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大城市的好处]大城市的好处》1800字
[大城市的好处]大城市的好处 篇一 : 大城市的好处
说实在话,我至今还是不喜欢上海,不喜欢这里的天气、不喜欢这里的人、不喜欢这里的交通……
一个同事说,她很喜欢上海,她在武汉、北京、上海都呆过,感觉还是大城市比较好。她列举了几个优点,城市太大在街上很难遇到熟人,想做点儿什么事情,不用担心碰到熟人,因为这个几率微乎其微,只要你换一个地儿上班,就没有人知道你的过去,你可以完全从新开始。
也许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吧,因为她的网友很多,喜欢追求新奇的生活。
对于我来说,我还是不喜欢,我不喜欢身边有很多朋友,可以一起去逛街、对一件衣服、一个人品头论足的说上一下午,可以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吃饭,一起打游戏……上海太大,走在街道上的十个人就有8个人是外地人,同事都住在城市的四面八方,周末想约在一起逛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下班一起吃东西,除了东西贵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同事的家距离市中心都很远,下班就马不停蹄地做地铁、换公交,还要直到夜里8点才能回到家,吃了饭上床睡觉,你怎么好意思再拉着人家一起逛街呢,
同事还说,上海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经常可以去听明星
演唱会,只要开唱后半小时,黄牛票的价格就直线下降,甚至五十就能买到一张内场的票。
对于不太喜欢明星的我,似乎这一点优势也荡然无存,我喜欢热闹,但是又一、讨厌太过分的热闹,因为不喜欢去总人散后的那种凄凉感觉。
同事又说,在上海有很多的国际大品牌打折,我也去看了两次,一次是在巴黎春天百货,一次是在353,还有公司附近的宏伊国际,国际知名品牌是很多,像韩国的W、还有宝姿、阿曼尼等,应有尽有,还有很多我都说不出名字的大品牌,在成都见都没有见过的。
但是仔细一看,这些所谓的大品牌,我只能从标价签后面的N个零看出他的价值,衣服感觉就像是老外扔进垃圾桶的一样,难看之极,即使打折1-3折下来也是五六百,甚至数千元上万元。用上海人的话说就是“抢钞票~”
我和老公约定周末去看电影,在陆家嘴的正大国际广场,听说哪里看电影比较便宜,我打电话问了一下,说周末的上午可以半价,全价是70元一张的。
算了一下,我们俩看电影,来回坐地铁就得20多,再吃个饭100多就没有了,在成都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晕倒,吃饭时间到了………………
篇二 : 住在小城市的十大好处和八大缺点
住在小城市的十大好处
第一:住的宽敞且花钱少。
大城市的房价动辄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而小城市才2000元左右,且居住面积大,自建的平房院或阁楼,成本价每平方米约1200元。
第二:吃的是绿色食品且价格便宜。
紧靠着农村,蔬菜价格是大城市的1/3,且都是绿色食品。一些人家还自己种植部分蔬菜,有的靠老家父母全年免费供应,节省大量吃的成本。
第三:处在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轻,可以同时享受城市生活、体验农村生活。
小城市,人少,工厂少,污染少,噪音小,有山有水,生活体验丰富。
第四:车辆少,安全事故少,交通阻塞少,出行方便,上班方便。
第五:朋友多,关系多,熟人多,好办事,遇到困难帮忙的多。
第六:读书成本低,不用交择校费,老师的想法少责任心强。
第七:看病方便,医疗成本也较低。
第八:娱乐场所少,消费低,网络快捷,和大城市享受同等的待遇。
第九:市场化程度低,就业和生存的压力小,比较容易混。
总之,住在小地方,消费水平低,物价水平低,环境好,做事方便。
如此对应的是生活质量差,见识少,生活档次相对就低。
住在小城市的八大缺点
第一:熟人太多,关系太复杂亲密,应酬多,世俗的套路太多,尤其单身不好混,精神累。
第二:所受教育层次低,教育环境差,接受教育的方式单调。
第三:医疗水平低,诊断能力差,大病误判多。
第四:旅游名胜少,景点不集中,档次也差。
第五:高档宾馆、酒店少,精细化社会服务少,软服务水平不上档次。
第六:体育设施少、文化娱乐场所少,周末没有地方去消遣。
第七:人气差,见识少,学术氛围差,结交的层次低,圈子小,档次低。
第八:创业机会少,竞争对手水平低,发展前途小。
作文二:《大城市的生与死》2100字
2015-01-21 09:50:27?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作者:陆铭?责任编辑:蒋应红(实习)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向往宁静、悠远、离群索居,另一种喜欢热闹、多样性、在人群中扎堆。前一种人,好比中国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好比美国的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看四季变换和蚂蚁争斗,思考“我为何生活”。后一种人,不用举例子,绝大多数人都属于此类。
在一个国家里,多少人生活在城市,多少人生活在大城市,本质上取决于上述两种类型的人的多少,这首先与性格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职业。在农业社会,就算农民想住到城市里,也不可能每天在农田和酒肆之间来回奔波,城里没有就业。而到了现代社会,即便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在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也已经超过90%。在现代经济里,越是富有的国家,知识(包括技术、信息和创意)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交往来传播知识。同时,也从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知识。换句话说,从前,生性再喜欢热闹的农民,都不得不居住在农村与土地为伴;现在,性格再内向的教授,也必须在最低限度上与人交流和开会。
人的另一个天性,是喜欢多样性,而不喜欢单调乏味的生活。只有城市,才可能提供这样的多样性,而大城市,才可能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和更多样的消费服务。
让我们来想想,什么是高房价?什么是城市病?给定土地和住房的数量,给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房价和城市病就是消费者获得大城市的生活所支付的代价。除了直接在购买消费品和服务时付的钱以外,人们还因为支付了大城市更高的房价,获得了接近于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地理位置。
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因为四通八达,是生活最为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一定要抢占市中心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间来回奔波,本身也是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所付出的代价。如果要接近工作地,就买更贵的房子;如果收入不够高,就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
大量的企业在大城市扎堆,特别是集聚在中心城区,是为了交流的便利。那么,有没有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面的需求减少了?部分是有的。比如说,人们可以在家办公,通过远程通信方式与同事和客户打交道。人们要与朋友交流,可以打电话、发微信。但实际情况是,线下和线上交流两者不是“互替”而是“互补”的。线上的交流实际上会产生更多的线下交流的需求。
市中心不可替代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于老建筑和街道所带来的感觉。你坐在那里喝咖啡的时候付的钱只有少部分是咖啡的价格,绝大部分实际上是在购买那个“感觉”。人越有钱越会购买“感觉”,吃饭穿衣的需求都会趋于饱和,而体验经济的消费是不断提高的。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是“消费型城市”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在成为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
在不久前我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加拿大的学者善意地提醒我们,不要天真地认为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过程会终止。且不说中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刚刚超过50%的阶段,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的水平达到80%,人们仍然在不断向大城市集聚。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长大,而不是缩小。更说明问题的现象出现在日本,日本的全国人口在下降,而东京都和东京圈的人口却在上升。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只需要看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可以了。越是发达的国家,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比重越高。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仍然愿意居住在大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核心区。这里面的道理还是前面说过的,人们越来越需要住在市中心,来接近空气里弥漫着的知识、信息和技术。同时,也是为了享受市中心无法被替代的丰富生活。
最后让我们来谈一谈公共政策吧。人们往往容易看到城市扩张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拥挤和污染。但是人们往往看不到,在大城市所承受的拥挤和污染,恰恰是人们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付出的代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报告中先说“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因素,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之后才说“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这个次序的先后是有含义的,任何控制人口规模的措施,必须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而不是去逆转这些规律,更不应该通过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歧视,来增加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成本。
当然,在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这件事上,中国并不孤单。看看印度吧,这个人口大国长期以来也采取措施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把政府所能控制的产业往中小城市搬。结果呢?大城市还是在发展,只是他们的大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大量是信息技术等产业,这些产业吸纳农村移民的能力不强。结果就是,印度成为了“两个印度”,城市并没有充分发挥创造就业的功能,而落后的农村没有分享现代经济增长的成果。
可见,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没什么国际经验。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简·雅各布斯写下《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她的斗争对象就是当时追求低密度的美国城市规划学界,历史证明,简是对的,美国城市正在为低密度而支付昂贵的代价,也驱动人们重返高密度且更有活力的大城市。
(摘自《东方早报》2014年12月9日)
作文三:《大城市的门槛》10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大城市的门槛
作者:杨雅婷
来源:《小康》 2014年第 19期
7月 30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 出,需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 改进城区人口 500万以上的城市现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 积分落户制度 ; 城区人口 100万至 300万的城市能放开落户条件的尽量放开。
有别于广州、深圳此类特大城市,对于人口规模仍然 100万以上但人口压力相对较小的珠 三角和粤西北大中型城市而言,入户的 “ 城市门槛 ” 又将是如何?
粤中粤西大中型城市门槛大幅降低
目前,珠三角核心区城市化高度发达,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已基本饱和,一些地方人口承载 能力到了极限。而粤东西北一些中小城市的吸引力不大,那么,粤东西北的中大城市状况又是 如何?记者近日就这一问题对粤西的人口大市湛江市进行了采访。
根据 2012年统计,湛江市区(赤坎、霞山、麻章、坡头中心四区)常住人口约为 131.4万。记者通过湛江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了解到,湛江市区的入户政策并不严苛,可以通过招工 或工作调动入户、购房落户、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以及高技能人才等多种途径入户。
2012年湛江市开始实施《湛江市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工作方案》,提出在市务工的具有 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异地务工人员,均可申请入户该市城镇户籍,不受指标限制,不设入 户 “ 门槛 ”; 对于大学生入户提供便捷多样的通道和支持。
为鼓励农民工入户, 2011年底湛江市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和融入城 镇工作的意见》,完善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入户手续,并且为异地 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工作,不仅照顾优质人才的入户,同时照顾了中下层甚至底层人员的落 户。
最吸引老百姓的还是切身利益
记者从湛江市中心城区赤坎区公安局户籍科了解到,去年赤坎区人口总量约为 23.7万 人,非农业人口占 20.4万,约占总人口的 85.9%。对于人口流动,该户籍科负责人形象地表 示:“ 老百姓都是很实在的,对于政府的政策,看得到好处就流动,看不到就不流动。比如前 十年赤坎区一中的录取分数就比同市霞山、坡头等区要低 10分,于是人们就想方设法通过购 房等方式将户口迁至赤坎,后来各区统一分数线,人口流动就没那么频繁了。 ”
提到农民工入户问题,该负责人说:“ 现在本地农民享受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好处,都不愿 意将户口迁至城区,倒是有很多非农户口想转为农业户口 ; 对于外地务工人员而言,户口在哪
作文四:《大城市的生活》600字
大城市,顾名思义,更先进、更发达、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每个人有四个出身:城市出身、家庭出身、学历出身、职业出身,你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扎根大城市,有个更好的城市出身。
很快,你在城市有了一份工作,你看一切都是新鲜的,林立的高楼、拥挤的人群使你异常兴奋,你觉得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见识更广了,美好的城市生活渐渐呈现在你眼前。 你很努力地工作,希望早点在这座城市立足。但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你开始有些厌倦了等车、挤车、塞车的上班路,厌倦了枯燥的每天忙碌的工作,你觉得自己满脸倦容、毫无生气。高楼开始让你觉得压抑、人潮让你觉得烦躁,你开始怀疑大城市好在哪里?
努力有了收获,老板肯定你的能力,将你的薪水提升,你又有了奋斗的动力,又开始勾勒美好的未来。你想在城市有间自己的房子,关注下楼价,发现一平方米的价格是你薪水的几倍,你的美好构想突然被现实泼了一盘冷水。当你和旧时的朋友联系,他羡慕你的月薪是他的两三倍,你却在羡慕他的月薪能买到一平方米。
开始有些倦了,好像怎么努力也达不到预想的期望,怎么也不能溶入城市的生活。有时候,你会想,辛苦地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值不值得?选择挤在城市的出租房;选择了一日三餐的盒饭,你认为这是成长的代价,认为是奋斗的经历!
回不去的从前,我轻呷一口茶,先苦后甘,我也不过是红尘中最普通的一个人,想要的也不过是一份浅淡安然的烟火静好岁月,那些疼痛的往事,就搁置在光阴里,收起来;那些不安的情愫,也搁浅在时光里,卷起来。
作文五:《大城市的优点》10100字
生活在大城市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是物质生活质量高、工作机会多、人口集中好交流、获得信息的途径多?? 缺点是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环境污染严重、容易患心理疾病等
住在大城市的优点
信息发达、文化发达、经济发达——
就业机会多,发展(包括内在的外在的)机会多,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健全。 还有一个方面是容易被忽略的——那就是大城市的“政治文明”程度较高,对权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公民权利相对更有保障。信息传播途径比较多,舆论监督也比较到位。政治文明的好处很大,它能给公民相当的安全感,使我们不用担心黑狱、官匪、土皇帝。不要小觑这一点优势,不信你上网看看新闻,公权欺压百姓的事情最容易发生在小地方。 除了空气不如乡下,大体都比乡下好。
对于住房、医疗、教育的经济压力,乡下比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乡下的经济收入相对更低,更难有发展机会。
除了空气,估计都是大城市好。
缺点也是对比农村来说
在农村,让你感觉最好的就是开阔,没有城市的压迫感,而且空气很好,令你心情舒畅;农村人的朴实让你感觉很踏实;农村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自由自在;农村人吃五谷杂粮,对身体很好哦
本来就这个内容可以写个三五千字的,可是我觉得以上这几句已经够清楚的了 全球绿色经济峰会举行 专家指出许多城市发展弊病
[现状]北京上班平均耗时52分钟
虽然对中国的大城市还未深入走访,但罗希特?T?阿格瓦拉从纽约、费城等美国城市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一些城市过去的规划决策来判断,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可能也会像今天的纽约一样,走上“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不仅是纽约,伦敦现在也在‘摊大饼式’发展,而这样的发展模式一旦确定就很难改变。”
专家介绍说,围绕着一个中心,一环套一环地建路,从一环一直造到四环、五环,甚至六环,居住小区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房子一幢接一幢地建设,公共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这就是当今许多大城市的“摊大饼”发展模式。比如,纽约围绕着百老汇、曼哈顿这些中心区域向布鲁克林、皇后区等外围发展,北京、上海也都绕着大广场所在的市中心一环环地往外扩张,人们住到六环、外环等城郊结合部。
“摊大饼式”发展的弊端已日益显现。香港经纬企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经纬显然注意到了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近日发布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北京成为上班平均花费时间最多的城市,需要52分钟;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陈经纬指出,目前在中国的大城市,一些政府办公场所、写字楼、商业等公共建筑都集中在一个市中心,而很多人却居住相对偏远的地方,如此一来,每天上班时间,很多人流向市中心拥挤,而下班时由从市中心往外涌,每天好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从而加剧了交通拥堵。
[预测]2025年,城市人口达10亿
在昨天的峰会上,专家们还分享了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些预测。根据这份预测,到2025年,中国会有北京、上海、重庆等8个超大型城市,每个城市的人口会超过1000万;会有23个大城市,人口在500万到1000万;会有221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涌向城市,会有10亿人在2025年生活在城市中,这些城市要有50亿公里的公路和更多的铁路。
中国的城市建筑风貌也将经历重大变化,从而为房地产开发商打开了大门。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在未来20年内,中国将建造40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相当于2万到5万幢超过30层的摩天大楼,这样的规模堪比10个纽约市的大楼数量。
而根据城市规模进行生态合理的规划,将不仅环境友好,并且也为人的居住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而最近,零碳建筑也备受关注。世界著名的伍兹贝格建筑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官邓森一直关注零碳排放建筑,同时留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发展低碳经济的举措。他认为,在新城市中实现零碳排放更容易,但事先必须做好相关技术准备。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着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她出生在一个年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器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啬的塑造了这个天才们。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毁灭之手。这些才华横溢的儿女,都无一例外的先于父亲再人生的黄金时间离开了人间。惜乎,勃郎特姐妹~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学习生活中,简。爱仍然是承受着肉体上的受罚和心灵上的催残。学校的施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使她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了脸。但简。爱仍坚强不屈,化悲愤为力量,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而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
不久,简。爱又陷入了爱情的旋涡。个性及强的她同样保持着个人高贵的尊严,在情敌面前显得大家闺秀,毫不逊色,对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从容面对。
同样,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同时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让我敬佩。
最后,简。爱得知,罗切斯特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时又妻亡财毁。简。爱全身心的爱再次投入了他的怀抱。。。。。。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简爱读书心得1000字二:
前几天,我刚读完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简?爱》。
这本书的作者叫夏洛蒂?勃朗特,她有两个妹妹,她们都是女强人。夏洛蒂?勃朗特我对她有些了解,因为我学过一篇关于她的课文。所以,她的代表作《简?爱》我也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了。
我曾经听说过《简?爱》的小部分故事,只知道简?爱和一个比她大四岁的约翰打起仗来,使自己浑身上下伤痕累累,痛苦不堪,还被里德舅妈关在红屋子里,对此,我一直以为简?爱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
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简?爱是那么不平凡的一个人,她是一个坚强、善良、勇敢、具有吸引力的小女孩。
刚开始看简?爱时,才发现,原来简?爱是一个弱小的女孩,她常常受到别人的欺负。但是,她被自己的舅妈的儿子欺负的时候,自己的舅妈却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经过自己的反抗,小简?爱终于可以离开自己的舅妈,离开别人的欺负,来到了劳渥德。
令小简?爱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舅妈居然告诉劳渥德的牧师,说她是一个小骗子,是一个坏孩子。简?爱虽然小,但她知道尊严,她虽然知道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但是她知道自己的力量小,根本就不能抵抗,但是我知道,她心中有一团怒火正燃烧起来,跟加强了她要永远离开里德舅妈的意念。
在劳渥德的时间里,或许简?爱她觉得很苦,但值得佩服的是,简?爱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海伦以后,我发现她变的更坚强了,也让我对她有些刮目相看。
在劳渥德所学到的东西,可以让简?爱当上一名家庭教师,而她工作的地方,也就是在桑菲尔德府。接下来的时间,简?爱在
桑菲尔德府不仅遇到了天真活泼的小阿黛勒,也使她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虽然在寻求爱情的这段时间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但她终于熬过来了,并和她的爱人幸福地生活下去。
书的末尾就是这样,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结果,也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结果。书中的简?爱虽然不美,但是她淳朴、善良、坚强,最终赢得自己的爱情,这不就是她真正的美吗。
其实,我们看到的简?爱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化身,她告诉了我们要学会坚强,这不正是我们通往成功的道路的需要吗,
简爱读书心得1000字三: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
小说中,简?爱与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因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仪式上,她才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原配妻子尚
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世。
在金钱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
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
在爱情方面,她从不奴颜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讨好,她鄙视那些浑身铜臭、以门第出身论人、一味追求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庸俗之辈。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她从来没有沦为爱情和物质的奴隶,也没有陷入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简?爱为维护公道、维护个人尊严,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简?爱这一形象具备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简?爱》为千千万万受欺压的下层平民喊出了心声,为千百年来在男尊女卑社会里饱受欺凌的姐妹们喊出了心声,这是它至今仍然是各国的读者最喜爱阅读的小说之一的主要原因。
简爱读书心得1000字四:
??? 曾经有一份挚爱,漂洋过海来到我面前,那便是《简爱》。它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她所象征的女性理想和追求已超越了时空,成了人们心中的永恒。
???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 在这本书里渗透着最多的就是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了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 本书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但是虽然她们生活在同一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的性格比较温柔,很清纯,更加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得不到父母太多的关爱,再加上她容貌不美,身材也很矮小。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
??? 她所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容貌不美,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的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 她从不因为自己的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在罗切斯特面前感到自卑,相反的,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的是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而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
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 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如何赢得了男贵族爱情的平民女子的灰姑娘的故事,而是勇敢的走出了灰姑娘的童话,迈向一个有着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学道路的起步。简?爱藐视财富,但她却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洁的心灵”。我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简爱读书心得1000字五:
??? 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许正是这样才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以顽强的意志以成绩优秀完成了学业。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故事的重点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爱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作者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简?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爱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顽强的自尊心。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 简?爱作为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以往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丽温柔、高贵贤淑的女子形象。而简?爱,她"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拥有的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使那些外在的美在这内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为可贵的是简?爱并不因为自己的贫穷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坚定:"我和你的灵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 也正因为此,简?爱敢于去爱一个社会阶层远远高于自己的男人,更敢于主动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情--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大胆的。幸福不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的专利,她属于芸芸众生的每一个人。只有两个相互对等的灵魂才能组成一份完整的爱情,所以简?爱坚持,自身的独立与追求爱情的完整是不能分离的。?
???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
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
简爱读书心得1000字六:
??? 在这一次的寒假读书计划书单中,我选择了《简爱》这本书。在这之前,我读过她的压缩英文版,就一直想知道简爱这个貌不惊人的弱小女子是怎么样为自己赢得尊严和爱情的,而今天,终于要揭开谜底了。
??? 打开书架,取出那本阿姨送给我的那本《简爱》翻了起来。在朦朦胧胧的迷雾中,出现了一个弱小的身影,慢慢地走近了。
??? 简爱的第一个身份是里德太太的侄女。她从小受尽两个表姐和表哥的欺负,总是待人受过。而且“无论怎么讨别人的欢心,都有人从早到晚地骂我淘气、阴暗、讨厌、鬼头鬼脑”。这种强烈的不公终于在简的心中激起了她的反抗。当约翰表哥又一次无缘无故得教训她时,她愤怒的指责他像罗马的皇帝,大声斥责他的凶恶,并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恶棍尝到了挨打的滋味。她是勇敢的,不仅因为她鼓起勇气教训了约翰,而是她冲破了长期以来一直束缚着她的那个服从长辈的观念。她勇敢的站起来,诉说心中的不公平,控诉以恩人自居的舅妈的罪行。她一针见血地骂她是伪善的女人,把她斥责得抬不起头。面对强权,她开始反抗,也开始走向成熟。她学会了独立。
??? 当走出舅妈的家时,简爱的心情是阴暗的。因为她从种种蛛丝马迹中已经领悟到第二个住所——劳渥德慈善学校对她不可能会轻松。果然,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但她并没有下决心与全世界作战。她对谭波尔小姐和好朋友海伦彭斯都有极大的热心和热爱。在劳渥德,她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区别对待。这给她的反抗蒙上了一层是非和正义。她以别人对待她的方式对待别人,她成熟了。书中,她对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反抗有了一个定位:“当我们无缘无故的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的回击——狠狠的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这样打人”。随着成长,简爱的反抗精神真正的散发出光芒。 ??? 简爱一生的转折发生之处便是桑菲尔德府。她来到这里,做了一名家庭女教师。而18岁的她,渐渐地与主人罗切斯特产生了爱情。罗切斯特家召开宴会,简爱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贵族的小姐太太们相处,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她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是炙热的,也是强烈的。但她决不会因此失去原则。当她误认为主人要娶一位贵族小姐,又要同时把她留在身边,使她成为无足轻重的人时,她愤怒地反驳了罗切斯特。“只要上帝赐给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我现在同你讲话,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她的愤怒,她长期忍耐的情感终于爆发出来。在这个时候,她的愤怒的斥责,正是使我们感到敬佩的。她爆发而出的话语正是她反抗精神的折射。简爱的精神,它的灵魂的光彩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她的形象美丽而光彩夺目~
??? 而命运似乎还要考验简。在她与罗切斯特的婚礼上,她才发现罗切斯特早已娶妻。她不顾内心的反抗,情感的痛苦毅然出走。她心向上帝和光明,心向自然和神圣的大地之母。她用法律的条款约束自己,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光明的天堂。她出走后的三天,虽然经受痛苦的流浪,但她的心在和平的保护中,她的灵魂是纯洁的,她的生活处境越是穷苦,她的心灵就越像一个仙女般纯洁。她孤独,但不寂寞。她贫困,但不潦倒。她是自立而独立的。她为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华彩的乐章~
??? 命运是公正的。简最后与罗切斯特获得了幸福的结局。而她的精神也如经久不衰的珍宝,永不褪色。
??? 最后,伦敦的迷雾又加深了。那个瘦小但坚强的身影远去了。我合上书。19世纪的英国渐渐如一艘航船从思绪的海洋中退去。
??? 简爱的一生,从幼稚到成熟;从柔弱到坚强;从懵懂到智慧,她改变了许多,成长了许多。而我们,也在成长,也在从幼稚变成熟,从懵懂变智慧。
??? 简爱的一生,不变的是她的反抗,她的精神。而我们,让我们保留一点不变的精神,总有一天,它会像金子一般发出光芒。
??? 简爱的精神,经历风雨,经历时间,至今未变。
???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题记
刚刚读完《简爱》这部世界文学名著,我想任何认的心情都将久久不能平静。这是英国文坛一位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写的一个叫简爱的女子的传记,也是作者自己的缩影。书中简爱从盖兹海德到慈善学校,又到桑菲尔德庄园,经历了许多苦难和曲折,最终获得了自己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和爱。
书的前半部分是讲简爱的童年生活,在盖兹海德的养母家,她一点也不合群,更得不到任何人的尊重。但是她并不甘心,她想努力争取超过别人,以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坏孩子。但是她却被送进了慈善学校——劳沃德学校。那里的饮食条件很差,住宿条件更差。每天的食物不但少,而且是烧糊的。她们穿的衣服和袜子是最差的,这所学校的校长是reader8.一个叫布洛克尔赫斯特的牧师,这个狠毒的校长给学生制定的校规苛刻无比,如:不能留卷发,天然的卷发也不能留,也不能梳辫子。很薄的袜子坏了不能换,一定要自己缝补。但校长却认为这些规定是基督徒的义务和美德,把孩子们生活中很普通的事看作是世俗的傲气,把她们身穿破衣看作是应有的朴素,把孩子们的受苦看作是培养坚韧的意志。这些使任何走近这所学校的人都感到愤怒无比。
劳沃德学校好似一个监狱,把那些女孩都关在痛苦之中,又好似一个火炉,激发了简爱反抗的怒火。她为朋友海伦彭斯的遭遇而打抱不平,并告诉她该爱的人就要去爱,该恨的人就要去恨,不能因为他的权利大或小而束缚自己的感情。在一个春天里,可怕的瘟疫在劳沃德蔓延开来,斑疹伤寒被吹到了拥挤的教室和宿舍,还没到五月,学校就成了医院。简爱的朋友死了。劳沃德的卫生条件暴露了之后,不得不被关闭。一些有钱人出资又重新建造了一所学校,简?爱的生活有了转机。后来简爱又经历了欢乐、痛苦和种种波折,努力寻找着她心中的那份爱,最后,她找到了。
《简爱》的故事的确让人感到一丝温馥和慰籍,让人明白爱的真谛。也特别适合从小生活在物资充裕,被爱包围的独生子女们来读,来领略简那自尊、自强、自立、平和宽容和充满怜悯爱心的精神世界。
爱情、亲情和怜爱之心是人类最丰厚也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缺了它,等于白活一世。学会爱人,感恩很重要。
《简爱》这本小说是以简的性格为脉络的,这样的结局是为简的性格取向服务的。但是对于罗切斯特呢?简从前有的自尊与自卑难道罗切斯特先生就3COME文档频道一点也没有吗?难道他就那么容易做到与简在一片纵过火的废墟上重新开始新的幸福生活吗?
作家是忽略了罗切斯特先生的真实性或挣扎性的。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无非是为了成全一段纯粹的爱情的延续。如果让每一个古怪个性都不停地轮番作怪的话,生命哪里会留下爱情,只剩下争吵而已。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精彩的一面,让我们为简爱的美和爱而鼓掌,为夏洛蒂勃郎特的经典之作——《简爱》而鼓掌吧~
作文六:《选择大城市的优势》900字
选择大城市的优势
1.大城市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就业空间,都要比小城市有优势。 2.大城市的竞争更激烈,有血性有拼劲的人更适合在大城市拼搏。 3.就理论上而言,在大城市就业安家,更有利于后代的学习环境优势。
大城市好 在小城市发展好了 都想去大城市 在大城市发展好了 都想出国 没有愿意回小城市的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在大城市就业的四大优势
毫无疑问,大学生就业、创业在大城市有诸多优势。首先,就业机会多。一线城市发展配套设施齐全,聚集了大量的企事业单位,有相当多的岗位空间,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择业,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其次,工资待遇高。专业相同、能力相当的大学毕业生,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就业,工资的水平是不同的,甚至差异很大。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大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基本工资会比一些中小城市高出不少。
第三,个人进步快。大城市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最先接触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能够紧跟或超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也能让人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另外,更重要的是,大城市拥有很高的创业成功率,创业空间广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大量的企事业单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当今社会专业化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不是多面手,它的运作需要多个行业的配合,这时,有能力、有特长、专业化能力强的大学生可以在一段时间的磨练后,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自己的事业,成立自己的公司、个人工作室,或者做一个自由职业者,以不同的创业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看来,每一个年轻人都怀揣着梦想。大城市机会多,能帮助年轻人实现梦想。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0年将有630万名大学生汇入就业大军,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按照这些年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观念,大城市依然会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点评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24.5%的人愿意去“中小城市”,选择农村地区就业的更是只有5.3%。
这项调查显示,尽管53.3%的公众认为,在中小城市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同时也有52.2%的人更愿意在大城市打拼,尤其是一线大城市。就业首选北京、上海的高达43.2%。
作文七:《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俞孔坚》9800字
高悬在城市上空的明镜——再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作者:俞孔坚 发表:《北京规划建设》2006(3):97-98
城市到底是什么?城市的生命来自何处?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什么?是谁毁了我们的城市?怎样来挽救我们的城市活力?
简?雅各布斯以其鲜明的建设性的批判立场,于1961年发表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宣言般地提出了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正是那些远离城市真实生活的正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乌托邦的城市模式和机械的、单一功能导向的城市改造工程,毁掉了城市的多样性,扼杀了城市活力。要挽救大城市活力,必须体验真实的城市人的生活,必须理解城市中复杂多样的过程和联系,谨慎而精心地,非粗鲁而简单地进行城市的改造和建设。
雅各布斯关于城市的思想和对策是具体而日常的,却恰恰是与正统的城市规划背道而驰的。如:街边步道要连续,有各类杂货店铺,才能成为安全健康的城市公共交流场所;街区要短小,社区单元应沿街道来构成一个安全的生活的网络;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并不是当然的活力场所,孤立偏僻的公园和广场反而是危险的的场所,周边应与其他功能设施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公共场所的价值;城市需要不同年代的旧建筑,不是因为它们是文物,而是因为它们的租金便宜从而可以孵化多种创新性的小企业,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活力;城市地区至少有存在两种以上的主要功能相混合,以保证在不同的时段都能够有足够的人流来满足对一些共同设施的使用;巨大的单功能的机构和土地使用将产生死寂的边缘,当行政中心、音乐厅等大型设施与城市的居住区和其它功能相分离而独立成区时,必将会出现死寂的边缘带;贫民区并不一定如正统规划人士所认为的“城市的毒瘤”,相反,可能是城市最具活力和安全的区域,不应采取大规模投资改造和搬迁的方式来进行消灭,而应通过鼓励和培植自我更新的能力来逐渐脱贫;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是靠修更多的道路来解决,那只能使城市最具的活力区域不断受到侵蚀,而是应该通过减少汽车的使用机会的方式来解决,包括提高使用汽车的难度以及提供多种出行选择来慢慢减少人们对进城汽车的依赖;城市应该分解成高效的、尺度适宜的社区单位,通过这种社区单位使市民能在城市规划和改造中表达和捍卫自己的利益;大型旧城改造工程,特别是救济式住房项目,不能与城市原有的物质和社会结构相割裂,改造后的工程必须能重新融入原有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肌理;城市的视觉设计必须反映城市功能,城市的秩序是城市功能秩序的体现;等等。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一面高悬在城市上空的明镜,值得每一个开发商、规划师,各级城市的规划、建设及管理者,尤其是市长们时时能关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雅各布斯强调城市规划必须以理解城市为基础。正是从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出发,雅各布斯发现城市生命和社会经济的活力在于城市功用的综合性和混合性,而不是其单一性。因此,城市规划的第一要旨在于如何实现多种功用的混合、为各种功用提供足够的空间。城市功用的丰富多样性,才使城市有了活力,城市文明才得以延续和繁荣。
而在当时的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正统规划理论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实践,恰恰无情地扼杀了城市的活力。《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矛头所指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之后主导西方城市建设的物质空间规划和设计方法论,主要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理论,以及始于19世纪90年代流行于北美各大城市的城市美化运动(更确切的说是城市化妆运动)。合起来,它们被雅各布斯讥讽为“光明田园城市美化”(Radiant Garden City Beautiful)的“伪科学”。它们不是从理解城市功能和解决城市问题出发,来规划设计一个以城市居民的生活为核心、富有活力的城市,而是以逃避城市和营造“反城市”的“田园”为目标,用一个假想的乌托邦模式,来实现一个纪念性、整齐划一、非人性、标准化、分工明确、功能单一的所谓理想城市;凡是与这一乌托邦模式相违背的城市功能和现象,都被作为整治和清理的对象。
确切地说,雅各布斯所激烈抨击的是西方世界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特别是二战之后十多年里那种无视城市社会问题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和重建方式。在雅各布斯之前,这种批评和反思已经在许多社会学者和城市规划学者中悄然兴起,但雅各布斯的抨击是最无情而有力的。尽管有争议,且并非出自专业规划理论家之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仍被认为是二战之后最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代表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城市被理解为建筑的延伸,或是建筑的放大;城市规划被理解为物质空间的设计,尤其是美学意义上的城市整体设计;误认为一个优美的城市图案和空间设计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城市规划过程被认为是一个纯技术的过程;规划师(常常是建筑师)依据一个乌托邦模式,设计他认为理想的城市;规划成果最终体现为作为终极成果的、类似建筑物施工图的蓝图。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之后(更确切地说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城市逐渐被清晰地被理解为一个系统,有着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功能,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而城市规划是一个建立在对城市的理解基础上的系统的调控过程,是城市中复杂关系和不同人群利益的协调过程,更多的是一个政治过程,绝不是一个纯技术的过程;规划不是以技术蓝图为终结,而是一个多解的过程和一个不断根据系统的反馈进行调整的动态的城市管治过程。
城市是个活的有机体,城市规划本身也是一个富有生命的活的过程。而价值观和社会道义,更确切地说是尊重和关怀普通人的价值观和道义是这个生命过程中跳动的心脏和灵魂。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和西方的城市规划及建设的思想早已沿着雅各布斯所呼唤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的方向大大前进了,雅各布斯当年提出的许多思想和原理早已成为西方城市规划教课书的内容,并被广泛作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导则而付诸实施。
斗转星移,快速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的幽灵从西半球来到了东半球的中国。今天不妨也将雅各布斯的那面城市生与死的明镜高悬在大江南北各大城市的上空,照照我们的大城市。我们会发现,非常可悲的是,我们并没有从美国和西方城市的生死试验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利用城市化这一个3000年难得一遇的良机来建设美好家园,而是变本加厉地在扼杀我们城市的活力、毁灭城市的特色。
如果说学习西方先进思想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的话,那么,我更愿意把雅各布斯女士的那面城市生死之镜,比作《红楼梦》中那面贾瑞从神秘道士那里得到的、警幻仙姑所制的“风月宝鉴”,它正可照见风花月夜,最终却使人在短暂的欢愉之后,命归黄泉;反则可照见骷髅朽骨,却可以救人于膏肓,有起死回生之效。而我们的城市规划师们,尤其是市长们,已经或正在用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代价,在乐此不疲地为了片刻的短暂欢愉,挥霍着城市肌体的生命:
看那,各大城市的的科技园区、大学园区、中央商务区、文化中心、大剧院如雨后春笋出现,创造了多少“干净整洁”的死寂边缘和毫无生机的单一功能区,而原有的故居民宅被推土机早已“三通一平”彻底抹去;
看那,一个个活生生的“城中村”是如何被无情地“铲除”消灭,并以此为城市建设的政绩被广为赞颂;
看那,街边针扎着生长出的小摊小贩们,或者是形形色色的特色零售街、艺术家村,是如何被警车和推土机当作有碍市容的垃圾,被周期性地铲除,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无不在美化和净化的名义下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断受到遏制;
看那,我们的一个个居住小区是如何被围困在各自的铁栏围墙内,与城市和街道分的清清楚楚,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正在被抛弃,隔阂与冷漠正在城市中滋生;
看那,宽广的城市车行干道无情切割着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恨不得让汽车开进城市的每个角落,步行和自行车空间一再被挤压,使城市的人性空间和活力不断受到侵蚀; 看那,十几甚至几十公顷的巨大硬地广场、远离居民和其它城市功用的大型体育设施、奥林匹克
中心和会议中心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剪彩,谁曾思考,它们除了纪念性的展示,对城市的活力会有多大的贡献?
看那,我们的每个城市的财力和物力是如何被集中挥霍于城市总体规划所描绘的XX轴和XX中心等形式的蓝图,当年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中的故伎、当年希特勒所热衷的城市轴线,是如何通过当年帝国建筑师的徒子徒孙们和狂热的信徒们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上演。
借用雅各布斯“仙姑”的“风月宝鉴”,希望我们的民众、规划师和市长们能看到一个个正在走向病入膏肓的中国城市,果能如此,则城市生命由此走出膏肓。
所以,让我们再次聆听雅各布斯的告诫: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城市活力,城市规划必须围绕促进和保持活力来做文章:
为了城市活力,规划必须最大限度地催生和促进大城市的不同地区中的人及其使用功能的多样性;而要实现城区功用的多样性,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必须有两种以上主要使用功能;小街区;不同年代的旧建筑的同时存在;足够的人口密度。
为了城市活力,规划必须促进连续的街道邻里网络的形成,它是城市孩子们可以安全健康地成长、大人们可以交流的公共空间,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空间结构。
为了城市活力,规划必须打破对城市物质和社会结构有破坏作用的真空边缘带,它们往往由功能单一的设施和机构所造成。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市民对大城市和城市分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了城市活力,规划必须通过为原居民的就地脱贫和发展创造条件,来实现城市贫民区的脱贫,而不是靠阉割手术式的、集中安置和大规模拆迁来解决,那样只能使贫民区从城市的一个地方扩散或移植到另一个地方,治标不治本。
为了城市活力,规划必须珍惜和呵护已经形成的基于功用多样性的城市区域,避免某种强势功能排斥其它有共生关系的弱势功能,导致其向功能的单一化趋势演化。
为了城市活力,规划必须彰显反映城市功用的城市视觉秩序,而不是形式主义的、与功能不符或者有碍功能的城市化妆。
感慨爱因斯坦的名言所揭示的:“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永恒的,其一是宇宙,其二便是人类的愚蠢,而对于前者我还不敢确定”。但我更愿看到中国古老寓言所期望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愿中国的城市不会落得《红楼梦》中贾瑞的结局,在狂欢与庆典中走向灾难。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
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 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思想方面参见上题
(1) 周洛邑城:城址不十分规则的方形,中心分布的建筑遗址,分布在城中央偏南
(2) 曹魏邺城:已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殿为中心的规划思想,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各级分明,对唐长安及以后有重要影响。
(3) 吴国金陵:建度地周围20里,共九门,因其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的地区,山、湖、河的地形较复杂而且是各朝逐步扩建,因而城市平面是不规则的,但其中宫城部分则按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的规划;坊市地区则比较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迹象。
(4) 隋唐长安:唐长安多用中轴线对称格局,唐长安多用规整的方格路网,通城门的道路是主干道,唐长安的局位区多用里坊制。
(5)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 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的轴线对称布局。三套方城分别是外城、皇城和宫城。都城东西两侧分别设有太庙和社稷坛。体现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明清北京保有了元大都的城市特征,明北京城北部收缩5里,南部扩展1里,市中轴线更为突出。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1)汉长安的修建事先并没有完整的规划,而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的。而唐长安是由宇文凯规划的,没有变。
(2)汉长安由于是逐步形成的,所以没有功能分区,宫殿与平民居住群相混杂。而唐长安则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城三面包围,使“官民不相参”。
(3)唐长安、汉长安的一半居住区是较为相似的,汉代称闾里,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是里的内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唐代实施坊里制。
(4)汉长安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而唐长安为了体现王朝气象,规划的方方正正,十字路网,很规整。
(5)汉长安由于地势较高所以吃水、用水较困难。隋唐长安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将宫城皇城选在了地势较低之处,城市规划也考虑了水系和绿化。其水系较成系统,除供饮用外,在园林绿化上的意义也很大,水的良好条件,使唐长安的园林绿化水平远比汉长安高。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1)《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中国古代大多数都城都是按此思想修建的,最典型的有曹魏邺城、元大都等。
(2)管子认为城地选址应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
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其具体内容详见第6题)收管子影响的城市较明显的是南京城,南京地形较复杂,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四面环山,只有中部地形较平坦,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的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整的宫城区及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参见原理P14)
(1)a.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周代王城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b.《周礼·考工记》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多方面的级别差异;
c.还有对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论述;
d.《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深远影响。它反映了中国古代苎枷肟冀攵汲枪婊馐侵泄糯鞘泄婊枷胱钤缧纬傻氖贝?br>(2)管子的规划思想
a.《管子度地篇》中记载关于居民点选址“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b.管子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冲四项上完全打破了《周礼·考工记》单一模式的束缚;
c.管子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d.对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已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 e.《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同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3)《孙子兵法》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的阖宫城充分考虑了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
(4)《商居书》它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商居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上陵丘谷之间比例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1) 从周代关于建筑的文献及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周代已经将对称的布局应用到一些大型建筑群中。
2) 春秋战国一些城址中,大型建筑土台也按一定的轴线布置。
3) 汉长安总体布局虽不规则,但宫殿部分的布局是很严整的。
4) 曹魏邺城布局就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形式。
5) 隋唐长安城在总体中将中轴线对称的手法进行完善。城门的数量及位置,道路的格局,市的分布,坊的大小及划分,均严格对称衬托出中轴线朱雀大街。又以轴线来正对全城的主要建筑-----宫殿。
6) 宋东京(开封)也对宫城的正门开辟了宽广的御用道路。
7) 到元大都,总体布局艺术又达到一个高峰。除了南北向的中轴线以外还出现了东西向的横轴线,并在两线的交汇处修建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加强了总体布局的次序感。
8) 明清北京城在总体布局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①中国古代的城市中的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贯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是一种严格管理的居住形式。
②在隋唐时期这种严格管理居住制度发展到极点形成“里坊制”其特征是严格管理。如令城坊里随晨幕的街鼓而顶时起闭,除三品以上官员府第处一律不许在坊墙开门等等。二是面积很大。 ③唐代严格的坊里制到末期已逐渐废弛。而宋代的居住区与唐的完全不同,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虽然此时仍有坊里,但是居住地段的名称,在入口处设牌坊,上书坊名,这与**江府图上的描绘相似。居住区由巷分割成长条地段,这个条形地段上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巷的入口处往往有牌长楼,门楼,还有一些生活服务的小店铺,有时为安全目的也设门。
④在水网地区的城镇,局长区的布局与河网系统有直接的关系。居住区沿河道成带形发展,住宅前街后河或前河后街。河与路之间为带形居住地段。河道成为生活空间的延伸。河道也是交通信道。河道上多桥,桥头往往就是居住区的生活供应和社交活动的中心。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 平江城规划:
a. 城市规模,城市平面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屈曲,方往南北偏东数度.东西宽3公里多,南北长4公里。共开5个城门。成外有宽阔护城河。
b. 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城内有“三横四直”的河道
c. 府治所在为子城,在城市中央略偏东南,内分六区。
d. 城市中有许多坊,但没有坊墙,坊门。这种坊只是一种管理制度,坊各华表也成为标列名称的街道上的装饰品。
e. 城市中分散没有市和行。
f.城市中佛、道两教的宗教建筑很多,这些建筑占地很大,由于高耸的宗教建筑位置恰当与城市道路及河道配合良好,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并构成丰富美丽的城市立体轮廓。
(2) 平江图的定义:
保存至今的《平江图》,是在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城市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 ,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有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就把建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3) 平江城的意义:
从平江城可以约略看出南方一般地区性城市的特点。南方城市一般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的规划方正,这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平江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这也说明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着不同的特点。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城的出现是在人类定居以后,为了自身的安全所建造的防御性构筑物。最早人类在定居点周围靠挖一条沟或者修筑栅栏来作为居民点的防御,这也成为了城墙构筑的物质雏形。之后由于古代版筑技术的应用,使一般建筑从半地下发展到地面建筑,而且也广泛应用到了筑城。尤其是夯土技术随工具的进步而提高,夯层也逐渐加厚。宋代以前的城墙包砖很少,而在宋代前后,火药的发明及战争应用使得宋代的重要的城或城墙上重点的防御地段(如城门)开始包砖及砖砌。城门也大多以砖拱券城门出现,逐渐改变了之前朝代采用的木架简支结构。城墙整体结构为了更好防御
开始变的复杂,出现了二重城、瓮城、翼城等多种形式。明代以后城墙包砖更为普遍。主要形式有:三合土双面包砖石、夯土单面包石、夯土双面包石等。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手工业中心城市。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商品的运输: 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贡
2、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因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临清、天津;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汉口等。
3、海外贸易中心城市。这类城市,历代以来就是海外贸易港口,交通地理条件优越,多系较大河流入海处,有天然河港,有广大的内河腹地。如广州位于珠江口,宁波位于甬江口。
4、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九边重镇”大同、宣化、榆林、山海关;沿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
5、集镇。一般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而扩展,从农村居民中分离出来。
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宗教上的异同
①经济方面。中国古代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形式的城市。封建地主阶级与商人及高利贷者往往结合在一起。封建地主阶级对城市经济有严格的控制,因而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并没有出现与封建地主阶级对抗的阶级力量。△而欧洲封建社会后期由于资产阶级新兴势力的发展在城市经济的控制是与封建主产生了不断斗争。
②土地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西方是领土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地主可以离开土地集中居住在城市中,不象欧洲封建领主的根据地在农村城堡中,故而中国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城市衰落、城市规模缩小,统治中心转入乡村的情况(这是与欧洲中世纪不同的)。城市就是封建统治的 军事的根据地,城市不仅在经济上剥削乡村,在 上也统治着乡村。
④宗教方面。在中国城市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封建统治阶级,宗教也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极少出现过神权教堂占城市中最高统治的情况。宫殿、官府衙门是城市布局中要突出的主要建筑物。而在西方中世纪,教会有很大的权力,教堂往往是一个城市中的中心建筑,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区。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德国占领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作文八:《《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导言》16700字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导 言
此书是对当下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的抨击。同时,更主要的也是尝试引介一些城市规划和重建的新原则,这些原则与现在被教授的那些东西——从建筑和规划的流派到周末增刊以及女性杂志——不同,甚至相反。我所进行的抨击不是对重建改造方法的一些不痛不痒的批评,或对城市设计形式的吹毛求疵。恰恰相反,我要抨击的是那些统治现代城市规划和重建改造正统理论的原则和目的。
在叙述不同的原则时,我主要要讲述一些普通的、平常的事情,比如,什么样的街道是安全的,什么样的不是;为什么有的城市花园赏心悦目,而有的则是藏污纳垢之地和死亡陷阱;为什么有的贫民区永远是贫民区,而有的则在资金和官方的双重压力下仍旧能自我更新;什么使得城市中心迁移了它们的位置,什么(姑且言之)是城市的街区,在大城市中,即便有的话,街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工作。简而言之,我将讲述城市在真实生活中是怎样运转的,因为在城市改造中这是知晓何种规划、何种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经济的活力,何种实践、何种原则将窒息城市特性的惟一方式。
有一种一相情愿的神话,那就是,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金钱——金钱的数目通常以数千亿美元计——那么我们就能在十年内消除所有的贫民区,在那些空旷的、毫无生气的灰色地带——它们在过去和过去的过去曾是郊区——扭转衰败的趋势,为那些四处观望的中产阶级找到一个家,为他们找到一个缴税的地方,也许甚至还能够解决交通问题。
但是请看看我们用最初的几十亿建了些什么:低收入住宅区成了少年犯罪、蓄意破坏和普遍社会失望情绪的中心,这些住宅区原本是要取代贫民区,但现在这里的情况却比贫民区还要严重。中等收入住宅区则是死气沉沉、兵营一般封闭,毫无城市生活的生气和活力可言,真正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那些奢华的住宅区域试图用无处不在的庸俗来冲淡它们的乏味;而那些文化中心竟无力支持一家好的书店。市政中心除了那些游手好闲者以外无人光顾,他们除了那儿无处可去。商业中心只是那些标准化的郊区连锁店的翻版,毫无生气可言。人行道不知道起自何方,伸向何处,也不见有漫步的人。快车道则抽取了城市的精华,大大地损伤了城市的元气。这不是城市的改建,这是对城市的洗劫。
在表面之下,这些“成就”比它们可怜兮兮的表面假象还要寒碜。从理论上说,这样的规划行为应对周围地区提供帮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典型的情况是,这些
被肢解的地区生发出快速增长的恶性肿瘤。为了以这样的规划方式来给人们提供住宅,价格标签被贴在不同的人群身上,每一个按照价格被分离出来的人群生活在对周边城市日益增长的怀疑和对峙中。当两个或更多这样对立的“岛屿”被并置在一起时,就被冠以“一个平衡的街区”的美称。垄断性的购物中心和标志性的文化中心,在公共关系的喧闹之下,掩盖着商业还有文化在私密而随意的城市生活中的式微。
这样的“奇迹”竟然可以实现!被规划者的魔法点中的人们,被随意推来搡去,被剥夺权利,甚至被迫迁离家园,仿佛是征服者底下的臣民。成千上万的小企业被拆,它们的业主们就此被毁掉,却连一点补偿的表示都没有。完整的社区被分割开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做的结果是,收获了诸多怀疑、怨恨和绝望;这一切无法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无法不相信。芝加哥的一批神职人员惊骇于按照规划进行的城市改造产生的结果,他们问道,当约伯写下以下文字时,他会是在想着芝加哥吗?
瞧啊,这里的人们就这样改变了邻居的地界……
把穷人赶到一边,密谋欺压那些无亲无故者。
他们在不是他们的土地上收获果实,在从别人那里夺来的葡萄园里
粗暴地把藤蔓折毁……
从城里的街道上传来阵阵哭喊声,街上躺着的遍体鳞伤的人们呻吟不止……
如果是的话,那他心里想着的也是纽约、费城、波士顿、华盛顿、圣路易斯、旧金山以及其他许多城市。当下城市改造的经济法则是一个骗局。城市改造的经济运作原则并不是像城市更新理论声称的那样完全依赖于对公共税收补贴的合理投资,而是还依赖于来自众多孤立无援的改造受害者的大笔非自愿补贴。作为这种“投资”的结果,城市从这些地皮上得到的退税增加了,但这仅仅是一个海市蜃楼;被无情摆弄后的城市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混乱城市,要消除城市解体和混乱
现象则需要增加大笔公共资金,相比之下,得到的退税则是那么可怜巴巴。进行有规划的城市改造的手段与其要达到的目的一样可悲。
同时,所有城市规划的艺术和科学都无助于阻挡大片大片城市地区的衰败——以及在这种衰败之前毫无生气的状态。肯定地说,我们不能把这种衰败归咎于缺少应用规划艺术的机会,这样的艺术到底是不是得到了应用并不要紧。让我们来看一看纽约的“晨边高地”地区。从规划理论的角度看,这个地区根本不应该有问题,因为它拥有大片的公园区、校园区、游乐休憩场以及其他空旷场地。这里有足够多的草地,还拥有一块舒适的高地,有着壮观的河流景观。这里是一个著名的教育中心,有着辉煌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联合神学院、朱丽亚音乐学校,以及其他六七个闻名遐迩的学校,还集结了众多一流医院和教堂。这儿没有工业。这儿的街道大致分成几块,以避免侵入那些坚实、宽敞的中上阶层房屋的私人领域,造成“不和谐的用途”。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早期,“晨边高地”很快就变成了贫民区,那种人们害怕在里面走路的真正的贫民区,以致这种情形对周围的机构和学校造成了危机。这里的人与市政府的规划者们一起,应用了更多的规划理论,消灭了这个地区最破败的地方,建成一个中等收入者的合作住宅区,配有商业中心、公共住宅区,到处都点缀着阳光、风景,还有空气。这个项目被称赞为拯救城市的一个大手笔。
但是此后,“晨边高地”的衰败过程则越发迅速。
这并非一个不公正或不相关的例子。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依照规划理论,恰恰是那些不该衰败的地区在走向衰败。同样重要却不太被注意的是,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按照规划理论,那些该衰败的地区却拒绝走向衰败。
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设计中,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有试验也有错误,有失败也有成功。在这个实验室里,城市规划本该是一个学习、形成和试验其理论的过程。但恰恰相反,这个学科(如果可以这么称呼的话)的实践者和教授者们却忽视了对真实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研究,对那些意料之外的成功的原因漠不关心,相反,他们只是遵循源自小城镇、郊区地带、肺结核疗养院、集市和想像中的梦中城市的行为和表象的原则——这一原则源自除城市之外的一切。
如果说城市中的改建部分以及遍布城市各处的无休止的新的开发项目正在把城市和周边地区变成一碗单一的、毫无营养的稀粥,这并不奇怪。所有这一切以第一手、第二手、第三手或第四手的方式,出自同一碗知识稀烂粥,在这碗粥里,
大城市的素质、需求、优势和行为整个与那些毫无生气的(小城镇)居住区的素质、需求、优势和行为混为一谈。
无论是老城市的衰败还是新近的非都市都市化的衰落,从经济上或社会上说,都不是不可避免的。相反,在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中,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中没有哪个部分像城市一样曾被这样有目的地加以控制,以准确地达到我们正达到的状况;政府对城市给予了特殊的财政优惠,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出现如此程度的单一、僵化和粗俗。专家们几十年来的宣传、著作和教导都已经使我们和立法者们深信,如此这样的“稀烂粥”肯定对我们有好处,只要草坪随处可见就行。
通常,汽车会被方便地贴上“坏蛋”的标签,要为城市的弊病和城市规划给人带来的失望和无效负责。但是与我们城市建设的无能相比,汽车的破坏效应是一个小得多的原因。当然,毋庸多言,规划者们,包括手头掌握着大笔金钱和巨大权力的公路设计者们,在碰到如何让城市和汽车和谐相处时,却惘然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在城市中如何来对待汽车,因为他们原本就不知道如何来规划一个可实际运行的、有活力的城市——不管有没有汽车。
较之城市的复杂需求,汽车的简单需求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满足的。越来越多的规划者和设计者们相信如果他们能解决交通问题,他们就能解决城市的主要问题。城市有着远比车辆交通要错综复杂得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你还不知道城市是如何运行的、需要为它的街道做些什么之前,你怎么能够知道如何来应付交通问题?你不可能知道。
也许作为人,我们已经变得如此的慵懒以至不再在乎事情是如何运转的,而仅仅是关注它们能够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快速简单的外部印象。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的城市,或者也许是我们社会中的很多事情就没什么希望了。但是,我不认为事情是这样的。
具体地说,在城市规划这件事上,很清楚,有相当多优秀的、认真的人们对建设和更新倾注了、很深的关心。尽管出现了一些腐败问题,以及对他人领域过多的觊觎之心,总体上说,造成现在混乱局面的背后的意图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城市设计的规划者们和建筑师们以及那些紧跟其思想的人并不是有意识地对了解事物是如何运转的重要性采取蔑视的态度。相反,他们费尽了心思去学习现代正统规划理论的圣人和圣贤们曾经说过的话,如城市应该如何运作,以及什么会为城市
里的人们和企业带来好处。他们对这些思想如此投入,以致当碰到现实中的矛盾威胁到要推翻他们千辛万苦学来的知识时,他们一定会把把现实撇在一边。
例如,可以看一看正统理论对波士顿北端的一个地区的反应。这是一个房租低廉的老城区,延伸进入河边的重工业区,它被官方认定为波士顿最破败的贫民区,是城市的耻辱。有头脑的人都知道那儿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就是代表邪恶,因为很多英明之士都说过那就是邪恶。北端区不仅紧邻于工业区,更糟的是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工作和商业场所,它们与住宅错综复杂地混在一起。与波士顿任何一个可居住单元相比,这儿的密度是最高的,也许是美国所有城市中最高的。它的公园用地很少。孩子们在街上玩耍。那儿没有超级街区(车辆禁行街区),甚至连像样一点的大街区也没有,有的只是非常小的街区;用规划的行话来说就是“支离破碎,街道浪费。”那儿的建筑都已老化。所有的东西在北端都像是搁错了位置。用正统规划理论的话来说,这是一本关于已处于破败的最后阶段的“大都市稠密区”的三维教科书。北端因此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规划和建筑专业学生经常要做的一份作业,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这些学生常常要做一些书面练习,把这个地方改变成一个有着超级街区和公园人行道、一个规规整整、温文尔雅的理想的地区,废除一切不和谐的用途。这一切好像是那么简单,似乎可以把它刻在一枚大头针的针头上。
20年前,当我第一次碰巧见到北端时,那儿的住房——不同类型和大小的连排住房被改成四到五层的出租公寓套间,这些出租公寓先是挤满了爱尔兰的移民,后来又换成了东欧移民,最后是西西里岛的移民——挤得人满为患,给人的一个总体印象是,这是一个破败不堪的地方,当然也极其穷困。
1959年再次见到北端时,我非常惊诧于那儿的变化。几十幢楼进行了翻新。窗户上的草帘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百叶帘和锃亮的新刷的油漆。许多修整过的小房屋现在住着一两户人家,而原先要挤着三户或四户。有些租房住的家庭(后来我在进屋参观时了解这些情况)为了让自己宽敞一点,把原先的两个套房并在一起,并配上了卫生间、厨房等诸如此类的东西。我从上面往下看一个狭窄的巷道,希望在那儿至少能找到原先又旧又肮脏的北端,但是没有:随着一扇门的打开,印入眼帘的是勾嵌得整齐的砖墙,新的百叶帘,耳中闻得一阵音乐声传来。事实上,这是我至今为止见到过的惟一一个这样的城市地区,在这里,停车场周边的房屋侧面没有被肢解得东一块,西一块,或呈现出赤裸裸的原生状态,而是重新进行了整修,并刷上了漆,很是整洁,就好像要吸引人们来看似的。间杂在这些生活住宅里的是数量众多的食品店,以及诸如屋顶装饰、金属加工、木工、食品加工这样的小企业。孩子们在街上玩,一些人在购物,另一些人在散步,交谈,街道因此生机勃勃。要不是这是在寒冷的一月,肯定能看到有人在街旁闲坐。
街上洋溢着的这种活泼、友好和健康的气氛感染了我,我禁不住向人打听起方向来,只是为了享受和人说话的乐趣。在过去的几天里,我看了波士顿的不少地区,大多令人沮丧,但这个地方却让我为之振奋。它是城中最健康的地区。但是,我想像不出那些改建需要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因为在当今的美国城市里,像这样一个既不是高租赁区又不是郊区的翻版的地区,要得到任何一笔数量可观的抵押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找到答案,我走进一家酒吧兼饭店(那里正有声有色地进行着一个有关钓鱼的谈话),给一位我认识的波士顿规划者打了个电话。
“你到北端干什么去了?”他说,“钱?不,没有任何钱或任何规划行动进入过北端。不会在那儿做什么事的。当然,最后会的,但还没有到时间。那是个贫民区!”
“可在我看来那不像个贫民区。”我说。
“不,那是城里最糟糕的贫民区。那儿有整整二百七十五个住宅单元。我讨厌承认在波士顿有这样的地方,但这是个事实。”
“你有关于它的其他数据吗?”我问。
“有,很有意思。那是少年犯罪、疾病和婴儿死亡率最低地区之一。它还是按收入计算租费最低的地方。好家伙,那儿的人肯定是赚了大便宜了。让我来瞧瞧……孩子的人口数正好是城市的平均数,死亡率很低,每千人8.8,城市的平均率是11.2。肺结核死亡率也很低,少于每千人1人,真是不能理解,甚至比布鲁克林的还要低。在以往,北端曾是城市中肺结核最严重的地方,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改变了。对,他们肯定身强体壮的。当然,那是个令人恐怖的贫民区。”
“你们应该有更多的像这样的贫民区,”我说,“别告诉我你们有计划要消灭掉这个地区。你应该到那儿走走,尽可能多的学点东西。”
“我知道你的感觉,”他说,“我自己经常去那儿,只是在街上走走,感受那种兴奋、活跃的街道生活。让我来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你应该在夏天的时候回来,去那儿走走,如果你现在感到很有意思的话。夏天时,你会喜欢它的不得了。不过,当然我们最终还是要改造这个地方的。我们得让那些人离开那些街道。”
这真是件奇怪的事。我朋友的本能告诉他北端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他的那些社会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点。但是作为一个规划者,他所学的所有的告诉他什么是对城市里的人和城市有益的东西,所有的使他成为一个专家的东西却告诉他,北端必须是一个糟糕的地方。
我的那位朋友介绍我找一位波士顿著名的储蓄银行家,一位“处于权利机构上层的人物”,询问关于北端的资金的问题,结果证实了我从那儿的人们中了解的情况。资金不是来自美国大银行系统的恩赐,这些银行现在对规划已经知道得足够清楚,他们对贫民区的了解和那些规划者们一样明白。“向北端注入资金毫无意义,”银行家说,“那是个贫民区!现在仍有一些移民进入!再说,在大萧条时期,那儿出现了很多抵赖抵押款的事,记录不好。”(当时我也听说过这事,但另一方面,我也听说有的家庭如何努力工作,集资去赎回一些抵押的房屋)。
这位银行家告诉我,自大萧条以来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进入这个有着
15,000人地区的抵押贷款的最大数额仅仅是3,000美元。“而且这种情况极少出现。”还有些人拿到1,000或2,000美元。翻新工作需要的资金几乎都来自这里的商业或房屋所得,一点一点的投入;居民以及他们的亲戚中有一些懂技术的人,这些人的加入则是另一种代替资金资助的形式。
这时,我知道对北端人来说,无力借款改善条件让他们焦急、恼怒;更有甚者,一些北端人焦虑,是因为似乎不可能在这块地方盖起新的楼,除非以亲眼看着他们和他们的社区的消失为代价,然后再在那儿按照规划学生们的梦想建一个城市伊甸园,他们对这样的命运很清楚,它不单单是纸上谈兵,因为它早已经完全毁掉了附匠一个从社会形态上讲很接近——尽管实际上要更为宽敞——的一个名叫西端的地区。他们感到不安的另一个原因是别的事情不做,只是修修补补,这样的事不能永远进行下去。“有可能为北端的新的建设提供贷款吗?”我问银行家。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他说,对我愚笨的提问显得有点不耐烦。“那是贫民区!”
和规划者一样,银行家有他们自己的理论,他们依照那些理论行事。他们的理论和规划者一样来自同一个思想源头。银行家和担保抵押款的政府行政官员们并不发明规划理论,甚至(让人感到惊奇)也不发现关于城市的经济法则。在当今时代,他们只是被启蒙,从上一代的理想主义者那里吸取思想。因为城市规划理论在
一代多的时间里并没有采纳什么重要的新思想,所以规划理论家、金融家和那些官僚们都处在同一个水平上。
直言不讳地说,他们都处在一种貌似学问的迷信这样一个阶段上,就像上个世纪早期医学面对的情况一样;那时,内科医生深信放血疗法,即把认为是造成疾病的带着邪气的血液抽出来。为了这种放血疗法,人们通过多年研习来确切地知道应该切开哪根静脉,通过哪种程序,治疗哪种疾病。一个有着复杂技术的庞大结构通过貌似客观的细节被建立起来,其文献直到今天读来还令人觉得有根有据。但是,即使人们完全沉浸于描绘与实际相冲突的“现实”时,他们依然还保留着一点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放血疗法在它长期支配的大部分时间里,通常掺和进了某些常识,由此减弱了它的影响。或者说至少在它传到美国前,它的影响减缓了。但在年轻的美利坚共和国,这种技术达到了顶峰。放血疗法在这个国度里风靡无阻。其最大的、影响最深远的支持者是本杰明·拉什医生,至今他仍被尊为革命和联邦时期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兼内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医疗管理的天才。拉什医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有些既有用又有益,其中之一便是推广、实践、教授和传播放血疗法,尤其针对那些在此之前因为谨慎和怜悯而限制了放血疗法的病例。他和他的学生们从那些幼小的孩子们、那些肺痨病人、那些年龄很大的老人们身上放血,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任何不幸患病的人都得放血。他这种极端的做法引起欧洲一些放血疗法医生的警觉和恐惧。但是,直到1851年,纽约州议会任命的一个委员会仍然为其全方位的放血疗法进行严肃的辩护。这个委员会严厉地讽刺和谴责了一位名叫威廉·特纳的内科医生,因为他竟贸然地写了一个小册子,批评拉什的方法,并声称“这种在病人身上抽血的方法有悖常识、一般经验、理智以及上帝的神圣的法则”。特纳医生说,患病之人应该巩固体力,而不是消耗体力,但是他的声音却被压制了下去。
把医学上的例子类比于社会机制会显得牵强附会,而且也没有必要将城市中出现的事归因于人的性格问题。但是,对于那些满腔热忱、学富五车的人的所思所想而言,这样的类比还是有用的,他们面对的是他们根本不甚了解的复杂现象,却试图用一种伪科学来加以应付。城市改造和规划中的伪科学与医学中的放血疗法如出一辙,经年之学和数不胜数的微秒复杂的教条原来却建于一派胡言之上。但用于发展这种伪科学的技术工具却逐步得到了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有权有能力之人,那些让人羡慕的管理者们自然而然地囫囵吞枣地吸收了这种伪科学最初的谬误,同时他们又被提供了诸多手段和公开的信任,其结果是他们顺理成章地走到了具备最大破坏力的极端,谨慎和怜悯或许在此前尚能制止他们(但现在已无能为力)。放血疗法能治愈病人仅仅是因为偶然因素或它打破了常规,直到这种方法在医学对世界的描述转向细致复杂的一步一步地收集、应用和试验之时被抛弃了。正确描述不是来自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来自于它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城市规划及其同伴——城市设计——的伪科学甚至还没有突破那种一相情愿、轻信迷信、过程简单和数字满篇带来的舒适感,尚未开始走上探索真实世界的冒险历程。
因此,在此书中,我们自己将开始一次冒险历程,即便是微不足道,也值得一做。我以为,要弄清楚城市表现出来的神秘叵测的行为,方法是仔细观察最普通的场景和事件,尽可能地抛弃以前曾有的期待,试着看看能否发现他们表达的意义,是否从中能浮现有关某些原则的线索。这是我在本书第一部分试着做的事情。
有一个原则普遍存在,并且形式多样、复杂,我在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其实质,这也是我的论点的中心部分。这个普遍存在的原则就是城市对于一种相互交错、互相关联的多样性的需要,这样的多样性从经济和社会角度都能不断产生相互支持的特性。这种多样性的内容可大相迥异,但是他们必须以某种具体的形式相互补充。
我以为一些不成功的城市区域是那些缺乏这种相互支持机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学和城市设计的艺术在真实的城市和真实的生活中都必须成为催化和滋养这种互相关联的机制的科学和艺术。以我所能发现的证据而言,我以为大城市多样性的产生需要四个主要条件,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这四个条件,城市规划可以引发城市的活力(单单是规划者和设计者本身是永远也达不到这个目的的)。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城市中人的社会行为,这对理解接下去的内容很有必要,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城市的经济行为,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
城市是一个极富动态的地方,在那些成功的区域这一点更是突出,那些区域为成千上万人提供了规划的肥沃之地。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从城市在真实生活中是如何被使用,城市中的人是如何行事的角度,考察了衰落和更新的某些方面。
最后一部分建议在住宅、交通、设计和管理实践方面来点变化,最后讨论了城市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一个如何解决有序复杂性的问题。
事物的表象和其运作的方式是紧密缠绕在一起的,这种现象没有地方比城市表现的更为突出。但是,那些只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感兴趣,而对它现在是如何运转不感兴趣的人对本书将会感到失望。只知道规划城市的外表,或想像如何赋予它一个有序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外部形象,而不知道它现在本身具有的功能,这样的做法是无效的。把追求事物的外表作为首要目的或主要的内容,除了制造麻烦,别的什么也做不成。
在纽约东哈莱姆有一个住宅区,那儿有一块很显眼的长方形草坪,它成了那里居民的眼中钉。这个草坪的问题被提出来的频率如此之高,使得一位经常往那里去的社区工作者惊诧不已,无意间她发现居民们非常讨厌那块草坪,并催促把它铲掉。当她询问原因时,通常回答是这样的:“这有什么用?”或“谁要它?”最后,有一天一位能说会道的居民说出了完整的理由:“他们建这个地方的时候,没有人关心我们需要什么。他们推倒了我们的房子,将我们赶到这里,把我们的朋友赶到别的地方。在这儿我们没有一个喝咖啡或看报纸或借五美分的地方。没有人关心我们需要什么。但是那些大人物跑来看着这些绿草说,?岂不太美妙了!现在穷人也有这一切了!?”
这位居民讲出了那些道学家们已经说了几千年的话:行为漂亮才是漂亮(实际做的要比外表更漂亮),会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
她的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有一种东西比公开的丑陋和混乱还要恶劣,那就是带着一副虚伪面具,假装秩序井然,其实质是视而不见或压抑正在挣扎中的并要求给予关注的真实的秩序。
为试图解释这种根本性的秩序,我用了很多纽约的例子,因为我住在纽约。但是本书中大部分基本的思想来自我最初在别的城市注意到的或别人告诉我的事情。比如,我最早对于城市中某些功能综合作用的强大效应的印象来自匹兹堡,我最初的关于城市安全的想法来自费城和巴尔的摩,我最先的对于城市市中心迂回道路的注意来自波士顿,我原先关于贫民区的改造的线索来自芝加哥。促使这些思索形成的素材就在我家的前门,也许在你不是想当然地对待某些事情时,你最能容易看清他们。城市无序的表象之下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有序,试图开始理解这个基本思想原本不是我的想法,而是威廉·科克的,他是纽约东哈莱姆联合社区主管,通过指引我观察东哈莱姆区,他也向我指明了一种认清别的街区和城市中心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我都试着把在一个城市或街区看到的和听到的与另一个地方的做比较,互相印证,试图找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方的经验到底与其之外的地方有多大的关联。
我关注的主要是大城市及其内部地区,因为这是一个一直以来规划理论避开得最多的问题。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也会日见突出,因为目前的城市中很多最糟糕的地方,显然也是最让人头疼的麻烦是郊区或那些不久以前还是尊贵的、安静的住宅区;最终,很多今天崭新的郊区或半郊区将被并入城市,将会经历成功或失败,其条件是取决于他们是否能作为城市的一个区域成功地发挥效应,是否能成功地适应这个转向。同时,坦诚地说,我最喜欢密度很大的城市,也倾注了最大的关心。
但是,我希望读者不会把我的观察看成是对小城市、小城镇或那些还没有纳入城镇的郊区的布局的指南。城镇、郊区或小城市的功能与大城市的完全不同。试图从小城镇的行为或者说想像的行为来理解大城市已经使我们陷入了足够的麻烦之中。而试图从大城市的角度去理解小城镇则更会加剧混乱。
我希望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会用他们自己了解的城市及其行为的知识经常地、带有质疑地来检视我在书中表达的观点。如果我的观点有不确切的地方,或推理和结论有误,我希望这些错误会很快地得到纠正。关键是我们太需要尽可能多地、尽快地学习和应用有关城市的真正的、有用的知识。
我已经对正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做了不友善的评说,如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做出更多这样的评论。迄今为止,这些正统的观念已经成为我们民俗的一部分了。它们让我们深受其害,因为我们想当然地接受了它们。为了说明我们是如何接受的,以及它们是怎样地文不对题,在这里我将快速地给出一个框架,以阐明那些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来源,正是这些思想生成了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正统理论的“真理”。此处另起一段一个最重要的影响线索或多或少地来自埃比尼泽·霍华德,一个英国皇室记者,规划是他的个人业余爱好。霍华德观察了19世纪晚期伦敦穷人的生活状况,他理所当然地不喜欢他看到、闻到和听到的一切。他不仅不喜欢城市中乌七八糟的东西,而且憎恨这座城市本身,他认为伦敦城是一座公开的邪恶之城,让如此多的人拥挤在一起是对自然的亵渎。他开出的拯救药方是彻底推倒重来(改变这座城市)。
他在1898年提出的计划是制止伦敦城的发展,同时重新分布周边乡村的人口,那儿的村庄正在衰落,方法是建一个新的小镇——花园城市。在那儿,城市中的穷人生活或许可以重新贴近自然。他们当然是需要一份工作养家*$口,因此工业要在花园城市中建立起来,如果说霍华德并不是在真正意义上规划城市,他当然也不是在郊区规划建立宿舍之类的事。他的目的是创造自足的小城市,真正意义上的舒适的小城市,条件是你应是很温顺的,不想有你自己的想法,也不在意与那些没有想法的人共度一生。就像所有的乌托邦计划一样,拥有任何重要计划的权利只属于手握重权的规划者。花园城市是要被一圈农业带包围的。而工业则是部署在规定的区域里,学校、住宅区和绿化带放在生活区,城市中心公共区域里则是商业、俱乐部和文化设施等。小城及其绿化带在整体上应由一个公共当局控制,城市在其领导之下,这样可以避免土地使用的投机化和所谓的非理性的变化,同时也可以消除增长人口密度的企图——简而言之,要尽量避免使小城变成大城市。人口应控制在30,000之内。
内森·格莱泽在《建筑论坛》一书中很好地总结了这种景观:“这种形象就是英国的乡村小镇——只是由社区中心替代了庄园和宅第,几个隐藏在树丛后面的工厂给人们提供工作。”
在美国,最接近的翻版也许应是那种模范企业城镇,利益分享,家长—教师联谊会负责日常的、监护性的政治活动。霍华德描述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生活,实际上也是一个家长式的政治和经济社会。
然而正像格莱泽指出的那样,花园城市的概念“被想像成了大城市的代替物,一个解决大城市问题的方案;它过去是,现在仍是城市规划思想强大力量的基础。”霍华德曾试图建立两个花园城市,莱切沃斯和维尔温两个地方;当然,自二战以来,英国和瑞典按照花园城市的原则已建了不少卫星城镇。在美国,新泽西拉德布恩的郊区,以及大萧条时所建的,政府资助的绿化带城镇(实际上就是郊区)也是按照这个思想来建的,只是不完全一致,有点改变。霍华德对今日美国所有城市规划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相比之下,囫囵吞枣似地全盘照搬他的观念则根本算不了什么。那些对花园城市概念没有兴趣的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们在思想上也深受其无处不在的原则的影响。
霍华德创立了一套强大的、摧毁城市的思想:他认为处理城市功能的方法应是分离或分类全部的简单的用途,并以相对的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安排这些用途。他把重点放在对“健康”住宅的提供上,把它看做是中心问题,别的都隶属于它;更有甚者,他只是以郊区的环境特点和小城镇的社会特征两个方面来界定健康住宅的概念。他把商业设定为固定的、标准化的物品供应,只是为一个自我限定的市场服务。他认为好的规划是一系列静态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规划都必须要预见到日后需要的一切,以备在建成以后防范日后出现的变化,一些小变化除外。他同时也把规划行为看成是一种本质上的家长式行为,如果不是专制性的话。对城市的那些不能被抽出来为他的乌托邦式的构想服务的方面,他一概不感兴趣。特别是,他一笔勾销了大都市复杂的、互相关联的、多方位的文化生活。他对这样的问题,如大城市管理自己的方式,交流思想的方法,政治运作的形式,开拓新的经济部署的方式等不感兴趣;他根本没有要想方设法加强这些功能的概念,因为他本来就不是要规划这样的生活。
无论强调什么,还是撇开什么,霍华德都是从个人的角度而不是城市规划的角度来发表意见。但事实上所有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都是从这种愚蠢的东西改编过来的,或用它来修饰自己。
霍华德对美国城市规划的影响集中在城镇(小城市)和区域规划者以及建筑师两个方面。帕特里克·格迪斯爵士这位苏格兰生物学家和哲学家沿着这种规划思路,不把花园城市概念看成是一种吸引人口增长的方法(而原本这些人口注定是要涌向大城市的),而是看成是一种通向更庞大的、容纳更多的方式的起点。他是从整个区域规划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的规划的。这样,在区域规划底下,花园城市就应该是均匀地遍布大区域,与自然资源的分布契合,与农业和林地形成平衡,组成一个分布广泛,合乎逻辑的整体。
霍华德和格迪斯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被满怀激情地采纳,一批忠于他们的思想又颇具影响力的人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思想,其中包括路易斯·芒福德、克莱伦斯·斯坦恩、已经过世的亨利·赖特和凯瑟琳·鲍厄。他们称自己为区域规划者,但凯瑟琳·鲍厄在最近则把他们称为“非中心主义者(分离者)”,这个名字更为合适,因为区域规划的主要目的,就像他们看到的那样,就是要将大城市非中心化,稀疏化,将其中的企业和人口驱散到小型的、分类隔离的城(美其名曰城镇)中去。其时,美国人口正在经历老龄化,人口数量也趋于平稳;因此,问题就显得不是要为急速增长的人口解决住宅,而仅仅是重新分布静态的人口。
就霍华德本人而言,他对这一批人的影响与其说在于他们接受他的思想的实际内容——这其实微不足道——不如说是他的思想影响了城市规划和立法,而后者又会影响到住宅和住宅资金。由斯坦恩和赖特提出的主要建立在城市郊区和城市边缘的模范住宅计划,以及由芒福德和鲍厄展示的文章、图片、概述和照片等表明了以下的思想,并将它们通俗化了(在正统理论中,它们早已是司空见惯了):街道对人们来说是一种糟糕的环境;住宅应该背向街道朝里,朝向被隔离的绿化带。过多的街道是一种浪费,只对房地产商有利,他们因为是按门前的面积来测算价格。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不是街道,而是街段(街道与街道之间的区域),尤其是超级街段;商业区应与住宅区和绿化带分割开来;街区里的居民对商品的需求应做“科学”的测算,不能给商业分配更多的空间;住宅区里那些不相干的人必然成为祸害;好的城市规划其目标必须至少要造成一种单独的、郊区式的隐秘的感觉。非中心主义者们同时也反复强调了霍华德的中心思想,即经过规划的社区必须要成为一个自足的“孤岛”,必须要抵御未来的变化,每个细节在开始时就必须得到规划者的控制,此后就严守不动。简而言之,好的规划就是目标规划。
为了强调和突出新秩序的必要性,非中心主义者们把目标锁定破旧的老城,并向其发起了频频攻击。他们对大城市成功之处漠不关心。他们只对失败有兴趣。所有的一切都是失败。诸如芒福德的《城市的文化》一类的书,基本上就是对城市病疾的可怕的、充满偏见的罗列。大城市就等于是大杂烩、暴力之城、丑陋之城,是一个恶魔、暴君,一个行尸走肉者。必须要废除它。纽约的中间地带(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是一块“彻头彻尾的杂乱之地”(芒福德语)。城市的形状和外貌仅仅是“一种混乱中产生的偶然……是许多自我中心的、不明智的、个人的、随意
的、充满敌意的癔想的总和”(斯坦恩语)。城市的中心就等于是“一块充满噪音、污物、乞丐、纪念物和竞相聒噪的广告之处”(鲍厄语)。
如此糟糕的事情又怎么值得花力气去加以理解?事实上,非中心主义者的这些分析、原本是这些分析的同伴和派生物的建筑和住宅设计、以及受到这些新观念直接影响的国家住宅和家庭资金资助的立法——所有这一切没有一件是和理解城市或培育成功的大城市有关的,它们本来就没有这样做的意图。它们只是抛弃城市的理由和手段,非中心主义者们对此毫不隐讳。
但是,另一方面,在规划和建筑学校里,在国会、立法机构和城市议会中,非中心主义者们的思想却逐渐被当做能够建设性地解决城市本身问题的基本指南被接受。这是这个悲哀的故事中最令人吃惊的事:最终,那些真诚地想要强化大城市的人们却接受了这些目的非常明确的、以破坏以致摧毁城市的系统为己任的处方。
最知道怎样把反城市的规划融进这个罪恶堡垒里的人是一位欧洲建筑师,名叫勒·柯布西耶。他在20世纪20年代设计了一个梦幻之城,他称为辐射之城,不是由非中心主义者喜爱的低层房子,而是主要由处在花园内的摩天大楼组成。“试想我们进入一个完全像公园似的大城市,”柯布西耶写道:“我们快速行驶的小车驶上一条特殊的、位于壮观的摩天大楼间的高架桥;当我们驶近时,可以看见24层摩天大楼顶着的蓝天时隐时现,在我们的左右的每个单个区域的外部是一些政府和行政楼;而最外层是博物馆和大学楼群。整个城市是一个公园。”在柯布西耶描述的这个垂直城市里,每英亩要拥有1200个居民,确实是极其稠密,但是因为楼房是如此之高,95%的地面可以留为空地。摩天大楼将只占有5%的地面。高收入者将住在低层、奢华的住宅里,旁边是网球场,他们有85%的地面留做空地。饭店和剧院随处可见。
勒·柯布西耶不仅仅是在规划一个具体的环境,他也是在为一个乌托邦社会作出规划。勒·柯布西耶的乌托邦为实现他称之为最大的个人自由提供了条件,但是这样的条件似乎不是指能有更多行动的自由,而是远离了责任的自由。在他的辐射城市里,很可能没有人会为家人照料屋子,没有人会需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奋斗,没有人会被责任所羁绊。
非中心主义者和其他花园城市的忠诚拥戴者曾对勒·柯布西耶公园中的塔楼之城感到很吃惊,现在仍然如此。他们对它的反应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很像是先进幼儿园的老师面对着一个完全教育性质的孤儿院的反应。但是,具有讽刺意
味的是,辐射城市直接就来自花园城市的概念。勒·柯布西耶接受了花园城市最基本的模样,至少在表面上如此,然后把它实际化,适用于人口密度高的条件。他把他的创造描述为能够变成现实的花园城市。“花园城市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写道:“自然消失在道路和房屋的蚕食之下,原本应有的幽僻之处变成了拥挤的居住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将在?垂直花园城市?中找到。”
在另外一个意义上,从相对容易被公众接受的角度看,勒·柯布西耶的辐射城市也是依赖于花园城市的概念的。花园城市的规划者以及它的在住宅改革者、学生和建筑师中不断增加的追随者们都曾不知疲倦地推广超级街段、廉租住宅街区和固定规划的概念,以及草坪至上的思想。更有甚者,他们颇为成功地把这些特征树立为具有人性的、对社会负责的、实用的、超凡脱俗的规划标志。其实,勒·柯布西耶根本用不着从人性的和城市实用的角度来证明其设想的正确;如果这种城市规划的伟大目标能够让儿童文学作家克里斯托弗·罗宾兴奋不已,那么勒·柯布西耶又何错之有?但是,非中心主义者们的要求制度化、程式化和非个性化的口号,在他人看来,则显得既愚蠢又狭隘。
勒·柯布西耶的梦幻之城给我们的城市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它受到了建筑师们狂热的欢呼并且逐渐在从低收入住宅到办公楼等众多建筑项目中得到体现,除了至少将花园城市的原则在密度高的城市中做一些表面上的应用文章,勒·柯布西耶的梦幻还包括其他奇迹。他试图把汽车放进他的规划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这是一个崭新的、令人激动的想法。他将主干道纳入高速单行道。他减少了街道的数目,因为“交叉道是交通的敌人”。他建议把地下道路作为重型车辆和交通运输的道路;当然,就像花园城市规划者一样,他让步行者离开街道,留在公园里。他的城市就像一个奇妙的机械玩具。此外,作为一个建筑作品,他的构想具有一种令人目眩的清晰、简洁以及和谐的风格。它是如此的有序、明确、容易理解。它在一瞬间将所有东西托盘而出,就像绝妙的广告一样。这样的设想以及它大胆的象征一直以来对规划者、住房计划的赞助者和设计者们都产生了不可阻挡的影响,对开发商、贷款者和市长们也是如此。它对那些有着“革新”观念的区域划分者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他们制定一些规则,目的是鼓励非住宅项目建造者对梦幻之城进行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思考。不管得出的设计是如何的庸俗和笨拙,不管空地是多么的单调和无效,不管近距离视觉是多么的沉闷,勒·柯布西耶的摹仿者总会这么喊道:“瞧,我的作品!”这样庞大而引人注目的作品表现了某个人的成就。但是,至于城市到底是如何运转的,正如花园城市一样,除了谎言,它什么也没有说。
尽管非中心主义者因其对温馨舒适的小城生活理想的忠诚,从来就没有与勒·柯布西耶的方案和谐相处过,但他们的信徒们却恰恰相反。事实上,今天,几乎所有的城市设计者们都以各种变化的方式融和了这两种概念(花园城市和梦幻之城)。被冠以“选择性的迁移”或“重点更新”或“更新规划”或“保护规划”——意思
是说避免对某个破旧地区的整个清空——等各种名称的改建技巧主要是一个诡计,即找出来有多少老建筑还可以留下,看看那个地方是不是仍然可以改造成一个合格的辐射式花园城市的翻版。区域划分者、公路规划者、立法者、土地使用规划者以及公园和游乐休憩场地规划者——他们中没有一人是生活在意识形态的真空中的——不断地运用这两个效力强大的图景,或者更为复杂地,运用这两种图景的混合体,把它们当做是固定的参考点。他们或许会在这几个选择前犹豫不决,他们或许会折衷处理,或许会将它们庸俗化,但不管怎样,建立在这两种观念之上的思想是问题的出发点。
我们还应该简单地回顾一下另一条不太重要的正统理论的来源。它或多或少地开始于1893年芝加哥恢弘的哥伦比亚展览会,正好与霍华德形成他的花园城市的理论是同一时间。芝加哥展览会对此前已经在芝加哥兴起的激动人心的现代建筑表示了蔑视,相反,它戏剧化地推出了回到历史的摹仿文艺复兴的风格。在展览公园里排列着沉重庞大的纪念碑,就像盘子里装着的撒了糖霜的糕点,一排接一排,色彩斑斓,预示了后来勒·柯布西耶在公园里的一座又一座的高楼。把这种厚重的、纪念碑似的建筑以祭神的方式集合在一起的形式抓住了规划者和公众的想像力。它肇始了一场名为城市美化的运动,事实上,展览会的策划主要是由后来成为城市美化运动的领头组织者,来自芝加哥的丹尼尔·伯纳姆主持的。
城市美化运动的目的是建立城市标志性建筑。一些建造系统林阴大道的宏大计划被制定出来,但大部分却没有任何结果。这个运动真正产生的结果是仿照芝加哥展览会的中心标志物,一个又一个城市建造了市中心,或文化中心。这些建筑物沿着一条林阴大道,就像费城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公园大道;或靠着一个商场,就像克利夫兰的市政中心;或比邻公园,就像圣路易的市中心;或与公园交错在一起,就像旧金山的市政中心。不管它们如何布置,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标志性建筑都分离于城市的其他部分,尽可能最大地体现其效应,整个建筑被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对待,鹤立鸡群,轮廓分明。
人们引以为豪,但这些中心建筑并不成功。其一,中心周围城市的普通区域日复一日地破败下去,而不是振兴起来,周围总能见到一圈墙上涂着乱七八糟的刺文的小店和旧服装店,非常扎眼,或者干脆是一派无法形容的凋敝破落景象。其二,人们大多远离这些中心地带,当展览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时,它似乎就不像展览会了。
城市美化运动造就的中心内的建筑在风格上已经过时了。但是,这些中心背后的思想却并没有受到质疑,而且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显示其强大的力量。把某些文化或公共功能建筑分离出来,消除其与日常城市的联系,这种思想与花园城市的
教条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上述提到的几个观念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花园城市和辐射城市加之城市美化,于是就有了辐射式花园城市美化的结合体,就像纽约宽广的林肯广场,那儿建立了一个标志性的城市美化概念的文化中心,周围接邻的是一系列辐射城市和辐射花园城市概念的住宅、商业和校园中心。
与此相似,城市功用分离的原则——通过压抑除了规划者自己的规划以外的所有规划而带来秩序的原则——已经轻易地涉及到了城市功能的各个方面,直到今天,如果某个大城市有一个土地使用的大手笔计划(常常与交通相关)简直就是按照事先的设想,对未被分离的地方进行一系列重新部属。
自始至终,从霍华德到伯纳姆以及到最近的城市改造法律的修改,全部的观念和计划都与城市的运转机制无关。缺乏研究,缺乏尊重,城市成为了牺牲品。
作文九:《中国大城市的生与死》2900字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向往宁静、悠远、离群索居,另一种喜欢热闹、多样性、在人群中扎堆。前一种人,好比中国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一种人,不用举例子,绝大多数人都属于此类。
在一个国家里,多少人生活在城市,多少人生活在大城市,本质上取决于上述两种类型的人的多少,这首先与性格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职业。在农业社会,就算农民想住到城市里,也不可能每天在农田和酒肆之间来回奔波,城里没法就业。而到了现代社会,即便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已经超过90%。在现代经济社会,越是富有的国家,知识(包括技术、信息和创意)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社会交往来传播知识。同时,也从社会交往中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换句话说,从前,生性再喜欢热闹的农民,都不得不居住在农村与土地为伴;现在,性格再内向的教授,也必须在最低限度上与人交流。
人的另一个天性,是喜欢多样性,而不喜欢单调乏味的生活。只有城市,才可能提供这样的多样性,而大城市,才可能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和更多样的消费服务。其中的道理在于,在一个有大量消费品和服务供给者的市场上,每一个生产者都可以仅仅针对某一细分市场提供消费品和服务,而无须担心没有生意做,因为在大城市里,某一特殊偏好的消费群体数量也足够多。这样专业化的结果,既能使得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得人们在专业化的生产中不断积累经验,加强专业化程度。而专业化程度又反过来提升了生产者的竞争力,以及城市生活的品质。
让我们来想想,什么是高房价?什么是城市病?给定土地和住房的数量,给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房价和城市病就是消费者获得大城市的生活所付出的代价。除了直接在购买消费品和服务时付的钱以外,人们还因为支付了大城市更高的房价,获得了接近于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地理位置。
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因为四通八达,是生活最为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一定要抢占市中心的位置,挤出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间来回奔波,本身也是为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付出的代价。如果要接近工作地,就买更贵的房子;如果收入不够高,就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选什么样的生活,由自己决定。
大量的企业在大城市扎堆,特别是集聚在中心城区,是为了交流的便利。那么,有没有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面的需求减少了?比如说,人们可以在家办公,通过远程通信方式与同事和客户打交道。人们要与朋友交流,可以打电话、发微信。但实际情况是,线下和线上的交流,两者不是“互替”而是“互补”的。比如微信朋友圈里都是见过面的朋友,刚开始会与一个人通过微信交流,接下来就是面对面的讨论更有效率。
线上交流实际上会催生更多线下交流的需求,信息技术只是节省了与某个特定朋友见面的次数,却可能催生了与更多人见面的需要。更不用说,人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消费模式多元化,其中越来越多的比重是网络满足不了的,包括听音乐会、看演唱会和画展,包括所有体验经济,即使和朋友喝咖啡这样的消费也只有在特定的咖啡馆环境中进行。
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是,“消费型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在成为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新增加的消费更加需要见面和体验。你将更多地去看话剧和电影,减少在家里看电视和碟片的时间。你也会更多地出席化装舞会、去健身房,更少在家里和朋友在网上聊天。如果我说的是错的,那么,你就不会看到那么多人愿意花很多的钱,在下班以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到商学院去上课,而不是在网上看教授的视频。如果我说的是错的,你也就不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往大城市搬迁,并且还要花很贵的房租,住在大城市的市中心。这些人并不傻,恰恰相反,他们是这个世界最聪明的人。
在不久前我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加拿大的学者善意地提醒我们,不要天真地认为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过程会终止。且不说中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刚刚超过50%的阶段,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的水平达到80%,人们仍然不断地向大城市集聚。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扩大,而不是缩小。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只需看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可以了。越是发达的国家,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比重越高。
因此,不要以为,在北京和上海现在出现的搬离市中心的趋势是长久的。人们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希望改善住房条件,通过住得远些,从而住得大一点,这是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的。但这种搬离大城市的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在美国终结了。而在东京,20世纪90年代中期也开始出现人们重新搬回中心城区的趋势。其中的道理还是前面说过的,人们越来越需要住在市中心,以获取知识、信息和技术。
最后让我们来谈一谈公共政策吧。人们往往容易看到城市扩张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拥挤和污染。但是人们往往看不到,在大城市所承受的拥挤和污染,恰恰是人们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付出的代价。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先说“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因素,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之后才说“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这个次序的先后是有含义的,任何控制人口规模的措施,必须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而不是去逆转这些规律。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最多只能是在短期内作为应急措施。即便这样的应急性的控制人口政策,也只能适度缓解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可能让特大城市的人口负增长。更不应该通过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歧视,来增加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成本。从长远来看,正确的政策只能是适应人口增长的趋势,不断地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情况下,缓解拥堵和污染的问题。而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的背景下,这样的投资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回报的投资。
当然,在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这件事上,中国并不孤单。看看印度吧,这个人口大国长期以来也采取措施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把政府所能控制的产业往中小城市搬。结果呢?大城市还是在发展,只是他们的大城市发展的大多是信息技术等产业,这些产业吸纳农村移民的能力不强。结果就是,印度成为“两个印度”,城市并没有充分发挥创造就业的功能,而落后的农村没有分享现代经济增长的成果。和中国一样,印度的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它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可见,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没什么国际经验,即使有,也来自屈指可数的第三世界国家,说多了全是眼泪。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简·雅各布斯写下《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她的批判对象就是当时追求低密度的美国城市规划学界。历史证明,简是对的,美国城市正在为低密度而付出高昂的代价,也驱动人们重返高密度且更有活力的大城市。透过现象看本质,这背后只是两个大字“人性”。陶渊明曾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千百年来最好的诗,现代人不妨做这样的解读,偶尔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那就去用内心的安宁来治疗,“心远”即可,而未必是归隐山林,更不是把城市建得像农村一样。
总之,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怕孤独。
(海 蓉摘自《东方早报》2014年12月9日,王 青图)
作文十:《我眼中的几大城市》3400字
暑假有机会去参观了几个城市,回来一直想描绘一下。我认为,一个城市总是和当地的地方文化紧密联系,甚至可以说,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地区各种文化因子的结合体。置身于不同的城市,总感觉到了不同的文化氛围和商业气息。然而,每个城市都有他的优势和劣势,如何
保持各自的城市特色,我想这是城市管理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深圳标志性建筑——帝王大厦
提起深圳,很多人想到是可能是他的现代化成就和都市风情,确实,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在短短20几年的时间内由一个小鱼村变成今天的大都市,改革开发功不可没。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经济特区,深圳在国家政策、地理位置和交通方面极具优势,并快速成长为中国现代化的窗口 ,令世界刮目相看。
我是7月底去的深圳,那时候还很热。由于深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城市的高温让我印象深刻。但不管如何炎热,这里仍然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据悉,目前深圳约有7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外地人,他们有着梦想和激情,希望在这个迅速发展的城市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深圳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由于移民数量很多,把不同地区的文化带到了深圳,以造就了这个城市的包容。深圳很年轻,以至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从当地的建筑物就可以看出来。在这里,不管你是外国人,还是其他任何地方的,都可以得到深圳人的尊重,因为大家都是外来的,这个城市不具有排他性。这是深圳的魅力之一,而不象上海、北京这些城市那样排斥外来者
同时,深圳人需要关爱。我看过一则资料,深圳人平均年龄只有29岁。所以深圳充满活力,也更需要关爱。他们背井离乡来到那里,远离亲人,内心的空虚可想而知,他们渴望关爱。这里的阶层异质性很强,但总的来说主要是老板和打工者,其中不乏二奶、吸毒者这些危害社会的人群。
走在深圳的大街上,身边都是匆匆而过的人们。这里有的是竞争,有的是机会,有的是压力....深圳,就是这样一座年轻有活力的城市。如果你有火一样的激情,那你就去深圳吧,那里,有你需要的蓝天!
广州---现代而又复杂的大城市
广州标志性建筑——中信广场
我在广州呆的时间不长,可能就几个小时时间.但我一些发黄的书本上,从广州火车站拥挤的人群中,我获得对广州的一些印象.或许有失偏颇,但还是介绍一下.
第一印象就是广州真乱.到处是乱轰轰的场面,毫无秩序.广州火车站显得又小又破,到处是扛大包的民工,这种现象一直蔓延到广场对面的流花酒店和它后边的几个街区.在火车站,你不时可以看见巨大的民航飞机从头顶上呼啸而过,这在别的城市是很少见到的
第二个印象是广州交通拥堵严重,不论是出去办事还是赶飞机,火车,都要提前两三个小时出发,还经常在立交桥上被堵.
第三个印象是人杂,这里有数不清的民工大军,到处可以看见大包小包的民工,还有做服装生意的小贩.
第四个印象是治安不好,厕所里到处贴着叛卖****弹药,毒药,迷药,好象中国在内战. 第五个印象是空气,这里到处弥漫汽油的味道,整个城市空气没有清晰的地方,包括在越秀公园里.
第六个印象是风景还可以,那里有珠江和越秀山,
第七个印象就是吃,这里的早茶真是好,口味好,而且这种吃的方式也好,很休闲.这里谈事情可以从中午就坐到饭桌前,边谈边等晚上的正餐.
第八个印象是商业繁华,从珠江岸边一直沿北京路走到财政局,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小店铺和现代化的商厦.
第九个印象是城市真大,从广州到它的一个郊区镇番禺,沿途都是楼房,一点都没有乡下的意思,在番禺市中心电器产品店周围,高楼大厦,简直看不出这里是广州的一个郊区小镇,十分现代.
第十个印象是价格便宜,到海印商场购家用电器,价格要比北京低一半以上,但也可能买到假货.
广州与深圳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许多不同.比如广州的本地人多些,深圳更安全等.但无论如何,这两个沿海城市总是吸引着全国的目光,牵引着珠江三角洲这艘巨轮不断前进
重庆——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
重庆标志性建筑——解放碑
今年是重庆直辖十年,直到今年暑假,才得以走进它,认识它。重庆原来是四川的一个行政区划,直到1997年国务院才将其直辖。从此,重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重庆属于巴文化,很早以前重庆就是一个港口。所以重庆人的性格风风火火,很有个性。这和我们四川的蜀文化有很大区别。所以我认为川渝分治是很明智的选择。
重庆位于长江中上游,夏天受副高气压控制,炎热不比。加上海拔较低,雾很大,自古有雾都之称!但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加上这几年经济的发展,吸引着大量的目光和投资。
重庆被称为“山城”。那里的石梯也是一大特色。重庆最繁华的地段要数解放碑了,那里很象上海。还有洋人街,中西交融的建筑,集聚特色。瓷器口的古老建筑,似乎在诉说这里的历史,也值得一游。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夜景,与江色交相辉映,很漂亮。
在重庆印象最深的是建筑。到处都在搞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立交桥,跨江大桥纵横交错。很让发生错觉:这里是上海蒲东吗?
还有重庆的吃也是出名的,火锅,大家都知道吧!去重庆不去吃火锅好象对不起自己的胃。不过怕辣的人得注意了,小心为妙!
重庆,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必将在新****焕发新的青春!
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
宜宾标志性建筑—五粮液大楼
四川宜宾是我的家乡,这里也是岷江、金沙江、长江三江交汇的地方,所以宜宾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称谓。宜宾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是四川南部的经济中心,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称作“戎州”
宜宾文化属于蜀文化的一部分,然而也汇入了其他地方的文化,与成都比起来,宜宾人算不上典型的四川人(至少我这么认为)。宜宾人说话与贵州人更相似,这点我的感受很深,因为十之八九的贵州人把我当做遵义人。也许是我的骨子还是认为自己是四川人,所以每次我都会强调我是四川人。或者直接说自己就是宜宾人。
宜宾的城市建设在比较松散,缺乏科学规划。江北、南岸分区不是很明显,城市功能区不突出。 并且城市建筑没自己的特色,与四川很多城市一样,可能是相同的文化背景吧! 宜宾的夜景很漂亮,旅游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周边地区有很多风景区,包括蜀南竹海,石海洞乡等,有机会一定得去看看。
宜宾的吃也多。宜宾燃面、火锅等都不错
宜宾对我来说很熟悉,但感觉没多少地方值得去写。也许熟悉的地方往往不知道它的美好吧
中国避暑之都-贵阳
贵阳标志性建筑——甲秀楼
贵州,一个位于西南边陲的多民族省份。长期以来,贵州被各种流言所困饶,“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给人造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贫穷、落后成为贵州的代名词。如果我没来到贵州,也许也会对贵州造成误解。而贵州省会贵阳,很多人对它的了解也不够。其实,贵州除了迷人的自然风光外,还有四季如春的气候,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自然资源。。。。贵阳这座内陆城市,也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宾!
首先要提的是贵阳的气候。说起避暑,国内有很多人想到的是昆明,其实,贵阳的气候比昆明有过之而无不及。昆明虽然夏季平均气温比贵阳低,但是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辐射强烈。而贵阳夏天平均气温只有24度,全年平均气温只有15.3度。2006年被联合国评为中国避暑之都。贵州也被评为空调省。
贵阳人和四川人比较接近。但性格更加淳朴和温和,不过贵阳女子骂人的工夫也十分了得。追其历史原因,是因为贵州历史上是流民的流放地,其骂人的工夫也遗传下来了,但也不乏高听之士。贵恙人还是比较包容的,对新事物理解得快,从贵阳的消费能力可见一斑! 贵阳的自然风光比较多。著名的有花溪公园,红枫湖,情人谷,黔灵山,天河潭......基本浓缩了贵州自然风光的精华!是值得旅游爱好者旅游的城市!
贵阳的小吃也丰富,夜生活发达。丝娃娃,肠旺面 ,花溪牛肉粉.....很多已经驰名中外。我到贵阳3年了,对这些食品情有独钟!
贵阳近年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借“多彩贵州风”宣传城市形象。贵阳目前市区人口100多万,但城市建筑很密集。有人说,贵阳岁小,但五脏六腑惧全。它既有重庆之山,成都之闲,还有昆明之凉。“森林之城”已难以概括贵阳的整体形象,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定位很有远见!
对于贵阳,值得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我对它的了解也许还停留在表面。但我已经喜欢上这么一个城市。虽然她还是一个不发达,欠开发的地方。有种地方让你感到亲切,有一种环境让你终身难忘。贵阳,你将是我的第二故乡.....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大城市的好处]大城市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