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老兵客栈阅读答案 沧河老兵阅读答案》1700字
老兵客栈阅读答案 沧河老兵阅读答案
沧河老兵阅读答案:
阅读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一老河兵闻之 ?果得之于数里外
A.?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B.?和?句相同,?和?句相同
C. ?和?句不同,?和?句相同 D. ?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C C
4.?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原文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
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很疯狂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
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显得)很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道其中一点,不知道第二点的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怯懦阅读答案痴心石阅读答案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会呼吸的建筑阅读答案大医精诚妙手仁心阅读答案
作文二:《《感恩老兵》阅读答案》2100字
《感恩老兵》阅读答案
(“128815”);《感恩老兵》阅读答案
感恩老兵
郭松民
湛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在法兰西六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着走来。清朗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礼炮轰鸣,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总理、首相和部长们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这是在诺曼底——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血洒在奥马哈海滩上。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希拉克总统在一个礼宾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们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然后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老兵此时此刻都在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曾经拍摄了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纪念仪式后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老兵们可以放心了,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在这一刻还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60年前的“D—day”,当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上滩头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会有今天,但有了今天,他们当年的牺牲,便全都得到了补偿。
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那些在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以及在八年漫长的战争中,所有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他们都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比如“7?7卢沟桥事变纪念日”,“8?15日本投降纪念日”或者“9?3抗战胜利纪念日”,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接受我们的欢呼和敬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中国和亚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抗战爆发时20岁的老兵,今年就应该是87岁高龄了;抗战胜利时20岁的老兵,今年也应该是79岁高龄了。一位接受了“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兵霍斯勒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明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听到他们#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
://.gkstk.end#欣慰地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一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新民晚报2004年7月8日,本文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开头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就整篇文章而言,又有何作用,(4分)
20(作者说,“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他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分析。(5分)
21(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本文深受评委们的青睐而荣获一等奖。请结合新闻主题和写法谈谈其获奖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9(答案:主要描写了法国上下举办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庆典的场面。(2分)写得既庄严又感人,表达对这些老兵们的敬意;(1分)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现场感,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可读性和感染力。(1分)
20(答案:(1)事到跟前才想起,是否晚了些;(2)为什么偏偏是媒体,而不是政府出现;(3)这样隆重的纪念活动我们是否也应该在抗战60周年时举行一次;(4)在我们给予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以最大的关注的同时,却为什么没有给予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中国老兵以应有的、同样的关注,
隐隐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缺乏感恩之心的关注。等等。(答出一点给2分,二点给4分,三点给5分)
21(答案:(1)新闻主题:在文中,作者直接亮出了观点“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他从法兰西举办的隆重庆祝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中看到并想到了别人没有看到、想到的东西——“感恩老兵”。这一主题反映出了作者可贵的独特视角和敏锐的新闻敏感。(3分)【或者:这篇新闻主题思想针性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竟然忘记了感恩,而且几乎成了一种可怕的时代病。针对现实存在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感恩老兵》一文告诉人们:“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显然,通过这篇作品的广泛传播,将无疑能起到了“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的作用。】
(2)写法:视角独特,主题新颖。能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一般情况下,新闻记者都是直接报道事情经过,而没有由此及彼的展开想象,提出自己独到的、深刻的见解,但本文做到了。(3分)【或者:真实记录,生动感人。在文中,作者不但真实地纪录了庆典现象,而且也真实抒写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了社会的真实一面,触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而使文章感人至深,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得分要点:新闻主题正确,1分,分析合理,2分;能扣住一点写法,1分,分析合理,2分。只要主题正确、写法正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作文三:《《感恩老兵》阅读答案》2100字
感恩老兵
郭松民
湛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在法兰西六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着走来。清朗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礼炮轰鸣,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总理、首相和部长们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这是在诺曼底——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血洒在奥马哈海滩上。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希拉克总统在一个礼宾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们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然后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老兵此时此刻都在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曾经拍摄了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纪念仪式后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老兵们可以放心了,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在这一刻还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60年前的“D—day”,当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上滩头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会有今天,但有了今天,他们当年的牺牲,便全都得到了补偿。
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那些在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以及在八年漫长的战争中,所有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他们都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比如“7·7卢沟桥事变纪念日”,“8·15日本投降纪念日”或者“9·3抗战胜利纪念日”,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接受我们的欢呼和敬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中国和亚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抗战爆发时20岁的老兵,今年就应该是87岁高龄了;抗战胜利时20岁的老兵,今年也应该是79岁高龄了。一位接受了“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兵霍斯勒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明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听到他们欣慰地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一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新民晚报2004年7月8日,本文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开头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就整篇文章而言,又有何作用?(4分)
20.作者说,“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他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分析。(5分)
21.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本文深受评委们的青睐而荣获一等奖。请结合新闻主题和写法谈谈其获奖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9.答案:主要描写了法国上下举办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庆典的场面。(2分)写得既庄严又感人,表达对这些老兵们的敬意;(1分)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现场感,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可读性和感染力。(1分)
20.答案:(1)事到跟前才想起,是否晚了些;(2)为什么偏偏是媒体,而不是政府出现;(3)这样隆重的纪念活动我们是否也应该在抗战60周年时举行一次;(4)在我们给予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以最大的关注的同时,却为什么没有给予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中国老兵以应有的、同样的关注,隐隐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缺乏感恩之心的关注。等等。(答出一点给2分,二点给4分,三点给5分)
21.答案:(1)新闻主题:在文中,作者直接亮出了观点“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他从法兰西举办的隆重庆祝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中看到并想到了别人没有看到、想到的东西——“感恩老兵”。这一主题反映出了作者可贵的独特视角和敏锐的新闻敏感。(3分)【或者:这篇新闻主题思想针性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竟然忘记了感恩,而且几乎成了一种可怕的时代病。针对现实存在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感恩老兵》一文告诉人们:“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显然,通过这篇作品的广泛传播,将无疑能起到了“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的作用。】
(2)写法:视角独特,主题新颖。能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一般情况下,新闻记者都是直接报道事情经过,而没有由此及彼的展开想象,提出自己独到的、深刻的见解,但本文做到了。(3分)【或者:真实记录,生动感人。在文中,作者不但真实地纪录了庆典现象,而且也真实抒写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了社会的真实一面,触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而使文章感人至深,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得分要点:新闻主题正确,1分,分析合理,2分;能扣住一点写法,1分,分析合理,2分。只要主题正确、写法正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作文四:《老兵阅读答案》2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老??? 兵
刘建超
①老兵是个粗人,1948年6月,老兵跟随华东野战军挺进中原,解放古城开封时,他担任爆破分队的队长。开封守敌长期经营城防工事,形成了永久性的防御体系。城外挖有战壕,深宽各有一丈有余,挖战壕用来加厚城墙。城门外筑有三角地堡群,城外200米以内的住房都拆迁了,形成了一片开阔的地带。老兵负责爆破宋门关。宋门关的守敌仗着城墙墙高壁厚地势险要阻止了部队的进攻。老兵率兵冒着密集的炮火连续两次对城墙实施了爆破,都因威力不足,城墙未炸开。老兵急红了眼,将两个炸药包捆扎在一起,又上。通信员扯住老兵的胳膊:“队长,我去!”老兵一脚把通信员踢开,对机枪手吼着:“你给老子狠狠地打!”机枪手端起机枪,将猛雨般的子弹扫向城头。老兵身捷如猿,左蹿右跳,连滚带爬地摸到了墙根。一声巨响,城墙裂开了个缺口,部队攻上了城头。老兵烤焦的衣裤被子弹弹穿了六七个洞,他却一点也没伤着,老兵拍拍头,十分得意地对自己的部下说:“看到没,子弹也欺软怕硬。”部队开庆功宴,首长点名让老兵发言,老兵背了大半宿的发言词,一登台就忘了个精光,干脆挥一挥手,说:“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往城墙送了三次炸药包。”笑声比掌声还热烈。
②建国初期,军区办了干部文化补习班,当了团长的老兵又在文化补习班当班长。拿顺了枪的手就是拿不顺笔,每节课老兵都要折断几支铅笔,老兵着急上火,腮帮子肿得老高。教员说,学习像你炸碉堡一样,有困难。只要你有勇气和恒心,没有攻不下的堡垒。老兵心想,说的是呢。便下了狠劲儿,几个月不回家。一天,教员交给老兵一封信,说:“团长,你把收信人和写信人的地址写颠倒了。”老兵摸着头,憨憨地笑着说:“收到没收到也没啥,只是想让你嫂子知道我也能给她写信了。”学员们起哄,拆开了信,信上只有一句话:“老婆子,你吃了吗?”
③补习班有个学员姓王,爱摆老架子。有次他骂了教员。老兵找学员谈话:“你立过几次功?”王学员神气地摆摆头:“三次!”老兵说:“我才立了五次,你立了啥功?”王学员底气不足:“一个一等功,两是二等功。”老兵说:“我才两个特等功,三个一等功。你是啥职务啊?”王学员耷拉下头。老兵说:“打仗立功,敢打敢拼,那是半个本事,能文能武那才是大本事。咱来这儿学习,不就是要学这大本事吗?”
④一晃过了几十年,老兵黑亮亮硬扎扎的头发花白了。他从将军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每日照例要到熟悉的营区走一走,转一转。营区坐落在临近海滨的东山坡上,站在营区,可以鸟瞰整个城市,营区脚下的那条黄金海岸,每日都被密密麻麻的中外游客铺满。老兵常坐在营区山崖边的岩石上,出神地望着无垠的碧波和如织的游人。
⑤“怎么回事?”老兵被身后的一阵喧哗声吸引。
⑥一位值勤战士跑过来,敬了礼说:“报告首长,这位导游带着几位外国朋友要到营区里游玩,我不放行,他们就闹,还说脏话。”
⑦老兵对导游说:“请你告诉这几位外国朋友,这里是军事重地,游人止步。你们必须向这位士兵道歉。”
⑧导游不屑地瞥了老兵一眼,对外国游客叽咕了一通。
⑨老兵双眉一抖,一把揪住导游的衣领:“你还是个中国人?你让我向他们道歉?”
⑩老兵转向那几位游客,用不流畅的英语说:“我以一名将军的名义,要求你们为刚才不礼貌的言行向这位士兵道歉。”
⑾外国游客望着威武的老兵,连连向士兵道:“sorry , sorry 。”
⑿导游嘟哝着:“人家的卫星连陆地上的男女都能分辨清楚,还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
⒀老兵提高了嗓门儿:“人家科技发达,难道我们连自己的尊严都不要了吗?你这种混帐话,放在从前,老子敢毙了你!”老兵说着,手习惯摸向了腰间。
⒁导游脸白了,带着几个人匆匆离去。
⒂老兵拍拍士兵的肩头,背着手朝山崖走去。夕阳正浓,余晖似一把神斧,将老兵修凿成一座雕像。
老兵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
导游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篇小说中写老兵给妻子写信、劝导王学员、说英语这三件事的主要意图分别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三个看似松散的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阅读答案:
【小题1】勇敢机智;质朴憨厚;积极进取,勤于学习;坚持不懈;善于做思想工作;嫉恶如仇;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小题2】①引出老兵听说英语的情节,表现老兵持之以恒刻苦学习,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特点。
②导游的崇洋媚外,反衬了老兵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小题3】老兵给妻子写信这件事是主要是为了说明老兵文化程度低,基础差(1分);劝导王学员的这件事主要是为了表达老兵想要学习能文能武的“大本事”的愿望(1分);对游客说英语这件事主要是为了表现老兵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分)。这三件事联系起来看,说明老兵虽然基础差,但是对学习文化的重要性有着正确明晰的认识,让读者意识到他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因而最终实现了“能文能武”的大目标。所以说,这三件事是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3分)。
解析:
【小题1】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5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略
作文五:《感恩老兵①阅读答案》2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感恩老兵①
郭松民
湛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在法兰西六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着走来。清朗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礼炮轰鸣,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总理、首相和部长们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这是在诺曼底——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血洒在奥马哈海滩上。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希拉克总统在一个礼宾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们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然后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老兵此时此刻都在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曾经拍摄了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纪念仪式后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老兵们可以放心了,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在这一刻还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60年前的“D—day”,当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上滩头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会有今天,但有了今天,他们当年的牺牲,便全都得到了补偿。
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那些在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以及在八年漫长的战争中,所有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他们都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比如“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八一五日本投降纪念日”或者“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接受我们的欢呼和敬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中国和亚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抗战爆发时20岁的老兵,今年就应该是87岁高龄了;抗战胜利时20岁的老兵,今年也应该是79岁高龄了。一位接受了“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兵霍斯勒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明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听到他们欣慰地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一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新民晚报2004年7月8日)
注①:本文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开头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就整篇文章而言,又有何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请简要分析。
3.如何理解“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本文深受评委们的青睐而荣获一等奖。请结合新闻主题和写法谈谈其获奖的理由。
阅读答案:
1.主要描写了法国上下举办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庆典的场面。写得既庄严又感人,表达对这些老兵们的敬意;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现场感,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可读性和感染力。
2.(1)事到跟前才想起,是否晚了些;(2)为什么偏偏是媒体,而不是政府出现;(3)这样隆重的纪念活动我们是否也应该在抗战60周年时举行一次;(4)在我们给予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以最大的关注的同时,却为什么没有给予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中国老兵以应有的、同样的关注,隐隐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缺乏感恩之心的关注。等等。
3.这些老人会相继离开人世;我们丧失感恩老人的机会,就等于忘记那段历史,这会让我们变得麻木
4.新闻主题:(1)在文中,作者直接亮出了观点“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他从法兰西举办的隆重庆祝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中看到并想到了别人没有看到、想到的东西——“感恩老兵”。这一主题反映出了作者可贵的独特视角和敏锐的新闻敏感。【或者(2)这篇新闻主题思想针性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竟然忘记了感恩,而且几乎成了一种可怕的时代病。针对现实存在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感恩老兵》一文告诉人们:“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显然,通过这篇作品的广泛传播,将无疑能起到了“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的作用。】
写法:(1)视角独特,主题新颖。能想别人所想,写别人所未写。一般情况写,新闻记者都是直接报道事情经过,而没有由此及彼的展开想象,提出自己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或者(2)真实记录,生动感人。在文中,作者不但真实地纪录了庆典现象,而且也真实抒写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了社会的真实一面,触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而使文章感人至深,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得分要点:新闻主题正确的并有所分析;能扣住一点写法并适当展开分析。只要主题正确、方法正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作文六:《《老兵朱晓琳》阅读答案》2200字
老兵
朱晓琳(1) 朝鲜战争已经过去整整六十年了,纪念活动频现于世界各个角
落,可见人类对于战争的反思通常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淡化。几年前我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参
加国际文学节,偶遇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至今未能忘怀。那天早餐后,我离开下榻
的酒店去看海。海边老港口不远处静静卧着一条生锈的铁轨,杂草长得稍密的地方,铁轨就
被掩盖起来,像是一处失落了的人类文明遗址。不时有几只海鸥飞来,在草丛里寻找食物。
(2) 向东眺望,海天相连,阳光将早上灰白的雾气撕开一条缝,浅蓝色的海面
开始跳跃起光斑。我看见一位老人坐在海边长椅上。他身边围着一群海鸥,雪白的海鸥群里
还混入几只褐色小麻雀,毫不畏惧地从海鸥肚皮下抢食吃。老人一边抽烟,一边从口袋里掏
出玉米粒往外洒。我想他也许太孤独了,有鸟儿陪伴也比独自一人枯坐好受些。(3) “您好,先生,请问去蒙特利尔老城怎么走?”我没话找话,其实这个早上我也很孤独。(4) 老人站起身来,用慌乱的动作掐灭刚刚点燃的一枝烟。从椅子脚下的烟蒂看,他已经在这儿
坐了不少时间。“喔,喔,您想去老城吗?您瞧,顺着对面那条带点坡度的小街一直走就是老
城了。可是这季节魁北克人醒得晚,十一点以前商店都不开门的。”老人说话时脸上闪过一丝
羞涩,好像街面冷清怠慢了远方来客是他的过错。我注意到他说的法语发音有些混浊,所用
词汇却很高雅,还是莫里哀那个时代的古典法语,没被商业气息很重的英语词汇磨损过。(5) 我谢过老人转身朝老城方向走去,忽然见那位老先生又赶紧几步追了上来,“Madame,请问您
是朝鲜人吗?”(6) “我是中国人,从上海来的。”我不知道自己哪点像朝鲜人,
仅仅因为都是黑眼睛黄皮肤?(7) “噢,我没去过中国,朝鲜是我这辈子唯一
到过的亚洲国家,那年我才十九岁。”老人眼中流露出歉意,是因为留住了我的脚步,还是因
为猜错了我的国籍?(8) “您是说参加过朝鲜战争吗?先生。”我从他的年龄推
断出他去朝鲜的最大可能性。(9) “您说对了,那时我是联合国军的炮兵,在
朝鲜呆了两年。后来我负伤了,就回到魁北克,再也没有离开过。”(10) 我不由自主
跟着老人走回他刚才坐过的长椅。鸟儿们吃完玉米粒,没兴趣听我们说话,纷纷飞向身后的
草坪。老人显然很高兴我能坐下来同他聊天,“Madame,请您看看这个。”他吃力地从内侧口
袋里掏出钱包,取出一张很旧的卡片塞到我手上,那是一张加拿大政府颁发的伤残军人抚恤
证。我这才发现老人整条右胳膊都是僵硬的,右手掌只剩下三根手指。(11) “回到
魁北克的几十年您是怎么生活的?”我把抚恤证交还老人。“我从二十二岁起就替人看大门。
工厂的大门,居民楼的大门都看过。现在我老了,连大门也没人要我看了,我只好天天来海
边坐坐,跟鸟儿们说说话。”老人把目光投向远处海面上的白色精灵,犹如慈爱的祖父看着自
己儿孙。(12) “您想念朝鲜吗?您还记得朝鲜吗?”我话刚说出口就想咬自己舌头,
有谁会想念让自己失去健康躯体的土地。(13) 然而老人却笑起来:“朝鲜是个美丽的
国家,那儿的冬天也很冷,跟魁北克一样。”(14) “先生,您如今退休了,没有想过
去亚洲看看么?”我内心一直相信时间是位魔术师,当它流逝过去后,储存在记忆中的灾难
有时也会变得美好。(15) “噢,这可不容易。我只会讲法语,除了魁北克哪儿都不
敢去。(16) “要是有一天您真的去了朝鲜,您打算干什么呢?”我很想证实几十年
前的战场在老人记忆中是否依旧硝烟弥漫。(17) “我想去那儿的山上种树。我曾经
是炮兵,那些炮弹毁掉了太多的森林,唉??”老人沉默下来。(18) “已经这么多
年过去了,那儿山上肯定重新变得一片青翠。被炮火焚毁过的土地也许更加肥沃,让树木长
得更茂盛。”我希望老人能同意我想象出来的画面。(19) 老人又笑了,缺了门牙的嘴
笑起来如孩童般天真。“Madame,我今天真是高兴,从来没有一个亚洲人用法语跟我聊过朝鲜。
只怕我耽搁了您太多时间,您该去老城了。”(20) 我们分别后朝两个不同方向走去,
我几次回过头向老人挥手,他居然也在同一时间转过身来。他身后跟着几只海鸥和麻雀,小
东西们似乎很清楚老人口袋里的玉米粒还未撒尽。走出很远我才发现自己脖子上挂着相机,聊了半天,竟忘了同老人照张合影。1、朝鲜战争给老兵带来哪些灾难?请依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两点即可)(4分)答:身体残疾,在朝鲜待了两年,后来负伤,勉强工作。 2、文章为什么多次写到海鸥和麻雀?答:景物描写,写出了这位伤残退伍老兵晚年生活的孤独寂寞,渲染凄凉,孤寂的氛围,表现出老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3、从描写角度赏析第4段划横线句子。(4分)答: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通过“站”“掐”“看”等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人生活的孤独寂寞,以及待人的热情和真诚。4、体会文章第14段中划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答:时间能够抚平战争带来的创伤,战争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同时也会激发我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情。
作文七:《感恩老兵阅读答案》3300字
感恩老兵
郭松民
湛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在法兰西六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着走来。清朗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礼炮轰鸣,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总理、首相和部长们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这是在诺曼底——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血洒在奥马哈海滩上。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希拉克总统在一个礼宾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们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然后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老兵此时此刻都在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曾经拍摄了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纪念仪式后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老兵们可以放心了,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在这一刻还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60年前的“D—day”,当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上滩头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会有今天,但有了今天,他们当年的牺牲,便全都得到了补偿。
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那些在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以及在八年漫长的战争中,所有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他们都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比如“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八一五日本投降纪念日”或者“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接受我们的欢呼和敬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中国和亚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抗战爆发时20岁的老兵,今年就应该是87岁高龄了;抗战胜利时20岁的老兵,今年也应该是79岁高龄了。一位接受了“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兵霍斯勒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明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听到他们欣慰地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新民晚报2004年7月8日)
[注] 本文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开头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就整篇文章而言,又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本文深受评委们的青睐而荣获一等奖。请结合新闻主题和写法谈谈其获奖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1.主要描写了法国上下举办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庆典的场面。(2分)写得既庄严又感人,表达对这些老兵们的敬意;(1分)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现场感,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1分)
2.这些老人会相继离开人世;(2分)我们丧失感恩老人的机会,就等于忘记那段历史,这会让我们变得麻木。(3分)
3.:新闻主题:①在文中,作者直接亮出了观点“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他从法兰西举办的隆重庆祝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中看到并想到了别人没有看到、想到的东西——“感恩老兵”。这一主题反映出了作者可贵的独特视角和敏锐的新闻敏感。(3分)[或者②这篇新闻主题思想针对性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竟然忘记了感恩,而且几乎成了一种可怕的时代病。针对现实存在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感恩老兵》一文告诉人们:“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通过这篇作品的广泛传播,无疑能起到了“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的作用。(3分)]
写法:①视角独特,主题新颖。能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一般情况下,新闻记者都是直接报道事情经过,而没有由此及彼的展开想象,提出自己独到的、深刻的见解。(3分)[或者:②真实记录,生动感人。在文中,作者不但真实地纪录了庆典现象,而且也真实抒写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了社会的真实一面,触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而使文章感人至深,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3分)]
(得分要点:新闻主题正确并有所分析,3分;能扣住一点写法并适当展开分析,3分。只要主题正确、方法正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要想概括前两段的内容,需要从全文的角度去概括,如果不看全文,对这两段的内容就把握不准确。关于作用,可以从细节描写方面去考虑。这个细节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现场感;同时还表达对这些老兵们的敬意。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点评:针对某句话或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句子或段落的位置,放入全篇中,结合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然后阐述其具体作用。
2.
试题分析:这句话从表面意思来看,就是说这些老兵已经很老了,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时间,这些老人会相继离开人世,我们丧失感恩老人的机会。从深层含义来说,我们感恩老人,是为了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我们丧失感恩老人的机会,就等于忘记那段历史,这会让我们变得麻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时,可以把句子分割为若干个词语单位,先把这些词语解释清楚了,那么整个句子的含义自然也就解释清楚了。如果句子中有比喻的修辞,可以找到喻体的特点,然后结合喻体去理解本体。
3.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这种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对于这种题型,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经历展开论述,这种题实际上相当于一片小的论文。同时要注意角度:新闻主题和写法。
考点:探究文本某个问题。
点评:此类题目跟封闭型题目的区别在于,虽然它也不能离开文本,但考生有了对文本表达不同意见的空间。学生在答题时仍然要先吃透文本,然后再谨慎提出观点,再进行简单论证。答此类题目,考生必须要在答题的一开始就明确表明态度,再进行论述。
作文八:《文学类文本《老兵客栈》讲解版》2400字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老兵客栈
谢友鄞 ①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置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客栈热闹】 ②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
归内蒙古,一度划归又发下来。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区划变迁】 ③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设施】//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瞭望楼上。【救火】
④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商会添置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救火】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规矩】。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⑤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子巴巴,像蜈蚣。【年龄、经历、相貌】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处境】营盘内水井遍布,【加个定语 】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铛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听见客人来了,老兵吸吸鼻子,说:“我嗅到生人味了。”【警惕】【日常生活】
⑥老兵老了。现在老兵最看重的,就是存放在客栈内的消防水桶,任何人不准乱动,任何人不准乱用。投宿的客人,越来越杂,什么鸟都有,大夏天的夜晚,溜出来,用消防水桶冲澡。老兵眼睛快瞎了,耳朵却好使,听见泼啦啦水声,幽灵一样钻出来。【警惕】老兵狂怒:“来人哪!掌灯!”立刻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客房伙计,食堂厨工们跑出来。一个小工举起马灯。陌生客人急忙穿上裤衩,叫喊:“别照我!”
⑦老兵厉声道:“畜生!你用消防桶洗屁股!”
⑧客人一副赖子样,说:“俩破桶,白给我都不要。用完这水,给你送回去。”
⑨客人哪里晓得,民国年间,有人盗窃消防桶,被商会保安队逮住,将贼手贼脚捆住,用杠子一穿,鸣锣吹号,像抬着野猪游街。有的贼,气性大,到了不服软,按破坏救灾论处,被活活吊死。【历史规矩】
⑩“把他抓起来!”老兵怒吼。
?客房伙计和厨工们逼近客人。
?“我是旅蒙商。”客人叫嚷,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
?老兵下令:“鸣锣,游街。”
?众人一拥而上,将客人的头按下,双手别在身后,推着他,向营子里走去。老兵取出
12.文章③④两段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分)
③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设置】//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瞭望楼上。【救火】
④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商会添置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救火】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规矩】。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12.交代水会营子的历史变迁,说明其精神代代相传;揭示水会营子有着视死如归的敬业精神;揭示水会营子有团结协作精神和严明的纪律、制度;说明老兵形象的精神来源。(4分,每点1分)
【1、交代水绘营子的历史变迁;(清朝时“消防团大本营”“深井瞭望塔”;民国时“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2、表现水绘营子视死如归的敬业精神;(“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瞭望楼上”“奋力救火”)表明水绘营子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明的纪律制度;(“一旦发现火警”“永远站着”“统一发放”“听从指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3、表明历史虽变,精神和规矩却一脉相承,也说明了老兵精神的来源。
】
14.文中写客房伙计和厨工“一拥而上”抓住客人游街有什么用意?(4分)
14.表现了人们对老兵的认可、敬重(1分);
从侧面写出老兵威信(地位)之高(1分);
表明水会营子的精神传统得到了传承(2分)。
12.第②段中说水会营子的“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文章哪些内容体现了这种临界的感觉?请加以概括。(6分)
12.①地处两省交界,区划多次变更,风习混杂。【习俗】
②保留着许多过去的建筑,像遗址标本。【建筑】
③时代变迁,但老百姓身上仍留有许多过去的习惯和精神。【精神习惯】(每点2分)
15.本文题为“老兵客栈”,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写水绘营子历史的用意】
15.①水会营子是作者有意描写的对象,通过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表现了世事变迁的沧桑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文化内涵。②水会营子是老兵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正是它的历史塑造了老兵的性格。③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表现水会营子沿习的传统,为下文捆绑客人游街的描写做铺垫。(每点2分)
作文九:《《感恩老兵》阅读答案.doc》2100字
《感恩老兵》阅读答案
《感恩老兵》阅读答案
感恩老兵
郭松民
湛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在法兰西六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着走来。清朗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礼炮轰鸣,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总理、首相和部长们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这是在诺曼底——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血洒在奥马哈海滩上。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希拉克总统在一个礼宾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们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然后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老兵此时此刻都在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曾经拍摄了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纪念仪式后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老兵们可以放心了,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在这一刻还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60年前的“D—day”,当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上滩头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会有今天,但有了今天,他们当年的牺牲,便全都得到了补偿。
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那些在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以及在八年漫长的战争中,所有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他们都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比如“7?7卢沟桥事变纪念日”,“8?15日本投降纪念日”或者“9?3抗战胜利纪念日”,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接受我们的欢呼和敬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中国和亚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抗战爆发时20岁的老兵,今年就应该是87岁高龄了;抗战胜利时20岁的老兵,今年也应该是79岁高龄了。一位接
受了“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兵霍斯勒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明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听到他们#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欣慰地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一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新民晚报2004年7月8日,本文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开头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就整篇文章而言,又有何作用,(4分)
20(说,“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他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分析。(5分)
21(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本文深受评委们的青睐而荣获一等奖。请结合新闻主题和写法谈谈其获奖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9(答案:主要描写了法国上下举办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庆典的场面。(2分)写得既庄严又感人,表达对这些老兵们的敬意;(1分)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现场感,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可读性和感染力。(1分)
20(答案:(1)事到跟前才想起,是否晚了些;(2)为什么偏偏是媒体,而不是政府出现;(3)这样隆重的纪念活动我们是否也应该在抗战60周年时举行一次;(4)在我们给予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以最大的关注的同时,却为什么没有给予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中国老兵以应有的、同样的关注,隐隐地表达了对社会缺乏感恩之心的关注。等等。(答出一点给2分,二点给4分,三点给5分)
21(答案:(1)新闻主题:在文中,直接亮出了观点“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他从法兰西举办的隆重庆祝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中看到并想到了别人没有看到、想到的东西——“感恩老兵”。这一主题反映出了可贵的独特视角和敏锐的新闻敏感。(3分)【或者:这篇新闻主题思想针性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竟然忘记了感恩,而且几乎成了一种可怕的时代病。针对现实存在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感恩老兵》一文告诉人们:“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显然,通过这篇作品的广泛传播,将无疑能起到了“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的作用。】
(2)写法:视角独特,主题新颖。能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一般情况下,新闻记者都是直接报道事情经过,而没有由此及
彼的展开想象,提出自己独到的、深刻的见解,但本文做到了。(3分)【或者:真实记录,生动感人。在文中,不但真实地纪录了庆典现象,而且也真实抒写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了社会的真实一面,触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而使文章感人至深,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得分要点:新闻主题正确,1分,分析合理,2分;能扣住一点写法,1分,分析合理,2分。只要主题正确、写法正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作文十:《一个老兵的签名阅读答案》20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一个老兵的签名
樊碧贞
新兵下连时,他被分配到卡苏里哨所。他随着给养车上的哨所。
已是6月,透过车窗他却看到了远处山顶上的积雪。他突然兴奋地哼起了歌儿。司机直是摇头。
车不能往前开了,他必须徒步上山去。凝神一望,他不禁吃了一惊。来时的路全悬在峭壁上。一只被惊起的鹰掠过他的头顶,顺着岩壁冲向峰顶。
我也会上去的。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
他浑身是劲。真得感谢新兵连那阵的队列、擒敌和体能训练。那时的训练很苦,有的兵上厕所蹲下去就起不来,非得旁人架着胳膊才能站起。他很用功,各项考核都是优。
有备而来,自然不怕。终于,他看到了哨所前迎风飘扬的红旗。他想再往前几步,却挪不动脚。胸腔里的肺如同炸裂般难受,以至于他不得不弓着身子蹲下去。那一刻,他明白了司机为什么摇头。
有个人迎了上来,立正,军礼。没有过多的介绍,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他背上的背包被取了过去。
别紧张,这是高原反应,过一阵子就没事了。他知道,说这话的是老兵。
哨所只有他和老兵。听给养车的司机说,老兵已经在这里守了四年零六个月。按例,每两年这里就会送走一位老兵,也会迎来一位新兵。他很纳闷,老兵为什么不挪动地方。
哨所的生活很单调。每天天一亮,老兵就带着他去巡山。
老兵总走在前面,背挺得很直。他做不到。已经上来一段时间了,但每次巡山到这里,他还是感到呼吸困难,头底他很奇怪,黑瘦黑瘦的老兵,脚下怎么就那么有力。
这里,是卡苏里哨所的最高处!
每次走到这里,老兵都会歇上十来分钟。老兵招呼他上去。他总是摇头。那顶上除了有雪,什么都没有。不过,老兵上去了,站成了一棵笔直的树。
等老兵下来,他把自己的感觉说了,老兵只是憨憨地一笑:你上去就知道了。
那上面究竟有什么呢?非得要上去才知道。
老兵不愿说,他也不好强求。只想,等自己感觉好些,一定上去看看。
有一天,他忍着不适爬了上去。顶上什么也没有。他有些生气,责问老兵为何捉弄人。
老兵不生气。拉了他一把,站这看,往远处看。看到什么了?
只有连绵不断的山。
还有什么?
茫茫的雾。
还有什么?
没有了。
怎么会呢?应该看得见竹篱小院,屋旁有高高的草垛儿,还有两只母鸡躲在草垛下。旁边,青竹竿上有还在滴水的衣裳……
可是这些,他根本没有看见。该不会是老兵的幻觉吧。
他攥了攥老兵的胳膊。老兵回过头来,眼里竟然有了泪花。
莫不是老兵想家了?他的好奇心一下子上来了。那个竹篱小院是你家?
老兵先是摇头,后又点了点头。
他更是一头雾水,想再问点什么,老兵却说,回去吧。
他跟在老兵身后,从夏天走进冬天。
下雪了,好大的一场雪。哨所外的雪花飘落有声。他睡不着,他知道老兵也没睡。
也不知道咱老家下雪没有?他自言自语。
想家了?老兵搭话了。
有点。你呢?
想。
你在这儿都四年多了,已是超期服役了。为什么不下去呢?
老兵没有回答,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老兵还是新兵的时候,这哨所里也有一个老兵。那个老兵每天也带着他去巡山。每次也总走在他的前面。老兵的背挺得很直。老兵每次经过山顶的时候都会呆上十多分钟。他跟着上去看过,什么都没有。
我看到的跟你一样。他接过话茬。但那个老兵看到的不一样。
为什么呢?
当你心里装有了一个地方,再远的地方都能看到。
那个老兵呢?
他永远守在了这里。本来,开春他就要下山去的。那个竹篱小院等着他。谁知道下了一场大雪,我们去接应山下送来的给养,他走在前面,意外地滑下去了……老兵有些哽咽。
他接过照片,真的就看到了那个竹篱小院,高高的柴垛,还有两只母鸡躲在草垛下。旁边,青竹竿上有还在滴水的衣裳……
背后有一行字:守好这个家。落款:老兵!
1.小说为什么从新兵对雪山的观察和感受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小说中带新兵的老兵的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理解“守好这个家”的丰富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①设置背景,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②为塑造老兵的形象铺垫;③暗示小说主题。
2.①热爱祖国;②忠于职守;③毅力坚定;④不怕吃苦;⑤关爱新兵;⑥坚守承诺。(答对四点即可)
3.①明线与暗线交织(明线是写带“我”的老兵,暗线是写已逝的老兵);②顺序与插叙相结合;③铺垫照应自然。
4.①这个家既指已逝老兵家乡的竹篱小院,也指国防哨所;②是已逝老兵的嘱托与期望;③是边防战士保家卫国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老兵客栈阅读答案沧河老兵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