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过春节手抄报内容》8700字
过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一:春节习俗手抄报内容
春节习俗手抄报内容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 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
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 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 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 贴"福"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 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 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 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
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
2)除夕 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 岁,
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
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
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 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
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 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
3)鞭炮的 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 人们恭敬地在
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 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 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
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 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 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 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 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 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 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 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
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 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
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 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 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 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 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
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 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 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篇二:春节手抄报素材内容
春节黑板报手抄素材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
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由于春节过后不久,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联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篇三:春节习俗手抄报内容
春节习俗手抄报内容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 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
"。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 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 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 贴"福"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 画在宫门上。一
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
以人们总在这时候 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 到了。
(本文来自:.hnBoXu.COM 博 旭范文 网:过春节手抄报内容)"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
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
2)除夕 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
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 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
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
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 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 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
3)鞭炮的 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
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 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 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 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 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
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 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 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 国古代神话有
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 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 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 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 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
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 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 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
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
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 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 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 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 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 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
圆满的句号。
作文二:《文明过春节手抄报 文明过春节》1000字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文明过春节”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的支持!
1、文明整洁过大年。自觉践行文明公约和公民道德规范,做到心中有礼、出行有礼、见面有礼,争做文明有礼阜宁人。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不说脏话粗话、不在公共场所吸烟。自觉维护美好环境,保持家庭、单位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主动清扫门前和小区积雪、燃放垃圾等。出行时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塑料袋、果皮、烟蒂等杂物,爱护公共设施,不在公共空间乱堆乱放、乱摆摊点,不在公共场所和设施上乱贴、乱画、乱刻,珍惜爱护公园、广场、街道的一草一木,自觉参与净化、绿化、美化城市活动,彰显西安“山水之城”的美好形象。
2、和谐互助过大年。积极参与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百姓英雄的拜年走访、慰问联欢活动,积极参加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军烈属、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等“送温
1
暖、献爱心”志愿互助活动,建立结对帮扶,热心为他们义务提供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节日服务。在社区、农村广泛开展送医、送药、送诊以及写春联、自乐班、猜灯谜等节日群众文化活动。自觉维护邻里团结,融洽街坊关系,营造欢乐、和谐、温馨的节日氛围。
3、健康娱乐过大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革除歪风陋习,不搞封建迷信,自觉采用敬献鲜花、清扫墓碑、网上祭奠等文明健康的祭祖方式。积极参加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不暴饮暴食,不酗酒赌博,不沉迷于网络,营造良好的节日新风尚。
4、平安祥和过大年。做到出行有礼,要文明乘车,不携带违禁物品;要文明行路,不争道抢行、乱穿马路;要文明驾车,礼让步行者,不酒后驾车、疲劳驾车,不违规鸣号、频繁变线、随意停放。燃放烟花爆竹时,选择空旷地点,不在楼道、阳台、屋顶上燃放及向窗外扔爆竹,要远离下水道口、天然气管道、化粪池、变电箱、汽车等。不在夜深人静时燃放,不让儿童在没有大人指导时燃放。外出和入睡前,要仔细检查门、窗、水、电、气,发现隐患及时报警,注意防火、防盗、防爆,共同营造“平安是福”的节日环境。
5、俭朴低碳过大年。倡导绿色环保、俭以养德、文明餐饮的新时尚,崇尚电话、短信、网络拜年方式,外出多乘坐公
2
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亲友团聚注重餐桌文明,要礼貌用餐,礼让他人,谈吐文雅,不吵闹、不喧哗。要坚持合理消费,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点餐适量,剩菜打包,不求奢华,不讲排场。餐饮企业要坚守食品安全,务求用具卫生,尊重消费者权益,诚信经营,共同培育富而不奢、低碳节能的社会风尚。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3
作文三:《文明春节手抄报》1300字
精品文档
文明春节手抄报
关于文明春节手抄报,春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主要内容:春节的来历、各个民族过年的习俗、春节的习俗简介。
文明春节手抄报
1、有秩序地进场和退场,一般情况按要求穿校服。
、立正站立,保持肃静。禁止回头回脑、东张西望。
、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认真听国旗下讲话。
、唱国歌时要严肃,声音要洪亮。
1、集合时,提前到达,准时进入会场,列队快、静、齐,并在指定位置做好。
、听报告聚精会神,保持肃静,坐姿端正,不乱议论,不乱走动。
、不在会场吃零食,不乱扔果皮纸屑。
、报告或演出结束,要鼓掌致谢;精彩之处适度鼓掌,不喝倒彩,不吹口哨,不大声喧哗。
、学生上台发言要向主席台领导和场内同学鞠躬行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发言结束后道谢。
、上台领奖时,应面带微笑向授奖者鞠躬行礼,后双手下接捧证书(奖状、奖品),并向授奖者致谢。
、会议、演出进行中不擅自离场;演出结束后,等演员上
1 / 3
精品文档
台谢幕后再有秩序地退场。
、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会场,先取得老师的同意才能离开。
1、同学间要面带微笑互相问候“你早”、“你好”,可点头、招手。
、与同学说话态度诚恳、谦虚,语调要平和,听同学说话要专心,直视同学,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同学间的交往应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问同学问题,问前要用谦语“请问”、“对不起”、“打扰你一下”、“向你请教个问题”等,问后要道谢;同学回答不上来,说“不要紧,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耽搁了你的时间,谢谢”等。
、尊重同学,不给同学取侮辱性绰号,或叫同学的侮辱性绰号,不说使别人伤心羞愧的话。
、同学之间互助互爱,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选择恰当的方式 真诚地指出同学的不足或肯定同学的长处。
、男女同学互相尊重和照顾,不欺负对方。
、向同学借东西,要先征得同学的同意。对同学的东西要特别爱护,且按时归还,一旦遗失,应立即道歉并赔偿。
、不在同学面前或背后说长论短、搬弄事非,不嘲笑同学。
、不斤斤计较,对同学的过失或冒犯要宽宏大量。妨碍同学时要道歉。
2 / 3
精品文档
10、讲究信用,在不违反校纪校规的前提下答应同学的事要尽力做到,做不到时要表示歉意。
人生照例是一场值得一搏的争衡,然而它的奖品是拼斗。,,拉尔夫(詹
3 / 3
作文四:《春节手抄报内容》4400字
春节手抄报内容1.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天被视为最吉祥的日子。2.少数民族习俗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 跳神会 。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 吉祥水 ,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满族 满族分 红、黄、蓝、白 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本文来自:Www.dXF5. 东星资源 网:春节手抄报内容)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1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 打侗年 (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 团拜 ,只不过比 团拜 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 泼水节 。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 春节 的风俗。关于 春节 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 年 的兽。
年 ,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 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 年 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 年 ,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 婆婆若让我在
2
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 年 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 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 噼里啪啦 的炸响声, 年 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 年 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 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 年 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别的同学还喜欢:新年(春节、元旦)手抄报资料:新年来源及习俗元旦春节专用美术字体春节黑板报设计样式参考春节知识手抄报作品展欢度春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春节小吃电子小报春节寒假数学手抄报作业三年级春节小报春节黑板报:呼呼迎春春光拂面板报文稿之春节习俗:压岁果子春节手抄报内容春节手抄报图片一
春节手抄报图片二
春节手抄报图片三
3
春节手抄报图片四
内容资料大全:
一、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二、春节的传统民俗内容资料: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4
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三、春节对联资料:
百联同歌盛世
九州共祝民康
百族家家乐业
九州户户安居
5
爆竹声声除旧
桃符代代更新
爆竹声声祝福
灯花闪闪迎春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爆竹一声除旧
春联万户更新
爆竹一声辞旧
桃符万户更新
四、春节的诗句内容: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王安石《元日》
4、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高适《除夜作》
5、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 文征明《拜年》
五、关于春节的作文内容:
6
你,
使大街小巷红彤彤一片,
大红的对联,
大红的福字,
还有垂涎欲滴的冰糖葫芦。
你,
是孩子们的天堂,
新的衣服,
新的玩具,
还有长辈送的压岁钱。
你,
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
春节手抄报内容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
7
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
8
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
9
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共5页,当前第2页2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 相关内容:查看更多>>
10
作文五:《春节手抄报内容》1100字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春节手抄报内容
春节手抄报内容:
中国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象征团结、兴旺同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 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 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 ,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 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 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 太初元年始,以夏历 (农历 )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 以后,开始采用公历 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1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本文为大家提供一幅精选的春节手抄报,供大家参考。
推荐阅读:春节的手抄报大全
推荐阅读:小学生春节的手抄报
推荐阅读:春节手抄报的图片
2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作文六:《春节手抄报内容》14400字
春节手抄报内容
篇一:春节手抄报内容
春节是个团圆喜庆的日子,但你知道春节有哪些禁忌吗?今天应届毕业生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春节的知识,附上最漂亮的春节手抄报。
春节手抄报1
【猴年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春节禁忌】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吉辟邪祈福。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谷子生日”,祭田。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谷“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五路财神生日,有“接财神”的习俗。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店铺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
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春节习俗手抄报: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图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
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春节手抄报2
【春节习俗手抄报:春节舞龙】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璜,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龙灯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非常好看。
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春节习俗手抄报: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在过会时,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高跷队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谢。
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步子变换为走八字。在表演时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
高跷艺术在一些农村冬闲时,仍有组织排练的。在京城各处游园会、庙会中时有可见。
春节手抄报3
【春节习俗手抄报:包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节习俗手抄报: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 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猴年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春节贺词】
1、幸福是什么?是脸上有笑容;是你开着车平安到家;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是成功时有人分享喜悦,失意时有人宽慰。春节快到了,祝你:平安、快乐、幸福!
2、幸福应该像是加法,越来越多,忧愁应该像是减法,越
来越少,友情应该像是乘法每年翻番,祝福应该就是除法,正好等于你的快乐。春节快乐。
3、许一个美好的心愿,祝您新年快乐连连;送一份美妙的感觉,祝您来年万事圆圆;送一份漂亮的礼物,祝您每天笑容甜甜;愿春节的喜庆带给您幸福绵绵!
4、绚丽的烟花绽放云宵,大红的春联书写喜兆,浓浓的年味驱散寒潮,满满的钱袋压岁红包。春节来到,祝福门敲:恭喜发财,过年好!
5、烟花的一瞬间是快乐;流星的一瞬是祈愿;思念的一瞬是感动。而我只想让你看到短信的一瞬能够明白:无论你天涯海角,都会深深祝福你春节快乐!
6、严正声明:未经许可不得对该祝福打折,如不回复、不群发等。一经发现有违规行为,我将强行不间断送祝福,直到你手机断电为止!春节快乐!
7、眼见家家都团圆,不知不觉又一年;新年来临祝福你,愿你来年喜连连;身体健康家和睦,事业顺风福禄全;天天开心天天乐,准保升职又加钱!新年快乐!
8、阳光红灿灿,对联喜盈盈,人儿笑甜甜,春节乐融融,祝福美滋滋。衷心祝愿你新的一年:钱包鼓鼓鼓,身体棒棒棒,朋友铁铁铁,前程旺旺旺,生活美美美!
9、新年祝福赶个早:一祝身体好;二祝困难少;三祝烦恼消;四祝不变老;五祝心情好;六祝忧愁抛;七祝幸福绕;八祝收入高;九
祝平安罩;十祝乐逍遥!
10、新年祝福你,好事追着你,主管重视你,病魔躲着你,
气车让着你,飞机避开你,情人深爱你,痛苦远离你,开心跟着
你,万事顺着你!
相关内容分享:
1.2016年春节手抄报图片
2.关于春节的手抄报图片
3.简单的春节手抄报图片
4.欢度春节手抄报
5.春节的来历手抄报
6.春节手抄报图片素材
7.2016年春节手抄报
8.春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9.春节手抄报图片
10.春节手抄报版面
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
篇二:春节手抄报内容
春节传说: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春节手抄报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
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更多精彩的内容请继续浏览:
1.中国春节手抄报
2.中学生春节手抄报
3.春节手抄报花边图片
4.小学春节手抄报大全
5.英语春节手抄报内容
6.五年级春节手抄报图片
7.关于过年手抄报内容
8.喜迎春节手抄报资料
9.欢庆春节手抄报资料
10.中小学生春节手抄报
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篇三:2015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春节手抄报图片一春节手抄报图片二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构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尾月二十四,掸尘扫屋子” ,据《吕氏年龄》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意图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风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乞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通明渠暗沟。到处弥漫着欢欢乐喜弄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致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独占的文学情势。每逢春节,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
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风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点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处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
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但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潢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事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爱好,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独占的概括和夸大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点缀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贺。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类向往和祝贺,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收、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增了很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但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构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点。 [!--empirenews.page--] 我国当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情势。这类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行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予,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圆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烛炬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谈,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意味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类风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早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东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
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重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通常是半夜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
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烈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文娱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祥。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但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前预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听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由于“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
就可以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外一种是最多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赐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份送压岁钱的风俗依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尾月初八以后,家庭妇女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由于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预备,我国很多省分都有腌腊味的风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empirenews.page--] 蒸年糕,年糕由于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真个口味,几近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意味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平淡。除蒸、炸之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篇四:春节手抄报文字资料
1.马年话马
略,
2.春节的由来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
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年。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春节的习俗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4.春节的诗句对联成语,
成语:恭贺新禧 吉星高照 恭喜发财 花开富贵 恭喜发财 财源广进 恭贺新喜 财运亨通 合家欢乐 飞黄腾达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官运亨通 美梦连连 吉祥如意 万事顺利 荣华富贵 一帆风顺 金玉满堂 五福临门 龙凤呈祥 龙门精神 百业兴旺 五谷丰登 喜上眉梢
诗句:
田家元旦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对联: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民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杆;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5.我的春节印象
略,
作文七:《手抄报内容春节》4500字
篇一:手抄报内容春节
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 尘 与 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 除陈布新 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
1
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 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 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 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 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 也叫 门叶 ,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 福 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 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 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 福 字。春节贴 福 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 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 福 字倒过来贴,表示 幸福已到 福气已到 。民间
2
还有将 福 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 门神 。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3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 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 别岁 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 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 守岁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 守岁 诗: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 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 开门爆竹 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 爆仗 、 炮仗 、 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
4
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 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 贺年片 。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 岁 与 祟 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关于春节的作文
春节终于到了,当钟声响起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遍每
5
个角落,窗外的草地上已经有许多穿着新衣服的孩子在游戏。我重睡梦中醒来,第一反应是我又长了一岁,穿上新买的衣服,和屋外的伙伴们一起玩耍。
大人们在自家的院子里放鞭炮,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孩子都在旁边捂着耳朵驻足观看,鞭炮响完后,就是孩子的乐园。孩子冲到鞭炮堆里去寻找未燃的鞭炮,比一比谁找的数量多。看着伙伴们都认真的在寻找,我也拿着一根小木棍努力的找着。
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的对联,看着一副副春联,我不禁想到了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春节号长春 。家家的
门前都被装扮成了红色,我不禁看到了节日的气息。还看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与祝福。
拜年是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每当到外婆家拜年时,外婆总会端来一杯用冰糖泡的冰糖茶,让我喝,接过茶一口下肚,那个甜味一下甜到心底,真想再喝一杯,接着就向外婆说着吉祥的话,拜完年后外婆就会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红包塞进我的手里,此时我不必像平时那样看父母的脸色,而是大大方方的把红包接过,心里美滋滋的。
夜幕降临后,人们都在屋外放烟花,,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3 2 1 瞬时,烟花四射,仿佛如惊雷般的响声出现,我忙出来观看,这一看可了不得,天空呈现迷人的黑色,再加上灿烂的烟花,让人目不暇接,红的,紫的,蓝的,绿的,金的
6
五彩缤纷,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高,就象在比美似的,只见一个金色的点,高高的飞起,这五彩的烟花仿佛就是印在天上。地上传出人们的欢声笑语,欢呼声随着烟花飘荡在节日的夜空中!
春节预示着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这你年一定充满朝气,一定充满着希望。
篇二:手抄报内容春节
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天被视为最吉祥的日子。2.少数民族习俗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 跳神会 。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 吉祥水 ,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满族 满族分 红、黄、蓝、白 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
7
开端。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 打侗年 (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 团拜 ,只不过比 团拜 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 泼水节 。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 春节 的风俗。关于 春节 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 年 的兽。
年 ,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 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 年 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 年 ,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 婆婆若让我在
8
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 年 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 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 噼里啪啦 的炸响声, 年 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 年 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 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 年 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别的同学还喜欢:新年(春节、元旦)手抄报资料:新年来源及习俗元旦春节专用美术字体春节黑板报设计样式参考春节知识手抄报作品展欢度春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春节小吃电子小报春节寒假数学手抄报作业三年级春节小报春节黑板报:呼呼迎春春光拂面板报文稿之春节习俗:压岁果子篇三:手抄报内容春节
网是专业收集羊年春节手抄报图片、喜迎春节手抄报内容、春节手抄报资料等为各类以2017鸡年春节为主题设计的手
9
抄报图片。
10
作文八:《文明手抄报内容》1200字
文明手抄报内容
导语:文明行为,从小做起,遵守秩序,遵守规则,进出学校井然有序,整个学校才是文明的学校。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文明手抄报内容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文明手抄报内容
文明守纪的含义(一)
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文明礼仪诗歌(二)
中华文明五千年,礼仪之邦美名扬。
我是祖国新一代,言谈举止有规范。
早晨离家上学校,出门问候父母好。
上街要走人行道,靠右慢行不乱跑。
衣装整洁上学校,互相问好不能少。
上课时间快要到,提前备好工具书。
精力集中认真听,举手提问尊师长。
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当个好儿女。
认真学习写作业,适当做些家务活。
我们大家都做到~我们大家都做到~
文明守纪的演讲稿(三)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我今天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 走好路队,是文明守纪的表现》。我们六安路小学一直以来要求同学们上学在校门外沿白线进校,不拥挤,不打闹,放学要求各班同学站好路队,秩序井然地离开学校。那么为什么要走好路队,走好路队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走好路队,是讲文明,守纪律的表现。
一个同学在路队中如果能做到严肃认真,不说话,不打闹,那么相信他在班级中课堂上也会讲文明守纪律,认真听课与发言。
一个班级是同学在路队行进时,如果做到快静齐,那么这个班级不光是文明守纪的班级,而且凝聚力强,在各项活动中才会一呼百应,主要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和学习风气,可见一个路队可以折射出多少东西呀~
其次,走好路队是一个学校乃至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
文明行为,从小做起,遵守秩序,遵守规则,进出学校井然有序,整个学校才是文明的学校。走到社会上,同学们才会遵守公共秩序,如上下公交车不拥挤,不打闹,购物出行自觉排队,另外走好路队,也是出于对同学安全的考虑。
同学们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认真走好,上学放学的路队。从小做起,规范自己,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小学生,小公民。
文明守纪的标语(四)
1、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
2、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
3、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
4、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5、讲文明,信科学,防非典,同行动。
6、珍惜自己,关爱他人,革除陋习,从我做起。
[文明手抄报内容]
作文九:《文明手抄报内容》3200字
文明手抄报内容
什么是文明礼仪?
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乘车让座是文明礼仪,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礼仪,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礼仪。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那文明礼仪到底该怎么做?文明礼仪要从小事做起,细节处见文明,我们每个人都应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古往今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伟人,必定有他有条不紊的行为准则,同样,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就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将来走向社会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有的同学提到尊重他人也是种文明礼仪。比如学会在别人讲话时给与充分尊重,聆听他人,就体现了很高的文明素质。文明礼仪不仅仅是在道德层面上,而也是一种知识一种文化。
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文明礼仪标语
1、尊敬他人就是尊敬自己,与人方便就是与自己方便。
2、讲文明从我做起,树新风从现在开始。
3、垃圾不落地,杂物随人走。
4、小草微微笑,请您旁边绕
5、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6、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7、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8、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
9、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10、向老师说声好,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坚持向老师真心地说声好。
11、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 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 12
的灵魂。
13、 “今天,你微笑了吗?你问候了吗?你礼让了吗?你帮助别人了吗?”
文明礼仪歌谣
排队集合静齐快,精神饱满做好操。
立正肃立升国旗,齐唱国歌情绪高。
课间准备要周到,专心听讲多动脑。
博览群书增见识,认真作业按时交。
读写姿势要记牢,做好眼操视力保。
课间活动要文明,开开心心消疲劳。
上下楼梯不乱跑,讲话轻声不乱叫。
用餐文明增营养,爱惜粮食不乱倒。
餐前餐后要洗手,个人卫生做得好。
见到垃圾弯个腰,不让纸屑到处跑。
言而有信讲实情,诚实谦虚不骄傲。
交通安全最重要,时时刻刻要记牢。
自己事情自己做,孝敬长辈讲实效。
见到外宾有礼貌,知书达礼修养好。
乘车记得礼和让,文明礼仪不忘掉。
实小雏鹰有志气,明日腾飞看今朝。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有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牵的牢。
爱护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小学生日常行为礼仪
1、称谓礼仪
(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
奶奶、老师、叔叔等。(2)不给他人取绰号、说花名。
2、问候礼仪
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时间、场合、节庆不同,采用不同的问候。
(1)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good morning,dad/mum.)
(2)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
(good night,dad/mum.)
(3)父母下班回家:爸爸、妈妈回来啦。
(hello,dad/mum.)
(4)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happy birthday to you!)(wish you good health!)
(5)过新年:祝爸爸、妈妈新年愉快。(happy new year!)
(6)当爸爸、妈妈外出时说: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办事顺利。
(wish you a good journey!)
(7)当爸爸、妈妈外出归来时说:爸爸、妈妈回来啦,辛苦了。
(wele home!)
(8)自己告别家人时:您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离家时间较长,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家人。
3、 餐桌礼仪
a、在家时:
(1)请长辈先入座。
(sit down/have a seat/take a seat,please.)
(2)等长辈先拿碗筷后,自己再拿碗筷。
(3)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闭嘴咀嚼,尽量不发出响声。
(4)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
(thank you.)
(5)主动给长辈添饭加菜。
(6)先吃完饭要说”大家慢慢吃”。
(enjoy your breakfast/lunch/supper!)
b、在学校:
(1)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秩序地进入餐厅。
(2)坐在指定的座位上,两脚自然并拢,双腿自然平放,坐姿自然,背直立。
(3)要安静、文明进餐。
(4)饭、菜、汤要吃净;不偏食、不挑食。
(5)碗、碟轻拿轻放,摆放整齐。
4、待客礼仪
(1)客人来访,要事先有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要热情接待,帮助父母排座、递茶后可告辞离开,待父母送客时应与客人说”再见”。如父母不在家,要以主人身份接待客人。
(2)自己的同学、朋友来访,应热情迎接。初次来访,应给父母逐个介绍,然后把最佳座位让给客人,可用茶水、糖果、玩具、图书等招待。
(3)父母的朋友带小孩子来访,应同小孩一同玩,或给他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听音乐、看电视。
(4)吃饭时,同学、朋友来访,应主动邀其一起用餐,如果客人申明吃过,先安排朋友就坐,找些书报或杂志给他看后再接着吃饭。
(5)接待老师应象接待长辈一样热情庄重。
(6)送客要送到门外,并欢迎客人下次再来。
作文十:《马年手抄报内容-春节手抄报内容》1400字
马年手抄报内容-春节手抄报内容
马是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与十二地支配“午”,故一天十二晨辰中的“午时”--中午十一点至中午一点又称“马时”。易卦为“乾为马”。
传说古时的马有双翅,叫天马,它地上会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飞,是一种极有威力的动物,后来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马。天马因玉帝宠爱,渐渐骄横起来,时常胡作非为,一日,天马出天宫,直奔东海要硬闯龙宫。守宫门的神龟及虾兵蟹将一齐阻挡,天马恼羞成怒,飞腿踢死了神桂,此事告到天宫,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马双翅。并压在昆仑山下,300年不许翻身。
200多年后,人类始姐--人祖,要从昆仑山经过,天宫玉马园的神仙便给天马透了信,并告诉天马如何才能众山下出来,当人祖经过时,天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来救我,我愿同您去
人世间终生为您效力。”人祖听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马所言,砍去了山顶上的桃树,只听一声巨响,天马从昆仑山底一跃而出。
天马为了答谢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来到人世间,终生终世为人祖效劳。平时耕地拉车、驮物、任劳任愿,在战时,披甲备鞍,征占沙场,同主人出生入死,屡建占功。从此,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当玉帝准备挑选十二种动物生肖时,马成了人类最选 推选的动物之一。玉帝也因马立功赎罪 ,有助于人而允许马当上了生肖。
民间的传说固然是虚构的,但事实上马与人类的关系这亲密,是任何家畜所不能比的。自从人类告别渔猎时代,进入农耕社会,马就成了人类最先伺养的动物之一。马以它的那聪明、勇敢、忠诚耐劳的特征,成为人类可靠的朋友,得力的助手,无论是在农耕、狞猎、运输、交通等方面,还是在古今中外的血雨腥 风的战场上,马都给人类立下了汗马功劳。无怪古人将马作为“六畜之首”来评价了。在今天,尽管由于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马作为人类的助手这一作用对削弱,但千百万年来那一幅幅瑚马行空、老骥伏枥、千金买骨、义马救主的动人图景,那一份祖先遗传下来的恋马之情却永远不会消失。
马,以它的忠诚、勤恳、灵性获得了人类的认同,它成为人
类的生肖是当之无愧的。
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依据道士的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物者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这样,午时就属马了。
马年手抄报内容: 春节守岁习俗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
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