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理解及语段阅读答案》1700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geming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geming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3.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geming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geming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给上面的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geming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6.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参考答案:
五.1.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学者: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 geming家: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3.要点: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4.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geming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 ”“geming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启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六.1.第一层:开头到“证实了他的‘言’和‘行’”。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第二层:最后两节。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2.①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②这句话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3.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4.“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geming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geming,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5.“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 6.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geming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7.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作文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理解及语段阅读答案.doc》1800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理解及语段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理解及语段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geming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geming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3.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geming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geming
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给上面的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文段中选取了哪几件#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事来表现作为“geming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第?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6.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参考答案:
五.1.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2.学者: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geming家: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3.要点: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4.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geming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geming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启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六.1.第一层:开头到“证实了他的‘言’和‘行’”。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第二层:最后两节。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2.?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这句话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3.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4.“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geming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geming,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5.“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6.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geming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7.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
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作文三:《《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难点知识剖析》800字
难点知识剖析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部分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
《唐诗杂论》被当作重点部分加以介绍,实际上体现了作者驾驭材料的写作功力。作者能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材料,做到繁简相宜。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写,有力地突出中心。
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则介绍得简略些,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不同。
2(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这段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这时讲的应该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之类的话,是揭露反动派,鼓舞人们斗志的话。
3(“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该如何理解这段话,
在这里,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闻一多先生为了反对独裁,大声疾呼的发展过程,语言精练,生动形象。
4(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
“他走到游行示威的队伍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之情。
作文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理解及语段阅读答案》1800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理解及语
段阅读答案
(“128815”);《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理解及语段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geming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geming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3.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geming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
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geming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给上面的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事来表现作为“geming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第?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6.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参考答案:
五.1.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2.学者: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geming家: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3.要点: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4.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geming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geming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启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六.1.第一层:开头到“证实了他的‘言’和‘行’”。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第二层:最后两节。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2.?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这句话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3.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4.“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geming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geming,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5.“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6.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geming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7.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作文五:《《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文讲解》2500字
?2017-05-19 13:22:10
?收藏文章
教学要求
学习本文,要领略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从具体的事例和细节中感受他 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同时,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精选的典型事例, 精致 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
重点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理清课文结构,从具体的事例和细节中把 握闻一多的形象。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 上半部分写闻一 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 后半部分写闻一 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 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 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 渡自然,结构非常严谨。
作者选取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比如,对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三本书的情况加以 表现 ; 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
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 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 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 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 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加入了不少细节。比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一个又一个 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 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 “演讲”中,抓住最“ 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 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先生的大无 畏革命精神。
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 第 1、 2段是第一部分的纲领,第 7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 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 8、 9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 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 ,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 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 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 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 生感受、品味。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 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 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 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 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
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 “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 迈进了”“起先,小声说” “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 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 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 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 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的意思 ; 与第 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 6段中的 “ 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 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 ”,是对于革命的 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
了。一个“说”字, 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 ! 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 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 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 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 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 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 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 成了对比, 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 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 了。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例如“目不窥园,足 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 例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动人心, 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 有些则是并列的 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 于音乐美。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 朗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师可以用 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朗读本文的积极性。 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 言 ,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不妨引导学生从图书馆或从网上自主查阅, 并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
课文中有些文言词不好理解,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 习题设计
第一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抓住具体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 同时,从课文 中汲取写作的营养。
第三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要的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第四题,紧密围绕课文内容搜集资料,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第五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作文六:《2 说和做》4700字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一课时
导入一 (文本导入 ):2001年 4月 29日 , **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 70周年大会上讲 :“闻 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 , 宁死不屈 , 表现了‘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 , 这是清华 大学的骄傲 , 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 ? 今天 , 我们 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去探寻赞扬的原因。 导入二 (问题导入 ):也可以故事导入或情境导入。播放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熟悉 的旋律响起 , 来自儿时 , 更是来自一个时代一个爱国学者的铿锵之笔。 人的诚心所到 , 能感动天 地 , 使金石为之开裂。七子尽泪下 , 诗人独悲歌。他目睹“国疆崩丧 , 积日既久” , 有感于神州故土 “失养于祖国 , 受虐于异类” , “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 , 为作歌各一章 , 以抒其孤苦亡 告 , 眷怀祖国之哀忱 , 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故而有了不朽之《七子之歌》。这位伟大爱国 学者便是闻一多。今天 , 让我们一起走进《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感受他的伟 大情怀 !
1. 作者简介
臧克家 , 现代诗人。 1905年出生于山东诸城。 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 受闻一多先 生的影响很大。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烙印》 ,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 抗日战争时出版了 《从 军行》《泥淖集》《淮上吟》等。 1942年到重庆 , 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活动 , 出版 《泥土的歌》《十年诗集》《古树的花朵》等。新中国成立后 , 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 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 , 第二、三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 全国文联委员 , 作家协会理事 , 创作委员会委员 , 《诗刊》顾问兼编委。
2. 交流背景
一九四五年十月 , **违背《双十协定》 , 调遣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 , 遭到人民反对。 十一月十九日 , 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 , 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 , 用一切办法制止内 战。 二十五日 , 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 , 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 , 各校学生 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十二月一日 , 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 , 屠杀殴打罢课师生 , 死四人、伤二十余人 , 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事件发生后 , 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 之久 , 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 , 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 , 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 治区。
“一二·一”运动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生运动一样 , 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 , 而是反映了广大 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国民党反动派一手制造的“一二·一”惨案 , 以血的事实教育了广大群众 , 推 动许多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 教师和社会人士走上坚决斗争的道路。 “一二·一”运动是国民党 统治区人民群众争取和平民主运动的第一声 , 这一斗争有力地打击和孤立了反动派 , 推动了 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
3. 知识链接 (多媒体出示 )
闻一多 , 本名家骅 , 著名的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899年 11月 24日生于湖北浠 水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 1928年后 , 致力于 古典文学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 , 他就留了一把胡子 , 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就不剃去。 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 7月 15日参加李公朴追悼会 , 之后又去参加记者招待会 , 会 后遭到特务分子的暗杀 , 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而战斗的前线 , 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最壮丽 的诗篇。诗集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4. 积累字词
(1)注音
校 . 订 (jiào) 宝藏 . (zàn ɡ) 行 . 列 (hán ɡ)
闲暇 . (xiá) 澎 湃 . (pài) 赫 . 然 (hè)
硕 . 果 (shuò) 弥 . 高 (mí) 炯 . 炯有神 (jiǒn ɡ)
目不窥 . 园 (kuī) 群 蚁排衙 . (yá) 气冲斗 . 牛 (dǒu)
迥 . 乎不同 (jiǒng) 锲 . 而不舍 (qiè) 沥 . 尽心血 (lì)
兀 . 兀穷年 (wù)
(2)解释词语
①校补 :校对补充 , 课文中指闻一多著的《楚辞校补》。
②衰微 :(国家、民族等 ) 衰落 ; 不兴旺。
③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④迭起 :一次又一次地兴起 , 出现。
⑤诗兴不作 :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⑥锲而不舍 :镂刻不停 , 比喻有恒心。
⑦群蚁排衙 :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 , 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 楷。
⑧兀兀穷年 :兀兀 , 用心劳苦的样子 ;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⑨迥乎不同 :迥 , 差得远 ; 很不一样。
⑩一反既往 :既 , 已经 ; 与以往完全不同。
潜心贯注 :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 , 可以直冲云霄。
慷慨淋漓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的样子。
目不窥园 :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中的园圃 , 即专心致志。
沥尽心血 :用尽心思和力量。
(一 ) 整体感知
1.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
2.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 , 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
3. 据此脉络 , 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 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 1.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 , 行的高标”。
3. 分两部分 :(1)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 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 “说”的特点 ;(2)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 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二 ) 深层探究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
学生默读 , 讨论下列问题 :(投影片显示 )
1. 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
2. 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 ? 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 ? 详略安排怎样 ?
3. 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 ? 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 术 ?
4.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 ,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 如群蚁排衙”。 怎样理解“群蚁排衙” ? 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
5.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设计意图 :把握闻一多作为学者的风采。
【交流点拨】 1. 第一、二自然段。
2. 三个事例 :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 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 ; 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 第一件事 , 略写后两件事。
3. 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语句略。
4. “群蚁排衙” , 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 , 十分认真 , 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 , 好像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 闻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 , 终于 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 , 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意思对即可 )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 , 治学严谨 , 不畏艰辛 , 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 昂首挺胸 , 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 ?
2.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 , 动人心 , 鼓壮志 , 气冲斗牛 , 声震天地 !
(一 ) 深层探究
研读第二部分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 要读出气势来 , 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片显示 )
1. 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 , 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 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 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
3. 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画出来 , 并说说原因。
4. 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设计意图 :把握闻一多作为革命者的风采。
【交流点拨】 1.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的人 , 是“口的巨人 , 行的高标”。闻一 多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
2. 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 , 并照应开头 ; 第八、 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好处 :承上启下 , 前后呼应 , 连缀紧密 , 脉络清楚 , 过渡自然 , 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 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 , 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 例如 :“目不窥园 , 足不下楼 , 兀兀穷年 , 沥尽心血。”字词凝练 , 句式整齐 , 音调铿锵 , 感情浓烈 , 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特别是一个“沥”字 , 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 朵的精神 , 精当、凝练。
4. 对闻一多的语言、 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 头发零乱、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 , 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 ,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 如群 蚁排衙”。 凡此种种 , 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 , 使他的精神、 品格、 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 ) 品析语言
品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 那时候 , 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 1932年 ,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 , 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 “漂白了四壁”。
5. 他潜心贯注 , 心会神凝 , 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设计意图 :品析语言。
【交流点拨】 1.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 , 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 代 , 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 20年代末起 , 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 , 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
20年代末起 , 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 , 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 , 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第 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 ), 说明闻 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 , 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 , 本来应感到寂寞 , 但闻一多则不然 , 他在一盏孤灯的照 耀下 , 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 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 , 这首诗表现了诗 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 , 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 究的情景 , 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 , 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 , 除学术研究外 , 没有别的任何事情 使他分心。
通过学习本课 , 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 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 受益匪浅 , 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 , 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
学习完这篇文章 , 你有哪些收获 ? 受到哪些启迪 ?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同桌讨论、交流 , 教师明确。只要言之有理 , 就予以肯定。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 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
作文七:《说和做3》1000字
平泽苑学校七年级语文“和谐互助”导学案
4.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闻一多先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了例子,正面的例子和反面的 例
子分别是什么?
5. 这段文字体现了闻一多先生 填 “说” 或 “做” ) 的方面, 即作为
方面。从中可以表现闻一多 的感情。
6. “现在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四、拓展延伸
《丰子恺》
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 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 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 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 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 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 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 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 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 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 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 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 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 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 ”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中记了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三件事的内容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五、总结提高
谈谈本节课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
作文八:《阅读说和做》1800字
阅读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闻一多哪些方面的“说”和“做”? 答: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
里?(找准关键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迥乎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一反既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概括短文的大意。
2.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文中原文回答)
3.文中“目不窥园,兀兀穷年,足不下楼,沥尽心血”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
4理解“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5肖像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目不窥园..............。
6“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一定说。”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7作为学者,这部分写了闻一多的那三件事 ?
三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文中“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我是做了再说.( )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 4、加点的“精神食粮”指代..什么?(用原文)
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句子的含义。 7、理解句子的含义。“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8、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做”
9、“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四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
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4、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
的意思是:,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5、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6、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7、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8、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9、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 10、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这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1、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作文九:《说和做教案》2000字
备课上课审批审批审批 日期 日期 日期 意见 人
授课课题 说和做 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知识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
与能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力 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通过仿写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
能力。 教
学
目 过程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标 与方进行探究性学习。 法
情感
态度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与价建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值观
重点 体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难点 了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朗读法 讨论法 具准课件、课文朗读 教法 备
教 学 过 程 复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课文。
3、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
二、资料助读,资源共享: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全班共同交流,互动互学,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
1、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臧克家
臧克家,现代诗人。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朗读,其余学生评议。
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理清文章思路。看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事,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
4、整体感悟,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细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
?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
?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
四、课堂小结:
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注意过渡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
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课文的语言。
一、学生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思考以下问题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
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思考以下问题
?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
?联系时代背景,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
?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
二、学生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
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 美,体现在 ”的句式说话。
三、质疑问难:
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
四、课外拓展: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等
五、课堂小结:
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 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作文十:《说和做》3200字
《说和做》教学资源
一、作者简介
2004年 2月 5日,我国文坛再失巨擘, 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 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 (1905-20O4) , 他是对我国新诗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 创作生涯长 达 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认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 诗史” 。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 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 茅盾曾说:减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 主战士。
二、简介闻一多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①诗人:新诗集《红烛》 (1923) 、 《死水》 (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 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 ,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②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 《诗经》 《庄子》 《楚辞》四大 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 “ 新义 ” ) ,被郭沫若称为 “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
③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 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 7月 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三、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四、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一、初读课文
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
1.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
2.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 “ 说 ” 和 “ 做 ” ?这两方面, 闻先生分别恪守着怎样的 “ 说 ” 和 “ 做 ” 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解决基础字词(略) 。
2.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 “ 说 ” 和 “ 做 ” 。 闻一多恪守着 “ 做了 不说,做了再说 ” 和 “ 说了就做 ” 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 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二、研读课文
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
教师: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 拍案而起的镜头。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 严谨、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 哪一部分最能表现他的这一特点?(第一部分)
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划下来,并 进行圈点批注。 (不懂的可以标注出来。 )
教师巡视。
学生质疑。
师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要注意朗读和艺术手法的指导) 。
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 “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 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 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祸患,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 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 ” 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探索我们 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 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 ” 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人比作 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他的言和行终生实践着这句
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一下闻 一多先生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①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如果朗读不到位.可以请个别同学范读) 。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闻一多的几句话: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
②造句。
按以下形式说说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形象的理解。前一个空填写对人物的评价(用 一个词语) ,后一个空要举例证明。
闻一多先生,他 ,你看 。 师生交流。
四、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 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 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 ,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 式也变成“向??钻探” ,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 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吃尽” “消化尽” “炯炯目光??远射??” “赫然而出” “向?? 迈进了” “起先,小声说” “向??呼喊” “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 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 精练含蓄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 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 钻得越锲而不舍” ,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 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 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 ,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 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 “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 也并不怎么精妙, 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 “他借寸阴、 分阴” , 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 如 “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 潜 心贯注,心会神凝 ”“ 迥乎不同 ”“ 一反既往 ”“ 警报迭起,形势紧张 ” 等等。这些词语的结 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 “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 就是对句, 又如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 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 ,还有末段的 “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 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 琅琅上口,铸钢有力,富于音乐美。
五、拓展延伸
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在课后 查阅相关资料,体会人们对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深刻缅怀。
附录: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诗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 **:“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 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 :“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 国! ”
《一多画像》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六、小结
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尽管 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禁不住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 多是那样地心痛李公仆的死,正如那些“ ‘李公仆”们是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 扎着的生存。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 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 醇美的唯一方法。 ”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