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联系生活实际》15000字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
一. 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诚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少,但教师如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四个方面试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
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
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2、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24)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
一个条件,大3岁,那师几岁呢?(27)27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
3、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改组教材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大润发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
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边有465元。
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
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可联系学生50米赛跑帮助学生加深
理解。因为路程一定,所以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甲与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们的时间比就是5:3;反之,如果两人都跑5分钟,这时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这样,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观表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积一定,成反比例;一个因数一定,成正比例"了再如,应用题训练也应着眼于"生活化".这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
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上拣7个小石
子,然后在画有一个圆圈的桌上反复投掷并记录每次投掷后圈内、外的石子数,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和更新数的组成;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特点,教师要在明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充分理解新教材的基础上,增强数学教学的生活性。通过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成为教师的理念,以及对数学课程的生活化设计和数学对学生的生活实践的培养来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实现生活数学和课堂数学的转化和沟通,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每年的初中小学的同学会,同学们之间重逢话题不断,聊起所学的专业时,很
多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问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回忆起以前因为数学是主课,初中小学他们自己在数学上花过很多功夫去钻研那些数学难题,但感觉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几乎无任何用处,为此对于让我们学生要花如此多的功夫在学习数学上感到疑惑不解。我曾经也有过类似想法,可能这也是一大部分人的心中疑惑吧。不仅是我们这些成人,当今中小学生们经常在遇到数学难题时都会有过此类抱怨的想法。记得我在实习期间,学生们问我大学修什么专业,我说数学师范。他们当即问我学数学对我们将来有用吗?疑问数学很抽象,几乎想象不到有什么现实的用处。听到这些疑问我不禁觉得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以致对学习数学也陷入了误区,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大部分要归咎于当今的数学教学。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作用的精彩描述。而我们同学之间的这种疑问很明显是源于本世纪初在新课程未进行全面改革的情况下数学课程给我们造成的这种印象。而当今的教育者正是看到了这些诸多的问题,对我们的数学课程进行大弧度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理念也不断更新,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种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实施新的数学课程。但是现在的学生们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种学习数学的盲目性,可见教师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仍需要不断努力地改革。
新课标明确阐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说明数学源于生活。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的课程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
学知识以及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可见,数学又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计算、推理、证明,数学模型还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因此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在这一方面,小学的数学教育就做的比较好,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念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数学(1~6年级)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根据教材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中,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如今,中学数学教材同样处在新课程的改革的大背景下,数学(7~9年级)教材中也充分体现了这种新理念。但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却难改片面追求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习惯,导致与实践、生活结合少之甚少等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成绩,也不利于学生有效地运用数学,发展数学。鉴于此,我们也要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何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我觉得要从两大方面着手:
(1) 数学课程的生活化设计,
(2) 数学对学生的生活实践的培养。
2.数学课程的生活化设计
2.1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的实质与意义
数学课程的生活化设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
容 ,一生活的数学化,二数学的生活化。“生活的数学化”表明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来源,就是学生数学学 的素材,也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
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数学知识的源泉,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数学的生活化” 表明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的“生活化”取向是世界各国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说:“教材编写应以《标准》为依据,提供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材编写应以《标准》为依据,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又说:“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因此,数学课程的生活化设计是进一步进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础。课程设计的生活化取向也是对原来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变革。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需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2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的策略
一、让“数学课程生活化”成为教师的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教师要努力学习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充分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处处为学生着想,发挥教学机智,创造有效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教师通过新课程培训,自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师间互相探讨和交流等方式,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深入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理念、把握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教师有了“数学课程生活化”的理 ,在思想上重视了,那么数学教学生活化才
有实现的可能和保证,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领下真正地从生活的各个点滴中找寻到数学的火花。
二、课前努力挖掘教学资源,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五彩缤纷的生活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要倡导“数学生活化”,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在现实中寻找数学素材,把有限的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使数学零距离贴近生活,揭开它抽象的神秘面纱,感受数学的真谛和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学习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有选择性地开放小教室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贴近生活,让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激发认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探索,寻找方法,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努力把“生活”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
我在代课期间,曾经去代课学校当地的一场中小学优质数学课的评比活动听课,一些小学的数学课颇让我印象深刻。我还特别记下了这样一节数学课的过程。这堂数学课的内容很简单是“比较”, 在教学“比较”前,教师先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课堂上纷纷畅所欲言,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言,以下我摘录其中几个学生的发言:
生1:晚饭后,我帮妈妈洗碗,就把家里的筷子跟碗数一数,发现我家的筷子比碗多。—确实家庭都是筷子比碗多;
生2:昨天,我值日时,把教室的扫帚和拖把比了比,扫帚有很多把,而拖把却只有两把,—建议拖把应多买几个。
生3:晚上的时候,我最喜欢数星星了,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的很漂亮,有好多颗,可月亮却只有一个,为什么月亮不能像星星那么多呢?
生4:老师,我把地球跟家作个比较,地球比家大。
生5:我有不同意见,应该是家比地球大。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家却有很多个。”—多么有哲理的一句话呀!
生6:我把我们家人的体重做了比较,我发现爸爸最重,因为他好吃少运动,他需要减肥;妈妈最辛苦,她最瘦;而我不胖不瘦。
学生确实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他们创造的生活中的数学远比课本更加丰富、富有创造性,让在座的各位也不禁感慨。我想这样的模式也可以尝试用到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里来。
初中的数学学习也可以同样进行数学生活化,比如新课程改革后《标准》从1~9年级把教材的内容安排成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大学习领域。可见教材本生具有较强逻辑延续性,故数学生活化在初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比如在学生们学习了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后,我拿出了一瓶插花,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花可以看成由那些简单物体的组合,从不同的角度看他们分别是什么几何图形呢?让学生在图形变换中欣赏数学的美,从而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知道了要描述清楚一件事物的形状要学会描绘这个物体的三视图。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
又或则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进行努力挖掘教学资源,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生活化,这还需要我们的一线教育者在课外、课内多关注学生,努力去挖掘可行性的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课内积极的去实践,课后再进行总结反思。总之,多积累,敢实践,要反思。我想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去借鉴与学习的。
三、课内创设现实情境,激发兴趣,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生活数学化 。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引人入胜的生活背景入手,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逼真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收集资料、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获取以及知识的应用,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生活数学化,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比如小学老师在教在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他们以备受学生关注的“世界杯”足球赛为题材组织教学:在多媒体播放巴西球星射门时激动人心的录像片断后,教师及时抽取了近4届“世界杯赛”每届进球数这组信息制成统计表(见下表)在多媒体中出示供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用百分数表示表中两者关系的问题,现实的背景加上学生积极、灵活的思维,学生一下子提出了许多百分数问题。比较、分类后,抽取其中的“2002年进球比2006年多百分之几,2006年进球比2002年少百分之几”一组问题,即构成了本课要研究的重点。至此,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而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 和作用。
这种方法很好,同样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初中的数学教学里来,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
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时,我们可通过在课前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学校里的一口池塘,现在建筑工人要在池塘CB间建一座小桥,在建之前要先测量BC的长。请你帮助工人求池塘C、B两点间的距离? 通过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们当一回建筑工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飞他们思维的火花。会激发有一部分同学主动自觉地对新知识的内容进行深刻自学以解决课前的问题。通过的问题解决,学习新知识目的也就到达了。课上让学生们去自由的发言,可能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同学们在探索这个问题时增长了数学知识,巩固了数学知识,切身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息。同时经过这样的情景创设,使得本节数学知识重难点突破和解决也水到渠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自身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提出、提供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观察、解释、探究。
四、课后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看上几眼,写好数学小论文
在代课期间,我代课所在学校要求学生每半个月交一篇数学小论文,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也曾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已始,知是行之成。”教师可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在课堂上要创设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分析,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其掌握观察的方法,并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并不断地积累生活中的经验。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了观察,深刻了对数学知识的印象,逐渐学会了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真正学有用的数学,反过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写出了像样的数学小论文。由此可见,写数学小论
文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架起数学知识
与生活实际的桥梁,从而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下面是两
篇学生写的数学小论文:
论文1: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运用,
让人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上街卖东西要用到加减法,交水电费要用到乘除法,制
作东西要用一定的比例来做……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到数学。
记得有一次,我发现我家的凳子的一条腿有点松了就告诉爸爸。爸爸说:“那
就钉一下吧。”我就想到老师说过三角形是最牢固的。所以,我就对爸爸说:“爸爸,你就在两条腿之间斜着钉一根木条,变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凳子会更牢固的。”爸爸听了问:“那木条的长度得多少米呢?”我想:可以用勾股定义。于是,我就拿来卷
尺量了一下一条凳子腿的长度和两条腿之间的一个根木头,再把它们的长度分别平
方起来,然后相加,接着把相加的和开根号,最后终于算出来了。爸爸根据我算出
来的数,砍下相同长度的木条,一钉,正好。爸爸直夸我聪明。其实,多亏了我数
学学的踏实呢!
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我的生活变
得越来越方便了。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书
本上的知识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够重视。我们应该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学好了,
生活也会过的更好。
论文2: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
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
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道
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
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
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
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
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
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
=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
(千米),94.5×2=189(千米)。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
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
两篇实实在在的数学小论文,从该生论文中我感受到了学生真实的体会到了数
学的价值。但是在学生交上来的论文当中很少收到这样的论文,因此我觉得也可以
从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先。从每天的数学日记中慢慢积累,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善于
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习惯,同时帮助学生写数学小论文积累素材。写数学小论文与日
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同时学生的数学小论文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渠道,以至教
师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
五、增强策略意识,莫让“生活” 喧宾夺主
为反对以往目中无人, 逐渐走向僵化的“知识中心”、“学科中心”教学, “新
课标”提倡生活数学, 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
活动过程,是非常英明的。以及我上面提倡的这种“数学课程生活化设计”非常符
合这种新理念,并且对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学科数学走向生活, 是为了优化数学学习的过程, 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为最终生活中的数学运用奠
定良好的基础。对于这一点, 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为生活而生活、为情
景而情景,本末倒置,让学科数学屈从于生活, 必然会严重影响数学教学的效率, 损害学生将来生活中的数学运用能力, 最终彻底背离“新课标” 所倡导的生活数
学的根本宗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
3.数学对学生的生活实践的培养
数学对学生的生活实践的培养 也即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
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上面我也
提到过《标准》为1-9年级数学学习安排了四个学习领域,其中的“实践与综合应
用 ”这个学习领域目的正是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即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我们要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习题与课内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课内
实践活动 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
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比如小学的数学教师在学生学习
“人民币的认识”之后,布置学生做“小鬼当家”的游戏:请家长给10——20元钱,小朋友用家长给的钱设计几种不同的购物方案,要求不多不少正好用完。有一个小
朋友别出心裁的交上了这样的一份作业,他设计了以下五种方案:
(1)文化类:《唐诗三百首》书一本,单价10元;中华铅笔10支,每支5角,
共5元;乒乓球拍一对5元;合计20元。
(2)食品类:伊利牛奶两盒,每盒2元,共4元;上好佳薯条两袋,每袋3元,
共6元;香蕉四斤,每斤1元5角,共6元;面包2个,每个2元,共4元;合计
20元。
(3)玩具类:飞机模型7元;小汽车一辆8元;积木5元;合计20元。
(4)菜类:龙虾一斤,每斤12元;猪排骨一斤6元;菜花1元一斤,买了2
斤,共2元;合计20元。
(5)综合类:头发夹一个2元;练习本10本,每本3角,计3元;中华铅笔
10支,每支5角,共5元;还有乒乓球拍一对5元;积木5元;合计20元。
或则比如在教学“统计”后,小学老师组织学生对最喜爱的动画节目进行调查与统计,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动画节目,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个最喜爱的动画节目。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它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
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课后布置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统计,他们在完成这项作业时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性是我们老师预先所没有想到的,仔细思考之后发觉,这里面所体现的恰恰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让学生意识到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所利用的数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自己所做的工作与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课内实践活动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
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同样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
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小学教师再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有意识地让学生到
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
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在代课期间,我发现初中数学的课内综合实践课没有被真正的做起来,课外的
活动也没有去为数学加以延伸,似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综合实践课形同虚设。
实际上这也是初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下,最难做到的一件事,它是以往任何形式的
课改所没涉及到的东西。它需要而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定高度专业水平选好具有吸引
力的课题才能过做的好,同时需要很多的时间去实施,并且要有一定的奖励制度去
激发学生的兴趣去维持他们做下去的信息。最好教师帮助同样做好课题总结。这一
切都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去实践,否则因为它的难度以及可行性的考虑以致综合
实践课无法实现。这致使我们当今数学的学习的发展停滞不前。
3.2习题与生活问题相结合,巧妙设题,初步建立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
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
学用结合。数学的学习也包括数学思想的学习,而数学中的数学建模思想是其中的
最重要思想之一,学会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对后续的数学
将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数学建模也正成为当今数学和科学工作者面临的
重大课题.
所谓数学模型 ,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的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广义解释:凡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各种数学公式、各种方程(代数方程、函数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以及由公式系列构成的算法系统就可称之为数学模型数学的建模过程大致可用如下两个例题说明:
例如换啤酒问题:小明的父亲从商店买回10瓶啤酒,商店规定3个空瓶可换回一瓶啤酒,若小明的父亲不再给钱,他一共可喝上多少瓶啤酒?
其解法是:10瓶喝完,可换回三瓶;再喝完,则剩余4个空瓶,又换回一瓶,喝后剩下2个空瓶,此时借进1空瓶,则又可换回1瓶,喝完后还所借1空瓶.总计可喝15瓶.此过程中“一借”可谓巧.若我们采用代数法,设一共可喝x瓶,则空瓶又可换瓶,由题意得:10+=x 解得x=15.无需“借”,真是妙.其
实这里仅采用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简单的数学模型,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身边
的现实问题,学生看了无不称奇。
再比如一例广告中的数学题:某商场张贴巨幅广告,称他们这次“真心回报顾客”活动共设资金20万元,最高奖每份一万元,平均每份奖金200元。一顾客幸运地抽到一张奖券,奖金数10元,她调查了周围兑奖的其他顾客,一个也没有超过50元的,她气愤地要求与商场的领导评理,领导安慰她说不存在欺骗,并向她出示
好地代表中奖的一般金额吗?c.以后遇到开奖问题你会更关心什么?
解析:平均每份奖金的确是200元,所以没有欺骗顾客。但由于90﹪的奖券金额不超过50元,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中奖的一般金额,以后遇到开奖的问题,应更关心中奖金额的众数等信息。
通过解析这两个题目,我们认为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几乎都要经历如下的过程:
① 熟悉问题的背景;
②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策略上先考虑简单情形,使用数学术语对问题进行表述(如此例中的平均数、众数、一元一次方程等等数学概念);
③实施计划,发现对象间的关系,进行抽象的研究,得到某种确定的关系(如此例中的b问:这一说法能够很好地代表中奖的一般金额吗?或商店规定3个空瓶可换回一瓶啤酒);
④推广到一般情形,将结果一般化(如此例中的c问:以后遇到开奖问题你会更关心什么?或若小明的父亲不再给钱,他一共可喝上多少瓶啤酒)。整个解题和思维过程就是一个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过程。
这两个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案例,符合并体现着数学新课标提出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数学学习活动的模式、规律和教学要求。在这样的数学应用情境中,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说明,认识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从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从生活实际中感悟数学思维和方法。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策略,体味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和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和理解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
同时像这样让学生学会通过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运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建立起模型,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的真实体验,也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以上两大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是我在自我探索和借鉴其他一线老师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实例。总的归纳出来为这样一个简单过程 :“生活经验 (解决)→ 数学问题 (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目的旨在构建一个“生活→数学→生活” 的教学过程。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作文二:《联系生活实际》2800字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熟悉、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进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优化课堂教
学,同时也能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因此,一位
好的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经
验主动探索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其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一、联系生活实际找数学,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是有趣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如果教育没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知
识就难以被掌握、被消化,就数学教育活动而言,教师如果能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与
生活相关的实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三
年纪学生在学习“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自己买东西
的亲身体验,创设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一个小朋友在帮爸爸站柜台卖东西,
来了一位叔叔。叔叔说:“小朋友,我买4支铅笔和2个篮球”。小朋友说:“铅笔每支4
角,篮球每个68元,应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朋友算算吗?”根据已有的生活
体验,同学们都能算出这位叔叔应该付多少钱。这个问题虽然没有课本例题那样精练,
但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通过活动,对“单价”、“数量”、“总价”三个量的具体含
义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无需教师另作讲解就理解得十分清楚了,同时又自然地揭示了数量
关系是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提炼、总结。这样,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
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又能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有了“生活味”,
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二、重视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普遍注重教育的今天,许多家长都在努力开发自己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实践证明:小
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来学习数学知识,能很好地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在轻松
愉快的气氛中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处理问题,更便于理解隐藏于生活中的数学概念 ,有
助于理解概念迁移后产生的新问题。这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数学问题是非常有
用的。美国教育理论家杜威曾说,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并不是两个过程,我们的数学教
育应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利用生活经验,
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的钱存到银行,怎样存才更合算,
通过计算,让学生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使
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如何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教师在进行数
学教学活动时应着重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正确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探索。下
面我浅一 下如何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几点体会。
1、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体验生活中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生活本身是一个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因此,教
师要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例如:国庆节到超市购物时可以看到
超市中搞的各种打折、买一送一、买100元返20元等等的促销活动,到底哪一种更为经
济实惠,这都要求我们了解商品价格,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哪一种是更为经济合理的消费。
通过这些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数学与生活
密切相关,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离不开数学知识,所有这些都等待着我
们去研究和探索,有了这种需求,就会促使学生自己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
日常生活中,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意识,就会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
察世界,体验生活中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继而确立要学好数学的信心。鉴于此,教师应
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僵局,引导学生从客观原因世界中找到数学知
识的“原型”,利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从而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一
个数加上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加上整百、整千,再减去多加了的数”与“一
个数减去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减去整百、整千,再加上多减了的数。”听起来像
一串绕口令。怎样才能使小学生易懂易会呢?一位老师为这个数学知识找到了这样一个
“原型”---生活中付款时常常遇见的“付整找零”的现象,他利用这一“原型”,设计
了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运算法则。这样,既帮助了学生轻松地理解了法则的内容,又收
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
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例如,学了三角形
的稳定性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学了按
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算一算其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和水费;学了利息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讨论选择用什么方式来存自己的压岁钱比较合算等等。由此可见,
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使学生确立了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意识的同时,也上学生真正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通过模拟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众所周知,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
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到亲切、易懂、自然。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
在活动中学习买卖商品,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
识别假币,懂得爱惜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加深对人民币认识,同时也掌握了
一定的生活技能。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可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使学生感到
学习数学知识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
性,从而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 综合上述,如果培养学
生的数学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与数学沟通起来,见抽象化、
形式化的数学于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
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驱力,使
之更好地理解数学、创造性的学习和应用数学。
作文三:《联系生活实际》4400字
联系生活实际,重视考查数学应用能力
——福建省2005年中考数学试题(课改卷)选析
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潘振南
(注:本文发表在CN21—1487/G《中学数学教育》(初中版)2005年第9期)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对数学的各种应用有着精辟阐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数学是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应用于指导实践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能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去认识世界,并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处理周围的问题,将成为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纵观2005年我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试卷,都能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联系生活实际,重视考查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与应用数学的意识,题材取自学生熟识的生活实际,应用性较强,具有时代气息与教育价值。下面从中遴选部分试题进行评析,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利用数式模型解题
例1(泉州、宁德联考):据泉州统计局网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第一季度泉州市完成工业总产值约为61 400 000 000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约为 元。
例2(福州):据《法制日报》2005年6月8日报道,1996年至2004年八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共减少114000000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1.14×106亩; B.1.14×107亩; C.1.14×108亩; D.0.114×109亩.
【评注】在实际生活、生产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大数”与“小数”,为了便于书写,引进了“科学记数法”。例1、例2的问题背景来自于媒体的真实报道,其素材不是命题者凭空想像的,该题材具有爱国、爱乡的教育功能,且学生只要利用已掌握的“科学记数法”的数式模型就能顺利解题(例1答案:6. 14×1010,例2选:C )。
例3(福州):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m ,记作 —155m ,福州鼓山绝顶峰高于海平面919m ,记作 m 。
【评注】本题以地理知识为背景,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考查了学生利用数学“相反意义的量”的数式模型来解决地理问题(答案:+919)。
例4(福州):瑞士中学教师巴尔末成功地从光谱数据,591612, 2521, 3632, ……中得到巴尔末
公式,从而打开了光谱奥妙的大门。请你按这种规律写出第七个数据是 。
【评注】本题提供了物理光学中的一组数据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从中寻找规律,探索构建数式模型(n +2)
22(n +2) -4,利用探索到的规律或模型即可解决问题(答案:8177)。
二、构建方程(组)模型解题
例5(厦门):一根蜡烛在凸透镜下成一实像,物距u ,像距v 和凸透镜的焦距f 满足关111系式:+=若f =6厘米,v =8厘米,则物距u =厘米。 u v f
【评注】本题利用物理光学中的一个公式作为背景材料,学生只要把已知条件f 、v 的值代入该公式,就可构建一个未知数为u 的方程模型进行求解(答案:24)
三、构建不等式(组)模型解题
例10(福州):请你替小健同学解答以下问题:学校准备用2000元购买名著和辞典作为科艺节奖品,其中名著每套65元,辞典每本40元。现已购买名著20套,问最多还能买辞典多少本?
【评注】在生活实际与生产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因此构建不等式(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一种基本的数学解题能力。本题可设买辞典x 本, 依题意得40x + 65×20≤2000, 解得x ≤17. 5, 根据实际意义x 只能取最大的整数,所以答案是17。
四、构建函数模型解题
例6(泉州、宁德联考):一辆客车从泉州出发开往宁德,设客车出发t 小时后
与宁德的距离为s 千米,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 )
......
A. B. C. D.
【评注】05年宁德市的课改卷与泉州市的课改卷联合命题,命题人员为了体现两地联手合作精神,故以“一辆客车从泉州出发开往宁德”为背景材料,具有纪念意义。本题考察了学生数形结合的函数思想,学生可通过构建“函数S=S0— v t”模型来解题,其中S 0表示泉州与宁德的距离,V 表示客车速度,这里的S 0与V 都是常量,所以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是
一次函数,根据该函数S 随着t 的增大而减少,排除D 。再根据S 、t 表示的实际意义所确定的取值范围是S ≥ 0,t ≥ 0, 排除B 、C 。故选A 。
例8(福州)百舸竞渡,激情飞扬。端午节期间某地举行龙舟比赛。甲、乙两支龙舟队在比赛时的路程y (米)与时间x (分钟)之间的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题:
(1)1.8分钟时,哪支龙舟队处于领先位置?
(2)在这次龙舟赛中,哪支龙舟队先到达终点?提前多少时间到达?
(3)求乙队加速后,路程y (米)与时间x (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评注】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是学生耳闻目睹的民间传统项目,题材亲切有趣,生动活泼,具有教育意义。本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从函数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2)题学生直接从给出的图像就可观察到答案【(1)答案:甲;(2)答案:乙,0. 5分钟】,第(3)题学生要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信息构建函数模型【答案:y =300x-300 (2 ≤x ≤4. 5 ) 】
例9(泉州、宁德联考—23)如图,一架梯子AB 斜靠在一面墙上,底端B 与墙角C 的距离BC 为1米,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70°,求梯子的长度(精确到0.1米)。
【评注】梯子斜靠在墙上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观”,此时此景一
个直角三角形的图形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因此构建一个三角函数模型也
就水到渠成了,由cos70° =
BC AB ,再利用计算器即可求得梯子AB ≈2. 9米。
五、综合利用各种模型解题
例10(厦门) 某软件公司开发出一种图书管理软件,前期投入的开发、广告宣传费用共50000元,且每售出一套软件,软件公司还需支付安装调试费用200元.
(1)试写出总费用y (元) 与销售套数x (套)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每套定价700元,软件公司至少要售出多少套软件才能确保不亏本?
【评注】本题材来源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投资与盈利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综合利用函数模型与不等式模型,问题(1)构建函数模型y =50000 + 200 x, 问题(2)构建不等式模型700x ≥ 50000 + 200 x ,求得x ≥100,故至少要售出100套软件才能确保不亏本。
例11(泉州、宁德联考):如图,在一个横截面为Rt △ABC 的物体中,∠ACB
=90°,∠CAB=30°,BC=1米。工人师傅要把此物体搬到墙边,先将AB 边放在地面(直线l )上,再按顺时针方向绕点B 翻转到△A 1BC 1的位置(BC 1在l 上),最后沿BC 1的方向平移到△A 2B 2C 2的位置,其平移的距离为线段AC 的长度(此时A 2C 2恰好靠在墙边)。
(1) 请直接写出AB 、AC 的长;
(2) 画出在搬动此物的整个过程中A ,并求出该路径的长度(精确...点所经过的路径.......
到0.1米)。
【评注】在实际生活中,搬动物体时常通过翻转、平移把物体放靠在墙边。本题设计巧妙,富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学生解答问题(1)时,要利用三角函数模型,解答问题
(2)时要利用课标新增加的“旋转”与“平移”的知识内容。
例12(泉州、宁德联考)某校初一、初二两年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原计划租用48座客车若干辆,但还有24人无座位坐。
(1)设原计划租用48座客车x 辆,试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这两个年段学生的总人数;
(2)现决定租用60座客车,则可比原计划租48座客车少2辆,且所租60座客车中有一
辆没有坐满,但这辆车已坐的座位超过36位。请你求出该校这两个年段学生的总人数。
【评注】在实际生活中,租车包车时其座位常不恰好坐满,空位、缺位现象常有发生,本题抓住“空位、缺位”这种现象大做文章。学生解答本题时,认真审题,谨慎理解题意非常关键,题中“还有24人无座位坐”要特别注意,不要变成“还有24座位无人坐”;另一句“已坐的座位超过36位”不要变成“超过36人无座位坐”。问题(1)构建数式模型即可解决(答案:48x+24)。而问题(2)要构建不等式(组)模型才便于解决,例如可由
48x+24<60(x —2)和48x+24—60(x —3)﹥36
组合成不等式组,当然也可以列出其它的不等式组合,甚至可以用一个不等式、一个方程来解决等多种方法,可见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15(泉州、宁德联考. )如图是某居民小区的一块直角三角形空地ABC ,其斜边AB=100米, 直角边AC=80米。现要利用这块空地建一个矩形停车场DCFE ,使得D 点在BC 边上,E 、F 分别是AB 、AC 边的中点。
(1) 求另一条直角BC 的长度;
(2) 求停车场DCFE 的面积;
(3) 为了提高空地利用率,现要在剩余的△BDE 中,建一个半圆形的花坛,使它的圆心在.......
BE 边上,且使花坛的面积达到最大,请你在原图中画出花坛的草图,求出它的半径(不要求说明面积最大的理由),并求此时直角三角形空地ABC 的总利用率是百分之几(精确到1%)?
【评注】随着时代发展,当今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停
车场、花坛已随处可见。而空地规划要合理使用,提高土地利用
率,已成为管理者、设计者所考虑的问题。本题设计具有现实意
义,形式新颖,层次分明,难度不大。第(1)、(2)题学生只要
利用勾股定理、矩形面积公式的数式模型即可解决。第(3)题要
使半圆面积最大,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动脑探索,寻找规律,即
可发现当半圆与BD 、DE 两边都相切时,半圆面积才达到最大。
本题通过综合利用数式模型、几何图形模型来解决问题,考察了学生的双基与综合应用的能力【答案:(1)60,(2)1200,(3)120、69%】。 7
综上所述,可见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教
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应用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新课标十分强调,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
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来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把实际问题进行分类,例如分成行程问题、溶度问题、工程问题、经济问题等,并就每一类问题提供主要的等量关系和解题套路,这样的教学没有探索,没有研究,也没有挑战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模仿操练。当然,我们也不提倡用过多的有关“数学建模”的术语,主要还是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建模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文四:《联系生活实际》2300字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清塘铺镇完小:刘景征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知识,能够解决与之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关键词】 数学知识 课堂教学效率 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 引导学生生活中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老师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知识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活动,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培养学生不畏困难,严谨求实
的思想品质,以及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结合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我们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中学习两步加、减混合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我先亲切地问:“同学们,休息日你们最喜欢去哪里玩?你能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下吗?”学生兴奋起来,畅所欲言,争着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去的地方,联系到生活实际中学生喜欢去游乐场玩这一特点,从学生热爱的感兴趣的材料入手,从而引出当堂课的学习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使学习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具体化、现实性。又如:学习二年级下册教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课间喜欢玩什么游戏呢?”有的说是跳绳,也有的说是跳格子或玩剪刀、石头、布等,孩子们在游戏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乐学、易
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应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习熟悉或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类比,迁移,使具体的数学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比如教学《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先选择一部分学生做圆圈舞的游戏,从游戏的结合中发现数学信息,学会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让学生解决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通过现场做游戏,为学生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营造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结合生活实际,寓游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跃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体验学习。又如“学习8和9的认识”这课中,先让学生说说身边数量是8或9的物体,将课堂教室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培养学生用数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再让学生数一数老师手中有几枝粉笔,再联系生活实际的猜数游戏,让学生通过想象比较,加深对数的认识,增强数感,使学生经历从感情认识到抽象认
识的过程,通过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举,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平均数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熟悉的生活题目,展开活动,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比如计算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班上每个同学平均植树的棵数,家中每天的生活开支等。让他们互相协作展开活动,就很好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新课标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老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教材“整百、整千数加减”一课时,老爷爷去商店买电器,其中电视机1000元,一台冰箱2000元,让学生帮爷爷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再问爷爷想买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录音机,爷爷带2000元钱够吗?你能帮爷爷算出来吗?一下子,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
运用多种计算方法帮爷爷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提高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性。这样,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加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教学,体现新课改理念,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把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实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幻想、美好的数学世界,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想学、乐学、爱学、会学,真正做学习数学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2、《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3、《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作文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2700字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论文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论文关键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即具有适应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包括数学意识、数学思考、数学交流、数学应用以及数学人文精神等方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数学教育的作用时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深知数学素养的培养又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积极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在小学阶段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课题研究中,我注重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情境和模拟现实情境中逐步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合理改编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苏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一个长方形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适当改编了一下教材,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兔子和乌龟今天又要进行一场比赛。这一次要比谁跑的路程长。小兔子绕长方形花坛跑一圈,乌龟绕正方形花坛跑一圈(依次出示花坛及相关数字)。你能猜一猜谁跑的路程长吗?”学生争论不休,意见各异。有的说兔子跑的路程长,有的说乌龟跑的路程长,有的还说一样长。这时教师再顺水推舟,“究竟谁猜的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谁有好办法?”从而很自然的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样稍做改变,就把教材主题图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数学品质
我们知道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这个情境存在怎样的数学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并能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找规律》一课时,课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最近几个周,有十个同学表现特别优秀。到底是谁呢?我要和他们握手。”于是,我走下讲台,和他们握了10次手。“大家知道他们是谁了吗?”学生愕然,欲言又止。“你想说什么?”一个同学起立:“老师,你没跟10个同学握手啊!”“我明明握了10次呀!”“老师,你跟有些同学握了一次手,跟有些同学握了两次手,都握乱了。应该有顺序地每人握一次手。”问题在意料之中出来了!我顺水推舟,“看来要进行‘有序’排列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序排列的规律。”接着出示三个木偶和三顶帽子,提出要求:每个木偶配一顶帽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愉快地开始了自主探究活动。
三、续编生活故事,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合
理恰当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打造学生喜欢的熟悉的生活课堂。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续编、交流,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例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我讲了一样一个生活故事: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玲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小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学生首先要考虑到爸爸出差跨了哪两个月,再考虑每月的天数,如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十31天;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十30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润年二月二十九天。最后再进行合理计算。学生意犹未尽,我顺势抛出新的问题:请仿照刚才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继续续编故事。看谁的故事最精彩,解决得最巧妙。各小组迅速开始分工:续编的、记录的、计算的、监督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听、说、读、算方面尽情发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
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素养
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做数学、用数学”,就是为学生提供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开展操作实验、猜想验证、合作探究、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探索性数学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在经历与体验中逐步形成数学观点、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理解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策略,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超市去参观,并以自己的人民币票样或压岁钱为例,设计“小小商店”等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模拟购物,进一步体会人民的有关知识:人民币的认识、元、角、分之间的互换、正确付钱、找钱等。再如:在学习了《厘米的认识》一课后,学生已经认识了1厘米,了解了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安排学生课下找一找、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解决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得到巩固,在“做”中学会应用,在“做”中学会创造,在“做”中得到发展。
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的问题很多,不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可以结合其他的途径进行培养。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有意识的教学活动,切实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文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1400字
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激活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可见,学生的数学知识不仅来源于教材,还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的数学教学中应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一、让课堂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把学生生活经验融进课堂,使之寄居为有效的学习资源,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说出今天是几月几号?然后抛出这个月有几天呢?那么在其它几月是否也有这些天呢。又如在教完“24时计时法”后,我让学生例兴趣生活中用“24时计时法”的例子等等,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无时无刻不在身边。让学生能真切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探索的兴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做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忌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因而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获取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在课堂上听我讲,而是先要求学生到超市去观察名种食品袋上所标出物品的质量,然后掂重掂量,课上进行交流汇报,这样开放了课堂的教学空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生动之中真切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实践能主动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了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因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三、结合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把生活引入课堂,将一些生活问题转化为课堂学过的问题,这是目前课堂教
学的方向,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学校里,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出课堂,参与实践生活中去,在实际生活中检验自己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在教学“除法的估算”时,我让学生估算这样一道题,“水壶43元一个,120元可以买3个,够吗?”如果学生能正确回答,那么他对于“除法的估算”是真正理解了,因为只有联系了生活实际才能答对这道题。又如春游时让学生算怎样包车才比较合理等等。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信息和动力。这样联系生活进行教学,既达到了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收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四、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的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例如学习“年、月、日”后让学生制作2010年的年卡;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到超市了解商品的价钱。这样联系生活,在现实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几近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是实实在在的,就在身边。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在数学中挖掘生活情境,不断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让我们的课堂处处涌动生机和活动。
作文七:《联系生活实际》3300字
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习能力
顺昌县大干中心小学 廖贵友
数学课堂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各位同仁一定有着不同的见解。《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回归于儿童的生活,要在教学中时时关注儿童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经历了什么?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益。
一、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又好奇,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概念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厌烦。实际上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导入中,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兴奋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特别喜欢穿妈妈的鞋子和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喜欢穿妈妈(爸爸)的鞋子和衣服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妈妈(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a:很大。
生b:非常肥大。
生c:像裙子一样。
师:你妈妈(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感到很好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妈妈(爸爸)穿不上。
生2:妈妈(爸爸)会把我的衣服撑破的。
师:你的衣服,你妈妈(爸爸)为什么穿不上?像这样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会更深入地知道爸爸为什么不穿你的衣服。
“穿不穿妈妈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颇具人情味的问题让儿童深切感受到数学实际就在我们身边,“一不小心”就会用到它。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儿童数学经验的积累。
二、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生活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如在教学完乘法后,与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棒棒糖3元;饮料2元;水果5元;话梅2元;饼干3元;瓜子2元……让同学们用50元去买。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三、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
1、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学习了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长度单位;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设想一下如果同学们喜欢的自行车车轮设计成椭圆形,或其它形状,会怎样?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圆形物体的圆心。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知道每天吃多少米、用多少水、耗多少电都要进行计算。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身高,此时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求出结果后,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哪一组的同学最高?哪一组的同学最矮?” “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身高情况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种活动与学生自身生活相结合,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加强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理论与实际往往有很大差距,要想使所学的知识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必须
加强实际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案例1:教了“比和比例”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篮球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篮球架的高度。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
生a:爬上去量!
生b:爬上去也够不着顶端啊。好危险的!
生c:……
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了一根长1.5米的竹竿,笔直插在球场边。这时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
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1.5倍,你能想出测篮球架高度的办法吗? 生d:球架高也是它的影长的1.5倍。
生e补充:必须要在同一时间内。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篮球架影子的长,算出了篮球架的高。回到教室后,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篮球架高的公式吗?”学生小组合作,议论纷纷,不一会就得出:竿长:竿影长=篮球架高:篮球架影长 或 竿长: 篮球架高=竿影长:篮球架影长…… 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案例2:教学比例尺知识时,教师首先从生活入手进行导课激趣:"如果去上海旅游,你能帮助我测算一下顺昌到上海的路程吗?"学生兴趣盎然,各自在备好的"中国地图"上认真地测算。为测两地的图上距离,有的同学用直线折测的方法沿公路线重叠或沿铁路线重叠,再将重叠过的线拉直,求出了图上距离;有的用直尺直接量两地的直线距离。如何用图上距离求实际路程呢?同学们边看图例,边讨论,边试做。有的用线段比例尺上每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乘图上距离,有的用图上距离乘分数比例尺的分母,也有的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讨论交流时,许多同学对直尺直接测量两地直线距离的方法提出疑问。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确定旅游路线应该按图上两地铁路或公路的长度作为图上距离,然后求出两地的实际路程。用线段比例尺可以这样求:每厘米所表示的千米数×图上距离=实际路程;用分数比例尺可以这样求:图上距离÷比例尺=两地路程。之后,老师让同学们设计一种最佳进沪旅游方案。同学们乐此不疲,整个学习过程一直处于轻松愉悦、兴致盎然的气氛中。使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发现了新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要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作文八:《联系生活实际》1800字
站内搜索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
几个方面努力,以实现"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生活化"。
一、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
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
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
可以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由老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学生甲:每千克12.32元的水果冻,买2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24.6元
学生乙: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31.6元
……
突然,学生乙提出疑问,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怎么要付31.6元,应该付31.56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此时,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
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
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教学"简单条形统计图"时,教师设计了
一道题:
上面条形统计图中,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游泳衣的?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羊毛衫的?
学生通过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游泳衣的销售高峰在第三季度--夏天,羊毛衫的销售高峰在第四季度--入冬,迅速前一张条形统计图是销售游泳衣的,后一张条形统计图是销售羊毛衫的正确结论。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
三、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数学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
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
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甲(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
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
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文章页数:[1]
作文九:《联系生活实际》2800字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自主学习
平和正兴学校 朱英智
“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课堂和社会生活中体验与感悟思想品德知识,掌握思想品德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探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爱学、乐学。
皮亚杰说:“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让学生进行实践的巨大的思想品德课堂,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全身心地参与讨论、合作与探究,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问,激发起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中。教学《消费者权益》时,教师播放创作的课件:在舒缓的乐曲中介绍了平和星辉电器商场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和打动了平和广大消费者,对消费者讲求诚信服务,课件叙述了由于商场收费员的工作疏忽,看错了电器型号,多收了消费者几百元钱,商场经理发现了这一情况,及时地带着收费员到消费者家中退还多收的款项并致于真诚的歉意。星辉电器商场正因为时时想消费者之所想,急消费者之所急,深受平和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买电器到星辉,好服务在星辉”已成平和广大消费者购买电器时的首要选择??学生沉浸在星辉电器商场为广大消费者着想的诚信经营中,领悟了星辉电器商场一方面讲求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竭诚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的精神理念。课件继续播出了工商人员在查处假化肥、假药、假烟、劣质食品等行动,并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同时又播放一些不良商家使用虚假广告、贩卖劣质产品、任意抬高商品价格引诱消费者上当受骗??看完了课件,教师提出:“平和星辉电器商场为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做了哪些事情?工商部门为提高消费者的权益意识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做了哪些工作?针对不法商家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本身又该如何去做?”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在小组中发表各自独特的观点。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把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蕴含于浅显的生活实际之中,激发了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与探究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爱学、乐学的欲望,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掌握了思想品德知识。
二、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想品德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把文本中倡导的正
确价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活动之中,注重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究与体验,让学生的认知矛盾与行动要求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践行道德行为,使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的生成,促进知行统一。因而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注重结合实践活动,如举办演讲比赛、组织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堂活动中对所学的思想品德内容,通过谈体会、写小论文、举办辩论会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益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活动过程,感悟了蕴含的思想品德内涵,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如教学《情趣与兴趣》后,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学生进行歌咏比赛,先让学生自由挑选自己喜爱的歌曲进行训练,然后进行小组赛或个人赛;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体育活动项目,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小组体育活动。学生在参与歌咏比赛或体育活动中,过于紧张的学习得到了缓解,充分地感受了生活中的美,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也是通过兴趣表现出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感知了知识的丰富内涵,而且培养了学生高雅的情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又如教学《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后,教师布置学生进行以年段为单位调查利用网络学习知识的人数比例,调查利用网络游戏、聊天消磨时间的人数比例,然后让学生写一写调查报告,最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谈谈各自的体会。学生在调查实践活动中,感悟了网络是健康生活的补充,有效地帮助人们的学习、工作,开阔了眼界,促进了交流;也体验了网络也会让人沉迷、荒废学业、诱惑欺诈;懂得了怎样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毒”的伤害。创设与生活相关联的实践活动,不仅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感悟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知识,理解了在课堂教学中无法理解的实践知识,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
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当作新知识的生长点,努力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从而自主地建构知识。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中的各种实例,结合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的知识内涵,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感受知识,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确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了学生课堂互动中合作探究精神得到培养以及人格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浅显、生动的生活实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发展。如教学《严也是一种爱》时,教师出示一则生活实例:小红上初中二年级之后,感到自己的父母越来越不理解自己,自己和几个同学相约到公园游玩,妈妈问三问四的,小红觉得妈妈太婆婆妈妈,对自己要求是不是太严格了?假日里,小红想看韩剧,妈妈却想看京剧,大家意见很难取得一致,小红心理一直嘀咕着,自己和妈妈是不是存在代沟呢?小红在客人面前冲动点、顽皮点,父母很不高兴,觉得自己的女儿应该端庄一点,因为这一点,小红和父母一直闹矛盾??学生看了这则生活实例后,大家在学习小组中相互讨论,有的提出:“小红是和我们一样的年纪,已经处
于青春期,她为什么会与父母产生矛盾呢?”有的提出:“小红与父母是不是真的存在代沟呢?”还有的提出:“小红的父母对小红严格要求是不是爱呢?”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大家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小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自己与父母相处时类似小红的经历进行一番探讨,学生在各抒已见的过程中,领悟了小红与父母在生理上、心理上、阅历上、知识上、思想行为上、社会角色上等方面不同而造成两代人隔阂的原因,体会了父母对我们年轻人高期待、严要求,反映了父母对我们的爱,懂得了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这种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自主地建构知识,思维能力也不断地被拓宽,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地生成。
作文十:《联系生活实际》300字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可结合所学内 容,如用数学结论,解决生活中的用水、用电问题;用数学思想,解释摸彩游戏的中奖率问 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中利润的最大值问题。这样,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有用 的,这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合作学习就是指导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 习。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中高段数学学习中的有效性 , 应内化学生行为 , 培养学生合作学 习的意识 ; 要建立机制、科学编组、明确组织 ; 要加强调控 , 面向全体 ,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要突 出评价功能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