爱国,勤奋,正直,这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缺少的品质,身处浮华的世界里,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国家需要我们,社会需要我们。
作文六:《我心目中的科学家》1600字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科学家,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并以此为生的人士。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我从小的梦想,但当时只是觉得好玩,想着可以发明好多好玩的或者非常厉害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能成为一名科学家是多么神圣的事。科学家可以为了科学上的一点点进步倾其所有,甚至包括生命。
在我所佩服的科学家中,钱学森是个很好的榜样。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爱国,是钱学森的标签。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于上海,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并在那里结识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导师——冯·卡门。他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也正因为他的优秀,才造成了他日后归国的困难。19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然而却遭到了美国有关部门的重重阻挠,最后经过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才得以在六年之后回国。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曾懊恼地说: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值五个师,宁可枪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而**则评价说: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说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他没有向美国的威逼利诱屈服,他坚定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撑起了祖国建设的大梁。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让当今社会那些吃祖国的饭长大,却为别国效力的所谓科研者汗颜。
奉献,是钱学森的骄傲。归国之后,钱学森立刻投入祖国的科研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
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其实,钱学森的一生并不只是为新中国奉献,也是在为全世界奉献,《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等一部部巨著,都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分。
淡泊名利,是钱学森的写照。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
作为一名科学家,钱学森表现出了爱国、奉献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性格。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作文七:《我心目中的科学家》1300字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当提到科学家时,我们都会想到牛顿、伽利略、爱迪生、爱因斯坦,以及现代的袁隆平、钱学森等人。这些伟大的名字之所以被我们深刻铭记是因他们为这个世界和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正是一个个这样的人带领着我们创造者我们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所有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员都可以被称为“科学家”。只有那些获得了“自主性”,独立性,并且可以参预科学研究和交流等活动的科学研究人员才能称为实质意义上的科学家。但话又说回来了,不管你是不是一位具有独立能力的科学家,但如果你从事的是科学研究,那么你就必须具备科学精神。
首先,科学家都具备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关注研究问题的各个有关方面,不断地去摸索;他们想探知事物的规律,他们具有看到事物最为本质一面的本领。好奇心是发现一切,关注一切的开始。
其次他们还能敢于想象,非常自信。他们能够大胆的接受新的观点,尝试新的方法,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形成独立的主见,不会人云亦云。像是达尔文,他能够在环游各地之后,发现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并且坚持己见将他公诸于世,即使是冒着哪怕是全天下人都反对的危险。最终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到人们的认可。
作为一位科学家还要能够敏锐的观察,注意一瞬间的现象或某种异常现象,并把它们与其他已知的事实联系起来思索,做到普通人见不到的观察与定论。就像是冥王星的发现,最初被以为是望远镜上的灰尘,所以冥王星发现推迟了很多年。如果那位科学家能够再深入的分析,或许就不会错过冥王星的发现。而牛顿确紧紧抓住了掉落的苹果这一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去认真研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作为一位科学家还要有自己的梦想。莱特兄弟就是有了要“飞”的梦想,才会制造出飞机;袁隆平有了造福人类的梦想,才最终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瓦特自小对整齐产生了兴趣,并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这才有了后来蒸汽机的发明。
而作为一名科学家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爱迪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对电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又重新试验,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居里夫人为了提炼出放射性物质--镭,她和她的丈夫从事繁重的化学工艺的操作,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进行无数次的溶解、蒸发、分离和提纯。经过整整四年的辛勤劳动,终于第一次提炼出了金属镭。科学上的成功总不会源于偶然,要经历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认证。科学的道路总不是平坦的,寻求真理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真正的科学家能藐视困难,百折不挠。
科学的道路没有平坦的,尤其是在21世纪的现在,科学的领域在扩展也在缩小,这更要求科学家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汗水。也正因为如此,科学精神才显得如此重要。具备了科学精神,将自己的科学热情无私的投入科学研究中,用最朴素的心态、最诚恳的态度、最坚定的信念和最踏实的行动验证和追求自己信念,即使不是世界闻名的,可以不是著作众多的,甚至可以没有什么业界闻名的理论成果。但是,他已经是值得我们崇拜的科学家。
作文八:《我心目中的科学家》2100字
海边拾贝壳的孩子
—记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也许乍一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一定会以为我心目中的科学家非牛顿莫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想,我心目中的科学家该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一定有着超凡的品格,坚韧的意志和对这个世界卓越的贡献,自然,这所有的特点不可能全部集中到一位科学家身上,因此他也就不可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但他的某些品质一定部分存在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身上,将他们的这些品质提取出来并加以组合就形成了我心目中的科学家。似乎,这看上去更像一个标准,而非实体。
在想到我心目中的科学家之前,首先吸引我的是对于“科学”二字的定义,只有界定了科学所着眼的领域,我们才有可能借此去定义科学家。然而网上关于“科学”的定义却让我失望,上面是这样说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定义,但是却并不成功。”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但在我看来,“科学”,无非是为实现人类共同进步而不断向未知探索的一种前进方式,或者工具,而科学家自然就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人。想到此,不知你是否体会到作为一名科学家肩上所负担的责任,与历史对他们这群人的要求。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有人文关怀的人,无论何时,他所研究的初衷都该是以造福人类为最终目的,没有这个前提,他的一切科学成果只能是阻止人类进步的绊脚石,这使我不禁想起一个有争议的科学家——海森堡,在大学物理课上学到过他那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也曾惊叹于他那卓绝的想象与天才的思考能力,而在科学史界,海森堡倍受争议的焦点既集中在二战时期海森堡的科学能力和政治表现上,也集中在后来海森堡自己对这段时期的行为表现的描述和认识上,很多人认为海森伯是纳粹的帮凶,是一个”丑陋的德国人”,因为他在二战中帮助过希特勒研制原子弹,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我的内心深处都不得不对他有一些不解与惋惜,当然这些说法至今并无定论,与海森堡相反的是另一位科学家,对,奥本海默,据说在看到原子弹爆炸所引发的威力之后,他不无恐惧的说:“这一刻我成了死神,成了世间万物的毁灭者”这是来自《摩珂婆罗多经》中的《福者之歌》一句,从此,他在终生的忏悔和痛苦度过了一生。我想借此表达的是,一个科学家,如果不能把人类的利益放在首位,只一味关心自己的私利,那
么我们的未来便不会光明,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这部小说中所预言的那个高度等级化,无比压抑的社会,难道不是科学的进步带给我们的恐怖吗,而一个科学家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道德良知与对人类未来的终极关怀,努力驾驭好科学这架马车,不让它偏离轨道。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其次该有着挑战一切权威的勇气与信念,哲学课上学到,一切知识或理论的进步都来源于对之前观点的不断否定,而这种否定往往超前于时代。1930年,德国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做《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闻讯后,仅仅耸耸肩道:“100位,干吗要这么些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作为科学家,就该具有这样的自信,甚至该用宗教般的信仰去捍卫自己的发现,而同样的,我们也不该忘记,那些头顶光环,受人膜拜的科学家,归根结底也是一个人,他们也有我们常人所具有缺点,他们面对困难也会有我们的退缩,世上没有一座象牙塔,也因此,他们无法脱离时代的局限,规避一切政治与周围环境的风暴,苏格拉底是这样,哥白尼是这样,千百年后依旧有人会为此殉道。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或许还该有着一颗对于科学的赤子之心,记得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前言中曾这样写道,“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窘迫单调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来,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问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的确,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很多所谓科学家在做科研时的目的已经不再那么单纯,也有一些人终生自苦于学术的海洋,皓首穷经,真正的科学家该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该对科学有最最单纯的热爱,不是为了科学而科学这样在追逐科学真理的坎坷过程中,他们自身才会不感到痛苦,代之以一种燃烧性的自我满足和欣快,就像有人问:“人为什么要去攀登,”英国探险家马洛里回答是,“因为山就在那里~”,而科学与此同理。
自识字开始,就耳濡目染地了解了来自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故事,然而时至今日,我仍然最喜欢牛顿在临终前留给世人的话,“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
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这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科学的童年时期留给我们的话,这里面有着对科学孩子般的天真,有着对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更有着对自然宇宙的虔诚与敬畏,他们就像是一群带着镣铐的舞者,蹁跹于人类的思想净土之上。
余华曾说,“为了不让真理的路上人满为患,命运让大多数人迷失方向”,我只希望,在通往科学真理的路上,我会有更多的同路人,不致孤军奋战。
作文九:《我心目中的科学家》1400字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提及“科学家”,这让我回想到我那懵懂的孩童时代。那时候,在被问到长大后你想做什么的时候,总是信心满满的答道:“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小时候对“科学家”这个词的理解,用一个词解释,那就是不明觉厉。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科学家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小时候,科学家是一类人,一类很厉害的人。慢慢的,科学家变成一种职业。现在,科学家是一种精神,一种科学精神。
有一种科学精神是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最熟悉的就是爱迪生了。爱迪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对电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又重新试验,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居里夫人为了提炼出放射性物质--镭,她和她的丈夫从事繁重的化学工艺的操作,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进行无数次的溶解、蒸发、分离和提纯。经过整整四年的辛勤劳动,终于第一次提炼出了金属镭。
有一种科学精神是专注。科学研究是发现,是质疑,是探索,是创新,对科学的研究者有极大的吸引力。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昼思夜想,穷究而不舍。反过来,只有专注,才可能于细微之处有所发现,也才能在苦思冥想的过程中激发灵感、产生顿悟。许多做出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常由于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而忘记周围世界的存在。大数学家陈景润曾被看作一个怪人,除了搞数学,什么也不关心,什么也不知道,被当作有名的“白专典型”。实际上是由于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极其专注,对与此无关的事物毫不关心。在人文社科领域,历史学家范文澜则有“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名言,其中坐冷板凳的精神,讲的就是搞学术的专注。如果说专注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境界,那就是王国维所言的古今之成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的境界。
有一种科学精神是求实。客观求实就是无条件地“实事求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可能发现的事实,平心静气地承认已发现的事实,把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同时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自己认为有事实根据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发表后即遭批判,面对诘难,马先生没有退缩,他继续梳理并完善自己的理论,这种勇于坚持的态度,便是客观求实的精神。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在事实面前十分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个敢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是能面对事实,而且也敢于宣告事实的人,而不去刻意地掩盖、捏造事实。
有一种科学精神是创新。创新是文明发展的动力,真正的科学家总是站在创新第一线。如果一个科学家不再创新了,其科学生命实际上就停止了,这就是科学为什么会永远向前发展的秘密。在科学创新过程中往往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一部科学史,从阿基米德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都只写那些第一次发现某种现象或第一次提出某种科学理论和观点的人。面对未解的问题和未知的现象,科学家的创新要依靠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考,因而必须敢于质疑成说和定论。从文化层面看,坚持独立思考就是不迷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有“吾爱吾师,吾更爱
真理”的文化气质。从更大的范围看,引领科学团队创新的科学家,也是科研工作的管理者,他还需要组织协作的能力,不固执己见的品格和能尊重不同意见的气度。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创新与合作的关系,带领团队一起完成大型科技工程的攻关。
科学家是一种精神,坚持不懈、专注、求实、创新??
杜宁宇
作文十:《我心目中的科学家三》1500字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苹果落在了地上,刚好砸在牛顿的头上,因而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然而,难道苹果只砸到过牛顿吗?很显然不是这样的。牛顿之所以取得多项成就,之所以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开创者,是因为他具有严谨的,勤奋的,积极的科学精神。
牛顿在科学上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学,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牛顿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巨大成就?他怎样由一个平常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可以从牛顿的学习过程中看出来。
时间对人是一视同仁的,给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对时间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识也大不一样。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不懂。“知识在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牛顿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他研究完了欧几里德几何学后,又研究笛卡儿几何学,对比之下觉得欧几里德几何学肤浅,便悉心钻研笛氏 几何学,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遂之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传说中牛顿“大暴风中算风力”的佳话,可为牛顿身体力学的佐证。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了算纸,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续进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岁时发明了微分学,二十三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牛顿晚年研究时已进入忘我的境界。牛顿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时间锻炼身体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一次,在书房中,他一边思考着问题,一边在煮鸡蛋。苦苦地思索,简直使他痴呆。突然,锅里的水沸腾了,赶忙掀锅一看,他惊叫起来,锅里煮的却是一块怀表。原来他考虑问题时竟心不在焉地随手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了。 牛顿是沉思默想,不修边幅,虚己敛容的人,他对科学极度的专心,总是想着星辰的旋转,宇宙的变化,而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义不容辞的接过先人手里的接力棒,将这位伟人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下去。首先,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背景,我们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牛顿就是由一个苹果最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创造出了伟大的成就。其实,苹果砸到过许多人,但却只有牛顿总结出了伟大的定律,这足以说明他十分敢于创新,我们现阶段的大学生正是缺少这种不断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其次,牛顿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日以继日的计算终于赢得了多学科的丰硕成果。勤奋确实是成功的阶梯,对待科学,我们理应不怕麻烦,不怕辛苦,勤于探索。最后,我想也是对待科学的最高地步,达到忘我的境界,牛顿先生对待科学已经完全达到了忘我的地步,科学就是生命,我想这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对于牛顿的科学成就,他说如果他能看得比较远,那是因为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他是科学巨人,完成了经典力学及创造了微积分。然而那是基于歌白尼、加利略、Kepler的物理及分析数学的研究及他们对制造仪器技术的发展,加上阿剌伯人之数百年研究及数据。科学研究与研究(仪器)技术是分不开的。 现在的我们站在科学巨人牛顿的肩膀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好好对待科学。所以,牛顿正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一直提醒着我对于科学研究要具有勇气,要敢于批判。更重要的是不怕苦耐得住寂寞的精神。我们大学生理应以其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