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人物素材杨绛》6400字
人物素材——杨绛
杨绛的一生是传奇的。钱钟书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在,她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7高考人物素材:杨绛,希望对你们有用!
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多年前,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几百户中惟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便是杨绛的栖身之处。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一晃三十多年了,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这位即将在7月17日迎来百岁诞辰的老人,她有时也会喃喃自语,“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但从那时起,杨绛就把这间寓所称为“人生的客栈”,欢乐与伤悲来来往往,都成了过客,已没有什么可以扰乱她平静的心灵。杨绛开始独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钱钟 书的学术遗物——她把这叫做“打扫现场”,每日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在她身上,人们往往忘掉时间的残酷:一百年无情而漫长,而这位女性 始终一如既往的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予温暖??
不看书,“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 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父亲杨荫杭对杨绛特别钟爱,她排行老四,在前面三个姐姐中个头最矮,爱猫的父亲笑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杨绛八岁回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 入苏州振华女中,从小学习好,但也个性顽皮,上课时姓马的老师讲“白马非马”的典故,她调皮回说:“不通不
通,假如我说,‘马先生,非人也’,行吗?”闹 得同学一片哄笑。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 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父女会心对笑。
拒绝费孝通,与钱钟书“缘起一面”
1928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清华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费 孝通与杨绛在中学和大学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杨绛,费孝通便对他们说:“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杨绛念念不忘清华。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她与朋友四人一起北上京华,当时大家都考上北平的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母亲后来打趣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 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 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 难受 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2017高考人物素材:杨绛ll in love(坠入爱河) 了。”
费孝通来清华大学找杨绛“吵架”。他认为自己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因为他们已做了多年的朋友。杨绛回应:“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 换 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费孝通很失望,但也
无可奈何,只得接受现实。
197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钱钟书和费孝通作为代表团成员,不仅一路同行,旅馆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间,费老还主动送钱钟书邮票, 让他写家信回家。钱钟书想想好笑,借《围城》里赵辛楣曾对方鸿渐说的话,跟杨绛开玩笑:“我们是‘同情人’。”费老直到晚年作文时,还把杨绛称为自己的初 恋女友,杨绛直言:“费的初恋不是我的初恋。”彻底撇清为暗恋一场。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杨绛一语双关:“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 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最贤的妻”,《围城》名句出自杨绛之手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多年后,杨绛在文中幽默地回忆道:“(《围城》里) 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 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 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 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 衣,**爬窗,无所不能。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 ——事后确都一一妙手解难,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 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钟书在清华谋得一教职,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上课,而杨绛留在上海,在老校长王季玉的力邀下,推脱不过任了 一年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这也是她生平惟一一次做“行政干部”,其实一贯自谦“我不懂政治”的杨绛,正是
毕业于东吴大学的政治系。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门,杨绛泰然周旋,第一时间藏好钱先生的手稿。解放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 系,因为钱钟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钱家与林徽因家的猫咪打架,钱钟书拿起木棍要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劝止,她说林的猫是她们家“爱的焦 点”,打猫得看主人面。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家有贤妻,无疑是钱钟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初版的短 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幕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果然名声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而出 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着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 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许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 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外柔内刚,“**”时的磨难与风骨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 门买菜。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 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形势越来越严峻,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这下群众炸窝了,身为“牛鬼蛇神”的杨绛,还敢贴小字 报申辩! 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当时文学所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只有杨绛在被逼问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 时,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 就是不符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始知她不是一个娇弱的女人。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钱钟书担任干校通信员,每天他去邮电所取信的时候就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她“菜园 相会”。在翻译家叶廷芳的印象里,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而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你 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说‘**’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其实十年**,钱杨夫妇备受折磨,亲人离散: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 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 而沉重的伤悲未把两人压垮,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评论着作《管锥篇》,而杨绛 也完成了译着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诃德》。从干校回来八年后,杨 绛动笔写 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 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 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不 过,书出来后,却只能在柜台底下卖,丁玲甚至说,《班主任》是小学级的**; 《人到中年》是中学级; 《干校六记》是大学级。
“最才的女”,创作翻译双高峰
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 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都由她“操刀”。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大学期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的夫人为师,学了一口后来 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 》都是被他推荐至《大 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 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 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钱钟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 《围 城》,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闲时在陈麟瑞、李健吾等人的鼓动下,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没想这位自称业余的剧坛新手“出手不 凡”,第二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 《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讽刺幽默,流畅俏皮,颇有英式戏剧的风格。杨绛的父亲和姐妹一同去看了《弄真成假》,听到全场哄笑,问杨绛:“全是你编 的?”她点头,父亲笑说:“憨哉!”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说:“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
新中国建立后,知识分子普遍遭受冷板凳的待遇,翻译无疑更为“安全”。杨绛的翻译生涯最早追溯到清华读研时,一次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 后拿出本英文刊物,让杨绛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 》。她当时心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 在此之前,她英文虽棒,也从未 学过、做过翻译,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应考”。交稿时叶公超却连连称赞“很好”,推举发表到《新月》杂志。从此杨绛一发不
可收拾,走上了翻译的道路。她翻译 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 翻译“杨绛最好”。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译稿历经“**”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 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惊讶道:“《堂吉诃 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此事一言难尽,杨绛忙于和西班牙皇室握手,无暇细谈,只好答非所问:“今年出版的。”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 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的杰出贡献。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惟一一部长篇小说。“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 “清洗”,一部《洗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类知识分子在运动期间的众生相。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走到人生边上,淡泊自在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 波,辛苦异常。钱钟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 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 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 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 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 篇》。2003年,
《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 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 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 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将于今年面世?? 这位百岁老人的意志和精力,让所有人惊叹!
这也是她一贯身心修养的成果。据杨绛的亲戚讲述,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 还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高龄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现在还能弯腰手碰到地面,腿脚也很灵 活。
当然更多的秘诀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 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 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杨绛与钱钟书一样,出了名的不喜 过生日,九十岁寿辰时,她就为逃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作文二:《作文素材杨绛》4500字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29)杨绛:百年美丽人生
【人物档案】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的《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80年代后,杨绛写一些散文、杂文、回忆短文,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和智慧。在92岁到百岁高龄之时,杨绛以她极富才华的笔触,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其中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锺书和钱瑗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建国后的种种往事。
【人物透视】
《围城》的诞生
上海沦陷时期,钱锺书先生被困,回不去联大。当时,杨绛写的《弄真成假》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钱锺书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锺书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收入便更少了。杨绛便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锺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写长篇,以维持家庭生活;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钱锺书写出一段,讲一段,钱锺书笑,杨绛也笑,这便是钱锺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的诞生。《围城》后改为电视剧,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的诞生与杨绛对钱锺书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素材解读】
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为了丈夫的写作,为了在事业和生活上给予丈夫莫大的支持,她毅然做出承担整个家庭的重任,遂使中国文坛有了一颗耀眼的明星。杨绛以她对人生和事业的理解,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理解与支持,什么是爱与担当。
【素材链接】
为了爱,许广平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事业。为了让鲁迅更好地写作,许广平常常替他查找和整理资料,替他抄写、校对文稿。每次鲁迅的文章写完后,她总是第一个读者和第一个评论者。每次读完之后,鲁迅都和她讨论、交流,虽然他们之间的学识有很大的差距,但鲁迅也常从与许广平的交谈中得到启发,对文章做一些修改。并且,对于鲁迅的一些重要的谈话,她也注意用心地加以记录和整理;对于鲁迅所写的文稿她都细心地收拣,妥善地保管好。 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承受着巨大悲痛的许广平没有被心中的伤痛击垮,与之相反,更是以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对鲁迅先生的文集与资料的整理当中。在她的精心整理和积极努力下,借助文化界的友人的热情帮助,许广平完成了凝聚着鲁迅先生毕生心血的《鲁迅全集》的出版,并且还写下了许多介绍、怀念鲁迅先生、弘扬鲁迅精神的文章,为后人学习和研究鲁迅先生留下宝贵的财富。
【最好的纪念】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杨绛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锺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学生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钱、杨两位先生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好读书?奖学金2001年9月建立以来,由钱锺书、杨绛作品出版收入积累的资金目前已近200万元。随着《钱锺书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诗纪事〉补正》(十二册)《围城》英文版、汉英对照本的陆续出版,基金总额将相当可观。杨绛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做完这些之后,便开始着手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这些是杨绛先生对已逝亲人最好的纪念。
【素材解读】
凭借一腔爱的血液,凭借着一颗高贵的心灵,凭借着回报社会的赤子之心,杨绛在捐助中和出版亲人的作品中体味着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作为钱锺书先生的夫人、钱瑗教授的母亲,当两位最亲近的人相继离开后,杨绛忍着巨大的悲痛,继续完成女儿和丈夫的遗愿。杨绛以她的坚强与豁达所做出的一切,展示出她爱女之心、爱夫之切以及她美丽而高尚的人格,让我们感动和景仰。
【素材链接】
居里夫妇得到7万法郎的诺贝尔奖金,居里夫人还得到了5万法郎的欧西利奖金。她将一部分奖金存入银行,补贴家用和自费招聘一位实验室助手,把其余一些奖金捐助了一些学术团体,又给教过她的一位贫困的法国教师汇去一笔旅费,让老师能重游故乡。接下来,居里夫人把她千辛万苦提炼出的镭(价值100万以上法郎)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有人劝她把这些财产留给两个女儿,居里夫人说:?我希望女儿长大自己谋生,我只留给她们精神财富,把她们引上正确的生活道路,而绝不给她们留金钱。?
【?坐?在人生边缘】
杨绛的内心非常安宁与淡泊,她在散文《隐身衣》中,直抒她和钱锺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也非常低调,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她的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在作家们纷纷忙于各地签售会时,读者却只有从一本
本出版的书里瞥见杨绛的身影。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水泥地面,老旧样式的家具,始终安之若素。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杨绛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她坚持每天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后来年岁大了,就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
【素材解读】
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我和谁都不争?,就是拥有这样淡泊名利之心,杨绛?坐?在人生边上,内心充满安宁与淡泊,过着自己想要的低调的生活,就这样,她度过了自己的百年岁月。
【素材链接】
钱学森是个有杰出贡献的人,也是个有性格的人。他一生做人都坚持四条原则:第一,不题词;第二,不为人写序;第三,不出席应景活动;第四,不接受媒体采访。
钱学森不给任何人题词,不留美名,更不留骂名,平平淡淡,活得坦然。不为人写序,看似有些不近人情,但钱学森知道,这样的?借名?者,多是拉大旗作虎皮,不想在学术研究上坐?冷板凳?,只急着要一举成名。钱学森成就卓著,却从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他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一次考水力学,6道题全答对了,老师给了他100分。但钱学森找到老师说:?有一个字母,不应该简写,我简写了,必须扣掉4分。?最后,老师给他改为96分。在国防部五院时,钱学森最初是担任院长。不久他给聂帅写信,要求改?正?为?副?,以便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就这样,当了一时院长的钱学森,又改当副院长。20 世纪90年代初,深圳有一位老板,要为钱学森立功德碑和塑半身像。钱学森听说后,坚决反对:?一个还活着的人,怎能定其功德?又怎能塑像??
【人物品读】
笑眯眯的杨绛
陶然
自2004年开始,我和仁强每年9月上北京,主要就是去看杨绛,还回母校北师大去出席?钱瑗教育基金?一年一度的颁奖大会。钱瑗是钱锺书与杨绛的独生女,是我们的老师。
早在2005年4月初,杨绛在给仁强和我的信中说:?应仁强之请,我将是你们的杨绛妈妈。?当然我也明白,这是因为钱瑗的关系。杨绛思念爱女,而我们在钱瑗最困难的时候,特别是仁强,又是可以说得上话的学生兼朋友。她百岁时我也曾打电话过去,她说,你要多保重!那时,我得重病,9月依然上京,上到她二楼的家,她心疼地说,不要做了!仁强你看住他!编杂志要动很多脑子的!
而她在今年6月28日写给仁强、树西的信中说:?张瑗(仁强的女儿,那时刚去北京,看望过杨绛)说,陶然叔叔身体这会子特好。我确是不久前看见我们《文艺报》上有他的文章,好文章!?我也搞不清是什么文章了,但?好文章?之说当然只是鼓励,以前在她家闲聊时,她就笑说,以后陶然的文章,我一定要看!我想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一种情感在发生作用。她看到我们,便有如看到钱瑗一样。
那时我们极力鼓动,想载她到市内转一转,一起吃餐饭,告诉她现在北京城变化很大。但她总是无动于衷,淡淡地说,电视上也可以看到呀。我们以为不可能劝动她了,不料这次张瑗上京,却有本事把杨绛载走。杨绛在信中说:?张瑗颇有本领,干一行,擅长一行。她开车稳稳地,我坐了很放心。?看得出她很喜欢张瑗,除她个性可爱之外,当然这也是因她父母而起的移情作用吧!
2008年10月24日,杨绛给我和仁强写信说,?接到《香港文学》,特厚,打开一看,里面多了一本《城市文艺》,我老记着钱瑗的话,‘以后要留心陶然的文章’,所以两本刊物上的大文,都一一看了,真是上苍默佑,陶然当《香港文学》的总编,支持下来了。文章篇篇好,《城市文艺》的一篇(指我在该刊写的记仁强的《岁月悠悠,也匆匆》,文内有提及我们的老师钱瑗),尤令人神往。你们两位真是善人,瑗瑗最可怜的时候,得到你俩同情,帮她抵御了所有凌辱她的人。我在王德一(钱瑗的丈夫)去世十天之后,就要下放干校,钱先生早已下干校,家里剩了她一人。她知道妈妈心痛她,不放心,反来安慰我说:‘妈妈,你放心,有人同情我。’你们的同情,她终身不忘。你们两个善人有善缘,也结成了终身的好友;我也由你们一念之仁,和你们都成了好友。所以我把《岁月悠悠,也匆匆》细细读了两遍,不胜感动。?
百岁杨绛,每天读书写作不止,晚上一点半就寝,早上六点半起床,中午休息两小时。吃得很清淡。我所知道的,是她已不怎么下楼运动,她说,下去不免碰到熟人,要寒暄一番。所以她每天在室内来回转圈走路,身上带七支铅笔,每走1000步就放下一支。难怪她脚步轻盈,那回,我们正聊着天,她忽然站起,步向写字台,去翻书。我和仁强悄悄趋近前去,只见那书是《孔子家书》。至于她正写的长篇小说,据透露,暂名《图书馆管理学》,已接近杀青,明年应可出版。这是新消息,我们在北京的时候,问起写作,她总是笑眯眯,不露一点口风。她总说,钱先生和阿瑗都走了,我的路也走完了!听得我们揪心。我们明明看到她步履矫健轻松自在,除了听觉较差之外,一切都好。她透露道,去年查出心衰,她依然谈笑风生,?这个病有两大好处,一是不传染,二是死得干脆,自己不痛苦,也不烦人?。她的豁达,听得我们相顾无言。哪里知道镜头一转,她一笔一画写成的长篇小说已经悄悄地完成了!大概,这是《洗澡》续篇吧?
百岁老人杨绛,总是笑眯眯地坐在她家那张单人沙发上,伸手拍拍仁强和我的手背,听不清了,就拿出纸笔,叫我们写下。还记得那回在她家,窗口的马蹄莲开得正旺,她娓娓道着,我转头一望,客厅靠墙那头,正挂着?我们仨?的合影,从左到右是:杨绛、钱瑗、钱锺书。
作文三:《杨绛,老王写作背景》10600字
杨绛,老王写作背景
ok3w_ads(“s004”);
ok3w_ads(“s005”);
篇一:杨绛《老王》教案(优质课)
《老王》 教案(优质课)
2012-3-6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特点,体悟其人格光芒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引导学生用平等博爱之心对待他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位盲人乞丐向大文学家雨果乞讨,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
多美的诗句,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写出了盲人乞丐的无助与茫然。
多美的举动,身为大文学家的雨果没有忽视卑贱的乞丐,
而且施以援手。我相信他的举动让瞎眼的乞丐知道生活中是有黑暗,但也有温暖。雨果送给他的不仅仅是诗句,更是春天般的温暖。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必修三的第二个板块——号角,为你长鸣。单从标题本身来看,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一般都是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诚然,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离不开伟人的努力,但我们普通老百姓的
感动中国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杨绛先生所写的《老王》,看看一个底层人物如何展现他的光芒。 课件一
二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课件二
三 预习检查(课件)课件三
四 分析课文
1 展示学案第一个问题:速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老王的一生。课件四
学生默读课文 ,找出答案,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
首先关注他的生活状态
职业——蹬三轮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身体——残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
居住条件——差(荒僻的小胡同、破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 如果说这个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寒,精神上呢,
“孤单、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
板书:老王:苦课件五
老师继续引导:作者只是写了老王的苦吗,还写了他的什么, 学生再次回归课本寻找答案
老师总结:
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时送丈夫去医院不肯拿钱;临终前送我香油和鸡蛋
由此得出答案:善(板书)课件五
老师深入引导 作者笔下老王的“善举”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却触到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觉得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细节,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六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分析文章语言:代 伛 哑着嗓子 不大放心 镶嵌 他只说我不吃 可采用学生读一读 模仿一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替换词语(镶嵌 改成倚、靠等词,不能表现老王的瘦弱无力和衰老)等方式感受杨氏散文的魅力(把平凡的小事用最平静的语言悠悠道来,言浅而意深情浓,缓缓的、却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杨氏太极拳 四两拨千斤)
概括老王形象 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老王的生计
都无法保证,却以一颗善良、宽厚、感恩之心对待他人,却从没有考虑过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我无意于去拔高老王这一形象,如果说我们看多了伟人、英雄、高官、富豪对老百姓的关心和慈善,那么老王用自己的心和行
动折射出底层人物的光芒。课件七
2作者到底送给老王什么温暖,以致老王用尽生命的最后力气来回报,课件八
明确: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并把对老王的关爱延续给女儿——给他大瓶的鱼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
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真诚的同情能给不幸者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上除了灾难、自私、冷漠之外,还有温暖和关爱。如果说地位相当,处境差不多的人,这样做可能是礼尚往来,是联络感情,可是我们看一下杨绛的简介,就知道从出身、学识、家庭等方面来看,杨绛和老王这个三轮车夫根本就不是一个阶层的人,那么她对老王这种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就是送给他一个春天,老王对此用尽生命的最后力气来回报也就可以理解了。
板书 作者:关心 尊重
3展示学案第二个问题:老王、作者一家都是善良的人,
为什么作者还要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课件九 学生分析“愧怍”的原因
参考
自己照顾老王太少了
没有请老王进屋坐坐,喝口茶水
自己拿钱侮辱了老王感谢的诚意,
对老王关心太少,死了十多天才知道
对老王自己当时只有不安,没有感动
几年后才明白自己缺少对老王真正平等的关心(重点讲解)
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够得到杨绛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喜悦和感激的,所以,虽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临终他也要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老王最想要表达的恐怕是杨绛夫妇能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亲近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可怜的同情对象。人在生存状态下最根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对于老王而言,是极其重大的满足。这时的我们,就会像现在的作者一样,真正明白老王那句“我不是要钱”,明白他“攥着钱滞笨”的转身下楼时内心的不安,那些香油和鸡蛋,是一个穷苦车夫在临终前表达自己感激之情的全部。
完成板书
五 拓展延伸
拓展 作者一直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现实真的如此吗,文章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作者遭受的苦难,我们能不能找到呢,课件十
提示:文中有关背景年代的关键词:** 干校
老师解说:在**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可想而知。**中,杨绛
被无休止的批斗,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剃成阴
阳头,离开干净的书桌,被派去扫厕所,并失去了妹妹和
唯一的女婿。于此,她是不幸的。
具体表现:**开始不敢乘三轮(不敢欺压劳动人民)
老王问自己有没有钱(经济发生困难)
我们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找不到她对自己不幸的描述,然而我们依然能从字里行间看到那个时代对她的不公和摧残。也许,彼时的老王比起作者还是幸运的。因为他不用被批斗、不用下放、不用劳改。他是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尽管他依旧贫穷。可作者依然会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并因自己没有给别人足够的关心和尊重而充满愧怍之情 简爱说:站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平等的。人没有贵贱之分。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杨绛关注着卑贱的老王,救助着贫穷的老王,同情着不幸的老王。她的关注,同情,救助,为老王凄苦生命的生命带去了春天般的温暖。
延伸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课件11
请让我们从老王身上学到善良仁厚,从作者身上学到博爱尊重
课件12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触手可及的事情,让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展示图片播放音乐 课件14--18
我们的生活被太多假象所蒙骗,以至于缺少了真爱与关怀,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街边的乞讨,都是有组织的集团操纵,为此人们忽略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
六 教师总结:学习了本文,相信杨绛和她笔下的“老王”形象,都给
篇二:老王 作品的组材
老王 作品的组材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
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
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
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
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
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
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
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
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
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句子赏析
“还有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就像棺材裏倒出来的……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第一句:老王生活困难,还不忘关心“我们”,体现了老王的善良、淳朴。
第二句:瘦成皮包骨,活像僵尸,弱不禁风,让人害怕,为下文写他第二天去世坐了铺垫。 表现出老王身体状况不好 身体大不如前 为后文做铺垫 暗示后边老王即将去世。。。。。我一定要给他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这体现了老王地朴实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就像棺材裏倒出来的??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形象的写出
了老王的身体虚弱、健康状况不好。
运用了外貌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老王身体虚弱 生活困难
老王
设计简述: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提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
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和让在处于经济浪潮冲
击下的年轻一代,成为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人,应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经典作品
教学时努力地目标。《世界人权宣言》提倡的“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至今仍是全世界人民所追求的一
个美好的梦想,著名作家杨绛在《老王》一文中为我们倾
诉了这个梦。《老王》一文极力
表现建国后特定环境下社会底层人民老王的不幸和善良,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我”虽然
意识到人与人是平等的,但始终以善良回报善良,却未能真正以平等者的角色去尊重老王,因此才发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感叹。基于此,我把本经典名篇
的教学定位为“品味善良、体会愧怍,理解爱的真谛是平等与尊重”。力求体现“语文是
审美的、语文是个性的、语文是人文的”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老王与王老、老王、“我”、老王与“我”和亲近“老王”五个环节。从老王与王老的不同称呼设置悬念、激趣导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老王的不幸和善良,让学生熟悉课文、品味词语、体会老王的形象,接着要求学生概括“我”的一家为老王所做的事,引导学生
体会“我”的善良。再抓住“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文本进行深入探
究,结合特定的写作背景,细读“老王临死前送鸡蛋和香油”的情节,让学生对文本形成
独特的解读:“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
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最后要求学生亲近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老王”,以平等的心态去
尊重他们的人格、关注他们的生活。
教材分析:
《老王》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以“爱”为主题的第二单元第9课。本单元的课文,均
是名家之作。它们诉说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特别关注对弱者的关爱,揭示了“爱”的博大精深,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富有特色。《老王》是作家杨绛的一篇经典散文作品,文章通过对三轮车夫老王几个生活片段的描述突出社会底层人民不幸的遭遇和善良的品格,文章深刻反思了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我”与普通百姓老王在那个特定年代里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深入剖析了“我”只是同情他、关心他,而没有真正把他当做一个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的行为,并感到深深地愧疚,发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感叹,也给社会和读者提出了“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和关心社会弱者”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作者对特殊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触及灵魂的反思,向社会和读者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和梦想——每个人都能平等相待和互相尊重。
亮点与反思:用经典名篇中美好的精神食粮来熏陶我们的学生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是语文老师的梦。“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这篇课文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浓缩着作者深刻的思考和期待,对这句话的解
读将决定本课最终的教学效果,“平等与尊重”是这句话的核心思想,也是本单元博大精深的“爱”的体现,这种解读能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和智慧的启迪,让学生拥有“平等与尊重”的梦,逐步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不错的语文素养,基本上能够准确捕捉和提取文本的主要信息,也具有一定的语言品味和赏析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同伴的合作探究,能够比较准确的挖掘出文本的内在意绪,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体会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浓浓深情。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意识,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现实现象的思考,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杨绛那“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但是,学生对文中涉及的**社会背景是陌生的,有些情景可能没有办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相关资料和对涉及特定社会背景特点的情节进行适当解说是必要的。学生的阅读一般是浅层次的,想让学生领悟真正到“我”愧疚的原因并形成“平等与尊重”的解读是有难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引导,引领学生细细品读“老王送鸡蛋”的环节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亮点与反思: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又是浅显的,对具有显著时代特点的作品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的引领和引导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有必要。立足文
本、深究细读;资料介入、巧妙引导的教学设计,依据学生现有的语文素养和价值取向是能够体会并形成“平等与尊重”的解读的。
教学目标:
1(品读重点词句、筛选信息,体会老王和“我”的善良。
2(结合有关背景材料品析“老王临死前送鸡蛋和香油”的情节理解“愧怍”的原因,形成“平等与尊重”的解读。
3(体会作者情感,学会努力以平等的心态尊重普通人、关注普通人。
教学重点:
老王和“我”的形象是这篇课文的核心部分,也是“平等与尊重”解读的载体,只有深入品读课文重点词句,才能够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才能领悟“平等与尊重”的爱的内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品读重点词句和片段来品析老王和“我”的形象。 教学难点:
个性解读必须在做好充分铺垫的基础上才能成功。因此从“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解读出“平等与尊重”的理念是本课的目标,更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结合相关背景材料对“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形成自己独特的解读。
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学生基本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相关的
背景资料和重点语段为教学提供便利,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品读、体会、揣摩和探究,从文本的字词句中去寻找隐含在其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在师生共同探究中形成个性解读。 教学过程
一、老王和王老
预设活动:
师:中国是礼仪之邦,对称呼很有研究,年级相仿的人一般会如何称呼一个姓王的老人呢, 生:老王或王老。对有地位的人称王老,对普通人称老王。
师:人们往往把目光投向熟悉的名人。而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的夫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杨绛先生却对一个普通的三轮车夫念念不忘,并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文章《老王》,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他与杨绛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杨绛的《老王》。
点评:从介绍称呼和杨绛的身份导入,突出杨绛与老王身份地位的不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做铺垫。
二、老王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的老王。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
预设活动:
1(不幸的老王
生:不幸的老王,从“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可以看出他的不幸。“常有”写出他的精神长期处于惶恐之中,“活命”写出他的艰难的生存状态,“就没什么亲人”写出了他的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老王都是不幸的。
师: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写到他的不幸,
生:从“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的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线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可以看出他的不幸,只有一只眼,而且也有病,骑车时很危险,都撞到电线杆上了,还要踩三轮挣生活,可见他很有多么不幸。
生:从“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可以看出他的不幸,“荒僻”、“破破烂烂”和“塌败”可以看出他居住地环境和居住条件非常差,写出了他生活的艰难。
生:“靠拉一位老先生可以凑活过日子。”中的“凑活”写出了老王处境很艰难,生活困苦,靠踩三轮车只能勉强度日。
2(善良的老王
师:大家很细致,分别从老王的身世、职业、生活现状等
方面读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底层人民。这样一个不幸的人却有着怎样的品格呢,你是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
生:善良的老王。“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尽管自己的处境并不好,却因为是给我们家带送,所以冰价相同,冰却大了一倍,的确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师:“我”不肯让他减半收费,他就送大一倍的冰,老王的确是一个善良的人。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写到他的善良,
生:“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中的“哑”、“悄悄”和“不大放心”写出了他对“我们”不幸遭遇很是同情,关心“我”的生活处境,表现了他的善良。
师解说:**时期“我”和丈夫成了牛鬼蛇神,是革命专政的对象,当时有许多相熟的朋
友都不敢与“我们”来往,恐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而老王却不管是否会受到牵连,不但送墨存上医院,而且还关心“我”的生活处境,不收车钱,足见他是真心的同情“我”、关心“我”。他的确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生:“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因为“我”照顾他的生意,关心他,他送“我”鸡蛋和香油,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师:无论“是十个还是二十个”鸡蛋应该都不会到了“多得
数不完”。 “我”为什么有怎样的感觉呢,
生:??
师解说:在**的时候,鸡蛋和香油是凭票购买的,不是用钱就能买的到的,鸡蛋和香油是很贵重的营养品,因此才会有“多得数不完”的记忆。这样一个生活困苦、处境艰难的人,却送给“我”如此贵重的东西,他的确是把“我”一家当做了他自己的亲人。
点评:通过结合词句谈谈老王的形象,使学生的感受更具体、更形象、更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品读重点词语、筛选信息和评价人物的赏析能力。通过教师的解说点评破解了特定背景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强烈的碰撞,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在品味精美的文本语言和深入品析文本的基础上评价人物形象、获得情感熏陶。
三、“我”
真情付出将得到真情的回报。老王对“我”一家真诚的付出,又得到“我”一家怎样的回报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的一家为老王所做的事情。
?照顾他的生意。
?他有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他给我们送冰愿意车费减半,可我们并没有要他减半收费。
?送墨存上医院,坚持付给他车钱。
?他的车改成平板三轮后,还关心他的生意。
?送给我鸡蛋和香油,我一定要付给他钱。
“我”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老王是一个普通三轮车夫,“我们”能够对他这样做,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 的“我”。)
点评:通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一家为老王所做的一切,培养学生根据要求筛选、整合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并能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评价人物形象、获得情感熏陶。
四、老王与“我”
对待一个普通三轮车夫老王,“我”能够这样来对待他,以善良回报善良,可以说是合情合理、问心无愧了,可为什么老王死后“我”每想起老王,却是: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预设活动:
生齐读。
1(“愧怍”
师:“愧怍”是什么意思,
生:“愧怍”是“惭愧”的意思。
师:“我”对老王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呢,
生:没有真正关心他。
师: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我”并没有真正关心他,
生:?不知道老王的名字。
?临死之前他送香油和鸡蛋,竟然没有请他进来坐坐。
?他什么时候死的也不知道,得知消息后也没有多问。
师:这些事情,最让“我”不安的是什么事,
生:临死前送给“我”鸡蛋和香油,竟然没有请他进来坐坐。
师:老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送鸡蛋和香油的,
品读课文相关情节: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敲)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通过反复朗读和“增、删、换”等方法赏析“打门”“直僵僵”、 镶嵌”、“直着脚”、 “ 灰不灰、蓝不蓝”、“ 滞笨”等词语;赏析句子“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品味老王身体的虚弱、行走的艰难和送礼的真情。
师:老王在临死前病的连走路都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给“我”送来了贵重的“香油和鸡蛋”,仅仅是善良的表现吗,
生:不是的,老王临死前把惟一值钱的“家当”送给“我”,在老王的心里早已把“我”的一家看作是他的“亲人”了。
师:“我”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呢,
生:老王把“我”当作亲人、付出了他最真挚的情感,而“我”并没有把它当作真正的朋友,只是可怜他、同情他。“我”并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去关心、爱护他,因此觉得惭愧。
2(“幸运”和“不幸”
师:为什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幸运吗,
生:“我”的生活处境与老王相比是幸运的,能得到老王亲人般的感情更是幸运的。老王的生活遭遇是不幸的,真心付出却没能得到“我”真情回报更是不幸。
3(善待老王
师:死者长已矣,老王已经去了,“我”的心只能这么惭愧着。在生活中“我”还会碰见“老王”,“我”该如何对待他呢,
4(小结:(多媒体滚动播出)
社会上总有一些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
的处境。——杨绛
当我们面对一个弱者、一个不幸的人,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他、同情他、帮助他。更要把他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去尊重他。因为我们知道: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和良心,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点评:通过结合文本词、句、片段的精细揣摩和老王与”我”真情付出的比较,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精神意绪,对“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形成自己的个性解读。让学生能够深入文本去品味那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意绪,又能顺利走出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解读,并在今后脚踏实地的生活中时时存在一个“平等与尊重”的梦想。
板书设计:
平等 尊重
老王(不幸、善良)——————杨绛(善良、幸运)
篇三:老王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我说一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懂得人的尊严和修养,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本专题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了解底层社会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老王》这篇课文,作者写了自己与老王的交往,介绍了底层劳动者的高尚品格,同时含蓄地提出了关爱
不幸者的问题,因此,我将关注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况 贯穿到阅读教学的始终。《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作者杨绛用散文的笔调为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遭遇、和我们的交往以及老王死后作者心灵的愧怍,鲜明的刻画了老王的人物形象,高度赞扬了老王的善良品质,含蓄的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
《老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课文,这是一个以“爱”为主题的单元,要求学生能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不利于杨绛夫妇的话语和事件始终都没有丝毫影响到老王对待杨绛夫妇的看法,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作者刻画了老王生活凄苦、处境艰难、身份低下,却是个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善良人的形象,体现了老王的“苦”与“善”,也深刻的打动了读者的心,呼吁了大家能关爱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感悟“爱”,注重人人平等,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说教学设想: 是怎样的背景让杨绛对老王的印象深刻呢,是一个动荡的**时期,而老王却能待他们依旧,这让杨绛夫妇很是感动。那**时期就是作者写下这文章的文化背景。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致了解这个背景。通过反复的朗读来体会老王的“苦”以及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加深同学们感悟那时背景下的动乱,让读者更深刻的读懂老王的善良是更具可敬的精神,还有作者的人道主义。而且,这是一篇长篇课文,所以,我
作文四:《浅论杨绛边缘性写作的缘由》3400字
摘 要:杨绛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她的成就涵盖了文学创作、文艺理论和作品翻译三大领域。就文学创作而言,无论是她建国前四十年代成就卓越的话剧创作还是建国后的散文及小说创作,都显示出杨绛卓越的创作才华。纵观杨绛的文学创作,杨绛似乎一直都在以一种边缘的姿态进行写作,这种姿态使她漠视功利性,避免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只从自己的真实性情出发,着眼人生的一般状况,希望能够接近人生真相,这种知不可为而不为的对自我力量有限性的把握,这份不肯俯仰世俗的态度,都贯穿于她一生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边缘;乐观;从容
杨绛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她的成就涵盖了文学创作、文艺理论和作品翻译三大领域。就文学创作而言,无论是她建国前四十年代成就卓越的话剧创作还是建国后的散文及小说创作,都显示出杨绛卓越的创作才华。纵观杨绛的文学创作,杨绛似乎一直都在以一种边缘的姿态进行写作,这种姿态使她漠视功利性,避免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只从自己的真实性情出发,着眼人生的一般状况,希望能够接近人生真相,这种知不可为而不为的对自我力量有限性的把握,这份不肯俯仰世俗的态度,都贯穿于她一生的文学创作。
一从社会环境来看,杨绛的文学创作都是远离时代主流的
在文学史上,杨绛无疑是一位边缘性的作家,这不仅因为她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和文学研究者,更是因为她的文学创作都是远离时代主流的。杨绛的文学创作并没有一贯的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而变幻,而是一直都追随者自己内心的心声,保持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以自己超而不脱的境界,去接近文学的本真空间。
抗战时期,杨绛在沦陷区上海创作了几个世态喜剧,如《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不同于同时期的孤岛文学,杨绛很少提到当时的战争和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繁华,而是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世态人情的喜剧”,作者冷眼看世情,以镜子的方式反观乱世中的丑人丑事,从而针砭世态人情,予人以警戒作用。《称心如意》描写了李君玉在失去父母后来到上海投奔亲戚时的遭遇。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君玉先后被舅母们借故送出了家门,舅母们一方面贪图君玉的廉价劳动,另一方面又担心会给他们家庭带来麻烦,剧末,历经波折的君玉总归还是得到了母亲的舅父徐朗斋的喜爱,找到了幸福的归宿。作品中的李君玉就是西方流浪汉小说中的主人公,作家竭力通过她被拒绝和被接受的过程将乱世中都市的世态人情巧妙的表现出来。《弄假成真》则将周大璋作为线索串联起上海这座都市中上下两个阶层的生活景观,作者对两个阶层的世态人情进行了全面观照,而其中作者刻画的锱铢必较、庸俗虚荣而又向往金钱的周母形象,使以周母为代表的小市民阶层第一次这样立体而又充满旺盛生命力地出现在文学舞台上,因而也成为了现代话剧史中非常独具特色的小市典型民。
**时期,在一片唏嘘控诉声中,杨绛依旧从容平静地写着大背景中的小插曲。在《干校六记》中,当所有人都在为**中所发生的灾难而鸣不平,愤然控诉时,杨绛的《干校六记》却写出了另一番味道。作为**那段历史的受害者,杨绛在《干校六记》中反而以朴素的笔触去描写了这一代人所切身经历过的事件,去重温那段逝去岁月中的思想流光。虽然作者对**时期那些冷酷的现实有所批露,但更重要的是作者让我们看到**伤痛的同时,更善于从中发现诗意与温暖,并且写得那么得淡雅优美,绘声绘色的冲淡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悲痛,反倒给我们以哲理的启示,让我们在困难中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杨绛作品的魅力所在吧!如在《“小趋”记情》中,作者写了一只叫“小趋”的小狗,可爱又温驯,它陪“我”巡夜,又去迎接默存,在那个“人斗人”的世道,“小趋”和作者互相依存,确实让人感到存在于世间的一点难得的情味与温暖。而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身上的高尚情怀,那就是在身处冷酷境遇时所体现出的存在的勇气——“虽九死而犹未悔”,更加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在《误传记妄》中作者的一段描写就令人感到隽永无穷,感慨不已。当“我”和默存走过菜园,回忆往昔时,我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他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1]虽然当初回到祖国的选择让他们遭遇了**这场灾难,但是当给默存重新选择的机会时,他却依然选择回到祖国,这种对祖国的深情不禁让人动容。
而在《洗澡》这部与政治运动相关的小说中,作者却将这场政治运动虚化为小说的背景,对其进行了淡化处理,虚写带过。重点描写各类知识分子在这场政治运动中的人性百态,虽然**后描写知识分子的题材很多,但大多写的还是知识分子在政治风云中的挫折和磨难,而杨绛却独辟蹊径,写了知识界思想改造前后的人生百态:如余楠的自私虚伪,趋炎附势;朱千里的昏愦糊涂;许彦成的诚实率直;姚宓的娴静深沉;施妮娜的不学无术,爱出风头……而这其中以许彦成和姚宓的爱情为主线,这些都与同时期的作品不同。
当如今文坛沸沸扬扬、吵闹不清时,杨绛则若无其事的在那里清理私货。在《杨绛散文》卷首中,曾译到过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2]更加呈现出杨绛历经沧桑的浩然之气,而《我们仨》的发表更是让杨绛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为她带来了空前的声名。《我们仨》可谓是“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营造出堪称中国文学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这篇长文开头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在聚聚。”[3]
在这个日益浮躁的中国文坛,耄耋老人的杨绛却怀着一颗宁静的心写出了《我们仨》这样的散文杰作,表现出夫妇、父母与女儿之间的挚爱,呈现出坦然、宁静,充满着幸福、满足,无疑给我们浮躁的中国文坛吹来了一股清凉之风。
二从作家心态来看,杨绛的心态也是使其处于边缘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从杨绛的出身和生活经历看,杨绛从小生活在一个极为和睦、充满亲情而又不乏风趣的开明家庭里。父亲杨荫杭系清末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活动的人之一,也是民初著名的律师。杨绛的父亲对子女呵护有加,母亲也非常的开明,父母亲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的融洽。杨绛说自己的父亲有个偏见即认为女孩子身体娇弱,不宜用功。杨绛在高中时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我”终于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我”某个字什么声。“我”考对了他高兴而笑,考倒了他也高兴而笑[4]……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杨绛对生活总是抱着一种乐观、从容、平静的态度,即使是处于逆境之中,杨绛也怀抱着乐天达观的心态,从未放弃过对“人”和“人性’的关注和探索,并从中获得积极的力量,这就是杨绛喜剧精神的内核。如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杨绛描写道自己如何把自己要挂的牌子“精工巧制”,做好了还挂在胸前,互相鉴赏, 感觉感觉好像“阿丽斯梦游奇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自嘲,
可见杨绛的乐观心态非同一般![5]
其次,从杨绛自身的学识修养、人生经历来看,杨绛似乎将“隐身衣”哲学视为自己的人生哲学。杨绛在《将饮茶﹒隐身衣》中说:“世态人情比清风晓月更饶有滋味,可做书读,可当戏看。而且在隐身衣的掩盖下,还会别有所得,不怕旁人争夺……即穿上“隐身衣”之后,可以让人视而不见,见而无睹,然后逍遥自由。”[6]“隐身衣”哲学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自足,既包了对蛇阱世界的总体否定,也意味着对自我精神超越的可能性的肯定。
综上,正是由于创作的这种边缘性才使杨绛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她的自由自由主义作家的姿态和努力,使她在重视功利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创下一片文化氛围浓郁、更加接近文学本真的空间,也正是这种特殊的价值才使得她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1][2][4][5][6]《杨绛散文》杨绛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3]《我们仨》杨绛著,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3.
参考文献:
[1]《杨绛文集》杨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杨绛评传》孔庆茂著,华夏出版社,1998.
[3]《杨绛散文》杨绛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作文五:《杨绛的魅力》2200字
杨绛的魅力
钱钟书先生离世后,我的老伴去看望杨绛先生,一进门还没说话,只见杨先生孤身一人,老伴就抑制不住抽泣,后来干脆放声大哭起来。杨先生拉着她的手,让她坐到沙发上说:“你比钱瑗小4岁吧?傻孩子,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钟书前面,你想想,钱瑗、钟书受得了吗?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老伴回来向我传述以后,我说:“瞧你这点出息,让你去安慰老太太,反倒成了被安抚者。”说这话时,杨绛先生88岁,到2010年春天,杨绛又在人世顽强地生活了12年。时间是最严酷的史官,这12年,杨绛纤弱的身体承担了人们无法想像的沉重和痛苦,她做了多少超负荷的工作。直到接近百岁前夕,她的脑子还在坚韧地思索,她的笔还在顽强耕耘…--2010年元旦之后,她写的《俭为共德》,证明了她还在为社会风气的奢糜而担忧。还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杨绛说过:“灾祸孕育智慧,苦难磨炼人品。”果不其然,现在杨先生年龄越大,体质越弱,却越是彰显出了她的人格魅力。
中国人计算年寿的习俗,“庆九不庆十”;杨绛是1911年7月17日诞生的,进入2010年夏季,她就是一位跨进百岁的老人了。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这位百岁学者的人格风范,是否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高尚做事,低调做人。毕生自强,终竞自律。
钱、杨二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酝酿将他们的全部稿费收入捐献给母校。奖学金给谁呢?给考上清华的贫寒子弟!叫什么名儿呢?绝不会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就叫“好读书奖学金”。2001年9月7日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与清华签订了《信托协议书》。当时捐献的现金是72万元;通过不断捐献,积累到了2008年8月,本息已经升至630万元。到了2010年春,已是800万元出头了。钱、杨二老一生俭朴,但据我所知,在各个特殊时期,受到他们资助的中青年学子,不可数计。钱先生生前曾对我自嘲说:“我生来就是寒士骨相。”这话与今天的人民币800万元捐献相比,真有霄壤之别啊。
获得“好读书奖学金”的贫困青年,不断给杨先生写信致谢。他们当中有许多是钱、杨作品的忠实读者。这些获奖的青年看到杨先生家居陈设简朴没有装修,无不为之动容。这个小区的某邻居也说:“这老太太犯傻,好几百万能买多大的一座别墅啊!”杨先生说:“人的追求境界和想法,有没有‘形而上’,总是不一样的。”钱、杨二老一生朴素,也证明了《俭为共德》的言行一致,从我做起。杨先生借此归结到她对清华校训独到的理解,她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理解‘自强不息’是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求知识,学本领,永远上进。‘厚德载物’是一个道德标志。我们努力求知识、学本领,为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没有高尚的思想境界敢于担当时代重任,那我们的努力还有什么价值?‘自强不息’是‘起’,起点的起;‘厚德载物’是‘止’,‘止于至善’的止。这8个大字也是我对‘好读书奖学金’获奖同学们的希望。”笔者敢问:在两个世纪的经历中,有谁见过钱、杨二老懈怠奢糜,自我膨胀吗?他们毕生自强,终竟自律,愚以为,这才是他们人格魅力的奥秘所在。
这里,我还想讲一点钱瑗人性美的往事,从而折射出她母亲的人格魅力。杨绛在《我们的钱瑗》序中说:“**期间钱瑗的学生张君仁强,忽从香港来,慨然向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捐赠百万元,设立‘钱瑗教育基金’,奖励并培养优秀教师。”张仁强为何向母校捐赠这笔巨款呢?请听张先生的回忆:
“我在1972年面临毕业分配的抉择,我不可能被分配到福建和太太一起,这将会面临长期两地分居。我大胆提出申请出境,这在当时很容易上纲为叛国罪。我告诉了钱瑗,当时我急需200元,我悄悄向钱瑗借。翌日,钱瑗如数把钱交给我,不问缘由,默默无言。从她的眼神,我看到了忧虑(她的月工资才62元,同时她深知其中的风险,当然更为我能否走成担心)。不久,我的申请得到了政府批准。我拿出通行证给钱瑗看,并把钱还给她,她笑了,
从她笑容里送出的是一串串祝福。
“1990年,她担任访问学者,从英国回北京时路经香港。我们几位同窗约她见面。10多年了,师生们又重逢,有人很惊讶,怎么这么些中年男子竟是这位年轻女士的学生?她那白里透红的脸蛋永远挂着亲切的笑容。她依旧是钱瑗,我们心中的天使。”
据笔者所知,现在这一教育基金更名为“尊师基金”,我想,或许是出于杨绛先生一贯的低调吧。
钱瑗走时,北师大外语系师生们恳求杨先生留下部分钱瑗的骨灰。她们把她埋在陈垣校长铜像侧的一棵雪松下。外语系师生每年清明节可以去拜祭这棵雪松,表达他们对钱瑗的怀念。张仁强说:“回港之前,我们到钱瑗雪松拜祭。天亦有情,细雨蒙蒙,雨水吹拂到我们脸上,泪水交加,我们决定在这棵雪松前立一块碑:尊师重教。让钱瑗这棵雪松,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后来,杨绛曾经不无自豪地说:“我一生的杰作就是钱瑗!”
在此,我想向钦仰杨绛人格的青年朋友提一点忠告:如果您真正爱护杨老,最好的景慕就是不干扰。至于出自各种动机向杨绛发难,挑起莫名其妙争斗的人,她早就借翻译兰德的诗,写下了她无声的心语: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作文六:《梦中的杨绛》1800字
似醒非醒,心情愉悦,朦胧中不知是真是梦。努力睁开双眼:窗外如水的月光从窗帘的缝隙溜进,轻轻地泻在床上,身旁的丈夫呼吸均匀地熟睡着。一切都如以往的夜晚一样静谧、安然。那我欣悦的心情一定是源于梦了:我梦见了杨绛先生,在梦中拜见了她。
我兴奋着,以致完全清醒着,梦境在脑海中蜂拥浮现着。生怕再熟睡后醒来忘掉微小细节,便悄悄披衣起床坐到灯前,用笔和纸再一次和杨老打着“照面”。
回到梦中:仿佛是夏天,一个开阔的广场,休闲的人很多,广场南面是一排茂密的针叶松,杨老独自在针叶松前安静地坐在一个老式可随手携带的小木凳上,双手分别搭在双膝上,若有所思的样子。她那慈祥白净的面容一如早已离我而去至今仍深切怀念的外婆,有种想去拥抱的冲动。杨老的右边隔着几米远的地方,坐着几位常到此乘凉的老太太,她们不认识这位大名鼎鼎的杨老,在窃窃地议论着。杨老显然没在意,也没去搭讪她们,乘凉了一会儿起身回家。我和我的一位同学好像早已认出了杨老,不由自主地悄悄跟在她的后面。杨老的家就在广场的一侧,是坐西朝东没有院落的简单平房。当时心想,我们离这地方这么近却不知道杨老住在此地,依她的性格很喜欢这种带有乡村气息而又简朴的住宅。
杨老推门而进,刚闩上门的一刻,同学对我说:“咱们何不拜访一下杨老呢!”
“她会不高兴的,杨老不喜欢有人打搅她平静的生活。”我不无遗憾地说。就在我俩说话间,听到杨老在屋里喊“快进来吧”,接着打开了门。我俩喜出望外,跟着杨老进了屋。
一进屋就是灶间,左拐是卧室,那种乡间土炕,炕前是老式带三个抽屉的桌子,桌子上方挂副对联,对联中间是佛像。暗中庆幸自己跟杨老同样心有神明。
杨老静静地上炕躺下,我和同学一左一右坐在她身边,心想:这下可好了,大师就在身边,可以面对面向她请教写好文章的秘诀。便对杨老说:“杨老师,我是多么希望写出好文章。对事物或景物都有美好感觉,有时也有灵感,想用笔巧妙地表达出来总是那么困难,为什么?想向您请教。”梦中答复是模糊的,一心急切地想得到答案,可总没有满意的答复,心有失落。
一会儿杨老准备起身下炕,从夏凉被中伸出光洁细腻白皙的双腿,坐起时裸露的后背更是肤如凝脂,光润如玉,有吹弹即破之感。完全不是老年人那种干瘪粗糙之肤。心里暗暗叹服杨老年轻时有如天人般光彩照人之容貌。难怪钱老终其一生都在对杨老的依恋和爱慕中度过。
杨老穿衣下炕,经过灶间来到另一房间,这房间宽敞明亮,西面整个是落地玻璃窗,外面的广场一览无余,街景也尽收眼底。好像一位保姆和我们默默地跟在后面,看着杨老茕茕孑立,心中暗伤,好在杨老有保姆照顾,心里似乎又有些欣慰。
……
辗转翻身,梦醒了。
梦总有醒的时候,美梦更显短暂。
整个梦境很少与杨老有交谈,多是默默地跟随。虽在梦中,依然深感荣幸。
月明夜静,杨老仿佛就在身边,看着百岁的杨老,心中无限感慨:昔日多么温馨浪漫快乐《我们仨》,现在“只剩下我一个”,心中的那份孤寂和对亲人的无限眷念,是那么刻骨铭心,那么无可奈何,一如《百年孤独》中的乌尔苏拉:饱尝失去多位亲人的痛苦,依然浅笑淡定,孤独而仔细地生活着,不禁令人大恸。
虽然年逾百岁,依然笔耕不辍,兰德的小诗是杨老一生的写照,诗的内容是: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先热爱大自然,
又热爱艺术,
我用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还有杨老的《一百岁感言》中写到:……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老对生命的达观与超然,对生活的依愿而行和淡淡然,毕生修身严谨,心底坦荡纯净,怎能不令人钦佩。
读大师的故事,体会自己的渺小与无知,所以要把学习、读书当作自己终身的事情来做。已过不惑,不为什么文凭、提升、改造之类,只为阅读快感,只为滋养自己、修炼自己。深信一位师者所说:读书不一定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一定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不一定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一定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
用心祝福走在人生边缘上的杨老更健康长寿。
月已偏西,天未亮,想再续美梦。
王永芬,女,1966年10月生,牟平区玉林店镇人。大专文化,自由职业者,现于工商大街612号开元土产工作。笔名永平,热爱文学和写作,该篇作品系作者发表的散文处女作。
作文七:《杨绛的书》500字
很多年前,中科院出版社,印行过一套杨绛作品集,白色暗花的白纸壳外皮,靛蓝的厚纸壳封面,黑色的宋体字,整套书素雅端庄。这是我第一次购买杨绛的着作。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买杨绛的书,可能跟围城有关,换句话说跟钱钟书有关。只是,在那次买书之前、甚至之后若干年里,我都没有拜读围城原书,也不曾购买原书,好像看过电视剧围城,这大约是我知晓杨绛的直接原因。但是电视剧里并没有杨绛,我如何知晓杨绛先生的,至今也搞不清楚了。
中科院的那三本一套杨绛作品集,是按杨绛着作出版先后编辑的,前面是剧本,后面是小说,再后面是散文。我读这套书,却反过来,最先阅读散文,后小说,最后是剧本。我当时特别喜欢将饮茶杂忆与杂写,莫后开始注意干校六记。杨先生的剧本比小说好,散文又比剧本好,干校六记最好。
干校六记不知读了多少遍,后来又买了单行本。至此,我便深深喜爱杨绛的作品了。之后,逛书店格外留意,看看杨绛是否又出新书。我们仨出版我第一时间购买。反过来,因为喜爱杨绛,而买围城,后又买槐聚诗存。
吴学昭之听杨绛谈往事出版后,我又是第一时间购买。洗澡之后购买时,人家的书还没有上柜,电脑里还没有条码信息,店员怀疑洗澡之后是不是他们书店的书籍,可想买得多么及时。
人说杨绛作品的好,说文笔洗练、幽默、含蓄,有才而不使才,平易近人,大事小情,都自然天真绝不雕饰。这些固然说得在理,杨先生的风格也确实是这样。
作文八:《杨绛的魅力》7200字
杨绛百岁回眸:高贵、生动而深湛的灵魂(组图)
(2013-10-18 07:18:40)
转载文化 ▼
标签: 分类: 孝亲、教育、感恩、人生领悟
近年来,每到7月17日,人们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一位无官无职亦非明星的世纪老人,为什么?只因为,在她身上,人们品味出了家的温馨、人性的温暖、书香的安宁。
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守候着人类最小的社会单元,为人生创造了美丽的“第一秩序”——家。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无锡老家——人生的第一课堂
杨绛先生,字季康,1911年7月17日辛亥革命前百日出生于北京。出生时爱笑,家里人给她喂冰淇淋,她甜得很开心,小嘴却冻成“绛”紫色,不过她的命名却是因为排行老四,“季康”被兄弟姐妹们嘴懒叫得吞了音,变成了减缩版的“绛”,这也是她剧本上演时自己取的笔名。 杨绛父亲杨荫杭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志士,是美国大学的法学硕士。父亲最著名的事迹是在浙江当高等审判厅厅长时,坚持原则判决了督军的恶霸亲戚;任京师高等检察长时,坚持司法独立,毅然传讯交通总长并搜查其寓所,在因此被停职后,竟公开发表了长篇《申辩书》,申明自己的合法与司法总长的偏袒之嫌。此案成为民国一桩著名公案。 杨家父母关系融洽,给每个孩子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特别是对女孩,不要说是上世纪之初,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让人赞叹不已。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杨绛说,我们姐妹个个都对自己的丈夫很好,但我们都不如母亲对父亲那样细致耐心。杨绛初嫁入钱家时,钱钟书父亲主张杨绛待在家里学学家务,不要出去工作,杨绛的父亲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三岁的杨绛从出生地北京回到故乡无锡时,充满自信和调皮,竟然对初次见面的三姐说:“叫声季康官嘛。”在教会学校读小学时,杨绛俨然是孩子王。她是被姆姆老师称为淘气的“小魔鬼”,她学会了两手抓着绳子双脚缠绕着一直爬到秋千架的顶端;上课讲话被老师罚站,她觉得冤,可以一直不停地大哭到班主任姆姆来哄她;她会当面顶撞老师姆姆,而奋不顾身地去救护陷在泥塘里的小同学;她也是功课好而两次跳级被宠爱地称为老师的“大零”(Darling,心爱的人)的学习尖子;同学中闹两派,她不愿学人家讨好两派说“都帮”,宁愿得罪人说“都不帮”;老师让她送没封口的信,尽管她很想看,但还是克制住了好奇心。杨绛认为,学会自我克制,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重要。她童年想着的是“每天要为圣母做一件好事”。
对祖国——“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人们总是对钱钟书杨绛夫妇留学时沉溺于牛津总图书馆“饱蠹楼”津津乐道。在国外,甚至连他们两三岁的女儿都在埋头读书,用杨绛的话说:“圆圆坐在高凳上,也学我们读书。我们买了一大册丁尼生全集,专供圆圆学样。她拿了一支铅笔,面前摊开大书,像模像样地一面看,一面在书上乱画,不闹,很乖。”然而,他们并未忘记多难的祖国。
本来钱钟书的庚款奖学金还能再延长一年,但他们决定按期回国。 在沦陷的上海,一次杨绛乘公交车遇到日本兵检查,愤怒的杨绛低头侧视,一位日本兵竟然伸手猛地把杨绛低着的头抬起来,杨绛忍无可忍,一字一顿地地大声呵斥:“岂有此理!”一下把日本兵镇住了。在那个杀人如草芥的岁月里,这需要多大勇气啊!当时,钱钟书杨绛宁愿忍受贫寒,拒绝为敌伪机构工作。钱钟书写于抗战、定稿在胜利后的古典文学论集《谈艺录》序言中说“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
1949年3-4月间,钱杨夫妇在任鸿隽家和胡适讨论去留问题,母校牛津大学、香港大学都来函高薪聘请。但他们依然留下来了。“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文化,爱祖国文字,爱祖国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留在上海,等待解放。”所以杨绛说“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
对人民——“我在上层是个零,和下层关系密切”
振华中学上海分校校长,是杨绛一辈子当的最大的“官”,尽管她为学校中兴付出了巨大努力,她却说:“我做小小一个校长,得到一个重要经验,影响我一生。我自知年轻无识,留心在同事间没半分架子,大家相处得很融洽。但是他们和我之间,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我无法融入群众之中。我懂了做?领导?的与群众的?间隔?,下决心:我一辈
子在群众中,一辈子是老百姓之一。”“我在上层是个零,和下层关系密切。”“我生平做过各种职业,家庭教师、代课先生、中学教员、小学教员、灶下婢(大家庭儿媳妇也是一项)、大学教授、研究员。经验只有一条,我永远在群众中。”
“我永远在群众中”,说白了就是对身边的普通人都平等相待。辞去振华校长后,为生计她去当了上海北区工部局小学教员,当时有个一年级班都是淘气孩子,杨绛硬是几堂课下来就能准确叫出每个孩子的姓名,把小调皮们给镇住了,一年下来把这个班调教得很顺。
留学归来,杨绛作为大家闺秀、留学生,已然成为家族的“灶下婢”;上世纪50年代末下乡时,年近五十的杨绛居然学会了掌握平衡难度很大的推独轮车,装载着比人还高的秫秸秆上坡下坡;“**”中被打倒,住大杂院,“造反派”以打扫厕所羞辱她,杨绛能把污垢厚结的厕所打扫得照得见人;在乡下劳动,杨绛说,“我并未可以和老乡打成一片,只是老乡喜欢接近我。”
杨绛以92岁的高龄挤公共汽车去看望已离开她家的老保姆。当她听说一个老朋友的侄女在外地开了家小书店进不到她的书时,她会把留的样书寄过去。
钱钟书说:“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钱钟书夫人”是杨绛的终身职务和最响亮的称号。但杨绛之于钱钟书的重要性,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是“不写杨绛,钱钟书的形象就不全面的”。
1994年,在杨绛的力促下,钱钟书编定了自己的《槐聚诗存》,杨绛把全书抄完后,钱钟书拉起妻子的手说:“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在钱杨的人生结合中,杨绛是一直站在钱钟书身后的。1949年5月,按清华的旧规,夫妻不能同时在本校任正教授,杨绛只能做兼职教授。
50年代中期,钱钟书参加《**选集》翻译不在文学所,他的《宋诗选注》出版后即遭“拔白旗”运动,所领导让代领传达,杨绛每天带着本子去记录众人的批判发言。
“**”开始后,有人又把钱钟书早已查清楚的“黑材料”贴出了大字报,杨绛贴了一张小字报来说明真相。**小将拉她上台批斗,她跺脚说“就是不是事实!”结果被游街批斗。杨绛说,“**”中“牛鬼蛇神”敢和革命群众大发脾气的,整个外文所就我一个。她的学生认为她“无事,决不去惹事;有事,绝不怕事”。她在“**”中的检讨得了“披着羊皮的狼”的批语。
《堂吉诃德》是1973年5月出版的。定稿时,钱钟书的《管锥编》也正好校订,钱钟书希望能和杨绛交换题写书名。杨绛打趣说:“我的字那么糟,你不怕吃亏吗?”钱钟书道:“留个纪念,好玩!”以后,他们两人出版作品都互相题签。
1946年,抗战胜利后,钱钟书杨绛夫妇和全国人民一样,一下子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这年4月,钱钟书出版了短篇小说集
《人·兽·鬼》,这书能保存出版是因为“此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仓皇中录副,分藏两处”,书出版后钱钟书用英文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赠予 杨季康 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60年后,杨绛对此说道:“我认为三者应该是统一的。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相互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
钱穆说:“你是个有决断力的人”
杨绛的人生决断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她在小学时,有低年级的小朋友陷在泥塘里,她不顾别人的反对,依然跑去为解救小伙伴们想办法。所以她从小就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雅誉。她和钱钟书订婚后,与钱家远亲、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结伴从南方北上清华,钱穆给她的评价是“你是个有决断力的人”。
这种决断力也源于家教。杨绛上中学时,一次不想做学校要求的事,回家和父亲商量,想借父亲名义拒绝。杨老先生对她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要敢说不)”
杨绛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她对事业和家庭的决断。杨绛一心想到清华读文学,却因为清华大学不招女生,只能读东吴大学法学预科,后读政治学专业;曾有机会去美国卫斯利学院(宋庆龄姐妹的母校),但因不愿给老父亲增加负担,也不喜欢政治学专业,从而拒绝了。由于她的坚持,终于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了外国文学专业。而一
入清华,杨绛就戏剧性地碰到了钱钟书,并确定了恋爱关系。后来母亲常和杨绛逗笑说:“阿季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与多数人理解不同,他们并非感性地一见钟情。70多年以后,杨绛谈起这一段说:“人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杨绛和钱钟书还是略有曲折经过相亲相恋才走到一起的。这也符合杨绛理性的人生态度。杨绛回忆道:“钱钟书曾和我说他?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我觉得这点和我的志趣比较相投。”杨绛就是这么决断地“选对专业嫁对郎”的。
才情女性——“钱钟书是谁?”“他是杨绛的丈夫”
常言道:“机会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934年,出国留学前夕,为了赶时间,老师朱自清同意杨绛用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代替大考,结果这篇小说被朱先生投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杨绛第一篇创作并公开发表的小说,还被林徽因编入《大公报丛刊小说选》。一生享受妻子服务的钱钟书对妻子文才的“发现”要迟得多。10年后,钱钟书看到《小阳春》才肯定杨绛“能写小说”。40年后看了杨绛写的《洗澡》后,钱钟书说“你能写小说,你能无中生有”。
抗战胜利后,储安平办《观察》杂志约杨绛写稿,杨绛把自己正在看的散文《世界公民》翻译了一段投稿,居然得到了大翻译家傅雷的好评。为了这个称赞,杨绛还受了傅雷的责怪。杨绛回忆道:“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了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1958年,她47岁,开始学习西班牙语,翻译西班牙不朽名
著《堂吉诃德》。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中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从《小赖子》、《吉尔·布拉斯》到《堂吉诃德》,杨绛的翻译被誉为是在忠于原作基础上用中文的重新创作。杨绛把翻译比作“一仆二主”,即翻译必须忠于两种文化。为一个注解读完一本书,为一句话重译一个章节,为文气接不上,把总共八章的小说《堂吉诃德》已经译了的七章半推倒重来。这就是杨绛的翻译为什么好的原因。
1942年冬,陈麟瑞、李健吾两位戏剧专家在聚餐时建议杨绛写写剧本。杨绛写出了《称心如意》,被大导演黄佐临看中,一炮打响。1943、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一时盛况空前,以至于1946年2月《围城》在郑振铎主编的《文艺复兴》上连载后,人们问:“钱钟书是谁?”有人答:“杨绛的丈夫。”其实《围城》还真是钱钟书杨绛同去看杨绛的喜剧《弄假成真》时,钱钟书提起要创作一个长篇小说而激发的。钱钟书以每天500字的速度写了两年《围城》,杨绛包揽了后勤,每天急切地等着看他写了什么。(本报特约记者 钱晓鸣)
《称心如意》得到剧作家李健吾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纪著名剧作家丁西林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中喜剧的第二个里程碑。
吴宓女儿吴学昭问她的文章为什么写得又多又好,杨绛说:“写文章其实就是偶尔心有所感,渐渐酝酿,渐渐成熟,然后写出来了。”杨绛的写作是以人物塑造为核心的,因此她的作品往往在人物个性的鲜活
上独树一帜,这与她的阅读视角是有关系的。她常说,读书就好像去别人家串门,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老朋友新朋友。
智慧人生——“艺术就是克服困难”
20世纪50年代末,杨绛写了《艺术与克服困难:读《红楼梦》偶记》,文章结尾引用了16世纪意大利批评家卡斯特维特罗的名言:“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当时中国文艺界的重要领导人、理论家周扬很欣赏,在讲话中引用说“艺术就是克服困难嘛”。
珍惜光阴和自强不息是杨绛克服困难的两大法宝。今年7月20日,著名艺术家黄永玉谈起杨绛时说,给百岁老人打电话,那是增加人家的负担。钱钟书杨绛先生的时间是真宝贵,我们以前住得近时,有时从湘西老家带点笋等土产,我送去,都是敲敲门,放下就走,由他们开门取。 无锡这么一个小地方,在近现代中国,名家辈出,仅文化艺术类的就有徐悲鸿、刘半农、刘天华、钱穆、钱基博和钱钟书、杨绛夫妇等。同为无锡人的冯其庸先生说,正是因为读书风气浓,所以人才就出得多。 钱杨夫妇生活的主旋律就是惜时如金地读书。留学时,钱钟书取得了牛津大学学士后,再也不愿去读学位了。他们俩双双放弃了读巴黎大学博士学位的机会,因为觉得花那么多时间去修学位不值得,不如省出时间读书收获更大。这种求其实而弃浮名的读书法,被一代代大学者所看重。
在英国,经常出现钱钟书不小心用墨水污染了房东的桌布、台灯弄坏了、门坏了等生活难题,每当他听到杨绛告诉他“不要紧”,就“又佩
服又放心。”“**”在乡下劳动时,有关系的先回城了,杨绛指着一个草搭的窝棚说,给这么个棚子我们住下好吗?钱钟书想了想说“没有书”。在他们被迫半夜转移到一间废弃的学生宿舍时,60多岁的杨绛一会儿就把满是尘垢的屋子收拾出来了……难怪有人说,怎么看着钱钟书一天到晚总是笑嘻嘻的,原来是有个这么好的wife(妻子)。人生落点——“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
在大海的风浪中如何不晕船?在归国的海轮上杨绛感悟到了:不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顺着船在波涛汹涌间摆动起伏,让自己的身躯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这种在波浪中牢牢地把握“地平线”的办法,钱钟书一试真的管用。同样,这也是杨绛在生活中和文学中的诀窍。
杨绛的文学创作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对汉语文字的贡献;二是突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历史再现。
著名文学家、报人施蛰存评价杨绛“自是语文高手”,“语文纯洁,本来是读者对作者,或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最低要求。但近十年来,却已成为最高要求,在一群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中,要找像《洗澡》那样语文流利纯洁的作品恐怕很不容易了。”
文学界一直把文学创作分为人生派和艺术派,杨绛是有高雅艺术性的人生派。杨绛的散文、戏剧、小说从不无病呻吟,都有着深刻的内涵。 在唯一的女儿、一生的伴侣辞世后,92岁高龄的杨绛出版了记述三口之家风雨历程的回忆录《我们仨》。有评论家认为:“《我们仨》
展现了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境遇,很具有代表性。对于我们回顾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特别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是杨绛在国内率先出版的几部描写极“左”思潮下乃至“**”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散文集和小说,如《干校六记》,杨绛回忆说:“我动笔前告诉钟书,我要写一篇《干校六记》,他泼冷水说:?写什么《六记》!?我写完后给他过目,他不声不响,立即为我写了一篇?小引?,我就知道他是真的觉得好,不是敷衍。”胡乔木评价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干校六记》被译为多国文字,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价为:“20世纪英译中国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部。”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是杨绛的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杨绛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从散文、翻译到剧本、小说,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个“试”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平常心,没有一丝跳着跑着争名夺利的浮躁。
1962年,杨绛和钱钟书。当年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
1941年在上海写剧本
杨绛一百岁感言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
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
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作文九:《杨绛的语录》2000字
杨绛的语录
杨绛的语录?
杨绛的语录
1?、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
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
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
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2、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3、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 experiene and ?ne feeling? in everda?. ?
4、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
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
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
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
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
8、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
9、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
10、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
1、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1
2、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1 ?
3、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
1
4?、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
捣乱。?
1
5、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
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1
6、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1
7、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
1
8、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1
9?、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20?、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2
1?、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2
2?、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2
3、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2
4?、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2
5?、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皮毛不如大白,智力远?在?大白之上。那是我亲戚从城里抱来的一只小?郎猫,才满月,刚断奶?。?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种,这儿子却是?黑白杂色:背上三个黑?圆,?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它连耳?朵也是黑的。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它忽被人抱?出城来,一声声直叫唤??。我不忍,把小猫抱在怀里一整天,所以它和?我最亲。?
2
6、? 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校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2
7?、胡小姐觉得他(余楠——编者注)攥着?两拳头一文不花,活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听说他屡遭女人白眼,想必有缘故。不过,??作为一个丈夫呢,这也不失为美德。他好比俭?啬的管家婆,决不挥霍?浪?费。反正她早就提出条件,结了婚,财政权?归她。余楠一口答应。?在?
他,财政权不过是管理权而已,所有权还是?他的,连胡小姐本人也?是?
他的。
?
作文十:《杨绛的故事》10100字
精品文档
杨绛的故事
016年5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确认,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逝世。一个半月后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钱钟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不看书,“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父亲杨荫杭对杨绛特别钟爱,她排行老四,在前面三个
1 / 16
精品文档
姐姐中个头最矮,爱猫的父亲笑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杨绛八岁回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从小学习好,但也个性顽皮,上课时姓马的老师讲“白马非马”的典故,她调皮回说:“不通不通,假如我说,‘马先生,非人也’,行吗?”闹得同学一片哄笑。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父女会心对笑。
拒绝费孝通,与钱钟书“缘起一面” 1928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清华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费孝通与杨绛在中学和大学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杨绛,费孝通便对他们说:“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杨绛念念不忘清华。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她与朋友四人一起北上京华,当时大家都考上北平的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母亲后来打趣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两人初见,杨
2 / 16
精品文档
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费孝通来清华大学找杨绛“吵架”。他认为自己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因为他们已做了多年的朋友。杨绛回应:“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费孝通很失望,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现实。
197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钱钟书和费孝通作为代表团成员,不仅一路同行,旅馆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间,费老还主动送钱钟书邮票,让他写家信回家。钱钟书想想好笑,借《围城》里赵辛楣曾对方鸿渐说的话,跟杨绛开玩笑:“我们是‘同情人’。”费老直到晚年作文时,还把杨绛称为自己的初恋女友,杨绛直言:“费的初恋不是我的初恋。”彻底撇清为暗恋一场。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杨绛一语双关:“楼梯不好走,
3 / 16
精品文档
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最贤的妻”,《围城》名句出自杨绛之手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多年后,杨绛在文中幽默地回忆道:“(《围城》里)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爬窗,无所不能。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事后确都一一妙手解难,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钟书在清华谋得一教职,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上课,而杨绛留在上海,在老校长王季玉的力邀下,推脱不过任了一年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这也是她生平惟一一次做“行政干部”,其实一贯
4 / 16
精品文档
自谦“我不懂政治”的杨绛,正是毕业于东吴大学的政治系。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门,杨绛泰然周旋,第一时间藏好钱先生的手稿。解放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钟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钱家与林徽因家的猫咪打架,钱钟书拿起木棍要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劝止,她说林的猫是她们家“爱的焦点”,打猫得看主人面。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家有贤妻,无疑是钱钟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幕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果然名声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许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
5 / 16
精品文档
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外柔内刚,“**”时的磨难与风骨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形势越来越严峻,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这下群众炸窝了,身为“牛鬼蛇神”的杨绛,还敢贴小字报申辩!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当时文学所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只有杨绛在被逼问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时,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始知她不是一个娇弱的女人。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钱钟书担任干校通信员,每天他去邮电所取信的时候就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她“菜园相会”。在翻译家叶廷芳的印象里,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而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
6 / 16
精品文档
嘻的,说‘**’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其实十年**,钱杨夫妇备受折磨,亲人离散: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而沉重的伤悲未把两人压垮,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评论著作《管锥篇》,而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诃德》。
从干校回来八年后,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不过,书出来后,却只能在柜台底下卖,丁玲甚至说,《班主任》是小学级的**;《人到中年》是中学级;《干校六记》是大学级。 “最才的女”,创作翻译双高峰 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都由她“操刀”。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大学期
7 / 16
精品文档
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的夫人为师,学了一口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钱钟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闲时在陈麟瑞、李健吾等人的鼓动下,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没想这位自称业余的剧坛新手“出手不凡”,第二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讽刺幽默,流畅俏皮,颇有英式戏剧的风格。杨绛的父亲和姐妹一同去看了《弄真成假》,听到全场哄笑,问杨绛:“全是你编的?”她点头,父亲笑说:“憨哉!”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
8 / 16
精品文档
目一新,说:“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
新中国建立后,知识分子普遍遭受冷板凳的待遇,翻译无疑更为“安全”。杨绛的翻译生涯最早追溯到清华读研时,一次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本英文刊物,让杨绛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她当时心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虽棒,也从未学过、做过翻译,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应考”。交稿时叶公超却连连称赞“很好”,推举发表到《新月》杂志。从此杨绛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译的道路。她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译稿历经“**”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惊讶道:“《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此事一言难尽,杨绛忙于和西班牙皇室握手,无暇细谈,只好答非所问:“今年出版的。”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的杰出贡献。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惟一一部长篇
9 / 16
精品文档
小说。“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一部《洗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类知识分子在运动期间的众生相。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走到人生边上,淡泊自在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钱钟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
10 / 16
精品文档
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将于今年面世。。。。。。这位百岁老人的意志和精力,让所有人惊叹!
这也是她一贯身心修养的成果。据杨绛的亲戚讲述,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高龄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现在还能弯腰手碰到地面,腿脚也很灵活。
当然更多的秘诀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11 / 16
精品文档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杨绛与钱钟书一样,出了名的不喜过生日,九十岁寿辰时,她就为逃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近年仍笔耕不辍 013年10月,文汇报副刊《笔会》刊登了杨绛先生新作《忆孩时(五则)》,五篇短文分别为《回忆我的母亲》《三姊姊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太先生》《五四运动》《张勋复辟》,文中重温了自己孩时的记忆。她说:"人生四苦:生、老、病、死,可是'生'有什么可怕呢?我至今该说我还没懂呢。"
先生的新作令众多网友赞叹深受感染。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善在微博上感叹:"102岁老作家的新作??五则随笔思路清晰,文笔流畅,细节生动,令读者欣喜。文末署'2013年8,9月'作,真是宝刀不老!"
同年,《杨绛文集》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据媒体报道,在《杨绛文集》的自序中,杨绛先生自谦道:"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
12 / 16
精品文档
一个业余作者。"当时,她手中仍有未审完的书稿。杨绛先生曾表示,只要身体健康,还将继续写一些回忆性的散文。
杨绛先生或许是"史上最高龄的小说作者"。2014年,她为长篇小说《洗澡》所写的续篇《洗澡之后》首次公开发表。"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杨绛先生如是说。责任编辑胡真才表示,这部四万五千字的续作,就是杨绛对她喜爱的角色一个"敲钉转角"的命运的交代和分配。
在生病住院前,杨绛先生仍每天坚持锻炼、练字和写作。据清华大学新闻网消息,今年5月3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党委书记陈旭到杨绛先生家中探望,杨绛先生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年轻人,都很有本事,相信你们一定能把清华大学办得更好,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5月3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党委书记陈旭到家中看望了百岁老学长杨绛先生。清华新闻网 何 妨 摄
月20日,网上有消息称杨绛先生病危,不过立即被辟谣。有媒体联系到杨绛先生的保姆吴阿姨,她承认杨绛先生确实住院了,目前在调理,希望大家不要瞎传。杨绛的堂侄女钱老师也向媒体透露,杨绛"是(因)轻度肺炎及肠梗阻住院",北京的亲戚去医院看过她,说已经控制住了。
与钱钟书相濡以沫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谱写了一段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13 / 16
精品文档
的世纪之恋。1932年,21岁的杨绛先生在清华大学看望老友,她与钱钟书在学校的古月堂门口偶然相逢。在晚年回忆录里,杨绛先生这样回忆与钱钟书的初遇:"好像姻缘前定,我们都很珍重那第一次见面。因为我和他相见之前,从没有和任何人谈过恋爱。"
与钱钟书成婚后,为了支持丈夫的写作,杨绛先生甘做 "灶下婢",不辞辛劳地操持家务。在应付家庭琐事之余,杨绛先生还以惊人的胆识保护丈夫的手稿。1945年在上海,杨绛在受到日军传唤时拼命把钱钟书《谈艺录》手稿藏好,保证日后该书的顺利出版。
后来,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共同经历几十年的风雨,钱钟书生前曾这样评价杨绛:"最贤的妻子,最才的女。"
1997年,杨绛先生在86岁高龄时痛失爱女钱瑗。一年后,钱钟书逝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在回忆一家三口生活点滴的作品《我们仨》中,杨绛先生曾这样写道。
杨绛与钱钟书一家三口。资料图
14 / 16
精品文档
铮铮傲骨,"清水芙蓉"
杨绛先生的文字常被人称作韵致淡雅。有人评她为"清水芙蓉",既对弱者予以关爱,又有着倔强而不服输的性格。她的一生曾遭遇许多磨难,但都温婉应对。先生的淡泊名利、慈悲胸怀,被视为知识分子的典范。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电车驶至黄浦江大桥,乘客要排队步行过桥,并向把守桥头的日军鞠躬,杨绛先生不愿行礼,往往低头而过,侥幸没被日军注意到。有一次起来得慢了,被日本兵觉察,日本兵见她低着头,走过来用手指将她的下巴猛地一抬。杨绛先生大怒,喝道:"岂有此理!" 日本兵对她怒目而视,她不能"挑衅"对视,只好气冲冲地瞪着车窗,相持了一会儿,乘客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日本兵终于转身下车。
在回答为什么不离开中国时,杨绛说: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意逃跑,不愿意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和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杨绛先生晚年一直栖身于北京市三里河的一处小区,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在几百户中,先生家是惟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据说,
15 / 16
精品文档
这是"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16 / 16