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顾欢勤学》中考初三文言文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解析》600字
顾欢勤学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八岁,诵《孝经》、《诗》和《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然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父使驱田中雀: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
B、无遗忘者:没有漏掉的。
C、躬耕诵书:(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读书。
D、见而异之:用奇怪的眼神看他。
2、对短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的主题是顾欢勤奋好学。
B、顾欢的父亲和同郡的顾恺之都是阻拦顾欢学习的人。
C、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八岁,诵《孝经》、《诗》和《论》。”
D、短文启示我们:只要勤奋学,任何困难都克服,并且有所成就。
试题答案 1、D 2、B
译文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顾欢六七岁的时候,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顾欢作了一篇《黄雀赋》就回去了,麻雀把田里的粮食吃了一大半,父亲很愤怒,要用棍子打他,看见《黄雀赋》就没有打他。乡里有学堂,顾欢家中贫困不能上学,在学堂墙壁后面倚着听,没有遗漏掉的。八岁时,可以背诵《孝经》、《诗经》、《论语》。等到长大了,专心致志,勤奋好学。母亲年纪大了,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背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交朋友 ,到了孙宪之处,和他们一起接受教育。
作文二:《顾欢勤学阅读答案》600字
顾欢勤学
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①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然②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注释①挞:用鞭棍打人。②然:通“燃”。
【小题1】用“/”划出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夜则然糠自照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3分)
(1)见赋乃止(?????)?(2)见而异之(?????)?(3)父使驱田中雀(???)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
【小题4】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5】用自己的话概括顾欢勤学的事迹。(3分)
【小题6】这则故事,在学习方面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2分)
阅读答案:
【小题1】夜/ 则 然 糠 自 照
【小题1】停止??对……感到惊异???让
【小题1】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一起交游
【小题1】八岁,诵《孝经》、《诗》、《论》
【小题1】驱雀时作《黄雀赋》?在学舍外听学生读书?长大后燃糠读书
【小题1】如果心存勤奋,任何物质困难都能克服,并且有所成就。(利用任何机会,抓紧时间勤奋学习)
解析
作文三:《《顾欢勤学》阅读答案》400字
顾欢勤学
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①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然②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注释]①挞:用鞭棍打人。②然:通“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见赋乃止( )
(2)无遗亡者(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
3、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
4、这则故事,在学习方面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停止(2)丢失,遗落
2、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一起交游
3、八岁,诵《孝经》、《诗》、《论》
4、假如心存勤奋,任何物质困难都能克服,并且有所成就。(利用任何机会,抓紧时间勤奋学习)
作文四:《《顾欢勤学》阅读答案》500字
《顾欢勤学》阅读答案
(“128815”);《顾欢勤学》阅读答案
顾欢勤学
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然?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注释]?挞:用鞭棍打人。#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gkstk.,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然:通“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见赋乃止()
(2)无遗亡者()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
3、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
4、这则故事,在学习方面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停止(2)丢失,遗落
2、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一起交游
3、八岁,诵《孝经》、《诗》、《论》
4、假如心存勤奋,任何物质困难都能克服,并且有所成就。(利
用任何机会,抓紧时间勤奋学习)
作文五:《自编文言文之勤学》500字
勤学
公历壹玖玖玖年春分,凯德生于蜀地,彼时亦有雨,雷鸣电闪。
凯德小时养于祖父母身边,虽性急躁易冲动,然头脑聪明,记忆超凡,酷爱史学类,常名列前茅,故常受邻人赞也。幼时就读十陵幼学院,成绩斐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常作范文诵读于师者之口。德为师者之所爱,然同窗亦有羡慕嫉妒也。同窗偶以言语挑德之,德怒斥,故日逐恼骂,偶以棒杖奋而罔顾乎前后。
后勤奋好学,不顾他人诋詈,六年寒窗德苦读。终入理想之书院—嘉祥。嘉祥书院乃蜀地之名院,集蜀之才士。德初入发现人才济济,无立足之地,遂德倍加努力,不敢稍有忘却。吾与之年相若也,道亦相似也,故成好友也。然吾稍逊德之伶俐常感羞煞也。德常以其沙哑之声引吭高歌,周围同窗闻之,或以手掩耳,做无奈状,或泣泪不已做难受状,或仰天大笑,吾惊讶不已,叹曰::“德之歌声,惊天动地,非人类能比也。
郭凯德,何许人也?噫,吾有此友乃吾之幸哉!
注释:
1.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选自《伤仲永》,你懂得..
2.诋詈:毁谤詈骂。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谓清谈为诋詈,以忠告为侵己。於是白刃抽而忘思难之虑,棒杖奋而罔顾乎前后。”
3.恼骂:生气谩骂。《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那 陈定 男人家心性??遂致巢氏不堪,日逐恼骂。”
.)
6. 之:代词,代郭凯闻
7. 稍逊:差一些
8. 同窗:同学
作文六:《勤学类文言文阅读》6900字
勤学类文言文阅读
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昏怠:昏沉困倦. ?给 (jǐ)足,丰足.?啖(dàn)吃. ?谗:说别人的坏话 【阅读训练】
1.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二、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患记问不若人 ?迨能倍诵乃止
?迨能倍诵乃止 ?咏其文 2(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三、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2)牧:放牧牲畜(3)诸:许多4)忘:丢失(7) 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8)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9)如此:这样(11)曷:通“何”,为什么 听:听任 (12)去:离开 (13)潜:暗暗地、悄悄地走 (14)执策:策通“册”,拿着书 (15) 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16)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17)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9)安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20) 韩性:绍兴人,大学者(21)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22)陇:同“垄”。(23)己而:不久。(24)琅琅:形容响亮的读书声。(25)遂:最终。
【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窃入学舍 ?辄默记 ((
?儿痴如此 ?恬若不见 ((
be appropriate, legible. 6.4.3-core line, set the set into the direction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Terminal installed, when a Terminal row of vertical installation, on the line number (Word) should be arranged horizontally, from left to right
2、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4(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四、张无垢勤学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黑体的词。
? 张无垢谪横浦 ? 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
? 就明而读 ? 如是者十四年 ((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五、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邴原: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
愿:羡慕 中心:内心 苟:如果 就书:上书塾(读书)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凡得学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吾徒相教 ?徒以有先生也 ((
2( 翻译句子。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 3(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六、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指烛光照不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to right installed, when a Terminal row of vertical installation, on the line number (Word) should be arranged horizontally, from leftcore line, set the set into the direction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Terminal -be appropriate, legible. 6.4.3
1、解释加点的字:?邻居有烛而不逮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资给以书 ?遂成大学 ((((
2、翻译句子: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个字短语作答)。
七、七录
溥(pǔ)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 解释加点的词:
?所读书必手钞 ?如是者六七始已 ((
?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
2、翻译句子:
?如是者六七始已。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3、对下面“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名之者谁 ?不能名其一处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与?相同,?与?也相同 B、?与?不同,?与?也不同 C、?与?相同,?与?不相同 D、?与?不相同,?与?相同
八、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加点的词:弗: 遏:
2、解释画线的句子:
3、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4、薛谭有哪些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九、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画横线的句子。
2、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什么,
3、欧阳修的成才,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3from left to rightTerminal installed, when a Terminal row of vertical installation, on the line number (Word) should be arranged horizontally, core line, set the set into the direction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be appropriate, legible. 6.4.3
十、董遇三余读书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采稆负贩 ( ) (
?忘恩负义 ( )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 (
2、下面句中加点“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性质讷而好学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
C(面山而居 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
3、翻译句子。
?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 苦渴无日。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十一、读书佐酒
(元)陆友仁 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外舅:岳父。 ?率(lǜ):标准。?子弟:家中的晚辈。?觇(chān)偷看。?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以一斗为率 (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
(3)遽抚掌曰 (4)此天以授陛下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与上会于留(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4(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4to right installed, when a Terminal row of vertical installation, on the line number (Word) should be arranged horizontally, from leftcore line, set the set into the direction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Terminal -be appropriate, legible. 6.4.3
作文七:《高考文言文阅读: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也。》800字
顾欢,字景怡 y í,吴郡盐官人也。欢年六七岁,遂知六甲。家贫,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 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 t à之,见赋乃 才
,欢贫无以 受业,于舍 sh è壁后倚听, 无遗忘者。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燃糠 k ān ɡ自照。同郡顾顗 . y ǐ 1. 安静。 2. 庄重恭谨的样子。 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欢年二十余,更从豫 章雷次宗谘 . 玄儒诸义。母亡,水浆不入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于剡 .
剡 y ǎn 1. 尖,锐 利:“曾枝~棘”。 2. 削,刮:~木为楫。 sh àn ◎
〔~溪〕水名,在中国浙江省。 者常近百人。欢早孤,每读《诗》 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 t òn ɡ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篇》 l ù é 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六章。根据诗序:「蓼莪,刺幽王也。」首章二句为:「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长大茁壮的样子。莪,莪 蒿,一种生于水田的草。 不复讲。
太祖辅政, 悦欢风教,
征 .
皆设有此官。
àn ò践,履踏。阼,阼阶、主阶。践阼指即帝位。
,乃至。欢称“山谷臣
顾欢”,上表曰:
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 .
荒废,耽误 。是以汤、
长久的福禄。 2. 延续福禄。 延 : 延 y án 引长:延长(ch 俷 g )。延续。蔓延。延年益寿。 展缓,推迟:延迟。延缓。延 宕。延误。 祚 : 祚 ò 福,赐福:天祚。福祚。
皇位:祚命(赐予皇位)。 年:“初岁元祚。吉日惟良”。 ,秦、项忽道 则身戮。 夫天门开阖 h é
, 自古有之,
四气相新, ī qi ú] 指夏衣与冬衣
代进。
ān líng 1.天、地、人。 2日、月、星。 3灵台、灵囿、灵沼的合称。 4. 天神、地祇、人鬼
改宪, 。
是以穷谷
多作奏疏用语。 稽 .
ú r áo1、割草采薪。 2、割草采薪之人。 3、指草野之人。 4、浅陋 的见解。多用作自谦之辞。
作文八:《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21900字
选校网 .xuanxiao.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
一、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二标准六方法”。
二、教学内容:以“二标准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较多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
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仍沿用去年主观题形式,考查点也同样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
子”。从试题来看,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到内容,因而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
考查手段,这对考生的要求自然也就比以客观题形式更高。
(二)分析错例,提出“二标准”:
阅读几个文段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先王的遗教,由此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反省就会毫无收获,只反省而不学习就会走上危险的道路”)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人家”)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反省一下,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同之处”)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学生分别指出其错误,然后概括说明,指出其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和句子不通。并指出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那么,文言文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
提出“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解释“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解释“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三)学习做到“二标准”的“六方法”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猜”,等我们分析完之后,大家就更清楚了,对付文言文翻译可能就更得心应手了。先针对“字字落实”,我们讲三个方法:留、删、换。
1、留、删、换
(1) 结合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先简单讲解“留”、“删”。
( 7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8)以资政殿学士行 (留) (行:代理官职)
( 9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1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删)
(11)可烧而走也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换)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如果文言文翻译中只有这两种现象,那就很省事了,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就行了。可惜的是,
能留和删的字词却并不很多,所以我们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方法那就是“换”。
(2)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同,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宇??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用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一句话一一“字字落实留删换”。
简单重复这七个字的内容。
这是我们文言文翻译的第一招,是不是有了这一招,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我们试着来翻译一
下例题(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参考答案:(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错解分析:主要存在问题有两点,一是对第一句的固定格式翻译不准确,二是对“知与不知”后的成分未能合理补出。
方法技巧:①句主要涉及对文言固定句式的理解与翻译,原句是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一种肯定性
的推断,“其”表推测,可译为“大概”;“谓”,说也。翻译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气特点。②句中有省略,而且省略的是中心词,“知”指“知之人”,“不知”指“不知之人”,这种情况在《出师表》中也有例句,如“宫中(之吏)府中(之吏)俱为一体”“故五月渡沪,深人不毛(之地)”,等等。这种情况在翻译时要补出来。
2、调、补、猜
叫学生翻译,自己分析。在这个句子里我们会看到如果单单只是用“留删换”的话,可能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我们用第二招“文从句顺调补猜”。
(1)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注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然不考,但由于这些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所以在翻译句子中肯定会有所涉及,再从语言运用角度来讲,你也许没有必要讲清楚这是哪一种句式,但却会要求你能“理解和翻译”的,所以“特殊句式”应该会在翻译中出现,只是考哪种句式,难度大小的问题罢了。
例:
(15)何谓得之于心?
(16)石之铿然有声者
(17)以勇气闻于诸侯
其实,要想所翻译的句子做到‘文从句顺”,单单一个“调’字,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朴”字。
(2)补:即补出省略内容。
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
如:“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日:??”中省去了“侯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樊哙”;“果地震陇西”中的“于”。
例:
(1 8)公子闻之,往请[ ],[ ]欲遗之,[ ]不肯受
(19)交朝之卫士欲止[ ]不内[ ]
(20)断头置[ ]城上
看看行不行
(21)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语句。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日:“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传车)指洛阳。
①而与其徒属五百人人海,居岛中。
译文:
②齐人贤者多附焉
译文:
③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状
译文:
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
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猜。
(23)覆其盾于地,加彘肩 拔剑切而啖之
(24)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
(25)(江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6)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 2 7 )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
(1)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猜。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这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比如《鸿门宴》中写樊哙闯入军帐,得彘肩,“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在此之前,或许没有学过“啖”字,但它从“口”“炎”声,意义上与“口”有关,再联系“彘肩”、“切”等因素,是不难“猜”出“吃”的意思的。又如
《谭嗣同》一文说谭“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觐”字较生辟,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判断这是去“见皇上”。
(2)利用文言句法的特点猜。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这是可供利用的条件。在这样的句了其有可忑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急湍甚箭,猛浪着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为“奔马”。“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实”与“虚”相对,意为“充实饱满”,而“浮”与“沉”相对,意为“分量轻”。也可以据此推断省略成分。“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 ]而竭[ ]。”根据排句的特点,空白处的省略成分可以一目了然。
(3)“以文猜文”“以事猜文”、“以理猜文”,“文”“事”“理”指有关的事实背景。有时,注解中给出一些,文章本身有一些,有时则全*读者自己平时的积累。古书中有一句话说,“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这个“诛”该怎么讲?讲成‘“杀”是不行的,因为卞和献璞只是被砍去了双脚,事实上不曾被杀。所以“诛”只能讲成“惩罚”。这也是“以事解文”的典型例子。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
行了。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猜”不能随便使用,否则容易像开头所讲的翻译一样。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猜”。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
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猜”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简言之,“文从句顺调补猜”。
总结: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猜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映出: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猜
四、课堂练习
根据上面的讲析,我们翻译以下句子。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换、删——也、调——回也,贤哉!)
(一般的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留——孟尝君、鸡鸣狗盗,换——雄,调——岂足以得士,猜一—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3、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换,补——他自己)
(陈宠经常批评这种现象,(他自己)独自努力专心于工作事务,多次向司徒鲍昱陈说当前社会
上应解决的问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2003年全国高考题)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成*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伪就会变为忠诚。
五、总结全课:映板书——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猜
话说回来,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根
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
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猜”,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
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时。
六、布置课后练习
看看行不行
(2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试高考题
(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0)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1)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文言文翻译讲义与练习
读读圣贤书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7)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8)以资政殿学士行
(9)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1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11)可烧而走也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试试高考题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及死之曰,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温故而知新
(15)何谓得之于心?
(16)石之锁然有声者
(17)以勇气闻于诸侯
(1 8)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
(19)交朝之卫士欲止不内
(20)断头置城上
看看行不行
(22)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语句。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日:“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传车)指洛阳。
①而与其徒属五百人人海,居岛中。
译文:
②齐人贤者多附焉
译文:
③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状
译文:
温故而知新
(23)覆其盾于地,加彘肩 拔剑切而啖之
(24)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
(25)(江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2 7 )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
看看行不行
(2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试高考题
(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0)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1)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五、近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考题解析
[例1] (1995年全国卷)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5. 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末也。(3分)
A.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B.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C.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D.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解析]该题干扰点有两处,一是把“天下之理”的偏正关系曲解为动宾关系,“天下”成了前置宾语,“之”成了宾语前置的标志。从统计数据看,约四分之一的考生误选了D项。另一处是“所以才说你??”。因为善果母是在说完这句话后才具体教导善果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秩俸”。此前只能是“才知道你??”,不能翻译成“所以才说你??”。这后一处干扰性不大,选B、C项的很少。[答案]A
[例2] (1996年全国卷)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解析]该题的立足点实际上是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题目中选择了“给”、“亟”两个常见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了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给”字作为文言实词的最常见的意义是“丰足”、“使??满足”,而不表示“给予”, 译文用现代汉语中的“给予”义的“给”字来进行干扰;“亟”字作为文言实词,最常见的意义是“急切”、“紧迫”,也常常可以表示“屡次”,译文用“苛刻”来进行干扰,这是凭空生发出来的词义,显然是错误的。[答案]A
17、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水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解析]同上一道题一样,这道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来考查考生对于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但有所不同的是,这道题中后半段的译文,还牵涉到对文意所作的迥然有别的理解。本题原文的上半段“永械致之府”中的“械”字有两项词义:器械与桎梏。根据上下文文意,这里的“械”字应当是第二项含义,即桎梏,意思是手铐与脚镣,活
用为动词后在句中译作“戴上刑具”。而干扰项选用“械’’字的“器械”义,在句中译作“持兵器”。显然C、D两项的前半段是正确的。后半段则在“它县” 上形成两种不同理解,一指派往其它县的人,二是郭永以及其它知县。综观上下文文意,显然是将原句上文中的派往其他县的“警盗”押送到府,据此则A、C两项的后半段是正确的。比较四项整体表述,C项应当是正确选项。
[例3] (1997年全国卷)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徒流及死,具有等差(3分)
A. 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
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
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
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解析]这道题从形式上看是考查文言文的翻译,但真正的立足点却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试题中选择了“徒”、“及”、“等差”三个文言实词词语,每个实词词语又各提供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徒”字作为文言实词的常用义项是“服劳役”,而不表示现代意义上的“囚徒”;译文用“囚徒”义进行干扰“及”字应为“到”义,采用另一义项“和”义进行干扰,并与“囚徒”这一干扰义项排列在一个选项中,以保持译文的通顺;“等差”的正确义项应为“等级次第”,“等”与“差”是并列关系,干扰义则理解为偏正关系的“相等的差别”。学生只要正确理解“徒”、“及”、“等差”的意义,即能选出D项为正确项。
17.①不惧比干之诛②高宗意乃解(2分)
A.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B.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C.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D.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解析]同上题一样,这道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略有不同的是,这里又牵涉到比干是被害还是仅仅受到指斥这一历史知识,不过这在中学课文的注释中曾经出现,不应该成为解题的难点。试题中选择了“诛”、“意”、“解”三个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诛”字既可解释为“指斥”,又可解释为“杀害”,学生应当利用已有的知识,以及上下义的文意来判定这里应为“杀害”;“意”可解为“主意”,又可通过“神意”的意思转而表示“情绪”义,“解”可理解为“消释”,又可理解为“缓解”,把“意”与“解”的各自两个义项分别安排在同一选项中,也是为了保持译文的通顺。学生联系上下文,能够看出狄仁杰不怕为守法而死的决心以及高宗主意的变化,即不难完成此题。[答案]C
[例4] (1998年全国卷)以下19—20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9.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3分)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解析]该题从形式上看是考查文言义的翻译,但真正的立足点却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试题中选择了“等”、“殊”两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两个义项, 于是构成四个选择项。“等”字作为文言实词的常用义项既可以表示“等同”“—样”,又可以用于名词或代词之后构成“??等人”的格式,表示“??之类的人”。文中的“等”字应当是前者,后者只起到干扰的作用。“殊”字也有两种用法,—是表示特别、特殊,一是表示程度很深的很、非常。文中的“殊”字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文言中表示程度深的“殊”字,常放在动词之前修饰限制动词,而现代汉语中的“很”和“十分”则常放在形容词之前修饰限制形容词。因而在译文中把“十分”移到了“为难”之前。学生只要正确理解“等”、“殊”在文中的意义,即能选出D项为正确项。
20.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解析]同上题一样,该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略有扩展的是,这里又牵涉到“奈??何”这种常用的文言句式。不过这在中学课文中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例如《愚公移山》中“如太行、王屋何?”因而不应当成为解题的难点。试题中选择了“遽”字作为考查点,用“遽”字可以表示“匆忙”、“惊慌”这两个义项进行交*干扰;而“奈并累若属何”的意思应当是“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题目中又用“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来进行干扰。学生既要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遽”字表示“匆忙”的意义,又要能对“奈??何”这?—句式有正确的理解,因而这道题的难度比上一题稍高。[答案]C
[例5] (1999年全国卷)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解析]A项中“多有出息”是指道研在南清河郡中设置的产业多有收益。这里的“出息”与现代汉语中表示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是不同的,它表示在某方面的“收益”。译文中用“多方面”来干扰对“多”的正确理解,用“发展前途”来干扰对“出息”的正确理解。这一选项是错误的。C项“启听淮北取籴”,是指由于“淮南岁俭”,遇上了灾荒,苏琼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南人民往淮北地区去购买粮食。由于这句话是承着前面“淮南岁俭”说的,因而“淮北取籴”意思是“往准北取籴”。谁去取籴呢?主语“淮南”承前省略了。考生如果不联系上文来分辩,是不易发现它的错误的。D项“遂得商估往还”,也应联系上下文考察。前文“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即按旧制淮河南北禁止往来,这里讲的“商估往还”,是指淮河南北的商贩可以南来北往,所以下文才有“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道于河北”的说法。译文中把“往还”的范围限定在商贩之间,显然也是不符合文意的。只有B项“径将我入青云间”的译文是正确的。这里是说苏琼见道研来访,揣测他又要提出代为征租一事,于是故意转移话题,讲些虚无缥缈的空话,谈些玄虚的道理。道研只能叹息说,见到苏琼,总是被他直接带入缥缈的云天中,实在无法谈及实实在在的事情。
[例6] (2000年全国卷)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解析]前些年考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都是选正确的项,该年改为选非题,这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减少了学生解析辨别的时间。A项重在理解“复”、“旅”等词,“旅”在“随”后,作名词“旅伴”。C项主要也是考对词语的理解。“阴”作“暗中、暗地里”解,教材《张衡传》中有“阴知*党姓名,一时收禽”。“要”作“迎候、会合”解,较生疏一点,但根据上下语境还是不难判别其正确性的,况且教材《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意思较接近。D项主要在理解几个虚词了,“因”作承接连词“于是”;“向”为副词“先前”解,教材出现多处,如《桃花源记》“寻向所志”,《石钟山记》“向之噌吰”;“而”作递进连词,连“答谢”和“遣”,应该说,难度都不大。此三项均无误。B项“先其将归”,从前后文来看,都督的“将归”之举是有预谋的,这—预谋且不让胡质察觉,所以“将”字不应译为“带”,而应译为“打算、计划或准备”。“先”字意义和用法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先”字相同,可译为“在??之前”。
[例7] (2001年全国卷)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一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一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一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一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解析]本题A项中“伐破齐”、“尽降齐城”是难点,“伐破”是一个动补式的词语,意思是征伐并攻破,“破”是“伐”的结果。倘若有考生误认为“破齐”是动宾词组,那么“伐”字就没有了着落;倘若有考生误认为“破齐”是偏正词组,那么与原来的意思就有很大的距离。“尽降齐城”中的“降”字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齐城降”。《考试说明》中注明了2001年度不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但那是不直接考查词类活用的试题,而不是说不在翻译试题中出现这一内容,更不是说考生无须了解这些用法。A项的译文很好地解决了以上两个难点,译文是正确的。B项中的难点也有两处:一是“他将之来”,二是“残”字。“他将之来”的正确意思当是“其他将领来(攻打齐国)”,这是田单的离间计,目的是除去乐毅。“他”字在文中是指示代词,意为“其他的”、“别的”,充任定语。而试题中却将“他”字误解为人称代词的“他”,把名词的“将”误解为动词的“率领(军队)”,这种有意识的误解形成了正确项的干扰。“残”字的词义是“残缺、不完整”,例如《后汉书·儒林传》:“礼乐将崩,典文残落。”“残”字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意为“不完整”、“不能保全”。不过,B 项中尽管将“残”正确地译为“不能保全”,由于前半句出现了错误,因而整个B项也是有错误的。C项难度较小,可能会引起误解的有两处,一是“垄墓”,“垄”也指坟墓,译文中采用笼统译为坟墓的方式,一般说来不会给考生增加困难。二是“烧死人”,这个句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两个,一为把人烧死,二为把死人烧掉,译文中用“烧化”翻译“烧”字,“死人”则采用古今汉语通用的形式,不予翻译。将全句的译文放在上下文去验证,这句的译文是正确的。D项中的“灌脂束苇”略有困难,但“脂”字指油脂并不罕见,“束”字当捆绑讲也是常用义。译文注意到语言的流畅,就不担心考生会由表达上的不准确而误将此项视为错误。本题要求选出译文不正确的一项,应选B
例八、2002年全国卷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答案】(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分)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3分)
【分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这些年来文言文翻译均安排在四选一的选择题中,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今年的试题则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当然,文言文的翻译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不是纯粹的客观题,所以在对考生答案的要求上,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1)题“其李将军之谓也?”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固然可以得满分。如果翻译成“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尽管与前一答案在句式上有不同,但也可以不扣分。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例如(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能称为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
例九、2003年全国题
16.翻译: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本题较为简单,大多数考生应该能准确翻译出“佞”、“直言”等知识点。
六、文言文翻译练习
1.良(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①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注]①下邳:古州名,北周置。治所在今江苏省睢宁北。②《集解》曰:“圯,桥也,东楚谓之圯。音怡。”
翻译: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翻译: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喜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口:“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翻译: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翻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①,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日:“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音yang。通“怏”,郁郁不乐的样子。
翻译: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乃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句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越语上》)
翻译: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太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史记·绛侯世家》) 翻译:即有缓急,周亚失真可任将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谢安南免吏部尚书,还东;谢太傅赴桓公司马,出西,相遇破冈。既当远别,遂停三日共语。太傅欲慰其失官,安南辄引以它端。遂信宿中涂,竟不言及此事。太傅深恨在心未尽,谓同舟曰:“谢奉故是奇士。”
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 “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翻译: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列子·说符》)
翻译:齐田氏??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古微堂内集·学篇》)
翻译: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一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 曾闻江国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
翻译全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周处)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翻译: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临川之城东, 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翻译: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天下皆然。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翻译: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吾闻天下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免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翻译: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番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始皇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间,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翻译: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①其间出万死获—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②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新唐书》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宗。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曰:“今大人
逾越五岑,远在海滨,其浴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上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抚其首曰:“吴氏世不乏季子矣。”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担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己,守志如初。 (《后汉书 吴 传》)
A.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卿二千石子而自业*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①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②发乘矢而后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贵 于 勤
参考答案与提示
1、[译文] (老者)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取鞋子。”
[要点]只须遵照原文对译,将几个单音词换为有相同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无须处处增补省略成分,不然可能失去原文神韵,显得啰嗦累赘。“谓??曰”,古汉语习惯型短语,这里译作“对??说”(还用于命名号,“叫??做??”)。
2、[译文]我曾给鲍叔谋划事情,却反而使他更加困窘,(但是)鲍叔不认为我愚笨。
[要点] “穷困”:不得志、走投无路,不能译作贫穷困难,古今意义有变化,也不能保留为“穷困”,须替换。必须增补“更穷困”的主语(句子的兼语),不然的话,谁“更穷困”没有着落,会产生歧义。“以??为??”句,古汉语凝固结构(习惯型短语),这里表示主观看法,可译为“认为??是??”、“把??看作??”等。
3、[译文]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他娶了妻子,有八十匹马。公子认为在齐国可以安居了,(不复有四方之志)。
[要点] “妻”,名词活用于动词。“乘”,“四”的代称,《殽之战》中有“以乘韦先”句,增补量词,按现代汉语习惯,数量词调整移位到名词前。“安之”,似乎只能用意动用法解释,以齐国为可安。
4、[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啊。
[要点] “衣帛食肉”,并列结构短语,“衣”作动词。“然”,代词。“王”动词。“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译文调整移位。
5、[译文] (你带兵)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抓住?
[要点) “多多益善”,增补必要的省略成分。“何以”,介词宾语前置,译文调整。“为”,表被动。“禽”通“擒”。
6、[译文]现在您已经被困在会稽山上了,这种情况下才寻找谋臣,恐怕晚了吧?
[要点)首句从文意为被动句。“既”,已经,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如,“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既其出”(《游褒禅山记》),“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栖”,寄居,从文意译作“困居”比较好。“无乃??乎”,古汉语凝固结构(习惯型短语),《殽之战》中有“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句,这里根据句子语气可译成“恐怕??吧”。
7、[译文]如果有危急,周亚夫真可以担任带兵(的职位)。
[要点) “即”,假设连词,《论积贮疏》有“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句。“缓急”,偏义复词,偏“急”。“将兵”,带兵,增补宾语中心词。
8、[译文)谢公与别人正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前方派的使者(或:送信的人)到了。(谢公)看完来信,默默地不说话。
[要点]首句谓语只可能是“围”,作动词。“信”、“书”二字,要明了古今词义的变化。“看书竟”,前面打的句号,增补主语,如果直译为“看信完后”或“看信结束”,“信”则“信”矣,却不“达”不“雅”,作必要调整,意译为“看完来信”。教材《语言的演变》举此例。
9、[译文]齐国的贵族田氏??便感叹说:“老天爷对人类真是厚恩大德啊。生长五谷,繁殖鱼鸟,将这些东西作为人们的食用。”各位食客随声附和,就像回声一样。
[要点] “天之于民”,“之”为取独(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助词,译文删削。“殖”、“生”,互文,译文可灵活处理。“以为之用”,“以”后省略了介词宾语,须增补。“响”,本义就是“回声”的意思,《过秦论》有“云集响应”句。“和之如响”,形容食客们的阿谀逢迎之态,是比喻,翻译当忠实于原文,如果译成“赞成他的话”,没有了原文的修辞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原意,次之。
10、[译文]翻看五岳的地图,就以为知道了山,(其实)还不如樵大(在山上)走过一趟;能高谈大海的广阔,就以为了解了海,(其实)还不如航海商人看上一眼;能分条说明八种名菜的菜谱,就以为知道了菜的滋味,(其实)还不如厨师尝过一口。
[要点) “披”的宾语是“五岳之图”,当作“翻开、翻阅”解,《进学解》有“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句。《鸿门宴》有“哙遂入,披帷西向立”,《促织》有“蹑迹披(拨开草丛)求,见有虫伏棘根”。有学生译成“披挂”、“穿上”,就小成一回事了。“樵夫”,专有名,保留,有学生译成“伐木工人”、“挑山工”, 弄巧成拙了。“一足”, 由整句中对应的“一瞥”、“一啜”,也可知是动词性短语,这也是翻译文言文的一种技巧。
11、译文: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晓得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买卖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讲说各种珍品的食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译文:在江湖上旅行就是怕大风。冬天,风是逐渐刮起来的,行船的时候可以做准备; 只是夏天,一转眼风就刮起来了,往往遭到灾难。曾经听说在江湖上做买卖的人有一种办 法,可以避免这种灾害。一般夏天起风的现象,在午后发生。想行船的人,一交五更就要起来,看见月亮星星光明洁净,四面一直到天边,一点云雾都没有,就可以出发;到了上午九十点钟就停船。这样,再不会碰到大风了。
12、古人很重视“早晨懂得道理,晚上就死也甘心”的精神,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提示:本题重点考查“贵”、“早”、“晚”的词类活用以及语句隐含意义的理解)
13、那么他的这种才能,也只是*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才取得的,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亦??非??”和词语“以”、古今异义词语“精力”的理解)
14、情势不相同,可是道理相同,我们的老百姓怎么忍受呢?凡懂得道理的人,能不震惊和害怕吗?(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如??何”、“得无??乎”和词语“达”的理解)
15、越王的为人,伸长着颈项,长着鸟嘴,像鹰一样地看东西,像狼一样地走路,可以和他共患难,而不能和他共享欢乐;可以和他共度危险,而不能和他共享平安。(提示:本题重点考查“鹰”、“狼”的词类活用和省略成分的增补)
16、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断定它有或者没有,可以吗?(提示:本题重点考查“目”、“耳”的词类活用和词语“臆”的理解)
17、当两个人还默默尢闻地僻处一隅时,世人凭什么去知道他们?(提示:本题重点考查“方”、“昧昧”的理解和宾语前置的句式)
18.①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 (2分)②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中,应当记得你们 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象这样艰难啊!(2分)
19.A.以前马援因为薏苡的小事而招致毁谤,王阳因衣着节俭而得到美名。 B.你贵为二千石太守的公子而甘心做如此下*的差事,即使你不以为耻,但你如何对死去的父亲作交代呢?
20.①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②射了四箭然后回去。
选校网 .xuanxiao.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按ctrl 点击打开)
作文九:《文言文字词翻译》7100字
文言文字词翻译
41.绝,ju?
(1)动词
断绝
例: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
绝交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
横渡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译文: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停,止
例: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译文: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
(2)形容词
达到极点
例:以为妙绝。(《口技》)译文: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
陡峭的
例: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译文: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隔绝的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译文: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副词
很,非常
例: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译文:佛印很像弥勒佛。
全然
例: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译文: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
42.堪,kn
动词
经得起,受得住
例: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译文: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胜任
例: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译文: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能够
例: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不能回想,在佛狸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43.克,ka
动词
战胜,攻下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译文: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成功,完成
例:前虞跋胡,后恐疐zhì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译文: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能够
例: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
克制,约束
例:克已复礼。(《论语》)译文: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通"刻",刀刻,雕刻
例: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译文: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
44.类,lai
(1)名词
种类
例: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译文: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罢了。
事例
例: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译文: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的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十分深远。
(2)动词
类似,相似
例: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译文: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 类推
例: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译文: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3)副词。大都、大多
例: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译文: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的鞋子。
45.怜,lián
哀怜,同情
例: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您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你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疼爱,爱惜
例: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爱戴
例: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译文:项燕做为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爱戴他。
46.弥,mí
,满,遍
例: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译文:一夜的大雪刚刚停止,满眼都是荠菜和野麦。
(2)副词,更加,越发
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译文:奉送的越多,侵犯得就越厉害。
47.莫,m?
,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例: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译文: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2)代词
没有(谁)
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译文:除了刘备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的。
没有(什么)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译文:假如人想要得到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使人生存下去的方法有什么不能使用的呢?
(3)副词
表否定,不
例: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译文:成名在仓促之间不知用什么办法来解救,跺着脚,急得变了脸色。
表禁止,不要
例: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译文:希望及早确定对策,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
表测度,或许
例: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译文:那些事情或许有吧?
48.内,读音一:nai
里面
例:少时,帘内掷一纸出。(《促织》)译文:不多会儿,帘子里面扔出一张纸。
皇宫,宫内
例: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不敢会友。(《训俭示康》)译文:近来士大夫家庭,就如果不是按照宫内方法制造出来的,……不敢约会亲友。
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例: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译文:内部订立法令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
内心
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译文:现在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却怀着犹豫不决的打算。
读音二:nà,通"纳"
动词
让进
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译文: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放进
例:内狼于囊。(《中山狼传》)译文:把狼放进口袋里。
接纳,收容
例: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译文:(怀王)逃到了赵国,赵国不肯收容他。
交纳
例: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译文:老百姓缴纳一千石粮食,就授官一级。
49.期,读音一:q
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译文: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约定的期限。
日期,时候
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译文:谁是到时候帮助我成就(殉国)大节的人? 约会
例:与老人期,何后也?(《留侯世家》)译文:和老年人约会,为什么落在后面?
约定
例: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膑》)译文:约定说:"晚上看到(树下)点起火就一齐放箭。" 期望,希望
例: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译文:好的宝剑是指望用它砍断东西,不是指望他一定是镆铘剑。
读音二:j
名词。一周年,一整月。
例: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要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50.奇,读音一:qí
(1)形容词
奇特,罕见
例: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译文:前进越是困难,见到的景物也越发奇特。 特殊,不平常的
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译文:拿事奉秦国的心思来礼待天下有特殊才能的人。 珍贵的,稀奇的
例:里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居为奇货。(《促织》)译文:乡里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把它们养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储存起来。
出人意料的(措施)(计谋)
例: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失街亭》)译文:如果魏军到来,我们就派出他们意料不到的军队来攻打它。
美好的,合宜的
例: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译文:现在如果违背了他的情意,恐怕这件事不太合适。
惊异
例: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译文:每当听到弹奏琴瑟的声音,就会按照节拍跳舞,(宫里的人)更加感到惊异了。
认为出众
例: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出众。
读音二:j
,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数奇"连用
例: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认为李广老了,命运不好,不叫他与匈奴的单于对敌。
(2)数词,表单数、零数或余数
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译文: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高约两个米粒左右。
51.迁,qin
动词
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迁移
例: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译文:当时元兵已迫近京城门外,无论是迎战、拒守、迁都都来不及了。
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例: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译文:安帝素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之学,派公车特意召请,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有时也指降职
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译文:被此人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有了被贬官的感觉。
放逐,征发
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译文:然而陈涉是以破瓮做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人家的孩子,是农村中耕田为生的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改变,改动
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译文: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结果还是在五国之后政权易主,为什么呢?
52.请,qng
请求。请人做某事。
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你弹瑟吧。 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例: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译文:我老太婆虽然年老力衰了,还是请允许我跟你们连夜回去。
谒见,问候
例: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听说这个人,就前去问候他,想要送他厚礼,他不肯接受。
邀请,约请
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就邀请门客,准备了百余辆兵车,想率领着门客前去与秦军拼命。
请教,请示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译文:之后又以苏州百姓作乱为名向朝廷请示。 说情
例:文嬴请三帅。(《殽之战》)译文:文嬴为三个被俘的秦军将领说情。
(2)副词,表示尊敬,不翻译
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五步之内,我要用我颈上的血溅在您的身上。
53.穷,qi?ng
处境困难,环境险恶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译文:处境险恶,饥饿无所依靠,敌人悬赏追捕的又很紧迫。
不得志,不显贵
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译文:在不得志的时候,则更加坚强,不放弃自己高远的志向。
贫困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供养,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终了,穷尽,用尽
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译文:用尽我毕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啊!
寻到尽头
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译文:又向前走,想要走到那桃花林的尽头。
54.去,qù
离开
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译文: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
距离
例: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译文:距离曹军二里多时,同时点起火来。 除掉,去掉
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译文:替汉室除去奸贼,清除污秽。
前往,到……去
例: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为学》)译文:富和尚不能前往,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那舞榭歌台等昔日的豪华景象和英雄业绩全都被风雨吹打掉了。
(2)形容词,过去的
例: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译文: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到浔阳,疾病缠身。
55.劝,quàn
动词
劝勉,勉励
例: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译文:正式出征的那一天,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 劝说,劝告
例: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译文: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56.却,qua
退
例: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涵相如列传》)译文: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
使退,击退
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译文: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
拒绝,排斥
例: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译文:作王的不排斥百姓,所以能成就他的功业。 回头
例: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到哪里去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都高兴得像要疯了。
去掉,消除
例: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伤田家》)译文:医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
(2)副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还,再
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译文:什么时候能够(和你)一同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再说说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3)连词,表转折
例: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译文:没有来由的再次渡过了桑干河,却又希望并州就是自己的故乡。
57.如,rú
往,到……去
例: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译文: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 顺
例: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译文:万一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就回来找我。 如同,好像
例: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译文:(桃花源中的)男女穿着都和外面人一样。 及,赶上
例: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译文:沛公默然了,说:"本来就赶不上他啊。" 按照
例: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中山狼传》)译文:东郭先生依照老丈的意思,把狼装进袋子里。
(2)连词
表假设,假如,如果
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表选择,或者
例: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4)助词,形容词词尾
例: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译文:君子拉开弓不放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8.若,ru?
像,好像
例: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安定吗?
及,比得上
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徐公不如您这么漂亮啊。
(2)代词
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文: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
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凭这样的做法,去追求您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爬上树去逮鱼一样。
(3)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例: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译文: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简单易行。
59.善,shàn
好的,善良的
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译文:征求询问好的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好
例: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晋鄙如果听从,很好;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
友好的,亲善的
例:不如因而善遇之。(《鸿门宴》)译文: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的对待他。
(2)名词
好人,好事,好的行为
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译文: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好的方法
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译文:不必作战就使对方的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办法。
(3)动词
交好,亲善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译文: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长于,善于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做好,处理好
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译文: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喜欢,羡慕
例: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译文:羡慕世间万物遇到了大好时节,感叹我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
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例: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译文:因此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4)表示应答之词。
例: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齐威王说:"很好!"
60,少,读音一:sho
,数量少,不多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论积贮疏》)译文:生产(粮食)的人很少,而浪费(粮食)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产怎能不枯竭呢?
缺少
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遥想在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插上茱萸,却少了我一个人。
削减,减少
例: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治安策》)译文:想要使天下政治安定,不如多封一些诸侯国,以削弱他们的力量。
瞧不起,轻视
例:议者以此少之。(《晋书·陈寿传》)译文:评论的人因此瞧不起他。
(3)名词,少数人
例: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译文: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读音二:shào
,青年,少年
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译文:众多名流贤者都来到这里,老老少少全聚集在一起。
(2)形容词
年少,年轻
例:衡少善属文。(《张衡传》)译文: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善于写文章。
小
例: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没有出息。 读音三:sho
副词,表程度,稍微,略微
例: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译文:被砍下的首级挂在城门上,脸色一点也没有改变。
作文十:《文言文翻译1》1600字
文言文复习之语句翻译
【课型】复习 【课时】1课时 【使用日期】10月16日 【学案序号】
【编写人】王亚绒 【审核人】魏玉强 【学科联系人签字】_傅强_【学习目标】
1. 了解高考文言文语句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2. 明确考卷中翻译存在的问题,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3. 感受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法导航】
结合例句,分析病因,总结方法,实战训练。
【自主学习】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合作探究】
1. 分析下列语句的翻译存在的问题。
(1) 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
① 我刚刚做官,还没能使物产丰富,怎么能先搜刮州里的东西呢?
② 我正要做官,不能够对百姓有好处,怎么能先严明州中法纪呢?
③ 我刚刚做官,还没能对事物有利,竟然要先对州里严厉盘剥吗?
(2) 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
①周允文就分析计算遗产交给侄子,嘱托他给小妾的儿子。
②周允文于是收回了给侄子的财产,托付给妾的儿子。
③于是分出一部分财产给侄子,剩下的给了妾生的儿子。
(3)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②我妻子回来,时常到项脊轩中,向我询问古时的事,有时靠在几案旁学习书籍。 ③我的妻子嫁到家中来,经常到项脊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有时靠着桌子读书。 ①我的妻子从娘家回来,有时到项脊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有时凭靠在几案上学习写字。
2. 总结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
【实战演练】
1.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①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②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蕃) 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②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