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代表寂寞的词语》600字
孤寂
【解释】孤独无依,寂寞无聊
【出处】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六:“文袿为谁设,罗帐空卷舒,不怨身孤寂,但念星隐隅。”
孤独
【解释】孤立无援,孤单无助。
【出处】《晏子春秋·谏下二》:“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
寂寥
【解释】寂静;无人倍伴的,独自一人的
【出处】《古文苑·枚乘》:“鎗鍠啾唧,萧条寂寥。”
形单影只
【解释】形:身体;只:单独。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独,没有同伴。
【出处】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顾影自怜
【解释】顾:看;怜:怜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出处】晋·陆机《赴洛道中作》:“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茕茕孑立
【解释】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孤身只影
【解释】孤零零的一个人。形容孤儿无亲。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孤形吊影
【解释】指孤单一人。
【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权翰林身居客邸,孤形吊影;想着‘牛女银河’之事,好生无聊。”
阒然无声
【解释】形容寂寞得一点声音也没有。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那些眠鸥宿鹭,阒然无声。”
作文二:《古代表任职的词语》1600字
谪”是降职调动?;“迁”是平级或降?级调动,通常用“左迁”明确表示降?职。
参考文献: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举列: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
1
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2
作文三:《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13800字
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 下文是关于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篇:《古代表示年龄的词》
初度:指初生之时。语出《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
襁褓:泛指背负或包裹小儿所用的东西。后特指未满周岁的小儿。 孩提: 2,3岁的儿童。语出《孟子?尽心》“幼儿时期,孩提之童。” 总角:泛指儿童时代。语出《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语出《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龀,儿童换牙,脱乳齿换恒齿。刚换牙,指七八岁小童。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语出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因为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语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语出《礼记?内则》“十有五年而笄”。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纪》“小者待年于国”。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指50岁。也称“知天命”。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语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又称“花甲子”、“平头甲子”。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耄耋:泛指老人。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语出《对酒》“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鲁颂?宫》“黄发台背”。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第二篇:《古代表示年龄的词》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九龄:为9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二八:为16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
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
上寿:九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
期颐之年:指百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第三篇:《古代表示年龄的词》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
第四篇:《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
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鑞]: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范 看 罚骸捌渥铀锼湓邝伥常 薪苑夂睿 鼐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九龄:为9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 罚 院蟠 ?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二八:为16岁。【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
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 罚 院蟠 ?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肺 罚 院蟠 ?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文章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出自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 罚 院蟠 ?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
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耋:耄[m鄌],《盐铁论沸? 分行吹溃骸捌呤 浑~~薄独窦欠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閉,《尔雅肥脱浴纷?骸鞍耸 蟆~卑焉厦婕钢炙捣ê掀鹄矗
颐强梢钥吹剑 半?蟆笔侵溉说母呤伲 笤际恰捌呃习耸 绷恕, m鄌]耋[di閉: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中国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默认分类上寿:九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非 裆稀罚骸鞍倌暝黄谝谩~敝, ?骸捌冢 桃 玻灰茫
病,恢 路 澄叮 ?右 ? 蓝 选~币馑际牵喝酥涟偎辏
场?幼 ? 锏雀鞣矫娑夹枰 ?诱昭 浴鞍偎辍背谱鳌捌谝谩薄?期颐之年:指百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第五篇:《描写年龄的成语有哪些,》
宝刀不老bǎo dāo bù lǎo成语解释: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黄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摽梅之年biào mén zhī nián成语解释: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成语出处:《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一日之长yī rì zhī zhǎng成语解释:年龄大或资格老的自谦说法。成语出处:《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及笄年华jí jī nián huá成语解释: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描写年龄的成语有哪些,】描写年龄的成语有哪些,。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成语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旷夫怨女kuàng fū yuàn nǚ成语解释:旷夫:大龄而未娶妻室的男子;怨女:大龄而未嫁人的女子。指年龄已大,尚未婚配的男女。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例 句:他两个正是旷夫怨女,相见如饿虎逢羊,苍蝇见血,那有工夫问名叙礼。(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三卷)马齿徒增mǎ chǐ tú zēng成语解释: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描
写年龄的成语有哪些,】文章描写年龄的成语有哪些,出自5px”>成语出处:《谷梁传?僖公二年》:“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年逾古稀nián yú gǔ xī成语解释:指年龄已超过七十岁。成语出处: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立之年ér lì zhī nián成语解释: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成语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郑人争年zhèng rén zhēng nián成语解释:年:年龄。比喻争论的事情既无根据,又无意义。成语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知命之年zhī mìng zhī nián成语解释: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描写年龄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5px”>成语出处:《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春秋鼎盛chūn qiū dǐng shèng成语解释: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成语出处:汉?贾谊《新书?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例 句:及入宫庭,见王春秋鼎盛,妾非敢怨王,但自叹生不及时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
作文四:《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集解》3400字
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集解
1.??:?:???6??????
???4?9???.
????????.?????.
???.((?9????????????????
???3)--2.??:?????4?????.
?n-????????-???1.?????\???????3) 9.??:?????4?????.
?????4?5???4???.(?0???????????3) 10.??:?????4?9???.
?????0?????????4???????????3?.(?0???????? ???3)
11.?9:?9?????7?.
?????????9?9?.(?0???????3)
12.?.:?????.
?????????4?5???.?4?.(?0???\???3) ???1???:????????
1.??:?????????.
?0???????_???????4???5?????7?????)?????? ???????1?4?????5???.(?0???????????????3) 2.??:?????4?9???.
?????????????0???????.(?0?6?????????.???3) 3.??:?????4?:???.
?????9?????4?????????4?4?????????4?????????? ???.(?0?????????????3)
4.?::?9?:?4?:???..
???????4?????5???:?.
5.??:?:???.
?????????4?????????.
6.?????????????.
(?0???????????????3)
(?0?????????7?????3)
???????????????4?5???????6?????3?.??(?0?????. ?2???0?3)
3.??:?????4?????.-
????:?????9???4???7???4???????.??(?0???????? ???3)
4.??:????(???????????????4???6?_?0?????4?? ??????)?.
?????????4???????????.(?0?6?????????????3) 5.??:????(?????????????????5?????????? ??)?.
?????????????4???????5???????.(?0???????!?? ?6?????3)
6.??:?????????.
???????????.(?0?9???????????????3) 7.??:?????4?????????.
?????????4?????????.(?0???????3)
8.??:?????????.
???????4???????????4???????9?.(?0???8???????? ?????????4?:?????????.(?0?6?????????????3) 7.??:?????.
_???????????.(?0???8?????????????3) 8.??:???????????????.
???????????4?????????????????.(?0?????????3) 9.??:???????????:?.
???????4???????????.(?0?6?????????????3)
10.??:?????4???8?.
???????????????;?4?????0???????????????? ?????4???????;?4?????.(?0???????????????????3) 11.????:?????1?????.
???????????4???????3???4???9?????????.(?0?9 ???????????????????3)
12.??:?????4?????.
?6???4?????????????4???8???????????.(?0?6?? ???????8???3)
13.??:?????1?????.
???????????4???????.(?0?????????????3) ?????????????????????_
.???-????????????
14.??;?????.
???-???????????4?4???????.(?0????????????))) 15??:?????4???8?.
?????????4???????????.?0???????!???6?????3 ?9?1???????1???-??????
1??:?4???????4?????.
?????4?????????4?????????????.(?0???????????? ???????3)
2.??:?????4???-?.
?????????????.(?0?????????????3)
3.??:???-?.
???????2???-???.(?0?9?????????????3) 4.??:???-?4?????.
?????????\?-???4?????-???????.(?0?9???????? ???????3)
5.??:???-?.
???4?????????.(?0?????3)
6.??:?????????.
???????????4?9?????{?.(????(?0???????????? ???3)
7.??:???????4???-???.
???????????????4?????-???????????.(?0?????? ???3)
???1????
1.????:?????.
???????????4?????????\?4?????)???.(?0?6?? ???3)
2.?3??:???7???????.
???6???3???????4???5?????4?_?5???7?.(?0???? ?????3)
3.????:?????????4?????_?.
?????????4?????0???????.(?0?6?????3) 4.??????:????????(??????????????????)?. ???????????????{???4???????.(?0???????????? ?3?3)
5.???8:???????:???5?4???????????. ?-???8?4???????????.(?0?????????3) (???)????:????????????????)
?????????????6????????
???????1???1???1???????????????? ????????:??
?????6???1
??????:
:??????
??????
???9??
??????
??????
??????
???9??
:2007??7?\12????7?\16??(7?\11??????) :2007??10?\1?4??10?\5??(9?\30??????) :2007??11?\17?4{??11?\21??(11?\16??????) ??????:
2008?????\1?4?????\5??(2007??12?\30?41????) 2007??7?\12????7?\18??(7?\n??????)
2007??10?\??????10?\7??(9?\30??????) 2007??11?\171????11?\23??(11?\16??????) 2008?????\1???????\7??(2007??12?\30??????) ???5????:?????????1?????:?????????6?????????????? ????????:0378??5878899(???1?\)0378??2859388(??) ?????????????4???????-?.
?_?????????????????6?????????????6???1?????{?????????4?????:??????!
?????????????6????????
???????????????????.??
作文五:《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集解》2000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集解
纵观十多年高考史传类文言阅读选段,几乎全出自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史当
中的人物传记。而二十四史中所传写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比较有名望的、有一定权势和地位
的官员,所以与为官有关的文言词汇出现频率很高。它是解读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掌握了它,
对于理解文中所传写的人物形象的为人、政绩乃至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很有帮助的。本人试就
古代官职的变动情况作一粗略的收集和整理。
一、表授予官职的
1.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2.荐:推荐,荐举。
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孟子?万章上》)
3.举:提拔,推举。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
4.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乃辟援及同县原涉为掾。(《后汉书?马援传》)
5.征:征召(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6.拜:授予官职。
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诸葛亮传》)
7.除:任命,授予官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8.授:给予官职。
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旧唐书?房玄龄传》)
9.起:举用,征聘。
废人而复起,殆。(《管子?法法》)
10.拔:提拔,选拔。
桓公尊九九之人,拔宁戚于车下。(《论衡?书虚》)
11.铨:选拔官吏。
未闻如此铨选。(《北齐书》)
12.陟:提升。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二、表调动官职的
1.迁:晋升官职。
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汉书?楚元王传》)
2.擢:提拔,选拔。
擢龚胜子赐为上谷太守。(《后汉书?卓茂传》)
3.转:转移,调动。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庭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晋书?李密传》)
4.调:选调,调遣。
事文帝,十年不得调。(《汉书?张释之传》)
5.徙:调动。
武帝即位,徙为内史。(《史记?酷吏列传》)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6.补:补充缺职。
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后汉书?宋均传》)
7.贬:降职。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8.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9.出:离开京城外调。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10.迁:贬谪,放逐。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史记?屈原贾
生列传》)
11.左迁:降职、贬官。
太祖征汉中,魏讽等谋反,中尉杨俊左迁。(《三国志?魏书?徐奕传》)
12.罢:解除,免去。
明年,大司空李通罢,以成行大司空事。(《后汉书?马成传》)
13.免:免职、罢免。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14.黜:贬退。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语一》)
15.废:废黜,放逐。
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
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
1.兼:同时掌管,兼任。
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旧五代史?甘荷余传》)
2.领:兼任,代理。
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3.行:代理。
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武帝纪》)
4.署:代理,暂任。
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诸葛亮传》)
5.摄:代理。
羊舌鲋摄司马。(《左传》)
6.权:暂代官职。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7.假:临时的,代理的。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陈涉世家》)
四、其他
1.视事:任职。
时东郡未平,纯视事数月,盗贼清宁。(《后汉书》)
2.下车:官吏初到任。
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资治通鉴》)
3.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
4.乞骸骨:自请退职(使骸骨得以归还故乡)。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大司空彭宣见莽专权,乞骸骨。(《汉纪?哀帝纪下》)
5.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做官。
将解褐,故咨之于涛。(《世说新语》)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作文六:《代表“睡”义的词语集释》1100字
代表“睡”义的词语集释
济南律师事务所 ://tsinan.cc
古诗文中有不少表“睡”义的词语,看似同义,实则差异颇大。了解这些词语的内在含义,对正确解读古诗文,很有裨益。
1.睡: 《说文》:“睡,坐寐也。”本义是“坐着打瞌睡”。如:“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战国策?秦策》)后引申为“睡着”,与“寐”同义。如:“童微伺其睡。”(《童区寄传》)
2.眠:本义是闭上眼睛。如:“余峨之山有兽焉,见人则眠。”(《山海经?东山经》)“吾子有疾,虽不能省视,而竟夕不眠。”(《后汉书?第五伦传》)后引申为“睡着”。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酒中八仙歌》)
3.卧:本义是伏在几案上小睡。如:“庑下一生伏案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孟子》)后引申为躺在床上,但不一定睡着。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示儿》)“而我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也指躺或趴在某个地方。如:“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还表“斜
躺着睡”,如“卧佛”。
4.寝: 《说文》:“寝,卧也。”本义是睡觉。如:“宰予昼寝。”(《论语?公冶长》)“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又指躺在床上,不一定睡着。如:“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再如“寝不成寐(睡不着。形容心事重)”“寝不安席(睡觉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等。
5.偃:《广雅》:“偃,仰也。”本义是仰卧。如:“须臾祭毕,倦而偃。”(《钟馗传?捉鬼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项脊轩志》)又如:偃腹(仰腹而卧)等。
6.寐:本义是睡、睡着。表“睡”义,如:“夙兴夜寐(早起晚睡)。”(《诗?卫风?氓》)表“睡着”义,如:“门卒方熟寐。”(《资治通鉴?唐纪》)还有“不脱衣服打盹儿”之意。如:“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一日,供毕早饭,因此时天气尚长,贾珍等连日劳倦,不免在灵旁假寐。”(曹雪芹《红楼梦》)
7.瞑:《说文》:“瞑,翕目也。”本义是闭上眼睛。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祭妹文》)后引申为“打瞌睡”。如:“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嵇康《养生论》)“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庄子?知北游》)
8.觉:本义是“睡醒”,与“寐”相对。如:“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作文七:《代表“睡”义的词语集释》1000字
古诗文中有不少表“睡”义的词语,看似同义,实则差异颇大。了解这些词语的内在含义,对正确解读古诗文,很有裨益。
1. 睡: 《说文》:“睡,坐寐也。”本义是“坐着打瞌睡”。如:“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 商君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战国策? 秦策》)后引申为“睡着”,与“寐”同义。如:“童微伺其睡。”(《童区寄传》)
2. 眠:本义是闭上眼睛。如:“余峨之山有兽焉,见人则眠。”(《山海经? 东山经》)“吾子有疾,虽不能省视,而竟夕不眠。”(《后汉书? 第五伦传》)后引申为“睡着”。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酒中八仙歌》)
3. 卧:本义是伏在几案上小睡。如:“庑下一生伏案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孟子》)后引申为躺在床上,但不一定睡着。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示儿》)“而我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也指躺或趴在某个地方。如:“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还表“斜躺着睡”,如“卧佛”。
4. 寝: 《说文》:“寝,卧也。”本义是睡觉。如:“宰予昼寝。”(《论语? 公冶长》)“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又指躺在床上,不一定睡着。如:“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再如“寝不成寐(睡不着。形容心事重)”“寝不安席(睡觉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等。
5. 偃:《广雅》:“偃,仰也。”本义是仰卧。如:“须臾祭毕,倦而偃。”(《钟馗传? 捉鬼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项脊轩志》)又如:偃腹(仰腹而卧)等。
6. 寐:本义是睡、睡着。表“睡”义,如:“夙兴夜寐(早起晚睡)。”(《诗? 卫风? 氓》)表“睡着”义,如:“门卒方熟寐。”(《资治通鉴? 唐纪》)还有“不脱衣服打盹儿”之意。如:“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 宣公二年》)“一日,供毕早饭,因此时天气尚长,贾珍等连日劳倦,不免在灵旁假寐。”(曹雪芹《红楼梦》)
7. 瞑:《说文》:“瞑,翕目也。”本义是闭上眼睛。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祭妹文》)后引申为“打瞌睡”。如:“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嵇康《养生论》)“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庄子? 知北游》)
8. 觉:本义是“睡醒”,与“寐”相对。如:“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作文八:《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400字
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
一中王绍利 发表于: 2007-7-04 21:09 来源: 鹤岗教育社区 下面都是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你能按要求正确区分吗?
拜,罢,升,谪,调,领,除,黜,擢,放,徙,摄,授,夺,迁,贬,出,守,封,免,晋,改,行,加,进,
左迁,判,辟,迁谪,知,征,移,权,选,假,举,署,简,护,荐.
1.表示授予官职的有:
2.表示罢免官职的有:
3.表示提升官职的有:
4.表示降低官职的有:
5.表示调动官职的有:
6.表示兼代官职的有:
附参考答案:
1.拜,除,授,封,加,辟,征,选,举,简,荐.
2.罢,黜,夺,免.
3.升,擢,迁,晋,进.
4.谪,放,贬,出,左迁,迁谪.
5.调,徙,出,改,迁,放,移.
6.领,摄,守,行,判,知,权,假,署,护.
作文九:《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集解》1500字
纵观十多年高考史传类文言阅读选段,几乎全出自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史当中的人物传记。而二十四史中所传写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比较有名望的、有一定权势和地位的官员,所以与为官有关的文言词汇出现频率很高。它是解读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掌握了它,对于理解文中所传写的人物形象的为人、政绩乃至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很有帮助的。本人试就古代官职的变动情况作一粗略的收集和整理。
一、表授予官职的
1.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2.荐:推荐,荐举。
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孟子?万章上》)
3.举:提拔,推举。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
4.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乃辟援及同县原涉为掾。(《后汉书?马援传》)
5.征:征召(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6.拜:授予官职。
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诸葛亮传》)
7.除:任命,授予官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8.授:给予官职。
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旧唐书?房玄龄传》)
9.起:举用,征聘。
废人而复起,殆。(《管子?法法》)
10.拔:提拔,选拔。
桓公尊九九之人,拔宁戚于车下。(《论衡?书虚》)
11.铨:选拔官吏。
未闻如此铨选。(《北齐书》)
12.陟:提升。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二、表调动官职的
1.迁:晋升官职。
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汉书?楚元王传》)
2.擢:提拔,选拔。
擢龚胜子赐为上谷太守。(《后汉书?卓茂传》)
3.转:转移,调动。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庭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晋书?李密传》)
4.调:选调,调遣。
事文帝,十年不得调。(《汉书?张释之传》)
5.徙:调动。
武帝即位,徙为内史。(《史记?酷吏列传》)
6.补:补充缺职。
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后汉书?宋均传》)
7.贬:降职。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8.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9.出:离开京城外调。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10.迁:贬谪,放逐。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左迁:降职、贬官。
太祖征汉中,魏讽等谋反,中尉杨俊左迁。(《三国志?魏书?徐奕传》)
12.罢:解除,免去。
明年,大司空李通罢,以成行大司空事。(《后汉书?马成传》)
13.免:免职、罢免。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14.黜:贬退。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语一》)
15.废:废黜,放逐。
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
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
1.兼:同时掌管,兼任。
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旧五代史?甘荷余传》)
2.领:兼任,代理。
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3.行:代理。
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武帝纪》)
4.署:代理,暂任。
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诸葛亮传》)
5.摄:代理。
羊舌鲋摄司马。(《左传》)
6.权:暂代官职。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7.假:临时的,代理的。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陈涉世家》)
四、其他
1.视事:任职。
时东郡未平,纯视事数月,盗贼清宁。(《后汉书》)
2.下车:官吏初到任。
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资治通鉴》)
3.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
4.乞骸骨:自请退职(使骸骨得以归还故乡)。
大司空彭宣见莽专权,乞骸骨。(《汉纪?哀帝纪下》)
5.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做官。
将解褐,故咨之于涛。(《世说新语》)
作文十:《做“三个代表”的忠诚实践者[范文]》2100字
做“三个代表”的忠诚实践者?
做“三个代表”的忠诚?实践者?
在千千万万名共产党员中,?韩行通是一名有着?一些特殊经历的党?员。?他出身农民,改革开放后进城经?商,靠勤劳发展成?为拥有千万家财的?
私营企业主。而后?他又毅然变卖了个?人企业,返回家乡?,先后出资数?百万元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他以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实际?行动,对共产党员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重要问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韩行通的事迹启示我们,做“??三个代表”的忠诚?实践者,就应当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深怀爱民之?心,最看不过乡亲?们有难过不下去,?只要看见?了就不惜个人钱财,慷慨相?助。入了党、当了?带头人后,他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好事,深?受群众的拥护和扬?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
“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三个代?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点和归宿。在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既是对党的考?验,也是对全体党员的?考验。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像韩行通那?样,时刻?牢记党的教诲,自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困,实?现好、发展好、维?
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努力成为让群?众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坚决?反对那些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甚至作出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韩行通的事迹启示我们?,做?“三个代表”的忠诚实践者,就?应当自觉地把实践?“三个代表”与加?
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韩行通之??所以能够忠诚地实践“三个代表”?要求,首先源于他对?党的热爱和高度的?党性。他致富思源?,不忘党恩,?正如他所说,“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我的富裕”?。入党前,?他就对党一往情深,始终?追求政治进步,要?求自己“未进党的?门,先?
做党的人”,把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入党后,他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之下,把个?人事?业追求与实践党的宗旨统一起来,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以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生?是党的人,死后留?清名”?的诺言。韩行通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坚强的党?性是实践好“三个??代表”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上还不发达,?在广大农村,?有许多人刚刚脱离温饱?水平,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困难,处于?贫困状态。?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所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对于?广大党员特别是农??村广大党员来说,坚定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工作,是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党性的?直接体现。尤其是?
那些通过辛勤劳动?,已经走上致富路?的党员,更要做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落实到支持和帮?助群众共同致富的?实际行动上来,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个?人致富的根本保证,放宽眼界,摆正??个人与群众、个人与组织的位置,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和带?领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韩行通的事迹还启示我们,?做“三个代表”的?忠诚实践者,就必?须身体?力行,从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韩行通宣传贯彻?“三个代表”,不?是?喊口号,不是装门面,不是做样子?,而是把“三个代?表”的要求同农?
村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能?得实惠的事情做起。他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发展农村经济。他注重帮助?乡亲们开阔眼界,?改变封闭、守旧、??狭隘的陈旧观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他同样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用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团结群众,鼓?舞群众、凝?聚群众。正是从韩行通身?上,从他为群众做?的每一件好事、实?事上,?乡亲们看到了党的形象,感觉??到“三个代表”就在身边。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党的主张只?有转化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才能得?到彻底的贯彻。因??此,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三?
个代表”,就需要有千千万?万个韩行通式的党?员,自觉地聚集在?党旗?下,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